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四(摄化分齐)
  二日
  一。余百亿等(文)小乘教意。以他三千界为佛所化境欤答。尔也难云。余百亿者。以百亿须弥为一三千界量。当章起尽唯一三千界为所化(见)如何答。俱舍论云。
  唯一世尊普于十方能教化故(文)一佛化用及他三千界云事论文分明也。但于当段释者。余百亿等云余言等言广故。当段之释局一大三千界不见故。非相违。此会通一圆愚推也。思之。
  难云。义苑云。小乘唯娑婆者。谓不信界外别有土。故此犹约化之边量。若克佛之所依。唯处四州之一(文)此先德意。摄化之边量限唯一娑婆百亿(见)答。当段云。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文)于中此阎浮提等者。上总佛出世显限此娑婆。于中以下三千界中。别此世界南州报佛所依土也。余百亿等者。他三千界一佛教化力用及分齐云意欤。依之玄第三(转法轮章)云。六转处者。小乘唯一娑婆百亿鹿苑等处(文)既转处娑婆百亿释间。余百亿化用及分齐欤。通路记第五十二云。报身出世南州以为所都。所化境界自余百亿须弥世界乃至他三千界是也(云云)。

  问答抄义唯一三千界为所化(见)虽然俱舍本义抄意。一佛化用广及十方见タル故。如此答也。可寻明师。
  寻云。百亿须弥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欤答。尔也寻云。百亿者。亿有三种(见)今当何耶答。百亿者。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三种亿中。以十万为亿之义数之也。见闻抄义问。三千界者。如何积而成三千数耶答。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虑欲天梵世各一千等(文)问。三千界者。约竖建立之欤。ハタ约横建立之欤答。约横建立之。竖以初禅为极顶。二禅已上非三千界摄也。
  问。火灾所坏故。以初禅属三界内者。风灾所坏故。以第三禅如何不属三界内耶答寻云。以何知小千·中千·大千边量耶答。随此三千必三重铁围山在之。以此三重铁围山知此三千之边量也。
  娑婆阎浮
  折云。娑婆者。三千大千世界总名也。探玄云堪忍。悲花经云○依此树名赡部州也(文)折云。阎浮树此云胜金。阎浮树下河水底有紫金。光蔽日月。此州在树南。故云南阎浮提(云云)。
  一。演义云。俱舍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
  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一千贯钱○今有千中千。故有百亿也(文)问答抄委悉也。可见之。
  一。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文)今此二土不明欤答。尔也难云。第八第十两门广明三身。具尽佛果内证外用之功德。何今第九章唯明他受用变化之土。不说法身自受用之土耶答。当段但于难势者。一义云。今欲显五教浅深。然小乘教不明法身自受用。又彼内证之理智彼此平等性相幽彻故。大乘诸教同许普周法界故。浅深之相难辨故。今约摄论分齐。探教门施设。以佛土广狭判五教浅深。尤有其谓故。非相违法性土权实二教不同事。纂释可见之。
  一。及自受用土(文)自受用土诸佛通一土欤。为当各别欤答。通一土也难云。行愿记第六云。自受用土镜智后得。他受用土平等后得(文)既一切有情各有八识。何通一土ナラン耶答。探玄记第三云。若自受用土佛与诸佛共有一土(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势。则玄云。犹如法身诸佛共依故。以是同法性故(文)以二由释间无相违。
  犹疑云。抄四上云。起信虽明始本不二三大修同。而是自心各各作证(文)故知。纵虽起信等意。既云而是自心各各修证。何得诸佛共唯一土耶答。抄七上云。实则一义。有其二种等(文)。
  三日
  一。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文)始教意他受用土限色顶欤。通他处欤答。可限色顶欤难云。法苑第七(净士义)云。若他受用土或在色顶净居天上。或西方处所不定。
  法花亦言○我此土安稳○十地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胜欣心。别指处所随心净处。即净土处(文)始教意岂无此解释之义耶答。当章色顶(云云)纲目云。色顶别立(云云)探玄记一云。若依始教在色界顶。
  为引小乘同界说故(文)处处解释始教顺小乘。故色界顶云事分明也。但于法苑之解释者。始教多分摸传灯之法相。故少分别义存间无相违。
