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一卷抄(下)

  问。佛涅槃后一千年中。造杂心论欤。答。六百年中。造杂心论也。两方。若一千年中造之者。光法师解释中。一千年中。不造之见。若依之尔者。见嘉祥大师定判云。千年之间。有达多罗以婆沙太博四卷极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为杂心也(文)如此释者。一千年中。造杂心论见如何。
  答。披诸师解释。寻杂心说时。光法师释云。佛涅槃后五百年中。土火罗缚蝎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中。随生解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此云法救)以生义有过如灭道谛。诸漏虽生而非有漏。改为随增。即无有过故今论主。亦同彼释(文)宝法师释云。佛涅槃后五百年中。*土火罗缚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中云。若生诸烦恼。是圣说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造杂阿毗昙心论。以生名滥改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此正其文。不正其义(文)任此等定判。佛涅槃后六百年中。达磨多罗造杂心论云事。尤分明也。但于嘉祥大师解释者。相传不同欤可勘依凭本说也。
  问。杂心论中。释有漏名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文)尔者。可正义耶。答。可正义也。两方。若正义者。见宝法师解释云。至六百年达磨多罗造杂阿毗昙心论。以生名滥改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此正其文。不正其义(文)如此释者。可非正义见。若依之尔者。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由随增义。释有漏名。尤可正义哉。
  答。杂心论。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之文。改同今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有漏之意。尤可正义也。故光法师释云。佛涅槃后五百年中。土火罗缚竭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中随生解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此云法救)以生义有过。如灭道谛。诸漏虽生而非有漏。改为随增。即无有过。故今论主。亦同彼释(文)泰法师释云。所以除道余有为。是有漏者何。以诸惑漏于余有为中。等皆随增故。故杂心论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文)但此等解释。杂心论。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之文。可正义云事。分明也。但于宝法师不正其义之释者。正义意。贪等烦恼缘境之时。互相增长之中。得有漏名。唯由境能增烦恼之门。不望烦恼能增境之边。故宝法师引正理论(四十九)如何随于相应法。及所缘境。有随增义等之文毕云。准此故知。苦集与漏。更互相增虽漏与境更相增。然取增漏。名为有漏。不取增境。以此正释境能烦恼名有漏故(文)而杂心论今论。烦恼能增境。境能增烦恼二门之由何义门。得有漏名云事。委不分别故。且云不正其义也。偏述不正释欤。
  问。光法师释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论文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此中解虚空。而言空界色(文)付之。依第二解意。见今论现文。标于略所说。三无为中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文相起尽。无诤明虚空无为见。是以。宝法师云。色于中行者。释虚空相也。泰法师释虚空无为。若尔。光法师第二释意。背今论所说。违诸师定判哉。
  答。见光法师第二释云。又解。虚空既无方所。不可得言色于中行。而言行者。于空界色中行。空界复由虚空得有(文)此释意云。虚空无为。无有在此在彼方所。故不可云色于中行。故今云虚空。指空界色也(为言)但于于略所说三无为中之论文者。第二释意。会此疑云。此中解虚空。而言空界色者。以粗显细(文)此释意云。论文明三无为相故说虚空无为云事。必然也。而虚空无为。微细难显故。以粗空界色。显细虚空无为(为言)勘婆沙论(七十五)文云。有处问虚空。而答以空界。如品类足。作如是言。云何虚空谓有虚空无障无碍。色于中行周遍增长。
  问。何故问虚空。而答以空界。答。虚空微细难可显说。空界相粗。易可开示。以粗显细。故作是说(文)光法师第二解。源起自此婆沙论文欤。次于宝法师并泰法师解释者。光法师初释意。同存此旨也。光法师非独不许此义。今以婆沙论文为润色别亦作一释许也。何为相违哉。
  问。光法师意。断烦恼证择灭。为离能系边得之。为当离所系边得之欤。进云。光法师释。虽断能缚。所缚解脱。证得择灭。(云云)离所系边。得择灭也。付之断烦恼证择灭者。断能系迷执之义也。尤可离能系边得之哉。何况证得择灭。不过自性缘缚二断而断烦恼。证择灭名自性断。定可离能系边得之。若离所系边得之者。与缘缚断。有何差异哉。是以见今论余处文云。自相续中。烦恼等断。由得断故。他相续中。诸烦恼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断。由能缘彼自相续中所有诸惑究竟断故(文)对缘缚断云由得断故。离能系边。得择灭云事分明也。依之宝法师意。任此等文理。自性断无为。离能系边。得之释。
  答。光法师意断烦恼证择灭离所系边得之释。有深由也。今论中。述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烦恼被系缚名之有漏。故断有漏者。由离能缚所缚解脱之义也。而以能系望能系。自体不名有漏。何离能系边。得择灭哉以所系望能系。得名有漏。故若自性断。若缘缚断。俱断有漏之义。故由离能缚所缚解脱之时。离所系边。得择灭也。光法师深得此道理。自性断无为离所系边得之释也。故今论云。择灭即以离系为性。诸有漏法。远离系缚。证得解脱。名为择灭(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虽断能缚解脱证得择灭。然能缚惑。有强有弱。立五缚强弱。离所系边。证得择灭之旨释成。深叶道理。亦任论文也。加之。今论云。随系事各别。谓随系事量。离系事亦尔(文)正理论云。由是定应许离系事。随系事量。不违正理(文)显宗论文全亦同之。婆沙论云。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文)若离能系边。得择灭者。此等诸论中。何述随所系事体有离系事量之旨哉。何况婆沙论中。述评家义云。诸有漏法。无始时来。烦恼所系。不得解脱。若断烦恼。彼离系故。便得解脱。如人被缚后解脱时。人名解脱。非谓绳等。既于所系。证得解脱。故外物中。亦得解脱(文)此文既引如人被缚后解脱时之譬委成。既于所系。证得解脱之旨。离所系边。得择灭云事。尤分明也。谁可疑之哉。但于自性断者。断能系迷执故。离能系边。可得择灭云难者。自性断者。断系迷执。自体不成就之义云事更非所诤。于其不成就烦恼。彼此相望之时。有能系所系二边之中。离所系边。得择灭。云许也。何可背自性断之义哉。次于离所系边得择灭者。与缘缚断。不可有差异云难者。离所系边。得择灭事。自性缘缚二断。虽无差异。自性断者。断品品烦恼位得之。断已更不成就。缘缚断者。断第九品烦恼位得之。断已犹容现前。是岂非其差异哉。次于今论余处文者。自性断者。断已不成就之义。故虽述由得断故。离所系边。得择灭事。全无相违。次于宝法师释者。两师所存。其意各别也。不可劬劳之。
  重难云。自性断者。名烦恼自体断已不成就之义。其烦恼自体不成就者。由断能系迷执故。即由此门。可得择灭。离所系边。无自体不成就之义。何由此门得择灭哉(是一)。
  答。于诸烦恼彼此相望之时。有能系所系二边之中。由断能系自体边。不成就之。由离所系边。得择灭事。文理能成立。更有何相违哉。
  次能治道品现起。正断能系迷执。更不向所系边。定知。离能系迷执边。可得择灭。何离所系边得之哉(是二)。
  答。能治道品现起。断能系迷执。如彼无我观门现起。对治我见。由此门故不成就我见自体。非由此门故。得择灭。此我见上有常见系缚。由离此系缚故。得择灭也。重意云。自体不成就之义。由断我见能系。得择灭之门。由离常见所缚也。余贪等烦恼自体。不成就之义。得择灭之门。准之可思之。次。对所缘断。名自性断。故自性断者。离能系自性边。可得择灭。若离所系边得之者。自性断亦可名所缘断哉(是三)。
  答。缘缚断者。唯离所系缚。得无为故。名所缘缚。无自体不成就之义故。不名自性断。自性断者。得择灭事。同虽由离所系边。有自体不成就之义故。名自性断。不名所缘断也。
  *次。自性断无为。离所系边得之者。以第九品惑自性断。望善忧根等缘缚断之时。可差异哉。彼此同全离能繄惑位得择灭。断已不成就故也(是四)。
  答。第九品惑自性断者。由自体被断故。有不成就之义。善忧根等。非由断系缚故。不成就之。只是其体粗品法。随顺欲界烦恼故全断欲界烦恼尽位。与彼烦恼同时舍之也。
  次。于诸论中随所系事体有离系事量之文者。全非证据。余师意。随见修所断能系烦恼数量。定择灭数量故。正义意异之。述随所系事量。有择灭数量之旨也更非云离所系边得择灭。故宝法师会诸论今说云。且如所引。随系事量。无为亦尔者。此明择灭数量。不明断证。以婆沙异师。计择灭无为同能系事量。故对法师说如所系事量。又对正量部立唯一无为。故作是说。非明染污法。是所缘断(文。是五)。
  答。诸论中随所系事体。有离繄事量之文。尤为证据。若离能系边。得择灭者。随能系惑体定择灭数量。而随所系事体。定择灭数量离所系边。得择灭云事。炳然也。宝法师会通诸论所说之旨。恐难信用欤。
  次。于婆沙论诸有漏法无始时来等之文者。亦非证据。有余师意。云外物中无择灭可得。唯断能系诸烦恼缚。得择灭故。为破彼说述所系外物中。亦得择灭之旨也。全非云自性断无为。离所系边得之。故宝法师会此文云。诸有漏法。无始时来。乃至如人被缚得解脱时。人名解脱。非谓绳等者。此以异师执断外法而于能系法上得于解脱。非所缚外法上得。故作是说。非是不许有自性断作是说也(文。是六)。
  答。婆沙论。诸有漏法。无始时来等之文。是为规模证据。破有余师意云外物中无择灭可得。诸有漏法。离所系边。得择灭故。于外法中。亦得择灭(为言)诸有漏法之言既广。岂可简诸烦恼哉。宝法师会通此文之趣。甚不顺文意也。
  问。烦恼上四相。与同时烦恼。可被系缚耶。
  答。可被缚也。两方。若被系缚者。披本论末论所说。寻随眠增废立。唯限相应所缘二缚。全无立俱有缚。而以四相。望同时烦恼之时。非相应法。故不可为相应缚。不缘同时四相。故不可为所缘缚。若二缚俱无者。何可被系缚哉。是以。见品类足论文。于见灭道所断心不相应行。有漏缘随眠随增(文)婆沙论(八十六)所说。其旨亦同之。若与同时烦恼被系缚者。宁可简无漏缘随眠哉。加之。披光法师解释云。得与四相。除相应缚有余四缚(文)若缚俱有法者。更不可限四缚哉。若依之尔者。以烦恼上四相望同时烦恼之时。极相邻近法也。岂不施缚用哉。何况于相应心心所。既施缚用。与同时四相。何无此义哉。
