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

  【律】二离衣宿戒。

  【疏】第二离衣宿戒。

  【疏】所以不许离衣宿者夫三衣盖是三世诸佛应法之衣资身长道最为要用理宜随身如鸟二翼许无暂离常愿持奉今置衣在此身在异处寒暑卒起急须难得又阙守护容有失夺废资身用事恼不轻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第二制意中前叙法衣之功诸佛衣者示可尊也资身长道示不可舍也如鸟二翼对钵为言一喻要用二喻常随今下明离失之过急须难得是一过夺失废用是二过。

  【疏】释名者人衣异处名离经夜曰宿久慢促恼限期一日故曰离衣宿戒。

  释名中久慢促恼言其开限一宿不失机故。

  【疏】论犯六缘成若离余衣但得小罪是以第一体是三衣若元不持亦无离犯是以第二作法持竟人衣同界本自无愆故以第三明身非衣所若当顺教亦不结愆故以第四明不舍会若是时中及余缘开亦不名犯故第五无因缘必未经宿圣未制罪故次第六明相出犯此之生起言说之由如上已论下更不道。

  列缘中六段次第生起初云余衣得小罪即坐具百一等四不舍会一不遥舍二不归会第五时中即一月五月余缘谓羯磨诸难等开也此下结示令通余戒仿之述之。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持衣嘱亲友往人间行彼为出衣晒之比丘问言佛听畜三衣不得有长此是谁衣具答被诃白佛竟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可解。

  【律】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并是上解)三衣中(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也)。

  【疏】戒本八句。

  【疏】一是犯人二受持竟三开缘谢。

  【疏】四所犯戒境注解但列三名衣有十种谓衣财也羯磨疏钞广明衣法具有十例及受持相不可重出可同彼也。

  戒本第四句中十种衣名已如前戒下指疏钞彼并列十门初制意二财体三色四量五单重六条相多少七长短八作衣法九补治十敬护不下示略可知。

  【律】离一一衣异处宿。

  【疏】五离一一衣异处宿者人衣异隔也。

  【注】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子界如是树场车船村舍堂库仓界别亦尔此僧伽蓝四种如上树者与人等量足荫加坐场者治五谷处车者若回转处船界亦尔村者四种堂者相多敞露库者积藏诸物仓者储积米谷阿兰若者无界八树中间间别七弓弓长中肘四肘量也伽蓝界者此伽蓝界非彼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仓界余者作句亦如是僧伽蓝界者在伽蓝边中人用石若砖掷所及处是名衣界乃至库藏界亦尔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在树下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尼萨耆波逸提也。

  【疏】就义分异乃有四碍谓情隔染界也文中但列界碍余三不明乃在开通就界碍注解中文相极显然遗法所重唯相及行相则剃染以分行则自他无著然心行等级事等面焉未可诸说故非宗主染衣持奉正是今论持则具二善因犯则双标恶果教相不昧何得不知此戒所缘正在人衣别界界名虽易界体是难故今总叙令识持犯三意分之。

  第五句约义中初科初通示四碍余三在开通者即下不犯中就下别释界碍初略点然下叙意为三初通示行相遗法通目灭后正指像末也相行皆事彰显可见住持之要故云所重剃染分者为世异也自他无著者亡我我所也此戒兼二故特叙焉然下别叙今戒初叙行相众多言等级者谓其多别故喻人面然释离衣不可他述故云未可等染下正示今戒由具双持双犯因果教相不可不知故云持则具二善等也此戒下开章界名易者谓作法自然名数易数也界体难者谓诸界体相差别难分也。

  【疏】初标列界名二明制意三就宗分别初列名者一摄僧界二摄衣界三摄食界各有自然作法则有六也。

  次列名中三种各二者大约分也摄僧二者作法有三大界戒扬小界自然有四聚兰道水摄衣中二如下广辨摄食二者四种净中白二净是作法处分不周檀越三种即自然也。

  【疏】二制意者制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必有乖别不名为僧僧具六和也二制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三制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免宿煮罪所言界者彼此差别互不相通故曰界也如文云此僧伽蓝界非彼僧伽蓝也。

