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十九卷抄(下)

  问。圣者未断不起随烦恼。唯限不善恶作欤。答。唯限不善恶作也。两方。若唯限不善恶作者。随烦恼种类非一准。圣者未断不起之类。何唯限不善恶作哉。彼恼是见取等流。谄是诸见等流也。圣者更不可起之。何况。光法师余处(二十一)引正理论(五十四)明谄诳相云。传闻此唯异生所起。非诸圣者亦可现行(文)任此等文理。圣者未断不起随烦恼。不可限不善恶作哉。若依之尔者今论中。明圣者未断不起相云。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圣者而不起。见疑所增故随烦恼中。唯举不善恶作如何。
  答。今论中明圣者未断不起相云。此慢类等。我慢恶悔。是见及疑亲所增长。虽修所断。而由见疑皆已折故。圣不能起(文)正理论(四十七)云。此慢类等。我慢恶悔。圣虽未断。而定不行。又此见疑。亲所增故。见疑已断。故不复行(文)显宗论(二十五)说。全亦同之。任此等论说。圣者未断不起随烦恼。唯限不善恶作云事。炳然也。何况。显宗论(二十五)云。不善恶作。是疑所增故圣身中。虽有未断。而由皆析。皆定不行。余非见疑。亲所增故。圣既成就。容可现行(文)不善恶作之外。余随烦恼。非见疑所增故。圣者可现起之旨。此文又分明也。但于恼是见取等流。谄是诸见等流也。圣者更不可起之云难者。行相相似故。虽说恼是见取等流。谄是诸见等流。异不善恶作。疑亲所增长之义边故。圣位犹可现起恼谄等随烦恼也。次于光法师余处所引正理论文者。正勘正理论一段之文。释初定有谄诳。问宁知梵世有谄诳耶。答此问云。以大梵王匿己情事现相。诳惑马胜苾刍。传闻此唯异生所起。非诸圣者亦可现行(文)此文意。初定谄诳专是大梵王所起故。云异生所起也。非遮圣者起欲界谄诳。故全非相违也。
  问。圣者可起邪慢耶。答。可起邪慢也。
  两方。若起邪慢者。邪慢者。邪见所增也。圣者更不可起之。是以婆沙论(四十三)中。述增上慢邪慢差别。云增上慢异生圣者俱起。邪慢唯异生起(文)如此文者。圣者不起邪慢(见)若依之尔者。今论中。出圣者未断不起之类。云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无举邪慢。明知。圣者可起之云事如何。
  答。明圣者未断不起之类。不举邪慢事。不限今论说。正理显宗两论同之。何况。光法师。释谓有修所断。而圣定不行之论文。云于七慢中。或有修所断。于未断位。圣容现行。谓除慢类及与我慢所余诸慢。于此慢中。或有修所断。于未断位。而圣定不行。谓慢类我慢。述圣位容现行之慢。慢类我慢之外。云所余诸慢。其中定可摄邪慢。出圣位不现行之慢。云谓慢类我慢无举邪慢。圣者起邪慢云事。此释尤分明也。但于邪慢者邪见所增也。圣者更不可起之云难者。见今论文。云于无德中。谓己有德。名为邪慢。全不云邪见所增圣者。何不起之哉。次于婆沙论。邪慢唯异生起之文者。此显增上慢邪慢差异。一往定判也。更非尽理之谈欤。何况。见次上复次义。云增上慢内外道俱起。邪慢唯外道起(文)彼身见戒禁取及疑。为唯见所断。忍善根位。犹现起之邪慢通修所断。内法异生宁不起之哉。以此道理案之。邪慢唯外道起者。无诤是一往定判也。准知。邪慢唯异生起之文。亦可一往定判也。若就实通论之时。圣者亦起邪慢可云也。加之。以例思之。婆沙论(八十四)中。明八解脱。曾得未曾得相。云想受灭解脱。唯未曾得。余七解脱通曾得未曾得。谓诸圣者。及内法异生。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法异生。唯是曾得。虽述外法异生得前七解脱之旨。述第二第三解脱差异。一复次意云。谓第二解脱。通依内外道相续。净解脱唯依内道相续。外法异生不起净解脱(见)是亦一往定判也。如此润色。处处非一欤。
  问。异生位可有未断不起类耶。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有未断不起类者。今论疏中。于圣位虽举未断不起之类。异生位。无出此类。明知。异生位。无未断不起之类云事。若依之尔者。顺上分结。异生位无起之。岂非未断不起之类哉。
  答。此事虽未习学。且异生位。无未断不起之类可云也。勘诸论说。未举此类故也。但于顺上分结。异生位无起之。可为未断不起之类云难者。未断不起者。一类法而乍成就其名体。不能现起之义也。如云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圣有而不起。见疑所增故等也。而异生位。虽成就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体。无立顺上分结名。故婆沙论(四十九)中。释顺上分结中掉举。云或有是结即圣所起者。或有非法即异生起者。(文)正理论(五十四)中述此事。云于少是结。谓圣者。于少非结谓异生(文)显宗论说。全亦同之。任此等论文。异生位。不立顺上分结名。故以顺上分结。不可为未断不起之类也。何况。未断不起者。乍成就其法名体。彼法见疑等所增故。圣身中不现起之义也。而婆沙论(四十六)中。云于圣者中。唯不还者。所起诸结。立顺上分顺上分结。不还果圣者胜身中现起法故。异生微劣身中不起之也旁思之。异未断不起之义欤。
  问。忍善根位。可起五见疑烦恼耶。答可起身见戒禁取疑烦恼也。两方。若起之者。忍善根是见道近加行也。何可起五见疑烦恼哉。依之见发智论文。明忍善根位。云见疑不行(文)若依之尔者。见惑非择灭者。增上忍位得之。下中二忍位。宁不起五见疑烦恼哉。是以。婆沙论中。忍善根位。可见疑烦恼现前(见)如何。
  答。忍善根位。有执我计净之义。故五见中。可起身见戒禁取二见也。不执断常故。不可起边见。不计劣为胜故。不可起见取。故婆沙论(四十三)中。明忍善根位所起烦恼。云此中见者。谓有身见。及戒禁取。疑者谓疑(文)评家叹此义云。评曰应作是说。彼亦执我。是故此中。初说为善。虽暂执我。不执断常故。虽暂计净。不执为胜故(文)忍善根位。作有耶无耶计故。虽起疑烦恼。不拨无四圣谛理。故不起邪见也。故婆沙论中。述忍善根位。不起邪见。云得忍不拨四谛理故(文)但于见惑非择灭者。增上忍位得之云难者。增上忍位。总虽得见惑非择灭。其中得忍善根之后。不执断常。不计劣为胜。不拨无四圣谛理故。下中忍位先立不起边见见取邪见也。
  重难云。发智论中。明忍善根相。云见疑不行。忍善根位。五见及疑。俱不现起(见)婆沙论中。释此文。何举忍善根位所现起。身见戒禁取。及疑烦恼哉。
  答。见发智论文云。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忍善根位。容现起见疑烦恼。由忍善根作意持力。暂不现起。云见疑不行。故婆沙论中。释此文。举忍善根位。所现起烦恼。云此中见者。谓有身见及戒禁取。疑者谓疑。能顺发智论文也。婆沙论一处中。云如是三结。近见道者。数现行故。如杂蕴说。忍作意持。见疑不行。谈行不觉。烦恼微细。觉慧劣故。见谓有身见。及戒禁取。疑即见疑。其意亦同之。
  问。现在五见。各一念中。除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类可有耶。答。可有有无二类也。两方。若有此类者。五部诸法。种类无边也。设虽共相缘惑。何可顿缘五部一切法哉。是以。今论中。述遍缘五部义云。不说顿缘自界地一切。然说有力能顿缘五部。婆沙论(十九)文。问一刹那随眠。不能遍缘一切。亦无遍随增理。何故名遍行耶。答依彼种类相续而说。故无有过。任此等定判不可有此类云事。分明也。若依之尔者见光法师余处(二十)解释。云现缘共惑虽亦有具二种遍行。有不具者。以不定故。不言遍行(文)虽亦有具二种遍行之言。可有遍缘之类(见)加之。婆沙论(五十八)中。上标述迷共相诸结云。过去未来未断。定系彼三世一切事。现在不定(文)现在不定云言。岂非许遍缘之类哉。
