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二十八卷抄(上)

  问。论中举经部难云。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文)。尔者。唯心无所义欤。答。非唯心无所义也。两方。若唯心无所义者。受想思实有者。经部宗本义也。今论所载经部计。可非唯心无所义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此文云。经部依心假立定故(文)。而受想思实有义。余心所法。思上假立定。明知。心王上假立定心所者。唯心无所义云事。何况泰法师释今论。下段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之文云。经部师释。心分位殊。假立受想。亦得名心所(文)若非唯心无所义者。何述心分位假立想受之旨哉。
  答。今论所载经部师说者。是受想思实有计。非唯心无所义也。故光法师释今论文。由此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斯心于一境转之文云。又由此余心心所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斯余心所法故。心于一境转。何用等持。令心一境(文)此释既许余心所法。非唯心无所义云事。炳然也。宝法师引正理论(七十七)谓若心体即三摩地。令心作等。亦应无别差别因缘。不可得故之文毕云。述曰。经部令心作等。即许别有思等心所。令心一境。因何不许(文)此释无诤。思等心所。别有实体云经部师义(见)加之正理论(七十八)中。破经部师计内净支无实体云。非唯寻伺静息为体。此等皆是心所摄故。如受想思别有实体(文)。以能破文。推所破义。若非受想思实有义者。宁例难如受想思别有实体哉。准此等定判意。思当卷上下文。上云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下述有余师言。此内等净。等持。寻伺。皆无别体。俱是受想思实有师说。更非唯心无所义意也。但于光法师。经部依心假立定故之释者。受想思实有义。虽计余心所法。思上假立。亦许心分位假立心所之义边故。今此解释。全无相违也。次于泰法师心分位殊。假立想受。亦得名心所释者。且不可依用之。
  问。经部宗意。计受想思心所实有时。等持心所。为心王上假立。为当思上假立欤。
  答。可有二义边也。两方。若心王上假立者。光法师余处解释中。明经部宗义。或(二十)云受想思实有。余心所法思上假立实无。或(四)释若依经部许有心轻安。而无别体。即思差别。受想思外。余心所。思上假立(见)爰知。等持心所。思上假立云事。若依之尔者。今论中。经部难有部云。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文)光法师释此文云。经部依心假立定故(文)加之。重披今论文。举经部师义云。有余师言。此内等净。等持。寻伺。皆无别体(文)有部难此义云。若无别体。心所应不成经部。答此难。会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光法师释此文云。于心分位殊。假建立故。亦得名心所(文)任此等定判。等持心王上假立之旨。分明也。何况。勘正理论余处。说经部师义云。故唯有识随位而流。说有多种心心所引(文)如何。
  答。经部宗意。计受想思心所实有之时。等持心所。或云心王上假立。或云思上假立之二义边可有也。所谓心是王故。以心所随彼为会圣教说。为同本宗义。假为心分位之门。可许之。思又造作为能行蕴生故。等持等余心所。皆以思为体云意可有之。两方疑难。各显一边理。实而言俱无相违也。
  此事专为法相宗论义。委细之趣。如唯识论第四卷。寻思抄等可见之。

  文永三年(丙寅)十月三日(午时)于东大寺尊胜院。对面兴福寺贤恩拟讲之次。相寻此题之处。彼拟讲云。经部宗意。谈受想思心所实有之时。贪信等余心所。心之分位。思之差别云义。当世学者。殊所玩也。所谓心王为贪信等心所心王之外。无别体故。假为心之分位也。心王为贪信等心所。亦依思造作力故。被云思之差别也。有此二边之义门故。处处解释。非相违欤。
  问。论(文)云。则于相应等持无用(文)尔者。宝法师如何释之耶。进云。宝法师释云。后心相应。等持何用(文)付之。依宝法师释。披今论现文。经部牒有部救。云若谓令心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毕。难则于相应等持无用。文相次第。无诤于初刹那相应心王等持无用云也。是以。光法师意。即述此旨。宝法师释。尤似难思如何。
  答。为晓两师解释之旨趣。委见一段论文之起尽。经部难有部云。岂不诸心刹那灭。故皆一境转。何用等持(文)有部设救。此难云若谓令心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者难则于相应等持无用也。宝法师释此文云。若谓前念等持。令心于第二念亦同前心缘一境转。此即前心。令其后心同一境转。后心相应。等持何用(文)此释意云。初念心相应等持。令第二念心。不散乱一境转者。第二念心相应等持。可无用(为言)
  若依此释意云。则于相应等持无用可训也。光法师释此文云。若谓等持令彼心王。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则于刹那相应心王。等持无用(文)此释意云。初念心相应等持。令第二念心。不散乱一境转者。初念心相应等持。与第二念心可有力用。与初刹那相应心可无用(为言)若依此释意者。则于相应等持无用可训也。两师定判。各叶论文。后学不可是彼此欤。
  问。等持唯限一刹那欤。答。不限一刹那也。两方。若唯限一刹那者。等持者。是定心所也。何可限一刹那哉。是以。等至无限一刹那。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六十二)中。明等持等至差异云。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文)如何。
  答。等持等至者。同定心所为体。等至既通相续。等持岂唯限一刹那哉。但于婆沙论文者。等持劣。等至胜故。为显其差异。且云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续也。是则一往之释。更非尽理之谈欤。
  问。大众部意。色无色界。眼等五根。色等五境。悉可有耶。
  第二卷抄记录之毕。
  问。论中破大众部等意。无色界中。许有色法义云。又彼定中亦遮有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又彼定中。不但遮彼无漏律仪。亦遮有彼有漏律仪(文)付之。依光法师解释。见今论文起尽。上破身语既无。律仪宁有。虽述无有漏律仪之旨。不遮无无漏律仪。尤可云不但遮彼有漏律仪。亦遮有彼无漏律仪哉。是以。宝法师释此文云。又我宗亦遮无色界有无漏律仪故(文)如何。
  答。光法师初释意。实似难思。然而再披论文重思此事。上云若彼唯有身语律仪。无色界中。唯有有漏身语律仪。遮无无漏身语律仪(见)故光法师释此文云。若言彼界虽无余色。唯有身语律仪(文)既云无余色。故遮无无漏律仪之旨。自所闻也。故破此计。释非但遮彼无漏律仪。亦遮有彼有漏律仪。符顺论文起尽也。但于宝法师释者。邻若谓如有无漏律仪不尔无漏。依有漏大种故之文。云又彼定中。亦遮有故故。释亦遮无色界有无漏律仪。故亦非无其谓。两师解释。俱叶论文。各存深旨。不可一准欤。
  问。颂文云。后色起从心(文)尔者。为举经部义。为当述有宗义欤。答。举经部义也。
  两方。若举经部义者。披一部始末。寻八品前后。本颂专结有宗义。长行多明经部说。定知。后色起从心之颂文。述有宗义云事。何况。传说传许之言。悟入尊者犹奇之。本颂直举经部义者。迦湿弥罗国人。岂可谓弘我宗哉。加之。显宗论(三十八)中。无改此颂。若非有宗义者。彼论中。宁载之哉。若依之尔者。见光法师定判云。论主以经部义答(文)如何。
  答。后色起从心之义。有宗经部。虽同许之。思今论长行。此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之文意。今此颂文。举经部义(见)故光法师释此文云。论主以经部义答。正释颂文。后色起从心。此色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感色果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时欲色界色。从彼无色界心中色种生(文)宝法师释此文云。经部答也。谓从色异熟因功能种子而生(文)泰法师释此文云。次依经部答。从心生。不同萨婆多从昔欲色界色起。经部师说。谓昔所起爱乐色故。为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欲色界色。从无色界心色种子生(文)圆晖法师释此颂云。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文)。任此等解释。本颂后色起从心之文。举经部义云事。分明也。但于本颂专结有宗义。云难者。标迦湿弥罗国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本颂虽多结有宗义。述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亦举经部义也。次于本颂直举经部义者。迦湿弥罗国人。岂可谓弘我宗哉云难者。探论主本意。实虽举经部义。有宗意同。亦许其义势之事。本颂之中。直陈其言。悟入尊者。全无奇之。迦湿弥罗国人。谓弘我宗也。如彼余处(八)本颂。云此上十七处也。次于显宗论中无改此颂云难者。有宗意。从无色界没时。将下生时。由无色界中。顺色生心势力。引欲色界色生云故。后色起从心之旨。有宗自本所存之义。故显宗论中。不改此颂也。故显宗论(三十八)云。后殁生下。色从心生现见世间色非色法。亦有展转相依起故。谓心异故。色差别生。色根有别。识生便异。故从无色。将生下时。顺色生心。相续而住。由彼势力。引下色生(文)正理论(七十七)说。全亦同之。重意云。后色起从心之理。有宗经部之中。虽不违何义。以长行。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等之文见之。今论云后色起从心。举经部义释许也。光法师论主以经部义答正释颂文。后色起从心之释。即显此意也。非谓云尔故后色起从心之义。经部独存之。显宗论中。不改此颂。更有何疑哉。
