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八。

分叩世品第三之一。

  分别世品(文)。宝疏·颂疏具云世间品。旧论亦同。光记唯云世品。正理·显集并言辨缘起品。此品次第如光宝辨。
  此上十七处(文)。惠晖云。此上者。约处所在欲界上亦有情约处胜名上。后释胜也(文)。今谓。前释为胜后释非也。下长行云此欲界上。何为处胜名上。若色·无色相对而论。后释可然。今者欲·色相对而论。前释为胜。
  地狱等四(至)是名欲界(文)。颂疏云。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麟云。言捺落迦(玄应音义云。捺落迦。捺奴葛切。受苦处也。或言那落迦。受苦人也。此云不可乐。亦云非行。谓非法行处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非止地下。言地狱者。一义翻也。又云那落迦。亦言那罗柯。亦云泥啰夜。旧言泥梨耶斯。梵言楚夏耳。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经中言地狱者。一义也。所以仍置本名)此云苦具。亦云不可乐。亦云非行处。故婆沙。问云。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是那落迦所趣处故。是中有那落迦故。名捺落迦。言那落迦者。正理云。那落名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颠坠其中。由如是故。名那落迦趣。或近人故。名那落迦。造重罪人。速堕彼故(准上两名。捺落是短声。总谈彼趣。那是长声。别显所有。然今章中但一名耳)慈恩唯识疏。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处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故二别也(法花玄赞亦同)。
  五乐变化天(文)。玄应音义二十四(十二纸左)云。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实女。于变化者心多爱着。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
  一南赡部洲(文)。下论云。于此地(阿耨达)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叶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故立洲名。华严音义云。*赡部树名。阿耨池南有一大树。名*赡部。其叶上广下狭。南洲似彼故取为名。染部捺河西域河名。何近其树。金出河中。或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阎浮檀金。其色赤黄更带紫真气也。瑜伽伦记一下(二十纸)云。*赡部树者。起世云。于此树下有阎浮檀那金。聚高二十由旬。以此胜金出阎浮树下。是故从树为名。一切阎浮檀金从此得名。麟云。*赡部洲者。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名。今谓。玄应音义云。阎浮者。从树为名。旧释云秽树。提者略也。应言提鞞波。此云洲(云云)惠晖云。旧云阎浮提者。提者河名。即无热地四河中一数名拔提河。河中有金。名阎浮坛金。河边有林。果大如八石瓮。新译取树名*赡部洲也。今谓。言提者河名者。误也。提者提鞞波之略。此翻为洲。何云河名。附会之甚矣。又颂疏云。南*赡部洲。此洲南边有赡部树(已上疏文)然准下论文(十一之五纸)及正理论(三十一之五纸)无热池侧有赡部林。无热池已在此洲北边(下论云。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无热池)。何言树在南边。冠注等会云。此据旧论故。立世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已上冠注)今谓。考论无如是文。彼论亦言在北洲之北。立世阿毗昙论(真谛译)第一(七纸右)南阎浮提品第二云。佛说。比丘。有树名曰阎浮。因树立名。名此洲地曰阎浮提。此树生阎浮提地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广说树相。