  答。就现在五见中。身见边见邪见一念中。除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可有之见取戒禁取。不可有此类也。即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十八)云。有身见等。一刹那中。总于一界一趣生等。或执为我。或执我所。或复乃至。愚闇无知。故是共相(文)或(百三十四)云。第四静虑。其量无边。由此若依第四静虑。起有身见。极难除断。以执无边地为我故(文)准此等文思之。于身见中。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云事。炳然也。任边见必由身见起故之理。边见亦有此类之旨。不可异求之。加之正理论(四十八)中。云若起邪见。谓所修行妙行恶行。皆空无果。此亦非唯缘自身业。总拨一切业生果能。于邪见中。亦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云事。分明也。何况。一方难中被举。光法师余处(二十)虽亦有具二种遍行之释婆沙论云迷共相诸结。现在不定之文。现在共相缘惑中。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见)岂非指身见边见邪见。但于今论不说顿缘自界地一切之文者。此就见取戒禁取论之。故如此云也。故见今论次上文。云若顿缘者。谁复普于欲界诸法。顿计为胜能得清净或世间因。就见取戒禁取致问难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若顿缘者。谁复普于欲界一切诸有漏法顿计为胜起于见取。能得清净涅槃。或世间生大因。起戒禁取(文)。既就见取戒禁取致问难故。答不说顿缘自界地一切。尤有其谓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不说顿缘自界地中一切有漏法。皆为最胜。能得清净。或世间因。然说有力能顿缘五部各少分法。名为遍行(文)次于婆沙论依彼种类相续而说之文者。理实而言。身见边见邪见中。虽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彼种类中。亦非无缘一部二部等之类。故就彼阙遍缘五部义之类。云不能遍缘一切。答彼种类相续而说也。
  重难云。于身见中。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云事。先不可然。凡于身见。作我我所行相。而一念中。既无缘一切法为我我所。何有遍缘五部一切法之义哉(是一)。
  是以。见婆沙论文。或问萨迦耶见唯有漏缘。非无漏缘。自界地缘。非他界地。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时而缘。何故言彼一切等随观是我耶。答此一切言。是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故无有失。或(八)云有作是说。无有俱时总缘五蕴执为我者(文)或(八)云若执内蕴为我。彼执外蕴为我所。若执外蕴为我。彼执内蕴为我所。故亦无失(文)。任此等文。于身见中。无有一时顿缘五部一切法义(见是二)。
  何况。正理论中。释遍行随眠名。云以于五部无碍转故。立遍行名。非顿随眠。诸有漏故(文)。如此文者。遍行随眠中。无一念顷总缘五部一切法类(见)若有此类者。宁可云非顿随眠诸有漏故哉(是三)。
  次。证据所备之诸文。皆非决定诚证。婆沙论。有身见等。一刹那中。总于一界一趣生等之文。虽述一刹那中。总缘一界等之旨。未云遍缘五部一切法。何为证据哉。
  次。婆沙论。以执无边地为我故之文。是第四静虑。量无边际之义也。唯光法师余处(十一)今准后文。前文初师。说初定如四洲者。为正之释。此师既非正义(见)岂可为证据哉。次。正理论。总拨一切业生果能之文。只显遍缘五部之义计也。不足为证据哉。
  答。于身见中一刹那顷。除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之类可有也。所谓惑一念我见现前。除自体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为我。次念起我所见。以彼我见自体相应俱有法为我所时。于前念我见。可遍缘五部一切法也。或我见现前。以后念我所见自体相应俱有法为我。次念起我所见。除自体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为我所时。于后念我所见。可遍缘五部一切法也。故于身见。虽作我我所行相。一刹那中。除相应俱有法。遍缘五部一切法之义可有也。如此料简之时。婆沙论。若执内蕴为我。彼执外蕴为我所等之文。全非相违也。
  次。于婆沙论。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时而缘等之问答者。彼就二十句萨迦耶见五蕴别缘论之也。
  次。于婆沙论。无有俱时总缘五蕴执为我者之文者。于身见中。有总缘义云事。婆沙论处处之文。既分明故。明知。不总缘五蕴云有说非正义可云也。
  次。于正理论。非顿随眠诸有漏故之文者。显不遍缘之义边许也。更非遮遍缘五部一切法之义欤。但婆沙论。有身见等。一刹那中。总于一界一趣生等之文。正理论。此亦非唯缘自身业。总拨一切业生果能之释。既述总缘一切法之旨。岂非遍缘五部一切法之义哉。
  次。婆沙论。以执无边地为我故之文。实虽第四静虑。量无边际之义。光法师以此师说。为不正义事。第四静虑。量无边际云处也。以身见总缘之义边。全非云不正义也。有人云。婆沙论。以共相诸结。云现在不定之文。非光法师余处现缘共惑。虽亦有具二种遍行之释证据。婆沙论一段文中。于迷自相诸结。云现在亦不定故也。
  问。遍行随眠中。可有唯缘一部类耶。答。可有唯缘一部类也。两方。若有唯缘一部类者。遍行随眠者。具遍缘五部之义。何可有唯缘一部之类哉。是以。今论中。云然说有力能顿缘五部(文)若依之尔者。识身足论(七·八·九)中。可有此类(见)如何。
  答。遍行随眠者。必具遍缘五部之义也。故见今论文。或云唯见苦集所断。见疑及彼相应。不共无明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行名(文)或云遍行随眠。普于自地五部诸法所缘随增。以能遍缘自地法故(文)。正理论(四十八四十九)文。显宗论(二十五二十六)说。其言虽替。其意是同。婆沙论云。若法一刹那顷。现在前时。能缘五部。为五部因。令五部法于所缘愚。名为遍行(文)任此等诸论说遍行随眠。专虽遍缘五部法。其中自亦可有唯缘一部之类也。故识身足论中。出欲界系有覆无记心。所缘未断。其体已断句。云若见圆满世尊弟子未离欲界贪。
  诸欲界系有覆无记心缘修所断(文)别缘二部三部四部之义。亦可有之。识身足论。前后之文。其旨分明也。
  问。修所断随眠。可缘上界耶。答。不缘上界也。两方。若缘上界者。以性相思之。修所断随眠。不可缘上界。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九十一)中。出眼根断道缘识为所缘相应二缚随眠。云谓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文)。若欲界修所断随眠。不缘上界者。于眼根断道缘识。如何可为相应缚哉。
  答。见今论文。云见苦集所断。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遍行自界地。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九上缘惑者。唯限见苦集所断故。修所断随眠。不缘上界云事。炳然也。但于婆沙论。谓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之文者。欲界不可有眼根断道故。欲界修所断随眠。于眼根断道缘识不可为相应缚。婆沙论文。实为难会。然而婆沙抄(五六十)中。会此文引二义云。是故。光法师抄。云欲界中有欲界眼根伏断道也。又有解云。及修所断者。唯说色无色界。若遍行惑通三界。有若作是说。于义无妨。而失论上下体倒勘问(文)任此二义可会婆沙论文欤。
  重难云。先就婆沙抄所引光法师释不可然。见婆沙论(九十二)文云。不成就眼根断道者。若异生在欲界。九结所系三缚所缚。十随眠增。六垢所染。十缠所缠○若圣者。在见修道。诸结所系乃至诸缠所缠。如未离欲染在见修道。诸圣者说(文)若欲界有眼根断道者。未离欲染者。岂不成就眼根断道哉。