  寻云。始教意可立界外净土耶答。处处解释始教寄界内最胜处(云云)疑云。法苑第七又云。化土必随三界处所○古人于此种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为净土。理必不尔。所化必有异熟浅。在异熟浅必是三界摄。何得出界。土非界系言超三界。非处有别。随所化故(文)。
  一。或有说在摩醯首罗天(文)今此摩醯首罗天者。限一大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欤。通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欤答。一义云。通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也难云。如今章现文为。约一大千界建立。实报住摩醯。化身住百亿(见)如何答。当段既以梵网经为所引证。然彼经说千叶台释迦。此一叶上释迦。即是一大千界顶摩醯住如来也。准知千叶上释迦。是千三千大千世界顶摩醯首罗领如来也。然者此经意。不限一大三千界顶摩醯。可通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也。以引证文为本。上立义交合。摩醯即是千摩醯。百亿是千百亿ナルヘキ也。但于章文者。一大三千界云。他三千界云。皆是就摩醯显实报净土。就百亿谈化身所居故。当段就通相不简别。大样释之也。非相违
  一义云。今章约回心教建立故。色顶净土限一大千界。百亿云一大千界一百亿。但今引梵网为证计也。千色顶·千百亿等。皆取为证非也。若别约直进菩萨明之者。十地能化地地增进。初地百叶等不可遮之也犹疑云。探玄记第三云。
  寄在色顶唯说一界(文)此释无争约一大千界色究竟明实报所居(见)答。对建立终教已上界外无胜之土。设一大千界建立。若他三千界建立。约须弥就三千建立。皆是界内净土故。寄在色顶唯说一界释也。
  一。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文)始教大乘意。十地能化他受用报身所依之化境者。通皆局一大千界欤。随地有宽狭欤答。随地位渐增可有十重宽狭也难云。当段云。或有说。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以说(文)准此明知。始教意纵虽对初地乃至十地。化境不可有增减。唯可局一大千界(见)答。十地经初地菩萨得百三昧。得见百佛。二地菩萨得千三昧。得见千佛。三地十万佛。四地百亿佛等。既所化菩萨随地位浅深。有得定见佛等多少。即此所见之佛。一佛一国故。岂非能化教主所依之境有宽狭耶。但于难者。有人云。若约始教中直进菩萨。则随地位渐增可有化境宽狭。若约回心教。唯一大千界也。当段释约回心教心得置时无相违
  疑云。于一始教中。约回心直进分摄化境不同。当章纲目及探玄记等全所不见也。有何依凭如是简别耶答。此事实难思。然探玄记第三云。六转处者。小乘唯一娑婆。百亿鹿苑等处。三乘或一百亿。或千百亿。或如恒沙为一佛化境(文)此虽三乘中出三种。而不云何教。然被下(世界海章)云。若依始教唯有百亿阎浮○若依终教如智论中等(云云)上文云或一百亿。今指为始教。上云或如恒沙者。是智论五重世界故。今指为终教。于其千百亿之一科者。虽不见别指何教。而纲目云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等说此约初教(文)当章亦以梵网经为始教。故知。彼经所说或一百亿或千百亿。总指为始教云事。于中入大乘论色顶别立实报。而但令领一大千界。是当梵网一叶上。即回心教意也寻云。回心教意何可立受用身耶答。如三乘共十地菩萨等。回心二乘全不经之。但为望上不足建立之。色顶报身例之无过也难云。探玄记第三云。若依始教唯有百亿阎浮百亿释迦。为摄化境(文)答。此文但总相云百亿。或一百亿。或千个百亿。可通含义也。
  四日
  一。如梵网经(文)色顶报身指台上欤。为当指叶上欤答。指台上欤难云。梵网疏云。莲花台藏世界之中。坐花台上实身成佛名卢舍那。其一花上千释迦。则是千摩醯首罗天上。各一释迦(文)一花上既是摩醯首罗天故。台上非彼天(见)明知。今但指叶上也答。梵网经所说千花台上。或云界外土。或云净居天。虽古来所诤。处处解释以梵网经为色顶实报之证据。岂非指台上舍那耶。梵网经虽无台上即是色顶云文。准诸经论。千叶台第二地能化也。又十地能化皆居色顶故。心得引证云如梵网也。不思议光举色顶(云云)此意也。但于疏释者。且约经说相显著。以所居叶上既当色顶故。能居千释迦尤可为初地已上能化佛。尔者台上即应超过此千十地能化。岂非等觉能化耶。虽然经文不明。故不别指其处。无背文义故云此亦无违也。
