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乘玄问答第四(八不义玄卷第二)

  问。论始标八不。尔者一一不中并具三种中道欤。答。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种中道(云云)。
  问。案般若灯论。二论师说分也。一论师说。云不生不灭。及不一不异者。付第一义明中道。不常不断约世谛。不来不去约二谛(云云)一论师说。八不俱约真谛明之(云云)今如何违论家所说。云八不皆具三种中道乎。三种中道者。即二谛中道。及合明中道也。岂不设约劳乎。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种中道。即是二谛也(云云)又云今大乘无所得义。约八不明三种中道言。方新旧不同。而无异趣也(云云)彼般若灯论。贞观四年译。非大师所览。况非所依之本论。何强可依用乎。又正观意义有多途。又论师异说相分也□□明义存深广。故不拘彼论所说欤。般若灯论第一云。起奥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云云)。
  或言。俱遮者。显来去有异说欤。此论者分别明菩萨造。或云是清辨。或是智光论师也。
  问。有人云八不并是真谛中道(云云)尔者大师许之给乎。
  答。今谓不然(云云)问。考余经论文。八不皆是真谛理也。心地观经文。云法身体遍诸众生不生不灭先去来等(云云)。
  大般若经文。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绝诸戏论。本性淡泊三解脱门。大集经中。云若观诸法。先生灭是人即得真实知(云云)。
  佛地论中。云说八不已云。八遣相门。所显真如(云云)般若灯论说云。如是一切第一义遮(云云)古师所申。既顺经论说。今何不用乎。
  答。玄云今谓不然。彼不解大乘论意。小乘义意判如此耳(云云)璎珞经云。二谛义先不一亦不二。乃至不生亦不灭。大经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云云)有文有理(云云)如下出之。
  问。明说不常不断中道。云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云云)尔者闻不常不断中道而信受云也。欤。答。不尔谓虽知不生不灭。而未悟不常不断云也。问。论云不受不生不灭释□□云知诸法不生不灭乎。论云信不常不断释□□云未悟不常不断乎。背文作解释。未学如何可信乎。答。不受者。悟解异名。信执着之别称也。故云不受不生不灭者。意悟不生不灭也。信不常不断者。执不常不断。而未悟云也。故玄文云(论四十三)故大品经(第十六)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又似如成实贤圣品。云知不作者。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云云)法花经云。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云云)。
  玄又云。世谛假名。说有常有断。假常不可常。假断不可断。即是不断不常。世谛中道也(云云)玄云。知假断常者。能悟不断不常之中道耳。若执断常者。亦执不断不常之相。而不悟中道之不断不常故。为执不断不常之人。说中道之不断常云也。
  玄云。又论释不常不断文云。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也。成实师释文云。以相续故常。念念生灭。不自愿为断。以见断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断。须广破如前谈也。论云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者。一云不受不生不兴者。即是悟不生不灭。而于不常不断等未悟。故言而信不常不断。以见有断常故也。二云。长安影法师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断。但自有人得悟。不同解心未遍。虽知诸法不生不灭。而未悟不常不断如前说也。今谓诸法究竟。不生理自不灭。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无常故。何得有断。若望论文。后解为胜。文言虽闻不生不灭。与不常不断执。谓四门成诸法故也。若例者虽闻不生不灭。犹谓六门。成诸法先未悟也(文)后解为胜者。影师解也。次上一云。先与影师解同也。但别出之者。显非影师独作此解欤。故以前成实师释。为不正义也(云云)不信不常不断违论意故也。言不受不生不灭。即是悟不生不灭者。于不生灭中道。不生着心即是悟也。故云不受也。言而信不常不断。以见有断常故者。若见断常。应不信不断常。而言信者。如前明之。以执断常故。不悟不常不断之中道。但取着不常不断之相也。若言与断常相违。何执不断常耶者。以见常断故亦执有。与此相违不断常法也。故亦执不断常。而未悟不断常之中道也。又一义云。但信不断常之言教。未悟不断常之理云也。犹非此义。虽似可尔玄意欤。言今谓诸法究竟不生等。先非别义。但论对上未悟几。今明中道之旨也。
