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三。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最胜自在(至)根增上义(文)。婆沙百四十三(初纸右)具明二十二根。于中问根义(八纸右)云。何故名根。根是何义。答。增上义是根义。明义是根义。现义是根义。喜观义是根义。端严义是根义。最义是根义。胜义是根义。主义是根义(已上)然此论言最胜自在等者。此约梵土声明之法有字界字缘而言。光记九(三十五纸右)云。依声明论。有字缘字界(字界字缘。宝疏九·三十二纸云。依声明一一字皆有十义。取意不同。释各异也。今谓。钵剌底是至义。或是现前义。或显应行义。又一女界是有义或显不坏法。具如正理二十五·三纸右。又无一字字界。故宝疏九·七纸左曰。字界应有两字。短声呼故。略去一字但言途也)。其字界若有字缘来助。即有种种义起。钵剌底是至义。是字缘。医底界是行义。是字界。界是体义。此医底界由先钵剌底助力。医底界义转变成缘。若助讫成缘。应言钵剌底(丁履反)帝夜。此翻名缘。所以然者。诸缘势力起果名行。未至之时未成缘义。若缘力至果或诸缘相至。方得名缘。故造字家于行界上加至助缘行成缘义。参是和合义。唱是上升义。此二是字缘。钵地界是有义。是字界。钵地有界藉前参*唱合升字缘助力转变成起。若助讫成起。应言参牟播陀。此翻名起。所以然者。明诸有法要与缘合便得上升故。名为起。故造字家于有界上加合升缘有成起义。故总结言由此有行法至于四缘已和合升起具缘起义。宝疏九(三十纸右)云。西方字法有字界字缘。略如此方字有形有声。如一形上声助不同目种种法(光记九·七丁左云。依声明论有字界字缘。其界有字缘来助。即有种种义出。如米面等盐等助时。即有种种味出)如水形上若以可助即目其河。若以每助即目海也。若以也助即目其池。若以白助即目泉也。若以甚助即目其湛。若以主助即目其注。水之一形有种种义。由助字异注湛不同。河海有异。水是湿义。由可助故名河。梵字亦尔。钵剌底是至义。医底界是行义。由先医底界行义助钵剌底至义。转变成缘。论参是和合义。至转变成起此释起也。此是界一助二。合界目起。即如此方木是其一。由目助成相。以相助心以为想也。论由此有法至是缘起义。此合释也。此是论主依俗字法作如是释(已上)良贲仁王疏上一(十九纸右)云。具足应言般罗贤若。此翻为慧。梵云若那。此翻为智西方梵字有界有缘。准大品经。若之一字通目智慧。二字界故。般那西字别目慧·智。二字缘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若即目智(已上疏文)然此中所言最胜自在是字界。光显是字缘。此具见于正理第九(初纸右)光·宝详解更无余蕴。麟云。今此论取最胜自在是伊字界义。光显是字缘。助伊地最胜自在之义。无炽盛义字缘助忍地界义也(已上)然麟师云界名含两义者不是也。西方字体有三百颂。此中唯举二界二义。何通言界字乎。又颂疏冠注曰然今论但取伊地字界字缘。不举忍地字界字缘者非也。界缘已别。何云忍地字缘·伊地字缘。又普光·圆晖两师云。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也。根体用双胜名为光显。由有最胜自在光显名为增上。将增上义以释根也(已上)今谓。此释不是。何者。最胜自在光显者。此约本造字之法而解。其造字之时。岂有辨别体用之差。两师所言凿空树空。实难信用。学者勿惑。又依大乘。唯识论疏释疑惑体有二师别(一大乘异师。疑体即慧。非有别体。一正义意。别有自性。非体即慧)第一约字界缘为释。缘助界已不失界意。如同俱舍·正理等意。第二家意。缘助界已义便转变。何必仍旧。彼唯识第六(十三左)曰。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预简择说为疑故。毗助末底是疑义故。末底·般若义无异故。有义。此疑别有自体令慧不决。非即慧。故瑜伽论说。六烦恼中。见。