  犹疑云。若尔。台上叶上同在一处。如何分别台叶不同耶。明知。台上是界外净土。即当终教意也。今但指叶上。可证始教之义。章云对法等。即广等取唯识等者。此意也答。孔目第四云。上释迦于第四禅说心地法者。即是阎浮化释迦也。又显彼天别有实报卢舍那身(文)彼天者。指上第四禅也。遮那是台上佛。既云彼天别有等。岂非台上当彼第四禅耶。但于难分台叶不同云难者。探玄记第二云。净居之居有四种。一义云。今但为证化身充满百亿之义。引之不取台叶之边也。纂释问答委细也。可见之。
  一。及对法论(文)对法论中报身色顶。化身住百亿说文在之欤答。对法论无此文也难云。当段既及对法论(文)何无此文云耶答。玄记梵网疏中。引入大乘论虽成立此义。更对法论不引也。依之折薪记云。对法论中捡文未见(文)准此思之。今应云及入大乘论也。但于当段释者。传写误欤。
  一。于彼天别立实报(文)始教意十地能化报身共居色顶欤答。十重共色顶(见)难云。
  准花严经·心地观经·摄论·入大乘论等说相。初地百叶台。二地千叶台。三地万叶台。乃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叶也。而一叶则一大三千界也。摩醯已一大千界顶也。然者初地能化既以一百色顶为所化境。知初地已上报身土超过摩醯云事答。当段云。实报净土或有说。在摩醯首罗天(文)入大乘论下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在净居天成于正觉。自在应化(文)十重共色顶云事明也。但于御难者。虽所化国土十地渐增。所居净土专色顶心得置是无相违。
  五日
  一。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文)实报土界外欤答。尔也难云。终教意以事理不二为当教实义。何不谈染净镕融身土。界内土外别建立净土耶答。当段但于难势者。终教意即秽土悟净土。秽相是无明边际故。即净土觉义边三界外谈也。然即秽土非不悟净土。故事理不二谈无失也”。
  寻云。若即秽土觉净土者。何别指方域分限土耶答。对始教界内净土简别终教故。キビシク指方域分限也。虽然实界内外别远非建立净土也寻云。若尔者。如何下同教义不同耶答。终教意即秽土净土谈。不云界内。必界外谈故。下同教即染归净。即秽土观净土。故实实报寂光真土。在三界内不可离三界谈故。二教差异大不同也。今圆教意。
  法花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谈如是也寻云。西方去此三十二三十二恒河沙欤答。尔也难云。复古云。演义抄引涅槃经二十四高贵德王品。西方者四十二恒河沙(文)如何答。当段释分明也。先德注解者。异品不同也犹疑云。复古云三十二者。恐传写之误(文)答。高丽印本抄云三十二。故知。有异品欤。
  一。名无胜(文)涅槃经所说无胜土者。报化二土中何耶答。报土也难云。彼涅槃经。
  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等(文)若实报净土。更不可指方域分限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为众生引摄暂指方域也。无相违难云。经中举所例。如安乐世界(文)即探玄记第三云。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贤菩萨生处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如阿弥陀土(文)既所例安乐界是凡小共生之土也。能例之无胜土亦以可化土。如何答。演义抄二上引涅槃经即释云。既言为化众生居此阎浮。无胜国土是我严净。明指报身在余净土(文)定判如是。何更疑之耶。但于如安乐世界之经文者。或指严净边欤。或终教意依起信论。许三贤菩萨见报身故可得往生(云云)。
  天台章安疏未定报化。宝法师疏云。示胜他处以显报净也(云云)。
  一。如大智论中(文)今此五重世界者。为倍倍增欤答。尔也难云。如所引智论文。以一大千界为初重。以一恒沙大千界为第二重。何云倍增耶。后三重亦不一准。未必见倍倍增欤答。义苑云。初据三千等倍增之数以拣权小故(文)折云。倍倍增可知(文)准此等释。倍倍增云事分明也。但于御难者。任先德之注解心得置无相违。
  六日
  一。为一世界性(文)第二重名世界性欤答。尔也难云。论文第二重但云世界无性字。何第二重名世界性耶答。当段但于御难者。章主得论意加性字故。无相违。
  寻云。依何道理名性海种等耶答。玄第三全同当章。而释云。何故名性者。有二义。一望前诸界摄诸流类。续结成性。如久习成性等。二望后海等有为因义。故亦得名性(文)性者。积成义也。以先大千界积成故也。若望后世界海义者。所依因义也。是故云性欤。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广如海。是故云世界海也。次世界种者。可寻之寻云。五重世界以何土为常途一佛世界土耶答。以第一之一大三千界为一佛土。是常途经论所明通相也。