  西牛货洲(文)。玄应音义二十四(十一纸右)云。西瞿陀尼。或云俱耶尼。或作瞿伽尼。瞿此云牛。陀尼此云取与。以彼多牛。用牛市易。如此间用钱帛等也。麟云。因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处故以名焉。起世经云。斤提树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缘名瞿陀尼。
  若器世界(至)皆欲界摄(文)。麟云。准此至风轮。即过有情界也。又对趣辨者。趣唯有情。界通非情。即界宽趣狭也(文)。又旧译翻言盏世间。译者昧义故致此错。
  四无烦天(文)。正理·显宗并光·宝疏皆作繁字。颂疏同此论本。故惠晖云。无烦者。上五天皆名无烦。唯圣居故。以在无烦首故。正理论作此繁字。或名无求。不求入无色定故。亦名净居。下地烦恼已断名净。净身所居名净居也(已上惠晖)。
  迦湿弥罗(至)但有十六(文)。古人作颂云。十六七八天大梵无想故。如次萨婆多·经部·上座部(文)。今谓。此颂本据圆晖。圆晖一迷其方已降。后追遵者不少。今考大小诸论。所立名数稍有异同。初小乘宗说色界有十六处者。论云。是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说也。光·宝等云。是婆沙义。宝师云。正理亦以十六为正(已上疏文)是故显宗颂及长行。与此论·正理不同。彼颂曰。此上十六处名色界。于中初二·二·三三。第四静虑八。长行准知。又说十七处。是乾陀罗国诸师说也。光云。论主颂中述西方师义说有十七。故婆沙云。西方师说色界十七。光·宝并引正理二十一(三纸左)云。有余别说十七处名。初静虑中总立二处。第四静虑别说无想。又说十八处者。是室利罗多说也。光·宝并引正理二十一(四纸)云。上座色界立十八处。上来所明小乘异说。次大乘宗亦立十八。然有差别。杂集第六(初纸左)立十八天全同室利罗多。以具开梵天无想故。又瑜伽第四(三纸右)虽复数有十八而名体不同。以无想天即广果摄别开大自在天故。故与杂集及室利罗多所说不同。略纂第二(二十二纸右)释云。色界十八处者。下三定各三。第四定八。无想天即广果摄故不别说。并大自在天故成十八。唯识义灯六本(八纸左)云。然自在宫非净居摄。瑜伽第四(三)云。色界之中十八住处。无想天者广果天摄非别处所。既云十八住处。复言无想广果天摄。故自在宫非五净居。若净居摄。处应十七非十八故。又本业·仁王等经说十八梵天。其名体并处与诸论不同。孔目二(十八)云。此三界中大分天位有二十八。欲界六·色界十八。离广果天出无想天成十八。无色有四。此中义想名数尘细并皆不同。当知一乘·三乘·小乘等义并皆差别(已上孔目)然大乘置而不论。小乘宗中。圆晖师等言上座部立十八天。此误解正理上座之言以为二十部中之上座部故也。慈恩·光·宝等皆言正理所言上座是室利罗多。如上详辨。又不知十八是经部室利罗多所立故。却以十七为经部宗所立。婆沙云十七是西方师说。西方师者。即干多罗国诸师也。干多罗国虽复有经部宗。然多是有部诸论师也。婆沙此中云西方师说。此即有部宗中异说。宗谓经部。是故正理但言有余别说。不言他部。杂心第八(十三纸)云。北十六处说色界。有欲令十七等。此唯举有部两说不举他部十八说。元瑜师等亦言西方师是有余师。如上详述。然圆晖等言经部计亦是误也。大小两乘宗致区别。然泛漫无简雷同为一。或云大乘亦立十八。或云瑜伽全同。致使幼学迷于岐路。伽他有言。兽归林籔法归分别。故为点示。
  四非想非非想(文)。立世阿毗昙论六(六纸右)曰。云何第四名为非想非非想入天。非想者。细故非前七定故说非想。非非想者。若无想定及无心定如此两定名无想定。同无心故。今则有心故。名非非想定。因于此定业所生故。说名为非想非非想入。义林章(四未)云。不同彼地有粗想故。名为非想。仍有唯无此极寂静心在故。云非非想。非者无也。非全无想故。
  谓于是处(至)中有起故(文)。颂疏解云。谓于是处得彼定者。谓随何等洲修得无色定处也。即于修定处命终受无色界生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明知无色无方所也(文)。惠晖云。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即欲·色二界得无色定处受生。又受无色界毕。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准疏释。即于过去得定处中有起。名即于是处。若取得定处。岂无色界生经二劫等无行动等也(文)。今谓。颂疏本据光记。然颂疏局指得定之处。其语有失。故有来难。光记有二释。然从欲·色界生无色时。欲·色是能生。无色是所生。从无色界还生欲·色之时。无色是能还。欲·色是所还。然能生所还是有方所。能还所生乃无方所。若不约有方所。则无方所何由得显。是故言于是处等。如言死位心灭。于肉团心无形相。不可指示其所灭处。此由暖尽心亦随灭。寄暖尽处以示心之灭处。心法之灭岂有方所。可以准知。
