目 录


俱舍论第十一卷抄

  问。论文云。许此三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文)尔者。论主可许此义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许此义者。光法师释此文云。毗婆沙师许此案立(文)如解释者。论主不许此义(见)。若依之尔者。今论者。源出自迦湿弥罗之说。何不朋毗婆沙师之义哉。
  答。此事难测。暂可存二义也。或于许字者。不必标不信之义。故论主许此义可云也。或又三轮广厚之量等。论主所存异之。故为显不信之义量许字欤。
  问。婆沙论中云。三轮广量举二师异说。尔者。宝法师意。三轮广量齐等云义为正义欤。进云。宝法师释云。今详前之二说。前说为善。三轮广量齐等云义为正义(见)付之。婆沙论中。虽举二师异说。全无判正不。宝法师何忽判正不哉。何况。三轮广量不齐等者。今论定判也。宝法师解释。岂不背今论所说哉。
  答。见婆沙论(百三十三)文。上述风轮相云广则无数毕。次述水轮相云。有说。广量与风轮等。有言。狭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轮。其量皆等。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文)次述金轮相云。有说。金轮广如水量。有师。复说。少广水轮(文)宝法师引今一段文毕。判正不云。今详前之二说前说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轮。于中何要分水金别。又三轮相依。风轮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文)此释意云。婆沙论中。云水金二轮广量各举二师说。虽不判正不。以道理思之。水金二轮者。同一雨水。凝结不凝结之差异也。其广量不可有差异。故水金二轮。广量定可齐等故。有说金轮广如水量云。前师说为善。又风水金三轮相依。而住其广量。亦不可有差异。故水轮广量与风轮等云前师说。为善云也。重意云。前之二说。前说为善者。风水相对二师说中之前说。水金相对二师说中之前说。指两处前说。云前说为善也。论家自虽不判正不。以道理顺违。判异说正不事。是人师常习也。强不可为疑欤。但于背今论文云难者。宝法师意。今论意。实存三轮广量齐等云义得意也。风轮一大三千界总所依器故。云其量广无数。各别四天下。将成水金二轮即起故。从能依四天下。暂虽说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以实论之。水金二轮广量与风轮同可无数也。彼今论中。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功德加行得离染得相。云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之文。光法师意。不同婆沙论有说佛离染得声闻独觉加行得云义。同评家声闻独觉亦有离染得云义得意不依金轮显文也。宝法师意。今论意。实存三轮广量齐等之义得意。例之可思也。
  重难云。见宝法师解释云。准此论释。风水之中。取其后说。水金之内。即取前师(文)此释意。今论意同婆沙论风水相对二师说中。风轮量广。水轮量狭云第二师。水金相对二师说中。有说金轮广如水量。云前师说云也。何云宝法师意。今论意。实存三轮广量齐等之义得意哉。
  答。疑难之旨。尤以可然。但宝法师今解释。只任今论显文。云风水之中。取其后说。水金之内。即取前师也。全非尽理之释。其故婆沙论云。有说金轮广如水量之义。水金二轮广量。同遍一大三千界。与风轮广量等云义也。与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之文。其意可异。然而暂以水金二轮广量同云。当云水金之内即取前师也。以之思之。今解释。是随文一往之释。非就实再论之义欤。以实论之。今论意。存三轮广量齐等云义可得意也。
  问。唯此世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欤。答。尔也。两方。若唯此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者。世界安立彼此可同。唯此世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哉。是以。或经中云。是则三千界一一界中有百亿(乃至)其四洲中。南赡部一一各有金刚座(文)此文无诤。余世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见。若依之尔者。见今论文。述唯此洲中有金刚座。唯此世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见如何。
  答。金刚座者。一切菩萨。将登正觉。所坐之座也。而有宗意。谈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之旨。故唯此世界。南赡部洲。有金刚座也。余世界中。既无佛出世。何可有为登正觉座之金刚座哉。故今论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起金刚喻定。以无余依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菩萨最后所依身。能持此定。及金刚座处。能持此定以无余依身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定。此定力大。余依余处。不能持也(文)余世界中。既无菩萨最后所依身。所持金刚喻定。何可有持此定之金刚座哉。无所持金刚喻定有能持金刚座云事。道理岂可然哉。但于一经说者。是心地观经说也。彼大乘经说十方世界多佛出世之旨。故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四天下中。南赡部洲。各有金刚座云也。既非当部依凭。更不可劬劳也。
  问。此洲南边有赡部林树欤。答。任今论等文。此洲北边有赡部林树也。两方。若此洲南边。有赡部林树者。今论中。此洲北边有赡部林树见。若依之尔者。圆晖法师余处解释中。云此洲南边有赡部树(文)如何。
  答。见今论文云。此北九黑山雪香醉山内无热池。纵广五十逾缮那此洲北边有无热池见。而次下文云。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文)正理论文。全同今论。任此等论判。此洲北边有赡部林树可云也。但于圆晖法师余处解释者。实似难思。暂出二义可会通之。或可读文点。所谓可读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也。此文释南赡部洲之名故。专显此洲须弥山南边之相也。或勘清凉大师解释云。若立世阿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文)圆晖法师今解释。五依立世阿毗昙论意。如此释欤。
  问。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释无间地狱名云。依异熟果。说名无间(文)尔者。无间地狱众生。一一身量。各遍二万逾缮那欤。
  进云。光法师释云。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处(文)付之无间地狱者。是恶业甚重众生之生处也。随彼众生一一身量。各遍二万逾缮那哉。是以。正见。婆沙论文云。依异熟果说名无间。以诸有情造大恶业。生彼地狱。得广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广大。遍彼多处中无间隔。故名无间(文)此文无诤。无间地狱众生一一身量。各可遍二万逾缮那见。加之。辰旦人师解释中云。五形无间。其身充满八万由句。一人多人。同处其中。不相障碍。皆悉遍满。业不思议也(文)。何况。若随生多少。遍彼处所者。随生多少。众生身量。亦随时可有增减如何。
