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三卷抄
  问。杂心论行品中。可说二十二根相耶。
  答。不说二十二根相也。两方。若说二十二根相者。正勘杂心论行品。不说二十二根相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今论根品云。杂心名行品(文)而今论根品中。既说二十二根相。知杂心论行品中。亦说二十二根相云事如何。
  答。见光法师解释。云。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文)而杂心论行品中。明诸法用者。设虽不说二十二根相。以彼论行品。对判今论根品。可有何疑哉。何况彼论行品中。明心品定俱生。色法定俱生。有为四相。六因四缘等相。皆是今论根品中。所说法门。故光法师。释杂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品。何故此论名根品耶。尤符顺两论现文哉故。宝法师释云。此论名根品。杂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品。然杂心合此论根品世品。总名行品(文)但于今论根本中。既说二十二根相。杂心论行品中。可说二十二根相。云难者。彼论废立。大异今论说相。委勘彼论一部始末。修多罗品中。广说二十二根相。杂品(九)中。虽明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彼两品中所说法门。与今论根品所说法门。多分相替故。以今论根品。不对判彼论修多罗品及杂品也。
  问。光法师意。扇搋无形人欤。答。扇搋不限无形也。进云。光法师释云。扇搋唯无根(文)付之。依光法师定判。披婆沙论(七)所说。或问。起顺决择分善根已。更可受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身不。或(百二十四)问。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受近住律仪。得律仪不。处处之文。扇搋之外。别列无形。明知。扇搋即非无形人云事。依之光法师余处(二十三)解释中。判此四善根。唯依男女。不依扇搋半择无形二形。扇搋无形各别举之哉。
  答。扇搋中。有全无根。有分无根。有本性者。有损坏者。故不限无形。可通有根也。故宝法师释云。扇搋中。有全无根。有分无根(乃至)诸经论中。有说扇搋是无根者。全无少无。同名无故(文)准此释思光法师意。扇搋唯无根者。含全无分无。云唯无根也。其中本性全无根者。即名无形。故扇搋宽。无形是狭。有此宽狭差异故。婆沙论处处之文。并光法师余处解释中。扇搋之外。别列无形。更非相违也。
  重难云。若。扇搋宽。无形狭故。扇搋之外。别无无形者。今论余处(十五)中。偈颂结二黄门二形。长行述于三洲内。复除扇搋及半择迦。具二形者。扇搋之中。即摄无形。无简残类。光法师何引婆沙论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受近住律仪得律仪不等之文毕。问此论何故不说无形。答此论不说。略而不论哉。其所略者。何等类哉。次光法师。言扇搋等成就者。据非丈夫男根。无志气者。云释意。扇搋可成就非丈夫男根(见)岂不背扇搋唯无根之释哉。
  答。扇搋宽通全无根分无根。无形狭限全无根。故扇搋之外。虽无无形扇搋。无形既有宽狭差异。故婆沙论处处之文。搋之外。别列无形。而今论余处中云。二黄门二形扇搋之外。别不举无形。故光法师判此论不说略而不论。此论略而不论。无形一重释也。非云扇搋之外。有别类无形欤。
  次光法师扇搋唯无根之释意。含全无根分无根。云唯无根。而光法师次下。引婆沙论或有成就男根。而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择迦等文作三解释之中。初释云。解云男根有二。一丈夫男根。二非丈夫男根。言扇搋等不成者。据丈夫男根。有志气者。言扇搋等成就者。据非丈夫男根。无志气者(文)第二释云。又解男根有二。一具足成。谓有势力。能离欲等。二不具足成。谓无势力。不能离欲等。言不成者。据初说。言成者。据第二说(文)此第一第二释意。存扇搋中分无根类。成就非丈夫男根。第三释云。又解从多分说虽扇搋不成男根。以半择二形成就男根。彼言扇搋者。同文故来(文)此第三释意。扇搋之中。分无根类。犹不成就非丈夫男根(为言)故光法师前后之释。全无所背也。
  问。中有末后念必起染污心欤。答。不必起染污心也。两方。若必起染污心者。披今论余处(十)文。虽述应知中有初续刹那。亦必染污。犹如生有。不云中有末后念必起染污心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意根二者。谓能续后有之论文云。谓中有末心。与爱等俱。能续生有故。名能续后有(文)如此释者。中有末后念。必起染污心(见)如何。
  答。中有末后念。不必起染污心也。故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五十四)云。生无相天几根灭。答。八谓眼耳鼻舌身命意舍根。问。此说从何处生无想天耶。答。此说从无相中有。生无*相生有。问。尔时亦有信等五根现在前灭。何故不说。答。此文应作是说。或八或十三。中有最后心。无记者八。善者十三。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此义有余。有作是说。此中但依灭位。生位皆有者。说信等五根。唯灭位有。非生位有。是故不说(文)此文既云。此说从无想中有生无*相生有。无*相天中有末后念。信等五根。现在前之旨炳然也。或(百九十二十九)释发智论诸舍欲有欲有相续之文云。谓欲界命终。还生欲界。从死有往中有时。舍欲有者。谓欲界死有。欲有相续者。谓欲界中有。○若从中有往生有时。舍欲有者。谓欲界中有。欲有相续者。谓欲界生有○问若住欲界无覆无记心命终者。住中有时。不成就死有。住生有时。不成就中有。可名为舍。若住善或染心。而命终者。住中有时。成就死有。住生有时。成就中有。云何名舍。有说。此中但依住无覆无记心命终者说。是故无过(文)此文亦述欲界命终。还生欲界之者。住生有时。不成就中有。若中有末后念不起无覆无记心者。岂不成就中有哉。任此等论判。中有末后念。不必起染污心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光法师谓中有末心。与爱等俱之释者。就当受胎卵二生之者。中有末后念。与爱恚心俱云也。更不遮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末后念。起善及无覆无记心。何为相违哉.
  问。宝法师意。了自境增上等三行颂。谁人义判耶.进云。宝法师释云。述昙无德建立根也。真谛云。经部也(文)付之。依宝法师释。披今论现文云。有余师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述识见家义(见)是以。光法师释此文云。有余识见等家。作如是说(文)何况。今论习。本颂之中。偏载有宗义。无举余部说。若尔。宝法师以今此三行颂。何判经部宗义哉。

  答。识见家义。专虽尊者法救说。经部宗中。亦谈此旨。故泰法师释云。第二了自境增上。下三行颂。述昙无德部建立二十二根(文)惠晖法师释此事云。识见师真谛师云。是经部师也(文)诸师一同之释。定有深意欤。但于今论文者。经部宗中。有存识见义之师。故是识增上之言。全非相违。次于光法师释者。有部宗中。识见等家。作如是说(为言)与宝法师其趣可异欤。次于今论之习。本颂之中。偏载有宗义。无举余部说云难者。寻论主本意所志。虽举经部宗义。有宗义中。亦有其说。本颂之中。载之无过也。如彼云此上十七处(二十八)述后色起从心。其志虽存经部宗义。有宗义中。同许其言。故本颂结之人不为奇也。
  重难云。披今论余处文。上举眼见识见二师义毕。下破此两家云。经部诸师有作是说。如何共聚[木*(木/且)]掣虚空。眼色等缘。生于眼识。此等于见。孰为能所。唯法因果。实无作用。为顺世情。假兴言说。眼名能见。识名能了。智者于中。不应封着(文)此文无诤。经部宗意。不存识见义(见)若尔。经部宗中。有存识见义之师云事。证据在何处哉。
  答。经部宗本义。存根境识和合见之义。故虽破眼见识见家说。傍亦可有立识见义之师也。故弘决(二本)中。释止观眼识能见之文云。眼识能见等者。此依经部附近小乘。故云识见(文)加之。探玄记(二)云。成实识闻。刊定记判二法救论师。识闻非耳。成实同此。成实论意。存识闻义(见)而成实论师者。是经部别师也。以闻思见。定知。经部宗中。有立识见义之师欤。
  问。宝法师意。心所依此别等一行颂。述有宗义欤。进云。宝法师释云。第三一颂述昙无德重说根相(文)付之。披一部始末。寻八品前后。本颂结有宗义。长行时朋经部说。定知。今一行颂。可述有宗义也。何况。显宗论中。载此一行颂。若非有宗义者。彼论中。何可有此颂哉。是以。光法师释此文云。述自宗答。即说一切有部(文)泰法师释此文云。世亲论主。建立二十二根(文)如何。
  答。为叶宝法师释。委案论文起尽。标有余师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举了自境增上等三行颂。宝法师释此文云。第二述昙无德建立根也。真谛云经部也(文)而论中难此了自境增上等义云。若增上故。立为根者。无明等性。应立为根。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等文)答此难云。如是等事。不应立根。由所许根有如是相。结心所依此别等一行颂故。宝法师第三论主为昙无德建立根也。所任论文由来也。但于本颂偏结有宗义云难者。寻论主本意。虽朋经部义。有宗义中。亦有其说。本颂中载之无过也。如彼(八)云此上十七处。述后(二十八)色起从心。所志虽存经部宗义。有宗义中。亦有其说故。本颂结之。人。不为奇也。次于显宗论。载此一行颂云难者。有宗义中。同谈此旨故。彼论中有此偈颂。全非相违。次于光法师并泰法师释者。人师异释。不可必和会欤。
  问。宝法师依正理论意。述还灭得体。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宝法师释云。即非择灭得也(文)付之。依宝法师今释。披正理论(九)现文云。生死止息。是还灭义。即是六处。毕竟断灭。此得所依。谓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长。最胜因故。还灭得体。可择灭得(见)是以。光法师释。正理论意。约涅槃得明。圆晖法师判生死止息。名为还灭。取涅槃得。为还灭体。若尔。宝法师第二释意。甚似难思如何。
  答。宝法师引正理论今文。还灭得体。作二解释。其中初释意云。此得者。是择灭得也。其意即如光法师并圆晖法师释。但第二释意。正理论文。解还灭义。云即是六处毕竟断灭故。释或是六处不生。即非择灭得也。亦非无其谓欤。
  问。未知当知根及喜觉支。通相应根。二十二根中。有几根耶。进云。婆沙论(百十)云八根(文)付之。任性相思此事。未知当知根及喜觉支。通相应根。二十二根中。可意信等五根六根。加何根云八根哉。
  答。未知当知根及喜觉支。通相应根。二十二根中。可意信等五根六根也。其旨即如疑难之趣。但于进文者。披婆沙论说。以未知当知根相应。对喜觉支相应。作四句分别中。出第三句云。有法未知当知根相应亦喜。谓未知当知根所摄。喜相应法。此法是何。谓余八根。及彼相应诸非根心所法(文)谓余八根者。未知当知根。以九根为体之中。除喜根。余意乐舍信等五根八根也。以实论之。虽亦可除乐舍二根。次上文以未知当知根相应。对念觉支相应。作四句分别中。出第三俱句云。有法未知当知根相应亦念。谓未知当知根所摄。念相应法。此法是何。谓余八根及彼相应诸非根心所法。除念根。余意乐喜舍信等四根八根。为俱句体。故乘此言。便未知当知根相应。及喜觉支相应。相对俱句中。亦云谓余八根也。
  重难云。未知当知根。以意·乐·喜·舍·信等五根九根为体。故未知当知根。望未知当知根。可有相应义。故见婆沙论(百五十四)文云。未知当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九根少分相应。与未知当知根相应者。此根九法为性。一一除自与余相应。皆名此根。此根相应九根少分相应者。谓意乐喜舍信等五根(文)而今出未知当知根及喜觉支。通相应根之中。何不举未知当知根哉。
  答。泛论之者。未知当知根。望未知当知根。可有相应义。婆沙论说。其旨即分明也。但今文意。以未知当知根。望余根。论相应义故。出未知当知根及喜觉支。通相应根之中。不举未知当知根也。
  问。宝法师意。二乘圣者。第十六心次念。必果道相续欤。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必果道相续者。二乘圣者。种类非一准。第十六心次念。何必可果道相续哉。若依之尔者。宝法师解释中。二乘圣者。第十六心次念。必可果道相续(见)如何。
  答。宝法师引婆沙论(百四十三)谓初刹那。虽与七智相似。后诸刹那。皆与彼异。从多分说。悉名已知根。一类性故之文。作二解释。初释云。准此论文。前七智唯一刹那。道类智二乘。必有多念(文)此释意云。声闻缘觉。第十六心以后。必果道摄。道类智多念相续(为言)第二释云。或声闻众出。必有多念(文)此释意云。声闻及部行独觉。第十六心以后。必果道摄。道类智多念相续。麟喻独觉。第十六心次念。必起胜果道。故无果道相续多念现起之义(为言)。
  重难云。披宝法师余处(二十一)解释。引婆沙论部行喻者。如声闻说。麟角喻者。如菩萨说之文毕云。此与正理不同。正理同声闻。不同菩萨。无超越道故。论意各别。不应和会(文)如此释者。婆沙论意。麟喻独觉如菩萨。三十四念成觉之故。第十六心次念。必可起非想地能治道(见)若尔。与道类智二乘。必有多念之今释。岂不相违哉。
  答。道类智二乘。必有多念之今释。可当余处(二十一)必若欲释应云。麟喻独觉。有其二类。一猛利根。二少钝于上。猛利根者。如菩萨说。少劣上者。起次第道之释意欤。或声闻众出。必有多念之今释。可当余处论意各别之释意也。
  巳上一义之趣如此
  私云。麟喻独觉入圣以后。一百六十心。成觉之释意。不可有果道摄道类智多念相续之义。以此道理。推今释意。二乘必有多念者。声闻并部行独觉。第十六心以后。必果道摄。道类智多念相续(为言)或声闻众出。必有多念者。声闻众出。第十六心以后。必果道摄。道类智多念相续(为言)众出者。指声闻非部行独觉欤。
  问。尊者法救意。苦乐忧喜信进念惠八根。可有别体耶。答。可有二义边也。两方。若有别体者。婆沙论(二)中云。尊者法救作如是言。诸心心所。是思差别(文)若诸心所。皆思上假立者。苦乐忧喜信进念惠八根。更不可有别体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四十二)文。述尊者法救义云。名二十二。实体十四。二十二根中。除女男命舍定三无漏根。余十四根。可有别体(见)如何。
  答。尊者法救意云。诸心心所是思差别。存诸心所皆思上假立故。谈此义边者。苦乐忧喜信进念惠八根。思心所上假立之。不可有别体也。但于婆沙论实体十四之文者。女男二根。是身根少分。故身根之外。无有别体。命根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故无有别体。舍根是离苦乐受。无别不苦不乐受。故无有别体。定根是心一境性。名为定故。离心外无有别体。三无漏根。是意乐喜舍信等五根九根。约见修无学三道位。立其名故。此九根外无有别体。故女男命舍定三无漏根八根。无有别体。苦乐忧喜信进念惠八根。思心所分位假立之故。从所依思心所。亦有别体之义边可有也。如彼经部宗意。虽谈受想思实有之旨。大乘师对彼师。立触别有体量之时。以爱心所。为共同喻也。故慈恩大师。唯识本疏中。释此事云。经部计。爱亦是实有。思分位故。不同假触(文)准此释可思之也。重意云。女男命舍定三无漏根八根。不及思心所。分位假立之故。如彼根境识三和合名触。不及假立分故。名假触。全无有别体之义边也(为言)。
