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上卷不审五

  二日乘教开合第五
  一。初约教者(文)以乘摄教之义无之欤答。可有之也难云。当章意。欲以自宗五教会通诸师所立之乘教。其中初义会此方诸德之立教。次义会西域现传一乘三乘之异说。然以乘摄教之义。非今所用故不述也如何答。一义云。准第二义反以自显故。不立别科欤。但于难者。无文义自在之故无相违也。
  一。或开为二○为方便故(文)别教三乘相望。可有所流摄方便之义欤答。无此义也难云。当段云彼所流故。又云为方便故。诸教相收科云以摄方便故者。皆是三别相望如是释也。故知。三乘望别教一乘。可有所流摄方便之义也答。教义摄益第二云。或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说(文)加之一乘义中。约同教出七种一乘之时。方有所流摄方便之义。即知。非别教意欤。但于难者。三别相望名方便究竟。是则唯为显三一之差别。都不思同别之有异。直约乘体无二如是释也。对比权门之义边。自落在于同教门。若自别教者。本来不见三乘等。彼同教者。尚是教相施设也。此以权机引入门。即名摄方便教也。唯别教一乘。是圆教之正体也。仍至于别教加自言。深有其谓欤。
  一。先明一乘随教有五(文)以中间三教名一乘欤答。尔也难云。前分教开宗中。以中间三教为三教。今何通名一乘耶答。当段但于难者。折薪云。上约拣别故三一不同。今约收摄。则以义摄之故。约绝想佛性平等密意三义以明一乘尔(文)。
  寻云。一乘之义不通小乘教。有何意耶答。折云。以小乘一向不共大乘故。无一乘义尔(文)疑云。既以密意亦为一乘者。一乘义云如小。论云。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文)一乘亦名大乘亦名佛法。如此经第九地初偈云。为示于佛身说无尽佛法(文)既许小乘亦有佛法。何无一乘义耶答。今所立一乘者。虽有显了密意不同。并有会同三乘令一味之义故名一乘。然小乘中佛法者。一向不共二乘故。全无一乘义也问。探玄记第一云。小乘教中亦有诠示菩萨乘法。何不亦名菩萨藏耶答。以彼宗菩萨所断所证所入涅槃。亦与二乘无差别故(文)准此小乘教意。亦有三乘共一之义。何不与一乘名耶。例如清凉。立十重唯识中。约小乘以立假说一心如何答。
  三日
  一。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云云)此约始教(文)八意一乘。通终教已上欤答。尔也难云。当段云此约始教(文)如何答。上同教一乘种类中。举此八意证一乘故。不限始教也。但于难者。此八意一乘性相通论故。以一乘义配属诸教时。以八意属始教无失。总此八意一乘。含说密意显了二重故。通终教及同教之条勿论也。
  一。一小乘中三○以俱罗汉故(文)小乘云终同者。约有余涅槃欤答。尔也难云。探玄记第一云。一始别终同三。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如俱舍等说(文)此约无余以释也。如何答。当段云以俱罗汉故(文)是约有余欤。依之义苑云。律中说。佛度五人已即云通佛。有六罗汉出世间。又同座等故曰终同(文)但于难者。小乘中三。俱入寂故。其义亦不遮也。探玄记释出一边计也。
  一。始教中三始终俱别(文)终别之义。约有余涅槃欤。约无余涅槃欤答。约无余也难云。二乘所得不局无余故。彼终极之果。尤可通有余也。故小乘中三乘释终同云以俱罗汉故(文)此正约有余(见)答。凡始教意。以许二乘有不定性回心向大乘故。约此类则可云终同故。今约定性二乘入寂。释成终别义。尤有其谓欤。但于小乘中云以俱罗汉故之释者。彼明同义时。三乘俱得有余无余二涅槃彼此全同。更无异彻。又二乘无有回心向大。若至有余果必定入无余故。随举何果于终同之义无违失也。
  疑云。若尔何故探玄记释小乘中三乘云身智同灭是约无余。释始教中三乘有二义。并约有余(见)如何答。小乘随举何果于终同之义无违失故。不可为相违。但于始教二义者。初义约第二时。彼见道已上不许回心故。设约有余还同定性。第二义约第三时意同今章故。如上会释可知之。
  四日
  一。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文)终教中三乘。可有始别终同及始终俱别等义欤答。可有之也难云。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文)限始终俱同(见)答。复古记云。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约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后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文)但于当段释者。且出一边欤。
