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三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图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心真如门次说心生灭门。

  释曰后心生灭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义。

  释曰后正示有三初生灭因缘相有四一释前心生灭有二初略显两重总别相又二初唱本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即初重总别所谓不生不灭已下即后重总别。

  论曰(至)应观察。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科分。

  谓生灭门(至)为依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标配两重第一重多一心为所依总相生灭门为能依别相第二重摄主梨耶为所依总相觉不觉义为能依别相将释对本文周义显。

  先说初门。

  释曰后依次决择有二初第一重能所又二初标门。

  心生灭者者唱上立下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牒指正牒立义心生灭言。

  依如来藏(至)生灭门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略辨二门如来藏言名通十种此取第三所入十名此当第六二处皆是与行与相若配一心是多一心上心下降名如来藏以为总相言下降者上云心者洞照灵明之义今云藏者摄藏隐覆之义减其胜名彰乎劣名故云下降其生灭心具四无为及五有为以为别相。

  今当依经(至)何所摄耶。

  释曰后应明初一有二初标徴。

  颂曰(至)与行与相摄。

  释曰后通释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总指徴起。

  一者(至)摄持故。

  释曰次列名教证有十一大总持此下十藏初一为总义当前重根本大乘后九为别皆是后重能所诸法若欲料拣知法体者第二即是真如所入第三即是生灭所入第四即是真如门理次五唯是生灭门藏第五唯取生灭门中性真如理第六唯取覆净烦恼第七唯取被染覆德第八唯取本觉佛性第九唯取所断染法第十通二或多一心隐没染中故或本觉心沉没染中故其如来体第一义谛真如本觉随应属故初一第九摄持名藏摄持有二初一摄持咸能包故第九摄持皆所断故第二第四无杂名藏虽同无杂门法别故第三五六七八与十隐覆名藏虽同隐覆义各别故且初藏中先举名略示次引教广明后徴义具释下皆同此无繁各出大总持藏尽与一切诸如来藏为所依故如主如王同天同地故当前重根本大乘但非不二性海果分此带言故彼离说故。

  二者(至)无杂故。

  释曰二远转远缚真如所入一一心体离生灭门诸流转法惑因惑果名为远转根本为因枝末为果或二碍及业为因所感依正为果离随染心诸虑知缚觉因觉果名为远缚本觉为因始觉为果或等觉已还为因妙觉已去为果余文可见。

  三者(至)令覆故。

  释曰三与行与相生灭所入多一心体于惑与力出现生死之法名为与行行者迁流义故于觉与力出现涅槃之法名为与相相者真实体故或复反此与觉名行清净行故与惑名相闇钝相故然如来藏平等与力若望因缘行相别故譬如已下解前伎儿。

  四者(至)无他故。

  释曰四真如真如谓真如门唯理理故非建立有非诽谤无平等一味无差别故。

  五者(至)被染故。

  释曰五生灭真如生灭门中不生灭理证之成圣离无常故。

  六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六空藏生灭门中恒沙染法幻化无实隐覆法身真体性德从能藏染立空名故。

  七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七不空生灭门中恒沙功德被染隐覆名如来藏从所藏净得不空名。

  八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八能摄生灭门中能摄净心所摄功德三智具足四德圆明由无明覆都不觉知从能所净立能摄名。

  九者(至)摄持故。

  释曰九所摄生灭门中究竟始觉摄诸染法咸能断故。

  十者(至)未出现故。

  释曰十隐覆此有二解一多一心体法身如来遍诸染净不显现故二本觉净心法身如来沉没染中未出现故。

  是名为十(至)与行与相。

  释曰后结指属当初句通结如是已下明此正要。

  论已说如来藏门次说阿梨耶识门。

  释曰后第二重总别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言未足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所依总相门又二初牒指不云业等略去分名但言梨耶建立满名不生灭等义虽不阙语未周圆显说下熏影彰上转故言未足。

  此中所说(至)分际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明下转又四一六字显有无为有三初明分际有二初问。

  颂曰(至)之总相故。

  释曰后答凡诸无为不生灭摄以常住故凡诸有为俱生灭摄是无常故。

  如是(至)何等名字。

  释曰次辨名数有二初问。

  颂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答。

  且四无为(至)有何等用。

  释曰后显体用有二初别明二法又二初四无为复二初问问且四无为何法何义为体为用。

  颂曰(至)随释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于其体用各具通别。

  论曰(至)是名二依。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别解二依四种通依一心为体通体无殊四种别依俱在门中静理本智随他无事如次为体。

  复次(至)是名二用。

  释曰次各明二用通用随缘义当染净别用不变义当清净。

  此中所说(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辨义劝指通谓他义即多一心及四染净别谓自义即门中体及四清净广在下明略此可悉。

  五种有为(至)有何等用。

  释曰后五有为有二初问。

  颂曰(至)随释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是名二依。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别解二依五种有为通依皆是一心本法以为体故别依俱在生灭门中大力住地为无明体业相细染为生相体转现及智并相续染为住相体执计粗染为异相体业果粗染为灭相体。

  复次(至)是名二用。

  释曰次各明二用别用碍事五种俱同通用力势五种各异谓除初后中三上下随其多少与力别故于灭相中通用于上与力易知及自与力其相云何以业及果同是灭相业果招酬互望与力名自与力影取住异自与亦然。

  种种别相(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指文当辨。

  以何义故(至)作如是说。

  释曰后通证一心有二初问答指说有何所以生灭门中有为无为一心为体。

  尔时(至)不可思议。

  释曰后正引经文有二初法说论言具备重置恒沙显有为无为各差别故谓摄主梨耶具足九法以谁为本而得依生佛答诸法生处殊胜所以者何一心本法非有为无为所生之法通有为无为故云殊胜不可思议能作一心即中道谛所生之法即真俗谛亦犹明镜本非青黄而能对现青黄之色法合可知。

  复次(至)广说故。

  释曰后喻合初喻庶民之子有二所依一者是王如一心本法二者父母如寂静理等后喻所生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况一心本法二者种子况寂静理等。

  与和合者(至)胜劣故。

  释曰二三字示能所熏有二初牒指徴释以不生灭为所熏即无力故通取生灭为能熏即有力故能所熏发互相与力染净和合胜劣异故。

  今当作二门(至)不出此二。

  释曰后广明行相有三初总指若五有为能熏有力即成下转若四无为能熏有力即成上转名数虽九成转唯二故生灭门不出此二。

  如是二门云何差别。

  释曰次别明有二初问。

  颂曰(至)得成而已。

  释曰后答染净互熏黑白交斗妄胜真劣背自本觉约位所指十信已前俱成下转真胜妄劣向自心源约位所指十信已去俱成上转。

  今当先说初下转门。

  释曰后广解有二初标门。

  根本无明(至)而作熏事。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正明又二初无明熏习有三初伸二问一问何法为所熏二问何时正作熏。

  颂曰(至)如契经明说。

  释曰次结颂答三句答前问二句答后问一句指教说。

  论曰(至)及四无为。

  释曰后依文释有三初答前问有二初所熏法数。

  熏一法界(至)非他所依故。

  释曰后广明熏相有二初熏一法界先问后答答中复有颂答论释引经作证于一心法有二自在无明唯熏有为自在一心之法本非有为但从能熏以受其名以是有为之自在故无为自在立名亦然。

  熏真如法(至)非后用故。

  释曰后熏四无为无明唯熏真如通用余三无为亦熏通用。

  作熏时量(至)非别取故。

  释曰次答后问正熏时分非初中后一时俱取初中后故或据一念初后或就一期始终约迷乱说俱一时故。

  此中所说(至)名为所熏。

  释曰后解熏义有三初徴释熏习能所熏义其相云何能熏有九引彼所熏而与自体同共和合俱行转故所熏无力还与能熏常相随顺不逆违故所言熏者击发之义其犹水乳相投和合递相不逆非同法相熏成种故。

