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五。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阿罗汉有六(至)从前见至生(文).宝云。前解脱先说从生后说异名。不时解脱。先说异名后说从生者。作颂文便.
  由此待时(至)方入定故(文).光云。言胜时者。谓待资具。资具有三。一好衣。二好食。三好卧具。无病处即是好处。等取得好说法及说好人。如是六种胜缘合时方能入定故云。婆沙一百一云。时虽有多略有六种。一得好衣时。二得好食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六得好补特伽罗时。如彼广说(已上记文).今谓。此论与婆沙说稍有不同。以婆沙中不说无病故。麟云。时有六种者。是婆沙文。此论但言谓待资具无病处等胜缘合时方入定故。
  彼执欲界(至)故唯有二(文)。麟云。如颂言(此论二十四卷六纸左)此及往上生无练根并退故。问。既无此四。如何言彼有六种性。答。彼虽不退。是此性故名退等。
  二先位中(至)此所得果(文)。光云。言二先者。一学位先。二凡位先。谓诸无学。先学位中住思等四。必亦无退。此无学果此姓二道所成坚故。若诸有学先凡位中住思等四必亦无退。此有学果此姓二道所成坚故。唯先学位退法种姓至无学位有退果义。唯先凡位退法种姓至彼学位有退果义。于无学位及学位中或有住退姓有退果义。退虽先得亦二道成。姓最劣故。是退法故。容有退果。宝云。论若住此位至必无退。明无学有学二先位中是其退法至修道位中无退至思等从思至护等此新进得种姓容有退义。无学有学二先位中住思护住堪达种*姓至无学位必无退义。经二道持皆不退故(已上)。今谓。光宝各释二先稍有不同。光约持业为释。宝就依主为释。宝解为稳。然此所得果一句宝师属入下文。今案。此句属上以为句末则可也。顺论文势故。
  以见所断(至)必无退理(文)。此中分文。疏为善。自下见明惑不退中。大分为三。初明由所缘无事有事断有退不退别。于中又二。初明见所断惑依无事起。宝云。以见所断依无事故。唯无退也。此有三重。第一我体无故名为无事。第二谓有身见依我处转。我体既无。名依无事。第三见断余惑以我见为根。身见不退余惑亦无退理。
  若尔应说(至)不如实缘(文)。次因释见断不退。广明有事惑。于中又*二。初预施问答明惑迷境。
  诸烦恼中(至)依有事惑(文)。次正明有事无事惑。于中总有三段。第一寄问具明见断身边见等为依无事惑修断贪等为依有事惑。
  又见断惑(至)依有事惑(文)。第二重明见修二惑名依有事无事。
  又见断惑(至)名依有事(文)。第三明理为无事事为有事。
  谛理真实(至)有失食退(文)。大科第二明由所知境理事不同有退不退。
  惑修断惑(至)定无退义(文)。第三明见修*二惑由审虑不审虑生有退不退。末后二句总结可知。
  经部师说(至)亦无退义(文)。宝云。依宗轮论。大众部等。预流果有退。应果不退。经部。预流·应果俱不退。有部。预流不退。应果有退。
  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文)。光释心所有二。一定。二胜解。今谓。初释为正。婆沙云。此中心所即三摩地。此文分明也。宝疏亦言。增上心所谓四静虑。
  二未得退(至)殊胜功德(文)。正理七十(二纸左)云。二未得退。谓未能得应得功德。颂疏云。二未得退。谓约未得殊胜功德即名为退故。
  约受用退(至)无相违过(文)。麟云。问。既言利根罗汉有中后二退。今何故唯约受用一退通此难耶。答。泛明不动罗汉。通望一切有未得退。今既言已得四种心所。故无未得退。但不可四种顿现前故有受用退。
  所以者何(至)但依六地(文)。此中会释婆沙六十七(十七纸左)正理七十(十二纸右)两论相违。光宝意同。婆沙约自在者。正理据不自在。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不动分二后先别故(文)。颂疏云。不动分二。一名不退。先利根故。二名不动。后修得故。麟云。本是利根故不因练根得名为不退。若先钝根后练得者但名不动。不名不退。上论(五纸左)云。非练根得名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
  若根性(至)二十五种(文)。亿有四种。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此论等以十万为亿。以依身九乘离染七十三成六百五十七。以六百五十七乘八忍七智十五成九千八百五十五。以九千八百五十五乘种*姓五成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五。以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五乘下中上三成十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
  学于学位等(文)。麟云。谓有学中有前二果未名满故。第三名为果满。其根定等有得未得故。并相对立其满名。