  一。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文)别教中可有三乘欤答。今章文和本虽标同教。唐本但云圆教故。有诸记异释。准义苑释无三乘可成申也难云。凡别教意。
  三乘等法本来悉是一乘(云云)尤可云别教中三始终俱同也。加之若于法界既体义双存。则三一全不泯故。该摄门中。或有一乘机还入三乘之义也。依之折薪云。五圆教中三者。此圆教俱有同别二教义。若三乘等行。从一乘无尽教起。而会三行为一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此当同教义。若知三行本来悉是一乘。此通别教(已上)准此释意。同别二教共有三乘。各始终俱同(为言)如何答。建立乘之末文。总作四句中。虽同教判亦一亦三。而言或唯一乘谓如别教。故知。别教唯一非三也。争云通三乘耶。依之义苑云。同教之圆若论别教。杳绝三乘故。非此所说(文)况依集成云圆教。按三韩本并决择第五卷。并云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所以定知。此中圆字误者。上文曰。或唯一乘。谓如别教等(文)集成记意。全同和本。尤可承用也。但该摄门等意者。全废机根直就法界。以约体义双存门故。假立三一名。皆是三乘望一乘之门事也。纵虽有三乘。只是一乘也。然今五种三乘。皆就机根各正依行。具论始终之同异。既别教中废机缘直论法位。有何三乘机论其始终耶。不可有相违。
  一。度天人龙(文)今云天人者。机法中何耶答。一义云。约法也难云。通指大小乘所被机云天人龙也如何答。集成释今文云。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文)案此释意。言人天者不别约所被之机。只总取人天乘之法。故知。言涅槃者。亦只是圆满空寂之理。即法界法门也。即如大疏第一上云。五戒十善亦圆教摄。尚非三四。况初二耶。此则有其所通无其所局(文)此意也。但于难者。伴一义计也。
  五日教起前后第六
  一。教起前后(文)今教起者。通明一代五十个年间之教起欤。将又成道最初之教起欤答。一义云。初说后说前后也难云。复古记云。教起前后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文)此释意通一代欤答。一义云。凝然大德云。教起者虽通一代。今且别就一乘三乘小乘之初起论前后。以显法本末权实也。谓此花严一乘。是根本教故。最初第二七日说之。即是前也。余三乘小乘中。三七五七等方说之。即是后也。故知。一乘唯前无后。以本教时处俱定故。余三乘等。随机改转故通前后也(为言)今章末后总结文。正见此意欤。又探玄记云将欲遂机渐施末教等释准思可知。但于难者。今章文偏明初起。而意通一代也。不可有相违。
  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文)本末二教相望。有同时同处说欤答。当章(并)探玄记等中。不出同时同处之义也难云。如来化仪无方也。纵虽同时同处。普对三一之机。各说随宣之法。何为难耶。是以梵网经。于菩提树下初成顿说菩萨戒藏。震旦人师。多依十地论判第二七日如何答。一义云。不可有同时同处之说也。凡以时处等校量显法之时。树下得菩提。不起其处即说所得法。则正是表显自内所证一实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也(章次下自释此义)岂彼末教中有如是义耶。故知。树下成道。即于其处不起而说法。唯局花严不可通余经也。纵虽化仪无方。何忘此等别理耶。但于梵网经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之说者。会之虽有异义。任一义者。声闻戒渐渐待犯戒因缘是制。菩萨戒顿结故云初结也。非第二七日也一义云。一代教化制二教アリ。制教不妨同时同处。今云化教事故。无同时同处云也一义云。古佛本戒诵故。本戒方本教一本外末教不见。末教スカタニテ同时同处无云也。梵网本戒方全本教ミナシテ末教不见样云也或人义云。一代初中后三ワタル。成道初方ナラハ二七日(乃至)一年二年后说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云ヘシ。非第二七日也(云云)次于震且人师等释者。若有违宗家定判者。不可依用也。一义可有同时同处说也(云云)(纂释可见之)。
  一。初义者是同教故(文)同时异处说。是同教者。彼三乘小乘所说法门。实是可同教一乘欤答。非化法约化仪也难云。凡判一乘三乘者。专约其教所说法门分济可论之。而才以时处同异校量三一不同。实不足信用。岂不成戏论耶答。义苑云。初义是同教故者。三乘之教同彼初时。表本末相济故。三乘之教今经两处示非别教故。此约化仪表示同别。非论化法耳。后义本末相分故者。谓时处俱异隔历不同。则本末差别门也(文)但于难者。凡三一和合。而说名为同教。于中若约化法。则开会昔时所说三乘。显示今一乘实理。是谓三一和合名为同教。若约化仪。则三一同时说之。正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义故。亦是三一和合而说。岂非同教耶。非相违也。