  答。众生依身。皆是有对障碍法。故无间地狱一一众生身量。各二万逾缮那者。无间地狱之中。争可容受哉。故光法师引婆沙论今文毕云。遍彼多处者。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处。随生多少。遍彼处所(文)如此得文意之时。婆沙论说。全非相违。次于辰旦人师解释者。是道暹师涅槃经疏定判也。此释既不叶道理。不可依用之。次于无间地狱众生身量。随时可有增减云难者。无间地狱之习。法尔必然之理。随堕彼众生多少可遍二万逾缮那。故众生身量随时有增减事。何强不可为痛哉。
  问。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释无间地狱名。举三师异说。尔者。评家意许前二说欤。
  答。可许之也。两方。若许之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举三师异说毕。别出评家义。知评家意。三师说俱不许之云事。
  若依之尔者。评家意云生余地狱多。生无间者少。唯破第三师说。不破前二师说。若不许之者。尤可破之哉。
  答。婆沙论中。释无间地狱名。总有三师异说之中。初二说云。或名无间。虽亦有间。假说无间。有说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文)此二师说。无指过故。评家意可许之也。第三师云。有说。众多有情。造作恶业。相续生彼。满彼处所。故名无间(文)此师意。生余地狱有情少。生无间地狱有情多云事。背道理故。评家意。唯破此师说也。故婆沙论云。评曰。不应作是说。生余地狱多。生无间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长上品身语意恶业者。乃至彼处。有情造作增长上品恶业。生彼处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恶业。余地狱者多。如造作增长上品善业。生有顶者少。造作增长中下品善业生余处者多。故应作是说。由造作增长增上不善业。生彼所得身形广大。一一有情。据多处所中无间隙。故名无间(文)第三师意云生无间地狱有情众多。满彼处所。不云生彼有情。身形广大彼处所。故唯此师义为所破也。
  问。论中付说捺落迦安立相。且八捺落迦为重累。为当傍布欤。进云。今论中举二师说。故论云。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乃至)有说此七在无间傍(文)付之。二说俱不可然。先就重累师说难思。述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赡部洲下主无间地狱底四万逾缮那也。而于最底二万逾缮那。安立无间地狱。于余二万逾缮那。如何可安立余七地狱及炎魔王宫哉次。就傍布师说不明。见论文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文)而金刚座地狱不相妨者。又光法师解释也。地狱设虽近南边。宁可建立十六地狱及十六增等哉。
  答。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述地狱安立。举重累傍布二师说之中。先于重累师。亦出二师说。初师云。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乃至)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文)此师意云。四万逾缮那中。二万逾缮那。纵广高下。无间地狱之分齐也。其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其纵广量。各一万逾缮那也。虽不说高下量。推之各当二千七百十四逾缮那余欤。第二师云。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此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有三万五千逾缮那。安立余七地狱。一一纵广高下各五千逾缮那(文)此师意云。六万逾缮那中。二万逾缮那纵广高下。无间地狱分齐也。其上三万五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其纵广高下量。各五千逾缮那也。五七三十五。其数尤易知也。
  次。傍布师云。有说。无间地狱在于中央。余七地狱周匝围绕如今聚洛围绕大城(文)此师意云。无间地狱。在其中央。余七地狱。周匝围绕。安立之也。而任光法师明知金刚座近北诸地狱等在王都下稍近南边。不相妨也之解释。于此洲中。金刚座近北边。诸地狱等近南边故。八地狱等。虽傍布安立。与金刚座。不相障碍也。重意云。第八外海广量三亿二万二千逾缮那也。南北广量二分之者。各十六万一千逾缮那也。其北方设虽有金刚座。其南方十六万一千逾缮那中。无间地狱广量二万逾缮那。余七地狱广量。各一万逾缮那。合九万逾缮那。地狱并八寒地狱等可安立之。故傍布师义。全无相违也。
  问。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述捺落迦安立。有三师异说中。初有说意。上七捺落迦。高下量齐等欤。答。可齐等也。两方。若齐等者。罪业之果。既有轻重。高下之量。何必齐等哉。若依之尔者。第二有说意。上七捺落迦。高下量齐等见。初有说意。其义可同如何。
  答。初有说意。可云上七地狱高下量齐等也。此师意云。无间地狱之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故余七地狱高下量。各当二千七百十四逾缮那余也。婆沙论中。述此师意。虽说此七大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不云高下量分齐然而一万九千逾缮那七分之者。各当二千七百十四逾缮那余也。
  问。论中付明十六增名。且光法师意。有几师说耶。进云。光法师意。有三师说见。
  付之。依光法师解释。见今论文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说。有情从地狱出。更遭此苦。故说为增(文)此文无诤。有二师说见。是以。宝法师释此文云。详其论意。只是两释。不是三解。有人谓是三解误也(文)加之。泰法师并遁麟法师解释中。论解增名。有二师说见。若尔。光法师解释。岂不背论文哉。
  答。见今论文。既结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明知。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者。是别师义云事。故光法师释云
  所言增者。第一解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第二解云。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为增。第三解云。有说。有情从地狱出已。数更遭此苦。故说为增。此约出本地狱已。数数受苦名增故。与第二不同(文)初师意云。受苦增盛。过本地狱。故名为增。第二师意云。本地狱中。被刑害已。亦于彼处。重受苦故。望本地狱。说名为增。第三师意云。出本地狱之后。经历十六诸处。数数受苦。故名为增(为言)正理论文。举四师说之中。此十六中。受苦增剧。过本地狱。故说为增者。同当今论初师说也。或于此中。受种种苦。故具多类。故说为增者。当今论第三师说也。或地狱中。适受苦已。重遭此苦。故说为增者。当今论第二师说也。正理论中。既置或言为别师。准正理论思今论意。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名增。云本地狱中适被害已重遭害故。各别师义云事。实分明也。光法师解释。深探论实意者欤。但于宝法师。泰法师。并遁麟法师解释者。浅向论显文。有二师说云欤。是既人师意各别。不可及会通哉。