  答。以烦恼上四相。望同时烦恼之时。极相邻近法故。尤可被系缚也。是以。宝法师余处(十九)引正理论(四十九)亦令随行生等成染之文毕云。准上论文。亦令生等成染。亦令随增俱有(文)净影大师释遍使遍缘宽狭云。使则通缚。一切外境。及缚相应共有之法。故名为宽(文)任此等定判。烦恼上四相。与同时烦恼。被系缚云事实分明也。但于诸论中唯明相应所缘二缚云难者。相应心心所所缘缚。普通一切有漏法。今此二缚。其义广故。诸论中。唯明相应所缘二缚。不论俱有缚也。然而缚俱有四相。其理为必然。故委探其实义。宝法师云。亦令随增俱有。净影大师释及缚相应共有之法也。次于品类足论文者。故论自本。唯约相应所缘二缚。明随眠随增故。生等四相。非相应法。故无相应随增。无漏缘随眠缘无漏法。故无所缘随增。故于见灭道所断心不相应行。唯有漏缘随眠增云也。以实论之。无漏缘随眠。亦可随增也。婆沙论文会通同之。次于光法师解释者。是亦任诸论说。唯约相应所缘二缚。论五缚强弱相。故云有余四缚也。
  重难云。见光法师解释。破德光论师。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钝自性无记心心所法为体。非四无记摄。通于三界。恒成过未云义云。若不染无知。以自性无记心等为体。通三界中。恒成过未者。虽无不成之过。然与识身足论十四相违。彼解十二心中。生无色界。异熟生心。不现在前。不成就无覆无记心。既违此说。故亦非理(文)准此能破定判思之。若有俱有缚者。可违品类足论。见灭道所断。心不相应行。唯有漏缘随眠增云文。岂不为痛哉。若会云彼相应所缘二缚论之者。德光论师。亦会可云识身足论。生无色界异熟生心不现前。不成就无覆无记心者。唯就四无记心论之也若尔。光法师今能破不成哉。
  答。光法师意。不许自性无记心故。以识身足论说。为违文难之。可许俱有缚故。会品类足论文。不令致相违也。彼此大异。更非相例欤。
  寻云。烦恼上法俱得。与同时烦恼。可系缚耶。
  答。彼法俱法。极相邻近法故。亦可被系缚也。
  问。光法师意。于见所断惑。判同部异品缚强弱。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所以同部同品异品。俱可说强(文)。付之。判系缚强弱。可任惑品亲疏。由能治离合。何定所断功能哉。是以。异生断惑之时。虽不断同部异品缚。证得择灭。若同部异品缚强者。宁可证择灭哉何况。于修所断惑。以同部异品缚为弱判。准修惑思见惑。系缚强弱。其义可同如何。
  答。定惑品强弱。尤可由能治离合。而见所断惑。其性猛利。九品相望。缚用强胜。故于见道位。必九品顿断也。但于异生断惑之时。虽不断同部异品缚。证得择灭。云难者。有漏断道。非真对治。非极相违。故同部异品惑。不起能障强用故。虽不断同部异品缚。证择灭也。虽证择灭。非真证灭。故品类足论中。以择灭无为。不名异生法也。次于修所断惑。以同部异品缚为弱云例难者。迷事惑品。缚用弱故。不可准例见所断惑。故光法师。释其差异云。若断初品染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证得无为。以断强故。尔时虽为同部异品余八品缚。以劣弱故。亦证无为不同见道见道九品一品断故。所以同部同品异品。俱可说强。修道九品别断。所以同部异品。说名为弱(文)。
  问。光法师意。于见所断惑。判同部异品缚强弱。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或可见道同部异品。亦名为弱(文)付之。见道为真对治道。既九品顿断。定知。同部异品缚强云事。异生所起断惑道。非真对治。何由彼定同部异品缚弱哉。何况。若以异生九品别断。为其所以者。异生五部合断故。以异部同品缚。可为强欤如何。
  答。异生断惑。九品别断证择灭。故知。同部异品缚弱也。若于见所断惑。同部异品缚强者。异生五部合断。九品别断之时。于见所断惑。宁可证择灭哉。故光法师释成此旨云或可见道同部异品。亦名为弱。如诸异生五部杂断。随断前品。犹为未断见惑之所系缚。以劣弱故。亦证择灭。以此而言。故知是弱(文)解释所成。尤有其谓哉。但于见道为真对治道九品顿断云难者。见道是初得圣道。势力强胜。故顿断九品惑。更不由所治惑强弱也。次于异生九品别断。为其所以者。异部同品缚。可为强云难者。异部同品惑。虽不及论缚用强弱。异生以六行智观。五部合断。故由能治道力断之。如彼灭道所断。及修所断惑。虽不系缚他部所断法。五部合断位。一念断之也。
  问。光法师意。有漏法中。断同部同品缚位不证择灭义可有耶。答可有此义也。
  两方。若此义者。既断同部同品缚位也。宁可有不证择灭之义哉。是以。光法师解释中。全不云有此义哉。若依之尔者。同部同品缚。种类非一准。何强可简此义哉。依之披光法师解释。有漏法中。断同部异品缚位。不证择灭之义。可有见。相例可同如何。
  答。见光法师解释云。余有漏法。亦有九品。拟仪相当。故说同品异品。断余有漏法时。由断同部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异部同品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择灭。以缚劣故(文)此释意。断前八品。修惑位。于前八品善及无覆无记法。虽断同部同品缚。未断第九品修惑故。依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善法尔时未离系故之理。不证择灭也。故有漏法中。断同部同品缚位。不证择灭之类可有也。
  重难云。光法师。既释由断同部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如解释者。于有漏法。断同部同品缚位。必可证择灭见如何。
  答。断前八品修惑位。于前八品善及无覆无记法。虽断同部同品缚。未断同部异品第九品修惑。故不证择灭。断第九品修惑位。于彼前八品善及无覆无记法。由断同部同品缚。同部异品缚。故证择灭也。重意云。无不断同部同品缚。证择灭之义。由断同部同品缚。同部异品缚。证择灭故。云由断同部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也。
  问。于他身见惑。可得缘缚断无为耶。
  答。可得缘缚断无为也。两方。若得缘缚断无为者。缘缚断无为者。断修惑第九品位。所证之也。而修惑无缘见惑之义。彼位于他身见惑。何得缘缚断无为哉。
  若依之尔者。今论余处中。述得缘缚断无为之。他相续中。诸烦恼等。及一切色。不染法断。由能缘彼。自相续中。所有诸惑。究竟断故(文)此文无诤。于他身见惑。得缘断无为见如何。
  答。于他身见惑。可得缘缚断无为也。凡见所断。修所断不同。专依迷理迷事差别。今论余处文云。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即述此意也。而以他身见惑。望自身之时。非迷理迷事。偏同色法。不染污法。何可名见所断哉。何况。断此地烦恼之时。悉可断此地一切有漏法。宁残他身见惑哉。既无迷理之义故。定非见所断。岂非缘缚断哉。但于修惑。不缘见惑云难者。修惑不缘见惑者。迷事惑是非遍行故。不缘他部云也。他身见惑。缘缚断故。望自身之时。既修所断。是自部法也。岂不缘之哉。是以。宝法师余处。释今论有余师说。于自见解。取舍位中。起憎嫌故。见谛所断。贪等生时。缘自相续见为境故之文云。若生见断嗔。应如余师说通生修道嗔。亦缘他相续(文)修惑缘他身见惑云事。此释亦分明也。故修惑尽处。第九解脱道位。于他身见惑。得缘缚断无为可有何相违哉。
  重难云。宝法师余处。通生修道嗔。亦缘他相续之释。更非证据。正理论余处中。即述此事云。于他所起违见生嗔。如执我徒。憎无我见(文)显宗论文。全亦同之。缘他所起正见生嗔烦恼之旨。既分明也。准知宝法师释意。述修所断嗔烦恼缘他相续正见生之旨也。全非云修所断嗔烦恼缘他相续五见等生。何为证据哉(是一)。
  次见发智论文云。有身见结。见苦所断一切。及见集所断遍行随眠随增。有身见。顺下分结。有身见边执见亦尔。戒禁取结。见苦所断一切。及见集所断有漏缘随眠随增。戒禁取及戒禁取身系顺下分结。戒禁取亦尔。疑结见所断有漏缘。及疑相应无漏缘无明随眠随增。疑顺下分结。疑随眠疑结亦尔(文)若修惑缘他身见惑者。有身见结等。所随增随眠中。何不举修惑哉(是二)。

  答。宝法师余处通生修道嗔。亦缘他相续之释。修所断嗔烦恼。缘他相续五见等。亦缘他相续修所断正见(为言)正理论等文。且出一类也。依此文。不可定修惑不缘他身五见等哉。
  次。于发智论。有身见结等。所随增随眠中。不举修惑之文者。以有身见结等。望自身之时。唯见所断法故。就之论随眠随增故。不举修惑也。若以他身有身见等。望自身之时。是修所断法故。修惑岂不随增自部法哉。
  问。光法师释择谓简择。即惠差别论文云。无染异染。名惠差别(文)尔者。今此无染惠者。可通有漏惠耶。答可通有漏惠也。
  两方。若通有漏惠者。有漏惠是劣品也。何可名择法哉。何况。见论次下文云。
  各别简择四圣谛故(文)而有漏惠无观四谛证得择灭之义。何可通有漏惠哉。
  若依之尔者。无染之言既广。何不通有漏惠哉。
  答。光法师释择。谓简择即惠差别之论文云。谓无漏惠异有漏惠。名惠差别。或无染异染。名惠差别(文)上既云谓无漏惠异有漏惠名惠差别毕。异之述或无染异染。名惠差别。无诤无染惠者。可通有漏惠也。但于论次下各别简择四圣谛故之文者。无染惠中。无漏惠。各别简择四谛证得择灭故。指彼云各别简择四圣谛故也非云一切无染惠。皆简择证得择灭。何为相违哉。
  寻云。此释意。无染惠中。可摄无覆无记惠耶。答云。无染异染之时。无染惠中。可摄无覆无记惠欤。但无覆无记惠。无简择四谛。证得择灭之义云难。准有漏善惠。可会通之也。
  问。光法师释得灭异前名非择灭论文。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前灭是善。后灭无记。故云异前名非择灭(文)付之。为晓初释意。见论文前后。上云各别简择四圣谛故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下述得灭异前名非择力。但由阙缘故。云得灭异前见。若尔。光法师第二释意岂不背论文始末哉。
  答。光法师初释意。得灭异前。名非择灭之文。明二灭体异故。释前灭是善。后灭无记。得不因择。但由阙缘之文。显二灭名异。故述此释名也也。故初释具文。云前灭是善。后灭无记。故云异前名非择灭此结体也。由择故得名为择灭。得不因择。
  但由阙缘名非择灭此释名也(文)但疑难之趣。即第二释意也。二解释意。自本各别也。何以彼难此哉。
  问。宝法师引婆沙论说。云虚空与四大等近增上缘(文)尔者。今此近增上缘欤。答。不作有增上缘也。两方。若作有力增上缘者。婆沙论今文。明虚空无为。而虚空无为无作用。何云作有力增上缘哉。
  若依之尔者。既云近增上缘。尤可作有力增上缘也如何。
  答。虚空无为。无有作用故设与空界色。设与四大种。作近增上缘者。只依无障碍义。全非作有力增上缘。故云作近增上缘也。故宝法师会婆沙论今文云。虚空无碍。大种有碍。故名为近。非谓有力名为近也(文)。
  寻云。见婆沙论文云。虚空无为。无有作用。然此能与种种空界。作近增上缘。彼种种空界。能与种种大种。作近增上缘。彼种种大种能与有对造色等。作近增上缘。彼有对造色。能与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缘。若无虚空如是展转。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有此失。是故虚空。体相实有。不应拨无(文)宝法师当卷中两处引此文。上段即如婆沙论本说引之。而下段引婆沙云虚空与四大等近增上缘。岂不背婆沙论现文哉。
  答。虚空无为。与空界色作近增上缘者。与空界色。能造大种。作近增上缘之义。必可为必然。故探其文意。引虚空与四大等近增上缘欤。
  问。所依根缘阙时。能依识可得非择灭耶。