  六日
  一。如密迹力士经说(文)密迹力士经者。宝积经第三密迹力士会欤答。尔也难云。尔者可名力士会。何名经耶答。折薪云。即大宝积经第三密迹力士会(文)但于难者。通路记云。密迹力士经。昔西晋竺法护三藏。
  译一部七卷别行世间○如是新旧单重总集合成。以为大部。神龙二年贤首六十四。此年流志方译宝积。厥后至玄宗皇帝开元元年癸丑。首尾八年译讫。其第三会必定神龙二年编入。自尔已前既是别行不名宝积。不立会名。直号密迹力士经。贤首大师造五教章。年龄三十有余之时。流志未来未译宝积故唯名经。章中所引正是此本也(文)。
  一。广益三乘众得大小等果(文)三乘共闻四谛欤。为当各闻谛缘度欤答。今所云能被教。俱是四谛法也难云。三乘一乘可显同时说者。何别说三乘不益三机耶。依之披宝积经密迹力土会文。虽明为三乘各别说谛缘度等之行。而全无转四谛益三机之义如何答。探玄记第三引密迹经云。三转四谛通益三机(文)望三乘机说四谛教(见)如大乘初门般若教益者。以般若一无生益三乘机。例之以一个四谛益三机有何相违哉。所回愚法小乘教。三乘俱皆修行四谛成三果故。望之能似教故。虽大乘三乘教。说四谛通益三机释欤。但于难者。三乘教行。设虽各别谛缘度行。实不过世间出世因果。缘觉虽明十二因缘。观因缘流转之时。世间因果也。观还灭十二因缘之时。出世因果故。可属苦集二谛故。不可过四谛。菩萨六度行。设虽六波罗蜜行。属世间出世因果。不可过苦集灭道四谛因果故。无相违欤。
  一。又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园转四谛法轮(文)大品经意。第二七日。于鹿野园转法轮欤答。尔也难云。披大品经说。虽云初转等。全无第二七日之言。又不指鹿野园耶答。当段云。解云以此教证○同时说也(文)大品经初转法轮之文者。鹿园二七之说云事。高祖定判也。但于无现流布之文云难者。或有异本欤。或有梵本欤。又密迹力士经。正有第二七日鹿园转法轮之时广益三乘之文。而大品经中虽无二七鹿苑之文初转法轮时。广益三乘之义大同密迹故。准益相义同例同说时说处。既大品云初转。相当密迹第二七日欤。但大品经新旧二本中。无初转益三乘之文。而准智论可了简欤。
  寻云。智论释大品经。而智论说。既五十七日初说法(云云)知大品初转之言。可五十七日如何答问。捡大品经一部所说。全无当间所引之文。章主解释。似无所见如何答。此事不局今家所判。慈恩大师玄赞第一(并)法苑林第一。引菩提流支之说。又道逻师甫正记亦同此说。故知。大品经中有异本欤。或在现本欤。
  七日
  一。无量一生补处菩萨(文)此无量一生补处菩萨。同时皆住都率天欤答。尔也难云。弥勒可言补处。如何余称补处耶答。
  当段云无量一生补处菩萨(文)况玄赞要集云。问。都率天中一生补处菩萨有多少。答。有教有五百菩萨。正量部说一千菩萨在彼天中。传化作佛皆是一生补处(文)但于难者。智论第十七曰。除弥勒菩萨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补处。于十方补处故多。补处于理何妨(文)。
  一。补处菩萨一时成佛(文)于一世界二佛并出欤答。尔也难云。地持论第三云。无量世界有无量佛。无一世界二佛俱出何以故。菩萨长夜作如是愿。如是方便。
  我当于一无佛法处演说正法调伏众生○大愿果成。又一如来能于三千大千刹土。悉能施作一切佛事。第二佛出无所利益(文)如何答。梵网经等意。一大千界有百亿国。每一国有一佛出世(云云)但于地持论说者。是随转理门之说。即是萨婆多部之所计也。非谓大乘意亦可尔欤。
  一。二小乘者如弥沙塞律说(文)弥沙塞律者。五部律中何耶答。五分律也难云。探玄记第二云。依五分律八七日(文)如何答。折云。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经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律法。
  即五分律也(文)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有此等文。以繁广故取要引之。释迦菩萨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已。即起此处到郁鞞罗聚落。有林树下初夜顺逆观十二因缘。尔时世尊。身有风患。摩修罗山神取呵梨勒果奉佛。佛受食之。风患即除。