世俗有。即慧分故。余是实有。别有性故。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述记六末(七右)云。又训释中。论毗助末底至义无异故。述曰。所谓末底慧异名。与般若无别体。于慧上加毗字助之。毗是种种义即种种慧也。大论言异慧疑。异者是种种义。故知。疑体即慧。以末底·般若俱慧异名。以毗助之。岂别有体。此是大乘异师。非是别部。乃至论毗助末底至智应为识。述曰。训释辞中。汝以末底是慧。毗助之。说慧体为疑。亦应若南是智。毗助之故。说智为识。毗是种种义。由助智故。变名为识。体非即智。何以助末底疑体即慧。又如职吉蹉是治疗义。毗职吉蹉是疑义。岂以毗言助之。疑体即治疗。论界由助力至非慧为体。述曰。又且末底等是字界。界是性义。由毗字是缘。缘助界力义便转变。何为缘助界已体尚是旧。故此疑非即慧。此论说疑与显扬·对法同也(已上疏文)今谓。准此论疏。梵文总有二类。一字缘助界成种种字。成已具有缘·界二义。如此论明根义。及唯识有义明疑之类是也。二缘助界力义大转变。如疑言毗职吉蹉之类是也。学者应知。
  传说五于四(文)。显宗论改此一句。作五根于四事。正理全同此论。彼释曰。初传说言显示论主不乐婆沙师说也。慧晖云。论主意取五段识见师义。四义中导养身不共事。是能依识非所依根。论主破此两义。颂首置传说。
  本性损坏(至)及二形人(文)。玄应音义二十四(十三纸右)曰。半择迦。旧经论中。或作般吒。或作般荼迦。皆音轻重耳。此云黄门。其类有五。一半择迦总名也。有男根用不生子。二伊利沙。此云妒。谓见行欲即发。不见即无。亦具男根而不生子。三扇搋(敕佳切)谓本来男根不满。亦不能生子。四博叉。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五留拏。留拏此云割。谓被刑者也(已上对法论音义。又此论音义云。扇搋半择迦。敕佳切。旧经论中。或云般吒。或云般荼迦。皆方夏轻重也。半择迦此云黄门。总其类有五。今此第三扇搋半择迦者。谓本来男根不满。亦不能生子也。已上音义。今谓。非唯半择名为黄门。业品云二黄门故。如光记辨。此论扇搋半择迦者。是二类人。非指一人。应师等为第三类者非也。如宝师辨。又慧琳音义第三·六丁右云。扇搋半择迦。搋音敕力切。经作揥。不成字。迦音姜佉切。梵语也。唐云黄门。其类有五。如毗奈耶大律中广说。今记略颂曰天犍妒变半是也。同十二·六纸右云。半择迦音吒。下姜佉反。梵语也。黄门二形不男之类也。已上音义。此论及正理音释云。搋丑皆反)。黄门者。开宗记七(二十四左)云。次黄门古今共作二释。初云。由根坏故。遂令面色萎黄。又解。为坏根故。守黄家门。从守处为名。故曰黄门。尔者。黄字全非解。以五帝中黄帝最尊。由从尊故作此黄字。案其典据。二释共非。今正解云。以次合门。皆以雌黄涂之以守此门。故曰黄门。又古时五品以上贵人。并以雌黄涂门。后为反逆遂坏根门。于宫中驱使。本是黄门家子弟故曰黄门。黄门者。业疏曰。黄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具如开宗记七·二十四·戒疏三之上·二十三纸·梵网与咸注等。饰宗记七末六十七大同。玄应并举四分·十诵·僧祇诸文)。又四分律五十九(六纸)十诵二十一(二十一纸左)明五种黄门。如事钞中。又僧祇律二十三(二十纸右)明六黄门。如拾毗尼义钞上之一(二十九纸)又扇搋半择并通本性损坏。宝疏为正。旧论云自性黄门故。作黄门故。又二黄门立全·分二无。以会经论融摄诸文。似无妨害。然扇搋中虽有全·分二别。并是无根。又光师初为无根。后会婆沙有三说中。初二有根。第三无根。泰师亦云扇搋是无根义。诸师多云扇搋无根。然婆沙九十(五纸右)现文分别云扇搋成就男根。又旧婆沙五(九纸)云黄门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无形二形。新婆沙十四(初左)云人中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等。