  制意中初别列三意所下总示界名。

  【疏】三就宗分别者僧食二界作法分隔行用羯磨如彼宗明。

  【疏】此中明衣计须作法然衣离相自然界多故从多论戒本须引若论作法摄衣界者羯磨疏中具之。

  三就宗者谓三种界各有所宗若三界相望则衣是今宗又就衣中二界相对则自然为今宗矣是以先以三科简之。

  【疏】今论自然衣界相状下诸义中特论僧界者以衣须随身身是僧界所属若不并明则彼此相乱故须合论大小叙其得不如斯识缘种者可谓如鸟知其雌雄矣略为十门一列数定体二空聚自然摄僧不同三空聚自然摄衣不同四单聚自然摄人衣不同五单空自然摄人衣不同六自然摄衣强弱不同七僧衣二界宽狭不同八多少不同九相可不同十势分不同。

  三明自然叙意中初二句标示下下明僧衣二界相参所以如鸟知雌雄者诗云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君臣俱自谓圣如鸟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彼刺周幽王昏乱君臣上下不辨尊卑今借彼意反而用之略下列章科名难晓如下随解。

  【疏】初列自然界者若依当律自然衣界有十一种他部相成道行水界空洲等相各有小大消文自显。

  列数中当律十一种如注所列他部有四洲无四相故曰空洲等取井界共十五种。

  【疏】二明空处聚落摄僧宽狭者有四种。

  二中标云空处即兰若。

  【疏】聚落有二可分别者如十诵尽聚落集之不可分者如僧祇七弓之量七树中间则六十三步广如羯磨疏中。

  聚落中可分别者处有分齐人有限量反此二种名不可分别由无限齐故依树量合数并如钞记。

  【疏】二者兰若亦有两种无难空地可用十诵面俱庐舍五里集之有难兰若则如善见七槃陀量五十八步四尺八寸所以有难无难者僧法同遵义无乖竞必有见异多恐破僧故须局狭必若情通自然广摄。

  兰若中初列示两相十诵俱卢止是二里今言五里依杂宝藏经也七槃陀槃陀梵语即彼量名所下推释分意言有难者即三小界不同意人作难故开故云必有见异等情通广摄即无难五里集也。

  【疏】所以引僧成衣界义有衣入此界中两不相涉如水之乳。

  结示中初徴前所列有下示意有衣入此谓持衣者入此界中知不相涉以衣界聚兰与上全别故也。

  【疏】三者空聚自然摄衣不同者聚落多难男女染谤情隔诸障讥过频繁衣须近身兰若少碍反前故远。

  三中摄衣聚落即是村界但齐四相故云近也多难即是三碍如文所叙兰若七十余步故云反前远也。

  【疏】上列二门各有教相僧衣不同今次第四单就村落合辨人衣宽狭不同所以同处人宽衣狭者人为同法事须通和少一不成前须济益必约详御用宽为善三衣若离多诸过咎更无别辨义在随身故制须狭。

  四中初结前二三两门并约僧衣二界空聚对论今下生后所以下徴释初徴人宽即可不可分二种聚落衣狭即下村界必有三碍制随身故人为下次释初释人宽三下释衣狭。

  【疏】五明兰若人衣不同空迥少碍僧游者希事须作法远摄方得处非諠杂过滥又希若欲摄衣同前空难通其势分七十步余。

  五中初标言不同者远近异也摄人五里摄衣七十余步空下次释又二初释人界过滥稀者无乖别也若下次释衣界同空难者即有难兰若。

  【疏】六明自然摄衣强弱不同。

  【疏】就于自然又分三等且依四分十一自然八界望僧住人住八界是弱蓝村是强八界自相望如树车等不论强弱兰若空界不守自性全是其弱。

  第六总论中初标示八界下别释初八望蓝村为一等八界即树场车船舍堂仓库也八自相望为一等兰若自为一等。

  【疏】僧村二界互两相形则俗强僧弱何以知之俗人入寺别生村界比丘入村无别蓝界。

  次僧村强弱中初科俗人入寺既别生村故知俗强比丘入村既无别蓝故知僧弱。

  【疏】若准此说恐理不然若彼俗人将家男女入寺别院有界亡言若在露地却施障幕是村以不若言是村村则有相四种之中何相所摄若是有村约何分齐非时入相结摄衣界除斯村不若不除此文云村所及处如其不除应不失衣若即失衣成村义立。

