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No. 772-A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引文

  贞亮翼赞同德致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

  守太保兼中书令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

  上柱国燕国公食邑七千五百户实封[冰-水+杗]

  佰伍拾户臣耶律孝杰 奉 来撰

  臣闻觉皇之立教也权舆六度弘正道以流徽轨辙三乘应群生而示化经言无际弥天地之表不可穷法意甚深极江海之量不能测爰自结集之后洎于传布已还绵历岁时孰能恢阐粤有菩萨名曰马鸣以十身证果之身处八地示因之地张皇正教破逐邪宗制起信之论文契如来之言教次有龙树大士仰追师德嗣作主盟据五分之精微裁十轴之奥妙号曰释摩诃衍论斯乃佛生等有门法对开含总别之深诠具能所之玄旨自震旦流通而后洎摩多传译已还圣喆未逢清徽曷启
我天佑皇帝位联八叶
德冠百主
睿智日新
鸿慈天赋儒书备览
优通治要之精释典咸穷
雅尚性宗之妙尝谓曰释摩诃衍论者包一乘之妙趣括百部之玄关安得宗师继为义疏守司空诠圆进法大师学逾观肇辩夺生融屡陪内殿之谈深副中宸之旨会因众请获达
聪闻旋特降于
俞音俾广求于隐义由是精涤慧器密淬词锋研精甫仅于十旬析理遂成于五卷适当进奏果见褒称乃赐号曰赞玄疏
皇上听政之余
省方之际历刊详而
在手咸印证以
经心于此论中先立
御解四道皆
识透前古信结后人众耳所未闻凡情所不造天才独秀物议同归如大雾之指南若群星而拱北义摄于五十一藏究之无穷理分于三十三端牢不可破诏从模镂言使传通目龟镜以长存同日星而永照臣恭承
温綍俾赞宝编灿灿义天管窥而莫际汪汪学海蠡酌以徒烦退让靡遑聊述梗概云尔。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目次卷第一序十门分别卷第二释总体已下卷第三释心生灭门已下卷第四释眷属无明住地门已下卷第五释用大已下至终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目次(终)

  No. 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一并序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通

  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夫圆常果海湛寂灵源离教说以难思超因缘而最胜四法界讵能含摄三世间奚足该收秀门法两重迥绝能所像希夷而独立莫得诠缘不可智知非其数数者其唯不二摩诃衍欤冲虚本一炳焕随宜为无为始异从生世出世毕同归趣号如意珠藏侔应用以无穷名广大神王况威灵而不测者则十六所入法之谓焉真俗有辨顿渐无参自地对待以区分体相寂绝而清净位殊因果智惑假立于断修性出名言障道不存于遣立者即十六能入门之谓矣故我世尊顺本所乘如义而说自鹤林倏变且失指提龙藏甚深罔穷幽秘马鸣菩萨慨兹玄理匿在筌蹄蠢厥含灵懵于修证由是迹满二僧祇劫寄逮无功文凭百洛叉经具彰总法摩诃衍论自此兴焉字才啻于万言旨备包于众典权舆果道隐括因门然法教渊含奈根宜浅局故于了义未达幽宗其犹管眼窥天粗观寥廓毛头滴海安测深弘龙树大士膺记别以挺生导物情而示现以为摄义之论正投乐略之根乃依百本之金言广释一轴之宝册师资继作本末流芳而自译出后秦时经累业其间阐布未之前闻噫历世久湮必将有待会逢外护果视中兴我天佑皇帝传刹利之华宗嗣轮王之宝系每余庶政止味玄风升御座以谈微光流异瑞穷圆宗而制赞神告休徴然备究于群经而尤精于此论法悟
叠承
中诏侍讲内庭凡粗见于义门幸仰符于
睿意因兹诸释特沥恳词欲别制于疏文期载扬于论旨暨达
圣听爰降
前音且挥麈传灯无足称者而操觚染翰何敢当哉勉副
宸衷聊述鄙云尔。

  稽首性德圆圆海  能所净觉及法藏
  本释大士诸贤圣  愿乞冥资赞玄妙

  将释此论十门分别一发起因缘二指陈门法三控释宏纲四开修秘键五劝持诫谤六依义判教七决择论体八显示宗趣九兴传时代十剖析文义。

  初发起因缘

  有通有别通谓一切诸经酬因应请等一切诸论显理度生等一代教兴皆由是矣别谓今此一论总举八因起后四分化三聚根入五位道除疑惑等障破人我等执通达二门契合一心故。

  二指陈门法

  皇上解立义分云法门名数总三十三其不二大乘深妙独尊离言果海绝根宜故故下论云性德圆满海是焉余三十二若门若法俱属因分又下论云修行种因海是焉其十六所入两重根本俱属第一义谛皆是总体其十六能入两重枝末不出真俗二谛皆是别义故释论云此一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上及下临故又云终其本末不相杂乱其总别门初后不无准此所说非于前门开为后法论文显矣若于前门开为后法本末总别及三谛义有杂乱失诚谓
天才索隐圣智探玄妙穷本释之宗深契总别之趣自斯已下重广
御解谓以不二摩诃衍法离根宜故离教说故无因无缘难思难议佛圆果海性本绝言乃就因分带言法界为利众生义分能所根复利钝不同法遂两重分异且第一重所入之法虽依果海不二大乘然于因分无名强名称为根本大乘克论所入能作之体约唯无二第一义谛但随能入所作门真俗不同说八差别故下论指前重所入即是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故除不二外自余门法无不以此而为根本前重所入未分法义心体相用但总呼为根本大乘故因缘分偏目此八名之为总是知深胜难可思议尝因曩岁寓迹云中亲获一珠圆而愈净而能内出众多之色以喻对法且彰八色红紫碧绿四浅四深八色历别炳然齐现而其本珠元唯是一随色所呼名深红珠浅红珠等根本大乘亦复如是本唯是一能作八门随八能入名八大乘义当诸佛无尽藏经大总持藏以此一藏无所不通无所不当圆满圆满平等平等一切所有诸如来藏无不以此而为根本如王如主如天如地唯此一种为所依总相诸如来藏为能依别相问既此根本离名离相则令众生何趣何入答若不开门诚如所难设门逗根令依门入造彼本法岂不达耶故下论云谓以一体一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一体一心摩诃衍乃至以能生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为能为一切出世间善因果用大摩诃衍又前重能入所作八门四门是真四门是俗但法中二门先真后俗义中六门先俗后真然八门名义虽无文解准第二论自有问云何故诸论建立门中备标本数散说门中各阙其数论自答云欲增学者思惟力故今遵指诲粗解释云一者一体一心门谓依根本摩诃衍中作起能依以理自理绝待净妙之体以理自理绝待灵明之心接引行者依门趣入所依根本总摩诃衍二者三自一心门亦依根本摩诃衍中作起能依以智望理相待体相用三以智望理相待照达之心接引众生依门趣入所依根本总摩诃衍三者无量无边诸法差别不增不减体大门亦依根本摩诃衍中作起能依相待俗谛种种之法各各不同及与相待所依之体接引众生依门趣入所依根本总摩诃衍四者寂静无杂一味平等不增不减体大门亦依根本摩诃衍中作起能依绝待真谛无二之理及与绝待所依之体接引行者依门趣入所依根本总摩诃衍相用二门准上可思凡所入法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其能入门不出真俗二谛之理又后重所入所依八法谓有一类乐略劣根闻彼初重门法深胜未能解者如来巧引复设后重门法化度彼根闻已遂生领解其义云何谓但开前根本大乘分为四种所谓一心及与三大根本大乘以为所依一心三大以为能依而为后重所入自体然此四种对望前重根本大乘虽是能依今望后重所作八门即是所依立四不同从门受名分成八种谓于一心随门开二一者一体摩诃衍一体即是后重一心所作之门此所入法从门受名二者三自摩诃衍三自即是后重一心所作之门此亦所入从门受名于体相用随门分二准上可知故下论说后重本法或从能入建立其名论言或字盖含此理又后重能入所作八门亦四真四俗法中二门先真后俗义中六门先俗后真准前可解谓依一心作起能依一体门义即为能入契一一心名一体门亦名真如门故下论云谓以真如体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体复依一心作起能依三自门义即为能入契多一心名三自门亦名生灭门故下论云以自相本觉心而为其门所趣入故名言为自此是心中所开二门次于体中亦开二门依多一体所入之上开俗谛门依一一体所入之上开真谛门余相用中各开二门准此可知问后重所入八法与彼前重能入八门复何异耶答前重八门但是大总持如来藏根本总体之上能依真俗二谛别义今此后重所入本法全开总体成法与义唯是中道第一义谛分此法义为四别体谓心体相用随门成八且如此论四种法中二种所入即是远转远缚如来藏与行与相如来藏既属总体有何相滥前重能入别义门耶体相用三各开四种如余三论必广解释依此后重别体之上复开能依后重八门若就因缘分中总言与立义分中根本八法作正因缘名因缘总余二十四虽皆名别若以后重所入之法望其后重能入之门亦得名总何所以耶作二门故离二边故是所依故第一义故故下论云摩诃衍者总此中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上及下临故斯为的准其能入门能依别义则有无边摄属二谛则但为别门后法前门虽不相滥两重能入宁无滥耶答岂不能入各随所入总别异故复何惑耶前广后略尤显异也如上所说不以前门而为后法论旨昭著学者应知。

  三控释宏纲

  谓解释分正明后重二法二门余略不释言二法者真门所入名为一体摩诃衍法俗门所入名为三自摩诃衍法此二种法即三谛中第一义谛言二门者一心法上开绝待义为真如门即三谛中唯真谛故一心法上开差别义为生灭门即三谛中唯俗谛故摄末归本唯是一心摄本归末唯是二门本末历然门法双存本末泯绝门法双寂冥同离言不二果海故又后重所入二法对明三异二同言三异者第一依异各以前重根本大乘为所依故譬如一父二子咸依一子为俗一子为僧虽依一父各全非分然其一父望与僧俗作彼所依义各异故虽具能所生殊今取能所依异第二门异真俗二门入各异故第三境异各缘自依或前所依或后能依为境异故言二同者第一遍同分量等故第二名同十名通故后重能入二门对明七异一同言七异者第一人异清净解脱真门根故三聚众生俗门根故第二法异真门唯有清净法故俗门备有染净法故第三依异真门唯依一一心故俗门唯依多一心故第四行异真门不起众念为行俗门以觉治染为行第五体异真门体净与本等故俗门通染与本别故第六境异真门唯缘一一心故俗门唯缘多一心故第七位异真门位地杂乱住故俗门位地往向住故言一同者即遍同故真门体如离过患行无三假相圆功德品满三实德诸法皆真无妄可遣诸法皆如无位可立复依言说开示相如空真如中离过患行无四句相不空真如圆功德品满四法德言三假者一言说假前四言说皆不实故二名字假前一名字亦不实故三心量假前九心量皆非实故然多一心唯缘俗门真如等法随门说假不缘真门真如理故言三德者一毕竟平等德以离差别前四虚妄言说本故二无有变异德以离外道九变十异名字本故三不可破坏德以离异门烦恼破障所知坏障心品依故言四句者一非有相妄执实有真非彼故二非无相妄执实无真非彼故三非非有相非非无相妄执双非真非彼故四非亦有相非亦无相妄执两是真非彼故非一相等四句准前四句既离百非皆绝言四德者谓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一者常德以离世相所迁动故二者乐德以离众苦诸逼迫故三者我德离不自在虚妄转故四者净德离诸杂染鄙秽法故此真门中唯有自门言说及念为随顺因真如言说非常住说非无常说无能说言无所说法此门唯有如如如说此说亦名真如音声行者既闻称如言说即以称如耳听因此引起称如心念因此了达满德真如然斯心念非常住念非无常念无能念心无所念境此门唯有寂灭寂静念此念亦名无往向念若信若贤或圣或果随在何位杂乱住故又此真门有得入果亦任因果乱住位中远离说念名为得入以真门中俱非言说即如义语及俱非念即寂静念证真果海皆远离故生灭门中兼正开出十如来藏四句分别一唯所入初之三藏大总持藏即当前重根本大乘远转远缚后重真门所入大乘与行与相后重俗门所入大乘二唯能入次之六藏第四一藏唯是真门体相真如从第五藏至第九藏皆生灭门性真如理妄染性空本觉性德所摄妄法目之为藏三通所入亦通能入即第十藏或多一心或本觉心隐没覆藏在世法故四非所入亦非能入不二大乘离言果海非前十藏所摄法故生灭门中于不生灭开四无为真如本觉始觉虚空各具二体通体皆以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而为体故别体如次寂静理法自然本智随他起智无所有事而为体故各具二用通用如次出生诸法不守自性常随妄转欲有令有故别用如次平等不失常不转变对治自过空性不失故又于生灭开五有为根本无明生住异灭各具二体通体皆以非有为非无为一心本法为其体故别体如次大力住地细分染法粗分染法为其体故各具二用通用无明生诸染法生住异相上下与力灭相于上及自与力故别用皆能随所至处作碍事故若五有为熏四无为通达作用五染有力四净无力无力四净随五有力俱行俱转背本下下十信已前邪定聚中沦溺无休名为下转若四无为熏五有为四净有力五染无力无力五染却与四净和合而转向源上上十信已去修行不息名为上转又生灭门从有无为总别义开十梨耶识四句分别一唯有为识从第二无明及第五业至第七现共四藏识皆迁流故智相等识或从本摄亦藏识收或为末收非藏识摄二唯无为识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四觉梨耶第八一种真如梨耶共五藏识非无常故虚空无为是义是末以义从体皆藏识摄依本开末非藏识收三亦有为识亦无为识即大摄主阿梨耶识四非有为识非无为识即多一心三自大乘又生灭门本觉始觉真如虚空各具二用谓别及通从别用说清净二觉清净二理性离无明不受染熏故名清净从通用说染净二觉染净二理不守自性善受染熏故名染净问二觉随始断染证理其相云何答清净本觉非有非无非患非德名言道断寻思路绝唯依法尔清净始觉起智发定断惑证理说名本觉然斯本觉具三别用一者熏习别用能熏三世庄严一觉二者证理别用不治二碍常证二理三者为缘别用出多应化遍满时处恒与众生作胜缘故清净始觉具二别用一者治惑别用二者证理别用发大智力发大定力于诸障染了本性空通治二碍常证二理此则若粗若细或本或末五种有为通照理无说名为断染净本觉具四通用一者治惑通用二者证理通用从本无明乃至灭相发究竟智照妄理无亦证二理当染净故此则从细至粗自本之末五种有为分照理无说名为断三者现境通用能出六佛及起六境应化利乐时处周故四者随惑通用不守自性随缘成妄故说此觉背圣向凡入邪邪地无明藏海动转不息故染净始觉具四通用一者随惑通用邪定聚中未遇师教常随惑染同共和合恒俱转故二者治惑通用三者证理通用若遇师教十信已去发起净用从下灭相至大无明以分满智断除妄染转胜证彼二染净理故说此觉背凡向圣至金刚地号解脱道名妙觉位四者还源通用自入果位不分始本四觉圆合唯同一觉四理无差唯是一理理智无二契合心源虽绝诸相亦无断灭妙妙玄玄寂寂湛湛即没圆极究竟自在不二大乘离言果海故约断惑应为四句一顿而非渐谓清净始觉二渐而非顿谓染净始觉三亦顿亦渐谓染净本觉约时成顿就位名渐四非顿非渐谓清净本觉于本末惑无渐顿断其清净本觉与染净本觉若以同异义相料拣就体而言非同同故就义而言非异异故亦同亦异非同非异而已如说二种本觉既然二种始觉义准应尔清净二觉同异分别由依净本觉得有净始觉复由净始觉得立净本觉或就义异名非同种或就体同名非异种故应准理亦同亦异非同非异而已如说清净二觉既然染净二觉义亦应尔又生灭门有四相门有随觉门且初门中四相有四一粗重过患四相即是长时四相谓从信位乃至佛位方尽离故二微细过患四相即是短时四相因缘有法刹那具故粗重断竟微细无故三无常功德四相翻过患故立功德名随起过患四相即起功德四相德闇均等于兹堪喻今始起故名为无常四常住功德四相今始起德本来有故此后二种功德四相始从十信终至十地犹未了故以因位觉仍有后位细惑熏俱致不能了过患四相即功德故如十信位觉知灭相实是过患止后不起名为熏离然由未了灭相本来体性清净实是功德名为熏俱又此熏俱流至十地但了四相是所断之过患未知四相是所觉之净德直至佛位究竟始觉过患四相尽处功德四相圆了但有过患则立功德过患既离功德亦亡因有无常则立常住无常既遣常住奚存所治所知四相不立能治能知诸觉安在实无分满五十一位始觉之差以始合本唯同一觉妙契心源没同果海后随觉门随染始觉十信已去二门分别一者满觉即佛果位究竟始觉对前分觉称为满觉将分对满前前分觉亦名不觉诸分满觉至解脱道俱无有二合为一觉契同本觉无差别故二者分觉具足显示觉不觉故如十信位已离灭相更不受彼灭相熏故说名为觉即此始觉受后位惑染熏习故仍名不觉犹如金矿离粗矿故可说名金未离细矿亦名金矿然离粗矿之金与在细矿之金金体无殊曾何异故如离灭相之觉与带生等之觉觉体无殊亦何异故故释论云觉与不觉互相即通是一味故斯之谓欤十信既然贤圣亦尔此生灭门修行位次有五不同一十信位二三贤位三九地位四因满位五果满位依所治四相立能治五位但于生相别分粗细致立因满果满二位于十信位具四种事一能修之人二所修之因三自位果利四熏离俱相三贤十地皆具此四唯果满位但有三事一能圆满人二对治行相三满究竟相十信离灭相三贤断异相九地断住相住相有四初地断除相续相尽始从二地乃至七地断除智相八地断现相九地断转相于第十地断生相中俱合动相一分粗者果满位中方断生相俱合细分独力业相根本无明尔时圆满始觉没同本觉契合一心到果海故染净本觉有二种相依断染用成智净相依现境用成不思议业相智净相中复具二力能治二碍一法力满足力断根本无明及独力业相准理更治俱合动相一分细惑显法身故二如实满足力断俱合动相及转相现相分别智相并相续相智淳净故又不思议业相之中能现色等六境能现应化六佛遍三世而不动一念周十方而不分一身随根利物不断绝故清净本觉有四种用以义同镜亦名四镜一如实空镜离虑知心名之为如离虚妄境名之为实空之一字远离之义如种爱珠周布万物不现余影唯同类珠现影分明法合可知二因熏习镜熏三世间为一觉果如明曜珠周安万物珠熏万物皆明净故珠物互现法可详之远离四过常住一心三法出离镜出离三过圆满三德譬如离珠善出浊尘唯止清水若置臭林能出好香能碍秽香四缘熏习镜谓生为缘引佛作缘熏令修善随念现故譬如应珠周集多珠随多珠色现诸影故不觉义中辨六无明一明无明论取圆满般若之日即当清净二觉并随染本觉治惑证理圆照通用及随染始觉解脱道后满究竟觉无有一法而不明故五义解无五义解明此即唯目能知满智二闇无明别开十种名殊体同唯是根本不觉所摄此即唯目能迷妄念三俱是无明通取生灭一门之内一切诸法具二事故于幻人中能作幻质于德人中能作德质其犹夜闇二眼见异生佛观法幻德别故此即唯据所迷所了境界说为根本无明于彼镜中具有色心理智等故四俱非无明生灭门中有无是非相待本无但凡诸法其性本空无可明事致无言依离心转故五空无明唯取遍计所执自性体用俱空道理明了犹如兔角体用俱无理明了故六具足无明生净门中大摄主识具觉不觉能摄能生诸染净故然此六种根本无明就义指陈真妄互显心境别明克体唯是大摄主识故无差耳无明为因能起三细一者业相能所无差未成王所唯由无明熏觉心动说名为业二者转相唯能无所未成王所依动起见说名为转三者现相能所具足未成王所依见变境说名为现境界为缘牵生六粗第一智相细分意识俱生法执于违顺境发憎爱心二相续相亦细分意分别法执依前智相生苦乐受强思起念不断绝故三执取相当粗意识俱生人执依前不断缘念境界心起着故四计名字相亦粗意识分别人执依前妄计展转分别假名言故五作业相罪行福行及不动行总别因行为业体故六受果相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总别报类为果体故通依上义显同异相一切净法皆觉心摄一切染法皆不觉摄总收染净觉与不觉作同异相即显造论真实本意同相门中凡诸染净觉与不觉唯一真如无余别法犹瓦器之微尘类诸波之湿性即真如门异相门中显一真如作一切法染净名殊觉迷相异分义性而各差具功用而全别即生灭门复依染法又明三对六重因缘初二重因缘一不相应因缘本觉无明为因缘体本觉与三识为因与三相为缘无明与三相为因与三识为缘二相应因缘现识现相为因缘体现识与事识为因与粗相为缘现相与粗相为因与事识为缘次二重因缘一本遍因缘根本无明随染本觉与彼六粗作因缘故或望识相互作因缘或但总相与作因缘不分亲疏通与力故如所作业及所受果何分识相与作因缘两番解释下皆例此二末遍因缘即业转相对彼本觉无明为末此业转相望三相应有因缘故不举现相前已说故后二重因缘一上下因缘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下下鳞次节节与力亦不隔越作因缘故二下上因缘果报为始无明为终上上鳞次节节与力亦不隔越作因缘故复说末那有十一转或十二转十一意者一根本无明余十即是业转现三并智相续各说识相故成十种更添本觉乃成十二问中间十意相识何别更重加数答眷属染法各具二义一神解义始从本觉势分发起立名为识识是了达顺本觉故二闇钝义始从无明势分发起立名为相相是背本顺无明故无明本觉由是根本致不别分相识之异意有二义一者根义能出生故二者身义为依止故望识本觉为因以是亲故无明为缘以是疏故望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若相若识俱有出生依止义故立名为意六粗中后四理实皆意且略而已然相续识具二义用一自体相续就法执说相续即识持业为名二令他相续生死不断相续之识依主建号又后义用而有三种一此识能发润业烦恼住持过去无量劫中无明所起善不善业令有成果作用势力无有失故二此识又发润生烦恼令已成业能招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三此识又能攀缘转广分别更强缘曾经境发乐不乐心缘现前境起爱不爱心缘未知境冥然不了转增妄计起希求故能相续用唯归细意所相续事通多法故复明六染正解相应不相应义显示入位从粗至细渐断除故六粗前四名三相应心王依本觉之净心所依无明之染由分心王心所之异故具知相缘相之同知相同者王所解同缘相同者王所境同更互与力名为相应三位本识名不相应因根本无明熏本觉净心令心体动具成三细即三识心即是不觉三种相故致无别异由无王所无互与力不可分别知缘相同名不相应亦可三细近本觉心将不觉念不异本觉之心无殊不觉之念真妄和合所成三细未成王所与本无别故本论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复明二障及与二碍二障即是六粗中前四第一智相俱生法执二相续相分别法执法执为首引生一切诸所知障三执取相俱生人执四计名字相分别人执人执为首引生一切诸烦恼障二碍即是根本无明名为智碍碍后得智不达事故六染名为染烦恼碍碍根本智不证真故何以二障外更立二碍耶答宽狭不同故断不断别故宽狭不同应为四句一宽而非狭谓烦恼碍摄二障故及三细故二狭而非宽所谓智碍唯是独头根本无明三亦宽亦狭所谓二障摄彼相宗执障尽故名为亦宽不摄三细根本无明名为亦狭四非宽非狭谓除前相断不断别对性相宗决择异故二种执障两宗俱断智碍一种性宗定断相宗不断以彼相教说不及故染烦恼碍性宗俱断相宗唯断三相应染不说断彼三不相应染故下论云立二障门据一向断立二碍门据断不断斯可证矣别明生灭即当共相就事本识分粗细异若粗生灭即与分别事识相应此言相应非取知相缘相同故名为相应但以共相粗显生灭与彼事识能作迁流名为相应若细生灭虽是共相其相沉隐望与三位本识迁流名不相应粗中之粗执相应染不退凡夫为自境界粗中之细后二相应细中之粗初之二种不相应染及取业识俱合一分分清净人为自境界细中之细俱合动相一分细者及取独力业相全分满清净人为自境界复明四法相熏相生染法净法起不断绝言四法者一真三妄一真之内收四无为三妄之中摄五有为三妄能熏熏彼一真一真明白实无垢累实无染污因染熏故即有染相致令二种生死染法起不断绝一真能熏熏彼三妄三妄闇黑实无智明实无白品以净熏故即有净用致令五位福智净法起不断绝二种生死业识妄心有上熏力反熏无明增不了相令彼转胜势力渐强名生缘惑复熏本觉添动摇相即当无漏有虚妄行为生因惑独力业随二相俱合细分得无漏行资助能感俱合动相细分之上建立寿限名为变易即当有有及与无有此变易苦无始本具论就显说唯云能令已得出离三乘圣人受变易苦又此业识有下熏力顺熏事识分别发业俱生润生招感现识体上异熟寿限成就名分段苦问业系苦相是第六粗论释六粗皆意识地今说总报于现识上既非意识岂为惬当答论从多分及业有力系缚处说皆意识地不可异熟总报寿命在前六识五位无心应属命谢设若别于第七识上建立寿命又以第七非能所招兼非异熟无记识故若说现识释论明指现相现识异熟无记净白相故论说非虚应遵此解复于俗门开三大义一者体大谓本觉心五人平等诸时不转以为体故二者相大本觉体上圆满有名无名功德过恒沙故三者用大本愿无尽离相不着能所平等无相现应随见粗细用无边故因明三大通以两重料拣有二一者所入三大即是后重义开三大正当后重真俗六门所依所入第一义谛体相用故以义准法于体大中开一一体多一体等二者能入三大复有二种一者前重能入三种大义此又有二一法中三大一体一心门中虽有三大然无双立唯有第一一而无第二一等即三谛中真谛三大三自一心门中三大齐立具足圆满即三谛中俗谛三大二义中三大体分真俗相用亦然二者后重能入三种大义复有二种一法之三大于真俗谛各说三大真谛门中虽有三大无双立故俗谛门中具明三大无一阙故二义之三大后重能入六门之内约理亦有三重真俗二谛三大次明对治五种人见二种法见五种人见计有总相主宰之义名为人我是佛法内初学大乘凡夫之人迷教妄执非外导等所起我执问据论所说并真如上妄生异见云何说为人我见耶答有二义释一云初学凡夫有人我者起此异执从能执人有人我故名人我见二云由如来藏有二种义一是本觉义即属人摄于上妄执名人我见二是理实义当所观法今取初义说为人执初二于空谬执后三于有倒知随五计执立五对治广如下辨二种法见执一切法各有体性此中正治二乘法见一执生死实有极生猒怖二执涅槃实有极生忻慕对治彼执令其了达五蕴生死性无起灭本是涅槃何生忻猒复次发趣道相有三一信成就发心有两重解初重说信成就之人有遇三缘而能发心有遇四缘方能发心后重正辨所发三心四方便行八相利生乃至不怖下劣不畏上胜二解行发心正三贤位若从显说二住已去初地已前皆解行故三证发心始从初地乃至十地金刚心还名证发心所证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转识即取动转生灭通粗细识或三细中第二转识举中亦摄业现识故兼以十圣又发三心所谓真心及方便心并业识心故知业识亦为所依然以正证理智一味能所双亡实无境界故。

