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第十一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六上

  叹佛

  如来净妙色身。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以无量事。普益众生。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诸大菩萨。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就故(云云)。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凡圣顺觉。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从因修习终于果  此义前来说已圆
  次第修成诸位地  相承义理次应宣
  净慧知时而白佛  蒙前善诲至安然
  大众疑情皆已尽  更无义因可咨烦
  只是要闻凡圣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齐勤修习  永免痴心僭圣贤
  众生菩萨并诸佛  皆随顺觉觉无偏
  所证所修何别异  致令凡圣各相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言净慧汝应听  差别无差不异明
  圆觉本来诸行性(非轮回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觉圆灵  随诸性起成差别
  起灭无从(智起无来处。妄灭无去处)性本冥(冥者。凝然不变也)
  于实相中唯自性  实无菩萨及众生
  菩萨众生皆幻化  幻化灭时何所成(无别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见  本来平等离亏盈
  众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灭幻但随情
  灭未灭中妄功用  约斯便立圣凡名
  从凡至圣成差别  大圆镜里见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灭(若得如来寂灭随顺)
  即无寂灭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鄣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权宗位地皆称实  实教始终是假名
  此唱经文当信位  初从凡地入真灵
  众生妄执身为我  爱我当耽外色声
  曾不自知五蕴性  刹那生灭未尝停
  忽逢善友心开悟  发明生灭本无生
  即知旷劫虚劳虑  与他贪爱百经营

  (上明从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净力。方名信位。即是初发起大菩提心也。若虽开悟。不顿发明。断劳虑心。亦无[直]入信也。虽有信而无根也。经云。若复有人。即知合此两势也。文阙一翻。故以一偈补之)。

  若人虽悟如斯理 劳虑依前偈徇世荣
  此则未名入信位 风吹蓬转益缘轻(诸教云。十信未满。如轻毛随风。是此意也)
  若复有人劳虑断
  不将主宰更当情 便见无边法界净
  用斯净相作圆成 即此解心为自碍
  故于圆觉不通明 此是凡夫随顺觉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进修反覆推情知 克志频观觉性常
  方见解心(为碍)犹带相 未闻佛地圣凡忘(见道位。虽是圣人。而不见圣凡相)
  虽超信位能治起(第二注也)
  犹拘(住)见觉在真肠(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肠肚中也)
  见者(觉碍为碍)未除还是碍 此于圆觉岂无妨
  未圣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贤良(良即贤也。为押韵故)
  至今共号三贤位(三名如次下)
  此经摄要举宏纲(经中不列三十心也)
  还须更览同宗教
  梵网(戒也)华严(经也。皆卢遮那真身所说)始广张(广张三十也)
  专慕圣流十发趣(十住也) 十般长养(十行也。下相对释此两名)十金刚(十回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发心。趣于圣道。故菩萨戒名十发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别发趣道相)
  长养圣胎十行强(修施等十行。方能长养圣胎。故戒中名十长养也)
  回(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己向他(众生)凡向圣(菩萨也。又回事向理实际也)
  由斯佛放膝轮光(佛于华严十回向会。放膝轮光。加会主菩萨。膝足屈申回转之处。表回向心矣)
  十幢高耸(会主菩萨名金刚幢。同位十菩萨。皆有幢字。表高耸义)虽(虽纵夺之词。生起下句。虽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坚固(坚固者。金刚义也。由三回向故。行解坚固。堪入圣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也)
  未登十地圣人乡 既是贤人随顺觉
  立名贤位始相当(此经但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不言贤位。诸经又云三贤故此二句。会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鄣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初二述加行位为入道之由

  因能回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圣流(?。顶。忍。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圣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寻伺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伺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故名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燸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次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印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故彼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彼识灭已。方实安住。故今此云入圣流也)
  名义性差无所取 钻研到顶印前修
  顺后俱空无问所 现前少物尚弥留
  虽属世间最第一 刹那后念法第俦(俦辈伴也。等流类也)

  次四述证道

  (初半觉前非余正明证相)。

  方知照觉俱名碍 将眼看眸(眼中睛也)实可着(觉照于觉。将眼看眼故。可羞于愚痴也。眼不自见不妨现见。如性不自觉。不妨常觉。故下云。常觉不住是也)
  常觉不妨常不住
  照与照者一时休 智于所缘无所得(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离能所取迥然幽(颂次云。离二取相故。尔时住唯识。此下将唯识长行。和会此经云)
  常觉(此经)即无分别智(彼论文也)
  不住(此经)何关戏论收(彼论自释。颂中无所远离种种戏论法故。即此经不住字是也。无所得。亦是不住之义)
  尔时得住圆明觉(彼论云。尔时得住真唯识性。识性即此圆觉也。今顺经宗。故云觉矣)
  智与真如等廓周(彼云。智与真如平等平等)
  如日照空珠照体 亦如人自断其头
  智日真空无二相 心珠本照离因由
  碍心自灭于心碍 灭已即无被灭仇(有人灭我。彼即如仇。今不然也)

  次三偈将前证道。对后教道。会通华严

  华严初地经文说(初地经云。得经论智)
  教证二道地中优(优胜也。天亲十地论释之。开为九对。证一一云。教道证道说二道。入地方胜。故今云优)
  证道甚深成教道
  天亲造论九九重□ 照时只为亡能所
  遍照无边百亿□(彼经云。此见多百佛土王多百世界)
  悟佛教文离字句 得经论智转勤求
  今经虽略还同二 当知圣理所赞流
  前是证门后是教 二皆不住即更收(不住二。即二道圆也。教即证。证即教。更互相即故。更互相收也)

  次别释教道

  如人以指标初月 智者看天月似钩
  遇滞指端不见月 二途俱失转成疣
  理于心地非于语 语里求真岂可搜
  月在空天不在指 指端觅月实悠悠
  如斯不住言兼证 方可名为法病瘳(瘳者。病差也)
  此入地人随顺觉
  照真慧日已膢膢

  善男子。一切鄣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辞旷劫尘劳界  创入如来法性中
  一向离凡唯圣道  一心称理脱樊笼

  次通圣中因果之异

  今成佛果融凡圣 故与因门有异同(同者。同圣清净之理异者。该于凡垢等)
  全合自然常究竟(自然是本觉。全合者。不住始觉故。名究竟觉也)
  不俱识智故圆通

  次正述佛果之相

  一切鄣碍即灵觉 一切真如悉混融(释初总标之句。以下释十对二相不异)
  念力存亡俱解脱(一也)
  法界成破总真空(二也) 愚智邪正成般若(三四也)
  无明真性并尊崇(五也) 戒定贪瞋皆梵行(五六也)
  冥途地狱等天宫 情与非情(国土)一法性(却述七也)
  有性无性证圆宗(九也)
  一切齐成无上道 更何烦恼可尘蒙(十)

  后总择而结位

  法界慧光常照了  故令诸相等虚空
  此是如来随顺觉  毗卢果位大威雄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可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地位随缘虽等级  修时不得算途程
  称性本无分别念  不妨阶品自增明
  佛言汝等诸菩萨  及未来时众异生
  居一切时勿起念  妄心亦不息教停
  住妄想中不了别  于无了别亦妄情
  世尊自说安心法  南宗北祖不应争
  彼诸众生闻此法  信解受持心不惊
  是则真名随顺觉  圣贤位地岂难成
  此人已供恒沙佛  植诸德本福充盈
  佛自与他明授记  一切种智是其名

  至心忏悔

  众等前来依天鼓教。总相运于边法界众生等清净三业。普忏悔竟。今当复以次下经文。还依天鼓。别明观行。观察罪业根源。荡除细惑。泯于诸见。而为忏悔。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法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上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不可得。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而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诸天子。如有颇梨镜。若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方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善果报。无来去处。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今约此品理智用心。复以普贤行愿品中忏悔偈文。而为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天鼓说业报性空忏悔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等世界中。兜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祗。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无上菩提之意。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鄣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

  至心发愿

  (华严行愿品。十愿第四。不离善友因缘愿。及第三勤修二利愿也)。

  愿所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总团圆(本文云。常集会)
  身口意业悉皆同
  所有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门(本文云行) 亦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意(本文云心) 愿修清净波罗蜜
  常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垢鄣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解脱心(本云得解脱)
  犹如日月不住空 亦似莲华不着水(本文此句在上)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凡夫得病多难起  比来曾见几人亡
  街巷哭声常在耳  荒郊冢墓渐成行
  定知老少终难免  思量岂不自悲伤
  合堂并是黄泉客  争保吾身得久长

  悟此无常事  早愿证真常  常乐无常苦
  苦乐在人心(此下引正法念处经云)  一切多用心
  犹如风水火  随所得因缘  心如是行转
  心能速疾去  亦能速疾回  速生将天中
  速令入恶道  若能防护心  所作无不办

  第十七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以知无量故。知如来心。如来智慧。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来智无增减(二也)。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州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即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修证方便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前说通明观行竟  该于利钝故云通
  顿悟渐修所断证  从因至果一期终
  上根依此能修断  中品虽修习气浓
  威德愍之虔请佛  别开方便助前功
  圣凡顺觉言虽备  利钝降心力不同
  遂便宜应分路径  随机各入悉归宗
  如有大城虽是一  门须四面遂面东
  不可南来从北入  各随方所岂乖中
  唯愿世尊广为说  方便渐次契真空
  并修行人有几种  尽令悟入涅槃宫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别。当有三种。

  威德发言合圣意  世尊即许为宣扬
  随病虽开差别行  莫交迷欲觉心王
  觉心灵妙元无上  弥满虚空遍十方
  唯是出□一切佛  与诸法数等真常
  众生迷此生虚妄  反妄归真前六章
  修佛菩提唯此道  实无有二可筹量
  若约随机方便引  机情种类数无央
  对治法药随时处  未世明师自审详
  应接机缘虽各别  终须契理始相当
  理者觉心三谛义  顺三修观发心光
  圆摄所归三种者  此三义用悉无疆
  修此三门方便处  谛听次下为开张

  此后述修三观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标举大意

  三法能起一切禅 修之须具众因缘
  因者了心元是觉 如前六段已明宣
  用此觉心修炼行 犹如炼矿火为先
  若用妄心还息妄 菩提圣道在何年
  缘者五般又各五 二十五种总须专(此文。出天台止观。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也)
  龙树天台并五祖(天台。依智论中。纂出故。云龙树也。五祖及诸师教禅。虽不定立名数。而方便亦不于此。但或开。或合也)
  及诸佛语悉如诠(教在诸经。如涅槃等。天台集为一处)

  次十一偈 述五缘

  第一门中具五者 一须持戒决心坚
  若于业道犹存意 三昧如何得现前(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二者欲除衣贪念
  先须友计始忘缘(准大小乘经。头它持戒衣有四种。一上品人。草叶等。二中品人。粪扫衣。三下品人。三衣下中更开百一供身也。食亦四种。一果衣。二常乞。三僧次。四别请。及檀越送食)
  衣用树皮或草叶
  雪山童子使齐肩(须使与他齐也)
  次着一衣名粪扫(如大迦叶也)
  粪堆缯帛破而穿 火烧鼠咬并牛嚼
  但是人间所弃捐 求时易得无人夺
  住随处坐或安眠 不假经营常坦荡
  终身免被世缘牵 国土多寒无忍力
  粗绝细绢絮粗绵 或但三衣勿剩长
  或从百一勿双全 皆须有主常供给
  不令衣念到心边 三衣外者须知净
  共人对手述其言 食者深山松柏果
  或常持钵近人烟 或自有人常许送
  舌尘莫使污情田 如斯友计名知足
  知足之人是大贤 衣食欲令常具足
  无过依此胜诸天(不知足者。虽似天堂。犹不称意。今日知足故。胜诸天)
  三者闲居寂静处 直令无事可相烦
  四者绝心诸事业 不论俗典及真诠
  五者必须依善友 此于成道是根源(善友有三种)
  就中教授真知识
  开示须令解行圆 同行亦须真善友
  互相䇿励使精研 外护亦名为善友
  始终免虑遇逃邅

  四 八 述呵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

  第二门中具五者 令呵所欲五般尘
  五是色声香味触 常能诳惑世愚人(令人于顺境主贪违境生瞋)
  欲者令人欲得尘(尘者污净明身)
  眼见色时生爱恶
  耳闻声处起怨亲 鼻觉馨□并臭秽
  舌分咸澹及甜辛 身触炎凉或涩滑
  皆生忻厌发贪瞋 此中一一虽违顺
  鄣修禅者顺为因 顺境五尘多过患
  呵嫌莫便惑心神 此五得之无所益
  狗耽枯骨血沾唇 此五都虑无实物
  犹如梦得妄欢忻 此五暂时非人固
  犹如假借世金银 逆风火炬终烧午
  果树虫蛇必害身 毒鼓(声如毒涂鼓闻之即死)热金何可触(触如热金。风触之即烧)
  蜜力(昧如蜜涂刀。䑛之即伤舌)龙气(香如弊龙气。臭之即病)岂宜亲
  衣为盖形莫拣好
  食缘正命莫贪珍 色味偏能牵想念
  存之早晚得归真

  五 十 述弃五盖

  (一贪。二瞋。三睡眠。四棹悔。五疑)。

  第三五盖皆须弃  贪恚睡眠掉悔疑
  诸佛目之为盖者  盖于心慧不圆知
  初者名为贪欲盖  答弥勒处已微推
  前说五尘是所欲  能贪欲者却于斯
  希须欲得名贪欲  此于禅定最相违
  美食鲜衣饱暖处  意中筹度欲图之
  瞋恚能烧一切善  害于禅定及慈悲
  想念那人曾恼我  便增我慢欲营为
  睡时六识都冥昧  喘息虽存似死尸
  余盖带情犹可觉  睡当迷倒浑然时
  掉悔名为第四盖  掉中三业总难羁(羁伴)
  卒尔谭论世上事(口掉)  等闲游走失威仪(身掉)
  意地无端缘杂境  不能专注正思惟
  自觉乖禅心又悔  悔中快快恨难追
  吾者自疑非法器  法虽胜妙恐差机(疑自)
  或疑此法修成否  虚消日月枉住持(疑法)
  或疑法主非真正  岂可将身一向依(疑师)
  犹预不能勤近趣  恰如行路遇分岐(此释弃义)
  如上五般须屏弃  誓心决志勿追随
  然后心心修定慧  清潭澄治鉴幽微

  六 十一 述调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第四门中调五事 节量各便得中平
  饮食友身勿纵恣 须教宴坐久安宁
  饱则填心拥气脉 五情昏闇不轻清
  饥则虚羸或困倦 心难[至*力]挺志难精
  二者睡眠多过患 须身提撕勿纵情
  此犹好于世上事 况修圣道岂能成
  数数䇿令神道白 勤勤觉使念心明
  毒蛇同室如何睡 贼阵相临岂不惊
  三者调身先导引 展于友节力如争
  呵出胸中热浊气 结跏端坐便?停
  腰背通肩无耸曲 项腮至顶勿偏倾
  上下齿齐舌柱腭 安神闭目务藏晶(晶光也。天台云。才断外光。不得全合眼)
  四者善调安般(出息)息(不调之相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喘风粗气患悲轻
  粗气疲劳风散乱 喘多结滞息难行
  宽放身心随血脉 绵绵出入寂无声
  依此自然心易定 世尊树下证无生
  五者调心离定鄣 心游尘境乱纵横
  用此粗心欲入定 如将汝砾作坯瓶
  粗者昏沉粗掉举 欲求禅定审须听
  掉好攀缘乱扰扰 沉无记录闇冥冥
  系念鼻端须审听 安心脐下绝经营
  脐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䇿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门中行五法  此于禅定是亲因
  一者心心欲离世  情中好乐欲修真
  二者全依钻火喻  初中后夜志精勤
  三念世间皆可厌  唯禅尊重实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轻重定其伦
  世界苦多西乐少  禅那常乐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拣择  一心决定不因循
  志等金刚难可坏  誓如铁石出迷津
  无量劫来缘造业  尚犹虚丧百千身
  设尽此生无所获  终无退念一微尘

  八 二 总结因缘

  (初二句缘。后二句因)。

  上来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经三观缘
  三观所依何法是  悟于净觉本未圆
  用此觉心修观行  观成称体即无边
  三观悉皆同此意  至心听取佛诚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种是行缘。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

  经道若诸菩萨者  拣于修观是何机
  若字由来通两势  若迷若悟二相违
  迷者不堪修此观  悟人方可任随宜
  二月空华悟净处

  释悟净字。悟无明如空华。觉体即净。

  二空法界觉圆时(释圆觉字。悟二空时。所显真如。觉即圆也)
  此净觉心是行本 三门皆用此为基(基本也。此是万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断灭
  良由此体自常持 于此体中止念虑(初劝)
  或将起幻正思惟 或住灵源观起灭
  观成万类悉能知 岂似渐门无解力
  将迷息妄无期□ 荷泽渐修因顿悟
  正同此教度人规(规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三种观门今第一 止于动乱泯喧尘
  不取诸缘为取静 静为躁木固宜道
  达磨教门名壁观 内心无喘(此四字是达磨之言)绝诸因
  宗分离念(北宗)辨无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沦 真理本来非动静
  今令取静似乖真 为欲对治喧动习
  且将静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为取(非别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观行人(无著论中。止观二门。皆有观字)
  散取摄来归正念
  唯心无境是精勤 精勤久习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论修止门中。下三句。接彼势销此经文)
  妄念波澄识像分
  故见历然分别识 是非烦动尚纷纭(如水清即万像现。下二句反释)
  心念动时不觉动
  耳唯闻外不闻闻(佛顶云。众生迷本。闻诸声故流转。下一句顺释)
  今经净源方觉识(问。念与识何别。而云无念有何识)
  虽然识有不资重(念者。生情记之不舍故。熏识起业识。但分别是非。不随之而系滞也)
  识有念时生爱恶
  识无念处绝忧忻(荷泽云。眼见色而能分别种种色。此是识也。文云。不随分别起。此是色无念也。北宗云。眼见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云。眼见色意同知净法。此是识也)
  识细念粗须审察 但能无念伏魔军(但者不必事须无识也)

  十一 述功成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前说正修寂静行 今论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彻底照 识空静慧朗然明(无念识翻成慧也。何名静慧。下答云)
  因静心通名静慧(问。何名发生。下答云)
  隐中显发义云生
  贪恚客尘从此灭 内心寂静体轻清(问。何名客尘。昔何所生。今何所灭。下二偈答)
  迷时妄执身心我
  我相生于爱恶情 爱恶染心非自己
  世尊遂立客尘名 静慧既生无我相
  身心烦恼岂能停 是故经云从此灭
  对治道理甚惺惺 又云内发轻安者(问。轻安虽是[必]法。因身调适而得。何名曰发)
  事势相因可谛听
  心有所之之谓意 意能引气气成形
  意昏气浊身尘重 意静气清身软轻
  轻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调畅自精灵
  心静气和身亦乐 身内心气故安宁
  修既从心非外得 故云内发莫疑经

  十二 七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静行已成今感应 遂将诸佛互相通
  今问凡夫修观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众生心者犹如镜 垢净之时力不同
  垢则难呈一切像 净时能现万般容
  本觉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镜被尘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尘已灭即心空
  由是十方诸佛现 由来凡圣本圆融
  我心应在佛心里 何疑佛现我心中
  恐有疑于影像喻 更须徴起再研穷
  佛心非相今云影 乍闻此喻似朦胧
  凡锐入于一镜内 九唯影像一唯铜
  铜喻观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岂乖宗
  论中亦说法身影(论云。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但随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差]有[同]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垢。法身不现)
  文字虽殊义亦同(真心即法身也。法性宗中经论如是)
  若就华严法界说 圣凡相遍互重重(据此。即佛遍众生。元是本分。何况观成)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唐言止 心静良田止万缘
  大涅槃经云远离(彼经。说三相故。得离十相。三者。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
  亦云寂静义皆然(能令三业。成寂静故。正同此云寂静轻安)
  亦云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经同此。云客尘永灭)能清等(能清贪瞋愚痴三浊法故。一一标云奢摩他者)
  悉是定门义一边(彼经云。以是义故。故名定相。义一边者。是一类义也。问此门既名于止。止观义别。何以疏科文。标云三观)
  前段标为观行者
  三门终处自明宣(待都了对天台三止三观。又涅槃三相。一一和会。即易见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启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辟支迦佛。及阿罗汉。一切圣贤弟子等。上来虽已忏悔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而烦恼心数无量无边。非唯八万。所造之业。所应受报。皆悉无边。不可具陈。今据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齐。更欲广忏无始已来本末罪鄣。准诸经教。若欲委细忏悔本末粗细一切惑业。令除灭者。先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一切罪鄣。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第一.惭愧者。自性我与释迦如来。往昔同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已来。已从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流浪生死。无出离心。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业。常与罪鄣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怖。可恐可惧。