  问。已知根可通有漏耶。进云。今论云。唯无漏后三(文)付之。修道既通有漏。已知根何唯限无漏哉。
  答。唯无漏后三者。性相之所定也。后学之辈。更不可异求之。何况。思其道理。已知而知。名已知根。世俗智是相似观解。实无已知而知之义。何立已知根称哉。但于修道既通有漏已知根何唯限无漏哉云难者。修道位中以世俗智。断诸烦恼。证中间二果故。通有漏云也。故见今论余处(二十二)文云。见道应知。唯是无漏。修道通二(文)依此义门。虽述修道亦通有漏。真实修道。唯限无漏。故已知根。不通有漏。其义符顺者欤。
  问。论文云。谓阿罗汉成就神通(文)尔者。今此阿罗汉者。可通惠解脱俱解脱耶。进云。光法师释云。显俱解脱。简惠解脱(文)付之。依光法师解释披今论定判。说入边际定延寿人相。虽述谓阿罗汉成就神通。无简惠解脱。加之广勘婆沙论说。未见入边际定延促寿人。唯限俱解脱云文。光法师解释依凭在何处哉。何况。泰法师释成就神通之论文云。成就六神通(文)成就六神通。宁可限俱解脱哉。
  答。见今论文云。如本论说。云何苾刍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文)光法师释成就神通之文云。二解脱胜成就神通。显俱解脱。简惠解脱(文)此释窃依今论余处文。并任正理论余处说也。故披今论余处(二十九)文。明由二缘故。修八解脱等功德云。二为于定得胜自在故。能引起无诤等德。及圣神通。由此使能转变诸事。起留舍等种种作用(文)勘正理论余处(八十)说。问行者何为修解脱等。答为于等至得自在故。既得自在。便能引发无诤等德。及圣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境。起留舍等种种事业。显宗论(四十)文。全亦同之。此等文意。由修习八解脱等力。引发依边际定所得。无诤愿智等功德。及圣神通。由此能起延促寿等种种事业云。故准此余处释。思今当卷文。谓阿罗汉成就神通者。唯限俱解脱云事必然也。故宝法师释此文云。成就神通简惠解脱(文)但于泰法师释者。受成就神通之论文。释成就六神通。甚难依用欤。然而判二解脱胜。即俱解脱人。成就六神通方有此能。简异惠解脱人。限俱解脱。简惠解脱之趣。其大纲。同光法师等释意。故强无所背欤。
  重难云。今论余处(五)中。明得灭尽定。云圣由加行得。除佛之外。所余圣者。唯加行得见。而婆沙论(百七十九)中。述二乘圣者。得愿智无诤智云。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文)准此两论文思之。不得灭尽定。得愿智无诤智之类可有(见)可云引发依边际定。所得无诤愿智等功德之人必俱解脱哉。
  答。今论余处中。明得灭尽定。云圣由加行得者。麟喻独觉初尽智位得灭尽定。故虽离染得。部行独觉及声闻乘。得灭尽定加行得故。以二乘离染得不定。除佛之外。所余圣者。由加行得云也。故光法师余处(二十七)释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之论文云。俱舍以二乘离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得(文)准此释可思之。婆沙论中。述二乘圣者得愿智无诤智云。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者。声闻有学位。得八解脱人。初尽智位。得无诤愿智等功德。麟喻独觉最上利根人故。初尽智位。得灭尽定及无诤愿智等功德。故若决定可得者。初尽智位。由离染得(为言)故婆沙论(百七十)中。述六十五等至极多极少成就相云。佛定成就五十七。独觉中部行者。如欲界声闻。麟角喻者如佛(文)任此等文理。不得灭尽定。引发依边际定所得。无诤智等功德之类。更不可许之。故光法师显俱解脱。简惠解脱之释。有深由也。
  问。论中明留多寿行相云。时彼能感富异熟业。则皆转招寿异熟果(文)尔者。光法师意。今此富异熟业者。先世业欤。进云。光法师释云。此则现业感现命果(文)付之。命根是有情本也。辄不可云现在业所感。是以。披婆沙论说。或(三十二)云。以命根众同分。俱是牵引业果。或(百四十三)说。命众同分名遍任持。正理论余处文。述要业牵引命众同分。今论余处(十五)中。判能引唯三。除顺现受。任此等文。现在业不感现在命根(见)依之。宝法师释。由施命缘。能引过去招富之业。感寿果也。成先世业感现在命根之旨。何况。论中。明舍多寿行相云。时彼能感寿异熟。业则皆转招富异熟果(文)若促寿时。寿业先世业者。延寿时。富业亦可非现在业。加之勘婆沙论(百二十六)文云。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富异熟业。招寿异熟果(文)若布施时。无贪相应思。正感现在命根者。如何以布施。还可为转业缘哉。次若转富业。感寿果者。今此布施时。无贪相应思。富寿二果中。于何果起取果用哉。若于寿果。起取果用者。不可云转富业。若于富果。起取果用者。感寿果时。可不取果而与果。宁不背能为彼种故。名取果之理哉。
  答。留多寿行者。利根俱解脱阿罗汉。先世业所感命众同分中。有同分长命根短者。为延命根。修布施行。入边际定。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殷勤发愿。欣求之时。布施时无贪相应思。由边际定力。答。誓愿思。感现在命根也。故今论云。如本论说。云何苾刍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于别人。以诸命缘衣钵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第四边际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感富异熟业。则皆转招寿异熟果(文)。案此文意。上云以诸命缘衣钵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下述时彼能感富异熟业。则皆转招寿异熟果。明转此布施业。即感现在寿异熟果(见)依之。光法师释此文或云。此家意说。以布施时。无贪相应思。正能感现异熟命根。以边际定等。为缘能转富业令感寿果。此即现业感现命果。或判此论既言转招寿果。以此故知。现容感命。以今论文。为证现在业感现在命根之旨释成也。何况。今论中。明命寿差别云。有余师说。先世业果。名为寿行。现世业果。名为命行(文)光法师释此文云。第二师解。先世业果名寿行。现在布施业果名命行(文)泰法师释此文云。有余师说。先世业果。名为寿行。罗汉延命。现起业果。名为命行(文)此等释意。现在布施业。即感现在命根(见)加之。婆沙论(百二十六)中。问所留寿行。正由谁引。为由施力。为定力耶。答之举评家义云。如是说者。俱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寿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寿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种(文)既云然施力能引。现在布施业。感现在命根云事。亦分明也。但于命根是有情本也。辄不可云现在业所感云难者。命根虽有情本。是别报故。现在业。感现在命根也。故光法师释云。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分非现感命根容现感(文)次于婆沙论以命根众同分。俱是牵引业果之文者。光法师会此文云。引业非唯感总同分。亦能兼感别命根故(文)正理论余处。要业牵引命众同分之文。会通同之。次于婆沙论命众同分名遍任持之文者。光法师会此文云。任持有二。同分是总遍任持。命根是别遍任持(文)次于今论余处能引唯三。除顺现受之文者。就感众同分总报论之也。即具文云能引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不云命根先业引故还是现在业。感现在命根云释证据也。故光法师引此文毕云。彼文既不云命根。故知。现业不感同分。容感命根(文)若尔何以讲答润色之文浪为问难疑滞之端哉。次于宝法师由施命缘。能引过去等之释者。人师异释也。不及和会之。泰法师作二释云。然命根由现报业延命。故通现报。不由现报业。延众同分故。众同分非现报业感也。又释由施定愿力。转过去富业感命故。命非现业果也(文)其中光法师意。明转现在富业感现在命根之释。宝法师意。存转过去不定富业。感现在命根之义。其旨趣各异。不可劬劳欤。次于若促寿时。寿业先世业者。延寿时。富业亦可非现在业云难者。促寿行时。舍本所感寿果。故尤转先世业。可令感富异熟果。今时布施边际定。唯为转业缘许也。延寿行时。延本所无寿果。故专修现在业。可延之故。布施时。无贪相应思。感现在寿异熟果云也。次于婆沙论。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富异熟业。招寿异熟果之文者。布施业。广通身语及能发思富业者。唯限布施俱生无贪相应思。故彼身语及能发布施思。与边际定力合转布施俱生无贪相应思业。令感寿异熟果。故以布施。为转业缘。全无相违也。次于布施时。无贪相应思富寿二果中。于何果。起取果用哉云疑者。见今论余处文。述身语及能发。此招大富果。布施业感富果定。故于富果。起取果用也。然而由布施业边际定等力。转富业令感寿果。故于寿果可起与果用也。如彼动业于天等果。起取果用。于人等果。起与果用。就其业体见之。起取果用。起与果用。故不可背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之理欤。
  重难云。光法师引业非唯感总同分。亦能兼感别命根故之释难思。若命根众同分一引业所感者。宁可有同分长。命根短之义哉(是一)。
  次光法师任持有二。同分是总。遍任持。命根是别。遍任持之释有疑。遍非遍者。即可总别义。于遍任持中。何论总别不同哉(是二)。
  次光法师彼文。既不云命根。故知。现业不感同分。容感命根之释不明。既判现身同分先业引故。设虽不云命根。同是引业所感。其义定可等。引此文为现在业感。现在命根之证据。谁可信用之哉(是三)。
  次布施时。无贪相应思。感寿异熟果者。入边际定。及愿转富业感寿果。颇似无用(是四)。
  次延寿行时行布施。为得富果欤。为当为得寿果欤。若为得富果者。为得富果行布施毕。有何所以。忽愿转招寿果哉。何况。今论云以诸命缘衣钵等物随分布施。婆沙论(百二十六)说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为感寿果。以衣钵等命缘众具行布施(见)加之。婆沙论(百二十六)云。为留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文)为感寿果行布施云事。此文亦分明也。若亦为感寿果者。以彼布施时。无贪相应思。岂可名富业哉(是五)。
  答。命根众同分。虽一引业所感。所感命根众同分各别。故有长短不同。更可有何过哉。
  问。光法师依婆沙论正义家意。可许顺现业感众同分义耶。答。不许之也。两方。若许之者。光法师虽及异释。第一正释意。述顺现业不感众同分之旨。若婆沙论正义家意。许此义者。光法师岂可作此释哉。若依之尔者。披婆沙论(七十)说。举评家义中。云诸有欲令顺现受业引众同分(文)此文无诤。可许此义(见)如何。
  答。光法师解众同分现感不现感命根众同分总报别报义。虽作六释自判。虽作六解。初解稍胜。非但多顺论文。亦于理为善。以第一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分非现感。命根容现感云释。为所存实义。而此释意。引婆沙论(百十四)或有说者。二业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谓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二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谓顺现法受业。顺·不定受业。复有说者。三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谓除顺现法受。一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谓顺现法受。复有欲令顺现法受业。亦能引众同分果。若作是说。此四种业。一切皆能引众同分果。及满众同分果之文(取意引之)毕云。婆沙虽无评家。且以第二师为正。以余。论文于四业中。皆不说现感同分故(文)此释既判且以第二师为正。故顺现业感众同分云师说。非正义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婆沙论诸有欲令顺现受业引众同分之文者。不足为疑。即披一段现文。委寻二义正不解。天帝释于佛前所说。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之颂。问天帝尔时有死生不。答之初述应作是说。彼无死生云义。此师说中。举诸有欲令顺现受业引众同分。彼作是说。天帝即于听法座上。更新引得命等八根。诸有欲令顺现受业不能引得众同分者。彼作是说。天帝即于听法座上。除五衰相身位如本。由此理趣故。无死生云二说。次于有余师说。时天帝释亦有死生云义毕。遂判正不云。如是说者。彼无死生故。二说中初说为善。经死生者。身心变故(文)此文意。天帝释尔时无死生云初师说为善判许也。非云彼初师说中所举顺现受业引众同分云义为善。何以此文。猥致今疑哉。
  问。宝法师意。非业非异熟根。有几种耶。
  进云。宝法师释云。九根非业非异熟(文)付之。以道理思之非业异熟根。唯可限三无漏根。何释九根非业非异熟哉。
  答。宝法师九根。非业非异熟之释。非私定判。引本论说(见)故披宝法师解释。引尊者法胜说。此命根亦非异熟。故彼论说有十三根。皆通二种云义毕破之云。此违本论。一根非业是异熟。九根非业非异熟。十二不定(文)既引本论说。定有深意欤。何况。案释旨趣。非无其理。业者。名身语意三业。异熟者。是异熟无记法。故忧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非身语意三业。故云非业非异熟无记法故。云非异熟也。故以今此九根。云非业非异熟。更可有何疑哉。
  寻云。引本论说者。何本论说哉。答。
  问。经部宗意。于无色界。起善染污心时。所假立命根。为是异熟法。为当非异熟法欤。
  答。非异熟法也。两方。若是异熟法者。既善染污心上。所假立命根也。更不可云是异熟法哉。若依之尔者。今论中。依经部宗意。释边际定所引命根云。故此命根非是异熟。所余一切皆是异熟(文)如此文者。于无色界。起善染污心时。所假立命根。是异熟法(见)如何。
  答。见光法师余处(五)解释云。又正理难经部云。若处无业所引。异熟内五色处。于彼或时无业所引第六意处。谓于长时起染污识。或善有漏及无漏识。相续位中无业所引异熟势分。说何为寿。正理难意。于无色界。无内五处。或起余心。又无异熟意处。异熟势分。于彼既无。说何为寿。俱舍师解云。若依异熟立者。是异熟。若依余立者。非是异熟。虽依彼立。非随彼法判性。如名句等依善恶声(文)准正理论。于无色界。无内五处或起余心等之难意。任俱舍师。若依余立者。非是异熟等之答趣。于无色界。起善染污心时。所假立命根。非是异熟法云事。甚分明也。但于今论所余一切皆是异熟之文者。除边际定。所引命根。所余一切异熟势分。所假立命根。皆是异熟法(为言)故光法师释此文云。所余一切异熟势分。假建立者。皆是异熟(文)此释意。即显非异熟法。所假立命根。非异熟法也。若得此意。当卷论文。还为答之润色。全非疑难之论哉。
  寻云。若尔。于无色界。起善染污心时。所假立命根。五类门中何耶。
  答。等流义宽故。可等流性也。非异熟法。所假立故。非异熟生。无能长养缘故。非所长养。有为法故。非有实事。同类因生故。非一刹那也。
