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上卷不审二

  二日
  一。信如来智慧者(文)今此妙经文在缠本具之果智欤。修习证得之义欤答。修习证得义也难云。
  今所引文正明善男子等可信自心本具如来智慧旨(见)岂非果性耶答。在缠之因具出缠之果智者。正是事事无碍之义。故偏局圆经。不通余经之旨。可任两祖解释。探玄记十六云。谓佛果智与众生中因性本觉无差别故。是故即在缠之因具出缠果法。以圆教中因果无二。余圣教中未见斯义(文)大疏九上云。非花严宗无有斯理(文)但信如来智慧者。是信当来应得也。妙经上文云修习是难得。故偏约始觉修生也。如来智慧者。是无为无漏。不同余权大乘说有为无漏也。委细可见纂释也。
  一。示教利喜(文)示教利喜四字者。通能化所化欤答。尔也难云。智论六十九说约能说之人(见)如何答。今文意。或四字共约能说之人意乐。或四字共约所被之机。又示教付能说之。利喜约所被之机。文相显著也。仍和汉释家多存此义欤。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以法花中正破小乘(文)破小乘欤答。尔也难云。妙经大意双会三乘同入一乘。故当段上文云。是故大乘亦说回也(文)今何云正破小乘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约事破二乘。约教亦会权教大乘。故非相违也。
  三日
  一。犹为假名菩萨(文)三乘教菩萨望一乘法。为假名欤答。尔也难云。此文意地前地上相对校量。全非三一对论也。依之得一中边义镜残第五牒今章文。即破云。不知凡圣。谬分权实。故先示正义。后庠邪宗。示正义者。汝所引文是地前三贤菩萨非地上菩萨。谓地前凡夫菩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虽听闻受持花严。而犹为假名菩萨。不真实菩萨等(文)今此难破似有其理。如何答。当段云。解云。此明三乘菩萨根未熟等(文)一段之文相三乘菩萨为假名。一乘菩萨为真实云事分明也。但于义镜之难破者。不足言之事欤。凡当教菩萨共受一教。故纵虽五位相望行证有浅深。而同信一道。同期一果。故地前三贤菩萨亦应闻花严信花严也。何况法界品(五十五)云。弥勒告善财云。无量菩萨于无数劫修菩萨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等(文)若如彼难破者。应云地前菩萨无数劫修行地上菩萨一生皆得耶。
  一。
  当知是前法花经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文)以示教利喜菩萨指同假名菩萨欤答。尔也难云。当章上来所引譬喻品门外牛车。是法花尔前菩萨也。嘱累品余深法示教利喜者。是佛灭后初心菩萨也。今性起品无量亿那由他劫菩萨者。即久远熏修行布教之人也。三类大异也。何指同之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虽三类异。而同是三中大乘故指令例知也。
  一。此文意明花严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也(文)指何法云不同彼耶答。不同彼璎珞经等所说之三乘权教也难云。一义云。简异法花也。谓虽上云假名菩萨与余深法是同。而于其一乘同别是异。不可混乱(为言)如何答。此通伏难也。故折薪云。璎珞经等十千劫修行。十信行满。何故此中无量亿等不信此经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修行等。于圆融普贤十信。一摄一切犹未闻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别故今云不同彼也(文)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四日
  一。解云此品中正明信位终心等(文)尔者祖师以意释成欤。当经有明文欤答。有明文也难云。见贤首品。每句句蹑前起后。如云若生无上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能得生诸佛家等。是则展转推功。以显信胜能之计也。何必为圆融相摄之义耶答。凡贤首品说十信成满之德。然今先辨信胜能云。信为道元功德母。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总云信能转胜成众行究竟必至如来处。是先举能摄法也。次明广摄住行向地之四位中。虽余位名字不分明。而于十住初发心住及十地中欢喜离垢不动等者。名俱明镜也。况说十地终心灌顶受识竟。证得法身等之相。岂非明文耶。以之思之。余位之配释亦不可疑。故知。一宗列祖处处解释。云十信终心作佛得果者。依此等诚文也。但于难者。今经文正约缘起相由门。明圆融相摄之义也。探玄记释云展转钩锁该摄等者。即此意也。
