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三(佛果义相)

  二日
  一。
  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谓一者智净相等(文)引起信论智净相等(文)证何义耶答。证法身亦无常之义也难云。智净相者。本觉还净之义也。则归常住真理。何云亦无常耶答。既云随染生二种相(云云)始觉修生义同有为故。可有隐显无常也。但于难者。智净相不思议业相二者。皆在生灭门中故。无常心得置时无相违也。
  寻云。智净相与不思议业相如何异耶答。师云。智净相者。自分善缘。不思议业相他众生善缘也。有人云。智净相者。此依教法如实修十信十住等修行。次第成就从因至果也。不思议业相者。是如实修行。至本觉后又为众生现八相等化用。说随机法。是云还净本觉业用之相也。
  一。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文)智净等二相通因果欤答。智净通因果。不思议业多分约果德也难云。既随染本觉二相也。而智净通因果者。不思议业何可限佛果耶。初住已上菩萨现八相之化仪。岂非不思议业耶答。起信疏上云。言生二种者。此二既在随动门中。故云生云也○言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前中亦二。初因。后果。因中依法力熏习者○此在地前满足方便。此在金刚因位极也。果中二。初断果。
  后智果○第二不思议业中○如此即是报化二身。真如大用无始无终○(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者。自元随染本觉之上。通因果限果位二门各别也。
  一。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文)三身相即无二故云总欤答。尔也难云。真如无相之妙理。是名法身。随染业幻之色身。是云报应。其相悬隔。争云相即耶答。折薪云。以始教三身不即。无此总义也(文)准此释者。今云虽明。是三身相离义。今云总说。是三身相即义。故下正释总义。偏约法身二义。述混融无碍。此意也。但于难者。三身不即始教。三身相即终教之所谈也。始终二教所谈各别故。非相违。
  犹难云。见当章(并)折薪释。唯述法身二义镕融无碍。未谓三身相即。如何答。凡当章意。述由法身有二义镕融无二故。与彼修生功德全体相即之义。其修生功德者。即是报应二身也。岂非三身相即义耶。谓由法身不变即随缘义。成报应功德差别故三身相即。又由法身随缘即不变义故。彼所成之功德差别全体即于法身。岂不相即耶又一义在之。纂释可见之。
  三日
  一。问若尔如何得说非一异也(文)依何文义起此问端耶答。以始教之意难终教总说也难云。义苑云。此问由或非四句而起。四句既非法非一异故(文)或义苑云。此教谈法不即故。约智证真。以明非异。然虽非异且智属有为。真属无为故非一也。则是以有为智证无为理。如日合空。定成二相也(文)如何答。先德异义也。折薪记云。问若下此相宗。以报是无常法是即常是非一。智证真如如日合空故言非异。今言法身有二义故具二四句。即是无常义。无常难明故有是问(文)此问意。总终教当段常无常不一不异。二义具足释成。然始教大乘意。非一非异二义成。如何终教中限说非一异等耶问也。此折薪记意。以答趣得问意欤。但于难者。伴一义成申计也。非相违。
  问答抄云。一义云。始教法报有为无为各别也。终教法报全体相即。尔者二教非一非异其义如何问也。即假疑为释显二教非一非异不同也。一义云。始教为无为别故非一也。如智契合故非异也。今总说唯一法身之二义也。不显非一之义故。以始教之心难终教总说也。
  一。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法身(文)证顿教佛果欤答。尔也难云。折云。
  即涅槃经文○若清凉引此释终教(文)何今云顿教证耶答。当段释分明也。但于难者。折云。今云顿者。以终顿二教并是实教。今约寄言经含多义。故通二教也。无相违。
  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文)约用者业用也。尔者融三世间十身者。偏局业用欤答。可通德用也难云。当段释者。融三世间十身偏约业用。别以修生本有四义为德相。明知。融三世间十身不通德相云事。

  是以探玄纲目释十佛通三世间之义共云以说十信及三贤等地前所见非实报故。然居花藏。非局化故(等文)既释约机见以通报化之旨。岂非局业用耶答。章云。若依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文)此圆教佛果者。孔目章第四(相海章云)今此花严不思议法品相海品小相品。有人判属三身量。恐未然。此经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今此三品初品为体。相海为相。小相明用(已上)准此。今云圆教佛果者。定是二种十身也。尔者用德体之三义。岂非此二种十身所具之法门哉。故复古释今章文云。融三世间十身·及佛身自具十身。今约体相用三义说(已上)此释尤肝要也。何况一乘义十玄义两章。初明因果二分。并约十佛释之。不足始论耶。但于今章一约用等释者。圆经(晋经二十七。十地品第八地)说此融三世间十身相作云。是菩萨如是知众生染心所乐。故释约用。既通三世间等云故。非相违。
