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95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No. 1495-A 序

  夫水忏随闻录者。乃昼中禅师注释也。昔悟达国师患人面之疮。若不感诺迦尊者现涧泉之水。焉能不复为冤。始知因缘会遇。定孽难逃。宿缠不解。果报无差。古德所云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忏悔。是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自兹妙制灵文。分为三卷。名曰水忏。窃思忏典法门高广。因果分明。言简意赅。深不可测。如不缕析条分。凡愚昧者未易觉悟耳。届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将视佛菩萨之经文忏典。为迂谈腐论。而不可信从者矣。故昼中禅师注随闻一录。文而不夸。辩而不争。裒辑繁富。极称赅备。凡善恶祸福之理烛照靡遗。开示一切微妙之门。至矣切矣。不但以资冥福。且以为迷津宝筏。无出此也。况禅师昼公。佛门中之龙象也。教演禅府。无不咨询。三教百家。靡不综练。是故学者宜究心焉。非惟自警。亦将以为未得未证者砭艾也。嗟乎。兵燹坂毁无存。置于同袍。亦未得见此书为憾。想当时刷印未多。故流传甚少。余渴慕亦有二十余年矣。先在同袍处始得一部。残阙不全。后遇清源沈居士处。竟得全璧。若有冥相而默助之者也。余敬阅一过。急欲付梓。冀以流传。其时正逢常住开工。奈何囊钵萧然。故而因循未彰。今蒙诸同袍等慨然乐助。果余愿矣。愿与同志者共参之。

  时
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宫四月佛浴日杭州古灵鹫义吾寺住持沙门传天台教观裔孙瑞斌谨序

No. 1495-B 随闻录序

  证福菲德凉。秪可结菲裹足。缘悭智涩。尤宜闭户薶头。悔遍奢之夙孽。制摇拽之心鱼。涮泌水以销?。涸蒲团而卒岁。然恐深负佛慈。虚投禅阃。且也忏社塞城。未逭乌焉亥豕。慧锋韬匣。艰穿漆桶皮灯。兹者
悟达国师。学兼内外。识洞古今。创濯冤之忏。犹工部之诗。词迩而旨遐。事湫而理灏。匪管见之可窥。宁野心之颇鉴。窃思。纵狂眸而藐视。鼓顽舌而谭胸。得无舛乎圣意。亵渎玄章。智者闻之心寒。识者睹之毛竖所以先核两藏之原文。次简诸贤之疏释。摭其确当。缀以诒芳。引住世出世之嘉言。勖已信未信之良友。妄乃捐衣钵以寿梓。藉檀那而赞刻。启达士善善之本怀。豁初学贤贤之雅愫。共光佛祖之徽猷。罄净吾人之积孽。虽则智证一旹之愿力。尚觊四方明喆之推敲。故敢灾木。遐播殊方尔。

  古苕高峰净名庵午日证道人槃谭识

No. 1495-C 重刻水忏随闻录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性体原无纯杂。祇以一念之参差。遂致千生之谬戾。往来三界。出没四生。静言思之。良可慨也。是以诺迦尊者观群生昏愦。因示以迦摩罗疾。欲兴忏文缘起。故报膝上人面疮。将袁晁十生冤业自此消除。蜀岭三卷忏文从兹成就。集华藏之玄文。作现生之忏悔。奈根基顽钝者。非但未通其理。抑且不解其文。亦何从而通微合漠哉。昼中禅师慈悲念切。拯度情殷。注随闻一录。使礼忏者恍然于果报之不爽。毅然以改过而自新。惟是流布未普。梨枣无存。遍查名刹。书皆罕见。所存只有法藏院讷公。虽一部流传。奚能永固。于是劝募重刊。公诸同好。佛法为不朽云。