  问。众生遇阎魔王断罪中有位欤。答。可非中有位也。两方。若中有位者。众生遇阎魔王断罪。于彼处始定生处。或还本处者。于经论并传记等说。而有宗意。当来中有现前之后。全无转生余趣。或还本处之义。爰知。众生阎魔王断罪。非中有位云事。何况。今论云。同净天眼见。中有位。辄无相见。如传记等说者。于阎魔王宫。诸人互相见(文)以此等文理思之。中有位已前。遇阎魔王断罪云事。若依之尔者。过五百逾缮那。有阎魔王国者。今论定判也。若不至彼处者。争可遇阎魔王断罪哉。定知。中有位至阎魔王宫。遇断罪云事如何。
  答。众生于何位。遇阎魔王断罪云事今论等中。无分明定判。故末学辄难测欤。但倩案道理。粗勘诸文。今生本有之终。遇阎魔王断罪欤。人受病患。将入死门之时。五识渐去。第六意识独留。是时病人。第六意识影像。阎魔王前显现。如月宿水面。病人之质。阎魔王前显现也。其时阎魔王随罪福之轻重。定善恶之生处。非业尽死之者。自冥途被还者。即此时也。故众生遇阎魔王断罪。可云今生本有之终也。大乘经等中。此旨自所见欤。但阎魔王呵啧罪人。名断罪者。是可当生本有位。探玄记解释。即述此旨也。
  委细之趣。探玄记第六卷抄中。记录之毕。有宗论说。显□明之间。并所省略也。
  问。宝法师意。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州日出同时欤。答。可同时也。两方。若同时者。宝法师释今论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之文云。非全尽理(文)如解释者。宝法师意。不许此义见。若依之尔者。从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者。性相之所定也。设虽宝法师意。何不许此义哉。
  答。今论云。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余例应知(文)正理论云。若俱卢夜半。则赡部日中。胜身日没。中货日出。若牛货日中。则胜身夜半。赡部日没。俱卢日出(文)设虽宝法师意。岂可背此等论判哉。但于宝法师非全尽理之解释者。若就日光照用之分齐云之文者。南洲日中之时。东洲见日没。西洲见日出之义是必然也。而今论文。若就日轮在所论之者。东洲日没之时。日轮可在妙高山东南角。南洲日中之时。日轮可在妙高山正南方。西洲日出之时。日轮可在妙高山西南角。若尔。四洲四时等义。其理未尽疑也。故宝法师释云。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中者。此据一时而论。非全尽理。若不尔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东洲日没。当妙高山东南角。南洲日中。当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当妙高山西南。岂全定也(文)若就日光照用之分齐论之时。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时等之义。宝法师意。自本所许之也。
  问。论中云。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尽翻此(文)尔者。昼夜有增减故。如何释之耶。进云。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文)付之。日轮向南之时。去须弥山渐远日轮行度可久。何云夜增哉。日轮向北之时。去须弥山渐近。日轮行度不几何云尽增哉。
  答。南赡部洲。北广南狭。日出此洲之后。人见日光。故日自南路出之时。其路近故。昼减夜增。日自北路出之时。其路远故。昼增夜减也。如南洲日轮行度有多路。余三洲例之亦可有多路也。
  或抄云。自本眼人根可见之分齐有之故。日轮向南之时。去此洲事渐远。人见日轮行度不久故昼减夜增也。日轮向北之时。去此洲事渐近。人见日轮行度可久故。昼增夜减也(云云)。
  问。泰法师意。昼夜停等后。论昼夜增减云义。光法师可许之耶。进云。光法师意。不许此义见。付之。昼夜停等之后。论昼夜增减云事。其义既叶道理。光法师何不许之哉。是以。见今论余处文云。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文)光法师释此文。作二解释之中。第二释意云。时长名增。时短名减(乃至)春分秋分。昼夜停等。昼夜停等之后。论昼夜增减见。若尔。光法师今解释。岂不招自相违哉。
  答。泰法师意。自八月九日。夜渐增昼渐减。自二月九日。夜渐减昼渐增云。故夏至日已去。虽夜渐增昼渐减。八月九日已前昼犹长于夜。故为之昼增夜减之时。冬至日已去。虽昼渐增夜渐减。二月九日已前夜犹长于昼。故为之夜增昼减之时也。而今论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日行此洲向南之时。为之夜增之时。向北之时。为之昼增之时也。泰法师意。夏至日已去。秋分日已前。日向南行。犹为昼增之时。冬至日已去。春分日已前。日向北行。犹为夜增之时。故违此论文破也。故光法师释云。准此论文日向南夜增如何。从冬至日已去。日向北说夜增。准此论文。日向北昼增如何。从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说昼增(文)加之婆沙论(百三十六)云。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乃至)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文)此文意。亦夜极长以后。说夜减昼增。昼极长以后。说昼减夜增。故泰法师解释。亦背此文也。故光法师引婆沙论今文毕云以此文证准知。夜极长已去。说昼增夜减。昼极长已去。说夜增昼减。若说秋分已去。夜增昼减。春分已去。昼增夜减。即与此文相违(文)。故泰法师释意背俱舍婆沙两论说。故光法师。破之不许尤有其谓也。但于光法师余处解释者。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之论文。正明年量之文。非。专说昼夜增减之段。故于此文及两释也。当卷论文偈颂云。雨际第二月。后九夜渐增。寒第四亦然。夜减昼翻。此长行述日行此洲。向南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正明昼夜增减事。俱舍一部三十轴中。只在当卷此文。故偏任论文。不及异释也。
  重难云。光法师引婆沙论文为证据。破泰法师释事。不可然。见婆沙论文云。昼夜停位。各有十五。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吽栗多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乃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文)此文昼夜停等之后。说昼夜增减。若尔。泰法师解释。既顺此文。何引婆沙论文。偏破之哉。
  答。见婆沙论文。说夜减昼增之时文有二段也。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者。论其时分齐。虽夜长昼短。夜次第役昼次第延。故为夜减昼增之时也。至伏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从此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者。论其时分齐。实亦夜短昼长。故短而促为夜减。长而延为昼增也。重意云。十一月八日以后。为昼增者。短而延为增。二月八日以后。为昼增者。长而延为增也。为显昼增有此二门。婆沙论中。二段说之。夜减二门。准之可知。全非谓十一月八日以后。二月八日以前。假为昼减夜增之时也。若如泰法师解释者。五月八日以后。八月八日已前。可为夜减昼增之时。而见婆沙论次下文云。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五月八日以后。八月八日以前。为昼减夜增之时。都不为夜减昼增之时。故泰法师解释。甚背婆沙论今文也。昼减夜增二段之文。翻之可思也。
