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八(断惑分济第六)

  二日
  一。断俱生者(文)俱生烦恼约四谛可算欤答。不约四谛也难云。若依大乘。十烦恼中贪嗔痴慢四唯迷事。余六迷理。但约相应。互通迷事理故。分别起十。多分迷理故。约四谛。俱生六中身边二见唯迷理。余四唯迷事故。约多分不配四谛(见)何一向约四谛不算耶答。折云。其俱下此不约四谛者。前未见谛故。四谛为所迷。由见谛已证于初果。但俱生正障三界。所以欲界惑润欲界七变生死。上二界惑润生上二界生死。断此惑已。方证阿罗汉果故。约三界以分生也(文)但于难者。萨婆多见惑迷理修惑迷事故。随转小乘故不配四谛也。
  一。第六识俱生(文)前五识相应俱生不举欤答。尔也难云。唯识论第六云。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文)此文心。
  余六识烦恼修所断モノハ一具是断(见)何第六识出耶答。当段云第六识俱生(文)但于难者。前五识相应俱生不举事。第六识相应俱生断时。一度断之故不举之也一义云。小乘心。一意识根随眼根依诧时眼识名故。随转且本。第六出欤。或又菩萨断道准唯识第十云。前五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云如第六识无时其随五识障不发故。断道六识中イツモ第六本ナル故。先举第六也。
一。又进修道人有其二种(文)于所知障。地地九品之别可有欤答尔也难云。他宗人师解释中。不可依地而立品数(云云)如何答。同体烦恼既有九地九品之别。所知障何无之耶。是以唯识论中。可有九地九品别(见)依之菩提院云。凡有漏法。善无覆犹有品数。虽无系缚他法之力。地地被系故。必有品数也。故所知障随烦恼可有品数不同也。但于难者。烦恼地地有粗细品数。粗先断。细后断。所知障不尔故。无品数者。对烦恼粗论之。有品数者。随烦恼分之也。无相违。
  唯识论第十云。
  所知障种○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文)述记十(末)义林第二六卷私记问答抄引之。委细也。可见之。
  三日
  二顿出离者(文)顿出离人之断惑。约九地九品断之欤。约三界九品欤答。约三界九品也难云。晨旦人师释。约九地九品断之(见)答。正见对法论。云顿断三界一切烦恼。
  章主即述此文意云顿断三界渐除九品○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总三种九品名初一品一时顿断故。云顿断三界(文)既云总三种九品。明知。约三界九品断之。不约九地九品也。加之义苑第六云。不备历阶渐故云顿也。谓此一类人。由根胜故。将三界八十一品修惑束成三九。才断欲界一品。将色界一品无色界一品。一时齐断故云顿断三界。然后却断第二品第三品等故云渐除九品(文)折薪云。从初果身上顿成第四阿罗汉果故也○今机胜于渐出离人故。上二界不分为八地七十二品。但约三界有三九二十七品。若断欲界第一上上品时。上二界上上品亦同时断。以智胜故。能顿缘三界也。断第二品至第九品皆然。以三界同断故。云顿断三界。以不坏九品次第而断故。云竖论九品(文)此等师意并云。九品八十一修惑。束成三种九品可断之云事。正顺章释。又对法论既云顿断三界。不云九地也。但于晨旦人师义者。不可为依用欤。
  寻云。顿出离圣者。于三界上上品修惑。一时顿断之时。一无间等断欤。又九无间等欤答。复古记云。地地皆起一无间道断惑。一解脱道证真也(文)。
  寻云。顿出离人断欲界六品烦恼之时。何故不得第二一来果耶答。一来果者。偏可用欲界治道也。而顿出离人。合断三界修惑。偏非治欲界故。不得一来果欤(云云)灯二云。问○答。断欲六时。并上界各断六品故。复不休息。未出观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文)。
犹意云。顿出离者。此人小乘教无之。此人先见惑断毕证初果。后断修惑时。上上品九地通一时顿断。上中下等。一一九地通顿断也。故九地修惑九无间九解脱断之也。超中二果证第四果也。