  答。可得非择灭也。两方。若得非择灭者。见今论文云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色声香味触等谢。缘彼境界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彼不能缘过去境。缘不具故。得非择灭。虽述所缘境缘阙之时。于能缘识得非择灭之旨。未云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得非择灭以知。无此义云事。若依之尔者。所缘境缘阙之时。于能缘识。既得非择灭。准彼思之。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何不得非择灭哉。
  答。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可得非择灭也。故见今论余处文云。心心所法。如于所缘处事刹那三皆决定。于所依亦有如是决定耶。应言亦有如是决定(文)光法师释此文云。应言于所依六根。亦有如是三种决定。处定者。谓眼识及相应法于眼处定。以依眼故。不依耳等。虽亦依意今据别依。显法差别事定者。就处定中。复有男女天人等眼不同。或异熟长养等眼别。眼识及相应法。应依此事定不依余事名事定。刹那定者。复就事中刹那刹那定。谓眼识及相应法。应于此刹那不于余刹那(文)任今此定判。能依识。望所依根。有处事刹那三定见。若能依识。望所依根。有处事刹那三定者。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得非择灭云事。亦必然也。且出一位。显其相者。一眼根与缘青色眼识及缘黄色眼识。俱容为所依有之。而缘青色眼识起。以此眼根为所依。缘青色毕。缘青色眼识。与此眼识并所缘青色。俱落谢过去。故容缘黄色眼识。所依眼根阙。未来永不生之义定。故得非择灭也。但于今论中不述此义云难者。所缘境缘阙之时。于能缘识得非择灭。其义显故。且明此一边也。委悉论之。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得非择灭可云也。故正理论云。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于所余色及一切声香味触等。念念灭中。对彼小分意处法处。得非择灭。以五识身及与一分意识身等。于已灭境。终不能生。缘俱境故。由彼生用。系属同时所依缘故(文)显宗论文其意同之。此两论中。既云由彼生用。系属同时所依缘故。所依根缘阙之时。于能依识。得非择灭云事。炳然者欤。
  问。光法师意。有为法永不生。唯由缘阙欤。
  进云。光法师释云。非唯缘阙令法不生。此法不生。亦由灭故(文)付之。于未来法。具生缘之类即生。生缘阙者。永不生。定知。有为法。永不生。唯可由缘阙何可借非择灭力哉。是以。见论文云。得不因择但由阙缘(文)若借非择灭力者。宁可置但言哉。依之。宝法师释此文云。准此论文。但由阙缘即是更无余力(文)何况。无为法。无有作用。岂可碍未来法生哉。
  答。于未来法生缘阙时。得非择灭故。后虽遇同类缘。永不生也。故有为法。永不生。必由缘阙。兼可借非择灭力也。是以。光法师。问法不生时。但由阙缘。何关此灭。答之引显宗论非唯缘阙。便永不生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谓若先缘阙。彼法可不生。后遇同类缘。何障令不起之文毕云。彼论意说。非唯缘阙。令法不生。此法不生。亦由灭故(文)显宗论中。既云后遇同类缘何障令不起。故光法师依此文。判此法不生亦由灭。故兼借非择灭力云事。解释源起自论说。何独疑光法师定判哉。但于今论得不因择但由阙缘之文者。于未来法。生缘阙时。得非择灭。如择力所得灭。故但由阙缘云也。全非云有为法永不生。但由阙缘。何为相违哉。次宝法师准此论文。但由阙缘。即是更无余力之释者。任但由阙缘之论文。有为法永不生。但由阙缘。不由非择灭力云也。两师所存。其意各别也。何始可疑之哉。次于无为法无有作用。不可碍未来法生云难者。无为法本来不生不灭。违有为生灭故。得违此生灭非择灭。彼未来法。永不生也。更非非择灭有碍生用。或又非择灭德碍未来全不生。全非非择灭施碍生作用云义可有也。故光法师释此事云。此法本欲碍法不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与行者。故名得灭(文)。
  重难云。有为法生时。必可有处事刹那三定。若此刹那缘阙者。后时更不可起。若后时可起者。不可有刹那定。何云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哉(是一)。
  次。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者。其同类缘者。缘哉若生缘者。不可云前时缘阙。故宝法师难此文云。后遇同类缘。为是生缘。为非生缘。若后有生缘。前非阙缘。若后非生缘。如何得生。由无生缘。永不生何关灭力(文)此难尤可然。如何会通之哉(是二)。
  次见今论文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永碍未来法生。得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文)如此文者。于未来法。永不生之义定事。但缘阙。不由非择灭力云事(是三)。
  次。非择灭无碍生用云事难思。今论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文)正理论云。若法能碍彼法生用。此法离惠。定碍彼法。令住未来永不生故。得非择灭(文)婆沙论中。述评家义云。此非择灭。唯于未来不生法得。所以者何。此灭本欲遮有为法。令永不生。若法不生。此得便起(文)任此等诸论所说。非择灭可有碍生用见(是四)。
  答。光法师意。由非择灭力。有为法永不生之义定故。有刹那定也。若不尔者。后遇同类缘之时。可生故。不可有刹那定。有刹那定故。知由非择灭力。未来法永不生之义定云事。
  次。由非择灭力。后虽遇同类缘。彼法不生云事。可有深旨。且出一类者。此刹那缘白色。眼识容起。缘青色眼识容起。其中缘白色眼识起毕。青色空落谢过去。容缘彼青色眼识。所缘缘阙故。未来不生之义定。得非择灭。若容缘彼青色眼识。虽留未来。不得非择灭者。后时同类青色。现在前位。何不起哉。是则容缘彼青色眼识。得非择灭故。后时同类青色。现在前位。永不起也。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之理。其意在之欤。宝法师微被恐似不存此深意。
  次。于未来法。初不生之义定事。但由缘阙。由其缘阙得非择灭毕。被碍彼非择灭力。后永不生之义定。故寻其源但由缘阙。故初后不生之义。合论之云永碍当生得非择灭(乃至)得不因择。但由阙缘也。
  次。无为法无作用者。性相之所定也。故非择灭。虽无碍生用。由此非择灭力。彼所得法。永不生之义定也。今论正理婆沙之文。述由非择灭力彼法永不生之旨许也。全非云非择灭有碍生用欤。
  问。所得法得非择灭时。于能得得。必得非择灭欤。答。于彼法俱得。必可得非择灭也。两方。若于能得得。必得非择灭者。所得法。能能得得。种类非一准。所得法。得非择灭之时。于能得得。何必得非择灭哉。
  若依之尔者。宝法师释正理论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于所余色及一切声香味触等。念念灭中。对彼少分意处法处。得非择灭之文云。意及法处者。意是诸识。法处者。心所及四相等(文)等言岂非等能得得哉。
  答。所得法。得非择灭之时。于彼法俱得。必可得非择灭。故宝法师。及四相等言。可等法俱得也若尔。今解释。有何疑哉。
  重难云。见光法师余处所引婆沙论(百五十八)文云。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类智边世俗智等。有说此等亦有俱得(文)。此初师意。三类智边世俗智。无法俱得见。若尔。三类智边世俗智。得非择灭之时。于能得得。不可得非择灭哉。
  答。初师意。实虽存三类智边世俗智。有法俱得。且就现起云唯有法前得也。三类智边世俗智。得非择灭之时。于彼法俱得。可得非择灭也。
  问。宝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云。如契经说。言依有三。无四无五(文)尔者。今此无四无五者。唯就有为法论之欤。答。可有二义也。
  两方若唯就有为法论之者。既举无四无五之两类。不唯就有为法论之见。
  若依之尔者。宝法师引正理论今文毕。成唯有为法名言依之旨。知唯就有为法论之云事如何。
  答。见婆沙论文云。问。契经但说有三种言依。于义已足。何故复说无第四第五。答。无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执有第四世故。无第五者。遮无第五者。遮无为法。恐执无为是言依故(文)任此婆沙论文。契经中无第四者。遮就有为法有第四世之执。无第五遮者。遮约无为法名为言依之执也。正理论中。虽不释显今契经文。准婆沙论说。可思之欤。有人云。见正理论文云。如契经说。言依有三。无四无五。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摄(文)既引契经。言依有三。无四无五之文毕。同品类足论。言依五蕴摄之说。明知。无四无五。简无为法之言欤。故光法师释云。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彼五蕴文也(文)。
  问。正理论意。言依不通无为云义。引品类足论何文证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彼五蕴文也。付之。言依既通五蕴。故品类足论中。说言依五蕴摄也。非为遮通无为之义说五蕴摄。是以。见品类足论文。虽说非异生法法。及不共异生法五蕴摄。亦通无为。爰知。正理论中。引品类足论言依五蕴摄之文。只为显言依具摄一切有为诸法之义。非简无为之故。光法师何释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彼五蕴文也哉。
  答。今论云。若不尔者。应违品类足论所说。彼说言依十八界摄(文)正理论云。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摄(文)光法师。问何故两论引文不同。会其相违。作二解释之中。第二释云。又解。此论为遮唯执言依名为体者故。偏引彼十八界文。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彼五蕴文也。各引一边。并无违害(文)此释意云。今论为遮言依唯名为体云执。引十八界摄之文。正理论为破言依亦通无为云执。引五蕴摄之文。是则以蕴不摄无为之理。一往为其由许也。更非尽理之释。自本不遮亘五蕴通无为之法。有五蕴摄之言。品类足论中。非异生法法及不共异生法。虽有五蕴摄之言。亦通无为。更非相违也。
  问。无为法。远近二法所摄欤。答。近法所摄也。两方。若远近二法所摄者。见今论文云。去来名远。现在名近(文)如此文者。无为法非远近二法所摄见。若依之尔者。见品类足论中。无为法。远近二法所摄见如何。答。见品类足论文云。远法云何。谓过未来法。近法云何。谓现在及无为法(文)无为法近法所说云事。此文炳然也。就此文案其理。择灭无为。同有漏法数量。非择灭无为。同有为法数量。虚空无为。由无障故。色于中行。法望现在法疏远故。名为近法。过去法已作用。未来法未作用。望现在法尤疏故。名为远法也。但于今论去来名远现在名近文者。彼就色法。论远近相故。不云无为名近也。
  重难云。见品类足论文云。近法十八界中。二处五蕴摄(文)既云五蕴摄。何通无为哉。是以。光法师第二释意。述正理论中。引品类足论言依五蕴摄之文云。正理为破言依亦通无为者执故。偏引彼五蕴文也(文)此释意。既云引品类足论言依五蕴摄之文破言依通无为云执。准彼思此。云近法五蕴摄。知不通无为云事。