  问。婆沙论中云。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停等(文)尔者。羯栗底迦月者。当此方二月欤。进云。宝法师释云。当此方八月八日。西方八月二十三日(文)附之见婆沙论文云。谓佛于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文)而释尊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出诸经论说。知羯栗底迦月者。当此方二月云事如何。
  答。见婆沙论文云。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文)是既当秋分日。故宝法师释此方八月八日。尤叶论文也。但于婆沙论。谓佛于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之文者。有宗意。释尊八月八日。入涅槃云也。故婆沙中云。羯栗底迦月云。迦栗底迦月。同当此方八月也。宝法师余处。羯迦虽异。语是同也。故知。定是八月八日之解释。即显此意也。若依此意者。诸经论中。释尊二月十五日入涅槃云文。可会机感有异。见闻不同也。故净影大师。释涅槃经。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之文云。依阿含经。如来八月八日涅槃。此经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波旬。过三月已。吾当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当是见闻不同故尔(文)或又依宝法师意者。诸经论中。错八月为二月也。故宝法师余处(一)释云。错八月为二月四月者。以迦栗底迦是八月卯星之名。二月又是建卯地之月。星地诠别。卯名同也。若知迦栗底迦是酉地之卯。翻为八月。若谓迦栗底迦是震地之卯。翻为二月四月。由此转法轮等日。有二四八不同。般涅槃日八四二月之异。详多教理度五比丘。八月为定。会涅槃日。如别章释(文)。
  涅槃经一云。序品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通力。出大音声(文)。
  义记一本云。二月十五日者。出声时也。垂灭日临晨朝出声。后夜当灭。去灭不遥。故日临也。此说化灭。以为涅槃。又复息化。归于真寂。亦名涅槃。问曰。何故此时涅槃。下经自释依阿含经。如来八月八日涅槃。此经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波旬。过三月已。吾当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当是见闻不同故尔(文)。
  涅槃经二十三云(高贵德王菩萨品)亦见香山。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文)。
  义记七末云。须跋陀罗。竟安居已。至我所者。过夏安居。按此如来秋中涅槃。阿含经中。说佛八月八日涅槃。与此相应。而此经中上下。多说二月涅槃。当是见闻不同故尔(文)。
  问。颂文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文)尔者。光法师意。今此文说昼夜增减相欤答。今此文明月轮圆缺之相也。两方。若说昼夜增减相者。此文偏说月轮圆缺旨。未明昼夜增减之相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解释中云。后两行明昼夜增减(文)旁难思如何。
  答。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者。正虽说月轮圆缺之相。因明昼夜增减之义。显月轮圆缺之相。故光法师释后两行明昼夜增减。全无相违也。故见论文起尽。上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毕。乘之问何故月轮于黑半末白半初位。见有缺耶。此旨自分明也。
  问。颂文云。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宫殿(文)尔者。夜摩天已上。无云天已下。诸天可有云地耶。答。可云地也。两方。若有云地者。既是空居天也。何有云地哉。是以。正理论中。释空居天相。有二师说之中。述第二师义云。有说。空中密云弥布。如地为彼宫殿所依(文)知初师意。夜摩天已上。无云天已下。诸天无云地云事。若依之尔者。第四静虑初天。既名无云天。已下诸天。定可有云地也如何。
  答。夜摩天已上。无云天已下。诸天定可有云地也。故光法师余处。所引正理论中。释无云天名云。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文)夜摩天已上。无云已下。诸天定可有云地云事。此文实分明也。但于正理论当处文者。全非相违二说也。初云。从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宫殿。皆但依空者。只先显空居天相也。次云。有说空中。密云弥布。如地为彼宫殿所依者。夜摩天已上。无云天已下。诸天宫殿。虽依空住。非是一向无所依住。空中密云弥布。如地为所依住之旨。云添许也。既非相违二说。何强为疑哉。
  问。他化自在天。可化声境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化声境者。声由击发。是间断法也。何可化之哉。是以。见今论余处(二十七)文。述化二谓欲色。四二外处性。化心不化声境(见)他化自在天例亦可同。
  若依之尔者。集异门足论中。说他化自在天相云。诸下劣天子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令高胜天子于中受用(文)光法师引此文毕云。准集异门声亦可化(文)如何。
  答。光法师余处(二十七)解释中。述化心不化声境之旨。引集异门足论今文。举问难毕自会通之。作三解释云。彼由业力。令他化作。非由化心。不可为例。或可从多分说。以实而言。声由击发。不可言化以间断故。或声不离所化色香味触四种。相从说故。亦名为化(文)若依初释意者。任集异门足论文。他化自在天。化声境云也。虽声由击发间断法也。业力是难思。故化之声由击发。不由能变化心力起。故化心不化之(为言)若依第二第三释意者。他化自在天。亦不化声境云也。第二释意云。集异门足论中云。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者。他化自在天。实虽化色香味触四境。不化声境。五境之中。从其多分。云化作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也。以实云之。声由击发。非由化起不可言化有间断故(为言)第三释意云。此释意同第二释意他化自在天。不化声境云也。色香味触四境。虽有离声境之义。声境不离色香味触四境。故他化自在天。化作色香味触四境之时。不离彼四境之声境相从化作之云也(为言)。
  重难云。就初解释犹不明。声由击发故化心不化之者。设虽业力难思。何可化之哉。是以。见今论余处(二十七)文云。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文)如此文者。彼天龙等生得化心。不化声境(见)生得化亦不化声境者。业力化。何独化之哉。答。声由击发故设虽生得。设虽业得。全不可有能变化心化声境之义。非由化心不可为例之解释。即显此意也。只由业力不思议。不藉能变化心。化声境之义。可许之也。生得化。必有能变化心故。生得化化声境之义无之。业力化不必有能变化心故。化声境之义。亦可有也。
  寻云。准集异门。声亦可化之今解释。对余处三解释当何解释哉。答。此事有二义。或云当余处初解释也。或云今解释。总述集异门足论之文面也。故余处三解释中。何解释不可违之。