  谓五有为法(至)同事俱转。

  释曰次指法显示通明五种有为熏四无为并一法界所熏五法与能熏五不逆不违俱行俱转成熏义故。

  是故说言(至)生灭和合。

  释曰后合归本论。

  如大无明(至)应如是知。

  释曰后例余熏习如大无明能熏一心有为自在又能熏发四种无为通达作用义既如是余四有为熏五亦然。

  如是等义(至)其理分明。

  释曰后指下。

  非一非异(至)差别故。

  释曰三四字明同异义有二初牒指显五有为与四无为同异义相。

  云何开示。

  释曰后徴释有二初问起。

  所谓显示(至)名为非异。

  释曰后分疏有二初通别用异受熏同二种自在二种作用相望不同名为非一一心法界有为自在及四无为通达作用与五有为能熏相合义理无差名为非异此中不说五种有为二种作用不同理故名为非一又亦不说五种有为唯通达用作能熏事与所熏法无别理故名为非异应细详之方委知耳。

  复次所熏(至)名为非异。

  释曰后能所熏异一心同所熏无为能熏有为染净不同故名非一能染所净不离一心第一义谛故名非异。

  名为(至)圆满字。

  释曰四五字结藏识名十梨耶中正取初一兼或通十故名圆满。

  已说下转门次说上转门。

  释曰二证上转有三初结指。

  若欲成立(至)他来依我故。

  释曰次指引所引经文具有二转。

  此经文(至)即是上转。

  释曰后徴释有二初总问答。

  此义云何(至)是下转门。

  释曰后别解释有四一辨下转初句总徴次下略释谓明本觉受无明熏成下转门文显可知。

  若欲成立(至)则存斯词。

  释曰二明上转再安论句重整佛经回下转而作上熏顺自文而援他据妙之至矣孰不钦欤。

  马鸣菩萨(至)阙失过咎。

  释曰三出论意。

  上转门义(至)其理自明。

  释曰四指具处。

  已说上转门次说该摄安立门。

  释曰三安立门有二初结指。

  诸识差别(至)几种识。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问诸识有几数何经说几种。

  颂曰(至)分明显说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通依一代圣教增数说识始从一种乃至成十所云归本等者合言一心等以此十识乃是一心阿梨耶等经中列释非是归本契经说故归本但是百本一数应误书尔。

  论曰(至)差别经。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指总徴指十种故徴十相故。

  一者(至)云何为四。

  释曰次别立别释有十一一识有三初标徴。

  一者(至)非建立焉故。

  释曰次别释有四一依一心经多一心识具二自在有种种力无所不作故立一识非立余焉。

  二者(至)为总相故。

  释曰二依梨耶经此当摄主阿梨耶识具障碍义即五有为无障碍义即四无为九法通依即大摄主。

  三者(至)无所不作故。

  释曰三依显了经此末那识具十一种谓大无明五相五识无所不作故。

  四者(至)无余七事故。

  释曰四依七化经此一意识具七转变如一幻师变作七人愚见谓七智见唯一意识幻师义亦复然。

  是名建立(至)四种契经。

  释曰后结据。

  二者(至)广说故。

  释曰二二识梨耶引证名了别识具业转现意识引证名分别事摄前七识故。

  三者(至)广说故。

  释曰三三识梨耶收业等三末那唯目意根意识总摄前六引证与列名异体同。

  四者(至)广说故。

  释曰四四识上三识前加一心识引证易了。

  五者(至)遍转识故。

  释曰五五识更加随顺遍转识者属体义当随染本觉即下所引楞伽王识或可即是大摄主识于有为无为遍转随顺故。

  六者(至)作如是唱故。

  释曰六六识佛为小根说前六识以密就实意中包含性相诸识具一切故。

  七者(至)分别之依故。

  释曰七七识前六识上加末那识此第七识有力能作第八识用故有力亦作前六识依故。

  八者(至)不出此数故。

  释曰八八识。

  九者(至)入唵摩罗故。

  释曰九九识前八识上加本觉识唵摩罗者此云本觉。

  十者(至)异说契经。

  释曰十十识前九识上加多一心故此十识包含无量是名已下乘文带结。

  如是十种(至)云何安立。

  释曰后以彼属此有二初问通前十识向此论中何文该摄何文安立。

  颂曰(至)属斯论总言。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属当论言。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总指。

  所谓(至)义加前说。

  释曰后别属有五一摄一心说一法界摄者即前本论依如来藏生灭所入名多一心名一法界举异名摄不爽正意。

  阿梨耶识(至)不觉义故。

  释曰二摄梨耶说第二重中所依总相阿梨耶识摄彼总识以具觉义不觉义故引别相者欲显总故。

  显了契经(至)广说故。

  释曰三摄显了说谓此论中根本无明五相五识共十一意摄彼末那故。

  七化契经(至)广说故。

  释曰四摄七化说三种凡夫粗分意识摄七化经总一意识。

  如是如是(至)应如如配。

  释曰五指余九说从楞伽二识至法门十识令诸学者法前体例以此论文摄彼经识以义昭著故不具出。

  已说该摄(至)割字门。

  释曰四藏识门有二初结指。

  阿梨耶识(至)属何等处。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伸问此中有三一问名数二问名相三问摄处。

  颂曰(至)随应各配属。

  释曰后述答有二初结颂初二句答数指教次十句答其名相后四句答于摄处。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指总徴。

  一者(至)义如前说。

  释曰次别列别证有十一摄主识如前所谓不生不灭乃至名为阿梨耶识即是此中大摄主识。

  二者(至)广说故。

  释曰二无明识先标名释义次引教显相后属论摄处下八皆然不繁具出此论不觉即摄彼识。

  三者(至)广说故。

  释曰三清净本觉此论四镜即摄彼识。

  四者(至)广说故。

  释曰四染净本觉喻况甚显当此论说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等即摄彼经楞伽王识。

  五者(至)不离因故。

  释曰五业相识以生相位根本业相若以无明而为根本根本之业相若对转等而为根本根本即业相又此业相及与业识皆具包藏名为梨耶余例此知然业相识能缘所缘心王念法不可析别唯由精动隐流义者此有二解一云本觉净心名之为精由受染熏净心则隐但随染缘成动成流名相名识持染名藏故下论云如是动流祇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则有苦二云精者细也属业相识自体至细微隐流动唯佛能了余不能知键摩云识即业相耳。

  六者(至)则无见故。

  释曰六转相识有见见转者谓于此位有能了见见起名转意目此位具能缘见此即正揽前位动业成斯见也无见见起者觉体不动名为无见随熏动转名为见起。

  七者(至)则无境界故。

  释曰七现相识别异别异者谓能缘心行解差别有多种故相异相异者即所缘相境界不一具无量故或复翻此或复双通上据生法次第而论下就招生分段而说故指现识正是异熟无记之法净白之相以依现识方能成就业系苦相总报之果所招果相不离能起现相识故依此现识建立分段生死报故略辨如前委陈在下此论摄彼于文可见。