  问。作识无边观时。可缘善染污无覆无记识耶。答。可缘善染污无覆无记识也。
  两方。若缘善染污无覆无记识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述作识无边观云。谓于纯净六种识身能了别中。善取相已(文)此文无诤。作识无边观之时。唯缘善识(见)若依之尔者。既作识无边观之时也。善染污无覆无记无所残可缘之哉。
  答。作识无边观之时。广可缘善染污无覆无记也。故见婆沙论(八十五)文。或云后二遍处缘善无记(文)。或云后二遍处缘见修所断(文)任此等文。作识无边观之时。缘善染污无覆无记云事。分明也。但于光法师所引正理论。谓于纯净六种识身之文者。无边观是假想观门故。缘善染污无覆无记识。作纯净行相也。如彼第三解脱假想观门故。缘净不净色作净光鲜行相也。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七)云。若由胜解思惟无边识加行所成。名识无边处。谓于纯净六种识身能了别中。善取相已。安住胜解。由假想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文)若由胜解之文。由假想力之言。假想观门之旨。炳然也。
  问。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欤。答。唯限爱相应定也。两方。若唯限爱相应定者。味者是染污义也。何可限爱相应定哉。是以婆沙论(百六十五)中。述味相应初静虑等无间净初静虑现在前云。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烦恼等无间净定现在前(文)此文无诤味定者。不限爱相应定(见)若依之尔者。披今论文云。味谓爱相应(文)唯限爱相应定之旨。炳然也如何。
  答。味者。味着之义。唯是限爱之称故。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不通余惑相应定也。故发智论(十七)云。诸味相应初静虑。皆有覆无记。有有覆无记初静虑非味相应。谓除爱余烦恼现前(文)今论中。本颂结味谓爱相应。长行云。初味等至。谓爱相应。
  爱能味着。故名为味。彼相应故。此得味名(文)正理论(七十七)文。显宗论(三十八)说本颂长行全亦同之。光法师释此文云。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净定。故名为味等至。与彼相应故。此等至得味名。引婆沙论(百六十一)问何故但说与爱相应。非余烦恼。有说此中说相似者。谓爱与定相似。非余烦恼。所以者何。定于所缘。流注相续。爱亦如是之文。宝法师释此文。云此谓等持与爱相应。爱能味着。定亦名味毕。问何故余惑相应。不名为定。答之引正理论(七十七)于所缘境。专注不移。方名为定。爱相应定。亦专一境故得定名。余惑相应。则不如是。谓余烦恼。于自所缘。不能令心专注如爱。故三摩地。若与爱俱专注一缘。与善相似之文。泰法师判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净定。故名为味等至。与彼味相应故。此等至得味名。圆晖法师。述爱名为味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加之杂心论中。解味则爱相应之颂文云。问。何故爱相应说禅。非余烦恼耶。答相似故。一向动着缘是三昧余烦恼无有着缘如彼爱者(文)。大乘义章(十三。八禅义)述毗昙意云。二简强异弱。诸烦恼中。爱着境强。偏说为味。定义同前。又爱着境。相似禅定。故说为定(文)任此等文理。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云事。分明也。但于味者是染污义也。何可限爱相应定哉云难者。味者专其是爱着别名。全非染污广义。故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不通余或相应定也。次于婆沙论。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之文者。为显味定无间净定现前之义。引爱见慢疑上静虑之事也。其中取爱上静虑之处。以为其证。见慢疑上静虑之边。同文故来也。非今要须之欤。
  重难云。于味定。可有通别二门。若就通相云之者。可通余或相应定也。故大乘义章(十三。八禅定义)中。依毗昙意。释味定相云。一通相具论。上二界中。一切烦恼。有着境义。悉名为味。定地法故。说之为定(文)若尔。婆沙论。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之文。就通相味定论之也。何云见慢疑上静虑之边。同文故来。非今要须哉。
  次。婆沙论(百六十一)中。问何故但说与爱相应。非余烦恼。答之云。有说。亦应说余烦恼○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此义有余(文)按此说意。爱相应定。名味定者。云残余惑相应也。理实而言。可通余惑相应定(见)。
  答。婆沙论等中。所明味定者。是别门味定。非通相味定。故为显味定无间净定现前之义。云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其见慢疑上静虑之边。同文故来。非今要须云事。道理尤可然。何强疑之哉。
  次。婆沙论一说意。此义有余者。论外之事也。论正所述味定者。虽唯限爱相应定。此废立外。兼通余惑相应定之说可有云也。此全非指论正所谈之义门。颇足为难势之端欤。
  问。净定无间所生味定。为唯缘过去一世。为当可缘三世耶。答。可缘三世也。两方。若唯缘过去一世者。味定广缘自地诸法。何可限过去一世哉。是以。今论中。虽述味定缘自系。无简现在未来。爰知。净定无间所生味定。可缘三世云事。若依之尔者。见今论文云。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深生味着(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此净定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定。深生味着。不缘现在。以必不观自性等故。不缘未来。未曾领故。过去曾领故。偏说过去(文)宝法师释此文云。就缘净中。唯缘过去近净定也。不缘现在及未来也。现在无净定。未来净未曾领受也(文)。加之。正理论(七十七)中云。此能味爱现在前时。缘过去境。不缘现在自性相应。及俱有法。以必不观自性等故。不缘未来。未曾领故(文)显宗论(三十八)说。全亦同之。此等定判。无诤定无间所生味定。唯缘过去一世(见)如何。
  答。按味定缘自系之理。味定广可缘自地三世诸法也。故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六十一)云。爱相应定。能缘三世(文)或(百六十五)述味相应初静虑等无间净初静虑现在前云。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烦恼等无间。净定现在前(文)任此等文。味定所缘不限过去一世云事。分明也。设虽净定无间所生味定。何不缘现在未来哉。但于今论缘过去净。深生味者文者。从多分说也。以何知之者。披发智论(十七)文云。味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答。于能味当言入。于所味当言出。以前念为所味。以后念为能味。味定唯缘过去(见)思其义势。同今论说。而婆沙论(百六十一)中。释发智论文。问爱相应定。能缘三世。何故唯说缘过去耶。答之云。有说此依多分而说。谓有情类。法尔多缘曾所爱顺境生爱味故。以前刹那为所缘。以后刹那为能缘者。依多分说会。准婆沙论会通之旨。推今论。缘过去净之文意也。光宝两师。不缘现在等之释。且成味定缘过去净定。云当如此判也。理实论之。净定无间所生味定。广缘现在未来之义。更非所遮欤。正理论文。显宗论说。同以此趣。可会其疑也。
  问。论中明味定相云缘过去净深生味着(文)尔者。可缘过去多刹那净定耶。答。可缘过去多刹那净定也。两方。若缘过去多刹那净定者。披今论文云。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深生味着(文)如文相者。味定唯缘无间灭净定(见)是以。宝法师释此文云。就缘净中。唯缘过去。近净定也(文)若缘过去多刹那净定者。宁云缘过去近净定哉。若依之尔者。味定缘过去净定之时无所简。可缘多刹那净定也。何况。婆沙论(百五十三)中。出灭定心。缘过去多刹那灭定(见)相例可同如何。
  答。净定无间所生味定。缘多刹那净定。可生味着也。唯味着无间灭净定云事。非只背道理。亦无其证据者欤。但。于今论。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等之文者。显净定无间所生味定缘过去净定。深生味着之义许也。何致味定唯缘无间灭净定见云疑哉。次于宝法师。唯缘过去近净定也之释者。此有异本不同。或本云唯缘过去退净定也(文)若依此本者。不可成疑。若依近净定也之本者。且就能生味定之净定云尔也。全非遮缘过去多刹那净定之义欤可会也。