  答。眼根有伏断道。有实断道若就伏断道论之者。欲界可有眼根断道也。勘婆沙论(九十二)文云。不成就乐根断道者。应言在第三静虑。未起加行道(文)以伏断道名断道事。此文尤足为其润色欤。但于未离欲界染者。不成就眼根断道云文者。此以一地全断道门也。婆沙论中。自本有二门可思之。
  就婆沙抄所引有解之义。亦可问答。委细之旨。第三卷抄记录之毕可引见之。
  问。九上缘惑。可为遍行因耶。答。可为遍行因也。两方。若不为遍行因者。九上缘或既遍行随眠也。何不为遍行因哉。是以。论文述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十一遍行随眠中。除身边二见。以余九种。名九上缘惑。尤可为遍行因也。若依之尔者。识身足论(四)中。于过去不善眼识。所有随眠为因非所随增等。四句分别之时。出不为因非所随增俱非句。云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文)光法师余处(六)释。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谓自地九上缘随眠。如此释者。九上缘惑。不为遍行因(见)如何。
  答。九上缘惑。既遍行随眠也。岂不为遍行因哉。是以。婆沙论(十九)中。遍行随眠对遍行因。作四句时。出遍行随眠非遍行因句。谓未来遍行随眠。举遍行随眠亦遍行因句。云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文)今论之文。其意同之明知。过去现在九上缘惑。为遍行因也。加之婆沙论(十九)中。出遍行因体。一切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诸法(文)一切之言。宁可除九上缘惑哉。但于识身足论文者。上古难义也学者会通。虽非一准。且存一义云。识身足论中。所有随眠者。所增随眠云事也。以所增随眠。云所有事。有漏诸法。必有随眠增故也。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者。即此意也。今此四句分别。于过去不善眼识。就所随增随眠。论之(为言)而九上缘惑。于过去不善眼识无随增义故不可云所有随眠故前三句中。不可出之。第四句其义广故。举非随增随眠也。例如婆沙论(九十一)中。于眼根断道等缘识及缘缘识。所增随眠。为所缘缚非相应缚等四句分别之时。第四句中。出非所增随眠等也。但九上缘惑。与过去不善眼识。虽为遍行因。俱非句中。出之事。今此前三句。就所随增随眠论之故。所随增随眠为因。此四句中。可云为因。而九上缘惑。与过去不善眼识。非所随增随眠故。虽为遍行因。此四句中。不可为因句摄之。故第四句中举之。尤有其谓也。
  重难云。披光法师余处(六)定判。解识身足论一段文。或云于中。心前不缘。设缘已断及相应随眠已断。是非所随增。第一句摄。若心前缘。及相应不断。是所随增。第三句摄。自余随眠。皆不为因。或云若余心后。同类遍行。不缘及缘已断。此等已摄同类遍行因尽毕。下举不同界遍行随眠。明知。不同界遍行随眠。不为遍行因云事(是一)。
  次。所有随眠者。所随增随眠云事。不可然。所有随眠者。诸随眠云事也。如今论余处。云由能缘彼自相续中。所有诸惑究竟断故也。何云所有者。所随增义哉(是二)。
  次。前三句。就过去不善眼识。所随增随眠论之云事。亦难思。第一句能为因非所随增云句也。宁云前三句。就过去不善眼识所随增随眠论之哉(是三)。
  次。见识身足论文。上述于过去不善眼识。所有随眠。为因非所随增等四句毕。云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亦尔(文)如此文者。于过去不善意识。所有随眠。为因非所随增等四句分别之时。第四句中。可云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欤。若尔。不同界遍行随眠。于过去不善意识。岂无相应随增哉(是四)。
  次。勘同论(五)文。于过去欲界系。见苦所断心所有随眠。为因非所随增四句分别之时。出第四句。云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文)过去欲界系。见苦所断。不同界遍行随眠。于过去欲界系见苦所断心。可有相应随增之义第四句中。何举不同界遍行随眠哉(是五)。
  答。九上缘惑。为遍行因之旨。道理证文。如前重出申也。但于光法师余处释者。今此四句。专就容随增随眠论之故。云自余随眠。皆不为因也。更非遮九上缘惑。为遍行因之义。亦就自界缘遍行随眠。云此等已摄同类遍行因尽故。无相违也。
  次。所有之言。实虽非一准。今此所有随眠者。所随增随眠云事也。其旨如上成之也。
  次。总而言之。今此四句。于过去不善眼识。就容随增随眠论之也。所谓在此心前。为同类遍行因。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及此相应随眠已断。为因非所随增第一句。在此心后。不为同类遍行因。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为不为因非所随增第四句也。故于过去不善眼识。就地体容随增随眠依若不缘之。设缘已断及相应随眠已断等义。作出不随增义。四句分别故。于过去不善眼识。就容随增随眠。论之云也。其中第四句广故。兼出非所随增之类。云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也。故前三句。唯就过去不善眼识。所随增随眼分别之云也。
  次。识身足论。云如眼识耳鼻舌身意亦尔者。如眼识于意识同有四句云也。不必四句法体是同。亦尔之言。就大旨论之也。非例证可求外。彼论中于过去不善眼识作今此四句毕。
  云如过去不善眼识未来不善眼识亦尔(文)岂于未来如过去有同类遍行因哉。
  次。彼论中于过去欲界系见苦所断心。所有随眠不为因非所随增。第四句中。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者。举集谛所断上缘惑。故全无过也。
  所有随眠之义。大概如此。在此心后之义。第六卷抄记录之毕。
  问。欲界九上缘惑。与无覆无记眼识。为异熟因欤。答。可为异熟因也。两方。若不为异熟因者。九上缘惑。其性既不善也。何不与无覆无记眼识为异熟因哉。是以。见今论余处文。述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善不善有漏法。为异熟因定。若依之尔者。识身足论中。于诸随眠异熟眼识所有随眠。为因非所随增等四句分别之时。出不为因非所随增俱非句云。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文)。光法师余处(六)释若不同界遍行随眠。谓自地九上缘随眠。如此释者。欲界九上缘惑。不与无覆无记眼识为异熟因(见)如何。
  答。欲界九上缘惑。其性既不善。故与无覆无记眼识。为异熟因云事。道理炳然也。更不可异求之。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之理。岂非性相之所定哉。但于识身足论文。且存一义云。彼论中所有随眠者。所增随眠云事也。今此四句分别。于异熟眼识。就所随增随眠论之。而九上缘惑。于异熟眼识。无随增义。故前三句中。不可出之。第四句中。兼虽出之异熟眼识不随增随眠。既非所有随眠。故不顾为异熟因之义边。俱非句中。举不同界遍行随眠也。
  准前论义之答趣。可沉思之。
  问。他界缘遍行随眠。不通无漏缘耶。答。不通无漏缘也。两方。若通无漏缘者。他界缘遍行随眠者。见苦集所断也。何可通无漏缘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四十六)中。云他界遍行通有漏缘无漏缘故(文)论判无诤。他界缘遍行随眠可通无漏缘(见)如何。
  答。他界缘遍行随眠者。见苦集谛所断故。不通无漏缘云事。性相之所定。道理炳然也。更不可疑之。但于婆沙论文者。见一段起尽。释契经说。三结永断。证预流果。得不堕法定趣菩提之文意。有多复次义。十一复次意云。是所断结。有是自界遍行。有是他界遍行。若说有身见。当知总说自界遍行。若说戒禁取疑。当知总说他界遍行(文)就此义致问难云。何故自界遍行。但说一结。他界遍行说二结耶(文)答此问云。他界遍行通有漏缘无漏缘故。若说戒禁取。当知总说有漏缘结。若说疑当知总说无漏缘结(文)此文意云。他界缘疑烦恼。虽直不缘无漏法。总而见之。疑烦恼中。有缘他界之类。有缘无漏之类故。云他界遍行通有漏缘。无漏缘故也。重意云。唯自界缘遍行随眠者。即身边二见也。彼唯限苦谛所断。无无漏缘身边二见。故异疑烦恼通有漏无漏缘故如此云也。