又依大乘。瑜伽五十三(十四纸右)云若扇搋迦若半择迦无形二形等。依此等文。扇搋迦外别立无形。则扇搋迦不可唯言无根也。是故慈恩瑜伽略纂及对法钞。扇搋迦此云无根势用。半择迦此云乐欲。已对半择有乐欲。则扇搋迦是毕竟无根势用。亦无乐欲也。非谓必无男根也。婆沙及瑜伽等论。扇搋迦外更立无形。盖为此也。对法论第八(二纸)亦明五种。对法钞六(二十五纸左)云。扇搋迦此云无根势(一生无也)半择迦此云乐欲。乐他于己为过故。五中初得二名。次三唯半择迦非搋迦。人生中无男势故。后一若不被他于己为过名扇搋迦。无根势故。若他于己为过名半择迦。有乐欲故。不同初人。彼人一生无根势用。第五人曾有彼用。虽无其形。性势仍在。唯起彼用故。由此不被他于己为过。无乐欲故。不名半择迦。不同前四人被他于己有过之时乐欲方生故。先生不生即有乐欲他于己为过故。瑜伽说三人。此说五者。本性除去灌洒。即彼被他于己为过。得不净灌洒故。五十三(十纸右)钞解不然。以嫉妒开人返不说灌洒故。此论开合嫉妒故加灌洒(已上)具如瑜伽略纂十三(六十六纸左)伦记十四(十六纸)又二形与黄门别。然栖玩记集玄问云。此中为摄当二形不。答。为二解。一云。即前嫉妒中摄。二云。不摄。然是彼类。彼自断云。后说为正。对法论中。说扇搋迦半择迦例二形故。今恐此中须要摄之。然在半月男女中摄。此中且举有时节有。类无时者。彼文别例无时节者。今谓。大乘诸论及此论中。已言及二形人。及言所表。其别可知。
  如契经言(至)皆自在随行(文)。此阿含经文也。然与婆沙文言不同。彼论百四十二(十纸右)云。自在随转者。如说世间心所引亦为心所劳。心若于彼生。皆自在随转(已上论文)光师释此经文三解。颂疏依用第一。今谓。导引摄受岂无自在随行之义。第三通义于理为胜。正理十一(二十四纸右)曰。名映于一切。无有过名者。由此名一法。皆随自在行(已上论文)准此颂文。自在·随行无有两别。以此自在是行之差别故。
  有余师说(至)受段食故(文)。宝疏云。述昙无德建立根也。真谛云。经部也(已上)今谓。此说非无其由。何者。显宗无此颂故。又光师云。识见等家是法救等义。然法救论师是婆沙四大论师中之随一也。显宗除之何乎。又次下论(四纸左)云。复有余师别说根相等。光记亦言识见等家。然旧俱舍此言余部说。非法救必矣。昙无德。梵语亦言多罗摩多罗。法救亦言达摩多罗。以音相近故。故泰疏引三藏解云昙无德部说。宝疏亦依此说(杂心论主法救。梵云达摩多罗。阿毗昙心论主法胜。梵云达摩郁多罗。古家滥称。如玄私记六·十八纸右)。然宝师指云昙无德说中。其颂在显宗论。即次下颂(四纸右)心所依此别等四句是也。已在显宗。何为他部说乎。以显宗中多举有部自宗故。从来所述两师异说。未详谁是。具如次上(第二卷五十六右)辩白。
  言亦尔者(至)各能为根(文)。正理论曰。又经主释。亦尔言者类显一一各能为根。亦不应理。不应疑故。由得后后道涅槃等增上言故。别义已成。不应于中复生疑故。若言性类无差别故应生疑者。理亦不然。见修无学三地。各异互无相摄。不可生疑。设有生疑。得后后等已简别故。何烦恼显。虽同九根性无差别。而增长力有差别故。何容疑彼。应是一根。非女男根。见此疑故。今释彼言。更有别义。谓显离九无别三根。如从身根别立男女。离身根体无别二根。三根亦尔。虽从九根别义建立。而非离九别有三根。此释应理(已上论文)今谓。众贤此破非理。此论文意。初总明三根一一为根。后别明三根渐次相引有增上用。释文之法非必为开疑关预加细辨。不可其以无疑为难。又亦尔言例同男女二根者。此不可然。文隔远故。结颂之法不可然故。此且取则汉语。梵土国俗非所测知。
  此中眼等(至)如前已说(文)。颂疏云。眼等六根·女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说(麟释同之)。今谓。此释不可也。光云。此中眼等六根如前界品蕴处界中说。男女二根如此品初说(文)以光为胜。所以者何。正理九云。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前·此品中已辨其相。