一。渐除九品即得罗汉(文)顿出离人。不断尽九品烦恼之中间。有出观命终之受生义欤答。且容有出观命终受生之义也难云。顿出离人。一度起大加行。于三界修惑为一聚九品。以速疾之治道断之。何所作事业未终中间。出观命终哉。依之思相例。俱舍论中释家家一间等起大加行。
  不说未断一大品结有死生故(云云)相例此又可等哉答。披对法论说。多于现法。或临终时。若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云云)此文明有中间出观者(见)但于难者。多分不出观。有少分人不能断尽九品中间出观即命终故无相违也。
  对法论文中有三类人。一云多出现法者。一入观便断八十一品者也。二或临终时等者。数数出观。而一生中断尽九品者也。三云设不能辨等者。此一生不能穷辨断证。而经生方断尽者也。付初二两类人。能断智根本后得事。述记第十(末)引之。纂释可见之。
  一。一时顿断故云顿断三界(文)顿出离人。为唯利根类欤。为当通钝根欤答。可通利钝也难云。凡钝根者。观解稍劣。不可有顿断三界之义。今既顿出离之。尤可唯利根耶答。广贤圣章中间云。超中二果为利为钝。答。理而言之但通利钝。此人既超中间二果出无佛世。成辟支佛。理应通二(云云)以知。可通利钝也。贤圣章私记意云。涅槃经判经生为钝。判现般为利。今超中二类之人。前二现般故为利根。设不能辨由愿力故等云。后一人经生故为钝根云也。凡三类顿出离之中。多于现法。或临终时云。前二现般故为利根。设不能辨由愿力故等云。后一人命终后出无佛世成独觉人故是经生。所以可钝根也。但于难者。利根中强分别利钝无相违。
  四日
  一。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文)顿出离之所依地。唯限未至定欤答。尔也难云。述记十(末)二释。一初未至四禅下三无色(云云)通依四根本(见)加之表无表章云。
  依四根本未至中间下三无色(见)今何限未至定云耶答。一义云。今章主意。唯依未至定。不可通四根本定。
  当段云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道等(文)何况对法抄云唯依未至定如唯识枢要(文)但于难者。述记两释也。二云。唯依初未至(云云)无分明取舍。然北京灵泰如理师等。以第二释为正义(云云)。
  一。当段引对法论云依止未至定据多分(见)谓于凡位不伏上界惑。得初是后起修惑对治道。顿出离可依未至地也。对法论依之欤。若于凡位伏乃至下三无色惑人。可依四根本等也。述译释依此人欤无相违。表无表章云。依初未至得第四果。据多分决定能故。不据容有故亦无爽(文)。
  问。尔者四根本等。欲界断对治欤答。尔也。于初果上。伏欲界惑依根本等。即是根本欲之断对治也。
  寻云。小乘教意。断对治之依地如何答。未至定也。俱舍性相。四根本地等。非断对治之依地定欤。可寻之。小乘毗昙心。根本非欲断对治故(云云)。
  寻云。顿出离人。于何位伏俱生烦恼耶答。显幽钞(从方师)云。师云。超中二果。
  以见道智一时伏九地八十一品烦恼(文)菩提院云。一入观断尽诸惑之人。
  起一加行胜进九无间解脱也(云云)一加行胜进者。见道以后之伏道也。
  一。其末那烦恼行相微细(文)末那烦恼有九地九品别欤答。尔也难云。慈恩断障章云。除第七识等(云云)尔者无九品别欤。加之唯识论一云。无粗细起(文)此下疏更无九地九品别释如何答。虽有异义。述记释三义。有九地九品之别为正(云云)正义心。惑体但障无学等非想处惑下下品。唯有九地粗细。无八十一品别欤。本颂云随所生所系。论释云。随彼所生彼地所系(文)既有界系。何无品类耶。但于难者。自元有异义伴一义也一义云。末那四惑。虽有九地九品等义。与非想地下下品惑势力等故。无渐断义也(云云)。
  第五卷述记二释。一九品。二唯一品。二说中前解为胜(云云)。
  一。皆与非想地惑一时顿断(文)第七识惑。一时顿断欤答。尔也难云。第七识者。通三界所系。尔者欲界所系。与欲惑同时断之。色无色所系。又与彼同时可断之。何云一时顿断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第七识相应惑。唯无学障也。故断非想地第九品时。同时断也。非如余惑渐次而断也。