  一。为一世界种(文)性与种有宽狭欤答。尔也难云。旧经云世界性。新译云世界种。但是一体也。何分异耶答。章意第二云性。第四云种。尤可有宽狭也。但于难者。性种之义依处可有同异故。非相违。
  一。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文)终教意说杂类世界欤答。当章不说也难云。时分义终教不定僧祇。通杂类世界(见)答。当段以局此界(文)但于难者。彼终教终门通同教。今终教当中也。非相违。
  寻云。又唯约须弥等者。具有释欤答。不然。重结上释也。意上五重世界约同类须弥山世界建立世界说佛土。故不望树形等异类世界义结释也。
  七日
  一。此释迦佛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文)佛地经所说二十一种功德者。三身中就何身说之耶答。就化身说之也难云。正见经文。薄伽梵住最胜等(文)然准圆觉疏抄。薄伽梵者。是真身之名也。何云化身耶答。当段云此释迦佛即具等(文)释迦是化身名。故知。明化身具二十一种功德也。但于难势者。说彼经时。地前地上大众所见各别者。论主定判也。然今欲证即化为报义。故殊举地前所见之身。即具地上所见实报之德。以显即权归实之同教义也。
  寻云。引佛地经有说段。何故但释佛身而不释摄化处耶答。树下释迦既报身也菩提树下即报土也。同法花灵山故举佛取土也。义苑云。土既随教殊胜故。身亦称土。希寄即化为报教义(云云)寻云。此约顿教说者。当章前后皆始终顿别列。当段何始终同顿列耶答。约三身之次第如此列也难云。一义云。若约摄化境四句次第。则小始界内。终教界外。同教亦界内亦界外。顿教非界内非界外也。何云三身次第耶答。折云。所以约教不次者。由上置约化显报故。以同教连终教辨。今以即化显法义别。故疏于此以说也(文)意云。约佛三身之次第。小乘教唯化身。始终同三教共是报身。顿教唯法身故(为言)但于难势者。自元二义也。且伴一义也寻云。五教不次第列例有之耶答。上回心章小终始顿等列。可准之也。
  一。二世界海有三类(文)今此三类为处所各别。为当于同处感见不同欤答。此三重付机见分粗细也难云。既云三类。何同处耶。况当段释第二类云。于三界外有十重等。玄记第二云三千界外别有十世界。岂非处所各别耶答。花藏世界是染净镕融之土。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何云处所各别耶。更不可云染净隔境上下分处也。但于当段释者。非如娑婆杂秽故云三界外。非谓三界外实有定别处也。
  寻云。如此三位于一类世界等。约粗细不同论三位云事。当段有起尽欤答。今章释云。仍此三位本末○约粗细有此三故(文)解释诚明也犹寻云。以三生得入之机类。如次可配当三位世界海欤答。诸余杂类世界感见类。是付见闻机论之。十重世界感见。付解行机论之。第一莲花藏庄严世界。付三生果海得入机见论之可心得欤寻云。今世界海三重。约粗细不同论之心得者。抑上国土海离此三位别立不可说土欤答。只上世界海中三位。若证智相应皆是果海不可说土故。是云国土海也。若此证相应土机教相应。于此相应处论世界海三位也。纂释委悉也。可见之。
  一。于三千界外(文)今此十重世界海者。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实不可离三界内也难云。当段云。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文)何云界内耶答。今此三位于一类世界上。约粗细不同论三位云事解释分明故。实不可离界同也。但于当段释者。以离业系义故云三界外也。无相违。
  疑云。晋经五十七云。如此娑婆世界。

  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须弥世界中事亦复如是(文)既云娑婆界外十方世界有此十世界故。今章云三千界外也。云经文云解释。三千界外云事分明也答。孔目章发悟记第六云。今此第二世界相者。纯是解行已上菩萨所游所住。既离系缚无有雍塞故。云三千大千世界也。然有二外。谓事外·法外也。世界广转出界内量。离系净洁无染相故(文)准此可知(纂释义界外云趣也。可见之)。
  八日