  次难破者以上文但云俗人入寺而不明成村相故初二句通斥若彼下牒难又二初举别院纵彼所立将家男女者以单俗人则非村故亡言亡无也谓不在致诘若在下次约施障正难非村初通问若言下别难又三初以四相不成难若是下次约非时入犯难结摄衣下三约结法牒除难。

  【疏】若如此徴但是障碍二通不名村界以彼俗家未来之时人衣往返二通无壅由其来故是为情隔不许往还故是失衣。

  三中二通谓人衣二种本通俗来故碍也。

  【疏】今通论之无问道俗互入僧村有四相者僧村界起此即相望何论强弱。

  次无强弱中俗入僧中则有村界比丘入俗则成僧界二种并约别有院相为言两相各立故无强弱。

  【疏】若尔何故多论王来入寺不得安衣解云须识四碍方知摄护一者染碍明失如多论中所以除村为护梵行为止讥嫌等五义比丘与女性非亲好动即相染讥过随生故使戒中制约非少说法取衣同行同坐无论屏露未约亲疏但使与取皆制其犯若衣在此往会是难故名染碍二者隔碍如僧祇中人在门外须捉户钥等三情碍如僧祇中兄弟分齐等如多论中王来入寺取水处大小便处近王左右尽非衣界又有幻人戏乐人入来亦尔四就界碍如律十一是今依四分具有此四。

  次释妨中多论王来不得安衣显是俗强则违上义解下释通初总示一下别解染碍中初明染相多论五义文略余三即村界不定生疑除诤故使下引类说法即与女说法取尼衣与尼女同行及与同坐若衣下次示碍义隔碍中僧祇不立势分故须门外捉钥及梯则不失衣反则成碍情碍中兄弟分齐谓同居别食之家取水等处并众同处恐往于彼遭隔绝故兄弟则恐生嫌忌王则畏其势力幻乐等人则虑诱调界碍可解今下会本宗界碍出广解三碍见不犯。

  【疏】就余树车八界相望有师解云根本是强寄来者弱如场上有车岂有别相今言无者据有垣相为言如库堂中有车舆等何有别界。

  余八中初出古解今下示今义若有垣相可有强弱无垣各立则非所论。

  【疏】第七第八两门合论义应相对四句分别。

  七八合论者七是宽狭八明多少各兼四句所以合之。

  【疏】初自然摄僧与自然摄衣宽狭一多各为四句互显其相。

  初句标云宽狭一多各四句而下但列六者宽狭中止出二互略二俱故。

  【疏】初摄僧宽摄衣狭如兰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若远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摄僧狭摄衣宽如不可分别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内通摄衣外兼势分若论摄僧则六十三步三摄僧一摄衣多如一小村众多家住可村僧集家别摄衣四摄衣一摄僧多如不可分聚方二百步为一家衣虽通摄僧则限约五僧衣俱多即此家中更加三碍等是也六僧衣俱一如一处伽蓝正可五十步许衣界随蓝取其势分与僧界等。

  列释中初二句易会今义加二句言俱宽者如可分聚唯一家也言俱狭如兰若有难与衣界同也从三已下即一多四句三中可村语略即可分别聚落四中僧限约者谓僧界各据六十三步故五加三碍者来往不通彼此各摄则衣界多也六中伽蓝五十步蓝外更取十三步则六十三步衣界依蓝外有十三步势分故与集僧正等也。

  【疏】第二作法摄僧界对自然摄衣界分相有六。

  【疏】初明宽狭一僧宽衣狭者如结大界极大伽蓝院小出院不出界成夏失衣以依随院相故二衣宽僧狭者如齐伽蓝结大界界外有势分出界破夏不失衣以界随相故三僧衣二界俱等者如结大界可伽蓝衣势分上是也四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有戒场两处集僧自然衣界通彼此故五摄僧一摄衣多结僧界大中间多村村别摄衣也六僧衣一界两俱多者大界安诸小别住又有家村是。

  第二句中前是二种自然此约作法僧界与自然衣界相对为句此亦合有八句文中宽狭一多各出三句并第四句不可立故初句以衣随院者释失衣所以二中以界随相者释破夏意也三中可即相等谓结大界出蓝相外一十三步与衣势分正等第四句下即一多三句举事可解。

