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二十一。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

  如是已辨(至)漏暴流等(文)。惠晖云。问。缠既未说。如何此言已说随眠并缠。答。体虽未说。已说缠名为漏等及一百八烦恼也。
  或恼乱天阿素洛故(文)。婆沙五十(八丁)云。复次佛为呵天帝释故。于彼契经说此二结。谓请天中有苏陀味胜阿素洛。阿素洛宫有端正女胜彼诸天。天自悭味嫉他美女。非天悭女嫉他美味。是故由嫉·悭结数兴战斗。
  如守狱卒防暹人故(文)。婆沙四十九(三纸左)云。复次此五于彼欲界有情犹如狱卒及防暹者。故偏立为顺下分结。谓初二结犹如狱卒。后之三结如防暹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狱。有二狱卒恒守御之不令辄出。复有三人常为防暹。彼人设以亲友财力伤害狱卒走出远去。三防暹者还执将来闭置牢狱。此中牢狱即喻欲界。罪人即喻愚夫异生。二狱卒者喻初二结。三防暹人喻后三结(已上论文)。玄应音义云。防暹力贺切。戍属也。韵略云。暹谓循行非违也。游兵以御寇者也。惠晖云。设以六行断欲惑尽上生有顶。名下有情。由身见等三为障为因还生下界。若尔六行断欲界贪等及身见等三皆断。如何论言由三复还生。答。有二说。一由有顶身见等三为缘引生下界身见等故。前文言有顶地烦恼为烦恼根。二由不断欲界身见等体但断其得故。身见等更生。麟云。以此三惑非凡断故。
  凡趣异方有三种障(文)。惠晖云。异方者。涅槃望三界生死名异方。今谓。不是。此是喻况。下言趣解脱等是法说也。
  论曰(至)如杂事故(文)。光宝等师领解不同。宝师意谓。随烦恼者。是本随二惑之通称。义则不无差别。以能所随各不同故言此余者明通二惑。此谓本惑。余谓随惑。是相违释也。光意不尔。颂所牒标随烦恼者。虽知名通本惑如缠。今正所目唯在随惑。然长行初举本惑者。此是将释随惑先解本惑也。非意在本惑也。言此余者谓此之余。非此与余。圆晖依顺光记。是故唯举随惑不举本惑。以就论正意故也。麟师用宝疏意。然分论文以为前后两说。且谓前说取此兼余。今谓。此皆非论疏意。此段论文但是前后分别本随二惑。非立界解。又前唯释此后但释余前后各一。何处兼余。颂疏本据光记。麟师以宝疏意为释。犹如凿枘不合。上诸解中光释为正。以顺旧论及正理·显宗故。旧论此段颂前及偈长行问答小分惑义。小分惑名不通本惑。彼云。如此随眠义于前已释。小分惑今当说。是大分惑应说名烦恼能染污心。小分惑亦尔。何者为小分惑。偈曰。余染污心法说名为行阴。于烦恼小分说彼非烦恼。释曰。有染污余法异大烦恼。是行阴所摄。是心应法说名小分惑。非是大惑。是彼于粗类中所说(已上论文)。又正理·显宗二论长行之初唯说随惑名随烦恼。不明本惑名随烦恼。不同此论。此以随烦恼名正目随惑之故也。彼云。论曰。能为扰乱故名烦恼。随诸烦恼转得随烦恼名。有古师言。若法不具满烦恼相名随烦恼如月不满得随月名。然诸随烦眠名为烦恼。即此亦得随烦恼名。以是圆满烦恼品故。由此故说。即诸烦恼有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所余染污心所所行蕴随烦恼起。随恼心故得随烦恼名。不得名烦恼。以阙圆满烦恼相故(已上论文)。又杂事者。此指法蕴足论第九(六丁)杂事品也。
  后当略论缠烦恼垢摄者(文)。光宝分科不同。此之二句。光属前段宝入后段。宝解为优。以符正理·显宗文势故。
  有说覆是贪等流(至)如其次第(文)。光有二解。自评云。前解为胜。所以前解为胜者。第三师已云俱等流以违次第言故。惠晖释等流云。等即是引。从根本烦恼引生也。今谓。等即是引。未详。如言等引。等之与引大有差别。
  恨谓于忿(至)结怨不舍(文)。正理五十四(十六纸左)云。恨与忿相有差别者。如桦皮火其相猛利而余势弱。说名为忿。如冬室热其相轻微而余热强。说名为恨。由此故有说恨相言。忿息已续生令心独名恨。正理钞云。西国方俗尚屋小房皆是砌砖。表里泥饰。冬时亦寒。当其舍顶开以一窍。于中素系大铁盘。其相如[飠*放]。密塞四孔。下烧盛火令热焰焰满其室中。然得拨室扫涂净洁。方延所供入室中。热如陶新开余势。人处中者流汗立疾。