  一。世界性二世界海等(文)今此十世界者。各别世界欤。为当一世界中所具事物欤答。晋唐两经意少别欤。且就晋经有一义。云是各别世界也难云。探玄记第二十释云。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文)既云知此娑婆世界中境。其境者。众生善恶佛因果等也。第二云知十方世界中境。其十世界岂非世界中所有之境事耶。何是谓各别世界耶答。至相·香象两师意。必定存各别世界也。其故者。今章(并)孔目章第一·探玄记第三。并既就世界海出三类中。第二于三千界外有十世界。为解行生人所居。又行位章释普庄严童子等行相云。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处(文)既云等以上处。岂非举一处等取余九处耶若许有十处者。各别世界也云事何疑之耶。但于玄记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释者。娑婆是现今所居之世界故。其中境事者。尤可指众生善恶等为化导之境也。十方是业用所及之方域部落。故只总明十方各有十世界之旨。是名为境事。准此上云娑婆世界中境者。是所缘境也。下云十方世界中境者。正是分齐境也。以十方各有十世界为分齐境故。兼亦可有所缘为境之义。以瞿夷所知之境故。委细之问答纂释可见之”。
  一。此等当是万子已上(文)今此十重世界者。唯局第十地菩萨之净土欤。广通解行之诸位欤答。可通诸位欤难云。玄第三云。问。涅槃中一切轮王皆定千子不增不减。何故此中乃不同耶答。彼是王四天下之轮王约三乘说。此是王世界性之轮王故。宽大深网于彼如白净宝网等。以恒沙金轮王福所感。此约一乘说不同也(文)准小相品疏抄等。白净宝网是第十地花报也。然此万子轮王释彼一恒沙金轮王福所感。岂通前九地耶答。世界性等十重世界。解行生人所依处故。不可局第十地菩萨之净土也。依之回心章云。即是解行身遍于五位法(文)但于难者。正第十地兼通前九地义不遮故。非相违。
  一。此上三位并是卢舍那(文)今此三位俱卢舍那摄化处欤答。尔也难云。同是舍那摄化处者。何烦分三位耶答。玄第三亦有此三类。但杂类世界为第一类。十重世界为第二类。莲花藏界为第三类。如是列释竟。次释能居人云。一乘三中多分论时。初见闻位。次解行位。后果位通即可知。三处佛身同是十佛也(文)但于御难者。且约三生分三位心得置时。无相违。
  寻云。三位同舍那摄化处云委意如何答。如彼三乘教者。地前菩萨居秽土所见之佛是化身也。地上菩萨居净土所见之佛是报身也。又于地上随地位增。有十重舍那不同。然圆教意虽见闻解行等约报明位有三生别。而圆信圆解俱同佛境。以穷尽毗卢法界故。三处佛身同是十佛也。
  九日
  第十佛身开合
  一。或唯真境为法身(文)佛地论意局理法身欤答。尔也难云。佛地论意以大圆镜智摄自性法身(见)尤可通智法身。何局理法身云耶。折云。如佛地论者。经云。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
  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论释云。谓摄大觉地。大觉是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谓大觉所依以摄所行境界故○言摄身者。第七论云。又前五法摄三身者。有义前二摄自性身。中间二种摄受用身。成所作智摄变化身。经说真如为法身故○论次云。有义论一摄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及为地上菩萨等所现一分细相化用摄受用身。名为地前菩萨等所现。一分粗相摄变化身。释曰。前义智与自性相应。以同转八识时得故。此义四智皆与自性相应。通四智粗细二分以摄受用变化。正当今章。吾祖判云。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也。而论说四智自性相应者。即理智冥合不即不离。由不即故有为无为别也。由不离故相应共有也。而论中前义以镜智摄自受用。平等性智摄他受用。妙观察智通报化。亦有四智摄余身义也。并属始教也答。当段云。
  唯真境为法身(文)今章就唯真如法身之义释也。但于难者。自元佛智论有二说。当段释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云。第二义伴故。非相违。
  一。或唯妙智为法身(文)妙智者。修生智欤。本觉智欤答。修生智也难云。当段云。以本觉智故(文)然兼存约修生智之旨故。云修智同本故(文)尔者双通二智欤。何云修生智耶答。下引为证摄论具文云。

  由断所断获得无垢无挂智等(文)断除垢染障碍所获之智故名无垢无碍智(为言)岂非修生智耶。但于今章文者。展转释成妙智为法身之义也。非相违。
  寻云。展转释成之形如何答。有难云。修生智同有为。何云无为法身耶。故释云。以此修生智即是本觉智故。复有难云。修智是始有。本觉是本有。始本既别。何云即是本觉耶。故释云。修智同本故。意显始觉还同本觉。始本不殊即是法身也。
  问。此义尚不尔。起信疏释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乃至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之文中。引此摄论·金光明以证本觉之义。既引为证之论文。指本觉智名无垢无碍智。尔者今妙智为法身之妙智。岂亦非本觉智耶答。彼起信疏云。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云法界一相也。欲明觉义。出缠相显故。云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既法身之觉理非新成故。云依此法身为本觉。无性摄论云。无挂碍智名为法身。金光明经名圆镜智为法身等。
