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佛告须菩提:“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来去相,亦无有法若来若去,若至若不至,诸法相不灭故。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业,亦不见地。何等菩萨摩诃萨治地业?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与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亲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常念八法。何等八?一者、戒清净,二者、知恩报恩,三者、住忍辱,四者、受欢喜,五者、不舍一切众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师恭敬咨受,八者、勤求诸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应满足八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净法施亦不自高,三者、庄严佛国土亦不自高,四者、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五者、住惭愧处。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应满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何等十?一者、不舍阿练若住处,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头陀功德,五者、不舍戒,六者、秽恶诸欲,七者、厌世间心,八者、舍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没,十者、不惜一切物。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第四地中不舍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三者、远离悭惜他家,四者、远离无益谈处,五者、远离瞋恚,六者、远离自大,七者、远离蔑人,八者、远离十不善道,九者、远离大慢,十者、远离自用,十一者、远离颠倒,十二者、远离淫、怒、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当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谓六波罗蜜。复有六法所不应为。何等六?一者、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二者、布施不应生忧心,三者、见有所索心不没,四者、所有物布施,五者、布施之后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应满具六法,远离六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应着。何等二十?一者、不着我,二者、不着众生,三者、不着寿命,四者、不着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者、不着断见,六者、不着常见,七者、不应作相,八者、不应作因见,九者、不著名色,十者、不着五众,十一者、不着十八界,十二者、不着十二入,十三者、不着三界,十四者、不作着处,十五者、不作所期处,十六者、不作依处,十七者、不着依佛见,十八者、不着依法见,十九者、不着依僧见,二十者、不着依戒见。是二十法所不应着。

  “复有二十法应具足满。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无相证,三者、知无作;四者、三分清净;五者、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众生;七者、一切法等观,是中亦不着;八者、知诸法实相,是事亦不念;九者、无生法忍,十者、无生智;十一者、说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别相;十三者、转忆想;十四者、转见;十五者、转烦恼;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调意;十八者、心寂灭;十九者、无碍智;二十者、不染爱。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应具足二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应具足五法。何等五?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国;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严佛身;是名五法具足满。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复具足五法。何等五?知上下诸根,净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何等十二?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得如是愿,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而为说法,处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

  “须菩提!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生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是名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云何菩萨修布施?”

  佛言:“菩萨施与一切众生无所分别,是名修布施。”

  “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

  佛言:“能教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咨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

  “云何菩萨求法?”

  佛言:“若菩萨应萨婆若心求法,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云何菩萨常出家治地业?”

  佛言:“菩萨世世不杂心,佛法中出家,无能障碍者,是名常出家治地业。”

  “云何菩萨爱乐佛身治地业?”

  佛言:“若菩萨见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念佛,是名爱乐佛身治地业。”

  “云何菩萨演出法教治地业?”

  佛言:“菩萨,若佛现在、若佛灭度后,为众生说法,初、中、后善,妙义好语,净洁纯具,所谓修妒路乃至优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业。”

  “云何菩萨破于憍慢治地业?”

  佛言:“菩萨破是憍慢故,终不生下贱家,是名破于憍慢治地业。”

  “云何菩萨实语治地业?”

  佛言:“菩萨如所说,随说行,是名实语治地业。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业。”

  【论】

  释曰:

  须菩提上问“摩诃衍”,佛种种答“摩诃衍相”;上又问“发趣大乘”者,今答“发趣大乘相”。菩萨摩诃萨乘是乘,知一切法从本已来不来不去、无动无发,法性常住故;又以大悲心故、精进波罗蜜故、方便力故,还修诸善法;更求胜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见此地。

  问曰:

  应答“发趣大乘”,何以说“发趣地”?