  五日
  一。非如余惑渐次而断(文)愚法二乘断末那惑欤答。不断也难云。约教道者。不断末那惑。若约证道者。尤可断之也。若不断末那惑者。何出三界成罗汉耶答。当段云其说末那惑灭小乘无者亦准此(文)加之五十要问答上云。其末那识依三乘教。其识起四惑不起法执。愚法声闻不断等(文)但于难者。证道云メクラ断断教道前六识外不知也。
一。其说末那惑灭(文)第七识法执相应欤答。法执不相应也难云。探玄记云。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文)依之护法意。二执相应(云云)答。至相释云。起四惑不起法执(文)サレハ安惠意。唯人执也。但于玄释者。引唯识论故非正意欤。
  一。是谓二乘断烦恼障(文)释二乘断惑欤答尔也难云。上来唯明声闻断惑之义。何云二乘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言总意别也。一义云。行位章云。如说声闻独觉亦尔。道与声闻种性同故(云云)准之可知也。
  寻云。尔者独觉断惑。全同声闻欤答。障名数等。多同少异欤。故云二乘惑也。一座成觉等之义。与声闻异也。
  六日
  一。诸趣寂者入无余时一切皆断(文)定性人入无余时。所知障断欤答。尔也难云。诸趣寂者。于自分济之所知障。何前位不断之耶。依之俱舍论中。二乘断不染无知之事(云云)知。二乘人于所知障有分断(见)何云入无余时一切皆断耶答。常段趣寂者。其根最劣。保执犹坚。未修所知障对治道故。入无余之最后也。彼胜缘既阙。决定不生之义定故。彼非择灭也。但于难者。不染无知者。大小所说不同也。大乘意。下劣受名不染无知欤。小乘意。出不染无知之体。有十一师义。正义释于境不悟。或述不能如实觉知。俱舍论说非相违欤。
  难云。诸趣寂二乘入无余时。断一切所知障者。彼最后刹那位。与佛有何差异耶答。彼最后心正断位非已断故。不可云与佛等同。若至无余位者。身智都灭。不可定等不等。况入涅槃心可所知障摄也问。二乘其性下劣。未悟法无我之道理。入无余时。何云一切皆断耶。依之勘经论说。全无说二乘圣者断尽所知障耶答。非起对治道断之故。不可背经论之说也。
  一。惠解脱不断(文)惠解脱人不断所知障欤答。尔也难云。纵虽惠解脱罗汉。可得四根本定等也。若得四禅定等者。何不除一分定障耶。依之俱舍论中。不染无知有二。谓定障无知根性无知也(云云)此中惠解脱人。既断根障无知。何云惠解脱不断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虽断根障无知。小分故不出之欤。譬如二乘虽断不染无知。对佛不染无知犹未断故也。准可思之。指事云。惠解脱不断者。此人唯能断初障惠缚得脱。惠简择此离缚故。即名解脱。惠所有脱名惠解脱。今显此义。是故不断等(云云)。
  寻云。二种无知相如何答。根障无知者。练根次第可进上位意障惑也。谓退法思法进。思法进护法等也。障此意不令进根障无知云也。定障无知者。无进求上定之心云尔也。
  问。不染无知定障。所知障惠障。如何以定障摄所知障耶答。有一义云。今此不染无知者。非二障中所知欤。其所以者。处处四禅四无色定等障释时。皆下劣受释故。下劣受者。受领纳义也。意初定得领纳此定分。是为至极。不思得上定。是下劣受也。此定障不染无知也。故所知其心别也(云云)。
  一义云。设二障中所知障云不可有相违。能障涅槃名烦恼。障菩提名所知障者一往释也。据实二障俱障二果(云云)清凉释云。无知即所知障之别名也(文)指事云。于上等至不肯进求所知障摄(云云)问。惠解脱圣者。于八解脱得之可云耶答。有二释。一云。于前七解脱得之。于灭定不得之。一云。不得之。若得前七解脱类摄属俱解脱也(云云)问。愚法二乘可许分断所知之义耶答。俱解脱罗汉。修八解脱等。婆娑俱舍所说也。分断义可许也。
