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指要钞第十一。

分别世品第三之四。

  安立器世间(至)周围此三结(文)。若依大乘。瑜伽第二(九左)云。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及傍侧布。由此持令不散坠。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轮飙之所冲薄。此地成已。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姓者成苏迷卢山等。略纂第一(五十一纸左)引此俱舍颂已云。今者大乘金轮在下水轮在上。与彼相违。又深亦别。至第四卷地狱之中更当广显(第二之二十一纸*左。亦同)伦记一下(十七纸左)曰。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者。景师云。若无金轮向下填界。风轮冲水有上升义。由向下捺名为风飙之所冲薄。基师解。今者大乘金轮在下。水轮在上。与俱舍等相违。今更起说。水轮在下金轮在上。而言上堪雨注等者。此谓堪诸界藏云降种种雨之所激注。下为风冲。虽复间有水轮。而由风力展转之所冲也。故此卷下文如次言风轮·水轮·地轮(文)。今谓。基师前后释意。瑜伽俱舍二论不同。伦记立一解。二论不别。稍释论文深为允当。况又证文炳然可观。瑜伽下文(第二十五左)云。云何六种依持。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二藏覆依持。谓屋宇等为诸有情离流漏等所损故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种。成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宫殿化起。三丰稔依持。为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四安稳依持。为诸有情离刀仗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为诸有情见色故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为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文)。今者更捡对法论第六(初纸)云。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乃至广说。又颂疏冠注云。麟云。有言五轮者。义加空及地轮。谓风下依空金轮上有地故。今此但明三轮。即风水金也。准论三轮大小不等故(文)。今谓。若依大乘及密乘教。则五轮即五大五界故。金轮即地别立火轮。如楞严说。更加根识具明七*大皆如来藏。华严经中明五海互具重遍。密教胎金雨界六大皆非小乘所安立理。金水二轮下上亦别。如下引瑜伽也(已上冠注)今谓。别立火轮非必局大乘及密乘教。增一阿含三十七(八纸右)云。阎浮地厚六万八千由旬。水厚八万四千由旬。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轮。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有金刚轮。过去诸佛舍刹尽在彼间。
  许此三千(至)形量不同(文)。光云。毗婆沙师许此安立。宝云。三轮等异诸部(麟引作论)同许。惠晖云。诸部共许。
  如篅持谷(文)。玄应音义二十五(九纸左)云。篅苍颉篇作图。同市缘切。圆仓也。说文。判竹圆以盛谷者也。江南行此音又上仙切。中国行此音(麟云。篅音船名义集云。音垂。又字汇重圆切。音椽。个盛谷。六书正讹作*图非。又篅多官切)华严世界品云。如佉勒迦形。苑音义云。此云篅。谓着谷麦篅(文)竹圆盛谷曰篅(文)。玄应音义二十五(十二左)婆诃麻婆诃。此言?。或云篅。麻则胡麻也。?音徒损切。
  搏击此水(文)。搏者字汇云。伯各切。音搏。手击也。又与捕同。小辅韵会。伯各切。说文。索持也。一曰至也。一曰拊也。又四各切。击也。又符遇切。捕也。海韵。步传二音。擒也。玄应音义作抟。抟者字汇云。徒官切。音团。以手圆之。曲礼毋抟饭。注捏聚也○从慧与搏字从甫者不同。小辅韵会。又击也。柱兖切。卷也。职缘切并合制领也。玄应音义二十五(九纸左)云。抟击。从桓切。抟圆也。厚也。广雅抟箸也。抟之令相箸也。
  上凝成膜(文)。颂疏作瞙。瞙者。字统。目不明。集韵。或亦作眊。眊末各切。目少晴也。膜者字汇云肉间瞙。小辅韵会释文。莫本作*瞙。魄莫不坚实之貌。
  二轮广量(至)逾缮那(文)。宝疏云。有人谓。十二余亿为六千之径。至不相当。乃至今详前之二说。前说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轮。于中何要分金水别(文)三轮相依风轮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麟云。准此所说。金水等风轮者。即同约三千界轮。若言金水狭者。即约四天下说(文)。惠晖云。小器者。即一四天下。如水金轮。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五十逾缮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风轮量无数。即为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风轮与百俱胝水轮为所依。一俱胝有百亿。百俱胝有百百亿。大千界有百百亿。故知风轮与大千界为依。