  答曰:

  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从初地至二地,是名“发趣”;譬如乘马趣象,舍马乘象,乘象趣龙,舍象乘龙。

  问曰:

  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

  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入初地菩萨应行十法:深心乃至实语。

  须菩提虽知,为断众生疑故,问世尊:“云何是深心?”佛答:“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

  “萨婆若心”者,菩萨摩诃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作是愿:“我于未来世当作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是应萨婆若心。“应”者,系心愿我当作佛。若菩萨利根,大集福德,诸烦恼薄,过去罪业少,发意即得深心。“深心”者,深乐佛道,世世于世间心薄。是名“应萨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后世福乐、寿命、安隐,但为萨婆若。譬如悭贪人无因缘,乃至一钱不施,贪惜积聚,但望增长;菩萨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余事,但爱惜积集,向萨婆若。

  问曰:

  是菩萨未知萨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

  我先已说:此人若利根,诸烦恼薄,福德纯厚,不乐世间,虽未闻赞叹大乘,犹不乐世间,何况已闻!如摩诃迦叶,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又如耶舍长者子,中夜见众婇女皆如死状,舍直十万两金宝屐于水岸边,直渡趣佛。如是等诸贵人、国王,厌舍五欲者无数,何况菩萨闻说佛道种种功德因缘,而不即时发心深入!如后〈萨陀波仑品〉中,长者女闻赞叹佛功德,即时舍家,诣昙无竭所。

  复次,信等五根成就纯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儿,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复如是,不识善恶,不知缚解,爱乐五欲,没于邪见。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识别善恶。十善道、声闻法犹尚爱乐,况无上道而不深念!初发无上道心,已于世间最上,何况成就!

  复次,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闭在幽闇,微隙见光,心则踊跃,作是念言:“众人独得见如是光明!”欣悦爱乐,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菩萨亦如是,宿业因缘故,闭在十二入无明黑闇狱中,所有知见,皆是虚妄;闻般若波罗蜜,少得气味,深念萨婆若:“我当云何于此六情狱得出,如诸佛圣人?”

  复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愿所行,以是故生深心。

  “深心”者,一切诸法中爱,无如爱萨婆若;一切众生中爱,无如爱佛。又深入悲心,利益众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萨应常行是心。

  “于一切众生等心”者,菩萨得是深心已,等心于一切众生。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

  此中佛自说:“等心者,四无量心是。”菩萨见众生受乐,则生慈、喜心,作是愿:“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得佛乐!”若见众生受苦,则生悲心愍之,作是愿:“我当拔一切众生苦!”若见不苦不乐众生,则生舍心,作是愿:“我当令众生舍爱憎心!”四无量心余义,如先说。

  “舍心”者,舍有二种:一者、舍财行施,二者、舍结得道。此以除悭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中乃能舍结。

  问曰:

  舍相有种种:内外、轻重,财施、法施,世间、出世间等,佛何以故但说无分别忆想出世间施?

  答曰:

  布施虽有种种相,但说大者不取相。

  复次,佛于一切法不着,亦以此教菩萨布施,令如佛法不着。此中应广说无分别布施;余布施相,处处已种种说。

  “近善知识”义,如先说。

  “求法”者,“法”有三种:一者、诸法中无上,所谓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圣道;三者、一切善语、实语助八圣道者,所谓八万四千法众,十二部经,四藏——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诸摩诃衍经,皆名为“法”。

  此中“求法”者,书写、诵读、正忆念,如是等,治众生心病故,集诸法药,不惜身命。

  如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如萨陀波仑苦行求法。如释迦文菩萨,五百钉钉身,为求法故。又如金坚王割身五百处为灯炷;投岩、入火。如是等种种苦行难行,为众生求法。

  复次,佛自说求法相:“为萨婆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萨知在家有种种罪因缘:“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净行,何能令人得诸净行?若随在家法,则有鞭杖等苦恼众生;若随善法行,则破居家法。”筹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时俱亦当舍;今自远离,福德为大!”

  复次,菩萨作是念:“一切国王及诸贵人力势如天,求乐未已,死强夺之。我今为众生故舍家,持清净戒,求佛道,具足尸罗波罗蜜因缘。”

  此中佛自说:“菩萨世世不杂心出家。”“不杂心”者,不于九十六种道中出家,但于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种正见: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故。

  “爱乐佛身”者,闻种种赞佛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养,无有厌足。自知:“我当来世,亦当如是。”假令无得佛因缘,犹尚爱乐,何况当得而不爱乐!得是深心爱乐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菩萨如上求法已,为众生演说。