  寻云。二义之中。可存何义耶。私云。后义尤宜。可存此义也。
  问。论中释第一乐生相云。谓彼安住离生喜乐(文)尔者。今此乐者。乐受乐欤。进云。光法师释云。乐谓轻安(文)付之。初静虑既有三识相应乐受。乐言尤可指彼哉。若乐生之乐言。名轻安乐者。乐生天可通第四静虑已上。哉。
  答。三乐生之废立。名有喜受及乐受之处。不取第四静虑已上。即此意也。故宝法师释云。第四禅已上。无乐受故。不名乐生(文)爰知。初静虑为第一乐生。有喜受及三识相应乐受故也。是以。今论劝思云。生静虑中间。都无喜乐。应思何故亦号乐生天(文)正理论会之。云大梵既有喜乐现行。名乐生天。亦无有失(文)初静虑有喜受及三识相应乐受。故为第一乐生旨。此等论文。尤分明也。加之。集异门足论中。释第一乐生相云。乐生者。谓此天处。长时受安隐乐。离苦乐。乐受乐故名乐生(文)第一乐生之乐中。可取乐受乐云事。此文亦明镜也。但于光法师乐谓轻安之解释者。初静虑名离生喜乐。就禅定论之。而定中无三识相应乐受。故准法蕴足论文。释乐谓轻安也。故法蕴足论中。释离生喜乐之乐言。云身轻安性。心轻安性(文)非谓云尔故第一乐生之乐言。唯名轻安乐。何为相违。重意云。乐生之乐言。专名喜受及乐受。兼取彼有喜受及乐受之处轻安乐。乐生天可通第四静虑已上云疑。更不可来也。
  问。论中释色究竟天名。举二师说。尔者。第二师意。无色界可有色法耶。答。不可有色法也。两方。若有色法者。无色界。无有色法者。性相之所定也。设虽第二师意。更不可云无色界有色法哉。若依之尔者。论中举第二师义云。有余师说。彼名碍究竟天。彼谓碍名。目积集色。至彼碍尽。得究竟名(文)如此文者。无色界可有非积集色(见)如何。
  答。无色界积集非积集色。俱无之云事。性相之所定也。始不可疑之。但于今论文者。见一段起尽。明天器近远之中。举此二师说。初师意云。天所居器之中。此处最高。名色究竟第第二师意云。此处积集色。最后边故。名碍究竟(为言)是即明天器近远故。偏论积集色。不云不积集色也。可云不积集色之处。非不举之。非指疑也。光法师余处所引正理论中。释色究竟天名云。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之文。准之可思也。
  问。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义可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以道理思之。何可有此义哉。是以。见今论文。偈颂云离通力依他。下无升见上。长行云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从本处升夜摩天。或复依他谓得通者。及上天众。接往夜摩天(文)如此文者。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不至色界(见)若依之尔者。见婆沙论文或(百三十五)述魔王至大梵宫之旨。或(百三十五)云不起神通。才发心时即能举身至色究竟(文)任此等文。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之义。可有见如何。
  答。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之义。可有也。即任一方疑难。被出婆沙论两处之文也。勘彼具文。或述如是说者。出生所得心。自身他身俱能化作之证。尊者邬波鞠多。化作死□等三尸。系魔王颈之时。魔王欲脱此难云。渐历六天。求欲免脱。既不能得。往梵宫边。请大梵言。唯愿哀愍。解我颈上仙人所辱(文)或云。佛尽智时。得欲界无覆无记。未曾得心心所法。由此势力。不入静虑不起神通。才发心时。即能举身。至色究竟。何况梵世(文)婆沙抄中释此文云。三藏云。威仪无记心也(文)任此等定判。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云事。尤分明也。但于今论文者。谈其多分相欤。
  问。人于梵天。见梵天色。唯限天眼欤。答。唯限天眼也。两方。若唯限天眼者婆沙论所引施设足论中。述人不见梵天色云。除有修有神通。或他威力(文)既云或他威力。知非天眼人见梵天色云事。若依之尔者。见论文云。然下眼不能睹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不觉彼触(文)如此文者。人于梵天见梵天色。唯限天眼(见)如何。答。上界上地色。非下眼境界。故人依神通等力。虽升梵天。离彼处天眼。全不可见梵天色也。疑难之中。被出之今论文。此旨实分明也。加之。婆沙论云。虽有神通或他力引得至彼天若无天眼。不能见故(云云)任此等论文。人于梵天见梵天色。唯限天眼云事。更不可疑之。但于施设足论文者。婆沙论中会之云。彼但应说。除有修言。而复有余言者。有别意趣。谓依他方梵天等。说他方梵天等色。亦是此方依初静虑等所引天眼境界。然以极远。虽得彼眼。不能见之。若自有神通。或他力所引。至彼乃能以天眼见。除有修言。显得天眼说。后二句显至彼所说。有别意趣(文)。
  重难云。五通势力。彼此其分齐可同。故随其所应神通所到之分齐亦可彼天眼境界。而依神通到。非天眼境界。极远处云事。甚难思哉。
  答。且如声闻天眼以二千界为其境界。神通所到之分齐。亦以可同之。但一起神通。虽不过二千界之分齐。再起神通。到二千界之外。于彼处以天眼可见二千界之外事。故依神通极远处。以天眼见彼处色云欤。
  问。依身色界人。以色界自身。可来欲界耶。
  答。不来也。两方。若来者。见论文云。是故从上地来下地时。非自身要作下地化(文)如此文者。以色界自身。不来欲界(见)若依之尔者。光法师余处解释中。释生色界作欲界化云。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触二种。皆悉成就(文)既云若化自身。知以色界自身。来欲界云事如何。
  答。依身色界人来欲界之时。要作欲界化来。以色界自身不来也。是故。从上地来下地时。非自身来要作下地化之论文。此旨实分明也。是即离身化也。其中似自身化。是自身化。似他身化。是他身化也。但于光法师余处解释者。依身色界人。作欲界化之时。若似自身化。若似他身化来欲界云也。非谓以色界自身。来欲界。故余处解释。全非相违也。
  问。论中。付明空居天依处量。且宝法师意。有几师说耶。进云。宝法师释云。欲界四天。有其两释。初静虑天有其三释(文)付之。初静虑天有其三释云事不可然。见今论文云。有余师言。初静虑地宫殿依处等一四洲。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有余师言。下三静虑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文)此文无诤。色界四静虑量有二师说(见)是以。光法师云欲界上四天。有二师释。色界四定。亦有二释。泰法师判欲界上四天有二师释。色界四定。亦有二师释。若尔。宝法师解释。岂不背论文哉。
  答。今论中云色界四静虑量。实举二说。无有三说。退勘正理婆沙两论之说。正理论云。有余师言。初静虑地宫殿依处。等一四洲。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界。有余师言。下三静虑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文)婆沙论云。有说从夜摩至他化自在。云地皆等妙高顶量。色界云地。下狭上广。谓初二三四静虑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诸世界量。有余师说。夜摩天宫云地。倍于妙高山顶。乃至他化自在天宫。云地望前展转相倍。初二三定如次等于小千中大千界量。第四静虑其量无边(文)。此等论判云四静虑量唯举二说。无有三说。光法师等解释。实叶论文者欤。宝法师解释。尤似难思。但聊成宝法师解释意者。见今论文。上说夜摩天已上。欲界天依处量云。有余师说。此上四天依处量。同妙高山顶。有余师说。上倍倍增(文)今此上倍倍增之义可通色界天得意。释初静虑天有其三释也。