  大清咸丰九年己未端阳日

  天台教观后学海门彦净谨识

  武林后学阐宗校对

No. 1495-D 昼中禅师释水忏叙

  夫真性如如。罪福胡有必命。拣罪拣福。是眼中着屑。镜上安尘。旨哉毗婆佛言。罪福皆空。毗舍浮言。罪福如幻。拘那含佛言。能知罪性空。谛观
七佛偈。真忏法之鼻祖也。水忏作于悟公。抑又何欤。公在汉为袁子恐。因七国称兵。建议杀晁错。错历思报复。因其世为高僧。无隙可抵。适今为国师。受享过隆。遂得附膝为人面疮。痛楚彻髓。卢扁莫治。示名利不宜贪着。为后来知识之戒矣。悟公忆异僧语。寻至茶陇双松处。命以岩泉濯之。立愈。后因作水忏。此载本传甚悉。若是建天下之大计。必犯天下之大难。而排天下之大患。必蒙天下之大疑。盎之与错。两可无憾。胡为乎复索偿。方错议削七国时。其父已忧之云。刘氏安矣。如晁氏何。岂其父亦有杀错之心哉。及吴楚发难。盎遂不惜一人。以谢七国。亦心乎为刘氏耳。庸暇为晁氏计乎。噫事可鉴矣。向尝执经生见。谓罪原不可忏。罪而可忏。待为乱臣贼子作护身符矣。今参佛乘。是义不然。使罪不可忏。是绝天下自新之路。而见性无期。佛命亦几殒灭。如彼衣垢。必资裕浣。浣去衣存。垢复何在。悟公作此忏。真有利于后世。今
昼公之疏此忏。大有功于今人。宜其勤勤阐译急付之欹厥氏也。但佛说见闻非见闻。则扫尽疑团。不留剩义。是知罪原无相。忏本无住。并疏亦非诠吾愿阅随闻录者。当作如是观。

  金沙佛弟子 大贞 书

No. 1495-E

  慈悲水忏序

  (序。绪也。如茧之得绪。尽一茧之丝。忏之得序。尽知一忏之旨。序主姓名莫稽)。

  窃谓圣教。经律论藏。译席所翻之外。尔后群贤制作。未有无所感而为之者乎。

  (窃。私窃也。未彰于口。先私心念之。大圣之教。分经律论三藏。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此外喆人所作。大抵遇事感心者多。生下即此等言)。

  若条陈枚举。品别而言。未易纪极。即此灵文而曰水忏者。请言其由。

  (逐款而陈。每事而举。品类别开。难穷其数。就此灵验之忏。请试言其端由耳)。

  昔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知玄者。

  (唐。代名。李渊叔德之后。出制忏旹也。懿宗。能信三宝之帝主。礼悟达为。师者。国师之号。由是而兴。悟达。号也。知玄。讳也)。

  未显时。尝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忘其所寓之地。

  (资参时。曾与异僧休夏王都。不期而会。其邸地则忘之矣)。

  其僧乃患迦摩罗疾。众皆恶之。而知玄与之为邻。时时顾问。略无厌色。

  (迦摩罗疾。恶病也。大麻疯。故众人皆厌之。此圣僧示现恶疾。一试达老之心。二示将祸之兆。为邻。所谓邻单也。久而益勤。解苦之端。玄独怜之。时为将理)。

  因分袂。其僧感其风义。祝之曰。子向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

  (解制各别。病僧感其高风道义。知达公后必有难。故祝之。向后有难者。他日必有荣遇。夙障自发也。西蜀。省名。今四川。彭州。州名。茶陇山。一曰九陇山。此异人现比丘身度生。及出达老脱苦处也。相寻。互相寻访。患必疗治。长松二株。竖出云表。志。谒也)。