  四开修秘键

  即修行分若谓证入摩诃衍法当起四信及修五行能趣入故言四信者第一信真令心平等第二信佛令心忻德第三信法令心进行(信前正义对治邪执发趣道相起胜行故)第四信僧令心无诤因斯四信能起五行复凭五行还成四信犹足目之更资类膏明之相赖言五行者即六度行但合五六为止观行然斯止观即是定慧要在双行勿容一阙照散寂故照有无故照事理故照自他故一翼之鸟难高翔故两轮之车能广运故以止观行治凡小过出生死之苦海登圆寂之觉山故也而复障厚魔侵心摇邪挠要识四邪须起四治出系缚地入解脱域言四邪者一邪魔二外道三鬼四神此四邪类若就偏增邪魔多分造作天身外道多分造作人形鬼神多分造作怖畏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恶趣境乱行者心或复四邪通现诸境有顺益相有怖畏相乱行者心又邪魔多令作恶外道多令舍善鬼多障身神多障心行者若遇如前四邪来作障难起四对治则除过患一随顺对治应观彼境但是自家本觉实德凡诸邪类无不从化二相违对治即以方便逆违相反汝欲教作我不顺从三俱行对治或认为德或斥为邪但于一时逆顺双治四俱非对治于彼境界无念无虑不着不求无依无住不乱不障故本论云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故。

  五劝持诫谤

  即利益分谓以总字具收两重所入八法以本摄末亦收两重能入八门如是大乘若不疑畏不怯弱不轻贱不诽谤发决定心坚固心尊重心信敬心则入五位之人不断三宝之种感诸佛亲口授成佛妙记若诸众生于一食顷向此深法观察思惟福广十方微尘数量若披文义经历昼夜所获功德及招福报假使圣贤难称何况凡小能赞于一昼夜德尚无边况百昼夜福何穷尽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其有众生反于此论生慢生疑或嗔或谤所获罪业及招苦报亦贤圣难宣岂凡小能说历十方之无间受万?之深殃害自他善根伐因果圣命断三宝种杜二依源故宜奉持深生仰信。

  六依义判教

  教类有五一者小教二者始教三者终教四者顿教五者圆教然斯五教贤首创立清凉重修解义释名如疏及记若依此论所解四中真俗二门判归五教正当顿教(如释论指从假入实泯相归性是论本意故正顿摄)亦兼终教(依如来藏成摄主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如不碍事故兼终摄)。

  今主上亲示谕云归敬颂后龙树既云欲开隔檀门权显往向位准此所陈故知斯论正属顿教亦兼终教。

  圣心所决诚谓指南或可就于立义分说不二大乘唯于第五圆教所摄以是离言所依果海故其三十二若门若法总属因分理应亦具举一全收无碍义故亦于第五圆教所摄若以三十二种门法约其历然各别义说则当终顿二教所摄此犹且就彼摄此说若约以此摄于彼说乃至小教曾无所遗此能包含无量义故虽摄小教义超胜故故下论云为欲显示法门广大如虚空界义理无边如澄神海言说不能具谈思惟不知其量故立义分文虽十行经该一代义包五教理统千门等海纳于百川犹空含于万像耳。

  七决择论体

  依生灭门或音声言语或名句文身或取假并实或通文及义或唯影无本或摄境从心或收义归体(以生灭门义归多一心体)依真如门或唯如如言或即句句真或以门从法(以真如门从一一心)以为论体此但后重法中论体其后义中及前法义皆准思择。

  八显示宗趣

  此中有二一者通宗二者别宗初通宗者即是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三性空有宗八真空绝相宗九空有无碍宗十圆融具德宗十宗属教不繁具述但以论旨略将指摄谓立义分不二大乘两重门法后三宗摄若说不二大乘唯于第十圆融具德宗摄以是离言所依果海故三十二种若门若法总属因分理应合具举一全收无碍义故亦于第十圆融具德宗摄若以三十二种门法约其历然各别义说则当八九二宗所摄谓如后重真如门法即于第八真空绝相宗摄生灭门法即于第九空有无碍宗收如此后重二法二门既尔故知前后余门余法亦然后别宗者于中有二一约立义分明二约解释分明且立义分别宗者应以因果大乘能入为宗此中分三一不二大乘离言果海二两重所入带言因分三两重能入带言真俗此之三类总相所尚俱可为宗若别说时互通宗趣谓以带言所入为宗为令没同离言不二为趣若以离言不二为宗欲显带言所入为趣若以能入真俗为宗为令契合带言所入为趣若以带言所入为宗欲显能入真俗为趣互望所崇是宗之趣总相所尚宗即是趣又解释分别宗者此论唯明二法二门四种法门是所遵仰应以法界因果为宗显正破邪弃妄冥真不出此故释斯一宗略分二义初释名后显义初释名者法界之言法含持轨界具性分虽通事理今唯取性非取门中之理如下所入十名之中有一法界真如所入名纯白一法界生灭所入名无尽一法界若法即界持业受名或法之界依主受名因果之言或因亡招引之功果绝变异之相或因有感果之能果有酬因之德于中具有真如生灭二种因果因果不同作相违释后显义者于此一宗复分四段文出华严大疏旨则不同彼中法界不分能入所入之异多分义当能入中理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第四法界因果融离自在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谓真如因果随顺为因得入为果生灭因果于中有二杂染因果清净因果清净因果于中又二本有因果始起因果斯乃隐本露末唯以因果互为宗趣一论始终不离因果故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谓虽纯白无尽有异而一法界体性常同唯是所入第一义谛此为根本其真如生灭二种因果即是真俗二谛摄二因果之末归一法界之本则知此论唯以第一义谛法界为宗故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法界即当第一义谛因果即收真俗二谛真如生灭属二可知此之三谛互为宗趣本末俱存分明显示论中显相但当第三密意不无前后义故第四法界因果融离自在曲有七门此中法界亦目所入第一义谛因果亦是能人二谛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为宗离相为趣或离相为宗亡情为趣下六准思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时因果历然则以非因果为因果也四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时法界宛然则以非法界为法界也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迥超言念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可见七由五六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妙法无不通于见闻绝思议之深宗未曾碍于言念上之四门初一即性之相次一即相之性三性相双显四性相无碍故即照而遮即遮而照双照双遮圆明一观契斯宗趣矣。

  九兴传时代

  有二初明兴发后示传通初兴发者自能仁趣灭异见争驱群灵兀尔如盲世界冥然若夜有马鸣龙树韬藏实德示现权宜大光妙云虽本成于果道不动极喜而迹寄于因门现六种形着百本之雅论下四王界入大海之深宫慈愿心普应尘方理量智深穷法界师则先造于本论资乃后演于释文遂使惑云风卷于义天高悬佛日识浪镜澄于觉海普运真乘赞圆音而始布竺干应命宝而今兴辽国二师正显具见下文后传通者本论二译一梁朝西印度三藏波罗末陀承圣三年奉来于建兴寺译成一卷题云大乘起信论二大周于阗国三三藏实叉难陀圣历三年奉来于授记寺译成两卷题名同前释论一译即后秦中天竺三藏伐提摩多弘始三年奉来于庄严寺译成十卷题云释摩诃衍论然释论中全具本论若别摘出应立题云摩诃衍论是则本论通前总有三译然斯释论肇从秦代迄至
皇朝仅七百年间未曾流布遘一千运内方遂传通我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聦仁睿孝天佑皇帝位纂四轮道逾三古蕴生知之妙慧赋天纵之全才性海深游梁武帝空修福善仁泽普洽唐文皇自减英声三乘八藏以咸该六籍百家而备究潮音演旨掩义解之高流丽藻摛词得文章之大体至于禅戒两行性相二宗恒切熏修无辍披玩三宝荷住持之力万邦饮清净之风功德无边称扬不尽粤若清宁纪号之八载四方无事五稼咸登要荒共乐于升平溥率皆修于善利。

  皇上万枢多暇五教皆弘乃下温纶普搜坠典获斯宝册编入华龛自兹以来流通寖广此论也总十轴之妙释穷五分之微诠百亿契经说示尽皆符会一代时教包罗无所阙遗了自心之智灯照本论之释镜其功也大讵可得而言矣。

  释摩诃衍论卷第一

  释曰十剖析文义大分为三初明论题次辨论主后解论文初中有二上五字正显题名下三字因彰卷次初中释字目末论摩诃衍即所释论字通本末所言释者解说为义解门解法说俗说真使幽关妙义豁然令秘藏宏宗炳着抉学人之疑膜有类金鎞断含识邪心无殊宝剑故名为释摩诃衍者此云大乘谓圆圆海性自成就诸佛菩萨二乘异生故其所入法炳焕灵明冲虚妙粹不生灭而独立离名相以重玄迥超真俗二门颖标第一义谛大字是法常遍为义乘字是喻运载为名遍释大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万法咸周故常释大者无去无来冥通三际四相不迁故乘为喻者犹如舟车具其运载果海因分性运法载故准下论解唯取不二两重所入共十七种独名大乘余十六门不名大乘良以不二果海超出中道两重所入妙离二边无相无名难思难议非真俗故为根本故故唯十七独名大乘其十六门若从所入根本立号亦名大乘显明运载诚在门中推穷胜能皆从法作故知克性但取十七论者研穷之谓也以此释论剖法剖义假设徴通核妄核真决择本末判因果而天悬日月分性相而易列乾坤辨柝照然故名为论后因彰卷次舒布有规曰卷行列不乱曰第数目居首曰一论有十卷此轴在初名卷第一。

  龙树菩萨造

  释曰次辨论主龙树之名从三义立一云以此菩萨树下生身龙宫成道故名龙树二云龙为法身树为生身龙与树异名为龙树三云西印有山山有大树荫五百龙彼树之王名为龙树常为诸龙演说妙法从彼受名故称龙树楞伽经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见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等或名龙胜或名龙猛立名虽异其体无殊然斯大士愿满尘方慈周沙界因示居于极喜果实号于妙云神异颇多具如别说菩萨并造义释如常。

  顶礼圆满觉(至)及诸贤圣众。

  释曰后解论文通分为四一归诚造意二明摄依人三唱本作释四示劝流通初中有二初归敬伸诚又二初倾依至宝此之一颂解有二番一者通途释二者别义释通途释者顶礼二字能敬之仪圆满等言所归之宝能敬仪者顶局一身礼通三业四生所尚莫过于身五体之中唯推于顶以顶轮展敬表龙树䖍恭礼申三业归依意请三通加护所归宝者圆满觉言即目佛宝次五字法宝后二句僧宝上句别归本师下句总归僧众通归三宝即显菩萨不自专己示学有宗也别义释者此一颂中则有二门一者总摄一切众顶门二者礼敬无尽三宝门总摄门者即解颂中顶之一字通摄一切十方界中所有众生诸顶轮故礼敬门者解颂礼字已下诸句总取如上众生顶轮礼敬无尽胜三宝故圆满已下所归三宝圆满觉者所归佛宝梵语称佛此云觉也约此论文异余教说三十三种有佛宝故随应含具同别住持三种宝故且从后重生灭门说始自信心修至妙觉名为佛地即是满觉俗谛佛宝契多一心亦名佛地亦是满觉譬如烧木后合地故此是第一义谛佛宝又真如门始自随顺乃至得入名为佛地即是圆觉真谛佛宝合一一心亦名佛地亦是圆觉此是第一义谛佛宝上据圆满各就真俗分相别解或复圆满互通真俗摄相亦得如此后重四种法中门法各二分别觉宝有四不同例于后重三大义中十二门法即亦具有十二佛地共十六种如来地故又准前重亦具十六故下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论意云过现未一切诸佛已今当一切菩萨无一贤圣不乘如上三十二种若门若法到佛地故此由且就因分说之若就果海即不二体名圆满觉故第十论引大本经呼此不二名圆圆海然其果海圆极自在性本成就正是离言如来地故如论觉宝有三十三法僧二宝义准如前下但属文不繁广解觉所证法藏者显所归法宝法宝有四教理行果觉字是果所证即理法字属教藏字目行四种具矣并造论大士即马鸣菩萨以偏承恩故别归敬及诸贤圣众即通归僧宝何故初圣不唯自归而乃通取十方无量众生顶轮同归三宝由明了知众生顶轮与自身顶平等平等唯一真如无有别异一味一相不相离故何因摄取成和南相欲十方三世诸佛欢喜得十方三世菩萨赞叹使十方三世法藏流布令十方三世僧伽炽盛问龙树菩萨证欢喜地下位功德悉已满足何故下位诸僧皆悉和南答由能归人皆非同于自得位故若自归依唯应归依离垢已上诸地圣故。

  欲开隔檀门(至)分报师恩故。

  释曰后陈露深衷龙树造论心愿意欲兴大智而弘法令法久住运大悲而接物令物出离遂辟能入二门使契所入中道故隔檀门者圣法记云入如意藏门之称喻真如门往向位者入如意藏门之称喻生灭门诚如所指以十所入中第四名如意故望门分二一金王如意二满主如意若顺此论正解后重法中二门应如上释或例后重义中六门前重八门亦分真如生灭别故以隔檀门及往向位无拣言故合通两重然详颂意前解为优利益诸众生者即大悲化物利他行也分报师恩故者即大智酬恩自利行也故智度论引经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唯有传持正法藏宣扬教理施群生修习一念契真如即是真报如来者正同此也。

  论曰(至)所以须造论。

  释曰后叙述造意此中有三初标起次别列后总结初标起中言重释者若望佛经已说本论复显名重若望本论已明释论再解名重虽通二义后释为优为欲已下五因别辨一显示自师师有二种训匠义边取人为师世尊马鸣皆我师故轨范义边取法为师二谛中道亦我师故或可亦通自然智师自然性师配前可知以人为师如常可解以法为师今略分别其体深玄其穷微妙就法指陈略伸七解一生灭门中二清净理名其体深二染净理名其体玄或复相反或复双目于理亦通下皆仿此二清净觉名其穷微二染净觉名其穷妙微妙亦可准深玄释二生灭门中二种本觉名其体深玄二种始觉名其穷微妙三所入之中取多一心名其体深玄满究竟觉名其穷微妙四真如门中离言真如离三假相名其体深满三宝德名其体玄依言真如离四句相名其穷微满四法德名其穷妙五所入之中取一一心名其体深玄取得入门名其穷微妙六前后两重真门所入名其体深俗门所入名其体玄两重能入八种真门名其穷微八种俗门名其穷妙七不二果海离根离教名其体深玄三十二种应根应教名其穷微妙未得正证者谓十信未得正定聚故三贤未亲证法空故未出邪行者谓二乘外道及诸异生十信已前未离邪故漠漠冥冥此有二解一云漠冥即是不明了相论释智碍漠冥之性此言意拣金刚已还未出漠冥犹名不觉通论三聚依根显法成上深妙视之叵见念之奚臻矣二云漠漠之言广大之义冥冥之句深远之词显上不二能所法体瞻之莫睹其形思之不知其相焉窥[穴/(烈-歹+(跳-兆))]者瞻视也二为利根者开真如门令入甚深一一心故为钝根者显生灭门令入甚深多一心故所诠理者诠犹显也依门显示所入法故三谓经论师以悲愿力均育万类等赐一乘其恩也江海未深丘山匪重固合罄心报效竭力弘扬亭毒者均养义平等抚育诸生界故四道眼潜观末世众生异见云兴邪心雾㙲起百千诤破百亿经乃再建法幢重开慧眼坏论宗者约破所依所尚之宗即百亿经约破能依所尚之宗即起信论五良由龙树得遇马鸣亲授论宗深达意趣故致分门日朗解义珠圆普使当根皆如面会阿世耶者此云意乐总结可知不繁别解。

  已说本趣次说论差别。

  释曰二明摄依人有四一明论摄分二初结前生后上句结前下句生后下皆准此无假数陈。

  论有几数(至)如意论摄。

  释曰后随徴为释有二初通明诸师论略伸三问初问论有多小次问摄论多小复问本论何摄四问之中利他故问广陈三答先结颂答初一句答第一问次六句二字答第二问后三字答第三问后散释答属颂可知始从佛世至此论兴乘分大小之殊人有僧俗之异师资继袭立歒徴通施展辩才庄严至教故所造论有若干也其能摄论十名如次准圣法记各翻名云如意珠论广摄论本广释狭论本狭释广论一向义论宗广摄论杂论字轮论神咒论偈成论散释配颂答问可知。

  马鸣菩萨(至)斯论宝?。

  释曰后别辨马鸣论有二初明数文义摄初伸四问一数二文三义四摄后述四答先结颂答四句如次答前四问后解颂文全同上答九十九种华文论摄意指马鸣百部论中九十部论即向九种华文论摄余十部论摄义论收其犹此方所判论藏乃有释经集义论耳圣法记说九华文论一音韵华文论二义林华文论三图像华文论四一字华文论五杂说华文论六阿说华文论七释梵华文论八释释华文论九内外具成华文论又云佛灭度后一百余年有一比丘厥号马鸣当时造成四部宝册一起信论二玄理论三本源论四清净论故此本论是宝?摄即此宝?正当摄义。

  十种摄义(至)同一种焉。

  释曰后彰义论名相初伸二问一问名字二问同异后述二答先结颂答前五句答名字后一句答同异后解颂文亦同上答而建立相同一种者十论立义皆同一相以彼俱立三十三故备标本数可引作证。

  已说论差别次说藏差别。

  释曰二显藏收有二初结前生后。

  藏有几数(至)藏焉也。

  释曰后随徴为释初伸三问一问藏数多少二问摄藏多少三问本论何收后述三答先结颂答初二句答第一问第三句答第二问第四句答第三问初句或字为对十亿八千法藏颂中不彰故置或字后长行中文多易解但逐难指五十一者略有三义如文可见法界法轮者众音同性无非法轮故华严云言音实相即法轮故实相既是法轮语言宁非佛事又摄大乘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色相尽是真如音声无非佛语补特伽罗即数取趣正当人义谓频造业往诸趣故仁藏等者若随世俗释愍伤不杀曰仁清察不盗曰义防害不淫曰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之五种王者依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用而无替故曰常矣若依胜义释仁则不杀之慈义乃不盗之行礼谓不染之德智谓不饮之操信当不妄之约故知人之一藏列以五常若就世俗但使一生捡束或依胜义则通多世防修故借俗名以彰佛理不可言说清净报空者谓不得拨无天报是空清净报言即指天趣欲色诸天悉有光明皆清洁故故正列中但云净藏即属天也捺落迦者无爱味故无喜乐故有说捺落此翻为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处故建是名如是诸藏至法藏者十亿八千并前颂指五十一藏唯是所摄根本三藏唯是能摄增数十藏通能所摄根本三藏出体释名诸教多明此不繁引此论通别所摄可见三藏通别如清凉云然此三藏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就克性经诠三学律诠戒定论唯诠慧二约兼正经正诠定律正诠戒论正诠慧兼各通三今此中意双具二门持其已下别解藏义偏就行法以彰含摄谓能显理及证果故。

  已说藏差别次说经差别。

  释曰三辨经依有二初结前生后。

  经有几数(至)是故无失。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问答通所依初伸三问一问经总多少二问摄经多少三问本论何依后述三答先结颂答初一句答经总数次十句答摄名数后一句答论所依后依颂释通分三段初举数指摄次徴列总结列中以十二名就此方言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诵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后明依问答且明依中总则百洛叉经并十二分为论总依别则一百部经或论议分为论别依又问答中圣法释云婆萨伊伽诺此云精[(羽/王)*隹](胡光)甚极微小犹如兔毛而能容受满十方中明闇之色标多罗咀提此云气丝龙王舌上有一气丝甚极微细犹如头发而能出纳满十方中种种密云此论亦然含容出纳皆无碍故。

  别所依经(至)开示显说。

  释曰后问答别所依初伸三问后述二答亦先结颂及后释文答问配属披文可见。

  已说经差别次论当造人。

  释曰四彰造人有二初结前生后。

  契经异说(至)何所摄耶。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六经说应异又二初标问先问几经异说后问六时何摄。

  颂曰(至)无有相违失。

  释曰后述答有二初结颂上二句答前问下二句答后问虽引六经唯是一人出世随根摧邪造论今起信论圣法记说佛灭度后一百余年马鸣师造贤首引经六百年造此论下说位地生处父母等故论疏记文各取一故。

  论曰(至)云何为六。

  释曰后散释有二初释上二句有三初标徴。

  一者(至)徐自命终。

  释曰次释相有六一将入灭颂中十句文有三节初三句赞德益物次三句闻灭伤心后四句师去资随准圣法记说六时中造论名数指此马鸣未涅槃时造忏悔业障大海论等四十部华文论。

  二者(至)汝当不能自。

  释曰二三百年此师造六部论文一三昧论二合一论三微妙论四中藏论五归真论六遍满论。

  三者(至)诸外道辈。

  释曰三六百年此师造对治邪智入道论等二十部华文论。

  四者(至)建立佛法。

  释曰四八百年此师造大总地论等三十部华文论。

  五者(至)安立佛幢。

  释曰五一百年此师造四部宝?如前已列。

  六者(至)入于寂室。

  释曰六始成佛耐也者耐谓堪忍良以改沙门相现龙王身堪忍耐于劬劳忻利安于含识言虽涉于伤悯意密赞于功能今重言耐也如再叹善哉次三偈分为三段初四句庆闻决疑次五句陈佛鉴迹后三句奉教遵依寂室之言涅槃异名。

  是名为六。

  释曰后结数。

  如是诸经(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释下二句解造人摄已见上文。

  马鸣菩萨(至)何因马鸣。

  释曰后一人变现殊有二初伸三问初问地位次问生处后问名因。

  颂曰(至)从过去立名。

  释曰后述三答有二初结颂初二句答地位第三句答生处后一句答名因。

  论曰(至)名曰马鸣。

  释曰后散释初本高迹妙次处胜亲崇后宿种名因依此论中所陈事状千马现身名马千鸟出声名鸣合此二物共立一名菩萨从彼以彰嘉名非轮陀所致盖菩萨能为复有三义名为马鸣一菩萨生时感马嘶鸣二菩萨抚琴令马悲鸣三菩萨说法饿马齐鸣由此多瑞故曰马鸣。

  已说人别相次唱本作释。

  释曰三唱本作释分三初归敬本趣分次发起正陈分后结前回向分初中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救世大悲者。

  释曰后依文释相分二初二颂归敬又二初一颂佛宝复二初唱本此颂但取命尽十方为总摄门却取归字及后三句为归向门此解体例别是规程盖圣智之特高非常情之可迨故也。

  论曰(至)大悲者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略辨总摄门中十方九有三界四生通取众命悉无余故归向门中以前所摄无量众命倾依满足大法王故将命归者表敬极故。

  论师举几德(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问答广明有二初问先问圣德多少后问请示德相。

  颂曰(至)终不出此数。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二句总答德数次四句别答德相后二句释此能包。

  论曰(至)总相赞叹。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总指通妨马鸣已下总明德数佛果已下释通外妨迎字为仰义乃昭然。

  云何(至)故成八种。

  释曰后别示行相有二初略明德数颂中八字备包众德。

  云何(至)十种第一。

  释曰后广显德相有二初辨明有六一问答十最此显诸佛不共功德无上第一故名为最四住地者楞伽经云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此唯拣出无明住地前四发润重故偏说言顿断者贤首大师义分齐说贤位伏现初地断种十地弃习此据见道一时断种故云顿断至第三论更明此义若依始教分别之障见道皆除俱生之惑金刚道断五教断惑如义分齐。

  云何(至)十种殊胜。

  释曰二问答十胜力无畏等功德难思举十表圆皆殊胜故。

  云何(至)十种作用。

  释曰三问答十业功能自在利乐无方作用难穷故名为业。

  云何(至)十种周遍。

  释曰四问答十遍功周法界量等虚空性德无涯故名为遍。

  云何(至)四种圆满智。

  释曰五问答四智如其次第以配始教妙观平等成所大圆名义相当更不繁引。

  云何(至)四种解脱智。

  释曰六问答四无碍法义词说即所缘境无碍属目能缘之智法无碍者了知诸法真实相故洞照一心真实性故义无碍者了知空等共相境故达生灭等粗细相故词无碍者常以假名谈法性故乐说无碍言音无断演诸教故词说二种而分异者总说法义谓之为词委细别说谓之为乐又词多说法乐多说义故二差别具辨义名如余广说。

  自在之言(至)故不别释。

  释曰后会指分二初会通自在遍前六德皆无挂碍谓十最自在十昧自在等。

  色相名义(至)广显说。

  释曰后指陈色相始教但说三十二相终教说相八万四千圆教说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但随根器差别故致经文异说今论终教故有若干欲知名相指在总持。

  已说觉宝次说法僧。

  释曰后一颂法僧分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如实修行等。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此颂初句彼身体相为体摄门颂初及字并下三句一十四字为总达门末后等字通显二颂归敬之意故不别科。

  论曰(至)和南之意。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略辨体摄门中十方世界万类有情各具依正之体益有流转之相收彼体相悉无余故总达门中用前无量众生体相总达殊胜法僧宝故以身归者显仰重故总达二字解颂及字等之一字等取多义谓摄圆满命根同归胜妙宝故又令四相众生获得常住身故复为明了自他唯一真如相故兼收佛喜僧赞法藏恒流布故言和南者即归仰也。

  论师(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问答广明有二初问法僧多少请示行相。

  颂曰(至)有多类僧众。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上二句答前问下二句通外妨。

  论曰(至)各差别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明前二句有三初依文略辨。

  法谓教法(至)无诤论故。

  释曰次举本广明解前本论颂法性真如海此一句中含三种故法字收教轨物解故性真如者目其理故论中如次解于三字谓显圆成为诸法体离虚妄依他绝执着遍计耳海字属果德深广故第三句全即配行法摄持众行故立藏名如实修行取十地僧如字正是所证十如实修行言目十正智理智契合故称为僧后解僧义于文可见。