  【疏】三作法摄衣与自然摄僧相对据义则不可。

  第三句作法摄衣依作法摄僧界起与自然摄僧各不相涉故云义不可也。

  【疏】四僧衣俱作法相对两句不同。

  【疏】一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安戒场二处摄僧衣界随大界戒场则无是也二僧衣两界俱一者如大界上结摄衣界无场不可别摄僧是也。

  第四列释初句僧二衣一次句即僧衣俱一。

  【疏】此乃义尽有人更立多句前句有场大界戒场中护衣可非僧衣俱多后句上多有俗家可非僧一衣多邪答既言二俱作法相对故分一多今言有者但是自然耳非作法也此则事有义无不可复论也。

  结斥中初句指前句数有下引古前句戒场后句俗家并是自然摄衣非作法句故须问破答文可解非无此事故云事有不可交参故云义无。

  【疏】第九相可不同者。

  【疏】问自然摄衣自然摄僧宽狭内外何故非可答有四义也一自然摄衣根本急制以宽为缓以狭为急自然摄僧根本急制以近为缓以远为急故一不相可二自然摄衣当体随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三自然摄衣随界而作小大不定僧界不尔随处一定三不相可四衣有势分僧无势分四不相可。

  第九门中问云僧衣非可者可犹等答中初义可解二中既不相假故不相等三中衣界不定者如树场等随处广狭僧界一定如四处六相各有限量四势分可解。

  【疏】有人不立僧界衣界各随根本者远集会夏共衣齐等。

  引他解中初句标异谓不立不相可义僧下牒难前云衣界根本宽缓狭急僧界近缓远急今望僧界远来奔集外归会夏亦即界宽为缓界狭为急故云共衣齐也。

  【疏】若言衣不定僧界是定此亦有余衣界兰若是定十界大小是不定若僧界兰若及大聚落则定可分别聚落是不定此则俱有定不定不可得言僧定衣不定若言衣界兰若至村即不定若尔僧界兰若至村亦不定岂不相似。

  次难第三初牒斥此有余者立义不尽也衣界下列示初衣界十一种中兰若是定那云不定次示僧界六相之中可分别聚随处宽狭那云一定此下双结若下遮转计恐云兰若至聚为聚所侵容有不定故以僧界并之。

  【疏】势分有无者衣界定有僧界定无今准诸部十诵随聚落是僧房下文齐行来处此则是有不可言无。

  难第四中本律僧界虽无势分十诵则有那得云无彼明随聚落界文出第二十二卷齐行来处即是势分此出第四十七故云下文若然则僧衣自然反是相可则前义不可立矣。

  【疏】若论两个作法相可之义若就枝条开急就缓比前四义故是相可。

  作法相可中若就枝条者僧衣自然并是根本二种作法从本开出并是枝条此一相可两界相假此二相可二俱不定此三相可俱无势分此四相可故云比前等也。

  【疏】十明势分有无者。

  【疏】问同是摄衣何为作法无势分者。

  十中初科问意可解。

  【疏】一解云有法故无无法故有何可怪邪以无教法随相开有。

  答中初解有法无者即作法也无法有者谓自然也以下释上无法有义可反上句有法不开。

  【疏】又解自然摄衣界之内外都非作法故有势分作法摄衣内是作法外是无法何得摄衣故无势分。

  次解谓界体内外同不同故所以有无。

  【疏】三自然摄衣是作法根本复是正制故开势分作法反前故无势分又复开无重开作法限约何得有也。

  三中自然是作法根本者反显作法是自然枝条故复是正制者反显作法是后开故作法中二释初反前释比上二义可知又下约开制释自然是制故开势分作法是开不容再开恐太缓故。

  【疏】问僧衣二界同是自然何故衣中独开势分答衣本随身复开远摄犹恐不会故开掷石所及自然摄僧就急制内更开势分与本不殊故不开也。

  次僧衣中初科答文为二初明衣界虑失宜开次示僧界恐别故闭与本不殊者谓同本统通无分齐故。

  【疏】若尔前门行来势分者解云是制非界恐作法时忽入妨事制远摄取必知不入亦无所苦远近既乖故有无异。

  释难中上举十诵齐行来处即是僧界势分如何通之答中是制谓恐有乖别制远集之而非界体恐下示制所以无所苦者苦犹患也远下二句双结僧衣。

  【疏】就注解中文分为五初明不失衣下至仓亦尔来则十界名也二此僧伽四种下乃至兰若四肘量来明十界体别也三伽蓝界者此非彼下至库藏界亦如是来明诸界体别不相摄相四僧伽蓝界者中人已下至亦尔来明十界势分义五比丘置衣在伽蓝下明人衣两离结罪相也。