  如言何曲谓诸恶见(文)。入阿毗达磨论。何曲作谄曲。显宗作阿曲。正理作何曲。显宗阿字恐应是何形误。正理为正。旧论云。如偈曰。何法名邪曲。谓邪见等见。
  盖五唯在欲(至)障蕴故唯五(文)。颂疏云。上两句明盖。下两句废立。光云。盖五标名举数。唯在欲界分别。次两句明盖合。后一句废立(文)。今谓。光释为正。颂疏太粗。如正文辨。
  一?瞢二不乐(文)。二?瞢者。玄应音义云。徒登切下亡登切。韵集云。?瞢失卧极也。二不乐者。正理云。不悦。光云。情不欢也。惠晖云。身心不适悦也。今谓。准此等释。此中不乐非谓不乐欲。
  谓光明想(文)。若依大乘。瑜伽十一云。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想。及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光明有三种。一治暗。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乃至法光明能治三种黑暗。乃至又证观察能治睧沉睡眠黑暗。以能显了诸法性故。具如略纂五(六纸左)论记四上(七纸右)释。
  惛沉掉举(至)怖畏掉悔(文)。沉掉举能障定慧。前后二师解释互翻。若依大乘。前解同对法说。后解如瑜伽说。春兰秋菊讵有优降。慈恩唯识述记五本(五十纸右)会二论云。对法第一说惛沈障毗钵舍那掉举障奢摩他。瑜伽等说惛沈障定掉举障惠。别障定慧非俱通障。对法论中说彼行相相翻障故。惛沈障慧。瑜伽说彼行相相顺障说惛沈障定。掉举亦尔。翻此应知。然无一文行相相翻相顺说惛沈二法粗相通障定与慧故。以通障定慧相显简惛掉二。然约其体。细得通障。今说行相相顺二俱粗障。彼即不尔(已上记文)小乘所立可以准思。
  今应思择(至)断由何因(文)。颂疏云。解云。问也。他界遍行者。九上缘惑也。此遍行所缘者。上界苦集是也。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者。谓灭道下贪瞋慢是也。谓贪瞋慢缘邪见·疑·无明起名有漏缘。此贪等所缘者。即邪见·疑·无明也。于彼断位者。若他界遍行断位者。谓苦集智忍生时也。若灭道有漏缘所断位者。谓灭道智忍生时也。不知彼所缘者。若断他界遍行时。不知上界苦集也。若断灭道有漏缘时。不知彼邪见·疑·无明也。以灭道智忍但知灭道境故。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知他界遍行所缘者。谓上界苦集智也。而彼他界遍行不断者。谓已断故不断也。知灭道下有漏缘惑所缘时者谓苦集智忍也。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彼灭道下邪见·疑·无明体是苦集故。苦集智忍生能知彼也而彼邪见等不断者。谓未起灭道智忍故也。又论云。非要遍智所缘故断(答前问也)若尔断惑总由几因(却征也)。麟云。言而彼邪见等不断者。应言而彼贪等不断也。而言邪见等者误矣(此二类中前是已断故不断。此是未断故不断也)。
  论曰(至)深生厌患(文)。光云。上来所明厌患等四各在一道。据断当品约显以论若更具说。厌患等四四道通局等。宝师破云。诸道更无异释。光师释云持与远分隐显分论即通四道。此是抑度作义。无所凭据。今谓。光师所解虽有理在。然无皎据。宝师弹驳盖为此也。
  自相续中(至)究竟断故(文)。宝师广引正理具为解释。至归结云。准此论文即是自身结法及一果等。由道力故。令果因得断于所缘境无缚能故。名之为断不是不被他缘缚故名之为断。婆沙亦尔。非是明得无为义也。因何古今诸德误解此文。惠晖亦述此意云。问。烦恼断时。但断自身烦恼。如何言于所缘令诸惑断。答。此是断自身烦恼上得令于境无系缚能。名离所缘。不同古人贪缘嗔时断能缘贪嗔上得无为也。