  问。光法师释今论此二非见。是邪智摄文。云言邪智者。谓无明相应邪智(文)尔者。宝法师意。可许此义耶。答。不许此义也。
  两方。若许此义者。宝法师述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无覆无记邪行相智。可缘上界(见)明知。不许无明相应邪智云释云事。若依之尔者。宝法师判有人云。疑相应邪智。及缘梵王名者。恐非论意。虽破光法师后二释。不破无明相应邪智云初释。若不许此释者。何不破之哉。
  答。见宝法师解释。正理论。以欲界生。不作是执。我是大梵。亦不执言梵是我所。故非身见。无故边见亦无。边见必随身见起故。非有余见作此行相故。是身见所引邪智之文毕。云准上论所释。邪智即是不染污邪行相智。不与疑等烦恼相应。行相异故。亦非贪等。别相烦恼相应不上缘故。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文)此释意。此二非见。是邪智摄之论文。不染污无覆无记邪行相智。非疑等及贪等相应邪智。(为言)故不许光法师。无明相应邪智云初释云事。炳然也。但于宝法师虽破光法师后二释。不破无明相应邪智云初释云难者。难不与疑等烦恼相应。行相异故之时。疑等等言。可摄独头无明故。即被破初释也。
  问。疑相应慧可名智耶。进云。光法师释云。疑相应智。名为邪智(文)付之。疑者。犹预之称。智者决断之义也。何可疑相应慧名智哉。是以。八忍与疑得俱故不名智。疑相应慧。相例可同如何。
  答。疑相应慧。前后相续。现起之时。有耶无耶。虽不决断。于一念间。或执有耶。或执无耶。有决断义故名智也。故光法师余处。述与疑俱慧。相顺同缘于境决断。亦名为智毕。引婆沙论。彼亦是智。一刹那顷于所缘境。亦决定故之文。释成疑相应慧名智之旨也。但于八忍与疑得俱故。不名智云例难者。彼一念顷。不论此义故。非相违也。
  问。光法师意。无覆无记心。可缘上界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无覆无记。不缘上界(文)。
  付之。依光法师释。披今论现文。问若缘大梵起有情见。或起常见。如何身边见。不缘上界地。答不执彼为我我所故。边见必由身见起故。重问若尔计彼为有情常。是何见摄。答。对法者言。此二非见是邪智摄。邪智缘上界(见)光法师受此文。释欲界无覆无记邪智。明知。无覆无记心缘上界云事。是以。宝法师述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何况。光法师余处解释中。无覆无记心缘上地判。若许缘上地者。何不缘上界哉。
  答。无覆无记心。势力微劣故。不缘上界也。故识身足论中。明十二心四缘分别。不云色无色界诸心。与欲色界无覆无记心为所缘缘。婆沙论中。出色界五部法能缘识云欲界修所断善识。云色界修所断善识无举欲色界无覆无记识。故光法师余处。引婆沙论此等文毕。云无举无覆无记识。出无色界五部法能缘识。无记力劣。下缘上难故不缘上界。上缘下易故能缘下界(文)任此等定判。无覆无记心。不缘上界云事。分明也。但于光法师受此二非见。是邪智摄之论文。云欲界无覆无记邪智之释者。光法师解此文作三释中。第三释意也。正见彼释。云又解。身边见后。引起欲界无覆无记。但缘欲界说梵王名。谓为我常。名为邪智。非缘彼体。无覆无记。不缘上故。如缘虚空非择灭名非缘彼体。缘于欲界说梵王名。谓为我常。非缘梵王体云。故不释欲界无覆无记心缘上界也。次于宝法师余处。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之释者。人师异释也。不可劬劳欤。次于光法师余处。无覆无记心缘上地云释者。生上三静虑。借起初静虑眼耳身三识。身缘上三静虑色声触境也。光法师余处。释此疑云虽缘上地。由同界故。所以得缘欲色界。别下不缘上(文)。
  重难云。见今论文。乘对法者言。此二非见。是邪智摄之文。致何缘所余缘彼是见。此亦缘彼而非见耶之难。何缘所余缘彼是见云缘彼名缘上界此亦缘彼云缘彼。其意可同。何云缘于欲界说梵王名哉。
  答。虽实不缘梵王自体。彼心中思。缘梵王自体故。任彼思云此亦缘彼。无其例难也。
  问。宝法师意。无覆无记心。可缘上界耶。进云。宝法师释。云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文)付之。无覆无记心。势力微劣也。不可缘上界。是以。识身足论(十一)中。明十二心四缘分别。不云上地诸心与下界无覆无记心为所缘缘。婆沙论(八十七)中出色界五部法能缘识。云欲界修所断善识。无举无覆无记心。出无色界五部法能缘识。云欲界修所断善识。云色界修所断善识。无举欲色界无覆无记识。明知。无覆无记心。不缘上界云事。何况。宝法师余处(二十二)解释中。云无覆无记心。总不缘上地息(文)若许无覆无记心缘上界者。何不缘上地息哉。
  答。宝法师意。四无记心之外。立自性无记心故自性无记心。缘上界云也。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之释。即述此意也。但于无覆无记心势力微劣也。不可缘上界云难者。自性无记心。势力非微劣故。缘上界无过也。次于识身足论。并婆沙论文者。就四无记心论之故不缘上界云也。次于宝法师余处释者。释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威仪通果心境故之论文故。此亦就四无记心。云总不缘上地息也。
  重难云。见宝法师处处之释。或(二)云应言四无记心。摄心不尽。借识之类。非四摄也。或云此借识心。是自性无记。生上三静虑。所起耳识。及发语表心。可非四无记心所摄故。自性无记心释也。今此邪行相智。有何由是自性无记心。非四无记心摄哉。次宝法师余处解释中。引婆沙论。邪智有二种一染污。二不染污之文毕。云准上二种。邪智摄一切邪智(文)而婆沙论所说。无覆无记心者。唯限四无记心。明知。邪行相智非自性无记云事。何可释邪行相智。即自性无记哉。
  答。宝法师处处释中。以借识类自性无记者。为成有自性无记心。且先出显一类也。理实而言。三界之中。同可有自性无记心也。以何知之者。光法师余处。叙西方德光论师义。云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钝自性无记心心所法为体。非四无记摄。通于三界。恒成过未(文)宝法师意。准之可思次。于宝法师余处。婆沙论所说。染污不染污邪智摄一切邪智之释者。彼亦任婆沙论文。就四无记心论之。故今此邪行相智中。不可摄自性无记。既云余无覆无记。亦缘于上故。四无记心之外。余自性无记心。亦缘上界(为言)。
  问。光法师意。通果无记心。可缘心及名等耶。
  第五卷抄记录之毕。
  问。遍行随眠相应心王。遍行摄欤。答。遍行摄也。两方。若遍行摄者。婆沙论(十八)文。云无明见。有是遍行。有非遍行。爱慢心王。一向非遍行(文。取意)如此文者。遍行随眠相应心王。非遍行云事。分明也。若依之尔者。遍行相应心王。极相邻近法也。定可遍行摄。是以。今论中。云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更无简心王如何。
  答。见今论文。本颂云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长行云谓上所说十一随眠。并彼随行。皆遍行摄。然除彼得非一果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谓上所说十一随眠。并彼随行。相应俱有。皆遍行因摄。然除彼得得与所得。非一果故。非遍行因(文)正理论(四十八)云。谓上所说遍行随眠。并彼随行受等生等。皆遍行摄。同一果故。然随行中。唯除诸得。得与所得非一果故(文)。显宗论(二十五)说全亦同之。婆沙论(十八)中。问遍行随眠。相应俱有法。亦是遍行因不。答此问述评家义云。评曰。应作是说。彼亦是遍行因。因义通故。相应俱有。同一果故(文)任此等定判遍行随眠与相应心王。既有同一果义。宁非遍行摄。但于婆沙论文者。遍行随眠相应心。虽亦是遍行摄。非遍行随眠。故对性体时。且云非遍行也。