  【疏】就初离相约界有十。

  次牒释分文中初段界名但列十者此明诸界同别之相兰若空处无别界义故所不列次云十界体者据有十一种此段正明体相而舍界律不出体故但有十耳。

  【疏】前明蓝中有失不失言不离衣蓝里一界者谓外院相成内无四碍是使人衣虽异但不出界则非犯位故言一界界是自然摄衣界不是僧等余三界也。

  初段明不失中初牒释言一界者一即同也是自然下拣滥恐谓伽蓝将为作法人衣食三界故。

  【疏】又言失衣多界者如昔解云蓝院相缺树车界生故曰若干界今谓不然若缺非蓝事同空野。

  次释失衣古解中蓝摄相强故约相缺以释多义今下蹑破。

  【疏】今言蓝里若干界生明知院相不坏而有众多界起者树车自然无由得生但为染隔情三障碍不会致有失衣故曰若干。

  今解中初科初反古解但下申今义中有三碍随处护衣故有多界若干即数之通名。

  【疏】或可作法摄衣局在有处不妨蓝院自办护衣彼此诸碍通成失相何以知然僧祗五分中言同界者僧羯磨作不失衣界于中得自在往返者是言异界者不得自在往返也乃至屋舍车乘道行等例同准此而明与四分不异。

  次科初二句明一界谓同一作法摄衣局有处者谓有法处则是衣界不妨下明多界谓别别蓝院各自辨护即是若干亦由诸碍不可通护故云彼此等也何下引证同界即一界异界即若干界也乃至下自然例同谓屋舍等一一皆有同界异界准下会异。

  【疏】余有九界得失例同故云亦尔。

  次例同中由列名中未出兰若故但云余九耳一一皆有一界若干并以三碍有无释之可见得失即衣有失不失也。

  【疏】上已明其失相未知约何明失故次第二列于界相就明得离。

  第二界体生起中云就明得离谓限内无碍趣得置衣皆无失故。

  【疏】云僧伽蓝四种如上者上来无文解蓝何因妄指律为繁文相同村聚故通例指曰如上也。

  本宗中初科注指伽蓝四相如上即前盗戒明村聚相蓝村不别故得指同。

  【疏】二树相者量文可知谓假树为名大小通得人等衣界减非所离也即此界中具有四碍余三可解就界碍中树下生树及车场等既无别院异界丛起故曰若干界乃至仓库例此明诸。

  二中初释树界乃至下指余八界初中有二初牒文释即下明四碍前明若干止用三碍故此复约界碍明之仓库例此者谓四碍相同又堂舍库仓据无垣者则有界碍如上明也注中不释舍界钞云四分无相谓村外别舍或准僧祇楼阁梯登外二十五肘或准库仓明内为言随用并得。

  【疏】十一阿兰若界者谓迥然空野无别树车不知分齐假用弓树通计量数七十余步如上计之。

  三中假弓树者一弓四肘一肘尺八七弓共五丈四寸六尺为步得八步余二尺四寸八树有七间共得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如十三步势分故云七十余也如上指前义门。

  【疏】自余道行洲上水中并例及上蓝树十五自然诸相行护其量非一既是行事广如事钞故不繁出临时引用如织综也。

  诸部中道行出十诵彼云四十九寻内(一寻八尺计六十五步余二尺)洲界出善见彼云十四肘内(一肘尺八计四步余尺二)水及井界两出僧祇并据二十五肘内(计七步半)及下通结诸下指广临下令引说综子宋反线也谓引用交互犹如织线使成纹耳。