  重难云。勘宝法师余处解释。引婆沙论。评曰应作是说。此出定心。缘过去定。而不可说缘何刹那。不缘何刹那。以过去定有多刹那。相杂住故之文毕云。准上论文。既相杂住不可别说。即是总缘过未定也。然味定即缘次前净定。以味定是贪相应心。缘别相惑。所以别缘次前定心。而起出二定心。是善心故。总缘前定。不别取也(文)此释无诤。味定唯缘次前刹那净定(见)如何。
  答。灭尽定者无心定故。出灭定心。不可定缘何刹那不缘何刹那。故总缘过去多刹那灭尽定也。味定是贪相应定。缘别相故。异出灭定心。有唯缘最后刹那净定之义云许也。更非遮缘过去多刹那净定之边者。此释亦无相违也。
  问。味定可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耶。答可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也。两方。若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者。披宝法师解释云。此说容生味定。非一切生。唯退分定。及住中一分。以退生故。境亦如是(文)如此释者。味定唯缘顺退顺住二分。不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见)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六十一)中。云爱相应定。能缘三世味定。广缘三世净定之时。宁不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
  答。今论中。云味定但缘自地。有漏味定无所简。广缘自地诸有漏法(见)故不限顺退顺住二分。可缘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也。但于宝法师解释者披今论文云。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深生味着。述味定缘无间灭净定之旨。而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云净定等无间烦恼现在前者。当知此从顺退分。或顺住分起。与味定为等无间缘净定。唯是顺退顺住二分故。依此义边。云唯退分定及住中一分。以退生故。境亦如是也。此说容生味定。非一切生之释。此趣炳然欤。泛论味定所缘之时。更可遮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也。
  问。味定与味定。可为相应俱有二因耶。
  答。可为相应俱有二因也。两方。若为相应俱有二因者。味定者。爱相应定也。自体与自体。何可为相应俱有二因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味定与味之可为相应俱有二因(见)如何。
  答。味定与味定。可为相应俱有二因也。故婆沙论(百六十五)中。
  释发智论(十七)味相应初静虑与自地味相应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之文云。因者三因。即相应俱有同类因(文)但于于味定者爱相应定也。自体与自体。何可为相应俱有二因哉云难者。味定判性体。虽唯限爱相应定。论眷属体者。广通五蕴故。味定与味定。为相应俱有二因。全无所背也。婆沙论净初静虑与净初静虑。为相应俱有二因。无漏初静虑与无漏初静静为相应俱有二因云文准之可知。
  问。第四静虑名清净者。为唯限无漏。为当通有漏欤。答。可通有漏也。两方。若通有漏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八十一)中。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四静虑舍念清净。思此问意。对第四静虑无漏舍念。名为清净。致此疑(见)随答此问云。或有舍念。离诸烦恼。及随烦恼。谓第四静虑无漏舍念(文)此答意。亦第四静虑舍念。名清净者。唯限无漏云事。分明也。若依之尔者。见今论文云。第四静虑唯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全不简有漏哉。
  答。第四静虑有漏无漏舍念。同离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八扰乱事故。俱名清净也。但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之问言者。问下地亦有无漏舍念。何故但说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对第四静虑有漏舍念。俱名清净。取出下三静虑无漏舍念疑之也。答此问。有多复次之中。初说。云第四静虑舍念。但离八扰乱事。故名清净。苦·乐·忧·喜·入息·出息·寻·伺。名为八扰乱事。此中皆无。独名清净。第四静虑有漏无漏舍念。俱名清净之旨。炳然也。次于婆沙论。或有舍念。离诸烦恼。及随烦恼。谓第四静虑无漏舍念之文者。问难之言。取出下三静虑无漏舍念疑之故。答中且举第四静虑无漏舍念答之也。更不遮第四静虑有漏舍念。亦名清净之义边欤。
  问。光法师释心王不立静虑支。引婆沙论二说。尔者初说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婆沙八十云。心顺流转。定顺还灭。故心不立为静虑支(文)付之。心王通三性。势用俱增上。若有顺净品之义者。何偏云顺流转哉。是以。受心所。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胜。立静虑支。心王相例其义可同。加之。二十二根中。以心王立为根。静虑支中。宁可简之哉。
  答。心顺流转者。为结生心。引后有能。专在心王。故十二缘起支中。立为识支。故云心顺流转也。但于受心所立静虑支云例难者。受心所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胜。流转缘起分中。立为受支。还灭清净分中。立为觉支。故非如心王顺流转。故据顺净边。立静虑支也。故光法师释。云受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胜。是故俱立。用此流转缘起分中。次于二十二根中。以心王立为根云例难者。三性心王。并有增上用。故立为根也。故光法师余处。依婆沙论意。释云第二心法是内亦是所依。通三性心。并有增上。故立为根(文)。
  问。光法师释心王不立静虑支引婆沙论二说。尔者。第二说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婆沙八十云○复次心胜如王。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所。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如诸国王不事臣任(文)付之。设虽心王胜。有助定之义者。何不立静虑支哉。例如随行对法中。摄心王。及相应善中摄心王如何。
  答。心王胜如王。心所劣如臣。而静虑者。是定心所。不可心王与彼心所为助伴。故心王不立为静虑支云事。道理尤可然也。但于随行对法中。摄心王。及相应善中。摄心王云例难者。任净惠及眷属。皆名随行。彼此展转。互随行故之理。随行对法中。摄心王。由以心心所要与惭愧善根相应。方成善性之义。相应善中摄心王也。彼此废立义门既别。更不可为相例之疑哉。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文云。有余师说。受于杂染。虽是增上。而与净品。作饶益事。亦有功能(文)尔者。今此受者。可通无漏受耶。
  答。可通无漏受也。两方。若通无漏受者。既云于杂染增上。可限有漏受也。若依之尔者。受言是广。何不通无漏受哉。
  答。见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一)文。云有余师说。受于杂染。虽是增上。而与净品。作饶益事。亦有功能。如旃荼罗性虽鄙劣。能与豪族。作饶益事。故于静虑为饶益事菩提分中。立觉支号。广明受心所为静虑支。立觉支号之旨。故今此受者。通无漏受云事必然也。但于既云于杂染增上。可限有漏受也云难者。无漏受亦于杂染品有增上义也。故婆沙论(百四十二)云。问无漏受云何。杂染品增上耶。答。初起加行。及趣入时。亦于杂染品增上。谓观行者。求彼受时。亦须追求衣食等物。由此势力。亦生染故(文)。
  问。光法师意。大善地法心所中。轻安行舍立静虑支故。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无始时来。惛掉乱心。不能得定轻安治惛沈。行舍治掉举。由此得定(文)付之。依光法师解释。见今论余处(二十一)文云。惛沉睡眠能障慧蕴。掉举恶作能障定蕴(文)今定判宁不违余处论说哉。
  答。光法师。释大善地法心所中。轻安行舍。立静虑支云。无始时来。惛掉乱心。不能得定。轻安治惛沈。行舍治掉举。由此得定。或掉举定障。行舍能治。惛沈是慧障。轻安。能治。此二能治定慧重障。是故别立(文)此二释中。第二释意。顺今论余处文初释意。实虽难思。且试会云。惛沈正障慧。虽非障定。定相应慧力用胜故。依障彼定相应慧。云不能得定也。非谓惛沈正障定。故不可违今论余处。惛沉睡眠能障慧蕴。掉举恶作能障定蕴之文欤。