  何故取命(至)无边际故。

  释曰后通前问答有三初徴释身命义别分二初命马鸣菩萨谓顺自宗发同体慈观诸众生同一相续尽摄寿命为能归敬故于命下标举十方。

  何故取身(至)不动身故。

  释曰后身欲令无常四相之身转易常住四德之身故于身中复标其相。

  何故八圣(至)极甚深。

  释曰次徴释取他身命此一科中有三段别初问马鸣造论唯合自己身命归敬为求冥加何须更摄他人身命同归敬耶次答由马鸣师明了识知自他无二凡圣无殊唯一真如平等一味岂可不摄无量身命问明了一味何睹多身既见多身宁知一味答相不碍性故见一味性不碍相故睹多身事理无碍一多自在此上且依生灭门说若复别就真如门说能归所归顺顺如如自身他身寂寂湛湛一味一相无缚无生本性和南成归敬相后重义中真俗六门前重八门皆具投诚准此可见后承文便乃释等言义具多端故知甚深。

  何故摄取(至)不断绝故。

  释曰后徴释取他成相问中既知身命一味一相何须存相摄他归敬答中良由摄生顺本愿故诸佛欢喜又由摄生顺法侣故菩萨赞欢复由摄生顺受持故法藏流通。

  马鸣菩萨(至)并上二地。

  释曰后解后二句有二初问答分三初徴释下地问中马鸣现居八地住心七地已前及八入心功德满足唯应归向八地满心并上二地何以颂中如实修行通收十地前之七地及八入心何须敬仰答中良由马鸣同体大愿通摄三聚为能归人其中既有八地已前乃至邪定诸众生类故合通敬前七地僧及八入心若望自归但归八地满心菩萨并上善慧法云二地。

  若尔何故(至)彰显示故。

  释曰次徴释地前若许前前下位通敬后后上位尔者何故不取地前互为所归人耶答非是地前无所归人以显举十地诸圣上位影兼三贤十信下位故不别标盖影显尔。

  法云地(至)影显示故。

  释曰后徴释地满问以能归上既取三聚法云地圣亦摄住中为复十地满心菩萨若作能归为归何僧答谓有佛地最胜僧宝为所归僧问若法云地许归妙觉何故前颂不别标耶答显举法云下位既尔兼彰妙觉上位亦然故不别陈亦影显故。

  是故(至)有多类僧众。

  释曰后合颂。

  已说法僧次说本趣。

  释曰后一颂本趣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佛种不断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唱本前三句为断绝门后一句为连续门。

  论曰(至)解脱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依颂总明文二初科分。

  断绝门中(至)正信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断绝门标徴可知解释有四一除疑惑谓于大乘坚固净信永离疑故当立义分并解释分显示正义二除猒舍谓于大乘发起精进永离舍故即当分别发趣道相兼修行分三除邪论谓于大乘发生正见永离邪故此一通当显示正义对治邪执四除执着谓于大乘得七对治永离执故此一偏当对治邪执或总配释于理亦通合颂可知。

  连续门中(至)不断故故。

  释曰后连续门标徴可知解释有三由造论故令信修证致佛法僧永不断绝僧中宫殿谓所证理广大宽博周遍庄严依止居游寂然悦乐从喻彰名故云宫殿正后二僧者本后二智也合颂可知。

  颂众生言(至)不断耶。

  释曰后逐难别显有二初伸二问初问此论所化众生宽狭后问拟治几障三宝不断。

  颂曰(至)建立三不断。

  释曰后述二答有二初结颂上二句答初问下二句答后问。

  论曰(至)圆满果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明上二句又二初依义总明。

  然三聚门(至)须彼初门。

  释曰后分门别显标徴可知解释有三一无信异道不信业果名邪定聚入位贤圣名正定聚十信虽修由未入位名不定聚二异生十信未有善根名邪定聚圆满果佛名正定聚三贤十圣皆未究竟名不定聚三无求凡夫名为邪定证真十圣名为正定十信三贤名为不定总结连前多不别科盖避文繁下皆仿此三种取初顺教理故。

  为欲对治(至)不断之义。

  释曰后解下二句有二初总显二门为令四障断除故使三宝不绝。

  云何为四(至)是名为四断。

  释曰后别示四断。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一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二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本趣次开总体。

  释曰次发起正陈分有二初开示总体又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是故应说。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能入十六名为有法所入十六并及不二名摩诃衍此据克性唯十七种立名大乘非十六门若尔两重能入既非大乘即非总体应十六门不在此科答科就甚深所入言之举胜摄劣故无有失既尔何故不就最尊不二别伸科判摄彼所余良以不二离根教故不可显示唯就所入言开总体因门因法诚广诚深益根既宽故宜应说。

  论曰(至)作依止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略显由能入门能显所入甚深理故诠犹显也由所入法与能入门作依止故。

  有法者(至)摩诃衍体。

  释曰后依义广明有三初总解文义总标门法作业之相者此有二解一门法之言合之为一不取本法唯指能入由依其门能起信根信彼本法并及不二摩诃衍故良以能入十六正为发信之因缘十七大乘但是所信之境界故知门者能作业也二门法之言离之为二通门及法亲生信根门能作业疏生信根法亦能作作业之言发用之义。

  信决定进心(至)于礼树故。

  释曰次别释信根有二初名位喻况信根二字两番解释初番名位即信为根两句解名两句解位问修行分说四信五行诸教多明信解行证不唯生信亦起行等何故此中偏说信耶答良以信者切用殊绝根力善财斯为首故贤圣等妙此为先故功德母故道果源故后番位相信满成根十信称信贤位已去信方成根此上明位自下显根两种梵语未见翻对前如萍菟之类比信无根后同松柏之属况位有根。

  信根有几义(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问答义相初双问二字后各答十义先颂次释于文可见信十义中欲配位地恐涉穿凿根十义中诸位相望俱有理故。

  能入所入(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余指下辨两重门法立义广明。

  已说总体次明建立。

  释曰后通分五分有二初建立五分又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劝修利益分。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法如是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总明分次第又二初略徴释化生之法必如然故为欲已下广出此意。

  此义云何。

  释曰后广徴释有二初总徴虽言化法如是请示次第所以。

  为欲显示(至)因缘分。

  释曰后别释有五一因缘分药因病设教藉根兴无疾何假于药方离根宁宣于教藏故依三聚立此八因别兴四分之文普拯群生之类有喻法合于文可见。

  为欲显示(至)立义分。

  释曰二立义分亦有喻况法说双合如意宝珠有教所说金翅鸟心后成此珠有教所说遮多梨鬼变为此珠有教说佛舍利法欲灭时变为宝珠有教说龙福力感得出宝奇妙神珠智度论说龙王头上有此珠故报恩经说龙王耳内安此珠故有说龙王藏深密处有说龙王安自脑中此宝虽一功力弥多作众宝之攸依欲千珍而随雨犹枝叶之根本若流派之泉源比两重所入之大乘为十六能依之总体据法虽唯一性就根乃分两重门有多差义非一势故下论云法体不分义门得别宝既大龙所用法亦利根能承然如意珠但喻两重所入十六非况不二以不二体唯是果海离根宜故离教说故若尔两重所入既有十六岂顺此中摩诃衍法虽唯是一答两重所入克体唯一随能入门说有十六如太虚空本无有二禽族翔翥似见其迹鸾迹所印名鸾迹空凤迹所印名凤迹空百禽并印迹亦随多然其虚空何有二体迹下之空即况两重所入十六即空之迹即喻两重能入十六如是所入随十六门立十六名能入若至百六十门所入亦立百六十名故论合云而为恒沙法门体性又云利根智者乃所领解故。

  为欲显示(至)解释分。

  释曰三解释分如意珠藏万宝虽盈千门不开群龙安了要辟多户方益群龙大乘本法虽圆千义不细开解钝根宁知要假委分钝根方解然上立义判为利根故此解释说为钝器然此分中复有利钝二门之中如次可见。

  为欲显示(至)修行信心分。

  释曰四修行信心分此中喻法皆含纵夺且初喻中文置虽言表承上义谓前如意善雨众珍赞宝胜能名为妙术功能无尽复号圆德如是妙宝虽眼见耳闻心解口说门或不入藏乃奚臻宫若不登宝何得用若法说者于前二分广略教义虽口诵心思设勤加修行胜进不退乃喻金刚若正信未起宝藏何阶邪定未出玄理难符故立此分激物信修也。

  虽开(至)劝修利益分。

  释曰五劝修利益分虽分立广释略法门纵示修行起信行相然怯弱之辈闻立义分多广法门知而不修钝根之人闻解释分少略法门学而不解信心既阻行业复亏倦法海之深游退觉城之要路若逢劝进必渐勤求备修百行之因圆证十身之果如无劝策岂免沉沦惑起恒沙缚缠无性以见此利故劝修行。

  有何因缘(至)劝修分所摄。

  释曰后别释不增减初问后答答中有二结颂释文嗢陀南者此云集施能以少文摄括多义施散于他令诵持故。

  已说建立门次说唱章判说门。

  释曰后唱章判说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所以造论。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五一因缘分有二初八因起四分又二初唱本论举八因根唯三聚随缘增而起四分化众修而趣一乘。

  论曰(至)作正因缘。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缘体行相分二初约分明因又二初依分标门复二初指因起分。

  初一因缘(至)谓前三门。

  释曰后随因列门能化属自后四分论所化即是三聚众生善功唯取教功根益除诤为令息疑止谤后之七因各具前三无第四者以诸除诤后定绝疑。

  今当举相随次别释。

  释曰后举相随释有二初总标。

  因缘总相(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别释有四一起立义分又四一能化门此第一因即与前重八种大乘根本总体作正因缘又与前重能入八门后重能所十六门法二十四种分离别相作正因缘因缘之总相目之能化门总别相对四句易知非明不二者以离根教故。

  为令众生(至)众生故。

  释曰二所化门不定聚中有三十人以十信中位位皆有入住出别故成三十后四十心随心分三故成一百二十种人。

  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

  释曰三善巧门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根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

  非求世间(至)初因缘。

  释曰四除诤门恐有愚人妄生疑念论主但居不动未及法云通缘上地之人皆为所化之境者非利他故唯显自能欲求高名拟希厚利虚言被上正意荣身岂容下地之人反化邻佛之圣为遣此辈所发疑心自通而言我久成道为满本愿助化群生非求人世之荥权示蓝修之位蓝修有本元是滥字未知适从难以详定。

  第二因缘(至)成正觉故。

  释曰二起解释分有二初第二因有三初能化门解释分中总有三门今取前二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为能化门根本义者一心法界作智作理之本真俗二门为实为假之本七种对治遣人遣法之本望人作本义显可知若能达此成正觉故。

  令诸众生(至)众生故。

  释曰次所化门正取邪定为所化根。

  正解不谬(至)第二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正义之功治邪之巧令遣谬解使拂邪心出一阐提入十信位。

  第三因缘(至)三种发心。

  释曰后第三因有三初能化门取解释分发趣道相三种发心为能化门。

  善根成就(至)诸众生故。

  释曰次所化门上品十信十解一分即信成就发心十解多分十行十向即解行发心三品十地即证发心。

  于摩诃衍法(至)第三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不定聚一分即十信上品正定聚全历三发心出自分位入胜进位胜自位故。

  第四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三起修行信心分有四一第四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宣说开示信如佛法僧修施戒忍进与彼为因被不定人。

  善根微少(至)不名成就。

  释曰次所化门十信位人不同前来与正定聚位位各分三品别异通计圣凡正定不定共有一百五十品人今论意谓不定聚人别分三品以十信人微薄闇钝发心求道其实甚难从第三因分出不定十信上品此第四因分出中品五六七因分出下品依论分齐三品十信后五善根具足名为上品前五善根未具名为中品实义为论唯第五心名为中品以次下说前四种心皆下品故今望前四转齐第五故皆中品初心业障海深二心见执过厚四心怖信难成如是三种皆下品故不同正定如后问答此中所化但取十信前五心人善根微劣未是具足欲化是人令获后五转为上品入信成就故此下文信心分释为邪定人说信心分为不定人说修行分未信令信已信令修其法尔故或通利故据此中说四五六七为因之根但取不定中下二品盖就显说无相违过前后因根准此可解。

  修习信心(至)第四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

  第五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二第五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进门之终唯取有障修行精进一节论文与彼为因讲者引彼于此应叙。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

  消恶业障(至)第五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令十二中初心下品礼忏劝请随喜回向得免诸障善根增长。

  第六因缘(至)作正因缘故。

  释曰三第六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取止观行一节论文与彼为因。

  凡夫二乘(至)一切二乘故。

  释曰次所化门不定二心邪定二乘由彼二乘志意狭劣于无上乘犹若败种故判邪定别以止观化彼二类。

  对治心过(至)第六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两轮具阙益损门中修止对治凡夫著有过失又舍二乘乐空过失修观对治二乘离悲过失又除凡夫懈怠过失故知两轮通治凡小众生心过。

  第七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四第七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未与彼为因谓引不定下品众生令趣中上及正定故。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十信前四下品众生其心怯弱意欲退转如来方便但令念佛令生他方既得往生由见佛故终无有退渐次得入正定聚故。

  必定不退(至)第七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

  第八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四起劝修利益分有三初能化门全与第五分为彼因缘故。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邪定聚人若无劝诱退入无性故须此分化彼怯弱令获益故。

  为示利益(至)第八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说德令忻示过令离故。

  一切诸教法(至)总别不同故。

  释曰后依因遣滞有二初分因合显问立义分中摄诸教尽何须开后三分而别释八因初一摄诸根尽何假立后七因而散释答立义广摄被利根人三分略说被钝根人复为钝根开后三分初因总摄三聚众生七因别摄所化众生总别不同立后七因复有何失。

  何故二乘人(至)轻其过失故。

  释曰后处品别明有二初徴释处异二乘四处者谓一二六八此之四处皆有邪定二乘人故答中为二乘人根器狭劣舍小趣大难故重明邪定三处者谓一二八于前四中除第六因以彼唯取二乘人故答中为显邪定对彼二乘过轻微故。

  何故不定人(至)轻其过失故。

  释曰后问答品别十信之人别分三品不同常例已见上文但未知由于此辨明三贤十圣非是不分入住出故但不长分三品之异故与不定相例对显。

  有何因缘(至)次第如是。

  释曰后缘数次第有二初伸二问因缘何唯八种信等次第何然。

  颂曰(至)次第如是故。

  释曰后述二答有二初结颂上二句答不增减下二句答其次第。

  论曰(至)摄彼八十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摄广不增减以一摄十兼解等字摄彼八十云八云等。

  因缘次第(至)十种地故。

  释曰后治障行次第法尔释前法如是故八因所明修行位地从下至上自浅之深理定合然故言法尔十信三贤如其次第能治四障谓阐提不信障外道着我障声闻畏苦障缘觉舍悲障于十地位治十重障渐次转胜亦法尔故。

  已说八因缘次说四种根。

  释曰后四根须二教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应说此论。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问曰(至)难问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难问门光明等经摄根无阙何须马鸣重造此论况无增加显理胜力应是欲求世间称赞名利等事毕竟尊信不尽理者谓问毕竟世尊言教堪信之经不尽理耶或复毕竟诚可尊重崇信之经不尽理耶或复论主毕竟贵图世人尊重贵信已能解于佛经不尽理处而作论耶如或不尔则是重繁进退不可若为通会。

  合曰(至)当须造论。

  释曰后决疑门有二初正解此门又二初根缘有异诸佛教理心性大用用元体作故唯一味或未即本故一味一味即所入一心或相即性故一味一味即能入一真又法虽万别心本平等就所入解教纵千差性本平等约能入明虽标题榜示经论差别词翰简牍卷帙不同理本平等又佛教法设分多端理终无异故名不别音本是一故名不分或就所入以本收末名为不别或就能入与本平等名为不分然所化根有利有钝乐广乐略致能化人说经说论有广有略伽陀修梨毗罗方此云广略经则遮陀尸修梨毗罗方此云广略论则则犹法也初根依经后器须论由对此宜故假造论。

  复次(至)则不须论。

  释曰后时分不同有二初佛在世以佛在世能化业胜所化根利一闻便解复何须论。

  若佛灭后(至)优婆提耶众。

  释曰后佛灭后以佛去世能化主劣所化根杂假经论而器异乐广略而根殊既有忻广略之人故须造广略之论优婆提耶此云论议。

  何故(至)有其分际故。

  释曰后兼通余妨有二初徴释根缘因缘门中具收三聚根性门中但化无力宽狭相违故伸此问良以因缘门中马鸣誓愿意乐广大无边际故具收三聚根性门中亲受论教实行之人自有际故但明无力故前后文所说各异。

  以何因缘(至)现造作论教。

  释曰后问答广略何以世尊说广略经复何马鸣造广略论盖有宿愿致于今生师说广略经资造广略论四圣众种无贪为体如俱舍说一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由四助道解脱非久以能对治四种爱着是故说为四圣众种结颂释文引经总结其义可解。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释曰二立义分有二初结前生后。

  立义分中(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说法数又二初问先问立义名数多少后问本数开立行相。

  颂曰(至)及不二别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答总数后三句答行相。

  论曰(至)差别。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明总数明言立义有三十三非此分中全无不二但无根教云不建立。

  云何(至)各差别故。

  释曰后辨行相有二初总徴释初总问总数后总举总数。

  何故(至)故开二种故。

  释曰后别徴释有二初问答所入法别问两重所入故举摩诃衍名别答两重所入故有两节论文于于段中可细思之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故者此答前重八种所入以依不二离言果海能依之义即当因分为利众生假以言诠说作根本摩诃衍法据此初重所入未分一心三大于前重门方始分出心体相用故次论言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至后重法虽亦分出一心三大然是所入第一义谛不同前重能入门中一心三大唯真俗二谛莫谓一心三大名同便将前门而为后法三谛科拣义理难通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者此答后重所入八种谓有一类稍劣根宜闻彼前重根本所入体唯是一随门立八便起疑云若前所入体性有多依门趣入易生了解既体唯一随门说八云何颂解如来善巧为度彼根遂就根本摩诃衍法一体性上元非心大强假施设一心三大全将前重所入本法为利耎根假立名为心体相用名虽同前八门一心三大然前门是所作真俗二谛今此法属能作第一义谛若望前重所入所依总摩诃衍此后所入别摩诃衍虽是能依对后重门还是能作所依所入摩诃衍法。

  何故(至)是名为本数。

  释曰后问答能入门先别问两重能入门后别答两重能入门然此答文亦有两节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者即答前重能入八门谓依根本摩诃衍法作起能依一心三大即此一心三大各具真俗分成八门以此八门化于上智依真俗门顿渐修行造证趣求前八本法是故论言一心三大各二种故或各开二种门故者此答后重能入八门论言或者良以后重所入一心三大已自有名不同前重所入本法不对能入未有名字但总呼为根本大乘今此后重所入本法如来善巧为彼钝根于无名法不对能入已假建立心体相用若望能入或开真俗各有二种入第一义是故论言或各开二故亦可或字望前重门已开真俗二门不同于后重门或复如彼亦开真俗二门不同故致或字龙树菩萨知立义分文言少约理趣深玄豫慨后人于兹迷昧故在文前先明大格此或无滞下义自通诸智慧者幸宜详审。

  已说法数次当别释。

  释曰后释本文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到如来地故。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唱本判斯一唱总有三门一者总体门二者别相门三者不动门从摩诃衍者下即前二门然有两重从一切诸佛下即后一门遍通两重初二种门有两重者且第一重总体门云摩诃衍者总是前八因之内第一因缘总中能化教法正是根本第一义谛摩诃衍法但随其门立八差别其名如次不繁豫出以摩诃衍栋能入门正用总字勒属前重八种本法其八能入承文辨讫摩诃衍中含有不二并及后重所入八法开总体中释论明指摩诃衍者十六所入并及不二共十七种名摩诃衍三字之中备包不二亦含后重所入八法以立义分者字正牒初开总体之言学者应思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然此四句释论不解无文指属在初及后敬详龙树不指陈意欲令讲学住思观察细穷四句通含两势以此法义在前重门唯是所作能依之义三谛中属真俗二谛又此法义在后重法唯是能作所依之体三谛中属第一义谛故知四句势贯两重正符立义文前问答答前重门云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答后重法云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方知本论摄法宽通以少含多义斯见矣又此法义别目心境谓于门法各分心境法即一心法界义即三种大义义者境也此中不遮心中有境境内有心虽无显说理必然故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者即所依门此中两句含后重法故将开立牒以者言众谓四衍之圣生谓四种之凡举能依人显所依法心谓一心以心释法谓一一心及多一心即是后重所入本法论指一心本周八处不可分离唯一体相故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即摄末门是心但指上众生心是犹此也此心为本摄出世法为真如门摄世间法为生灭门所摄二门即真俗谛能摄一心唯第一义依于等者即建立门依于此心开二种门显示大乘开二种法何以故者即徴问也云何依心句中开二种门显示已下开二种法是心等者答前二问先答真如门依心所作若体相如还即显示所入本法摩诃衍故此中体字例后三自唯目能入一体之门后答生灭门依心所作若因缘相还能显示所入大法摩诃衍故自体相用唯能入门故于依心句中开二种门显示等中开二本法所言义者已下显示所入六法能入六门第二重中三门之内略所依门及摄末门或举后摄前故或以上流下故但有第三建立一门牒前二义故言义者今此后重义中三大即是所入摩诃衍法恐滥前重能入八门故列名时不举三大但直标举摩诃衍名达士详之庶无惑耳一者体大即二所入谓一切下即二能入谓一切法不增不减即俗谛门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即真谛门二者相大即二所入谓如来下即二能入如来藏功德即俗谛门具足性功德即真谛门三者用大即二所入谓能生下即二能入能生世间因果即俗谛门能生出世善因果即真谛门后不动门十方如来三世菩萨皆乘因分三十二种深妙法门入如来地故。

  论曰(至)住思应观。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指劝通科一分总作三门仍前二门更开两用文义虽具要须拣择故劝讲学住思应观。

  摩诃衍者(至)有八差别。

  释曰后依科随释有二初前二门合显又二初第一重分三初牒指取上三字与总字合先属科名后指本法唯是前重所入总体体性虽一随门立八。

  云何为八(至)摩诃衍。

  释曰次开解有四一正释有三初徴列次得名两段合也所入八名略解一二第一一体一心摩诃衍谓依根本摩诃衍上作起能依所作绝待依止一体复又作起能依所作绝待灵鉴一心一体为别一心为总总别双彰故须别举此之四字俱属其门所入根本摩诃衍法从门受名一体一心之摩诃衍作依主释第二三自一心摩诃衍亦依根本摩诃衍上作起能依所作对待拣染三自复又作起能依所作对待灵鉴一心三自亦别一心亦总然斯四字亦俱属门所入本法从门受名三自一心之摩诃衍亦依主释法中既尔义中亦然但于义中体大名字梯对法中一心总名体大字上多字名目梯对法中一体三自相用例知不繁具指细寻论文义亦可见。

  譬如(至)建立名故。

  释曰后喻合王本一身未有多名由王福力感招轮现轮有四殊金银铜铁金轮来应名金轮王余三亦尔轮是依报体非王身王是正报体非轮宝轮虽非王由王所感是故王身立彼轮号轮之王故作依主释王比本法轮况门名虽门因法作门非是法纵法由门显法非是门故所入法从能入门以彰自号作依主释喻既分明法应深信。

  大觉契经(至)广说。

  释曰二引证有二初正引八种身法准唯识论体依聚义说名为身今取体依此中属当直目所入八种本法谓自体不无故为门所依故法中二种略一心名五六二名言显了者即当相字七八二种自在无碍当用字也皆云趣入彰门用故。

  马鸣菩萨(至)摩诃衍者总。

  释曰后显摄立义分中初之五字包摄彼经八种身法又牒前段开总体文。

  此中总言(至)及下临故。

  释曰三指论有二初总贯两重指陈总字贯通前后望上即贯前重所入下临即贯后重所八两重所入是总体故两重能入非总体故此即正符开总体文。

  大总地论(至)唯立八法。

  释曰后以略含广。

  由何义故(至)有八应知。

  释曰四问答有二初立八因由问所入唯一复何立八答总体虽一因门成八也。

  能入所入(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各八行相有二初问。

  颂曰(至)然终不杂乱。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上三句正答下一句通妨。

  论曰(至)毕竟尽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解前三句能所十六摄法齐平无胜劣故无广狭故。

  若尔(至)故称平等。

  释曰后解后一句若许平等所入本总能入末别既并浑同应成杂乱答意可知余文易了。

  已说初重。

  释曰后总结。

  第二重(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第二重有四一总科四种法者心体相用各具三门。

  所言法者(至)决定门。

  释曰二别解有二初法中三门分三初所依门有三初牒指此中但指第二重法为所依故。

  今当(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四一标徴。

  颂曰(至)偏于彼八处。

  释曰二结颂众属四圣生目四凡显说一心遍彼八处。

  论曰(至)名为众生。

  释曰三释文此中所辨一法界心通一一心及多一心通无尽一法界及纯白一法界周遍圣凡不可分离唯一体相。

  顺理契经(至)故名众生。

  释曰四引证诸异生中具足四凡。

  马鸣菩萨(至)决足门。

  释曰后指结。

  是心即摄(至)分际门。

  释曰次摄末门有三初牒指明凡圣心摄真俗法此中有二一能摄一心即第一义谛二所摄二门即真俗二谛其世间法亦名生灭即俗谛门其出世法亦名真如即真谛门准问明品清凉大疏于真俗谛各开存泯说至五重中道妙义今于此论两重能所三谛理中通说乃有一百二十中道义理且于后重四种法内俗谛门中有四中道五种有为是妄四种无为是真有存妄泯真中道有存真泯妄中道有真妄俱存双照中道有真妄皆泯双遮中道真谛门中有四中道离言真如泯体依言真如是相有存体泯相中道有存相是体中道有体相俱存双照中道有体相皆泯双遮中道真俗二门有四中道生灭门是俗真如门是真有存俗泯真中道有存真泯俗中道有真俗两存双照中道有真俗两泯双遮中道又所入法有三中道且俗谛门依有为无为所入一心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又真谛门依体及相所入一心亦是中道第一义谛复依真俗二谛所入一心法界亦是中道第一义谛此后三种虽名中道是第一义前十二种但为中道非第一义如此后重二法二门有十五种中道义理复于后重体相用三各二门法例准亦应有十五种中道义理如于后重心体相用各二门法所具中道共论都数有六十种例准前重望法望门所具中道亦六十种两重总有一百二十中道义理二十四种不唯中道亦第一义九十六种但成中道非第一义本论渊含诚难思议囊括大藏斯文可验。