  如胡椒饮如金刚环(文)。旧俱舍云。譬如金刚耳蟷及珍黎遮饮。
  邪命外道(文)。旧论云。尼乾子。泰疏云。尼犍子裸形邪命外道。惠晖云。邪命外道即是舍利弗舅。唯识述记一末(八十九纸左)云。尼犍子。今正翻云离系。亦云无惭。即无羞也。离三界系缚也。以其露形佛法毁之曰无惭。即无惭羞也(已上记文)玄应音义二十五(八纸左)曰。离系亦云不系。梵言尼干。亦言泥犍连。其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啖食也(已上音义)离系不系等自称之名。邪命无惭等佛法毁责之名也。
  于三界中说有五趣(文)。婆沙百七十二(四纸左)具解五趣名。一行云。毗婆沙说有五道。摩诃衍人多说六道。又智度论十(三十四左)云。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佛妒路部僧说有六道(三十四云婆蹉佛妒路此云犊子)同论三十(十四纸左)云。问*云。阿修罗即为五道所摄。是阿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多。畜生形异。如是应鬼道所摄。答曰。不然。阿修罗力与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时能破诸天。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乐与天相似。为佛第子。如是威力何得饿鬼所摄。以是故。应有六道(乃至)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说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意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十四纸左)。又曰(同卷五纸左)。法华序品曰又见彼土六趣众生。又方便品曰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文)。麟云。问。阿素落何趣摄。且释名者。素落是天之异名。阿之名无。以多谄诳无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杂心鬼趣摄。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鬼·畜·天三趣。或云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生趣摄。慈恩师依瑜伽·佛地为正。婆沙评为鬼趣摄。杂心解亦同。又云。亦不同立为第六趣无经说故。
  品类足论(文)。品类足论第三(八纸右)至第五(十纸左)中有辨随眠品。
  趣谓所生(至)是所往(文)。若依大乘。中有亦立趣名。唯识第三云。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述记云。业惑中有是能趣故。何故能趣亦名为趣。趣是所趣。业惑中有相从名趣。
  即于三界(至)识住有七(文)。惠晖云。七识住更狭。于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为七识住。故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也。
  彼由义异或有异身(文)。光·宝不同。宝解为优。
  经说梵众(至)彼同分内(文)。光·宝不同。光解为优。想一之义谁怀疑贰。宝师此为引证。不符论意。
  彼天显形(至)故名身一(文)。若依大乘。瑜伽五十六云。梵天已上更无有王(已上论文)梵天有王众别故行谄诳。如上已辨。
  经部师说(至)故名想异(文)。此经部义同瑜伽论第十四意。
  初静虑中(至)故言想一(文)。正理二十二(八纸左)云。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以于非因起戒禁取执为因故。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由等至力二受交参而现前故。
