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一(断惑义寄惑显位下)

  二日
  一。七地已还寄灭三界色心烦恼(文)依一烦恼粗细立色心二烦恼欤答。尔也难云。迷色法惑云色烦恼。迷心法惑云心烦恼也。何于一烦恼分粗细云耶答。一义云。依一烦恼粗细立色心二烦恼也。意微细内起惑云心烦恼。粗动外转惑云色烦恼也。色心是内外粗细法故。以义立二烦恼名也。但于难者。自元有二义也。今依一义也。指事有先德释引色心二法粗细喻色心云也。
  一。寄灭色心二习无明故(文)七地已还色心二种习气断欤答。非断习气也难云。所引本业经文云。七地以还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文)如何答。折薪云。言二习者。即色心烦恼种子也。言无明者。即所知障也。以此寄七地唯断烦恼。八地已去双断二障(文)二习者正使也。非余残习气也。但于难者。七地以还故。祖意恐人不晓经中二习之言。故前特云烦恼也。八地以上习者习气也”。
  一。十地二习无明灭尽(文)第十地二习无明断尽欤答。尔也难云。八九二地。既二习(并)无明皆尽。何又第十地灭尽云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一义云。本业经中。七地以还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者。色心二习者。烦恼现行也。八地色习者。色烦恼种子。无明者。所知障之现行也。九地等亦尔也。十地二习等者。二习下之所知障种子也(云云)。
  复古云。十一下○或名烦恼。或名习气。或名无明。皆惑业总名。经论互举(文)。
  三日
  一。以分明俱生二种烦恼(文)上十二寄在替欤答。尔也难云。前十二门。寄灭二性以显见修二位差别(云云)若尔上门与此门有何差别耶答。十八门十二十三两门故。可有不同事勿论也。但于难者。上门寄灭三性中二性。显见修二位不同。此门以分别俱生二种烦恼。寄显见修二位差别也。
  一。如佛弟子虽居凡位等(文)佛弟子不起即蕴我欤答。尔也难云。外道离蕴我可然。即蕴是凡夫所起也。设虽佛弟子。何不起之耶答。当段云但于难者。虽起非如不闻佛法人。谓虚假无实法知无始串习力故。暂时起之也。今三因所发分别起。简故纵虽初心。佛弟子遇菩萨(并)正教。正思惟起时。岂三因所发分别起生耶(为言)所诠见惑断シタレトモ。非见道非也”。
  一。此人岂断已入见道耶(文)此人既无分别惑。可入见道耶破欤答。尔也难云。此难意者。不许分别我见初住顿伏义也。地前渐渐伏故。如次第十四门故。则应入等者。若顿伏现行者。于资粮加行间。应入见道难也。不入故非顿伏云心也答。一义云。此人既无分别惑。可入见道耶破也。若言已下者。有人救云。虽无现行。然有种子故。不入见道云者。既无现行。则从十信应入资粮加行。重破之故。不入彼位。故知。寄显也(为言)但于难者。依一义故无相违。
  四日
  一。如实义者等(文)于一烦恼有粗细不同。见位断粗。修位断细云事终教意欤答。尔也难云。终教心。不论见修不同。不分分别俱生惑品。初地断尽惑品种子。全不论粗细不同。何云见位断粗修位断细云耶。次终教心。末耶烦恼。初地断尽种子。二地已上。但除习气(云云)明知。不可云终教门证耶。次所引无相论文。全不见终教说。所引文。第二执识。至阿罗汉位究竟灭尽(云云)而终教末那相应识。初地尽之(云云)其义既水火。何为证耶答。今此门心。约何教云事。章文不分明。试料简之者。凡此门约终教述也。初释非顺终教心故。举如实义者为此门本意也。但于终教不论见修不同。初地断尽云难者。见位断粗修位断细者。初地断使种云见位断粗。二地以上以除彼习气云修位断细也。即终教心云末那断位。如初地断粗。后除残习故。种子云粗品。习气可云细惑也。次所引无相论文。亦不可相违。第二执识。至罗汉位究竟灭尽者。约习气尽云究竟。全不可有过失者也。
  寻云。上来多分约始教说(云云)尔者可云始教门。何云约终教耶答。以多分言可会欤。况章无性摄论亦同此说(云云)而无性论者。前所引转复清净文也。彼既终教证文也。故约终教云事。弥明者欤。
  一。如末那烦恼通二位断(文)为例证引之难欤答。尔也难云。始教心。末那烦恼通二位断事不许之。何作此难耶答。末那烦恼。虽唯俱生。通二位断。故知。于一烦恼分粗细也。此以终教义难始教也。但于难者。末那烦恼种子见道顿断。习气地地渐断之故。证见道断粗修道断细义许也”。