  问。经部宗意。定中可起身识耶。答。定中不可起身识欤。两方。若定中起身识者。五识行相。是粗动也。定中何可起之哉。若依之尔者。今论中。述经部宗义云。若言定中宁有身识。有亦无失。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胜定所起顺生乐受遍触身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我经部宗。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触。从胜定所起。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根故(文)任今此定判。定中起身识之旨。分明也如何。
  答。定中微细。身识粗动故。设虽经部宗意。定中难起身识欤。故见今论文。经部答有部如何无漏静虑现前。少支有漏少支无漏之难云。起不俱时。斯有何失(文)光法师释此文云。于前后位。起不俱时。或说有漏。或说无漏。斯有何失(文)。宝法师释此文云。起身识时。不起喜受。起喜受时。不起身受。斯有何失。准此不说身识及轻安。是真无漏也(文)但于今论。若言定中宁有身识。有亦无失等之文。光法师我经部宗。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触等之释者。由胜定力。次念有轻安风触起。次念引生身识相应乐受。还能顺起意识相应三摩地。故名为定中。实是定后定前中间。有轻安风触起。引生身识相应乐受也。故今论中。经部牒有部难破云。若谓外散故应失坏定者。无如是失。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此难不然。由前因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汝若谓起身识。是外散故。应失坏定者。破云。无如是失。此轻安风触。从胜定生。引内身识相应乐受。还能顺起意识相应三摩地故。不失坏定。汝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破云。此难不然。由前因故。前因即是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不名出定。或可。因是所以义。由前相顺。所以不名出定(文)。
  问。经部宗意。现在身识。可缘现在轻安风触耶。答不缘现在轻安风动也。两方。若缘现在轻安风触者。经部宗意。无许同时因果。若现在身识缘现在轻安风触者。宁不为同时因果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述经部宗义云。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触。从胜定所起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根故(文)如此释者。现在身识。可缘现在轻安风触(见)如何。
  答。经部宗意。不许同时因果故。五识唯缘过去境。不缘现在境。若缘现在境者。可为同时因果故也。故光法师余处解释中云。若依经部。五识唯缘过去。故正理论第八云。有执五识境唯过去(文)但于光法师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触等之释者。由胜定力有性轻安风触起。次念引生身识相应乐受。缘前念轻安风触(为言)故今解释。全无相违也。
  问。论中举有部难云。勿所立支少分有漏。少分无漏。成违理失(文)光法师释此文。作三解释。尔者。初二释意。少分有漏者。唯限轻安风触欤。重云。光法师初释云。勿所立轻安支。少分轻安风触是有漏。少分意识相应轻安心所是无漏。成违理失。第二释云。或勿所立支。轻安风触少分是有漏。意识相应少分是无漏。成违理失。初二释意。少分有漏者。唯限轻安风触也。付之。依光法师初二释。见今论文。有部难经部。标若尔正在无漏定中。触及身识。应成无漏毕。述其难意云。勿所立支。少分有漏少分无漏。成违理失。文相起尽无诤少分有漏者。指上所标触及身识(见)加之。次下文有部重难经部云。如何无漏静虑现前。少支有漏。少支无漏(文)光法师释此文云。如何无漏静虑现前。触及身识乐少支有漏。意识相应少支无漏此约体难(文)若尔。光法师初二释意。非只背论文前后。亦致相违于自释哉。
  答。光法师初二释意。非无其由。论文既云勿所立支少分有漏少分无漏。于所立支论少分有漏少分无漏之义。而就有部自义见之轻安是静虑支故。少分有漏者。当轻安风触。身识非静虑支故。不举之也。第三释。如疑难之趣得意。释或勿所立支轻安风触。及身识乐少分是有漏。意识相应少分是无漏。成违理失也。但于光法师。次下触及身识乐少支有漏之释者。上三解释中。且述第三释意欤。
  重难云。有宗不论轻安风触。经部虽许轻安风触。不立静虑支。所立支轻安风触云事。就何义意难思哉。
  答。准有宗轻安心所立静虑支之义势。经部。云定中有轻安风触故。以轻安名同。有部难经部押云所立支轻安风触也。
  问。经部宗意。前十五界。唯名有漏欤。
  进云。今论疏中。通无漏释也。付之。经部宗意。以经说为定量。而见今论文云。如契经言。诸所有眼。乃至广说。此经中说十五界全皆有漏故(文)经部宗意。岂不违此经说哉。加之。有宗对经部。立量云。余十五界。唯名有漏。道谛无为所不摄故。如诸烦恼(文)此量付何过可成前十五界通无漏之义哉。
  答。披今论现文。寻经部宗义云。若谓顺彼故。说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汝若谓身轻安实非觉支。顺彼觉支名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触及身识。顺无漏故。名为无漏。无少分有漏。少分无漏失(文)任今此定判。经部宗意。无漏定中。轻安风触。及与身识相应乐受。名为无漏。故前十五界通无漏云也。但于今论所引契经说者。今论中即会之云。无违经过。此约余触及余身识。密意说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无违经过。此经意。约余散位触。及余散位身识。密意说。彼十五界全皆是有漏。不约定位。非理尽说。故言密意(文)宝法师释此文云。此就余触及余身识。唯名有漏。准此论意。经部以轻安风。及身识。顺无漏故。假名无漏(文)次于有宗所立比量者。
  问。经部宗意。无漏定现前位。轻安风触可俱起耶。答。不俱起也。两方。若俱起者。轻安风触。其体有漏也。无漏定现前位。何可俱起哉。若依之尔者。披光法师余处(四)解释。或释今论。以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之文云。由入定故。身中即有轻安风起。能引觉支心轻安故。此即同时。说名能引。由斯相顺。故名觉支(文)或代俱舍师。救正理论。以能随顺觉支体故。亦名觉支。谓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之文云。我说身轻安触。与入定心轻安同时能引能顺。望彼有力可得。相从说名觉支(文)任此等解释。无漏定现前位。轻安风触。可俱起(见)如何。
  答。经部宗意。轻安风触。其体实是有漏法故。无漏定现前位。全不可俱起。故今论中。经部答有部如何无漏静虑现前。少支有漏。少支无漏之难云。起不俱时。斯有何失(文)光法师释此文云。于前后位。起不俱时。或说有漏。或说无漏。斯有何失(文)宝法师释此文云。起身识时。不起喜受起喜受时。不起身受。斯有何失。准此不说身识及轻安是真无漏也(文)但于光法师余处。此即同时。说名能引之释。俱舍师。我说身轻安触与入定心轻安同时之救者。前念后念。相顺续起。名为同时。更非一念同时俱起也。
  问。经部宗意。于静虑支可有十八耶。答。可有十八也。两方。若有十八者。今论中。明经部宗义云。由此可说。依初五支。减二三四。立第二等。即由此理。初说五支。拟渐离前。建立后故。无渐减故。不说想等(文)如此文者。经部宗意。于静虑支。不可有十八(见)是以。泰法师述依上座部立十一支毕。引今文为证。若依之尔者。于静虑支有十八者。于契经说。经部宗意。岂可背契经说哉。
  答。经部宗意。契经所说。以为定量。而契经中。既说静虑支有十八。故经部宗意。尤可守其说也。但于今论由此可说。依初五支等之文者。全非相违。此文意云。于初静虑五支之中。减寻伺二。立第二静虑。内净喜乐定四支。减寻伺喜三。立第三静虑。舍念惠乐定五支。减寻伺喜乐四立第四静虑。舍念中受定四支(为言)故光法师释此文云。经部依宗自释。由此可说。依初五支减寻伺二。立第二定。减寻伺喜三。立第三定。减寻伺喜乐四。立第四定。即由此道理。初定说五支。拟渐离前支。建立后定故。无渐减故。所以不说想等为支(文)。宝法师释。其意同之。任此等定判。就初静虑五支论渐减义之旨。分明也。次于泰法师释者。上座部意。设虽存静虑支有十一。引今文为其证云事。恐难依用欤。
  重难云。内净支既无渐减义。第二静虑中。何可立之哉。依之见泰法师解释云。依初定五支。减寻伺二。立第二定喜乐一心三支(文)如何。
  答。经部宗意。第二静虑立内净支也。故今论中。答应审思择。应说何法名内等净之问。举经部师义云。此定远离寻思鼓动。相续清净转。名为内等净(文)光法师释此文云。经部师答。此第二定。能远离彼寻伺鼓动。定体相续清净寂静转。名为内等净(文)。宝法师释此文云。经部释也。即是此第二定。远离寻伺鼓动。相续清净名内等净也(文)准此等解释经部宗意。第二静虑立内清净支云事。炳然也。但。于内净支。既无渐减义云难者。渐减义自本就初静虑五支论之故。不可为疑欤。
  次。于泰法师释者。叙上座部计。非经部宗义。故全非相违也。
  问。宝法师意。欣厌心所。与定相应欤。答。可与定相应也。两方。若与定相应者。披宝法师解释。举大善地法十寻伺心王二十三法毕云。自余心所。与定不相应。故不立支也(文)。如此释者。欣厌心所。不与定相应(见)。若依之尔者。设虽宝法师意。何不许欣厌心所与定相应哉。是以。光法师意。欣厌心所与定相应(见)如何。