  第三.厌离者。我等相与亲生死之中。唯有无量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若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观察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发毛爪齿脓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肠小肠脾肾心肺肝胆?胃肪膏脑膜筋脉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第四.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故尔。若见怨亲。即是分别。以分别心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云。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界。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

  第七.观罪性空者。我等所造众罪。无有实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生者。押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云。此罪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沥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鄣而不消。若复正尔悠悠。后纵情虑。徒自劳形。事将何益。但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向灰壤。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窅窅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到忏悔。经中说言。凡夫之入。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许。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知长沦苦海。宝由隐覆。是故弟子今日发露忏悔。不敢覆藏。运此增上之心。归投三宝。至诚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惑愚。繁满胸衿。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觉。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假。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因。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缚。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燃。开诸漏门。远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遍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中藏。无处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弟子。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四恶趣灭。得四无畏 愿弟子。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法身 忏悔爱等诸烦恼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尘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解当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回此功德。普及众生。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人命无根本  难可保须臾  忽然病困廛
  气急喘唯粗(集者标举)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被绳牵去
  将至?摩罗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梨(已上出无常经。已下正法念经)  如?好丑形
  令譬众像现(譬上有天宫。有地狱。乃至五道)  心业亦如是
  能为善恶形(已[上]集者结劝)  寄语修行者
  心笔利而尖  须将画圣贤  莫画三恶道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第卷十一

  永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时书

  山井庵室(六十九)

  为利益众生  南无一心佛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八上

  叹佛功德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所谓无染善巧方便大智慧宝。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若诸如来大智慧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置于如来深密藏中故。此四智宝。平均正直。端洁妙好。普能利益诸菩萨众。令其悉得智慧光明。是为如来心第四相。

  第二 起幻销尘观

  第一 二 述行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第一奢摩前已竟  如今次至等持门
  即当起幻销尘观  万法存时即不存
  此唱还标起行本  必须净觉作根源
  已下正明初起行  虚心审听世尊言

  第二 八 述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根尘识三因幻有  悟时觉此总非真
  此三更互为缘起  故云幻化是其因
  识之自分名心性  境杂于心故号尘
  宴坐起诸如幻智  谛观幻者是何人
  幻者都无实体性  无明妄有自他身
  觉此即名除幻者  勤勤观察莫因循
  所观之境能观智  至于出离及沉沦
  一切悉皆知幻化  常知岂肯顺贪瞋
  变起无边幻化智  遍观无量幻怨亲
  一一称真非彰蔽  触途开显免迷津
  即于幻化恒沙法  不见可除及可遵
  何必观门须数数  只缘妄念起频频
  除幻者(上二句)兼开幻众  开除二义未能分
  上二句连下二句  亘须相对配其文
  上是除迷(除也)下起行(开也)  上命离者(除也)下多闻(开也)
  除遍计心一净镜(除也)  起依他行万重云(开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根境既销他己一  大悲内发岂为难
  情发于中名内发  不劳作意故轻安
  轻安义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说看
  知幻怨亲无异念  利他自利岂亘单
  伤彼幻中执实苦  悲心开示普令观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辞劳苦或饥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贪出离住泥洹
  只为证于诸幻法  悲心如海广而宽
  十方菩萨皆如此  必因证幻故行檀
  次五波罗乃至十  终于八万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简滥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上长苗。

  有闻垢净皆如幻  便谓迷情不假治
  故云观者非同幻  令知药病义相违
  病差不应常服药  翻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观门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圆时
  如向土中种粟麦  苗生结子更须亘
  收子之时苗土弃  兼收苗土是遇痴
  种喻净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递相依
  若不将心观妄法  无因起智入玄微
  净心观妄而成智  智能入觉不思议
  入觉自然能所泯  唯修进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梵语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胜缘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须等至胜妙之境)
  等谓不沈亦不掉
  至于妄尽入圆融 据涅槃经唯见观
  其文虽异意令同 文中次第虽差别
  皆令正遍见虚空(彼云。毗娑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皆是观生灭之法。即知。同此幻观)

  此下入第三绝待灵心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一绝待也)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二绝待也)。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三绝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静观称真幻是俗 二门如上已开敷
  今当绝待灵心观 双非真俗亦双符
  还用觉心为行本 心金(性净本觉真心。被妄习所染。如金在矿)觉火(始觉之智。如火)入玄炉(观门如炉。金火入炉。即矿尽。以初悟之智。入观门。观察如来藏心。即烦恼尽。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修中道(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动静之门总不须
  不但身心为挂碍 了知之智亦嫌粗
  无意识知(知。是意识)身识觉(觉。是五识)
  虚灵不昧似明珠 此即经中明字是
  不开智慧不开愚 又且珠明有可见
  心明空廓无(音没)形躯(非根识也)
  下向无底高无顶 中无在处绝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东西南北绝方隅
  欲言相用非缘起 欲言空寂异顽虚
  欲说为明珠日月 欲标为见不开眸(眸眼也)
  言知又异于分别 言觉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间无所比 迥然独立异众诸
  相应即是灵心观 绝待不将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别念 且安明字破昏无
  了了不依诸挂碍 碍无碍境悉超喻
  既不滞于无碍境 岂令系想住如如(如如是无碍境。今不滞此。故云超)
  受用资缘兼世界
  虽无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闻见识(心也)
  宛然只在旧禅居 观境洞然无际畔
  身心尘域岂能拘 烦恼涅槃犹不碍
  况于空界及诸余 如万斤钟楼所碍
  击之声出振寰区 金铜器等皆如此
  声相锽锽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纯陀与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观智
  便须即定莫踟蹰 佛与众生心不异
  便随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随顺妙觉。西国语倒。译者回文不尽)寂灭境界(随顺菩提涅槃也。虽即未具足。已随顺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为皆浮想。

  上来所说修行法 始终性相了无遗
  若有人能依此观 观成功用复何为
  静幻不生名寂灭 妄缘之后一心时
  见闻声色如盲响(如净名说) 遮莫嗅尝与觉知(遮莫者。于智如风。于味不分别。于触如智证。法如幻化)
  任运自然名内发
  不同初入强任持 轻安调畅离粗重
  准上何烦再说之 随顺菩提名妙觉
  即为大般涅槃时 翻出涅槃云寂灭
  二俱无上圣中师 寂灭何殊于寂静
  还须□析二相非 灭是涅槃静是定
  灭超于静复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众生寿命属浮思 唯独自明他不见(上句释他不及。下句释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难窥
  不可智知(自也)兼识(他也) 不分他己想相亘
  华严经里分明说 一切众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灭始能知
  绝待灵心中道观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译禅那云静虑 义当定慧等无偏
  上云中道灵心者 显其真造一真源
  起行文中绝对待 正由双泯故双全
  是以三重遮二义 科为绝待理昭然
  大涅槃经名舍相 亦名动静二俱捐
  忧卑叉者名平等(全是本文平等。即此双存。是禅那义也。又云忧?叉者。名为不[诤]不观不行。即此绝待义也)
  还教定慧等心专
  此上双非绝待者(指释相经文)
  意令修习易忘缘 结名双是齐融者(指禅那)
  定慧俱收义始圆 双非双是皆中道
  绝待齐融悉离边 但勘经文三节义(一绝待。如上三重指之也。此是双非。二灵心。如上指门字也。此是中道。三定慧等。结名禅那也。此是双是齐融)
  自知配释甚精研

  第九 八 会前文及诸教

  依门各释三门竟 从此评量三种名
  三观皆标觉悟者 已闻前段六章经
  初章悟得无生灭(答文殊云。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又云。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乃至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故此澄祥息妄情
  第二了知诸法幻(答普贤云。众生幻。还依幻灭。乃至答普贤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尘亦灭。幻灭亦灭。终于明现故)
  遂兴幻智化群生(此章末云。幻相永离。即是前幻灭亦灭也。又云。是诸菩萨圆妙行。即是前非幻不灭。垢尽明现也)
  影灭空销觉显发(答普眼复云。垢尽对除。即无对垢。菩萨及说名教之佛。乃至灭影像故。无方清净。无遍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根尘识处界云云)
  皆为除疑(金刚藏章)欲断爱(弥勒章)
  始终顺觉证圆明(清净慧章。意云。后三章。亦只是成前三章)
  此与涅槃三种相(彼云。无十相故。名大涅槃。[居]比丘数数修习定慧舍相。则断十相。定名三昧。若取色相。不观色常无常相。是名定相。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定慧平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次别释云云如上所引)
  如前次配不亏盈
  但彼渐门(涅槃从是渐教中终极之义)观蕴法(彼观色等五蕴生灭之法)
  此依净觉以修行 又与天台三止观
  始终法义悉调停 但彼先观诸性相
  对三谛理便修成 此悟自心不立所(所观之境。谓三谛也)
  唯依悟处自研精(初顿悟之时。已劝之决无疑也)
  又此不标三止者
  门门止观自相真 又详璎珞经三观
  本业经中三谛名 一一三中各次配
  悉皆相契不相形 十方菩萨皆修此
  离此无由入觉城 三世如来从此证
  如佛此说总顷听

  第十 八 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初销本文

  依觉修成还证觉  始终于觉永依随
  故云随顺并亲近  离此修行无所依
  十方诸佛诸菩萨  道品波罗智与悲
  八万四千同异行  皆将三观以为基
  此是行人之事业  修之前后或同时
  单复互习名随顺(如下二十五轮)
  圆证寂成(圆觉)无上师

  后释三数之教

  此经本业涅槃教 璎珞天台等化仪
  何得观门方便法 皆将三数以为规
  良缘法性元三大(华严大方广三字。是体大。相大。用大。起信亦列三大)
  迷成三道镇相违(十二因缘。具惑道业道苦道。此三与三大。常远隔也)
  故说三因皆佛性(虽三道长隔三大。然于此不失自性。故名三因佛性。一性因佛性。即本性也。当此灵心。二了因。达妄法皆空。即此静观。三缘因。六度万行。迷即此幻观)
  制三聚戒便坚持(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
  令依三上修三观 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展三归(三宝)
  灭于三道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具于三德不思议
  得三妙觉(实相菩提。方便菩提。实智菩提)三圆寂(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圆净涅槃)
  住三秘密(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是圆伊(伊字三点)
  故此经云一切佛
  皆将三观以为基(□□本文)

  八挍三观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二乘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此云无贼。亦云杀贼)辟支(此云缘)佛(此云觉者。谓觉缘之者)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初三偈且释罗汉辟支。

  阿者言无罗汉贼  杀烦恼贼是其功
  十使已除(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八解脱
  三明已备六神通  辟支佛者名缘觉
  觉了因缘自性空  修此二乘成极果
  悉超三果出烦笼  应受人天广供养
  堪为龙鬼所归宗  礼者灾衰当殄灭
  供之福报自丰隆

  次二偈述度人令得二种圣果功德。

  若人教化众生类 令入如斯圣位中
  从一二三直至亿 百千万亿数方终(从一数。至忆。又从一亿二亿数百千个亿。方后度得尔许人。皆成罗汉辟支佛也)
  世福只应佛晓了 凡夫欲测实其缘(此上正明功德。此下明超过人天)
  施戒善因将对此
  犹如培塿比高峰

  三有八句明修习三观福。又超过度人之福。

  复有一人别起行 唯求圆觉一乘宗
  闻说前未三种观 心心领悟庆难逢(三观根本是前六章所说。到此成就故。功德甚多)
  一志不随万境执(经云随顺者。是前六章所说。不随顺遍计执情也)
  万般唯顺一心融(正明随顺无碍法门。无碍法门者。万境融为一心也。依此故。三观无碍)
  修习此心才一念(经云一刹那顷)
  已过前福(度人证圣果之福)数无穷

  五有二句申疑情。

  刹那之福何如是  心虽欲信意难从

  后二句通疑念。

  都为正当随顺处(一在随顺身心外境。皆全空如幻。但是圆觉净心心境界处也)
  此时直与佛全同(故经云十方如来心。皆于中现)

  至心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熏习无明。鄣蔽心目。随逐烦恼。造三世罪。或耽染爱着。起于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或惛愦瞪瞢不了烦恼义。我慢自高轻慠烦恼。疑惑正道。犹预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于三世执断常烦恼明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乃至一等四执横计烦恼。如是烦恼。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怠堕缘缓不勒烦恼。情虑躁动觉观烦恼。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谄曲而誉不直心烦恼。刚强难触不调烦恼。易忿难悦多贪恨烦恼。疾姤击刺狼戾烦恼。凶险暴害谄毒烦恼。乖背二谛执相烦恼。随从生死十二因缘流转烦恼。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起四住地。构于三界苦果烦恼。如是诸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愿皆消灭。

  又弟子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月厚。非唯轮转生死。受苦无穷。而乃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于众善。成种种鄣。今日觉悟。一一忏悔。所谓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之烦恼(乍看似鄣字在句末。细详鄣字之意。皆在每句之首。已学初地至十地不合。是烦恼故)鄣。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之烦恼。受人天尊贵之烦恼鄣。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鄣。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鄣。学立那般那数息不净观诸烦恼鄣。慈悲喜舍因缘烦恼鄣。学十方便三观义烦恼鄣。学四念处?顶忍之烦恼鄣。学闻思修第一法烦恼障。学空平等中道解烦恼鄣。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鄣。学七觉支不示相之烦恼鄣。觉于道品因缘观之烦恼之鄣。学八解脱九定之烦恼鄣。学于十智三三昧之烦恼鄣。学三明六通因无碍之烦恼鄣。学六度四等之烦恼鄣。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鄣。学大乘心四弘担愿之烦恼鄣。学十信十行之烦恼鄣。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鄣。学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烦恼鄣。学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之烦恼鄣。学八地九地十地双照之烦恼鄣。如是乃至鄣学佛果百万阿僧祗诸行上之烦恼。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至倒稽首。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悉皆消灭。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折骄慢幢。竭爱欲水。灭瞋恚火。破愚痴闇。拔断疑根。裂诸见网深知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贼怨。六入空聚。爱诈亲善。修八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应十波罗蜜常现在前。

  又愿弟子。藉此忏悔鄣于诸行一切烦恼愿弟子。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被结业之所回转。以如意通。于一念顷。遍至十方诸佛净土。摄化众生。于诸禅定甚深境界。乃至一切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无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等众听说此时无常偈

  莫道年年相保守 功德各自卑修营
  此会众徒分散后 岂知谁死复谁生
  一朝入玉成尘聚 家中寂寂不闻声
  纵使灵床安哭处 何由可得见真形
  凡愚不觉此 常耽五欲乐 正法念经中(出第三十七)
  说偈呵责曰 若人不观心
  常受行欲乐 长夜久时眠 苦恼不曾灭
  痴故乐受乐 不觉知苦恼 后得衰恼时
  乃知得何果 欲初似贤善 不实甚为恶
  此为地狱使 专行不饶益 盲者信此欲
  智眼者则离 犹险岸相似 如是堕地狱
  谨慎第一友 常能作利益 放逸第一怨
  故应近善友 欲遍一切身 如第一严毒
  恶道第一道 所谓放逸是 若行于放逸
  复深着境界 彼以愚痴故 常受诸苦恼
  一切命皆失 一切乐皆尽 一切爱别离
  汝死时欲生 死为第一恶 到旷野大道
  更无如法归 故应随顺法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卷第十三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九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身。作无上医王。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却。炼治法药。已得成就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乃住寿命终无劫。其身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用。一切佛事。未尝休息。众生见者。诸烦恼病。悉得消灭(八也)。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身第八相。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三观单。复辨音菩萨

  于是辨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此诸方便。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第一 二 述问目

  辨音起白大悲尊  上说甚为希有言
  行相分明虽已领  未知所应几般根
  为当一个修三观  为复三人各一门
  为须依次为超次  先后同时愿细论

  第二 二偈 举意标数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乃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告辨音汝谛听  理无修法及修人
  菩萨众生依幻力  便论修习契于真
  三门单复相交络  二十五般清净轮
  轮是力能摧辗义  摧坏无明辗客尘

  此下两唱。不唱不举经文。然具依经为悬配合(每观但以一字显之。图易说易会也。初云静。次云幻。后云寂。皆是经本文也)。

  第三 四 述悬配所以

  具束为三(三者。谓一者单。二者复。三者具)。

  世尊开此多门户 各住筹量力所堪(二十五十)
  多门只是前三法 此法前章已自谙(三观行相全是前法不必重举)
  乍举经文却似乱
  喻于风起动清潭 何以乍闻如杂乱
  交罗前后互相参 如今别欲开方便
  撮略机关直指南 经中一一分明说
  要知大数且先谭 六门各二(二二相合。然皆先后。谓第四五。第十一二。第十八九也)三门一(三单也第一二三也)
  十六门中各其三(于中。六门三时前后。九门雨时先后。谓一双及一只为雨时。最后一门三观同时)
  二十五门随占一(或自拣定或结标卜定)
  决心一占莫余贪(拣定了。即一向修。更不得前。却思虑)

  第四 九 依约次第别配

  (悫法师。于二十五。各各立一观。名今便随次于下配数处指之)。

  上束为三约数摄 未排前后及同时
  今约经文彰次第 不看经亦了然知
  初之三段皆单一(初静。名证浑息用观。二幻。名庖丁恣刃观。三寂。名呈音出碍观)
  最后一轮三总持(名如意圆修观。以摩尼珠。为喻也)
  中闻交络三皆七
  每七皆将一作基 三七既成二十一
  前三后一数何亏 二十五轮今已配
  大网开合只如斯 三单一总非难见(以上已注)
  唯有中间要指挥 三七各皆分四节
  三科类例不参差 根本三门依本次
  各皆论次悉常依 今初静观为其首
  兼于幻寂以相资 一二门中(初七中之一二。当大数第四五也。中后例而计之)皆次二(二二他合也。四先静后幻。名运舟兼济观。五。光静后寂。名湛海澄空观)
  三四门中三次之(六。静幻寂名首罗三目观。一静寂幻。名三点圆伊观)
  五中先一后齐二(八。先后静双观幻寂名品字单。双观)
  六七先双后独为(九。先双静幻。后单寂。名独足双显观。十。先双静寂后单幻名果落华敷观)
  凡言次者皆先后 每言齐者即同时
  此七轮初二各二 后余五者各三支
  幻寂二章全类此 皆将主首次余知(以七轮[以幻]为首。十一。先幻后静。名先武后文观。十二。先幻后寂。名功成退职观。十三。幻静寂。名幻师解术观十四。幻寂静。名神龙隐海观。十五。先幻后齐静寂。名龙树通真观。十六。先齐幻静后寂。名商那示。相观十七。先齐幻齐幻寂后静。名大通宴默观。后七轮以寂为首。十八。先寂后静。名宝明空海观十九。先寂后幻。名虚空妙用观。二十。寂静幻。名舜若呈神观二十一。寂幻静。名饮光归定观。二十二。先单寂后齐静幻。名多宝呈通观。二十三。先齐寂静后幻。名下方腾化观。二十四。先齐寂幻后单静。名帝青含变观。二十五。已如前释)
  势分自成二十五
  无因增减使盈亏 最后一轮最要妙
  文虽似易义玄微 今举经文而解释
  至心听受审思惟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第五 四

  圆称觉心而发慧  慧心非一亦非殊
  同合色空性相等  如珠合影影和珠
  合理理融金即事(静即幻)  合事事空与理修(幻即静)
  中道义宗于是现(二空即寂之中观)
  始终三法互冥符  性相不离于觉性
  一金千器入玄炉  性即静门相即幻
  觉心寂灭体宁孤  融圆觉性舒而卷
  合于一切卷而舒  卷舒无碍而圆觉
  动静同时御丈夫(同于佛也戒也)

