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八卷抄上

  问。他化自在天可化声境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化声境者。声境是间断法。变化心无化之。设虽天上化用。辄不可化之。是以。见今论余处(二十七)文。述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天龙等生得化。亦不化声境。定至他化自在天。何可化之哉。若依之尔者。圆晖法师释乐变化天相。云于五欲境。自变化故(文)以乐变化天。思他化自在天。尤可云化声境也如何。
  答。见光法师余处定判。引集异门足论(五)诸下劣天子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令高胜天子于中受用之文毕。作三解释云。彼由业力。令他化作。非由化心。不可为例。或可从多分说。以实而言。声由系发。不可言化。以间断故。或声不离所化。色香味触四境。相从说故。亦名为化(文)依初释意者。可云他化自在天化声境也。业力难思故。由高胜天子之业力。令下劣天子化作声境。非由能化心力化之。设生得化。设业得化。由能化心力不可化声。必由相击发。有间断故也。不可为例之释。其意在之。非由化心欤。依第二释意者。他化自在天。不可化声境。声由相击发。不可言化。以间断故也。集异门足论文。从多分说声境。声虽非所化。五境之中。化作四境故。从多分说。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也(为言)依第三释意者。他化自在天。不可化声境。其旨如第二释。集异门足论文相从而说。虽有四境。离声全无声。离四境故。相从四境化作声境说也(为言)。
  寻云。光法师第十一卷疏中。引集异门足论今文毕云。准集异门。声亦可化(文)今三释中。当初释意欤。
  答。彼只述集异门足论文而许也。故今三释中。何释不可相违欤。
  问。光法师释南赡部洲名。云或从林立号。或以果标名(云云)尔者。此洲南边有赡部树欤。答。此洲北边有赡部树也。两方。若此洲南边有赡部树者。披今论余处文。此洲北边有赡部树见。若依之尔者。圆晖法师释南赡部洲名。云此洲南边有赡部树(文)如何。
  答。见今论余处(十一)文。云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恼○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作此林故。名赡州。
  或依此果以立洲号(文)正理(三十一)显宗(十六)余处之文。其言少异。其意是同。此等论说。此洲北边。有赡部树云事炳然也。但于圆晖法师此洲南边有赡部树之释者。实似难思。且于二义可会通之。一义云。此释意。述此洲名南赡部洲之由。故此洲须弥山南边。有赡部树故。名南赡部洲(为言)非谓赡部树在所有此洲南边也(文)一义云。此洲之中。北边南边处处可有赡部树也。故勘圆晖法师解释余处([十一])云。于此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任今论文。明北边有赡部树。当卷云。此洲南边有赡部树。指南边有赡部树也。故清凉大师释云。若立世阿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云云)。
  清凉大师若立世阿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之释。花严宗枝叶抄第三委问答之可见彼抄也。
  问。论受道胜劣。东洲胜。西洲劣欤。答。
  问。外法异生。可生北洲耶。答。可生北洲也。两方。若生北洲者。见光法师余处(五)解释。述应知将生北俱卢洲。欲界天业。亦于人中修无我观加行时造。以无我观。为北洲业因。而外法异生者。着我人也。不修无我观。何可生北洲哉。
  若依之尔者。北洲是异熟障。亦异生法也。外法异生。岂不生彼哉。
  答。外法异生非一准。造业感果亦万差。故可有生北洲之类也。但于以无我观。为北洲业因云难。准婆沙抄一云。此身在欲界有情。起无我行后。由恶友力起我见而便命终。由先数习力故生时即得之释。思之先为内法异生之时。修无我观。造北洲业因毕。后遇恶友为外法异生之人。由先所修无我观业因。可生北洲。故全无所背也。
  问。圣者可成就北洲蕴处界耶。答。可成就北洲蕴处界也。两方。若成就北洲蕴处界者。北洲是唯凡非圣之所居也。圣者更不可成就彼蕴处界。是以。品类足论中。出异生法体。举北俱卢洲人蕴界处。若圣者成就之者。何可名异生法哉。若依之尔者。广勘论疏定判。无明北洲蕴处界之舍时。爰知。圣者成就彼蕴处界云事如何。
  答。将入圣时。无舍北洲业烦恼故。圣者可成就北洲蕴处界之理必然也。但于品类足论中。出异生法体。举北俱卢洲人蕴处界云难者。婆沙论中会此疑云。诸异生法。圣者多无。设有少者。不名圣法。以圣者于彼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故。唯异生于彼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现前故。名异生法*(云云)。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明第三静虑天立净名。尔者以何法名净耶。进云。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二十一)云。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云云)付之意地乐受。既通染污。何立净名哉。
  答。意地乐受。说名为净者。第三静虑异熟乐受。说名为净(为言)非谓意地染污乐受名净欤。今论中述第四识住云。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光法师释此异熟乐。曾无厌时。故名想一。第三静虑名为想一。由异熟见。准而思之。第三静虑天立净名由异熟乐可得意也。
  重难云。唯于善法可立净名。异熟乐受。是无覆无记法也。何立净名哉。
  答。善法及无覆无记法。名为净法也。故勘光法师余处(六)解释云。问。如邪见生有身见。虽性不同。同是染故。名等流果。善生无覆。虽性不同同是净故。应是等流果。解云。染法易同故得为果。净法难同依故不为果(文)。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释无热天名。云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云云)尔者。今此上中品障者。指上中二品欤。答。非指上中二品也。两方。若指上中二品者。一天中。可除一品障。更不可亘上中二品。若依之尔者。上中品障之言。无诤指上中二品(见)如何。
  答。五品杂修静虑者。唯就上品中分别之也。所谓一上下品无烦天业因。二上中品无热天业因。三上上品善现天业因。四上胜品善见天业因。五上极品色究竟天业因也。婆沙论云。杂修静虑是胜功德。非下中品所摄。唯有上下上中上上上胜上极故唯有五(文)准婆沙论文。思正理说。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者。以五品中上中品杂修静虑为无热天业因。故云伏除上中品障也。圆晖法师五无热天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之释。其意同之。故云上中品障。指五品中上中一品。非谓亘三品中上中二品也。上中品障之言。无诤可指上中二品云难。恐未辨此旨欤。
