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西斋净土诗

  四明楚石禅师着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

  每为娑婆苦所萦。唯闻净上不求生。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称三宝名处处园林如绣出重重楼阁似生成。诸贤莫怪归来晚。见说芙蕖始发荣。

  却望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流水有声随岸转。好花无数逐风。飘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

  纸画木雕泥塑成。现成真佛甚分明。归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

  池上蕅花花上人佛光来照紫金身更闻妙法除心垢。尽救迷情出苦轮。举步遍游尘点国。利生终满涅槃因。娑婆界上光阴短。极乐知经几劫春。

  一个浮泡梦幻身。如何只是纵贪瞋。好寻径直修行路。休学愚痴放逸人。护戒还同冰雪净。操心要与圣贤亲。明明指出西飞日。有识还令达本真。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三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着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曾于净土结因缘。二六时中现在前。每到黄昏增善念。遥随白日下长天。如来宝手亲摩顶。大士金躯拟拍肩。不借胞胎成幻质。吾家自有玉池莲。

  浊恶众生也可怜。菩提道果几时圆。总云国土随心净。争奈形神被业牵。正剑挥来藤落树。迷云散尽日流天虚空毕竟无遮障净土滔滔在目前。

  将参法会礼金仙渐逐香风出宝莲红肉髻光流不尽紫金身相照无边重重树网垂平地一一花台接远天。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镜现吾前。

  粗境现前犹未识。法身向上几曾知。可怜转脑回头处。错认拈香择火时。口耳相传六个字。圣凡不隔一条丝。堂堂日用天真佛。火急回光也是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咫尺金容白玉毫。单称名号岂徒劳。晨持万遍乌轮上。夜课千声兔魄高。岁阅炎凉终不倦。天真父子会相遭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直指迷源须念佛。横波径度免随流。千生万劫长安泰。五趣三涂尽罢休。纵使身沾下下品。也胜豪贵王阎浮。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说着无常事事轻。饥餐渴饮懒经营。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修忆永明。净洗念珠重换线。坚持佛号莫停声。忘缘尽逐空花落。闲向风前月下行。

  一自飘蓬赡部南倚楼长叹月纤纤遥知法会诸天绕正想华台百宝严此界犹如鱼少水微生只似燕巢檐。同居善友应怀我。已筑浮图欠合尖。

  少年顷刻老还衰。须信无常日夜催。九十六家邪智慧。百千万劫受轮回。不存宝界花池想。争得刀山剑树摧但自净心生愿乐此中贤圣许追陪。

  劳生能有几光阴健只须臾病又侵常恐浮云蔽西日。须营净舍学东林。可怜世上愚痴辈。不及花间智慧禽宝树亦能谈妙法何妨坐听罢参寻。

  须摩提国赞无穷。不与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长满钵。一身轻健任游空。初心便获无生忍。具缚能教宿命通古往今来留传记尽尘沙界扇真风。

  水若温清月始临金容佛影现吾心春风不易回枯木。磁石应难受曲针。未得往生缘障重。必期成就用功深譬如九转丹砂力一点能令铁化金。

  念佛功深罪自除。身归极乐国中居。丛林草木璚瑶接。大地山河锦绣舒。香界来从移步后。宝莲结自放华初。玉毫炳焕黄金面。天上人间总不如。

  朝朝暮暮道心中。岁岁年年佛事同。一往进修安乐界。六时朝礼法王宫。方袍不厌香烟黑。坐具何妨手汗红。如此出家今有几。灼然认得主人公。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着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千经万论不虚标。共指西方路一条。念念刮磨心垢净。时时防护道芽焦。栖莲静觉身安稳。得果轰传地动摇。谩费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只崇朝。

  近有人从净土来。池心一朵玉莲开。正当萼上标名字。已向身前结圣胎。极乐逍遥长不死。阎浮逼迫最堪哀。法王特地垂慈愍。同坐黄金百尺台。

  吾身念佛又修禅。自喜方袍顶相圆。曾向多生修福果。始依九品结香缘。名书某甲深花里。梦在长庚落月边。浊恶凡夫清净佛。双珠黑白共丝穿。

  念极心开见佛时。自然身到碧莲池。火轮罪净千千劫。琼树光分万万枝。善友深谈终不厌。灵禽妙语实难思。功成果满须臾事。尚谓奔流闪电迟。

  无边大士与声闻。海众何妨逐品分。一会圣贤长在定。十方来去总乘云。谈玄树上摩尼水。念佛林间共命群。坐卧经行无挂碍。天花随处落缤纷。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散众妙花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却倚雕栏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几人。万行不如修白业。一心何苦恋红尘。法王立誓丘山重。迷子思归涕泪频。若解返观观自性。明珠百八总家珍。

  西望红霞白日轮。仰观宝座紫金身。一方土净方方净。十念心真念念真。生极乐城终不退。尽虚空界了无尘。向来苦海浮还没。何幸今为彼岸人。

  娑婆生者极愚痴。众苦萦缠不解思。在世更无清净业。临终那有出离时。百千经里寻常劝。万亿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来?我入华池。

  灵峰大师赞曰

  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花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

  幽溪法师净土法语

  嗣法门人正知较

  夫修行法门。如来对证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如念佛。求生净土。可谓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出离生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务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或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坏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门焉。此之法门。经论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宏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言言阐净土之惟心。句句演弥陀之本性。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其数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尘境粗强。险难恶途。无处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所诫。我辈当遵。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尚矣。然或忘而不能念念而不能一无他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袪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尚矣。然或念而不能忘。忘而不能尽。无他。心之不能一也。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书于屋壁。铭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虽未脱薉那。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宝所。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管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俾学者何从。曰。非两瑞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其念。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明暗之相背也。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极乐之念。必能轻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实则爱非念一不忘。念非忘爱不一。两者工夫。初无间然。又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薉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能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说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他。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开道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橹樯䌫。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䌫。则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己标心。然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亦成通。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克果胜。狭则悲愿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