  一。十四于分别惑所籍三缘等(文)此门寄显出何经论耶答。瑜伽论等也难云。指事云。言十四于分别至如次应知者○思惟所起烦恼(未检正文)指事注解分明也。何云瑜伽论耶答。次下章自结云此诸义广如瑜伽等(云云)而折薪释彼文云。此诸下。总指十四至十八也(文)但于难者。今可依折薪记故无相违。
  五日
  一。十五说于俱生内等(文)今云俱生者通二障欤答。今且约烦恼障俱生欤难云。烦恼障俱生现行永伏。及入观之有间无间。并是始教实义也。今何云寄显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义苑释第十八门云。带实指权(云云)虽约当教则是实义。而约圆实教意。但是对权机。一往假说。有教无人故云寄显也。
  一。十六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文)始教心。第六相应烦恼障寄四地断之欤答。尔也难云。始教心。第六识相应烦恼障。七地已还现起云事。其文分明也。寄至四地云事。未见其文如何答。指事云。瑜伽及唯识文也。是故瑜伽论第七十八。引深密经云。善男子。略有三种○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法我见等亦不行○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文)但于难者。七地已来现起者。就六七二识烦恼障论之也。若望第六识者。似有漏。若望第七识者。实有漏。然第八地已去。生空无漏纯相续故。更无有间断。是故六七二识相应。似实烦恼。俱是违生空智故。必不可现起。是故今章云八地以去永伏不起也(为言)。
  一。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文)今云所知障者。与何识相应之所知障耶答。可通八识也难云。唯识论第十云。所知障中○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第七识俱者。
  犹可现行(文)准此今云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岂非第七识俱者耶答。元晓二障义云。或有说者。法执分别遍通八识。未达法空故。取相分别故。如深密经言微细随眠者。谓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当知是说阿赖耶识微细所知障现行不断(文)或有说者安惠师也。又云。然此识中想数为首故。取相分别。即不了达无相真如故名法执。亦名无明。非推求性计度实有故。无惠等余心数法(文)述记九云。安惠等执。即通三性有漏之心。无非执者。五八识唯有法执也。唯有人六通二种(文)但于难者。唯识论述护法意。元晓明安惠义。然今章意同元晓欤。
  六日
  一。十七为显十地及佛地(文)此下二门寄在欤答。尔也难云。十地所断者。实通二障。而为显无漏智之地地增进故。别举能障之无明。实十一障可通烦恼所知二障。偏不可云十一无明。始教意。以十重障为实义。如何今云寄在耶答。自元十八门中十七十八之二门故。寄显云事无子细也。但于难者。义苑记释十八门中云。如深密下。引经双证二门。或曰。法相大乘。以此粗重正为断证。何以此中却为寄显答。据彼云断。今此带实指权。但是安立。何以故。有教无人故。阿含施说故(文)带实指权者。如钞云。唯圆教因果俱有实事。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文)既云若入地后即入实故。明知。十一无明。只是为显十地等所施设也。全非谓有如是实修实断之人也(为言)。
  一。以十一无明返寄显之(文)初地异生性。三性中何性耶答。有二释。一云染污也难云。种在本识。与识同性故。尤可云无覆无记。何云染污耶答。私记云。有二释。一云染污。一云无覆无记。初释意。依染种立故云唯染污(文)二释中初释为胜。既五无记中。不云异生性是五无记等。故非无记也。但于难者。自元两释也。二释中可依初释也。
  寻云。异生性障为烦恼障欤。所知障欤答。唯识论有二说。通二障为胜也(可见纂释也)。
  一。既云安立(文)安立言显非实义欤答。尔也难云。安立言有实义(见)何必非实义云耶答。当段云既云安立故知寄显也(文)但于难者。安立云实义少分アリヌヘケレトモ。多分假染安布义也。
  七日