  问。光法师意。不由边际定力。延命根义可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今论中。述留多寿行相云。即入第四边际意。无举余缘。知不由边际定力。延命根之义。无之云事。若依之尔者。披光法师余处(五)解释云。又解。二定不损寿命。是故别说。如人应受百年命根。至年五十。入彼二定。设经千年。方始出定。不食段食。还更受余五十年命(文)此释无诤。不由边际定力。延命根之义。可有(见)如何。
  答。入二无心定之间。不损命根故。于彼定中。虽经多年。其间命根别业所感也。如人应受百年寿命。其中间入二无心定。除入定间。寿命之外。出定之后。还更应受本百年中。所残寿命尽故。由二无心定力。延命根之义可有也。光法师余处解释。即显此意也。但于今论中。述留多寿行相云。即入第四边际静虑。无举余缘云难者。彼明由定力。出定之后。延命根故。唯于边际定力。不举余缘也。
  问。由定力。延一劫寿命义。可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设虽定力难思。争可延一劫寿命哉。若依之尔者。披今论文云。又为成立先自称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余。如心所期。则便能住(文)此文无诤。由定力延一劫寿命之义可有(见)如何。
  答。欲界善业。无感一劫寿果。总众同分不通现业所感。设虽世尊定力。自在更不可延一劫寿命。但于今论欲住一劫或一劫余如心所期则便能住之文者。述假令义势许也。非云实有此事欤。
  问。杂心论意。是异熟喜根。无间可生他地心耶。答。可生他地心也。两方。若生他地心者。是异熟喜根。其性羸劣也。更不可生他地心哉。若依之尔者。披杂心论文。非异熟喜根无间可生他地心(见)相例可同。如何。
  答。杂心论意。是异熟喜根。无间可生他地心也。即第二静虑。是异熟喜根。无间可生初静虑眼耳身三识也。退见宝法师余处(七)所引正理论(二十)文云。若生第二静虑以上。起初静虑三识身时。诸有未离自地染者。彼从自地善染无记作意。无间三识现前。三识无间。还生自地三种作意。诸有已离自地染者。除染作意。唯善无记作意无间三识现前。三识无间。亦唯起此二种作意(文)婆沙论(十一)说。其意同之。此等论中。既述第二静虑善染无记三种心。无间起初静虑眼耳身三识之旨。其无记心中。何可简异熟生心哉。杂心论意。亦可存此理欤。
  此论义者。去正治二年俱舍三十讲。贞禅大僧都问增玄拟讲(于时两人俱非成业)之疑也。论义旨趣。云。勘今论余处(十五)欲界及下三静虑无舍受异熟云师意。会中间定业应无异熟之难云。有余师说。业能感根本地中乐根异熟。有说此业不感受果(文)光法师释此文。引杂心论业品(三)问。下地何故。无不苦不乐报耶。答。有说下地粗。而彼受细。故下地不寂静。而彼受寂静故之文毕云。杂心意。同二说(文)如此释者。杂心论意。
  同欲界及下三静虑无舍受异熟云师义(见)若尔从欲界及下三静虑。生上界地。命终心位所起异熟生心。不与喜根相应者。可与何根相应哉(为言)。
  会此疑云。杂心论意。可存欲界及下三静虑。有舍受异熟。云义也。即彼论(十)中。明二十心相生云。报生威仪八。欲界报生心。无间生色无色界秽污心云故。任死生唯舍受之理。欲界有舍受异熟云事。分明也。光法师余处(十)释今论。若说欲界有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槃心。亦具威仪异熟无记。若说欲界无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槃心。但有威仪。而无异熟之文云。于二说中。初说为正。如二十心相生中。欲界异熟生心。能生上二界染污心。即是欲界异熟生心。舍受相应。命终于上二界染心受生。以受生命终心。定舍受故。以此明知。欲界定有舍受异熟(文)准此释意思之。杂心论(九)中。解阿罗汉入涅槃心。虽举欲界及下三静虑舍受异熟有无二说。述二十心相生之报生威仪八故。彼论意。下地有舍受异熟云师说。存正义可云也。但于光法师余处。杂心意同二说之释者。引杂心论。欲界及下三静虑无舍受异熟云一说。同今论下地无舍受异熟。云义中。二说释许也。非谓杂心论意。存下地无舍受异熟云义。有何相违哉。
  此事当卷三十讲。近代明德。所问用故。疑问之趣。聊虽记录。是为余处论义之问委悉难答。并省略之。
  问。光法师意。以威仪工巧心。望五受根。明相应不相应义。作三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意及舍受。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唯舍根相应云也。
  付之。依光法师释。披今论现文。述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仪路。及工巧处。并能变化。随其所应。亦非异熟。余皆异熟。威仪工巧心。可通苦乐喜舍四根相应(见)。若尔。初释意。依何文理。判唯舍根相应哉。
  答。见光法师初释云。意及舍受。若威仪路及工巧处。非异熟。问。何故不通苦乐喜根。答。婆沙一百四十四解苦根通三性中云。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苦根。此复云何。谓异熟生(巳上论文)婆沙。苦根。四无记中。但言异熟。不言余三。明知。苦根不通威仪工巧。苦根既不通威仪工巧。准知。乐根亦不通彼。喜根有二。一者分别。二者任运。若分别强者。唯同忧根。不通无记。若任运者。四无记中。唯是异熟。不通余三。以此准知。但是威仪工巧处心。唯是舍根。不通苦乐喜根(文)初释意。引证文立道理。成威仪工巧心。唯舍根相应之旨。其趣在之。但于今论。意及四受。若善染污等之文者。既置随其所应之言。故威仪工巧心。唯限意及舍根相应。全无所背也。
  重难云。勘品类足论(十五)文。或举意根非善非善为因之类云。谓除善异熟生意根。诸余无记不善意根。乐喜舍根亦尔(文)此文意。乐喜舍根。不限异熟无记(见)或出苦根非不善非不善为因之类云。谓除异熟生苦根。诸余无记及善苦根(文)此文意。苦根不限异熟无记(见)若尔。威仪工巧心。可通苦乐喜舍四根相应。唯舍根相应云初释。岂不违品类足论说哉。答。光法师初释意。就起威仪心。起工巧处心。唯舍根相应云也。品类足论文。据威仪路加行心。缘威仪路心。似威仪路心。工巧处加行心。缘工巧处心。似工巧处心论之。故广通苦乐喜舍四根相应也。所望各别。更非相违欤。
  重难云。若尔。光法师初释意。与第三释意。有何差别哉。答。约今论若威仪路及工巧处之文。初释意云。唯限起威仪心。起工巧处心。第三释意。存兼通加行缘似。威仪工巧心。是其两释差异也。
  重难云。光法师初释证据所引婆沙论。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苦根。此复云何。谓异熟生之文。就起威仪心。起工巧处心。不通苦根相应云者。彼论次上文。述意根无覆无记云。无覆无记者。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俱生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舍根喜根乐根。随应亦尔(文)此文意。起威仪心。起工巧心。可通喜乐相应(见)若尔。初释意。宁不背此文哉。答。婆沙论今文。有随应言故。威仪。工巧。异熟。通果。四无记心。随其所应。通喜乐舍根相应(为言)即如今论。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仪路。及工巧处。并能变化。随其所应。亦非异熟。余皆异熟之文。非云四无记心。皆通喜乐舍根相应。不足为疑欤。若如此疑者。今文意。存通果心。通喜乐相应得意欤。甚不可然事也。
  问。光法师以变化心。望五受根。明相应不相应义。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解意喜乐舍。若能变化非异熟(文)付之。变化心者。是微劣心品。喜乐二根。亦强胜行相也。彼此既无相顺之义。岂可相应哉。是以。见今论余处十文。述成就十八意近行相。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文)若变化心。通喜乐相应者。何不成就喜法意近行哉。何况。今论中云乐根异生。生第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喜根异生。生三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若变化心。通喜乐相应者。可有异生生第四定成就乐根。生三四定成就喜根之义哉。加之。婆沙论(八十九)中。明诸心相生云。要欲界舍根。等无间。能生色界心等故(文)若变化心。通喜乐相应者。欲界喜根。等无间。宁不生色界心哉。
  答。变化心者。广通欲色二界。可亘近分根本。若不通喜乐相应者。下三静虑根本地中。可无变化心。故变化心通喜乐相应。下三静虑根本地中。亦可有之(为言)第二释。所存大有此事欤。但于变化心者。是微劣心品。喜乐二根。亦强胜行相云难者。变化心者。既禅定所生果也。何必微劣心品哉。通喜乐相应。全不可有所背。次于今论余处。若生色界。唯成欲界等之文者。光法师会此文云。舍是中庸。起时稍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乐非是中庸。起时稍难。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舍。不言喜乐。以实余时。亦有成就(文)此释意云。舍是中庸起时稍易。故下地变化心。上地为所依。唯与舍根相应故。生上地成就下地舍根相应变化心。喜乐非是中庸。起时稍难。故下地变化心。上地为所依中。无喜乐相应之类。故生上地不成就下地喜乐相应变化心。故生上地成就下地通果心。但言舍相应不言喜乐相应。以实云之。初二静虑变化心。自地为所依与喜根相应。第三静虑变化心。自地为所依。与乐根相应。故于自下地。亦成就喜乐相应变化心(为言)以实余时。亦有成就之释。其意在之。下地变化。上地为所依中。无喜乐相应之类故。可有异生生第四定。成就乐根。生三四定。成就喜根之义云难。更不可来也。次于婆沙论。要欲界舍根。等无间。能生色界心等故之文者。此义意。欲界变化心中。无喜根相应之类故。此文颇不足为疑欤。
  重难云。见光法师解释始末。变化心唯舍相应云初释意。引诸论解十八意近行中。皆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之文为证判。以此故知。不通喜乐。而第二释意。存变化心通喜乐。相应之时。问。若通喜乐。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文相起尽。无诤指初释为证。若生色界唯成欲界等之文。致此问难也。答此问云。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生上可言成下等。欲界变化心中。与舍根相应。是中庸故。生上成下。与喜根相应。非中庸故。生上不成下云也。变化心通喜相应者。唯限初二静虑变化心。自地为所依云事。甚违问答首尾哉(是一)。次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等之释意。由中庸非中庸不同。有成就不成就差异释成也。若下地变化心。上地为所依中。无喜乐相应之类故。生上地不成就下地喜乐相应变化心者。直可云。尔何烦释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等哉(是二)。次有何所以。欲界变化心中。无喜根相应之类哉(是三)。
  答。勘婆沙论(百三十九)文
  述生初二三四静虑成就下地意近行。同唯举舍意近行。爰知。变化心。唯舍相应云初释意。引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之文为证。且引文初也。意广取生初二三四静虑。成就下地意近行。唯举舍意近行之文。为其证据。若不尔者。何引此文。证变化心。不通乐根相应之旨哉。故第二释意。问若通喜乐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探初释为证之意趣。生初二三四静虑。成就下地意近行。何故言舍不言喜乐。哉问也。答此问云。舍是中庸等。生初二三四静虑。成就下地意近行。唯限舍意近行。不通喜乐之旨显也。非云欲界变化心中。有喜根相应之类。次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等之释意。舍是中庸。起时稍易。故有下地舍根相应变化心。上地为所依之义。故生上地可成就下地舍根相应化心。喜乐非是中庸。起时稍难。故无下地喜乐相应变化心。上地为所依之义。故生上地。不成就下地喜乐相应变化心。故诸论解十八意近行中。生上地成就下地意近行。但言舍不言喜乐会也。中庸变化心。上地为所依。非中庸变化心。上地不为所依。故云舍是中庸等。即成上地为所依。不为所依之义门也。何为别事哉。次此义意。下地变化心。上地为所依。唯限舍根相应云故。欲界变化心中。无喜根相应之类(为言)。
  已上相传义趣。大概如此。委细问答。并让本抄而已。
  寻云。变化心。通喜乐相应云释意。有证文哉。
  答。光法师第二释意。无分明证文欤。只依今论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仪路。及工巧处。并能变化。随其所应。亦非异熟。余皆异熟之文。作此释也。品类足论(十五)中。举意根非善非善为因之类云。谓除善异熟生意根。诸余无记。不善意根。乐喜舍根亦尔(文)此文意。喜乐二根。不限异熟无记(见)然而不云通通果无记欤。婆沙论(百四十四)中。或云。无覆无记有四。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及变化等通果心。如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惠根亦尔。然有差别。谓信等五根。除染无记。余随所应(文)或(百四十四)云。无覆无记者。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俱生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舍根喜根乐根。随应亦尔(文)此等文意。同今论说。有随应言故。非变化心通喜乐相应云释证据欤。有入以此等文。为其证据。恐难依用之。
  问。下三静虑根本地。可有舍受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文)付之。设虽下三静虑根本地。何无舍受哉。是以。今论余处(二十二)文。述持息念依地云。有说。根本下三静虑中。亦有舍受(文)婆沙论(百三十九)中。明得意近行云。离第二静虑染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文)第三静虑根本地。无舍受者。宁云得第三静虑意近行哉。
  答。见正理论(三十)余处文云。非明利识有死生义。以死生时。必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文)勘婆沙论(九十八)说云。梵辅梵众。依未至地心。命终结生。大梵依静虑中间心。命终结生。所以者何。命终结生心。唯舍受相应。舍受唯在初静虑近分地。非根本地故(文)光法师余处(十)引此正理·婆沙两论文毕云。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文)光法师今解释中。云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引文如下。即指此第十卷众释也。准正理婆沙两论定判。述下三静虑根本地。无有舍受之旨。余处当卷之释。其意如此。但于今论余处。有说根本下三静虑中。亦有舍受之文者。光法师释此文云。此非正义(文)次于婆沙论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之文者。乘言便说也。婆沙论次上文云。离欲界染○第九无间道时。得初静虑及彼眷属十二○离初静虑染○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二静虑及彼近分十二(文)乘此言便云。离第二静虑染○第九无间道时。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也。披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九十三)举学八支舍缘。云得果转根或退舍故。乘此言便。出(九十四)十无学支舍缘。亦云得果转根或退舍故(文)或(百十)明未知当知根相应。亦念觉支相应法云谓余八根。乘此言便。述未知当知根相应。亦喜觉支相应法。同云谓余八根(文)以实论之。十无学支舍缘无得果舍。未知当知根相应亦喜觉支相应根。唯限六根。然而乘言便。说例证如此。准彼思之。云得第三静虑及彼近分六。乘言便说。非存第三静虑根本地有六舍意近行欤。