  一。为说菩萨道(文)三乘教唯说菩萨道。一乘教说佛法欤答。尔也难云。三乘教说佛法。一乘教说菩萨行也。何三乘唯云菩萨道耶答。当段御释菩萨道约三乘。无尽佛法约一乘旨分明也。但于难者。三乘教唯说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不说主伴无尽果分圆满十佛境界。一乘教寄普贤门。显主伴无尽果海十佛境界。故名说佛法也。指事问答意也。
  犹难云。义镜残趣善惠地菩萨。能知众生诸根差别。为说三乘○外凡夫初发心之人有其二种。或有乐悲人。或有乐智人。乐悲之人有住生死济众生苦之意乐。
  其乐智之人有生净土成就佛法之意乐。彼第九地菩萨能知初发心菩萨意乐之差别。说相应法。为乐悲人说住生死济众生苦。故有慈悲心为说菩萨道。为乐智人说居净土成就佛法。故云有无上心为乐佛身说无尽佛法。故知。此文但为三乘证。不作别教一乘故等(云云)似有其理。如何答。汝坚执菩萨乘无权实异。故于今文强约乐悲乐智二人会通之者。且法界品弥勒菩萨告善财云。无量菩萨于无数劫乃至汝今一生等。又过去诸佛专求菩萨。乃至善财。汝今皆得成就等。既圆经意。于菩萨乘如是明说胜劣三类。若于今文强约乐悲等会通之者。此法界品文如何和会哉。又约乘门出机类时。若坚执于菩萨。约悲智别举二人。而非权实二类乘性者。何不于声闻亦约时解脱不时解脱。分为二个乘哉。何况且就大悲检二教说。若依性起品。以一成一切成圆融无碍之大智。观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名究竟至极大悲引摄。若依唯识论。明必执菩提有情实有。可发起猛利悲愿。准此。岂非今贤首品所说大慈悲心。与无上心之二人为权实二类哉。
  一。广在经文略如下辨(文)如下者。指何文耶答。下卷指行位章也难云。指事云。
  此指第八施设异相门(文)何指行位章云耶答。宋朝四家共指第九所诠差别中行位章等(云云)则下云。纵无教证依彼义异。尚须分宗者。意显依所诠义须分宗之旨。故指第九所诠差别者。尤有其便。故折薪释云。纵无上十重教证。但依所诠中行位等义异故尚须分宗。况复有上十重证耶(文)何况章云。行位因果等相者。等取时分依身断惑等义。故知。尤可广指所诠差别章也。但于难者。伴多分先德义也。
  五日
  一。三乘望一乘有二门谓不异不一(文)尔者不一之义。该摄门所以欤答。尔也难云。凡该摄门者。一切三乘本来一乘之义也。三一不一之义既背本来一乘之义。何可为该摄门之由耶。是以章文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不异是此该摄门也(文)答。当段云。一切三乘等法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征。谓不异不一(云云)此文起尽无诤二门共该摄门所以(见)见当段下释二义毕。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异结。是则若无差别。无可圆融之义。故不一犹该摄门所因也。但于难者。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等者。是既又释也。知上不一不异共该摄门也。但折薪意。何以故言。分相该摄二门相违进退征问。
  以不一不异之二义答分相该摄二门(见)一一乘即三三乘即一之义。别教欤。同教欤答。别教中该摄门之义也难云。既三一相即之义也。尤可同教。是以章文释二门了结云。此是如下同教中辨(文)答。一义云。虽三一相即。本来悉是所目故别教一乘之义也。该不同同教三权一实之相望也。但于章文如同教中辨等者。相同义势相似计也。非谓此门一向同教义也。
  一。隐显四句返上思之(文)尔者返上者。唯四句返之欤。问答及总结文返上欤答。义·折·指三家共通返之。余记但返四句。不返问答也难云。问答(并)总结文返上者。一乘机争入三乘耶。若入者入三乘有何诠耶(上人所存寿令等所存不审也)答。指事云。普机兼知权实法故。唯知自分法。不知他分法不名普。故今知他分义。故云入三乘。又一乘法门主伴具故。本末无碍故。以末摄本故。云一乘入三乘也(文)但于难者。前义约法。后义望机。两义共不可违。望机时从一入三义不可有之。约法时从一入三可云也。彼从空入假。从假入空作样ナルヘシ