  谓彼所系(至)是名识住(文)。宝云。此中说识于处总乐住故兼取识也。非如四识住唯取四蕴也(文)。麟记引此文已问云。既取五蕴何独言识。答。以强故。从强立目。今谓。此答非也。然七识住总取五蕴者。此明识之所住。非明能住。识是能住蕴乃所住。于其所住中兼取识蕴。不同四识住中除识。是故合取五蕴名为七识住。此中标识。识之所住故言识住。依主释也。非谓从强标名。婆沙百三十七(九纸左)云。问。何故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七识住中识是识住。答。由别*因故立四识住。由别因故立七识住。谓若有法识所乘御与识俱行亲近和合。立四识住。识望于识无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识住中。若法与识为因为果展转相资。立七识住。识望于识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识住中。
  谓诸异生(至)或无色处(文)。颂疏云。于第四禅无云·福生·广果三天通七圣居。若是凡夫。求入无想。若是圣者。乐慧求入净居。乐定者求入无色。又云。上流有二。一者有杂修即乐慧也。二者无杂修即定。若杂修者。生色究竟。无杂修者。能往有顶。
  如是分别(至)如有情居(文)。宝云。九有情居非经所说。因释经中说七识住故便释也(文)。今谓。此释非也。见此论文。两种识住并经说。标唯有情居。无标契经。是故宝师言非经说。然今捡婆沙百三十七(三纸)云。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四识住·七识住·九有情居。而不广分别。亦不明根。今欲广解并显相摄故作斯论(文)。从此已降广明四识住·七识住·九有情居。其三段中。一一皆初标契经说。明知九有情居是经所说。然此论中不别标举者。乘七识住更加二住故。非谓非经说。故大乘义章云。九众生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想计故也。有诸外道想计众生以为神我。 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居非我居也。
  生从卵㲉(文)。玄应音义云。口角切。吴会间音哭。卵外坚也。尚在卵中谓之㲉。
  邬波世罗生从鹤卵(文)。泰云。世罗翻为山。邬波世罗翻为小山。鹤鸟于山。鸟生二卵。卵出二人。故从山为名。
  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文)。智度论第八(十五纸)云。人道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夹注云。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割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已上论文)。具如涅槃经·贤愚经·五分律等。光云。鹿母者。是毗舍佉。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宝疏亦同。麟云。谓春二月万物生长。今此夫人生长功德故。取为名。惠晖亦同(西域记二。三纸云。如来圣教岁为三时。热时·雨时·寒时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呾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云云。又依婆沙论及下论文。吠舍佉。即正月黑半二月白半)。又玄应音义九(十四纸)云。毗舍佉或云鼻奢佉。此译云别枝。即是五宿。以生日所值宿为名也。案西国多以此为名也。鹿子母。梵言密利伽罗。此云鹿。多此云母。跛罗婆驮。此云堂。亦言殿也。旧云摩伽罗母堂者讹略也。又慈恩弥勒上生经疏上(四十六纸)云。梵云毗舍佉。此云黑鹿。因儿得称名毗舍佉母。因明周记云。此云鹿子。今母从子以立其名名鹿子母。冠注云。今谓。从星为名。未详所据。如基师云。此曰黑鹿子。则是本子称非夫人目。或以子长养善德故从星为名。亦母从儿得其名欤(已上冠注)。顾者。才解人名。异说纷纭。无知适从。况又经论渊旨。学者迷岐。不亦宜乎。叔世学人不原本根。从拘枝叶。岂唯不知真说而已。却是其误而排其正。如冠注解之类是也。然光·宝等意。毗舍佉者。二月星名。翻为长养。以况夫人德用。若玄应意。翻为别枝亦为夫人生日所植宿。与光·宝解不同。今谓。玄应所解应然。以言西国多以此为名故(萨婆多论二。十左。云。凡世立字各有因缘。