  重难云。正理论云有说此四上倍倍增。婆沙论云。有余师说。夜摩天宫云地。倍于妙高山顶。乃至他化自在天宫。云地望前展转相倍。上倍倍增之义。唯限夜摩天已欲界四天见。何通色界天得意哉。若又通色界天得意者。广可亘四静虑天。何云初静虑天有其三释。不云上三静虑有三师说哉。
  答。今论云有余师说。上倍倍增。不云限欲界四天。故今论上倍倍增之义。通色界天得意欤。若尔。与正理婆沙两论。上倍倍增之义可异也。次。上倍倍增之义。虽通色界天。唯可限初静虑也。第二静虑或云等小千界。或云等中千界。第三静虑或云等中千界。或云等大千界。第四静虑或云等大千界。或云量无边际。此二师说之外。不可有别异师说。故不云上三静虑有三师说也。
  已上。就初静虑天有其三释之本会通之旨。大概如此。或本云初静虑天有其二释(文)唯标初静虑天虽未得其意。不如此本欤。
  问。二禅已上。三千界摄欤。进云。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二禅已上。非三千界摄(见)付之。凡夫二乘通力。无过三千界。而二禅已上。既为凡夫二乘所起五通之境界。尤可云三千界摄。若非三千界摄者。可有凡夫二乘通力缘三千界外之过哉。加之。或经中。二禅已上。三千界摄见如何。
  答。见今论文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小千界废立。唯至梵世。无取二禅已上。而积小千界。成中千界。积中千界。成大千界。故二禅已上。非三千界摄也。故光法师引正理论云。此中小千。唯举至梵世。故少光等非小千界摄。积小千界为中大千。故中大千。亦不摄彼。又言小者。是卑下义。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积小成余。亦非摄彼(文)但于凡夫二乘通力无过三千界云难者。就傍论之也。故光法师余处释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狭。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之论文云。二约傍显作用宽狭(文)。次于或经中。二禅已上。三千界摄见云难者。是华严经。并最胜王经说也。既非当部依凭。更不可劬劳也。若强会之者。以二禅已上。望下分齐。三千界摄云也。非谓二禅已上实三千界摄也。故清凉大师。会华严最胜二经说云。且如二禅直语其量等千初禅。以千初禅向上取之则有千二禅。如是百亿初禅。向上取之则有百亿四禅。譬如夏云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则有九云。若以郡取则四百余云。若以县取千数未多。或云一云普覆万国。或言万国各有夏云。思之可见(文)文意显也。
  问。欲界天身量次第一一增欤。答。多分尔也。进云。论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文)付之。欲界诸天。种类非一准。何必次第一一增哉。是以。婆沙论中。欲界天身量不必次第一一增(见)如何。
  答。从多分云之。欲界天身量。次第俱卢舍之四分一一增也。故见今论文。偈颂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长行述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卢舍四分之一。如是后后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卢舍半。即显此旨也。但如此定判云时。三十三天身量。虽半俱卢舍。天帝释身量。独一俱卢舍。故涅槃论(百三十六)云。四大王众天身长俱卢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长半俱卢舍。天帝释身长俱卢舍(文)是则天帝释者。三十三天之主。其德胜余天。故同睹史多天身量。一俱卢舍云欤。若依此一类者。违次第一一增之相也。然而俱舍论大谈多分义相。婆沙论委出。一类身量。全非相违也。
  问。论中付明诸天身量倍倍增相。且无云天减三逾缮那。故光法师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作三解释云。所以无云减三逾缮那者。从变易受。初修不变易受难故减三也。又解。为成色究竟天万六千故所以减三。又解法尔故然(文)付之。三解释俱不可然。先就初释不明。论身量大小。可任修因感果之道理。何以受难易为感身量大小之故哉。何况。修不变易受难事。专可依彼定体胜。若所修定体胜者。所感身量。亦可倍增。而以可为倍增之道理。还为所感故。岂释家本意哉。是以。宝法师破此释云。此似倒也。既得难之身寿应加(文)。
  次。就第二释难思。论造业感果之义。自天可定之。何为顺他色究竟天一万六千逾缮那。于无云天。先减三逾缮那哉。何况。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逾缮那者。依后后倍增之义也。何先定彼身量。可减下天身量哉。若依此义者。尤可减下诸天身量。至无云天。初减三逾缮那。其意难思哉。
  次。就第三释有疑。诸天身量者。皆是业力所感也。法尔故然者。自然法尔减三逾缮那之义也。此岂不失因果道理哉。何况。诸天身量次第倍增之义。设云法尔故然。别减三逾缮那。更可有别故哉如何。
  答。光法师三解释。俱非无其谓。先初释意云。三禅已下。变易受定粗动易起。四禅已上不变易受定寂静难修。而若感胜果。必依胜因。若感劣果。必依劣因。任此道理之时。无云天身量减三逾缮那。能感定因随亦可减云事。是必然。则不变易受定寂静难修故。为令易修故。减三逾缮那云也。但于宝法师解释者。宝法师解释之习。虽无道理处处故。难光法师解释。何始为痛哉。
  次。第二释意云。诸天身量次第倍增。无云天若不减三逾缮那者。无云天身量。一百二十八逾缮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六逾缮那。广果天身量。五百十二逾缮那。无烦天身量。一千二十四逾缮那。无热天身量。二千四十八逾缮那。善现天身量。四千九十六逾缮那。善见天身量。八千一百九十二逾缮那。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四逾缮那可当也。是即数量非巧。可有杂乱之过也。无云天减三逾缮那之时。无云天身量。一百二十五逾缮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逾缮那。广果天身量。五百逾缮那。无烦天身量。一千逾缮那。无热天身量。二千逾缮那。善现天身量。四千逾缮那。善见天身量。八千逾缮那。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逾缮那。故或满或半之倍增。数量巧成。无有杂乱之过。故举终释为成色究竟天万六千故。所以减三。尤有其谓也。是以。泰法师释云。无云天倍增。应有百二十八以法相道理。数恐乱故。唯无云天灭三逾缮那。唯有百二十五。福爱倍为二百五十。广果倍为五百。故无量光倍增小光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满万六千(文)此释意。当光法师第二释意欤。
  次。第三释意云。法尔故然者。修因感果。法尔必然。故无云天身量。减三逾缮那云也。更非失因果道理。宝法师释详其上寿量增减。及身量增减。欲无色天。及无色天。色天初定。以半劫为劫。及于中间静虑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尔因果。如此不可细求所以。即述此旨也。
  寻云。宝法师释无云天身量减三逾缮那云。应言下变异受以乐欲心胜。由此造业。引寿等胜。不变异受。引欣心劣。由此造业。
  引寿等减(文)此释岂不违背是生死法尔因果。如此不可细求所以之自解释哉。答。宝法师解释。两处实致相违。若夫前后各述一意欤。人师作多解释。不始于今事欤。或又应言下变异受等之释。虽非所存实义。剩光法师初解释意。暂仰一一往之释欤。