  此文难见宜着料简之。成实论贤圣品云。如经说知不作者。不信者等。是名上人。是故当知未得真智。名随信行。如经中说。若人于法能以少惠观。忍乐者是名信行(云云)此文一往似浅位未悟。但随顺教名之为信。非执着也。为再案之。信者取者着义也。故云忍乐是名信也。故论正简真智。明信经虽然论信义正在乐着。
  牒八不疏云。就不生不异。明世谛中道义。则不显若就不常不断。明于中道。在义则显易(等文)以此意可难。今释之。
  问。大经文云。常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等云云)尔者为是对治之对。为当相对之对乎。答。相对之对也。
  问。经文自云诸对治门。所谓苦乐(等云云)今论对治相对之二种对时。必任经文。可云对治之对。然何为相对之对。不云对治之对乎。答先论二种之对。先以不净观治贪欲。以慈悲观治瞋恚。名之为对治。如苦乐恒不恒等名字。敌对说之。是相对之对也。然经自云诸对治门者。是相对之上。即有对治之义也。谓说生死之苦。对治生死之乐倒。请涅槃之乐对治。涅槃苦倒。故云诸对治门也。今不望所治。但凡生死苦。涅槃乐相对。为相对义耳。若望所治之颠倒。如不净观等。亦可为对治也。
  问。依摄岭相承。明体用中假义也。尔以中前假为体假以中后假为用假欤。答。玄云。中前明假是用假中后明假是体假(云云)问。以前明可为体。又以后明可为用例。如以假前中为体以假后中为用中相例可齐何不尔乎。答中假体用义。一宗之洪范。八不之旨归也。然文言易。迷义理难晓。急可向文案之不可推定者欤。凡明此义。先应知三观大旨。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也。众因缘生法者假有也。我说即□空者假无也。亦名为假名先结上有无并是假也。亦是中道义者。非空非有之中道也。故以有无二为假。以不二为中道。是为三观也。以道理三种为体。以能表教为用也。而体中体假者。以中成假故以中为前以假为后也。用中用假者先从假向中为入理之由渐故假为先。以中为后欤(更可习是)。
  玄云(斋代见也)又摄岭师云假前明中是体中假后明。中是用假中后明。假是体假故。非有非无而有而无。是体中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故非有非无。是用中非有非无。而有无是体假。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是用假。故用中假皆属能表之教无假中。乃是所表之理也(文)。
  此意云非有非无而有而无者。并明体中体假。谓初非有非无者。体中次之为有而无者体假也。而文云非有非无。而有而无是体中者。非有非有而有而无之时。非有非无是体中云也。非谓二句。总是体中故体假文。同重举此二句。虽然假时偏凡下句也。次假有不名有假无不名无故。非有非无是用中亦准之。谓假有假无名假用也。不名有不名无故非有非无者是用中也。言故用中假皆属能表之教。无假无中。乃是所表之理者。用中用假皆是能表之教也。而言属者。以义属言教也。无假无中者。体假体中也。无如言教之□中假故云无假无中也。又一义云体假体中并属能表之教。一往开体用。而皆是教门摄(耳)非体用非中假始为所表理耳。
  玄二谛义云。问何者是体假用假。何为体中用中乎。答。假有假无是用假。非有非无是体假。有无是用中。非有非无体中。后言有无。非有非无皆是用中用假。非二非不二。方是体假体中。合有四假四中。方是圆假圆中耳(云云)与今体用中假其意乃异也。
  二谛义又云。○有四重阶级。一者初章四句。求性有无。不可得故。言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外人既闻非有非无。即谓无后真俗二谛。便起断见。是故第二说而有而无。以为二谛。摄其断心。第三欲显而有而无。明其是中道。是因缘有无不同。汝性有无义故。第三明二谛用中双弹两性。第四次欲转假有无二故。明体初明性空以后明假。第三明用中。第四明体中。故有四阶此是摄岭兴皇始未对由来义。○得此意者。解一师立中假体用四种意也(文此明有为用中亦与四文异欤)。
  又云。初非性有无以为中者。此是假前中义。次而有而无名为二谛。是中后假义。次假有非有。假无非无。二谛今明中道者。此是假后中义(云云)此明前后与之文大同。而略不明中前假耳。又不配中假体用也。考处文体用中假无言也。能可得意欤。