  答。品类足论之习。亘五蕴通无为之法。就有为边。述五蕴摄事。处处定判也。始不可疑之。如彼虽说非异生法及不共异生法五蕴摄。亦通无为也。就中品类足论文。远法云九智知除灭智。近法云十智知无除灭智。近法通无为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光法师第二释意云引言依五蕴摄之文破言依通无为之执者。以蕴不摄无为之理。一往为其由许也。更非尽理之谈欤。
  问。光法师解释中。明言依相。引婆沙论二师异说。尔者。今论意。同何师说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或同前师。或同后师。皆无有妨(文)付或同前师之释不可然。见今论文。云如是言依。具摄一切有为诸法毕。引品类足论所说。述言依十八界摄之旨。婆沙论(十五)初师意云。言依一界一处。一蕴所摄(文)若尔其义既异。何释或同前师哉。是以。宝法师释此事云。此论同于后说(文)如何。
  答。见品类足论文云。三世三言依事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文)言依十八界摄者。既出品类足论说故。设虽婆沙论何师意。更不可背此文。而婆沙论初师意言依一界一处一蕴摄者。言依与展转依。各别作论之意也。此师意。会品类足论文云。彼论应说言依一界一处一蕴所摄。而言十八界十二处所摄者。依展转因。故作是说。谓语依名转。名依义转。义是言展转依义中具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故。说者听者。皆为义。是故。彼论依展转因。说言依自性(文)初师意。言依与展转依。合名言依之时。言依十八界摄云事。自本所许。故今论中。述言依十八异摄之旨。全不可违婆沙论初师说。故光法师或同前师之义。更有何相违哉。但于宝法师解释者。今论中。不分别言依与展转依。只述言依十八界摄之旨。故任文相之显释此论同于后说欤。
  问。光法师依正理论意。有漏法名见处故。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依正理论四门废立。一一切种。二一切时。三无差别。四坚执不动(文)付四义中。无差别义。不可然。五见体性各别。行相亦异。何可有无差别义哉。是以。光法师释无明不具无差别义云。以有独头相应差别。故言非无差别(文)相例可同如何。
  答。宝法师释正理论而彼诸见(乃至)相无差别之文云。不与自相烦恼及非随眠相应故相无差别(文)此释意云。五见同是共相烦恼。唯迷理起。不迷事起。不与自相烦恼及非随眠忿等随惑相应。故有无差别义也(为言)独头无明。虽是共相烦恼相应无明之中。有与自相烦恼及忿等随惑相应之类。故不具无差别义也。
  问。譬喻者意。意识可缘眼等五根耶。答。不缘眼等五根也。两方。若缘眼等五根者。别师异计非一准。何可定缘眼等五根哉。是以。婆沙论中。不缘之见。若依之尔者。见震旦人师解释云。此论中譬喻宗。意识不缘五识境。唯缘十三(文)如解释者。譬喻者意。意识可缘眼等五根见如何。
  答。披婆沙论(八十七)说寻譬喻者义云。又说六识唯缘外境。不缘内根。亦不缘识(云云)任此文。彼师意。意识不缘眼等云事。甚分明也。但于人师意识不缘五识境。唯缘十三之释者。是婆沙抄定判也。既背婆沙论说。更不可依用之。
  重难云。譬喻者意云。意识不缘眼等五根者。彼师意。存眼等五根。全无能缘识欤。若无能缘识者。争可知有眼等五根云事哉
  答
  问。云烟尘雾影光明闇八色可实有色耶。
  答。可实有色也。两方。若实有色者。见今论文云。显色有四。青黄赤白。余显是此四色差别(文)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云。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文)任此等文。云等八色。青等四色之上假立。不可有别体见。若依之尔者。二十种色中。别既立之。定知。是实有色云事如何。
  答。广勘俱舍。婆沙。正理。显宗等诸论说。显色列十二种之中。青黄赤白四色之外。别举云烟尘雾影光明闇八色。故实有色云事。是炳然也。但于今论余显是此四色差别之文。正理论云等八种。是此差别之说者。光法师问答此疑云。问光等八色是四差别。宁非是假。解云。论其本色。但是青黄赤白四种。于此四中。随义差别。立余八名。各有实体。而是非假(文)此释意云。论其本色。唯是青黄赤白四色。余云烟尘雾影光明闇八色。皆虽此四色之差别。立云等八色名毕。不见本为青等四色之边。偏为云等八色实体。故青等四色之外。别有云等八色实体(为言)重难云。经部宗意云。受想思实有。余心所法。思上假立。实无余触等心所。思上假立故。假立法无有实体。例彼思之。云等八色。是青等四色差别。彼四色上假立之者。何可有实体哉。
  答。经部宗意。思心所上假立余触等心所之时。犹谈思心所分位之义。故思心所有实体。余触等心所。是假上法。无有实体也。云等八色。青等四色差别云事。异此义门。云等八色。本虽青等四色。别名云等八色之上。全不与青等四色之外。别有云等八色实体云也。
  问。长短极微。可有别体耶。进云。光法师释云。长短极微各有别体。付之。长短是相待法。于一法其义可不定。岂就各别极微。可论长短实体哉。是以。光法师释此事云。形长见短形短见长(文)长短二色。相形不定之旨。此释尤分明也。何况。见今论余卷文云。然无极微。名为长等。故即多物如是安布差别相中。假立长等(文)披正理论余处文云。岂不已说。即形极微。如是安布。眼识所得。积集差别。假立长等(文)加之。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云。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文)。或云。应知极微是最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乃至)非长非短(文)任此等论说。更不可云长短极微各有别体哉。
  答。萨婆多宗意。广谈诸法实有之旨。二十种色中长短二色。定可实有。若自本无长短差别极微者。众微众集。长短二色。岂有别体哉。是以。见婆沙论(十三)文云。若一极微非长等形者。众微聚集。亦应非长等形(文)光法师长短极微。各有别体。相杂而住之定判。专顺此等文理也。但于形长见短。形短见长之释者。于一色聚。各别有长短极微。相杂而住之中。相形余长色聚之时。见此色聚中。短色极微。不见长色极微。相形余短色聚之时。见此色聚中。长极微。不见短色极微。若亦俱时相形长短色聚之时。并见此色聚中长短二色(为言)全非一色由相形长短不定也。次今论余卷。差别相中。假立长等之文者。光法师余处释此文云。经部复难(文)若尔。此文述经部宗计。非有部实义何为疑难哉。次于正理论余处积集差别假立长等之文者。长短极微。各别体之义。自宗本所谈。专虽存此旨。为会通经部难。别显假立长短也。故光法师余处引此文毕云。准正理救意云。假长等意识所知。非五识了(文)次于婆沙论应知极微是最细色(乃至)非长非短之文者。光法师会此文云。婆沙论据别一微。是最细分。更不可折。非眼所见。言非长等。此论据见已去有实体类故。成长等故。故名长等(文)次于婆沙论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之文者。就假立长短论之也。故光法师释云。若泛明长短。亦通假实。若二十种色中。长短相对。以实克实。若通约诸假聚相对辨长短。即以假对假。故婆沙第九。解诸有中。第三师云。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文)光法师既会通此等论文。后学更不可劬劳哉。

  重难云。相形余长色聚之时。此色聚中。长色极微。相杂而住者。何不见之哉。相形余短色聚之时。此色聚中。短色极微。相杂而住者。何不见之哉。
  答。相形余长色聚之时。此色聚中。短色极微。施作用故见之。虽长色极微相杂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见之也。相形余短色聚之时。此色聚中。长色极微。施作用故见之。虽色极微相杂而住。不施作用故不见之也。
  重难云。见光法师第二释云。又解可量已去名长。不可量者名短。世间形长。说为短者。于彼长中。假说为短。如于重中假说为轻(文)此释意。长短极微无有别体见如何。
  答。长短极微。各有别体。相杂而住之理。第二释意同亦所存也。而初释意云。形长色见短色极微。形短色见长色极微。第二释意异之。可量色聚。长色极微。施作用故。名之长也。不可量色聚。短色极微。施作用故名之短色(为言)以实论之。长短极微。各有别体。相杂而住。成其可量色聚。长短极微。各有别体。相杂而住。成其不可量色聚也。
  问。空一显色。二十种色外欤。答。可二十种色之内也。两方。若二十种色外者。见光法师解释。判此空界色以明为体。述空一显色以明色为体之旨。定知。空一显色二十种色之内云事。若依之尔者。披今论文云。有余师说。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文)婆沙论中。或(十三)云。有说色处有二十一。谓前二十及空一显色(文)或(七十五)云。复有说。此有二十一。谓前二十种。加空一显色(文)任此等论说。空一显色。可二十种色之外见如何。
  答。空界色以影光明闇四色为体。空一显色以空界色中明色为体故二十种色之内云事。炳然也。故见光法师解释。或云。问。空一显色以何为体云。以空界色为体。故正理论第一云。有说色有二十一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别(文)或云。问。空一显色即是空界色。是光影明闇。未知空一显色。于光影明闇中以何为体。解云。若据一切空界色。即以光影明闇为体。若据别相。即四色不定。此中言空一显色是空界色者。此空界色以明为体(文)既云此即空界色之差别。亦述此空界色以明为体。故空一显色二十种之内云事。谁可疑之哉。但于今论等中。有余师意。二十种色之外。别举空一显色云难者。光法师释云。由斯理证。定知是明。故此明色。即是青黄赤白差别。若作斯释。空一显色。余师所说。正义无违。然别说者。为显差别。又解。是不正义。以别说故。虽说空一显色。是空界色。然别有体。正理不破。前解为胜(文)初释意云。空一显色。是空界色之一分。明色为体此明色即青黄赤白四色差别。二十种色之内故虽余师所说正义意无违若据一切然二十种色之外。别说为第二十一者。为显差别(为言)光法师自判正理。不破前解为胜。以初解为正释。故任然别说者为显差别之文。可会通今论等中。二十种色之外。别举空一显色之说也。空一显色。二十种色之外。别有其体。云第二释既为不正释。故正释意。空一显色。二十种色之内云事。甚分明者欤。
  重难云。见光法师解释云。若依识身十一。婆沙十三。正理三十四。第一句中。更加空一显色。此非正义。以别说故。或是正义。空一显色。若据本色青等色摄。若据末色明色所摄。并如前解。然别说者。为显差别(文)初释意。识身足论十一。婆沙论十三。正理论三十四中。有显无形之类。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之外。举空一显色之文。云此非正义。若尔。此释意。空一显色。可二十种色之外见如何。
  答。初释意。空一显色。二十种色之外。别有其体云故。准次上正理不破。前解为胜之决判思之。定可不正释。以或是正义云第二释。可为正释也。但于此处不判二释正不者。上段既判正不毕。故此处让上。略不判正不也。有何由至此处。此释忽可为正释哉。其道理甚不可得故也。
  问。光法师解释中云。此空一显色。即是彼青黄赤白(文)尔者离影光明闇外。可有别体耶。答。光法师述此事作二解释。若依初释意者。离影光明闇之外。可有别体也。若依第二释意者。离影光明闇之外。不可有别体也。两方。若有别体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云。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文)如此文者。离影光明闇之外。无离质青黄赤白见。若依之尔者。披光法师解释。问准论文。此空界色。以光影明闇为体。如何乃说青黄赤白。答若妙高四边。离质青等亦是空界。问答起尽无诤。离影光明闇之外。可有离质青黄赤白见如何。
