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二(二乘回心之下)

  第七二乘回心下。又为顺小乘故亦许彼般涅槃非不究竟故云。二日
  一。化城同喻应便有失(文)化城者。通二种涅槃欤。限无余体欤答。当章起尽喻无余欤难云。经文不说无余。况法花论云。或涅槃城者。诸禅三昧(云云)或世间三昧等(云云)知非无余涅槃云事。如何答。起信疏引法花论涅槃城者诸禅三昧等文。即释云。以此当知。二乘无余体虽灭定亦通方便。故云诸禅也(文)菩提心论释无余还生云。从化城起(云云)化城者。无余涅槃也云事分明也。但经论共不遍有余无余。尔者虽无余为本。可通二涅槃欤。
  疑云。玄赞第七云。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变无总名三昧。

  此定有漏名为世间○即是无学解脱道中所证生空理○佛说此解脱名为化城等(文)如何答。此不许无余还生。故唯以有余解脱为化城之体也。
  一。又由上四因故(文)以上四因为还生由欤答。尔也难云。此答释中既有四因中所由。何更言由上四因耶。尤上二因可云也答。此中答释唯有四因中二。是自相当故。今是一具指上四因为还生由也。但虽指四因意在最初之二因故无相违。
  疑云。
  又由上四因(文)既置又言间各别义(见)又上四因外梨耶不灭·化城同喻出故。合依四个道理还生之由立欤答。小乘涅槃不究竟·化城同喻有失。只是法喻差别。非各别义欤。
  一。迟者经劫乃起(文)无余时分极长者。限八万劫欤。经无量劫欤答。不可过八万劫也难云。楞伽经云。无量劫不觉。何可限八万耶答。涅槃经处处皆云八万六万等。起信疏上云。极经八万乃至一念(文)既云极经八万。明知。不可过八万劫也。但于楞伽文者。或通指八万等劫数。总束云无量劫欤。有量云无量事通途义也。
  疑云。净影大乘义章十二下云。若愚法人取小灭者。不可称计微尘数劫在涅槃中度是。已后心想还生(文)此释正顺楞伽经说故。又金刚仙论第二云。
  入寂灭定经千万亿劫(文)然十卷楞伽经亦是菩提留支所译。既云无量劫不觉。明知。非但八万等劫也。何云极经八万耶答。今章释楞伽云。此文但总相说(文)涅槃经各别说五果住无余之时分。故云八六等。楞伽经总相只云无量劫也。尔者金刚仙论云千万亿劫例亦可尔欤。
  三日
  一。故楞伽云(文)楞伽经有三部。今引何经耶答。多分同十卷文也难云。
  十卷楞伽无量劫不觉(文)七卷经乃至劫不觉(文)何十卷经成耶答。所引文多分同十卷文相间十品成可申也。但于难势者。混合三部任放引之欤。
  一。乐着三昧乐(文)今此文者。说定性声闻无余还生欤答。尔也难云。第七卷云。声闻辟支佛于第八菩萨地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文)次下自转释云。言入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乐门(云云)明回向菩提之声闻升第八地。证入寂灭三昧乐门。彼由本习故深生味着。譬如昏醉人。尔时诸佛为作七劝。令还生本心。是谓酒消然后寤也。何定性声闻云耶答。见楞伽经一段文相。谬致妄难。十卷经第四云。彼决定寂灭声闻等。妄计诸根境识以为涅槃。未能证知自觉圣智大涅槃(文)次下云。离诸随烦恼熏习烦恼缚。味着三昧乐等。既云虽离诸随烦恼而熏习所缚。岂是第八地菩萨及应化声闻哉。明知。今云味着三昧乐等者。定是应指前长行所明决定寂灭声闻。但第七卷经文者。彼说声闻灭定有两段。初约实类声闻。后明回向菩提声闻。被备难势文后段文也。故非相违。
  一。皆到阿耨菩提心位(文)指十信位欤答。尔也难云。罗汉三界烦恼已尽。自行等菩萨。初地断证一分。何回心入信位耶答当段之下。即入十信菩萨位名发阿耨菩提心被释间。信位(见)但二乘自行断证如难势。彼于利他都无所行。菩萨必以利他为本。自行断证亦非广大。自度执见是坚牢故。回心向大之时唯入菩萨十信也。非相违。
  寻云。入十信者。指十信初心欤。又十信各各初心欤答。此初心者。若竖取者。第一信心。若横取者。十信各取初心之位也。
  四日
  一。如涅槃经(文)涅槃经说八六等劫数。无余之时分欤答。当章意无余时分(见)难云。
  所引涅槃经文须陀洹人○经八万劫等(文)知初果回心人于十信位。经八万劫至初住菩萨心(见)初果人岂可入无余耶答。
  涅槃经五果回心诸师料简各别也(如问答抄)虽然涅槃经高贵德王品云。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声闻缘觉八万劫六万劫四万劫二万劫一万劫所住名为涅槃。

  无上法王圣王住处名大涅槃(文)此文既八万劫等所住名为涅槃(文)知八万等劫数无余间也云事分明也。但于御难者。自元诸师料简边边也。今依一义故无相违。