  八者(至)真如摄故。

  释曰八性真如理是性识摄非相识故此说净觉所证果摄。

  九者(至)即同本觉故。

  释曰九清净始觉谓二净觉彼此不离法尔随逐常俱转故体用有殊名非同种克性无差名非异种论摄可知。

  十者(至)广说故。

  释曰十染净始觉二染净觉彼此不离治惑次第上下别故论摄可知。

  如是等义(至)今略而已。

  释曰后指广如下谓前诸识末那意识具如下文。

  已说藏识(至)圆满门。

  释曰后能依别相门有二初结指。

  此识(至)圆满相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牒本标以觉不觉摄有无为显殊胜识具圆满相。

  此义云何(至)诸过患故。

  释曰次委徴释四种无为诸净功德望与觉性自不离彼彼不离自名为不离又此功德一向妙有非除遣法名为不断唯以觉义能摄生故五种有为诸染过患由于觉性恒违逆故名为若离又此过患由于觉性恒映蔽故名为若脱唯以不觉能摄生故。

  如是种种(至)分明显示。

  释曰后指下辨相摄相生熏习别相如下具明。

  已说总识(至)散说门。

  释曰后广释后重能依相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非究竟觉。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别说功德过患门有二初两觉决择安立门又二初略说两觉安立门复二初唱本。

  论曰(至)始觉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悬叙门又二初科分。

  云何(至)无断绝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略辨体相又二初明二觉相复二初徴释本觉本有法身有不变义具德常明故自性净心有随缘义受染熏转故。

  云何(至)不能离故。

  释曰后徴释始觉无漏性智有不变用不受染熏故始觉般若有随缘用善受染熏故。

  如是(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辨二理体有二初承前问答本始四觉证何理体二如二空为所证故。

  云何(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就别徴释清净二觉所证二理离染熏故染净二觉所证二理受染熏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广明字事有三初明二觉有二初本觉分三初清净本觉有二初问。

  颂曰(至)谓根镜等义。

  释曰后答有二初偈颂对本具根等十义觉具镜等十义。

  论曰本觉各十。

  释曰后长行释有三初解初后句有二初总标。

  云何(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别显有二初本十义本字偏就法身体解初一约喻后九就法训释多端不局常例委辨义名亦无相滥。

  云何(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觉十义觉字偏就般若慧解初一喻况后九法说以义属名如文可悉。

  如是(至)无别而已。

  释曰次明中二句事义差别分十本十觉性智无殊唯一体一相。

  此中(至)非染净本觉。

  释曰后结净非染。

  染净(至)依向应知。

  释曰次染净本觉十本十觉不守自性即是此中离性本觉十种字事。

  如是(至)皆非而已。

  释曰后总辨同异非同者不变随缘各不同故同故者以二本觉体无别故非异者本性克体无别异故异故者以其不变随缘别故或同或异前二偏句或非是同或非是异解前非同及非异故皆是乃属俱是句故皆非即当俱非句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始觉有二初清净始觉又二初问。

  颂曰(至)故名为始觉。

  释曰后答有二初偈颂对无始无惑今始初觉。

  论曰(至)故名始觉。

  释曰后长行释有二初解颂法尔通治无诸惑时理常今初故名始觉。

  如是(至)非染净始觉。

  释曰后显净。

  染净(至)染净始觉。

  释曰后染净始觉有问答释而于释中无惑时用不守自性能受染熏由随缘故立染净名此之四觉本唯一体所以者何十梨耶中清净始觉依清净本离不变体无不变用故染净始觉依染净本离随缘体无随缘用故今觉义中染净本觉全净本觉即体论体随缘成故染净始觉全净始觉即用论用随缘成故验知四觉曾何四体不唯四觉元是一体三十二种法体无殊但义异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辨二理有二初真如又二初清净真如复二初问。

  颂曰(至)故名为真如。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性平等故无一多故。

  论曰(至)名为真如。

  释曰后释文有四一解颂以离同异缘故无一多相。

  如是(至)亲所内证。

  释曰二配智二种净觉法尔亲证。

  复次(至)表示而已。

  释曰三述义有二初各十字事此真十义梯本十义人法不离故本与真同名表示又如十义梯觉十义理智相应故觉与如同名表示。

  所以(至)作如是示。

  释曰后徴释重示此有二解一云真理为因有法身德如理为因有般若觉二云法身能为显真方便般若能为显如方便以此重示义分明故。

  此中所说(至)非染净真如。

  释曰四显净。

  染净真如(至)染净真如。

  释曰后染净真如有二初伸问述答净理随缘受染熏故。

  如是真如(至)比类应知。

  释曰后配智指劝染净本始亲所证故次下例指同前清净本觉真如十本十真十觉十如但当染净相应不离故。

  以何义故(至)无别而已。

  释曰后虚空有二初清净虚空又二初伸问述答长行标徴列释总结义差体一如文可见。

  此虚空理(至)非染净虚空。

  释曰后配智显净清净二觉法尔亲证二种空中谓净空故。

  染净虚空(至)染净虚空。

  释曰后染净虚空净空随缘受染熏故。

  能熏所熏(至)其理具显。

  释曰后指余门真妄互熏立义徴诽断证门等广如下辨。

  已说字事(至)随释门。

  释曰后随释门有二初结指。

  所言(至)差别说故。

  释曰后正辨有二初牒总对明总中通收唯净通染始本觉故。

  就别句中(至)说相可见。

  释曰后就别解释有二初豫指清染二觉染净二觉指本论中依此次明。

  谓心体(至)清净本觉。

  释曰后随释有二初清净二觉又二初净本觉有三初直明觉体义又三初牒指。

  心谓即是(至)故言离相。

  释曰次广释不变净心不变净体远离根本迷妄念故远离生住异灭相故。

  过于恒沙(至)示眷属皆空。

  释曰后显具净本何故唯离五染以过恒沙分别俱生烦恼所知五为根本根本尚无枝未安在。

  离念相者(至)者即人故。

  释曰次具德显人胜有四一标假人者字目人非是牒词。

  等虚空界(至)虚空理故。

  释曰二契空理觉者证空能所同故。

  法界一相(至)无差别故。

  释曰三证真如觉者证真能所一故。

  即是如来(至)自性自体故。

  释曰四胜法身证二理人即是如来自性法身。

  依此法身(至)本觉称故。

  释曰后依身立名字依自性德立净觉名。

  已说清净(至)清净始觉。

  释曰后净始觉有三初结前生后。

  何以故(至)作如是请。

  释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请问有四一牒指为欲建立清净始觉先伸徴问。

  问相云何(至)名本觉耶。

  释曰二解问谓有难云法身本来具性功德即释本义常恒明净常恒自在即解觉义若依此义名本觉者未审此觉何时何以具性功德立名本觉。

  若作是说(至)而得成立。

  释曰三徴释有三初徴非本觉先牒他救后难他救若说此觉有智断惑能圆德者即此本觉未断时有惑功德则隐断尽时方觉功德则显宁符本来常明净义又既前惑后觉前隐后显岂顺法尔恒本有义。

  若作是说(至)非彼本觉。

  释曰次徴是始觉亦先牒救然后难救若常断而即本断又常具而即本具者此但始觉何关本觉故本觉义亦不成立所以者何良由本觉无始觉之功德故无不觉之过患故若离此二即名本觉故次论云清净本觉或非过患或非功德今说德患何成本觉德若本具更不须具患若本断更不须断唯是始觉何预本觉。