  答。先聊简光法师一段解释。次可会申今疑问也。见光法师解释。初举问难云。问若以空界色为体者。何故识身足论第十一云空一显色。此即如彼青黄赤白。准彼论文。即以青黄赤白为体(文)此问意云。空一显色。若以空界色为体者。可违识身足论。空一显色。此即如彼青黄赤白之文意。
  空一显色即以青黄赤白四色为体见故(为言)次答此问作二解释。初释云。解云。彼论言如彼青黄赤白者。谓妙高山四边空中各现一色。名空界色。如之言似。此空一显色。似彼青黄赤白。非即是也(文)此释意云。四州空中。所现空一显色。须弥山四宝锬故。是明色摄。非青黄赤白四色摄。识身足论。此即如彼青黄赤白之如言似义也。空一显色。似彼青黄赤白故。云如非即是也(为言)此释意。四州空中所现空一显色是明色摄。非青等四色摄。故青等四色中。无离质之类云也。下段引正理论三十四有一说意。第一准显无形句中。唯说影光明闇之师义云。此师意说。青黄赤白无有离形。俱句所摄。非初句摄。此即意别(文)准下释趣。思上文意。此初释意。以正理论此师说存正义。以此文为证据。青等四色中。无离形之类。故空一显色是明色摄。非青等四色摄(为言)依此释意。会今论中。第一有显无形句。影光明闇之外。举青黄赤白之文者。可云生显智强胜故。影光明闇之外。别举青等四色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理实无有离形青等。而言青等有显无形。据生显智偏强胜说。如杂染绢虽亦有形。以显杂生。生显智强。故初句摄(文初释旨趣大概如此)第二释云。或可如之言。是此空一显色。即是彼青黄赤白(文)此释意云。四州空中。所现空一显色。即是青黄赤白色摄。故识身足论。此即如彼青黄赤白之如言是义也(为言)此释意。四州空中。所现空一显色。即是青等四色摄。故青等四色中。有离质之类云也(第二释意其趣如此)次就此第二释重举问难云。问准诸论文。此空界色。以光影明闇为体。如何乃说青黄赤白(文)第二释意云。空一显色。即是青等四色摄云故。就此释致今疑也。次答此问。亦作二释。初释云。解云青黄赤白。有其二类。若即质青等。非空界色。若妙高四边。离质青等。亦是空界(文)此释意云。即质青等四色。非空界色。妙高山四边。空中所现。空一显色中。有离质青等四色摄之类。亦有明色摄之类(为言)此释意。空一显色中。离影光明闇之外。有离质青等四色摄之类云也(初释旨大概如此)第二释云。又解。此空界色。虽以光影明闇为体。然彼光影明闇。若据正显。随其所应。亦是青黄赤白所摄。故正理云。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已上论文)若言青等。据本以说。若言光等。据末以说。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文)此释意云。空一显色。若据本云之。青等四色摄。若据末论之明色摄故。四州空中。所现离质青等四色。据末云之。即是明色摄。故离影光明闇之外。无离质青等四色。故空界色。或云影光明闇为体。或云青等四色为体。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为言第二释意其趣如此)今论义者。就此二释中。初释意疑之也。成初释意。会其疑者。见今论文。述于色处中。显形二色相对四句分别云。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出第一有显无形句。影光明闇之外。举青黄赤白。故离影光明闇之外。可有离质青等四色(见)。故以此文为证据。空一显色中。离影光明闇之外。有离质青等四色之旨释成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作二释之中。第二释云。又解四洲空中所现显色青黄赤白。唯显无形。或可天中青黄赤白四种宝地。如光明等有显无形。故初句摄。若作此解。形俱显色。及显新生。皆俱句摄(文)此第二释意。当离影光明闇之外。有离质青等四色初释意也。但于光法师所引正理论。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之文者。从多分说也。离影光明闇之外。自有离质青等四色云事。更非所遮欤。
  重难云。见光法师定判。释识身十一。婆沙十三。正理三十四。第一唯显无形句中。更加空一显色之文云。或是正义。空一显色。若据本色青等色摄。若据末色。明色所摄。并如前解。然别说者。为显差别(文)如此释者。离明色之外。无离质青等四色如何。
  答。此且依上第二释意。述第一唯显无形句中。更加空一显色。正义无违之旨也。若依初释意者可云空一显色。是青黄赤白。及明色摄。故正义无违也。
  重难云。空一显色。其相可一准。若离明色之外。离质青等四色为体者。何云亦有明色摄之类哉。
  答。空一显色。其相可一准。若离明色之外。离质青等四色。摄之类。或有明色摄之类也。
  又寻云。离影光明闇之外。无离质青等四色云。第二释意。如何可会论中第一有显无形句。影光明闇之外。举青黄赤白之文哉。
  答。依第二释意。会此文者。离影光明闇之外。虽无离质青等四色。即质青等四色中。有生显智强胜之类故。影光明闇之外。别举青黄赤白可云也。
  私云。离影光明闇之外。离质青等四色有无事。本抄委细被记之。可引见之。
  问。光法师引正理论一说意。唯显无形句中。唯说影光明闇文。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今此师说。可正义耶。答。可正义也。
  两方。若正义者。见光法师初释云。此师意说。青黄赤白。无有离形。俱句所摄。非初句摄。此即意别(文)而次上解释中云。四洲空中所现显色青黄赤白。唯显无形(文)准次上释。思此师意。定知。非正义云事。若依之尔者。见光法师第二释云。此非正义。诸论皆说青黄赤白。初句摄故(云云)第二释意。既云此非正义。初释意异之。尤可云正义哉。
  答。见光法师一段上文。大段作二解释。初释意云。四洲空中所现空一显色。须弥山四宝锬故。是明色摄。非青黄赤白四色摄。识身足论。此即如彼青黄赤白之如言似义也(为言)第二释意云。四州空中所现空一显色。即是青黄赤白四色摄。故识身足论此即如彼青黄赤白之如言是义也(为言)而此师意说。青黄赤白无有离形。俱句摄非初句收。此即意别之释。述如言似义也云初释意。依此释意者。以正理论。唯显无形句中。唯说影光明闇之师义。可为正义也。但此释意。会今论。或有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之文者。任理实无有离形青等。而言青等有显无形。据生显智偏强胜说。如新染绢虽亦有形以显杂生。生显智强。故初句摄之释。可会通之也。又解。四州空中所现显色青黄赤白。唯显无形句中。唯说影光明闇之师义。可为不正义也。一段前后。处处之中。多述各别释意。何以彼此解释相违。致其疑哉。□□师云。光法师此师意说。青黄赤白无有离形。俱句所摄。非初句收。此即意别之释意。以今论中有显无形句。举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之文。可云不正义也(文)尤虽可依用此义。今且存别义毕。
  问。婆沙论意。空界可无显无形色耶。答。正义意。可非无显无形色也。两方。若无显无形色者。空界色以影光明闇四色为体何云无显无形色哉。若依之尔者。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七十五)云。或有色无显无形。谓除前相。即空界色(文)或(百二十二)云。显形俱不可了者。谓空界色(文)任此等文。空界色。可无显无形色见如何。
  答。说一切有部意。空界色以影光明闇四色为体定。而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有显无形色中。举影光明闇。故空界色。是有显无形色云事。甚炳然也。故见婆沙论一处文云。如是诸色或有显故可知。非形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及空一显色。或有形故可知。非显故。谓身表业。或有显形故可知。谓余十二种色。若非显形故可知者。无表(文)任此文。色处中。无无显无形之类云事。亦分明也。但于婆沙论或有色无显无形谓除前相。即空界色之文者。此述有说意。即可不正义也。故光法师释云。若依婆沙论十五。有一说。空界色第四句。此非正义。诸论皆说。显色摄故(文)宝法师释云。婆沙七十五。一师云。二十色内八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余十二色。有显有形。此师意说。有形必有显。自有显无形。有一师四句。与此论同。第四句取空界色。非形非显以恒被明闇覆故。此之四句。非是正义。正义空界。明闇为体。理合是显非形(文)婆沙论。显形俱不了者。谓空界色之文。准此等非形(文)婆沙论显形俱不了者。谓空界色之文。准此等释思之。同可不正义也。
  重难云。识身足论中云。无显无形者。谓若诸色无显无形。可有无显无形色见。岂非空界色哉。
  答。见识身足论文云。有显无形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空一显色。有显无形色中。既列空一显色。故空界色。是有显无形色。非无形色云事。分明也。但于无形者谓若诸色无显无形之文者。识身足论意。就十一种色。述有显无形等四句分别故。指五根四境及无表色。为无显无形色也。故光法师释云。若依识身十一意。说五根四境及无表色。为第四句。故彼论云。无显无形者。谓若诸色。无显无形。识身论意。据十一种色。四句分别。此于正义。亦不相违(云云)。
  又寻云。婆沙论有说意。空界色无显无形者。以何为体哉。若以影光明闇为体者。定可有显无形。何云无显无形哉。
  答。婆沙论一师意。虽空界色影光明闇为体。异十二显色之中。影光明闇。彼影光明被覆障不明了故。云无显无形欤。
  问。光法师意。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中。可有有情名声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无执受中。得有有情名声(文)付之。既以无执受大种为因。何可有有情名声哉。是以。见今论文。当卷云有情名声。谓语表业。余处(十三)述散依。等流性。有受异大生。散无表能造大种。是有执受定毕。判余义皆与散无表同。表业能造大种同散无表能造大种。明知。语表业能造大种。是有执受云事。若尔。无执受中。得有有情名声之释。岂不背今论余处定判哉。
  答。光法师意。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中。有有情名声云事。源任婆沙五事两论所说。故光法师引婆沙论声处有八种。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之文毕。问无执受中。如何得有有情名声。答之引入阿毗达磨论。声有二种。谓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有差别故(乃至)后声中化语声。名有情名声。余声名非有情名声之文毕云。彼论既说。后无执受声中。化语声是有情名声。明知。无执受中。得有有情名声(文)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中。有有情名声云事。引婆沙五事两论所说释成之旨。炳然也。但于无执受大种为因。不可名有情名声云难者。化人语声。故虽无执受大种为因。名令起有诠表。故亦名有情名声。有何相违哉。次于今论余处。余义皆与散无表同之文者。光法师以婆沙论中。化语是业云。初师说为正云释意。会此文云。若作前解。释后证言同散无表者。据非化语业。若据化语业。即用无执受大种为因(文)既有会通解释。何背余处论文哉。