  答。宝法师意。欣厌心所与定相应可云也。故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二十八)云。评曰。有别法名厌。非惠非无贪。是心所法。与心相应。此说在复有所余如是类。诸心所法。与心相应。然见蕴说苦集忍智。名能厌者。由彼忍智与厌相应。说名能厌。非厌自性(文)或(百九十六)云。评曰。应说厌体性异。非无贪非惠。别有心所法名厌。与心相应。此即摄在复有所余心所法中(文)宝法师余处(四)引此二文毕云。此厌唯善通漏无漏(文)。加之。婆沙论(百四十三)中。述欣厌不立根云。于散位中。此用虽胜。于定善位用不分明。根用必于两位中胜。而于定位。明了增强。故彼二法。无有根义(文)宝法师余处(四)指此文云。又婆沙一百四十三。亦别立欣厌(文)任此等定判。欣厌心所。其体通有漏无漏。与散心定心相应云事。分明也。但于宝法师。自余心所与定不相应之释者。可有二会通。或就四十六心所废立论之故。不可摄欣厌。上举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不定地法之中寻伺。二十二心所毕。下云自余心所。指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之中除寻伺余六。此二十四心所。云与定不相应也。或亦设虽加欣厌心所。欣厌心所不并生故。有时定心与欣相应。有时定心与厌相应。非恒相应。故云与定不相应欤。
  问。染污第二静虑可立喜支耶。进云。光法师判有喜定二。立喜支释也。付之。见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八)文。明染污初静虑不立喜支云。为显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与乐合说(文)而于第二静虑。述定生喜乐与乐合说。准例思之。染污第二静虑不可立喜支也如何。
  答。染污第二静虑。可立喜支也。故今论云。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此明二定染无内等净。乐同初定。故不别简。有喜定二故正理(七十八)云。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虽诸世间说有染信。而不信摄。故不立支。乐是轻安。唯善性摄。例同初定。故不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种(文)显宗论(三十八)全亦同之。加之。婆沙论(百六十)中。释发智论(十七)一切第二静虑。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无四。无何等。答无内等净之文问内等净是信。信通染污不染污。何故于染静虑不说支耶。答之有二有说之中。第二说云。有说染信名不信。此于染中。虽有无支相。故不立为支。若作是说。不染第二静虑具四支。染第二静虑唯有二支(文)此第二有说当今论初师说也。任此等定判。染污第二静虑立喜支云事。分明也。但于光法师所引正理论。故薄伽梵与乐合说之文者。染污初静虑不立喜支。染污第二静虑立喜支事。以离生言之有无。为正证也。故正理论次下文。问第二染定。许有喜支。初染中无。以何为证。答以初定喜。说从离生。第二中无离生善言故。此旨炳然也。初静虑说离生喜乐。有离生言之上。喜示合说。显喜同乐善性之义云也。第二静虑说定生喜乐定名。通善染污故。其性通善染污之喜。于善染污静虑同立支。其性限善之乐。唯于善静虑立支也。非以与乐合说。为染污初静虑不立喜支之证。第二静虑喜乐合说。染污第二静虑不可立喜支云难。更非所痛也。
  问。颂文云。余说无安舍(文)尔者。此师意。染污第二静虑可立内净支耶。答。可立内净支也。两方。若立内净支者。内净支。是大善地法摄也。染污静虑支中。宁可立之哉。是以。勘泰法师解释。述此师义云。应言第二亦无内净。信根亦是善地摄故。而不说者。以信但是一地中无。是故不说(文)此释无诤第二师意。染污第二静虑。不立内净支(见)若依之尔者。既云余说无安舍。染污静虑支中。虽简轻安行舍。无简余支。若染污第二静虑。不立内净支者。何不简之哉。
  答。今论第二师意。染污第二静虑可立内净支也。今论云。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后二染中。但无行舍。大善摄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初染有四支。第二染有三支。后二染中。但无行舍第三染有四支。第四染有三支。以轻安行舍。大善地摄故。内等净是信。信通染不染故。第二染说有三支。正理(七十八)云。有余师说。初二染定。但无轻安。后二染中。但无行舍。大善摄故。彼说染中喜信念惠皆是支摄。皆通染故(文)显宗论(三十八)说。全亦同之。加之。婆沙论(百六十)中。释发智论(十七)一切第二静虑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无四。无何等。答无内等净之文。问内等净是信。信通染污不染污。何故于染静虑。不说支耶。答之有二有说之中。初说云。有说此文应说无乐。以轻安乐染中无故。若作是说。不染第二静虑具四支。染第二静虑有三支(文)此初有说。当今论第二师说也。任此等定判。今论第二师意。染污第二静虑立内净支云事。分明也。但于内净支。是大善地法摄也。染污静虑支中。宁可立之哉云难者。信通染污故。染污第二静虑立内净支也。次于泰法师应言第二亦无内净之释者。论文之外。以别义势。染污第二静虑不可立内净支释也。是既论外之释。故不及致会通也。
  问。生静虑可有近分根本不同耶。答。无近分根本不同也。两方。若有近分根本不同者。生静虑者。如世间品中云。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是也。宁有近分根本不同哉。是以。今论疏中。生静虑无近分根本不同(见)。若依之尔者。定静虑既有近分根本不同。生静虑例亦可然。何况。生静虑中论喜乐舍受差别。岂非有近分根本不同哉。加之。广披诸论说。寻生静虑相。今论云。虽近分心有结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说(文)光法师余处(十)所引正理论(三十)文。判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婆沙论(百六十五)中。述命终结生。唯住近分不住根本。任此等论说。生静虑有近分根本不同云事。分明也如何。
  答。生静虑无近分根本不同可云也。其故见今论前后文。或云生静虑体世品已说。谓第四八。前三各三。指世间品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之文。于色界十七天等。岂有近分根本不同哉。或问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答不尔。征如何。释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及喜舍乐舍。唯舍受如次结。是谓定生受有差别。若生静虑如定静虑。有近分根本不同者。于下三静虑可云根本喜受乐受。近分舍受。而不云如是。述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等。望定静虑判受有差别。故生静虑无近分根本不同之旨。炳然也。加之。婆沙论中。出舍初静虑地心。得第二静虑地心。初静虑地心灭。第二静虑地心起句云。谓初静虑没。生第二静虑地(文)若生静虑有近分根本不同者。今此第三句。尤就根本可论之。宁举命终位哉。此文既于命终结生心。立初静虑第二静虑名。为初静虑地心灭。第二静虑地心起句。故生静虑中。云初静虑第二静虑之时。不论近分根本不同(见)故准此等论判。生静虑无近分根本不同云义。所存也。但于定静虑既有近分根本不同云例难者。定静虑中胜品禅定名根本地。劣品禅定名近分地。故有此不同。生静虑者。除定静虑定烦恼外。三性色心。心所。心不相应。属地地生法。更无胜劣差异。故无近分根本不同也。次于生静虑中。论喜乐舍受差别云难者。生静虑中。虽有喜乐舍受差别。无近分根本不同故。非如定静虑所有诸受也。次于今论虽近分心有结生染之文者。定静虑所分别。近分根本中。通有生静虑故。舍受云近分。喜受舍乐受名根本也。非谓云尔故生静虑废立门。近分根本不同。光法师余处所引正理论。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之释。婆沙论。命终结生。唯住近分。不住根本之文。会通之趣。亦以同之。
  问。宝法师意。依身在上三静虑。所起借识类。悉自性无记摄欤。
  第二卷抄记录之毕。
  问。依身在初静虑依第二静虑以上眼。起初静虑眼识。为唯限无覆无记。为当通善性欤。答。唯限无覆无记也。两方。若唯限无覆无记者。依身在初静虑。所起眼识也。何唯限无覆无记哉。是以。依身在初静虑。依初静虑眼。起初静虑眼识。不限无覆无记。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依身在第二静虑已上。起初静虑眼识。唯限无覆无记。例亦可同如何。
  答。依身在初静虑。依第二静虑以上眼。起初静虑眼识。即是天眼通故。唯限无覆无记。其理必然也。故婆沙论(七十三)云。若诸异生。生初静虑○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文)今此人以第三静虑眼。见四地色。以第四静虑眼。见五地色时。起初静虑眼识。唯限无覆无记。准之可思。但于依身在初静虑依初意眼。起初意眼识。不限无覆无记云。例难者。依身在初静虑。依自地眼。起自地眼识。通泛尔起故。随其所应。可通善染污无覆无记也。故婆沙论(七十三)云。此中眼识依自地眼。缘下地色。容有二种。谓除染污。缘自地色。容有三种。若依上地眼。唯无覆无记(文)。
