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二(种性章)

  二日
  一。第二明种性差别者(文)指佛乘种性欤。广明三乘大乘种性欤答。标章云。二明佛种性(文)难云。今见章文。小乘教段广明六种性。始教中具成立五性不同。何偏局佛乘哉。况自下诸章中广明三乘行位时分。又述三乘断惑等不同。明知今云种性广可通诸乘种性也答。初总列中云二明佛种性。全不可通余乘种性(见)是以当章下文偏约佛性显诸教差别。

  所谓终教段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始教中说多人有性○终教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文)何况问云何种性约就诸教差别不同。即答之时立约法约机二门。偏约佛性释之。若广通诸乘种性者。何故小乘云随执非有哉。以彼小乘正有六种建立故。不可云一切皆无唯除一人。又云随事亏盈如始教说。其亦不可尔。如前心识章。此亦有异义。且一义云。当章就佛乘简别五教差别。凡当卷十门不出理行果三法。谓初二门是理法。次五门是行法。后三六是果法也。其理法者。千圣不易之大道。五乘同归之实理也。故今就其理法以论诸教权实得失。若实不得则言非有。故名随执非有门。若实末穷则有亏盈。故立随事亏盈门。但此等皆由结缘异暂趣异路。故下诸章为彼一往假说行位时分等。然无有一人永留自乘涅槃。逐回心向大必当证三身之满果故。第七立二乘回心门者正此意也。良由天真法理都无二途故得尔也。是即当卷十门建立之意也。此义许尔者。今章所明种性唯论佛乘者亦何疑哉。但于小乘段列释六种性等之难者。此是为显二乘人于佛菩萨性全迷不知故于异乘虚相随情安立也。故章举六种性已。次下即云虽于此中说佛一人等。又终教段云。若小乘等(等文如上引)又章终立约法约机二门。其意尤明者乎难云。约三乘之觉性云佛种性故。其佛种性之言更不可限菩萨乘也。或又设虽标佛种。约胜举其名言。终非谓不明余性也。当段中广论种性不同。岂但限菩萨乘耶答。始教段立五性不同。若以无种性之人入种性差别之标言者。无性有何觉性名佛种性哉。是知佛种性之言通非指觉性正标菩萨乘也。若不尔者。无种性之人还可成难义也难云。约多分云佛种性也。无种性其中只一故。或又种性言广种类义等可通也。如何答。
  一。若依小乘种性有六(文)小乘教意于何位立六种性耶答。通诸位可立六种性也难云。俱舍论二十五卷云。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六种(文)小乘六种性约应果立也。何通诸位云耶答。光记二十五云。婆娑第七云。顺解脱分亦有六种。谓退种性乃至不动种性(文)宝师云。一切众生法尔身中具六种性(文)论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者。小乘意但有修得无性得故。虽通凡圣而无学为本。可通诸位也寻云。今此六种性皆通本来与练根之二类欤答。退法一种唯是本来得也。余五种者通二类也问。其种性者何法为体耶答。小乘论藏不见定判。但探义意。以信等五根可为体欤(云云)。
  一。谓退思护等(文)退必退乃至不动定不动欤答。可有不退类也难云。于退法种性有不退之类。如何以之名退法耶。又于思护住升之类必可有退机。如何以之不名退法耶答。退法者。设有不退之类。遇少缘可退意アリ。是故独得退名也。后四种性设遇胜缘不可退意アリ。然虽不退有退意。故如得退法名。设退スルトモ有不退意不得退名。得思护住升等名也。但于难者。退名约容有欤。正义心只其根性论ハカリ也。退セサル事モアル也。不动自性本来不动必不动也。练根得不动又种性退升进ニモ乃至退法ナル也。
  但退法カ不动マテニナルタルハ退法マテモカヘリテ本性成事アル也。升进不动マテ至ルハ升进マテモ下ルヘキ也寻云。练根进时纵令退法种性护法トナリ乃至超不动トナル等义アルヤ答。不尔。次第次第可进也寻云。六种应果但是既断烦恼。如何退起烦恼耶答。小乘意。既断烦恼而于过去有惑得故。遇缘即退再起也。然就退类初退法必以少缘退也。后思法等退时。必遇极胜缘再起也。
  三日
  一。不动性中有三品(文)不动性声闻可有上中下三品欤答。舍利弗既下品也。不可有三品也难云。演义钞十三(上)云。据法花中则不动罗汉亦有上中下三根。声闻悟不同故。五百千二百亦称下故(文)不动性声闻可有三品(见)答。当段云。