  寻云。就法者。如何一乘机一切法知。何入三乘可云耶答。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云如。只智一切法知且入三乘云欤隐显四句等ノツクリヤウ。指事法付作ナルベシ。上人义望机御料简アル也。如此心得两义共不可违也。
  六日
  一。二同教者(文)同教得名三一合论谈之欤答。尔也难云。二同教者。于中有二。初分诸乘(文)既云分故无三一合说之义也。见下二乘段中声闻缘觉为二乘。
  又三乘段中云小乘中自有三乘(云云)何有三一合说之义耶答。一义云。当宗意同教得名定三一合论意。同教义虽广不可出二门。
  一会昔成今义(是名三乘同教义)二彰今异昔义(是名一乘同教义)第一会昔成今者。一切小乘三乘五戒十善。皆其当分サナカラ佛因佛行谈边三乘同教名也。是直三乘合名一乘之故。义以说四宗。三乘外别非有一乘也。疏一上云。如揽三点以成一伊点。别非伊具三点(文)钞二下云。别说三乘。三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非三点外更有一伊(文)以此文成三乘同教义也。二彰今异昔者。昔日大有权实。权实共望法花一实者。皆是不足故。昔权实一乘三乘会归法花一实。故依之立一乘同教也。疏一上云。若依昔未显说一切具有如来知见根败之种。今并说成(文)钞二下云。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道道理。
  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昭著○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花。固其冥宜(矣文)准此文立一乘同教义也。是尔前之中大乘有权实。权实共是望法花。是不足故别立一乘也。然此乘有三一合论义。故名一乘同教也。但于难者。五戒十善等分济全ヲサヘテ。佛因佛行见。只五戒十善。同教十善·同教五戒·同教一乘名。或声闻缘觉当体ヲサヘル。亦佛因见。是名同教二乘。名同教一乘也。望能同一乘名同教一乘。望所同人天乘及所同二乘时。名同教人天乘同教二乘教等也。乃至同教三乘教同教一乘教等。从浅至深。皆以此趣于同教分种种不同。故名分诸乘也。若不依佛因佛行门直名同教者。如何于人天小乘等当位。与同教一乘名耶。如此虽有能同所同义。同教云得名不依能同所同义也。只三一合论故同教名立也。若如此当位当位于。诸乘当相佛因佛行见。一一一三和合义成故名同教无失也。
  一。初约法相交参以明一乘(文)一乘垂三乘。与三乘参一乘。必合此二义方为一个一乘欤答。尔也难云。焚薪之趣合二义。为一个一乘有三失(云云)如何答。先德异说互诤是非。一义云。折薪云。若唯明三中有一乘法相。非今一乘。若唯有一乘中有三乘法相。亦非今一乘。要互相交参。方是此一乘义也(文)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亦有说因陀罗微细等(文)因陀罗与微细者。合为一事欤。离为二事欤答。可为二事也难云。当段云因陀罗微细等。故指事先德合为一事也。如何答。探玄记列十门。云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二其门也。见宋本章。
  云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文)依之宋朝诸记并离为二事也。加之今章十玄义亦云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也。但于难者。何虽无巨害。离为二事可为胜欤。
  寻云。所依经论如何答。集成云。因陀罗如四卷楞伽第一。微细诸记指净名(文)四卷楞伽第一。十卷楞伽第一同云。如因陀罗网(文)七卷楞伽第一云。如因陀罗(文)言微细等事者。义苑云。如净名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常在灵山等(文)疑云。指事云。若依三乘如梵网经(文)如何答。此释不可然。彼梵网经罗网是梵王宫中有幢幡张罗网。以严饰之。名罗网幢。非帝释宫之罗网名因陀罗。故指事释谬也。章主梵网疏释相替旨分明也。
  七日