  【疏】上虽列体足明得离未显两界相接通成护不所以第三明彼此不相收摄。

  第三释中此彼不摄即界义也。

  【疏】文云此蓝非彼蓝乃至此树非彼树等例之故云亦如是也。

  初举蓝示相谓以蓝为头乃至非彼十一种也乃至下例诸界谓树车等互举为显历余十一并同蓝界共有一百二十一句更通他部四种则有二百二十五句思之。

  【疏】上虽明相互不相摄未知自然相外摄衣以不是故第四明势分义。

  【疏】诸部明相并无势分唯此四分独开外护。

  第四示所出中初科上二句总示诸部下二句别显本宗。

  【疏】故十诵云僧坊聚落齐墙壁堑栅来名不离衣若作羯磨随意远近故知无势分也。

  次十诵中初是自然但齐墙壁则无势分若下次示作法。

  【疏】僧祇寺门外手把户钥船上晒衣风吹堕水则明失者亦无势分。

  僧祇引示中手把户钩有可入义船上晒衣堕水失者界别故失今引彼文证无势分未详何意。

  【疏】若尔无者何故彼律车树四周二十五步答此是界体若有势分一切通给何故寺外须捉户钩。

  释难中初引难以彼树车水井等并二十五肘故步字写错答中初句释通若下反质若是势分不应有开不开。

  【疏】五分无文故知学者不可通用。

  五分无文开许而彼宗学者滥用故特点之。

  【疏】自古相传中人掷石取其下处可有一十三步例诸自然皆通故云亦尔。

  定远近中中人者善见云不健不羸人尽力掷至落处不取转处。

  【疏】上明行护次明犯相。

  【疏】文云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树下宿者明身出界持犯相状准此为言人衣互出护会义一分文为四上明离相也二明相未出下教其行护也三若不舍下明违法也四明相出下结提重也。

  第五释中初科初牒文示意人衣互出者或衣在人出或衣出人在离护并同故云义一分下约义分文。

  【疏】云舍衣者非谓舍衣全无罪也若不舍时则犯堕故如僧祇中宁无衣起越以轻易重也广相如钞。

  释舍衣中不舍犯堕为免舍忏宁可但犯缺衣吉耳下指钞者彼云或借尼衣或借俗被无者乃至当后夜疾还门屋下以手着门孔中等不然则须舍之。

  【疏】若手捉衣者人云同是不犯位故如淫戒开无淫意也今解不然文非下开也。

  次释手捉古解初科为二初引古彼谓舍衣及至势分乃是急开若论手捉自是常持本非缘开以同是不犯故此列之如淫开无意以本无犯列为不犯义相类也今下斥非此乃广解犯相中文故云非下开也。

  【疏】有人解我衣在势分边故须手捉此未了也衣在蓝内外有势分若树车有则分势分多少不同或全不立如何云衣在势分头也若衣出蓝外有诸界随界立相自立势分如衣树下势分四围似月之晕如斯例也。

  次解中初牒斥衣在下委破又二初约衣在蓝内势分不定故若树车有者谓蓝边有树车也则分势分谓二界各半分也或全不立谓两界相逼也若衣下次约衣在蓝外别有诸界彼既自立势分亦不得言在势分边也月晕即月四傍气也。

  【疏】今言捉者两界相接中分势分一尺五寸故须手捉或树下车情染交隔必须捉取不尔不会故曰手捉。

  今解中初正释有二初约两界相近解或下次约别界三碍解。

  【疏】律文错杂不足伦理若依义例须有次第前至掷石次手捉衣后明不得捉故而便舍也如文从急以至缓也通明会护何妨如律何以知邪如人衣远隔动经百里夜忽忆之何由往会但舍更加故理非犯且休去余任通之。

  次会释中初约义次第从缓至急如文下次显律文从急至缓下约会护以通律意则非错杂也且下示略不复委辨故云任之。

  【疏】犯相之中明相出者律中华开鸟鸣此亦春冬不定如多论云明相三种日照阎浮树即有黑色若照树叶即有青色过树上表照阎浮空界即是白色三色之中白色为正。

  次释明相中初科初点律漫华开则春冬不定鸟鸣则昏晓不常皆不可准次引论定阎浮树者俱舍云此洲南边有无热恼池树在池畔日出先照故用彼树以分晓色。

  【疏】诸部当律行护结罪多约明相用分犯法今须薄识故为略引。

  次科叙起中诸部即僧祇十诵然十诵与四分大同故下但出僧祇校异耳。

  【疏】如僧祇律约夜分三食明内宿初夜成犯覆罪护夏皆约明相离衣持犯通持在夜结犯约明何以知邪四句分之一明去明来日光未没去明相出竟来诸律同犯二闇去明来僧祇不犯开夜暂会四分是犯三闇去闇来四明去闇来诸部非犯。