  菩萨在家者,多以财施;出家者,爱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众生而为说法。

  赞叹檀义故,名为“初善”;分别赞叹持戒,名为“中善”;是二法果报,若生诸佛国、若作大天,名为“后善”。

  复次,见三界、五受众身多苦恼,则生厌离心,名为“初善”;弃舍居家,为身离故,名为“中善”;为心离烦恼故,名为“后善”。

  解说声闻乘,名为“初善”;说辟支佛乘,名为“中善”;宣畅大乘,名为“后善”。

  “妙义好语”者,三种语:虽复辞妙而义味浅薄,虽义理深妙而辞不具足,以是故说“妙义好语”。

  离三毒垢故,但说正法,不杂非法,是名“清净”。

  八圣道分、六波罗蜜备故,名为“具足”。

  修多罗十二部经,如先说。

  “破憍慢”者,是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是时应作是念:“我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于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憍慢有如是无量过罪。破是憍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何况求无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实语”者,是诸善之本,生天因缘,人所信受。行是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得无量福。实语者,如说随行。

  问曰:

  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

  答曰:

  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

  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是菩萨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业故,但说实语;第二地中则能具足。

  问曰:

  初地中何以但说十事?

  答曰:

  佛为法王,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医,善知药草种数,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应难其多少。(初地竟)

  【经】

  “云何菩萨戒清净?”

  “若菩萨摩诃萨不念声闻、辟支佛心,及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净。”

  “云何菩萨知恩报恩?”

  “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况多!是名知恩报恩。”

  “云何菩萨住忍辱力?”

  “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无瞋无恼,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萨受欢喜?”

  “所谓成就众生,以此为喜,是名受欢喜。”

  “云何菩萨不舍一切众生?”

  “若菩萨念欲救一切众生故,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菩萨入大悲心?”

  “若菩萨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为为一切十方众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萨信师恭敬咨受?”

  “若菩萨于诸师如世尊想,是名信师恭敬咨受。”

  “云何菩萨勤求诸波罗蜜?”

  “若菩萨一心求诸波罗蜜无异事,是名勤求诸波罗蜜。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满足八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多学问无厌足?”

  “诸佛所说法,若是此间世界,若十方世界诸佛所说,尽欲闻持,是名多学问无厌足。”

  “云何菩萨净法施?”

  “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

  “以诸善根回向净佛世界,是名净佛世界。”

  “云何菩萨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诸善根备具故,能成就众生亦庄严佛界,乃至具足萨婆若,终不疲厌,是名受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云何菩萨住惭愧处?”

  “耻诸声闻、辟支佛意,是名住惭愧处。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满足五法。”

  “云何菩萨不舍阿兰若住处?”

  “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不舍阿兰若住处。”

  “云何菩萨少欲?”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

  “云何菩萨知足?”

  “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萨不舍头陀功德?”

  “观诸深法忍,是名不舍头陀功德。”

  “云何菩萨不舍戒?”

  “不取戒相,是名不舍戒。”

  “云何菩萨秽恶诸欲?”

  “欲心不生故,是名秽恶诸欲。”

  “云何菩萨厌世间心?”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厌世间心。”

  “云何菩萨舍一切所有?”

  “不惜内外诸法故,是名舍一切所有。”

  “云何菩萨心不没?”

  “二种识处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没。”

  “云何菩萨不惜一切物?”

  “于一切物不着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是为菩萨于四地中不舍十法。”

  “云何菩萨远离亲白衣?”

  “菩萨出家所生,从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头、着染衣,是名远离亲白衣。”

  “云何菩萨远离比丘尼?”

  “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弹指顷亦不生念,是名远离比丘尼。”

  “云何菩萨远离悭惜他家?”

  “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安乐众生,他今助我安乐,云何生悭?是名远离悭惜他家。”

  “云何菩萨远离无益谈处?”

  “若有谈处,或生声闻、辟支佛心,我当远离,是名远离无益谈处。”

  “云何菩萨远离瞋恚?”

  “不令瞋心、恼心、斗心得入,是名远离瞋恚。”

  “云何菩萨远离自大?”

  “所谓不见内法故,是名远离自大。”

  “云何菩萨远离蔑人?”

  “所谓不见外法故,是名远离蔑人。”

  “云何菩萨远离十不善道?”

  “是十不善道能障八圣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远离十不善道。”

  “云何菩萨远离大慢?”

  “是菩萨不见法可作大慢者,是名远离大慢。”

  “云何菩萨远离自用?”

  “是菩萨不见是法可自用者,是名远离自用。”

  “云何菩萨远离颠倒?”