  于此树下七日受解脱乐(章云佛初成道等者是)过七日已游行人间时。五百价客。其中有二大人。谓离谓与彼利也。即有树神。劝此二人。以蜜和(麦+少)令供养佛。时四天王。同时奉钵。佛以此钵受彼(麦+少)蜜。为二大人授二归。未有僧。佛亦咒愿有二行偈。示教利喜(是第二七日也)○从三昧起。到阿预波罗尼(牛+句)类树。其中路受女人酪。即授二归。食已于尼(牛+句)类树下七日入定(是第七日也)从定起作是念。我所得法甚深微妙。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云云)尔时梵王。来诣佛所三请殷勤。第三请时。如来受之。佛观世间最初应度。郁头何蓝空中告。终欲度五人。诣鹿野苑(乃至)陈如见谛善来得戒。五人悉得应果(已上取意)准此第二七日。为提谓波离授二归。作咒愿故。今章欲明与一乘同时之义。独指此时略说欤。但于难者。探玄记指梵王三请之广说时故云八七日欤。
  问。若欲取同时义独旨第二七日者。彼在郁鞞罗聚落。今何云鹿野苑耶答。实如来难。但今约终举之。据正转法轮处明异处之相有何过耶。
  八日
  一。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当得作佛等(文)今引普曜经者。为显小乘经同时说欤。若又云此经所说虽通三乘故。为显三乘同时说欤。若又云有义亦摄人天等故。为显人天乘同时说引之欤答。依普曜经显小乘同时说之时。彼经所说说授记作佛旨之故。似非小乘经。付说授记作佛经文。可通三乘经之义释之。次有义剩小乘中摄人天乘教。说与一乘同时之义也(为言)文正意。为显小乘经同时说引之可心得也难云。今文意。引弥沙塞律明小乘同时义毕云。故知。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明知。上文限显小乘同时义欤。次引普曜经意云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文正意。显人天乘同时义也(见)如何答。今引普曜经意。虽显小乘同时义。此经所说亦通三乘。亦如有义所立者。通人天乘教也(为言)其故探玄记云。为五百价人说四谛法轮(取意云云)知是以小乘为本云事。若然者。如经说相者。亦小乘同时说也云。
  若云授记作佛故云大乘同时若可云人天乘教同时义也(为言)但于难者。既云当得作佛。又释虽通三乘等教故。更不限人天乘同时义也一。佛与授记当得作佛(文)当得作佛之名号曰蜜成欤答。尔也难云。钞云。皆同一号名曰齐成。又法苑第一云。当得作佛名曰齐成(文)诸师一同之所引也。何独改密成耶答。折薪引普曜经云。时五百人。因献佛(麦+少)蜜。四王捧钵盛蜜(麦+少)。如来咒愿毕已即食。食已即为授记言。以是德本。于将来世。
  诸贾客等当得作佛名曰蜜成(文)但于难者。凡酬因感果。如影随形。既由施(麦+少)蜜之德本。所授之佛号名曰蜜成。尤有其便。若是齐成者。有何谓耶。钞释者折薪云。演义引云齐成。齐字恐误(文)法苑解释。准之可知也。
  一。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文)总指普曜经所说判为三乘教欤。为当别指今一段所说成道第二七日所有化仪通三乘耶答。
  别指今一段所说正是第二七日化仪也难云。凡为贾人唯授成佛之记别。不说得二乘果。明知。唯大乘益不通三乘之益(见)如何答。普曜经是后时说故。但是遥明昔成道第二七日所有化仪。更非直指彼普曜经也。但于贾人得益唯是大乘不通声闻等云难者。实虽普曜不说之。提谓经中即有此事。虽经是别典。而人事是一故。准彼经指普曜中所说之事云通三乘也。
  九日
  一。或三七日后说如法花经说(文)妙经意。三七日思惟之后。即说小乘法欤。为当通三乘欤答。说小乘法也难云。正检章前后文。上明同时异处中。三乘小乘各别引结释之。今明异时异处之时。总引诸经论。
  次下但云当知三乘小乘教并非第二七日说。明知。不局小乘。兼通三乘云事。何况见妙经文。明诸佛道同仪式。并皆先小后大。先三后一之旨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惠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文)又诸佛慰喻中云。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文)准此三七日思惟之后。通可说三乘云事答。三七日思惟毕。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法。岂非阿含等小乘经耶。但于难者。思惟之时虽通三乘。正趣波罗奈。即先说小乘也。然今不直说一乘。而开方便门。其方便门可通三乘故。云亦应说三乘等。虽然非谓波罗奈即说三乘也。
  问。经云亦应说三乘者。指小乘中三乘欤。又今妙经意。何以遮三七后即说大乘三乘耶。准密迹等经。尤可有此事故如何答。经云。三乘者。非唯小教中三乘。广可指大教中三乘也。