  问。起缘者。为唯超一地。为当可有超多地义耶。答。可有超多地义也。两方。若有超多地义者。见今论文云。类智无间。能生无色。法智不然。依缘下故(文)超缘若有超多地之义者。法智无间。何不生无色等至哉。是以。光法师释此文。述超有二种。一者起定。二者超缘。此二种超。俱至第三。不至第四毕。引婆沙论(百六十五)于中唯能超缘一地之文。明知。超缘者。唯超一地云事。何况。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云。如不能越二地所缘。超定亦尔。故不入第四(文)而勘婆沙论(百六十五)说。问何故不能超入第四。答之云。过殑伽沙数。诸佛世尊。及圣弟子。超入诸定。法皆如是。故不应问。于超定者。唯超一地定。同之超缘。宁超多地哉。若依之尔者。金刚喻定。广通道法智。初起尽智。唯缘有顶苦集。岂无超缘多地之义哉。
  答。披今论余处文。或云(二十四)金刚喻定。说有多种○灭道法智。各有四行。相应有八。
  灭类智缘八地灭○道类智缘八地道或(二十六)述金刚喻定境同此耶。缘苦集同。缘灭道异。金刚喻定缘九地灭道之中。缘欲界四静虑空无边处六地灭道。金刚喻定无间生初尽智之时。所生尽智。唯缘有顶苦集者性相之所定。故可有超缘多地之义云事。必然也。但于今论法智不然。依缘下故之文者。法智唯缘欲界境。无色等至。唯缘无色界境。故法智无间生无色等至者。须超色界四地。必可背不念作意超缘相。故法智无间不生无色等至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以法智缘欲界境。无色等至缘无色境。不可顿超色界四地。故法智无间。不生无色(文)灭道法智无间生缘有顶苦集初尽智事。总见尽智。或缘初静虑或缘第二静虑。尽智法智无间现起之时。不背不念作意超缘相。故法智无间生尽智也。其中念作意时。法智无间生缘有顶苦集初尽智。无其过也。缘四静虑空无边灭道类智无间生缘有顶苦集初尽智。准之可思也。次于光法师。此二种超。俱至第三。不至第四之释。并婆沙论。于中唯能超缘一地之文者。据不念作意论之也。故婆沙论云。有说如所缘缘。故唯超一。谓观行者。不念作意。于所缘缘。唯能超一。问云何观行者。于所缘超。答彼由不念作意。以初静虑于九地境。一一别缘。于中唯能超缘一地(文)杂心论(九)云。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及不念思惟。于缘超亦然(文)彼论子注云。不念思惟者。率尔能缘超至三也(文)任此等论判。超缘唯超一地者。就不念作意说之云事。分明也。次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如不能越二地所缘超定亦尔之文者。以不念作意超缘。望超定时。一地义。是同故。云超定亦尔也。全非遮念作意时。超缘多地之义欤。
  重难云。见婆沙论(百六十五)文云。有说法智品但缘欲界。及彼灭道。缘欲界及彼灭道无间。不得即缘无色地境。以极微远故。由此法智品。非无色等无间缘(文)如此文者。灭道法智无间。争可生缘有顶苦集初尽智哉。
  答。念作意时。超缘多地云义意。不许法智无间生无色等至故。此文更非疑也。若法智无间生无色等至者。必可背不念作意超缘相。故如此云也。灭道法智无间生尽智中。有不背不念作意超缘相之类故。念作意时。自亦灭道法智无间。生缘有顶苦集初尽智。有何相违哉。
  问。顺自地胜德。为名顺胜进分。为当名顺住分欤。答。名顺胜进分也。两方。若名顺胜进分者。今论中。举四分定毕云。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文)。若顺自地胜德。名顺胜进分者。有顶地何无顺胜进分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述顺自地胜。名顺胜进分之旨如何。
  答。顺自地胜德。可名顺胜进分也。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云。然胜进分。总有二种。一者自地殊胜功德。二者上地殊胜功德。若能牵引彼名顺胜进分(文)。婆沙论第百二十四卷中。或云。若初静虑顺退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等业。已现在前。已牵异熟○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顺退分等业。广说应知(文)或云。若诸静虑无色。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等业。已现在前。已牵异熟(文第百二十五卷多有如此之文)此等文意。有顶地有顺胜进分(见)故顺自地胜德。名顺胜进分云事。炳然也。光法师问若尔。何故婆沙业蕴。说有顶地有四分耶。即指此等说也。但于今论有顶唯三之文者。光法师会此相违云。此论及婆沙十一据有顶地。更无上地可欣趣故。故说彼地无胜进分。婆沙业蕴。据当地中更有胜德可欣趣。故言有胜进。故正理七十八云。然胜进分。总有二种。一者自地殊胜功德。二者上地殊胜功德。若能牵引彼。名顺胜进分(已上论文)故说有顶或有或无。各据一义(文)文意显也。按此释意今论云。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婆沙论第十一云。净初静虑复有四种。谓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如是乃至无所有处。皆有四种。非想非非想处。唯有三种。除顺胜进分。就地论之。顺自地名顺住分。顺上地名顺住分。顺上地名顺胜进分之谈。前于有顶地。更无上地可欣趣故。云无顺胜进分也。婆沙论业蕴等说。于当地中。更有胜德可欣趣故。有顶地。亦有顺胜进分(为言)各述一门。遂不相违欤。
  问。顺住分无间可生无漏定耶。进云。今论中。云唯第四分。能生无漏。顺住分无间不生无漏释也。付之。依今论定判。思顺住分相。既修所成摄也。何不生无漏定哉。彼闻思散善无间尚生无漏定胜品。顺住分无间宁不生之哉。是以。见婆沙论(百六十七)文。明有漏他心智相摄四分定云。此唯摄顺住分(文)而光法师余处(二十六)破远法师义云。本论既言有学八智。展转相望。皆容得作等无间缘。成有学八智互为等无间缘之旨。婆沙论(百七)中。释发智论(九)他心智与苦集智为四缘之文。述若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者。定非因缘。有漏不与无漏为因缘故。可为等无间缘(见)。爰知。有漏他心智摄。顺住分无间生无漏定云事如何。
  答。任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之性相。顺住分能顺自地。不顺无漏。故彼无间不生无漏定也。故今论云。于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种有如是相。顺退分能顺烦恼。顺住分能顺自地。顺胜进分。能顺上地。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诸无漏。唯从此生(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若依婆沙一百六十五。净生无漏中云。此但从顺决择分。有说亦从顺胜进分。虽无评家。以前解为正。故正理七十八云。应知此中决定义者。谓诸圣道。必此无间生。非此无间必能生圣道。若异此者。是则应说。唯世第一法。名顺决择分(已上论文)又诸论皆言。顺决择分。能生圣道(文)宝法师释此文云。述四分定中。唯顺决择分。能生无漏非余三也○以四分定。各有别相。既唯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知。唯顺决择分。能生无漏(文)显宗论说。全同光法师所引正理论文。准此等文理。顺住分无间不生无漏定云事。炳然也。但于闻思散善无间尚生无漏定云难者。定散相望之时。虽定善胜。散善劣品。定善之中。能顺烦恼。能顺自地。能顺上地。能顺无漏。四分别故。唯顺决择分无间生无漏定也。非谓余三分。自闻思散善。劣品故彼无间不生无漏定。闻思散善。其性虽劣。加行所起。力用殊胜。故彼无间生无漏定也。次于婆沙论。此唯摄顺住分之文者。五通等功德。多是顺住分摄故。从多分云唯摄顺住分也。不遮通顺决择分之义边。故发智论。并婆沙论中。有漏他心智。与无漏智为等无间缘(见)。文还为此义之润色也。
  重难云。有漏他心智。通顺决择分云会通。不可然。见婆沙论一段之文。明他心智摄世俗智少分云。世俗智在十八地。谓欲界静虑中间四静虑四无色。及彼近分。此唯摄四静虑。于四静虑中。有善染污无覆无记。此唯摄善。于善中。有生得闻所成修所成。此唯摄修所成。于修所成中。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此唯摄胜进道。于胜进道中。有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此唯摄顺住分(文)此文既自粗向细述有漏他心智相。举四分定毕。云此唯摄顺住分。唯限顺住分之旨。分明也。岂辄会从多分说哉(是一)。
  何况。有漏他心智无间生无漏智云事。其义未决定。光法师余处。本论既言。有学八智。展转相望。皆容得作等无间缘之释。总见他心智之时。无漏他心智。与无漏智。为等无间缘。故云尔也。婆沙论。若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者。定非因缘等之文。有漏他心智。虽不与苦集智为等无间缘。无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等无间缘故。且简残等无间缘也。勘婆沙论次下文云。与灭智为三缘。除所缘者。彼缘无为故。以有漏他心智。望灭智。无简因缘。若以不简为其证者。宁云有漏他心智为灭智为因缘哉。若尔。此等定判。犹不明证。何定有漏他心智。无间生无漏智。会婆沙论。此唯摄顺住分之文。从多分说哉(是二)。
  答。从多分置唯言者。论家人师之常习也。如慈恩大师因明大疏中。释入正理论能立与能破。及以唯悟他之文。云故此颂中。据其多分皆悟证者。言唯悟他。不言自悟等也。婆沙论。此唯摄顺住分之文。从多分说云会通。无背自粗向细一段起尽也。