  已上贞禅大僧都义也。圣禅拟讲传存此义。
  或一义云。得第三静虑者。得第三静虑根本地果意近行(为言)举因显果也。
  已上乘信僧都并义海得业义也。
  问。论中明二十二根三性门云。唯善后八根(文)光法师释。本颂先说信等八根。故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解乘前先问善。是故先说(文)。
  付之。几善等问是长行也。而本颂先结。长行后制。若尔。今故不可然如何。
  答。说三性法之次第。必列善不善无记。故先可问几善耶也。故本颂先说信等八根事。乘前先问善故释也。但虽本颂先结。长行后制。先可问善之义。是必然故。如此释也。如彼云善等于善等初有四二三等。说三性法之次第。必列善不善无记事。圣教中。自本所定也。后学辈。始不可疑欤。
  问。忧根与身边二见相应欤。答。不相应也。两方。若相应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忧根不与身边二见相应(见)若依之尔者。披婆沙论文。述忧根与欲界一切随眠相应之旨。一切之言是广。何可简身边二见哉。
  答。忧根唯限善及不善。身边二见。有覆无记法故。忧根不与身边二见相应云事。道理先必然也。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四十四)中。述忧根非无记云。忧根且非有覆无记。
  由与欲界有身见边执见不相应故(文)但于婆沙论文者。实似难会。然而任愚推试会之云。正见婆沙论(八十六)说。牒释发智论忧根欲界一切随眠随增之文云。忧根欲界一切随眠随增者。忧根唯欲界。通五部及一切随眠相应故。有尔所随眠增(文)此文意云。忧根与无漏缘一切随眠相应故。忧根欲界一切随眠随增(为言)重意云。无漏缘随眠。有相应随增。无所缘随增故。若欲界无漏缘随眠中。有不与忧根相应之类者。欲界随眠中。容有忧根不随增之随眠而欲界灭道所断。邪见疑无明。无漏缘一切随眠。皆与忧根相应故。发智论文。云忧根欲界一切随眠随增也(为言)总而言之。欲界随眠中。贪·慢·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虽不与忧根相应。缘忧根故。约忧根有所缘随增也。
  问。欢行转心所与戚行转心。相应义可有耶。
  答。不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欢戚行相既异。何可有相应义哉。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欢行转心所与戚行转心所。亦不相应(见)若依之尔者。寻伺粗细相替。沉悼行相遥异。彼此尚许相应之义。欢戚行相。相例可同如何。
  答。欢行转心所。戚行转心所。行相水火异。故更不可有相应之义。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四十四)中。明忧根非无记云。忧且非有覆无记。由与欲界有身见边执见不相应故。所以者何。行相异故。彼二见欢行相转。忧根戚行相转。互相违法。不相应(文)勘光法师余处(二十九)所引正理论(七十九)文。述悲无量依地云。此胜解作意。理应违近。有欢戚处中行相别故。悲既戚行相传非喜乐相应。勿二行相俱时转故(文)任此等文。欢行转心所与戚行转心所。不相应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寻伺沉掉等例难者。彼虽粗细相替行相亦异。非如欢戚互相违。故全非相例之疑难也。
  问。苦根唯缘不善法欤。答。广可缘三性法也。两方。若唯缘不善法者。鼻舌身三识相应苦根。岂可缘不善法哉。
  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又彼无有不善法故之论文云。无不善法故。无苦境(文)如此释者。苦根唯可缘不善法(见)如何。
  答。苦根广可缘三性法也。所谓眼耳二识相应苦根。广缘三性法。鼻舌身三识相应苦根。唯缘无记法。故苦根所缘。广通三性法。不限不善法云事。必然也。但于光法师无不善法。故无苦境之释者。苦根以不善法。为所缘境。是其本故。若无不善法之处。亦无有苦根(为言)有不善法故。有苦根之上。兼缘善无记法。更非所遮也。
  问。忧根可缘上二界耶。答。可缘上二界也。两方。若缘上二界者。上二界无有恼害事。忧根。何可缘之哉。是以。光法师释又彼定无恼害事故之论文云。无恼害事故无忧境(文)如此释者。忧根不缘上二界(见)若彼之尔者。欲界邪见疑无明。既上缘惑也。彼相应忧根。宁不缘上二界哉。
  答。善忧根并欲界上缘惑中。邪见疑无明相应忧根。可缘上二界也。故见今论余处(十)文。释十八意近行缘境相。偈颂结欲缘欲十八。色十二上三。长行述欲界所系具有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缘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无境故。缘无色境。唯得有三。彼无色等五所缘故。正理论(二十九)文。显宗论(十五)说。偈颂长行。全亦同之。何况。披正理论。次下段文云。所缘定者。欲缘欲境具三十六。缘色界境。唯二十四。除缘香味二依各六。缘无色境。唯有六种。谓法近行二依各三(文)显宗论说。亦同此文。加之勘婆沙论(百三十九)说。上明十八意近行缘境相云。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缘欲界系。谓缘香味喜忧舍近行。九通缘欲色界系。谓缘色声触喜忧舍近行三通缘三界系及不系。谓缘法喜忧舍近行(文)下说三十六师句缘境相云。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缘欲界系。十八通缘欲色界。六通缘三界及不系(文)任此等诸论说。善及不善忧根。缘上二界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光法师无恼害事故无忧境之释者。忧根以恼害事。为所缘境。是其本故。若无恼害事之处。亦无有忧根(为言)有恼害事故。有忧根上。兼缘无恼害事上二界。更非所遮也。
  问。经部宗意。第四静虑可有乐受耶。答。可有乐受也。两方。若有乐受者。披今论余处(九)文。依经部宗意。明十二缘起体云。或有于乐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文)光法师释此文云。或有于色界初二三定乐。第四非苦乐受。发生色界受(文)泰法师释此文云。或于三定乐。及四定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文)加之今论余处(二十八)中。依经部宗意。述三静虑支相云。由此可说。依初五支。灭二三四。立第二等(文)光法师解此文云。由此可说。依初五支。灭寻伺二。立第二定。灭寻伺喜三。立第三定。灭寻伺喜乐四。立第四定(文)宝法师并泰法师释。其意同之。任此等定判。经部宗意。第四静虑无有乐受(见)若依之尔者。光法师。今解释中云。若依经部。苦乐随身。至四定。忧喜随心至有顶。彼宗意说。有身即有苦乐。有心即有忧喜(文)如何。
  答。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五十二)举譬喻者义云。彼作是说。欲界初静虑一切善。染无覆无记。及静虑中间。乃至有顶染污心等。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乃至有顶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无伺地(文)或(百四十五)云。譬喻者言。始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善染无记三法。一切地染法。皆名有寻有伺。唯善无记有三地别(文)准寻伺依地。思五受界系。经部宗意。若约染污受论之者。苦乐随身至四定。忧喜随心。至有顶。光法师当卷解释。即显此意也。若就善及无覆无记受云之者。欲界具有五受。初静虑有喜乐舍三受。第二静虑有喜舍二受。第三静虑有乐舍二受。第四静虑以上。唯有舍受。今论等余处定判。亦存此旨也。若尔。当卷之释。余处之文。各据一门。更非相违欤。
  私云。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九十)云。或有执乐苦二受。随所依身。从欲界乃至第四静虑。皆有喜忧二受。所依心。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有(文)或(百四十五)云复有说言。乐根苦根。五地可得。谓欲界四静虑。彼说有身。皆有苦乐。○或复有说。喜根忧根。九地可得。谓从欲界乃至有顶。彼说有心皆忧喜。三界九地。皆有心故。忧喜亦有(文)此等文既云。或有执。述复有说言。明知。有部宗中。亦有此义也。
  问。经部宗意。可立有寻有伺等三地耶。
  答。可有二义边也两方。若立有寻有伺等三地者。披今论余处(四)文。论主难毗婆沙师云。又粗细性相待。而立界地品别。上下相形。乃至有顶。应有寻伺(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论主叙经部计。为难。故婆沙五十二云。或有执。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寻伺。如譬喻者(文)。此释无诤经部宗意。不立有寻有伺等三地(见)若依之尔者。有寻有伺等三地。废立源出自契经说。经部宗意尤可立此三地。是以。今论余处中。依经部宗意。述立静虑支相。或(二十八)云。由此可说。依初五支灭二三四。立第二等(文)光法师释此文云。由此可说。依初五支。灭寻伺二立第二定(文)或云(二十八)此定远离寻伺鼓动。相续清净转名为内等净(文)光法师解此文云。此第二定。能远离彼寻伺鼓动。定体相续。清净寂静。转名为内等净(文)任此等定判。经部宗意。立有寻有伺等三地云事。分明也。如何。
  答。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五十二)举譬喻者义云。彼作是说。欲界初静虑。一切善染无覆无记。及静虑中间乃至有顶。染污心等。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乃至有顶。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无伺地(文)或(百四十五)云。譬喻者言。始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善染无记三法。一切地染法。皆有名有寻有伺。唯善无记。有三地别(文)准此等文思之。经部宗意。若约染污心品论之者。始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寻伺故。不可立有寻有伺等三地。今论余处。乃至有顶。应有寻伺之文。并光法师所引。婆沙论说。即显此意也。若就善及无覆无记心品立之者。可立有寻有伺等三地。今论余处云。立静虑支之文。并光法师释。亦述此旨也。若尔两方之难。各据一门。彼此之释。更非相违欤。
  问。婆沙论(百四十四)中。明二十二根三断门云。如意根亦尔(文)尔者。亦尔言可摄喜乐二根耶。答。不摄喜乐二根也。两方。若摄喜乐二根者。披婆沙论文。今此亦尔之言。不摄喜乐二根(见)。若依之尔者。今论中云。意三受通三。喜乐二根。通见修非三断。既同意根。如意根。亦尔之言。何不摄喜乐二根哉。是以。婆沙论中。述二十二根三性门。及有异熟无异熟门。如意根亦尔之言。摄喜乐二根。相例可同如何。
  答。九十八随眠中。意舍二根。遍与一切随眠相应。喜根与见所断五十二随眠相应。谓欲界二十四随眠。除嗔疑八。色界二十八随眠除疑四也。与修所断六随眠相应。谓欲色界贪慢无明六随眠也。故总与见修所断五十八随眠相应。乐根与见所断二十八随眠相应。谓第三静虑二十八随眠也。与修所断五随眠相应。谓欲界贪无明。色界贪慢无明五随眠也。故总与见修所断三十三随眠相应。非如意舍二根。遍与九十八随眠相应。故如意根亦尔之言。唯摄舍根。不摄喜乐二根也。但于今论意三受通三之文者。总论之者。意喜乐舍四根。通见修非三断故。虽说意三受通三。别云之者。意舍二根。遍与九十八随眠相应。喜乐二根。有不相应之随眠。故婆沙论中。明二十二根三断门。如意根亦尔之言。唯摄舍根。不摄喜乐二根也。次于婆沙论中述二十二根三性门及有异熟无异熟门。如意根亦尔之言。摄喜乐二根云例难者。喜乐二根。通三性。亘有异熟无异熟。大同意根。故如意根亦尔之言。摄喜乐二根。全无其过。聊有所替。置随应言。兼遮其疑也。
  问。光法师释正理论。遮无染心能续生故文云。或经部计。异熟心受生(文)尔者。所受生异熟生心。可通引满二果耶。答。不通引满二果也。两方。若通引满二果者。光法师余处(九)解释中。不通引满二果(见)。若依之尔者。异熟生心。种类非一准。设虽所受生异熟生心。何不通引满二果哉。
  答。见今论余处(九)述经部宗义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文)光法师释此文云(九)既言引业。明知。行支是引业非满业。由彼过去引业力故。六识相续。流转如火焰行相续不断。往彼彼趣。此之六识相续不断。凭附中有。驰赴所生处。续生有身。名行缘识。此识通于中生二有。生有虽唯意识。于中有位。通起六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文)泰法师释此文云(九)由引业力。识相续流中生二有。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于中有位。起六识故(文)任此等定判。经部宗意。行支体。唯限引业。不通满业。彼行支所感异熟生识。为识支体。故云或经部计异熟心受生。唯限引业果。不通满业果也。
  问。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可有初得信等五根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中有初念。初可得信等五根。欲界生有。初受生位。何可有此义哉。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述彼位信等五根得不得相云。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文)此文无诤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定无初得信等五根之义(见)。若依之尔者。披光法师解释。或述胎卵湿三生。初受生位。得根义云。苦乐忧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虽亦成就。非异熟故。此亦不说(文)或明中生有初受生得根相云。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于中生有初受生位。虽亦有得。非异熟故。不名为得(文)任此等定判。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可有初得信等五根之义(见)何况。婆沙论(三十五)中。说转身续善位分云。若由因力断善根者。地狱死时方续。若由缘力断善根者。地狱生时能续(文)续生时续善根。可指生有初受生位哉。加之。伺论家所说。寻胎卵湿三生。初受生位得根义。正理论(九)云。尔时亦得。信等五根。非异熟故。此中不说(文)杂心论(八)云。余根亦得。而不说非报故(文)准此两论文。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可有初得信等五根之义。云事。甚分明也如何。