  身谓身受依身起故(文)。世间品颂疏云。色根名身聚集义也。受依身起。名为身受。麟云。此但以聚集义释身故。眼耳等亦名为身。惠晖云。身谓所依。所依即五识与受为所依也。冠注傍训。所依为五识者。如上四家并皆不允。以光为正。
  阿罗汉等亦如是生(文)。光云。等前三果。随其所应记彼五受亦生如是。此则举圣同凡。麟云。谓圣人内无分别。亦随境界之力生苦乐。况诸凡夫而得无苦(已上麟文)今谓。麟释未尽理也。五受三断详见下论(十三纸右)至下当知。
  谓在见道(至)未知当知(文)。惠晖云。八智名知。知四谛境有决断故。八忍非知。未成决断故。彼修行者正起忍时。作未知苦谛行解名未知。至后念智位必当知苦谛。合名未知当知。七智正知四谛理。不合名未知。由在八忍中间起。同八忍名未知(文)。今谓。惠晖云未知之行解者非也。正理·显宗云未知当知行相转故。麟云。转之言起。起之言生。谓当知行生起也。
  七有色者(至)色蕴摄故(文)。光·宝等解不同。光云。色蕴摄故名为有色。圆晖亦同。宝云。此明唯有漏也。详。此释义不尽。无漏无表亦色蕴摄。是无漏故(已上疏文)。今谓。光释为正。宝破不当。此论所以立色蕴摄故之因者。为成有色义。非释有漏。若依旧论。宝解亦非无理。彼论云。眼等有色七根色蕴摄故。故是有流。
  依无漏根说此言故(文)。正理论云。依无漏根说此言故。云何知然。先依无漏信等五根。建立诸圣位差别已。说此言故。全无此者。此即此前所说无漏信等根义。若不尔者。唯应说言无信等根。不应言此。
  未如实知(至)过患出离(文)。光有二解。宝同第一。此说意者。集等皆是有漏异名也。然诸经论中重说异名。其例不鲜。犹如尽·灭·变·坏皆是过去异名。又所以重说者。光记二十(二十八纸左)云。问。何故经中广说异名。解云。或为钝根随解一故。或为多忘随忆一故。或为异国随方说故。显巧言转变说故。或显义一有多名故。诸有异名皆准此释。
  如本论说等(文)。本论即出发智第十二(十四纸左)然宝师疏。此有二意。于中第一引论证有留寿者不可也。已不问留寿有无。何有引证有留寿之意。以光为正。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文)。若依大乘。瑜伽伦记一上(三十五纸左)云。对法说三死。一寿尽故死。如生此洲极寿百岁。业虽未尽命终故死。二福尽故死。耽定衣食阙横缘故死。三业尽故死。三时业尽故。此论唯依现缘辨死。不依过去缘故。无业尽死。其外缘中离己名福尽。合己名不平等。对法通说过现。合二缘名福故。二论不同。若依俱舍。约福尽不尽等作四句。可知。若依对法。初将寿尽死对业尽死作四句。寿尽死非业尽者。如大乘中一业感多生。如初一生。寿尽故死。业势未尽。二业尽故死非寿尽者。如有二业但感百年。百年满已。过胜缘故更延寿命。于所延寿不尽而死。第三可知。第四俱不尽死者。中夭之流。次将福尽死对寿尽死作四句。有福尽死者。如饥冻死等。有寿尽死非福尽。如大富者死有余财。福寿俱尽死者。衣食与命一时俱尽。但不尽死者。如大富者横被他杀。
  若于僧众若于别人(文)。慈恩表无表章。三人已上为众。南山及光记等。四人已上为众。详如集成篇辨。
  时彼能感(至)寿异熟果(文)。光记云云。宝师辨白能所二惑及二转之别。以匡光解。甚有义理。又命根及众同分并是牵引果者。婆沙文明。又命根及众同分二种不同。亦见正理及此论等。如宝师所引。
  世尊何故(至)不究竟故(文)。婆沙百二十六(五纸左)有三五分之两说。若依大乘。亦有二说。全如此说。瑜伽伦记五下(三十二纸)云。准大集经。后解(百二十岁说)为胜。后说佛寿为三分故(文)。又留三月最后度苏跋陀罗。本出阿含·涅槃·遗教·智度论等。