  次逾健达罗(至)尼民达罗山(文)。瑜伽列七金山与此不同。略纂云。此与俱舍次第不同。宗别名同。未劳和会。竭地洛迦者。光云。印度树名。此方南边亦有此树。称为担木。山上宝树其形似彼。从树为名。旧云佉陀罗木讹也(文)。泰云。旧云佉陀罗木。若烧为炭经而多热。故诸经名佉陀罗炭(已上)。今谓。陀罗尼集经三(十八纸右)云。佉陀罗木。唐云紫檀木也。又六字神咒经云。无烟佉陀罗木炭若无。以紫檀木替(准此文二物非一)仁王经念诵法云。于坦四角钉佉陀罗木橛。如无此木橛。铁橛紫柦木橛亦得(七纸左)探玄记十四云。于此山出佼陀罗木。此云若鞭木。故以为名。又瑜伽略纂第一(五十一纸左)云。朅达洛迦。此云担木。诸阿修罗以此木担须弥山。山有檐木故。以为名。伦记全同。光记·颂疏担字作檐。恐是形误。又毗那怛迦略纂云。毗那吒迦。此云障碍。有神住中。障善法故。当俱舍第六毗那怛迦。怛·吒相似呼声别故。伦记亦同。又解。有神王。人身象头。作魔事能障行者。此山形彼神头故名障难也(一下十八右)。
  此外复有铁轮围山(文)。瑜伽伦记云。楼炭经明三种铁山。应寻彼文。
  其水即为众宝种藏(文)。泰疏云。其水为众宝种子。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变生众宝泥等。谓中四宝泥。次外金泥。次边铁泥。如是。变水生宝等。
  约持双山(至)逾缮那(文)。泰疏云。若约妙高山外边。妙高方故。周量于其四面数各分万逾缮那。若约持双山内边。于其四面对妙高山外边。八万数各三倍八万。故三八二十四。谓各成二亿四万逾缮那。
  此一切洲皆人所住(文)。瑜伽伦记云。此八中洲复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于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
  逻刹娑居(文)。惠琳音义云。逻刹娑。上罗贺反。梵语食人恶鬼都名。经作逻书写错也(文)。玄应音义云。罗刹娑或云阿落刹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啰叉婆。此云护者。若女则名罗叉。私旧云罗刹讹略也。
  七捺落迦(至)重累而住(文)。惠晖云。婆沙一百七十二云。余七在无间上重累而布。一一广万逾缮那。计五个半出地上(已上)今谓。婆沙此说唯言纵广不言高下。何定五个半出地上。
  此是增上(至)故说为增(文)。光为三义。惠晖释光师意并不允当。宝为二说。此解为正。麟记依宝。
  有说非情(文)。泰云。有萨婆多。说非情。依大乘二十唯识与此说同。二十唯识述记上(三十左)云。然诸部中大众·正量说狱卒等是实有情。萨婆多师虽非有情。然是心外恶业所感。增上大种转变所生造色形显量力差别。经部师等虽非有情。然是心外造业之时。唯熏内识及其受果乃在心外。大种转变起形显等。今大乘意亦非有情。造业之时既有内识。受果之世在识非余故。今大乘与诸部异。大众部等于此救之。其在地狱行业掷人置地狱者是实有情。诸部无诤。
  有说有情(文)。泰云。正量部说有情。
  随身声变以立其名(文)。光有二解。宝同第一。泰同第二。泰疏云。初二随身。次三随声。次三随变。
  如是等类广说如经(文)。如经者。正法念经第十六·第十七广明三十六种。正理三十一云。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二少财鬼。三多财鬼。初无财鬼又有三种。一炬口鬼。乃至二针口鬼。乃至三臭口鬼。又有三种。一针毛鬼。乃至二臭毛鬼。乃至三大瘿鬼。又有三种。一希祠鬼。乃至二希弃鬼。乃至三势力鬼。所受富乐与诸天同。或依树林。或住灵庙。或居山谷。或处空宫。然诸鬼中无威德者。唯二洲有。除北俱卢。若有威德。天上亦有。赡部洲西有五百渚。于中有三。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无威德鬼。
  共引风起绕妙高山(文)。光云。梵名毗岚风。又云毗兰婆。此云猛风。即运转日月。
  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文)。瑜伽第二全同此论。起世经云。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月天宫殿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又云。日宫有七重墙壁。乃至正方如宅。遥望似团。五风持行。一名持。乃至五名将行。乃至高十六由旬等。不同此说。又智论三十九云。日月方圆五百由旬。而今所见不过如扇。
  日轮下面(至)能冷能照(文)。颇胝此云水精。水精类多。麟云。若殊中能出水者名月受珠。若能出火者名物燧珠。若能清浊水者名水精珠。