  四日
  一。谓一修生二本有(文)终教以上意修生功德者。本无今有欤答。尔也难云。若唯本无今有者。何可有三四句耶答。探玄记云。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文)但于难者。今章约义开之计也。非相违。
  一。谓一修生(文)圆教意依初二句者。但修生但本有义可许耶答。不许之也难云探玄记(十五)云。总有四句。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文)故。二唯本有。
  谓真如恒断性功德故(文)何不许但修生但本有耶答。探玄记(十五)云。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别智等内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义而无四事。犹如金庄严具(文)若但修生但本有者。何可有三四句耶。但于难者。约义开之计也。非许但修但本义也。
  寻云。今此四句者。同别二教中何耶答。复古云。至相云。依一乘教本有○即同教义等(文)寻云。本有修生·修生本有。二句差别如何答。本有修生约法。修生本有约人释也。此释可勘之。
  一。上二四义思之可见(文)上二四句终教之义同欤答。不异终教也难云。义苑云。三法既融是常。有力无力等故无常。体用交彻故两亦。互隐互夺故双非(文)意云。三世间圆融十身同平等。是即理性德用也。尔者以法性实德古今常然故。云三法既融是常也。然能成者有力。所成者无力等。如是缘起成之义相。岂非无常耶。体用交彻者。常无常交彻应知。指事云。一常恒顺法界无间断故。二无常随世间现故。三俱二义俱现前故。四非俱随取一不得故。又缘起无性故(文)通路记五十一云。第三句者。取常下无常·无常下常。双现前故。第四句者。常即无常故非常。无常即常故非无常。
  故成非常非无常句(云云)此两记意终教之四句相替(见)如何答。复古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等四句义。则是一乘圆教从共教说(文)意云。凡作常等四句。全应同前终教所明。但就三身佛以谈之。今约十佛故属圆教。而其四句义不可异三乘共教(为言)但于难者。伴一义故。非相违。
  寻云。用德二四句全不释之。而属学者令思之。体四句者。自释意如何答。准复古意。上二四句并从共教说。故不异上终教义。仍不释之而令准思也。体中四句是不共义。故若不自释谁知之耶。
  五日
  一。以不可说为显故(文)如当段以不可说为显欤答。尔也难云。义苑所牒本云。以不说为显(文)不可说之可字无之。要问正但云不说为说(文)定知。和本误也答。当段但于难者。义意者不可为相违欤。
  寻云。显·说同欤答。一义云。复古云。
  用不说为说故佛是常(文)此释显是说义也。纂释委细也。可见之。
  一。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文)圆教意十身具足之教主。可云有为无常身耶答。虽难计可为无常欤难云。十身者。真身寥廊与法界合其体。法界既离去来。真身岂有生灭耶答。当段云。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文)但于难者。今约与机教相应边。且云无常。非相违。
  犹难云。清凉大师解释中。
  所知十身皆是毗卢遮那正觉之体(文)十身若有为无常者。毗卢正觉之体尚未离虚妄颠倒之过患欤。就中十身中有智身法身。岂是有为耶。若是有为者。全同始教。尚不及终教之所谈。争为圆教不共义耶答。要问(上)云。一乘十佛是常是无常(文)愚推云。十身实常住之佛体也。今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云释。为作四句如此释欤。追而可问明师。纂释两方问难举所答无之一。随缘起际故俱非(文)常无常一缘起。独居自立自性ナケレハ。非常无常欤答。法界体广具万德故双非也难云。折薪记云。随缘起际故者。以法界体·缘起共为一际。既全体起为诸缘故非常。亦由全体起为诸缘故非无常(文)是体相互夺义也。如何答。义苑云。二义无碍故俱有者。因果交彻故(文)随缘起际故俱非者。不限上二故(文)此师意云。果分是常也。因分是无常。此二分交彻是两亦也。凡法界体不局此二分。广具万德故双非也。是遮唯二义为显广具诸德故也。但际者。是性也。故探玄记第二云。
  如来圆音如缘起性遍一切处(文)是即指一真法界名缘起之性。彼性不局常无常二义。今非之也。但于难者伴一义故。非相违。