  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三初徴起。

  颂曰(至)作法界名法。

  释曰次结颂正辨根本中实一心能摄枝末真俗二门无非法界故立法称。

  论曰(至)故名为法。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解一法界心而具二义摄生灭门为世间法摄真如门为出世法。

  自体契经(至)净白品法。

  释曰次引证有二初证能摄又二初摄俗谛广大神王喻多一心摄诸无明即是智碍摄诸染法即烦恼碍摄诸净法即四无为。

  又摄一切(至)寂静法。

  释曰后摄真谛此中神王喻一一心摄清净法者即离三假相摄无碍法者即满三实德摄解脱法者即体真如摄绝离法者即离四句相摄满足法者即圆四法德摄寂静法者即相真如。

  而广大神王(至)非出世间法。

  释曰后证所入广大神王第二论中亦引自体契经指说唯况后重二种所入此中明言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即表所入既非俗谛又非真谛明知即是第一义谛以此验知十六所入皆第一义谛也。

  今摄此文故名为摄。

  释曰后明摄论主依契经取第一义谛摄真俗二谛立此摄末门。

  马鸣菩萨(至)分际门。

  释曰后指结。

  依于此心(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建立门有三初牒指。

  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三初徴起。

  颂曰(至)显示摩诃衍。

  释曰次结颂上二句明标二门下二句明标二法。

  论曰(至)自用摩诃衍。

  释曰后释文有四一总指徴列依上一句总标二门依下一句总标二法徴列可知。

  如是(至)有二应知。

  释曰二法从门立一心本法克性唯一由二种门立二本法问本法既一由门立二应依生灭得入一体摩诃衍法以其所入无二体故答依生灭修但证三自非证一体此随门说体同证异理实臻极何曾再证如一明珠内出青色詺为青珠内出红色詺为红珠若随色呼青非红珠红非青等确论一人得青珠体即便能得红珠体故亦犹千迳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差随入一门皆到总法已证三自何迷一体良以无行可修无惑可断众相皆尽总法自彰若云依生灭门但契三自本法犹迷一体本法者应例难曰依真如门既许契达一体本法亦应还迷三自本法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云深必得浅浅不得深者真俗对说容有浅深因尽果圆何有胜劣岂不前云王城不二矣故知随在何门已至究竟无容再证厥有明达于兹详审缘此后重所入本法不从能入己名一心若从能入即立二名或云一体三自或名真如生灭。

  何以故(至)二法二门。

  释曰三牒徴答释答中明依心而开门说依门而显法故于上句开二门下句明二法言作一法界心等者应云此一法界心作真如门等盖回文未尽顺西方语也上下之文颇有此类准例应知。

  大觉(至)作如是说。

  释曰四引证指摄体相平等者体如相如二互平等是能入门与法立名作依主释自相自然者自相拣他不善染法举相影取自体自用或可三自皆是自然与法立名亦依主释。

  大总地中(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指结。

  三大义中(至)如是而已。

  释曰后义中一门有三初举后摄前前论已言第二重四种法中各具三门理应体中别列三门相用亦尔今于三大各略初二唯立后一论意举后摄初中故。

  复次(至)流应至于此。

  释曰次以上流下二颂本者且流所依颂云众谓四衍众生谓四种生是三大义藏遍于彼八处又流摄末颂云是三大义相总摄二种门名摄世出世间作三大名义复流所依本云所言义者谓众生体相用例然又流摄末本云者体即摄一切世间义出世间义相用亦尔。

  一者体大(至)摩诃衍。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明义分三初体有二初所入全依前重所入本法为化钝根说作体大虽标体大不同前重门中体大唯是所作能依义相此中体大唯是能作第一义谛故后重门无体大名次下相用例此可见非此体等立作门名。

  谓一切法(至)门亦尔故。

  释曰后能入二所入名除摩诃衍余皆门名无假繁出相用准说。

  二者相大(至)门亦尔故。

  释曰次相。

  三者用大(至)门亦尔故。

  释曰后用。

  三种大义(至)分明显说。

  释曰后指广。

  何故不二(至)离机根故。

  释曰三问答有五一徴释不二有二初对缘又二初正问答八因初一起立义分谓因缘总字能化教法唯起前重八种本法因缘相字能化教法但起前后二十四种分离别相独此不二何无因缘意明不二极妙极深独尊独胜既离根宜故无因缘。

  何故(至)非建立故。

  释曰后转徴释何以不二离其根宜表是果海无根宜故问若无根者何须建在立义分中答盖立义分含百亿经包摄难思为令众生知有不二故须建立。

  是摩诃衍法(至)圆满海是焉。

  释曰后依人有二初正问答问不二大乘佛成就耶答唯此不二成就诸佛非是诸佛成就不二所以者何以是性德圆满海故故云诸佛得不故若尔诸佛应阙遍智何能说耶答修因至果而自证知不由断惑之所显得欲令知有故说不二非谓佛说便许成就不二大乘故下论引大本经云其圆圆海得诸佛胜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彼圆圆海即此不二故菩萨声闻缘觉异生问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离教说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何以不二诸佛不得答十佛自境界故离根宜也与教不相应故离教说也。

  何故(至)顺于说故。

  释曰二徴释本法有二初对缘又二初正问答问八种本法何有因起答以应根故以顺说故。

  何故应机有机根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八种本法何以应根答以其本法为根开故问答顺说准根可解。

  如是八种(至)种因海是焉。

  释曰后依人有二初正问答问八种本法佛成就耶答以诸如来能成就故非八本法能得佛故以是修行种因海故菩萨声闻缘觉异生问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有教说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八种本法何以能得答盖应根故及顺说故此中所说八种本法为是前重为是后重此八本法通前后两重以泛指陈无言拣故或但前重总摄别故又举两重八种本法亦摄两重能入门故如上所说三十三种其不二大乘以为果分余三十二俱属因分然因果二分超情难见今凭教理略伸区别准分齐云别教有二一性海果分当不可说以其不与教相应故此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华严经十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是也(正同此论性德圆满海焉)二缘起因分即是普贤境界故也(亦同此论修行种因海焉)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水波思之可见又探玄云所依果海如太虚空(正同此论不二大乘)地智所证如空?处(依俙同此十六所入)能证本智如能?相(粗可比此十六能入)准略策云今言果海约证相应(证处离言故不可说)可寄言诠皆名因分因则可修(有根)可说(有教)果则亡修(离根)离言(离教)又清凉云果海离缘故不可说(约圆极明正同不二)所证就缘是则可说(粗同此论三十二种)贤首意云若约法辨因果二分所依果海如太虚空非教相应故不可说能依因分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十玄六相是即可说若约人辨因果二分遮那果人所了名为果分普贤因人所了名为因分清凉意云但取究竟圆极自在离缘法界方名果分所证就缘是则可说名为因分此与贤首约法说同若约正智证相应处始从入地乃至究竟说为果分可修可说以为因分此与贤首意旨少异以说因证亦名果分今据此论三十三种法门深胜应以喻显十地论云譬如飞鸟行于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释曰处乃迹处之空不可说为有无等故拣异太虚之空相乃空处之迹不可见其长短等故拣异沙土之迹将斯一喻开为四种一太虚之空配所依果海不二大乘二迹处之空配所入十六摩诃衍法三空处之迹配能入十六行位等门四印迹之鸟配诠门教及言下义复于四种勒作两重初以本摄末若以太空摄于迹空迹处之空亦离名相比不二摩诃衍法摄十六所入法没同果海亦不可说若以迹空摄于空迹迹不可示以况所入十六摩诃衍法摄其能入十六行位亦难宣说若以空迹摄于鸟身身亦难见大小之相以况能入十六行位摄其诠门教及义等相亦叵说后以末摄本若以鸟身摄于空迹迹随于鸟粗显易知以况诠门教及义等摄其能入行位等门门随于相粗显可说若以空迹摄于迹空空随于迹故亦非无以况能入行位等门摄其所入摩诃衍法法随于门亦可寄言若以迹空摄于太虚太虚随于迹空仍可寄言以况不二摩诃衍法随于所入十六本法从在因门故亦可说故开四喻所况四法皆通非有非无并具可说不说此则法喻配属本末相故用此论义门成华严宗趣耳或合为三以诠门教及言下义与十六种行位等门总为能入无别异故当知唯有能入所入不二三种若配喻说泯其鸟身归空迹故当知唯有空迹迹空乃太虚故或合为二一以三十二种能所门法俱为因分可寄言故二唯以不二摩诃衍法独为果分离教说故当知唯有因分果分二种法故若配喻明复泯空迹归迹下空当知唯有迹空太虚二种在故今此不说合为一者论意双取因果二分益物知有故但令二更不归一今文正据此中后义不二大乘所依果海极甚深故独尊胜故说无因缘说离根教余三十二既属因分有能所故有修断故有因缘故有教说故问三十三种何法为性答不二大乘性自成就离言法界以为其性两重本法为令物悟即以带言根本法界第一义谛以为其性两重能入摄根方便即以带言枝末法界真俗二谛以为其性虽分离言带言差别根本枝末不同然而摄法齐平无有宽狭存义各殊据理无杂问不二既许成就异生圆圆海中应有二碍若无二碍即无异生兼以不二摄法不尽若有二碍即有异生应此二碍还熏不二随缘成染漂沉苦海何殊两重能所因分答不二虽有异生二碍然斯二碍不能熏彼离言不二圆圆海故二碍是所有亦属所摄故问两重能所既言因分应无究竟成佛果人答三十二种为对果海说为因分非谓因分无究竟果说因分者令根趣求必若得入佛界自成问两重俗谛共八门中根本无明为一异耶答门虽有异无明唯一故华严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名为无明中实尚迷真俗安了故此论云实知一法真如一法一心一法于三法中俱违逆故名为无明故知无明体性无多但以权小谈之未及终教就实说至根本且如后重生灭门中修至妙觉断尽智碍必证中实没同果海宁容更入前重俗门历位修断随在何门究竟断毕契中实故同果海故。

  何故(至)立自名耶。

  释曰三徴释体自有二初问真如所入何立一体之名生灭所入何立三自之名。

  真如门中(至)不唯体焉。

  释曰后答有三初他相有无真如无他所治染品故立体名生灭有他所治染品故立自名自谓善法他谓染品。

  复次(至)非得他力故。

  释曰次法性非他真如法体平等无私故立体名生灭性德自然本有不假他力故立自名。

  复次(至)无有定故。

  释曰后随宜不定谓随根宜一期安立勿谓体自前后定尔前或名自后还称体义并无违文皆有理。

  何故(至)无别异趣。

  释曰四徴释法义问法中一心义中三大心体相用各开二法分二所入力势既齐何故义中总合为一若三大义合为一者应同一心但诠二种摩诃衍法何故具诠六种法耶答大义之名通于三种故总为一义大乘收暨于诠法者差别不同故各具二共成六法于何疑哉。

  今所开示(至)本末能所。

  释曰五徴释能所全同初重准前可解问能所十六若门若法既各摄尽一切诸法何言不乱答以中实摄法法法无非中实以真谛摄法法法无非真谛以俗谛摄法法法无非俗谛故各尽摄不相杂乱虽法体不分然义门有异中边无乱本末不杂又门与法相望乃具非一异义非一如前差别不同非异据体本末无别后重既尔前重亦尔是知三十二种若门若法就体说者举一全收若不如是摄法不尽虽许全收若就义论容各别故谓本末二位曾不参移门法两重宛然安置此上且依此论所明体义无乱门法不杂作如是说若依圆教三谛融通事事无碍互摄无拘义势多端法门浩瀚故有广狭即入隐显同时十世托事帝网主伴等义然贤首清凉于一真法界开理事二门无碍融通具多法界而马鸣龙树于因分中根本法界开三十二种分总体别门俱释佛经各光法施论疏剖析义势虽殊彼此会通宗途无紊。

  已说总别二门。

  释曰四总结总谓后重所入别即后重能入已广辨相故此总结。

  一切诸佛(至)不动门。

  释曰后后一门别指有二初牒指发趣道相轨则不动。

  谓微尘数(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果因所乘过现未诸佛已今当菩萨皆乘两重甚深安车达无上地准第十论颂云诸佛甚深广大义彼释甚深即属两重所入本法此中甚深克论亦唯所入本法今云三十二种甚深安车者盖能入门从所入法得甚深名故三十二俱建此名。

  此中菩萨(至)如来地故。

  释曰后菩萨言通邪定凡夫亦容所运但发猒求皆名菩萨终至究竟得成佛故不定正定胡不遄成。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释曰三解释分有二初结前生后。

  解释分中(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说本数又二初问。

  颂曰(至)九论说已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明此所有次二句辨此所无后一句显九论说。

  论曰(至)生灭门。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此论有无以是今文正所诠显故先列示后重法中二法二门今解释分具明二门而不广释所入法者若入二门达本法故。

  何故余法(至)已解释故。

  释曰次余论具略有二初徴释略余法二十九种何故不明余九论中已具释故。

  所谓(至)善因果门。

  释曰后因明他有无有二初亡论略明四立义相同解释各四八论共计三十二矣。

  不动本源至各差别故。

  释曰后二论独明一本源玄理唯释不二问如是二论应有立义若有立义不二大乘应有因缘如无因缘则无立义应唯三分若阙初二云何前论通指五分教法出兴法如是故答仰观二论必具五分以前论说十论建立同一相故后难善遣前难奚通不二大乘应有因缘许有因缘不离根宜岂不违前离根宜故然今举有欲显于无虽说因缘非同因分称根施设令其断修实被之根但欲令彼知此不二无实所被故不违前离根宜故如是因缘理亦不无既具因缘明有立义问不二大乘既属果分贤首清凉准其文理皆说不与教相应故此论上文亦说不二离教说故今何却指本源理玄二论同释不二大乘岂不违前非教相应离教说故答有二解一两轮虽说不二大乘但令知有不可剖析曲示于人故亦名为不可说也亦犹因相方达于无相非言安了乎绝言不以论诠曷知离教二贤首清凉龙树之意据因果分各别为论果分法体不许与教而相应故离教说故本源玄理据因果分相从而明以果就因可寄言故有教说故以因从果因亦绝言离教说故由是应为四句分别有唯离言谓性海果分有唯带言谓修行因分有亦离亦带谓因果无碍有非离非带谓因果形夺四句齐现契斯宗矣。

  何故诸论(至)各阙其数。

  释曰后二门备阙有二初二门不齐问谓十论立义分具标三十三何故解释分说四或明一。

  为欲显示(至)不知其量故。

  释曰后四义有别答二分具阙四义不同一立义欲就法体唯一不可分散故全本数解释为据义门有多各别诠显故阙其数二立义解释二分具阙数目拟增智者思惟欲长学人慧力三立义教理本数备收已是甚深皆起尊重解释教理各委辨明又显玄极咸生赞叹四两重能入广大如空两重所入无穷如海不二大乘性德果分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亦可法门广大通指两重能所义理无穷别目不二性海言不具谈思不知量总显因果皆绝言虑。

  已论本数次当别释。

  释曰后当别释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分别发趣道相。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标徴开门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大门数量。

  释曰后释文言四法者二法二门。

  本曰(至)不相离故。

  释曰后依门别释有三初显示正义有二初略说分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问答显因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总科分。

  依一心法(至)法相门。

  释曰后别显示有三初四种法相门有二初牒指于一心法有二所入并开二门故成四种。

  二法二门(至)立其名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名字差别门有二初总问略答明示能所各有十名究体无差随功立名。

  二种本法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问广答有二初二法十名又二初问。

  颂曰(至)通二种本法。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答取下广大等此方九名对此毗摩等九句梵语次第翻译于文易见。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论释有三初标徴。

  一者(至)染污品法故。

  释曰次别释有十初广大神王有二初显名合说喻中名同依异法中体同用异但取喻体不取喻依故。

  自体契经(至)染净法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谓众极疑二种本法为同为异佛即造作说法之相乃与答释遂举二喻晓况两法金刚神王两番配合类一一心主海神王一义指陈如多一心。

  二者(至)而为自在故。

  释曰二大虚空王有二初显名合说第一空王以总太虚容东西空而得自在第二空王以空容色而得自在色容受者谓以空中容受色故合二本法于义可见。

  金刚三昧(至)容受大种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谓一心真如本法理性能容真门自体空无绝安立处犹如大虚能含众空本来于彼东西等处无住着故于诸障碍无有障碍者然多一心于障无障能住持故如空容色使得住故。

  三者(至)为其德故。

  释曰三出生龙王有二初显名合说。

  顺理契经(至)无有断绝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标岚梵语此云迅猛风也法合可解。

  四者(至)通生染净法故。

  释曰四如意珠藏有二初显名合说就所出生立其名故。

  如如契经(至)涅槃法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真如所入利圆者也良以性本无惑体元是真清净解脱功德圆满故所被根是圆顿器。

  五者(至)亦复如是故。

  释曰五方等有二初显名合说谓有毫毛或是色相方圆类等故曰方等唯现天像名为白毫通显五趣名为乱毫二俱称毫两皆是色次下梵语无别异故。

  摄无量(至)伊尼罗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就一就多说白说乱白乱虽殊体性无异随受一名俱通二号。

  六者(至)与行与相如来藏。

  释曰六如来藏有二初显名相前五从喻受名后五约法建号此如来藏正是所入从真如门彰远转远缚之名从生灭门得与行与相之名。

  实际契经(至)如伎儿故。

  释曰后引教证此引二经释前两藏以一一心从能门解唯有觉者离流转因是一是白名远转也唯有如如离虑知缚亦一亦白名远缚也一一白白摘读两用或复通用在义无违又多一心亦从门解若就能与其唯本法善不善因者善即是觉不善不觉于惑于觉与力为因生死涅槃从此出现受苦乐等者谓一法界有为无为二种自在能熏所熏多法和合故受苦乐定俱时转故楞伽云如来藏者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故。

  七者(至)如住劫时。

  释曰七一法界有二初显名相纯白法界如空劫时无杂物故无尽法界如住劫时有万物故纯白无尽皆是门名本法从彼以彰名故。

  真如法界(至)如有长时故。

  释曰后引教证空种即纯白遍种即无尽言空种无碍者空字是门种无碍者是法是空之种无碍依主彰名遍种无碍准此而释俱言种者皆取性义与空与遍而无实性皆无碍故又或种者即种类义谓真如门体如相如空与不空种类不一亦具多名准此所解空种二字俱是别门无碍二字即是本法空种之无碍亦作依主释。

  八者(至)义如前说。

  释曰八摩诃衍此中有二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大觉契经证如第一论。

  九者(至)如顺明珠。

  释曰九中实有二初显名相第一义谛亦名中实等住中实如独明珠无杂影故别住中实如顺明珠现众像故。

  中实契经(至)如同异珠故。

  释曰后引教证离边释中真心解实以此实理远离真俗二谛边故由此本法名为第一义谛于文有据亦如前引自体契经广大神王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亦詺本法为第一义谛上下明证其文非一如异同珠者异属所现影各差别同属能现珠明无异摄差别影归同体明故云异同次同异珠反此而说。

  十者(至)随能作立名。

  释曰十一心有二初显名相先列名中且第一者上言是一指所作门唯一一故下句方云是一一心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从彼所作门上立名是一之心依主建名又第二者上言是一切亦指所作门具一切故下句复云是一切一心亦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但从能作以立其名一即心故持业为名。

  一心法(至)广说。

  释曰后引教证非大非小等者弥显本法是第一义谛四种中道于文可见心本非一从所作一假名为一心非一切从所作多假名一切今不说名一切心者盖随能作立一名故。

  是名为十(至)根本名字。

  释曰后结收。

  已说二法(至)名字差别。

  释曰后二门十名有二初结指。

  真如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真如十名有三初徴问。

  颂曰(至)真如不共称。

  释曰次通答有二初颂答十句梵名如次翻对。

  论曰(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论释问前文两法今此二门同共立名号如来藏门法名滥拣辨若为答此门开为真如真如等如来藏则通真俗二谛摄故他法开为远转远缚等如来藏彼唯属其第一义谛故知前后名字虽同义不相滥。

  如是十名(至)法门名字。

  释曰后该收谈真异名皆此摄故。

  生灭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生灭十名有三初徴问。

  颂曰(至)生灭不共称。

  释曰次通答有二初颂答十句梵语如次翻对。

  论曰(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论释生灭十名翻真立故一对前二二对前一三四五名如次对前四五六名六对前三其后四名次第同前配之可见。

  如是十名(至)法门名字。

  释曰后该收俗谛异名皆此摄故。

  已说二门(至)分相门。

  释曰后同异分相门有二初结指。

  二种本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徴释有三初二法同异有二初问为复二法几同几异。

  颂曰(至)同名异义故。

  释曰后答各有所依摩诃衍者谓后重一体大乘依彼初重一体一心摩诃衍等足验前门不是后法斯为良证三谛科拣已如前辨问岂不前文自说根本总摩诃衍如一圆珠体性是一今言依异其相云何答虽如一珠然成依异恐理难明再须喻显如世一父二子依异一子为僧一子为俗父虽一体望僧望俗义说二故若云僧父如一体之所依也亦云俗父如三自之所依也一体大乘三自大乘各缘所依根本大乘为自境界亦可一心各缘所作自能依门为境界故故下论云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

  二种法门(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二门同异有二初问为复二门几同几异。

  颂曰(至)异名异义故。

  释曰后答先结颂总对后依文委示行法异中真如门内自有修证非取异门一心一念异门心念若生成缚不生为行以此门中无断无缚唯取寂灭寂灭为行若依
皇上解云一心即是所入本法一念则属能入行门是心及念从法尔来本不生长众生障缚如是之念即是真门寂静妙行美哉
睿见迥洞真乘词简理周穷源彻妙生灭门修以智断惑生位始觉断生相惑灭位始觉断灭相惑住异例然举两摄中故不别说体相异中引楞伽证且寂灭者名为一心证真如门与本等故寂灭体相同一心故又一心者名如来藏证生灭门与本别故所入一心非属染净如来藏门具有染净故生灭藏与本义别。

  二门位地(至)无障有障故。

  释曰后因明余义有二初徴释证位异此中具有伸问颂答三经证真余教指俗二门真如二门位地别异所以曲有多途文理昭然长分大段上下判文宜知此例然证真中引大本经四句如次贤凡乱住初后乱住果圣乱住圣贤乱住或此四句初即凡位始终相即次则因果始终相即次则圣位始终相即后则因位始终相即分流经中初七句正明乱住后一句出乱住由或初之七句约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皆泯真修经中五十一位摘信为母余位为儿生五十一岁者意云以五十岁男儿生在一岁母腹法合即配五十一位亦乱住故。

  举是一隅(至)法相门。

  释曰后例余劝观结人众等六例此可知。

  是二种门(至)圆满门。

  释曰次该摄圆满门有二初牒指。

  谓以真如(至)一切法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皆各总摄从谓字下解释皆字然字下解各而字下解总。

  所以者何(至)圆满门。

  释曰后徴释别结摄法齐平义各别故。

  此义云何(至)直说答故。

  释曰后问答显因门问答梗概故俱言直性相不离故真妄交彻故。

  已说略说分次说广说分。

  释曰后广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唯证相应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真如生灭各异门又二初心真如门复二初唱本次文委释此不豫陈但相真如四句四德不细辨明至文具出。

  论曰(至)解释名字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科分。

  心真如者(至)率向应审。

  释曰后显示有三初体相真如门有二初解释有三初建立名字门随功立名举一法界作大总相谓所入一心能入真如既各十名因何所入中偏取一法界复何能入中偏取大总相盖一法界作大总相功业相应由是偏举初云一者非对二三当体绝待故名为一横竖周遍故一作大业法者轨持包含一切无所阙遗故法作总业界即实性真理甚深义相体相皆能作故故界作相业下云法门法谓一法界门谓大总相是法之门依主彰名门即是体作持业释如是多字并归门者门能显法最偏胜故率取向上能作所作种种别相一一审观。

  已说建立(至)真体门。

  释曰次直诠真体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心性(至)为差别故。

  释曰后显示有三初诠真拣妄有二初对妄显真能拣真门中非字就遮说谓真如法非生非灭离起离尽故无字约表论其体即是无生无灭是一是常故又是非即体明真体非是生灭之法有无体外说真性无有余生灭相所拣妄门中是字目自性能表四相业等自性是生灭故有言属差别所表色心有彼共相之生灭故无相有相二门异故。

  复次(至)亦不住故。

  释曰后拂迹入玄非字不义何不言非若言非时恐人误执真性为非所以言不所以者何次释成云以真如法绝百非离千是正遣双非双非不住影出双是双是无拘故。

  一切诸法(至)妄境界故。

  释曰次假有显无先明假有后显实无生灭门中以有心念则有一切差别境界显真如门既无心念故无一切差别境相如因翳眼则有空华若离翳眼孰见空华故楞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是故(至)离绝之相故。

  释曰后明真拂相有二初正显离绝分四一离三相有二初牒指。

  言说名字(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随释有二初问。

  颂曰(至)契经异说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离言说相。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言说谓言说下列名数楞伽下引教证如是下指正要相言说者妄计妍媸虚起爱憎于境执着发言说故梦言说者曾经境界无有定实忆昔攀缘起诸梦境即从梦觉缘念思度妄谓吉凶虚生言说执着言说者昔曾怨对宿有业缘今偶现前发生言说无始言说者多生熏发曩劫惯习不假强缘任运起说引教证中我说法者以汝等者我今说法念汝众生堕在执着生人我见不了法性妄起言说为对彼愚非前四言说故我说法又或以为汝等一切众生在生死界不了断修妄兴言说为治彼凡亦非前四故我说耳或佛还用众生所发世间言论说实相故称胜义言名如义语实空不空者此简异门妄法非有实是其空真德不无实是不空亦可理性实空绝诸相故情实不空起众境故空实不实者亦简异门妄法名空空则是实真法名空空则不实亦可法性空实所显体故但空不实能显门故离二相者谓离实空二种相故中间不中者离亦实亦空故不中之法者即指不是亦实亦空中间之法故离三相则显一理既遣异门唯有自门谈体谈相称真称如是故名为如如如说上言如者称可之义显上言说称可契合如如理故故所拣离非就真门以真门中非所拣故问准三昧经佛所说者义语非文不言义者皆是妄语生灭门中佛所说者既非如义应皆妄语若许生灭有如义语今真如门拣之不尽于此两途若为通会答如义有二一真如如义如上所引三昧经说二生灭如义诸佛所说一切契经皆显如故。