  北洲夜半(至)余例应知(文)。宝疏云。此据一时而论。非经尽理。若不尔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东洲日没当妙高山东南角。南洲日中当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当妙高山西南。岂全定也惠晖云。日出四州等者。南州日出东方。东州北方。北州西方。西州南方。有言。四州皆日出东方非也。以此论前文出东州相言言边三百半。是明。东州日出北方。余二州准此释也(已上晖钞)智论十(二十五右)云。问曰。何以言无方。汝四法藏中不说。我六法藏中说。汝众入界中不摄。我陀罗骠中摄。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处是无分。彼间此此间彼。是方相。若无方。无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答曰。不然。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是实无初。何以故。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复次有处日不合。是为非方。无方相故。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答曰。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无实。今谓。智论即大乘与俱舍等不同。大小宗别不适今也。又正理论通约日月光明为论。此论唯说日光所作。瑜伽第二(十三纸)亦同此论。彼论云。又彼日轮恒于二州俱时作明。复于二州俱时作闇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已上论文)又正理论三十一(十三右)曰。四洲日月各有别耶。不尔。四洲同一日月。俱时四处作所作耶。不尔。云何夜半日没日中日出。四洲时等。俱卢赡部牛货胜身隔妙高山相对住故。若俱卢夜半则赡部日中胜身日中。胜身日没牛货日出。若牛货日中。则胜身夜半赡部日没俱卢日出。此略义随何州相对。日中月中。余二洲随应西没东出。第三洲处夜中昼中。由是若时胜身·牛货如其次第。日中月中。尔时先明四洲皆有。然先作事在东南洲。于西北洲唯明作事俱见两事。在北南洲。谓赡部洲见日出月没。见月出日没。谓俱卢洲·东胜身洲。唯得见日。唯得见月。谓牛货洲如是诸余洲应思择(已上论文显宗全同)准诸论意。此文广通四洲。配属日光所作。总论明暗出没。非谓细简克定其时处等。故论唯言日中夜半等不言正南等。又瑜伽总言明暗不分日没日出。宝师以为未尽理或不全定者。盖为此也。又谓。国形不同。有半月形。有畟方等。南洲地有阔狭日有长短。北洲地方何有长短且就此两洲而言。则南洲可定。自余三洲昼夜长短等岂可细简克定。论云北洲夜半则南洲日中。此文为约日长时。为日短时。为极长时。为极短时。以其有长短之洲。对无长短之*洲。说彼洲夜半此*洲日中。此岂昼夜漏刻正半正中符合的当毫无龃龉。予则不信。此约总相以论日光明暗。非谓克定之说。若言北*洲离地方而昼夜增减者。向言南*洲地有阔狭昼夜增减。其理立倾翻矣。想者。今佛出在南洲。为南洲人为说其法。是故修多罗中多就南洲现见之境为说。若出余洲。为余洲人而说。则其说或有不同。此岂以凡情测。又立世阿毗昙论第五(六左)日月行品中详论日月运行出于正理·显宗等之上。然立世论。南北二洲论其日月。言正中时。唯论日光。或言已没。或言已出。或言日已过东*洲中央时。此文或言已没或言已没中央等。并非细简克定之言细续须知论意。又立世论真谛所译。如真谛论。设有正判。然唐三藏门下或亦不引矧又彼论无雄断乎。
  日行北洲(至)有减有增(文)。诸解纷纭。莫知适从。然光·宝等皆引用泰疏。惠晖虽复依宝释泰而不符泰意。又冠注杂加光解及惠晖解图示泰义。随释随远。并观诸说向背可知。又冠注云。光师本非谓违婆沙四时增减之语。但言与此论者。迷闇光记。如墙面者。光记上评与此论违已。又更引婆沙两文评其违。记文明言。若作此解即与此论相违。又云。与婆沙一百三十六相违。又云。即与此文相违。又至结释明言。又与此论及婆沙相违。如此等文岂唯言与此论违而已。对文可知。又宝疏与光不同。以不言与婆沙违故。
  日行*北洲路有差别(文)。七曜攘灾决云(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吒撰集。慈觉宗睿请来)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日日行一度。月每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一月月行三百九十七度四分度之二。日行三十度。一遍与月合会。其宿四世界众生所生之日时日月行所在。为之命宿。复日历天一周。众生为之岁。月历天一周。众生为之一月(文)。嘉祥仁王经疏中云。天有三百五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日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乃至有无量。