  后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

  (长安安国寺。学识既富。洪阐法筵。声德光显。此出致荣之繇。下出昭著之实)。

  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法座。恩渥甚厚。

  (咸通十二年。上幸安国寺。以沉香诸宝为法座。署为国师。故曰恩渥甚厚)。

  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

  (尔。叠恩渥甚厚句。人面。总说。眉。目。口。齿。别明。既具口齿。饮食自受。喂。饲之也。啖。食也。既生此疮。必大苦痛。遍召明医。莫之或治。惟拱手无言。眼定口默而已。时本无异下。有其痛苦不可胜言七字)。

  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

  (记。追思也。因名医拱手。无可救药。乃追忆未显时患僧之语。远诣成都茶陇山。当天色正晚。四望无他。惟长松苍翠。迥出烟云。多年之期。千里之约。信不谬也。言与境而虽符。达共迦而未偶)。

  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

  (趋。急入也。客僧速入。主僧候门。回顾接迓。甚为欢忻。因而留宿。询问来因。乃以恶疾。仰白圣僧。迦曰。无妨。此岩之下。有泌其泉清湛映心。诘朝浣之速瘥。濯。洗也。泉。即三昧水)。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要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

  (掬。两手捧水也。疮遂大呼。口吐人言也。未可洗。欲诉疮由也。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反。以景帝之削其地也。宛不知杀晁错也反。不杀亦反。而袁盎与错并为相。盎嫉错。说景帝曰。请退左右。错当趋避东厢。心知盎之进言。则时人呼错为智囊。可验已。后错果腰斩于东市。此舌剑杀人之冤也。冤重恨深。不能相忘。故下有文累世求报云云)。

  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

  (多生求报前冤。因世世相继持守净戒。仇不可复。故报不得便。戒神护蔽故。下出得报之由。遇。犹相待也。人主宠遇。即前亲临法席。赐沉香座。署为国师。过于奢侈。名缰利锁既缠精严戒德有损。方能加报。故云害之。应知享福是损德之魁。造恶是致苦之本。欲求出世。须精律行。不但怨不可结日用尤宜惜福)。

  今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以往。不复与汝为冤矣。

  (迦诺迦。尊者之号。出自疮口。所谓异僧也。三昧水。即慈悲心中三昧之水。由此水故。洗去积世挟怨垢心。自后两释无憾。可知昔日患僧。为达公而现。迦摩罗疾。为达公而示。苟无此举。达老之冤何由释。水忏何由兴。可知事必有繇耳)。

  悟达闻之。凛然。魂不住体。连忙掬。

  (连忙掬。时本作急握)。

  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觉来其疮不见。

  (绝而复苏。死而更生也。怨心克骨附体。由佛法猛力解除。毕竟解脱。既得再生。膝复如故)。

  乃知圣贤混迹。非凡情所测。再欲瞻敬。回顾寺宇。不可复见。

  (自同童子汲泉。再欲瞻礼。重回顾寺。无能再见。应知不特迦诺迦为达老而混迹尘寰。达老亦不过为众生而示患。往昔现宰官身造恶因。今日现比丘相偿杀报。且隔十世。报在刹那。示因果不昧也。及其解脱。疮也。诺迦也。童子也。寺宇也。悉叵复见。俱成梦幻。然梵宇。未尝无也。现者虽没。新者继兴)。

  因卓庵其所。遂成招提。迨我宋朝。

  (验知序主宋时人)。

  至道年中。赐名至德禅寺。有高僧信师古。作记纪其事甚详。

  (就山树刹。表向所现之崇广者虽没。而招提又杰然新出矣。迨。及也。至道。年号也。是年敕赐招提。额曰至德禅寺。信师古。未考)。

  悟达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非遇圣人。何由得释。因述为忏法。朝夕礼诵。

  (遇字。应前顾接字。诛茆结庵。制忏礼诵。忘名利。铄人我。以了余生。深培道种。述者。撮大藏之纲要。成雪罪之忏文也)。

  后传播天下。今之忏文三卷者。乃斯文也。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命名曰水忏。此悟达感迦诺迦之异应。正名立义。报本而为之云耳。