  问。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耶。答。可起与果用也。若起与果用者。其体已断也。不可起与果用。是以。婆沙论(十九)中。述未断已断因差异。云未断位。于自身中。能取果与果。已断位虽亦为因。而于自身。不复能取果与果(文。取意)如此文者。已断遍行因。不起与果用云事。分明也。若依之尔者。正理论(四十八)中。述唯除先时已取果者。今有与义。可起与果用(见)如何。
  答。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也。先思其道理。未断位既起遍行因取果用。其体设虽成已断。彼果至生相时。岂不起与果用哉。是以。旧婆沙论云。本作因时。于自身中。能取果与果。今虽为因不能取果与果。唯除已取果者(文)。此文意。未断位起遍行因取果用者。已断后。彼果生时。起与果用(见)。正理论云。谓未断位。于自身中。能为遍行因取果与果。后已断位。虽能为因不能取果。唯除先时已取果者。今有与义(文)后已断位。虽能为因不能取果之文。不简与果用。唯除先时已取果者。今有与义之说。如旧婆沙论文。未断位起遍行因取果用者。已断后。彼果生时。起与果用云事。炳然也。但于其体已断也。不可起与果用云难者。断烦恼者。唯断缚性。无断因用。设虽已断位。可起与果用也。彼异熟因等。已断不成就位。既起与果用。例亦遍行因。虽已断后。可起与果用也。次于婆沙论说者。彼论未断因已断因差异故。离未断位。于已断位。不起取果与果用云也。未断位起取果用毕。至已断位。其果生时。起与果用之义。更非所遮也。
  重难云。婆沙论中。云前位于自身中。能取果与果。后位虽亦为因。而于自身中不复能取果与果。是名未断已断差别。虽未断位。已起取果用者。已断位不起与果用见哉(是一)次。见正理论余处文。述先轨范师释。云诸同类因所引相续转变差别与果功能。若染污者。至得毕竟对治道时。与等流果。功能便息。不染污者。随心相续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与等流果。所有功能。方毕竟息(文)。正理论师破此义虽判然彼所言。微细相续。转变差别。无少理趣。可令智者。录在胸襟。唯有凭虚文词假合。无与等流果功能便息云处。若尔。准染污同类因。至得毕竟对治道时。与果功能便息思之。已断遍行因。不可起与果用也(是二)。
  答。婆沙论文。会通如前也。何况。见旧婆沙论次下文。云复次本作因时。能于自身取依果报果。与依果报果。今虽为因不因不能取依果报果。不云不能与依果报果。故此文亦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见)或又圣禅僧都云。婆沙论文。非云已断遍行因。忽不起取果与果用。对未断位。于自身中。能起取果与果用。已断位于自身中不成就故。不起取果与果用云也。于自身中。起不起取果与果用。为未断已断因差异也。非自身中。起与果用之义。更非遮也。婆沙论(三十八)中。问何故唯说现在烦恼是覆非余。答此问。有多复次义中。一复次意云。现在烦恼。于自相续。取果与果。过未不尔。故说现在(文)此文亦就于自身中。起不起取果与果用论之也。非自身中。总而云之。过去烦恼。岂不起与果用哉。此文尤为今义例证也。次。于正理论余处文者。染污同类因。至得毕竟对治道时。与等流果功能便息者。于自部染污法。得毕竟对治道故。自部染污法。永不可起。故与果功能便息云也。遍行因与五部染污法为因故异之欤。
  问。婆沙论中。引品类足论说。云九十八随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文)尔者。三十三是遍行中无明可通相应不共耶。
  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通相应不共者。婆沙论中。唯可限不共无明(见)。若依之尔者。以道理思之。三十三是遍行中。无明何不通相应不共哉。
  答。品类足论。有二诵本。若依迦湿弥罗国诸师所诵本者。云九十八随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也。三界各有十一遍行随眠故。三十三是遍行也。就之有见苦集所断无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说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耶云疑。答此问有二义(见)故披婆沙论(十八)文。云亦应作此诵。而不尔者。有别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谓见苦所断。有十无明。七是遍行。即五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三非遍行。即贪瞋慢相应无明。见集所断有七无明。四是遍行。即二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三非遍行。即贪瞋慢相应无明(文)依此义意者。三十二是遍行中无明。可通相应不共也。是以。下文云。又此国诵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者。无明皆说不共无明。唯遍非遍自力起故。相应无明有八十三。谓二十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随眠相应。彼随他力现在前故。说所相应。即亦说彼。性不定故。不别说之(文)依此义意者。三十三是遍行中。无明唯限不共无明也。
  问。无色界可有他界缘遍行随眠耶。答。不可有他界缘遍行随眠也。两方。若有他界缘遍行随眠者。无色界无有上界。何可有他界缘遍行随眠哉。是以。婆沙论(十八)中。无色界无他界缘遍行随眠(见)若依之尔者。光法师余处(十二)解释中。引婆沙论。佛得缘佛他心智。此说能缘。不说现起云师义。判且以前说为正义。若许得能缘非现起之义者。岂不许无色界有他界缘遍行随眠哉。
  答。染污心是无始串习法故。有能缘用者。必可现起。故不许得能缘非现起之义也。故婆沙论云。无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随眠。皆是自界缘。无他界缘者。无上界故。不缘下故。有说。亦有他界缘者。然能缘定非现起定。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既无上界可缘如何。有能缘定。是故说无。于理为善(文)加之。婆沙论(八)中。有余师说。有缘一极微起萨迦耶见。此约所缘故说有。非约现起故说有(取意)云义。评家破之云。评曰彼说非理。所以者何。如何此见。能住所缘。而不能起。是故前说。于理为胜(文)此文亦其润色也。但于光法师余处解释者。善心不如染污心。无始串习故。许得能缘非现起之义也。故引婆沙论。佛得缘佛他心智。此说能缘。不说现起云师义。判且以前说为正。全无相违也。
  问。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或互可相缘耶。
  答。互可相缘也。两方。若互相缘者。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缘无漏缘惑。互难相缘哉。是以见光法师解释云。灭道下有漏缘惑随其所断。是若缘见此谛所断为境。名见此谛所断(文)如此释者。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缘无漏缘惑。互不相缘云事。分明也。若依之尔者。品类足论并婆沙论中。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互可相缘(见)如何。