  问。宝法师引入阿毗达磨论说云。化语声名有情名声(文)尔者。正义欤。答。宝法师释。然非正义也。两方。若正义者。宝法师引婆沙论声处有八种。诸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之文毕云。此师与入阿毗达磨意同。然非正义(文)。如解释者。入阿毗达磨论今文非正义见。若依之尔者。宝法师会今论等与入阿毗达磨论相违云。各依一义故不同也(文)既云各依一义。知。入阿毗达磨论。化语声名有情名声之文。与今论等说。遂不相违。亦可正义。
  答。宝法师意。存有情名声。必有执受大种所造。故入阿毗达磨论中。化语声。名有情名声之文。非正义得意也。其故见今论文。当卷云有情名声。谓语表业。余处(十三)述散依等流性。受异大生。散无能造大种。是有执受定毕。判余义皆与散无表同。表业能造大种同散无表能造大种。故语表业。能造大种。是有执受云事。分明也。加之。正理论云。此声八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数。非有情数。差别有四。有执受大种为因声。即是有情数声见。故准此今论。正理两论之文思之。婆沙论(十三)云。声处有八种。谓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此各有二。谓有情名声。非有情名声。入阿毗达磨论云。声有二种。谓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有差别故(乃至)后声中。化语声。名有情名。余声名非有情名。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中。有有情名声云义。非正义(为言)故宝法师引今文毕云。此师与入阿毗达磨意同。然非正义。正理此两文。不用此义也。但于宝法师。各依一义。故不同也之释者。述彼两说意。不同之由许也。不云并不相违者。何为疑难哉。重意云。今论并正理论意述化人语声。无能得得故。非有情名声之旨。婆沙论一师。并入阿毗达磨论意。存化人语声。由有情心发故。名有情名声之义。故云各依一义也。今此二义之中。化人语声。无能得得故。非有情名声云义。宝法师存应道理故化人语声。由有情心发。名有情名声云义。非正义判也。
  问。宝法师意。能化人可成就离质化人语声耶。进云。宝法师释既非有情无得得也。不成就之云也。付之。化语声。名有情名声者。于入阿毗达磨论说。能化人何不成就之哉。是以。婆沙论(百三十二)中。出成就欲色界系所造色之类云。若生色界。作欲界化发欲界语(文)此文无诤。能化人。可成就化人语声见。设虽离质化人语声。宁不成就之哉。依之。光法师引此文毕云。以此准知。成就化语(文)加之。广勘婆沙论一部之始末。未见能化人不成就化人语声云文。宝法师解释。依凭在何处哉。
  答。宝法师意。离质化人语声。非有情数法。故化人不成就之云也。故勘宝法师处处解释。当卷云。问既非是业。有得得不。答。既非有情无得得也。问。如何得知化声无得。答。一准正理论云。非执受大种为因声。与非有情数声。无宽狭故。化人同许非执受故。故知。不成就也。二准婆沙评家义。及此论下文。色界身作欲界化。所化香味。如庄严具。尚不成就。如何离质化语。得成就耶(文)余处(十三)或云。化人语等。既无有得。故知非业(文)或引光法师。婆沙既言。若生色界作欲界化。发欲界语。成就欲界大种。及所造色(文)不别简。明知。异界化。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触二种。皆悉成就。义准应知。若即身化。若离身化。亦皆成就。或可。若即身化。即成就。若离身化。即不成就。婆沙言成就者。据即身化。虽有两解。前解为胜之释毕云。今详二释。前解为非。若别化人。有成就得。不应道理。诸有为法。住现在世。有成就得。必是有情。说别化人。为有情法。不应理故。住现在世。色触二境。若是有情。住散心位。无非执受诸化人语声。应是执受大种所发。又婆沙评家云。自身化。如庄严具。而不成就。况异身化。而成就也。以此证知。前解为异(云云)此等解释中。能化人。不成就离质化人语声之旨。立道理引证据。委悉释成之。其意炳然也。但于入阿毗达磨论。化语声。名有情名声之文者。宝法师释。此师与入阿毗达磨意同。然非正义不依用之也。次于婆沙论。若生色界。作欲界化心发欲界语。故作是说。非谓此是离质化人所发语也。所以得知。身生色界。作欲界化。一说不化香味。一说化而不成就。如庄严具。离质化人语既更疏远身庄严具。如何说语有成就义。余如前说(文)次于光法师以此准知。成就化语之释者。两师所存。其意各别。故宝法师意。不依用此释也。故宝法师破此释云。此不成证通异解故。前引文证。化人无得文。是决定。此文容有两释。故不成证(文)次于婆沙论一部中。无能化人语声之文云难者。宝法师会此疑云。此不在疑。故不别说。即是人总不成就。无情法中此已说故。故不别说。如不别说一树一石等名不成就。又如说发毛爪等非执受者。非有情数。无得得故。此物亲于离质化人。尚不成就。如何离质化语。须更别说(文)处处之文。一一之疑。宝法师即会通之。后学更不可劬劳欤。
  问。口外语声。可名业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口内者。是语亦业。出口者。是语非业(文)付之。设虽口外语声。何不名业哉何况。
  光法师初释意。述化语是业之旨。以婆沙论。有作是说。彼是语业。由心发故。云前师义为正判。而化人所发语。定可口外声。此释意。岂非口外语声名业哉。
  答。口外语声。非业云事。非光法师私解释。源依正理论文。故见光法师解释云。又问。语皆业不。解云。口内者。是语亦业。出口者。是语非业。故正理六十。解发语风中云。此居口内名语亦业。流出外时。但名为语。又以此文。亦可证有离质声也(文)寻解释所引。勘正理论文。一字无替所引之言。显意论文全亦同之。就此文案其意。口外语声。非有情数法。故不名业也。但于光法师化语是业云释者。若依此释意。会正理论文者。就非化语论之可云也。重意云。约口内外。分别是业非业。就自身语释之。所谓口内语声。是有执受大种因声。有情数法故名为业。以口内语声为缘。别所发生。口外语声。是无执受大种因声。非情数法故。不名业也。如宝法师余处释。准此出身非出入息。非有情故也。化人语声。实是口外语声也。然而化主口内语故。属化主口内分且云业名许也。约化人口内口外。不分别是业非业欤。
  问。杂心论意。有执受无执受大种合生声欤。
  进云。光法师叙杂心论师义云。许内外两具四大合生一声(文)付之。依光法师解释。披杂心论所说。未见有执受无执受大种合生一声之文。光法师解释依凭。在何处哉。何况。见法救所造论说。述语手等声有执受大种为因。风林等声无执受大种为因之旨。若尔。光法师今解释。有违文无证据哉。
  答。勘杂心论文。于声入出因受四大声。因不受四大声。因俱声。三类之中云。因俱声者。谓击鼓吹贝。因缘发声(文)有执受无执受大种合生一声云事。此文既分明也。故光法师释有说有声通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声之论文云。此叙杂心论师义。许内外两具四大合生一声名因俱声。既得依凭于杂心论说。故解释所指。更无其过。杂心论中。无有执受无执受大种合生一声之文云疑。恐不见杂心论今文欤。何况。以今此有说。释杂心论师义。不限光法师解释。宝法师亦释此杂心师说。两师一同之定判。何有所谬哉。但于法救所造论说者。是五事论说欤。杂心五事两论。同人所造云事。甚以难测。设亦虽同人所造。语手等声。有执受大种为因。风林等声。无执受大种为因云事。诸论一同之定判也。杂心论意。即可存此理。故今疑难之趣。旁非相违欤。
  问。轻重极微可有别体耶。答。可有别体也。两方。若有别体者。见论文述于色界中有重触云。彼界衣服别不可称。聚则可称(文)如此文者。不可有别体见。若依之尔者。长短极微。既有别体。轻重极微。宁无别体哉。
  答。萨婆多宗意。广谈诸法实有之旨。十一种触中。轻重二触。定可有别体也。故见今论文云。触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滑等四种。显别有体。不同经部。故各言性(乃至)法蕴第十亦同此论。然婆沙十三。七所造触。皆有性字。言性者。据体性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故(文)任此等文理。轻重极微。各有别体云事。更不可疑之。但于今论彼界衣服别不可称聚则可称之文者。虽一衣服。轻重极微。相杂而住。多具衣服。轻重极微。相杂而住。一依别住之时。轻触极微。施作用。多衣积聚之时。重触极微。施作用。故如此云也。
  问。颂文云乱心无心等(文)尔者。光法师依正理论意。如何释乱不乱心相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若依正理。不善无记。名乱心。善心名不乱。释稍不同(文)付之。以道理思之。望不善无表之时。以善心名乱心。以不善心可名不乱心也。依之今论意。即存此旨。正理论意。何偏可定不善心名乱心。善心名不乱心哉。是以。宝法师正理论。同今论说之旨。释成如何。
  答。见正理论文云。不善无记名乱心。余心名不乱(文)光法师若依正理。不善无记名乱心。善心名不乱心之释。既任正理论说。何致疑殆哉。但于望不善无表之时。以善心名乱心。以不善心。可名不乱心。云难者。今论意。云乱心者。谓此余心。存此义门。即与无表其性相违。名为乱心。其性不相违。名不乱心也。故光法师释今论文云。以三性心。望善恶无表。明乱不乱。若异性相望名乱。以异性故。若同性相望。名不乱以同性故。谓此善无表。余不善无记。名为乱心。即以自善心。名不乱。谓此不善无表。余善无记。名为乱心。即以自不善心。名不乱心。是即善不善心。通乱不乱。无记唯名乱。自无无表故(文)正理论意异之。不善无记心。不与见相应故。名为乱心。善心是与正见相应故。名为乱心也。次于宝法师解释者。以正理论文。强欲令同今论意。故会之云正理论云。不善无记名乱心。余心名不乱者。就善无表说也也。然而正理论中。唯就善无表。明乱心相。既非尽理。故光法师解释。能顺正理论说也。
  问。无表中。可有唯一刹那类耶。进云。光法师所引。入阿毗达磨论云。亦有无表唯一刹那(文)付之。今论中。说无表相似相续说名随流(文)如此文者。无表中。不可有唯一刹那之类见如何。
  答。正理论中。难今论相似相续。说名随流之文云。非初刹那可名相续。而有大过之失。是故。决定初念无表。不入所说相中(文)光法师作俱舍师救云。言相续者。或以前续后如初无表。或以后续前。如后无表。或续前续后。如中间无表。故初及后。皆名相续。设有无表唯一刹那。相续类故。亦名相续。如乳如薪故。入阿毗达磨云。亦有无表唯一刹那。依总种类。故说相续(文)解释既会疑难之文。末学更不可致劬劳欤。
  寻云。何无表中。有唯一刹那之类哉。
  答。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无表中。难有唯一刹那之类欤。处中无表。势力微劣。舍缘是多。其中可有唯一刹那之类欤。但别解脱戒得戒。次念舍缘出来有唯一刹那之类。何强遮之哉。又一念间。入有漏定。入无漏定。即出定事。以何文理。全不许之哉。故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无表中。此类有无。颇以难测。处中无表中。决定可有唯一刹那之类欤。
  问。光法师意。现在世可有独住极微耶。
  进云。光法师引正理论云。有说亦有独住极微(文)付之。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者。萨婆多宗之性相也。何云现在世有独住极微哉。