  名有二种(至)离名字相。

  释曰次名字二名二字各引教证从阿等者即诸教所说四十二字母由此为本出生一切声名句文及生一切菩萨妙行具如华严般若等说道品经中证字影名真同镜明名如影也大海经中证依空字真犹虚空字若鸟也。

  心量有十(至)为境界故。

  释曰后心缘前八可知第九识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缘彼生灭门如但不能缘真如门理非不能缘自门真理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如自证分缘见分故引证极显寻义自彰。

  毕竟平等(至)满三德耳。

  释曰二满三德初牒指后解释诸众生等无量差别唯以前四言说为本而转由离言说相故成毕竟平等德诸外道等九种变论(楞伽列释须者捡文)十种异执(通以九十五道摄为十种邪执)唯以前一名字为本而转由离名字相故成无有变易德诸众生等执取计名烦恼破障智及相续所知坏障唯以前九心品为依而转由离心缘相故成不可破坏德离相满德如文可见其多一心与障为依克论自体非是障故。

  唯是一心(至)体真如。

  释曰三结体真正结能入体真如理唯是所入一心本法欲结体真归一心故谓离三假相名为真也圆满三实德谓之如也顺本所牒心真如矣。

  以一切(至)极相违故。

  释曰四离三缘先牒指后解释言说名字心缘俱假真理如实故无三相。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释曰后复遣执著有三初遣意谓恐愚夫闻离三相知圆三德假相虽无已遣断见实相仍存复滞常边执有体如何能出离故说真如亦无有相。

  谓言说之极(至)虚妄言说。

  释曰次离缘正显体如无相所以极犹尽也假真如言遣虚妄言非有能遣可为栖托言说既空有相奚立后能所遣于文可见。

  大本(至)不二法体故。

  释曰后引证离言说言说说者谓离前四虚妄言说请唯如义言说而说非不二不二者非同八千一种不二请说真实不二法体若如义说故能除遣前四虚妄假说之垢如言说如者说无生灭无说无示故如耳听如者听无生灭无闻无得故此大本经与分流经广略虽殊宗旨契同清凉指释恐繁不陈。

  已说直诠(至)名字门。

  释曰后解释名字门有二初结指。

  此真如体(至)断证智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牒指问答真无可遣障如无可立位。

  此义云何(至)而非如体故。

  释曰后再徴委释重广前义以无少法不是真体既无治障宁存断道若有断道可立位地既无少法不是如体如体一味何分断道断道不立位地安彰。

  当知一切法(至)所上说故。

  释曰后总结不可说者双结言说名字相也下皆准此结离三相故名体真。

  已说根本(至)决疑门。

  释曰次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问曰(至)生疑致问。

  释曰后正明有二初问又二初牒标。

  问者(至)直疑其果。

  释曰后随释有三初正明二问有二初总问略答依第一转不可说念疑无随顺依第二转无相无因疑无得入。

  所以者何(至)而能得入。

  释曰后再徴委释因善言教引生三慧因生三慧引起万行今无言说全无三慧既无三慧何成万行故生此疑云何随顺若有万行之因则有万德之果既无能入万行之因何有所入万德之果故生此疑云何得入金刚地者准元本中有二金字四卷楞伽褒扬果位立金金刚拣非因位之金刚故论但一金书者透矣。

  如是二问(至)诽五等位。

  释曰次属当二门因依生灭遂疑真如若如生灭断恶进善修因契果理在不疑今于真如无言说故无加行善无心念故无信等位随顺既无得入宁有。

  今举此意发如是问。

  释曰后结成问意。

  答曰(至)决彼二疑。

  释曰后答有二初牒指。

  所谓随顺(至)真如随顺。

  释曰后开解有三初决随顺疑有二初标列真俗不同各开随顺。

  生灭随顺(至)方便故。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生灭随顺有三初标释上下先标列后略释谓从信位乃至等觉作果方便名为向上复从性净乃至信初作凡方便名为向下邪邪地者邪定不一故重言耳又十信菩萨未具善根亦名为邪信前凡愚由对彼邪故云邪邪。

  所言向上(至)是各向下。

  释曰次广明上下向上因凭无常言说顺次引生无常三慧复因修慧引生行德此依染净始觉而说向下因凭常住行德逆次引生常住三慧复因闻慧引生言说此依染净本觉而论。

  如是二门(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显同指余向上无常向下常住约从无始本具而说同一时转虽分上下而无前后若障若碍本觉始觉一一别相至文自显。

  真如门中(至)彼有故此有。

  释曰后真如随顺有三初拣妄遮非不可说中无彼异门常无常言说不可念中亦无异门常无常三慧岂无自门随顺说念不应以俗难此真门。

  若尔(至)杂乱住故。

  释曰次徴释正取问若许真门自有说念请示其相答真门说念非常无常唯有如如如说及寂灭寂静念由无往向但乱住故。

  云何名为真如随顺。

  释曰后解释随顺有二初徴。

  谓若(至)真如音声。

  释曰后释有二初明说知一切法虽有如义说然无四种说令诸众生则顺自门真如言说。

  复次(至)寂灭寂静念。

  释曰后显念知一切法虽有寂静念然无四种念令诸众生则顺自门唯寂静念问已言寂灭又云寂静重叠显示其相云何答以此四字正显体如离三假相名为寂灭满三实德名为寂静复次不可说故名为寂灭不可念故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异门惑因惑果名为寂灭无彼异门觉因觉果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向上无常说念名为寂灭无彼向下常住说念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常住及无常念名为寂灭无彼能念及彼所念名为寂静复次离彼流转名为寂灭离彼还灭名为寂静具上多意故重显示又此四字目所观境唯以念字为能观心虽知真门实无能所为利众生依于体如即寂之照目为能念即照之寂目为所境故知此念从境受名亦犹前说真如音声不可真如即是音声须知音声从彼所诠真如受名皆是属声并归依主。

  天佑皇帝圣智解曰此寂灭寂静念非是一一识心彼是所入第一义谛今寂静念唯在门中无往向念当真谛念寂灭二字即是门中体真如摄约所观境其寂静念约能观心是知自门有寂静念不有此修无以顺真即境之念证相应故即显此念唯在当门非于所入一一心故行者唯用此寂静念方能契合一一心故美哉
圣见独出常情妙符得入真门诚谓如义言说。

  已说(至)决得入疑。

  释曰次决得入疑有二初结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得入。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科分。

  生灭得入(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生灭得入依随染始觉向上得入金金刚地依随染本觉向下得入邪邪地故。

  真如得入(至)名为得入。

  释曰后真如得入则自所依即一一心以如义言引寂静念乱住得入一一心故俱非言说者即是非常无常如义言说也及俱非念者即是非常无常寂灭寂静念故正证之位既绝能所离此说念名为得入真觉师云非以知知寂亦非自知知本知自宛然非为无知也故知前说真如无相但为遣执非谓真体功德俱无方名得入。

  第一转言(至)决断理明。

  释曰后结成二转第一转中虽离说离念遣随顺疑已成就故第二转中虽无相无因遣得入疑决理明故。

  已说发起(至)真如门。

  释曰后开相真如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门。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科分。

  如实空者(至)不相舍离。

  释曰后正释有三初指陈二相如如体中染法皆空净法悉具染空净具不相离故非同生灭敌体相翻待染立净德数齐故如下论云真如门中无差别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独存真如净法界故。

  于是应诵(至)真如门。

  释曰次引证劝持体如相如有离有圆离过患本圆功德本其相如中离四句相满四法德本论虽具今略解释远离四句相者百论颂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彼论广破四宗外道一数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是一义当有句二胜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当非有句三无惭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亦一亦异四邪命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非异晓师疏解非有相者遣第一句非无相者遣第二句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遣第四句非有无俱相遣第三句二句前后随论者意皆有道理无违义相一异四句准释可知贤首疏指论约外人展转计执有此诸句不同广百四宗外执非有相者明此真如离妄有也惑者闻其非有即执真应是无故论遮云非无相也惑者闻上非有非无便计双非以为真法论复遮云非汝谓有说非有相非谓法体是非有相非汝谓无说非无相非谓法体是非无相故又非却双非相也惑者复闻非是双非遂计两是我立有无汝立双非双非若存有无随丧双非不存有无还立论又遮云非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两是何执俱相俱相不存故离四句离四句相即空真如一异四句准此可解圆满四法德者即本论云常(常德)恒(乐德)不变(我德离二苦故)净(净德)法满足此满四德即不空如。

  以离念(至)非往向证。

  释曰后逐难略解是乱住证者唯真如门理证理故非往向证者非生灭门智证理故。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二

  萍

  部丁切萍草无根水上浮。

  菟

  汤故切菟丝草名。

  凿

  在各切穿也錾也。

  拯

  无救切救也助也音蒸。

  收

  以周切所也。

  翔

  似良切布翅飞。

  翥

  之庶切飞举㒵。

  激

  公的切感激也疲波也。

  阻

  壮举切险也疑也。

  亏

  去为切缺也。

  榜

  谱朗切牌也。

  牍

  徒木切书版也。

  逵

  寄归切九达道。

  詺

  名聘切谓下浪切名谠巴言中也。

  迳

  苦定切路迳也近也。

  沆

  何党切莽流广㒵。

  浩

  胡道切浩浩翕便肝切水盛也大也?海比海。

  紊

  亡愠切乱也。

  遄

  视寿切疾也速也。

  妍

  吾坚切㚥也。

  媸

  赤之切媸妍。

  偶

  吾苟切合也。

  惯

  古悉切习也。

  鉴

  古衔切察也形也式也益也。

  栖

  思奚切鸟栖也亦作栖。

  托

  丁格切托栌也。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三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图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心真如门次说心生灭门。

  释曰后心生灭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义。

  释曰后正示有三初生灭因缘相有四一释前心生灭有二初略显两重总别相又二初唱本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即初重总别所谓不生不灭已下即后重总别。

  论曰(至)应观察。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科分。

  谓生灭门(至)为依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标配两重第一重多一心为所依总相生灭门为能依别相第二重摄主梨耶为所依总相觉不觉义为能依别相将释对本文周义显。

  先说初门。

  释曰后依次决择有二初第一重能所又二初标门。

  心生灭者者唱上立下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牒指正牒立义心生灭言。

  依如来藏(至)生灭门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略辨二门如来藏言名通十种此取第三所入十名此当第六二处皆是与行与相若配一心是多一心上心下降名如来藏以为总相言下降者上云心者洞照灵明之义今云藏者摄藏隐覆之义减其胜名彰乎劣名故云下降其生灭心具四无为及五有为以为别相。

  今当依经(至)何所摄耶。

  释曰后应明初一有二初标徴。

  颂曰(至)与行与相摄。

  释曰后通释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总指徴起。

  一者(至)摄持故。

  释曰次列名教证有十一大总持此下十藏初一为总义当前重根本大乘后九为别皆是后重能所诸法若欲料拣知法体者第二即是真如所入第三即是生灭所入第四即是真如门理次五唯是生灭门藏第五唯取生灭门中性真如理第六唯取覆净烦恼第七唯取被染覆德第八唯取本觉佛性第九唯取所断染法第十通二或多一心隐没染中故或本觉心沉没染中故其如来体第一义谛真如本觉随应属故初一第九摄持名藏摄持有二初一摄持咸能包故第九摄持皆所断故第二第四无杂名藏虽同无杂门法别故第三五六七八与十隐覆名藏虽同隐覆义各别故且初藏中先举名略示次引教广明后徴义具释下皆同此无繁各出大总持藏尽与一切诸如来藏为所依故如主如王同天同地故当前重根本大乘但非不二性海果分此带言故彼离说故。

  二者(至)无杂故。

  释曰二远转远缚真如所入一一心体离生灭门诸流转法惑因惑果名为远转根本为因枝末为果或二碍及业为因所感依正为果离随染心诸虑知缚觉因觉果名为远缚本觉为因始觉为果或等觉已还为因妙觉已去为果余文可见。

  三者(至)令覆故。

  释曰三与行与相生灭所入多一心体于惑与力出现生死之法名为与行行者迁流义故于觉与力出现涅槃之法名为与相相者真实体故或复反此与觉名行清净行故与惑名相闇钝相故然如来藏平等与力若望因缘行相别故譬如已下解前伎儿。

  四者(至)无他故。

  释曰四真如真如谓真如门唯理理故非建立有非诽谤无平等一味无差别故。

  五者(至)被染故。

  释曰五生灭真如生灭门中不生灭理证之成圣离无常故。

  六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六空藏生灭门中恒沙染法幻化无实隐覆法身真体性德从能藏染立空名故。

  七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七不空生灭门中恒沙功德被染隐覆名如来藏从所藏净得不空名。

  八者(至)立其名故。

  释曰八能摄生灭门中能摄净心所摄功德三智具足四德圆明由无明覆都不觉知从能所净立能摄名。

  九者(至)摄持故。

  释曰九所摄生灭门中究竟始觉摄诸染法咸能断故。

  十者(至)未出现故。

  释曰十隐覆此有二解一多一心体法身如来遍诸染净不显现故二本觉净心法身如来沉没染中未出现故。

  是名为十(至)与行与相。

  释曰后结指属当初句通结如是已下明此正要。

  论已说如来藏门次说阿梨耶识门。

  释曰后第二重总别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言未足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所依总相门又二初牒指不云业等略去分名但言梨耶建立满名不生灭等义虽不阙语未周圆显说下熏影彰上转故言未足。

  此中所说(至)分际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明下转又四一六字显有无为有三初明分际有二初问。

  颂曰(至)之总相故。

  释曰后答凡诸无为不生灭摄以常住故凡诸有为俱生灭摄是无常故。

  如是(至)何等名字。

  释曰次辨名数有二初问。

  颂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答。

  且四无为(至)有何等用。

  释曰后显体用有二初别明二法又二初四无为复二初问问且四无为何法何义为体为用。

  颂曰(至)随释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于其体用各具通别。

  论曰(至)是名二依。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别解二依四种通依一心为体通体无殊四种别依俱在门中静理本智随他无事如次为体。

  复次(至)是名二用。

  释曰次各明二用通用随缘义当染净别用不变义当清净。

  此中所说(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辨义劝指通谓他义即多一心及四染净别谓自义即门中体及四清净广在下明略此可悉。

  五种有为(至)有何等用。

  释曰后五有为有二初问。

  颂曰(至)随释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是名二依。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别解二依五种有为通依皆是一心本法以为体故别依俱在生灭门中大力住地为无明体业相细染为生相体转现及智并相续染为住相体执计粗染为异相体业果粗染为灭相体。

  复次(至)是名二用。

  释曰次各明二用别用碍事五种俱同通用力势五种各异谓除初后中三上下随其多少与力别故于灭相中通用于上与力易知及自与力其相云何以业及果同是灭相业果招酬互望与力名自与力影取住异自与亦然。

  种种别相(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指文当辨。

  以何义故(至)作如是说。

  释曰后通证一心有二初问答指说有何所以生灭门中有为无为一心为体。

  尔时(至)不可思议。

  释曰后正引经文有二初法说论言具备重置恒沙显有为无为各差别故谓摄主梨耶具足九法以谁为本而得依生佛答诸法生处殊胜所以者何一心本法非有为无为所生之法通有为无为故云殊胜不可思议能作一心即中道谛所生之法即真俗谛亦犹明镜本非青黄而能对现青黄之色法合可知。

  复次(至)广说故。

  释曰后喻合初喻庶民之子有二所依一者是王如一心本法二者父母如寂静理等后喻所生草木有二所依一者大地况一心本法二者种子况寂静理等。

  与和合者(至)胜劣故。

  释曰二三字示能所熏有二初牒指徴释以不生灭为所熏即无力故通取生灭为能熏即有力故能所熏发互相与力染净和合胜劣异故。

  今当作二门(至)不出此二。

  释曰后广明行相有三初总指若五有为能熏有力即成下转若四无为能熏有力即成上转名数虽九成转唯二故生灭门不出此二。

  如是二门云何差别。

  释曰次别明有二初问。

  颂曰(至)得成而已。

  释曰后答染净互熏黑白交斗妄胜真劣背自本觉约位所指十信已前俱成下转真胜妄劣向自心源约位所指十信已去俱成上转。

  今当先说初下转门。

  释曰后广解有二初标门。

  根本无明(至)而作熏事。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正明又二初无明熏习有三初伸二问一问何法为所熏二问何时正作熏。

  颂曰(至)如契经明说。

  释曰次结颂答三句答前问二句答后问一句指教说。

  论曰(至)及四无为。

  释曰后依文释有三初答前问有二初所熏法数。

  熏一法界(至)非他所依故。

  释曰后广明熏相有二初熏一法界先问后答答中复有颂答论释引经作证于一心法有二自在无明唯熏有为自在一心之法本非有为但从能熏以受其名以是有为之自在故无为自在立名亦然。

  熏真如法(至)非后用故。

  释曰后熏四无为无明唯熏真如通用余三无为亦熏通用。

  作熏时量(至)非别取故。

  释曰次答后问正熏时分非初中后一时俱取初中后故或据一念初后或就一期始终约迷乱说俱一时故。

  此中所说(至)名为所熏。

  释曰后解熏义有三初徴释熏习能所熏义其相云何能熏有九引彼所熏而与自体同共和合俱行转故所熏无力还与能熏常相随顺不逆违故所言熏者击发之义其犹水乳相投和合递相不逆非同法相熏成种故。

  谓五有为法(至)同事俱转。

  释曰次指法显示通明五种有为熏四无为并一法界所熏五法与能熏五不逆不违俱行俱转成熏义故。

  是故说言(至)生灭和合。

  释曰后合归本论。

  如大无明(至)应如是知。

  释曰后例余熏习如大无明能熏一心有为自在又能熏发四种无为通达作用义既如是余四有为熏五亦然。

  如是等义(至)其理分明。

  释曰后指下。

  非一非异(至)差别故。

  释曰三四字明同异义有二初牒指显五有为与四无为同异义相。

  云何开示。

  释曰后徴释有二初问起。

  所谓显示(至)名为非异。

  释曰后分疏有二初通别用异受熏同二种自在二种作用相望不同名为非一一心法界有为自在及四无为通达作用与五有为能熏相合义理无差名为非异此中不说五种有为二种作用不同理故名为非一又亦不说五种有为唯通达用作能熏事与所熏法无别理故名为非异应细详之方委知耳。

  复次所熏(至)名为非异。

  释曰后能所熏异一心同所熏无为能熏有为染净不同故名非一能染所净不离一心第一义谛故名非异。

  名为(至)圆满字。

  释曰四五字结藏识名十梨耶中正取初一兼或通十故名圆满。

  已说下转门次说上转门。

  释曰二证上转有三初结指。

  若欲成立(至)他来依我故。

  释曰次指引所引经文具有二转。

  此经文(至)即是上转。

  释曰后徴释有二初总问答。

  此义云何(至)是下转门。

  释曰后别解释有四一辨下转初句总徴次下略释谓明本觉受无明熏成下转门文显可知。

  若欲成立(至)则存斯词。

  释曰二明上转再安论句重整佛经回下转而作上熏顺自文而援他据妙之至矣孰不钦欤。

  马鸣菩萨(至)阙失过咎。

  释曰三出论意。

  上转门义(至)其理自明。

  释曰四指具处。

  已说上转门次说该摄安立门。

  释曰三安立门有二初结指。

  诸识差别(至)几种识。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问诸识有几数何经说几种。

  颂曰(至)分明显说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通依一代圣教增数说识始从一种乃至成十所云归本等者合言一心等以此十识乃是一心阿梨耶等经中列释非是归本契经说故归本但是百本一数应误书尔。

  论曰(至)差别经。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指总徴指十种故徴十相故。

  一者(至)云何为四。

  释曰次别立别释有十一一识有三初标徴。

  一者(至)非建立焉故。

  释曰次别释有四一依一心经多一心识具二自在有种种力无所不作故立一识非立余焉。

  二者(至)为总相故。

  释曰二依梨耶经此当摄主阿梨耶识具障碍义即五有为无障碍义即四无为九法通依即大摄主。

  三者(至)无所不作故。

  释曰三依显了经此末那识具十一种谓大无明五相五识无所不作故。

  四者(至)无余七事故。

  释曰四依七化经此一意识具七转变如一幻师变作七人愚见谓七智见唯一意识幻师义亦复然。

  是名建立(至)四种契经。

  释曰后结据。

  二者(至)广说故。

  释曰二二识梨耶引证名了别识具业转现意识引证名分别事摄前七识故。

  三者(至)广说故。

  释曰三三识梨耶收业等三末那唯目意根意识总摄前六引证与列名异体同。

  四者(至)广说故。

  释曰四四识上三识前加一心识引证易了。

  五者(至)遍转识故。

  释曰五五识更加随顺遍转识者属体义当随染本觉即下所引楞伽王识或可即是大摄主识于有为无为遍转随顺故。

  六者(至)作如是唱故。

  释曰六六识佛为小根说前六识以密就实意中包含性相诸识具一切故。

  七者(至)分别之依故。

  释曰七七识前六识上加末那识此第七识有力能作第八识用故有力亦作前六识依故。

  八者(至)不出此数故。

  释曰八八识。

  九者(至)入唵摩罗故。

  释曰九九识前八识上加本觉识唵摩罗者此云本觉。

  十者(至)异说契经。

  释曰十十识前九识上加多一心故此十识包含无量是名已下乘文带结。

  如是十种(至)云何安立。

  释曰后以彼属此有二初问通前十识向此论中何文该摄何文安立。

  颂曰(至)属斯论总言。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属当论言。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总指。

  所谓(至)义加前说。

  释曰后别属有五一摄一心说一法界摄者即前本论依如来藏生灭所入名多一心名一法界举异名摄不爽正意。

  阿梨耶识(至)不觉义故。

  释曰二摄梨耶说第二重中所依总相阿梨耶识摄彼总识以具觉义不觉义故引别相者欲显总故。

  显了契经(至)广说故。

  释曰三摄显了说谓此论中根本无明五相五识共十一意摄彼末那故。

  七化契经(至)广说故。

  释曰四摄七化说三种凡夫粗分意识摄七化经总一意识。

  如是如是(至)应如如配。

  释曰五指余九说从楞伽二识至法门十识令诸学者法前体例以此论文摄彼经识以义昭著故不具出。

  已说该摄(至)割字门。

  释曰四藏识门有二初结指。

  阿梨耶识(至)属何等处。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伸问此中有三一问名数二问名相三问摄处。

  颂曰(至)随应各配属。

  释曰后述答有二初结颂初二句答数指教次十句答其名相后四句答于摄处。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指总徴。

  一者(至)义如前说。

  释曰次别列别证有十一摄主识如前所谓不生不灭乃至名为阿梨耶识即是此中大摄主识。

  二者(至)广说故。

  释曰二无明识先标名释义次引教显相后属论摄处下八皆然不繁具出此论不觉即摄彼识。

  三者(至)广说故。

  释曰三清净本觉此论四镜即摄彼识。

  四者(至)广说故。

  释曰四染净本觉喻况甚显当此论说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等即摄彼经楞伽王识。

  五者(至)不离因故。

  释曰五业相识以生相位根本业相若以无明而为根本根本之业相若对转等而为根本根本即业相又此业相及与业识皆具包藏名为梨耶余例此知然业相识能缘所缘心王念法不可析别唯由精动隐流义者此有二解一云本觉净心名之为精由受染熏净心则隐但随染缘成动成流名相名识持染名藏故下论云如是动流祇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则有苦二云精者细也属业相识自体至细微隐流动唯佛能了余不能知键摩云识即业相耳。

  六者(至)则无见故。

  释曰六转相识有见见转者谓于此位有能了见见起名转意目此位具能缘见此即正揽前位动业成斯见也无见见起者觉体不动名为无见随熏动转名为见起。

  七者(至)则无境界故。

  释曰七现相识别异别异者谓能缘心行解差别有多种故相异相异者即所缘相境界不一具无量故或复翻此或复双通上据生法次第而论下就招生分段而说故指现识正是异熟无记之法净白之相以依现识方能成就业系苦相总报之果所招果相不离能起现相识故依此现识建立分段生死报故略辨如前委陈在下此论摄彼于文可见。

  八者(至)真如摄故。

  释曰八性真如理是性识摄非相识故此说净觉所证果摄。

  九者(至)即同本觉故。

  释曰九清净始觉谓二净觉彼此不离法尔随逐常俱转故体用有殊名非同种克性无差名非异种论摄可知。

  十者(至)广说故。

  释曰十染净始觉二染净觉彼此不离治惑次第上下别故论摄可知。

  如是等义(至)今略而已。

  释曰后指广如下谓前诸识末那意识具如下文。

  已说藏识(至)圆满门。

  释曰后能依别相门有二初结指。

  此识(至)圆满相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牒本标以觉不觉摄有无为显殊胜识具圆满相。

  此义云何(至)诸过患故。

  释曰次委徴释四种无为诸净功德望与觉性自不离彼彼不离自名为不离又此功德一向妙有非除遣法名为不断唯以觉义能摄生故五种有为诸染过患由于觉性恒违逆故名为若离又此过患由于觉性恒映蔽故名为若脱唯以不觉能摄生故。

  如是种种(至)分明显示。

  释曰后指下辨相摄相生熏习别相如下具明。

  已说总识(至)散说门。

  释曰后广释后重能依相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非究竟觉。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别说功德过患门有二初两觉决择安立门又二初略说两觉安立门复二初唱本。

  论曰(至)始觉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悬叙门又二初科分。

  云何(至)无断绝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略辨体相又二初明二觉相复二初徴释本觉本有法身有不变义具德常明故自性净心有随缘义受染熏转故。

  云何(至)不能离故。

  释曰后徴释始觉无漏性智有不变用不受染熏故始觉般若有随缘用善受染熏故。

  如是(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辨二理体有二初承前问答本始四觉证何理体二如二空为所证故。

  云何(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就别徴释清净二觉所证二理离染熏故染净二觉所证二理受染熏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广明字事有三初明二觉有二初本觉分三初清净本觉有二初问。