  寂静(定也)思惟(惠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六 六

  若有欲依此法者  当持梵行静思惟
  戒定慧修而忏悔  于三七日绝尘机
  二十五中随所乐  当勤精进便修治
  一心决定无余念  不得于中有所疑
  若疑机感相当否  何门胜劣又难知
  即翦纸签二十五  依签标记莫令遗
  置在道场依日数  精诚礼念至心祈
  卜定应修凭圣力  恳求哀愍示相宜
  信手结标勿拣择  依结开看便用之
  遇心即澄幻即起  若当寂灭即双非
  前后同时单与复  随其顿渐便须依
  一念疑心即永失  观门成否验于斯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已下十二礼准上)。

  至心忏悔

  众等相与即今身心寂静。无诳无鄣。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何等为四。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第一.观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遂魔道。行邪险。如鱼答钓。不知其患。如蠢作茧。自萦自缚。如蛾投火。自烧自烂。以此因缘。不能自出。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流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刹所食。未来生死。其然无涯。没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尊极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余。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良难。

  第三.观我自身者。自念我此身中。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藂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鄣。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槃妙果。

  第四.观如来身者。如来之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复方便入于灭度。慈悲救摄。未曾暂舍。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鄣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三宝。求哀忏悔。

  弟子等上已忏悔种种鄣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鄣。夫业能装饰四生六趣。在在处处。随系受身。不得解脱。犹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荫。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故知三界形类不同。皆是业力所作。所以佛力虽尊不如业力。然所造业。上中下品。轻重不同。皆须先以自力。猛利悔恨之心。然后托于佛力。克己谢失。改缘惩过追变。往心预遏。未毗尼无悔重之法。方等有忏逆之文。以大收小罪。无不尽故。须至诚殷重。对三宝前。忏责先心。陈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时作已三时皆重。心境相应。复是逆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作业数利。迷因谬果。不识于犯。又不识法。名为上品。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时心重。作已心轻。境重心微。又非三极利。而不数。不迷因果。名为中品。言下品者。前后心重。正作是轻。境与心违。又非出众之犯。数而不利。识法识罪。明信因果。最为下品。夫欲忏前三品。还有三种忏门。一者伏业忏。二者转业忏。三者灭业忏。所言伏者。依二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为忏。既经发露。本罪不增无隐过。以覆藏等。罪应生不生。名之为伏。二转业者。以役时换长时。用轻苦偃重苦。于三恶道中。若应受报。愿于今身偿。不入恶道受。此明转业忏也。三灭业者。心须观解明白。深发大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暗空。忏悔正慧。喻若明灯。明灯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灯也。迷因谬果。具造诸?。佛性潜辉。故知如暗室发真慧火事等。明灯灯起暗除。解生惑丧。业无不灭也。

  弟子等自惟。无始已来。至于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天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识。或造五逆深厚浊缠无间罪业。或造一阐提断善根业。轻诬佛语谤方等业。破灭三宝毁正法业。不信罪福起十恶业。迷真反正痴惑之业。不考二亲反戾之业。轻慢师长无礼敬业。明友不信不义之业。或作四重八重十重鄣圣道业。毁犯五戒破八斋业。五篇七聚多缺犯业。优婆塞戒轻重垢业。或菩萨戒不能清净如说行业。前后方便污梵行业月无六斋懈怠之业。年三长齐不常修业。三千威仪八万律行不如法业。不修身戒心慧之业。春秋八王造众罪业。行十六种恶律仪业。于诸众生无愍伤业。不矜不念无慈悲愍业。不拔不济无救护业。心坏嫉忘无度彼业。于怨亲境不平等业。体荒五欲不厌离业。或因衣食园林池沼生荡逸业。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众罪业。或喜有漏回向己有鄣出世业。如是等业无量无边。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来是忏悔无间等业。所生福善。愿生生世世。灭五逆罪。除阐提心。或舍离愚心。成就智业。如是轻重诸业。从今以去乃至道场。誓不更犯。恒习出世清净理法。精持律行。守护威仪。如渡海者爱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标行首。戒定慧品。转得增明。速成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大悲三念。常乐妙智。八自在我。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自后无始劫  生死数恒沙  积骨富罗山
  积血如大海(如佛名经广说)  譬如路傍树
  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  不久皆如是
  亦如群宿马  夜聚且随飞  死去别亲知
  乖离亦如是  唯有佛菩萨  是真归伏处
  依经我略说  智者善应思

  (出无常经)

  第二十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音声。非有方所。但欲随众生欲解缘出。其性究竟。不住方所。无有言说。为欲觉悟放逸众生。出于无量妙法音声。遍法界中。而令开悟无数众生。闻此音已。皆生欢喜。勤修善法。于三乘中。各求出离。又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道场众会。皆无不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根未就者。不应闻故。其有闻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净觉染污净诸业鄣菩萨。

  第一 五偈 述问目

  于是净诸业鄣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三观诸轮前所说  修行要道更无余
  然且众生潜带我  斯为一切妄根株
  虽勤修习难成道  何曾得与觉心俱
  净业意图佛显示  所阵问目且伴愚
  若此觉心本性净  悟来与佛不应殊
  何得每逢违顺境  宛然增爱等凡夫
  因何染污令如此  强强除之不肯除
  几度将心欲比佛  因修不觉已成粗
  直心荡荡分明在  觉性昭昭事不虚
  频频欲入皆迷闷  是何阻隔遣乖疏

  七述第一总叙过由(文二)。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一展转生妄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上皆惑道)。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业道。兼上总为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苦也。即当苦谛。上明凡夫三道轮转。故不入觉)。厌流转者(道谛)。妄见涅槃(灭谛。上明二乘偏住涅槃。故不入觉。此下第二违拒觉心云)。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三动息俱迷)。 是故动念凡夫。及与息念(二乘)。皆归迷闷(正明也)。何以故(上微。下释。释中初直释)。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根本不觉也。二乘亦有未识此也。此下转释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释根本所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俱生惑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四结成鄣觉云)。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佛言谛听吾今说 三界迷愚诸有情
  无始已来妄想有 我人寿命及众生
  认此四般为实体 明中念念本无明(上过患本起也。下过患滋多中四。初展转生起妄云)
  由此便生憎爱境
  妄中重执妄音声 二妄相依造妄业
  业招苦乐卵胎形 厌流转者修偏道
  妄见虚空似化城 前章为汝推穷了
  汝等皆知假名□ 无始俱生犹闇执
  潜流相续卒难停(此下第二违拒觉心)
  由此不能入净觉 非觉违拒使昏宜(三动息俱迷云)
  是故生心及息念
  皆归迷闷不能醒 本起无明为主宰
  生无慧目喻生盲 身心等性皆颠倒
  如人护命恐临刑(此下结成难觉)
  当知爱我同随顺 非随顺者便增生
  憎爱二心相爱育 故令修道不能成

  第二 别明四相中。即分为四

  第三 当第一约事验我

  (因事引起。验其任运分自他者。即知自中是我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初二句且都辨四相之体。

  但生四相难明了(此四相无始已来。与身俱生。悲故生心起意。念念任运如此故生心难明了)
  修断心中展转因(此约修行人断粗成[约]展转因伏也)

  次十句正明我相。

  我是众生心证者(证验而已) 自他二相极难拘(自他既殊。自者是我也)
  如人百体任调适
  无记之间忽忘身 四支乖摄加针艾
  方验其中我甚亲 修道之流亦复尔
  幽居离境似融神 违顺碍心方觉我
  即知所证未为珍(我相既在。设证涅槃。亦是我相。带我之缘。还成我也)

  第四 一偈 二悟我名人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悟我是空不认我  能不认者又名人
  所(悟)既非(我)真能(悟)亦(知)妄
  故知人相尚为迍(迍邅滞此不入净觉)

  第五 一 三了迹(故名众生相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语。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于证语皆难及(谓正了前能悟。是滞之能。又成所。所既妄立。复生妄能。了知此续生之能。是妄之时。此能又亦成所。展转无由。见其能也。故经言。而我人相所不及者。由此展转了达。展转迹生。其相不一故。名为众生相)
  了者还成迹未论
  了迹迹生生不一 此众生相又迷津(迷入觉之津也)

  第六 二 四清续如命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觉斯展转无穷过 泯然无厌复何忻(不厌展转之所为。不忻展转之能为功也)
  虽泯于诸不自泯(不忻不厌都休之心即是自也)
  觉(即上不自泯也)于所觉(前展转三相也)亦同(不离)尘(以却是命根后文也)
  譬彼(所不自见。犹如)命根难自见
  潜相连续暗忻忻
  故此名为寿命相(从喻立名) 冰销汤冷始全真(水喻真性水喻我相。乃至展转之所觉。汤喻展转之能觉。谓冰冻成冰。还煎水以销之。冰汤俱尽。湿性[存]存。以喻迷心成我。还悟心以断之。我智俱尽。照体独立)

  第三存我失道中二。一总标失道。二展转广释。又四。一认我为真。二说病为法。三将凡滥圣。四趣果迷因。二中三重徴释。一久修如何不证徴。认我取证非真释。今此第一唱中三偈。总标失道。及广徴释中。第一重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第七 初六句且述总标失道

  四相潜神能鄣道 欲求道者总须知
  虽经多劫勤修习 终不能成圣果基
  基本谓因也因既 不成从何证果□
  华严六度非菩萨 只为色心无所依(彼经云。假使有菩萨。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具修六波罗蜜。若未闻此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亦不得生如来家)

  次六句述第一久修如何不证徴。认我取证非真释。

  今认我为圆觉体  故令证入永无期
  如认梦身为自己  勤营家业欲何为
  亦如认贼将为子  财宝如何得免衰

  第八 二

  第二取证云何妨道徴。爱寂憎喧非脱释。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爱涅槃入缘我爱(潜计我故。爱涅槃。令我得寂灭乐也。由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伏之暂似涅槃时
  亦缘我故增生死 但除生死我无羁(生死本由憎爱。今爱涅槃。还是本爱。今憎生死。亦是本憎。所憎所爱虽殊。憎爱之心。元是本习。带之修道。是得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
  别憎生死甚愚痴 爱寂憎喧非解脱
  弃影劳形虚自疲

  第九 九

  三何知证法非脱徴。赞喜谤瞋验我释。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徴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何以知他不解脱(徴也) 谤赞喜□验其非(略答也。下广释)
  世间尘境犹难验(世境违顺粗重易防故。难捡验)
  就法因缘始露疵(就法难觉察。防备故。不觉彰露)
  若复有人赞彼法
  即生欢喜欲为师 若有谤他所得者
  便生瞋恨欲相离 则知我相常坚固(但言为法瞋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
  藏识之中永执持(执持根身同安危也)
  潜伏(种子)元来不间断(现行也。相续流注。遇境即发故。今因对外境。验得内身心我相潜续也。唯识颂云。恒转如瀑流)
  诸根游戏役身仪(役令造作种种。不自由也)
  前者慧军虽数举(止观为将。万行为兵。即前闻普眼观。及三观。皆曾节节悟无我也)
  彼时魔众亦频隳(利根已永伏。钝根者亦有闻慧或思慧也)
  阿赖耶(此云执藏)城(觉城。迷时为赖耶城。如长安为朱泚贼城也)根境固(唯修慧。方能摧破诸惑。四相障之难进军故。打城未破。上皆相分也)
  其中主宰(我相也。即见分)尚难窥(行相微细。难照破也。三乘无学不执。方舍赖耶之名)
  末那(第七识也。此云意)常持(亦可云内侍。一向内缘。恒执第八见分为我。依彼生起。常缘于彼。故言常侍)牢防护(常具我爱见慢等四种功用。故云防护。防护我也。灭尽定。及大小乘见道。虽伏未断。故云牢也。故唯识云。此染污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可]断)
  具于四惑审恒□ 意识谋臣(能执一切法。能造三界业故)营内外(遍缘内外。及三世三性。五十一心所。故下云)
  五十一将(一一心所也)悉羁糜(意识皆遍缘)
  傍监五识诸军使(五识卒尔才起。此意即因缘故)
  专镇意门最要机(不因五识亦能独行)
  □□□神通游戏(由六根门户中有六识。守当防备。故能通其主。于六尘中游戏)
  时时偷号(前云。为法瞋喜等)惑禅支(细惑不能破戒。但惑禅也)
  瞋军诈道降魔力(内心瞋彼因呵骂打。自谓。为法降魔徴恶劝善。故悉云云。被彼二境回换)
  爱贼潜称利物慈(□贪爱城郭宝钱。归凑供养。自谓为利物)
  往往侵疆扰观境(迷于六尘。为心外定有。则是贼境。知六皆空唯心变现。即般若法身之境。我今已悟此境为我也。然不觉妄起。憯执为有。执生贪着。还成尘界。故云往往侵疆也。由此观之难定。故云扰我观境也)
  频频细作探毗尼(时时动念欲作破戒事。便僻思戒律理。例云。恐开遮不定。又云我必不至极粗之事。些些应不妨)
  外怯现行深般若(以悟心常欲觉察故。妄念似劣。不敢故意生情贪瞋造业。但专同观智分明。如昼时。即潜伏故。今欲推察身心道理时。但见自己一切是当。都不觉其非。故下云昼伏)
  夜行昼伏镇狐疑(及乎对违顺境。乖于心念。迷习覆翳。昏黑如夜时。即恣行计校上或拟违法。皆师种种等)
  内挍无明郎主势(六贼之境。即如或伏或行。若七识四惑。及八中。三细。即常相续。故上云内校。下云昼夜常攒等)
  昼夜常攒妄想旗
  尘劳之众频团聚(一念瞋起。具八万鄣门。乃至一念。起五阴俱生等)
  妙觉中城数被围(偈云。不能入觉城者。被贪爱等围之。令智慧大将入中。照显法身不得。法身隐于形壳中。如被围也)
  由此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如斯(佛结答菩萨所问)

  第十 二 述第二说病为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世尊复告善男子  听说前人我有无
  若证我空谁毁赞  又谁说法号为吾
  道吾说法他家毁  岂不照然我未除
  说病以为真实法  虽勤精进转增愚

  第十一 七 述第三将凡滥圣总结三以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二偈。抑圣同己)。

  佛称凡圣圆融者 证入冥通事不虚
  末世闻时元带我 心心常与妄情俱
  便认如来解行处 真言与我更何殊
  斯人抑圣同于己 不知犹是梦形躯(此下即骋已齐圣。于中初六句。明认其圣智)
  或有众生未证得
  谓言理智已其符 薄解圣凡平等理
  浑迷乳酪异醍醐 斯人骋己齐于圣
  是增上慢大凡夫(下十句。验出凡情)
  见胜进者心生妒 足验常为惑所拘
  恐疑圣者形无定 故约心情辨实虚
  若得自他无二念(下文云。观彼怨家。如己父母)
  不妨或得证真如(心虽如此。尚未必的是真证。如北川人。亦无彼怨家。如己父母。见他己未一)
  他盛己衰即嫉恚
  他衰己盛即欢娱 自觉内心如此者
  即知决定属迷徒(后一偈。总结前三段)
  上来三类众生行 验出皆明我爱余
  是故不能入净觉 别无染污使乖疏

  第十二 二 述第四起果迷因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佛告善男子听末世 众生难得胜缘熏
  纵有希望成圣道 无令求悟但多闻
  却为多闻增我见(华严云。不能了自心。增一切恶)
  不知实相助魔军(智论云。多闻无有慧。亦不知实相。犹如无目人。而于明中行)
  趣果迷因狗逐块(涅槃云。但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犬逐块。不逐于人)
  世尊从此观精勤(文在下)

  第十三 二 述大文第四断惑成因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謟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主增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精勤勇猛降烦恼  定慧闻持愿早成
  爱慢自他皆寂灭  贪瞋謟曲悉无生
  勤求善友离邪见  佛说其人智渐明
  若于所遇生憎爱  定是不能入觉城

  至心忏悔

  弟子等前已总相忏悔一切诸业。今当次第。更复一一别相忏悔。若总若别。若粗若细。若重若轻。若说若不说。品类相从。愿皆消灭。别相忏者。先忏身三。次忏口四。其余诸鄣。次第稽颡。身三业者。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啖其肉。伤慈之甚。是以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故啖此鱼肉邪。又言。为利杀众生。以钱取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故知杀害及以食啖。罪深河海。过重山岳。然弟子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云。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生食啖。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弟子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有此。

  释。即悟妄等也。既知万法如空华。岂更见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全。真理一言。点凡成圣。亦释因不异果。如斯因地。方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顿出生死也。亦无等者。非唯轮转之法。亦无受轮转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脱。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危。意令修道者。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虚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作观行。故使身心空无。本性空寂。元来无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经。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解曰。于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觉妄之智。二又泯其拂心。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念分别空有。不是无心。四总结离过。是真无念(拂迹之由。下自徴释)。后释正因。

  是则等者。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顺。亦非别有能顺。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顺净觉。故言净觉随顺。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后徴拂所由。释归圆实。

  经。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解曰。先徴意云。身心幻妄许可说全空。知觉称理。因何又拂。有无俱绝。约何修行。释意云。相因相待。皆是从缘。人人之法岂实有体。生心动念即乖不性。失正念故。圆觉性体。俱无如是等。故于中曲分两节。初明诸法(二句)。后显一心(六句)。虚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灭也。谓如上相。犹若虚空。本自不生。今无可灭。非谓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经云。一切法空。无毫末相等(等取诸文非一)。常不动者。一切法寂(净名)。不来去也。非已去也。非未来。非现起故。故法句云。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法华云。常自寂灭相。又华严有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上句)。不来不去(下句)。无功用(非作故无等)。解脱门(净觉随顺)。

  次如来藏下显一心也。略启二门。初唯释如来藏。后总释经意。初中六门分别(此是经题义[令]全部。故备释也)。一释名。二出体。三种类。四行相。五业用。六劝信。今初。由三义故。得名为藏。一隐覆义。二含摄义。三出生义。(佛性论亦有三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义。然局于此经文当乐也)隐覆者。复有二义。一者藏如来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具诸佛德。但以迷倒。都不觉知。故名藏也(藏有如来有财释也)。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云。生死二是如来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乃至常不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一萎华(贪使)佛身(真法界中)。二岩蜂(瞋使)淳蜜(说一昧法)。三糠糩(痴使)粳米(说种种法)。四粪秽(增上贪等)真金(真如不变)。五贫家(根本无明)宝藏(法身佛性)。六庵罗(见惑)内宝(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贫女(不净地垢)轮王(报身)。九燋模(净地诸垢)铸像(化身)。二者佛性论如来藏品云。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隐覆中文)。含摄者有其三。一体含用。谓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而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为藏(金器)。二圣含凡。佛性论言。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如来藏(所摄中文上二皆持业释)。三因含果。谓因地已摄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论说(能摄中文)。出生者(论三义中无此)。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证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论。释地义云能生能持。又释金刚藏云。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树心坚密。能生长枝叶华实。地智亦尔。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为如来。亦持业释)。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

  二出体者。即论中一心也。论又依此显二门。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十地经云云)。胜鬘名为自性清净心。此下经云如来圆觉妙心。涅槃即名佛性。唯识但就染相名为藏识。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藏识。三种类者。佛性论云。如来藏有五种。一如来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义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实)。五自性清净藏(秘密)。胜鬘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即论中初一藏。华严亦云入法界藏智无差别也)。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之四名。初总相。次克体。三已证。四约迷。将客尘不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思议如来境界。