  皆此义也(已上)此疏意亦为证出缠相显等义故引之。细思可知问。若是修生智者。四智中何智耶。为当通四智欤答。诸记异释。若依义苑。云此教所谈即寂而照。即照而寂故。以本觉智故照也。修智同本故寂也。寂照无碍故以智为法身(已上)通一切修智欤。若依复古。云以妙智合本觉理故。妙观察智即修生智也。大圆镜智即本觉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觉故亦摄法身。引摄论为据(已上)准此。今云妙智者。别指妙观察智也。以断惑证理偏是此智德用故云尔欤。起信疏释生灭门。初云。此识有二义之文中云。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余二在生起识中等(文)然转本识得圆镜智。故云大圆镜智。即本觉智欤。
  一。金光明经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文)金光明经四智摄三身义说欤答。尔也难云。金光明经以四智为能摄摄三身文全未见。何引为证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一义云。了简彼经云。彼经云。一者法身法身。二者应身。三者化身。说毕还第一法身释时。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为法身。知以智为法身义无遮之。若以智为法身可圆镜智故。镜智摄法身义分明也。余三智摄余身事。其文虽不分明。义必摄余身道理必然也。其上诸经论中。余三智摄余二身文理显然也。故章主取意如此释也。一义云。有记云。彼经正文如何答。新经第二卷云。
  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今得此文意云四智摄三身也。
  十日
  一。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文)今此二句者。如次配同别二教欤答。尔也难云。自宗意立六句。第五句是解境。第六句是行境。虽解行异而同就一教中可辨之。今此二句全同彼第五六句之两句。何分配二教耶答。义苑复古共云。初句是同教。以摄前诸教为此经方便故。义苑云。或具合前四句以具德者。谓总收诸说。或境或智。或双存或俱泯。就此门中融成性德。此犹约同教一乘说(文)约同别二教释之也。但于难者。一教中开四句六句。则如所难。而今随教门之浅深分义味于浓淡。其前四句约三乘辨。后二句约一乘辨。就此中第五句。总收全诸教。故是同顿同实义也。第六句别明圆融义迥异前诸句。唯一相一性故。正当别教一乘也。未必全同彼解行之两句欤。非相违。
  一。次别约释迦身明者(文)就释迦身释五教不同欤答。尔也难云。如上既于一个法身论教浅深。今亦于一个报身。论有为无为等之不同。可论本有始有等义也。何约释迦身释耶答。当段但于难势者。于一释迦身或说报。或说化等。举此诸教之施设。彼报应二身义自所显也。非相违。此义纂释不审不审(云云)一义云。是则不必专三身。反破三身之局执也。广通三身十身故。上云俱绝前五者。意显不局境智亦通人法教义等故。如释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也。今释非法非报化等也无相违。此会通可然也。纂释可见之。
  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文)小乘教可立法报应三身欤答。可立三身也难云。当段云。生身化身(云云)何立三身云耶答。当章前时分义立法身生生。今立生身化身。前后合论自成三身。以生身是报身故专可立三身也。何况行愿记第二云。一小乘教有三。谓佛法僧。一佛宝自有三。
  初法身即五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二报身(即丈六身)三化身(谓随类化身已上云云)但于难势者。小乘教佛身开合不一准。是毗昙成实之诤论也。