  答。上二界没。还生欲界。中有初念。初得信等五根故。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全无初得信等五根之义也。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四十七)中。乘解化生初位得六七八根。问余无色根。尔时亦得。谓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说。答之举一师说云。有说尔时一切得者。此中则说。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说。谓上地没。生下地时。虽得彼根。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说(文)从欲界没。还生欲界。中有初念。尚无初得信等五根之义。况于欲界生有初受生位哉。但于光法师苦乐忧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虽亦成就等之释者。光法师释初得异熟根相云。是异熟根。体现在前。刹那新成。即名为得。非先不成方名为得。与前解得。义稍不同。先念成就。亦名为得。故欲界生有。初受生位。虽无初得信等五根。有成就义故。云虽亦成就。非异熟故。此亦不说也。次于光法师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于中生有初受生位等之释者。见解释一段。上标应知此中。四生初。得异熟根者。通据中生二有初念。出初得异熟根位毕。下云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于中生有初受生位。总举彼位分许也。虽亦有得者。中生二有初念之中。意指中有初念。有初得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之义(为言)非云欲界生有初受生位有此义故。全无所背也。次于婆沙论若由缘力断善根者。地狱生时。能续之文者。生时者。是中有。将生时非生有。初受生位也。故见今论余处文云。言将生位。谓中有中(文)次于正理论尔时亦得信等五根之文者。勘显宗论(五)说云。尔时得信等五根。非异熟故。此中不说。此因化说。不辨三生(文)此文意云。当受胎卵湿三生之者。中有初念。初得信等五根。属当生有。云尔时亦得信等五根也。实据彼中有初念而说。不辨胎卵湿三生初受生位。初得信等五根(为言)元瑜法师(述文记七)问答此中云。问。此文遮化生。约三生说。中有必是化生。此中不应说三生。生有初起。岂有初得意舍信等。解云。此中明得二异熟根。本据三生。初得而说。此最初故。就中料简。兼述化生。非谓三生初得意等(文)今此解释意。亦同显宗论说欤。杂心论。余根亦得。而不说非报故之文。准之可会也。
  问。光法师意。中有位。可有二形类耶。答。可有二形类也。两方。若有二形类者。二形者。非男非女也。何于父母。起爱恚心哉。是以。见今论余处(九)文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披正理论余处(二十四)说述无欲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不阙根故。任此等文。无中有位非男非女之类云事。分明也。加之光法师释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毕。引下论必无中有非男非女等之文。此释无诤。中有位。无二形类定。
  若依之尔者。发智论中。说中有位极多成就十九根之旨。若中有位。无二形类者。宁有极多成就十九根之义哉。
  答。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者。性相之所定也。本有既有二形类。中有何可简之哉。是以。勘发智论处处之文。或(十五)明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中有极多十九(文)婆沙论(百五十)中。释此文云。十九者。谓二形者。除三无漏根(文)或(十五)举无想天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云。或八或九或十。无形八。一形九。二形十(文)婆沙论(百五十四)中。释此文云。无形八。谓眼耳鼻舌身命意舍根。一形九加男女根随一。二形十。加男女根(文)或(十五)出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云。或八或九或十。无形八。一形九。二形十(文)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及无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其类亦同之。婆沙论(百五十五)中。释此文云。无形八。谓眼耳鼻身命意舍根。一形九。谓前八加一形。二形十。谓前九复加一形(文)准此等文理。中有位有二形类云事。甚炳然也。但于二形者。*非男非女也。何于父母起爱恚哉云难者。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于父母不起爱恚心故。彼中有位。有二形类。更无所背也。次于今论必无中有非男非女等之文。正理论无欲中有非男非女等之说者。就当受胎卵二生之者论之也。故今论。结如是且说胎卵二生。正理论判此说欲界胎卵二生。其意在之。次于光法师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等之释者。既述故下论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以今此文。为其证据。故准所引证文。思解释本旨。不通中有。不通当受胎卵二生之者中有(为言)全不遮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有二形类。何为相违哉。
  重难云。今论余处。如是且说胎卵二生之文。倒心趣欲境之义。限胎卵二生(为言)非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之义。限胎卵二生。宁为证据哉。正理论。此说欲界胎卵二生之释。准之可思。何况。今论化生初位。得六七八(乃至)若二形者。初得八根之文。广可通当受四生之者中有。光法师受此文。释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毕。引必无中有非男非女等之文为证。明知。此文意。当受四生之者。中有位。无非男非女之类云也。若尔光法师不通中有之释。当受四生之者。中有位。无二形类(为言)若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有二形类者。何混云不通中有哉。
  答。倒心趣欲境者。中有位。男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于父起爱。于母起恚。欲趣生有之义也。是则由以中有身必具根故之理。起此倒心故。指倒心趣欲境之义云。如是且说胎卵二生。即指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之义也。何为各别事致疑哉。次今论化生初位得六七八之文。实可通当受四生之者中有。及四生中化生生有也。其中化生生有。有二形类。无其滥故。云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中有不定。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虽有二形类。当受胎卵二生之者中有位。唯有或男或女。无二形类。故为显此义。释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毕。引今论余处就胎卵二生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之文也。爰知。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者。不通当受胎卵二生之者。中有彼女男定故(为言)文言虽难释。意在之欤。
  问。光法师意。非劫初时。中有位可有无形类耶。答。可有无形类也。两方。若有无形类者。无形者。非男非女也。何于父母起爱恚心哉。是以。见今论余处(九)文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披正理论余处(二十四)说。述无欲中有非女非男。以中有身不阙根故。任此等文。中有位无非男非女之类云事。分明也。加之婆沙论(百五十)中。释中有位极少成就十三根云除一形(文)若中有位有无形类者。宁于极少。成就根。可举男女随一哉。若依之尔者。勘发智论文。中有位有无形类(见)如何。
  答。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者。性相之所定也。本有既有无形类。中有何可简之哉。何况。勘婆沙论文云。欲界中有。彼亦不定。当受卵胎二类生者住中有位。有女男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尔者。应无当受卵胎生义(文)此文无诤。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可有无形类(见)而劫初时。全无有受湿生之者。明知。当受湿生之者。中有位。有无形类者。非劫初时云事。加之披发智论处处之文。或(十五)举无相天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云。或八或九或十。无形八。一形九。二形十(文)。婆沙论(百五十四)中释此文云。无形八。谓眼耳鼻舌身命意舍根。一形九。加男女根随一。二形十。谓加男女根(文)或(十五)出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云。或八或九或十。无形八。一形九。二形十(文)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及无色界没。生欲界时。中有初念。所现前根。其类亦同之。婆沙论(百五十五)中。释此文云。无形八。谓眼耳鼻舌身命意舍根。一形九。谓前八加一形。二形十。谓前九复加一形(文)此等文中云中有位有二形类。既非劫初时。劫初时无二形类故也。准知。述中有位有无形类。非劫初时。亦有此类云事。但于无形者。非男非女也。何于父母起爱恚心哉云难者。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于父母不起爱恚心故。彼中有位。有无形类。更无所背也。次于今论必无中有非男非女等之文。正理论无欲中有非女非男等之说者。就当受胎卵二生之者论之也。故今论结如是且说胎卵二生。正理论判此说欲界胎卵二生。其意在之。全不遮当受湿化二生之者。中有位有无形类。何为相违哉。次于婆沙论中释中有位极少成就十三根。除一形之文者。中有位极少成就十三根者。是断善根者故。必成就男女二根随一云也。故见婆沙论具文。释发智论中有极多十九。极少十三之文云。十三者。谓断善者。除一形。信等五。三无漏根(文)中有位不断善根之类中。虽不成就男女二根。彼可成就信等五根。故不为极少成就者也。
  重难云。业通疾具根者。今论余处(九)定判也。中有位何可有不具男女二根之类哉(是一)。
  何况。婆沙论(七十)中。破有作是说。若此命终。受中有者。中有形状。即如此身之义云。又色界没。生欲界者。所受中有。应非女男(文)若中有位。有无形类者。岂可致应非女男之难破哉(是二)次今论。必无中有非男非女等之文。就当受胎卵二生之者论之者。无形二形。其义可同。若尔。光法师依此文。偏释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不云无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有何深由哉(是三)。次中有位极少成就之类。举断善根者故。除一形者。断善根者。极少成就八根。何述极少成就十三根哉(是四)。
  答。业通疾具根者。一切中有位。必具根等五根(为言)非就男女二根论之。故长行释此颂意云。一切中有。皆具五根(文)婆沙论(七十)中。问中有诸根为具不具。答之有二师异说中。指一切中有。皆具诸根。初受异熟。必圆妙故。故初师说云。此中初说。于理为善。谓中有位。于六处门。遍求生处。根必无阙。此说眼等。非女男根。色界中有。无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当受卵胎二类生者。住中有位。有女男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尔者。
  应无当受卵胎生义(文)准此等文。诸中有位。具诸根者。唯就眼等五根论之。非说男女二根云事分明也。次于婆沙论所受中有。应非男女之难破者。见彼论文。破中有形状。如前生身云师义。若色界没。生欲界者。所受中有。如色界身者。诸色界没。生欲界者。中有依身。皆容无女男根。故应非女男(为言)非遮欲界诸中有位有无形类。不足为疑欤。
  次光法师不云无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事。劫初中。有决定无形。故且不释无形化生。不通中有之旨欤。
  次断善根者。极少成就八根者。是渐命终者。及在地狱。已失六色根者也。故婆沙论(百五十)中。释发智论(十五)断善根者。极少十三。极少八之文云。八者。谓身命意及五受根。即渐命终。及在地狱。已失六色根者(文)而中有位。无命终者。无失六色根者。故断善根。在中有位。更无极少成就八根之类也。
  问。欲界没。生上二界时。顿命终者可有八根灭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披发智论(十五)文。述欲界没。生上二界时。顿命终者。或九根。或十四根灭之旨。不可有八根灭义(见)。若依之尔者。顿命终者。种类非一准。何无八根灭义哉。
  答。生盲及已得眼根而失人。住无覆无记心。顿命终生上二界时。可有耳鼻舌身命意舍女男根随一八根灭义也。但于发智论文者。诸根不阙。顿命终者。生上二界。住无覆无记心。眼耳鼻舌身命意舍女男根随一九根灭。住善心于前九根。加信等五根。十四根灭云也不遮生盲等人。住无覆无记心。顿命终上二界时。有八根灭义。更非指疑也。
  问。论文云。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文)尔者。引因道者。唯限无间道欤。答。唯限无间道也。两方。若唯限无间道者。离系得能引道。种类万差也。何唯限无间道哉。何况。道类智位。及初尽智位。所得离系得。随无间道判性类者。岂不见道修道杂乱。学无学道混滥哉。加之。披婆沙论(百五十八)文。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所得无漏离系得道。类智品摄(见)若随无间道。判性类者。宁非法智品摄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五十八)中。判离系得性类*云。择灭得随能证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文)此文意由道作用。引起离系得。名能证道。故能证引因道。唯限无见道(见)如何。