  无学位中(至)亦立满名(文)。若依大乘稍有差别。瑜伽五十七。无学唯立二满。如此所明。若依显扬二十云。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满。一根满。谓不动法。二定满。谓得灭定。三果满。谓阿罗汉。
  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文)。光师分为四说。一类同故。二转上品故(光记此有二释)三前前至后后故。四趣入故。宝师唯为三说。合初二为一故。宝解为胜。
  以摄受支等(文)。颂疏云。十八禅支也。具在定品。
  此实事唯十(至)及戒寻为体(文)。瑜伽伦记七上(二十五纸左)曰。若依俱舍。三十七品实体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今依大乘。实体唯九。以正思惟即慧所摄非思为体故。如下五十七云。三十七摄信等五根。信等五根不摄六四。谓八正中正语·业·命添喜·安·舍即名为六。若合戒为一。足喜·安·舍即有四种。如是六四非信等摄。解云。若正思惟以思数为体者。应言五根不摄七五。以五根中不摄思故。以是义故知体唯九。
  初业位中(文)。颂疏云。初业者。谓修别相·总相·念住位也。
  能证异品殊胜功德(文)。麟云。此决择望前顺解脱分名为异品。或能证入后忍等位名异前解为正。
  此三十七(至)几无漏耶(文)。正理云。几唯无漏几有漏耶。显宗云。几唯无漏几通二种。此中造语显宗为善。
  觉分转时(至)无漏耶(文)。麟云。转之言起。起之言生。谓根力等觉分生时必能获得四证净也。或从根力转入证净故。今名四证净仍三是信为体。一戒以色为体。者言四不坏信。总以信为体也。
  论曰(至)四圣戒证净(文)。光云。其戒体净依证起故亦名证净。前三信所缘故置于言。第四依证故无于字。惠晖云。于是境第七声。戒是自内证不言于。今谓。若依大乘。未必如是。显扬第三云。净谓四证净。广说如经。一佛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如来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如佛证净。如是第二法证净第三僧证净应知。四圣所爱戒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已得决定不作律仪圣所爱戒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已上论文)。第四戒净亦置于言非局前三。
  正信三宝(至)皆名为净(文)。麟云。谓信三宝及得尸罗。非谓及言显信于戒故。论下释言。由信心净故发圣戒。乃至具前信此戒现前故。
  论曰(至)可立解脱智(文)。正理七十二(四纸*左)云。故有学位不立二支。谓立支名依胜助用。在有学位既有余缚。虽有解脱无胜助用无胜解脱故。彼胜智亦无故。此二支非在有学(以上论文)。宝疏云。如多绳缚虽解多缚不名解脱者。此明正解脱得名。非无解脱体可说有解脱智者。此明解脱智也。
  以立支名依有为故(文)。麟云。
  既言其支明显有为不通无为。无为非支故。
  支摄解脱(至)即解脱蕴(文)。光云。然有为中支摄解脱复有二种。即余经言。一心解脱。二慧解脱。即是心慧相应胜解。应知此二五分法身中即解脱蕴摄。宝疏云。复开解脱支为心·慧二解脱。正理亦开时不时解脱。即二解脱五分法身蕴中是解脱蕴。此上所明二种解脱皆通中胜解为体。有部宗也。
  亦即从彼遮心生障(文)。宝有二解。后解为优。何者上已双举无学及世俗心。今唯简取其世俗心以为问难。答中心生之言为有漏心者亲论文矣。光意亦同此解。
  无为说三界(至)灭界彼事(文)。正理七十二(十四纸右)云。然三界体约假有异。若就实事则无差别。云何名为约假有异。谓离贪结名为离界。断余八结名为断界。灭余一切贪等诸结所系事体名为灭界。何缘三界如是差别。谓有漏法总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也。三者非二。顺系染法断此三法所证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宝释云。言结。遍一果等贪自性断贪等无为名离界。余八结法自性断结等无为名为断界。余往上缘缚断时名为灭界。即此九结及一果等望他即是灭。望自即离断时色不染法一向是灭。非总定别故云假也。今详。正理俱不尽理。此之三体各别不同。缠染法一向约自。即八结名断贪名离也余法无一名灭。此释此三释于理为胜。若不尔即三杂乱。然言假者此三无为。其性无别。皆得名为断。名者是假非实也。断离灭者。就三有漏分三名(已上宝疏)。又正理云。谓我先说。若就实事如是三界体无差别。然一一体假说为三。由此无为是无相法假立名想必待有为。谓此无为一一自体断八结得故名断界。离*爱结得故名离界。灭彼蕴得故名灭界。随所待异假立三名。理实无为体无三别。于一一体具三义故(已上论文)。若依大乘。显扬第三云。界者。谓三种界。广说如经。一断界。谓断见所断诸行。二离界。谓离修道所断诸行。三灭界。谓灭所依所摄诸行。瑜伽二十七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