  下者声闻性如舍利弗等(文)声闻种性不动性人证出也。自声闻中上根智慧第一对独觉故下トナル也。但抄十三上释。彼付一乘悟入分上中下三根非小乘三根。不可准例也。
  一。说佛一人有佛种性(文)小乘教心。可有多人同时有佛性之义欤答。无此义也难云。弥勒菩萨补处菩萨也云事。阿含经所说也。无佛性耶。又准佛性论。分别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见)加之探玄记中释。俱舍论一切菩萨坐金刚座成等正觉。
  一切菩萨者贤劫千菩萨(云云)既同劫中有千菩萨(见)何况入大乘论中引阿含经。六十菩萨同时成佛云ヘリ答。当段云。说佛一人有佛种性(文)佛性限一人者。且约萨婆多宗同时多佛不成之义也。唐朝盛流布宗故。小乘教者多分出萨婆多义也。若依萨婆多宗者。纵虽有多人佛性之义。约成佛唯一人之义边故。释佛一人有佛种性也。次分别部者。以三乘空理名佛性也。必非如来性欤。但于难者。部计既别也。可有多人佛性多佛并成之义欤。次贤劫千菩萨等释。
  且小乘教中唯无七佛不立三劫三千之佛云事论义也。纵七佛千佛无有多佛并成之义故。云一人有佛性也。又说佛一人有佛种性者。一大三千界内唯佛计佛种性人余皆二乘性也。是横一时见也。若竖论贤劫千菩萨アリ。又弥勒菩萨可成佛。故种性人多之也寻云。今说佛一人有佛种性者。佛性论性得修得二性中当何性耶答。当章虽无分别可当修得之性也。委细者如略文义也。
  一。以于佛功德不说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文)小乘教心。可有佛德无尽之义欤答。不说佛德无尽义也难云。宗轮论中大众部出世部一说部等计释。佛身无边佛寿无量(文)加之基师疏。佛寿无量也。双林入灭等皆化现也(云云)答。当段云。以于佛功德不说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文)但于难者。真谛疏云。大众部依用花严涅槃金光明等大乘经(云云)是又萨婆多一义者。部别不同也。不及和会欤寻云。上拣非大菩提性。今大菩提性。佛许见故相违也。如何答。上大乘小乘下言也。今小乘自教前大觉性云故不相违也寻云。小乘自教前云大觉性证据アリヤ答。俱舍论二十五云。独觉大觉名二觉者(文)。
  四日
  一。就有为无常法中立种性故(文)以真如为种性之体义无之欤答。尔也难云。检本论瑜伽所说。真如所缘缘种子生出世间法(文)然瑜伽既始教所依论藏。尤可取种性之体也。如何答。始教大乘意以真如不为种性云事章文分明也。故章云。彼约始教以理从事粗相而说故。约事中明性种(文)但真如所缘缘种子者。若依护法心者。缘真如智从所缘名真如所缘缘种子。依难陀心者。闻熏习种从正体智云也。依此等义心更非相违也。
  一。即是一分无性众生故(文)无性有情发菩提心可许发心修行之义欤答。尔也。难云。实不可有发心修行之义也。云虽复发心勤行精进事约容有论之也答。一义云。无性有情实可许发心修行之义也。释虽复发心等即此意ナルヘシ。虽然彼身中四智无漏种无之故。何勤行精进皆成人天之善根终不成佛也。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无有断尽(文)此道理相宗依用义欤答。非依用义也难云。既有佛性者必成佛故。以义云之有可断尽之义。设若于有性许断尽义。有无性众生故。于生界无尽期故。诸佛利乐众生之愿不可有间断也。尤叶道理也。何不依用耶答。法相举非谈此义。佛地论中立此道理故。后为破之先举此道理也。但于难者。有性皆成佛者。以义量之可有可尽义云意也。
  五日
  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文)瑜伽二种于一种子上立之欤。ハタ于二个种上立二种性欤答。于一种子上立之也难云。本性住唯识论第二云。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文)即四智心品法尔无漏种子也。习所成者。同第九云。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文)依闻等熏习所成种性也。何于一种子上立之耶答。义灯云。虽一种子未增增别增位。不可更得本名(文)只同一种了上未增位云本性。此未增种蒙闻熏习本有无漏种フトリ增位云习种性也。是故二种性于无漏一种子上论之也。但于难者。唯识论文一个种子遮义不见也。非相违不依熏习法尔云也。