  “颠倒处不可得故,是名远离颠倒。”

  “云何菩萨远离淫、怒、痴?”

  “淫、怒、痴处不可见故,是名远离淫、怒、痴处。

  “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

  “云何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所谓六波罗蜜。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住六波罗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

  “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布施不生忧心?”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见有所索心不没?”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所有物布施?”

  “菩萨初发心时布施,不言是可与是不可与。”

  “云何菩萨布施之后心不悔?”

  “慈悲力故。”

  “云何菩萨不疑深法?”

  “信功德力故。

  “是为菩萨住六地中远离六法。”

  【论】

  者言:

  “戒清净”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胜于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复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人,甚于畜生!

  如《佛说本生经》: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时值暴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来侵害。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恐怖而出。熊语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温暖,可于中宿。”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迳。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若有问者,莫言见我!”人答言:“尔!”此人前行,见诸猎者。猎者问言:“汝从何来?见有众兽不?”答言:“我见一大熊,此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猎者言:“汝是人,当以人类相亲,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时复来?汝示我者,与汝多分!”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猎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视子,我今背恩,将是此罪!”猎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尔时,上座六通阿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世当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时起塔供养。王闻此事,敕下国内,不知恩人,无令住此!又以种种因缘赞知恩者,知恩之义,遍阎浮提,人皆信行。

  复次,菩萨作是念:“若人有恶事于我,我犹尚应度,何况于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罗蜜中广说。

  问曰:

  种种因缘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说“不瞋不恼”?

  答曰:

  此是忍辱体,先起瞋心,然后身口恼他。是菩萨初行故,但说众生忍,不说法忍。

  “受欢喜”者,菩萨见是持戒故,身口清净;知恩忍辱故,心清净;三业清净故,则自然生欢喜。譬如人香汤沐浴,着好新衣,璎珞庄严,镜中自观,心生欢喜;菩萨亦如是,得是善法自庄严:“戒是禅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净戒,无量无边福德皆应易得。”以是自喜。菩萨住是戒忍中,教化众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乐;或令得声闻、辟支佛乘、佛乘者。观众生乐着,如长者观小儿共戏,亦与之同戏,更以少异物与之,令舍前所好;菩萨亦如是,教化众生,令得人天福乐;渐渐诱进,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欢喜乐”。

  “不舍一切众生”者,善修集大悲心,誓度众生故,发心牢固故,不为诸佛贤圣所轻笑故,恐负一切众生故不舍;譬如先许人物,后若不与,则是虚妄罪人!以是因缘故,不舍众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说。此中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问曰:

  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

  答曰:

  是菩萨弘大之心,深爱众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复次,菩萨见人间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藏祀罗刹鬼,有人代者则听。菩萨作是念:“地狱中若当有如是代理,我必当代!”众人闻菩萨大心如是,则贵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萨深念众生逾于慈母故。

  “信师恭敬咨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

  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勤求诸波罗蜜”者,菩萨作是念:“是六波罗蜜,是无上正真道因缘,我当一心行是因缘。”譬如商人、农夫,随所适国土所须之物、地之所宜种子,勤修求办,事无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后得大富,持戒后得尊贵,修禅定、智慧得道。菩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则得成佛。勤求道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软心渐进,则为烦恼所覆、魔人所坏。以是故佛说:“于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多学问无厌足”者,菩萨知多学问是智慧因缘,得智慧则能分别行道;如人有眼,所至无碍。是故菩萨作是愿:“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尽受持!”闻持陀罗尼力故,得清净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罗尼力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诸水;菩萨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诸佛所说之法。

  “净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秽则茂;菩萨亦如是,法施时不求名利、后世果报,乃至为众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于众生随佛转法轮。

  法施相,庄严佛国相,受世间无量勤苦,住惭愧处,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如先说。

  问曰:

  种种因缘,在生死中不厌;何以故但二因缘说不厌?