  重难云。勘婆沙论文云。问。杂修静虑有几品耶。答有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圆满品。五上极圆满品(文)如此文者。杂修静虑可通三品中下中二品见。何云五品杂修静虑者。唯就上品中分别之哉(是一)次正理论(二十一)次下文。释善现天名云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文)若就五品杂修静虑论之者。可云已得上上品杂修静虑。唯云上品。宁不背一段废立哉(是二)。
  答。婆沙论中云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虽上品中之下中上。且略上言。只云下品中品上品也。第四云上胜。第五云上极。故唯就上品中分别之云事炳然也。但第四第五置上言事。只云胜。只云极者。难知上中之胜。上中之极故。于彼必加上言也。
  次于正理论已得上品杂修静虑之文者。此亦于上上品。且略上言也。准婆沙论文可会之。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释无热天名。作三解释。尔者第二解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所引正正理论云。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文)付之于无烦天中。已远离下生烦恼。何云至无热天初远离下生烦恼哉。
  答。于无烦天中。初离下生烦恼故。无远离之义。无热天是五净居天中第二天。更令远离下生烦恼。故云此初远离得无热名也。如彼解脱道不名远分对治。胜进道名为远分对治也。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释色究竟天名。作三解释。尔者第三解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二十一)云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云云)付之色究竟天中。积集非积集色。俱至后边。何唯云积集色至彼后边哉。
  答。非积集色者。是无表色也。而生无色界圣者。成就道共无表故。唯云积集色至彼后边欤。
  问。异生所起天眼通。可见净居天事耶。
  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见五净居天事者。五净居天者。唯圣非凡之处也。异生起天眼通。宁可见彼天事哉。是以。光法师余处(二十七)所引婆沙论(百)中。述宿住通忆知五净居天事云。虽未曾见五净居事。而曾闻故。亦能忆知*(云云)若异生所起天眼通。见五净居天事者。岂无曾见之义哉。加之披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五十)问。依第四静虑所引天眼极能见何系色。答。乃至广果系。或(百八十六)明神境通所至处。云依第四静虑发者。能至广果或色究竟。判如神境通。四通亦尔。能至广果或色究竟之言。如次显异生圣者不同见。何况异生所起他心通。既不知五净居天。心心所天眼通。例亦可同哉。若依之尔者。第四静虑八天。同一系缚地也。设虽异生所起天眼通。何不见净居天事哉。就中自下地为境之理。唯简上地境。于同一系缚地中。更不可有不见之处如何。
  答。此事虽为古来未决。且可存异生所起天眼通见五净居天事云义也。其故第四静虑八天虽别同一系缚地。故异生所起第四静虑天眼通。可见五净居天事也。故婆沙论(百五十)所引施设足论云。第四静虑有八天处。谓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问。如是八天互相见不。答。彼互相见。皆以同一系故(云云)但于五净居天者。唯圣非凡之处也云难者。异生设虽不生彼天。于下天中。见彼天事有何所遮哉。
  次于光法师余处所引婆沙论虽未曾见五净居事之文者。未曾生五净居天见彼天事(为言)光法师余处宿住通忆净居天者。虽不生彼。昔曾闻说。今时能忆之定判。婆沙论。若尔此智应不忆知五净居事。无始时来。未生彼故之问言。此旨尤分明也。重意云。无始时来。未生彼故之问言。亘异生圣者问之。虽未曾见五净居事之答文。随亦亘异生圣者可答之。若如文执之者。圣者于下天中。起第四静虑天眼通。岂不见五净居天事哉。爰知。虽未曾见五净居事者。
  未曾生五净居天见彼天事(为言)次于婆沙论乃至广果系之文者。且就凡圣共居处云尔也。若依此文异生所起天眼通。不见五净居天事云者。文无简别之言。圣者所起天眼通之境界宁可限广果系哉。次于婆沙论能至广果或色究竟之文者。此亦且就凡圣生处。显其不同也。是则一往分别。更非尽理之谈欤。次于他心通例难者。于胜地根位其未来世不知者。性相之所定。故异生所起他心通。不知五净居天心心所也。色身等异之故。异生所起天眼通。见五净居天事。全不可为相例之难欤。
  重难云。于下天中。起天眼通。见五净居天事。婆沙论所说。曾见曾闻中何摄耶。
  答。且可云曾闻摄欤。未生彼天故也。
  已上相承义也。
  问。颂文云。此上十七处(云云)尔者为有宗义。为当经部宗义欤。答。或云有宗义。或云经部宗义。或云亘有宗经部宗义之三义可有也。两方。若有宗义者。今论文云。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皆色界处但有十六。婆沙论(九十八)中。述迦湿弥罗诸论师说。初静虑地唯有二处。明知。今此十七天说。非有宗义云事。何况。正理论师破今此十七天义云。何理中天倍增于下。然其上处半胜于中。显宗论(十二)中。改此上十七处等之颂文。结此上十六处名色界。于中初二二三三第四静虑八。若有宗义者。岂破彼义。改颂文哉。加之圆晖法师释。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也。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惠晖法师判有部要依同分方立天处大梵居独一文。无别处。故不立大梵及无相天也。任此等解释。此上十七处者。非有宗义之旨亦分明也。若依之尔者。披一论之始末。寻二部宗义。本颂专载有宗义。长行屡举经部计。既本颂所结。此上十七天说也。宁非有宗义哉。