一以宿命名字即以为名。二以星宿立字。三因缘立字。如顺提那。以无子因缘故。字为续种。四因德立字。如律师。因以知律名为律师。如阿毗昙师。如三藏师。是因德立字。已上论文。准此论文。毗舍佉名。是四种中第二者也。贤愚经八。九左。*云。天竺作字依于二种。或依星宿。或依变异。相师便问。怀妊以来有何变异。其父答言。此儿之母素来忌恶顺。不修慈惠。自怀妊来心性改异。矜怜苦厄。如母爱子。志好布施无有贪惜。乃至当为立字号摩诃阇迦樊。此言天施)。本邦亦有此类。如伊势寅岁和尚·洛北鸣泷酉酉堂者是也。又慈恩师翻毗舍佉以为黑鹿。恐应是误。智论云毗舍佉弥伽罗母。婆沙云毗舍佉鹿子母。是故玄应·光·宝等皆翻弥伽罗为鹿也。若依慈恩所解。则婆沙文有过。以梵音汉语繁冗相呼故。又弥伽罗以何声译。然冠注者不觉慈恩谬解深为信遵。以故迟疑诸师以毗舍佉为星义。又却认毗舍佉以为儿名。此即向所谓是其误而排其正者也。今引三藏正文以为龟鉴。立名差别因缘准而详焉。立世阿毗昙论第一云。毗舍佉优婆夷鹿子母五分律云。毗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毗舍佉犹敬母。时人遂名为毗舍佉鹿子母贤愚经云。此是波斯匿王弟昙摩诃羡女也。羡昔因罪逃奔得刃尸利国。便于彼土安家纳娶两生此女。此女辩才智慧。后嫁舍卫国梨耆弥大臣第七儿为妇。波斯匿王闻其智辩即拜为王妹。后生三十二卵。*卵名出一儿。颜貌端严勇健无双。一人之力能敌千夫。时毗舍佉信心开解请佛及僧。佛为说法。合家得须陀洹道。佛后为说法即得阿那含道。于优婆夷中智慧辨最为第一。
  般遮罗王(文)。光云。唐云执士。今谓士字形误应是五字。宝疏·及玄应音义·瑜伽伦记一上(八左)等皆同○慧琳音义十八(二十三左)云。般遮罗。上半安反。梵云般遮唐云五。数名也。罗名为执。此乃国名王之美称也。言彼国王性多慈爱。纵有犯死形者。不忍杀之。但缚五体送于圹野山林。时人喜之。因为国号也。
  庵罗卫等(文)。别有奈女经。经中具说因缘。庵罗卫者。正云庵没罗或庵罗婆利。肇曰。此云奈也。维摩略疏云。又翻云难分别树。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故云难分别(文)。玄应音义二十六(十一纸右)云。旧言庵磨罗亦作阿摩勒。皆讹也。叶如小枣果如胡桃。其味酸而且甜。堪入药分。
  如龙揭路荼等(文)。龙有四生。如阿含·正法念·楼炭等经。光云。揭路荼。此云顶瘿。颂疏亦同。顶字恐应顶字形误。字书云。瘿颈瘤也。华严音义云。此云食吐悲苦声。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后吐食之。其龙犹活出悲苦声也。或云大嗉顶鸟。谓此鸟常贮龙于嗉内。其*顶益粗也。
  现受胎生有大利故(文)。此段分科。光·宝不同。宝解为优。符文势故。
  无外种故(文)。麟云。死后不留大种身也。以离根识故名为外。
  生谓当来(至)建立生名(文)。次下(十七纸右)论云。或谁不许中有是生。那落迦名亦通中有。死有无间中有起时亦得名生。生方便故(文)下宝疏云。经言无间即生。生中有也。中有是生方便故名为生。从生得名非克性也。若就自性应名为起。如前广说。
  有余部说(至)故无中有(文)。大乘义章八(十三纸)云。四有之义出阿*含经。生死果法是有不无故名为有。有别不同。一门说四。乃至中有相隐。定其有无经论不同。毗昙法中定有中有。成实法中一向是无。大乘所说有无不定。上善重恶趣报速疾。则无中阴。如五逆等。余业则有(据涅槃经中有有无皆不解我意。明二十一对诤论)又瑜伽伦记一上(四十二纸)云。若顺憬师云。乃至然中阴经云。无色中阴礼如来者。释是大众部经。不劳会释。今寻正理论第二十三卷元瑜释云。有余师执。无中有。即大众部·上座部化地部立无中有。与前师言似如矛楯。勘异部宗轮。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都无中有(述记六十三)。又宗轮云。其化地部本宗同义定无中有。记云。实无中有。乾闼婆等是作乐神。引七有经如俱舍说(述记八十二)。
  颂曰(至)及五七经故(文)。然显宗论此颂大异。又第七句说有二字改为圣说。然长行中引七有经亦同此论。又旧论云。由经(七有经)干达缚说五(五那含经)行(七种贤圣行)经。故此论言说有者颂七有经。然颂疏略七有经。故正文云。不举七有经违论及光记。
  又狭水上(至)互见分别(文)。麟云。谓狭水处但可容一岸之影。今既二影重现。故知是假。以无一人能见二影故言互见。
  然曾见镜(至)谓二并生(文)。麟云。如将镜置屋檐下。即有外之光像现于镜面。屋下即影也。惠晖云。影中镜镜中光。色既与影同处生故。光像色假有也。