  问。付戏论非戏论三种相对。且付善等三性云何分别之乎。
  答。若善恶相对十恶为戏论。十善云非戏论。又三性中善中恶非戏论。无记是戏论也。
  问。且付善恶非戏论。无记为戏论。有疑难夫恶法不□理。何云非戏论。唯善可为非戏论。而何以无记为戏论。还以下劣之恶法等。善法为非戏论耶。答。以恶法为非戏论者。依有果可记。异无记无果。一往云尔。非理尽之义。依花严经说。唯取善法。为非戏论。以恶无记俱为戏论。以之为正意也。故玄文云。今依花严经。云唯善非戏论。恶无记并是戏论(等文)玄云。成实论亦云。一等四执为戏论。又云三性中善恶非戏论。无记是戏论。何者善恶二性。有果可记。故非戏论(等文)(可考之)。
  问。有漏善法。能得佛果耶。答。可得之也。
  问。有漏是生死法。设准善法。何得佛菩提果乎。答。玄云。凡用有三种相对。或时四种。一者善恶相对。恶是随坠乖理。无有出功。故十恶为戏论。善是清升。扶理有出之义。故十善非戏论。○今依花严经。云唯善非戏论。恶无记并是戏论。○唯善能得佛果。故大经云。虽复叠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也。二者有相无相相对明之。亦言有漏无漏相对也(云云)。
  玄云。有漏之善。唯得三有果报。未能出离。生死正是不动不出故名戏论(云云)答。法花方便品疏云。有所得。是无所得初门也(云云)。
  问。以有漏为有相。以无漏名无相。尔者所言无漏者。通三乘无漏欤。为当唯大乘无漏欤。答(云云)问。两方有疑。若通三乘无漏者。引大品般若云。相善不动不出。引佛藏经说。无相法是众生善知识(云云)此等经意说。大乘无所得意也。又云。而听大乘无所得宗人。见此意耳(云云)明知非通小乘之无漏也。若唯大乘者。玄云有漏之善。唯得三有果报。未能出离生死。正是不动不出故名戏论。无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戏论也(文)尔何可定乎。答。可通三乘无漏之然正取大乘之无漏耳。今思之小乘之人入观之时。正是无所得。而出观时。堕有相以不习学般若之方便故尔欤。
  问。八不散出经论也。尔正引何处文耶。答。引璎珞经佛母品。及涅槃师子吼品文也。
  问。八不文诚虽散出。诸经论若正取其本教者。专可在般若经也。彼顺中论文。云龙胜菩萨依大般若而造中论。又引经列八不已。云此是真实般若波罗蜜。依彼因缘故造此论(云云)而大小般若经。云菩萨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诸法不生不灭(乃至略中曰)不来不出。绝诸戏论。亦能学徒缘所生诸法(云云)云不来不出之绝诸戏论文言全同。明知所引正是此文之何引余经说耶。
  答。云经论散出。又是大乘通论之何为其部耶。于璎珞涅槃者。且出所览一两文耳玄云。问。八不明中假二谛。自心所作有所出处耶。答。有文有理文则八不处处经论散出。但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也。
  又大经二十五师子吼品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与中论次第小异而意同也。理则二谛是教故。假生假灭等是世谛假。不生假。不灭是真谛。故具明中假义也(云云)。
  问。八不是佛经所说也。尔中论初八不文者。谁人安之耶。答。有四意。一者龙树菩萨造中论时。引经置之。或青目引经安之。或龙树引之置无畏初。然注论者引之置中论始。或青目引释论。八不安中论始也。问。付初答今见玄现文无此释文。何私加此义乎。付第二答龙树造论为释佛经也。论主自可引之何开注者耶。又。若与言之者。亦应引释论。八不置此论始。何云应非是释论中八不耶。何唯引无畏论乎。付第三义。论主自引佛经。有何过劳。言青目引安耶。付第四义释论。同是龙树所造。何劳引彼耶。八不既是佛说也。直可云引佛经耶。答。初答者玄问有举其意也。答。始不可定判。故知亦有之意明也。第三答意者。中论先造。不引彼智论云也。余二义易知也。
  问。重难释论。后造故不义。云既是注论者。所引安也。设虽后所造。何不得引之乎。答。是一往约造论前后判之。依有此过失。更作后释欤。
  问。若注者所置者。顺中论般若灯论。并始置八不注者不同也。何必置之故知龙树本颂有此偈也。
  答。俱得龙树造论之旨。同置之有何妨乎。
  玄云。问。八不是佛说者。龙树造中论时。即引经中八不安论初为非。答。不可定判。或宾伽引经中安处。或可龙树引经中八不。序无畏论初故。注论者安中论序意初也。而应非是释论中。八不牵安处大论中至难处。即指中论为正观论中说故。知释论中论说后造也。又亦可青目于千年中出世。注中论。或可引释论中八不安处中论序意也。问。释论中指正观论者。何必是中论耶。答。中论观法品云。正观论之称故。知中论是正观论也。故相传之中论是释论之骨髓也(文)自又亦可至中论序意者。是一解也。而中间云或可者。谓始青目出世注论之时也。或可之下云引释论八不也。言或可者显此义未定耳。然非是更作别释也。问。正观论称法品文无如何。