  答。此事学者异义。虽非一准。且存一义意者。可云有宗义也。其故勘圆晖法师颂疏序云。于时世亲至本国已讲毗婆沙。若一日讲。便造一偈。摄一日中所讲之义。刻赤铜叶。书写此偈。如是次第。成六百颂。摄大婆沙。其义周尽(文)任此解释。六百行本颂。并述有宗义云事炳然也。何况。彼序次下文云。悟入知非告众人曰。此颂非是专弘我宗。颂置传说之言。似相调耳。如其不信。请释即知(文)若本颂文直载经部宗义者。悟入尊者。何依传说之言。初知相调哉。以此等道理思之。此上十七处颂文述有宗义可云也。故光法师释云。论主颂中述西方师义。说有十七。故婆沙云。西方师说。色界十七。后师意说。以大梵王寿量处等异余二天。故于初定。别立三天。故婆沙(九十八)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初静虑地处别有三。一梵众天处。二梵辅天处。三大梵天处。此处即是静虑中间*(云云)此释即云论主颂中述西方师义说有十七。不云经部宗义。故知。西方萨婆多师义也。以何知之者。光法师余处(二)释今论西方诸师说有五种。谓不生法。复开为二之文云。西方诸师即是迦湿弥罗国西健驮罗国。彼亦多有说一切有部师。*(云云)元瑜法师余处(述文记九)述正理论(十二)西方师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后得菩提之文云。此乾陀卫国萨婆多师。作如是解(文)案此等释意。今论等中。以健驮罗国萨婆多师名西方师见。故准知。今本颂中所述西方师义者。健驮罗国萨婆多师义也。加之杂心论中。偈颂结色界或十六。长行云有欲令十七如前十六及大梵。而彼论是尊者法救所造。偏载有宗义。何处举经部宗义哉。任此等文理。今此十七天义。述有宗义云事分明也。但于今论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等之文者。迦湿弥罗诸师。设虽但立十六天义。论主意明健驮罗国萨婆多师。立十七天义故。今本颂中述此义也。学有宗义。不限迦湿弥罗国者。今论之文。全非相违。婆沙论说。会通同之。次于正理论师破今此十七天义云难者。十七天义。虽为有宗义。非正理论师所存义。故破此说也。宝法师引正理论要依同分。立天处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虽寿量等与余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与梵辅合立一天。高下虽殊。然地无别。少光天等。与此相违。故彼不应引之为例之文毕云。准此论文。正理亦以十六为正。梵王无想。皆唯一故。地无别故*(云云)次于显宗论中改颂文云难者。虽为有宗义。非所存之时改颂文也。如彼显宗论余处(十一)中。改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种色善三学四余皆自可得之颂文。云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种色善二学三二无余自得也。次于圆晖法师于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经部宗也等之释者。本颂之文所述。十七天义。虽为有宗义。经部宗意。亦立今十七天义。故以其义势相同。且云依经部宗也欤。或又圆晖法师意。以西方师经部师得意故。异光法师等释。如此判欤。若萨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者。十六天义。有宗本国义故云尔也。若如释得意者。十六天义之外。皆非有宗义可云欤。若尔阿毗昙心论。并法胜阿毗昙心中。云色界说十七。述除大梵天。加无想天。十七天义。岂非有宗义哉。彼若有宗义者。加大梵天。除无想天十七天义。何非有宗义哉。惠晖法师。不立大梵及无想天也之释。准之可会也。
  重难云。六百行本颂。并述有宗义云事不可然。广披今论处处之文。当卷云像实有不成(文)光法师释此文云。于此颂中。既破像实。明知。论主以经部义破(文)余处之中。或云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此即初师是经部。或是大众部。或是当部异师(文)圆晖法师释此文云。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文)泰法师释长行以于余师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之文云。引余部颂证前余部义(文)或(二十八)云后色起从心*(云云)光法师释长行此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之文云。论主以经部义答。正释颂文。后色起从心*(云云)宝法师释此文云。经部答也*(云云)泰法师释此文云。次依经部答。从心生不同萨婆多。从昔欲色界色起*(云云)圆晖法师释此文云。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此等本颂之文。盛载经部宗义。何云六百行本颂并述有宗义哉。或(二十九)云。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云云)光法师释长行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宗。少有贬量为我过失之文云。我多依彼释对法宗。于中时以经部义宗。少有贬量为我过失(文)泰法师释此文云。我多依彼毗婆沙师评家义。释彼发智及六足对法之宗。然于其中萨婆多宗。不尽理者。以经部义。少有贬量。为我过失*(云云)准此等处处定判思之。本颂之中。直述经部义云事炳然也(是一)。
  次。西方师者。可名经部师也。故宝法师余处(五)释今论西方师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后得菩提之文云。述异部也*(云云)圆晖法师余处解此文是经部宗(文)泰法师余处释今论外国诸师作如是说。若中间起不同类心此有何过之文云。乾陀卫国在罽宾国西故。前云西方沙门。即西方沙门。是罽宾国外。故此中言外国诸师(文)外国诸师者。迦湿弥罗国外印度国。异部诸师也。而此释意。西方沙门此中言外国诸师判故。西方师者。非萨婆多师见。爰知。是经部师云事(是二)。
  答。论主意。屡明经部宗义。故采其实意。本颂之文。密虽有志经部宗义。有宗之中有其义势。颂文之面显载之故。将此本颂使人赍往迦湿弥罗国之时。浅学之者。披之谓弘我宗。悟入尊者见之。怪传说言也。若本颂文。直述经部宗义者。岂可有此义哉。但于当卷像实有不成之颂文者。大众部意。成无中有之义。取质像喻。故为破此义云尔也。有部经部相对立破。非述经部宗义。故无其过也。
  次。于余处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之颂文者。有宗之中。亦有此义也。故光法师一释意云。或是当部异师也。今此三释非相违释欤。
  次。于余处后色起从心之颂文者。有宗意。从无色界没。将下生时。由无色界中。顺色生心势力。引欲色界色生云故。后色起从心之旨。有宗意亦存之。故显宗论中。不改此颂文也。长行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之文。述经部宗义。故诸师解此文之时。虽释经部义。颂文之面。不违有宗义。故亦无背也。
  次于余处迦湿弥罗义理成等之颂文者。六百行本颂。专虽述有部宗义。长行之中。屡明经部宗义。故云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全无相违也。
  次。于西方师者可名经部师云难者。光法师元瑜法师意。以健驮罗国萨婆多师。名西方师释。尤叶文理也。故见显宗论余处(七)之文云。西方师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后得菩提(文)若非有宗义者。彼论中。何载此义哉。但于宝法师。圆晖法师。泰法师释者。存光法师等释之日。且不可劬劳之。
  问。无想天中。多有情可居在耶。
  第五卷抄记录之毕。