  依唯越义(至)故越次说(文)。光·宝解别。光师意谓。唯·越二义不同。谓显等二句释唯义。兼具等二句释越义。宝解不尔。依唯等二句释颂定字。唯即是越。非别义也。谓显等下四句。此释先说忧根所由。所由有二。一唯有异熟。二兼具二义。是则大违光师云释唯·越二义。光·宝角解何是何非。今谓。光解顺此论文。然检正理·显宗·及旧俱舍。宝解亦有由致。以三论中不明定有越义故。正理九(十五纸左)云。如前所说忧根当知定有异熟。定言意显唯有非无。遮非异熟因·无记·无漏。故非为显示唯此忧根是有异熟。勿有余根一切皆是无异熟过。故但显忧唯有异熟。越次说者。显无记·无漏若总若别。皆无异熟因。非如此中有记有漏要总方是有异熟因。故越次说。深为有用(文)。显宗全同。但不广说。旧论云。此一忧根有果报。定言为决忧根异于余法。此根无无记亦无无流。在散动地故。是故忧根无无果报。
  并除色喜乐(文)。颂疏除字作余。释云。言余色者。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为余(文)。显宗·正理本颂并作余字。正理长行云。并除五色及喜乐根。显宗长行云。并除喜乐及五色根。今曰。两论长行作除。况显宗文云除喜乐。则明知。除字为正。
  无处无容(至)男身为梵(文)。大乘亦有此语。如瑜伽论八十(二十三纸)无性摄论第三(二纸左)等。演秘四本(十三左)释。又光记释云。处所此非谓方所(如光记第五·二十三纸亦同)。又云。有是处者。处是称合道理相容受义(光记二十六·二十九纸右)。玄应音义二(七纸)云。无所者。师吕切。三苍。所处也。所谓据也在也。正理论六十三(三丁右)云。如善授经。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广说乃至无处无容。于苦圣谛。未现观已。能现观集。如是乃至无处无容。于灭圣谛。未现观已。能现观道。又云。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以四谛境相各别故。犹如世间造台观者。必先筑基。次方垒壁。次上梁柢。后以板覆。此四前后必不俱时。无处无容。未筑基讫便垒于壁。乃至广说。第二庆喜经作如是说。犹如隥上四槿梯时。先隥最初方隥第二。无处无容。不隥最初而隥第二。乃至广说。第三一苾刍经作如是说。犹如隥上四级楷时。先隥最初方隥第二。无处无容。不隥最初而隥第二。乃至广说。依如是喻。必渐非顿。
  论曰欲胎卵湿生等(文)。婆沙第四十七总有三说。此论同彼第三。
  欲界欲胜(至)过色无色(文)。光记云便释者不是。宝解为优。
  上唯命者(至)故说上言(文)。已言无色。何有方域。今乃不论地之上下。约定胜生以释上言。麟云。定胜者能感非想八万劫果。胜下界定。果胜者即得八万劫长远之果。胜于下也。
  若在色界将命终时等(文)。惠晖云。色界命终不说喜乐者。死生唯舍受。色界无女男根。染无记心死无信等五也。麟云。又是化生必具眼等。故成八也。
  二十二根(至)何沙门果(文)。第二十四论(十六纸右)云。果位差别总有几种。颂曰。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论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如契经说。以能勤劳息除种种恶不善法。广说乃至。故名沙门。异生不能无异究竟趣涅槃。故非真沙门。有为无为是沙门果。契经说。此差别有四。理实就位有八十九。皆解脱道·择灭为性。谓为永断见所断惑。有八无间·八解脱道。及为永断修所断惑。有八十一无间·八十一解脱道诸无间道唯沙门性。诸解脱道亦是沙门有为果体。是彼等流·士用果故。一一择灭唯是沙门无为果体。是彼离系·士用果故。如是合成八十九种(已上论文)。今谓。此中以解脱道为沙门性。非为果体。以言解脱道得最初果等故。光记云。应知此中问能证得何沙门果故。今且以离系得答。理实果体亦通有为解脱道也。彼非名证。故此不明(已上)惠晖云。得果者不取练根。八十九品无为分作四沙门果体。八十九品无间道为能证智。八十九品解脱道是有为果体证此八十九品无为时。此八十九能证智。与二十二根中机根相应。共证此八十九品无为。作四沙门果。如初果以八品无为为体。第十六心八品无为上有八个得。一时生属身得彼八品无为。即说此人名得初果。此第十五·第十六心与机根相应。共证此八品无为为初果。后三果准此说(文)。麟云。此中皆据定心相应于果有力果者方说。如五根及命等。非亲生果。故此不论。非谓有漏故不取。以世道证果是有漏故。若言意虽通无漏。是有情主故取者。喜舍非主。何以取之。故知。唯约力用说(已上麟文)今谓。此释昧文。颂前问云证得何沙门果。所言证得是心心所法功能。非关色根等用。二十二根中。色根等无所缘。意根等有所缘。二门不同。今约亲疏力用以为通释。甚哉迂也。
