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上卷不审三

  二日
  一。解云不思议经者彼论自指花严是也(文)智论意不思议经者。指花严经欤答。尔也难云。智论中不思议经者。花严经也云文无之也。如何况既云不共般若。明知。般若经中别圆法门之事答。智论中云。又如佛说不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文)此文五百罗汉聋盲类即本会说当也。但于难者章主探论意如此释也。
  委细者纂释·问答抄·见闻抄。可见之。
  一。梁摄论云善成立有三种(文)善成立之言通小乘三乘欤。限第三一乘欤答。可通小乘三乘也难云。当段云第三一乘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文)限第三一乘(见)答。标云善成立有三种。故善成立言可亘三种也。梁论本文成立正法有三种等云也。仍书写误云义有之欤。或只佛正法置善字也。终名善成立。一乘故赞善云也。但于难者。小乘三乘一义浅深次第列ヌルヲ云善成立也。
  一。若言说大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等(文)章主意可许一音异解之义欤答。可许也难云。当章意说花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破。不许一音异解之义(见)答。当章(并)玄记等中。举数家立教之时。一音教第一师也。而不分一音异解与大小。并陈二种一音教。于诸德立教直赞云。圣说差异其宜各契耳(文)但于当章起尽者。大品经自本对三乘机说三乘各别法。花严经别教一乘故。二乘隔见闻。非闻大悟小。闻小悟大等一音异解。故非无一乘三乘等之差别破也。若依一音教。乱三一等教者。清凉(并)当章所破一同也。若以一代时教者。如来一圆音者。宗家清凉共所许也。
  寻云。若尔。自宗意都不可许一音异解义欤答。一音异解者。诸经论之常说。性起语业之一德也。何不许之耶。但今所遮者。三宗差别一向属异解谬释也问。今师正义与彼谬释其差别如何答。案今师意或约本质教。或约影像教。可有二意。一云。佛音本于一名句中具多名句。故三宗不同之诠表亦无不备。如性起语业有十门中。善如天女喻者是也。佛意各别密赴三机也。故大智律师资持记一上云。此谓如来一音演法。众生随类得解。然此但望言教是一。至于佛意不无密赴。故使随类得益也(文)准此可知。
  三日
  一。一则融一乘○教理可知(文)教理可知者。依凭证据之教理欤。所发所开之权乘教理欤答。先德注解虽区。任一义者。上来依凭证据之教理也难云。义苑云。言教理可知者。据开显说。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说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于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故结云。此约一乘辨(文)如何答。一义云。折薪云。融一同大俱是菩萨。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
  故云教理可知等也(文)此约依凭教理释之也。集要记云。融合之意既曾辨。是故指云教理可知也。此约一乘辨者。良以权教不明大外别有一乘。何藉会融又对昔小别立三乘。岂以愚法合于通大。今既融合。是故指云约一乘辨(文)但于难者。自元伴一义也。
  一。二谓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为四(文)加三乘为四乘欤答。尔也难云。义苑所牒宋本章云。二谓一乘小乘人天为四。此总开意也(文)即彼疏释云。二则上至一乘下该凡小。则如来初戒道时。为提谓长者等说人天乘。次方说小。故此总开矣(文)准此。除三乘二字也。然今何加增之何为正耶答。当段(并)今现所流传之宋朝印本章云。二谓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为四。此总开意也(文)加三乘二字可为正也。但于难者。义苑所牒本必是可写脱。故折薪云次义准海东本。此中脱三乘。正云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为四。既上开一乘。下开人天。故云总开意也(文)。
  一。三谓佛与二乘天及梵亦为五(文)梵者。总指色界四禅欤答。尔也难云。折薪云。言及梵者。以天中复开于梵也。梵即初禅○于天中分此二者。由梵王即娑婆世界主故。又毗昙云。二禅已上无语言法。故不立王也。由初禅中有觉观语言。则纯主领故独开梵王也。若璎珞经诸禅皆有梵王。俱是加修四无量心。报胜为王。而无缘御也。故初禅中独有梵王。天梵补梵众二天也(文)何总指色界四禅云耶答。义苑云。