  问。无色界中。可有方处耶。进云。今论云。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云云)付之。既云空无边处等岂无方处哉。是以。光法师释今此处言云。处是有情生长处故(文)如解释者。可云无色界有方处也。何况。披今论文云。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云云)既云是处生故。亦述是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界有方处云事。加之。惠晖法师释此文云。以无色法名无处。不是都无所处*(云云)此释意。无色界有方处之旨。分明也如何。
  答。若色界天上。别有无色界天者。可云无色界有方处。而色界天上。别无无色界天。故云无色界中。无有方处也。故见今论文。本颂结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长行云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正理论说。其文全同。显宗论释。其意不异。婆沙论中。述评家义云。然无色界。无有方处*(云云)任此等文理。无色界中。无有方处云事炳然也。但于空无边等之处言者。以众同分及与命根名处。非方处名处也。故光法师释但异熟生差别有四之论文云但由同分。今异熟生。有胜劣故。差别有四。此释意。以众同分及与命根为生本故。名生之旨分明也。退勘今论余处(十七)文云。依我所宗。应作是说。但由一业引一生。此一生言。显一同分。以得同分。方说名生。以众同分名生。命根亦同。引业所感故可得生名之理必然也。故众同分及命根名生亦名处也。次于光法师处是有情生长处故之释者。无色界中。无方处者。无别色处云意也。虽无色处。亦是有情之果报故。云有情生长处。可有何相违哉。次于今论谓于是处得彼定者等之文者。彼显无色界中无方处义之文也。何还为难哉。光法师作二解释。委述成之。其二释旨趣至下可知之。次于惠晖法师不是都无所处之释者。就得定命终之处云尔也。同光法师初释意欤。非谓无色界中有方处也。
  问。无色界中。可有自界他界不同耶。答。不可有自界他界不同也。两方。若有自界他界不同者。无色界中。无有方处。何可论自界他界不同哉。若。依之尔者。披一段论文。寻三界安立。或问如是三界。唯有一耶。答三界无边。如虚空量。或述若有离一欲界贪时。诸欲界贪。皆得灭离。离色无色。应知亦尔。无色界中。可有自界他界不同见如何。
  答。无色界中。无方处故。不可有自界他界不同云事。道理必然也。但于三界无边如虚空量之论文者。只显三界无边之义许也。全非无色界中。论自界他界不同。次于离色无色。应知亦尔之论文者。欲色二界有方处故。可云离一欲色界贪时。诸欲色界贪。皆得灭离。无色界中无方处故。离无色界贪时。诸无色界贪。亦皆得灭离(为言)非谓无色界中。有一多不同也。
  问。四无色处。可立三天不同耶。进云。四无色处。不立三天不同也。付之。凡随行者。修因可有果报。不同四无色处。何不立三天不同哉。例如四静虑地立三天不同如何。
  答。无色界无方所故。于欲色界中。受彼异熟果也。故依定胜劣。虽论四无色处。不同无方处。故一处中。不立三天不同也。但于四静虑地立三天不同云例难者。彼有方处故。一地中立三天不同。更不可为相例之难也。
  问。光法师释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论文。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言是处者。于欲色界。随其所应。得彼定处*(云云)付之。是处之言。指得彼定之处者。于无色界。还成有方处。是以。见婆沙论(六十八)一段之文。或云。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处起(文)或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依色故。不可说彼在色界起*(云云)若命终即于是处生故之文。指得无色定之处者。从欲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岂不欲色界得彼定之处起哉。何况。婆沙论中。述评家义云。应作是说。若欲色界没。生无色界。及无色没。生无色界者。彼无色界没。生欲色界时。彼二中有即当生处而现在前(文)若得无色定之处。彼中有起者。宁不违婆沙论评家说哉。加之婆沙论中。出非在欲界死生之类云。无色界没。生色界异生*(云云)若从欲界没。生无色界。从无色界没。无色界之时。得无色定之处。彼中有起者。何非在欲界死生哉。
  答。光法师初释意。任今论现文也。即彼论文上标谓于是处得彼定者。下云命终即于是处生故。述即于是处中有起故。是处之言。无诤可指上谓于是处之是处见。故光法师初释云。既言是处受生。是处中有现前。明知。无色无别方处。若有别处应往受生。彼处中有现前*(云云)广勘诸师解释。宝法师释此文云。又得四定。欲界九处。色界十六处。差别不同。若生无色。皆于欲色命终处生。故知离二界中。更无别处。从彼四天处没。生下界时。即于前生死处。中有现前传识。故知。不从别处来也(文)泰法师释此文云。谓于是欲色界中。随何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前死处。生无色界故。复从无色界没。生欲色时。即于是欲色界死处中有起故。故知。无色界无方处。若作此释。甚顺此文(文)圆晖法师释此文云。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界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界无方所也(文)此等解释。皆同光法师初释意。谁不依用之哉。何况。见当卷论下文。难异师义云。若尔无色亦应非趣。即于死处而受生故*(云云)以此文思命终即于是处生故之上说。得定之处即受无色界生之旨分明也。故光法师初释意。既顺一论前后之文。亦同诸师定判之趣。尤可为指南之异义也。但于是处之言。指得彼定之处者。于无色界。还成有方处云难者。光法师自问答也。即会此疑云。言是处者。谓得无色定处非言无色别有方处。如眼识依眼根。根有方所。识无方所。由斯理趣可言中有传识受生(文)次于婆沙论不在欲界死处起故之文。并不可说彼在色界起之文者。将会此文可有三义。一义云。从欲界没。生色界者。色界生有。以色界色为所依故在色界起。不在欲界死处而起云事炳然也。从欲界没。生无色界。并从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以色为所依。故在欲色界得定命终之处。虽受无色界生。就其果报见之。无色界生有故。云不在欲界死处起。故云不可说彼在色界起也。不依色故者。显得定命终之处受无色界生之义。故光法师初释意。不违婆沙论文也(文)一义云。从欲界没。生色界者。同有色地。以色为所依。故欲界分齐之内色界中有初起之时可云色界中有。欲界死处起也。从欲界没。生无色界。并从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以色为所依。亦异中有为生方便。故不在欲色界死处而起(为言)然而不出欲色界中。得定命终之处。受无色界生云事。诸论极成之理。故光法师初释意。不违婆沙论说也(文)一义云。婆沙论不在欲界死处起故等之文。述评家在当生处中有现前云义意。故与光法师初释。可相违也。故第二释意。引此文为证据也。不可说彼在色界起之文。其意同之。次于婆沙论评家。彼二中有。即当生处。而现在前之文者。光法师问若如后解可顺婆沙评家。若如前解。岂不相违。解之云。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何劳通释*(云云)次于婆沙论中。出非在欲界死生之类云。无色界没。生色界异生之文者。从欲界没。生无色界。从无色没。生色界者。云其过去得无色定。命终之处。虽为欲界分齐之内。论其果报。无色界死有。故云非在欲界死也。准婆沙论。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处起故之文。可思之也。