  答曰:

  是善根备具故,在生死中苦恼薄少;譬人有疮,良药涂之,其痛差少。菩萨得善根清净故,今世忧愁、嫉妒、恶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报,自受福乐,亦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随其所愿;自净世界,世界严净,胜于天宫,视之无厌,能慰释大菩萨心,何况凡夫!以是故,虽有多因缘,但说二事无厌。

  惭愧虽有种种,此中大者,声闻、辟支佛心。菩萨发心,欲广度一切众生;得少苦恼,便欲独取涅槃,是可惭愧!譬如有人大设肴膳,请呼众人;悭吝心起,便自独食,甚可惭愧!(三地竟)

  “不舍阿兰若住处”者,离众独住,若过声闻、辟支佛心,是名离众。

  一切法以无所得空故,不取不著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取,用无有着心故。

  菩萨常集诸功德无厌足,得无上道则足,更无胜法故。饮食、衣服、卧具知足者,是善法因缘,不以为要,故不说。

  “不舍头陀功德”者,如后〈觉魔品〉中说。无生法忍,此中以无生法忍为头陀。菩萨住于顺忍,观无生法忍。是十二头陀为持戒清净故,持戒清净为禅定故,禅定为智慧故;无生忍法即是真智慧。无生法忍是头陀果报,果中说因故。

  “不舍戒,不取戒相”者,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尚不见持戒,何况破戒!虽种种因缘不破戒,此最为大,入空解脱门故。

  “污秽诸欲”者,如先说。此中佛说:“知是心相虚诳不实故,乃至不生欲心,何况受欲!”

  “厌世间心”者,如世间不可乐相中说。此中佛说厌心果报,所谓“无作解脱门”。

  “舍一切所有”者,如先说。

  “不没心”者,先已种种因缘说,菩萨闻是不没不畏相。“不生二识处”者,二识处,所谓眼、色中不生眼识,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识。菩萨住是不二门中,观六识所知皆是虚诳无实;作大誓愿:“令一切众生住不二法中,离是六识。”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虽有种种因缘,此因缘最大,所谓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不忆念,灭一切取相。是故于受者不求恩惠,施中无高心,如是具清净檀波罗蜜。(四地竟)

  “远离亲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是菩萨远离亲白衣,则能集诸清净功德;深念佛故,变身至诸佛国,出家、剃头、着染衣。所以者何?常乐出家法,不乐习近白衣故。

  “远离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说。

  问曰:

  菩萨等心视一切众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

  是菩萨未得阿鞞跋致、未断诸漏,集诸功德,人所乐着,以是故不得共住。又为离人诽谤,若诽谤者堕地狱故。

  “远离悭惜他家”者,菩萨作是念:“我自舍家,尚不贪不惜,云何贪惜他家?菩萨法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彼人助我与众生乐,云何悭惜?众生先世福德因缘,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养,我何以悭嫉?”

  “远离无益谈说”者,此即是绮语,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事、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于福、无益于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没在无常苦火,我当救济,云何安坐空说无益之事?如人失火,四边俱起,云何安处其内语说余事?此中佛说“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远离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长事定,打斫杀害,是名恼心;恶口谗谤,是名讼心;若杀害打缚等,是名斗心。菩萨大慈悲众生故,则不生是心;常防此恶心,不令得入。

  “远离自大、蔑人”者,不见内外法,所谓受五众、不受五众。

  “远离十不善道”者,菩萨观十不善道中过罪种种因缘,如先说。此中佛说:“十不善道破小乘,何况大乘!”

  “远离大慢”者,菩萨行十八空,不见诸法定有大小相。

  “远离自用”者,拔七种憍慢根本故,又深乐善法故。

  “远离颠倒”者,一切法中,常、乐、净、我不可得故。

  “远离三毒”者,三毒义如先说。又此三毒所缘,无有定相。(五地竟)

  “六波罗蜜”者,如先说。此中佛说:“三乘之人皆以此六波罗蜜得到彼岸。”

  问曰:

  此是菩萨地,何以故说声闻、辟支佛得到彼岸?

  答曰:

  佛今说六波罗蜜多有所能,大乘法中则能含受小乘,小乘则不能。

  是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波罗蜜;观一切诸法空,未得方便力,畏堕声闻、辟支佛地,佛将护故说:“不应生声闻、辟支佛心。”

  菩萨深念众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施时无所惜;见有求者,不瞋不忧;布施之后,心亦不悔。

  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净信敬诸佛;具足六波罗蜜,虽未得方便、无生法忍、般舟三昧,于深法中亦无所疑,作是念:“一切论议皆有过罪!唯佛智慧,灭诸戏论,无有阙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