  三则老比丘佛与愚法声闻缘觉欲天及梵世为五。以权乘说无色界天无体故(文)梵世者。总指色界四禅也。但于难者。义苑为胜。以摄诸天尽故也。
  四日
  一。此同教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文)同教义宗欤。释同教得名之所以欤答。一义云。会融无二等二句者。总标同教之义宗也。难云。折薪云。此等本末以法界融之。方得本末无二处。三宝章中出通收所以云。以本融末。圆融无二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彼云圆融无二。同今会融无二。彼云同一法界。正同今文。彼是同教所以。今得非故。今由同一法界有二门故。方得上分诸乘三之与一或合为一。或分为二三等。
  皆得自在也(文)此师意释同教得名之所以也答。复古之二融下二融本末二。初标章○此同下二释相。初标分。此同教者。指分诸乘中或三或一权实碍角立互成。而总名一乘者。良由应法界而有二门。有二门故。两宗并立应法界故。三一无碍皆入法门。故吾祖曰。或亦通收。以本末圆融无二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曰。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诸乘。后明融本末也(文)但于折薪注解者。复古之易简折薪将同法界。作同教是名所以者误也○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义甚分明。同教之名但由三一共耳(文)意云。会融无二等二句者。总标同教之义宗。有其二门等者。转释其会融之因由(为言)。
  一。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怀竟必有尽(文)三即一之时。三乘尽欤答。尔也难云。三即一之时既许存义。何更云必有尽耶。一即三之时虽具隐义。而亦云终恒无尽例难可等。如何答。当段但于难者。折薪云。由上义故。纵则三有存怀。夺则存亦有尽以三揽实无体故也。次义纵则一有隐显。夺则隐亦无尽。以即权而不失体故也。
  寻云。前该摄门亦云存坏隐显等。与此有何异耶答。此存坏隐显即上该摄门二四句中义也。上该摄中三一异。乃是二门俱齐。此既纵夺明义门有异也。
  一。由此镕融有其四句(文)今此四句一乘义一章总结欤答。尔也难云。一义云融本末内作之。第一句当科泯权归实门。第二句揽实成权门。
  第三句初即不坏权○而不碍一(文)第四句是故一三○体无二也(文)意体无二非三非一之故。设同教法门。直约法体即同果海也。若尔者。当门中建立也答。一义云。今科四句即是总一章总结也。第一句上分相该摄两门也。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别三乘。该摄中所融三乘也。第三句同教中分诸乘融本末两科也。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当是不可思议者是也。但于难者。自元虽有义势。以此义可为正也。
  五日
  一。二临门三车自有教义(文)示相之科可有三乘别教相望之义欤答。无此义也难云。既示相之上辨开合。开合之中三别相望。示相之科何不释三别相望之义耶答。当段之示相之科。不释三别相望之义故无此义也。但于难者。示相者。出开合之法体。俱非教义等已开合之义。故示相之科不释也。
  一。仍教义即无分齐(文)教义无分齐者。相对一乘判之欤答。尔也难云。见当段文。唯于三乘中自定教义分齐。何还望一乘。可判无分齐之义耶。是以可堂心以教义无二之义释无分齐义也答。三乘教义分齐实望自宗。虽有教义。望一乘为彼所流所目故。终其教义不立。故可云即无分齐也。所以望三乘当宗。作教义之分齐事。彼教义终无分齐。故望同教隐义。望别教教义共无故。为显此等义。暂作教义为方便也。是以本朝先德存此义尤有其谓也。但于可堂释者。诚虽于三乘自教成作教义之所以。聊不顺章家本意也。强不能会释。思之。
  疑云。可堂之释如何不顺章本意耶答。设教义摄益义门者。不思留三乘教义之摄益。开方便门之施设。为引入一乘示真实相之教义故也。
  一。三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文)今此三车可通小乘欤答。兼可通小乘也难云。以临门三车已设界外。小乘未云出三界。何通彼可云耶答。临门三车兼可云通小乘也。虚指方便不通小乘者。四阿含等诸经为何用可说之耶。若界内设三车者。宁可出三界耶。若又不出三界者。小乘声闻后入大乘。可云有断惑证理耶。故界外设三车。引界内诸子。尤通回心愚法可有三车诱引也。今不通者一门之义也。