  七八九中二(文)。颂疏云。颂言七八九者。应知有二种七。谓一来·不还各一七也。有三种八。谓一来果中有一种八。不还果中有三种八也。有三种九。一来中一九。不还中二九也(已上)。光云。以数同故总有七·八·九。
  谓意及舍信等(文)。意者。惠晖云。意及信等即是同时心心所也(文)。光云。初果及向未至地摄。故唯有舍(文)。麟云。谓未离欲染不得根本。但依未至。未至定中唯舍受故。又云。皆随当地有喜乐等。证果之时。随应而说。
  此二相资得最初果(文)。惠晖云。此二相资者。无间道断惑如驱贼。解脱道证灭如闭户。互相有力名相资也(此据婆沙九十·十一纸·同百六·四十一纸)具如下释。
  如其次第(至)依因性故(文)。正理九(二十纸左)云。此由已知根得。由离系得与解脱道俱时起故。若尔。何缘唯说·无间道能得离系果。唯此能断离系得生能障得故。由此故说彼离系得唯是无间道等流士用果。若尔。解脱道于果及得有何功能。离系及能得由无间道非此果故。有说。无间道是解脱道眷属故。无间道所作即名解脱道所作。如臣所作得王所作名。西方诸师说。解脱道于离系得能作证故。此说不然。离系应是彼道果故。后当广辨。今且略释。虽解脱道于沙门果非同类因。而是相应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无有失。以沙门体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转相望为士用果。谁复能遮(文)。显宗亦同。麟解云。此既言是相应俱有因。明知。亦取有为解脱为其果体。以离系得非相应俱有因故也(文)。光云。若据未知根在无间道能断惑边。望离系得能为引因性故。引因谓同类因。能引彼离系得起为等流果士用果。若据已知根在解脱道。望离系得能为依因性故。依因谓能作因。依持也。同时能持离系得故。名曰依因。由无间道能引得起。于无为沙门果说能证得。由解脱道与得为依。于无为沙门果说正证得。故二相资证得初果。此中言得。证故名得。故通二道。若据得舍名得。即唯无间道名为得也(文)。麟云。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者。谓无间道与离系得同无漏性。名为同类。在得前起能引得生。复名引因。其离系得是无间道等流士用果故名果(文)。惠晖云。无为上得与无间道同是有为无漏。无间道引彼得生。与彼为同类因也○为能作因者。即有力能作因不障得生。即能作因。能持无为得。即有力也。
  喜乐舍中随一为九(文)。光云。此果及向通九地摄故。于三受随取其一(文)。宝云。虽乐·喜·舍三根容得。正得果时。唯一受故。不起九根。虽无间·解脱道不同时。而等流士用果同时故。亦无有过(文)。颂疏云。其九地者。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色除有顶也。若依未至·中间·第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者。唯舍受也。依初·二禅喜受证也。依第三禅乐受证也。故于三受随取其一(文)。麟云。然此无漏九地与有漏九地不同。此除欲界·有顶。取未至·中间。有漏九地除未至·中间。取欲界·有顶。所以可知(文)。颂疏冠注解无漏九地除有顶所以云。外道等计为涅槃等。有漏所依处故者。今谓。此释谬也。虽释俱舍。不识俱舍。论文分明。何不引用。论二十八(五纸左)曰。有顶等至唯有二种。此地昧劣。无无漏故。正理七十七(十纸左)全同。光云。有顶是昧劣故。与无漏明不相应故(第六之二十九纸)。