  (纵为犹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译者。具矣)四行相者。然此如来藏心。约真妄和合。总有二种行相。谓此经下云。如来藏自性差别。论云真如生灭。然真妄各有二义。真谓不变随缘。妄谓体空成事。真中不变。妄中体空。即真如自性也(胜鬘云。如来藏。离有为相。常住不变)。真中随缘。妄中成事。即生灭差别也。如真性中复有二种。胜鬘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若脱若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河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云。如实空。如实不空。义全同此。后释生灭。亦有二相。谓漏无漏。无漏复二。有为无为(无为亦在生灭门者。具如论疏辨也)。有漏亦二。谓善不善。五业用者。前二行相。皆有业用之义。初真性者。有其二业。一能持自体河沙功德。从本已来。不失不坏。二能御客尘河沙烦恼。无始时来。不染不污。后生灭亦有二业。一能起惑造业。旷劫长受六趣生死。故楞伽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灭。二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证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论等。由后二业故。宝性论引经偈云。无始时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长行引胜鬘释云。性者如来藏(唯识释云。界以因义释。随自宗故)。依止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诸道者。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证涅槃者。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六劝信者。既诸佛因果。终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须信解(宝性云。是一切智者境界。何以故。乃为愚倒凡夫说耶。偈答以法弱心等云云)。离此别信。信则堕邪故。密严经云。呵为恶慧。必须了之。方知正道。故胜鬘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华严初会。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虽此心圣凡等有。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道者。深信自心。应舍难舍之妄缘。求见难见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胜鬘经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一也)。彼心为烦恼所染(二也)。若料拣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见(执蕴为我)二四倒(无常苦无我不净)三失空(离空如来藏义。修空者三类云云)。具如宝性论说。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染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如胜鬘说。又反三非。三非。复成三是三非可以意得。

  上来释竟。释经意者。今此文中。约藏自性。离有为相。常住不变。以释上拂迹之由。即二种行相中。真如门也。言如来藏者总标。次二句空藏。后三句不空藏。无起灭者。释上所知生死等。无知见者。释上彼知觉等。见各生死起者。即云执情。见生死灭者。即云知觉。今以如来藏中。既无可起可灭。何有能执能知。又迷时生死非起。净心非灭。故无迷也。悟时净心不起。生死非灭。故无悟也。无悟故无知见矣。此乃不不可识识。抑亦不可智知。识智俱如。方为自体真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性者。界性与藏心。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如论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如来藏则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如云能造善恶。能起厌求。就法界言。则无斯义。据此则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则遍周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究竟者。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者。体遍十方。满者。众德具足。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也。

  第四结牒问词

  经。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解曰。但结前文。更无别义。此下大文第二偈颂。文二一标举。

  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解曰。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者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颂。此言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颂。此云应颂。四名蕰驮南颂。此云集绝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十一段偈。于前四中。皆是祇夜。于后八中。正唯三七义。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恩说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释智辨。解持说行。对会可知。然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今此段中。五偈重讽。长行更无。别义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经文有少增减。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陈文四。初一偈讽了悟本觉。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二五句讽摧破无明。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上二段皆长离偈合。三七句讽拂迹成因。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满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幻灭无处及成佛道等言。长先偈后。四一偈讽结牒问因。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菩提心者。长隐偈显。下诸偈颂例此唱经。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谓创因法镜照心。顿能信解。至于长久修证。则节级不同。良以障有浅深。根有利钝。习气厚薄。心行依违。故须处处随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证。阶降虽殊。必藉本因故。言依解前则信解。此则行证故。华严八十卷文亦唯四字摄尽。所谓信(初会)。解(其次六会)。行(第八一会)。证(第九一会)。此乃文虽广略。妙轨攸同。纶绪始终。唯斯二典。文中二。初徴释用心。后广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修之理一异难明。意实相符言而似反。故须徴释令解用心。然后随性随缘。广为明其行相。初徴释文中。大科四段。不异初门。伸请中三亦同前例。今初进问威仪。

  经。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币。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解曰。普贤是行中之体故。标居首。为下所依。总别观门。不离此故。二圣表法。已具前文。次正陈中。文四。一就当根徴起。

  经。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解曰信解圆觉。即是当根虽达天真。未明缘起(下云曾不了知如幻境界)。大士悲愍接下无方。反覆徴问。用心解行。如何契合。二问解行相违。于中复二。一幻幻何修问(难以幻修幻也)。

  经。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解曰。初二句解。后二句行。谓一切如幻。正解分成。幻法非真。复何修习。故解与行进退相违。徴释用心。实由斯矣。

  此问从前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文。而来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幻幻何穷尽。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

  心识常怀惨毒。无慈愍心。或因贪起杀。因瞋因痴乃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及以咒杀。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鱼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悉忏悔。或以槛?坑拨。叉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四卓网四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蚬螺蚌湿居之属。使水陆之与空行藏窜无地。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或自共庖厨或。贷地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用伤毁。身首分离。骨肉销碎。剥裂屠割。烧煮炮炙。楚毒切害。横加无辜。但取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报殃累永劫。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他杀。闻杀欢喜。或习屠脍。及为形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忿怒挥戈儛刃。或斩或刺。或推着坑堑。或以水沉溺。或塞穴坏巢土石捶碑。或以车马。躏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生命。垦土堀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害滋甚。或打扑蚊虻狛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泽沟渠。狂害一切。或啖果实。或用谷米。或水或菜。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类。或食酱醋。不看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地细微众生。弟子以凡夫识暗。不觉不知。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压拉拷掠。打掷脚手。蹴踏勤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今日至诚。向十方佛尊法圣僧。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乘是忏悔杀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穷。永离怨憎。无杀害想。于诸众生。得一子地。若见危难急厄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脱。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便诸众生。睹形见影。皆蒙安乐。闻名听声。恐怖悉除。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

  (心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七)

  此身念念变  乐念念无常  着欲诸人天
  无眼故不见  后受至胜处  恒常受行乐
  若死王未至  不能到乐处  不知生死者
  心见不生怖  彼后欲死时  于自业方悔
  境界不厌足  诸根亦如是  若为知灯照
  则除着乐闇  常习近境界  思念无量种
  如火为风吹  炽然而增长  欲乐甚大力
  常增欲大焰  智者谛思量  故能调境界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忏文卷第十三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四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一上

  叹梵准前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常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宝大智慧宝。诸菩萨修集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罗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罗。持心一境。住于三昧。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着。超广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光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是为如来心第五相(入八礼)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依法离病普觉菩萨。

  第一 五 述问目

  于是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解在从前六段经 行于三观及诸轮
  我受最为幽隐鄣 上来委细又彼陈
  始终修证文皆备 只要强缘发正因
  缘者必须真善友 教令反妄契于真
  长时用意无差舛 差修之柱□苦辛
  菩萨修智如是事 威仪礼佛具咨陈
  末世众生去佛远(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
  圣贤隐伏没邪津 修行欲辨明师者(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求此也)
  未委令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行 心除何病得精纯
  何以发心合大道 自他俱得出沉沦

  答处有五段。今二十一偈。一指示明师令事。答求何等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佛言末世众生等 大心将发(拣二乘心)欲修行(正因)
  须求正见真知识(正缘也。佛种从缘起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光赞般若云。欲学般若。常与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理事穷通照未萌(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了达诸法本来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名善知识。华手经云。有四法者。当知是善知识。谓善知修道教化名及过患)
  心不住于三界相(六尘) 亦非滞在二乘坑(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外相顺违无定迹
  中心(恒清净)悲智必专精(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虽现尘劳(贪等)赞梵行
  虽同诸过毁迷情 捡察意根常寂静
  且将同事摄众生(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
  抱持断欲婆须蜜(华严说也。乃至摄我唇吻等。皆得解脱法门)
  入舍呵淫是净名(入于[淫]。示欲之过。又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因事故乖真教 贬己乘非护法城(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或厄难。或病疾等。所作非仪。暂乖真教。只得贬己乘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
  不使众生入不律 终令尘浊至澄清
  求得奴斯真善友 贪真减损智增明
  无边苦海终当出 阿耨菩提决定成
  末世众生见此辈 必须供养委身形
  设令丧命须乘事 文在大乘四法经(经云。未来众生。发意欲求大菩提者。当修四法。一者当发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修忍辱。四住寂静之处。云云)
  因舍幻躯闻妙法 如将瓦器换金瓶
  见师过患及清净 不得必生一念轻
  菩萨化仪何可测 须知贵宝弊囊盛(智度论文)
  岂以迹乖便怠慢 岂观顺行始虔诚
  身命尚犹不合惜 况于财食及名荣
  始终不起(恶)猜疑念(猜疑即恶也。法句说。疑念之失云云)
  正觉心华自发明 明照十方诸刹土
  初心等佛不应惊(前章已说故。此不可惊也)
  次说明师所证法 应离四病契心灵
  便是答依何等问 众人一一自专听

  二分别四病令除。答依何等法令当。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念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若复有人作是念 欲求圆觉在修持
  独度筹量种种行(或此行。或彼行。非一人。悉拟行为种种)
  兴心计校拟营为 诵咒持经僧俗讲
  拘身执律事威仪 端然宴坐心心息
  照有观空种种思 供养佛僧申敬重
  修营塔寺效驱驰 游行世界资闻见
  栖止深山避过非 或受饥寒苦是行
  或云衣食道之资 或拟终身唯自捡
  或谋他日作人师 于此多门随执一
  欲凭此行契玄微 既是生情属造作
  故于圆觉悉乖违 彼圆觉性非因作
  作意如何得契之 有作有求非解脱(上皆准经呵非了。此下以经密意。影显是云)
  无求无作自圆伊
  伊圆举动皆无著 语默纵横总合亘
  还就上来诸行相 遇缘应作在随时
  随智不随于识念 即于圆觉不参差
  贪瞋习气量轻重 自看何病用何治
  六度还须长顺性(起信云性无悭吝。顺本性故。修檀乃至般若皆尔)
  利他方便运慈悲 聚沙积土犹成佛(法华经)
  岂况多闻门(上来所引)何所疑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名之为任病  复有余人作是言
  我今不断于生死  复不求于寂灭门
  生死涅槃无起灭  任他一切称其根
  各顺自心随法性  何须改作强生痕
  衣食精粗但吃着  是非好恶不能论
  要住要行看稳便  谁能谦赞记寒温
  彼圆觉性非因性  故佛呵之为病源
  前段驱驰欲觅佛  此科放纵任迷昏
  定慧功能从不营  贪瞋习气若为翻
  尚味欲天胜福乐  焉真觉性出尘喧
  四皓(商山之者)宁逃业力击  七贤岂免死生吞
  若不修行常幻化(前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此之意见岂堪存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说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观也。恐迷取静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三止病今当说 有人患见众攀缘
  自心永息于诸念 一切均平皆寂然
  圆觉性非偏止合 兼于观照始名禅
  故佛判之为止病 病者良由住一边(救云。本性无念。念起乖[住]。今止妄念。以合本性。何妨。今破之云)
  念无而有犹能止 照有而迷何不研(研磨观察)
  念异真心既要息 止非觉性亦须甄(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须甄拣)

  第六 三 述灭除根境

  (计之空无。是灭除义)。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说此病。防寂观也。由前二十五轮中。指寂观。皆云寂灭。及断烦恼。恐迷彼成此)。

  前门息念令归寂  此见身心毕竟空
  何况根尘虚妄境  永除烦恼以为功
  觉体虚明何永寂  灭心住寂是乖中
  中道有空虽总泯  真源动静必双融
  恒沙妙用元无碍  住寂之心岂是通
  乍说不妨如近理  细详方觉甚乖宗

  第七 九 述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门皆是诸经赞 三观之中二亦然(□□)
  今此佛呵为病者 有其两意听吾宣
  一者四皆无观慧 半浮半滞各成偏
  二者率心住一行 所闻之法未精研
  才悟一门离善友 才看一教厌文繁
  不穷圣意为绳墨 不就明师为胜缘
  但自性倩立意见 但贪单省情于边
  细详经意知如此 是故皆云作是言(是意中言。非出声也)
  若使一人即具四
  但存互泯堕成圆 即此四门皆入道
  结云清净是无? 遮莫施为种种行
  元来止息不离运 虽观根境皆空寂
  任运见闻无所牵 由是结云名止观
  病除法在可精专 若怕四?俱不用
  更于四外有何诠 故云他观名邪观
  不离不即实幽玄 若更生情为别见
  斯为他观涉邪阡(阡者[怕]路) 取四名邪离四正
  离由俱用取由偏 犹如四谤因偏取
  四谤俱融是四门(入法无门也。华严序云。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

  第八 三 徴释四病所属

  已知四病心须离 未审经文诫阿谁
  为说学徒为善友 文中标结似相违(标处似明善友。结处似诫学人。故此徴起而问也。下徴释云)
  今勘佛言详利害 学徒善友总须知
  是以经中回互说 令知此病贯师资
  既知四病应当离 学道须?离病师
  依诧此师修道处 始终离病是常规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师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应当供养善友。结法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菩萨问修何等行 佛言善友是因缘(悟是了因。本性是正因。善友是缘因。具三因。即证果也)
  末世欲修三观者
  应当尽命永相亲(善财问文殊。云何学菩萨行。文殊令事善知识涅槃云。善友成菩提具足因缘)
  怡声顺色长乘事
  发言吐气即须真 若来亲近除骄慢(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相契。法意方传。是以亲近。愚者无识。骄慢即生)
  若复远离勿生瞋(或欲除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瞋恨云。疏我亲彼。说受说憎。既一念瞋。则百万鄣起。非唯失道。乃堕三途。故佛诫之也)
  慈悲度脱多方便 俯就机情尚与邻
  要妙行门难付授 师徒心契意方申
  愚人因此生轻慢(论语云。女子与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慢鄣如何法入神 直须供养无厌足(现)
  顺逆(境犹)如(虚)空(心无改易。如空不变。于逆如空。不分别)始悟真
  我与众生兼善友 身心毕竟(平等同)体(无异)常均
  如是修行方入觉
  不能如是是顽器 不知善友何恩德
  诸佛皆令没命亲 法句经中撮要说
  众听略引少多文(举二十一喻)
  眼能示导菩提路(具云善知识者。犹如眼目。示导汝等菩提路故。初六字。后一字。每喻皆同)
  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路故)于智慧身
  脚能荷负(汝等)离生死(第三句。皆有汝等字。无者少也)
  桥梁运载出沉沦 日月照令离黑闇
  财宝资令([枚]摄汝等)永(经无永字)离贪(苦故)
  利箭射于烦恼贼 勇将能降生死军
  絙绳挽拔离地狱 妙药医治贪与瞋
  衣(宝衣盖覆切色身)食(饮食能使长法身)梯橙(扶助至彼岸)并铠杖(降伏汝等诸魔怨故)
  利刀(能断诸魔怨故)时雨(润渍菩提牙)火烧薪(能熟涅槃食故)
  善知识者有如是
  无量无边功德轮 善等如来能破惑
  故令教汝倍殷勤 宝明闻说号啕哭
  泪下椎胸闷绝频(于是宝明[宝明]菩萨与诸大众。闻说此法及善知识甚深法要。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懊恼。不能自裁。自念我等。从旷劫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善知识力。非我力能。自念我等从本已来。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声云云)
  自恨多生蒙守护
  不知恩德但因修 世尊怜愍虚长叹
  动杀普光菩萨臻 情问如何事善友
  佛言善友德无伦 能于三毒尘劳处
  便令顿悟出迷津 如有将船相济渡
  不觉身心到海濵(水际) 欲行险路须依诧
  备有宝车铠仗人 甘露兽王金翅鸟
  无边功德实希闻 应当供养忘躯命
  何况妻儿及七珍 善友所为种种行
  不应疑念一微尘 具引一经为类例
  华严等教卒难陈 是以善财求大行
  文殊一向遣南巡

  第十 三 述第四除病之行

  答除去何病(于中先说病后说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上皆病也。此下说[活。活]中又二。初且等心观人云)。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此下明等心观法云)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末世众生不得道 皆由憎爱自他心
  现行前段论粗重 种子斯文说甚深(唯识论中。引经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若见怨家如父母 始终不作二胸襟(胸襟心也)
  如此能除诸病本 修行圣道始堪任
  于诸法处还如是 生死涅槃非古今
  人法自他平等见 华严万行自成林(十行菩萨皆同名林。谓功德林等)

  第十一 四 述第五发心深广

  答云何发心之问。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拣器也。准弥勒颂释金刚经发心安住。有四种心。谓一广大心。四生悉度也。二第一心。令入无余涅槃也。三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四不颠倒心。无我人相等。今经亦同)。尽于虚空一切众生(一广大心)。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二第一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三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四不颠倒心)。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佛言末世众生等  若求圆觉决心求
  应当广发无边□  世界虚空等廓周
  所有卵胎湿化等  悉皆度脱永无休(一。广大心)
  令归究竟圆明觉  尽使出于生死流(二。第一心)
  于□觉心无取者(三。常心也)  我人诸相已今搜(不颠倒心)
  念念自熏悲智种  心心自炼渐调柔(十地)
  品地地有调柔果  乘斯愿力逢缘化
  岂假生情我计修  三世如来皆若此(如是发心)
  不(堕邪见)然便是二乘收

  至心忏悔

  弟子等。已忏杀罪。次忏劫盗之罪。经中说言。物若属他。他所守护。于此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盗窃。但自众生。唯见现在。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驮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寒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恃怙身力。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厌良善。吞纳奸货。栲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罗宪网。或住邪治领他财物。侵云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自饶口与心吝。或窃没祖佸。偷度关税。匿公输课。藏隐使役。如是等罪。今悉忏悔。或是佛物僧物。不与而取。或经像物。或营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误用。恃势不还。或自借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或以众物谷米。樵薪。盐豉。酱醋。菜茹。果实。钱帛。竹木。缯彩。幡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或自用。或与人用。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私自用。或与人利己。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臾相欺罔。或于乡邻比近。移篱拓墙。侵他第宅。改标易相。虏略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栅坏。偷卖良民。诱他奴婢。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锁。家业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计。灭割尺寸。盗窃分铢。欺罔圭合。以粗易好。以短换长。巧欺百端。希望毫?。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逾墙壁。断道抄略。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夺鬼神禽兽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贪欲。闭在痴狱。没生死河。莫之能出。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一一众生。一切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复过于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是故说言。有爱即生。爱尽即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所以经言。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即受鸽雀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淫欲既有如此恶报。是故弟子。今日稽颡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行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或复耻他门户。污贤善名。或于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为眼色惑。爱染玄黄红彩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姿态之相。起非法想。耳贪好声。宫商弦管伎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藉各香蕴麝幽兰郁金苏合。起非法想。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肉血。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身乐华绮锦绣罗縠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上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鸠鸽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所有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相斗诤。口业既如是恶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传空说有。说有言空。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贤罔圣。言行相乖。自称己誉。得过人法。我得四禅四无色定。阿那波那十六行观。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不退菩萨。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彼问我答。显异或众。要名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谗言斗乱。交扇彼此。两舌间构。贩算口舌。向彼说此。向此道彼。离他眷属。坏人善友。使狎密者为疏。亲旧成怨。或绮辞不实。言不及义。诬议君父。评薄师长。破坏忠良。埋没胜己。通利二国。彼此扇作浮华虚巧。发言常虚。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对而誉叹。背即呵毁。赞诵邪书。传邪恶法。或恶口骂詈。言语粗犷。或呼天扣地。牵引鬼神。如是口业所生诸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种种汤药。随意所须。应念即至。一切众生无偷夺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绝。行济急道。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又愿弟子等。承是忏悔淫欲等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丽。六情开朗。聪利分明。了达恩爱犹如桎梏。观此六尘如幻如化。于六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䬸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四禅座。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想。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从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发如来大无生忍。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口业众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四无碍辨。常说柔和利益之语。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便言语。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了。超凡入圣。开发慧眼。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人生一世内  妄想万年期  黄昏气撮心
  半夜命已尽(集者标举)  眷属皆舍去
  财物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若无诸善业  不免趣三途  方悔一生中
  虚为别计挍  劝诸徒众等  数数谛思惟
  动求正法门  动修出苦道

  (各说无常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第卷十四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二上

  叹佛

  如来成正觉时。以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己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如是。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是故应知。如来所现身无量故。说如来身为无量界。等众生界。菩萨摩诃萨应知是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故。随其势力。于道场菩提树下。师子座上。以种种身成正觉。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当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加行圆方便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第一 三 述问目

  上说观门及细鄣  利根触境解翻迷
  末世众生根钝者  虽然信向力难齐
  鄣重心浮须避境  藉于上士更提撕
  菩萨应机而白佛  请开方便设阶梯
  何以安居修此觉  销除惑业出尘泥
  三般净观何以首  如何速证大菩提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