  私记云。真如实际言语道断。不可说常无常(云云)是缘起际者。缘起实际真如心得也。
六日
  一。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等(文)上约体相用明常无常等义。圆教不共之所谈欤答。尔也难云。纵虽终教意。何不明体用互摄之义耶答。义苑云。融摄上三成大缘起。举一兼余。重重无尽故也(文)折薪云。三义互摄以彰无碍。若非圆教无是义也(文)但于难者。体用互摄虽终教意。今体相用故。圆教不共之谈也。非相违。
  寻云。今章用德体三义。约体相用可心得欤答。初二义配相用二大可心得欤。但第三约体者。以不可说果海为体释故。不可属常途三大废立欤。
  一。明相好者(文)明三身相好欤答。唯明外用相好也难云。上明佛果义。通明本有修生等义。专释理智内证之功德。今至佛身相好。何唯释外用相好。不述法身自受用之相好耶答。当段唯明外用之相好。不述内证之相好故释任计也。但于难者。实亦虽可明法身自受用之相好。由次下摄化义唯就他受用变化摄化。明五教分齐故。今明其教主相好亦唯述外用相好也。尤有其理欤。非相违。
  寻云。菩萨相好何三十二不多不少耶答。探玄记十五云。智论第五云。有言。以端正不乱故。若小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佛三昧经等(文)纂释问答抄。可见之寻云。相好之差别如何答。通路记五十一云。相谓形貌。身上总相。可观严丽。好谓善能相中美妙微细别相。亦名小相。待对三十二大相故。亦名随形好。亦单名随好。亦名种好。此即八十种之好故(文)又云。今且依婆娑百七十七云。问。相是何义。答。标识义是相义。殊胜义是相义祥瑞义是相义(文)又云。大般若经广说相好。相是粗显大形奇丽。好是微细别别可观。虽有粗细。皆是端严可爱可敬可乐形相。如来所感三十二相各以殊胜狞猛思业百福功德为因成辨。以百福德得一相故。如是相皆由百福。其一一好亦由众福。小乘教中萨婆多宗既立诸法实有体义。是故相好皆有实体。若成实宗谈一切法假有义理。是故相好亦是假立(文)”。
  通路记五十一引源信僧都要法文。三十二相出业因细释之。可见之。法花摄释第三(譬喻品)云。色之相状易可了知。名之为相。令身端严。名之为好。相粗。好细。是差别故○问。随好为在相之处。为不尔耶。设尔何过。二俱有失。若在相处何不相夺。若异处者云何答。且依婆娑。在诸相间随诸相法。庄严佛身令极好妙。相与随好更相显发如林中花。故不相夺问。何位初得及圆满答。瑜伽论云。诸随好若诸菩萨始入净胜意乐地时。
  已异熟从此已上展转获殊胜清净。
  问。轮王亦得与菩萨得而有别耶答。菩萨得者望彼四胜。一炽成。二分明。三圆满。四得处。广如大智度论(文)。
  一。若三乘中或亦但说三十二相(文)三十二相可通圆教耶答。不通圆教也难云。孔目章第三云。三十二相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但浅深异(文)如何答。当段下云。若依一乘。有十莲花藏世界海微尘数相(文)一乘无尽相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今章约所局。以三十二相八万四千等配释小始终等。孔目付所通相好亘五教也。非相违。
  七日
  一。是化身之相(文)三十二相化相之功德欤答。尔也难云。若化相功德者。何于三十二相各出因耶。既智论·瑜伽论·涅槃经。以持戒施心不动得足下平满说。以出因行。非化相(见)答。当段云。即空是相义(文)金刚般若经云。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文)对法论云。为欲化度诸有情故。示现三十二大丈夫相。乃至非彼自体等(文)示现云故空义也。但于难者。小乘三十二相谈实法故。随顺彼且出因欤。故下此约始教引小说也(文)不可有相违。
  一。仍即空是相义(文)回心教意。说三身相好欤答。唯谈化身相好也难云。孔目四云。或说三佛。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文)如何答。当段前后之释。回心教小乘随顺化相功德说故。不说法报二身之相好也。但于难者。报化身三小通谈。但其义异也。法身者依摄论。三十二相即入法身功德义也。故回心教释也。非相违。
  一。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文)十地能化有十重报身。尔者相好可有多少耶答。相好无多少也难云。国土莲花座有十重宽狭。至相好何无多少耶答。新译心地观经第二云。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文)此所说意通十种身。皆具八万四千相好故。无多小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准入大乘论等。身座等量虽有十重异。断八万四千尘劳。修八万四千波罗蜜之义。十地全同故。所感之佛身相好唯具八万四千。不可有增减也。非相违。