  是故(至)名为本觉。

  释曰后引教证成。

  以何义故(至)言何以故。

  释曰四结问因何法身自性德中归投依托说名本觉。

  本觉义者(至)直决彼疑。

  释曰后决疑有二初通答又二初牒指。

  谓马鸣师(至)心行处灭。

  释曰后广释有二初绝言灭念论主通云净本法尔无诸生灭非立有而则有非谤无而则无过患功德相待俱寂名言心念诠缘并绝。

  而有言说(至)本觉之称。

  释曰后因始显本说圆性德名本觉者因净始觉发智及定穷时周处治过圆德对净始觉立净本觉故本论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

  以始觉者(至)示本觉故。

  释曰后对示净本何因对彼始觉立名由净始觉与净本同故对始觉示净本觉。

  如是二觉(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明二熏习有二初问二种净觉熏相若何。

  颂曰(至)唯有自家德。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清净二觉非他染熏不无二净自互熏习准下论说此二净觉亦容熏他诸染法故。

  论曰(至)谓白白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广释二种净觉他染非能熏自净非所熏以无染净相待互熏唯有二净自互相熏遍因果位净熏不歇是故名为具足转熏净熏重重故云白白。

  三身(至)无分转故。

  释曰后引证唯有德熏者以二净觉德互熏故无患德熏者染非能熏名无患熏自非外净所能熏故名无德熏唯有满转者二觉遍通五十一位念念常熏圆满转故非同染净本始二觉历位历惑分分转故。

  已说(至)离性二觉。

  释曰后染净二觉有二初结指。

  始觉(至)离性始觉。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明二觉又二初牒指。

  此义云何。

  释曰后显示有二初徴染净二觉义相若为。

  本觉(至)离性之义。

  释曰后释有二初正明离性净本随缘恒受染熏令诸染法常得依住净始随缘因被染诳方起智断是故名为染净始觉。

  始觉(至)证得理故。

  释曰后徴释诳离有二初诳义始觉断障证德何言被染诳耶盖以无过作过断故其犹夜杌空花闇尽翳除于何所见又实无德作德证故何异镜灯水月灯去月亡影何所有染诳之义于兹明矣。

  若尔(至)到无念故。

  释曰后离时离妄直须到究竟位于此时中得无念故。

  满分二事下当显示。

  释曰后指分满解论心源觉不觉别立满分名如次广明。

  已说(至)决择门。

  释曰后广说两觉决择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同一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广说始觉决择分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立随觉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建立门又三初科分。

  四相(至)常住有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略显二门分三初立门属当有二初四相门二种过患长短时别究体无差二种功德新本义殊推源无异不出理智为所依故。

  随觉(至)觉不觉故。

  释曰后随觉门满觉即显究竟始觉契同无二一相觉故分觉即显因位始觉待前名之为觉对后名不觉故。

  云何(至)本来有故。

  释曰次徴前剖释有二初徴释四相粗相长时自信至果能尽离故细相短时据初成时刹那具故又以过患起时功德随转故立四种无常德相又始起功德推体本有故立四种常住德相此四四相于五位中正说断除粗四相故若是过患未究竟尽功德四相二种仍俱若至极位过患尽处功德四相亦不可立以诸过患是所治境故诸功德是所知境由后惑熏未达净德故诸功德是所迷境既是境收非能觉摄所不知德通依理智能未知心唯属始觉下就相待毕竟咸空对过患而称功德待无常而名常住过患既遣功德随亡无常已拂常住奚存患德四相故并空无尔时唯有一种觉故。

  云何(至)或不受故。

  释曰后徴释随觉谓一种觉无其因位觉与不觉二种别故或五十种因位分觉对后满觉名为不觉唯究竟位名为满觉此觉不觉克论体性唯一始觉到极合本唯同一觉无有二故后辨分觉随何位觉待前称觉更无前位染法熏故复随何位对后即立不觉名故以受后惑染法熏故仍由不知所断染法本性清净实功德故如下论指熏离俱相复次显示觉与不觉互相即通是一味故则斯义也。

  如其次第说相可观。

  释曰后指说劝观此豫指下令讲寻者对文配属于义照然。

  此中(至)据乱持故。

  释曰后广明四相有二初标列牒释彼无时中等者先断灭相后断生相有差别故彼有时中等者生细在前灭粗居后时无别故据其无明迷乱真界一时成就四种相故。

  俱有(至)粗细故四。

  释曰后重广次第有二初俱有次第又二初总解复二初问答俱有先细生相后粗灭相一时释俱有粗细释次第但向一时具前后故。

  此中(至)俱有四相。

  释曰后徴释一时所取一时无明熏真一念具四迷惑实性隐覆净心生死无穷流转不已。

  何故(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明有四一生相分二初总举四相问生等四种义相若何。

  颂曰(至)立初生故。

  释曰后别就生相答无明熏心生三细相独力业相无明所发微细之用独力随相本觉所发微细之用二用各别故名独力俱合动相取彼业随和合动相若离业随无有俱合犹离风水无波涛故以法对喻各具三矣此三始起故名生相当三细中初之一细十一意中业相业识五有为中生相有为六种染中业不相应。

  住相(至)非粗分故。

  释曰二住相三细中后二六粗中初二十一意中后八六种染中中四四种住相住义各别转相住持能见心识熏习上下现相住持自体色法熏习上下智相住持分别染法能障二地乃至七地六渐次故非取六粗及六染故其相续相住持事识染不断故虽四住相内含粗细然对异灭故当细分又于事识显六隐七拣粗取细以唯法执名为细分。

  异相(至)而起着故。

  释曰三异相六粗内中二六染中初一若执取相即从能缘行解立名执取即相故云异自成异由缘种种别相即起种种执着能缘自差故名异相计名字相从其所缘境界建号名字之相计即是相谓其凡愚依名起着就所缘差故名异相此二人执从能从所增胜立名准贤首疏执取即俱生计名属分别。

  灭相(至)故名灭相。

  释曰四灭相所发之业所招之果坏前执取及计名字令受苦故或受果时灭众善故或起业时损性善故欲显灭义互通故述因果前却。

  已说俱有次说前后。

  释曰后前后次第有二初结指。

  其相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问。

  颂曰(至)增减不同。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论释断时次第从灭至生先粗后细自信之果随智增减对治异故。

  此义(至)增减不同。

  释曰后配位具阙十信位人治灭相故三贤位人治异相故前九地人治住相故十地位人治生粗分果满位人治生细分四相尽处究竟清净。

  已说(至)随释门。

  释曰后随释门有二初结指。

  依彼四相(至)果满位。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决择五位又二初科分略辨复二初标徴列位从所断相立位差别。

  前四位中(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具事多少论主诲示讲学之人明记四三至文属配。

  第一(至)名为觉者。

  释曰后依位广明有五一十信位有四一趣向行者能修行人十信菩萨未入正定故名凡夫已出邪定亦名觉者。

  觉知(至)觉灭相义。

  释曰二修行因相未入信前不知不觉作业受果是大过患造种种业网招一一苦轮五趣无休四生不息今逢善友净则良缘拔邪见之稠林入功德之信位业为苦种果是毒源毕有余殃竟无实乐欲彰信位能了灭染对后正止恶之心詺此为行因之相。

  故能(至)止息不起。

  释曰三行因果相此有二解一云故谓特然作意之义信心始起治道极羸发上转之门离此岸之路苟涉懈易还预下熏傥在殷勤顿超圣位云故能者意在此焉二云故谓所以因由之义以前不觉常种恶缘此后深知永营白业愧能惧恶他不染于?尤惭以崇贤自无干于过咎后义释故意在兹焉言因果者前觉灭而求断即名行因此止恶以不生乃称为果。