  答。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虽专缘无漏缘惑。亦互可有相缘义也。故品类足论中。出于见灭所断见取相应无明。诸余见灭所断有漏缘。及遍行随眠○见道所断亦尔(文)婆沙论文。述见灭所断有漏缘烦恼与见灭所断有漏缘烦恼。为四缘。云所缘缘者。谓见灭所断有漏缘烦恼。缘见灭所断有漏缘烦恼而生○如见灭所断二种烦恼。与九种烦恼为缘多少。见道所断二种烦恼。与九种烦恼。为缘多少。应知亦尔(文)任此等论判。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互相缘云事。炳然也。但于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缘无漏缘惑。互相缘云难者。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虽专缘无漏缘惑。兼亦缘有漏缘惑。故互可有相缘义也。次于光法师解释者。从其多分云若缘见此谛所断为境也。今论余处中。以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为断彼所缘故断。其意亦同之。非不许云尔故见灭道所断。有漏缘惑互相缘义也。
  问。色界上缘惑。可缘忧根断道耶。答。不缘忧根断道也。两方。若缘忧根断道者。忧根断道。有未至地。色界上缘惑。如何可缘之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九十)中。出忧根断道缘识为相应缚。非所缘缚随眠云。及欲色界他界地缘遍行随眠(文)。如此文者。色界上缘惑。可缘忧根断道(见)如何。
  答。忧根断道者。唯有未至地故。色界上缘惑。不可缘之云事。道理炳然也。但于婆沙论文者。及欲色界他界地缘遍行随眠者。色字地字剩也。可云及欲界他界缘遍行随眠也。故婆沙抄(五本)云。若不尔者。论文应错。但应说及欲界他界他地缘遍行随眠。而加色字。尊者谬出(勘终)论文者。为难可思(文)。
  问。中间禅可有见惑耶。答。可有见惑也。
  两方。若有见惑者。品类足论文。出无寻唯伺地。所随增随眠。云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文)若中间禅。有见惑者。何可限遍行修所断随眠随增哉。
  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中间禅可有见惑(见)如何。
  答。见发智论文。云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答三结三种○九十八随眠中。欲界三十六有寻有伺。色界三十一三种。无色界三十一无寻无伺(文)婆沙论中。释此文。云三结三种。谓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文)加之。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以邪见相应法。望邪思惟相应法。作四句中。出邪思惟不相应。邪见相应法。云谓静虑中间。乃至有顶。邪见相应法即九。大地法。及大烦恼地法。惛沈伺心(文)或云梵辅梵众。依未至地心命终结生。大梵依静虑中间心命终结生(文)静虑中间结生心。岂不通见惑相应心哉。任此等论文。中间禅有见惑云事。炳然也。但于品类足论文者。染污法无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之差异。故彼论(六)中。明今此三地废立之时。云无寻唯伺地云何。谓修静虑中间得梵大梵及一分无漏法。唯就善法论之故。云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全无相违也。
  重难云。见品类足论(九)文。明有寻有伺地。云欲色界一切随眠随增。释无寻无伺地。述色无色界一切随眠随增。于今此二地。广取染污法。若尔。何云明有寻有伺等三地差异之时。唯就善法论之哉。
  答。云有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之时。欲界无色界。兼取染污法故。彼被引初静虑并上三静虑。兼取染污法欤。
  问。颂文云缘道六九地(文)尔者。灭道法智所证离系得。唯限六地摄欤。答。唯限六地摄也。两方。若唯限六地摄者。见婆沙论(百五十八)之文。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所证离系得。或云类智品摄。或云法智品摄之二说中。评家判之。类智品摄云义为正。若彼离系得。类智品摄者。不可限六地摄哉。若依之尔者。既是灭道法智。所证离系得也。定知。唯限六地摄云事如何。
  答。勘婆沙论(百五十八)文云。择灭得。随能证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随能证道判离系得性类也。而既法智品道。所证离系得也。随能证道。唯可限六地摄云事。道理炳然也。故婆沙论中。难类智品摄义。云若类智品摄。亦不应理。彼断及得。法智所证。故随能证道可法智品摄(见)但于婆沙论评家。类智品摄云义为善云难者。随能证道。虽可法智品摄。由类智是不共决定。上二界能对治道。以彼灭道法智。所证离系得。摄属类智品也。
  重难云。见婆沙论一段之文。问若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彼色无色界修所断法。无漏离系得。为法智品摄为类智品摄耶。两方。举难云若法智品摄。此不应理彼法及断。类智所知故。云若类智品摄。亦不应理。彼断及得。法智所证故毕。答之出二师说。初师意云。类智品摄。第二师意云。法智品摄。评家断其正不云。评曰。此中初说为善。以类智品是彼不共决定对治故。以初师类智品摄云义为善判。若尔。彼离系得。类智品摄云事。甚分明也。何云随能证法智品道唯限六地摄哉。
  答。
  问。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可有不缘心品。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类耶。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有此类者。见所断随眠。是共相缘惑也。不可有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是以。见今论文。当卷述缘道六九地。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唯总缘六九地道(见)余处(二十七)明无诤智不缘见所断惑。云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成见所断惑。总缘境界之旨。以知。见所断惑中。不可有别缘之类云事。若依之尔者。本论中。云缘无缘法一切随眠随增(文)如此文者。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可有不缘心品。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见)如何。
  答。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可有不缘心品。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也。即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三十六)云如本论说○缘无缘法是一切随眠随增(文)或(百四十六)或云如十门说○缘无缘法。是一切随眠随增(文)加之。品类足论(九)云。缘无所缘法。八界二处四蕴摄。九智知。除灭智一识识一切随眠随增(文)若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无不缘心品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者。何可缘无缘法随增哉。但于见所断随眠。是共相惑也。不可有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云难者。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实虽共相缘惑。共相缘惑中。自亦可有别缘之类故。别缘道共戒得四相。全无所背也。故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问颇有于一蕴执我我所耶。答此问云有谓色蕴行蕴中。各有多法执一为我。余为我所。受想识蕴。虽无多类。而有种种差别自性。是故亦得计一为我。余属我所有身见中。许别缘类。或(百三十九)述欲界三十六师句所缘。云十八通缘欲色界系。欲界所系上界缘惑。引缘色声独境见。准此等文思之。见所断随眠虽共相缘惑。有别缘义云事。炳然也。以之可为今义润色也。次于今论缘道六九地之文者。此谈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缘境之大纲也。自有别缘之类。更非所遮欤。余处内起随应总缘境故之论文。准之可会也。