大判有三道。谓冬时之日行于南道。夏至之日行于北道。春秋二分行于中道(五之六纸右)。中论疏记第五本云。如外典记。日月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亦有一度为四分中之一。乃以三千九百三十二里为一度也。日于一日夜但行一度。月于一日夜行十二度。若就日言。以十二月一周天竟。余有五度四分之一。正以五度为五日也。四分之一是为入六日之一也。十二月中六月小也。有余六月通前五度四分之一。至于三岁而成闰。然日月之道。月横径速行。故一*月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日迟行。故一年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问。四分之一此一分者为在中间为前边。为在后边。中间何者。日月迳行。此四分之一度其三百六十度中一度。若日于一日夜但度三分不得度一分。若月度十一度三分不得度一分。即以此余一分及集小月一日成闰月也(已上)楼炭经云。日行有三道。冬行南道当冰山之上。是以故天下大寒。春秋行中道。故寒温适等。夏行北道当人上(已上)。
  从雨际等二月(至)与此相违(文)。印度国法分十二月以为三际。谓热·雨·寒。戒疏一下云。俗则年有四时。道则岁唯三位。略于秋分也(已上)今谓。此约多分。据实而说。俗立四·六·八等时。佛说亦尔。如金光明经说四时之类是。三际差别多说不同。今标图示异言后半者。宿曜经上云。天竺每一月分为两分。同下云。西国每一月分为白黑两分。入月一日至十五日为白月分。入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月分。西域记第二云。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也。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二纸右)。

  热际。
  二月十六至六月十五(一)泰说。
  十一月六至三月十五(二)光宝及唐三藏热际。
  正月十六至五月十五(三)(光记前引真谛及南山戒疏第二云。印度诸国义并伦记补阅说)。
  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四)(光记所引有说及四分律戒疏第一说及西域记二卷三纸)。
  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五)(此西域记指云有国说。及戒疏云。都货罗说。行宗云。诸僧以十二月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自恣等。业疏云。余参传译亲问来人是也)。
  雨际。
  六月十六至十月十五(一)泰说。
  三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二)光宝及唐三藏说。
  五月十六至九月十五(三)光记所引真谛等。
  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四)光记所引有说等。
  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五)此西域记等。
  寒际。
  十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一)泰说。
  七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二)光宝及唐三藏等。
  九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三)光记所引真谛等。
  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四)光记所引有说等。
  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五)此西域记等。
  日行*北洲(至)夜增昼增(文)。麟云。然光·泰二师各说增减不同者。并不异波沙。*波沙从秋分亦云从此已后夜渐增。乃至夏至亦云从此已后夜渐增。春分及冬至已后并云昼增。然于四时皆说增减。故此二说各不相违。若以夜短其昼已去名昼增。夜短其夜已短名夜增者。即当泰法师义。若以齐此时已去夜渐进长。即第二夜长第一夜等名夜增者。即同光法师说。旧引此论证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昼增夜增。故知约夏至冬至说增减。新译亦同。今详此文。未为诚证。论文言向南向北者。为从正中向北名为向北。为从正中向南名向南。为从极*北渐次归南名为向南耶。若极北向南即同光释。若正中向南。便同泰解。既通二释为证。岂成论文。但言夜增昼增。即通二释。向南向北岂局一途故不成证(已上麟文)今谓。泰意增减是长短义。光意不尔。渐进而长为增。此反为减。通途所谈多是光师义也。然泰师义颇顺下文。第十二(二纸左)云。