  虽复(至)熏离俱相。

  释曰四熏离俱相有二初牒指熏离之言即解觉义熏俱之言释不觉故。

  所谓(至)故言熏离。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知过对治由知灭相实是过患故发觉心止绝灭事后念不起故名熏离。

  彼灭相品(至)故言熏俱。

  释曰二迷德不了已觉灭相虽然熏离未觉异等仍由熏俱致不了知灭相本来体性清净实是功德。

  此中(至)于第十地。

  释曰三流至十地虽复名觉此当熏离但能对治过患四相即是不觉此当熏俱显未了知功德四相准此论指因位分觉后惑熏俱未合本觉直至满觉无后惑熏方知四相体性清净本来实是功德四相患德相尽分满觉亡尔时唯有一觉转故故下论云实无转胜渐次之异亦无圆满究竟之极乃至契同无二一相觉故故此论指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流至十地唯除果位无熏俱故。

  复次(至)是一味故。

  释曰四显体一味恐人妄认此中不觉谓是本末无明不觉故重委示觉与不觉玄通一味此唯始觉对前名为觉觉过患故对后名不觉迷功德故如杂矿金望离少分粗砂矿故虽复名金仍带其余细砂矿故犹名矿金出矿之金与在矿金无二体故法合之中离惑之觉与在惑觉唯一味故。

  第二(至)地之海故。

  释曰二三贤位有四一趣向行者二乘之人属邪定聚不求菩提无大心故今取二乘人空观智同三贤位故名相似此论所指三贤位中执取计名不分先后种现差别总相分为九十分障以道对惑品数均等比观无漏分分成就人空觉智位位自在随所断惑各无疑畏又或行者至回向位第十出心方始断尽异相人执人空无漏至贤位极无所疑畏若准贤首义分齐说寄惑显位并断惑门贤位但伏粗惑现行入见道时能顿断种曾同此论义亦无违道力自在断留无碍为益自他故须留矣故摄论云若不断上心即不异凡夫若不留种子即不异二乘兼顺上论对治最中顿断见等四住地故又显二乘皆含佛性尽蕴灵知终修万行之因毕克三身之果究竟流入萨般若海故。

  觉于(至)觉于念异。

  释曰二修行因相谓计名上熏于执取种种之境界攀缘执取下助于计名一一之言相分别上下与力彼此相熏人人思虑更增我我所执转盛升沉三界出没四生不以熏修于何止息而今正起人空始觉又得法空方便现前知本觉之净心眠无明之大夜梦于异相迷其法实欲除缚缠要凭治道分分发于治觉渐渐破于妄心了异念之梦虚起相似之觉道运兹胜行故曰修行因耳。

  念无(至)极喜离故。

  释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觉了引起正念正念明来异相闇谢次出所以何故正念才生便令异相速灭以意识中有二分别一者粗二者细粗贪嗔等缘顺违境即烦恼障执取计名是异相摄细法执等恒流注故即所知障谓相续相是住相收不论智相者彼是俱生故今但对治粗贪嗔等非细法执故正念生致异相灭其相续相初地离故。

  故名(至)相似觉焉。

  释曰四熏离俱相正结觉名兼显离俱不委解释故云并粗有本粗字即是兼字以粗为兼于义为善熏离熏俱如前可解异类相似以小似大同类相似以比似证。

  第三(至)法身菩萨。

  释曰三九地位有四一趣向行者后二僧祇前九地人真如为身般若为心两种法执垢累已出若身若心清净明白二细梨耶缚障悉断于境于智无碍自在既垢缚而出断又理智以融合故得名为法身菩萨善顺上论如实修行归十地僧指属可解。

  觉于(至)觉于念住。

  释曰二修行因相未入地前四种住相恒起法执遂令本觉眠在无明住相梦中无所觉了始觉日轮既出住相夜梦皆除明闇相违不能俱转又始觉是正无分别性住相是乱有分别性正乱相违有无不并断道现前故觉念住先须加行名修行因。

  念无(至)各离一相。

  释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觉了引起正念正念才生住相便灭次出所以恐此住相滥彼生相故住对生迷乱分别极粗重故又住相四中其相续相于极喜断智相一种别障六地从二至七随地断故过三有者即是七地谓能超过三有由是此地立远行名故唯识云出过世间二乘道故今过三有即过世间此论略无出二乘故八地断现九地断转如其次第各对治故。

  故名(至)未出离故。

  释曰四熏离俱相正结觉名兼显离俱逐难别解熏俱相云业相细念未出离故仍有此惑熏随分觉致不觉知功德四相前后熏俱准此可解。

  第四(至)无对治道。

  释曰四因满位五果满位合分为二初二人合辨地尽之中正学地尽名因圆满无学已得名果圆满因满断除俱合动相一分粗惑果满断除独力业相及大无明准下论指亦断一分障果细惑俱合动相独力随相本觉业用非自性染无能断道问既属六染五有为数云何不断答无明既断本觉不生约义亦说不生名断若望前来已发起者独力随相与业俱亡非自性断。

  自此已下(至)圆满者焉。

  释曰后二满别释有二初总指陈。

  满足(至)而标彼人。

  释曰后别决择有二初因满因满位人有二种定一者方便金刚当加行道即论上句二者正体金刚当无间道即论下句亦可方便一念相应为加行道满足一念相应为无间道举所起道显能起人亦可于此两句含后三事方便定为修行因相正体定为行因果相既许对治俱合动相已属熏离仍有细惑大无明熏又是熏俱不违前论因各具四。

  觉心(至)无生觉故。

  释曰后果满有二初果圆行相有四一具明三相举道取人即能圆满者智起惑亡即对治行相令解脱道究竟始觉镜智现前周遍通达无有与等业相无明不复得有等空绝相何有念哉以远离下满究竟相了知四相本来清净实是功德由离细念得见心性所以得到无生觉故。

  是故(至)佛果无念。

  释曰二证离二念有二初显无妄念谓其行者到佛果位解脱道时离无明念细业相念极解脱道不俱行故是故说言佛果无念当知是人趣佛地故。

  若无(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明有正念远离妄念不堕空无唯有正念十德相应极解脱道初刹那中俱行俱转名为正念。

  又心起者(至)令生胜解。

  释曰三除疑生解有二初牒指。

  谓有(至)如是疑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述疑谓疑至果合本觉智于细生相为知是有为知是无若知有者佛果位中即非无念以有生相微细念故若知无者佛果满觉即应不有以无初念对何立觉。

  今自通言(至)知初相耳。

  释曰后通答马鸣通云所知初相本来性空能知始觉法尔不起心境元无何初可知今言知者显无念故虽法性湛寂本绝能缘所缘而真觉灵明证达无心无境但拂微细有二之相何碍通达无二之觉无所有觉即究竟觉都非空无显非断灭故依此理言知初相。

  是故(至)名为佛故。

  释曰四成立无念举众生而有念显诸佛而无念文虽反显意在顺明。

  自此(至)周遍圆满。

  释曰后始觉境圆有二初标门。

  谓大觉者(至)生住异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辨境周圆佛果始觉遍知趣生但依一心转成四相。