  一。俱解脱人分有所断(文)二乘断所知障欤答。尔也难云。二乘既不起法空智。何可断所知障耶。是以演义钞所引唯识论中。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文)答。当段但于难者。集成所引妙严品钞曰。所知障中亦有二种。一于所知境而能为障。即是不染无知而非法执。如于五明处有所未解。即是无知。何曾有执○二所知即障名所知障。此体即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前据了欲此据证真说名智障○然唯识正义。唯所知之障。今就理通用之(文)准此清凉解释。八解脱障不染无知者。即非执所知障摄也。知障所引起故摄所知障。非法执所知故云分断所知也。同学抄定障者。是下劣受也。非细此执(云云)灯释意也。付之又但伏生果功能不断种子(云云)但对法抄第三。不遮定障种。亦能断者。约现行之功能会也。故灯伏而不断(文)若依此义者。唯伏现行故。又分有所断可云也。但上唯识文述记九(末)会云。彼中定障二乘亦断小故不说(文)。寻云。此定障能治之道。漏无漏中何耶答。定障者。异熟生下劣受事障故。以欣上厌下事观伏除之故。钞释云非生理观。但以事观能伏于彼(文)。
  七日
  一。八解脱障不染无知修八胜解所对治故(文)八解脱八胜解者同欤异欤答。可不同也难云。有人云。八解脱八胜解。同对治不染无知能对治行也。但于义少有差别也(云云)尊玄抄云。修八胜解者。可八解脱。即指事心存此旨欤(云云)如何答。折云。八解脱即所障境。不染无知即能障惑。约所障目障故云八解脱障。言不染无知者。天台释云。无知有二种。一染污无知。能招生死故曰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即见思惑。二不染污无知。不招生死故曰不染污。于一切种冥故曰无知。即界内外迷事之惑。清凉云。于所知境而为障。即不染无知如是。则所知障之别名也。言修八胜解所对治者。此能治之智也。在境名解脱。在智名胜解。即修八解脱也(云云)但于难者。约境智各别心得置无相违也。
  寻云。惠解脱人得八解脱耶答。或人云。不得之也问。尔者不得四禅八定欤答。或人云。得定不入定也。谓虽得四禅八定不得八解脱之人。于所得定不得自在出入也。纵虽入初禅定。出此定将入第二禅定。有下劣受不自在也(云云)若得八解脱俱解脱人。于四禅八定出入自在也。又身证不还得八解脱也。此人第三禅惑皆断。第四禅并四无色惑皆伏。得八解脱也。此人虽不得第四果。而得八解脱也(云云)惠解脱人得八解脱否事。有云有二释。一云。于前七解脱得之。于灭定不得之。一云。一向不得之。若得前七解脱类。摄属俱解脱也(云云)释所可寻之。
  寻云。八胜解者指八胜处定欤答。法苑林章意。八胜解者。观解自在之义也。非八胜处定也。法苑林章云。由前三解脱。引发胜处遍处等故(文)八胜处十遍处等。前三解脱所引起通德也。别段之法门也。古八胜解者。八胜处定云事有欤。非今章本也。又俱舍二十九。八解脱八胜处。各别释之。可见之。
  一。为引愚法○故所知障亦许分断(文)回心教许分断所知。愚法二乘不许分断所知欤答。尔也难云。俱解脱人。除八解脱障不染无知云事。俱舍婆娑常途所说也。何无分断所知义云耶答。当段但于难者。有一义云。愚法二乘自教。虽断所知障。实不可断之。所知障是法执也。愚法岂断法执可云耶。只是于烦恼障中习气。八解脱障等。立所知障名也。无相违也。
  一。谓八解脱障不染无知修八胜解可对治故(文)八解脱能断付。八胜处定德付。是只同体物コソアリヌレハ。解脱八胜处云タル事アリケン。一初七缘已解脱境为除定障。起神通而缘解脱名解脱。第八弃背想受故名解脱(云云)八胜处。此八能制伏相也。理趣分疏云。胜伏所缘名为胜处也(云云)颂疏第二十九在之。名言与大乘大旨同。两三文字相违等有之。遁麟记云(第二十九)八胜处者。唯于前三解脱分出。辨差别者。解脱是因胜处为果。因修解脱入胜处故。前三解脱。于诸色中。但能总取不净之想。今八胜处。于诸色中分别多少青等异相(文)光二十九云。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或胜烦恼故名胜处。或此善根即名为处。处能胜故立胜处名(文)复古云。八解脱即所知障境解脱(云云)遁麟云。心胜于境者释名也。由能制伏故名胜境。故婆娑云。降伏所缘摧灭贪欲故名胜处(文)
  问。八解脱通有漏欤答。有漏位云八辈者不云八解脱也。无漏位修云八解脱也。