  或言一处(至)谓之为二(文)。颂疏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麟云。言镜面月像者准此。取镜面非人面。新旧同并取镜面。详疏取人面及月像为二。以言于一镜处有月面二像也(已上麟文)。今谓。麟师未审领会颂疏。彼疏释意。镜像二字居于上下。各通中间面月二字。谓镜中面像·镜中月像。光·宝释意不然。镜像二字别局不通。以镜之面·月之像故。此二释中光·宝为正。圆晖不允。何者。彼解次上镜面但是镜面非别人*面。至解此文改为人面。语唯一种诠旨忽间楚越。论意其岂应然。又正理中(三十三之十右)倒为月像镜面。明知镜像二字各不相通。更检旧论。光宝所解妙得惬当。旧论云何者为二。谓镜面及月圆。于别处见镜面。于别处见镜中月圆。如井中水。此月影若于中生。不应见在余处。是故此影实无所有。
  二中胜者像依彼处(文)。旧论云。从二种因影得生。谓从本物及镜。依此最胜二因影得生。生有不尔。光云。像由二缘胜者即现。生有唯一死有为缘无别胜依故。喻非等法。宝云。镜像生时因于本质依镜而生。由二缘故与此不同。生有生时。唯因死有无别所依胜缘如镜故不等也(文)。今谓。宝解为优。光释虽顺旧论。未精此论。此论于二缘中所依为胜。光释无简故。
  岂亦不诵建达缚经(文)。显宗论十三(十五纸右)曰。且如欲界中有食香。随福多福少香有好有恶。由斯故得健达缚名。诸字界中义非一故。此頞缚界虽正目行。而于其中亦有食义。以食香故名健达缚。而音短者。如设健途及羯建途。略故无过。有说。中有身赖香持。以寻香行名健达缚(已上论文)光云。健达名香。缚名食。即中有名。正理全同。如光·宝等具释。瑜伽伦记一上(四十二纸)云健达缚。此云寻香。寻当生处香而行往故。或唯食香。香所资故。如化乐者名寻香故。此唯欲界名非色界者。彼虽不寻香寻香类名寻香。见生处起爱不闻。香自无鼻识生处无香故。
  一者母身是时调适(文)。婆沙七十云。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
  一者中般(至)五者上流(文)。此中论文·及二十四卷七种不还·并婆沙论百七十四等唯言上流无般字者。光记二十四(十二纸)云。五中前四唯于此身定般涅槃故。所以偏与般涅槃名。上流容有受多生方般涅槃。非诸上流皆定涅槃。以不定故。所以不言般涅槃也(已上光记)今谓。是一往义不可定准。以有处言上流般故。
  是则应许(至)故执非善(文)。正理二十四云。若谓于彼有天名中。理必不然。无圣言故。谓于诸部都无有经说有中天。唯凭自计。
  譬如札火小星等(文)。玄应音义云。庄点切。今江南谓斫削木片为柿。开中谓之札。或曰柿札。柿音敷废切。
  入法会已(至)是名生般(文)。宝解。法会即是本天故。云本法会天。光师分二。本天与法会。光解为优。以论文言入法会已复经多时等故。若总分此段。光记为优。记分总别。别中有二。宝疏以为此段有第二第三师之殊。
  总集众圣贤(至)唯六谓非想(文)。光有二解。颂疏用第二解。宝疏与彼二解不同。宝解为优。光师云。圣谓圣人。贤谓凡夫。此释太通无简也。宝云。顺解脱分已上名贤。见道已上说名为圣。此释不违经论常判。又二位分量通局得其宜矣。
  再生汝今(至)琰魔王(文)。泰疏云。真谛师云。从出胎已去至三岁名婆罗。婆罗翻为婴孩。从四岁至十五岁名拘摩罗。拘摩罗翻为童子。从十六至四十名诱婆。诱婆翻为少壮。从四十一已去至百岁名体婆罗。体婆罗翻为老。从最后一刹那将死之时已去中阴。最后死一刹那名为摩罗那。摩罗那翻为死。尊实抄云。十六至三十为少壮。三十一至四十为盛年。又琰魔王者。光云琰魔王旧云阎罗者讹也。琰摩。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率更造过非。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文)。玄应音义二十五(七叶右)云。或作阎摩罗或言阎罗亦作阎摩罗社又言夜摩卢迦。皆是梵音楚夏声之讹转也。此释云缚。或言双世。窃谓。苦乐并受故以名焉。又云。阎摩。此云双罗社。此言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也(已上)又阎魔名为法王者。显扬十八(十七纸左)云。何因缘故焰摩鬼王说名法王。谓由摄益彼众生故。由二种因能为摄益。一令彼忆念前生所作令自诃厌先世恶业故。二令于那落卒所不造余恶业故。从彼那落途得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