  (因忏文紧峭。章句字法鲜严。词可以醒人。事足以警听。故传播天下后世也。盖取下。出立名之由。为之作水忏也)。

  今辄叙夫故实。标显先猷。庶几开卷若礼若诵者。知前贤事迹之有端由。历劫果因之不昧也。

  (序主自言。擅敢叙夫旧时实事。标明先代嘉猷。庶几令末世有缘。得遇此忏者。称名瞻礼跪诵悔文[减]罪增福。亦粗知唐贤达老。始而风义动人。中而人主宠厚。及宿冤得便。乃至脱苦。卓庵述忏。各有端由头绪。因果不昧。以警后世之妒贤嫉能。舌剑伤人之必有定报也。戒之哉)。

  赞佛偈

  (见佛必须伸赞。表归投恭敬之诚。为成佛因默具于心。朗彰乎口。令有缘得闻。鼓其宿因亦身心归投。彼此兼益。于道日增。善友日多。于恶日减。斯赞佛偈可缺乎。应释之)。

  大慈大悲愍众生。

  (二句。美成佛之因。慈。悲。喜。舍。菩萨所具四无量心也。四皆无量。故皆曰大。又声闻行。四等未能实益众生。今菩萨行。四等实能普利故。慈能与乐。不止在一时。一处。一众生。纵历无量时。无量处。度无量众生。与无量乐。随众生欲。如日垂影。如母应子。而此与乐之心。不休不息。直令众生得大涅槃中四乐。故曰大慈耳。大经云。调心莫如调嗔。譬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嗔心难去。如守家犬。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又如画石。其文常存。画水速灭。势不久住。嗔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又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嗔如火聚。慈如电光。是故此心。难得调伏。又云一切佛法。如三十七助等。及知他心智。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等法。皆与慈为根本。以慈即如来。即大乘。即菩提道。即大梵。即一切众生父母。即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众生佛性等。又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即一切菩萨无上之道。即甘露。具如经中说。乃至云达多教阇王放醉象踏杀佛及弟子。佛入慈定。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心怖失粪。举身投地。敬礼佛足。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调伏○大悲者。悲能拔苦。其救苦之心。于时处众生。悉皆无量。随众生所遭逆境。所欲脱者。悉皆㧞之如援溺之手。拔疔之药。而此拔苦之心。常精常进。追断众生二种生死之苦而后已。众生生死不息。悲心不休。众生苦海甚大。故佛菩萨之悲心亦大也。苦言㧞者。苦从前生恶惑种来。业水恒滋。苦根深入。彻骨彻髓。如油入面。如钉入木。既久且纽。非大士无量悲心之力。何以㧞而出之○世间父母。亦有慈悲爱惜儿孙。止于一世。子若不孝。背恩违义。则心生恚恨。慈心薄少。故不名大。诸佛菩萨。慈心不尔。见苦众生。悲心益重。乃至入于五无间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无量苦。如是慈悲。过于父母无量无边。故名为大○愍众生者。愍。是哀愍。怜惜之谓。众生。对诸佛言。十法界中。除佛法界。俱名众生。唯佛不堕诸数故。菩萨正断尘沙。即等觉地。尚有生相无明。声闻缘觉。无明二字。尚未梦见。六道众生。父母与己三缘和合。乃至五阴四大众法共生故名众生。又土木金石等无情众生。因宿生修偏枯死定。故堕无知。诸佛为菩萨时。亦发愿度之。成圆满宝觉。故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大喜大舍济含识。

  (喜。是庆己庆人。皆离苦得乐也。舍者。内外二财悉施于人也。乃至憎爱心。冤亲想。度生念。涅槃乐。如此心想乐念。于大圆镜智中。略无纤毫影子。故二俱名大耳。济。是济渡。言用此四无量心。为渡苦海之巨航。博济众生。同到彼岸也。含识者。含灵抱识。六趣四生也。大经云。四无量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行人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大乘也。心地观云。大慈等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乐无量众生。速证菩提○已上二句。首四字。是能度。末二字。是所度。愍济二字。双兼能所。总明诸佛因中感报之由竟)。