  颂曰(至)谓根镜等义。

  释曰后答有二初偈颂对本具根等十义觉具镜等十义。

  论曰本觉各十。

  释曰后长行释有三初解初后句有二初总标。

  云何(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别显有二初本十义本字偏就法身体解初一约喻后九就法训释多端不局常例委辨义名亦无相滥。

  云何(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觉十义觉字偏就般若慧解初一喻况后九法说以义属名如文可悉。

  如是(至)无别而已。

  释曰次明中二句事义差别分十本十觉性智无殊唯一体一相。

  此中(至)非染净本觉。

  释曰后结净非染。

  染净(至)依向应知。

  释曰次染净本觉十本十觉不守自性即是此中离性本觉十种字事。

  如是(至)皆非而已。

  释曰后总辨同异非同者不变随缘各不同故同故者以二本觉体无别故非异者本性克体无别异故异故者以其不变随缘别故或同或异前二偏句或非是同或非是异解前非同及非异故皆是乃属俱是句故皆非即当俱非句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始觉有二初清净始觉又二初问。

  颂曰(至)故名为始觉。

  释曰后答有二初偈颂对无始无惑今始初觉。

  论曰(至)故名始觉。

  释曰后长行释有二初解颂法尔通治无诸惑时理常今初故名始觉。

  如是(至)非染净始觉。

  释曰后显净。

  染净(至)染净始觉。

  释曰后染净始觉有问答释而于释中无惑时用不守自性能受染熏由随缘故立染净名此之四觉本唯一体所以者何十梨耶中清净始觉依清净本离不变体无不变用故染净始觉依染净本离随缘体无随缘用故今觉义中染净本觉全净本觉即体论体随缘成故染净始觉全净始觉即用论用随缘成故验知四觉曾何四体不唯四觉元是一体三十二种法体无殊但义异故。

  以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辨二理有二初真如又二初清净真如复二初问。

  颂曰(至)故名为真如。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性平等故无一多故。

  论曰(至)名为真如。

  释曰后释文有四一解颂以离同异缘故无一多相。

  如是(至)亲所内证。

  释曰二配智二种净觉法尔亲证。

  复次(至)表示而已。

  释曰三述义有二初各十字事此真十义梯本十义人法不离故本与真同名表示又如十义梯觉十义理智相应故觉与如同名表示。

  所以(至)作如是示。

  释曰后徴释重示此有二解一云真理为因有法身德如理为因有般若觉二云法身能为显真方便般若能为显如方便以此重示义分明故。

  此中所说(至)非染净真如。

  释曰四显净。

  染净真如(至)染净真如。

  释曰后染净真如有二初伸问述答净理随缘受染熏故。

  如是真如(至)比类应知。

  释曰后配智指劝染净本始亲所证故次下例指同前清净本觉真如十本十真十觉十如但当染净相应不离故。

  以何义故(至)无别而已。

  释曰后虚空有二初清净虚空又二初伸问述答长行标徴列释总结义差体一如文可见。

  此虚空理(至)非染净虚空。

  释曰后配智显净清净二觉法尔亲证二种空中谓净空故。

  染净虚空(至)染净虚空。

  释曰后染净虚空净空随缘受染熏故。

  能熏所熏(至)其理具显。

  释曰后指余门真妄互熏立义徴诽断证门等广如下辨。

  已说字事(至)随释门。

  释曰后随释门有二初结指。

  所言(至)差别说故。

  释曰后正辨有二初牒总对明总中通收唯净通染始本觉故。

  就别句中(至)说相可见。

  释曰后就别解释有二初豫指清染二觉染净二觉指本论中依此次明。

  谓心体(至)清净本觉。

  释曰后随释有二初清净二觉又二初净本觉有三初直明觉体义又三初牒指。

  心谓即是(至)故言离相。

  释曰次广释不变净心不变净体远离根本迷妄念故远离生住异灭相故。

  过于恒沙(至)示眷属皆空。

  释曰后显具净本何故唯离五染以过恒沙分别俱生烦恼所知五为根本根本尚无枝未安在。

  离念相者(至)者即人故。

  释曰次具德显人胜有四一标假人者字目人非是牒词。

  等虚空界(至)虚空理故。

  释曰二契空理觉者证空能所同故。

  法界一相(至)无差别故。

  释曰三证真如觉者证真能所一故。

  即是如来(至)自性自体故。

  释曰四胜法身证二理人即是如来自性法身。

  依此法身(至)本觉称故。

  释曰后依身立名字依自性德立净觉名。

  已说清净(至)清净始觉。

  释曰后净始觉有三初结前生后。

  何以故(至)作如是请。

  释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请问有四一牒指为欲建立清净始觉先伸徴问。

  问相云何(至)名本觉耶。

  释曰二解问谓有难云法身本来具性功德即释本义常恒明净常恒自在即解觉义若依此义名本觉者未审此觉何时何以具性功德立名本觉。

  若作是说(至)而得成立。

  释曰三徴释有三初徴非本觉先牒他救后难他救若说此觉有智断惑能圆德者即此本觉未断时有惑功德则隐断尽时方觉功德则显宁符本来常明净义又既前惑后觉前隐后显岂顺法尔恒本有义。

  若作是说(至)非彼本觉。

  释曰次徴是始觉亦先牒救然后难救若常断而即本断又常具而即本具者此但始觉何关本觉故本觉义亦不成立所以者何良由本觉无始觉之功德故无不觉之过患故若离此二即名本觉故次论云清净本觉或非过患或非功德今说德患何成本觉德若本具更不须具患若本断更不须断唯是始觉何预本觉。

  是故(至)名为本觉。

  释曰后引教证成。

  以何义故(至)言何以故。

  释曰四结问因何法身自性德中归投依托说名本觉。

  本觉义者(至)直决彼疑。

  释曰后决疑有二初通答又二初牒指。

  谓马鸣师(至)心行处灭。

  释曰后广释有二初绝言灭念论主通云净本法尔无诸生灭非立有而则有非谤无而则无过患功德相待俱寂名言心念诠缘并绝。

  而有言说(至)本觉之称。

  释曰后因始显本说圆性德名本觉者因净始觉发智及定穷时周处治过圆德对净始觉立净本觉故本论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

  以始觉者(至)示本觉故。

  释曰后对示净本何因对彼始觉立名由净始觉与净本同故对始觉示净本觉。

  如是二觉(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明二熏习有二初问二种净觉熏相若何。

  颂曰(至)唯有自家德。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清净二觉非他染熏不无二净自互熏习准下论说此二净觉亦容熏他诸染法故。

  论曰(至)谓白白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广释二种净觉他染非能熏自净非所熏以无染净相待互熏唯有二净自互相熏遍因果位净熏不歇是故名为具足转熏净熏重重故云白白。

  三身(至)无分转故。

  释曰后引证唯有德熏者以二净觉德互熏故无患德熏者染非能熏名无患熏自非外净所能熏故名无德熏唯有满转者二觉遍通五十一位念念常熏圆满转故非同染净本始二觉历位历惑分分转故。

  已说(至)离性二觉。

  释曰后染净二觉有二初结指。

  始觉(至)离性始觉。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明二觉又二初牒指。

  此义云何。

  释曰后显示有二初徴染净二觉义相若为。

  本觉(至)离性之义。

  释曰后释有二初正明离性净本随缘恒受染熏令诸染法常得依住净始随缘因被染诳方起智断是故名为染净始觉。

  始觉(至)证得理故。

  释曰后徴释诳离有二初诳义始觉断障证德何言被染诳耶盖以无过作过断故其犹夜杌空花闇尽翳除于何所见又实无德作德证故何异镜灯水月灯去月亡影何所有染诳之义于兹明矣。

  若尔(至)到无念故。

  释曰后离时离妄直须到究竟位于此时中得无念故。

  满分二事下当显示。

  释曰后指分满解论心源觉不觉别立满分名如次广明。

  已说(至)决择门。

  释曰后广说两觉决择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同一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广说始觉决择分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立随觉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建立门又三初科分。

  四相(至)常住有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略显二门分三初立门属当有二初四相门二种过患长短时别究体无差二种功德新本义殊推源无异不出理智为所依故。

  随觉(至)觉不觉故。

  释曰后随觉门满觉即显究竟始觉契同无二一相觉故分觉即显因位始觉待前名之为觉对后名不觉故。

  云何(至)本来有故。

  释曰次徴前剖释有二初徴释四相粗相长时自信至果能尽离故细相短时据初成时刹那具故又以过患起时功德随转故立四种无常德相又始起功德推体本有故立四种常住德相此四四相于五位中正说断除粗四相故若是过患未究竟尽功德四相二种仍俱若至极位过患尽处功德四相亦不可立以诸过患是所治境故诸功德是所知境由后惑熏未达净德故诸功德是所迷境既是境收非能觉摄所不知德通依理智能未知心唯属始觉下就相待毕竟咸空对过患而称功德待无常而名常住过患既遣功德随亡无常已拂常住奚存患德四相故并空无尔时唯有一种觉故。

  云何(至)或不受故。

  释曰后徴释随觉谓一种觉无其因位觉与不觉二种别故或五十种因位分觉对后满觉名为不觉唯究竟位名为满觉此觉不觉克论体性唯一始觉到极合本唯同一觉无有二故后辨分觉随何位觉待前称觉更无前位染法熏故复随何位对后即立不觉名故以受后惑染法熏故仍由不知所断染法本性清净实功德故如下论指熏离俱相复次显示觉与不觉互相即通是一味故则斯义也。

  如其次第说相可观。

  释曰后指说劝观此豫指下令讲寻者对文配属于义照然。

  此中(至)据乱持故。

  释曰后广明四相有二初标列牒释彼无时中等者先断灭相后断生相有差别故彼有时中等者生细在前灭粗居后时无别故据其无明迷乱真界一时成就四种相故。

  俱有(至)粗细故四。

  释曰后重广次第有二初俱有次第又二初总解复二初问答俱有先细生相后粗灭相一时释俱有粗细释次第但向一时具前后故。

  此中(至)俱有四相。

  释曰后徴释一时所取一时无明熏真一念具四迷惑实性隐覆净心生死无穷流转不已。

  何故(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明有四一生相分二初总举四相问生等四种义相若何。

  颂曰(至)立初生故。

  释曰后别就生相答无明熏心生三细相独力业相无明所发微细之用独力随相本觉所发微细之用二用各别故名独力俱合动相取彼业随和合动相若离业随无有俱合犹离风水无波涛故以法对喻各具三矣此三始起故名生相当三细中初之一细十一意中业相业识五有为中生相有为六种染中业不相应。

  住相(至)非粗分故。

  释曰二住相三细中后二六粗中初二十一意中后八六种染中中四四种住相住义各别转相住持能见心识熏习上下现相住持自体色法熏习上下智相住持分别染法能障二地乃至七地六渐次故非取六粗及六染故其相续相住持事识染不断故虽四住相内含粗细然对异灭故当细分又于事识显六隐七拣粗取细以唯法执名为细分。

  异相(至)而起着故。

  释曰三异相六粗内中二六染中初一若执取相即从能缘行解立名执取即相故云异自成异由缘种种别相即起种种执着能缘自差故名异相计名字相从其所缘境界建号名字之相计即是相谓其凡愚依名起着就所缘差故名异相此二人执从能从所增胜立名准贤首疏执取即俱生计名属分别。

  灭相(至)故名灭相。

  释曰四灭相所发之业所招之果坏前执取及计名字令受苦故或受果时灭众善故或起业时损性善故欲显灭义互通故述因果前却。

  已说俱有次说前后。

  释曰后前后次第有二初结指。

  其相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问。

  颂曰(至)增减不同。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论释断时次第从灭至生先粗后细自信之果随智增减对治异故。

  此义(至)增减不同。

  释曰后配位具阙十信位人治灭相故三贤位人治异相故前九地人治住相故十地位人治生粗分果满位人治生细分四相尽处究竟清净。

  已说(至)随释门。

  释曰后随释门有二初结指。

  依彼四相(至)果满位。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决择五位又二初科分略辨复二初标徴列位从所断相立位差别。

  前四位中(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具事多少论主诲示讲学之人明记四三至文属配。

  第一(至)名为觉者。

  释曰后依位广明有五一十信位有四一趣向行者能修行人十信菩萨未入正定故名凡夫已出邪定亦名觉者。

  觉知(至)觉灭相义。

  释曰二修行因相未入信前不知不觉作业受果是大过患造种种业网招一一苦轮五趣无休四生不息今逢善友净则良缘拔邪见之稠林入功德之信位业为苦种果是毒源毕有余殃竟无实乐欲彰信位能了灭染对后正止恶之心詺此为行因之相。

  故能(至)止息不起。

  释曰三行因果相此有二解一云故谓特然作意之义信心始起治道极羸发上转之门离此岸之路苟涉懈易还预下熏傥在殷勤顿超圣位云故能者意在此焉二云故谓所以因由之义以前不觉常种恶缘此后深知永营白业愧能惧恶他不染于?尤惭以崇贤自无干于过咎后义释故意在兹焉言因果者前觉灭而求断即名行因此止恶以不生乃称为果。

  虽复(至)熏离俱相。

  释曰四熏离俱相有二初牒指熏离之言即解觉义熏俱之言释不觉故。

  所谓(至)故言熏离。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知过对治由知灭相实是过患故发觉心止绝灭事后念不起故名熏离。

  彼灭相品(至)故言熏俱。

  释曰二迷德不了已觉灭相虽然熏离未觉异等仍由熏俱致不了知灭相本来体性清净实是功德。

  此中(至)于第十地。

  释曰三流至十地虽复名觉此当熏离但能对治过患四相即是不觉此当熏俱显未了知功德四相准此论指因位分觉后惑熏俱未合本觉直至满觉无后惑熏方知四相体性清净本来实是功德四相患德相尽分满觉亡尔时唯有一觉转故故下论云实无转胜渐次之异亦无圆满究竟之极乃至契同无二一相觉故故此论指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流至十地唯除果位无熏俱故。

  复次(至)是一味故。

  释曰四显体一味恐人妄认此中不觉谓是本末无明不觉故重委示觉与不觉玄通一味此唯始觉对前名为觉觉过患故对后名不觉迷功德故如杂矿金望离少分粗砂矿故虽复名金仍带其余细砂矿故犹名矿金出矿之金与在矿金无二体故法合之中离惑之觉与在惑觉唯一味故。

  第二(至)地之海故。

  释曰二三贤位有四一趣向行者二乘之人属邪定聚不求菩提无大心故今取二乘人空观智同三贤位故名相似此论所指三贤位中执取计名不分先后种现差别总相分为九十分障以道对惑品数均等比观无漏分分成就人空觉智位位自在随所断惑各无疑畏又或行者至回向位第十出心方始断尽异相人执人空无漏至贤位极无所疑畏若准贤首义分齐说寄惑显位并断惑门贤位但伏粗惑现行入见道时能顿断种曾同此论义亦无违道力自在断留无碍为益自他故须留矣故摄论云若不断上心即不异凡夫若不留种子即不异二乘兼顺上论对治最中顿断见等四住地故又显二乘皆含佛性尽蕴灵知终修万行之因毕克三身之果究竟流入萨般若海故。

  觉于(至)觉于念异。

  释曰二修行因相谓计名上熏于执取种种之境界攀缘执取下助于计名一一之言相分别上下与力彼此相熏人人思虑更增我我所执转盛升沉三界出没四生不以熏修于何止息而今正起人空始觉又得法空方便现前知本觉之净心眠无明之大夜梦于异相迷其法实欲除缚缠要凭治道分分发于治觉渐渐破于妄心了异念之梦虚起相似之觉道运兹胜行故曰修行因耳。

  念无(至)极喜离故。

  释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觉了引起正念正念明来异相闇谢次出所以何故正念才生便令异相速灭以意识中有二分别一者粗二者细粗贪嗔等缘顺违境即烦恼障执取计名是异相摄细法执等恒流注故即所知障谓相续相是住相收不论智相者彼是俱生故今但对治粗贪嗔等非细法执故正念生致异相灭其相续相初地离故。

  故名(至)相似觉焉。

  释曰四熏离俱相正结觉名兼显离俱不委解释故云并粗有本粗字即是兼字以粗为兼于义为善熏离熏俱如前可解异类相似以小似大同类相似以比似证。

  第三(至)法身菩萨。

  释曰三九地位有四一趣向行者后二僧祇前九地人真如为身般若为心两种法执垢累已出若身若心清净明白二细梨耶缚障悉断于境于智无碍自在既垢缚而出断又理智以融合故得名为法身菩萨善顺上论如实修行归十地僧指属可解。

  觉于(至)觉于念住。

  释曰二修行因相未入地前四种住相恒起法执遂令本觉眠在无明住相梦中无所觉了始觉日轮既出住相夜梦皆除明闇相违不能俱转又始觉是正无分别性住相是乱有分别性正乱相违有无不并断道现前故觉念住先须加行名修行因。

  念无(至)各离一相。

  释曰三行因果相由前觉了引起正念正念才生住相便灭次出所以恐此住相滥彼生相故住对生迷乱分别极粗重故又住相四中其相续相于极喜断智相一种别障六地从二至七随地断故过三有者即是七地谓能超过三有由是此地立远行名故唯识云出过世间二乘道故今过三有即过世间此论略无出二乘故八地断现九地断转如其次第各对治故。

  故名(至)未出离故。

  释曰四熏离俱相正结觉名兼显离俱逐难别解熏俱相云业相细念未出离故仍有此惑熏随分觉致不觉知功德四相前后熏俱准此可解。

  第四(至)无对治道。

  释曰四因满位五果满位合分为二初二人合辨地尽之中正学地尽名因圆满无学已得名果圆满因满断除俱合动相一分粗惑果满断除独力业相及大无明准下论指亦断一分障果细惑俱合动相独力随相本觉业用非自性染无能断道问既属六染五有为数云何不断答无明既断本觉不生约义亦说不生名断若望前来已发起者独力随相与业俱亡非自性断。

  自此已下(至)圆满者焉。

  释曰后二满别释有二初总指陈。

  满足(至)而标彼人。

  释曰后别决择有二初因满因满位人有二种定一者方便金刚当加行道即论上句二者正体金刚当无间道即论下句亦可方便一念相应为加行道满足一念相应为无间道举所起道显能起人亦可于此两句含后三事方便定为修行因相正体定为行因果相既许对治俱合动相已属熏离仍有细惑大无明熏又是熏俱不违前论因各具四。

  觉心(至)无生觉故。

  释曰后果满有二初果圆行相有四一具明三相举道取人即能圆满者智起惑亡即对治行相令解脱道究竟始觉镜智现前周遍通达无有与等业相无明不复得有等空绝相何有念哉以远离下满究竟相了知四相本来清净实是功德由离细念得见心性所以得到无生觉故。

  是故(至)佛果无念。

  释曰二证离二念有二初显无妄念谓其行者到佛果位解脱道时离无明念细业相念极解脱道不俱行故是故说言佛果无念当知是人趣佛地故。

  若无(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明有正念远离妄念不堕空无唯有正念十德相应极解脱道初刹那中俱行俱转名为正念。

  又心起者(至)令生胜解。

  释曰三除疑生解有二初牒指。

  谓有(至)如是疑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述疑谓疑至果合本觉智于细生相为知是有为知是无若知有者佛果位中即非无念以有生相微细念故若知无者佛果满觉即应不有以无初念对何立觉。

  今自通言(至)知初相耳。

  释曰后通答马鸣通云所知初相本来性空能知始觉法尔不起心境元无何初可知今言知者显无念故虽法性湛寂本绝能缘所缘而真觉灵明证达无心无境但拂微细有二之相何碍通达无二之觉无所有觉即究竟觉都非空无显非断灭故依此理言知初相。

  是故(至)名为佛故。

  释曰四成立无念举众生而有念显诸佛而无念文虽反显意在顺明。

  自此(至)周遍圆满。

  释曰后始觉境圆有二初标门。

  谓大觉者(至)生住异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辨境周圆佛果始觉遍知趣生但依一心转成四相。

  以何(至)以无念等故故。

  释曰后释成所以有三初徴知显等佛无四相何义知耶以佛证得自无念时与诸众生平等得故由是能知无量趣生心作四相。

  以何(至)有本觉故。

  释曰次自他转释有二初难异答同何以佛得无念而说众生同得盖佛与生本觉一故。

  此义(至)无所不至故。

  释曰后重徴再释佛之满觉同本觉时遍同生界本觉心故故佛证得自无念时一切众生皆同得故。

  清净(至)亦有始觉。

  释曰后问答断证有二初返覆难诘佛得无念众生亦得者佛断无明众生亦断耶若许佛断时众生同断者何故上言金刚已还生未离念不名为觉若许众生未离无明而与诸佛同得无念者无念等义有言无实其犹璞自成器矿全为金但有虚言都无实义岂谓众生皆有本觉便须亦令皆有始觉无念等义若为会通。

  决断(至)望别决断。

  释曰后自别对决有二初标门。

  自宗(至)亦同得满。

  释曰后牒解有二初自宗答又二初正释此论所说宗尚众生同一本觉相续无差故得佛断生断佛得生得。

  是故(至)是名二等故。

  释曰后引证果满始觉非唯依佛自本觉起遍依众生本觉而起良以觉体性无二故是故佛起即生起故佛若断时即生断故。

  望别(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望别答有二初正决前疑若但依前自宗本觉同体义答仍未通释金刚已还心犹有念故须望别异体义决盖以生佛迷悟心异致有因果染净见殊诸佛悟心见众生界诸法清净俱无障碍浪息水澄风停树止无念等义而得成立众生迷心见无上尊入无明藏无所觉知迷东谓西执石为玉故金刚还有念义成。

  举此一隅应广观察。

  释曰后依壹例余如上显说生佛一对染净相融聊示方隅影显深理。

  自此(至)令同本觉。

  释曰后融通诸觉有二初总标融分满觉唯同一觉。

  谓五十一(至)同一觉故故。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释义合本依相立觉相尽觉亡对俗名真俗绝真遣谓以相中对过患而立功德过患既遣功德不存又于觉中对分觉而立满觉分觉既无满觉何有是则患德四相皆空分满诸觉咸泯故无有二唯一觉耳。

  大总持(至)不名为正故。

  释曰后引教证释证中泛指四相有时始觉亦有四相无时始觉随无四相无中具该患德释中就显待染立觉无染不能立其觉故对智称惑无智不能治其惑故以诸始觉无过作过断无德作德证俱时俱转熏离熏俱既总不正故皆非有以始冥本始觉不立本觉宁存故说非有勿谓心性一向断灭亦犹百川朝海众鸟翔空虽无本迹本名岂泯空性湿性。

  已说(至)本觉决择分。

  释曰后广说本觉决择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得利益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广说随染本觉门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随释应配。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指分开门。

  本学(至)立名而已。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显随染名拣净本觉不受染熏此染净本受无明熏能随是净所随名染今从所随以立名故。

  自此已下(至)不相舍离故。

  释曰后示所生相有二初指牒略解本觉为体二相有用体用法尔不相离故。

  如是(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问答广明有二初性智门又二初不守自性随缘门义当此处承前本觉随染文故已具辨讫后对治一切业障门分二初正辨对治又二初问。

  颂曰(至)名智净相。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论释依法力熏习破无明等障显法身故依如实修行灭俱合等障显智净故。

  断一切障(至)不始而起。

  释曰后解本拂疑有二初释本论有四一能治二力法力熏习即当一法界心就偏增说熏本无明如实修行即当十种真如十种本觉熏末无明初力在果后力属因法尔当熏非始起故。

  如是(至)并相续相。

  释曰二所除二障一法界心力对治智碍独力业相更合对治俱合细分如实修行力对治生相俱合粗分三细中后二六粗中前二。

  破根本(至)淳净明白。

  释曰三显出二德破无明等显法身故灭俱合等显智净故。

  如本(至)智淳净故。

  释曰四合归本论。

  何故(至)分明显故。

  释曰后遣残疑有五一徴释地前三贤治异相十信治灭相此智净中何略不示以说佛地治惑显德故知信贤合具理明耳。

  何故(至)悟次第故。

  释曰二徴释治障问本觉因何先断无明后断灭相答简异始觉先断灭相后治无明下上转殊本始断异本觉治惑实在同时望惑细粗分前后故及对始觉显逆顺故。

  何故(至)以法尔故。

  释曰三徴释上下始觉本觉向圣向凡如火之势犹水之湿以法尔故本觉治则自内之外从本至末始觉治则自外之内从末至本以法尔故。

  如是(至)即无前后。

  释曰四徴释前后克性则别无体相论时乃宁有后前盖不离于一心故难分于二际。

  如是(至)如何说耶。

  释曰五引经总证有二初问答徴起。

  谓彼证说(至)答问已。

  释曰后正引经文有二初显广问答菩萨一徴如来十答问有十千答还十万。

  即告(至)问于如来。

  释曰后方宣二事有四一佛来令问仁者漏徴佛慈警问。

  尔时(至)随宜开示。

  释曰二承威启请佛虽已说众尽生疑。

  尔时(至)本觉般若。

  释曰三诫听方说开始本觉治上下惑决去疑云廓开慧日以其本觉从离净藏发究竟智断灭相品出法界心入无明海问此既断染复何成染答以此本觉有多功用且说二用一断惑用即智净相恒断染故二成惑用通用一分常成染故本觉虽一二用无违是故常断不碍常成耳问何故断灭相言发究竟智答如师子王上擒香马下撮狐狸尽自力能不轻为故法合可知又本觉智下转治惑至灭相位发究竟智从所断染究竟尽处名究竟智。

  于是(至)亦是实有故。

  释曰四众闻了悟总持大众心开意解觉一相而无相知一体而无体元无言相能遣亦绝唯见法性离虚妄故离迁流故离犹预故离假幻故方知前颂两处我字非世流布乃是本始二觉真我克体无二或契一心皆是同时于何疑哉。

  自此(至)破灭二义。

  释曰后别释散说有二初标解前破灭总问意云前说诸相有何过失而须二力对治破灭总答意云以诸心识无明发起对境念着覆法身故隐智净故由彼全是不觉气分故须二力破灭二碍所谓已下总明八识或法执念惑着已下别明二执或人执着如是等法皆是无明之气分故过失尤重故须除断。

  自此(至)何所疑。

  释曰后徴释断不断有二初伸难又二初总徴反诘泛问无明为定可断为不可断反诘之云断与不断二种俱通有何疑虑。

  若可断者(至)过失亦大。

  释曰后别难俱违若许无明可断本觉亦应合断以真妄和合俱行转故犹如一人或眠或悟俱行俱转若斩眠人随伤悟士若存悟士不无眠人以身一故若执眠人全异悟士眠人若亡悟士仍存违世间故过失大故若许无明不可断者本觉净心常被妄覆环巡三界轮转四生出离无时过失亦大。