  次。光法师余处。本论既言。有学八智。展转相望等之释。有漏无漏他心智。与无漏智为等无间缘(为言)唯就无漏他心智论之云事。不叶今论文也(本论说意如下记之)次。就婆沙论文。疑难之趣。甚无其谓。见发智论文。标他心智与苦集智。为四缘毕。若与彼为因非所缘者。指无漏他心智。若与彼为所缘非因者。指有漏他心智也。故婆沙论中。释此文云。与苦集智为四缘等者。谓无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一类因者。定非所缘。彼缘有漏故。若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者。定非因缘。有漏不与无漏为因缘故(文)是即就有漏无漏一类他心智见之。无与苦集智为因为所缘故。有此分别也。何云简残等无间缘哉。就中云若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者。定非因缘。别述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非因。寄事于无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等无间缘。有漏他心智。望苦集智。简残等无间缘云难势。颇文外聊简也。
  但于以有漏他心智望灭智无简因缘云难者。全非相例。云他心智与苦集智为四缘时。无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因非所缘。有漏他心智。与苦集智为所缘非因故有此分别。云他心智与灭智为三缘时。无漏他心智。与灭智为因。等无间增上三缘故。无可分别也。无漏他心智与灭智无所阙为三缘之上。有漏他心智不与灭智为因缘不及简之也。疑难之旨。恐不辨发智婆沙两论深意欤。
  问。生非想非非想处阿罗汉果圣者。可起顺决择分耶。答。可起顺决择分也。两方。若起顺决择分者。见今论文云。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文)而非想非非想处无有无漏。生彼阿罗汉果圣者。难起顺决择分哉。若依之尔者。顺决择分者。殊胜善根也。生非想非非想处阿罗汉果圣者。何不起之哉。
  答。非想非非想处。既有顺决择分。生彼阿罗汉果圣者。宁不起自地殊胜功德哉。何况。婆沙论(百八十五)中述生非想非非想处圣者。起无所有处圣道断自地烦恼云。然彼圣道。由因力强。非加行力。暂起现前。断余烦恼。得阿罗汉果已。设更住寿经八万劫。终不重起。以无用故(文)准此文思之。生非想非非想处阿罗汉果圣者。无所有处圣道无间生自地净定时。尤可起顺决择分也。但于非想非非想处。无有无漏云难者。非想非非想处。虽无有无漏。起无所有处无漏故。可起顺彼无漏善根也。
  问。暖等四善根。四分定中。唯顺决择分摄欤。
  答。唯顺决择分摄也。两方。若唯顺决择分摄者。披婆沙论(五)文云。暖顶二善根。具顺退顺住。顺胜三分。或顶善根具顺退顺胜二分。忍善根具顺住顺胜二分。世第一法唯顺胜分(文)如此文者。暖等四善根。通顺退住顺胜进分(见)。若依之尔者。暖等四善根。是见道近加行也。何可通退分定等哉。
  答。暖等四善根。是见道近加行。殊胜善根故。四分定中。唯顺决择分摄也。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八)中。述顺决择分无间生诸圣道云。应知此中。决定义者。谓诸圣道。必此无间生。非此无间必能生圣道。若异此者。是则应说。唯世第一法。名顺决择分(文)显宗论(三十九)说。全亦同之。此文无诤。暖等四善根。四分定中。唯顺决择分摄(见)加之。正理论(七十八)云。顺决择分者。如暖顶忍世第一法(文)显宗论(三十九)说。全亦同之。婆沙论(百六十三)云。顺决择分者。即暖顶忍世第一法等(文)光法师余处(十五)释云。今准此论及正理论。唯暖等四。顺决择分。名殊胜善根。命终舍。余顺决择分。非是殊胜。命终不舍(文)任此等定判。暖等四善根。四分定中。唯顺决择分摄之旨。分明也。何况。若暖等善根。通退分定者。岂无离染舍义哉。旁思之暖等四善根。不通退分定等云事。炳然也。但于婆沙论中。以暖等四善根。分别顺退分定等之文者。彼于顺决择分。随义门相顺。一往分别顺退顺住顺胜三分也。非谓通四分定中。退分定等。若尽理谈者。宁除顺决择分哉。既除顺决择分。明知。本为顺决择分之上。一往分别余三分云事。故婆沙论(五)中。问此中三分。一切皆是顺决择分善根所摄。与后定蕴所说四分有何差别。答之云。所依各异。谓此但依随顺见道。总立一种顺决择分。于中义别。复开三种。后定蕴中总依有漏修所成善。建立四分。若顺退者。名顺退分。若顺住者。名顺退分。若顺升进者。名顺胜进分。若顺圣道者。名顺决择分。是故。此彼所依各异(文)。
  寻云。婆沙论文云。所依各异者。其意如何。
  答。
  问。无漏定无间可生顺住分耶。进云。光法师释生后二分。不生顺住分(见)付之。依光法师解释披婆沙论(百六十五)现文。述无漏初静虑与净初第二第三静虑。为等无间缘。举或云除顺退分。与余三分为等无间缘。或云唯与后二分为等无间缘之二说云于上地净亦尔毕。后出评家义云。如是说者。渐次入时。亦与胜进分为等无间。超越入时。唯与顺决择分为等无间(文)如文相起尽者。评家意。不遮无漏定无间生自地顺住分哉。
  答。见光法师解释。问无漏复能生几分耶。解之云。生后二分。故正理七十八云。无漏无间何分现前。有说通三。除顺退分。理实唯二。谓后二种(文)显宗论(三十九)说。全亦同之。任此等定判。无漏定无间不生顺住分云事。分明也。但于婆沙论文者。披彼论前后文。述无漏初静虑与净初第二第三静虑为等无间缘云。此中于自地净。有说除顺退分。与三分为等无间。有说唯与后二分为等无间。于上地净亦尔者。无漏初静虑与自地后二分为等无间缘云初师意。与第二第三静虑后三分。亦为等无间缘云。无漏初静虑与自地后二分为等无间缘。云第二师意。与第二第三静虑后二分。亦为等无间缘云也。而评家意。总而言之。虽同无漏初静虑与后二分为等无间缘云第二师说。改无简别。无漏初静虑与第二第三静虑后。二分为等无间缘云处。渐次入时。通与后二分为等无间缘。超越入时。唯与顺决择分为等无间缘(为言)全非许无漏初静虑与自地顺住分为等无间缘之义也。
  问。阿罗汉果圣者。散善无间。退烦恼义可有耶。答。散善无间退烦恼义可有也。
  两方。若有此义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八)中云。若顺烦恼名顺退分。诸阿罗汉。宁有退理。非彼犹有顺退分定。可令现行。离染舍故。虽有此难。而实无违。谓顺住中。有顺退者。亦得建立顺退分名。从彼有退。如先已说(文)如此文者。阿罗汉果圣者。住分定无间退烦恼。散善无间不退之(见)。
  若依之尔者。阿罗汉果圣者。种类非一准。设虽散善无间。何无退烦恼义哉。
  答。唯自地心无间起烦恼退者。性相之所定也。故阿罗汉果圣者。起欲界烦恼退之时。散善无间退之云事。其理必然也。但于光法师所引正理论文者。就阿罗汉果圣者。起色无色界烦恼退。致问答故。述住分定无间退起之旨。全非疑也。
  问。未离自地染者。顺住分无间起烦恼义可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未离自地染者。无舍退分定。阁退分定。顺住分无间不可起烦恼。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六十五)中。述净定等无间烦恼现在前云。当知此从顺退分。或顺住分起。由已离未离自地染者。起自地烦恼有差别故(文)如此文者。未离自地染者。顺住分无间。不起烦恼(见)若依之尔者。既许顺住分无间烦恼现在前。设虽未离自地染者。何无此义哉。
  答。见光法师解释。云问味定生净定四分之中。生何分耶。解云。若味生自净婆沙(百六十五)云。有说。味相应等至无间。唯起顺退分现在前。有说。亦起顺住分。然无评家。许味定无间起顺住分之义婆沙论(百六十九)中。云若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六。谓净初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五通所依(当卷次下并第百七十卷之中。多有此趣)述味定无间起五通所依定之旨。而按婆沙论(百七十)惠解脱阿罗汉。起味相应初静虑退时。除无学位等。所修自地三通所依。不舍不得云文意。五通所依定不通退分定(见)若通退分定者。可有亦得义故也。故味定无间所起五通所依定者。当顺住分。任此等定判。味定无间起顺住分云事。分明也。若有味定无间阁退分定。起顺住分者。准而思之。未离自地染者。阁退分定。顺住分无间起烦恼义亦必然也。何况。勘婆沙论(八十九)文云。他心智生六心者。谓色界五部。及欲界修所断。五通等无间不能引起无色界心。他心智无间生色界五部心判。爰知。未离自地染者。顺住分无间起烦恼义可有也。但于未离自地染者。无舍退分定云难者。未离自地染者。虽不舍退分定。随宜顺住分无间亦起烦恼义。何不许之哉。次于婆沙论。由已离未离自地染者。起自地烦恼有差别故之文者。已离自地染者。起定地烦恼退时。必顺住分无间起烦恼。未离自地染者。多退分定无间起烦恼故云尔也。更非遮未离自地染者中。自有顺住分无间起烦恼义欤。
  问。今论意。顺决择分无间。可生顺胜进分耶。进云。今论中。云生二三三一。顺决择分无间。不生顺胜进分云也。付之。心品相生。随时不定也。顺决择分无间。何不生顺胜进分哉。是以。顺住分无间生顺退分。顺胜进分无间生顺胜进分(见)加之。披婆沙论(十一)说云。顺决择分无间。二种现在前。谓顺决择分。及顺胜进分(文)如何。