  重难云。从欲界没。生无色界。从无色界没。生色界者。彼中有可色界当生处起。何远至过去。于欲界中。得无色定命终之处起哉。
  答。从欲界没。生无色界。从无色界没。生色界者。彼中有色界当生处起者。婆沙论评家义也。故第二释意。存此旨也。初释意异之。过去得无色定。命终之处。彼中有起云故。同婆沙论第二有余师说。若从彼没生无色界。即在彼方处。中有现在前云义也。故泰法师释云。若作前身死处中有现。释俱舍文者。同婆沙第二师释。为评家所非也(文)重意云。初释意任今论现文。同婆沙论第二师说。第二释意。依婆沙论评家义。二释意自本各别也。混不可难之。
  问。光法师释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论文。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解。言是处生者。显无方所(乃至)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应所生处中有起故(文)付之。依光法师第二释。案今论文起尽。上标谓于是处得彼定者。下云命终即于是处生故。述即于是处中有起故。文言前后。无诤指得无色定之处见。何况。披当卷论下文。难异师义云。若尔无色亦应非趣。即于死处。而受生故(文)以下文思上说。得定命终之处。即受无色界生。之旨分明也。加之。从欲色界没。生无色界之时。无色界生有。不欲色界死处起者。宁可何处起哉。次即于是处中有起故之论文。指当生处者。无有传识受生之义。何用中有哉。
  答。光法师第二释意。专成无色界中。无有方处之理。亦任婆沙论评家说也。若得无色定之处。即受无色界生云者。于无色界中。还似有方处。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之文。显无方处。即于是处中有起故之说。指当生处所得意也。故光法师第二释云。又解言是处生者。显无方处。非言是处别有方所。如言空处。故婆沙六十八云。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处起故(已上论文)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应所生处。中有起故。故婆沙六十八云○应作是说。若欲色界没。生无色界。及无色没。生无色界者。彼无色界没。生欲色界时。彼二中有。即当生处。而现在前*(云云)立道理引证文。此释所存。其趣如此。但于上标谓于是处得彼定者。下云命终即于是处生故。述即于是处中有起故云难者。是处之言。虽同上文。其意各别。或显无方处。或指当生处。有何相违哉。次于当卷论下段即于死处而受故之文者。第二释意。命终即于是处生故之文。显无方处。非指欲色界中得定命终之处云许也。受其无色界生。不离欲色界中得定命终之处云事。此释意亦所存故。即于死处而受生故之文。全无背。又从欲色没。生无色界之时。无色界生有。不欲色界死处起者。宁可何处起哉云疑。更不可来也。次于即于是处中有起故之论文。指当生处者。无有传识受生之义。何用中有哉云难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六十九)问答也。即彼论中。会此难云。彼先已造感中有业。虽无往来。亦受中有。业力所引。必应起故(文)光法师又作一解云。欲色四生。要由中有。而生方便。随染受生(文)。
  问。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述有说意。从无色界没。生欲色界时。在第四静虑中有现在前(文)尔者。评家如何破之耶。进云。评家破此说云。若无色界。有方处者。可作是说。然无色界。无有方处。何缘远至第四静虑(文)付之。若无色界有方处者。即于彼处。中有容现在前可难也。何如此破哉。
  答。有说意。虽存无色界无方处。无色界果报。邻第四静虑故从无色界没。生欲色界之时。在第四静虑。中有现在前云也。评家破此说意云。若无色界。有方处邻第四静虑其上有之者。从无色界没。生欲色界之时。在第四静虑。中有容现在前。然无色界。无方处故。欲色二界之中。随其所应。于当生处。中有容现在。婆沙何处远至第四静虑中有容现在前哉(为言)难破之趣。尤有其谓也。
  问。论主意。可存众同分命根实有义耶。
  第五卷抄记录之毕。
  问。正理论意。眼等六识。现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应行。唯限七种欤。答。唯限七种也。两方。若唯限七种者。正理论(二十一)中。出眼等六识现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应行云。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云云)得等之等言。岂非等余类哉。若依之尔者。以道理思之。可限七种也。是以。披婆沙论文。今此不相应行。可限七种见如何。
  答。眼等六识现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应行。唯可限同分命根得及四相之七种也。所余非得。·无想异熟·无想定·灭尽定·名身·句身·文身之七种。望眼等六识。甚疏远故。不可为依也。故婆沙论(二十七)云。若生欲界眼识现在前。此识以眼及无间灭意为依及所依以眼根所依大种。身根及身根所依大种。命根众同分俱生老住无常等为依。非所依如眼识。耳鼻舌识应知亦尔。若身识现在前。此识以身及无间灭意为依。及所依以身根所依大种。命根众同分得生老住无常等为依。非所依。若意识现在前。此识以无间灭意为依。及所依以身根及命根所依大种命根众同分得生老住无常等为依。非所依(文)设虽正理论意。更不可背婆沙论说哉。但于正理论得等之等言者。得中有法前法后法俱三得不同故。置等言也。生等之前。既云得等不等余类云事炳然也。抑婆沙论中。亦有等言。何不疑之哉。
  重难云。元瑜法师。
  问。论文云。欲所属界说名欲界(文)。尔者。可有依主释义耶。答。可有依主释义也。两方。若有依主释义者。见论下文云。又欲之界。名为欲界(文)光法师释彼文云。第二解约依主释。此界是欲之界。故名欲界(文)若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之初解意。有依主释义者。与第二解有何差异哉。若依之尔者。既云欲所属界说名欲界。尤可有依主释义也如何。
  答。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之初解意。欲是能属。界是所属。能属所属。其体各别。二法合论。名欲界故。可有依主释义云事必然也。但于与第二解有何差异哉云难者。二解意虽同有依主释义。初解意第六转声。第二解意第七转声。故有其差异也。故惠晖法师释云。贪心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色界。色胜不能生欲。不名欲。蕴名界欲属此五蕴。或界能生欲名欲界。无色界准此释。无色即四蕴。无色即属四蕴法第六转声。若欲之界。即第七转声也*(云云)。