  如是(至)亦可断除。

  释曰后通答有二初附本解有三初法说又三初总解释同体非断异体可断眠悟一身义非均等不可举彼以难于此。

  诸法(至)知此名世智。

  释曰次引经证有二初证不断两颂同相诸染是道体妄即真名出世智又后二句指前六句三毒等中知无佛道故名世智。

  本智(至)法身徐出显。

  释曰后证可断渐约用说顿据体论就因就果分渐分顿。

  如本(至)非不可坏故。

  释曰后合本论。

  自此(至)作种种波故。

  释曰次喻说有二初喻迷真妄立大海喻藏识者大海具水风故藏识摄觉迷故水喻净心风况智碍波合诸识水风相依喻真妄相资水非动性喻本觉离缚但以随缘作诸识故。

  若风止灭(至)终不坏灭故。

  释曰后喻妄灭真存风止波停喻无明先灭诸识后亡湿性不坏喻妄息真存非断灭故。

  自此(至)应配属焉。

  释曰后合说已见上文不繁别配。

  大海风水(至)尾末而出。

  释曰后转徴释有四一喻说有三初出处水胜从顶而生风劣自尾而出。

  何故(至)由法尔故。

  释曰次徴释。

  此义(至)由法尔故。

  释曰后重解初句总徴二事余论别答二事先释同类(唯取和合互有不取净水外风)后解法尔于义分明在文易见。

  无明(至)胜妙形相。

  释曰二法合有二初出处合异相以尾风况妄举头水显真耳。

  彼水大中(至)有本觉佛性。

  释曰后互有合同类以风水更通况真妄交彻。

  此论(至)随释应观。

  释曰三指劝以前本论说非可坏据同相门非不可坏据异相门若准显文先同后异如推本意先异后同宗欲显性会异归同故令学者于此应观。

  诸佛(至)所能知故。

  释曰四引证谓真妄交彻唯圣贤能知。

  已说(至)无碍门。

  释曰后业用门有二初结指。

  谓此门中(至)无碍自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随顺机根契当门性智常现六根境界如次能为六种如来穷时周处利物无私。

  不动一念(至)作佛事故。

  释曰后不动本性常寂门即本论中自然已下当常寂门不动而遍不分而周(不动不分显性常寂)虽应用繁兴然本性常寂。

  如本(至)得利益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性净本觉门。

  释曰后广说性净本觉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随念示现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如净镜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别解文义有二初解总标者字目人即本觉人是真我故者字若牒将欲解释先牒定故谓觉体相上具四种大义一者等空二者同镜自下偏立镜名举一影取空义。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解释有四一如实空镜有二初总释名义又二初问问其如实空同镜等空二种之义行相如何。

  颂曰(至)举一示一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指体次四句释名随用一句各解一字后一句彰显亦如亦实如实即空望喻如镜皆持业释。

  论曰(至)故名为空。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解前五句有三初释如实空本觉性中离八种虑知之识名如离万差虚妄之境名实示唯一味真实相故所云空者即远离义。

  镜谓喻名(至)皆远离故。

  释曰次辨喻法合摩奢趺娑此云种爱安珠一处置物四边谓积青白等石甘苦等食金玉等具同类珠镜而其种爱珠中余物不现唯能现彼同类珠故法合亦然离过患故问既诸众生唯一本觉何容更现同类觉耶答实唯一觉随身说异非许觉体有多性故。

  如来(至)无法可现故。

  释曰后合显本论离心名如离境名实无法可现即解空字是远离义。

  何故(至)兼示一义故。

  释曰后明后一句有二初徴释略空意。

  若如是者(至)亦复如是故。

  释曰后徴释等空义喻中空性烟云尘雾四障不覆去来现在三世不摄法中觉体生住异灭四相不覆已当今现三世不收。

  非觉照义(至)无照达义故。

  释曰后别解离缘石等鄙秽无光润故珠镜不现染法闇钝无照达故心镜不现。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二因熏习镜有二初问其因熏习同镜等空义相如何。

  颂曰(至)空容受遍一。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熏三世间为一觉体严大法身名因熏习第七句同镜第八句等空因即熏习因熏习如镜并持业释。

  论曰(至)因熏习镜。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问答名义有四一显名义有二初依文释熏彼三种为此一觉又熏严果故立名因。

  云何(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逐难解其智正觉名世间者有三义解一云世者可破坏义从所统化器界生界得世间名二云世者即隐覆义此中有二一者正觉自体隐在有为二者正觉自性能覆有为此上二义皆智正觉即世间故三云世者即生灭义以智正觉居生灭门具有显生隐灭义故亦智正觉即世间故。

  此中(至)熏令平等故。

  释曰二辨镜义轮多梨华者此云明耀珠若对此镜周置诸物由熏力故悉皆明净其犹鸟翥宝山俱同一色又此所熏一切净物华中现前既无遗余其能熏珠于众物中还复现前亦无有余如镜交光递相传耀因熏本觉亦复如是熏三世间皆令平等严一法身无不清净。

  复次(至)大虚空故。

  释曰三解空义一云空容诸色无碍犹觉熏彼诸法故二云空遍诸色同一况熏同为一觉故。

  如来(至)悉于中现故。

  释曰四合本论。

  如是(至)常住一心。

  释曰次离过显实有二初正明离满离出入失坏四种过患具遍纯净常四种功德由远四边恒止一心。

  自此(至)即真实性故故。

  释曰后显离因缘觉中诸法何离诸过以诸法等皆实性故。

  自此(至)令清净故。

  释曰后作缘决疑有二初伸问答三世间中众生世间具足染法流转不息如是异生现于本觉何言清净故论通云凡诸染法不染实智净觉熏生令清净故。

  如本(至)熏众生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三法出离镜有二初问。

  颂曰(至)空出离色义。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离过满德同镜等空销炼颇梨此云离珠法即出离法出离如镜并持业释。

  论曰(至)名法出离。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显名有二初总明。

  云何(至)淳净明故故。

  释曰后别解有二初患德各别释无明染品即见爱烦恼俱合动相即业等诸识理实二碍是染皆收为明三德别说俱合。

  出离何过(至)法尔故。

  释曰后患德相对解染碍障净智碍障明戏识障淳相对离成法应尔故。

  此中(至)住思应观。

  释曰次镜喻若以此珠沦深泥内出虚空中如置浊池便成清水若安臭林能袪秽气由自性净能离多非不假莹治方显具德本觉一心出前三染义亦如之不假修习法尔清净福多伽者义当臭林。

  等空(至)亦复尔故。

  释曰后空义净空远离大种色故净觉远离二碍识故。

  云何(至)其相云何。

  释曰四缘熏习镜有二初问。

  颂曰(至)如法应观察。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于诸生界出应化身熏两轮华结万德果同镜应珠等空随顺[瑔-水+井]中颇梨此云应珠缘同众生感动之缘缘之熏习作依主释缘目应化与生作缘缘即熏习缘熏习如镜俱持业释。

  论曰(至)随应建立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镜空喻合谓将种种杂色之珠周币安置颇梨珠侧随彼色珠皆能变现此本觉镜出生大小应化之身利益法界无边含识普使发心咸得解脱又如虚空有自在力于诸众生所作事中随顺成立缘熏习觉有自在力于诸众生修行事中随顺建立。

  如本(至)随念示现故故。

  释曰后合归本论。

  如是(至)具足圆满。

  释曰后通显胜能总明四镜通遍五人横该十方竖穷三际欲辨其由固难思议住照通至如次配前四种镜义或属当段四界之文或复总显广大圆满。

  已说(至)无明住地门。

  释曰后本上无明略说门有三初根本无明住地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自相可说。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散说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初门云何。

  释曰后显示有二初异说相应契当门又二初总明说六有三初总合明有二初问。

  颂曰(至)据体无别。

  释曰后答佛一代教说六无明随义立六据体无二此说六种根本无明究竟唯以大摄主识而为体故。

  明无明者(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各别释有六一明无明有二初问何义名无何义名明。

  颂曰(至)言总意别。

  释曰后答有二初通对清净二觉并取随染圆满始觉究竟无余通达显了无境有迷无法不明又此亦摄随染本觉照惑本空无不明故此初一种约能知智。

  光明实智(至)广说故。

  释曰后引证初按经伸难后㡿小别明五义解无五义解明克论当体无明即明若约拣别明之无明下五作释例此可解。

  闇无明(至)不知不觉故。

  释曰二闇无明偏说障智立以闇名实亦障理及一心故此一唯目能迷之心法喻合证如文可解。

  俱是(至)非一故。

  释曰三俱是无明一种无明二人见异众生沉迷成生死闇大觉了悟成圆寂明譬如夜闇虽唯是一其眼赤鸟见光明色其人同分见黑闇色此一唯取所观之境境体是一随见成差迦罗鸠奢那此云眼赤鸟。

  俱非(至)无始无明故。

  释曰四俱非无明染净性空心言路绝四句别问一字总非勿以此非便是无明答亦非也何以然耶谓此性空无可明故。

  空无明(至)所执性故。

  释曰五空无明正显妄宰体用俱空名之为无虚义道理烂然而现名之为明即是遍计所执性故。

  具足(至)广说故。

  释曰六具足无明起染易知偏证起净如大摄主为无明种出觉生净至解脱域不觉生染入系缚地能摄能生净法染法是故建立具足名焉于上六种应作四句一净而非染谓明无明二染而非净谓闇无明三亦净亦染谓俱是无明具足无明四非净非染谓俱非无明及空无明。

  如是(至)且略而已。

  释曰后显具略马鸣具显龙树略陈仿法四经所指一识别取本论上下安立今测其由粗述属当明无明者取彼圆满般若之日即本论云谓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水等通该四觉但于随染始觉之中偏取满觉于一一法无不明故闇无明者覆彼慧明令不生故即本论云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等俱是无明者即五有为及四无为众生见之能作幻质成黑闇法如来了之能作德质成智慧明如本论云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等俱非无明者唯取相待缘生性空离心绝言无可明事如本论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释论亦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空无明者迷无体用犹如兔角遍计所执本性全空即本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等具足无明者能生染净令增长故即本论云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等此六与三分别异者第三俱是法体是一随生随佛有迷有悟所见法体遂成幻德第六具足说彼法体出生染净染沉三界净升五位自体不随他见异故。

  且闇无明(至)其数几有。

  释曰后别辨第二有三初总明有十文中有二初问未及具示故且显闇就闇伸问其相可知。

  颂曰(至)唯一闇无明。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对随其义用于一说十。

  论曰(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论解先释前二句次辨次七句后明后三句释名如下不繁预述。

  见一处(至)所能断故。

  释曰次别解十义文中有十一见一处住地问相可解答中有二先颂后释后释又二初解后证下九准此见属满觉一处即是一心法界能见满觉从所见境一心法界以立其名一处之见住地即是根本无明今所断惑从能断道以立其名作依主释亦可见之一处见一处之住地从所障理以立其名亦依主释。

  报恩(至)无尽住地故。

  释曰二报恩无尽住地问颂释证准前可解报即无尽答荷无穷故恩即住地成佛之因故是报无尽之恩住地前二持业后一依主问佛圆满觉断尽无明无明已灭若为报恩答约佛自行酬昔为缘故穷未来不忘报义非有无明为所报故又实义者法界众生唯一无明随相续各异说断不断别佛断无明余生犹有如一室灯破一室闇非不照室亦无闇故今就一体余生犹有报义得成又或所报无明染法即众生也由佛在昔利物兴悲因此为缘造于果道由是众生于佛有恩生界无穷报亦无尽是知报无明者即报众生恩也。

  无始(至)有终故。

  释曰三无始有终住地逆推过去不见本际故曰无始顺观未来智可断除故曰有终无始有终即住地故作持业释。

  无等(至)一时生长故。

  释曰四无等等生住地诸染法中独超胜故名为无等即是体也能令诸惑同时起故名为等生即是用也无等即等生体持用故亦无等亦等生二用俱故无等等生即住地故并持业释。

  生得(至)名为生得故。

  释曰五生得住地所生三相业随俱合三相不一名为子子无明于彼能成立故生之得故若将生得望其住地作持业释若据引证生得二字属所起立望于住地作依主释。

  观满(至)名为观分故。

  释曰六观满住地极解脱道究竟始觉名为观满所断无明从能断智以立其名所谓观满之住地故。

  智碍(至)广说故。

  释曰七智碍住地漠冥智碍正障后得一切种智是智之碍所谓智碍即住地故。

  不觉(至)广说故。

  释曰八不觉住地众生本具三身四德无明缠覆都不觉知所谓不觉即住地故般若无知者以无虑知分别之识犹如明镜无心现像故契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诸戏论识即是知无者由虚妄心无彼离念真实之知故曰知无故肇论云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乃至广说。

  觉了(至)无明故。

  释曰九觉了住地唯佛能了余不尽知所觉无明从果立名所谓觉了之住地故。

  子藏(至)如天网故。

  释曰十子藏住地藏谓摄持犹诸种子芽未发生名持隐子芽已出生名持显子其隐显了况粗细相亦如天网包罗无余是子之藏所谓子藏即住地故。

  何因缘故(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徴释总名有二初问根本无明何名住地。

  颂曰(至)广说故。

  释曰后答无明力胜能持诸染譬如大地能持四担五住地中无明最大余四住地偏举通名通名有爱者有谓三有爱谓俱生四别名者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初一即是三界九地分别烦恼见道位中一处断故后三三界俱生烦恼如次即是欲色无色之烦恼故第四有爱即无色界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复云数者谓四住惑皆在有爱法数中故。

  已说(至)散说门。

  释曰后随次别释散说门中有二初结指。

  所言(至)一切不觉。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牒指五种有为俱名不觉。

  自此已下(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略示有二初粗述本末又二初总明多文广明根本不觉一句略解枝末无明。

  谓不如(至)之起因缘。

  释曰后别辨有二初根本又二初牒指。

  根本(至)而不如故。

  释曰后别示有四一问答因法迷覆三法无明得起。

  言不如者(至)即所依体。

  释曰二徴释行相违碍逆覆名为不如实知一法即是四觉真如一法即收四理一心一法即是理智所依无尽一法界体。

  于此三法(至)不觉心起。

  释曰三以义合本。

  彼三种法(至)通名为一。

  释曰四别解一字实知一味真如一相理智二种同依一心故此三法皆守一中。

  自此(至)皆得有故。

  释曰后枝末无明既立眷属随生此中之念即是九相。

  自此已下(至)无力门。

  释曰后略明真妄有二初科分。

  归德(至)即无不觉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成幻门依本觉德真为有力成无明幻妄为无力此中念当根本无明不离本觉即当法说喻明合本文并可见。

  攀妄(至)自相可说故。

  释曰后显真门藉妄显真妄为有力彰真假妄真为无力喻明合本义亦可知。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三

  递

  亨继切更代也。

  援

  禺璠切引也。

  爽

  疏两切明也差也烈也猛也贵也。

  爽

  同上。

  映

  于敬切明也。

  映

  同上。

  蔽

  甫制切障也隐也暗也。

  梯

  土鸡切木阶也。

  关

  古镮切以木横持门户也扃也。

  关

  同上俗。

  网

  无两切亦作罔罗也。

  羸

  力为反弱也病也瘦也劣也。

  愆

  去干切过也失也。

  [宇-丁+(天/心)]

  同上。

  ?

  同上俗。

  翳

  于计切障也。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四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至)无明住地门。

  释曰次眷属无明住地门有三初结指。

  此决择中(至)眷属门。

  释曰次开章就粗细异分作两重。

  初门云何。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微细眷属门有三初徴起。

  本曰(至)则无境界。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俱成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第一(至)而得止住。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标略示门又二初牒释复二初法说末因本立本受末熏下养上资枝荣根固或支持长养与力相承由互依持故得住止。

  譬如(至)相应不离。

  释曰后喻明子承父育父假子威爱养相因摄持互在本末不觉义亦如然。

  若如是说(至)犹未断故。

  释曰后问答问既本末相承而立如父子互依止而住八九十地断现转生无明随断应同妙觉答虽此三地各治一细然于业中有三生相未断尽故不名妙觉微细三相佛位断故。

  自此已下(至)果不离因故故。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随文显示又三初业相第一业相能所无差王所不分由无明熏令净心隐本觉随缘动流成业亦可精细本觉从此熏动即独力随相也隐钝无明自斯流注即独力业相也此二和合成俱合动名为业相藉无明为因起业相苦果依此即立变易生死具如当辨。

  第二(至)即无见故。

  释曰次转相以依业相变作能见全揽动业流成转相。

  第三(至)无境界故。

  释曰后现相由依能见妄境现前如依镜故众像皆现。

  如是(至)已广说故。

  释曰次指前广明。

  此中(至)具足圆漏。

  释曰后依义科拣有四一三相具阙业相能所不分转相唯能无所现相能所具足。

  根本(至)名为无明故。

  释曰二二法同异有二初本末相滥问此难动业与无明同业识无明皆无能所俱不明故若许尔者本末无异若彼救云心体未动已有无明故无明位未名为动此则无明不滥业识若是无明熏起发动当于此位立业识名是则无明不名为动故知起动唯在业识何滥无明云何前难本末无异耶如是说者复何乖理若此救者前义则违三相分文以依不觉令心体动说名为业准此明文说心体动何故前言心体不动名无明耶后义则违校量分文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若准此文显说无明得名动起何故前救动起之义唯属业识故知动起通业无明当知此二复有何别还如前难本末不分。

  动起二文(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能所各别答所动所起唯在业识能动能起唯属无明前说动起名业识者不约能起皆就所动是故业识望于无明能所隔别本末无滥。

  若尔(至)自当显说。

  释曰三动起因由问无明因何动心起念答圣贤非测唯佛方穷不可妄谈故依经说强名不觉假说因缘欲具知由决择当说。

  业相(至)不堪了说。

  释曰四徴释动业门三细初一能所不分复何道理以动释业答无凭臆说须契佛经彼说键摩具彰业识无能缘所缘心境不可分析无心王念法王所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故说名为业识勿设浮言妄生穿鉴。

  已说(至)粗重眷属门。

  释曰后粗重眷属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自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非余识法。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定识体通指六相唯意识地意地总收前七转识从多从显作此指陈苦果总报应依现识或现识海转作意识故此意识即是现识依不异义说有总报非余识法拣转业故若依前七说有总报过难尤多不繁具出。

  所以者何(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叙经本有二初正明六相有三初徴释生起。

  谓分流(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次具引总文。

  依此(至)为明何义。

  释曰后分部别义有五一六粗缘起相有三初标徴。

  谓欲显示(至)粗重相故。

  释曰次解释现识海为因境界风为缘起七识浪成六粗相。

  如经(至)腾跃而转生。

  释曰后属经法喻配合于文可见。

  云何(至)当如何耶。

  释曰二六境生识相有三初徴起徴彼境风形相如何。

  谓青黄等(至)应审观察。

  释曰次显相有二初示境牵心其第六尘偏举现因及与来果欲劝众生起修断故理实三世因果等法皆为法尘今不具者种种收故。

  彼末那识(至)故名为风。

  释曰后会违指喻第七末那意识细分通缘六尘即是意识无别体故故不别说境如风者能牵引故。

  如经(至)淡味众华果。

  释曰后属经。

  如是(至)心俱和合生。

  释曰三本末同异相藏识为本如日如水七识为末如光如浪故非同异和合而生。

  如是(至)思惟诸相义。

  释曰四元从藏海变明此七识非别有体不从内外中间而来全转藏识变作七识如鼓海水变成波浪。

  如是(至)无相亦无相。

  释曰五性相本融拂会相归性融通拂迹。

  此楞伽经(至)云何异说。

  释曰后会释二门有二初标徴列指门。

  谓一本(至)分别事识。

  释曰后分流大本通有二初三经异说又二初引正文初本略三广八次本略二广八后本略四广七善须明记如次会通。

  如是(至)不可归依。

  释曰后指真伪三经是正四经是伪下依大本但会三正。

  今当(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大本会通有二初指教诫观。

  初契经中(至)即末那故。

  释曰后依次会释有三初会初经有二初略三又二初解三法体。

  何故(至)且略不示。

  释曰后略余行相有二初问何略三中无七末那及业转识。

  即有二门(至)备数门。

  释曰后答有二初标徴列。

  初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随列释有二初明初门举两显三者一举三细中粗现识摄细业转故二举七识中强意识摄劣第七故言虽三识义周八识。

  后门云何(至)备数门。

  释曰后辨后门率彼楞伽上节经文说转业真转当转识业当业识真当第七谓七于境作真解故今将上节达于下文圆满名字八识具足。

  此契经中(至)分七种故。

  释曰后广八。

  中契经中(至)义如前说。

  释曰次会中经有二初略二有二初指二同前初了别识即当现识分别事识当前六识亦无第七及业转识如前两门会释无殊故论指云义如前说。

  同说末那(至)故名真相。

  释曰后会七异名初经说名真相即当第七中经说智相识亦是第七以末那位始生慧数攀缘粗境名智相识又于境界作真实解亦名真相。

  此中八识比前可知。

  释曰后广八列名如前。

  后契经中(至)且略不说。

  释曰后会后经有二初指四业转现三分别事识文相明者以第七识同事识故或举强六摄劣七故。

  言七识者(至)唯一识故。

  释曰后会七有三初六七同体释第八前六名为七识粗细意识总为一故。

  法界(至)一体无别。

  释曰次六七异体难法轮经中说第七识与第六识为所依根既分能所依异何言粗细体一。

  经意(至)立同种故。

  释曰后同异种别解有二初正据二经会彼法轮经据别种说此楞伽经据同种说故无违失。

  以何(至)而得生起。

  释曰后偏依第八明有三初问起谓六七识既说同种分别事识则无所依凭何文理不依末那六识得起。

  楞伽经中(至)展转为因。

  释曰次徴引有二初引证又二初引二经指徴可知初经了别事识即是现识分别事识即是六识此二互依不说例七后经所说现识事识展转为因互相资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安危共同依持平等不说第七为六依故。

  由此(至)不依末耶。

  释曰后成此文显依所识不说末那。

  复次(至)相续而转故。

  释曰后通证有二初六七依八转第七细识第六粗识现识为因境界为缘方得起故六不依七文甚明矣。

  以此义故(至)波浪转故。

  释曰后七缘六尘转由前所说现识为因境界为缘发起七识故知末那通缘六尘性相分歧文理各据以经明说六鹿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

  复次(至)不可指南。

  释曰后诃责㡿人妄说现识为七与六为依咄哉非正。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

  释曰后解论文有二初结指。

  即此文中(至)俱成门。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科。

  以有(至)具足转故。

  释曰后别辨有二初总标略示门有三初牒指显一意识具六粗相现识为因境界为缘一意六粗长相续转。

  若尔(至)其理非无。

  释曰次徴通有二初问答略因义此六粗相既有现识为因何故本论唯说境界为缘举缘影因义显理周。

  若尔(至)末那故。

  释曰后问答即意义此举例难或为比量量云现识是有法应为末那故宗因云为彼意识亲所依故同喻如意根意根为彼意识亲所依故意根是末那现识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现识应末那答有二义一者遮意遮彼梨耶不为末那以其第七望八六识有别种故能与第六而为所依名末那故前量因中犯随一过以不许因有法转故或望前引楞伽中说意识唯依现相识转不依末那同喻无因准式又犯能立不成二者许意许彼梨耶为末那故前量宗中犯相符过密显六七是同种故立量不成例难随遣。

  如是(至)其理自显。

  释曰后指下。

  自此(至)果报别相。

  释曰后标释俱成门有三初二执因果智及相续俱属法执执取名字并属人执初各俱生后皆分别造业属因受果属报。

  复次(至)十信所离。

  释曰次三断前后初地断尽相续一相从二至七同断智相贤断执取名字信离造业受果。

  复次(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五重粗细约义更含初三细相后三粗相初四细相后二粗相凡对分粗细者必遣拂粗细故。

  已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无明得有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上二句即初门下二句即后门。

  初门(至)一切染法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直示得有门如见林树知有种子见诸烦恼知有无明。

  后门(至)烦恼染法。

  释曰后释相决疑门有二初问答一多。

  以何(至)不觉相故。

  释曰后问答本末。

  从上(至)真实本意。

  释曰后总蕰诸法同异门有二初结指。

  其相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徴起染净总归同异者何。

  本曰(至)性染幻差别故。

  释曰次唱本。

  论曰(至)异相门。

  体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为明何义(至)当生灭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略示二门其同相者欲明诸法唯是一如成真如门其异相者欲明一如造作万法成生灭门。

  如是二门(至)当何说耶。

  释曰次广引二教有二初蹑问标徴。

  谓彼(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引文指释有二初证同能觉一相者配唯见微尘即无相法者配不见微尘经云汝一仁者非如是觉应云非汝一仁者能如是觉等一切已下摄为本论本来涅槃岂假修相本来菩提岂假作相理智无得无色可见见有色相非同相门即是异相随染业幻所作色相以同相中智性色性无可见故。

  异相(至)不须重种。

  释曰后证异唯汝一人等者应云非汝一人独如是见本论无漏摄诸净法随染幻差别故本论无明摄诸染法性染幻差别故余文甚显不须广释。

  此二(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诫思取舍出论本意正尚同相。

  从上(至)直释因缘。

  释曰二直释因缘义(更不别解心生灭言名为直释)有二初广大末那门有三初十一末那门有二初结指解立义分因缘二字。

  本曰(至)不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初门具六种因缘后门以二门委释此中因缘但依生灭细粗法体以辨义门或望所依或自法体前后互望亲者为因疏者为缘。

  初门(至)生灭因缘。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摄义显宗生解门又二初正明复二初六种因缘有三一初二重有二初徴列。

  初重(至)其理自明。

  释曰后广释有二初问答不相应三不相应染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三不相应染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故知觉碍各具因缘。

  次重(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问答相应义三相应染现识为因境界为缘若望三种相应染相现识为缘故论指云现识体中又有缘义意在于斯若将现相望三识相亦有因缘细思可解。

  复次(至)因缘义故。

  释曰二次二重六粗中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六粗中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此名本遍三相应相以业转相为因三相应识以业转相为缘其业转识望三相应相之与识准义亦有因缘二义此名末遍现相现识此不说者初二重中后已明故。