  以何(至)以无念等故故。

  释曰后释成所以有三初徴知显等佛无四相何义知耶以佛证得自无念时与诸众生平等得故由是能知无量趣生心作四相。

  以何(至)有本觉故。

  释曰次自他转释有二初难异答同何以佛得无念而说众生同得盖佛与生本觉一故。

  此义(至)无所不至故。

  释曰后重徴再释佛之满觉同本觉时遍同生界本觉心故故佛证得自无念时一切众生皆同得故。

  清净(至)亦有始觉。

  释曰后问答断证有二初返覆难诘佛得无念众生亦得者佛断无明众生亦断耶若许佛断时众生同断者何故上言金刚已还生未离念不名为觉若许众生未离无明而与诸佛同得无念者无念等义有言无实其犹璞自成器矿全为金但有虚言都无实义岂谓众生皆有本觉便须亦令皆有始觉无念等义若为会通。

  决断(至)望别决断。

  释曰后自别对决有二初标门。

  自宗(至)亦同得满。

  释曰后牒解有二初自宗答又二初正释此论所说宗尚众生同一本觉相续无差故得佛断生断佛得生得。

  是故(至)是名二等故。

  释曰后引证果满始觉非唯依佛自本觉起遍依众生本觉而起良以觉体性无二故是故佛起即生起故佛若断时即生断故。

  望别(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望别答有二初正决前疑若但依前自宗本觉同体义答仍未通释金刚已还心犹有念故须望别异体义决盖以生佛迷悟心异致有因果染净见殊诸佛悟心见众生界诸法清净俱无障碍浪息水澄风停树止无念等义而得成立众生迷心见无上尊入无明藏无所觉知迷东谓西执石为玉故金刚还有念义成。

  举此一隅应广观察。

  释曰后依壹例余如上显说生佛一对染净相融聊示方隅影显深理。

  自此(至)令同本觉。

  释曰后融通诸觉有二初总标融分满觉唯同一觉。

  谓五十一(至)同一觉故故。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释义合本依相立觉相尽觉亡对俗名真俗绝真遣谓以相中对过患而立功德过患既遣功德不存又于觉中对分觉而立满觉分觉既无满觉何有是则患德四相皆空分满诸觉咸泯故无有二唯一觉耳。

  大总持(至)不名为正故。

  释曰后引教证释证中泛指四相有时始觉亦有四相无时始觉随无四相无中具该患德释中就显待染立觉无染不能立其觉故对智称惑无智不能治其惑故以诸始觉无过作过断无德作德证俱时俱转熏离熏俱既总不正故皆非有以始冥本始觉不立本觉宁存故说非有勿谓心性一向断灭亦犹百川朝海众鸟翔空虽无本迹本名岂泯空性湿性。

  已说(至)本觉决择分。

  释曰后广说本觉决择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得利益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广说随染本觉门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随释应配。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指分开门。

  本学(至)立名而已。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显随染名拣净本觉不受染熏此染净本受无明熏能随是净所随名染今从所随以立名故。

  自此已下(至)不相舍离故。

  释曰后示所生相有二初指牒略解本觉为体二相有用体用法尔不相离故。

  如是(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问答广明有二初性智门又二初不守自性随缘门义当此处承前本觉随染文故已具辨讫后对治一切业障门分二初正辨对治又二初问。

  颂曰(至)名智净相。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论释依法力熏习破无明等障显法身故依如实修行灭俱合等障显智净故。

  断一切障(至)不始而起。

  释曰后解本拂疑有二初释本论有四一能治二力法力熏习即当一法界心就偏增说熏本无明如实修行即当十种真如十种本觉熏末无明初力在果后力属因法尔当熏非始起故。

  如是(至)并相续相。

  释曰二所除二障一法界心力对治智碍独力业相更合对治俱合细分如实修行力对治生相俱合粗分三细中后二六粗中前二。

  破根本(至)淳净明白。

  释曰三显出二德破无明等显法身故灭俱合等显智净故。

  如本(至)智淳净故。

  释曰四合归本论。

  何故(至)分明显故。

  释曰后遣残疑有五一徴释地前三贤治异相十信治灭相此智净中何略不示以说佛地治惑显德故知信贤合具理明耳。

  何故(至)悟次第故。

  释曰二徴释治障问本觉因何先断无明后断灭相答简异始觉先断灭相后治无明下上转殊本始断异本觉治惑实在同时望惑细粗分前后故及对始觉显逆顺故。

  何故(至)以法尔故。

  释曰三徴释上下始觉本觉向圣向凡如火之势犹水之湿以法尔故本觉治则自内之外从本至末始觉治则自外之内从末至本以法尔故。

  如是(至)即无前后。

  释曰四徴释前后克性则别无体相论时乃宁有后前盖不离于一心故难分于二际。

  如是(至)如何说耶。

  释曰五引经总证有二初问答徴起。

  谓彼证说(至)答问已。

  释曰后正引经文有二初显广问答菩萨一徴如来十答问有十千答还十万。

  即告(至)问于如来。

  释曰后方宣二事有四一佛来令问仁者漏徴佛慈警问。

  尔时(至)随宜开示。

  释曰二承威启请佛虽已说众尽生疑。

  尔时(至)本觉般若。

  释曰三诫听方说开始本觉治上下惑决去疑云廓开慧日以其本觉从离净藏发究竟智断灭相品出法界心入无明海问此既断染复何成染答以此本觉有多功用且说二用一断惑用即智净相恒断染故二成惑用通用一分常成染故本觉虽一二用无违是故常断不碍常成耳问何故断灭相言发究竟智答如师子王上擒香马下撮狐狸尽自力能不轻为故法合可知又本觉智下转治惑至灭相位发究竟智从所断染究竟尽处名究竟智。

  于是(至)亦是实有故。

  释曰四众闻了悟总持大众心开意解觉一相而无相知一体而无体元无言相能遣亦绝唯见法性离虚妄故离迁流故离犹预故离假幻故方知前颂两处我字非世流布乃是本始二觉真我克体无二或契一心皆是同时于何疑哉。

  自此(至)破灭二义。

  释曰后别释散说有二初标解前破灭总问意云前说诸相有何过失而须二力对治破灭总答意云以诸心识无明发起对境念着覆法身故隐智净故由彼全是不觉气分故须二力破灭二碍所谓已下总明八识或法执念惑着已下别明二执或人执着如是等法皆是无明之气分故过失尤重故须除断。

  自此(至)何所疑。

  释曰后徴释断不断有二初伸难又二初总徴反诘泛问无明为定可断为不可断反诘之云断与不断二种俱通有何疑虑。

  若可断者(至)过失亦大。

  释曰后别难俱违若许无明可断本觉亦应合断以真妄和合俱行转故犹如一人或眠或悟俱行俱转若斩眠人随伤悟士若存悟士不无眠人以身一故若执眠人全异悟士眠人若亡悟士仍存违世间故过失大故若许无明不可断者本觉净心常被妄覆环巡三界轮转四生出离无时过失亦大。