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已上论文)光师释此下文。初举自义渐进等意。次设一释。此即泰师长短之义也。泰释全非。光师何用。用而不舍。知亦有理矣。又麟释意谓。今此论文。若极北向南即同光释。今谓。泰师若约极北。则论文中向南之语无失。向北之言难成。何者极际之北此谓极北。既云极北。何有所向。若泰师意。则向南向北二语善成。约正中故。于二释中泰师为优。然冠注云泰师次第之言难通者。昧之何甚也。此即向南向北与夜增昼增属当如次。此谓次第。非谓次第增减。上文云。南赡部洲北广南狭。麟云。问所以日向南北令昼夜增减者。立世经云。复次以何因缘冬天时夜长昼短。其日宫过六月已。次向南行。日行六俱卢舍。亦不差移。但于此时。其日在北国最南际。地形狭少。日过速疾。由此因缘冬昼短夜长。复次日宫过六*月已向北而行。一日六俱卢舍。亦无差移。但于彼时。正在阎浮提内而行。地宽行久。由此因缘春夏昼长夜短。问。日既非地上行。岂由地阔狭令日有长短。答。由地狭故照亦不广。故举地狭以显行速。若尔。南洲地有阔狭。日有长短。北*洲地方。应无长短。由是应为别释(云云)新云。节气从西向东。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东方春。南方夜极短。北夜极长。东西昼夜停等(已上)冠注云。今更详之。所以向南向北不恒定者。既言有情业增长所生。昼夜增减寒热损益。随应思之(文)。今谓。佛出南*洲。说多约就南*洲现见之境。若出余洲。说或不同。凡愚难测。何辄一定。冠注引外典天文书等。其为不应。佛教所明日月运行昼夜增减。皆根于妙高山而所树。外典等中有立妙高山等无耶。光记十二(三纸左)云。论主所以不广明诸历数者。恐人耽着邪命自活(已上智论如经。舍利弗为梵士女净因者说四种食。一下口。二仰口。三方口。四四维口。第二仰口。观视星宿日月风雨不净治命。名仰口。第四四维口食者。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不净*治命。名四维口食。光师所言意在此等邪命耳)。又佛具一切种智。何昧天文等屑论。然说天文等修多罗藏未渡来。尽巨细差别据何辨白。不如阙疑。然宿曜经上云。今有迦叶氏瞿昙氏僧俱摩等三本梵历。并掌在司天。然则今之行用瞿昙氏历本也(二十五左)。又云。天竺历瞿昙氏所译本云。是大梵天所造。五通仙人传授推步。
  世施设中(至)见不圆满(文)。惠晖云。西方俗人共施设。不是六足论中施设足论(已上晖钞)立世阿毗昙云。若日随月后行。日光照月光。月光粗故被照生影。此月影还自翳月。是故见月后分不圆(已上论文)又依大乘。瑜伽第二云。又此月轮于上稍歌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略纂云。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今则不然。其自*歌侧余面自映。故见其亏。非为日照。若日照者。空中应明。若自不障渐渐见明(伦记亦同)。
  如是持双(至)所部封邑(文)。瑜伽第三云。又持双山。于其四面有四王都。东西南北随其次第。谓持国·增上·丑目·多闻。四大天王之所居止。诸余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大论第九同瑜伽。佛地第五同俱舍。)玄应音义云。封邑。甫逢切。起上为界。封爵也。周礼。四井为邑。方二里也。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也。
  俱用百一杂宝严饰(文)。惠晖云一宝一色名百一。麟云。有余云。百者。凡义。谓凡是诸物皆一故言百一。光解为善。光云。一百个一故言百一。犹言百味饮食。
  中间各去苑二十逾缮那(文)。婆沙百三十三(十五纸)正理三十一·旧俱舍论。皆作二十。颂疏误作二千。
  盘根深广五逾缮那(文)。婆沙百三十三(十五左)正理·显宗及旧俱舍·涅槃经云。皆为五逾缮那。光记·颂疏及瑜伽等。为五十逾缮那。
  为依自地随风相续(文)。光解自地有三种释。于中第二为优。颂疏亦用此义。
  外西南角(至)不如法事(文)。*波沙百三十三云。三十三天。常于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此堂中。详辩人天及制伏何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光记引正理三十一(十六左)云。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详辩制伏何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堂(已上记文)今谓。论中无名善法堂四字。是光师所加也。起世经云。三十三天集会其中。唯论善语故以名焉。瑜伽第四云。其宫东北隅有天会处。名曰善法。诸天入中思惟称量观察妙义。
  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文)。唯者简色天等。正理论三十一(十六左)曰。梵众天等由对治力于诸欲法皆已远离。唯六欲天受妙欲境。若依大乘。瑜伽五(五丁)云。又三洲人摄受妻妾施设嫁娶。北拘卢洲无我所故无摄受。故一切有情无摄妻妾亦无嫁娶。