  中论观法品偈云。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云云)。
  长行云。无我无我所者。能真见诸法(文)。
  四谛品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云云)。
  问。释论所言正观论者。是中论也。尔者依何文证之耶。
  答。中论观此品云。观正论之称。故知中论是正观论(云云)。
  问开中论法品。未见正观之称。虚引之后学如何依用耶。
  答。
  问。世谛中外立真谛假耶。答。殊也。问。世谛中道者。是世谛不生不灭也。真谛之假者。亦即是不生不灭也。即可以世谛之中。为真谛之假也。故二谛义中云。世谛不生不灭。即是真谛假(云云)道理之上。傍释实明也。亦何违之耶。
  答。付世谛中有二种。一破性中。谓破性生灭明中道。与真谛相因假乃别。二者真谛假者。假生宛然不生。假灭明中道。与真谛相因假乃别。二者真谛假者。假生宛然不生。假灭宛然不灭。此不生灭非破。性中若依此义。世谛中即真谛假也。二谛章意如此。今此八不义意。且付世谛之破性中云与真谛也假异欤。
  玄云。问。假生不灭。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世谛中○世谛不生不灭中。与真谛假不生假不灭若为异耶。答。安假简异中不生等故则殊也。问。假生假灭宁异耶。答。对假生假灭。明假不生假不灭。此假不生等皆是不二中之用之二谛义。云(中道门)此有二意。一者即世谛。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不生即是世谛。真谛不生者。此即相因义。因世谛生名真谛。不生不灭即是真谛假。非是破性。明中为明世谛假生虽生不起世谛。假灭虽灭不失故生。故生灭宛然。而未曾生灭。故世谛中即是真谛假(文)。
  问。四谛品文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等文)此具空假中三观(云云)尔八不之正观。亦可具三义耶。答。玄云。此一偈有三句。即胜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句(文)问。论列八不已之能说。是因缘善。□说戏论(文)既云因缘何不具中假耶。
  又云。□说戏论定知具性空云事。然何云一中道句耶。
  答。玄云。八不正是一中道句(文)以中道为正意。然傍可兼空假二义欤。
  问。付法门次第明义。次根缘。二种次第。尔者为大乘论主为当何。答。玄云。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一义次二谓根缘次也(文)问。根缘义理二种次第。源出舍利弗阿毗昙说。既是小乘三藏所说也。何用之为大乘无所得论耶。答。以小乘说成大乘义。是常途之习也。
  玄云。大乘论明义有二种法门。一义次二谓根缘次也。义次者。必须前后相生始终次第也。根缘者。有病即除有缘。便说不必须前后相生也(云云)。
  涅槃疏十一云。如舍利弗毗昙所明两种次第。一者根缘次第。二义次第。若首佛说法多取根缘次第。舍利弗毗昙则多明义次第(云云)。
  略章二种次第义云○佛说法时多就根缘。菩萨造论多依义门。次第撰集(云云)。
  妙音品疏云。又此下诸品多是根缘次第。不必须依义生起也(文)。
  问。付明因缘义。尔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者。佛法正义欤。
  答。云问一切皆因缘生者。是外道之邪法。佛法不尔。不从因缘生(文)付之无因缘之义。是外道之邪法。若言诸法皆因缘生者。是佛法大因缘义也。依之论文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文)玄引论文云。若见因缘。即名见法(文)今释反之当有何深义乎。答。大乘法门义无碍也。或假因缘破非因缘如所出难文也。或假不因缘破因缘即今更文是也。故玄云故大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切。不从因缘生。佛法不尔。不从因缘生。佛法不尔。不从因缘生。故是借不因缘破因缘也问。佛性非因缘。是无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槃无因与体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是果也。故中论具有二义。如破无因等外道计故。说十二因缘此是借因。又文中破四缘生。故是借非因缘破因缘。至论正法。未曾是因缘及不因缘(文)今案无因缘有二义。一者推四缘不得定实故无因缘也。二者佛性本有常住非因缘生也。