  问。论文云。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文)尔者。宝法师意。是变碍义者。可通十一种色耶。*进云。宝法师释云。色有二种。言变碍者。通十一色(文)付之无表色者。无变碍义。何通十一色哉。是以。光法师释。所言色者。是变碍义。即十种色。泰法师判。所言色者。是变坏义。十种色也。宝法师独云通十一色。宁不背道理哉。
  答。见论文述无色界中色非有义云。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云云)而无色界中。一切色法悉非有故。若以十种色。云是变碍义。以色处色。云或示现义者。无色界中。成不简无表色。故宝法师释。色有二种。言变碍者。通十一色。言示现者。谓色处色。尤有其谓也。但于无表色者无变碍义云难者。从所依大种有变碍义变碍色中。摄无表色也。准今论余处。眼识等五。所依不定。或有变碍谓眼等根。或无变碍谓无间意无表。所依则不如是。故前所难定为不齐。变碍名色理。得成就之释。可思之也。次于光法师泰法师释者。无表色体无变碍义。故据其体。云十种色也。
  问。有宗意。于有情界可有穷尽耶。进云。今论云。而不穷尽。犹若虚空*(云云)付之。三世诸佛。广施济度六道有情。岂不穷尽哉。是以。光法师余处。释总发别解脱戒之义云。境虽有灭戒体无亏。婆沙论中述评家义。判应作是说。律仪境界。虽有多少。而律仪体。前后无异。俱从一切有情境处。发总得故。若许有情界有减义者。定知。遂可有穷尽之期云事如何。
  答。三界无边。如虚空量。故三世诸佛。虽施济度六道有情。更不穷尽也。故今论云。三界无边如虚空量。故虽无有始起有情。无量无边佛。出于世一一化度无数有情。令证无余般涅槃界。而不穷尽。犹若虚空*(云云)正理论(二十一)文。全亦同之。显宗论(十二)说。其意无替。但于光法师余处境虽有灭。戒体无亏之释。婆沙论评家。律仪境界。虽有多少之文者。证三乘圣果之者。遂入无余涅槃故。于有情界虽有减义。三界有情无边际故。无有穷尽之期也。
  问。论中明世界安立云。当言傍住(文)尔者有宗义欤。答。有宗义也。两方。若有宗义者。披今论余处(十二)文。述余世界无佛出世云。勿薄伽梵功能有碍。唯一世尊普于十方。能教化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说一切有部解*(云云)如此释者。有宗意。许上下二方见。以知。无上下二方云说。余部义云事
  若依之尔者。正理婆沙等论说中。同载此义。宁非有宗义哉。
  答。今论所述当言傍住之义。可云有宗正义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说一切有部答。说有八方世界傍住*(云云)泰法师释此文云。初述萨婆多计。当言八方。傍住无边(文)正理(二十一)显宗(十二)两论之说。全同今论文。杂心论(八)云。复次有欲令周遍傍立界(文)若非有宗义者。岂此等论中载之哉。加之婆沙论(百九十三)中。述有余师说邻次傍布毕会陀罗达多所说下方世界无边上方世界无边之文云。彼应作是说。下方欲界无边上方色界无边*(云云)既云应作是说。有宗正义意云事。亦炳然也。但于今论余处普于十方能教化故之文者。实虽八方。为显世尊教化至广且云十方也。如彼法华经中。十六王子成道实虽八方。说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也。
  问。论中明世界安立云。有说亦有上下二方(文)尔者。有宗义欤。答。有宗义也。两方。若有宗义者。论中引余部经说。为此师证据。以知。非有宗义云事。是以。泰法师释此文云。真谛师云。是法护部计。有说八方同萨婆多。亦立有上下二方故(文)。若依之尔者。披今论余处(十二)文。述有宗意云。唯一世尊普于十方。能教化故(文)如此文者。许上下二方之说。可云有宗义也如何。
  答。见今论文云。有说亦有上下二方。余部经中说十方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有说亦有上下二方。余法密部经中。说十方故(文)宝法师释此文云。第二说也。法密部中经等。亦说有十方故(云云)任此等定判。有说亦有上下二方者。是有宗义。故对之以法密部称余部见。正理(二十一)显宗(十二)两论之说。全同今论文。加之。婆沙论(百九十三)云。此中有说上下重累(文)杂心论云。有说从下次第上(文)此等论中。既云有说。故有宗一说云事。亦分明也。但于论中引余部经说。为此师证据云难者。引证文之习。不必限当部经说。余部经中之言。还为此义润色哉。次于泰法师真谛师云。是法护部计之释者。法密部意。亦许上下二方。故如此释也。非谓云尔故。今论有说亦有上下二方之文。即载法密部义欤。
  问。论文云。有说亦有上下二方(文)尔者依初静虑所发神通。可至上下二方梵世耶。
  答。不至上下二方梵世也。两方。若至上下二方梵世者。依初静虑所发神通。无至第二静虑以上。若许至上下二方梵世者。宁不至上三静虑哉。若依之尔者。离欲界染。依初静虑所发神通也。何不至上下二方梵世哉。
  答。任五依四静虑自下地为境之性相。依初静虑所发神通。无至第二静虑以上。而世界重累云师意。依初静虑所发神通。至上下二方梵世者。可过上三静虑。故不可至上下二方梵世也。故婆沙论(百九十三)中。上下重累云师意。会云何施设遍离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之难云。若有离一欲界染时。即名离一切欲界染。以相同故。然依初定所发神通但能至一欲界梵世非余。以处别故(文)此文意云。以相同故。离一欲界染时。即离一切欲界染。以处别故。依初静虑所发神通。但至自所生一欲界梵世。不至余上方下方欲界梵世(为言)但于离欲界染。依初静虑所发神通也。何不至上下二方梵世哉云难者。上方梵世。隔此界上三静虑。下方梵世隔下方上方三静虑。故虽同依初静虑所发神通。不至上下二方梵世也。
  问。离一界通障时。可离余界通障耶。答。可离余界通障也。两方。若离余界通障者。通障是难断法也。离一界通障之时。何辄离余界通障哉。何况。二乘通力。不及他三千界。未离余界通障故也。若离一界通障之时离余界通障者。二乘通力。岂不及他三千界哉。若依之尔者。论中述若有离一欲界贪时。诸欲界贪。皆得灭离。离色无色。应知亦尔。离一界烦恼之时。可离余界烦恼见。以烦恼思通障。其义可同如何。
  答。离一界通障之时。随其所应可离障自所知分齐余界通障也。所谓声闻通力。知二千界事。麟喻独觉通力。知三千界事。故声闻离一界通障之时。离障二千界内事余界通障。麟喻独觉离一界通障之时。可离障三千界内事余界通障也。但于通障是难断法也云难者。设虽通障。是难断法。所障分齐。其相同故。离一界通障之时。可离障自所知分齐余界通障也。次于若离一界通障之时离余界通障者二乘通力岂不及他三千界哉云难者。二乘圣者。离一界通障之时。离余界通障者。离障自所知分齐余界通障也。非谓离余界一切通障。全无所背欤。
  问。千世界中有几梵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千世界中有一梵王(文)付之。依光法师释。披婆沙论文。述评家义云。应作是说。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云云)若大千界有俱胝梵王者。千世界中。可有十梵王哉。