  六日
  一。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文)有二种之三句欤答。尔也难云。前示相科中约别教·同教·三乘教。显示三义不同。今何不约彼三义。以作三种之三句。唯有二种之三句耶答。当段云一乘三乘各有三句(文)别不出别教·同教三句也。但于难者。折云。约教有三。约乘唯二。以同别二教皆一乘故。唯有二三句也(文)。
  一。三乘三句者或具教义(文)以三乘望别教一乘。有为教之义欤答。非教义也难云。三一相望教义。以方便真实为教义。纵虽别教一乘。何无以三乘为方便之义耶。是以章文云(乘教开合)一本教。谓别教一乘○二末教。谓三乘小乘。从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为方便故(文)此释无争三别相望名究竟方便。既以三乘望别教名方便。何无为教之义耶答。一义云。准下决择其意文云。八三乘根不定。进入别教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为彼所目故如会三归一等九直往别教机。一切佛法并是本来唯一别教本来不见三乘等(文)今俱非教义者。依八九二门也。已为一乘所目。依何差别可立教义耶。但于难者。乘教开合名究竟方便等事。有一乘三乘相望释权实。有本末相对显开合。付本虽表别教兼同教。本意三一之差别显不简同别之一乘。故知。决择其意七八二门合名别教。名本教。名一乘也。同别二教车体同故。况第七门如花严同教(云云)以花严名本教名一乘时。岂可除花严同教耶。若于花严之中。拣定同别二教之义之时者。于别教者。三乘相望不可为教义。今章依此义云俱非教义等也。
  疑云。见当段起尽。总辨教义时。初二句三一相望教义。一乘者别教一乘(见)至第三句释约同教说故。如何答。当处总辨科。初二句一乘者。可同教一乘。既上示相别释等科。全无三别相望教义。总者总别。何至总辨科。始可作三别相望教义耶。但至第三句释约同教说事。第一句三乘为教。第二句一乘为义。第三句取上二句三乘一乘为同教。同教者具前诸教。故第一第二句一乘虽同教一乘。唯三唯一。三乘不名同教。第三句三一共名同教也难云。别释之科。一乘三乘三句。
  共三别相望俱非教义(云云)而总辨科无俱非教义之句。以知。三别相望为教义云事。若三别相望不为教义者。何如别释不作俱非教义之句耶答。三别俱非教义事。别释之科委细。故为满四句之次第。除之欤一义云。总辨初二句一乘者。同别不分一乘也。故不作俱非之句欤。别释中唯别教故云俱非也。总别影略欤。
  一。为彼所目故(文)以三乘为所目之义。局别教欤。通同教欤答。可局别教也难云。孔目章结释十义方便一乘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所流故。又为一乘所目故。又与彼究竟圆通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文)此十义方便者。正是同教也。既结释之。云所流所目为方便等乎。更判非即圆通自在义。岂非通同教之义耶答。凡所流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义也。天是同教分齐也。而所目者。三乘本来一乘所具之一德也(为言)争可通同教之义。是以当段云。约别教一乘说。为彼所目故(文)总所流所目之名义。学者有诤论。谓以所流为同教之所由。以所目为别教之所由者。是学徒之常所讴歌也。但于孔目章十义方便之结释者。有人会云。彼释诸方便乘依究竟一乘教成之所由。总有三义。一约所流辨。二约所目辨。三约摄方便释。此中初后二义正是同教意。第二义是别教意。是则因释方便乘依一乘教成之义便。具以同别二教之所由释之。如是例证其数非一欤。但次下云非即圆通等者。别结第三义欤。
  七日
  一。一乘三句者(文)今此一乘者。同别中何耶答。一义云。一乘三句云。合同别总云一乘也难云。今此一乘云可唯别教一乘。其故三乘三句云。以三乘为能望。作俱非等句。然者一乘三句尤别教一乘为能望。可作三句也。仍以别教一乘约同教一乘。可有唯义非教。是以义苑云。以别教望同教亦成义。盖不谈海印炳现故等(云云)意云。
  同教望三乘为唯义ツルヲ(上示相门第三句也)又望别教可为唯教。所以者何。不谈海印炳现故(云云)而故以别教约同教为唯义也。