  如是(至)亦可断除。

  释曰后通答有二初附本解有三初法说又三初总解释同体非断异体可断眠悟一身义非均等不可举彼以难于此。

  诸法(至)知此名世智。

  释曰次引经证有二初证不断两颂同相诸染是道体妄即真名出世智又后二句指前六句三毒等中知无佛道故名世智。

  本智(至)法身徐出显。

  释曰后证可断渐约用说顿据体论就因就果分渐分顿。

  如本(至)非不可坏故。

  释曰后合本论。

  自此(至)作种种波故。

  释曰次喻说有二初喻迷真妄立大海喻藏识者大海具水风故藏识摄觉迷故水喻净心风况智碍波合诸识水风相依喻真妄相资水非动性喻本觉离缚但以随缘作诸识故。

  若风止灭(至)终不坏灭故。

  释曰后喻妄灭真存风止波停喻无明先灭诸识后亡湿性不坏喻妄息真存非断灭故。

  自此(至)应配属焉。

  释曰后合说已见上文不繁别配。

  大海风水(至)尾末而出。

  释曰后转徴释有四一喻说有三初出处水胜从顶而生风劣自尾而出。

  何故(至)由法尔故。

  释曰次徴释。

  此义(至)由法尔故。

  释曰后重解初句总徴二事余论别答二事先释同类(唯取和合互有不取净水外风)后解法尔于义分明在文易见。

  无明(至)胜妙形相。

  释曰二法合有二初出处合异相以尾风况妄举头水显真耳。

  彼水大中(至)有本觉佛性。

  释曰后互有合同类以风水更通况真妄交彻。

  此论(至)随释应观。

  释曰三指劝以前本论说非可坏据同相门非不可坏据异相门若准显文先同后异如推本意先异后同宗欲显性会异归同故令学者于此应观。

  诸佛(至)所能知故。

  释曰四引证谓真妄交彻唯圣贤能知。

  已说(至)无碍门。

  释曰后业用门有二初结指。

  谓此门中(至)无碍自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随顺机根契当门性智常现六根境界如次能为六种如来穷时周处利物无私。

  不动一念(至)作佛事故。

  释曰后不动本性常寂门即本论中自然已下当常寂门不动而遍不分而周(不动不分显性常寂)虽应用繁兴然本性常寂。

  如本(至)得利益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性净本觉门。

  释曰后广说性净本觉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随念示现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如净镜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别解文义有二初解总标者字目人即本觉人是真我故者字若牒将欲解释先牒定故谓觉体相上具四种大义一者等空二者同镜自下偏立镜名举一影取空义。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解释有四一如实空镜有二初总释名义又二初问问其如实空同镜等空二种之义行相如何。

  颂曰(至)举一示一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指体次四句释名随用一句各解一字后一句彰显亦如亦实如实即空望喻如镜皆持业释。

  论曰(至)故名为空。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解前五句有三初释如实空本觉性中离八种虑知之识名如离万差虚妄之境名实示唯一味真实相故所云空者即远离义。

  镜谓喻名(至)皆远离故。

  释曰次辨喻法合摩奢趺娑此云种爱安珠一处置物四边谓积青白等石甘苦等食金玉等具同类珠镜而其种爱珠中余物不现唯能现彼同类珠故法合亦然离过患故问既诸众生唯一本觉何容更现同类觉耶答实唯一觉随身说异非许觉体有多性故。

  如来(至)无法可现故。

  释曰后合显本论离心名如离境名实无法可现即解空字是远离义。

  何故(至)兼示一义故。

  释曰后明后一句有二初徴释略空意。

  若如是者(至)亦复如是故。

  释曰后徴释等空义喻中空性烟云尘雾四障不覆去来现在三世不摄法中觉体生住异灭四相不覆已当今现三世不收。

  非觉照义(至)无照达义故。

  释曰后别解离缘石等鄙秽无光润故珠镜不现染法闇钝无照达故心镜不现。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二因熏习镜有二初问其因熏习同镜等空义相如何。

  颂曰(至)空容受遍一。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熏三世间为一觉体严大法身名因熏习第七句同镜第八句等空因即熏习因熏习如镜并持业释。

  论曰(至)因熏习镜。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问答名义有四一显名义有二初依文释熏彼三种为此一觉又熏严果故立名因。

  云何(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逐难解其智正觉名世间者有三义解一云世者可破坏义从所统化器界生界得世间名二云世者即隐覆义此中有二一者正觉自体隐在有为二者正觉自性能覆有为此上二义皆智正觉即世间故三云世者即生灭义以智正觉居生灭门具有显生隐灭义故亦智正觉即世间故。

  此中(至)熏令平等故。

  释曰二辨镜义轮多梨华者此云明耀珠若对此镜周置诸物由熏力故悉皆明净其犹鸟翥宝山俱同一色又此所熏一切净物华中现前既无遗余其能熏珠于众物中还复现前亦无有余如镜交光递相传耀因熏本觉亦复如是熏三世间皆令平等严一法身无不清净。

  复次(至)大虚空故。

  释曰三解空义一云空容诸色无碍犹觉熏彼诸法故二云空遍诸色同一况熏同为一觉故。

  如来(至)悉于中现故。

  释曰四合本论。

  如是(至)常住一心。

  释曰次离过显实有二初正明离满离出入失坏四种过患具遍纯净常四种功德由远四边恒止一心。

  自此(至)即真实性故故。

  释曰后显离因缘觉中诸法何离诸过以诸法等皆实性故。

  自此(至)令清净故。

  释曰后作缘决疑有二初伸问答三世间中众生世间具足染法流转不息如是异生现于本觉何言清净故论通云凡诸染法不染实智净觉熏生令清净故。

  如本(至)熏众生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三法出离镜有二初问。

  颂曰(至)空出离色义。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离过满德同镜等空销炼颇梨此云离珠法即出离法出离如镜并持业释。

  论曰(至)名法出离。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显名有二初总明。

  云何(至)淳净明故故。

  释曰后别解有二初患德各别释无明染品即见爱烦恼俱合动相即业等诸识理实二碍是染皆收为明三德别说俱合。

  出离何过(至)法尔故。

  释曰后患德相对解染碍障净智碍障明戏识障淳相对离成法应尔故。

  此中(至)住思应观。

  释曰次镜喻若以此珠沦深泥内出虚空中如置浊池便成清水若安臭林能袪秽气由自性净能离多非不假莹治方显具德本觉一心出前三染义亦如之不假修习法尔清净福多伽者义当臭林。

  等空(至)亦复尔故。

  释曰后空义净空远离大种色故净觉远离二碍识故。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四缘熏习镜有二初问。

  颂曰(至)如法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于诸生界出应化身熏两轮华结万德果同镜应珠等空随顺[瑔-水+井]中颇梨此云应珠缘同众生感动之缘缘之熏习作依主释缘目应化与生作缘缘即熏习缘熏习如镜俱持业释。

  论曰(至)随应建立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镜空喻合谓将种种杂色之珠周币安置颇梨珠侧随彼色珠皆能变现此本觉镜出生大小应化之身利益法界无边含识普使发心咸得解脱又如虚空有自在力于诸众生所作事中随顺成立缘熏习觉有自在力于诸众生修行事中随顺建立。

  如本(至)随念示现故故。

  释曰后合归本论。

  如是(至)具足圆满。

  释曰后通显胜能总明四镜通遍五人横该十方竖穷三际欲辨其由固难思议住照通至如次配前四种镜义或属当段四界之文或复总显广大圆满。

  已说(至)无明住地门。

  释曰后本上无明略说门有三初根本无明住地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自相可说。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散说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初门云何。