  一。若依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等(文)顿教意。断惑障义曾不许欤答。尔也难云。当章上文云。若依三乘有二种义。一约位灭惑。二寄惑显位(云云)尔者顿教既三乘教也。何寄位寄惑二门共无之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言忘虑绝故。从来无妄也。更不可许断惑等也。
  一。文殊言我教发我见心(文)三世觉母大圣文殊。实对所化我见发教给欤答。尔也疑云。断惑障出离生死。大小权实之通谈也。何发我见劝给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说法是出离方法也。何ソヒタスラ如是教耶。故知。我见发スヘシ。我见际即菩提故教给也。如是闻生死即涅槃觉故非相违。
  一。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文)烦恼体性三乘无不同故。不说云意欤答。尔也难云。一义云。不可说其体性者。烦恼体性即果海故。不可说也。但约其用者。
  约因分约相用说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等。故烦恼用甚深广大也(乃至)但约用说断。则体亦断也。约体不可说。则用亦不可说也。何三乘教无不同云耶答。折云。言不可说其体性者。
  不同前教烦恼体是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随烦恼等所知障体是无明爱慢等。今并不说此也(文)故章云不分使习现种(云云)是不可说义也。圆教意。
  烦恼体始终二教同故又其体不可说之云也。用云者。始终二教异也。谓一即一切法门障又一障一切障故。云甚深广大也。但于难者。自元二义也。今且依折薪之意也。
  八日
  一。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文)圆教意。一人断惑成佛时。一切众生同断惑成欤答。尔也难云。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法门。就事理二门。俱疑情难霁。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一人断惑成佛时。一切众生。悉断惑成佛。又被引理性一味之道理。一人起无明成流转凡夫时。十方诸佛可成迷倒众生耶。次约事事融即道理时。一成一切成之道理。一人断惑成佛时。一切众生同断惑成佛。又依一迷一切迷之道理。依众生一迷。十方诸佛。还可成迷倒凡夫耶。若于事理二门俱许此义者。于诸佛招还作众生大过者耶。又实一人断惑成佛时。一切众生悉成佛者。释尊树下成佛之时。我等何其时不成佛。犹为流转凡夫耶答。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者。圆教不共之玄旨。诸宗超过之法门也然而任法性融通之道理。就缘起相由之义门。显生佛平等之本源。演举一全收之大义时。成佛者。悟旧来本成故。必开与一切众生同时作佛之知见。断惑者。觉旧来不断故。必成与一切众生同体普灭之断惑也。但于难者。依通途教相之道理故。非强相违欤。
  一。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文)普贤品一障一切障者。只于一个嗔烦恼具多不善之用故。云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欤答。尔也难云。今云一障一切障者。是约事事相即等之道理。为成圆教一断一切断之义故。先明一惑一切惑之即入无碍之义。而彼普贤行品。只于一个嗔烦恼。具多不善之用。云一念嗔心开百万障。是一体多用。诸教常谈也。何必为圆教一断一切断之证耶答。一义云。经云。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云云)是即唯一念嗔心。即具诸障。岂非一多相即之义耶。但于难者。彼诸教所谈。纵虽一体多用。全不可有一念恶心通障五位之义。且如欲界九品烦恼。上上品是最粗强之烦恼也。下下品是极微细之烦恼也。虽一体贪烦恼。而粗细全别故。其所障之果。亦各异彼上上品。不可有通障一切果之义也。
  难云。彼品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文)此文非自他相望显一障一切障之义。只望自类烦恼。