  且一来果(至)依世间道(文)。颂疏云。谓世间道依次第证等者。次第证中有世出世。超越唯出世道。麟云。问。初后二果何为唯无漏证。中间二果便通有漏耶。答。初果必从见道证。见道唯无漏故。其第四果要离有顶。唯无漏道能离彼故。故彼二果唯无漏证。中间二果次第证者。非从见道及断有顶故。通有漏道证。
  倍离欲贪超越证者(文)。颂疏云。先凡夫位断九品惑。名全离欲。今入见道至道类智。超前二果直证第三。名超越证(文)。惠晖云。凡夫人断惑不分见修合束为九品。断三品后入见道。名分离欲。断六品后入见道。名倍离欲。断九品名全离欲也(文)。麟云。倍离欲贪者。谓此烦恼粗细差殊。总分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乃至下下品等。今九品中但断六品。犹有三品。故名为倍。虽知总断十种烦恼。而欲贪强。但言离贪。即显余惑。问。所以至道类智超越预流直证第二者何。答。本由六品随眠障第二果。今既先时已断六品。至道类智便超预流直证第二。此证第二由九根者。未知当知根在无间道。已知根在解脱道。此二相资得第二果。如其次第。二因如前(文)。今谓。麟云犹有三品故名为倍者谬也。但断三品名分。断六品者一倍其分故名为倍。惠晖为正。
  若于第九(至)入根本地(文)。婆沙百四十八(十四纸左)总有九说。于中光记唯举三说。宝疏亦同。光记引婆沙已问云。如超越人证不还果依未至定。何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入根本定。喜受相应得不还果。解云。修道容预。得异受续起。见道速疾。初出不得异受续起。又解。若次第人先未得根本定。欣求心强。有能入根本。超越人先得根本。欣求心劣故不能入(已上)第一释意。次第证人舍·喜二受续起未至·根本之间。以修道容预故。超越证人无间解脱唯在未至。同一舍受。以速见道初出时故。第二释意。约欣求强弱可知。宝疏亦有二解。初者。超越证人但为现观初故。理不须入根本次义。超越有二。一依根本。一依未至。今谓。宝解虽有理在。然婆沙等不明超越依根本地。此论亦同。颂疏云。解云。若超越证者必无依未至定从第九解脱道中得入根本。以超越者先得根本更不愿求故不入也。次第证者未曾得根本故。于未至定第九解脱。若愿入者。得入根本也(已上)今谓。已言次第证愿入者得入。义准不愿入者不得入也。此与光别。如光二解。共明次第证人入根本也。然准婆沙及此论等。次第证人有入不入。超越证人唯在未至。于三师中。圆晖为优。
  无间解脱此俱有故(文)。光师二解。初解。此指已知。已知能有。二道所有。第二。此指二道。二道能有。已知所有。又颂疏意。此指已知。同光第一。能所二有似光第二。冠注云同光第二者。未精当也。
  从无学位数数退已等(文)。四果有退无退。诸计不同。成实论师。四果无退。大众部计初果有退。第四果无退。经部。初果·第四并为无退。有部。初果无退。后三有退。
  此成何乐根(文)。颂疏云。此文意者。难前喜根必成就乐。第二静虑自地无乐而有喜根。初禅有三识乐。今已舍竟。第三禅意地乐。今复未修得故。言舍下未得上。当成何乐根也。
  余未得故(文)。光云。余善·无覆无记未得故。宝云。余净无漏乐犹未得故(文)。今谓。光释约三性门。善含有漏无漏。宝释约染净门。净通善·无覆无记。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如断善根极少成八(文)。惠晖云。断善人准下文。唯三州男女。此言无善成八。无男女等根者。准得圣。从上命终无眼等四。从下死无男女根也(文)。麟云。虽初断善必是女男。断善之后即容无故。又渐舍命容前舍故。故不说也。
  圣者未离欲亦具十九(文)。颂疏云。谓初二果及不还向。名未离欲圣也。麟云。以离欲者无忧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