  一。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文)瑜伽论所说六处殊胜文付有为性判之欤答。尔也难云。正见当段文。即内六处中意处为殊胜。
  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性种性(文)今此文依依无为性判之(见)如何答。始教门心。若依相宗者。瑜伽论所说六处殊胜者。生灭本识中立本性故。尤可云立有为性也。是以章主余处解释中立有为性判。彼简终教真如无为性故也。但于难者。当章心。立性习二性分五性别事。虽依始教门义。新熏种立种性故。以意处殊胜与本觉解性一味取之。付无为性判之。立二性也。所望已异。各据一义无失寻云。瑜伽六处者何耶答。有三义。一义佛果六根六境六处殊胜云也。一义以六位云六处殊胜也难云。今后一义不可然。其故瑜伽中。于声闻说六处殊胜。岂于声闻具等妙等位哉(云云)答(云云)一义云。于六处殊胜有三重言总。六处中取意处。意处中取第八。
  第八中取无漏种子也(为言已上)三义中以此义为正义也寻云。殊胜言限无漏种欤。通所依本识欤答。限无漏种子也。此无漏名殊胜者。无性第八无出世无漏种故。对彼具无漏众生说六处殊胜也。今内六处者。是简外六处也。
  一。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种性(文)始教大乘心以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性种性欤答。尔也难云。寻始教大乘心唯述生灭赖耶之义不谈如来藏本觉义。是以唯识论中。本性住种性。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云云)此文心未必云本觉解性。如何答。当段云即摄赖耶识中本觉有始终两门。始者偏依相宗当教之义谈之。终者会权入实。故以实教一分之义为始教之义。则以深密第三时不空为终教者。是则始教之终终教之始也。取其实义但是始教门义也。立五性义谈不成佛故也。今本觉解性为种性者。又此等心也寻云。即摄赖耶识中已下文。义苑折薪集成三记不同アリ。其义如何答。集成第二云。即摄等者约实教出体故。下之起信论中说。梨耶二义中本觉是等(文)此记意。带妄之真从带真之妄隐摄谈之。故为本性住种性也。重意。真心本觉义有为无常识中隐谈四智无漏种云也。若尔者今章文云。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种性故可训也。纂释委细也。可见之虽有义苑折薪之了简。以集成可为正义欤。
  六日
  一。
  梁摄论云闻熏习○以此为因(文)今此梁摄论文约法尔种性明性习前后义欤答。尔也难云。今文专明性习通融义诚文也。何以此文可谈性习前后义耶。是以次下释性习无碍义云。然有二义无二事。

  如上摄论二义和合为一因故得知也(文)准此释以梁论文约性习无碍义云事如何答。始从始教之段至梁论一切圣人以此为因。约法尔种性释性习前后义。然瑜伽既云。具种性者方能发心等已下文段总约新熏义论性习缘起融通义也。但于难者。以一论文证多义事。其例多之。故始教段用之。后终教段引之。况一教中以彼论文约本有。性习前后义心得。约新熏明性习无碍义可心得也寻云。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文)堪任者。十信心得或初住心得タリ。何义耶答。异说纷纭。一义云。义苑云。言堪任者贤位之前也。
  谓成就菩萨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种子故(文)总指十信云三贤位前也。折薪记以十信名为堪任。亦以初住已上兼名堪任持也。一义云。集成记别指十信中第十心名堪任位也。一义云。复古云。但可位至堪任者。是发心住也。已去者向第二住以往也。
  章主御意初住(见)次下文位到堪任成菩萨种性(云云)岂非初住耶。