  随彼诸天(至)所生男女(文)。光师此下属为后段。宝疏·颂疏尚为前段。准显宗(十五十六丁)等。属为后段者胜矣。
  谓彼言词同中印度(文)。光云。印度此云月支。月有十名。斯其一矣。旧云天竺。或云贤豆。或云身毒。皆讹也(已上记文)玄应音义二十五(十二左)释此论文云。正言印度。印度名*月。西域记等皆同此释。诸释唯翻为月不加支字。此记支字应是衍文。具言月支。此是彼土别国之名。大小二种月支。非谓总名。玄应音义五(十八左)曰。月支薄佉罗国应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已上音义)护信戒体章云月支论师。续方译中伦同宗密谬说以加弹驳。然梵语多含。译语非一。前贤所言多有凭据。叔世浅识不可辄破。慈恩唯识述记四本(八十五纸右)云。名光月氏誉美方今(已上疏文)此举总目。岂指别国月支。月支非不相通。密云。等语亦不可言全无凭准。又言讹略有多差别。或通二土亦有梵正汉讹。续僧传二(五纸*右)云。贤豆本音因陀罗婆陀耶。此云主处。谓天帝所护故也。贤豆之音彼国之讹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贤豆而已。约之以为五方也(已上传文)此即二土方言并有讹僻。此余梵汉可以准知。或梵音虽正汉听不悉故。有讹略。如阿毗昙之类是也。此如第一卷中引泰疏释。
  夜摩等天宫等(文)。光云。此下大文第二总辨大千。此即问也。宝疏齐何等下为第二。明小中大千数(文)。今谓。准旧俱舍及显宗论。光解为正。旧论自此已降为第九卷。显宗论云。依地居天已说处量。夜摩天等处量云何。有说等云云。如此论说。
  四大洲日月(至)皆同一成坏(文)。若大乘说。如显扬第一·杂集第六·佛地论第六全同此说。
  同成同坏(文)。惠晖云。以同依风论故。同成坏也。
  赡部洲人(至)有长四肘(文)。瑜伽第四云。有情量建立者。谓赡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时高大或时卑小。然随身肘三肘半量。
  东胜身人(至)三十二肘(文)。惠信唐决云。增一中阿含·宝积等皆反之。东洲为胜西洲为劣。佛说既尔。论宗何反。论师所立必依文理耶。
  欲界六天(至)一俱卢舍半(文)。瑜伽第四明欲天身量与此稍殊。色天身量与此全同。彼论云。帝释身量半拘卢舍。时分天身量亦半拘卢舍。此论稍别。余皆全同。又瑜伽伦记二上(七纸右)云。问。何故欲天寿量倍增身不尔耶。答。人寿为之所极悕望。身则不然故。又解。身量以外亦有粗妙等多差别。互有得失。寿量以外更无余能故。一向倍增也。色天身量同杂心。大梵身量不信前益者。以寻有无际业果难胜故。无云减三者。以离变异受定难修故(此同光解)。
  初梵众天(至)满万六千(文)。*波沙百三十六(五纸右)云。梵众天身长半逾缮那。梵辅天身长一逾缮那。大梵天身长一逾缮那半少光天身长二逾缮那。无量光天身长四逾缮那。极光净天身长八逾缮那。少净天身长十六逾缮那。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逾缮那。遍净天身长六十四逾缮那。无云天身长百二十五逾缮那。福生天身长二百五十逾缮那。广果天身长五百逾缮那。无想天身亦尔。无烦天身长千逾缮那。无热天身长二千逾缮那。善现天身长四千逾缮那。善见天身长八千逾缮那。阿迦腻瑟据天身长十六千逾缮那。如是名为色之分齐(已上论文)。宝云。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尔因果。如此不可细求。所以多眼·三眼·二眼·一眼及无足·多足等也(文)。光师有三解。颂疏用前二义不用第三。第三是神泰解。法花摄释云。初禅三天二十倍增。何故此天顿过许劫。答。有二释。一业力便然故难以责。二梵王天但离于寻犹未逾伺故不倍超。小光双越故超多劫(文)。颂疏云。谓遍净天六十四逾缮那。至无云天于一*信中减三逾缮那。计成一百二十五逾缮那也(文)。若不减三者。广果即五百十二。无烦即一千二十四。乃至色究竟天成一万六千百八十四逾缮那故。
  于劫初时(至)不能计量(文)。惠晖云。准瑜伽论八万四千为最上。此论但言无量也。今谓。不然。瑜伽第四云。寿建立者。谓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千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于一时寿无量岁。或于一时寿八万岁。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伦记一下(十一左)曰。赡部洲人从初寿命无量减至八万。虽云寿命无量不过半劫。以*波沙云欲界善业无有能得一劫寿者。若无间地狱及持地龙王不善业果有经一劫。准正理四十三(十三纸)则欲界无有一大劫寿量。不言一中劫。又约六欲天。何唯半劫。如下论明。
  为坏为成为中为大(文)。光有三解。皆未允当。四劫之义具见下论。第十二(三纸)何不引彼文而释乎。*彼沙百三十五(十五左)具说诸劫。何不举用。彼云。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有二十中间劫。经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惟减。后一惟增。中间十八亦增亦减。乃至如是说者。初减·后增·中间十八。此二十劫其量皆等。