  第二 中十二 述道场礼忏且令随想用心

  佛言一切众生正(若佛住世) 像(及灭度后)法中法末时
  有诸具足真乘性 信圆觉欲修持
  若在伽蓝安处众 有缘事故分思惟
  缘者进求资智慧 或缘行化运慈悲
  但是于他有益事 逢缘胜处且须随
  或疑命难王兼贼 亦须避就自防危
  若无他事因缘者 即建道场自立期
  八十百日百二十 下中上根配应知
  日少禅心功未着 日多凡念又生疲
  是故处中三度限 别无所表勿生疑(若谓三期有所表者。方等经一七日。久则不遮。天台法华三七日。药师经四十九日。般舟三昧一百日。有何准定)
  长(长期)下(下根)中中(中期中根)下(期)配上(根)
  此论销业疾兼迟(上根。业易销故。唯下期。余次可知)
  长(期)上(根)中中(如前)下(下期根)配下(下根)
  此论勤怠故翻之(下根怠慢。难赴长期。故但下期。余次可知)
  安置闲居清净处 身心内外要相亘(事理相可)
  或在深山当稳使 或于人世别修治(如方等经方法)
  若佛在时唯内照
  若佛灭后设形仪 心存目睹生真念
  还同佛在了然思(思色相身) 暂往天宫三个月
  优填刻像礼无亏(佛上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三月未回。优填王思念之切。刻旃檀木为佛像。礼敬如在佛。后佛从天宫下。此木像肘行膝步迎礼拜。佛摩像顶授记云。我灭后。汝大作佛事)
  况我未曾瞻相好
  将身何处表归依 昔有丁兰事木母(事出教传)
  吾徒岂可不如伊 何况引心入圣境
  相无相处见希奇 悬挂幡华诸彩翠
  整心随力他施为 事如方等经中说
  今日都标略指伪 本意虽然欲摄念
  初三七日且如斯 稽首十方诸佛号
  求哀忏悔契毗尼

  第三 八 总述礼忏等法事

  礼忏轨仪式广略 诸经开合各随时
  善戒经中唯忏向(回向) 智度论文忏(悔)劝(请)随([善]等三也)
  婆沙起信添为五
  礼拜并前四(忏向劝随)可知 离垢慧经文最备
  八重次第是常仪 供养悭贪宿业尽
  感于奢富世之资 赞叹能除恶口鄣
  得无碍辨说玄微 礼拜能除我慢鄣
  得身尊贵具恩威 忏悔总除三(烦恼业报)四(加见鄣)鄣
  周圆三业胜难衰
  劝请能除谤法鄣 多闻智慧圣之资(成圣道之资缘)
  随喜能除嫉妒鄣
  得多眷属总相宜 回向能除狭劣鄣(如声入[用])
  成无量福众归依 发愿能除退屈鄣
  总持诸行证无为 华严行愿开为十
  增三(劝请中增。回向中增)减一(无别发愿之文。以十门都是愿故)故如斯(八中增三。合当十一缘。又减一故[准]十也)
  劝转法轮(一也)并住世(一也。诸教合为一门。此开为二。故增一也)
  回向佛九(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回向。故成三门)顺与违(顺与违者。向佛与向凡不同。向佛者学佛。向凡者即不然却是化他。令同我也。顺理同体收之。故云恒顺)
  十种总名为行愿
  故令愿数不分支 只为不分便减数
  但成十事作常规

  第四 中十五 述供养赞叹礼敬

  供养有三财法施 财兼内外(外财钱帛等。内财头目髓等)众应知(一也)
  法供即当十法行(二也。此说十谓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观行)
  观行(三也。此说财食香华供养时。一一如理。如理以观智而供养。不同法行中随经文而作观)只于财处推
  财食香华无自性
  融闻真性无(音没)边陲(陲边也)
  即一而多遍法界 香华等类总如斯
  但以普贤行愿力 灯油大海炷须弥(具如经文)
  香华遍满十方界(如常所[问]) 只缘如法已严持(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故称法性。遍十方界。供养佛菩萨)
  赞者本缘敬爱功
  于中情发外形词 佛妙色身无与等(示如常[问])
  不觉歌之而咏之 礼佛是非有七种(勒那三藏之文)
  我慢喧声二种非
  第三恭敬从心发 自然外相肃形仪
  四无相礼无能所 五当起月幻施为
  六即观于身内佛 背尘合觉自归依
  第七名为真实相(非内。非外。内外无碍。同一实相)
  圣凡内外绝思惟 观身实相而观佛
  存真痴假亦乖违 只向心中见境佛
  即于境界见心师(师即佛也。即心见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心境重重。佛佛无尽)
  他己圆融常礼佛
  身心念念不生疲 初心次第须教示
  尽像当前莲意思 因见丹青想化佛
  慈颜净目色熙怡 发语动身能指点
  处于圣众独巍巍 见此即知今法报
  大圆镜里影何疑 影影但唯明与净
  佛佛皆唯寂与知 真假两重即显性
  照照心镜不参差 眼在丹青心在佛
  见佛册青想自隳 想在化身智在法
  法身现处化身遗 观佛如然我亦尔
  圣凡非即亦非离(非离凡情) 即佛即身诚踊跃
  融心为佛实希奇 从此方修三种观
  是何魔魅敢相窥 圆镜菩提但谛照
  空华烦恼欲何为 善财只为如斯礼
  一身多佛不思议(经云。一一佛前。现不可[思议]说。不可[思议]说佛刹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诸佛只缘如斯现
  故令一佛应多机

  第五 中十一 述忏悔

  八门仪式三门竟 今当忏悔众应听
  梵语忏摩此悔过 心中悔始忏其情
  悔者后今求不作 不如是者是空名
  空名无事名为妄 妄语之?欲现行
  真忏悔除三四鄣 三是贪瞋业及生(生者[爱]报之身)
  鄣于圣道人天道
  只为如斯鄣义成 业者须分定不定
  对于时报遂纵横(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不定。四时报俱定)
  定者伏之且未受
  或令转重以为轻 不定之中直便灭
  各随道力自调停 报者海空山石等(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得能除灭)
  到来无计与他争 四者就三添见鄣(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只分烦恼利兼儜(儜钝也。钝使五。谓贪。瞋。痴。慢。疑。利使五。谓五见)
  但忏悔四般皆使灭
  尘劳八万一时清(此都营八[万]四千也)
  欲忏先须知所起 皆因无始本无明
  本末惑中凭观智 余兼(兼者。亦复[劝]智。方永灭也)善法互相倾
  若约责心须总忏(善恶不动皆有漏者)
  若论业报即遍形(唯忏恶业)
  恶事违真须永断 善门顺理倍须营
  就恶之中复二种 性遮二罪似根(性也)茎(遮也)
  遮罪先当作法忏(如律) 性?起行互亏盈(上品心忏下品罪。下心忏上罪)
  起行之中复有二
  事理顺逆各依经 事依方等通诸行
  理忏观空入觉城 顺逆二门各有十(十顺者。顺生死也。一计我起身见。二内具三毒外遇五尘。三不喜见他之善。四恣三业所为。五恶心遍[万]六昼夜相续。七隐覆。八不怖畏。九无惭愧。十拨无因果)
  以起十逆后翻破(一信因果。二惭愧克责。三怖恶道。四发露。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护法。九念佛。十观空)
  病之与普类枯荣(药荣即病枯也)
  十种顺生罪荣茂
  十门逆破罪枯零

  第六 中七 述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门及都结八重

  第五门中应劝请  如来菩萨二乘人
  莫般涅槃常住世  及为众生转法轮
  佛本世间常说法  垢心恶业自迷真
  称真离识勤观佛  智显心清即见闻
  六中念念须随喜  随所见善悉欢忻
  三乘所有因缘事  及至人天诸善因
  七者常持回向意  回凡向圣(菩萨也)出迷津
  回己向他(众生)事向理(实际)  何论善恶与怨亲
  即此名为三种处  菩提实际及凡身
  声入角中声即违  展于少福自弥纶
  第八重中常发愿  四弘五誓运心神
  断妄度生圆佛法  希望乐欲莫因循
  如上八重说理事  意令自解用心遵
  一一门中多句偈  即令朝暮旋申陈

  第七 中六 述感应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恳到注心彻圣境 圣凡交感现徴祥
  所现随心无定相 佛菩萨等或华光
  智鉴洞明真悦乐 身支柔洞志汪洋
  轻利安和神爽朗 虚闲调畅气清凉
  梦里定中而显现 身忘念寂忽安详
  不作圣心即善境 若为圣解即魔殃
  天台教里明真伪 伪者神情无定常
  或思散善或思恶 或即欢忻或恐惶
  若人念着魔资力 感动凡人或发狂
  若自觉知不住着 自然谢灭志唯刚
  真者总无如上事 皆将信进等(等于念定慧。此是五根。亦是五力)相当
  厌患世间忻出世
  必于本观转坚强

  至心忏悔

  已忏身三口四竟。次复忏悔佛法僧间一切诸障。经中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而今相与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闻正法。于其中间。复各不能精勤尽心。恐于未来长溺万苦。无有出期。是故今日。应复至倒惭愧稽颡归依佛。

  弟子等。自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常以无明覆心。烦恼障意。见佛形像。不能尽心恭敬。轻蔑众僧。残害善友。破塔毁寺。焚烧形像。出佛身众。或自处华堂。安置尊像卑猥之处。使烟熏日暴。风吹雨露。尘土污坌。雀鼠残毁。共住同宿。曾无礼敬。或裸露身形。物不严饰。或遮掩灯烛。开闭殿宇。鄣佛光明。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于间有种种过。以不净手。把投经卷。或望经书。非法俗语。或安置床头。坐起不敬。或开闭箱箧。虫啖朽烂。或首轴脱落。鄣党失次。或语脱漏语。纸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传。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眠地听经。仰卧读诵。高声语笑。乱他听法。或邪解佛语。僻说圣意。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或抄前着后。抄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绮饰文辞。安置已解。或丰或约。或为利养名誉恭敬。为人说法。无道德心。求法师过。而为论议。非理弹击不为长解。求出世法。或轻慢佛语。尊重邪教。毁訾大乘。赞声闻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于僧间。有种种鄣。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害发无上菩提心人。断灭佛种。使圣道不行。或罢脱道人。鞭拷沙门。楚揵驱使。苦言加谤。或破戒。破见。破于威仪。或劝他人。舍于八正。受行五法。或假托形仪。窥窃常住。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或裸形轻衣。在经像前。不净脚履踏上殿塔。或着屧屐入僧伽蓝。㖒唾房堂。污佛僧地。乘东策马。排突寺舍。如是等罪。于三宝间所起罪障。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上来已忏若道若俗。于三宝间。所有过失竟 次当唯说出家受戒僧尼。亏犯戒律。作诸非法之罪。我等今者。在佛法中。修行圣教。恐乖背正典。妄推心理。迷于自是。独见他非。或服法衣。为人师导。假托真实谍论。心在利养名闻。或以禅法授人。或以律仪摄众。傍求俗论。僻取邪宗。或住寺宇伽蓝。作摩摩帝。典主常住僧物。驱役常住净人。苟润私房。阙于僧要。常住之法。理通十方。自存供身。非理遮吝。是故经云。宁以此身。投入火坑。经终不故盗常住僧物。又大集经云。若常住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私自费用。或持出外。将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云。盗僧祗物者。如杀父母等罪。方等经。华聚菩萨云。四重五逆。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金刚鬘经云。盗佛塔物。常住物。现前僧物。下至如芥子许。此罪堕地狱。经不可说劫。受大苦恼。后于大海中。受罗刹身。百千万亿针嘴虫。食其身肉。故知目前称意。将为果报。自随一入真途。悔何所及。是故今日觉悟。至心归依佛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污秽伽蓝。侵损常住。怀盗心取。或钱或帛。竹木华果。米面盐油。自不堪消。兼余费损。不勤捡察。他用不知。牛力人功不量轻重。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识。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

  愿弟子等。乘是忏悔佛法僧间所有重障。生生世世常值三宝。尊仰恭敬。无有厌足。天缯妙彩。宝网交络。百千伎乐。珍异华香。非世所有。常以供养。若已成佛。先往劝请。开甘露门。若入涅槃。愿我常得献最后供。于众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上弘佛道。下化与生 又复愿。我等乘此忏悔破戒之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常得出家。受持如来清峻戒捡。然大法炬。竖大法幢。普令众生知见正道。不入四魔网。永厌三界身。愿共诸众生。常生诸佛国。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正法念经)

  见他病死相  而不自觉知  衰相到来时
  乃知自苦恼  放逸自浊心  常乐于境界
  不觉死随逐  常不离随逐  常不离贪欲
  爱乐游戏人  乐行于放逸  死军将欲至
  破坏如毒害  努力勤观察  无令烦恼生
  烦恼设起时  不令造恶业

  (最后之一偈。集者之劝)

  第二十三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慧故。离于一切鄣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乃至到无功用智地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销。妄穿其身出在于外。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妄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一 中三 释经文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初二偈。且述前礼忏之益。后一句。方正述摄念之益)。

  本立三期缘定慧 欲修定慧戒为先
  戒净必由除业障 障除礼忏是其缘(礼忏除业障。障除即戒[净]。即心定。心定即慧发。故修三法。礼忏为先)
  遂且处诚三七日 荡除罪垢净心田
  尸罗既得还清净 三昧勤修即现前
  欲入观门须摄念 念忘观境始勤专
  虽然观行三门别 摄念为初定不偏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经文三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一标异[标异]也)。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二正陈词句也)。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三结示休期也)。

  摄念便应论观行 缘疑限内外缘侵
  道场在寺或闲处 期限未终夏已临
  入众安居失本愿 乖仪终限又沉吟
  如来远念无通决 大乘废小理堪任(上皆标经意也)
  结夏当为菩萨住
  不拘后众小乘心(释经初标声闻异)
  至日佛前作是语 某甲同修入甚深
  启白依经皆易会 从头次诵佛言音(按安居词)
  道场日满随情去 去住无亏功德林(释经末二句)

  第三 四 总述诫邪证

  (三观皆同故云总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取者 虑因起行失前踪
  此观本令依悟解 解时必合已圆通
  信解行证虽殊等 所闻所证始终同
  凡在定中所见境 与前理例必相从
  解即解其所证法 修即修其所解宗
  证即证其修习者 若非前法不应容(修证之智虽有四位深浅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证之法。但有一真圆满净觉之德用)
  三门之首先标示 意使心源解用功
  向后门门皆结指 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释也)

  第四 三 结前生起三观加行之意

  道场礼忏安居等 方便随缘事已终
  前段所开三种观(威德辨音章)
  从兹摄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说已备
  此门终始显心功 始者答于何是首(问云三种净[劝]以何为首)
  终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于前段 起入之门在此中
  今初净观何为首 谛听经文便发蒙

  第五 六偈 静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静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于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时
  如何静极皆成觉  此义先须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处  息心归本自无疑
  本觉迷为心意识  识成根境便营为
  止息营为名取静  静极廓然无所思
  无思根识还真际  真际昭然七觉支
  一念静时一念觉  根身世界尽如斯
  觉满十方诸世界  众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觉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于明镜中  镜能照影了无遗
  初心若未全通彻  即将镜影以为师

  第六 四偈 幻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自静其心不假外  涉尘起幻藉强缘
  故令想佛并菩萨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种种门渐次学  不辞勤苦入诸禅
  广大熏习成种子  种能起用用无边
  前约大悲门幻众  今修大智托真诠
  悲智互陈须等学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场熏习令成熟  限满随其力分传
  静观归源功顿现  今随差别渐令圆

  第七 七偈 寂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前说妄情直造入  绝于对待了灵源
  今明初入须方便  是以先令取数门
  数者心中差别念  生住异灭转滋繁
  粗细分齐诸边绪  起信后苗说至根
  一一了知如镜像  纷纷不住类于猿
  由无念故能知念  念念空华无所存
  本来元来同一觉  觉心清净本无痕
  细详彼论如斯说  对此经文非二言
  一觉灵心宁别体  绝待无念岂殊诠
  但泯方能但了达  由斯歒体似相翻
  初唯宴坐而观察  后四威仪悉可论
  渐至百千世界雨  随其一滴了无昏
  我心圆觉无边际  万类于中似幻魂
  还例前门镜像喻  顿教初心等世尊

  第八 四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可取  三门诫约语皆闻
  义在标中先释了  今论证相显圆宗
  证时真实兼相似  且明相似有何功
  父母所生眼耳等  三千世界六根通
  真实证者初中后  初住菩提现佛容
  中间位位皆圆证  最后如来是大雄
  今此即当相似证  六根文在法华中
  此知雨滴并心念  圆宗因果必因融

  第九 三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问云三观何为首  次答三门如是修
  经云此是初方便  三门名自顺其流
  初令不起于思念  次令想佛以勤求
  后约数门而趣入  当知一一有因由
  但说三单初首者  诸轮交络互为头
  此三是本今时示  开合诸门悉已收

  第十 二 述遍修三观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上说各修一观竟  今明三种遍皆修
  如此勤行精进者  即同善逝出阎浮
  如来只是令修道  三观圆时万行周
  故就此人名佛出  照然岂不有元由

  第十一 五 述互修三观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鄣。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别观遍习如前说  今即三门更互修
  根钝观门难悟入  当勤忏悔至心求
  先断爱憎谄嫉妒  三中且取一为头
  此观不成习彼观  渐次研磨心不休
  色想碍时难取静  即将幻观勘根由
  质壳当情难似幻  即观空静绝源流
  动静互违难契可  即须直向本源搜
  中道难成绝待者  即须双照遣调柔
  如期回互勤求证  药病还应有所投
  若不耐烦便放舍  三途谁为歒仇仇

  至心忏悔

  弟子等已忏人间及佛法僧。所有诸业鄣竟。今当次忏当来报鄣。即是地狱畜生饿鬼。总别之报等鄣。是故佛告骄陈如言。欲界之中。八大地狱。一一地狱。四面各有十六隔。以为眷属。周匝围绕。八大地狱者。一名一死一活地狱。二名黑绳地狱。三名众合地狱。四名叫唤地狱。五名大叫唤地狱。六名热地狱。七名大热地狱。八名阿鼻地狱。若诸众生。自身口意业。造诸恶业。故生于彼大地狱中。经无量劫。受种种苦。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苦中极苦。不可堪忍。身常火燃。食热铁丸。饮镕铜汁。以其恶业未毕尽故。如是不死。畜生之中。或有身如牕中游尘。复有众生。如十千由旬。复有众生。寿命如一时顷。复有众生。寿命一劫。以恶业故。在彼中生。不知善法。亦无智慧。常行不善。无明黑闇险恶道中。常受饥渴。捶打乘骑。负重困乏。领穿脊破。蚊虻毒虫竞相唼食。或有饿鬼。身长一尺。或有饿鬼。身量如人。或有饿鬼。身如千逾缮那。或有饿鬼。身如雪山。裸形无衣。被发自缠。黑瘦羸瘠。唯皮里骨。肉血都无。身体粗涩。犹如枯树。恒苦饥渴。口内火然。?出于外。心常瞋忿无有慈悲。热闷慞惶。求凉不得。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缘苦生苦。还造苦因。于未来身。复受苦报。如是三恶道苦。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已忏三途等报。今当次复稽恳忏悔人天余报。我等相与禀此阎浮。寿命虽曰百年。满者无几。于其中间。盛年夭枉。其数无量。但有寿苦煎迫形心。愁忧恐怯。未曾暂离。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恶业滋多。致使现在心有所为。皆不称意。当知悉是过去已来恶业余报。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等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今当忏悔人间流殃宿对际残百疾六根不具罪报。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忏悔人间多病销瘦促命夭枉罪报。忏悔人间六亲眷属。不能常相保守罪报。忏悔人间亲友凋丧。爱别离苦罪报。忏悔人间怨家聚会。愁忧怖畏罪报。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忏悔人间孤独因苦流离波逆亡失国土罪报。忏悔人间牢狱系闭。鞭挞拷楚罪报。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差。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忏悔人间冬温夏疫毒疠伤寒罪报。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忏悔人间为恶鬼神。伺求其便。欲作祸崇罪报。忏悔人间鸟鸣百怪蜚尸邪鬼为作妖异罪报。忏悔人间为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忏悔人间自缢自刺自杀罪报。忏悔人间投坑赴水自沉自坠罪报。忏悔人间无有威德名闻罪报。忏悔人间衣服资生不得称心罪报。忏悔人间行来出入有所云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弟子今日。向十方佛尊法圣僧。求衰忏悔。是故至心重说偈曰。