  一。具种性者方能发心(文)具种性者。具性习二性欤。唯具本性住欤答。具性习二性也难云。依集成指事等所引正见本论文。可指局本性住。其故者。瑜伽第三十五云。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发心因○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足(文)章主所引全同法文。云具种性者。论云种性具足是也。云方能发心者。论云初发心因是也。即论次下自转释种性具足之义云。若诸菩萨六处殊胜等(云云)岂非局本性住耶答。章下文重牒今文云。以论说种性必具性习。明知今云具种性者。双具性习者也。但于发心品文者。义灯云。
  发心即是习种性○退与不退俱名发心(文)(具如上引)准此本性住者。通为二发心因。习所成者。偏为不退位发心因。故论发心品约通唯举本性住云六处殊胜等。而不可遮习所成亦为发心因之义。故知论文意兼含习种。仍今章云具种性者方能发心欤。
  一。是故此二缘起不二○习为后(文)性习二性无前后欤答。尔也难云。本性住是无始本有之性也。习所成即今始闻熏习所成之功德也。何云无前后耶答。当段云。此二缘起不二。随阙不成。亦不可说性为先习为后(文)但于难者。依章家意。五性各别不必法尔。皆由熏习方说其性。此亦有二义。一义云。依折薪意摄闻熏所成之善种。以归本识立性习无二之义故。此不可有先后。一义云。依集成意。今此二性通论其实体。只是一个之解性。然彼解性未被熏习之时。不定属大乘不定属小乘。既不定属。名何性哉。既无所名故。指此位名无性有情。若纵虽熏习未致本位名不定性。若发大乘心行六度等熏修功成与彼解性和合融通时。方名菩萨性习具足。谓约本说有性种。约修说为习种。若发自调心等。准此可知。是故若不由熏习有性种者。是自性无缘。如孔目第二所破。即次下引之。故知不可说性为先习为后也。
  七日(此略文义也。下问答抄可成之)
  一。
  问此二种性与仁王及本业经○有何别耶(文)瑜伽论所说性习二性与仁王本业性习二性有差别欤答。无差别也难云。仁王本业有二性于解行二位立之。三贤已前不立种性处也。然瑜伽所说既发心已前立本性种性之体。何无差别耶。是以青丘大师解释中。上出仁王二性了不同瑜伽地持所说二种种子名二种性。
  彼与果德为本性义位未得发心已前(云云)此文经论二性有差别(见)答。瑜伽仁王等二种性者。经论建立聊互虽有前后。于种性之体者。更不可有差别也。章中释此事。彼经大都○为性种故云十住十行如次立习种本性。又瑜伽中久习为习种约本为性种述本性在发心之前。经论意义虽似不同于立种性位者。若二性不和合者。更不可为种性故。经论共至堪任位可立之。是以章中。
  而此二种非初非中后○无二相故(云云)但于元晓师不同瑜伽地持所说等难者。仁王三种种性三贤中已得如来种性法身故。如次三种性立三贤位。瑜伽本性闻熏二种种子述立二性义故。似有不同。是故晓公释不同瑜伽等也。今发心住种性依行增胜开之为三种六种等。种性建立性习和合谈缘起不二立堪任位事。更二师不可相违。即瑜伽论二种性之体故。显本有性置发心前。仁王本业依行增进故。以三种六种等相配诸位也。依之章主习故成性依性起习等释。青丘又依此门者。更非所存也(以上略文义也)。
  一。问。
  此二种性与仁王及本业经○有何别耶(文)瑜伽所说性习二性与仁王本业习种性种一体欤答。一义云。可别体也难云。见当章起尽释成经论之二种性。即以此二互成缘起无二相故等(云云)如解释者。经论二种性同体也(见)如何答。瑜伽之二种性二种种子也云事。自他宗共许之。而仁王本业经等出十住已上位之体名习种性等。十住十行二位岂限种子耶。即当章文释经论二种性有发心前后。然彼功能必有所依等(云云)能所既异也。知可别体云事。
  是以诸记心指事中引元晓大师不同瑜伽地持所说二种种性等之解释不取舍。集成复古等。经约现行论依种子释成。种现亦异也。何可云同体耶。但章文互成缘起无二相等者。经论二种性虽别体。性习之前后名义互相成故。显缘起不二计也略文义经论二种性一体之义欤(见)。
  一。此二种非初非中后(文)始教意立性习二性事何位耶答。至堪任以去立之也难云。依解释见瑜伽论所说。云本性种性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释习所成种性。述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既种性立发心之前。何必至堪任以去立之可云耶。何况仁王本业中。习种立十住性种置十行。尔者章家堪任以去立之者有何意趣耶答。章家意至堪任位立种性事分明也。更于性习不可分前后也。是以瑜伽中。云具种性者□能发心。摄论中。闻熏习与阿梨耶识中解性和合(云云)二性缘起不二若阙一性者。更不成种性也。但瑜伽论并仁王本业经等前后难者。不可私劬劳。章自会此事云。