  重难云。以本论缘无缘法。一切随眠随增云文为证据。成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有不缘心所。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云义不可然。彼就未来所有种类。云缘无缘法一切随眠随增也。何云现起道中。有此类哉。是以。披发智论文。以二十二根。分别缘有缘缘无缘等。云几缘无缘。答一十三少分。未知当知根中。有缘无缘之类(见)加之。婆沙论中。云缘无所缘法者。谓若世第一法。缘色心不相应行。世第一法中。亦有缘无所缘之义判。而见道。并世第一法。唯是总缘共相观门。都无别缘之义。故知。就未来所有种类。云有缘无所缘之义也。准而思之。本论缘无缘法一切随眠随增云文。就未来所有种类论之可云也。
  次。若以本论。缘法一切随眠随增云文。为证据成此义。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随眠中。可有此类欤。不可云无此类。云缘无缘法。一切随眠随增故也。若有此类者。不可然。见婆沙论文。云即诸异生○若起无色解脱。及后三念住时。后三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三除身念住。异生无色界心。现在前时。无别缘色法之义定。善心既尔。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例亦可同。
  次。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者。唯别缘未至中间。及四静虑类智品道欤。若尔。上二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必总缘九地类智品道(见)何唯别缘未至中间。及四静虑六地类智品道哉。故光法师释即由此因。显遍行惑有缘苦集。诸地无遮。境互为缘因非能对治故之论文。云非是无漏能对治故。有缘一地非缘六九不同道谛。以缘道时缘六九地(文)此释意。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随其所应。总缘六地法智品道。九地类智品道。无有别缘地地法类智品道之义(见)何云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有别缘未至中间。及四静虑六地类智品道之义哉。
  答。染污心者。无始时来。系属串习故。于未来世。有能缘·缘用者。必可现起故。正义意。不许得能缘非现起之义也。故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八)破有余师说。有缘一极微。起萨迦耶见。此约所缘故说有。非约现起故说有(取意)云义云。评曰彼说非理。所以者何。如何此见能住所缘。而不能起。是故前说于理为胜(文)或(十八)破有说无色界。亦有他界缘遍行随眠。然能缘定非现起定(取意)云义云。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既无上界可缘。如何有能缘定。是故说无。于理为善(文)准而思之。道谛所断。未来无漏缘随眠中。有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者。必可现起也。未来世中。有此种类。永不现起云事。岂不背婆沙论处处决判哉。但于见道并世第一法有缘无缘之义云例难者。彼非无始串习法故。未来世中。有缘无缘之类。永不现起。全非相例也。
  次。染污心者。无始串习故。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可有别缘道共戒类也。善心非如染污心无始串习故。异生所起。无色界善心中。无有别缘道共戒类也。
  次。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总缘六地法智品道。上二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总缘九地类智品道者。述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缘境之大纲也。其中。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自亦有别缘未至中间。及四静虑。类智品道之类。强不可遮之。若亦许有此类者。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何不许之哉。但于光法师释者。以上缘惑对无漏缘惑。论其差别之时。八地苦集。虽为缘因疏缘疏因故。上缘惑中有别缘。一地乃至合缘八地之类。六地九地无漏道。各互为亲同类因故。无漏缘惑。总缘六地九地道云也。是即就大都相。论其差别许也。非遮云尔故自有别缘未至等六地类智品道。亦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义欤。
  圣禅僧都云。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中。不缘心品。唯别缘道共戒得四相之类。不可有也。
  其难答趣。如彼俱舍论第十九卷显愚意抄。可引见之。
  问。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可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耶。答。可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也。两方若不缘之者。类智品道。是色无色界能治道品也。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缘类智品道之时。设虽下地能治道。何不缘之哉。是以。今论中。述缘道六九地。全不简下地能治道哉。若依之尔者。辰旦人师解释中。无色界心。不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见)如何。
  答。类智品道。是上二界能对治道也。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缘类智品道之时。九地类智品道。互为同类因故。可缘下地能对治类智品道云事。道理炳然也。是以。见今论文。云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唯能通缘九地类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文)既云若能治余。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之旨。尤分明也。故光法师释此文。云若能治余。谓九地中。类智品道。能治余七地者。皆彼邪见疑无明所缘。以是类智品类同故(文)宝法师释此文。云九地类智品道。若治此地。及有治余。皆属八地邪见所缘。以同是类智类故(文)正理论(四十八)云。色无色界八地。所有缘道随眠。一一唯能通缘九地类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余。诸类智品。皆能缘故。(文)显宗论(二十五)说。全亦同之。加之。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八十九)云。色无色界见道所断邪见。皆缘九地一切类智品圣道。以种类同故(文)一切类智品圣道之言。岂可简下地能治道哉。或出眼根断道缘识所增随眠。为所缘缚非相应缚。云谓三界见道所断有漏缘。举为相应缚非所缘缚。云谓三界见道所断无漏缘。无色界道谛所断中。有漏缘随眠。缘眼根断道缘识。无漏缘随眠。与眼根断道缘识相应云故。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云事。甚明镜也。更不可异求之。但于辰旦人师解释者。是大乘义章。第九卷金刚三昧义同第十三卷八解脱义释也。彼就无色界无漏心论之。非云无色界道谛所断。无漏缘随眠。不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颇异今此疑问之趣欤。就中无色界善心。缘不缘下地能治类智品道事。第二十卷抄。记录之毕。仍亦恐繁有略之。