  一。或六七日后说如四分律(文)四分律意。最初说法之义云何定之耶答。六七日后说之也难云。见四分律文。虽第六七日后梵王请法。而佛不即说法。因此劝请始观所应度者。经重重观机后往鹿苑。又虽往鹿苑。争可率尔说法。必先方便诱引。可经数日者也。例如多论云。佛与五人安居。一时或三人乞食二人听法(等文)明知。彼论所说。渐次诱引至八月八日。方始说法以度五人云事答。当段云或六七日后说如四分律(文)但于难者。如四分律云。第六七日入定受乐。从三昧起其后观机。往鹿野苑度五比丘也。故今章主得此意引用之也。
  一。及萨婆多论说(文)六七日说法欤答。尔也难云。见彼论说相。七七日间唯入三昧。观见机宜未转法轮。明知。七七日后方说法云事答。当段但于难者。不限当段之释法花第一云。然律及萨婆多传云。过六七日梵天来请。方乃说法(文)嘉祥法花义疏第四云。律中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文)诸师一同之定判。必有所以欤。
  问。意恩嘉祥并云萨婆多传者。应是非萨婆多论故。行事抄上一(十门中第十门)举应引用之正经中云。萨婆多论(并传已上)会正记第二(允堪述)云。注并传者。准旧解云。即关西江东师资传。梁僧祐撰凡五卷。
  故下云萨婆多师资传是也(文)若是今亦指此传欤。
  十日
  一。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说(文)七七说指兴起行经欤答。尔也难云。折薪记云。或七七如兴起行经者。尝读此经即无此说。后读出曜方见此文故。出曜第八云。佛受二贾客食咒愿已食。时世尊七七四十九日。默然不说等(文)如何答。当段但于难者。现流布本无此文。有梵本欤。又有异本欤(御所览本有)。
  天台妙乐大师如法被引。
  大疏兴显行经(云云)又刊定记二云。兴显行经七七日(云云)。
  一。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说(文)八七日说十诵律说欤答。尔也难云。余处五分律引八七日证。何引十诵耶答。当段但于难者。十诵五分。共有此说故。各各引一说也。
  一。或一年不说法(文)十二游经第二年说法义欤答。尔也难云。当段云经十二年方度五人(文)第二年说法不见。十二年后说(见)如何答。折薪云。十二游经云。佛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
  四月八日至八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即一季不说法)二年于鹿野园中。为阿若(牛+句)邻说法○五年○舍利弗便得须陀洹。欢喜即还为目连说。亦得初果。六年须达与祇陀建佛精舍。

  作十二佛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屋五楼阁○十二年还王城中○为父王及释迦种说法○释曰。据此经。初一年不说法从第二年至十二年说法度人。今文云十二年方度五人者。恐十字是第字。合云第二年方度五人(文)此意一年不说法云。实十二月非为一年。一年一夏为一年也。又云。或先德意。十二月十二年(云云)尔十二年经说法间总アクル也。上一年不说法云故。第二年五人度云也。但于难者。十二年说法间。
  初五人度第二年说法也(为言)折薪意十字误也。可第字(云云)。
  十一日
  一。有人解云。五十七日一年不说法同欤答。尔也难云。十二游经自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以一夏为一年(文)尔者以夏为一年。何五十个七日同ナラン耶。依之折薪云。十二游经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为一年者。乃僧腊年。非岁时之年。古人错会岁时之年。则进退皆失。何者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正有九十八日故。进非五十个七日。退非五十七日。而章引彼会释似失捡对。而大疏虽云亦失辨对。今对经文显然易见(文)先德进退之难破。尤有其谓欤如何答。当段但于难者。一夏中后。不可取第二年故。二年三年乃至十二年。皆普通年说也。但佛树下成道仪式说一夏为一年也。总非指年说也(云云)。
  一。以此等教当知三乘小乘教等(文)自下总结也。尔者唯结第二时处俱异欤答。双结二门也。自初至或前后故者。别结第二时处俱异门也。次是一乘法下。双结同时异处异时异处之两门也难云。次上所引妙经四分等。并唯明成道最初说小乘云事。何通云三乘耶答。
  当段云以此等教当知三乘小乘教并非第二七日说等(文)但于难者。上总引六教。未必别标三乘小乘。多分最初说小乘之证文也。但其中或大乘教说小乘事。如法花等。或小乘教说小乘事。或亦可有大乘经说大乘事。随机异闻法应尔故。今通结云以此等教。当知三乘等也

  元和二年(丙辰)三月十一日为春季谈义任古抄不审书集讫不可有定量后学可被纠其谬矣。
  权大僧都实英(露命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