  犹难云。孔目章第四云。若小乘人但立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文)要问答上云。问。诸教立佛相貌如何。答。依小乘教。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即属于法(文)故知。小乘教意非不立法身。但属法宝摄。不立为佛身。故云不立法身。争云立三身耶答寻云。小乘部计不同也。今章依何宗耶答。时分义中既云依婆娑等。三宝章云。若小乘中毗昙等宗有二佛。一生身。谓父母生相好之形○二法身。以五分功德为法身。此中唯取无漏功德等(云云)故彼依毗昙宗欤寻云。小乘教意许智法身欤答。不许也疑云。五分慧·解脱知见俱是智也。何不立智法身耶答。义圣律师私记云。言法身者。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也。不通理法智法身也。言生身者。可通应·化身也(文)此云应身是报身也。化身如文。故知。虽云二身即成三身。今此开合依成实宗欤。
  十一日
  一。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文)佛地论所说之四身义唯局始教欤答。可局始教也难云。终教意分自他受用。何可局始教耶。是以见列祖处处解释。于终教中亦开出二身义(见)答。非谓终教意总不明自受用身。探彼论意。殊不可通终教等故。钞二上先出金光明经化身非应等之四身。次举佛地论今三身意。总结云。故虽有四义。理全异(文)但于难者。会解第四云。以金光明合法报。即是真身实教义也。佛地开四。理智分相。不得相即。始教义也。所以全乖异也(文)先德之指南之趣。理智即不即。二教相替(见)非相违。
  一。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文)十佛指离世间品所说欤答。尔也难云。圆经中处处说十身。有何所由指离世间品云耶答。当段但于难势者。第八地通行境解境。当段佛身开合者。专就行境佛身论之。故先指离世间品也。既云以显无尽(云云)实可通二种十佛也。无相违。
  解境行境之十身事
  一。经说佛身种类有二。一融三世间十身。二如来身上十身。言融三世间十身者。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也。言如来身上十身者。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也。二释名者。融三世间十身名者。由善恶业流转六道。感种种报。受众多生。升流不息故名众生。体义·依义·聚义名身。国土身者。是依报处。众生人等是能依体。彼之所居·所依处故名为依报。封疆名国。所依名土。言业报者。业是思数造作为义。成善恶事为当果因。报谓酬感。由因所感苦乐名报。今此身者。唯取业相不取报相。其报相者。众生之身是业所感苦谛果报。此众生身是报体故。国土亦是所感依报。系属正报所摄收故。今业身者。众生所作善恶诸业。取此为身。闻声悟道。名为声闻。无师独悟名为独觉。修十二支由此得道。飞花落叶观此悟道。故名缘觉。具云菩提萨埵。略云菩提。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度众生。所求所度故云菩萨。又求菩提之众生约所能求故。又勇猛精进求菩提故。乘如实道成正觉故名如来。决断明白名此为智。诸法体性轨则任持故云法身。无物无碍名为虚空。言如来身上十身名者。受职灌顶成等正觉仪轨极上名菩提身。乐欲望求决誓名愿。无而忽有名为化身。勇健任持名为力持。形色殊胜细妙庄饰奇丽精美名相好庄严身。神德炽盛在众孤标无物比类。名为威势。随意自在示生。化物自在无壅。名意生身。前五波罗蜜所成果相功德无比名为福德。法体轨持名为法身。决断明白名为智身。是名二种十身名字三出体者。总言之。二种十身觉了明朗。离暗惑。智相应焉。二十身上智为体。本智缘性。后智知相。二种十身各各言之。各有体性。依报非情色法显现为国土体。五蕴四蕴为众生体。如是出体恐繁略之○融三世间者。融会此三总为佛身。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名三世间。国土世间亦名器世间。国土身·虚空身是名器世间。六道众生声闻缘觉菩萨并名众生世间。如来身·智身·法身并名智正觉世间。三乘圣者若对智正觉名众生身。并所被机故。若望众生名智正觉。三乘圣者随分觉故。十地论主以此融三世间十身束为三分。一染分。众生身国土身故。二净分。如来身等故。三非二分。虚空身故。且约当相作此分判。据实言之。国土通净。诸诸净土净分摄故。三乘通染。有智障故。有残障等故。众生等十身名为解境。观解照见所缘境故。如来身上十身名为行境。修行所得所缘境故。此二种十身出第八地三世间自在经文。彼文众生等十身各说十身。而文有同数有成。据实皆十。是故十身通成百身。今行境者。即是如来身上十身。是名十佛。离世间品等列十佛名。皆此如来身上十佛相貌。清凉贞元花严疏检一经文。五处文中具列十身。皆是成正觉等十。如彼疏第一明(云云)已上花严五教贤圣章五十部在之。
  春季谈义五教章下卷当年结愿毕
  宽永拾四年(丁丑)三月十一日
  法印权大僧都实英(岁八十五戒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