  次引僧祇初通示三位内宿约夜分罪夏据明相离衣一戒持犯两兼何下别释离衣四句中唯第二异耳。

  【疏】就四分中衣食夏等必约明出人宿等戒日光没后准此定时看西明相一更已后方始没灭诸师行事合瞑即犯意不同也与同室宿必夜分齐。

  四分中初示异前引僧祇三位差别今此四分一向约明文略覆罪故云夏等二同宿戒并据初夜准下定夜分诸师下斥非合瞑即昏黄时未入夜分乖彼制限今须据夜故云意不同等。

  【疏】僧祇初夜明内宿者亦是其理谓夜与宿贪附情多约同四分一夜与宿明相暂离名为不犯此约情过则深有犯事同僧祇律据通缘且依明相余且略之。

  三中但明内宿彼此不同初示僧祇出彼制意约下次校四分初明情过则宜同僧祇明相暂离谓天欲明时出外避之则不违制律下示律缓急食非别属故云通缘。

  【疏】四明所离结罪相者律下注中除三余者吉罗今解如百一供具有持可离故结小罪余说净者既指别主何有离罪如五分中应受持三衣衬身衣被衣雨浴覆疮蚊厨敷行障虱单敷护䏶踝头拭身手面巾及诸囊若似衣皆受持之余畜广相亦如钞说。

  犯相中初牒注今下正释古谓百一诸长离皆犯吉此但直伸正解以显古非如下引证所列诸衣皆是百一下指如钞见二衣中。

  【律】除僧羯磨。

  【疏】文中第六除僧羯磨者明得法离也。

  【注】时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僧伽梨极重有因缘事人间游行不堪持行以事白佛佛令三乞已白二离。

  【疏】注列病缘后明乞法总有五意。

  【疏】一解开缘如文得痟病人间游多论云所以尔者四意一有缘众生应受化故二宜游病损故三求行道处故四降伏信悟故是舍利弗病故何者亦四义一先世恼人故二智深思法故三勤业不卧故四此后边身先业已尽若以神力转三千界大悲心中请圣制故二法成不相者要须人病衣重者成余人病互有一向不成所言老者多论七十已上名为老者有前四益乃至三宝求觅亦得三离多少相此中唯是大衣五分云留一并离非羯磨故皆犯离罪得留中衣上下不得留有贼难处随留好者十诵多论留一义同四约日多少十诵夏分不开五分听前安居九月后安居八月见论云随病未差若差即还遇难不失不作还意失衣多云若得羯磨已病重不行后行即先羯磨若化未尽衣药营求三宝未辨而月已尽以事难故缘讫无罪若死此衣得与看病人五得重加不多论云本衣若施三宝更求得衣不问轻重应加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

  第六释注五意初意又二初牒文次引释初释游行初四利他初即可化四是难化故须降伏令生信悟二三皆自利病损即减损也是下次释得病缘因身子故须显意初后约往业中二据现修彼论问曰舍利弗神通如意能以三千世界手中回转何以言僧伽黎重耶大悲下即彼答辞为未来老病而作发起故云大悲二中初示成不人病衣重二缘具者方堪与法所下释老相论中正作七十有本作三十者误也四益同前游行乃下示别缘此开营事不必老病也问年少有病为开离否答老病两缘自不相涉有云病而不老此犹可开老而不病义必不许今意不然老据力衰不必在病三中此中大衣即是本律如注缘起五分初示数并离皆犯者彼云尽离三衣非羯磨者以非所开而妄加法即是事非法不成故得下定体上即大衣为入聚生善下即五条谓不许单着故二不得留有下明难则无所拘下指二文同故不引四中十诵五分同明不开时节前安居人除三月后安居人除四月义准中安居随满即开除则不定次引见论明开中病差未差遇难不失者彼云路险不得还恒作还意虽差不失后引多论明余杂相有三初明后用前法不须再乞若化下次明事难不犯化未尽者往彼教化或是人多或约处远故有未尽而月尽者九月八月满也缘讫谓取事办出于月外以事缘故亦开夏限也若死下明亡过所属随在外死有看病者索往赏之五中本衣即先得法离者后衣不问轻重者以缘开衣重开已不简故。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七八二句舍罪两相也。