  积业多生满藏识  爱痴熏润不焦枯
  顺生顺后到来时  业种发牙即受苦
  或生无间诸地狱  身心痛切实难当
  或即生于饿鬼中  腹饿喉干千万岁
  或在畜生偿宿债  蹄穿脊烂受刀破
  今若昏痴不忏除  命谢刹那即如此
  或虽引业生人道  别报众多苦恼缘
  受离怨会病缠身  水火刀兵诸变怪
  我观身命如风㷎  谁能保得几多时
  故令恐惧切心肠  投佛求衰愿救拔
  或即灭除令免受  或令身受重为轻
  唯愿诸佛证明心  免令报鄣鄣修道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发愿

  愿我忏除报鄣后  世世长为自在生
  随缘教化历人天  不被业缘相系缚
  福智资粮勤修辨  引领众生归本源
  生生傍报十王身  正报圆成无上觉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纵使此身满百岁  终归要有死当头
  况复卒亡无定准  如何兀兀不惊愁
  如鸟被绳常系脚  似鱼食钩镇吞钩
  鬼使忽来追投去  亲朋悲泣岂能留
  见此危难苦  离欲毕修禅  禅定方为乐
  如经中偈曰  若有是痴心  于爱欲爱乐
  复得衰恼已  其心即生悔  欲火所烧者
  为境界所诳  不得寂静道  一切上乐处
  若世间欲乐  若爱所生乐  不及一内乐
  十六分之一  禅乐为第一  白法离生死
  爱尽第一乐  毕竟不退乐  不怖畏知足
  此修者不求  如是禅定乐  更无乐可比
  若不为爱缚  疑所不坏者  彼则渡有海
  常受一乐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第十六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四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无起故。乃至如来法轮。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言音实相即法轮故。如来应正等觉。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能如是知转法轮者。当知此人。则为随顺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则非随顺。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经教名义贤善首菩萨。

  流通分

  第一 五 叙问目

  于是贤善首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大觉慈悲方便慧  巧将一法被三机
  说此正宗法义毕  会中俱得入玄微
  尔时贤善首菩萨  欲使流通末世时
  即从座起咨陈佛  先赞如来具大悲
  已悟觉心修习意  未明言教复何为
  此之经教名何等  末世众生何奉持
  修习得何功德分  终久流通何所归
  有人持此经名句  使我如何卫护之
  名句文三无记法(准小乘宗。名句文三是无记。无记属有漏也)
  岂于烦恼作能治  持法功能前已说
  持经福分愿除疑

  第二 五 述能说能护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佛告善男诸佛子 此经不是小因缘
  百千万亿恒沙佛 法报融通之所传(后佛无别法。皆是过去一切佛法。故云传也)
  智身多一元相即
  不可单局在一边(有云。报身一向有为。是一边也)
  即一之多诸佛□ 即多之一释迦宣(准佛地论。受用身亦即释迦也)
  三世如来所守护
  十方菩萨所依传 十二部经清净目
  除却华严难比肩 法华妙典传菩萨
  般若深经付释天 唯有华严兼此教
  世尊自护在心前(上四经皆本文述自)
  良以推穷彻妄本 须因照了洞真源
  故佛喻之为眼目 实由道理贯群证

  第三 三 述经名字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佛当时。但直随问说法。不标题目。故说法了。菩萨问之。后结集人。方于此中取此名字。于卷首题之也)。

  经号大方广圆觉 圆明觉是陀罗尼
  亦是修多罗了义 决了诸经根本疑(上二名。如题中释)
  亦名秘密王三昧(此云正思。即真如三昧也。起信论云。是一切三昧本故)
  随器异闻须正思
  亦是如来决定境 妄除觉显本圆知
  如来藏性成差别(文中。具述真妄义故)
  智全随顺(幻灭灭故。非幻不灭等)识令违(无始幻无明。皆生于圆觉妙心。乃至五道计我。起爱造业受报等也)
  我令依义安名字
  汝□即将显义持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处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是经唯显如来境(问文中。亦说无明及造业。何言唯显佛境。下句答。照佛境方见无明本也)
  故见无明似梦人
  唯佛如来能尽说 三重法界洞圆真
  依此修行渐进者 必归佛地出沉沦
  迷于本觉成诸幻 幻尽元来是法身

  第五 三 述答奉持问

  显正唯大乘。兼小机亦益。称此悟入为持。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虻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大乘经名顿教  顿机遇此即心开
  亦摄渐修诸品类  皆熏觉性遏轮回
  或即六根皆净妙  此生功德似如来
  或降贪爱专求悟  日月资熏结圣胎
  譬如大海无际□  百川流注不曾洄
  修罗乃至蚊虻等  饮者皆除渴乏灾

  第六 九 赞经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从此挍量功德分 或闻或信或能宣
  闻之生福(故以施宝之福校量)说之智(故。以度人之智校量)
  信之福智宿因缘(故以福慧校量)
  假使有人以七宝 积满三千之大千
  施佛法僧贫病苦 思量此福数无边
  不如闻此经名字 及一句义在心田
  生福还将福比校 等于流类事相连
  有人教化凡夫类 百恒沙数具随眠
  皆令证得阿罗汉 斯人智德实难诠
  不及僧人于此教 宣扬半偈揭人天
  优劣利他俱属智 小中圆顿(此经)胜多偏(百恒沙得阿罗汉也)
  若有闻名能的信
  即验己于多佛前 种诸□慧闻斯义
  凡地能超小圣贤 闻名信者闻圆觉
  信我身□觉本圆(的信如斯。无分毫疑。始名净信。非闻经题经句。便名为信若的信身中觉圆。即必无身无我一切法。的所见一切。念念是自妄情所变。则必欲息妄求说。故知非于一佛二佛修善也)
  分别惠惟及句义
  所思所说悉皆然 我相本空名半偈
  佛身本具足为全 若实如斯的信解
  因何肯受妄情牵 即知吞食金刚者([第]出华严经)
  决定终须出盖缠
  想取此人功德分 岂将罗汉欲齐肩

  第七 八 述所答护持之问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已答经名劝受持  校量功德及终归
  云何拥护持经者  此问如今欲指撝
  护法因缘甚广大  坚则长寿悉应知
  外护功德齐内护  且论内护事何为
  汝于末世修行者  守护无令行业亏
  但得人心不被恼  岂须美食及鲜衣
  恼身多是诸魔魅  须令神众稍加威
  外道恼心生异见  当令际会遇明师
  若人恼乱持经者  头破如阿梨树枝
  比丘破戒欺清众  须白国王如法治
  不治则断如来种  国王获罪国中衰

  大集经第二十六。佛告摩揭国王。我法中有犯罪者。或令苦作一月二月。或摈出国。治如是等诸恶比丘。令善比丘安乐持法。大王。若未来世。有我弟子。饶财多最者。有大势力。一切大众不能摈治者。王及婆罗门。城主村主。那守宰官。应当摈治。若不治者。则断佛种。能灭法炬。其罪过于夺一切人眼。其国当有谷贵兵革疾病不祥之事。善神舍离。暴风横起。多恶风雨。若诸王大臣。城主村主。郡守宰官。勤心护法。治恶比丘。则为供养三世诸佛。亦得无量诸善功德。第二十八亦云。护法功德。如人与十方众生寿命眼目手足。又云。王言。世尊。破戒比丘。可得受信施不。佛言。破戒比丘。十方诸佛。可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持佛禁戒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我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亭历子。问。比丘持戒破戒。各自云之。设有直犯粗重之戒。亦只是当寺同处人知。除正犯王法送官司。王臣推勘。无由知之。今据经文。佛令国王大臣治破戒者。国王大臣如何并得。答。若私自破戒人不知者。但招乘道。却不害传法比丘。今说参预世事。贮畜钱物。不随护法比丘教令。王臣治罚也。大集经次前之文。已自辨明此事也。文云。王又白佛言。世尊。言破戒者。有何等相可得知不。佛言大王。有智能知。若有不恭敬三宝知上者耆老同学。乐在居家。常修贪心。远离法心。乐说世间无益之事。是名比初破戒相。养畜奴婢象马牛羊驴骡猪。乃至八种不净之物。是名具足毁禁戒也。名沙门中贼。沙门中旃陀罗也。是恶比丘。即是圊厕。如是比丘不应共住。如是比丘灭解脱灯。若有恶王。拥护如是诸恶比丘。是王便增三恶道种。前恶比丘呵骂责数。如比丘住。应先白王能持法不□[?*支]。王言。是中多有大众。我当云何驱遗多人。智者闻也。不应复住。便舍去至寂静处。

  治则名为供养佛  得无量福数难思

  乃至前未来世。有信说已前婆罗门。治恶比丘。为法故舍身命。宁护如此比丘一人。不护无量诸恶比丘。是巳舍身生净佛土。常值三宝。不久成佛。大王。我不听一人受畜八不同物。唯听大众得受畜用已。前有人能护治法者。当知是人。乃至十方诸佛世尊大檀越也。问复有诸经。不许国王大臣治罚制勤比丘。此意如何。此遮防无道王臣。虽信佛教。不能毁废。而于释子常怀轻贱。或迎比丘犯他颜色。心王瞋怒(便加损故。有此说也)。

  佛说护持正法者 不修五戒及威仪(涅槃经第三云。迦叶问佛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处。故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次下迦叶问佛真比丘。合至空闲。何以□遂主者行。佛答云。若有比丘。虽能读诵持戒坐禅说。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无所能为。若比丘。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属]益安乐诸众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蓄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终]故。我听国王群臣宰相。说优婆塞。护说此人。若有欲护正法者。应当如是迦叶。如是破戒。不护此者。名秃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觉德比丘勤护法 不令徒众畜违非
  破戒者瞋刀杖逼 国王有德助降之
  觉德因成迦叶佛

  国王即是释迦牟尼。次前经不便说有一持戒比丘觉德。广说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之皆生恶心。刀杖逼之。时有国王。名为有德。为护法故。与破戒比丘战。国王身被刀箭。闻法欢喜。命终生阿阙佛国。为彼佛第一弟子。觉德却复命终。亦生彼国。为第二弟子。尔时王者即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护正法者。得如是无量果报。故我今日成就法身。不可破坏。

  此下天龙神鬼等禀命加护。

  第八 四 述金刚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复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鄣。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八万金刚从座起  礼于佛足自申情
  当来末世众生等  有能持此大乘经
  我当晨夕兼徒众  守护犹如护眼睛
  不使其心生退转  不令灾鄣横相萦
  疫病消限不废业  经行宴坐体轻消
  修道因缘无乏少  资财衣食每丰盈
  唯除假托斯经教  或求利养或求名
  如此即为佛法贼  我当舍离住枯荣

  第九 三 述天子众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当令安隐心不退转。

  于是梵王帝释等  并其护国四天王
  从坐起来而白佛  若首持经在道场
  我当守护令安隐  不教分外遇灾殃
  或亦顺违相试验  令其志行转坚刚
  一切如来初发意  皆因帝释道心鄣
  唯除口是心非者  业报从他各自当

  第十 三 述鬼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复有鬼王十万众  其中一号吉槃茶
  亦白佛言我发愿  若遇出家或在家
  但有受持此教者  我皆守护制魔邪
  晨夕卫令不退屈  神畅形安长道牙
  所住一由旬境内  鬼神侵界辄[言*寅]哗
  我当使彼如尘碎  遮莫薄俱及夜叉

  第十一 四 述机应交感时众受持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世尊说此经终竟  梵王帝释及诸天
  乃至龙神八部等  欢喜信受愿流传

  此下通释净土不合有龙鬼等疑难。问。此经疏是净土所说。如何列娑婆世界龙鬼等邪。答。准佛地论中所说。诸佛报身化身。本非二体。净土秽土。亦无别性。但随凡圣垢心净心识。所见不同。净土报身即娑婆释迦也。释迦牟尼说经时。地前见化身秽土。登地已上见报身净土。所闻虽同。所见各异。传法菩萨。随胜者所见结集。即云净土。随劣者所见结集。即云秽土。佛地经。随胜者结集。此经亦同故。初指大菩萨所见。今约地前所见。云天龙。况金刚龙天等。多是大菩萨耶。

  佛身报化元无隔  净土亏盈各在缘
  登地位居平等会  地前元只见山川
  会中释梵诸神等  或化或圣亦难甄
  或当傍报诸菩萨  或因世福作天仙
  或从定起随缘去  或贪法乐且安禅
  若是凡夫杂类者  礼辞四散各蹁跹

  疏文 第三度赞回向。

  自惟无始迷心海  旷劫漂沉生死波
  尘沙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龟难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滞类冰销
  寻思累世积闻熏  惭愧多生善知识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询
  能仁应感称心源  本末无遮顿演说
  已采群诠扣真寂  随应圣旨解斯文
  普回[尸@(?/乙)]□向众生  向入神通大光藏

  第十二 四十六 释赞偈中意义

  比丘宗密情多感 今对道场欲自宣
  无始已来不自觉 无明贪爱镇相缠
  旷劫漂沉生死海 长居三恶暂人天
  每到人天如寄客 三途巡历似家园(佛如是说已在地狱章引文了)
  尘沙诸佛相哀愍
  次现(相次出世。或一劫中数出。或多劫一出)人间救倒悬
  直为未修见佛行 彼时共佛没因缘
  佛出五天开法会 我生八难苦相牵
  佛入涅槃末法后 我即人间八苦煎
  或即佛生此世界 我即生于远外蕃(蕃者国邑之异号。非定指吐蕃也。或阎浮中诸国。或东西北等三洲。或他方世界)
  如是千千万万劫 或于佛后或于前
  譬若盲龟堕海水 海中浮木孔而穿(木穿破处成孔。可以容身)
  若入孔中漂至岸
  功能一似遇舟船 龟木甚难相会者
  直缘大海广无边 设使偶逢盲不见
  一回失却几千年 众生遇佛还如此
  迷倒何曾识圣贤 即验圣凡难际会
  针锋芥子喻昭然 既无善友无由觉
  争信无明是大怨 唯事无明贪爱贼
  受他驱使甚轻便 痛恨多生冤枉苦
  离家逃游几周旋 乃至此身今在此(此道场中也)
  人中且得六根全
  逢遇释迦像法末 又知三宝是良田
  初时未向心头悟 犹谓还随业所迁
  岂料忽逢真善友 顿开心地显灵源
  却观无始生来事 梦里施为都是眠
  根本始终虽已悟 枝苗差别尚钩连
  推行每逢违妨处 疑情结滞似冰坚
  何幸又逢决了教 源流理事悉周圆
  言近意深为朗镜 义丰文约是真诠
  菩萨慈悲里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研
  如来应感当心地 本末无遮彻底鑴
  发意欲修无上道 要知何法以为先
  故说无明如梦事 圆彰净觉作根元
  妄既本无真本具 修行之理似徒烦
  若总不修居幻化 自看憎爱现难悛
  故说无明依本觉 以幻除幻直须专
  幻尽觉圆非断灭 自然心境入深玄
  既悟必须除幻化 除之先要用何门
  故须正念为方便 依奢摩行息诸缘
  安处徒众或静室 常观四大有多?
  身心尘境推成妄 我之与法悉无根
  二空显发如磨镜 真如本体了然存
  又泯悟修灭影像 觉心圆现廓无边
  因彰一切皆清净 八万数仍有四千
  不动悉皆遍法界 此时比佛已齐肩
  闻斯法尔须疑惑 现见贪瞋异世尊
  若向佛心生妄想 如来早晚却迷昏
  故说轮回种种相 都卢总似幻人材
  只缘心转觉随转 直为舟奔岸亦奔
  已知过在轮回念 如灯??水涓涓
  任运潜流难遏绝 不如何法是其源
  故标爱是轮回本 因恩成爱爱生恩
  贪欲资熏生五道 兼令五性亦成痕
  欲修正道先除爱 心心顺觉莫令偏
  依此修行渐断鄣 鄣除果满妙难言
  又疑凡圣皆随觉 觉性无殊凡圣悬
  故说觉心元不异 差别阶梯约妄论
  修证一期法义毕 复忧末世有中根
  从此别开三种观 交罗二十五轮禅
  若有多时修此观 直难证入妄难蠲
  即是我人等四相 潜浪藏识号随眠
  此相细微难辨别 须真知识为推研
  故约明师离四病 方能决证免迍邅
  中品机缘已说竟 复余一类可哀怜
  决定欲求亘证入 情中不觉杂喧阗
  或觉从前业鄣重 恐因修证娆神魂
  故说道场加行法 藉其妙轨摄心猿
  礼忏自然除业鄣 鄣除心净若秋莲
  静室拘身尘境绝 观门摄念妄情捐
  故此正宗十一段 始终意势巧联繇
  契理契机既已备 经名德用固应宣
  多佛所谈佛自护 欲令末世永流传
  圣果恒沙皆不及 内待外护悉忻然
  初览卷时便踊跃 细寻义理转虔虔
  静夜闲宵凡几载 照于心地勘诸诠
  疑念春天冰泮释 慧心秋夜月婵娟
  起信华严唯识等 亦皆从此入重玄
  友验宿因关累世 累逢善友强句牵
  若不多生熏藏识 如何悟一便知千
  想得最初闻此法 必知不信漫迁延
  骋辩夸能相抵拒 赖蒙方便用机权
  如此数生方肯信 又经数世解方全
  又历数生发起行 此身方自耨情田
  发行之师恩最重 药非苦口病难痊
  修行只是除情念 逆着情时却结怨
  或道信他谗构我 或言于我不相怜
  必蒙百计烦心力 始得今生解勉旃
  数数反思累世事 亦曾私泣泪涟涟
  恨不便逢斯善友 恳情礼谢悔斯?
  因兹念念祈心愿 愿得来生总现前
  宿命智通皆醒得 身心供养报其恩
  此时略述情中事 意欲分明劝后贤
  我此前车翻已了 后车改辙莫还翻

  至心忏悔

  我于无始尘沙劫  轮回六趣遍无涯
  谁知此世处娑婆  有幸得逢如是法
  清净本源宁易见  修行出要实难逢
  慈光如幻不思议  罪福本空无取舍
  觉性随缘无不变  真如称性悟迷同
  摩尼雨宝十方中  天鼓腾声一切处
  纵我骨肉皆糜溃  三途累劫死还生
  常持圆觉及华严  普共群迷同解脱

  忏悔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至心发愿

  (依普贤行愿经文发愿也。初四偈取长行意义自法为偈。就中最后一句。还是本经中偈。后三偈全写经偈也)。

  愿我临欲命终尽  最后刹那舍此身
  一切诸根散坏时  一切亲属相离处
  象马车乘诸僮仆  珍宝伏藏及宫城
  一切威势不相随  一切鄣碍皆除尽
  此时独一谁为侣  此生所有已皆无
  唯此普贤行愿王  念念不曾相舍离
  于一切时一切处  常为引导在其前
  一刹那中识变时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愿门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佛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慧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教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各说无常偈)

  第二十五上

  叹佛

  (道场已终故。叹佛般涅槃真化究竟之德。初依华严经出现品。后故我于拘尸下。涅槃经最后阇维分。就中。初两行结集之文。后普告大众下。本经文)。

  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者。如真如。涅槃亦如是。又如实际涅槃。法界涅槃。虚空涅槃。法性离欲际无相际涅槃。我性际涅槃。一切法性际涅槃。如来涅槃。皆亦如是。涅槃无生无出。故无有灭。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忻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但由器破。非日有咎。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即为示现涅槃。故于拘尸那城双林树下。说常住佛性已。殷勤遗教。三遍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三遍逆顺入诸禅定。三遍普告大众。我观三界不生不灭。有情悉皆究竟清净无垢。凡夫不知。名曰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根本无故。所因枝叶。行识名色乃至老死皆悉解脱。众等应当观此十二因缘。早求出离。勿受无明爱结役使驱驰。吾今最后付属。汝当修行。如来在日。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戒为师。如来在日。依佛而住。如来去后。依四念处住。乃至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复难追。涅槃时至。亦教如是。说此语已。寂然无声。而入涅槃。然今我等徒众。礼忏道场将毕。闻此遗教。哀恋如来。故于此时。礼赞涅槃句偈。所生功德。回众生。并愿离鄣出缠。共成佛道