  寻云。佛性何非因缘耶。答。以无因亦名非因欤(可案之)问。涅槃无因(云云)尔涅槃体非果可云耶。答。而体是果(文)问。因果相待义也。不得独成事。然涅槃既无因缘观谁为果。若言其体是果者。何复无因耶。进退有疑。如何可成之乎。答(云云)无生因故之无因而有证得。了因故名果欤。
  问。付因缘义。且如四缘等者。皆说因为缘欤。答。尔也。问。亲生为因。疏助称缘。其稍别也。四缘中因缘一种是亲生。故立因缘名。余三缘是疏助。故直名缘。无因名然。多分是疏助。故于四缘门中。一分说因为缘。余三说缘为缘也。然何皆是说因为缘耶。答。说六因为四缘。故说五因为因缘。说能作因为三缘。凡天大乘义。其旨融通。故因之与缘其义通云也。不可定言三缘。本非因欤。故结云因缘义通(云云)其意易知也。
  问。佛未说经时已有正说经之者欤。答。亦有此义。问。经教必待如来演说。佛若不说何得有其经乎。若虽未说执许有正说者。佛出世即为无用。又四十余年之前。三根可悟。一乘或四十余年之后。佛不应说一乘。尔者何可成之耶。答。为钝根人必可说之。
  玄云。问。未邪说已是戏论者。未正说已是正说经也。答。亦如前无差别。差别即不同差别无差别。亦有明也。故大经云。迦叶佛时无此经。但不说耳(文)差别无差别者。异之同云也。为显因缘义故。以异云同义也。意邪正例同云也。法花义疏二云。迦叶佛时虽有涅槃。以人根利。不须说之。灯明亦尔(云云)。
  问。玄门地持论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非无(文)尔云为证何事引欤(乎)答。为证大士观行融通无碍引之也。问。单后中假相望。出入自在观。引无碍也。然所引文。但云以有无为方便。后入非有非无观耳。论文才明。一方之观门。显次第之修行。何以此文证融通。无碍之义耶。答。于凡夫二乘等。有无二偏。隔不二中道故。论说以有无即为非有无之门。是专三观融通意也。虽是一句之文言。良后诸观之规模者欤。玄云○二者明大士观行融通自在。无有滞碍故。地持云。从有无方便。入非有非无也(云云)。
  问。菩萨从散心。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散心(云云)尔者为是三昧力耶。答。是总持力也。
  问。应是三昧力何云总持力乎。答。以总持力助三昧。不可以三昧力自助三昧云欤。玄云。又大品云。或散心中起入灭尽定。灭尽定起入散心中。则是回转总持入出无碍方便也(文回转总持者。旋陀罗尼欤)分别功德品疏云。得无量旋陀罗尼。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云云)劝发品疏云旋陀罗尼者。得此持故。十方佛菩萨所说皆能忆持也。以解一法门。即解一切法门。故名为旋(云云)。
  问。付明单复中假义。且二谛交洛。明出入有几为耶。答。有十二句。问。可有十六句也。谓单假单中有四句。复假复中亦有四句。单假复中既明四句也。复假单中相望亦可有四句。何不明复假单中二谛交洛句耶。例如世谛八句。明复假单中出入。真谛八句亦尔也。至二谛交洛中。何不辨此义耶。答。实敏僧都。二谛私记云。何故无二谛交洛。复假单中之四句耶。此未决也。均正师亦不明所以(云云)。
  玄第五门云。第三就二谛论单复○先约世谛。明有八句○第二就真谛辨亦有八句○第三约二谛交洛明出入有十二句(云云)二谛义同之委可见本文也。
  问。付得失待不待义。如以得待失。亦以失待得可云耶。答。失不待得(文)问。得失者。相待义也。然既得即待。失何不以失待得耶。
  况相待假通故。得名通因缘。今于得失义。何不互相待。偏之得待失之不待得耶。答。得者得本性自性之理。故亦有相待义。相待是得故。失者失真理故。不待于得。若望相待义。具论之者。亦可有失待得义欤。例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假不绝。故假待中也。若具论是无中道。亦待假哉。然此中且依一意如此(云云)。
  玄云。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义也。失此性空故。失不待得得性空故为得。得即待失何者正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际义也。第一须得意最急力也。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假不绝故假待中也(云云)。

  于时永享九年仲暮下旬候书写毕。
  右笔圆巧。
  为令致律灯于三会之朝继。书今于星宿之夕不膺穷困之痛誂或人令书写者也欤。愿回三宝加被之眦二明之钦仰无障碍垂八幡拥护之惠一心之愿望令成辨。
  永享九(丁巳)年二月二十四日。
  三论沙门英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