  一。钞十九下释八解脱中灭受想解脱云。有解。厌背受想。有解。厌背一切有所缘心。有云。解脱定障故名解脱(文)以上八解脱八胜解八胜处沙汰。
  一。以彼唯断烦恼得故(文)愚法小乘断烦恼障者。唯断烦恼之得。大乘许此义欤答。此即不尔也难云。定烦恼断相可随义宜。设小乘说其义叶道理者。大乘犹可用之。而小乘云。断得者其义尤可然。所谓修能治道断惑品之时。断惑得故不成所断惑成道得故。所断惑又不起。成无为得故。所断之惑证灭。故凡圣无杂乱之失。断未断分明也。何不许此义耶。随于大乘所立义者。旁有疑。若不断烦恼得者。不可有断未断差别。无治道得者。岂无凡圣杂乱之过耶答。当段云以彼唯断得故此则不尔断种子故(文)又密严经疏第二云。萨婆多意。入有余时。烦恼业等体性。犹在治道力故。不能生后同类法故名断。除之非体成无。如种已燋体。虽有在不能生后也。灯灭等喻。喻入无余涅槃之时。能治所治。一切皆尽。如灯油尽灯亦随灭(文)此释分时也。但于难者。小乘心不许种子相生之义故。诸烦恼有得云未断。无得者云已断。大乘心。许种子相生之义故。成种子云未断。不成种子云已断。故断未断杂乱之过不可有。又无凡圣交通之过也。
  问。于烦恼得与种子如何异耶答。烦恼得既过去藏谢永可生功能无之。是故作用止处断得云也。谷种煎永如芽可生功能息。然非云无谷种。大乘种子断者。直其种断故也。非其功能体。直谷种断如也。
  八日
  一。此则不尔断种子故(文)小乘教无种子断欤答。尔也难云。指事云。问。检俱舍论云。如是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能名烦恼断或世间道损所依身中烦恼种子。亦名为断。与上相违名为未断。今何唯断烦恼得云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虽断烦恼种子。若无得者。以断未断义不成故。由烦恼得离未离而断义成故。是云唯断烦恼得。俱舍论述经部义。今且依萨婆多宗故不相违也。
  一。断种子故(文)大乘意。断烦恼种子者。无间道位可惑种犹俱欤答。无惑种也难云。无间道正断位也。惑种犹可有之。无间道无惑种者。次念起解脱道有何用耶。知无间道犹可有惑种也答。基师唯识疏中。无间道中无惑种(见)但于难者。无间道能断惑。解脱道能证灭。虽无间道已无惑种。证彼无为有此用。别起解脱道。此一解也。又无间道俱虽无惑种。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云云)。
  一。二障俱断(文)付直进菩萨断惑。可分九地九品之品数欤答。尔也难云。当段云不同二乘约界分品(文)如何答。于二障分别俱生现种习气等。皆可有九地九品义也。是以基师。断障章等。可有九地九品之别(见)但于当段释者。直进教心。皆虽有九地九品之别。断惑证理义相。全异二乘故。云不同二乘等。非谓无九地九品之别也。
  九日
  一。但于二障分别起者等(文)二障分别起者。地前伏现行欤答。尔也难云。
  瑜伽论于有漏位不伏分别烦恼(见)今何云地前伏现行云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瑜伽论据异生二乘判。今直往菩萨。彼障现起。地前伏心得置无相违也。
  寻云。直进菩萨。于地前二障伏道各别起之欤答。第九卷述记云。伏烦恼时。此俱法执亦不起故。名伏法执。非别起伏道(文)又同十(末)云。见道已前唯伏法执。其烦恼障随此而伏(文)准此两处释。于二障中。纵虽何障而伏一障余随致伏(文)故不可各别起伏道(见)。
  寻云。若地前伏之者。资粮加行二位中何位耶答。资粮位此粗现行伏灭。二障细现行即未能伏。至加行位分别细者亦皆伏也。
  一。初地真见道时一刹那中顿断彼种(文)真见道位经几时耶答。二刹那或三刹那也难云。当段云一刹那中顿断彼种(文)何云多刹那耶答。唯识论于见道断惑有渐顿断二师异。纵虽顿断义。可有无间解脱二刹那也。依之唯识论释真见道云。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文)加之钞十三上。释上论文云。言虽多刹那者。此一心见道。以无间解脱并一胜进故。