  要由功能显方可说○义意融通(云云)何况习故成性依性起习等释各出一义。不可云有前后也。
  一。然彼功能必有所依(文)功能者。指二种性欤。限习种性欤。又所依者。通二种性欤。亦限本性住欤答。功能云所依云俱可通二种性也。或云习种或本性不可取定也难云。今章云。
  要由功能显方可说有故经不违论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论不违经(文)今依此释。经依习种功能显说有本性。是故习前性后也。论由有本性住种性说起习种功能。性前习后也云此释意分明也。若尔者。功能所依各通二种云事。道理不明。如何答。此文意。初住发心位依二种性功能显所说有所依二种性故。经意亦具论意也。要由功能显方可说有故释此意也。若瑜伽中于十信所依性位说二种性故。由有此二种性果初住发心位可起二种性功能道理在之。是故论意亦具经意也。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释等皆此意也。上方可说有有者。所依二种性有可说云事也。又要由有性性者。所依二种性アルニ依テト云事也。但于难者。经论互说义道周备故。功能所依通二种无相违欤。

  八日
  一。知种性至堪任位说(文)堪任得名位名欤答。就种性为名非位名也难云。至相大师解释中云。满十千劫住堪任持者并皆成佛(文)依此释者。以十住位为堪任地。是岂非位名耶答。以种性为堪任在二义。一若依所依性论之者。既入十住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名堪任持也。是以方论中云。自乘种性有大势力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名堪任持。此文既明镜也。更是非位名也。是就所依性论种性故。于十信位论性习缘起义也。但于难者。于大菩提所堪任功能实至极所望。正种性名堪任之义。至初住位成就云计也。位即是非云堪任也犹意云。演义抄释种性十信(见)今章主御释初住(见)似相违。故折薪记会释此事。十信位正种性位也。十信位种性知事。又初住堪任位种性显时。立归知故至极处云堪任位云。立归见处云。十信心得也。故无相违也。于太子位法四海功能如有之。正太子功能成就至极即位后法四海功能如显。虽然即位之位不可与太子名。如以初住位不可名堪任也。即位后太子功能如显。
  至发心之位种性名堪任之义显也(为言)纂释之愚案一义之趣能能可心得也。
  一。若不从愚夫至堪任以来中间修此串习行者更何位修也(文)中间者何位耶答。一义云。中间即十信位也难云。一义云。堪任位有诸记异释。今十信位名堪任。然愚夫与中间者。于薄地凡夫中虽闻无漏教。而生得善分济无解了。以无解了故发心不真。纵虽串习施戒等善。而未成顺解脱分故。是故愚夫。若闻教成慧解发菩提心串习施戒等。即成加行善已去名顺解脱分善。而不深信因果等故。未入十信。是名中间。述记九(末)云。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从初发心。乃至十回向终名顺解脱分(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心既云及已前位。明知未入十信已前也。如何答。当段云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愚夫未修习发心堪任中间十信位修串修行。依此行功至发心位成堪任性也。若此中间十信中不修此串习行者。更何位修耶。若既不修者岂至堪任耶云此文意也。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得位以未见第二住故(文)章主意。习种性位者。通初住以上欤答。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等之解释者。性习二性位不通初住已上(见)难云。唯识论中出习所成种。闻所成等熏习所成(文)晨旦人师释此文。胜解行地发心已去未入初地名习所成故(文)初地已前通名习种性位(见)何况演义抄(十一上)引唯识论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上展转乃至生出世心之文。生出世心者。即是见道判。然既云展转乃至。明知习种性通见道已前也。如何答。习种性之位分虽有异释。且任多分之义总指地前名习种性。其旨如难势。但于当章文者。非谓习种性不通胜解行住。