  释曰后显示有二初异说相应契当门又二初总明说六有三初总合明有二初问。

  颂曰(至)据体无别。

  释曰后答佛一代教说六无明随义立六据体无二此说六种根本无明究竟唯以大摄主识而为体故。

  明无明者(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各别释有六一明无明有二初问何义名无何义名明。

  颂曰(至)言总意别。

  释曰后答有二初通对清净二觉并取随染圆满始觉究竟无余通达显了无境有迷无法不明又此亦摄随染本觉照惑本空无不明故此初一种约能知智。

  光明实智(至)广说故。

  释曰后引证初按经伸难后㡿小别明五义解无五义解明克论当体无明即明若约拣别明之无明下五作释例此可解。

  闇无明(至)不知不觉故。

  释曰二闇无明偏说障智立以闇名实亦障理及一心故此一唯目能迷之心法喻合证如文可解。

  俱是(至)非一故。

  释曰三俱是无明一种无明二人见异众生沉迷成生死闇大觉了悟成圆寂明譬如夜闇虽唯是一其眼赤鸟见光明色其人同分见黑闇色此一唯取所观之境境体是一随见成差迦罗鸠奢那此云眼赤鸟。

  俱非(至)无始无明故。

  释曰四俱非无明染净性空心言路绝四句别问一字总非勿以此非便是无明答亦非也何以然耶谓此性空无可明故。

  空无明(至)所执性故。

  释曰五空无明正显妄宰体用俱空名之为无虚义道理烂然而现名之为明即是遍计所执性故。

  具足(至)广说故。

  释曰六具足无明起染易知偏证起净如大摄主为无明种出觉生净至解脱域不觉生染入系缚地能摄能生净法染法是故建立具足名焉于上六种应作四句一净而非染谓明无明二染而非净谓闇无明三亦净亦染谓俱是无明具足无明四非净非染谓俱非无明及空无明。

  如是(至)且略而已。

  释曰后显具略马鸣具显龙树略陈仿法四经所指一识别取本论上下安立今测其由粗述属当明无明者取彼圆满般若之日即本论云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水等通该四觉但于随染始觉之中偏取满觉于一一法无不明故闇无明者覆彼慧明令不生故即本论云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等俱是无明者即五有为及四无为众生见之能作幻质成黑闇法如来了之能作德质成智慧明如本论云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等俱非无明者唯取相待缘生性空离心绝言无可明事如本论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释论亦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空无明者迷无体用犹如兔角遍计所执本性全空即本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等具足无明者能生染净令增长故即本论云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等此六与三分别异者第三俱是法体是一随生随佛有迷有悟所见法体遂成幻德第六具足说彼法体出生染净染沉三界净升五位自体不随他见异故。

  且闇无明(至)其数几有。

  释曰后别辨第二有三初总明有十文中有二初问未及具示故且显闇就闇伸问其相可知。

  颂曰(至)唯一闇无明。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随其义用于一说十。

  论曰(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论解先释前二句次辨次七句后明后三句释名如下不繁预述。

  见一处(至)所能断故。

  释曰次别解十义文中有十一见一处住地问相可解答中有二先颂后释后释又二初解后证下九准此见属满觉一处即是一心法界能见满觉从所见境一心法界以立其名一处之见住地即是根本无明今所断惑从能断道以立其名作依主释亦可见之一处见一处之住地从所障理以立其名亦依主释。

  报恩(至)无尽住地故。

  释曰二报恩无尽住地问颂释证准前可解报即无尽答荷无穷故恩即住地成佛之因故是报无尽之恩住地前二持业后一依主问佛圆满觉断尽无明无明已灭若为报恩答约佛自行酬昔为缘故穷未来不忘报义非有无明为所报故又实义者法界众生唯一无明随相续各异说断不断别佛断无明余生犹有如一室灯破一室闇非不照室亦无闇故今就一体余生犹有报义得成又或所报无明染法即众生也由佛在昔利物兴悲因此为缘造于果道由是众生于佛有恩生界无穷报亦无尽是知报无明者即报众生恩也。

  无始(至)有终故。

  释曰三无始有终住地逆推过去不见本际故曰无始顺观未来智可断除故曰有终无始有终即住地故作持业释。

  无等(至)一时生长故。

  释曰四无等等生住地诸染法中独超胜故名为无等即是体也能令诸惑同时起故名为等生即是用也无等即等生体持用故亦无等亦等生二用俱故无等等生即住地故并持业释。

  生得(至)名为生得故。

  释曰五生得住地所生三相业随俱合三相不一名为子子无明于彼能成立故生之得故若将生得望其住地作持业释若据引证生得二字属所起立望于住地作依主释。

  观满(至)名为观分故。

  释曰六观满住地极解脱道究竟始觉名为观满所断无明从能断智以立其名所谓观满之住地故。

  智碍(至)广说故。

  释曰七智碍住地漠冥智碍正障后得一切种智是智之碍所谓智碍即住地故。

  不觉(至)广说故。

  释曰八不觉住地众生本具三身四德无明缠覆都不觉知所谓不觉即住地故般若无知者以无虑知分别之识犹如明镜无心现像故契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诸戏论识即是知无者由虚妄心无彼离念真实之知故曰知无故肇论云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乃至广说。

  觉了(至)无明故。

  释曰九觉了住地唯佛能了余不尽知所觉无明从果立名所谓觉了之住地故。

  子藏(至)如天网故。

  释曰十子藏住地藏谓摄持犹诸种子芽未发生名持隐子芽已出生名持显子其隐显了况粗细相亦如天网包罗无余是子之藏所谓子藏即住地故。

  何因缘故(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徴释总名有二初问根本无明何名住地。

  颂曰(至)广说故。

  释曰后答无明力胜能持诸染譬如大地能持四担五住地中无明最大余四住地偏举通名通名有爱者有谓三有爱谓俱生四别名者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初一即是三界九地分别烦恼见道位中一处断故后三三界俱生烦恼如次即是欲色无色之烦恼故第四有爱即无色界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复云数者谓四住惑皆在有爱法数中故。

  已说(至)散说门。

  释曰后随次别释散说门中有二初结指。

  所言(至)一切不觉。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牒指五种有为俱名不觉。

  自此已下(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略示有二初粗述本末又二初总明多文广明根本不觉一句略解枝末无明。

  谓不如(至)之起因缘。

  释曰后别辨有二初根本又二初牒指。

  根本(至)而不如故。

  释曰后别示有四一问答因法迷覆三法无明得起。

  言不如者(至)即所依体。

  释曰二徴释行相违碍逆覆名为不如实知一法即是四觉真如一法即收四理一心一法即是理智所依无尽一法界体。

  于此三法(至)不觉心起。

  释曰三以义合本。

  彼三种法(至)通名为一。

  释曰四别解一字实知一味真如一相理智二种同依一心故此三法皆守一中。

  自此(至)皆得有故。

  释曰后枝末无明既立眷属随生此中之念即是九相。

  自此已下(至)无力门。

  释曰后略明真妄有二初科分。

  归德(至)即无不觉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成幻门依本觉德真为有力成无明幻妄为无力此中念当根本无明不离本觉即当法说喻明合本文并可见。

  攀妄(至)自相可说故。

  释曰后显真门藉妄显真妄为有力彰真假妄真为无力喻明合本义亦可知。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三

  递

  亨继切更代也。

  援

  禺璠切引也。

  爽

  疏两切明也差也烈也猛也贵也。

  爽

  同上。

  映

  于敬切明也。

  映

  同上。

  蔽

  甫制切障也隐也暗也。

  梯

  土鸡切木阶也。

  关

  古镮切以木横持门户也扃也。

  关

  同上俗。

  网

  无两切亦作罔罗也。

  羸

  力为反弱也病也瘦也劣也。

  愆

  去干切过也失也。

  [宇-丁+(天/心)]

  同上。

  ?

  同上俗。

  翳

  于计切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