  中间有多刹那(文)准此释可有三刹那也。但于当段释者。今一刹那者。约正断之无间道欤。
  一。初地以去自在能断(文)始教意。第六识相应俱生烦恼障。于何位断之耶答。初地已上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何以故。润生摄化等(云云)难云。凡地上菩萨。遥送一大僧祇之行。分别二障永断。妙备根本后得之智。生法二空之理忽显。设虽不借惑种之资助。受生有何烦耶。是以瑜伽论中。业力结生。谓诸异生智力结生谓诸菩萨(云云)明知。菩萨受生。非借结使之助润云事答。实地上菩萨。虽深位之大士。未至究竟自在之位故。悲愿之上留烦恼。为助愿受生之缘可云也。是非章主私释。源出诸论之说。对法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云云)梁摄论六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留彼种子。又诸菩萨。留随眠惑为助道分(云云)加之唯识论云。复于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助愿受生(云云)此等论文分明也。但于瑜伽论文者。先德会之有二意。一望显说云也。或云智力结生谓诸菩萨。全无简业力故无相违也。
  十日
  一。不堕二乘地故(文)留烦恼不起胜行者。可堕二乘地云事欤答。尔也难云。地前立不退事。出经论之诚说。登地以上有退堕云事。未见其说。若尔设于地上不留俱生烦恼。何有退堕二乘地耶。俱舍等述三乘转不。若起佛种性善根。即不可转。极猛利故(云云)况大乘宗。地上菩萨。宁许退堕二乘之义耶。加之下乘涅乐障第五地断之。设许此义全不可通六地以上耶答。当段但于难者。实菩萨从起深因大心。全不趣二乘之果道。然而直往菩萨。速断烦恼障种子。恐可同二乘速趣圆寂之行云计也。非谓断彼惑退大心证小果。是以唯识论云非如二乘速趣圆寂。
  梁摄论不同二乘速般涅槃(云云)又云异二乘故留彼种子(云云)旁无相违。
  一。为断所知障故(文)留故不断者。为断所知障欤答。尔也难云。烦恼所知二障。迷相既别。全依烦恼断不断。不可定知所障离不离。设断俱生烦恼障了。后起所知障治道断除之事。可有何烦耶。例如彼初地见道位。分别二障惑虽顿断。十地满心速尽二障如何答。当段但于难者。有人云。若趣烦恼治道偏断彼者。何间修所知障对治道。故暂止烦恼对治。唯起地地障タル所知障对治道也。是以梁摄论云。由惑至惑尽等(云云)唯识论云。
  唯修永灭所知障道留烦恼障等(云云)至初地见道位二障分别顿断。十地满心究竟断尽云例难者。以生法二空观。速为尽二障故非相违。
  一。为得大菩提故(文)为至二转妙果。俱生烦恼障故留欤答。尔也难云。备转缘之果德。源依断二障之种子习气也。设断俱生烦恼障事。为佛果之胜缘。还不可为障佛果之违缘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至转依菩提者。留自在可断之惑。久住生死。送僧祇大劫之时。普修胜行。由之证大菩提故。所留惑种也。依之当段为得大菩提故(文)但于难者。任梁摄论由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之文时无相违也。
  寻云。八地已上可有故留不断义耶答。尔也难云。八地已上无漏智果恒相续。任运无功用之位也。尔者。普现色身之应用。偏可任禅定神通之力也。何泥利生之行。烦可留烦恼障耶。况八地已上。唯受变易之位也。留烦恼障有何用耶答。始教意有二门。一寄显门。七地已前分段。八地已上变易也。二实报门。十地已还皆依烦恼种子受分段身故。有故留义也。故章主引十住经。十地已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云云)凡八地已上。于自利行虽无功用。于利他行。犹不自在故。为摄生留惑种可云也。百法抄九云。摄论云。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此即摄论第十卷文也。言留惑至惑尽等者。为由留彼俱生烦恼种子在故不似声闻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诸烦恼尽时。证佛一切智(文)集成云。圭山曰。烦恼俱生种者。初地已去自在能断。留故不断。其现行者。地前渐伏。初地已上顿伏。八地已上不行(文)。