  问。第四静虑诸天中。福爱天者。无云天异名欤。答。无云天异名哉。是以。泰法师解释中。云。唯无云天减三逾缮那。唯有百二十五。福爱倍为二百五十(文)道暹师所判中云。福爱亦名福密。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文)。任此等解释。福爱天者。是福生天异名非无云天异名(见)。若依之尔者。香象大师解释中。福爱天者。无云天异名(见)如何。
  答。第四静虑诸天之中。福爱天者。可云无云天异名也。故杂心论中。明诸天身量云。福爱天身。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二百五十由旬(文)述诸天寿量云。福爱天一百二十五劫。福光天二百五十劫(文)任此论文。福爱天者。无云天异名云事。尤分明也。香象大师释。又四禅中少密身。余处说名福爱天。尤顺杂心论说也。但于泰法师并道。暹法师解释者。既背杂心论文。亦违香象定判。后学强不可劬劳之。
  问。论文云。无间地狱寿一中劫(文)尔者。一增一减为一中劫欤。进云。光法师。释以佛经中。我说一中劫为一劫。如无间果。一增一减。为一中劫见付之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者。今论定判也。而弥勒菩萨住睹史多天。尽彼天寿量之间。送一增劫全。一减劫少分。是则当第四号叫地狱一日一夜之分齐。设虽尽一增劫全。一减劫全。无间地狱寿量难及号叫地狱二日二夜哉。若尔。八大地狱寿量。渐次倍增之理。宁可成立哉。
  答。此事难义之中难义也。依之楞严院源信僧都经数个条难义。遥访决于异朝之时。就俱舍一宗。出三条难义。是其随一也。其时知礼和尚。犹不通之。况于末学哉。然而暂成申一义意者。一生补处菩萨。住睹史多天之间。数死数生故。经一增劫全。一减劫少分也。睹史多天一个四千岁之间。非经一增劫全。一减劫少分。故不可违八大地狱寿量渐次倍增之理也。故泰法师引真谛三藏说云。于彼天中。经多生死。尽彼天寿。终不中夭。虽经多生。总是睹史多天生。总言一生也(文)此释尤顺道理。更不可异求欤。
  重难云。既名一生所系菩萨。何云数死数生哉(是一)次。若数死数生者。宁云一生所系菩萨无中夭哉(是二)何况。婆沙论中。述释迦菩萨唯生睹史多天故云。谓人间经五十六俱胝。六十百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文)思此文意。一生所系菩萨。唯经睹史多天四千岁见。若数死数生者。岂可限人间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哉(是三)。
  答。补处菩萨。住睹史多天。待下生期之间。虽数死数生。同是睹史多天生。故名一生所系也。次。一生所系菩萨。住睹史多天。虽数死数生。无不受尽彼天寿量之分齐。故云无中夭也。次。于婆沙论文者。还可为答之润色也。其故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三十五)出留化事之证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文)或(百七十八)述释迦菩萨。相异熟业。今善圆满。从此赡部洲没。生睹史多天。不生余天云。有说唯睹史多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赡部洲人。见佛业熟时分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若生上天寿量未尽。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寿量已尽。善根未熟。故不生彼(文)而解迦菩萨。人寿千二百岁之时。上生睹史多天。人寿百岁之时。下生人间。弥勒菩萨。人寿百岁之时。上生睹史多天。人寿八万岁时。下生人间。以之思之。释迦菩萨。住天时分是短。弥勒菩萨住天时分可长。然而今文。释迦弥勒二菩萨。住天之间。同当人间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云故知。人间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者。可非总定二菩萨住天时分。若总定二菩萨住天时分者。岂无长短不同哉。爰知。人间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者。只出当睹史多天一个四千岁之分齐许也。以实云之。释迦弥勒二菩萨。于睹史多天。同可经多四千岁。其间于人间。同可经多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也。重意云。婆沙论中。释迦菩萨。住天时分。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即是睹史多天寿量者。显一生所系菩萨。尽彼天四千岁寿量之仪式也。实虽数死数生。暂任一生所系之仪式。经四千岁下生之旨。述也。
  问。论文云。无间地狱寿一中劫(文)尔者。一增一减为一中劫欤。答。尔也。两方。若一增一减为一中劫者。圆晖法师解释中云。无间地狱寿一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也(文)加之。妙乐大师解释中云。俱舍等论多以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文)任此等定判。二十增减为一中劫(见)若依之尔者。光法师解释中。云以佛经中。或说一中劫为一劫。如无间果(文)如解释者。一增一减为一中劫(见)如何。
  答。无间地狱寿。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云事。不限光法师解释。亦出慈恩大师定判。故玄赞(六)云。无间地狱寿一中劫。谓如从八万减至十岁。十岁复增。至八万岁。名一中劫。是无间劫量(文)劫章颂云。无间有情一增减。龙王寿报亦同然(文)加之。婆沙论中。释无间地狱一劫寿果云。如是说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尽中劫。而得脱故。如毗奈耶说。提婆达多。当于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必定当证独觉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文)提婆达多。感无间寿量。既经一增劫全。减劫少分。无间地狱寿。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云事。是亦现证也。故惠晖法师解释中。述无间中劫全者。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之旨毕。出提婆达多今事。为证据也。但于圆晖法师解释者。楞严院源信僧都以之为误。强不可及会通欤。或又依遁麟记意会之者。二十增减。为十中劫者。住劫有二十增减之中。为一中劫是一增一减也(为言)非谓二十增减为一中劫量也。妙乐大师解释。准之可会欤。
  问。无想天可有中夭耶。答。无中夭也。
  两方。若无中夭者。无想天者。是外道生处也岂胜余天独无中夭哉。是以今论中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文)婆沙论中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卢洲。及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文)此等论文。出无中夭之处。无举无想天。知彼天可有中夭云事。若依之尔者。杂心论中。无想天无中夭(见)如何。
  答。若依小乘有宗意者。无想天无中夭可云也。故杂心论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郁单及兜率天。最后身菩萨。及无想天(文)法苑珠林云。三界皆有中夭。唯郁单越及兜率天最后身并及无想天。皆定寿命。不说中夭也顺正理论。此亦皆同(文)任此等定判。无想天无中夭云事。尤分明也。但于无想天者。外道生处也