  答。见今论文云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聚集。变碍义成。现在世无独住极微定。正理论初说。其意亦同之。故正理论云。无一极微现在独住积集住故。变碍义成(文)而今光法师所引之文者。彼论第二有说义也。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云。有说亦有独住极微。然能变碍而不发识。依缘要积集故。如立极微。虽无方分亦无触对。而许极微有碍有对有障用。故应知变碍义亦如是(文)此义意。实违八事俱生随一不减之理故。可云不正义也。例如今论余处中。云有说在色唯化二处之义。违欲界八微必不相离之理。故判不正义也。
  问。过未二世。可有独住极微耶。答。不可有独住极微也。两方。若有独住极微者。设虽过未二世。不可有众微离散之义。若许此义者。宁同外道宗计也。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今论过去未来应不名色之文云。现在众微集变碍义可成。过未众微散应不名为色(文)如此释者。过未二世。可有独住极微见如何。
  答。任有部宗义。案极微相状。于未来世众微离散。至现在世。初令聚集。过去落谢。还亦独住云事。其道理甚不可得。故过未二世。不可有独住极微云事。必然也。但于光法师过未众微散应不名为色之释者。现在正作用位。变碍之义是显。故云众微集。过未已当作用位。变碍之义不显。故云众微散也。非云过未二世。实有独住极微欤。
  问。经部宗意。可界处实有耶。进云。光法师释云。然经部师处假界实(文)付之。十二处者。六根六境也。十八界中。既有六根六境。彼若实有者。此何假立哉。依之光法师余处解释中。述经部宗义云。现十二处八处实有。四处少分实有。少分实无(文)如何。
  答。光法师当卷定判。余处解释。废立是异。旨趣亦别也。当卷释意。就三科废立。论其假实义之时。十八界废立。各别开立色心自性施设之。故为实义门。十二处废立。合十八界中六识界。施设之。故为假立门。五蕴废立。随其所应。合十八界十二处。施设之故。亦为假立门也。故光法师释云。经部所立。蕴处。是假唯界是实(文)然经部师处假界实之释。即述此意也。余处释意。
  就十二处法体。明其假实。故云八处实有四处少分实有少分实无也。若尔。两处解释。各述一门欤。
  问。光法师答行解行相为约何者说名能缘。问。作五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据行相说非据行解(文)付之。行相者。名心心所对境之时。心心所上所缘境影像显现。宁约之立能缘称哉。行解者。名心心所缘虑作用差别。专望之可名能缘也。何释据行相说。非据行解哉。
  答。见光法师初释云。据行相说。非据行解。谓彼心等对境之时。有影像现。据此义边。名为能缘。境名所缘。以心心所缘境之时。非如灯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钳杆取彼物。据影现义。名能所缘(文)据行相。名能缘之旨。解释意颇炳然也。但于据行解可名能缘云难者。光法师自问意也。即答此问云。行解或正或邪。于境不定。行相理定。故约此明(文)此释意云。何解者。心心所缘虑作用差别故。对境之时。或正任境。或邪不境。其义不定故。由之不立能缘称。行相者。心心所对所缘境之时。心心所上所缘境。影像显现之义。故缘色之时。色影像显现。缘之时。心影像显现。其相决然。无不定故约之专能缘名(为言)。
  问。尊者法救意。可许无表色耶。答不许无表色有实体也。两方。许无表色者。见宝法师解释。云此师不说有对色(文)如此释者。不许无表色(见)若依之尔者。法处所摄色者。源出阿含经说。设虽尊者法救意。何可违经说哉。是以。光法师释大德法救。复作是言。五根所取。名粗色。所余名细色之论文云。五根所取五境名粗色。所余五根无表名细色(文)此释无诤。可许无表色见。加之。披法救所造论。寻彼师所立义。杂心论云。十种谓色入及无作假色。是分别色阴。牟尼之所说(文)五事论云。律仪所摄无表。复有四种(文)任此等论说。许无表色云事。炳然也如何。
  答。尊者法救意。存无表色。是假立法。无有实体也。故见宝法师解释。上引婆沙论(七十四)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如何是色非五识身所依所缘之文毕。下释今论大德法救复作是言。五根所取名粗色。所余名细色之文云。此师不说有无对色。如前引婆沙文。五根所取。名粗色者。即是五境名粗。所余名细者。即是五根非无表也(文)加之。勘婆沙论文云。尊者法救。说离大种别有造色。说心所法非即是心。然说色中。二非实有。谓所造触。及法处色。立蕴处界。如对法宗(文)任此等定判。尊者法救意。不许无表色有实体云事。尤分明也。但于阿含经说者。尊者法救意。虽不许无表色有实体。谈假立义边故。全无相违。次于光法师所余五根无表名细色之释者。是亦就假立义边。细色之中。举无表色也。非云实有色许之。何为违文哉。次于杂心五事两论所说者。彼亦就假立分际谈也。何况。杂心论既云无作假色。还为答之润色欤。就中婆沙论中所举法救。与杂心论主法救。定可为别人。时代遥隔。义通释异故也。若尔。杂心论文。旁非疑难五事论说。准可思之。
  问。萨婆多宗意。有为法体可生灭耶。答。虽有二义。暂可存生灭云义也。两方。若生灭者。萨婆多宗意。述三世实有之义。若有为法体生灭者。何可谈三世实有之旨哉。是以。见婆沙论处处文。或(三十一)我说诸因。以作用为果。非以实体为果。又说诸果以作用为因。非以实体为因。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文)或(三十九)云。若依自体转变说者。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以彼自体无改易故(文)任此等论文。有为法体。三世恒有。无有生灭转变之义欤。加之。见光法师余处解释。或(第一)释是能生长彼作用义之论文云。法体先有。不可言生。
  但能生长彼作用义(文)或(第五)释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之论文云。此宗诸法。体皆本有。四相于法。但望用说。非据体论(文)宝法师余处解释中云。心心所法。先有体性。由十二处。令行世取果。名为作用(文)圆晖法师余处(第五)解释中云。依萨婆多宗。法体先有。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文)有为法体。不生灭云事。此等解释。亦分明也。若依之尔者。立有为名由法体生灭之义。若法体不生灭者。与无为法。有何差别哉。是以。光法师解释中云。体非常故。用亦非常(文)如何。
  答。有为法体生灭有无者。上古明匠犹未决。下愚末学辄虽定。深思道理。广勘诸文可存有为法体生灭云义也。其故立有为名。由造作迁流之义。若法体不生灭者。岂名有为哉。与无为法。有何差异耶。是以。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三十九)答诸有为法。生时为体是生法故生。为与生相。合故生耶之问云。应作是说。体是生法故生。答诸有为法灭时。为体是无常法故灭。为与无常相合故灭耶之问。应作是说。体是无常法故灭毕。评家指此说云。应知此中初说为善(文)或(百八十三)释发智论。诸生何世摄。答未来。诸灭何世摄。答。现在之文云。复次为止执有为法。唯转变隐显。而无体生灭。今说未来生。现在灭故。即显有为法非但转变而实有生灭。故作斯论(文)有为法体生灭云事。论文尤分明也。加之见光法师处处解释。当卷释若许作用异法体者。可有此失。然无有异故。不应言有此过失之论文云。体非常故。用亦非常(文)有为法体生灭云事。此释亦分明也。第一余处之中。或释此有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当行性故。或为无常。所呑食故之论文云。无常四相。是能呑食。诸有为法。是所呑食。此所呑食。是可破坏。故名世。是无常所依。故名路。即世名路持业释也(文)若有为法体。不生灭者。何云诸有为法是所呑食哉。或第二释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之论文云。又解。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文)所缘有对者。名心心所托自所缘境界现起。若心心所法体不生灭者。宁有碍体之义哉。何况。圆晖法师余处(第五)解释中云。谓相法体。令是有为(文)若许相法体者。岂不云生灭哉。准此等文理。有为法体生灭云事。谁可疑之哉。但于萨婆宗意谈三世实有之旨云难者。是实难义也。云法体恒有。谈其性非常。倩案其意。尤以难思。经部师难许体恒有。说性非常。如是义言。所未曾有。即此意也。诚会之者。有为法体。迁流三世之时。其性实虽生灭。不如其用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故云三世体恒有也。次于婆沙论诸实体恒有转变之文者。云我说作用。以为因果(光取今文意所引之言也)作用虽为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于其体者。无此义故。如此云也对我说作用。以为因果。云诸法实体。恒无转变。此旨自炳然也。光法师。法体先有体性之释。圆晖法师法体先有不可言生之释。会通亦同云。有为法体。虽迁流三世。不如其用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故诸师同述法体先有之旨也。非谓其法体实不生灭欤。次于婆沙论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之文者。色。色自性。不转心。心。心自性。不转色。故如此云也。以生自体无改易故之文。此旨实分明也。
  重难云。见婆沙论处处文。或(十七)答若未来世。无同类因及遍行因。过现乃有。则应无因而有因。亦应无果而有果。如是便坏三世有宗之问云。若许亦无失。约位非体。以和合作用。位果非体。然位与体。非即非离。体虽恒有。而位非恒故同类因。及遍行因。本无今有。亦无有失(三十一)或释发智论云何无常灭。答诸行散坏破没已退之文云。诸有为法。自性恒有。由生相故。有作用起。由灭相故。无复作用。名为散坏破没已退(文)体虽恒有。而位非恒之文。诸有为法。自性恒有之言。有为法体。不生灭见(是一)。
  加之南寺护命僧正研神章中举或云有为法体生灭或云有为法体不生灭或云有为法体不生灭之二传毕。自述本义云。今述本闻不必当用。有为法体无生灭。恒在不断。是此本义代至像末。人失本义。不可得悲也(文)先德决判。谁不依用哉(是二)。
  答。有为法体生灭云事。道理证文。前重成之毕。重勘诸师解释。嘉祥大师十二门论下疏。或答有为法体是生故生。为与生合故生之问云。体是生。但要由生相显发。如闇中虽有瓶。要须灯显发。不说灯生。彼亦如是(文)或答法体本无生灭。而假四相生耶云问。法体本有生灭性。但假四相。发动之耳(文)。
  问。颂文云。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文)尔者。光法师意。今此二说。其意可同耶。答。其意可不同也。两方。若其意同者。既云彼体语或名。亦述此色行蕴摄。今此二说。其意岂可同也。若依之尔者。披光法师解释云。若约逗机说法。以声为体。若据诠法。以名句文为体(文)如此释者。今此二说。其意不相违见如何。
  答。述佛教体。诸师意异。或依逗机说法之边。云以声为体。或依诠法显宗之门。云以名句文为体。故见光法师解释云。此中教体。两说不同。自古诸德出教体。或有以声为体。或有以名句文为体。或具合二种。若约逗机说法。以声为体。若据诠法。以名句文为体所以诸论。于教体中。皆有两说不同。今依新译婆沙。以此论初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乃是语业。为是名等。答。应作是说。语业为体。有说佛教名等为体○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文)婆沙论中。既举二师异说。评家意判。存语业为体之义。今此二说。其意若同者。何判二说正不出评家实义哉。故知。今此二说。其意是异云事。而依光法师今解释。致二说意不相违云疑。难势之趣。还不得其意者欤。