  由此故说(至)所寿量(文)。瑜伽伦记一下(七纸左)云。言大梵寿量六十中劫者。旧来相传皆云。梵王但经五十八中劫少二中劫。所以者何。于成劫中。初一别劫成器世间。梵王未来但经十九劫。后坏劫时一劫火起。梵王亦无。是则梵王于一大劫八十劫内除正空时有二十劫。于成坏时各除一劫但寿五十八劫。而言寿命六十中劫合为一劫者。从多总判。故智度论云。梵王寿命五十八劫。若依起世经说。梵王还满六十小劫。彼云世界初成时。初成初禅三天宫殿。欲界宫殿未有。尔时梵王已从上地生在梵宫。尔后方造欲界空居天等。即于成劫满二十也。后至坏时至第二十劫欲界大起。已烧多时。梵王犹在。火势经久垂至梵宫。梵王方去。是故于坏劫亦经二十劫。则具经六十劫。此与火等初成坏时量位相当感故。大梵寿量一劫时定。三天三品修生不同。劫数故异。
  无间地狱一中劫(文)。颂疏云。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也。光云。以佛经中或说一中劫为一劫如无间果(文)。慈恩颂云。无间有情一增减。龙王寿报亦同然。麟云。有说但一增减也。破以论文言八十中劫为大劫故。故言一增减为一中也(文)。惠晖云。无间中劫全者。取一增一减为中劫。此疏言二十增减。不知有何凭。准立世经。如调达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入地狱至第十减劫人寿四万岁时生人中得独觉果。由不满一增减也(文)。冠注云。止观辅行统记等引新婆沙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未详所据矣。今详。毗昙第九说意。二十增减为一中劫。与此论异(已上)。今谓。冠注所辩是无稽之谭。盲聋幼学。今引本说以显其实。辅行(一之一十一左)云。劫此云时。俱舍等论多以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增减为一大劫。私记一本(四纸左)云。俱舍等论多以二十增减为一中劫者。问。彼论以一增减名一中劫。非二中也。答。论云。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此中劫者。约二十增减明之。故云二十名中劫也。四劫中一。故云一中劫也。若依*波沙。以一住劫名中间劫(已上论文)准此等文。辅行依俱舍论。何言引婆波耶。又统*记三十三(十五左)无间高广二万由旬。阿毗昙论。等活寿五百岁。黑绳千岁。众合二千岁。号叫四千岁。大叫八千岁。炎热一万六千岁。极热半劫。无间一劫。俱舍论等活一昼夜当四天王五百岁。次第至炎热一昼夜。当他化一万六千岁(余狱次第对例)更引成寒·萨*波多论·长阿含·观佛经等明无间义。然无有引新婆沙说无间中劫。又检毗昙第九。不见其文。彼论第九(初纸右真谛译)小三灾品中。第一疾疫灾。佛世尊说。一小劫者名为一劫。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云何一小劫名为一劫。是时捉婆达多比丘住地狱中受熟业报。佛世尊说住寿一劫。如是小劫名一劫。乃至广说余三劫量。第十(初纸右)大三灾品中。第一火灾亦与上文全同。毗昙第七亦标此说。准此等文。此论一小劫为无间一中劫。二十小劫为梵众天劫。非为无间劫。冠注所言不见一当也。总而论之。劫有多种。二十增减名一中劫者。下论(十二二纸)明四劫中第三。又上所引*婆沙明三种劫中第一是也。然婆沙等总言无间一中劫。是故圆晖等云二十增减名一中劫。光师等云一增一减名一中劫也。麟师出其证云。以八十中劫为大劫故。惠晖以调达得果为证。皆是义证叵言明文。然立世阿毗昙。一小劫名为一劫。更引佛说提婆得果为证。此文正明一增一减名为无间一中劫。又婆沙百十六(初纸右)曰。问。此业能取一劫寿量。为是何劫。或有说者。是成劫。复有说者。是坏劫。复有说者。是大劫。如是说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尽中劫而得时故。如毗奈耶说。提婆达多当于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必定当证独觉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正理四十三(十三右)曰。此必无间大地狱中经一中劫受极重苦。余逆不必生于无间(瑜伽伦记一下。十一左云。婆沙云。欲界善业无有得一劫寿者。若无间地狱不善业果。有经一切。如上具引。此文约一增减而言。与正理文相违)。然此不经一大劫者。欲界无有此寿量故。一中劫时亦不满足。经说天授人寿四万岁时来生人中证独觉菩提故。然不违背寿一劫言。一劫少分中立一劫名故。现有一分亦立全名。如言此日我有障碍。或如说言贼烧村等(已上论文)此二论文亦引提婆得果如毗昙论。然婆沙四有说义约成坏中大四劫而论。准百三十五明四劫文。此中如是说者所谓中劫者。或应是二十增减。如下详述。又正理已言不经一大劫者欲界无有此寿量故。义准。欲界可有寿量。一切皆悉须经。以极重业故。何可唯经一增一减一中劫乎。又依立世经·毗奈耶等说。