  答。引因道者。现起断对治无间道。与离系得为同类因。引起离系得。是其本故。唯限能证无间道也。故光法师释于离系得。能为引因依因性故之论文云。若依未知根在无间道。能断惑边。望离系得。能为引因性。故引因谓同类因。能引彼离系得起。为等流士用果(文)既云在无间道。能断惑边。望离系得。能为引因性。故成唯限无间道之旨。亦判引因谓同类因。能引彼离系得起。为等流士用果。不可通解脱道。解脱道与离系得同时。不与离系得为同类因故也。是以。披今论余处(四)文云。若有学道所引择灭得即有学。若无学道。所引择灭得即无学(文)以所引言思之。引因道者。唯限无间道(见)光法师释此文云。若有学道所引择灭得即有学。随能证道。是有学故。若无学道转根时。所引择灭得即无学。随能证道是无学故(文)无学得果位。引因现起无间道。是有学摄。故不举之。唯出引因现起无间道同无学摄转根时。明知。引因道者。唯限无间道也。何况。光法师余处(二十一)所引。正理论(五十)中云。若据住此。能证离系。因无间道。若据住此。正证离系。因解脱道(文)能证道者。即引因道。故引因道。唯限无间道云事。此文亦分明也。加之。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九十)遮唯无间道。能断随眠。唯解脱道。能证彼灭云执云。为遮彼意。显无间道。能断烦恼。隔烦恼得。令不续故。亦能证灭。引离系得。令正起故。诸解脱道。唯名证灭。与离系得俱现前故(文)或(百八)释发智论诸结法智断彼结灭法智作证之文云。谓随法智。为无间道。断尔所结。此无间道。即能证彼尔所灭故(文)释诸结类智断彼结灭类智作证之文。准之可思或(百五十七)明有漏离系得界系云。择灭者。谓欲界下三静虑五蕴择灭。彼世俗道类得。皆色界系。以下地择灭有漏得。皆上地近分摄故(文)若引因道。不限无间道者。下地法上择灭有漏得。岂不通上地根本地摄哉。或(百五十八)述欲界见修所断法。无漏离系得。唯未至定摄议云。评曰。此中初说为善。诸离系得。必由断对治力不引起故(文)若引因道。广通解脱道者。宁可定必由断对治力所引起故哉。但于道类智位。及初尽智位。所得离系得者。现起无间解脱二道。见道修道相替。有学无学分别之时。不随现起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道类智位未来。修拟无间道。修道摄道品。初尽智位未来。修拟无间道无学道摄道品。故随彼未来所修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故无见修无学三道杂乱之过。亦不背随引因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之理也。次于婆沙论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所得无漏离系得。类智品摄之文者。以实云之。彼无漏离系得。可法智品摄。故婆沙论云。若类智品摄。亦不应理。彼断及得。法智所证故(文)但评曰。此中初说为善。以类智品是彼不共决定对治故者。论彼离系得正性类。虽是法智品摄。由类智不共决定对治义边。类智品中。且摄属之(为言)实是法智品摄故。专顺随现起能证引因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之义也。
  重难云。勘婆沙论(百五十八)文云。苦类智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离系得。苦类智忍。与彼四得。互不为因。苦法智忍。为四得因。苦法智为三得因。除苦法智忍得。以加行善法。胜非劣因故。有为法得。随法胜劣故(文)如此文者。苦法智与苦类忍俱生。欲界见苦所断烦恼上离系得。为同类因(见)若引因道。唯限无间道。随彼判离系得性类者。欲界见苦所断烦恼上离系得。随苦法忍可判性类。苦法智。何与彼为同类因哉。例如苦法智不与苦类忍俱生。苦法忍得。为同类因。(是一)次道类智位。及初尽智位。随未来所修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云事。甚难思。光法师既释引因谓同类因以未来所修道。不可名引因。未来无同类因故也(是二)。何况婆沙论(六十六)中。述有漏道。证中间二果。名沙门果。举尊者僧迦筏苏说云。以世俗道。离欲染时。亦修未来诸无漏道。所得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门果名(文)正义家破之云。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未来圣道。未有作用。如何于彼。此得果名(文)若以未来所修道为引因。以离系得为其果者。可同僧伽筏苏义势。岂不蒙婆沙论正义家难破哉(是三)加之无间道。是向道摄。故得果位。必舍之。若道类智位。及初尽智位。未来修无间道摄道品者。宁无向果杂乱之过哉(是四)。就中得果位。未来修无间道摄道品云事。论家定判。人师解释中。未见其证据。若无分明依凭者。谁可信用之哉(是五)。次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所得无漏离系得。实法智品摄者。评家可叹后说为善。何判初说为善哉(是六)。
  答。随无间道。虽判离系得性类。离系得者。解脱道位。始现起故。其品类与解脱道同。不可云随无间道判其性类。故品类自解脱道物。品类分齐。既与解脱道同故。苦法智与。苦类忍俱生。欲界见苦所断烦恼上离系得为同类因也。有为法得。随法胜劣故。苦法智不与苦类忍俱生。苦法忍得。为同类因。其理可然。更非相例欤。次。现起无间道。与离系得。为同类因。引起彼离系得。是其引因本。故光法师释引因谓同类因也。虽然修容起能证引因用。未来断对治道之时。由彼所修未来断对治道力。引起离系得故。虽正不起能证引因用。以彼未来所修断对治道。亦名能证引因道也。故光法师余处(四)释各二离系得之义云无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有漏得。有漏道断惑。虽亦能引无漏得。而非正引。但是兼引故。不互随二道判性。但随自道。彼能证道。虽复不起。然互相修。而由彼力。择灭得起故。各随自能证道判(文)以未来所修断对治道。为能证引因。得离系得之旨。此释炳然也。
  次。于婆沙论中。破尊者僧伽筏苏说之文者。僧伽筏苏意。未来所修无漏道。实以中间二果为果云故。正义家破之云。未来圣道。未有作用。如何于彼。此得果名也。今以未来所修断对治道。为引因者。由修彼道力得。容为彼所引果离系得。故以彼为能证引因道。判离系得性类(为言)非云彼未来所修断对治道。正起引因用。以离系得为果。异僧伽筏苏意也。次。无间道。是向道摄故。得果位必舍之者。长途所定也。不可异求之。今道类智位。及初尽智位。随现起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者。可有大过。故未来修拟无间道果道摄道品。随彼未来所修果道摄无间道。判离系得性类故。向果二道。全不杂乱也。次。得果位。未来修拟无间道果道摄道品云事。人师释中。粗有所见。泰法师余处(二十一)释云。今言一味者。是一类义。理实而得果之时。修过恒沙。四法四类。对治智故。得随治道。亦过恒沙法类得也(文)。净影大师(大乘义章十七)释云。言定体者。须陀洹果。圣德为体。圣德不同。泛论有三。一是果体。依如毗昙。行修分别。唯第十六道比智心。是其果体。得修分别。通摄见谛十六圣心。悉为果体(文)任此等定判。得果位。未来修果道摄无间道之旨分明也。今论余处文云。集断得八智。顿修十六行。即此意欤。次。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修所断染时。能证引因现起无间。是法智故。彼所引离系得。可法智品摄之理。必然也。然而由类智是不共决定对治故。以彼法智。所引离系得。类智品中。且可摄属之义门。傍亦有之。法智品摄。云。后师说意。不存此义门。故评家虽判初说为善。理实而言。彼离系得。可法智品摄也。

  问。杂心论意。次第证不还果圣者。可有喜根证义耶。答。可有喜根证义也。两方。若有善根证义者。披杂心论文。述若次第得斯陀含果。世俗道七。谓意舍及信等五根。无漏道八。前七及已知根毕云。次第得阿那含果亦如是(文)净影大师(大乘义章四)引杂心论说。释阿那含果云。次第之人。但有八根。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及与已知根。无举喜根。任此等定判。彼论意。次第证不还果圣者。不可有喜根证义(见)若依之尔者。以道理思之。设虽杂心论意。次第证不还果圣者中。何无喜根证义哉。
  答。杂心论意。次第证不还果圣者中。第九解脱道位。入初静虑根本地之类。可有喜根证义也。故今论云。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彼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中。复有喜受。此二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二因如前。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无间解脱。此俱有故(文)正理论(九)中。明不还果云。次第证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喜为第八。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已知第九(文)显宗论(五)说。全亦同之。准此等文。次第证不还果圣者。有喜根证义云事。有宗依凭。诸论之中。一同谈之。至杂心论。宁不存此性相哉。但于杂心论次第得阿那含果亦如是之文者。次第证不还果圣者。第九解脱道位。多分起未至定故。从多分说。更不遮少分入根本地有喜根证义也。以何知之者。勘发智论(十五)文。问几根得不还果。答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婆沙论(百四十七)中。牒释此文云。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七及八如一来说。此依多分。若入根本。或八或九(文)准发智论文。可会杂心论说也。净影大师解释。会通亦同之。
  问。无学圣者。修练根位。以喜根。为无间道。以舍根为解脱道义可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转入异受。其义甚难。得胜种姓位。何可有此义哉。是以。光法师释实得第四。唯由九根之论文云。应知。此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说九根三受随一。不据转根。若据转根。应说八根三受随一(文)如此释者。无学圣者。修练根。无间解脱道位。不转入异受云事。分明也。何况。光法师述得无学果。无间解脱道位。不转入异受之旨。相例可有。
  若依之尔者。披婆沙论说。用乐迟苦速二通行。可修练根(见)若尔。无学圣者。修练根位。何无以喜根为无间道。以舍根为解脱道之义哉。答。圣者种类分万差。心品现起非一准。无学圣者。修练根位。以喜根为无间道。以舍根为解脱道之义。可有也。即勘婆沙论(九十三)文云。或复有用。乐迟通行。及喜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钝根者。依初静虑等。及依未至定等。随其所应。入正性离生。得果练根。离染修余功德。而般涅槃(文)此文无诤。修练根位。以初静虑根本地喜根。为无间道。以未至定及中间禅舍根。为解脱道之义。可有见。此文既无置简别之言。此义宁不通无学圣者哉。但于光法师若据转根。应说八根。三受随一之释者。对得无学果位。加已知根由九根得。无学圣者。修练根位。除已知根。由八根得(为言)更不遮无学圣者。修练根第九无间解脱道位。转入异受。由九根得之义也。次于得无学果。无间解脱道位。不转入异受云例难者。得无学果解脱道。是息求位。不欣乐异受。故不转入异受。无学圣者。修练根位。除欣求胜种姓。故可转入异受也。准光法师。解脱道是尽智。尽智是息求。故不能入之释。可思之。
  重难云。见婆沙论(九十三)文。不举用苦迟乐速二通行。作所作事之类。若有无学圣者。修练根无间解脱道位。转入异受者。何无以未至定及中间禅舍根。为无间道。以初静虑根本地喜根。为解脱道之义哉。答。无学圣者。修练根位。以未至定及中间禅舍根为九无间前八解脱道。以初静虑根本地喜根为第九解脱道之义可有也。但于婆沙论中。不举用苦迟乐速二通行。作所作事之类云难者。既出用乐迟苦速二通行。作所作事之类毕。可准知用苦迟乐速二通行。作所作事之义。故略不举之也。
  问。乐根证不还果圣者。可退所得果耶。
  进云。今论云。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文)。付之。论退不退义尤可任种姓利钝。设虽乐根证不还果圣者。其姓若钝根者。岂不退所得果哉。是以。喜根证舍根证不还果圣者。退所得果。以乐根修练根。证不还果之人。亦退所得种姓。相例可同如何。
  答。乐根证不还果圣者者。已离第二静虑染。依第三静虑。入见道。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之类。故定是超越证人也。而超越证人。必无退故。不退所得果云事。道理炳然也。故光法师释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之论文云。以乐证果。必是超越。夫超越人。必无退义(文)正理论(九)云。次第无容乐根得。故超越无容有退失故(文)显宗论(九)文。全亦同之。超越证人。必不退果。非无其由。故光法师释非先离欲超证第三。有还退义。此离欲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之论文云。非先离欲界超越。证第三果有还退义。此离欲不还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一先以世间道得。二后以出世道得。此显超越不还不退也(文)此释意云。先于凡位。断欲界九品烦恼。至不还果位分。云世间道得。后入见道。至道类智位。证不还果。名出世道得。既是世间出世。二道所得。极坚牢果。故不还之(为言)故超越证人。虽其姓钝根。永不退所得果也。但于喜根证舍根证不还果圣者。退所得果云例难者。次第论人。断欲界烦恼。第九解脱道位。入根本地。以喜根证不还果。依未至定。以舍根证不还果。故退所得果也。光法师。若次第者。以喜根证。即容有退之释。即显此意也。次于以乐根修练根。证不还果之人。亦退所得种姓云例难者。彼练根所得不还果。非世间出世二道所得。故有种姓退也。彼此相例。更非齐等欤。
  问。喜根证不还果圣者。可退所得果耶。
  答。可退所得果也。两方。若退所得果者。乐根证不还果圣者。既不还所得果。喜根证不还果圣者。相例可同。是以。婆沙论(百四十七)中。述以喜乐得无退义故。喜根证不还果圣者。不退所得果(见)若依之尔者。喜根证不还果圣者。既通次第证。何不退所得果哉。
  答。泛论之者。喜根证不还果圣者。实通次第超越二类。其次第证人。断欲界烦恼。第九解脱道位。入根本定。以喜根证不还果之中。退所得果之类可有也。是以。光法师释。云若次第者。以喜根证。即容有退(文)但于乐根证不还果圣者。不退所得果云例难者。彼唯限超越证类。故不退所得果。全非相例。次于婆沙论。以喜乐得无退义故之文者。以无间道为能证。以解脱道为正证者。性相之所定也。而次第证喜根证不还者。是正证非能证。故今文且就喜根为能证道。超越证不还论之。故同乐根证不还者。是正证非能证。故今文且就喜根为能证道。超越证不还之。故同乐根证不还。不退所得果云也。