  岂胜余天独无中夭哉云难者。中夭者无不可依异生圣者生处。生无想天之者。五百劫间爱无心异熟。而无心位。不命终故。无想天无中夭也。初生后没。虽有心品彼暂时故。不及论中夭有无也。次于今论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之文者。是就八大地狱。傍生鬼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十六天。无色界四处。论中夭有无也。故泰法师。释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唯北俱卢定寿千岁。此约处说。非别有情之论文云。诸四十居止处。皆有中夭。唯北洲定寿千岁。此约四十居止处说(文)而无想天。是广果天所摄不立别天。故约三界诸处。论中夭有无之时。不别出无想天也。婆沙论文。准之可会也。
  问。北洲傍生定寿千岁欤。答。非定寿千岁也。两方。若定寿千岁者。见婆沙论文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卢洲(文)如此文者。北洲傍生。非定寿千岁(见)若依之尔者。今论中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生北洲之者。一切皆定寿千岁。无中夭见。知彼洲傍生。亦定寿千岁云事如何。
  答。四洲者。是人住处。故约三界诸处。论中夭有无之时。北洲无中夭者。就人趣论之也。非谓生彼洲傍生。亦定寿千岁。无中夭也。婆沙论。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卢洲之文。此旨既分明也。俱舍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之文。准之可思也。
  问。光法师意。决定于今生可证无学果声闻独觉。可有中夭耶。答。不可有中夭也。两方。若有中夭者。决定于今生可证无学果。声闻缘觉也。何可有中夭哉。是以。光法师释最后有菩萨无中夭故云。谓依此身定得无学。名最后有。若未证果。必无中夭(文)声闻缘觉例亦可同。
  若依之尔者。见今论疏文。出无中夭类之中不举之。知可有中夭云事如何。
  答。决定于今生。可证无学果。声闻缘觉。不可有中夭云事道理实必然也。更不可疑之彼如极七返有圣者第七生并麟喻独觉入圣依身等也。但于今论疏文。出无中夭类之中不举之云难者。非一类人其义定故。出无中夭类之中不举之也。极七返有圣者第七生。虽无中夭。余预流果圣者。非无中夭。麟喻独觉入圣依身。虽无中夭。余部行独觉入圣依身。亦有中夭。故就种类见之其义不定。故出无中夭类之中。不举之也。
  问。光法师释俱非害中。说慈定灭定等。不中夭中不说之。作三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解云于不中夭中。理亦应说慈定灭尽定无想定。以时不定。非如见道随信随法行。定十五刹那(乃至)故此不说(文)。付之最后有菩萨。佛记佛便等。虽时不定。不中夭中犹说之。慈定灭尽定无想定。虽时不定。不中夭中。何不举之哉。
  答。最后有菩萨。佛说佛便等。虽时不定。就别类人体论之故。不中夭中出之。随信随法行。其时分定十五刹那。此时无中夭。故不中夭中。亦举之慈定灭尽定无想定。其定中时分不定故。几刹那无中夭云事难定也。故实虽无中夭。不中夭中。不举之云也。
  问。地狱可有中夭耶。进云。光法师释那落迦有中夭也。付之。依猛利恶业。感地狱异熟。定可受尽彼处异熟果。何可有中夭哉。是以。见今论余处(十七)文。述地狱无杀生业道。故云业尽死故。无杀业道(文)既云业尽死。岂可有中夭哉。加之光法师解释中。那落迦非俱害见。若有中夭者。何非俱害哉。
  答。见今论文。述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三界之间。四十处中。唯除北洲之外。皆有中夭见光法师释此文云。诸处寿量。皆有中夭。唯北俱卢洲。定寿千岁(文)又云。那落迦轮王。色无色界有中夭(文)婆沙论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卢洲。及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文)杂心论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郁单曰。及兜率天最后身菩萨。及无想天(文)任此等定判。地狱有中夭云事。实分明也。但于依猛利恶业感地狱果报。不可有中夭云难者。设虽依猛利恶业感地狱不必可受尽彼处异熟果。地狱有情。种类万差。可有不受尽彼处寿命分齐而死之类。故有中夭云也。次于业尽死故。无杀业道之论文者依猛利不善业。感地狱异熟果。故业未受尽之时。无有横死之义。故云无杀业道也。然而依别缘力。至业力衰歇之时。不受尽彼处异熟果。可来生人中等。故有中夭云事。亦非相违也。
  问。造破僧罪堕无间地狱者。可有中夭耶。答。可有中夭也。两方。若有中夭者。破僧是极重大罪也。造彼罪堕无间地狱之者。何可有中夭哉。是以。今论余卷中云。此必无间大地狱中。经一中劫。受极重苦(文)婆沙论中。因破僧罪生无间地狱之者。无中夭见。若云彼有中夭者。岂不背此等文理哉。若依之尔者。今论中。出无中夭之类。不举造破僧罪堕无间地狱之者。知彼亦可有中夭云事。何况。光法师解释中云。那落迦有中夭。未简无间地狱哉如何。
  答。造破僧罪堕无间地狱之者。
  可有中夭也。彼提婆达多。造破僧罪。堕无间地狱。不受尽一中劫异熟果。来生人中。即其类也。故婆沙论云。如是说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尽中劫而得脱故。如毗奈耶说。提婆达多。当于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必定当证独觉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文)当卷论疏中。出无中夭之处。不举无间地狱。述无中夭之类。无列提婆达多。当来果报。即此意也。但于今论余卷文者。造破僧罪。必堕无间地狱云许也。非谓堕无间地狱之后。亦无中夭。何为相违。次于婆沙论说者。勘婆沙论文两处。述此事第百十九卷中。问若因破僧生无间地狱。寿命未尽。世界便坏者。彼中夭不。即举两方之难毕。答若寿量定。彼无中夭。若寿量不定之者。可有中夭云事。此文还分明也。准此文思之。第百三十四卷中云。有作是说。彼无中夭。就寿量定之类无中夭云也。若寿量不定之者。有中夭事。更非所遮欤。
  问。光法师释俱非容中。说慈定灭定等。不中夭不说之。作三解释。尔者。第三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解随其所应等字以摄(文)付之。见光法师第二解释云。那落迦轮王。色无色界。有中夭余慈定灭尽定无想定王仙。无中夭。此中皆在等字中收(文)。若尔者。与第二解释。有何差异哉。
  答。第二释意。那落迦轮王。色无色界。虽非俱害。有中夭故。不中夭中不举之。慈定灭尽定无想定王仙。无中夭故。此等如应。皆无中夭。等之言摄之(为言)第三释意。自第二释。犹广等之。那落迦轮王。色无色界之中。若无中夭之类。此等如应。皆无中夭之等言摄之(为言)第二第三解释。以之可为其差异也。
  问。光法师解释中。云释迦牟尼当住劫第一劫出世(文)尔者。禀承实义欤。答。云然和上。之可禀承实义见也。付之。
  (写本云)

  建长八年十月三日(未时)于东大寺尊胜院中堂东廊抄之毕此间披见俱舍论第十一卷具书之次或访明师或任愚案为开初心初学之慧解聊记一问一答之纲要每有其谬后学直之不顾五旬有余之暮龄犹励一部抄出之深志冥众必垂哀愍善愿速得圆满焉仰愿依此稽古之微功答此殷勤之诚心一期终焉之暮遂往生于兜率之秋云三会下生之晓开惠解于龙华之春风而已。
  右笔花严宗末叶法印权大僧都宗性
  (年龄五十五夏腊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