  相好光明以自严。

  (此明繇因所克之果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法身无形。故不得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今所赞者。报应二身。并有粗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八万四千光明故。以。因也。自。非自他之自。乃自然之自也。缘因四心。皆得无量。皆已究竟。故致果上相好光明。三者皆得自然而然。不假神力。任运庄严。致人天之礼敬也)。

  众等志心归命礼。

  (前三句。赞佛之妙因妙果。可敬可承。此句明竭诚以作结。众。对独言。单己曰独。三人为众。乃至十百千万。即名大众也。等者。平等一心。无能所等异念。以一会大众。皆运至心。深患生死苦乐涅槃乐故。志者。意念专一也。志心者。一心向佛。更无异想也。梵语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身。盖自反为归。以佛非心外之佛。乃自心本佛。今归投大觉。即反本有之觉心也。由见即心之佛。具足无量慈悲喜舍。普被众生。深感于衷。故齐捐身命。专心志意而归投焉。是即血肉幻妄之躯。觌体便成金刚不坏之体。即识心连持之命。而成佛果智慧之命也。礼。谓敬礼。凡夫以大圣为师。必须五体投地。尊敬作礼也。此句含蓄甚妙。收尽上三句。众字。合上众生含识。等字。合上慈悲喜舍四心俱大。志心字。合上愍济。归命字。合上相好光明。礼字。合上以自严。既达乎理。又通于文。自发智慧。如斯运礼。其功德可涯量哉)。

  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启。开也。佛法心三。皆有开义。先达遗此忏法。有文可览。理可会故。令人开卷得益。生庆幸想。是法开义。又此忏虽系文字语言。其寔先圣本意。在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即文言是真净妙法。觉本自心是佛开义。既知佛法二义。便知有事忏理忏。大乘小乘。忏法虽殊。不外自悔。一念真净妙心。立地心华发明。见自心本佛度生真体。是心开义。果得此三义。何患教不明。禅不透哉。故昔慈恩忏主。从修忏处悟明心体运。默转也。谓默转慈悲之想。广利群生。彼此得益。方成大乘忏法也。道场二字。有事有理。事即阿兰若。香华灯烛等庄严。及见相称名等。理则清净心中普运慈悲。即空假中等。忏者。具云忏摩。此云悔过。忏云陈露先罪。悔云改往修来。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造。又忏。谓止断未来非。未作之罪。不敢更作等。悔。谓自耻心于往犯。已作之罪。愿乞除灭等。法者。执持义。轨。谓轨生物解。如上佛法心三义等。持。谓任持自性。令人知此忏法。自性本具。自性清净。亦知罪无自性。罪性本空。空不透脱。须仗佛力。今以忏法。成范列左)。

  忏具十法。

  (一。明信因果。二。生重怖畏。三。深起惭愧。四求灭罪方法。五。发露先罪。六。断相续心。七起护法心。八。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常念十方诸佛。十观罪性无生)。

  忏悔三义。

  (一。立忏悔名。首伏白黑。改往修来。惭愧等名。二。示忏悔处。别教以次第三观为处。圆教以妙三观为处。三。作忏悔法。身口意三依法)。

  又复应知大小二乘。各有三种忏悔。大乘三者。一。作法忏。

  (身口依法。稽颡求哀等仪有五法。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至心合掌。四头面礼足。五。说己罪名)。