  以嗔烦恼最重例余惑(见)纵约自类烦恼。强不见一障一切障义耶答。探玄记十六云。虽诸烦恼皆悉遍障一切圣道。然嗔一种。亲障菩萨大悲摄物。是故偏举于嗔以例余惑。又释以嗔障最重故偏说之。决定毗尼经中。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菩萨善戒亦同此说(文)。
  一。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文)一断一切断者。一人断惑。则一切众生同时断一切惑。名一断一切断欤答。尔也难云。见小相品说云。若有众生得闻此香。
  诸罪业障皆悉除灭(乃至)此诸烦恼皆悉除灭(文)如此经文者。于一人上。八万四千烦恼相望。
  说一断一切断之旨(见)更非自他相望之一断一切断乎。是以探玄记释此文云。于一身中即断八万四千烦恼。自分胜进皆悉具足。
  兼及自他俱证十地离三昧(文)此释虽有兼及自他之言。唯除三重顿圆之一类机。不及令蒙一切众生故。难为自他相望一断一切断之支证耶答。小相品文。天鼓说法时。一切罪障忏悔也。一断一切断有二义。一众生烦恼断时。一切众生烦恼断。名一断一切断也又一众生上付一烦恼断一切烦恼断。名一断一切断也。小相品后义当欤。小相品如此说事ハナシ。此诸烦恼皆悉除灭文一断一切断云也。探玄记十六云。此诸烦恼皆悉除灭者。现种使习一切皆尽。以普灭非别故。何位灭者。通五位故。云何灭等者。如虚空故。本来尽故(文)但于难者。一成一切成说时。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云故。成佛必断惑スヘシ。一众生一烦恼断一切烦恼断セラルルモ。圆融义ワタスニ一切众生烦恼一时断也。不可有相违。
  寻云。有四种一约证(文)四门俱别教义欤答。初三门寄在终教也。第四约实无断者。唯别教也。但前三门。一断一切断方可为别教义也。
  寻云。约别教实义者。都无断惑义耶答。约本觉体者无断也。若约始觉门者。一断一切断也(云云)。
  一。四约实谓无可断等(文)今约实门与顿教本来自离相替欤答。可替也难云。顿教本来自离云。今本来清净云文言。更替难申也答。折云。本来清净与顿教何别。答。顿教唯约理说。今同教中即事同理故。如清凉释无断无不断云。若无断者。一切契理故。无不断者。一断一切断故。即圆教若云尚无有断。何有无断。本性寂寥言忘虑绝为断者。即顿教义。今云本来清净者。即一切契理。本净故属圆教也(文)但于难者。顿教唯约理说。圆教约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故异也。又圆教有断不断义。顿教不尔。本性寂寥故(云云)。
  以上断惑义毕
  自下第七二乘回心下
  九日
  一。一切二乘皆无回心(文)小乘教意。二乘回心作佛义不许欤答。尔也难云。俱舍论颂云。转声闻种性二成佛三余述。暖顶二善根位转二乘种性。成佛乘事。萨婆多宗性相也。如何答。当段但于难者。通路记会云。今萨婆多唯是三乘转根之事。
  非是回心向大义门(云云)然今章无回入大乘故云皆无也。无相违。
  疑云。通路记云。四分律中。沓婆罗汉厌无学果(文)是即回心向大兴法利生之义。南山律师如此已判。何云小乘教无回心耶答。彼即南山判四分律。以为分通大乘之宗故。约大乘成回心义。非是小乘当教分量。况余诸师。不许四分通大之义。唯是小乘半教分齐。由此义故。沓婆知事酬昔愿力故。非是回心向大之义故无相违也。
  寻云。愚法小乘。分别部中。建立一切皆成佛义。岂无二乘回心事耶答。彼是猥取大乘之义。非是小乘当教之义。小乘当教实义相者。唯毗昙等所谈而已(云云)以上通路记。
  一。如来大悲外缘不舍故(文)无余还生之由欤答。尔也难云。入无余位。有清净真如。设佛有大悲力。以清净真如。争可为所加力耶答。性宗意。入无余位。梨耶细苦。无始已来所具也。此细苦相残故。以有情变易果报。可为所加力也。但御难之趣者。相宗之所谈。今约性宗义故无相违。
  一。如来大悲力(文)经论有依凭欤答。正法花云。谓临灭度佛在前立。劝发无上正真道意(文)以此可为证也疑云。既云临灭度等。只是不定性人。有余位欲临灭度而未灭度时。蒙佛劝诱即发无上道意(见)何可成无余还生之证耶答。正法花云。临灭度者。次上文云。化作城者。谓罗汉泥洹者。罗汉入无余泥洹故云化作城也。若是有余者已证竟。何云临耶。既云临灭度。尤可指无余灭度也。今经化城体。是喻无余涅槃故也。但于临灭度之临言欲灭度临可有余位云难者。既有入无余才经一念之类。尔者此人临灭度时。即佛在前立。总劝令发菩提心故无相违。