  答。本论中。本颂结生二三三一。长行述第四生一。谓自非余。顺决择分无间不生顺胜进分云也。但于顺住分无间生顺退分。顺胜进分无间生顺住分云例难者。光法师自问答也。即答此问云。决择欣无漏不生次前。住与胜进。非欣无漏。容次生前。或胜进相。欣求上法。性非止息故。决择分不生胜进住退二分。性有止息。可从胜进生住住。生退分(文)初释意云。顺决择分欣无漏故。不生顺胜进分。顺住分。顺胜进分不欣无漏故。住分无间生退分。胜进分无间生住分云也。第二释意云。顺胜进分欣求上法故。专欣生顺决择分。更不欲止息自分。故从胜决择分。还住自胜进分之义。甚非所欣。故决择分无间不生胜进分。顺退分顺住分。具止息自分之相故。住分无间生退分。胜进分无间生住分也(为言)次于正理显宗两论说者。彼论有两说中。一说意也。故光法师释云。正理显宗皆有两说。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云。有说亦生顺胜进分。然无评家。后家意说。如住胜进。能生前一。顺决择分亦生前一(文)既别师义也。更非难端欤。次于婆沙论。顺决择分无间二种现在前之文者。此第十一卷说同正理论后师也。若依一百六十五卷评家义者。顺决择分无间。亦顺住分现在前云也。故光法师释云。若依婆沙十一。同正理后师。若依婆沙一百六十五。云顺决择分。与顺住分。有说但为所缘增上。以顺决择分无间顺住分不现前故。如是说者。亦现在前。是故。与彼为三缘。除因缘。与顺胜进分亦尔。前说同正理后师。能生二分。后正义家。能生三分(文)。此亦别师义也。全不可劬劳之。
  问。初静虑味定与顺胜进分为几缘耶。
  进云。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为二缘(见)付之。设虽初静虑味定。何不与顺胜进分为三缘哉。是以。第二静虑味定与顺胜进分为三缘。初二静虑。相例可同如何。
  答。见光法师解释。云若味生自净。婆沙云。有说味相应等无间。唯起顺退分。现在前。有说亦起顺住分。然无评家。味定无间不生自地顺胜进分故。初静虑味定与顺胜进分唯为所缘增上二缘。不为因等无间二缘也。故婆沙论(百六十五)中。释发智论(十七)味相应初静虑○与自地净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之文云。等无间者○此中有说。味相应等无间。唯顺退分现在前。有说亦起顺住分(文)但于第二静虑味定与顺胜进分为三缘云例难者。见光法师解释。云若味生下净婆沙云。有说起顺住分。以易起故。有说起顺胜进分。防护上地故。然无评家。上地味定无间生下地顺胜进分故。第二静虑味定与初静虑顺胜进分为等无间缘故。第二静虑味定与顺胜进分。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三缘。唯不为因缘也。故婆沙论(百六十二)中。释发智论(十七)味相应第二静虑○与净初二静虑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之文云。此中与净初静虑为等无间者○问彼起何等净初静虑。有说起顺住分。以易起故。有说起顺胜进分。防护上地故(文)。
  问。有漏断惑道。为唯限顺住分。为当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欤。答。可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也。两方。若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者。有漏断惑道。观下地为粗苦障。观自地为静妙离。而婆沙论(百六十三)中。唯顺住分作此行相(见)以知。不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云事。若依之尔者。有漏断惑道者。殊胜善根也。何不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哉。
  答。有漏断惑道。不限顺住分。可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也。故披今论余处(二十六)文云。断欲加行。有欲胜进。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断欲修断。第九胜进。断上八地。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断上七地有顶八品。诸胜进道。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有欲言显断惑未尽。即前八胜进道。俗智。四谛智法智。类智。随应现修(文)任今此定判。断惑诸胜进道位。无漏智品。随应现修(见)若尔。有漏解脱道无间起无漏胜进道之时。彼解脱道。通顺决择分云事。必然也。若通顺决择分者。宁可简顺胜进分哉。以此等文理思之。有漏断惑道。通不限顺住分。通顺胜进。顺决择二分可云也。但于婆沙论中。唯顺住分作下地粗苦障。自地静妙离行相(见)云难者。全非相违。正勘彼论文云。顺住分者。能观下地。为粗苦障。而生厌皆。能观自地。为静妙离而乐安住。顺胜进分者。能观自地为粗苦障。而生厌背。能观上地为静妙离。而生欣乐○顺决择分者。随顺圣道。此分或作圣行相。或作余行相。而向圣道。趣于解脱(文)案文意。为显四分定相。且致一往分别也。理实而言。顺胜进。顺决择二分。亦可作下地粗苦障。自地静妙离行相。故更无所背也。
  问。顺胜进分无间可修超等至耶。答。不修超等至也。两方。若修超等至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顺胜进分无间不修超等至(见)。若依之尔者。披婆沙论(百六十五)文。明净初静虑与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缘云。当知从顺胜进分。入上净非余(文)既许初静虑顺胜进分无间入净第三静虑。岂非顺胜进分无间修超等至哉。
  答。修超等至者。第唯有猛威坚固有漏善根。与无漏道互为等无间缘。能相引发故。唯顺决择分无间修之也。故正理论云。诸有修习超等至。唯顺决择。最坚胜故(文)显宗论(三十九)说。全亦同之。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六十五)中。问何故超越入时。唯顺决择分与无漏道互为等无间缘。余时不尔。答之云。于超越时。唯有猛盛坚固善根。能相引发顺决择分。猛盛坚固。余分不尔(文)任此等文理。顺胜进分无间不修超等至云事。分明也。但于婆沙论。当知从顺胜进分入上净非余之文者。是超定前方便。非超定成满。故全不可为相违。故见今论文。上云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超加行满。此五种观门。是超定加行。非超定成满。下述后于有漏无漏等至。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有漏无漏等至。互为等无间缘。顺逆间超。名为超定成满。故光法师释此文云。总有六种。前五加行。后一超成(文)宝法师释其意同之。正理(七十八)显宗(三十九)及婆沙(百六十五)等诸论之中。亦显此旨。准此等定判思之。净初静虑无间起净第三静虑。既名超定加行。非正超定成满。故初静虑顺胜进分无间入净第三静虑云文。更非论义也。
  重难云。婆沙论(百六十五)中。明初静虑顺胜进分。与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缘云。于第三。顺超入故(文)此文宁非许超等至义哉。
  答。有漏无漏等至。互为等无间缘。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满之□而光法师意。婆沙论二师说中。顺胜进分无间不生无漏云义。判为正故。顺胜进分无间不修超等至云事。炳然也。但于婆沙论于第三顺超入故之文者。超定加行故。且云顺超入故也。
  问。胜解作意无间可修超等至耶。进云。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不修超等至释也。
  付之。不时解脱圣者。于定得自在。设虽胜解作意无间。何不修超等至哉。是以。光法师余处(二十四)所引婆沙论(百七十五)中。述评家义。杂修静虑。所杂修有漏功德。通无量解脱胜处等。胜解作意(见)相例可同如何。
  答。胜解作意功德。势力微劣故。彼无间不修超等至也。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七十八)云。胜解作意。不能无间修超等至。势力劣故(文)显宗论(十八)说。全亦同之。婆沙论(百六十五)云。无量解脱胜处遍处诸通等善根无间。皆不能超定。唯无常等行相善根无间能超。所以者何。要猛利增上善根。能超定故(文)任此等文理。胜解作意无间不修超等至之旨。分明也。但于杂修静虑所杂修功德通胜解作意(见)。云例难者。超等至者。有漏无漏定超一地间起。其相极难故。不时解脱中。要得愿智边际定等。殊胜功德之人修之。杂修静虑者。一地有漏无漏定中。前后二刹那无漏。中间一刹那有漏杂修。其义非难故。通有学无学。亘钝根利根起之。彼此难易。以之可思。故胜解作意无间不修超等至。杂修静虑中间有漏功德。通胜解作意也。
  问。无色界善心。可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耶。
  问。空无边处近分地。加行善心。可缘下地法上择灭耶。
  问。虑空无为。可有多体耶。
  第二十卷抄记录之毕。
  (写本云)
  文永三年(丙寅)九月五日(午时)于东大寺知足院草庵抄之毕自去孟夏十二日始此勤至今暮秋上旬候终其功愚昧老耄依计会写文记义弥缓怠然而被引志之至深不顾性之甚拙为后学录难答愿末代令转通捧此微功奉仰春日权现之冥助以此善根必为值遇慈尊之业因功德余薰回向非一或父母恩爱之亲类或师弟同法之善友六道轮回之乡虽受四生而令离散三会说法之庭必遂再会而谈往事而已。
  右笔华严末叶法印权大僧都宗性
  (年龄六十五夏腊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