  问。迦湿弥罗国师意。成就忧根人。五受根俱过未定成就根欤。进云。发智论云。定成就过去未来四。除一受根也。
  付之成就忧根人。五受根俱。过去未来。定成就之。何唯限四受根哉。是以。健驮罗国师意。成就忧根人。五受根俱。过未定成就根判如何。
  答。勘发智论(十六)文云。若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一。定成就过去未来四。三世二。现二。余不定(文)婆沙论(百五十六)中。释此文云。过未四者。谓四受。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健驮罗国说。此文应言过未成五。谓五受。三世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说。名虽不定以数定故。应如前说(文)此文意云。成就忧根者。必有一受现在前故。五受根中。名虽不定。以数定故。迦湿弥罗国师意。以一受根。为三世定成就根。以余四受根。为过未定成就根也。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五十六)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名虽不定而数则定。必有一受现在前。故此中说数。不说名之文。其意亦在之。但于健驮罗国师义者。五受根中。名虽不定。于现在世。必有一受。总为唯过未二世。定成就根。颇不叶实义也。
  问。成就忧根人。可有现在定不成就根耶。答。可有现在定不成就根也。两方。若有现在定不成就根者。发智论中。明成就忧根者相。离出过未定不成就。及三世定不成就根。不举现在定不成就根。知无此类云事。若依之尔者。既有现在定成就根。相翻思之。何无现在定不成就根哉。
  答。出发智论全文。抄婆沙论具文。令朋疑难之趣。可成会通之旨也。即勘发智论文云。若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一。定成就过去未来四。三世二。现在二。余不定(文)婆沙论(百五十六)中。释此文云。若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一。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一者。谓具知。定成就过去未来四。三世二。现在二。过未四者。谓四受。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健驮罗国说。此文应言过未成五。谓五受。三世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说。名虽不定。以数定故。应如前说(文)就今文。有此疑也。会之云。成就忧根者。必有一受现在前。故五受根中。名虽不定。以数定故。迦湿弥罗国师意。以一受根。为三世定成就根之时。余四受根。现在定不成就之义。必然也。但于发智论中。不举现在定不成就根云难者。以一受根。为三世定成就根毕。余四受根。现在定不成就之义。不言自显。故论文虽别不举之。以实云之。余四受根。可为现在定不成就根也。
  问。光法师意。无形人。可有入圣义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所以无形能入圣者(文)。付之。伺有宗论说。寻无形入圣。今论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乃至)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正理论(九)判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任此等论文。无形人。不入圣见。是以。念法师等古德意。无形人。不入圣释如何。
  答。见今论文。偈颂结初无漏十三。长行释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等五根及未知根。成就未知当知根人。定成就根中。不举男女二根随一。正理论(九)文。显宗论(五)说。偈颂长行。亦以同之。何况。发智论(十六)云。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彼定成就十三(文)婆沙论(百五十六)中。释此文成就十三者。谓身命意四受除忧。信等五。未知当知根(文)若见道位。必成就男女二根随一者。此等诸论中。岂不云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十四□加之。披光法师定判。破他师释。引婆沙论(百五十六)中出成就未知当知根时。定成就根。云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过未三者。谓三受。未现一者。谓未知当知。现二者。谓身命之文毕云。彼论。既言三世定成一受。虽名不定。以数定故。标数说之。男女二根。于见道中。既随成一。行故不说(文)述今正解云。于见道中。男女二根。或有或无。若有者。随成就一。若无者。据从下渐舍男女根说。所以无形能入圣者。渐命终位。深心猛利。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故婆沙百五十解随信行极少成十三根。言十三根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根一无漏根。即离欲染渐命终位。入见道者。婆沙意说。渐命终位。舍男女根。无眼等四。能入见道。此存不疑。故知。渐命终。言说男女。或可。婆沙一无漏根言。显不成余二无漏根。离欲染言。显不成忧。渐命终位。入见道言。显舍男女及眼等四。以此故知。渐舍男女。能入见道(文)任此等文理。无形人。有入圣义云事。甚分明也。但于今论本性损坏扇搋半择等之文者。光法师会之云。彼文既不遮渐舍入见道。何妨无形能入见道。彼言不得入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文)次于正理论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之文者。光法师会之。作二解释云。正理云。无有无形得圣法者。此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无形者说。或可。正理言中有失。以此论解极多中不云无形故。此论云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文)次于念法师等释者。光法师破之云。念法师若说男女二根。于见道中。虽定成一。以名不定。故不说者。此是西方义。若必成一者。迦湿罗国义。说数定故。应有十四。然说十三。故说非理。良由未见新婆沙也(文)若尔。彼此难势之趣。光法师先皆会通之。后学之辈。更不可劬劳欤。
  重难云。勘旧俱舍论(二)文云。偈曰。未知欲知根与十三相应。释曰。何者为十三。谓意命身根女男根随一。及三受根。信等五根。未知欲知根为第十三(文)此文明述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男女二根随一之旨。若无形人有入圣义者。何云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男女二根随一哉(是一)次。光法师若必成一者。迦湿弥罗国义。说数定故。应有十四之释。亦难思。唯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之上文。案初无漏十三之下意。就名论之见。既云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就数定论之者。可云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八故也。若成就命意舍。各定成就三之文。就名论之者。初无漏十三之文。同可就名论之。宁判说数定故。应有十四哉。若尔。念法师释。似顺今论文(是二)。
  答。旧俱舍论文。是可译者谬。违诸论说。亦背道理故也。故光法师释云。成未知根。必在欲界。故身及苦。亦说定成。旧俱舍不说苦根。男女随一者。译家谬矣(文)次就数名异说出□者。一时定成就其随一根。其名不定之时。迦湿弥罗国师意。以数定故。云定成就。西方师意。名不定故。可为定成就□。□□命意舍三根之类中。或俱成就五受根。成就信等五根。或成就五受根。不成就信等五根。或成就信等五根。不成就四受根等。其位各别。其数不定故。就数定论定成就相之义。意成就命意舍三根。以四受根及信等五根。不为定成就根也。故发智论(十六)中。就数定明定成就相云。若成就命根。彼定成就三。余不定。意根舍根亦尔(文)准知。今论文云。成就命意舍。名定成就三。述初无漏十三。亦就数定论之云事。念法师就名判定成就相之释。不辨此深理。故光法师。既难破之。谁可依用之哉。
  问。正理论意。无形人。可有入圣义耶。答。可有入圣义也。两方。若有入圣义者。见正理论文或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正简无形入圣之义。或述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无形入圣之义。置传说言。明知。自所存不许此义云事。是以。古德引此文毕云。正理称传。显己不信。故知。男女定随成一(文)。
  若依之尔者。无形人。有入圣义者。源出发智论说。正理论意。宁不许此义哉。
  答。见发智论处处之文。或(十五)明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随信行极多十九。极少十三。随法行亦尔(文)婆沙论(百五十)中释此文云。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无漏根。即已离欲染。渐命终位。入见道者(文)或(十六)述二十二根定成就定不成就相云。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彼定成就十三(文)婆沙论(百五十六)中。释此文云。成就十三者。谓身命意。四受除忧。信等五。未知当知根(文□□此发智论文□□□□人。有入圣义云事。甚分明也。正理论意。岂不许本论说哉。但于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之文者。光法师会之云。正理云无有无形得圣法者。此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无形者说(文)次于渐命终位传说深心等之文者。光法师会之云。或可。正理叙古相传。何必不信。既无别破。不可执斯传字以作指南(文)次于古德。正理称传显己不信等之释者。既背光法师释意。更不可依用之。
  重难云。光法师。或可。正理叙古相传等之释。是第二释也。初释云。正理称传。自是不信本宗之义。非我过也。捡寻婆沙论文。全无传说之语(文)此释意。正理论意。不许渐命终位。无形入圣之义见如何。
  答。光法师。正理称传。自是不信等释意。古师意以正理论传说之言。为不许渐命终位。无形入圣之证故。乘古师意存不信传。若正理论师意。不信渐命终位。无形入圣之义者。自是不信本宗之义。可彼师过。全非我过。更不可用正理论说(为言)是则乘古师。为非古师义。作一往释也。非云正理论实意。不许渐命终位无形入圣之义。以实论之。如第二释。是相传传非不信传可云也。光法师意。以第二或可。正理叙古相传等之释。可为所存正释也。
  问。光法师。释无形人具足戒得不得相。作三解释。尔者。初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解云。得受具戒(文)付之无形人者。卑劣依身也。何可得具足戒耶。是以。今论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乃至)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光法师余处(十五)所引婆沙论中。问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受近住律仪。得律仪不。答应言不得。所以者何。彼所依身。志性羸劣。非律仪器。无形人近住律仪。尚不得之。况于具足戒哉。
  答。光法师初释意。非无由来。所谓依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之论文。判所以无形能入圣者。渐命终位。深心猛利。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成渐命终位。无形入圣之义毕。乘之。问渐死无形得入圣者。亦可渐死无形得受具戒。答。得受具戒。如入见道心猛利故。此释意。云渐命终位。随其所应。舍男女根之人。深心猛利。厌生死故。能入见道。准之亦可得具足戒(为言)初释所存。其意在之欤。何况。宝法师。问渐命终者。无形得戒以不。答。亦得戒无失。泰法师。问渐终厌生死。无形入见道。亦可渐终厌生死。无形得受戒。答例释得亦无失。任此等定判。渐命终位。无形人得具足戒云事。甚分明也。但于无形人者。卑劣依身也。何可得具足戒哉云难者。无形人卑劣依身者。据本性损坏。无形渐命终位。随其所应。舍男女根之人。其依身不必卑劣。宁不得具足戒哉。故宝法师释云。渐命终者。性犹未转。何不得戒。又渐舍命者。命众同分。本男女根依渐舍故。无非是无根所依众同分。如何即全不得戒。即渐命终者。如入无心。亦得于戒。又缘具故(文)次于今论本性损坏扇搋半择等之文者。光法师会之云。言无根不得戒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文)婆沙论说。准之。可会也。
  问。宝法师意。断善根人。不续善前。可作二形人耶。答。不作二形人也。两方。若作二形人者。见今论文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无不律仪无间断善诸杂染法。显二形人不断善根之旨。知。断善根人。不续善前。不作二形人云事。若依之尔者。宝法师解释中。述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断善者。极少成八。极多十四(文)若断善根人。不续善前。不作二形人者。何有极多成就十四根之义哉。
  答。披今论余处(十七)文。或云如是断善。依何类身。唯男女身。志意定。或判诸见行者。恶阿世耶。极坚深故。由斯理趣。非扇搋等能断善根。爱行类故。根姓猛利人。能断善根定。与二形人二依。贪欲极增上故。不善意乐。甚为羸劣。争起上品邪见。可能断善根哉。若断善根人。当容作二形者。根姓相违故。必先可续善。不续善前。全不作二形人也。故。勘发智论(十五)文。明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断善根者。极多十三(文)婆沙论(百五十)中释此文云。十三者。谓除一形。及信等五。三无漏根(文)若断善根人。不续善前。作二形人者。宁云谓除一形哉。加之。见婆沙论(百五十六)文云。若成就男女二根。彼定成就十五根。谓男女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断善根人不续善前。□二形人□□□□□□□□□□。重可举信等五根哉。见此等文断善根人。不续善前。不作二形人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宝法师极多十四之释者。断善根者。总所成就根。极多眼等五根女男命意五受根十四根(为言)非云一时成就此十四根。何为难义哉。若于一时所成就根者。此十四根中。除男女随一。极多成就十三根。可云也。此旨既出婆沙论说。宝法师意。更不可背彼论说哉。