  八日
  一。圣道断惑非灭报(文)此义限回心教欤答。可通直进教也难云。当段云。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等(文)依之末师非灭报故义限回心教所谈释セリ答。起信论说翻妄四位中。虽明始自业相乃至起业相渐次断之义。而不出义系苦相。彼疏释云。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也(文)起信论所说既以如是。岂不通大乘耶。但于末师释者。此末师意。以上为引二乘同下而说文言。下连心得故致此料简欤。虽然非灭报故义。大乘共许所谈故。更不可限回心教也。无相违。
  一。非灭报故(文)报者。别报业欤答。尔也难云。总报业既灭。别报业何不灭耶答。断总报恶业别报业不亡也。故南山行事钞下三云。业能随遂至圣不免(文)但断总报恶业。别报不亡(文)此释目连为梵志被打。舍利弗常患风病等事。资持记云。断总报业者。以破见思业根永丧。不堕三恶道故。别报即遭打及病故(文)意云。受总报业必藉润生烦恼。别报未必然故。烦恼已断之圣人亦偿先业也。此并依古业(文)但于难者。自元总别二业相替故。非相违。
  一。如大乘方便经说(文)已渡经中如是题名经在之欤答。在之也难云。折薪云。然经藏中无大乘方便经。却有大方便经。具云大方便佛报恩经。彼第七卷中说三十二。各别出因○如上引者。今章中恐人传写多一乘字也。如何答。当段云。既如大乘方便经(文)探玄记第八云。如大乘方便经上卷(文)岂两所同误耶。但于折薪记释者。用否可随宜故。非相违。
  寻云。大乘方便经付出相好因说二义欤答。依折释大方便经各别出相好因计也。不说二义也。二义者。章主解释也。
  九日
  一。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文)三十二相入法身功德摄。有二义欤。有三义欤答。有三义也难云。当段云。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二彼以功德法为法身故(文)何云三义耶答。折薪云。三下此复约一义以释彼论意也。故清凉云(抄七上)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直是功德故名为法身。释曰。初今终教。后即前科第二义。智所现通二教。如下金光明经以智为法身即终教。有为功德四智摄故属始教也。但于难者。上来二个问答共就始教。委细释成故标二义。自下别约终教重释彼文故有三义也。非相违。
  寻云。章云。问。何故摄论中说等者。蹑上何文此问起耶答。上三十二相出因。是乱报身佛。是故问举答之。以二义释之。化身三十二相等报身不乱事释也。然何故摄。摄论已下问化身相既不乱报佛者。何故摄论等中此化身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属耶问也。答此问以二释。化身相不乱法身释成也。是故上化身乱报身释。此下化身不乱法身释也(为言)。
  一。答此亦有二义(文)第一释以三十二相即空义为法身欤答。尔也难云。当段云。以此等功德说为法身之解释。取五分功德(见)如何答。第一释。若以真如直名法身者。难信受故。三十二相即空义为法身也。如此说事渐欲令信受大乘真如法身。以三十二相即空义释法身。是回心教意也。但于难者。自元第一第二释各别也。第二释。总以一切功德为法身。故三十二相功德摄法身中置也。非相违。一义云。折薪云。一为回小。未可便说真实法身。且就化相说为法身。彼则易信也。二彼下上出论意。此正释文。以功德法为法身。故得有相也(文)意云。二义中第二义。正释摄论说三十二相名法身之所以也。第一义。释其不直说真实法身。且就化相假说之意(为言)。
  寻云。此记释意。今二义中初云此等功德。后云彼以功德法者。为同。为异耶答。一义云。复古云。若依小乘二佛。生身佛·化身佛。今始教于三十二相。寄显法身方便诱引令易信受。又以实报功德为法身摄在相中也(云云)此释虽不分明。于三十二相寄显法身等者。释初义也。意云。真如法身无色无形。恐小机难信故。且以此等三十二相之功德说为法身。欲令彼易信故也。但寄显法身者。即此真实法身为诸相本。故于末位立本名。是即寄末显本。故云寄显法身欤。例如释法花云具相三十二用庄严法身之文。云即指法身为诸相本。故云法身具三十二。例准可知。次云又以实报下释后义也。意云。彼小乘以戒定等五分功德法名为法身。然此三十二相之色身。是彼功德法之所依处故。摄能依功德在所依相中。仍三十二相亦入法身功德摄也(为言)多论第一云。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文)。
  一。又三十二等即无性故(文)上即空是相义。又三十二等即无性故。相替欤答。尔也难云。即空即无性故。同更替不见。何替云耶答。上始教义也。则云。