  论曰(至)再断惑义(文)。光云。诸惑若得彼能断无间道。即由彼道此惑顿断。若更不退必无彼时再断惑义。唯有退时方须更断。若依成实·瑜伽·杂集。许有再断(已上记文)惠晖云。大乘经部。有漏道不断惑。但能伏不现前。如石镇草去石即生。入圣再断。有部。有漏即断。入圣不退。即更不断也。麟云。若尔虽退果者乃是别更起惑。前者已无。岂成再断。若准光意。约总类说。今详。或退与不退俱无再断。以后起者非前惑故。
  所得离系(至)彼胜得义(文)。麟云。所得无为不可论其胜劣。而道即有胜进之理。以离系得随道判性故。故随能证道得起胜劣同。
  诸有起越(至)预流等故(文)。光记(二十七纸右)。举正理六十一等云。越次起者皆是利根。此众贤论师意。俱舍师难云。越次亦通钝根等。如彼具破。然宝疏(二十四纸*右)意。二乘菩萨相对以辨利钝有别。二乘超越虽利根非是利种。菩萨不尔。宝师不谓正理必有过失。又光师释自治生总有三解。宝疏举光三解已。更解自治生。有二种。大意同光第三解。具如彼辨。
  谓欲界系(至)见灭道断(文)。麟云。由此二谛有遍行惑互相缘缚要灭双因方得遍知故。共立一。灭道二谛他部之因先已灭故。但知当谛。各得遍知。上界亦尔。
  应知即是(至)辨前立故(文)。宝解与光稍别。以集遍知义释并前立言。尤得捷经。光师云。并前三界见道无为合立故等。麟云。问。五顺下分结身见等三见道已断。如何今言五顺下分结尽遍知。答。理实前三见道已断而于修道但断贪嗔。以于此时五结尽故。故取总名立遍知号。以此遍知并前立故。取前三界见道无为故无失。亦虽此时亦断痴慢。以非五结之数所以没名不彰。人多于此以致迷惑。
  论曰(至)修道果故(文)。光师引婆沙六十七(三纸右)文。判断六七两说之邪正。总有四解。光师自评取第四解为胜。宝师大意亦同彼第四解。又指斥第一解中纰缪。甚有义理。
  或忍与智同一果故(文)。宝有二解。光解同第一解。然宝师自评取第二解为优。此解约集遍知位忍知为同一果。
  所言五者(至)未至果故(文)。婆沙六十三(二纸右)云。问。几是根本静虑果。答。五。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有说。第二·第四·及后三为五(已上论文)初说言第二者。九遍智中之第二。即苦集类忍果。第四者。即灭类忍果。第六者。即道类忍果。后二者。修道三遍知中除第一顺下分结后二遍知。又第二说中第二·第四如前师说。但除第六具取修道三遍知果。然光意谓。婆沙两说虽无评家。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此论或同前说或同后说。文不别显。随同无失。宝师不然。断乎评言后说正矣。以婆沙六十三·正理五十六·及此论中有明文故。如彼具引。
  许别道引无漏得故(文)。颂疏云。别道引者。谓法智及法忍也。此别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见谛*三种遍知故。麟云。别道引者。是根本四法忍智。修未至断对治无为故。名为别道。有云。望有漏各别。
  谓法智力(至)得后三果(文)。麟云。以灭道法智修道位中兼能治上色无色故。不治见道惑故。无忍果六。
  谓类智力(至)得后二果(文)。麟云。类智不治欲故。除五顺下分结一遍知也。
  灭双因故(文)。光有三解。宝解大同第二解。
  此离俱系(至)而不别说(文)。光宝各解稍有不同。宝解为优。以符论文故。
  虽诸越界(至)不立*遍智故(文)。光有三解。宝师亦同第一解意。
  至集法智(至)唯成就一(文)。麟云。问。前具缘中。但至集法智位。即三缘具得一遍知。何故此门至集类忍亦但成一。答。前约得遍知门。理实法智即得。此约人成就门。虽前位已得。而类忍时未得后者亦但成一故。摄入法智位。中下成二三。并准此说。
  住修道位(至)皆成就六(文)。麟云。谓此时不集遍智故成六。前言见道得六遍知说第六遍知。虽是修道。由见道得是忍果故。故属见道。今此约人成就局时以论。是道类智位故属修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