  问。光法师意。于见修所断烦恼。对治决定。对治不定义。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以见所断惑。对治决定。乃至以修断惑对治不定(文)付之。见所断惑。通忍智所断故。可云对治不定。修所断惑。唯智所断故。可云对治决定。何如此判哉。是以光法师余处(二十一)引正理论(五十五)说云。然于此中。为显三界修所断惑。无不由九品道断对治决定。故说此言。见所断中。唯有顶惑。对治决定。如前已辨(文)此释意。修所断惑。对治决定。见所断惑。对治不定(见)如何。
  答。见所断惑。修所断惑。对治决定。对治不定。可有二义门也。所谓苦忍苦智。唯对治苦谛之下烦恼。乃至道忍道智。唯对治道谛之下烦恼。故见所断惑。云对治决定。修所断惑。是迷事烦恼。四谛智中。何智现起断之。故修所断惑。云对治不定也。故光法师。释今论。亦非全能治色无色。不能治彼见所断故之文。云灭道法智。亦非全能治色无色。唯断修惑。不能治彼见所断故。以见所断惑。对治决定。又于见位。迅疾急速。故见道中。灭道法智品。非能对治上界见惑。以修断惑。对治不定(文)光法师余处。释今论。先未曾得此种姓故。对治所缘。俱决定故之文。云又诸忍智对治决定。所缘决定。唯修同类。不能傍修。如苦忍苦智。决定对治苦下烦恼。决定以苦谛为所缘境。如是乃至道忍道智。应知亦尔。故婆沙一百七云。复次以见道所缘定对治定。故唯修同分。修道所缘不定。对治不定。故能修同分不同分(文)此等释意。同显见惑对治决定。修惑对治不定之义也。若又除非想非非想处见惑之外。所余八地见所断惑。圣者以忍断之。异生以智断之。故对治不定。修所断惑。圣者异生同以智断之。故对治决定云义门有之。如云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也。依此义门。修所断惑。云对治决定。见所断惑。云对治不定也。疑难之中。被出。光法师余处。所引正理论文。即显此意也。凡有此二义门故。光法师处处之中。各述一义边。更非相违释也。
  问。见苦集所断法中。可有唯为相应随增。不为所缘随缘随增类耶。答。可有有无二义边也。两方若无此类者。非无漏上缘无摄有违故者。性相之所定也。见苦集所断上缘惑。岂非此类哉。何况。见灭道所断法中。有此类(见)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见品类足论文。述见苦所断法云。相应故随增非所缘故者无(文)如何。
  答。九十八随眠中。一类论之者。见苦集所断法中。不可有唯为相应随增。不为所缘随增之类。其旨炳然也。但于上缘或可此类云难者。九十八随眠中。无一类被云上缘惑之法体故无此句云也。次于见灭道所断法中。有此类见云例难者。见灭道所断。各邪见疑。及不共无明。即此类也。故品类足论中。于见灭所断法。分别此四句云。相应故随增非所缘故者。谓见灭所断无漏缘随眠(文)见道所断。准而可知。品类足论一段废立。其文虽繁。其道如此。但强论此义者。见苦集所断上界地缘惑。为今此类之义边可有也。
  问。以烦恼俱时四相等。望同时烦恼。可有系缚义耶。
  第一卷抄记录之毕。
  问。慢烦恼可为断善根牢强加行耶。答。不为牢强加行也。两方。若为牢强加行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慢烦恼不为断善根牢强加行(见)若依之尔者。显宗论(二十六)中。释欲界爱慢不善性故。云又断善时。为强因故(文)如此文者慢烦恼为断善根牢强加行云事。分明也如何。
  答。慢烦恼。是非如贪瞋痴强盛烦恼故。不为断善根牢强加行也。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明通五部。遍在六识。是随眠性。能起粗恶身业语业。作断善根牢强加行。具此五义。立不善根。云慢通五部。是随眠性。能起粗恶身业语业无余二义(文)正理论(四十九)云。又具五义立不善根。谓通五部。遍依六识。是随眠性。发恶身语。断善根时。为强加行。慢等不尔。非不善根。义准已成。故颂不说(文)显宗论说。大亦同之。任此等论文慢烦恼不为断善根牢强加行之旨。分明也。但于显宗论。又断善时为强因故之文者。慢烦恼。虽不为断善根牢强近加行。可为远加行故。释欲界慢烦恼。唯限不善。不通无记。故如此云也。
  重意云。显宗论中上段。云又断善时。为强因故。下段云断善根时。为胜加行。慢等不尔。一论前后之文。似相违故。推之上段之文。显为断善根远加行之旨。下段之文。述不为近加行之义。故上下之文。实非相违欤。或又显宗论(二十六)中。云爱慢虽有顺修福行。而由见力。引彼令起。又断善时。为强因故。背善友故。欲俱不善。虽标爱慢。又断善时。为强因故者。唯云爱唯不善故欤。故正理论(四十九)云。然贪于彼断善根时。说为强因。故是不善。唯举贪一种。下别云我慢亦随身见后起。令心高举故不顺修善业。又违亲近善友等故。谓由我慢。心自举恃。近善友等。皆难得成。慢唯不善事。以别故释之也。准正理论文。可会显宗论说欤。
  文永十一年(甲戌)五月十五日(申时)于东大寺尊胜院。记录此论义之时。当座回此愚案毕。闲可沉思欤。
  问。处中无表可有离欲舍耶。答。可有离欲舍也。两方。若有离欲舍者。见今论余处(十五)文。出处中无表舍缘。述舍中由受势。作事寿根断。无举离欲舍。明知。无此义云事。若依之尔者。光法师解释中。处中无表。可有离欲舍(见)如何。
  答。披光法师解释。问恶作与忧根相应法。离欲舍。若发得别解脱戒。岂有离欲舍耶。思此问意。恶作忧根所发无表。可有离欲舍(见)答此问。云恶作忧根但能发处中善不善身语业不能发别解脱戒故无有妨。恶作追悔往事。忧根别有所忧。正发戒时。无此相故。(文)恶作忧根。发处中无表者。处中无表。可有离欲舍云事。炳然也。但于今论余处(十五)出处中无表舍缘中。不举离欲舍云难者。今论余处所举。处中无表。六种舍缘。出通舍善恶处中无表之缘也。故光法师余处释云。正理(三十九)意说。处中六缘。一一皆能通舍善恶。所言根断。根通善恶。断是断加行。若处中善。断善加行舍。若处中恶。断恶加行舍。即是静虑加行(文)今论意。可同正理论说。而离欲界染位。唯舍恶作忧根所发善处中无表。故略不举之也。
  重难云。今论余处(十五)中。述处中无表第六舍缘。云六由善根断怀故舍。谓起加行断善根时。便舍善根所引无表。举唯舍善处中无表位。何云今论所举处中无表六种舍缘。出一一通舍善恶处中无表之缘哉。
  答。今论中所举处中无表。第六舍缘。又出通舍善恶处中无表之缘也。即同正理论说。故光法师余处(十五)叙俱舍师救云。理实颂中所说根断。如正理说。而于长行。偏言断善。影显断恶。或可论主试后学徒。为觉不觉(文)。

  文永十一年(甲戌)六月三十日(午时)于东大寺尊胜院护摩堂之南庇新学问之闲窗抄之毕去四月十七日始此卷抄同夏林钟今日终其微功居诸易迁徒赠孟夏中夏之候问端难决聊记六十六条之疑老后修学佛神垂哀就中被召自来七月三日欲始行法胜寺御八讲证义者之间同二日欲上洛二谛匆忙虽无其隙志切之余终日抄之春日大明神纳受此勤弥勒大圣尊知见此愿愚僧一期终焉之暮施引摄于兜率天之秋云慈尊三会说法之晓凭闻法于龙华树之春风乃至法界众生平等利益而已。
  右笔华严宗末叶权僧正宗性(年龄七十三夏腊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