  一。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文)约所流证文欤答。尔也难云。此文是摄方便一乘义。于所流一乘不证其证。如何答。既所流门下御引用也。但于难者。设所流也所流之体即非佛行者。不可名一乘也。为证此义所流三乘等之处。当分。ハタラカサスシテ。佛因佛行ナル处名一乘之义显今引之也。上摄方便三乘权果摄归一乘见之也。今汝等所行等文引意。未摄归所流处。声闻其当位分佛因佛行也。缘觉其当位即佛因佛行义以引证计也。
  一。又经云毗尼者即大乘也(文)此胜鬘经文所流之证文欤答。尔也难云。开胜鬘经之文。述声闻缘觉世出世间之善法。皆从摩诃衍出生之义。唯列六法皆立大乘之名。更三乘一乘相对无开会之义。何以此文证所流一乘可云耶答。当段出所流门之证也。但于难者。明虽不见所流一乘之义。如阿耨达池。出八大河水。自摩诃衍乘出生声闻缘觉。是出世间善法之故。证三乘所流之时尤引之也。
  一。余二即非真(文)余二者。何耶答。望别教大小二乘。望同教声闻缘觉也难云。先付别教义。任大小常途义相。二乘言明可定声闻缘觉也。何可云大小二乘耶。次付同教义。设虽同教一乘意。法花谈会三归一旨。故非三乘定执可归一佛乘理也。故望同教一乘可云大小二乘也。如何答。当段之御释。付同别二教。云声缘二乘。或云大小二乘事分明也。但于难者。今此殊胜门意。约别教不作之。权实已有异。一外无三。故何一乘之外可立大乘实也耶。是故大小二乘释事。尤有其理也。次付同教。余二者声闻缘觉者。法花正破二乘。为入一乘故。菩萨虽权同菩萨所乘故。融大同一说一乘。显二乘非真也。云尔菩萨实终非云不回也。是则殊胜门一相建立也。
  八日
  一。如经云我是在灵山等(文)指何经耶答。指法花经也难云。当段结七种一乘毕云。依上诸义则三科等并名一乘(文)法花岂三乘耶答。一义云。下卷摄化义引法花常在灵山同教一乘(云云)即染归净土故。以法花同花严菩提树下即花藏之义也。上同别教之义也。但于难者。约多分云三乘。或又等者。等取一乘欤。
  一。六约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中辨(文)摄论意依几因说一乘耶答。约八义意趣也难云。探玄记第一云。摄论十义一乘(文)演义抄三上云。摄论第十○彼有十意(文)法花玄赞第一云。若准摄论合以十义说于一乘(文)惠日论第一云。摄论一乘依十义说(文)自他宗列祖一同之定判也。今何云八义意趣耶答。当段但于难者。合二意乐为一。不说究竟故说一乘句。故为八义也。意云十义中前九是密意。第十是显了。今于密意中。合二意乐为一义。而除第十显了故成八义。即当章乘教开合中。云密意一乘如八意等者。正是此意也。若密意中开二意乐即成九义。加显了意方成十义。故探玄演义云十义也。故探玄等且依无性摄论并彼译者意。故云摄论十义一乘皆同深密会释欤。或言总意别欤。
  一。以本宗定故(文)本宗者。指一乘欤答。尔也难云。本宗者三乘也。依上诸义等者。依上三一和合之义故。三乘等名一乘。
  以随之下以二故字释成非别教之义也答。一义云。依上义三乘等名一乘事。以随一乘之本宗定故。主伴不具下释成非别教之义也。依之法相交参之中。十眼十通具五眼六通。教事深细中引法花之常在灵山。十义方便中鬘中宝珠譬一乘等。自本同教一乘之义也。岂以三乘可为本宗耶。又所流摄方便等意。以二乘小行等。随一乘之本宗。名所流一乘等。全无三乘为本宗义也。但于难者。有二义中以一乘为本宗之义胜欤。
  九日
  一。此中合愚法(文)迷法空理名愚法欤答。尔也难云。依唯识论者。则定性超寂偏名愚法。准此。不定性可名不愚法(见)如何答。圆觉略抄四上之愚法者。不了法空也。即是法执(文)若依觉抄。则无简定不定。但迷法空理通名愚法。折薪云。迷法空理故云愚法(文)但于唯识论者。彼所引深密经意。且依初时声闻不知有大乘。偏期超寂之一类。故如是说欤。但彼经意至第二时说般若经。会座一切声闻皆悉信解大乘。不迷法空理。故通名不愚法。亦名回心声闻也。
  探玄记第一云。就声闻藏中。准诸经论。曲开三种。一诤论声闻藏○二称实声闻藏○三假立声闻藏(文)诤论声闻者。即愚法也。称实者。今回心也。即是亦名不愚法也。准此。愚法·不愚法者。但约说声闻法尽理·不尽理分别之。谓若彼不尽理之经论及受学此教之小机。不简定·不定通名愚法。若此尽理之经论及受学此教之当机。亦不简定·不定共名不愚法也寻云。愚法名字出何经论耶答。贞元经第九云。
  如是甚深阿赖耶识○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文)寻云。回心者。其相如何答。回心随教有浅深也。深者。如法花会上三周得脱之声闻。然今且彼阿含经中。声闻全不知有大乘之类。至般若经会座。始知有大乘。信解不疑。是名回心。然于此大乘不谓已分也。可见纂释也。