  且就十二住门第一种性住第二名胜解行住者。初住以上者是菩萨正位故。舍种性住名。种升第二住故。初住已前不具性习。何得登正位。若不登正位者。何名第二住耶。但于难者。十二住门与性习二性门配立既别也。何得混乱耶。
  九日
  一。位到堪任成菩萨种性(文)成菩萨种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欤。要不依退不退之义欤答。要依退不退之义非云成堪任也难云。设具二种性。退堕恶趣失菩萨性者。更至堪任意无之无成种性甲斐。如何。何况集成记堪任位分济者。十信之内至第十信有决定不退者。指此不退位为法身佛性之性。是名种性初位。又引起信论得信成就堪能发心之文为此义之证(云云)明知此师意齐位不退成菩萨性云事答。一义云。今判三乘种性成就者。即以性习融通成一种性正为种性成就。故章上文云。具性习二法成一种性等。又云。性习融通以为种性。又云。然彼功能必有所依。又云。论要由有性方起功能(云云)准此等释。定知约性习融通之时方为种性成就也。但于难者。若准天台等释。第七信已上既得信不退成堪任故。堕在三恶更不可堕二乘地。成堪作欤。又集成意。寄终教门以例显始教菩萨性之成相。故引起信如是释也。
  一。智论云暖顶忍等名为性地(文)四善根共名性地欤答。尔也难云。于忍位者不转向余乘故。无转根成佛义。属性地事道理可然。然于暖顶二善根者。转向余乘故。许转根成佛义。尔者如何以暖顶二位属性地耶答。当段云。暖顶忍等名为性地(文)何况天台四教义第五云。问云。若暖顶退者何名性地。答曰。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竟终不重入。有性善根故能得圣果。是故经云。宁为调达不为郁头蓝子。调达造三逆罪堕于地狱。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诸根猛利过舍利弗(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者。智论说三乘共十地中。三贤名干慧地。四善根名性地也。依智论意者。亦不以性地判为不退位也当段云。直不云性地属种性住云属字意アル字也。
  一。若依俱舍论得顺解脱分善根位(文)俱舍论意顺解脱分者指何位耶答。指三贤位也难云。
  愚缚异生所修一花一香等之微善名顺解脱分三贤四善根通名顺决择分(见)如何答一义云。始从微善至三贤位通名顺解脱分。唯取四善根名顺决择分(云云)论二十三云。从此念住后顺决择分初善根生名为暖法等(文)但于难者。两义俱有文证。此义为胜也。
  十日
  一。由此则立三乘种性(文)就种性义唯识论有三师异说。今章所立性习融通缘起不二之义依用何论师耶答。新古合成之护法论师义也难云。章主就熏习所立之二性融通义者。专依瑜伽论摄论探慈尊等本意成立之。兼约会同仁王本业于瑜伽之义弥显二性缘起不二之义。若谓相承之依凭。则至相孔目章第二有种性章。依地持论立性习二性云。
  若欲出体则用本有修生缘起福惠定惠等门为体(文)然至相承于法常。法常是真谛孙弟也。是则章主依凭之次第也。何云贤首又依护法立耶。是以探玄记第五(十住品)亦立种性义。彼出体门中明习性有无云。一约护月唯本性。二胜军唯习性。三护法俱二。四如缘起俱离(文)此云如缘起俱离者。正是当章所明二性融通缘起不二之义也。既护法等三师之外别立为一门。岂非指孔目章所述本有修生缘起不二门耶。是则护法谬执瑜伽立法尔五性。
  章主依相承探瑜伽玄旨述性习融通之义暗破护法之谬执。何还云依彼立耶答。折薪云。依唯识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
  第一净月等师(应等护月)唯立本有○第二难陀唯立新熏○第三护法正义。论云。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又云。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展转乃至生出世心。释曰。出世心者即见道。其第三义正同瑜伽三十五种性品引文。即前瑜伽本性住文全同(上皆钞文)清凉既以第三师正同瑜伽。贤首又正依此立。但约习成处。方约新熏本有说彼性。亦大同而已(文)但探玄记明种性中。云性种有二门。一就有为无常门。如瑜伽云六处殊胜○二无为常住门。