  七八二句尼萨耆是舍波逸提即罪。

  【注】除三衣已若离余衣吉罗尼同僧犯。

  【疏】注解云余衣结轻如上所解。

  释注犯中余衣如上即前释注第四科也注云尼同复加祇支覆肩五衣俱堕。

  【注】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夺想若水陆道断急难若贼恶兽强者所执或命梵难若不舍衣及不至掷石及处不犯也。

  【疏】不犯之中通明不犯有七一别人作法离或对首及心念二对僧作法离有二初有缘乞法如上所明二共作迦絺那法离三者对处作法离即不失衣界广如羯磨疏钞中四兰若恐怖离五王路隔塞命梵等缘如下开说六迦提赏劳离七如五分僧塔胜缘也。

  次释不犯七离中初文言通明者统括诸缘不专此故第一即注中若舍衣也二对僧有二乞法即注僧作羯磨迦絺即前开缘三对处离者即结摄衣界也未结之前但依蓝院加结已后通蓝内外彼此无失故也今此不明故指如别疏在结界钞见二衣第四第七并出当篇第二十九戒如后委释第五如注第六出安居法。

  【疏】就此七离有法无法者前三得法离后三无法离中间兰若六夜送村中无法离恐失遥舍者是有法离。

  料简中初文前三有法须辨不同别人作法乃是舍衣失法非是开离迦絺自为受衣对处自缘结界唯乞法者是作法许离耳又七离名同自有三别第一即舍为离第三以不失为离余五并约异处不失乃是开离学者细详无宜一混。

  【疏】得罪有无者第二四五六七一向无罪以有缘故第五隔塞或忘断故失不如文中解。

  次科五种无罪若辨失法余四定不失第五通失否指如文中即见下科忘断准钞合作望字谓想失也第一有罪失法可知第三对处或容三碍离失得罪应分三等上五一向无第一一向有第三有无不定。

  【疏】僧作羯磨者此得法离开前无法也明相未出下至掷石及处反解上开也若夺想者衣实现在忘起夺想经宿失受约心无罪决心谓失即是舍心无情过故不犯舍也若水陆道断者乃至强执并隔碍也或命梵难下此情染碍故不会非是慢情故令隔绝。

  牒释中初科五段初释羯磨开前无法即上犯位二释奔护反解上开即前注中已列三缘开通覆示故云反解三释夺想失法无罪亦同隔塞望断之义忘合作妄谓虚想也四五二段即约三碍配之可见。

  【疏】问此诸障碍同在开中失与犯者若为处断答此相极多今以情过行相急缓若恒谨摄无思离犯忽遇难缘人衣乃异无心舍离但为事壅据此论心则不名犯若情慢惰诸缘舍受随衣所离有舍有犯如上母论说净无限之科。

  问中失与犯者失谓失法犯即犯罪答中初通示若下别释初约行急通开壅即碍也若情下次约行缓还制文中二舍字即是失也如下引类母论不行说净不开十日。

  【疏】问如戒开缘何分勤惰答诸戒相开并为奉者必有惰学随犯根本非是通开。

  转难中文中不说何意强分答中因兹通决一切开文非唯此也。

  【疏】问长衣开忘此离开不答亦如两望必勤奉持忘非可学夜忽忆得取会无缘明即求取非舍非犯若作失舍则心隔境异故失非犯犯随情教本忘非违。

  次问中欲以长忘例开离衣故申此问答中亦两望者准前勤墯也此复有二初明缘碍心不断故非失非犯若下次明想失即前望断失法非犯准知堕者亦失亦犯。

  【疏】但衣食两戒疏者偏怀末代相持唯斯二矣自余诸戒多或离之衣食之间无日不奉奉者如法盖不足言莫怪多及意所未尽如所撰事钞及羯磨疏中衣食二缘广有诚教自余约略仅知而已。

  结诰中二初明须广之意衣食戒者提下诸篇多由衣食一则贪情因发二乃日别常行凡此等戒委曲辨之故云偏怀言最留意也相持谓随事摄护即前所谓遗法所重唯相及行是也自余诸戒即非衣食制者多或离之言其过境非数见故奉者如法不足言者反明少能如法故须言也莫下二显略事钞离长别众等戒并下卷二衣四药赴请等疏即衣食二界并衣药受净等文皆繁广已听者可知未听则自检仅才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