  一。须陀洹人亦复不定(文)涅槃经所说五果回心。定性不定性中何耶答。定性无余入劫限说也难云。披经文。须陀洹人等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八万劫得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道亦复不定。不决定故经十千劫得阿耨菩提(文)五果类皆安不定言。此文意说不定性人(见)何定性云耶答。大经意一切诸法皆说无定相。非说定性不定性别。故经云。譬如幻师。在大众中。化城四兵乃至泉池河井。小儿见之悉以为实。智人知其虚诳。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于一切法见有定相。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见定相(文)但相宗依此文。不定种性意得不叶经文。故非相违。
  犹委意云。彼经乃至佛亦复不定说故。佛岂非定性乎。是知。不定言总法无定性故不定云也。
  一。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须陀洹位入涅槃欤答。须陀洹人不入涅槃也难云。当段云。此明最钝须陀洹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文)何不入云耶答。须陀洹人七生经故最钝也。须陀洹果直非入无余。必第四果证可入也。但于难者。为取经七生义。须陀洹云心得置无相违。
  寻云。得第二果受二生已者。天一生人一生故云二生欤答。如预流七生者。可云一生也。何云二生耶。又如此者。须陀洹可云十四生也答。实一来果故。一生天上人中合二生云也。又须陀果十四生云サル事影略也。
  五日
  一。方入涅槃(文)今此所入涅槃者。无余欤答。尔也难云。准折薪记释。似指有余涅槃。故彼记云。言如入灭定者。即入灭尽定也。清凉云。萨婆多宗此定唯依有顶地起已下诸地皆名有相。行相粗重难可止息。此有顶地名悲想。行相微细易可止息。故唯有顶有灭尽定。俱舍颂云○若成实论云灭有二。一诸烦恼尽。二烦恼未尽。烦恼尽者。解脱中烦恼未尽。在次第中。一灭烦恼。故名灭定。二灭心心数。故名灭定。灭烦恼是第八解脱亦名阿罗汉果。释曰。此须陀洹人即唯灭心心数法名灭也。若下二果三果亦唯灭此。第四果人烦恼尽故双具二义。言复经在定中经劫也。下三果准此○言一身得三果者。此更利于前。既修惑九品皆尽。故不还欲界。于五那含天中入灭定也。言一身得阿罗汉果者。此声闻中最利者。进断修惑九品皆尽。现身入灭定也(已上)此释中或前三果所入灭定。
  唯灭心心数法(云云)或不还圣者于五那含天中入灭定(云云)是则于有余位所入灭定经若干劫数释之欤。尔者如何答。涅槃经所说五果回心。无余时分云事。今章意也。但于折薪记释者。用否可依时也。
  一。如入灭定(文)二乘无余之体灭定欤答。尔也难云。若体是灭定者。何直不云灭定而云如耶答。起信疏云。二乘无余体虽灭定(文)解释分明也。但于如言者。无余所入是如有余灭定显也。体同灭定也。非相违。
  难云。灭定是心心所灭尽非依身灭。无余心身都灭。其义大不同也。何体灭定云耶答。于灭尽定有三义。一灭烦恼故云。灭尽定。二灭心心所法故云灭尽定。三心身都灭故云灭尽定。可有三义不同也尚难云。指事记云。又灭定唯灭转识不灭依身。此灭有身及心(文)如何答。
  先德释用否可依时也(灭定·无余差别通路记第五十可见之)犹寻云。一乘佛性权实论下卷云。
  此定于前三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又灭定止息想入。此定永灭想入(文)文理分明也。今何判体唯灭定耶答。法花论释化城云诸禅三昧城。既云诸禅。岂非九次第定等耶。但虽通指诸禅。而无余位身智都灭故。正以灭定可为体旨显然也。故章主释云体唯灭定亦通方便。故云诸禅也(文)尤其理有之欤。
  一。即入十信菩萨位(文)章主意回心机者。于轻毛位经几劫数耶答。可经八六等劫数也难云。八六等既无余劫数也。何又可云轻毛时分耶。依之净影大师八六等者。善趣时分。无余无量劫(云云)答。章引有义无取舍。尔者如有义八六等劫数许也。但于难者。自元无余时分·善趣时分。同经八六等劫数无相违。
  六日
  一。又有义前五人(文)尔者有义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者。局回心向大已后之时分。不通无余位所经之时分欤答。尔也难云。正见章文。从凡得小果入涅槃○未必一向在涅槃中(云云)明知。通摄无余位所经之时分云事答。有义者。嘉祥·净影·菩提留支等也。然彼师意。无余位经无量劫。心想还生之后经八六等劫。修信行满至初发心住也。故大乘义章云。若愚法人取小灭者○于性地菩萨(文)又嘉祥引楞伽云。至无量亿劫就小乘空三昧乐。犹如醉人。久久方醒(文)又玄赞第七云。引菩提留支解。