  十日
  一。根本无明犹未尽故(文)经论有明证欤。又祖师自立欤答。佛性论第三云。二乘人有三种余。一烦恼余。谓无明住地等(云云)是则入寂二乘犹有三余故。无明未尽也。又十卷楞伽经第二云。何者声闻乘性证法○彼声闻人邪见证智。离起粗烦恼。不离无明熏习烦恼。见己身证相。谓初地中乃至五地六地。离诸烦恼。同已所离故。熏习无明烦恼故。堕不可思议变易死。而作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如是等得入人无我乃至生心。以为得涅槃故(文)难云。诸经论无决定性受变易身云文故。今云堕变易者。必定应不定性也若许定性入无余受变易身者。彼自可知受生死身。何执为无余涅槃耶。又经云见己身证相谓初地中等。是岂入寂二乘之行相耶。依之趣寂二乘我生已尽等计入无余。何受变易耶答。依元晓法宝玄睿等意。经宗是终穷了义之大乘故。谈彼定性二乘断惑证理入无余相之时。或云邪见证智。或云不离无明熏习。既未离无明熏习故。虽化火焚身入无余涅槃。而犹堕不思议变易生死故。知今章云无明未尽者。此等经文成证也。但于难者。愚法定性声闻入无余位。无明犹未尽必堕变易。然彼不知此事故。未入无余之前。于自所得生究竟想。唱云我生已尽等也。
  一。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文)小乘涅槃非究竟欤答。尔也难云。瑜伽唯识意。二乘无余涅槃。不堕在三界五趣四生等之诸数故。
  离诸戏论究竟真实也(见)何云不究竟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瑜伽唯识约始教许究竟。今约终教既有三余不究竟云也。
  一。此约终教说(文)终教意。二乘无余位。可有八识五根耶答。可有也难云。起信疏云。唯有梨耶变易行苦(文)尔者可限第八识(见)答。约分段粗苦立无余名。若望变易果报论之者。于无余一句可有变易八识也。依之二种生死秘略抄。虽举有无二义。而正义意通。有八识五根(云云)但起信疏释者。且约总报体唯有梨耶释也。
  疑云。无余间设约变易。七八二识不可有前六识。若前六识成就者。可有见色闻声义欤。此义难信用也答。终教意。无余位有变易之依身者。可有五根八识事必然也。但不可起见色闻声等用欤。
  十一日
  一。四句内声闻独觉等(文)四句中初句。
  以五位无心为本识成就转识不成就(云云)尔者第七识亦灭可云欤答。五位中。灭尽定通灭前七转故。第七识亦灭。余四位唯灭前六。第七不灭也难云。三十颂云。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文)是则唯约意识判五位无心。不可通第七(见)如何答。唯识论释五位无心时。释余四位。并云违不恒行心及心所。然释灭尽定云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文)既双灭恒行不恒行故。通七转识灭云事分明也。但约意识判五位无心者。约多分欤。
  前六识者。数数间断故。不恒行云也。第七识者。不间断故云恒行也。
  难云。唯识论第七云。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文)明知。灭尽定亦唯灭前六也。况赖耶以末那为俱有依。赖耶不可有独起故。同论次下云。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文)既云二恒俱转明知。赖耶成就位。必随可成就末那也如何。
  一。既本识转识皆灭无余(文)今此四句者。阿赖耶识与六转识相对作句欤答。尔也难云。第七末那名转识事。常所谈也。何除第七识成耶答。第七末那虽名转识。非异熟法。常恒无间为第八根。置而不论。今此转识言。除第七成可申也。但第七名转识事虽有之。今且第七第八。依俱有依边除之。无相违也。
  寻云。如何子细前七识名转识耶答。具三义故名转。一三受改转(三受相应不定故也)二三性改转(三性心相应不定故)三缘境易脱(历缘诸境亦间断故)
  以上

  任古抄之趣书集讫老耄之故不可有定量(矣)
  宽永十年(癸酉)三月十一日
  花严末叶法印实英(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