  如宝性论云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中说(文)即次下举四说中。护月等三师是于前有为无常中更细分之。第四云如缘起俱离者。今前无为性之义也。尔者正是当终教意欤。何与始教性习融通之义令全同哉。非相违。
  一。诸乘性种皆就习说(文)定性无性不定性之三类。就一人上竖论位前后欤。横有三类可始终各别欤答。章下文云。当知此中就位前后有无恒定不相由也(文)难云。凡判诸乘之种性。横可论种类不同。何就一人上竖分位前后耶。若如今解释者。未至诸乘本位之前名不定性。然见本论瑜伽。横分四种声闻中。回向菩提声闻可通乃至第四果(见)显扬唯识等诸论皆以如是。今既以瑜伽为依凭明性习融通之义。何至定不定性之分位忽可违本论耶答。凡论诸乘种性。或竖分定不定。或横论有性无性。经论所说不一准列祖解释亦不同。
  且如般若净名等经许见道已前回心不许已后回心。是岂非竖分定性不定性之二类耶。又佛性论第一卷破小乘品云。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法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文)无性不定性及定性之三类竖论前后云事。论文分明也。谁谓不尔耶。
  虽当章现文不引此等经论至行位章明始教不退相之时。正依佛性论今文释成其义。今亦明始教门诸乘种性。祖师岂不存此等论证耶。但于违瑜伽论云难者。既圣教中或约竖或约横各论诸乘种性。其说不一准。故今就瑜伽种性品文。明性习融通义之时。且依约竖之一说分诸乘之性种。何必为难耶。若依约横之一说。
  建立四种声闻之义更非所遮之也折薪记引演义钞五性竟会通之云。唯无性二祖全同。余四性少异。清凉但以偏习为定性具习为不定性。今约位说至位成定性。未至名不定性。故少异尔。以贤首据瑜伽种性必具性习故。要至位不至位说。清凉约会二宗故。不克位以克位。出瑜伽论故也(文)。
  一。毕竟死者喻一阐提无佛性也(文)一阐提与谤大乘有差异欤答。无差异也难云。钞第十九上云。一谤方等经。二犯四重禁。三作五逆罪。经三未必拨无因果。拨无因果即一阐提(文)有差别(见)答。宝性论第三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涅槃等。
  无涅槃性者○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等(文)是则一阐提与谤大乘无差异(见)但于难者。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之三类但喻毕竟死故。无差异心得无相违也。
  十一日
  一。
  一阐提辈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所引高贵德王品文说阐提作佛之义欤答。尔也难云。今文全无一字加减。但现流布本云。一阐提辈不得阿耨等(云云)若依此本者。所引之文全不见阐提作佛之义。如何答。当段云。亦得阿耨等(云云)但于难者。指事云。或经本云一阐提亦得。或经本云一阐提辈不得(云云)既是异本也。且依一本也重意云。
  征所以者何若能发于菩提之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文无诤阐提作佛之义也。不得者指阐提之位也。故章结释云。就位前后有无恒定等(云云)。
  一。善男子以何缘故等(文)今引涅槃大经文证始教义欤答。尔也难云。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道理。故无性有情终续善后成佛也。是则皆成义谈也。何始教段引皆成之教证耶答。当段既御引用也。证文无诤也。但于难者。折薪记有此问答。彼答心。彼一本觉真如性谈方。终教义故。其方不引证据。圣教之证据引就。有样样断善续善二位。分位断善位毕竟死喻タレトモ。续善位不名阐提方取也心得故无相违也。
元和七(辛酉)三月十一日。春季谈义不审。以纂释问答抄略文义书集毕。不可有定量矣。
  法印权大僧都实英(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