计挍提婆狱中寿*量。皆用常途人间日月等算数以为定准。何者。提婆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入于地狱。至第十减劫人寿四万岁出生人中得独觉果。以此从入至出中间时量。推知提婆住在地狱经人间一增减劫。又依此得知。经论所谓无间一中劫。即是人间一增减劫也。此则以人间时量拟狱中寿果也。然准立世阿毗昙论。彼无间寿果不同常途人间数量。彼论第七(十七右)寿量品云。佛世尊说。人中二万岁是阿毗止狱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由此年数。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于此狱中受热业果报。于是中生最极长者一劫寿命。又如此论等所明。八热地狱中前六地狱寿量。皆是非如常途人间数量。论云。人五十岁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昼一夜。乘斯昼夜三十为月。十二月为岁。彼寿五百年。上五欲天渐俱增倍。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千岁。夜摩等四随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又云。四大王寿量五百。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寿五百。乃至他化寿万六千。于炎热地狱为一昼一夜。乘此昼夜成月及年。彼寿如斯万六千岁(已上论文)前六地狱寿量皆既如是。则后极炎热及无间狱*量岂常途人间半劫一劫量乎。又无间等寿量实不可以人间日月算数得为计挍。但为欲令造罪众生知苦果久长故。且寄数量以说非数量耳。又提婆本权化。不可必为定量。入大乘论下云。提婆达多是大宾伽罗菩萨。为遮众生起逆罪故。现作二业随于地狱(文)。大方便佛报恩经四(二十一纸)曰。如来即遣阿难往到地狱问讯提婆达多。苦可忍不○提婆达多言。我处阿鼻地狱犹如比丘入三禅乐。又立世阿毗昙论第八(十六左)云。此中无间罪人寿命一劫乃至半劫乃至不定。譬如炉治竟日烧铁星焰沸涌。烧罪人身亦复如是。故说名阿毗止。又横门川唐决云。由此名许一增一减者。即违地狱寿次第增。何者。一增一减齐都率二生。都率二生齐号叫二日。所以知者。第九减劫寿百岁时佛十二年弥勒生都率。第十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尽彼天寿下生阎浮(新婆沙说二佛中间云。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即当都率一期寿)二佛中间有一增减劫小分。以此推之。一增一减当都率二生号叫二日。由此不应以一增减为无*间寿。若尔者。岂号叫二日齐无间一期寿。进退有疑。欲闻决断(已上唐决)据此道理。应非是一增一减。或诸趣寿量修短不齐。亦是生死法·尔因果。不可细求。所以如宝疏辨。又法苑珠林三(十六右)云。明劫有四种。一别劫。二成劫。三坏劫。四大劫。从人寿十岁渐至八万岁。经多时八万岁。又渐减至十岁。为一别劫。对余总故名为别也。若以事格量。依杂阿含经云。由旬城高下亦尔。满中芥子百年取一芥尽。劫犹不尽。按此即为别劫也。若据大劫。即以八十由旬城为量也。楼炭经云。以二事论劫。一云。有一大城。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满中芥子百岁诸天来下取一芥子尽。劫犹未尽。二云。有一大石方四十里。百岁诸天来下取罗谷衣拂石尽。劫犹不穷。此亦应是别劫也。第二有成劫四十。坏劫亦尔。所以然者。世间成时二十别劫。住时二十别劫。坏时二十别劫。空时二十别劫。此中以住合成以空合坏。故各四十别劫。总此成坏合有八十别劫为一大劫。更舒之。别有六劫。一别二成三住四坏五空六大。若更束之则有三劫。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小则别○劫。中则成·坏随一。大则总成与坏。欲界中寿一劫是小劫。初禅三天寿劫是中劫。二禅已去寿劫是大劫(已上珠林)今小劫亦云别劫。又依大乘。广明九种劫。如瑜伽伦记一下(六左)又具如业品中述(第八之三十九*左)。
  如此人间(至)易有尽期(文)。智论十三说寒地狱寿量云。有六十解胡麻。有人过百取一胡麻等。玄应音义二十五(十二左)云。婆诃比言?。或云篅。麻则胡麻也。?音徒损切○佉梨此云一*解。谓十斗也(文)。宝疏云。佉梨者受一斛器名。如此间升㪷斛等名(文)。麟云。准此说非正名斛也。
  及最后有(文)。瑜伽伦记二上(八纸左)云。若小乘说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郁单越·无想天·最后身菩萨。今此文虽不说最后身菩萨无中夭事理必应有故。下文云。非自害非他害者。一切那落迦乃至住最后身菩萨。然依大乘。最后身菩萨多据化相非实后身。若据实者。初地已上即无中夭。何须远后后菩萨无中夭耶。故知下文说彼后身菩萨无中夭者。是权非实。故此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