  二。取相忏。

  (心有目想。相起为期等)。

  三。无生忏。

  (一向摄念。罪福无主。法华。方等。般若。各有事仪。要制期限。方等十二梦王。菩萨戒见光见华等为助。端坐念寔相为正)。

  小乘三者。一。作法。

  (经藏。轻重俱许忏。律不许夷。但许下四)。

  二。取相。

  (阿含犯欲。作蛇口想。罪即灭等)。

  三无生。

  (析法空观)。

  一心归命三世诸佛。

  (一。是纯一。精专之谓。即志心意。夫忏悔虽重在行人自心一念竭诚豁然开悟。然必藉诸佛愍济默佑。故要一心归命。过现未为三世。生下八佛名。梵语佛陀。此云觉者。佛是主义。体即无漏五蕴假者也。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照真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次配凡夫二乘菩萨。唯如来独到彼岸。跨十方而为主。握五性以称师。三觉圆明。故名为佛。三世诸佛。是标。下列号。若知三世一时。便知三身一体)。

  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南无。此云归身。亦云归命。以凡身归圣身。所以有为身。证无为体。且转八识命。归智慧命耳。过去二字。应冠到毗舍浮上。以三佛皆过去劫教主故。毗婆尸。一名维卫。此云胜观。人寿八万岁时出世。释迦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后于是佛出世。三僧祇满。故居七佛之首。寿八十千劫。此及下二佛。皆刹利家生。皆姓拘邻。此佛于波吒罗树下得无上菩提。三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吉沙。二名看茶。侍者名无忧。子名成阴。父名槃头。母名槃头意。城名槃头。付法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乃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也)。

  南无尸弃佛。

  (尸弃。此云持髻。人寿七万岁时出世。又名式弃。大论翻火依。其种姓同前。于芬陀利树下证果。亦三集声闻弟子。一名胜。二名自在。侍者名离畏。子名不可量。父名钩那。母名胜。城名阿楼那䟦提。过去三十一劫出世。彼劫复有毗舍浮佛。自后无量劫空过无佛。至贤劫中有四佛。即拘留孙以至释迦也。付法偈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无毗舍浮佛。

  (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寿二千劫。种姓同前。娑罗树下得果。再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星宿。二名上。侍者名寂。子名善智。父名阿楼那天子。母名称意。城名随意。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过去庄严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无拘留孙佛。

  (拘留孙。此云所应断。又云作用。寿命十四小劫。此及下二佛。皆婆罗门种。皆姓迦叶。忧头跋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疾。二名力。侍者名智。子名上。父名功德。母名广。彼天子名无畏。城亦名无畏。付法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此乃现在贤劫第一尊佛。初减人寿六万岁时。出成佛道。为贤劫千佛之首)。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大论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寿命三十小劫。于尸利沙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活。二名毗头罗。侍者名亲。子名胜。父名大德。母名难胜天子名庄严。城亦名庄严。偈云。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此现在贤劫第二尊佛也。次减人寿四万岁时出成佛道)。

  南无迦叶佛。

  (迦叶。此云饮光。寿二十小劫。于尼拘律树下得果。第一声闻弟子。一名输那。二名颇罗堕。侍者名迦。天子名导师。父名净德。母名善财。天子名知使。城亦名知使。即波罗奈城是也。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此现在贤劫第三尊佛。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成正觉。当贤劫中第九小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目法化生。现在归依。故云本师。第二劫满。遇然灯佛。第三大劫满。正当治世。号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惟能仁故。不住涅槃。遍入尘劳度生。惟寂默故。不沦生死。常住涅槃自在。寿期一百年。亦刹利家生。姓瞿昙。太子时。名悉达。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间之义。皆成就故。于阿说他树下得果。一集声闻。第一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侍者名庆喜。子名罗睺罗。父名输头檀王。母名摩诃摩耶。城名迦毗罗。又能仁者。仁慈化导。利他之号。寂默者。自在证真。利己之称。付法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是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百岁时出世。欲知增减者。人寿八万四千岁。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又过百年。增一岁。乃至增到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当知一增一减。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住劫初至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该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万年。减至十岁。犹有一万年在后。可知)。