  十一日
  一。即由留烦恼障起胜行故(文)如教菩萨。第六相应俱生烦恼现行。初地伏尽欤答。尔也难云。探玄记第九云。修道位中。地地别断一无明故。于烦恼障亦永伏离(文)如十无明地地别断。于烦恼障。亦地地与无明同渐渐伏离(见)加之钞十五下云。其俱生烦恼。若约现行。亦地地别断故(文)准此等释。俱生烦恼现行。于初地不伏尽。十地间地地伏之(见)何。况宗家释唯识论第四地所断之故能永害二身见等之文。正断所知烦恼不起同名永伏(云云)如解释者。至第四地犹断烦恼障(见)知非初地永伏云事答。于第六相应俱生烦恼现行者。初地真见道位顿伏之。种子金刚心断之故。全不可有地地别断之义。依之唯识论第十云。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文)但于宗家解释者。第四地所断。虽正法执种子。此所知障。昔多分与俱生身见同体而起故。断此知障种子之时。同体烦恼所依断故。永不起也。地地所断。正虽所知障。七地已前。烦恼现行。从所依所知障。渐渐伏除之故。第四地以去。烦恼俱生我见。永伏不起也。故七地已前云暂伏。八地以上云永伏也。六卷私记(第六)云。问。俱生烦恼障现行。初地伏尽了。而何云初地以上耶。答。一云。初地有入住出三时云初地指入心。云以上指住出。一云。以惑力现初地顿伏。以故意起七地以前随宜伏尽故。云以上也。
  寻云。第六识相应俱生身见。唯识论第九。于第四地伏第六相应俱生身见(云云)尔者种现中何耶答。有云种子也(云云)问。前五识相应俱生烦恼又留耶答。不尔。第六识人法二空随一入时。暂伏不起。于其余时。七地以还有起有漏也。凡今不明前五识断惑事。有云与第六识断位全同故(云云)。
  一。烦恼障种至金刚位(文)所留烦恼者种子欤答。尔也难云。已伏惑种润生无能者。相宗之定判也。尔者留种子有何用耶。况唯识论中。判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既七地已前许有现起。岂不依现行力耶答。当段解释。正所留种子也。剩不遮有现行。然八地已上。虽无现行犹受分段。岂非种子之润生哉。是故正所故留者应种子也。但至已伏惑种润生无能之文者。先德会之。不为过患。是似已伏。菩萨依悲愿力不失润生之功。何有违已伏惑种润生无能之道理。故无相违。又解云。已伏惑种润生无能者。若有人起能治伏道。遮防惑品现行故。所伏惑品。无润生之能云也。今此所云。于俱生惑品。若登地已上。先所知障治道为先。不修烦恼治道故。七地已前暂起之。八地已上观智无间断故。自不起烦恼也。故全不可云已伏惑种欤。次唯识论虽暂现起文者。七地已前可通故起现行故。章云。烦恼障内第六识惑○或现或种皆得自在(云云)无失问。相宗意。地上故留烦恼事为何义耶答。有云。彼宗意。七地已还为润生摄化也。八地已上远相假借故云留也。远相假藉者。为受变易身远缘云事也。一义云。而与圣道不相违故。故留不断(云云)八地已上留种事枢要有多义(云云)可检之问。相宗意。七地以前故起烦恼。不依所依所知而可有独起之义耶答。契经云(大乘经也)初地断贪二地断嗔(云云)所知也。论中前七地菩萨。故起俱生烦恼(云云)唯识疏云。七地以前菩萨。故起贪嗔(云云)而灯云。故起烦恼必依所知。无有烦恼离所知起(云云)离所依所知已断之位。烦恼独起义不可有也。故起贪等位随起所知故(已上或抄)问。章上云。渐悟菩萨受变易通诸位(云云)尔者已断烦恼种。云何同事摄生耶答。非实报分段。唯变化利益也。尔者留种受生与变化利益。于利他事可有胜劣耶。
  烦恼故留自留事(问答抄引述记可见之)

  来春季为恒例谈义用意任古抄书集之毕不可有定量后学纠其非(矣)
  宽永六年(己巳)闰二月二十七日
  法印实英(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