  重难云。宝法师释。就断善根人。总所成就根。云极多十四者。可云随信行人。极多成就二十根。何判随信行极多十九哉(是一)。
  次。披发智论(十五)文。明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邪定聚极多十九(文)婆沙论(百五十)中。释此文云。十九者。如地狱极多说(文)而地狱极多成就十九根者。除三无漏根。余十九根也。明知。造五无间业毕。作二形人云事。准例思之。断善根毕。不续善前可作二形人也(是二)。
  答。案宝法师极多十四之释意。就今论。极少八。无善。成受身命意。愚生无色界。成善命意舍之义。毕生生无色界。唯成就信等五根命意舍八根。更无自此增之义。对之断善根人。虽极少成就五受根。身命意八根总所成就。极多眼等五根。女男命意五受根十四根也(为言)随信行极多十九者。异今论极多极少。成就废立。彼引婆沙论说。非举总所成就根。故全非相例。故宝法师释云。婆沙一百五十。随信行极多十九。极少三。十九者除一形二形无漏根。即未离欲染。
  住见道者(文)次于发智论邪定聚极多十九之文者造五无间业之时。起□□猛利心故。二形人。虽不造之。造五无间业毕之后。其心亦可为羸劣故。作二形人也后时其心。甚为羸劣。虽起追悔心。身语二业造罪毕不舍之。成就彼业。故邪定聚。而作二形人也。断善根。是意业罪故。若当容作二形者。必先其心为羸劣。可续善故。不续善前。不作二形人也。
  问。婆沙论意。断善根者。不续善生地狱时。受二形身类可有耶。答。不可有此类也。两方。若有此类者。发智论(十五)中。说二十二根极多极少成就相云。断善根者。极多十三(文)若有受二形身之类者。何无极多成就十四根之义哉。若依之尔者。见婆沙论文。或(百五十)明地狱极多成就八根云。八者谓身命意及五受根。即失六色根。已断善者。或(百五十)释断善根者。极多成就八根。述及在地狱已失六色根者。任此等文。既云失六色根。知可有受二形身之类也如何。
  答。断善根者。不续善前。不作二形人云事。文理如次前论。答中记之。设虽生地狱不续善前。争可受二形身哉。但于婆沙论二处之文者。总举断善根者。在地狱中。所失根也。所谓男失眼等四根及男根。女失眼等四根及女根。故男女合论失六色根云也。非云一相续身。失六色根。何为违文哉。
  问。欲界可有眼根断道耶。答。可有眼根断道也。两方。若有眼根断道者。欲界是散地也。何可有眼根断道哉。是以。见婆沙论(九十二)文。出不成就根断道者云。若圣者在见修道。诸结所系乃至诸缠所缠。如未离欲染。在见修道。诸圣者说(文)若欲界有眼根断道者。未离欲染圣者。宁不就断道哉。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九十一)中举眼根断道缘识。为所缘缚亦相应缚随眠云。谓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文)既述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于眼根断道缘识。为所缘相应二缚。明知。欲界有眼根断道云事如何。
  答。披婆沙论一段之文。出眼根断道缘识。为相应缚非所缘缚随眠云。谓三界见道所断无漏缘(文)欲色界他界他地缘遍行随眠。以欲界中他界缘遍行随眠。取为相应缚。非所缘缚之句。举眼根断道缘识。为所缘缚亦相应缚随眠云。谓三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以欲界中自界缘遍行。及修所断随眠为俱句也。若欲界无眼根断道者。欲界中自界缘遍行。及修所断随眠。于眼根断道缘识。争可为所缘相应二缚哉。爰知。欲界有眼根断道云事。但于欲界是散地也。何可有眼根断道哉云难者。欲界实散地。故虽无眼根无间解脱等断道之称。通加行道故。欲界中可有眼根加行伏断道也。故婆沙抄(五本)中。释□□云。是故。光法师抄云。欲界中。有欲界眼根伏断道也(文)□□解释亦有润色。即勘婆沙论(九十二)文云。不成就乐根断道者应言在第三静虑。未起加行道(文)此文意。已起加行道。爰知。成就乐根断道见。故加行道摄之旨。炳然也。次于婆沙论出不成就眼根断道者云。如未离欲染在见修道诸聚者说之文者。此以一地全断道。名断道门也。其意聊异。不可一准欤。
  重难云。婆沙抄中。解此事虽作二解指。又有解云。及修所断者。唯说色无色界。若遍行或通三界。有云释判若作是说。于义无妨。为所存义见。今何存初释意哉。
  答。婆沙抄有解意。甚难信用。其故见婆沙论文。上标三界遍行。下云及修所断随眠。岂唯限色无色界修所断随眠哉。何况。眼根断道缘识。为相应缚非所缘缚之句中。举欲界中他界缘遍行随眠故。为所缘缚亦相应缚之句中。所出欲界遍行随眠者。无诤自界缘十一遍行随眠。俱取之也。若尔。不缘上界事。与修所断随眠无替。与欲界遍行随眠。于眼根断道缘识。为所缘相应二缚许置。但简欲界修所断随眠。道理宁可然哉。就中欲界身边二见。于彼断道缘识。如何可为二缚哉。加之。此俱句中。不取欲界修所断随眠者。为所缘缚非相应缚之句中。何不举欲界修所断随眠哉。倩案此解释意。旁背婆沙论说。故婆沙抄中。作此释毕。自判云而失论上下体例(文)有解意。既违此等文理。故后学更不可依用之问。类智现前位。必可成就乐根灭耶。
  问。未离欲染圣者。见修道位。可成就喜根断道耶。
  问。依身第二静虑以上圣者。可成就忧根断道耶。
  已上三条论义。第二十卷之处。先年比已记录毕。
  问。从无想天没时。可有信等五根灭义耶。
  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信等五根灭义者。发智论(十五)中云。无想天没几根灭。答。八。唯限眼耳鼻舌身命意舍八根。明知。无信等五根灭义云事。若依之尔者。披婆沙论(百五十四)文。生无想天时。可有信等五根灭义见。以生时思死位。其义可同如何。
  答。从无想天没。命终心位。容起善及染污无覆无记心故。可有信等五根灭义也。故婆沙论(百五十四)中。明出无想想。五部所断通局云。有余师言。唯修所断。问。此文所说。当云何通。答。此文应言彼想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焉。不作是说者。有何意耶。当知此中兼说和合。彼有命终时心通于五部。非但说。出无想心。以命终心是前眷属故此兼说(文)此文意。从无想天没。命终心位。容起善及染污无覆无记心见。既起善心可有信等五根灭义云事。炳然也。但于发智论无想天没。几根灭答八之文者。准婆沙论问答。可会通之也。故婆沙论(百五十四)中释发智论。次上生无想天。几根灭。答八之文。致问答云。问。此说从何处生无想天耶。答。此说从无想中有。生无想生有。问。尔时亦有信等五根现在前灭。何故不说。答。此文应作是说。或八或十三。中有最后心。无记者八。善者十三。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此义有余。有作是说。此中但依灭位生位。皆有者说。信等五根。唯灭位有。非生位有。是故不说(文)发智论中。无想天没时。所灭根。不举信等五根。准此问答。可思之也。
  重难云。勘婆沙论处处之文。或(百六十四)云。生无想天者。有说。彼天尽众同分。善心不起。有说彼天善心虽起。而非修所依。故无修义(文)或(百八十五)云。生无想天者。有说生彼于一切时。不起善心。有说生彼虽起善心。而非修所依(文)此两处中。初师说意。述生无想天者。尽众同分。善心不起之旨。今此师说。定不正义。何云彼命终心位。有善心现起之义哉。
  答。发智论(十五)中。说出无想想云。彼想当言善为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文)无想天中。善心现起云事。此文既分明也。爰知。婆沙论处处二说中。初师彼天尽众同分。善心不起云说。是不正义。第二师说。可为正义也。
  问。根为缘生根非根。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两类所生根。其数可同耶。进云。婆沙论(百四十六)中。有十四根九根不同见。付之。以道理思此事。今此两类所生根。其数尤可同。是以。根为缘生根非根。非根为所缘。生根非根时。两类所生根。其数是同。加之。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根非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时。两类所生根。其数亦无异。彼此相例。其义可同如何。
  答。且任婆沙论现文。出其根体者。根为缘生根非根时。所生根者。眼根为所依。生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非根为所缘。生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彼此合论者。是十四根也。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所生根者。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生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故两类所生根。可有十四根九根不同也。但于例难者。根为缘生根非根时。所生根者。即十四根也。如上出之。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所生根者。色境为所缘。生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故两类所生根。同十四根。无其不同。次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时。所生根者。眼根为所依。生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根非根为缘。唯生根非时。所生根者。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生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故两类所生根。同九根。亦无其不同也。
  重难云。见婆沙论一段之文。根为缘生根非根时。举眼根为所依。眼根为所缘之二缘故。彼此合论。其所生根者。□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含色境为眼识所缘。为意识所缘之二义故。其所生根。亦出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与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唯举眼根为所依。不出眼根为所缘。唯举眼识缘色境。不出意识缘色境。故其所生根。唯列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尤似难思。根非根为缘生根为缘生根非根之句中。可举意识以眼根。色境为所缘。生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故。彼此合论。其所生根者。可有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若尔。根为缘生根非根。及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两类所生相。同是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不可有十四根九根不同。婆沙论说。如何可会之哉。
  答。委悉论之者。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之句中。举意识以眼根色境为所缘。生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也。故根为缘生根非根。及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时。两类所生根。同是意五受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其数不可有多少不同。然与眼识以眼根为所依。以色境为所缘时。根非根为缘之义。既满足。故婆沙论中。且举此一类。略不出眼根所缘故。为缘之边也。婆沙论次下文。述根非为缘生根。及根非为缘生非根。并根非根为缘唯生根非根之句。唯举眼根为所缘。色境为所缘。生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之义。准之可会通也。
  此论义者。去弘长元年最胜讲(当代始也(东大寺定缘得业对兴福寺实宽律师疑之
  其时宗性初加证义者座。以此趣令成败毕。
  问。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时。所生根唯限九根欤。答。不限九根也。两方。若唯限九根者。披婆沙论(百四十六)说根为缘生根非根时。所生根。不限九根(见)相例可同。
  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四十六)中。举今此句。唯出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如何。
  答。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时。所生根。不可根九根。所谓眼根为所依。生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眼根为所缘。生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故彼此合论者。可有十四根也。故婆沙论中。根为缘生根非根时。所生根。列此十四根。根为缘唯生根非根时所生根。更不可替之也。但于婆沙论中。举今此句。唯出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云难者。见婆沙论前后之上述根为缘生根非根之句。既举眼根为所依。眼根为所缘之两类所生根。合出意五受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四根毕。故下明根为缘唯生根非根之句。且举眼根为所依之门。让上略下。论眼根为所缘之边。故所生根。唯出意苦乐舍信等五根九根也。委悉云之者。可载眼根为所缘之义。故所生根。可有意乐喜忧舍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十三根。加眼根为所依时。所生苦根总可有十四根也。
  (写本云)弘长三年(癸亥)七月十五日(午时)于海住山十轮院抄之毕去五月十日始清书之今初秋半候遂结集之前后首尾送六月十五日之光阴大小新古记五十三条之论义后觉之辈可察其志方今宗性去年之秋七月九日依不虑子细初移住此地以降离本寺早历两年遁世路既余一回为常礼祖师上人之遗迹故所卜当山寂寞之闲居也仰愿我山本尊观自在尊施大悲之引摄伏乞佛法拥护春日权现照无二无三之诚心终焉之暮必导兜率内院龙花之朝速援唯心法门预慈尊教化受冥众加被六道轮回之间寻访往昔之恩爱三途剧苦之底济度宿生之朋友於戏此山者观音利有情之灵砌也无妨于求菩提道今朝者自速修孝行之良辰也有便于报已魂恩微功不空自他同得益回向无限亲疏共开悟而已。
  右笔华严宗末叶法印权大僧都宗性
  (年龄六十一  夏﨟满五十)

  明德二年(辛未)正月十一日于尊胜院书写之毕。
  华严末叶。经范之
  永正五(戌辰)九月二十七日自云顺房令相传了喜悦无极以今生值遇之缘力备未来得悟之资粮兼者悲母出离生死ヲ祈ル者也乃至法界平等利益矣。
  三论沙门。英算。(生年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