  南无大慈大悲入神通(云云八礼准上)。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如来成道起生死  安住真如实相中
  三界根本同虚空  本来平等无高下
  无见无闻无系缚  不起不灭不涅槃
  闲居解脱大道中  常不变易常安乐
  愿我从今修实相  荡除罪垢断无明
  摩诃般若照心源  速沉如来寂灭海
  愿我普共诸众生  往生光藏清净国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

  如来具足诸功德  四无所畏大慈悲
  十八不共六神通  三十七品三解脱
  福德智慧皆圆满  难行共行伏魔军
  八十种好摄众生  智水灌心成大觉
  愿我从今归佛道  学佛智慧证佛身
  还以悲誓度群生  永与世间为法王
  如来为众修共行  具足自在大威神
  言何一旦舍众生  安住涅槃寂灭海
  众生没在三恶道  众苦逼迫可悲怜
  唯愿大慈大法王  却现世间为救护
  愿我从今无量劫  常请如来转法轮
  助佛教化济群迷  众生未尽无休息
  如来临灭垂慈教  微妙经典大涅槃
  众生佛性本圆明  三宝常在无变易
  金刚宝藏无尘翳  义味深䆳法中王
  历劫供养诸如来  始得信心闻句偈
  愿我从今闻法后  常将妙法照心源
  受持尽写广流行  充足众生渴仰者
  如来三界慈悲父  无量亿劫趣菩提
  唯有众生不为身  常欲众生得安乐
  我等凡夫多罪垢  不遇如来出世时
  漂泊生死大海中  贫穷孤露无救护
  愿我从今乘佛力  永劫亲近大医王
  除断烦恼证无生  常饮如来大悲乳
  如来历劫备悲智  常在苦海度群生
  大心广运证菩提  还来秽尽无疲厌
  我等众生无福力  致使如来速涅槃
  哀哉痛哉慧日沉  茫茫苦海长冥暗
  愿我从今修福慧  常作当来见佛因
  为佛爱子法中生  怜愍世间绍三宝
  如来尊重超三界  光明遍照性无边
  我等众生垢鄣深  慕恋如来悲不见
  香华饮食非精洁  轻黩如来降道场
  唯愿慈悲大法王  受我供养归净土

  愿我普共(云云)。

  众等至心端坐。听说如来临入涅槃最后殷勤遗教。世尊说法毕。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已。即逆顺入诸禅定。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闻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愿我普共诸众生(云云)。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逆顺入诸禅定。普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恼。与虚空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惟其性空。即灭诸有。

  愿我(云云)。

  作是语已。复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众等未脱三界世间。当早求出离。若欲出离。应当观察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业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众等当知。皆因无明。增长三界生死大树。没爱河。众苦长夜。黑闇崖下。绕生死树。六识为杖。妄念为本。无明䇿使。游戏六尘。种种苦恼。无能制者。自在如王。故我言。无明即生。念念伤害。众生不觉。轮转生死。一切众生。为此无明起诸爱结。役使驱驰。身心破裂。无明若灭。三界都尽。以是因缘。名出世人。如来去后。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如来在日。依佛而住。如来去后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闻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行者应当依此而住。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无救护想。一贵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警察。无常大鬼。情求难脱。怜愍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动应施无畏。身业清净。常生妙在。口业清净。离诸过患。莫食肉。莫饮酒。调伏心地。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难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众等至心依佛语。勤善法趣提。此生不动解脱因。历劫沉沦谁救拔我。今头面礼。

  愿我普共(云云)。

  至心归命礼示现分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众等至心。观想如来紫磨黄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优昙华历劫难遇。又观此金色身。累劫勤修难行苦行。为众生故。出现世间。又想。此身万德周圆。金刚不坏。示同世法现入涅槃。又想。此身娑罗树间。师子座上。临涅槃时。其日即有。明日即无。涅槃会中。四众八部。瞻仰充足。而我薄祐。当于彼时轮转诸起。不睹慈光。愿我从今修习禅慧。蒙佛慈悲冥加护念。令我早得见如来身。垢鄣都尽。证此常乐。我今头面礼。

  愿我普共(云云)。

  南无大慈大悲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哀愍覆护。我今定慧慈悲增长。此世及后身。乃至成佛不舍慈悲。常相摄受。

  愿我普共(云云)(乃至次下十二礼悉[闻]前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非唯灭恶生善。而乃翻染为净。迦妄归真。故不但事忏。须兼理忏。事忏除罪。理忏除疑。然欲忏时。必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行。口陈罪伏。心彻罪根(痴爱)。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今大众自入道场已来。重庙陈罪相。恳切至到。披露丹诚。又约经文。照真达妄。计其罪鄣。尽已消除。但恐因修时覆。想前?往。忧疑未泯。是以更须理忏。用豁余情。然理忏者。须深达我法皆空。性相本净。从前虽已理忏。未尽根由。今道场将终。须穷源底(若三七日未满。一卷经偈已终。即云礼经一遍已终。须穷源底)。遂因赞礼。佛入涅槃因缘之次。便依涅槃经内。佛为阿阇世王。作决定之心。除逆罪根本。而为理忏(作决定心者。阇王欲到佛所。其心犹疑。佛遥见王来。告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良由彼王已自恳苦悔责。即事忏已。彻于心肝。故佛但约理门。为除疑念。是故经云(第十九也。于中略取忏悔关节。不次第写之。然皆是经文。但略之而不添也)。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其性弊恶。喜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设有辜而害。亦是非逆。况于无辜。故下云横加也)。横加逆害。因害父王。妄生悔热。身诸璎珞伎乐不御。心悔热故遍体生疮。臭秽不可附近。寻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华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害父贪王位者。西国古来不少。唯阇王现受疮报者。一以父王慈念倍常。二以阇王往昔曾发菩提心。不合堕地狱。此二义皆在下文)。尔时其母字韦提希。以种种药而为傅之。其疮遂增。无有降损。王即白母。如是疮者。从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众生有能治者。无有是处。时六大臣。相次进问(一日月称问云。王何愁悴。为身痛邪。为心痛邪。二藏德问。大王何故面貌憔悴。㫳口干焦。音声微细。三实德问。王何脱璎珞。首发蓬乱。战栗不安恚。四智惑问。如失国者。如泉枯涸。五吉德问。面无光泽。如日中灯。如[尽]时月。六无畏问何忧愁。如失侣客。其身痛。心痛之言。六皆[闻]也)。王皆自责。痛悔前?。我之痴盲。无有慧目。近唇口干焦。音声微细。战栗不安。云何问言愁悴。为身痛心痛邪。王言信诸恶友提婆达多。正法父王横加逆害。曾闻智者说五逆人必定堕于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我今已近地狱炽火。云何身心而得不痛(王答一云。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无辜。横加逆害。我从智者。闻五逆人不脱地狱。云何身心而得不痛。此中身心言。及无医言。六皆[闻]也。答二。即上云。我之痴盲乃至逆害也。次云闻智人说。若于父母佛及弟子起于恶业。在阿鼻狱。故我心怖。答三云。我父慈爱。特见矜念。往闻相师。相师答言。是儿生已。定当害父。虽闻是语。犹见瞻养。曾闻智言。奸母及尼。伦僧鬘物。杀发心人。害及其父。必堕阿鼻。答四云父王慈念。常以安乐。安乐于我。而我背恩。反断其乐。智[知]说害父。当于无量劫受大苦恼。答五云。我如愚人。但贪其味不见利刀。如食杂毒。不见其过。如鹿见草。不见深[未]如鼠贪食。不见猫狸。我亦如是。见现在乐。不见未来苦。闻智人言。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不于父母生一念恶。我今已近地狱炽火。答六云。我近恶友。不观口过而[乐]害。定知地狱而无救济)此六大臣。是六师弟子。各赞其师。劝王归向(六臣皆有[师]王莫愁苦等言。又皆说偈曰。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其别者云。言地狱谁往见之。王言无医者。今有大医。名富阑那。一切知见。说涅槃道。无业无报。二云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害父无罪。如迦罗虫要坏母腹。乃至螺怀妊等法应如是。若出家者。乃至蚊虻杀亦有罪。今有大师末伽梨。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不可毁害。七分空中无妨碍故。三云若父王修解脱者。害则有罪。若治国者杀则无罪。如[何]少水亦名无水。非无水也。大王虽言小法名为无法。实非无法。一切众生皆有余业。故受生死。先王余业。王杀何罪。今有大师毗罗胝子。说一切众生。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悉皆无罪。如火烧物。无净水俱洗。地俱载。风俱[吹等。]如树秋斫春生。人亦杀[三]还生。当有何罪。众生苦乐不由现在。[俱]精进持戒。遮现恶果。众苦尽故即得解脱。四云昔者有王。名罗摩。害父继位。云云。引十王害父无一人入地狱者。今今大师钦婆罗。说自害偷淫妄语饮酒等悉无罪。若恒河南施一切众生。恒河北杀一切众生。无福无罪。五云谁来诳王言有地狱。如刺尖鸟色。水湿石坐。风动火热。谁之所作者。有大师迦旃延。说杀众生心无惭愧。即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如水润地。一切众生皆是大自在天所作。天喜则乐。天瞋则苦。六云先王虽恭敬沙门。不能承事诸婆罗门。心无平等。则非刹利。大王今者力欲供养诸婆罗门。杀害先王。当有何罪。夫杀害者。杀害寿命。命名风气之性。不可杀害。当有何罪。有大师若提子。说无施善无父母。今世后世一切众生。经八万劫。生死自脱。其六臣各赞师知见慈悲平等解脱。及劝王归依获益。皆大同也)。王皆答言。审能如此。除灭我罪。我当归依。

  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白大王。得安眠否。王以偈答。岂得安眠(若断烦恼。不染三界。得涅槃。说深义。身口离过。心无[疑热]住寂怀惭。乃至破四魔等八偈。皆结云乃得安隐眠。又说无明烦恼乃至盗未获财等六偈。皆结不得安隐眠。下引鱼在陆等是。次下长行。非偈文也)。如鱼在陆。如鹿在弶。如王失国。我亦如是。当有何乐得安眠邪。耆婆答言。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佛说惭愧是二白法。能救众生。犹如浊水置之明珠。水即为清。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善哉大王。能信因果。愿莫愁怖。有佛世尊。一切知见。怜愍一切。如子罗睺。随善众生。如犊逐母。为大良医。非六师等。大王能信。唯愿速往。阇王答言。如来眷属如旃檀林。吾极恶人。云何当往。恐不顾念。尔时虚空寻出声言。无上佛法将欲衰殄。佛日将没。法山将颓。佛告去世。王之重罪更无治者。汝今已造阿鼻地狱极重之业。必受不疑。此狱间无暂乐。故名无间。不闻八热地狱暂遭凉风。寒地狱中热风暂至。各得少乐。余诸地狱数死数活。亦得暂乐。阿鼻地狱都无此事。故名无间。假使一人。独堕此狱。其身长大。八万由旬。遍满其中。间无空处。其身周遍。受种种苦。设有多人亦各遍满。不相妨碍。故名无间。此狱四方有门。各有猛火。交过通彻。八万由旬。周匝铁墙。铁网弥覆。其地亦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其中罪人如冥在铁。脂膏焦然。唯愿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王闻是语。觉身战栗。仰而答曰。汝为是谁。不现色像。空声告曰。吾是汝父频婆娑罗。汝今当随耆婆所说。莫随邪见六臣之言。时王闻已。闷绝僻地。身疮增剧。臭秽倍前。虽以冷药涂而治之。疮蒸毒热。但增无损(此下第二十卷)。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王觉疮愈。身体清凉。不知其由。问耆婆。耆婆答言。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非热非冷。非色非无色。欲度众生。故使可见。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及心。王言世尊亦见念邪。耆婆答言。如人七子。病者偏忧。非不平等。佛利众生。不观种姓贵贱。唯善心者则便慈念。此之瑞相。即月爱三昧所放之光(如月光令华开[路]人心喜。郁蒸除灭。一切爱乐。此之三昧亦复如是。令善心发。行道者喜。贪瞋热除。故名月爱三昧)。

  尔时阇王。即命大臣。令办供具。与其夫人。严驾车乘。国民随从。拘尸大众遥见王来。佛告大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阇王若不顺耆婆语。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尔时大王。即至佛所。仰瞻相好。如真金山。世尊告言。阿阇世大王。王闻欢喜。即作是言。如来顾命。真知悲怜等无差别。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帝释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

  佛告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凡夫常当系念身有二十事。所谓(一句一事)空无无漏。无诸善本。生死未调。深坑未出。何以见性。云何修定。无常无我。八难难离。怨家常逐。无法遮有。三恶未脱。具恶邪见。未度五逆。生死无际(下二句一事)。不作善业不得果报。无有我作他人受果。不作乐因终无乐报。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因无明生亦因而死。去来现在常行放逸。作是观已。不乐生死。即得正观。尔时次第观心生住灭相戒定慧相。若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是二十事。心则放逸。无恶不造。阿阇世言。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今有死畏三恶道畏。自我招殃。造慈重恶。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大王云何言有决定当堕。王白佛言。若尔我之杀罪亦应不定。佛言善哉。杀无定相。何者是父。但于五阴妄生父想。色若是父。四阴应非。界入亦尔。如是色不可害。阴亦不可害。其性不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念念灭。色既不定。杀亦不定。报亦不定。汝父昔于佛所修善。今得为王。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为王。汝若不为王。汝则不害。汝若有罪。诸佛亦罪。汝父先有恶心。杀五通仙。令失神通。自作自受。云何汝言父王无辜。若无恶业。即无恶报。

  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贪狂。二药狂。三咒狂。四业狂。狂人作恶终不犯戒。若还得心亦不名犯。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所作。王何得罪。如醉害母。醒已悔恨。亦无业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既非本心。云何得罪。幻作男女。山谷声响。镜中面像。梦五欲乐。愚痴谓实。智知虚妄。杀亦如是。凡夫谓实。佛知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因杀果。及以解脱。我皆知之。而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如人知酒不饮不醉。又如知火亦不烧然。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又如人于日月出时作种种罪。虽因日月无罪。杀虽因王。王实无罪。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人畜虽殊。宝命无异。云何于父独生惧心。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驱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大王。色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乐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尔时阇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知者则不作。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定审。今则定知。又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金银琉璃颇梨)。众鸟集处即同其色。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同色者。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我若不遇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祗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佛言。若能如是则常在阿鼻。为众生受苦。不以为苦。尔时摩伽国无量人。发阿耨三菩提心。以如是等发大心故。阇王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彩女。悉皆同发三菩提心。王语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以种种香华璎珞供养。说偈赞佛。

  佛赞阇王。善哉善哉。能发此心。庄严大众。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王及国人辞佛还宫。

  敬白现在道场实心忏悔之众。阇王先自悔责。方见如来。语诸法皆空。达众缘无性。尤悔迷倒妄造恶因故。发大菩提心。证真常乐我净。我等从无量劫来。未免恶逆因缘。多日已自忏除。亦闻阇王先悔。今更闻涅槃妙典。佛自说忏根元。根元既本空无。岂可安然妄执。无妄无执。即不与贪爱为奴。既不事于贪瞋。即造罪因缘永绝。身心清净。净如琉璃。诸所作为皆是真性。斯为究竟真实忏悔。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依普贤行愿发愿偈。今道场已终。故最后发华严大部之未究竟。至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愿)。

  愿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缘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足普贤最胜愿
  此时善得胜寿命  自在善来人中生
  菩萨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提行
  我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无间因
  今用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貌智□悉周圆
  天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世所应供
  速诣菩提树王下  坐已降伏诸魔怨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发愿已。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涅槃经第五)

  诸王得自在  势力无等双  一切皆迁变
  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  流转无休时
  三界皆无常  诸有悉无乐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无  可坏法流转  常有忧患等

  (各说无常偈)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第十六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心。但矜狂慧。拟造佛境。将何所依。且夫行人。不能悟理。唯着事者。盖心多沉掉。攀缘世艺。耽味欲乐故也。是以有慧无定。如摇动水。如风中灯。多与掉散相应。理如何悟。有定无慧。如暗夜欲行。有足而无目也。又无定无慧。是狂是愚。偏习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故天台修行。多依止观。况是菩萨所依赖故。今入圆觉理观。须假禅那静意息心。方相应故。如澄渟水方现万像。入道之要。故劝勤修。然四威仪中。坐为最胜。远离沉掉。圣所赞扬。故论云。见?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

  二 调和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绳轮。亦如弹琴。先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心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若食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鄣所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寤寐过多。非但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能令心识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情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亦勿有废。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应合调。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第一入禅调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怡怡。是故虽有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前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解衣。宽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未近身。令左脚指与右䏶齐。以右脚指与左䏶齐。若欲令跏。即上右脚䟤。置左脚上 次当安手。以左掌置右手上。累手左脚上。掌近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前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竟即正身端直。令肩骨相对。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口吐呵去胸中秽气。其吐呵之法。开口嘘气。放气而出。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教悉随气而出尽。闭口鼻中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即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碇石。无得身首四支差异。切不摇动。是为初入禅定时调身方法。举要而言。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第二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常有声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息相者。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为不调。而用心者。后为患也。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中出入。通调无鄣。若结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第三初入定调心者。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起。二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惛惛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令无分散意。此可沉治。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心则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气上胁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即差矣。若心宽痛者。觉心志游缦。身体透迤。或口涎出。或时暗晦。尔时应敛身急令住缘中。身体相称。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本欲入定。本是从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当一坐之时。随时长短。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者。虽调身意。而念身宽急。或偏曲低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每令安隐中。遍无宽无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息或不调。不调相者。如上所说。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复次一坐之时。身中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俱。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遍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毛孔皆通。消除宿患。如此修定。其道可免。

  第三若坐禅时将竟。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复微微动身。次动䏶。反手头颈 次当动二足。悉令?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 次摩手令?。以㩉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污消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往心出既升促。则定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颈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是故名善入出住。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三 近方便

  (前具总等三门。但是习禅之资。息妄之术。此上调和。犹属身坐。未名禅法。虽云调心。是约身说。故远方便也。此之五法。皆是趣定之亲思。故云近方便也)。

  云何名方便行调行于五法。五法名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一欲者。远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清净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二精进者。坚持戒行。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如佛告阿难言。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欺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静。永离生死。长与苦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复次行者修止观时。善用如下所明互翻修止观。意安心得。因是必入法门。是故名巧慧。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坏故。设使空无所获。终不退异。设使因此命终。亦胜无量劫来造业命终。是名一心。复次喻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故云非智不禅。不禅不智。义在此也。

  四 辩魔事

  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之财。杀智慧之命故。云何名为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道高魔盛故。能须善识魔事。但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界入魔。三死魔。四鬼神魔。鬼神魔相。于此事应知。今当略说。起信论云。若修上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云云乃至)。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外道鬼神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子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下所引起信一科。是余新添)。

  鬼神魔有三种。一精媚。二埠愓鬼。三者魔罗。精媚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少男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相等非一。以恼惑行者。此诸精媚。欲恼行者。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引识。若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兕等。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㝹獐鹿等。若多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龟等。若多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若多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若多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若多于申时来者。必是猴玃等。若多于酉时来者。必是鸡鸡鸟等。若多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若多于亥时来者。必是猪豕等。若多于子时来者。必是鼠等。若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见恒用此时来。知是其兽精媚。说其名字呵责。即当谢灭。

  二埠愓鬼者。亦作种种。恼乱行人。或如虫缘人头面攒刺漝漝。或击攊人两掖下。或乍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者。应即觉知。一心闭眼。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蜡吉支邪见鬼。喜破戒。种种恼我。我今持戒。终不惧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者诵三归五戒等。鬼神便却行匍匐而出。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也。