  问。光法师释八万四千法蕴量。举三毒等分四人。尔者。等分言。唯限末后一人欤。答。可通前三人也。两方。若唯限末后一人者。见光法师解释。上举多贪多嗔等五类。下出三毒等分四人。若等分之言。唯限末后一人者。上下之文。所列其差异难辨哉。
  答依之尔者。既云三毒等分四人。等分之言。何可通前三人哉。
  答。光法师意。三毒等分四人者。约贪瞋痴三毒。或贪瞋痴三毒。或贪嗔等分非痴。或瞋痴等分非贪。或贪嗔等分非嗔。或贪嗔痴等分之四人也。若三毒偏增。为前三类。三毒等分为第四类者。其三毒偏增三类。与上所举。多贪多嗔多痴三类有何差异哉。爰知。下所列三毒等分四人者。名贪嗔等分。嗔痴等分。贪痴等分。贪嗔痴等分四人云事。若尔。等分之言可通前三人也。
  问。论中明五解脱处相。尔者。以几法名解脱处耶。进云。集异门足论云。此中七法名解脱处(云云)付之。五解脱处者。源出长阿含经说。而彼经中。全无七法名解脱处之文。论家定判。岂不背经文哉。何况。今论中。明五解脱处相云。五解脱处。惠为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即此声意法处所摄(文)若尔。就克性体论之者。唯限惠一法。望助伴体云之者。可十二处中。三处所摄。七法名解脱处云事。甚难思哉。抑今此正法者。何等法耶。
  答。见集异门足论文云。解脱处者。此中何谓解脱处耶。答。此中七法名解脱处。一者正了知法。二者正了知义。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轻安。六者乐。七者定(文)此中第一正了知法。第二正了知义者。惠心所即克性体法也。第三欣者。欣心所。第四喜者。喜受。第五轻安心所。第六乐者乐受。第七定者定心所也。助伴体中。就有胜作用。且举此五法欤。但于长阿含经中。无今此七法名解脱处之文云难者。
  问。光法师意。六界中识界可摄命根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既摄命根(文)付之。心法非心法既异。何释识界摄命根哉。何况。光法师自释有为法中但标六界云。色心二种。诸部极成。是故偏说。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即非极成(文)若尔。极成非极成亦别。宁云识界摄命根哉。
  答。光法师释今论由许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故。如是诸界。从续生心。至命终心。恒持生故。诸无漏法。则不如是之文。举问难云。入无心定。识即不行。云何乃言恒持生故(云云)答此问难。作四解释之中。第三释云。又解。色法中强。偏说四大。亦摄所造。无色中强。心法为胜。亦摄余法。既摄命根。故言恒持生也(文)此释意云。色法之中。四大种强胜故。说地等四界。摄所造色。无色法中。心法强胜故。说识界。摄余无色法。既摄命根故。云恒持生也(为言)但于心法非心法既异。识界不可摄命根云难者。心法非心法虽异。同无色法故。识界摄命根。可有何过哉。次于极成非极成亦别。识界不可摄命根云难者。就文举地等六界。不出心所并不相应行判极成非极成不同也。其中识界摄命根事。更非所遮欤。
  问。尊者法救意。可许心王别体耶。答。可许心王别体也。两方。若许心王别体者。婆沙论中。明世第一法体云。尊者法救。作如是言。诸心心所。是思差别。故世第一法。以思为自性(文)如此文者。心王是思心所上假立。不可有别体见。是以。震旦人师。释此文云。若依此计。唯有心所。无别心王(文)若依之尔者。色心二种。是诸部极成法也。设虽尊者法救意。何不许心王别体哉。
  答。尊者法救意。可许心王别体也。故见光法师解释。述立地等六界故云。四大及空五法中色法摄。识是心法摄。色心二种诸部极成。是故偏说。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即非极成。如觉天说心所是假。经部说不相应行是假。是故不说(文)思此释意。诸师意。必可许心王别体见。若尊者法救意不许心王别体者。可云如法救说心王是假。岂定色心二种。诸部极成哉。何况。见婆沙论文云。尊者法救说离大种。别有造色。说心所法非即是心(文)此文意。异尊者觉天云心所即是心之差别。存诸心所皆心王上假立。尊者法救云。诸心所皆心王上假立。心王之外。许思心所别体(为言)若尔。尊者法救意。许心王别体云事。此文亦分别也。但于婆沙论。诸心心所。是思差别之文者。是可言总意别。心心所中。诸心所是思差别。思上假立(为言)非云心王亦思差别。思上假立。故慈恩大师释法救说。心所体即是思。不云心王体即是思。即此意欤。次于人师唯有心所。无别心王之释者。是婆沙抄□判也。不可依用之。
  去宽喜元年十二月之候。于当寺东南院。被行俱舍三十讲之时。宗性初案立此论义。对定觉法师疑之。颇虽为小事。以珍用之毕。
  问。尊者觉天意。可许心所别体耶。答。不许心所别体也。两方。若许心所别体者。光法师释心所非极成云。如觉天说。心所是假(文)此释无诤。不许心所别体见。若依之尔者。见婆沙论文云。尊者觉天。作如是说。相应随眠。令相应心。于所缘境悉谬不了(文)若尊者觉天意。不许心所别体者。何可有随眠与心相应之义哉。
  答。尊者觉天意。不许心所别体也。即不限光法师当卷。如觉天说。心所是假之释。见余处定判云。若依成实论诃利伐摩及觉天计。无有心所。但有心王。心分位殊假立心所(文)何况。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明世第一法体云。尊者觉天。作如是说。诸心心所体。即是心故。世第一法。以心为自性(文)或云。觉天所说。色唯大种。心所即心。彼作是说。造色即是大种差别。心所即是心之差别(文)或(百四十二)出二十二根体云。尊者觉天。作如是说。名二十二实体唯一。所谓意根。彼作是说。诸有为法有二自性。一大种。二心。离大种无所造色。离心无心所。诸色皆是大种差别。无色皆是心之差别(文)加之。清凉大师引唯识论。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之文毕云。释曰。此即经部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虽于蕴中亦有心所。但于识上分位假立。无别实有(文)慈恩大师释此文云。述曰此第四计。即是经部觉天等执。觉天所执。亦依经故。经说三法和合名触。乃至广说。又说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故无心所。彼说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无余法。随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违至教。故无心所说(文)扑扬大师释云。若经部师自有二释。一譬喻师。唯心无所。同觉天计(文)任此等定判。尊者觉天意。不计心所别体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婆沙论。相应随眠令相应心之文者。克实性论之。心王之外。虽无心所别体。就假立云之。谈贪嗔等烦恼故。许心王与彼烦恼相应云义边欤。
  问。欲恚害三界相摄十八界时。可有多少不同耶。答。若就克性体云之。不可有多少不同。若就助伴体论之。可有其不同也。两方。若有多少不同者。披光法师解释。举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六界毕云。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摄(文)如此释者。不可有多少不同见。若依之尔者。品类足论中。欲恚害三界相摄十八界之时。可有多少不同见如何。
  答。若就克性体云之。欲界以贪为性。恚界以瞋为性。害界以害为性。故同是法界摄。不可有多少不同。故光法师释云。欲以贪为性。恚以瞋为性。害以害为性(乃至)此六是心所法。皆是法界摄(文)若就助伴体。论之。欲恚害三界。同可取相应心心所。及彼等起身语业。并彼等起心不相应行。而欲恚二界通与六识相应故。六识界。意界。色界。声界。法界。十界摄也。害界唯与意识相应故。意界。意识界。色界。声界。法界。五界摄也。故今此三界相摄十八界之时。可有十界五界不同也。故见品类足论两处文。或(六)云。欲界云何。谓欲贪及欲贪相应受想行识。若彼等起身语业。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是名欲界。恚界云何。谓瞋及瞋相应受想行识。若彼等起身语业。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是名恚界。害界云何。谓害及害相应受想行识。若彼等起身语业。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是名害界(文)或云。欲界十界四处五蕴摄。七智知除类灭道智。三识识。欲界有漏缘随眠增。恚界亦尔。害界五界四处五蕴摄。七智知除类灭道智。三识识。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增(文)。
  问。心俱生法。心俱灭法。相摄十八界时可有多少不同耶。答。可有多少不同也。
  两方。若有多少不同者。云心俱生法。云心俱灭法。其名虽异。其体可同。相摄十八界之时。何可有多少不同哉。是以。今此二法相摄五蕴之时。无有多少不同。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品类足论中。心俱生法。心俱灭法。相摄十八界之时。可有多少不同见如何。
  答。见品类足论两处文。或(六)云。心俱生法云何。谓心俱生十一处少分除意处(乃至)心俱灭法云何。谓心俱灭十处少分除声意处(文)或(九)云。心俱生法。十一界十一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随眠随增(乃至)心俱灭法。十界十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五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文)任此两处论文。心俱生法中。取声界。心俱灭法中。除声界故。今此二法。相摄十八界之时。有十一界十界不同也。推其文意。初受生位。有一类声。与心俱生之后。其心虽相续。其声有间断故。以声界唯名心俱生法。不云心俱灭法也。于五蕴例难者。五蕴废立。五根五境及无表色合立色蕴。故今此二法。摄五蕴之时。同唯除识蕴。余四蕴摄。无有多少不同也(写本云)弘长(壬戌)二月二十九日(午时)于东大寺
  知足院别所之草庵抄之毕去年四月十二日初记录当卷之论义此春今日聊终其抄出之微功问端数多余百条光阴空移及两年懈怠之至深可悲之者欤但去去年秋七月二十日不图被补东大寺别当职之间去年一回匆忙无隙就中中夏下旬初参禁里最胜讲证义七月二日亦勤法胜寺御八讲证义暮秋之始。上皇之临幸忘寝食穷冬之半拜堂之经营费身心仍天性疏荒弥以后贤后学之辈可垂贤察焉抑捧此所生惠业奉资。
  春日大明神之法乐依此修学善根必遂上生兜率天之愿望昼夜朝暮常礼慈尊圣容造次颠沛亲闻补处说法以灭多生旷劫我执法执之迷以开三无差别唯识唯心之悟道遂慈尊下生阎浮回来东大笠置今生止住之处见古迹寻访同法善友当世结契之族报其旧恩豫受慈尊加被明知二亲师范之宿缘恣预大圣化导广度六道轮回之群类殊别先师觉遍僧正之告别也期再觐于逍遥苑之月前门弟实弘法师早世也一缘于龙花树之露底乃至功德所及利益不限矣。

  右笔东大寺别当华严宗末叶法印权大僧都宗性(年龄六十一夏﨟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