  南无当来弥勒尊佛。

  (前佛是三世中过现。此当未来治世。故云当来。弥勒一译旃怛丽。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名也。现在知足内院说法。后降生堪忍界。翅头末国城中。大婆罗门家。托胎长成身长三十二丈。胸广十丈。面长五丈。人寿皆八万岁。身长一十六丈。相貌端严。衣食化生不须劳苦。七宝满藏。无人视之。无灾患寒暑盗贼诸不吉祥事。于华林园内。龙华树下而成正觉。住劫内。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出。三会度人。初会度九十九亿声闻。第二会度九十六亿声闻。第三会度九十三亿声闻。礼忏必先七佛。如世间立宗祖之七庙也。如世弟子。孝顺七世父母故。凡礼佛。必须观想。心役名运。身由观显。观即一心空假中。身即一身法报化。想礼佛偈。作观顶礼。人根。有利钝之殊。慧心。分浅深之异。佛身及德。不可思议。于行人心。随力随分而想观之。福不唐捐。如饮海水。各令饱满。故应于礼佛之次。摄心入观。谛想成就。即得诸佛现前三昧。以我有限之身心。运无穷之企想。必期自他双利。而忏回向菩提。道无不克。慈无不广者矣)。

  赞法偈。

  (佛是能证。法是所证。能证。既已伸赞。所证岂得默然。良以龙证繇所证得尊。所证缘能证方显。是故其次以偈叹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

  (连以三义叹法。法字。承上三义。初无上法者。佛法最上。更无一法可以加之。故能证诸佛。谓之无上士。所证之法。谓之无上法。超等觉故。等觉名有上士。如须弥卓迥。落群峰之峻故。甚深法者。佛法最深更无一法能彻其源。非权乘菩萨及二乘等所能窥测。譬如大海非百川之渊可比故。微妙法者。佛法理趣。幽微圆妙。不可思议。众生第能由之。不能知之。所谓众生日用而不知者。是即凡夫粗恶之法。全体圣人微妙之法耳)。

  百千万劫难遭遇。

  (法华云。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无佛。则无从闻法矣。故云难遭。又难遇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是也。此句应作六句读。一。百劫难遇。二。千劫难遭。三。万劫难逢。四。百千劫难遇。五。百万劫难逢。六。百千万劫难遭。是从少至多句。总言旷劫难遇。令人生难遭想。希有心。以景慕佛法耳)。

  我今见闻得受持。

  (此双承上两句来。我今二字。承上第二句。谓如是旷劫罕遇之法。于我一介凡夫。即今忽然幸遇。庆中之庆矣。得字。承上遭遇字。由遭遇故。得见闻耳。又得字。居乎中间。双贯两端。谓眼得见。耳得闻。心得受持也。受者。领纳于心。念念承受。无少遗失。如琉璃瓶盛狮子乳。靡纤滴之泄也。持者胶执不舍。若身若心。奉持不倦。依义修行之谓。此见闻受持。望前首句看。具能所持义)。

  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誓辞。承上一句二字来。谓既多劫罕遇。我今忽然得逢。应生难遭想。恭敬心。当发大誓愿矣。解字。根上见等五字来。谓既得见闻受持。须要实悟根源实解差别。方副世尊说法开示众生之意。如来等五字。结归首句。盖无上等法。人人具有。但为妄想牢笼。不自就里领解。却似如来独证独有。故结归如来分上。其寔情无情类。莫不皆充然具而本然得也。如来有二义。一指三世诸佛。二指性具体用。如者。寂灭义。来者。照用义。即寂灭之体。起照应之用。即照应之用。全寂灭之体。体用不二。故名如来。真实义二。一。对虚妄看。以世间虚浮言诠。显真实妙义。非即文字是真实义。故般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若于真实义透脱。即虚妄言句全体真实矣。二。望前无上等法看。法总义别。谓解无上等总法或易。若能解了无上等三重法中。真而不妄。实而不虚之差别义实难。古云。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非是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