  三魔罗恼乱者。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人善心。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令人心恐惧也。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也。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品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杀箭。射五情故。复次一一色中。作三种境界。惑乱行者。作顺情色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色中。作违情境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像。来怖行者。非违顺者。但作平品之形。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作种种好恶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之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不可具说。要举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事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人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鄣道法。如经中偈说。

  欲是汝初事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触爱九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种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军众  厌没出家人
  我以智慧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行者既能觉知魔事。魔罗即当除灭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好恶魔境。悉知虚诳。不爱不怖。亦不取舍。分别心息自寂莫。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惜不躯命。正心不动。知魔境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佛界一如无二。则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忧。若见谢亦勿喜。所以者何。未曾见人见魔化作虎来。能食其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能作夫妻。尚知皆是幻化。愚人自在惊怖。反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境狂致患。皆是行人。无智致患。非魔所为。复次若诸魔境恼乱。或经年月不去者。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怖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或邪不于正。久久身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故。是魔入人心神狂乱。或患或喜。因是成患致死。或持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则大坏人出世善事。乃破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不可说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者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是则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说。

  若分别忆想  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
  是则为法印

  五 治病

  行者安心修道。或本四大有病。今用心心自鼓激。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息心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疾发。夫坐禅之法。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病。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义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不宜动病。非唯行道有鄣。则大命可虑。今明治法中。即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言病发相。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四大增损病。二从五藏生病。

  四大中病发者。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疾癊胀满。饮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增寒性热。支节皆痛。口爽大小便不通利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闷胀急呕吐。咳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恼。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次明五藏生病之相。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及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寒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患愁忧不乐。悲喜瞋恚。头疼眼痛眼闇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瘠瘠痒闷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患咽喉噎塞腹胀耳满等。肾主耳故。五藏生患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如是四大五藏痛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内外发动。若外阴阳寒冷风热。饮食不慎。而病从二处发者。一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病。二思虑患生。此因内发病。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业报故得病。如此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可差。若得经久。则病盛矣。身羸病结治之。则为难愈。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上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俱安心上有病处。则能治之。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即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终久即有所治。有师云。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众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病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足下。四大即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云。但知诸法虚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息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心治病之相非一。故知若修止法。能治众病也。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此六种息。皆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若于坐中。寒时应吹。热时应呼。若以治病。吹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病。及以治风。呵以去烦又下气。嘘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以治肾。次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调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想。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睡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寒。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用之失所。则更生众患。推之可知。故有师云。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总身中火气而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治禅病秘七十二法中广说。但今人根机既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传。次有师言。但用止观。检心折身。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此有义理。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得其意。则无病而不治也。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病。必须加以修福忏悔。患即息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则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能治理。非唯废修止观。亦恐性命有虑。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之法。内心治病方法众多。岂可具传于文。若欲习之。当更寻谤。上来所出。正是示其大意。依此用之。恐未可采案。

  问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否。

  答曰。若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将护。十识遮鄣。何谓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谓为用。谓随时常用。何谓为勤。谓专精不息。取得行为度。何谓为恒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谓别病。别病因起。已如上说。何谓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谓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用。常习不变。何谓知取舍。益即勤用。损则舍之。转心取治。何谓知将护。谓善识异缘犯触。何谓识遮鄣。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虑也。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六 正修

  修上观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第一于坐中修上观者。四威仪中。乃皆得道学。坐为最胜。故先约坐以明上观。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对破初心粗乱修上观。二者对破心沉浮病修上观。三随便宜修上观。四者对治定见细心修上观。五者为均齐定慧修上观。

  第一。云何名为对破初心粗乱修上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乱心粗故。应当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观。

  今明修上观。即为二意。先明修上。次明修观。止有二种。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系心鼻端脐间等五处。不令心敬。是名守境止。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制心止者。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别。理止者。即是体真止也。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

  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夫行者。初学坐禅时。欲修十方三世诸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一切众生。誓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若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所以者何。若无誓愿。虽复观空修道。多堕乘地。则一切佛法。终不现前。是故行者。于一切时。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后于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言一切诸佛法者。即是约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谓一切善不善法无记一切贪恚痴等结使烦恼法也。三界果者。所谓一切有为阴界入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无性。岂有善不善等诸法之实。若诸法不实。即是虚诳。若知虚诳。则空无有主。若空无有主。则无取着。若无取着。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结缚永断。若结缚永断。则寂念无为。若无为者。即诸法之本源也。若达本源。则爱染不起。若爱染不起。则一切生死乘行坏。若生死乘行坏。则无后世苦果。若无后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经云。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想则泥洹

  若行者。能如是修体真止。当知是人心得泥洹。名大沙门。是则略说修体真止相。

  第二云何名修观。观有二种。一者事观。二者理观。事观者。对治助道观也。理观者。入道正观也。智度论云。观有二种。一者行解。二者实观。大集经云。行有二种。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观之异名。今不广说。云何名事。如不净观治淫欲。慈心观治瞋恚。如是等五门对治观。故名事观。今不分别也。二理观者。即是无生观。亦名真空观。观法实相智慧。如是等种种异名。如璎珞经中说。有三种观。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出假观。三中道正观。彼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由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义观。三观现前。即入初地。云何名修从假入空观。如般舟经偈云。

  诸法不牢固  常立在于念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缘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之止。而妄念不息。尔时应当随心所缘。一切若善不善。无明爱恚等。一切攀缘之念。即当反观所起之心。如此等心。为是有邪。为是无邪。若是无者。无则无心。云何有念。若谓心是有者。为在过去未来现在邪。若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何得为心。若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之法。则无相貌。无相貌法。岂得为心。若是现在。现在之法。刹那不住。不住之法。则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无有心故。则一切法空。复次若行者。谓现在心虽不住。而非不有刹那觉知之念。以为心者。即当约三种有法。以审推捡。何等为三。如大智度论广说。一者因缘有。二者相续有。三者相待有。云何观因缘有中。现在心生不可得。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待。则有识生。故大品经云。眼触因缘生爱。乃至意触因缘生爱。根在内故为因。尘在外故为缘。故云内外缘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故先当谛观现在之心。为从内意根生。为从外法尘生。为根尘合生。为根尘不合故共生。为离根尘而生。若谓定从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则为实生故。则意根中。应一时有多心并生。今实不尔。复次若内根能自生者。内根未对外尘时。亦应能自生。今实不尔。是故非内根中自性生。若谓定从外法尘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尘为自性者。今以尘望根。岂非性也。若从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则心还自生心。更无心法别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于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岂得但是外尘时生心。是故非外尘故非外尘他性生。若谓内外根尘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则自他性而有生。今实不尔。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则一时有二生。若自他中各无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尘自性他性合故生。若为离内外根尘故有心生者。即是无因缘而有生。从根尘因缘有心生。尚不可得。况无因缘而有生者。则为恶无罪。为善无福。虽出家空修梵行。已堕定常定断中故。是故不得内外根尘而有生。行者于内外根尘因缘中。约四句观。现在心生。毕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见生相。生相无故。则一切诸法皆无有生。无生而言生者。以世间颠倒不了。于自他等法中。妄计而生。妄计之生是则非生。如梦幻响化镜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为生。故净名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是中应约上四句。广历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一切解惑法门。分别得生之相。其事云云。不可备说。行者既观生如是。观灭亦然。若心无生灭。但假名字。则一切诸法皆无生灭。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则非法。若行者。了知诸法非法。则名亦非名。若所观之心。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毕竟不可得者。则能观之智亦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毕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则于因缘中。能观所观合有十六种观。历十六句。捡心生灭相。毕竟不可得。若不得生灭。而于无生无灭中。起住着者。即当还就因缘中十六观。历十六句。捡无生灭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灭。亦不生灭。而依非生灭非不生灭者。即当还就因缘有中。用十六观。历十六句。捡非生非灭。不生灭心亦如是。则于因缘有中。合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求心毕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于相续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续之心。即破相续假惑也。若于相待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则于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观。历一百九十二句。求心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则心无所依。若心无所依。则心无所住。若心无所住。则无分别。若无分别。则无是非。若无是非。则无取舍。若无取舍。则诤论心息。若诤论心息。则无爱恚。若无爱恚。则不起觉观举缘。若不起觉观举缘。则三业寂不动。三业寂不动。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则豁然大悟心如虚空。心如虚空。发实相智慧。实相智慧者。即是证一切智。证一切智了自然性。无师智自悟。得慧眼清净也。若证一切智慧眼清净者。即永离三界生死结业。通达真空。心无挂碍。是名从假入空观也。故大智度论赞般若偈云。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若修从假入空观。有一百九十二翻者。止从观故。亦有一百九十二翻也。所以者何。观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着迷心。所计之法。皆无所有。名之为观。一百九十二种念想颠倒分别心息。故名为止。观止合数。有三百八十四翻。修止观者。善自寻之。其数宛然。皆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观。各有一百九十二翻。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切解惑法门。历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翻。若约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转。则言句无量。如是皆为约众生未悟。药病相勤。作此分别。若于觉悟心中。皆有所有。犹如虚空。尚无一句之法可存。况无量也。是为菩萨见谛道中别相从假入空观。不与二乘析法总相从假入空观共也。是则略明对治初心粗乱从假入空修止观相。已传新学。若广分别。则三三难尽。未了之者。或增疑网。故不具出。是则略说对破初心粗乱意修止观。

  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不得对治有乘僻之失也。

  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由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行者于坐禅时。虽为治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隐。当知宜观。即应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不异于前。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而发诸法门也。

  第四对破定见细心修止观者。所谓行者。先用心观对破粗心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见虚诳。必生贪着。执以为实。若体知虚诳不实。即属爱属见二烦恼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犹惑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见之中细心。若不见定见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不起。亦属烦恼结业。悉应推灭。是名别修观。略说对治定见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细微之失为异也。

  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者。行者若于坐禅中。因修止故灭。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观慧微劣。则不能发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折。分别观门。具如前说。若于定中。智慧开发。即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则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明了。如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观空无相等智慧。是颠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了一切。尔时应当修止。分别方法。具如前说。以修止故。即得深禅定。得深禅定故。则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灯。则能破闇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翻修止观之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过也。

  次明第二历缘对境修止观者。一身常端坐。乃为入道之胜妄。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习有间。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但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历缘对境修止观也。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行。若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即应行。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广明止相如前。皆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生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观。广分别观相。并如前说。当于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行中亦同上所说。类有五翻修止观也。

  复次若应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住。若为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住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此念。[田*(丁-一)]心驻一。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住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坐中。应作此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坐。即不应坐。若为善利益事。即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即于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若善恶等法。了知坐心及坐中一切烦恼善恶之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脚安身。名之为坐。因此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应反观坐心。若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坐中亦有五翻修止观意。类同上说也。

  复次若于寝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卧。若为诸烦恼及不善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即如师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时。即了知因于眠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眠者及眠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心息。是名眠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云何修观。应作是念。若用心劳乏。即便惛闇。放纵六识用之。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卧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作时。应作是念。我为何等事故欲作。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作。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作者及作中一切烦恼善恶等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作修止。云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手。造作诸事。因之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作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作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语。若随诸烦恼。为欲论说不善无记事而语者。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也。云何名语中修止。若应语时。即知由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者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语中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语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出音声言语。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语中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语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若见色时。即知如镜中像。水中月。乾闼婆城。虽有见而无定实故。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见违情之色。不起恚恼。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眼名见色时应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无见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名。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别如前。若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见色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复次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闻违情之声。不起瞋心。闻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闻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即当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声中亦类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火中?。如水中气。虚空中香。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臭气。不起瞋相。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嗅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念取闻香。虚诳无不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即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分别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闻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香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舌受味时修止者。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着。违情恶味。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广分别。于受味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无分别。内舌根本性亦无知。和合内外因缘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受味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影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着。受违情苦触。不起瞋脑。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别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等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虚假。身亦不实。谁能文触。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为触。即当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别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身触受中。亦类有五翻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约坐禅中明。修止观五翻之意。是中广分别。今重不明。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中。如大品经中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知行。坐时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视的一心。出入禅定皆知。故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若人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无与等者。如释论中偈说。

  闲坐林树下  寂然灭诸惑  澹泊得一心
  斯乐乃安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稳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无伦匹

  七 善根发

  行者若能如是于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心身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略明善根开发之相。有二种不同。一者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安。及读诵听学等。善根发相。此是外事。与魔境相应。今不分别。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第一内善根发相。五种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四观因缘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一息道善根发相者。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心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八触者。谓觉身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预。快乐清冷。不可为喻。是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虚寂。忽然见佗男女身。死已膀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膀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柱。见是事已。定心安隐。觉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之中。见于内身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观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不见我人。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别亦如是。因缘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入所敬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证静。或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无断虽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六念。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支)道(八正道)空无相无作。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第二分别真伪者。即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伪相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透逸垂熟。或时煎寒。或时状热。或见诸异种种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外散乱善事。或时欢喜躁作。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六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思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在生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若欲知其因缘。当寻九十六种邪道。即明见此事。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着。即当谢灭。若不灭。应用止观。观破即灭矣。二次明禅发相。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法等。随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若人共事。久久愈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观长养诸根者。若于座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长。云何修。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即可用观。略示大意。

  八 证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即是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经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生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则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着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故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众生。是名方便随缘修止。即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观门。非止观也。故璎珞经云。前二种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应修息二边分别止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能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止。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中。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寻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别正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若行疾如风。即是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流入萨婆海。即是行如来行。若行如来行。即是入如来室。若入如来室。即着如来衣。若着如来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来座。即是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若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是获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于一切法无所染着。若于一切法无所染着。即是一切诸佛皆现在前。若一切诸佛皆现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严定。若安住首楞严定。即得普现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若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即是严净一切佛刹。若严净一切佛刹。即是供养十方诸佛。即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诸行诸波罗蜜。若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若与普贤文殊为等侣。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若为称叹授记。即是庄严兜率天道。若庄严兜率天道。即能示现降身母胎。若示现降身母胎。即能示现出家行诣道树。若示现行诣道树。即能示现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现降伏魔怨。即能示现成等正觉。若示现成等正觉。即能示现转正法轮。若示现转正法轮。即能示现入般涅槃。若示现入涅槃。即是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若究竟佛事。即是具足真应二身。若具足二身。即是初发心住菩萨也。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心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亦云初心菩萨具足八相成道。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品经亦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座道场。转正法轮。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法华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若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者。即是大品经中。阿字法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是则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中。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即观义。此即是约观以明观行也。涅槃经中。广解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即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涅槃亦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智明果。即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虽约止明果。亦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义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无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金光明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如是皆约修止观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解此者名大道

  赞圆觉

  金紫光录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裴休 撰

  众生诸佛尘沙德  同蕰光明大藏中
  觉心平等遍十方  迷人颠倒生分别
  法王有法名圆觉  流出真如及涅槃
  无明无体如空华  觉心既显无明灭
  蔩朝境寂身心净  初结菩提广大缘
  须依圆照廓情尘  方是如来本因地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文殊因地法
  一切众生虚妄境  皆生圆觉妙心中
  如彼空华实不生  从空有故从空灭
  翳除华灭空元净  知显尘消觉圆□
  幻心只向觉心生  莫于觉外求离幻
  日轮当午群阴灭  觉体今明众幻除
  幻除觉满觉非空  莫疑是幻还修幻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普贤修幻法
  如来净觉离纷染  求证先依戒定门
  妄身无体妄心空  幻心灭故幻尘灭
  镜磨垢尽青黄显  智照情空物我融
  唯有圆明大觉心  根尘器界皆清净
  虞泉日没山阿暗  灵腑心昏梦幻劳
  深观人法二俱空  悟取众生本成佛
  是故众等汝当知  依此修持免迷闷
  如来妙觉圆明体  烦恼真如本不分
  始终生灭若循环  皆是轮回妄中见
  岸移月运俱旋复  矿尽金成矿不生
  浮心巧见执疑情  终不能游寂灭海
  蔩朝净念如来境  先断轮回根本心
  若将圆觉妄中观  觉随妄转何由辨
  是故众等汝当知  莫于圆觉生三或
  一切众生无始际  皆因淫欲受诸身
  将知累劫久轮回  只缘贪爱为根本
  纷纷欲境多违顺  杳杳迷途厌死生
  若除渴爱断轮回  便于圆觉能开悟
  日光虽盛浮云蔽  觉性常圆二部昏
  若欲安心妙觉城  依愿修行断诸障
  是故众等汝当知  常将慧日为心镜
  大觉圆明离诸相  无有轮回及圣凡
  众生菩萨二皆空  功用妄中显差别
  净心起解凡中信  觉体生心圣外贤
  照觉双忘十地人  真妄俱融始成佛
  黄昏境物皆虚寂  正是收心在观时
  若希观世证菩提  一切境中离虚妄
  是故众等汝当知  早超凡位成真智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附 用圭峰圆觉修证仪十二章颂分各成一颂

  镜庵 释 行霆

  序分说仪

  圆觉先须了说仪  不同秽土混凡机
  婆伽梵主身全现  大光明藏处希奇
  百千大士同斯会  十二真人欲问时
  不二境中圆镜像  何殊光莹净琉璃

  颂文殊章

  妙德初徴本起因  曾知离病可修真
  陀罗尼门周法界  大圆觉海绝涯津
  无明梦里迷缘影  翳眼华中妄执身
  忽然梦醒翳华灭  何曾动着本来人

  颂普贤章

  普贤次问渐修真  通为三根审行门
  幻匪觉心心外物  华非空性性中存
  觉心不动妄华寂  妄境无生智孰论
  幻尽觉圆真体现  灰飞烟灭火无因

  颂普眼章

  普眼圆融因果相  身心影像体随妄
  先了二空清净门  次修三观圆顿行
  能所兼妄凡圣情  爱憎宁复论差当
  曾知本有摩尼珠  五色青黄焉可状

  颂金刚藏章

  金刚执难圣凡身  本悟缘何有妄因
  三问连环分别见  诸门开喻性元真
  空华起灭元由妄  金矿销融永绝尘
  若要测量圆觉海  入思惟地倍沉沦

  颂弥勒章

  弥勒推究轮回本  若断贪爱生死尽
  爱欲为因过既深  爱命为果缘难泯
  二障就于五性分  四生遂成六道蕴
  若亲善友爱见亡  自然悟入无生忍

  颂净慧章

  净慧伦排证悟人  强分四位顺天真
  凡贤圣果虽然异  悟迷染净与谁亲
  先明依位循诸性  次辨忘心顿证因
  一智了然超脱处  有无情尽觉芽春

  颂威德章

  威德请开三种观  中根始此分章段
  四门开处任方来  三类修时非杂乱
  静镜圆明全显彰  幻苗增长无涯畔
  器中锽可喻禅那  三法能起生死岸

  颂辨音章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几种修持可证真
  单复圆门虽有异  静幻寂观要区分
  各安标记欲探结  先慕求哀悔罪根
  二十五轮依幻觉  无修习处示修因

  颂净业章

  净业断除人我执  俱缘四相妄迷习
  无明主宰为我根  心存证者乃人立
  寿命业智潜续存  众生我人所不及
  由兹憎爱烦恼生死  觉城昧此何能入

  颂普觉章

  普觉离病托师亲  当依端正知见人
  行住坐卧迹莫计  作止任灭病非因
  自他除病不除法  供事舍财及舍身
  憎爱直须无种子  始于圆觉可修真

  颂圆觉章

  圆觉道场圆证悟  下根于是开真路
  三期限量可随宜  四众安居绝缘故
  以大圆觉为伽蓝  踞菩萨乘行愿度
  曾知证入总该前  诸佛共依如是住

  颂贤善首章

  善首流通正法门  五名于是为区分
  十二部经真了义  百千诸佛共谈论
  佛境佛地已开演  顿教□机今得闻
  傥解百川归大海  何妨一法被多根

  颂判摄

  圭山才悟即流通  却依贤首以弘宗
  傍探四疏明差当  遍究群诠定有空
  顿教收经佛自判  圆门兼属义堪从
  若将经教论相摄  克体全收终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