  答云。此事有学者异义。或一义云。见今论文。述依初静虑起通惠时。所发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余所。余通惠应知亦尔。大梵王通力。可至自所生千世界中见。其通力所及不可有别大梵王。故依此文光法师释作千世界中有一梵王。梵王通为千世界主之释也。是则同婆沙论有作是说。小千界中。有一大梵之义也。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故背评家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云义。更非所痛也。
  或一义云。婆沙论评家意。虽述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不云小千界中有几大梵。推之小千界。中千界中。大梵王数。可不定欤。以何知之者。婆沙论复有说者意云。中千界中。有千大梵千千独梵俱胝梵众者。可云大千界中有千千大梵百俱胝独梵千俱胝梵众也。而云大千界中有十千大梵俱胝独梵百俱胝梵众。其数一一不符合也。准此文思之。大千界中。虽有俱胝大梵。小千界。中千界中。大梵王数。可不定也。即小千界中。随其所应。可有或一二三乃至或十二十大梵王欤。其中光法师。且就极少。释千界中有一梵王欤。
  问。婆沙论评家意。阿素洛何趣摄耶。进云。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七十二)○如是说者。是鬼趣摄(文)付之阿素*洛是与诸天交亲。与诸天斗战。定知天趣摄。可非鬼趣摄。何况。威德殊胜覆日月轮。若非天趣摄者。岂可有此义哉。是以。见婆沙论所引契经云。帝释语毗摩质怛罗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处天(文)阿素*洛天趣摄云事。此文甚分明也如何。
  答。阿素*洛者。其性谄曲憍慢。无入正性离生。若天趣摄者。宁无入圣得果之义哉。故正理论(二十一)云。谛现观中无堪能故。似非人故。多谄曲故。定非天趣。是鬼趣摄(文)婆沙论评家意。深存此理。判鬼趣摄也。但于与诸天交亲云难者。婆沙论(百七十二)中。会此难云。诸天贪美色故不为族姓。如设足阿素*洛女。端正无比。是故帝释纳以为妻。亦如大树紧捺洛王女。名为夺意。端正无双。虽是傍生趣摄。而苏迷王太子。苏达那菩萨。求聘为妻。此亦如是(文)正理论(二十一)中。同述此旨。次于与诸天斗诤云难者。婆沙论中。会此难云。亦有劣者与胜者共诤。如奴与主斗。狗与人斗*(云云)正理论中。会此难云。且相违诤非证天因。曾闻有人共罗刹斗。又闻罗刹与弥猴斗。曼驮多王破阿素*洛。如斯等事。其类寔多*(云云)次于威德殊胜覆日月轮云难者。正理论(二十一)中。会此难云。威德殊胜。亦非证因。曾闻曼驮多王威德胜于天故。难陀等虽是傍生。然其威德自在胜诸天众。故阿素*洛。唯鬼趣摄(文)次于婆沙论所引契经汝本是此处天之文者。婆沙论(百七十三)中。即会此文云。帝释应言。汝本是此处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妇公故作此爱语。又令设足闻生欢喜(文)正理论中。同述此旨毕。又云。又彼本住妙高山顶为天所逼。退就下居。言本是天。亦无有失。又彼傲慢自谓是天。数与诸天兴师相伐。释天为止。巧慰令欣。应时处言。设虚无过(文)任此等论判。成鬼趣摄之义。可会疑难之趣也。
  问。五趣体可通善染污耶。进云。今论云。五趣体唯无覆无记不通善染污也。付之。于五趣中。既成就善染污法。其体何唯限无覆无记哉。是以。三界体广通善染污。五趣体例亦可同何况披品类足论(九)文云。五趣一切随眠随增(文)若唯限无覆无记者。宁可一切随眠随增哉。
  答。五趣体若通善染污者。可有趣杂乱过。故唯限无覆无记。故见今论一段之文。述五趣体唯无覆无记。若异此者。趣应相杂。于一趣中。具有五趣业烦恼故毕。引七有经五趣有。外别说业有之文成立。故趣唯是无覆无记。其理极成。引迦湿弥罗国。所诵契经。尊者舍利子言。异熟起已名捺落迦。除五蕴法。彼捺落迦。都不可得之文结释。故趣唯是无覆无记。正理论中。云言趣体唯摄无覆无记者。唯异熟生为趣体故毕。引七有经说。并舍利子言为证释。成趣体唯摄异熟无记非善染污。其理极成之旨。其趣大同。今论定判。显宗(十二)说。亦以同之。加之婆沙论(百七十二)中。述评家义云。评曰应说趣体唯是无覆无记。云何知然。如契经中尊者舍利子作是言○异熟起已名那落迦。除此五蕴。彼那落迦都不可得。乃至天趣说亦如是。由此故知。趣体唯是无覆无记(文)任此等文理。五趣体唯限无覆无记云事。甚炳然也。但于三界体广通善染污云例难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七十二)中云。然由烦恼界有差别。由异熟蕴趣有差别。是故趣体唯是异熟。由烦恼系缚。论三界差别故。三界体虽通善染污。无界杂乱过也。次于品类足论五趣一切随眠随增之文者。今论中会此文云。彼说五趣续生心中。容有五部一切烦恼。趣及入心总说为趣。无相违失。譬如村落及村落边。总名村落(文)正理论(二十一)文。显宗论(十二)说。其意同之。婆沙论中会此文。举二师说。初师云。彼文应说。四趣是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天趣是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而不作此说者。当知是诵者错谬。第二师说同今论等会通之旨也。
  重难云。五趣体若通善染污者。可有趣杂乱过云事不可然。见婆沙论(百七十二)文。有说趣体通三种云师意。会趣杂乱过云。若以成就则有杂乱。若以现行则无杂乱。谓地狱趣于地狱趣业烦恼成就亦现行。于乃至他化自在天业烦恼成就不现行。乃至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自在天业烦恼成就亦现行。乃至地狱趣业烦恼成就不现行。是故诸趣无杂乱过(文)准此会通之趣思之。五趣体虽通善染污。不可有趣杂乱过哉。(是一)。
  次。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然由烦恼界有差别等之会通。亦有疑。于三界中。虽成就他界业烦恼。由系缚论三界差别故。无界杂乱过者。于五趣中虽成就他趣业烦恼。望异熟果。论五趣差别故。无趣杂乱过可云哉。(是二)。
  次。今论。趣及入心。总说为趣之会通。亦难思。品类足论(七)中。明五趣体云。生彼有情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以五趣续生染污心。更不取趣体哉。(是三)。
  次。婆沙论(二十)中述评家义云。彼人若能精勤修道成阿罗汉。更能引取地狱苦事。人身中受此业。不能引众同分。引众同分业不可寄受。故阿罗汉果圣者。于人中寄受地狱异熟果见。若尔五趣体。设虽限异熟无记。岂遁趣杂乱过哉。(是四)。
  次披今论余处(十五)文云。欲界中余趣处业。由别缘力异趣处受于欲天中等。应受之业。由别缘力。于人中等受异熟果之时。五趣体虽说异熟无记。可有趣杂乱过也。(是五)。