  仍以唯别教一乘作或具教义·或唯义非教·或非教义也(云云)答。一义云。一乘三句云。合同别总云一乘也。是以第一句别教。第二句同教。第三句又别教也。文言分明也。第二唯义非教云。上三乘三句中第二唯教非义句里面也。仍两俱三乘同教一乘相对。唯教唯义句成也。则私记云。约彼方便门中教义并是能诠。约一乘门中教义斯所诠故。故云或唯义非教(云云)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文)同别相望可有教义之义欤答。既是一圆教也。不可有相望论教义义也。难云。今一乘三句中。云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文)若准前后之释义。言唯义非教者。是则别教也。约同教说者。出所对而为教欤。例如三乘第二句云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说(文)言唯教非义者。是三乘也。约同教一乘说者。出所对而为义故。加之孔目章第二云。同教者。入一乘远方便摄(文)既云方便。岂非为教耶答。探玄记第六云。同别无碍为一圆教(文)同别二教中只是入门之不同。于所入之乘体全无差异。何可云一实一权耶。但至今一乘第二句者。若出所对者。则可云约三乘说。而混乱三别相望之句故。直约能对以言约同教说欤。若此第二句同别相望作教义者。下总辨中何不出此句耶。以总必总于别故。既总辨中不出此句。明知。别中不可有此句也。次孔目章释者。既云同别二教只是入门。何不云方便耶。
  非谓如彼三乘小乘名方便之义也但望自别教加远字也。
  一。或具此二句约同教说(文)有二句欤答。尔也难云。唐本云或具此三句约同教说(文)何云二句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今依和本也。若依集成云此三句者。牒第三句或具句也(文)。
  八日
  一。二或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文)出出世益者。唯指佛果欤。通诸位欤答。可通诸位也难云。如彼直往别教之机者。唯指证入生名出出世。全不通诸位。若许诸位者。如何可分出世与出出世之二位耶答。以三乘名出世。以一乘名出出世者。源依梁摄论·庄严论等寄显门之义。然梁论意。总以一乘因果寄在八地以上。故花严问答下云。一切世间人天因果皆有初三地。一切二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四五六三地。一切三乘大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第七地。一切一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有在八地以上三地。若以此门者。不相参当自位也(文)是则三一相望之时出出世者。通诸位也。但于直往人分三生。则解行位名出世。以证入生名出出世。而其证入生者。且依鲜演法师。清凉虽通指地上。章主意限佛果。故决择第二云。三生之义各在何位。唯贤首说。长流凡夫见闻成种名见闻生。四十心位十地圣人真解真行名解行生。妙觉如来因圆果满名证入生。准清凉义。但取十地为证入生。余同贤首(文)。
  准上花严问答(并)决择记。三一相望时出出世者。通一乘诸位也。但于直往人者。解行位名出世。证入名出出世。而其证入生者。虽通地上等。付本可取佛果也
  一。先于一乘已成解行(文)见闻解行二生中何耶答。解行生之出世益也难云。若是三生废立者。何不举见闻生。直指解行生耶。何况次下云如小相品说。岂非指地狱天子末入地狱以前并地狱生。云先于一乘等耶答。和汉先德探当科本志。即约天子得益。互诤是非也。虽然当科意。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中。有同教。有别教。上释同教云。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后乃方便得一乘者(文)故见闻生此文不见。解行·证入二生可取也。但于难者。自元先德学者异义也。且约一义也。
  一。后于出世身上证彼法者(文)今此出世身者。指兜率之身欤。界外出世身欤答。可指界外出世也难云。述出世身上证彼法者。结如小相品说。明知。兜率出狱之身名出世(见)如何答。今此界内界外出世出出世之分别。依十重佛刹自分见闻解行益之起。依此等义思之。出世解行者。尤界外解行者可云也。善财兜率天子等。解行出世身上证出出世一乘法。故可云后于出世身上证彼法者也。兜率身者。是界内也。何可云出世身耶。但于难者。兜率天子得益出彼品。即天子得益宁依云界内解行之类。彼解行之身可云为界内娑婆之身耶。解行身者。设在秽净之为所居。故十刹虚融无净秽之别。出世解行出出世证入依之判故。虽出如小相品说。后于出世身上之益。以兜率出狱之身非云出世身。然今章心必不出其人也。