  仍以非想八万劫○为方始发心(文)但于未必一向在涅槃中等释者。涅槃经所说五果时分。若依有义。八六等劫是回心向大已后所经之时劫。未必可一向偏判无余位时分(为言)非谓通有余无余二位所经之时劫也。
  寻云。入无余间是何土耶答。无余位是只自分自分何处アレ。入无余所微细果报变易土可心得欤。此无余位更不可云佛土。回心以后即生净土也。
  一。如直往人(文)直往菩萨轻毛位必经十千劫欤答。尔也难云。地持论云。经亿百千大劫(云云)何十千劫云耶答。当段云。
  既经一万劫(文)当宗处处解释不过十千劫。仁王本业又同也。但于地持论者。亿百千劫者。付懈怠不信之时云尔欤。无相违。
  寻云。璎珞经云一劫二劫等(文)摄论经一阿僧祇(云云)如何答。元晓大师本业疏云。上根一劫。中根不定。极钝一万劫(云云)尔者璎珞经出上根类欤。
  一。若极疾者(文)尔者极疾人经几时耶答。极疾人入无余一念即回也难云。所引妙经文未必言一念即回。何可证极疾义耶答。妙经文虽不分明。既虽生灭度之想入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等(文)入涅槃已即求佛惠。不显经劫之义。故此文中可有一念回心之人也。但经文一念不说。可含此类故非相违。
  疑云。智论中引今文。即释云迂回稽留(云云)尔者于无余间可经时分(见)答。稽留时分十信等位。其故既于净佛国土中稽留说。故知。非无余时分欤一义会云。此经意专说入无余之二乘皆可回心之旨。未必定说经寂之久近。故彼土得闻之机。不可遮通八万等。故智论云迂回稽留欤犹疑云。既依根利钝立八六等回心。然二乘中麟喻即最上利根之机。而经一万劫(云云)尔有何利机。超麟喻一念可回心耶答。若约小乘当分之机根以判利钝。尤如所难。若约回心向大因缘。有迟速。纵虽声闻而若宿有大乘结缘之类。可利于独觉也尚难云。起信疏依楞伽经立第六位回心云。此约利于前不经万劫(云云)依法花立第七位云。此最利根(云云)知约机根利钝云事答。约入大之因缘纯熟释最利等也。不约自根利钝也寻云。相宗义依正法花文。彼土得闻人有余回心(云云)如何答。三乘一乘宗义各别也。不能和会寻云。一念回心者。一念回心云事欤。将又无余时分一念云事欤答。化火焚烧身智都灭一念故云一念。即是无余时分可心得也。
  七日
  一。如法花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文)今此灭定弟子。皆是大通结缘之类欤答。且一义云。非大通结缘之类欤难云。清凉大师解释中。大通结缘之类也(见)答。依光宅解释。非大通结缘之人也。但于难势者。大通结缘之类。皆是通菩提心也。今入无余之声闻。是定性也。非相违。
  寻云。非大通结缘云事。经文有起尽欤答。经云。不闻是经(云云)知非大通所化之机也。
  一。我于余国作佛(文)余国者。指何土耶答。界外变易净土也难云。玄赞第九云。或往净土秽土。行化名为余国(文)尔者今余国者。通报化二土(见)答。起信疏释定性二乘无余还生之相云。令心还生于净土中(文)又引今钞经文。即释云。此最利根亦舍分段入涅槃中。即于佛土受变易身受佛教化(文)清凉大师钞三上云。若天台云余国者。方便有余土也(文)故今章主似同天台欤。但于难者。自元诸师异释也。今且依一义也。
  一。而于彼土(文)入无余二乘一切皆生净土欤答。皆可生界外变易净土也难云。孔目章云。依小乘无别净土(文)何可生净土耶答。同孔目章云。论云。有妙净土。阿罗汉当生其中。当知小乘亦有净土(文)但于难者。且约始教义如是释欤。
  疑云。凡生净土须有习业。小第厌其色心乐其无余。因何得生净土耶答。
  八日
  一。此上并约终教说(文)终教意不定性声闻可入无余涅槃耶答。不定性不入无余也难云。见当章起尽。依终教义标一切皆回。而一向释无余回心。不出有学有余回心相。尔者终教意皆无余以后回心(见)答。起信疏云。若不定种性未入无余前即有回心(文)但于难者。定性不定性悉回心向大故标一切皆回也。非相违。
  疑云。菩提心论不定性声闻入无余(见)依之折薪记意。不定性入无余被得。如何答。
  一。舍利弗(文)于花严会座舍利弗回心欤答。于花严会座不可为回入也难云。当章文释一乘摄方便回心人云。舍利弗及因陀惠(云云)加之至相释中云。
  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云云)何不回入成耶答。舍利弗为权。为专显一乘绝分之相。故不可有回入一乘之义也。但当章释者。舍利弗为六千比丘上首。故总举之。会座回心十眼耳等之益。限六千比丘。不关舍利弗也。
  疑云。经中舍利弗诣佛会礼辞。观密文殊内证十德等。岂非回入一乘之义相耶答。经文观密十德等者。约本地菩萨之边也。
  一。六千人(文)六千比丘者。声闻菩萨中何耶答。声闻也难云。探玄记云。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此普贤法(云云)答。当段既以六千比丘证二乘回心之义。故声闻云事分明也。但于如难者。一切证果性定声闻不可有直入之义。六千初心未证果故非相违。