  答。婆沙论有说意。约现行会趣杂乱过。未得其意。于他化自在天等。造地狱等业之时。可起彼业能润烦恼故设虽约现行。争可遁趣杂乱过哉。故正理论(二十一)云。业若趣体。趣应相杂。于一趣身中有多种业故。若趣因业。即是趣者。人有地狱业惑现前。彼应是人亦是地狱。亦不应说。地狱趣体。虽现在而非异熟。如是则有大过失。故谓异熟果。正现在前应非地狱无差别故(文)显宗论(十二)云。若善染法。是趣体者。趣应杂乱。一趣身中。多趣惑业。皆可现起。及成就故(文)案此等文理。五趣体若通善染污者。约现行可有趣杂乱过之旨分明也。
  次。五趣体虽通善染污。望异熟果。论五趣差别故。无趣杂乱过云事。亦不可然。五趣业烦恼。从异熟果论之时。设虽有五趣差别。离异熟果无五趣差别故。五趣体若通善染污者。可有趣杂乱过也。烦恼系缚三界各别故。由烦恼系缚论三界差别之时。三界体虽通善染污。全无界杂乱过也。
  次。品类足论。生彼有情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之文出正趣体。故云尔也。广取五趣眷属体者。通续生染污心可为必然故。今论彼说五趣续生心中等之会通。更无所背也。就中诸论一同。致此会通。何依彼论一处之文。强疑之哉。
  次。阿罗汉果圣者。于人中寄受地狱异熟果事。是由胜定重修别缘力也。故婆沙论(二十一)中。述尊者世友说云。谓若证得阿罗汉果。殊胜定惠。重修身故。能为此事(文)由此别缘力之一事不可痛趣杂乱过也。
  次。今论余处。谓欲界中余趣处业等之文。非相违。于欲天中等。应感异熟果之业。由别缘力。于人中等。受异熟果之时。即转为人等。异熟果受之说。无趣杂乱过也。动业之称。宁非由之哉。
  问。论中明五趣相云。体非中有(云云)
  尔者引法蕴足论何文。证此义耶。进云。论中引法蕴足论。眼界云何。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是眼根眼处眼界地狱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之文证之也。付之。眼根眼处眼界。虽皆是眼。各别说之。设虽五趣眼中摄中有眼。何可妨各别说之哉。
  答。见法蕴足论(十)文。说眼根相云。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或地狱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修所成五趣眼。外举中有眼。故五趣体。不摄中有之旨。甚分明也。故今论中引此文。证五趣体不摄中有之义。尤有其谓也。正理(二十一)显宗(十二)两论之中。同引此文证今义也。但于眼根眼处眼界。虽皆是眼各别说之云难者。二十二根门。十二处门。十八界门。其废立异故。虽同是眼。各别说之也。若五趣中。摄中有者。有何故五趣眼外举中有眼哉。
  问。论文云。有说。趣体亦通善染(文)尔者论主意。可许此义耶。答。可许此义也。两方。若许此义者。五趣体通善染污者。趣杂乱过难遁哉。若依之尔者。见论文述有说趣体亦通善染毕。会七有经文。通舍利子言。明知。论主意。评五趣通善染污之义云事如何。
  答。披论文前后。思此说用不。虽述有说趣体亦通善染。全无破此义。剩会七有经中。五趣有外别说业有之文云。然七有经简业有者。非别说故定非彼摄。如五浊中烦恼与见别说为浊。非别说故。彼见定非烦恼所摄。如是业有。虽亦是趣。为显趣因。是故别说(文)又通迦湿弥罗国所诵契经之文云。然彼尊者舍利子言。异熟起已。名地狱者。说异熟起方名地狱。非说地狱唯是异熟。然复说言。除五蕴法。彼那落迦不可得者。为遮实有能往诸趣补特伽罗。故作是说。非遮余蕴。故作是言(文)论主意。若不许五趣体通善染污云义者。何可致此等会通哉。何况见正理(二十一)文云。然经主言。非别说故。定非彼摄。如五浊中烦恼与见别说为浊。非别说故。彼见定非烦恼所摄。如是业有。虽亦是趣。为显趣因。所以别说。故有说趣体兼善染。以今此会通判经主义。引合有说趣体兼善染污云义。明知。论主意。许五趣体通善染污云事。但于趣杂乱过难遁云难者。于一趣中。虽成就现行。五趣业烦恼望彼异熟果。论五趣差别。故不可有趣杂乱过也。
  问。大众部意。五趣体唯限善染污欤。答。唯限善染污也。两方。若唯限善染污者。光法师释有说趣体亦通善染之论文云。有大众部等说趣体亦通善染(文)宝法师释此文云。此述大众部等计也(文)若尔亦通善染之言。无诤可通无覆无记见。若依之尔者。大众部意。不许无记法思五趣体。岂不限善染污哉。
  答。宗轮论中。述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云无记法(文)慈恩大师(宗轮论述记中)释此文云。随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恶业感。各有异故。善感名善。恶感名恶故无无记(文)任此等定判。大众部意。不许无记法。故五趣体唯限善染污云事必然也。但于论疏亦通善染之言者。有宗意。异熟生法。无覆无记。为五趣体。并善恶业及烦恼等。非五趣体定。大众部意。皆为五趣体。故云亦通善染也。重意云。有宗意云。异熟生法。无覆无记。大众部意。从能感业名善恶故理实而言五趣体。虽不通无覆无记对有宗意云无覆无记法。今为五趣体云亦通善染也。
  问。死有现前。必本有无间欤。答。不必本有无间也。两方。若必本有无间者。正理论(二十一)中。释无本有名中有过云。在中有地生死中间。容有不起本有者。故谓或容有生有无间。死有现前。非起本有(文)如此文者。死有现前。不必本有无间见。若依之尔者披今论余处(九)文云。本有谓死前*(云云)明知。死有现前。必本有无间云事如何。
  答。死有现前。不必本有无间。彼中般涅槃圣者。中有无间。死有现前故也。但于今论余处本有谓死前之文者。从多分说也。非遮少分有此义欤。
  重难云。中有等四有废立。就生死流转可施设之。中般涅槃圣者。不可云死有现前哉。
  答。案今论余处(十)。虽说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槃。唯二无记之文意。入涅槃心。可死有摄见。加之勘正理论(二十一)文云。又必应然。除在中有般涅槃者。无住中有。不至生有。而命终故。若别业果。应同所余别异业果。以何因故。诸受中有。必复至生。若余有情。在中有位。生有等业。亦已与果。何不同彼中般有情。未至生处。中有便死(文)既云不至生有而命终故。亦述未至生处中有便死。中般涅槃圣者。中有无间。死有现前之旨。分明也。宝法师余处(九)引正理论云。一切中有唯除中般。自余中有。无不至生有。而命终者。取此文意引之欤。
  寻云。正理论谓或容有生有无间。死有现前。非起本有之文。都不起本有云欤。
  答。光法师余处(七)引此文毕云。正理所说。即妙音义也。劳会释。述妙音师义释也。彼师意云。无想天唯有结生及命终二刹那心。故就心品相生论之。生有无间。死有现前(为言)总而言之。五百大劫之间。无想异熟现前。岂非起本有哉
  (写本云)。
  文永六年(己巳)正月二十日(午时)于东大寺知足院草庵当卷明思抄欲结集一帖之处颇依为大帖书分论义问题于别纸造成上下二帖毕以记录此明思抄之微功并奉仰春日大明神之冥助上生内院者昼夜所祈也遂素怀于闭眼之暮空值遇慈尊者寤寐所欣也待玄应于知足之朝云遂使迦叶出定之砌礼拜付属之化仪龙花说法之庭悟入唯心之深旨乃至有缘无缘之众生自界他界之群类一善所及万邦同刹而已。
  应永十二年(乙酉)九月二十一日书写了。
  三论宗末学宪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