  九日
  一。若先以三乘(乃至)此如法花说(文)上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有二类中之初为。与今通摄二机令得二益。亦有二类中之初类有差别耶答。不可有差别。举一机之始终也难云。摄界外之机。令得出出世益之中初义。三一各别。三乘益非一乘益。摄二机之中初义。三乘益即一第方便故。三乘即一乘益也。先摄界外机不云摄界内故。后摄二机故可有差别也答。常途一义云。所引之机唯是一人。而义门别故再举之。谓若界内界外相对。唯从界外取之显相。是属初门中初类。亦可名世间出世间相对也。若就界外之得益。有出世间出出世间之二重。相对明之。是属当门。虽义门别并摄机始终尽也。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寻云。先以三乘引出。后得一乘之义可通别教耶答。不通别教也难云。下决择其意科。三乘根不定而进入别教(云云)何不出此义耶答。进入别教之机。三乘本来一乘所目见故不出之也
  一义云。前约三一别论门。是彼三乘益非是一乘教之摄益故。偏云摄界外机也。今约所流摄方便等故。彼三乘等总为一乘之所益也。虽事物是一。由所望有异故前后两出欤。
  一。若界内见闻等(文)今界内出世者。约其依身分段变易欤。约业力之系不系欤答。一义云。不约依身也。假虽分段身。不为业力所系缚者。是名出世。亦名界外也。若未离业缚者。是名世间。亦名界内也难云。初住已上是解行位。又离业系。而今云界内通见闻解行。岂解行位之人为业力所系缚。尚于三界不得自在耶。是以指事意。以分段名界内。以变易名出世。正约依身(见)答。圆教意不立变易。以分段身直至佛果。是以天子并善财等。皆以界内依身穷五位法。岂名世间耶。是则假虽界内分段身。不为业力所系缚。任本愿力于三界生得自在者。是名出世。明知。不约依身也。但至界内通见闻解行等释者。此有多说。一义云。非真实之解行。只指见闻中信受解悟名解行欤。
  一。出世唯解行(文)可有出世见闻之机欤答。章文不出此类也难云。定性二乘无余还生之后进入一乘。岂无出世见闻之义耶答。三生门建立者。付直往机所谈之也。无余还生进入一乘之类。烦恼已断无漏已生。故进入一乘即得解行益。故无界外见闻之义也。但于难者。自元于入寂以后回心之人者。不可有三生施设。今不约回心类。无相违也。
  十日
  一。一依菩提留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文)菩提留支一音教。大小并陈欤答。一义云。大小并陈也难云。当段云。随根异解故有多种(文)一音异解(见)如何答。刊定记·大乘义章大疏演义抄。菩提留支大小并陈。罗什一音异解也。但于当段随根异解之释者。佛音兼陈大小。随小机闻小乘边。大机闻大乘边。故随根异解释也。
  此外人法影略文义(并)当章略述十家。故于一音教别不立二重。二师义合心得也。
  一。依楞伽等经立渐顿二教(文)诞法师依楞伽立渐顿二教欤答。尔也难云。彼经意地前四十心通为四渐。地上佛果总为四顿。何以此文为总判一代于渐顿二教之依凭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经文多含人解不同也。何执一途之配释。抑余师之高判耶。
  一。远法师等后代诸德(文)远法师立渐顿二教欤答。尔也难云。大疏中释昙牟忏三藏半满二教了。云随远法师亦同此立(文)其半满者。是声闻菩萨之二藏也。而今章渐教中具大小乘。顿教唯菩萨乘也。名字义势共相违。如何答。当段意立渐顿二教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此师具立半满与渐顿之两种二教故。随一义各指同之耶。
  十一日
  一。立三种教谓渐顿圆(文)光师三种教中。今经摄何教耶答。今经圆教所摄也难云。光疏第一云。今经者。三教之中盖顿教所摄(文)何背彼师立教。可云摄圆教耶答。当段云。故各为圆。即此经是也。探玄记第一云。
  即以此经是圆教所摄(文)圆教所摄云事分明也。但光疏约化仪顿教所摄(云云)非遮化法圆欤。
  一。故名为圆即此经是也(文)光师意。圆教所被机者。限地上欤答。可通地前·地上也难云。既云分阶佛境。知初地以上云事。是以智论中。不共般若被唯地上菩萨。不通地前(见)不共般若岂非花严经耶答。演义抄二下云。上达之言义兼地前。分阶佛境即是地上○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文)但于难者。不得文义之趣误致夸节之难欤。
  庆长十九年(甲寅)三月十日
  总读师实英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