  第八佛果义相。
  九日
  一。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文)小乘教意于佛果可许有常住功德耶答。不许常住功德也难云。遗教经云。法身常在而不灭(文)何云无常住功德耶答。当段但于遗教经文者。住法记有二义。约初释可心得故无相违。
  寻云。有二义中初义意如何答。住法记云。一约行人常修不断。所修之法即佛法身也(文)约此义欤。
  一。小乘无性得佛性(文)小乘教意可立性得佛性耶答。不立性得佛性也难云。准佛性论。分别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谈(见)何不立性得佛性耶答。当段但于难者。分别部者。以三乘空理名佛性。必非如来性故无相违。
  一。亦无常以离不离故(文)约在缠出障隐显义欤。约有为无为非一异之义欤答。一义意约在缠出缠隐显义也难云。折云。离不离者。次下云。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证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同故非一也。由非一故离。由非异故不离也(文)何约在缠出缠隐显耶答。指事记引探玄记十二卷云。三离不离无常。约圆成性以在缠时名为不离垢。出障离时名为离垢。约斯不定名为无常(文)任此先德指南成可申也。但于难者。自元先德义势边边也。且伴一义故无相违。
  先德义势中。指事释胜也。章主释引故。
十日
  一。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文)以自性等三种常。法报化三身云何相配耶答。以自性无间相续。如次相配法报化也难云。清凉大师释报身相续常·化身不断常。相违如何答。庄严论云。由自性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毕竟无漏故。由无间常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说法无断绝故。由相续常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
  虽于此灭复彼现故(文)自性等三种常之废立。源出庄严论。彼本论文既如此。何致诤论耶。但于清凉释者。相续无间之语意。互通故非相违。
  集成云。演义三十二(并)三十八云。报身相续化身不断者。未详所出(文)。
  尊胜院僧正御义云。三种废立源虽依法相宗。云不断云相续。其义相似故。庄严论等之外以别义势。报身名相续常。化身名不断常释也。所谓报身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名相续常。化身利生益物应用不断故。名不断常也(云云)通路记五十一云。法身是自性常。自受用身是无间常。变化身是相续常。他受用身相续常摄。前佛入灭后佛成觉。不同应化经劫现故。经劫现者如释迦弥勒等现分齐故。虽有即成经劫不同。俱是相续常住分齐。三种常中自性是实。余二义分名为常住(文)。
  一。遍一切所知(文)四遍中何耶答。智用遍也难云。章主解释中。未见四遍分别。何云智用遍耶答。演义抄第五下云。有四种遍。一约智体遍○四约理遍等(文)但于难者。虽未见章主解释。准清凉解释。智用遍心得置时无相违。
  一。法身是常(文)约本有自性明之欤答。尔也难云。若明法身常住义者。不直云凝然常。何释随缘时不变自性故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为简别始教不作诸法自性常义故云尔欤。
  十一日
  一。随染赴机故(文)释法身无常义欤答。尔也难云。随机缘应万类之时。有去来出役者。随染业幻之大用即属报化二身。今何为法身无常义耶答。为微释此义。章云。何以故。以诸功德等(文)意云。若体用别论则如难。但于难者。今摄用归体门故。取彼二身之用为法身义也。非相违。
  寻云。若体用别论门之时。不可有法身无常义欤答。凡法身无常义者。正取法身上不守自性。可随染缘之德也。但其本来所具德者。若不随染赴机之时。其相难显故如是释也。
  一。起信论中报化等(文)今引起信论等三文证何义耶答。证本觉法身随机染缘。有生灭去来之义也难云。释论意是下转门之法相也。今何证出缠之德用耶答。彼论意。本觉如来之果体下来之时有此二相。
  六尘亦即如来体故等(云云)而今家意判本觉还净之相用故。是当上转门义也。但于难者。自元义门各别也。不可有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