  此约始教引小说也(文)今此约终教(文)相替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即空为法身。直以真如不为法身。今三十二相无性义。即是真如法身故直以真如为法身故。非相违。其上上释三十二相·化身释。今三十二相·法身对望义。大不同也。
  十日
  一。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文)同人相者。全同欤答。非全同也难云。当段所引经既同人相故(文)全同云事分明也。如何答。折薪云。俱舍说轮王相云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此明轮王有三十二相有三义。故不及如来。一处不正。二相不圆。三相不明了。今佛端生圆明示同人而胜人也。摄释第三云。望彼四胜(文)又智论第四云。有七事(云云)但于所引经文者。今既生人间故殊显人于同也。相同人而胜人。好同天而胜天也。尔者所引经云。同人相胜诸天者。影略互显欤。非相违。
  犹寻云。孔目第四云。三十二相同人。八十种好同天(文)今何云胜诸天耶答。同章第三(八十种好章)云。人中不具。诸天分有(文)准此。诸天分具好而不同具。故知。两师各述一边。不相违也。何况今亦但云胜不云全无。思之。然义苑云。
  帝释诸天有相而无好故此胜(文)此亦不同具故云无好也寻云。于轮王与佛相犹有差别欤答。刊定记第六云。且如轮王与佛色相。虽同相之所依各有异。佛相即法身所现。王相依业因而生。凡圣云泥。复何准的(文)。
  一。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文)终教意他受用身具几相好耶答。具八万四千相好也难云。起信论云。复次真如用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何八万四千云耶答。当段指八万四千相好。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者。八万四千者。终教初门。无量相者。终教终门故。非相违。
  寻云。终教意于法报身有相好可云耶答。法身必定有色相。报身(自受用报身也)有无论义也。长老自义有相好义也犹寻云。自受用色相本来具足耶又新起色生毕常住耶答。本来常住也。从无始已来。如来藏识中妙色常恒有也。清凉释云。
  自受用色智所现故(文)又密严疏(香象)释三身色云。若就法身论相好者。
  无始已来如来藏中具有相好○更无别相(文)释中应化身相好。法报二身本有所具无量相海。地上菩萨八万四千分齐见。此所见分齐云他受用。地前(并)二乘凡夫等。又先法报身相好内三十二相分齐见。此所见分齐名变化身也。故他受用变化本有色相也。三身一体又以成也。
  一。诸妙相好(文)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有胜劣欤答。可有胜劣不同也难云。同是佛德也。何可有胜劣耶。就中好依付相。若判胜劣者。可相胜好劣。是以大疏云。好依相有。德劣于相(云云)如何答。既所引经相同人。好胜诸天(云云)相劣好胜(见)但于难者。一义云。若约能依所依相对。则相胜好劣也。若约能具人天。则具好者胜故。云好胜诸天也。非相达。
  寻云。相与好如何不同耶答。法花摄释第三云。色之相状易可了知。名之为相。令身端严。名之为好。相粗。好细。是差别故(文)犹寻云。随好在所如何答。好者。此三十二相中间爱云好也。令身端严故得名好也寻云。中间爱者。一相一相上爱云中间欤。为当一一相外立好欤答。好在所难明。然中间者。一相一相外别好立也。非一相上爱。只别别中间ニアル爱等云好也。摄释云。且依婆娑在诸相间随诸相法。庄严佛身令极好妙。相与随好更相显发。如林中花。故不相夺问。何位初得及圆满答。瑜伽论云。诸随好若诸菩萨始入净胜意乐地时。已得异熟。从此已上展转获殊胜清净问。轮王亦得与菩萨得而有别耶答。菩萨得望彼四胜。一炽盛。二分明。三圆满。四得处。广如大度论(文)。
  十一日
  一。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文)于相好有三重不同中。八万四千等当中欤答。略也难云。三重中略者。三十二相也。八万四千是中也。何云略耶答。当段云。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文)但于难者。望一乘无尽相好。八万四千相好犹是略故。非相违。
  犹疑云。探玄记十五(末)云。二略说九十四相。三广结十莲花尘数。尔者略中略三十二相。偏略九十四相也。然八万四千中也。何云略耶答。
  一。以杂花即是花严故(文)约譬说时可限莲花欤答。不限也难云。自宗意以因果同体为宗旨故。约譬说尤可限莲花也答。既名杂花。故可通樱梅桃李等诸花。法说经文说五周之因果弥不限莲花也。但于难者。通诸花中。以莲花为本。不背因果同体义故。非相违。
  宽永拾三年(丙子)三月十一日
  法印权大僧都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