  一。合愚法同回心(文)愚法回心合欤答。尔也难云。愚法是唯小全不知大。何合回心耶答。当段但于难者。愚法回心虽约解心胜劣有异。皆是小故今合之也。集要记心也。
  义苑折薪虽有料简。今此集要记引发衡。此释顺章文也。
  一。三者声闻缘觉为二(文)如御释欤答。尔也难云。今同教者。三一合说故(云云)以声闻缘觉为二者。何有三一和合之义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今诸乘开合。或合一同三。则为令练习权机。或开一异三。则为令舍劣进求胜乘。例如行位章云。若全异彼难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故(文)今愚法回心或开或合。亦有此意欤。
  十日
  一。三明三乘亦有三种(文)三乘有三种欤答。尔也难云。正检次下文。唯明二种三乘。谓一乘三乘小乘。及大乘中乘小乘也。此外更不出余类。今何标亦有三种耶答。当段但于难者。先德异释非一。且折薪云。初标有三。释唯二者。应脱一段(文)一义云。孔目章云。二三通三二(文)此文意二通三。三通二可心得也。若尔。二云语势三云语势通。故乘语便云三也。是复古记意也。彼记意以本祖释为证也。一义云。第二段中别科亦有三段。此三段中第三段以远总科第三段。近别科第三段成也。是总别两兼释也。他师释义有此例。观经定禅义第三在之(彼宗学者可寻之)。
  一。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文)不出界义限终教已上欤。通始教欤答。一义云。一分可通始教也难云。当段云。
  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以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文)限终教(见)答。始终二教相望时。始教二乘影似之教。又于始教可有第二第三时不同也。依之第三时心一分不可许出界也。但于当段释者。自元约分明计也。非遮第三时欤。
  一。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文)弥勒问经论之心。但能折伏义通回心欤。限愚法欤答。可限愚法也难云。见彼论起尽。上表一切声闻。次不能如实修四无量判。然不愚法不证法空。故不能如实句可摄也。然何次但能折伏言。不摄不愚法耶答。论文虽难量。当处释起尽。愚法二乘在界内引证。又断惑章终教段引今文毕。相对始教作二释。二释共不许愚法断惑(见)又断惑章一处所引弥勒问经论。许二乘断惑证理。以知。不许愚法许回心欤。但于难者。一切言分一切欤。次不能如实义诚虽可通不愚法。不愚法信知法空故不可摄欤。
  十一日
  一。汝等所得非真灭度(文)偏破愚法涅槃欤。通回心之所得欤答。当章意偏破愚法所得涅槃也难云。法花会上正对当会声闻众云汝等所得。专可指回心。何偏破愚法云耶。何况上释门外三车云。若望自宗并皆得果。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文)彼云俱不得。此云非真灭度。岂非全同耶答。当段结云。是故当知。门外三车不通愚法。以法花非小乘故(文)知法花所破专鹿苑证果愚法二乘也。但于难者。开会之时虽不简愚法回心。所破愚法为本也。开权显实之时大乘权教亦犹会之。况二乘哉。是故实虽不简愚法·回心。而约事破二乘实灭。则殊指此身子等昔在鹿苑执有实灭之位也。
  一。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为三藏(文)普超三昧经所说三藏通小乘欤答。不可通也难云。见小乘经论。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何不立缘觉藏耶。又慈悲爱行从二乘胜有六度菩萨。何不立菩萨藏耶答。凡三藏各别建立限大乘。不可通小乘。愚法·不愚法大小不同。始不可论之。是以当段云。唯大乘说有三藏释安唯言。又探玄记今普趣三昧经入大乘论三藏。三藏云彼经论中。皆云大乘之中。有此三藏。故非谓小也(文)彼小乘教总不立三藏。上今普超三藏不通小乘事。两处释分明也。但于难者。不立缘觉藏事。同断我执。同证生空故。又共下乘故也。又不立菩萨藏事。所断所证同二乘故。又唯佛一人故(见)又问答抄无实类菩萨故也(见)不可有相违。
  纂释问答抄等令彼见书集毕。不可有定量矣。
  庆长十八(癸丑)三月十一日
  总读师实英(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