  复次(至)作因缘故。

  释曰三后二重无明为始为上果报为终为下节节不越下下与力皆有因缘名为上下果报为始为下无明为终为上节节不越上上与力亦有因缘名为下上由逆顺不同致始终各异。

  复次(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三复遣拂初依无常门遣即成假观次依无我门遣即成空观后依相待门遣即成中观三观一心于理可见。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劝依三次第如理思之。

  已说(至)决疑门。

  释曰后随文散说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广释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分门。

  复次(至)依心而转。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总标门心即所依正取本觉意等能依乃是众生聚十一意并及意识名为众生妄无自性唯依心立不同立义分中四圣名众四凡名生故。

  已说(至)广释门。

  释曰后广释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广示有三初指陈二转梵语末那此云意也不唯第七包十一种后意识中方收前六。

  此义(至)作释散说。

  释曰次牒徴总指。

  此意(至)所建立耶。

  释曰后广明意转有三初指门十一意转依何经立。

  谓显了经(至)略不别说。

  释曰次引释有二初正立有二初具数阙名虽举总数不出引名。

  是故(至)不断故。

  释曰后出名合论唯无明一不分相识余业等五分相识耳故二明识说此十一。

  本地(至)以为一故。

  释曰后会违更开本觉成十二故。

  相识(至)甚大别故。

  释曰后料拣有二初随相分疏有四一相识义别有三初略问答。

  云何(至)顺于无明。

  释曰次重微释凡诸染法各具二义一者神解神解势力本觉所发所成之识似本觉故二者闇钝势力无明所发所成之相似无明故故分相识二甚别耳。

  是故(至)了别识耳故。

  释曰后引教证生有心识知有佛性生具本觉故具识耳虽然觉体横竖咸周在于有情名为佛性在于非情名为法性即拣非情不成觉者。

  以何(至)依止义故。

  释曰二神闇皆意通明十一具根身义。

  以何(至)由疏为缘故。

  释曰三染净因缘望三细识本觉亲因无明疏缘故所生果神解似觉望三细相无明亲因本觉疏缘故所生法闇似无明然随增胜以立其名齐时因缘俱名相识。

  何故(至)无二别故。

  释曰四会通名义有四一意摄细分问上文既说智相等六皆意识地即知智相及相续相俱在第六意识细分何故今文皆于第七末那识摄答欲显六七无二体故。

  若尔(至)无所不作。

  释曰二意略粗分粗分意识何不为意若据尽理实皆名意并具身根义故且略而已经说末那无所不作亦收粗分意识名意。

  然别(至)之法门故。

  释曰三别立意识问但言末那粗细摄尽论中何故意外别开意识转耶如论具答然此依中有唯所依所谓本觉有唯能依所谓意识有通能所谓十一意有非能所谓除前相。

  举此(至)应广通达。

  释曰四例知三相三相末那势通离合离则三相异末那三相目三细即是所依末那目六七即是能依合则三相即末那递互相望为能所依广通例同于斯见矣。

  复次(至)亦寂灭。

  释曰后契性融拂有二初解义通以七门融拂三法三法即是藏意意识言七门者一无定门曲含四种一总非三定二本末互通三互得三名四三名皆拂二无常门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三非实门四幻化门五性空门六寂灭门七绝迹门如文可见或以七门摄为三谛前之四门即为俗谛第五六门即为真谛后之一门第一义谛于义亦通。

  故金刚(至)有见故。

  释曰后引文不可思等证前三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能三能一非三非一难思议中难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者谓八寂灭而七不生也六寂灭而五不生故八识遣拂九相空无言有空无有无空无有者意云任是有空或是无空皆不可着俱言无有欲使不滞故重遣耳下引经指心境俱空境中复具法空人空如文可见身是所依尚自是无见是能依云何得有或复总结心境俱空。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次相续业用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觉妄虑。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遍缘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标三义。

  初义(至)令不失故。

  释曰次解三相有三初摄前不失义相续识者若约自体不断(如前法执)相续即识若约令他不断(谓惑业苦)相续之识今取后义此中属当此识为能发烦恼为所发诸业为所润果报为所取为此业种从熏发后念念常与取果作用取彼当果令成就故良由此识发俱生惑润无量世善恶业等令无息故。

  中义(至)无差违故。

  释曰次感果成就义此识又能发起俱生爱取等惑润已辨业与果力用令现未世若乐妍媸长短寿限形影无差故。

  后义(至)不觉妄虑故。

  释曰后妄虑遍缘义此识不唯住持故业成就旧报亦能发起新新过失谓于已经过去境界发忻乐心不忻乐心复能攀缘现在境界起贪爱心不贪爱心又能计度未来境界生追求心不追求心遍于三世妄增分别。

  如是(至)相续识焉。

  释曰后结识名正显此识连持生死此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皆此识能名相续识。

  已说(至)诸法门。

  释曰后唯心回转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灭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三界虚伪究本唯真心所作六尘幻化推源亦真心能现就末境从心起不离于心故分别境界即分别自心谓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唯由心动虚妄回转心若不生诸妄顿息。

  论曰(至)无余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标徴唯心显唯一心转成万法此解本论初之四句。

  所以(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存拂自心有二初委辨有三初徴释心有无随心有而法有随心无而法无此解本论此义云何至法灭故次重问答妄法不立唯心奚存别解本论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若尔(至)为心量故。

  释曰欲徴释心无有此一问答及三复次总显论意智者应思问若说唯心不可得者心既不有唯心宁立答缘生无性虽不可得无性缘生岂成断灭故引经说无心之心为心定量此证无心亦唯心故。

  复次(至)亦不成。

  释曰后三复显深玄第一复次论说心不可得意说缘生无性故成大空经说无心之心意说无性缘生故成幻有第二复次由大空义诸法得成法鼓经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由幻有故空理得显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三复次相待无定二既无二一亦无一不成亦不成难思亦难议。

  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释曰后劝思初理事无疑次理事成显后理事即离依次寻之故可见耳。

  已说(至)转相门。

  释曰后分别事识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增长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所依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拣择(至)依诸凡夫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拣择假者门拣圣取凡凡有三种邪定凡夫无信善根如盲聋故不定凡夫信心轻少喻若轻毛又如毛在地随风飘转又修如毛头成如麟角又角犹竞也善恶心歒黑白为斗故谈十信为难角故正定凡夫即三贤位成就人空徒喻彰名金刚不变。

  生起(至)取着转深故。

  释曰二生起粗重门有三初第一凡发业无休背源不息故。

  若据(至)计我我所故。

  释曰次第二凡。

  若据(至)分别六尘故。

  释曰后第三凡此位犹有坚执法实故。

  建立(至)分别事识故。

  释曰三建立名字门随顺所依微细名字名意识故随顺所依粗现名字名眼识等随顺所缘境界名字名色识等今不缘如但缘事境论从总名判为事识。

  显示(至)增长义故故。

  释曰四显示所依门见即分别修谓俱生(修释论爱)由此二惑熏第八识遂令粗分意识增长相续住故。

  从上(至)不可思议之相。

  释曰三因缘殊胜相(解立义分相之一字有因缘相有殊胜相亦前法体具我相故)有三初结指下辨无明所熏起识是故判为不思议相。

  本曰(至)种种知故。

  释曰次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第一(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辨相有五一举人显示殊胜门初标徴次释相后结数于释相初分满俱绝邪定人中凡夫愚深二乘慧劣余文可见。

  已说(至)无常常门。

  释曰二显示深缘决疑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常(至)不变故。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三初正显二门初门之中从是心下说本觉心常住不变从而有下被熏有染无常变化名常无常后门之中从虽有下无常变异从而常下常住不变名无常常。

  是故(至)总结殊胜。

  释曰次总结殊胜。

  自此(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指本释上指属本论所谓已下释前常住门以不达下释前无常门。

  已说(至)对治分位门。

  释曰三举障示治配当门有三初结指科分。

  随转(至)能离故故。

  释曰次依文辨相有二初随转对治门明六染心始从十住初发心住至回向终离彼第一执相应染乃至妙觉方尽离彼细根本业不相应染色自在地者八地菩萨于诸相上而得自在色相国土随心变转故云自在心自在地者九地菩萨居法师位善知众生心行稠林知见无碍名心自在。

  根本(至)究竟离故。

  释曰后根本对治门根本无明从三贤位但修此观观察无明摧伏其势令渐微劣故云学断初地已去随分离用直至佛地大无明体究竟离故。

  极喜(至)应如是知。

  释曰后本随治异有二初徴释初地此位菩萨以后得智正缘事境根本无明正迷于事治障相违故后得断其根本智正缘真理随相染法正迷于理行相相违故正智断。

  如说(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例指余地二地已上乃至佛地例同初地本后对治。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四显应不应差别门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心念法异故。

  释曰后剖分有二初相应义有三初消文复二初总明先解义后合本于解义中心品即是本觉气分义当心王念法则属不觉气分义当心所心念与力王所和合同念攀缘故曰相应染净性异觉闇依殊故云异耳。

  念法(至)同故故。

  释曰后别辨心依本觉念附无明有此不同相应何在谓心王心所善不善等相应随顺名知相同所缘境界王所定同心王缘色念必同缘名缘相同。

  大本(至)不同故。

  释曰次引教三种相同者即三相应也异故成同此句顺明若同不同此句返释由所依觉碍染净差别致能依心念知缘相同若所依无染净差别岂能依具知缘相同。

  若尔(至)无别意趣。

  释曰后会违若谓此三知缘相同名相应尔何故彼经说相违转然无明本觉在王所上逆推所依染净不同名相违转知相缘相在王所下顺观其境知缘共同名随顺转不取违顺上下转释所说理同亦无别意。

  不相应义(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不相应义谓随染觉心之染及根本无明之染二染不殊和合为一以极微细不离觉心及无明故所以论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三细不相应既无三所异故无知缘同名为不相应问三细之识依本觉发应为心王三细中相依无明起应名念法既有王所必同知缘以此义故合名相应答三细识相虽依染净以极微细王所不分相应难立且如业细能所未有流至转细方具能缘运至现细始具能所虽有能所未分心念由是三细名不相应其相应者境风鼓水现海腾波七识浪生六粗波涌以心对境具所及王知缘相同立相应号三细反此名不相应。

  已说(至)别障用门。

  释曰五立二碍别障用门有二初结指。

  彼烦恼碍(至)根本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释文又二初正明二相复二初散动违真静六种染心名烦恼碍由散动故障根本智以真如智唯寂静故。

  彼智慧碍(至)自然业智故。

  释曰后漠溟碍智明根本无明名为智碍由漠溟故(漠溟即是昏闇之义)障后得智以世间智极聪明故问根本无明准上论说通障三法理智一心兼障二道本后二智云何此说唯障后得世间业智曲有违文恐繁不引又烦恼碍亦障法身如上论说智净相破大无明独力业相显法身故何以此说唯障根本无分别智答此中二碍说障二智从偏增说实理互通。

  此义(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显示因缘正出二碍遍障二智所以如论可见故须二智对治二碍。

  二障(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拣异已明二障又开二碍有何差别重复显示由含妙旨故须别拣相教之权示性宗之实所云二障即是二执智及相续当法执障执取名字当人执障性相两宗共许断除若说二碍性相两宗有断不断性宗二碍历位俱治若法相宗根本无明智碍一种染烦恼碍三不相应说尚不及道岂能断是故论云立二碍门据断不断。

  从上已来(至)决择分已焉。

  释曰后结前。

  自此已下(至)之相差别。

  释曰四生灭相差别有二初标门释立义分是心生灭因缘相中相之一字前辨因缘殊胜相者意显无明所熏诸识唯佛能了示殊胜相今云相者即是迁流动转生灭义相即当共相与事本识作能相故论言生灭之相差别意在此焉因论生灭通该上下粗有六种细分十异今但显粗内含其细就义别明勿疑相滥一自相生灭此有四种一微细过患二粗重过患三无常功德四常住功德以斯四种各有生等四相法体患德虽殊摄属生灭功德自相得生灭名生灭既尔住异亦然二共相生灭此有二种一粗重生灭谓在事识三种相应染法之上与相应故二微细生灭谓在本识三不相应染法之上不相应故三起尽生灭凡诸染法即五有为皆具生起及灭尽故四隐显生灭凡诸净法即四无为皆具显生及隐灭故五始终生灭以诸染法依因依缘从无始生又诸染法因灭缘灭须有终尽虽同染法亦名生灭但据始终义与前别六本末生灭根本一心隐在生灭为善恶因受苦乐俱若生若灭如伎儿故枝末九法谓有为无为丧生隐显正是生灭义善成故今取共相明共相故。

  本曰(至)非心智灭。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问答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标释(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派义有五一标释俱成门有三初总别两复解分别事识对彼本识名为末末三位本识对彼事识但名为末本释论意粗重生灭虽是共相然极粗显与彼事识而共相应如大波涛与水合故其相显故微细生灭虽亦共相然甚细隐与彼本识而不相应如平流水波相隐故不相应故此应不应即契不契非同上论解三相应心王心所知相缘相合契同故名为相应其不相应与上相违此中所解以彼粗重生灭共相与彼事识显作迁流名为相应又以微细生灭共相与彼本识隐作迁流名不相应故说本识非离生灭。

  马鸣菩萨(至)如何说耶。

  释曰次具引三经证有三初徴起。

  谓一本(至)及相灭。

  释曰次正引有三一初经明二流注生等即细生灭相生住灭即粗生灭不言异者经文略也。

  又一本(至)相续住。

  释曰二中经明二相灭生住亦粗生灭相续灭等即细生灭。

  又大本(至)非离生灭。

  释曰三后经明二有缚细识三品生灭即细生灭三品缚细如次即是业转现识体虽微细皆是缚故分别粗识分离面镜即粗即灭面犹对也如镜对物即现其像事识缘境义亦如是。

  如是三本(至)差别相故。

  释曰后决择。

  于契经中(至)不相应故。

  释曰后结义属本论分契不契即应不应显粗细殊明生灭耳。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属当假人门有二初结指明人。

  初人(至)凡夫境界故。

  释曰后开示别境有三一初人境三相应染总相名粗执相应染三中最粗名粗中粗不退凡夫三贤菩萨为所治境。

  中人(至)菩萨境界故。

  释曰二中人境后二相应对执相应名粗中细前七地境现转二染俱合一分对后最细名细中粗后三地境。

  后人(至)是佛境界故。

  释曰三后人境俱合相中一分细染独力业全名细中细唯佛果人为所治境今据六染如是指陈若依二碍复应说彼大无明念妙觉位中为所治境。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粗细所依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通者(至)妄作境界义故。

  释曰后具明行相有二初释本论通则粗细二种生灭通依无明别则三种微细生灭无明为因作所依故三粗生灭境界为缘作所依故。

  今此论文(至)如何说耶。

  释曰后辨依据有三初徴起。

  谓分流(至)事识因。

  释曰次正引有二初分流经不思议熏即无明熏不思议变即本觉变或复反此又此熏变显在无明隐通本觉具熏变故现识因者举粗现识影细转业种种尘者即六尘境妄想熏者即现识熏事识因者缘名因故。

  又大本(至)广说。

  释曰后大本经不离染因者三不相应可思议熏变唯佛能知不思议熏变因位不了故分离染因者三种相应猛风为缘现识为因。

  何法(至)变亦尔故。

  释曰后开释有二初分流经心言罔及名不思议因中凡圣不了熏故不思议变亦目无明变生三细非思议故以熏例变理应尔故显明熏变属在无明影此熏变亦通本觉。

  大本(至)还上之人故。

  释曰后大本经金刚还者因中凡圣皆叵思议金刚上者果中大觉故可思议。

  已说(至)对治次第门。

  释曰四本觉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谓本觉智(至)渐对治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逆次断先断无明后断灭相本觉对治法如是故。

  然此中断(至)治道次第。

  释曰后不舍断此中断义应善观察染净本觉有智净相释分二门今正同彼一不守自性随缘门二对治一切业障门谓此本觉不守自性随缘成染不舍所成本末无明从细至粗常照体空以为其断不同上转染净始觉犹明除闇若火焚薪故此指云非以断除而为断故若尔已下蹑前徴断谓断已下正出所以断烦恼心心目体也良由觉照本末无明妄染心体了本空无如此名为断除不起亦不违前不舍无明以为其断但照体空相犹存故二觉治障逆顺可知。

  如本(至)相应心灭故。

  释曰后合本论无明因灭三不相应心灭境界缘灭三种相应心灭。

  已说(至)文相可见。

  释曰五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本觉(至)名三六心故。

  释曰后依文派义有二初两难闭关门又二初惑亡觉灭难复二初觉同惑灭难谓三六种心由依惑觉真妄合成今染障碍既永不起本觉智性不能自有亦应随无。

  然若(至)即是初关。

  释曰后觉应断灭难若三六心灭许本觉同灭云何上说本觉般若背圣向凡至邪定聚随缘动转。

  若言(至)是第二关。

  释曰后觉在惑存难若说本觉真体相续应不可说三六心亡。

  自此(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开通决疑门风息波停水性不灭碍尽障亡觉心不泯决择后难如理应思。

  从上已来(至)不断绝义。

  释曰次染净熏不断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故无有断。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尽不尽别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第一门中(至)云何为六。

  释曰后辨相有五一总标纲要门有四一总标徴。

  一者(至)陀罗尼义故。

  释曰二正解释一对染成净对净成染染净待立故知似有言似有者假有之义二染净之法本无言诠接诱众生权宜施设故非有性三染净相待无自体性故全空耳四染净诸法自然非有故无碍矣五染净诸法有佛无佛相熏相生自然不断法性尔故六染净诸法不守自性缘起无住总持义故。

  总标(至)纲要门。

  释曰三伸结指。

  如本(至)起不断绝故。

  释曰四合本论。

  已说(至)染妄法相门。

  释曰二立名略示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所言真者(至)谓六尘故。

  释曰后示相合本一真即是净法真如本觉藏智理性无差唯举一真通收四种无为法故三妄即是染因无明妄心业识妄境六尘性染多差故指三妄虽陈三种收五有为举一后有并兼中有者谓三妄中后二妄染于三细中举初及后兼有转相以诸染法无不皆具熏习事故。

  已说(至)安立门。

  释曰三通释熏习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比量(至)则有香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譬喻善巧门如人衣服本无好香亦无恶香入鬼集林怖香熏故即带恶香入仙居林仙香熏故即带好香班多伽耶娑叉提邬此云鬼集会末耶提此云怖香梵檀祇多那此云仙居陀摩键多此云仙香。

  法喻(至)则有净用故。

  释曰后合说安立门真如净法无漏性德本明净故无垢染故由无明熏则有染相犹如衣服元无恶香因熏故有本末无明有为藏海本黑闇故非白净故由觉如熏则有净用亦如衣服元无好香因熏故有是知染非实染净非实净幻化假立无实自性。

  已说(至)散说门。

  释曰四分剖散说门有二初结指。

  于此门中(至)说相可见。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科分。

  云何(至)不断义故。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黑品有力门有二初显宗门又二初总问通问染法熏生不断。

  自此已下(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总答有二初通指。

  根本(至)有于无明故。

  释曰后别明有四一无明依真起良以真性犹如虚空与色非色及染非染至极总摄真实依主若离于方则无迷故当知无明依真有故。

  如是(至)则有妄心故。

  释曰二反熏真起妄而此无明依真立已展自力势还熏真如增加闇用流成业识如父生子法可详之。

  如是(至)现妄境界故。

  释曰三妄熏生惑境又此业识自既成已反熏无明令力殊胜增不了相如子养父遂使无明力势增长迷本一心转识惑生现相境起生死海深圆寂岸远上第一重已明变易生死过患下第二重正显分段生死过患。

  如是(至)身心等苦故。

  释曰四妄熏起业果所发境风复熏识海起七识浪着六尘相造罪行福行等业受欲界色界等报四毒贼者即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风或生住异灭或贪嗔痴慢言念著者念即法执初二粗也着即人执中二粗也后二如名六粗具矣。

  已说(至)散说门。

  释曰后散说门有二初结指。

  就此门中(至)渐次显示。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科分略指以初无明为后翻后境界为初仍随一中各开二故。

  初熏(至)增长取熏习故。

  释曰后依次广明有三初境熏生二执以此妄境熏习力故增法执念多执实故不达虚幻又此妄境熏习力故长人执着计我有故不知过患因境牵心恒沙障起增长互通念取别目取犹着也。

  中重(至)业系苦故。

  释曰次妄熏生二苦业识妄心有二熏习一有上熏力以彼无明在业识上而此业识还熏无明如子养父转熏本觉增长势力于中含具因缘二惑一生缘惑无明有发业用二生因惑本觉有虚妄行由此因缘俱合细分立定寿限成变易果从无始际至究竟位变易行苦微细堕灭此中即具有有无有然此变易无始本具今从显说三乘圣人而能受细变易苦故二有下熏力以彼转现分别事识在业识下今此偏说业识熏习分别事识起惑造业能令未得出离凡夫招分段苦无休息故此分段苦远因业识近因事识然正依附现识上立有寿分限名分段苦。

  后熏(至)令得成就。

  释曰后无明熏初后有三初解义门无明有二一自体本故(自体即本体目无明当体建名自体之本自体目业从他受名)能熏初末初末即是业识妄心令成就故二通达遍故本遍因缘能熏事识事识复藉所起见爱令成就故。

  何故(至)显边空故。

  释曰次通妨难有二初徴释具阙问初谓业识后谓事识不论转现第七末那其故何耶答有二意于文可见。

  后义(至)此义得成。

  释曰后引证后义唯边成就非中成就意明中无显边空故若据合本取边成故。

  如本(至)分别事识义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有力门。

  释曰二白品有力门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不断义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宗门又二初总问。

  自此已下(至)始有建立熏。

  释曰后总答有二初通分。

  无始(至)之圆果故。

  释曰后别示有二初分解两熏先分二觉后解二觉。

  本因果者(至)无明故。

  释曰后辨明二熏有二初无始熏且就圣说从无始来十本觉智十如实理熏障十地枝末无明此中正顺如实熏习满足方便力故又以所入一法界心无始熏习根本无明此亦符合法力无习满足方便力故据增胜明作如是说。

  始因果者(至)成自然业故。

  释曰后始有熏从邪定聚虽未入信以本熏力使自心中猒苦求乐以此无始内熏之力能令妄心还熏真性遂令自身从劣向胜发心修行入十信位次第渐历三贤十地乃至佛位顿断无明成就法身应化业用。

  已说(至)净法熏习门。

  释曰后散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染法门中(至)十一末那。

  释曰后依门释义有二初妄染熏习门又二初科指。

  意识(至)无上道故。

  释曰后徴释有二初意识熏习四十心位及诸二乘但能伏断异灭二相故用意识本觉智分还熏意识无明痴分发起始觉依附意识猒苦忻乐渐向佛故由迷法空学断无明未速趣故。

  十一末那(至)速趣涅槃故。

  释曰后末那熏习以十地中断住生相唯以意中清净智分还熏意中染污痴分速能证入大菩提故以十地人亲契法空断无明故。

  已说(至)开释门。

  释曰后净法熏习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标门者(至)用熏习故。

  释曰后依门解义有二初总标门。

  开释(至)常恒熏习门。

  释曰后开释门有二初科分。

  所言(至)具无漏法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别明熏习有二初法身自然熏法身自体本觉自相作自内熏不假师教及梵王等他力作故。

  所言(至)作境界之性故。

  释曰后应化常恒熏复依本觉发过恒沙不思议业在根心中随应教化断恶修善具百行之因满万德之果或唯清净本觉大义缘熏习镜或通随染本觉二种相中不思议业。

  如是(至)发心修行故。

  释曰次总显力用法身应化二熏不离一切时处熏起信(十信)解(十住)建立修行(十行)造作不转(十向)入正后地达真俗境(十地)无碍转故如上论说随染本觉智净相等究之可见。

  由此义故(至)显了。

  释曰后结德本真法报化身本有理明。

  已说(至)决疑门。

  释曰三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此决疑门(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指重解相有觉无觉义理难解惑一觉一文教俱隐无定通人岂能明了故重作释开晓行人次第问答宜应思度。

  一切众生(至)如是说故。

  释曰次具陈妙旨有四一正明具阙初明生界皆有本觉后明生界皆无本觉然皆有理俱佛说故。

  此义(至)无本觉故。

  释曰二徴释有无然知圣说理趣者何谓生灭门有本觉故若真如门无本觉故又此本觉具妙有义故说有也具真空义故云无也以此义理佛说有无良有以焉。

  若依(至)无别觉故。

  释曰三正难有无有二初有觉门有二初徴释同异且依初义若诸众生皆有本觉其所有觉为同为异同则一觉共遍生界体无异故异则多觉各遍生界体不同故答意易知如文可见。

  若尔(至)众生多故。

  释曰后连环问答有四一徴释生觉一多有二初生觉齐同问直例如文此或立量谓众生是有法亦应一故宗因云本觉一故同喻如本觉反难比量准此而立。

  此事(至)不能同种故多。

  释曰后意趣等别答本觉心性平等无殊不能多故众生性类差别不等岂能一焉。

  若尔(至)能作熏习事。

  释曰二徴释无明同异有六一异种违教难若谓众生差别性尔以诸众生即一无明众生既多无明岂一一云之喻当云何通。

  有二义故(至)无相违过。

  释曰一二义顺理答有二初以义会通玄文偏就自宗决定根本无明同一体故起信欲显引摄决定根本无明差别性故意以烦恼为众生性非取根身是有情体故本论云无明厚薄无量差别即其义也。

  是故(至)相续之义故。

  释曰后引教证成有二初论证异义谓莲叶无明覆一器生令在缠月隐而不现余器佛月惑莲不覆出障法身烂然现前法喻对明于文可悉今起信论正同彼文显示差别相续之义。

  复次(至)而得成立。

  释曰后经证同义圣说无明若唯一体懈怠众生则不修行谓彼作念无明唯一众生极多彼人断尽我自无惑何须更劳勤苦修断譬如诸将共战一贼众力已擒何须我害由是纵心不勤修道由闻众生无明各别如救头燃似登山路令懈怠者起精进故无明是一义得成立。

  若尔(至)断绝过先故。

  释曰三体同余断难若诸众生唯一无明且如一人断尽烦恼应余多人烦恼皆尽以诸众生一无明故若一人断余不断者岂可说言同一无明又若一断余皆断者则众生界有断绝故。

  此事(至)各各不同。

  释曰四身别不断答无明虽一众生身别如夜闇一遍到十室若将灯照一室闇灭不可说言余室闇灭不可难言闇一室一室十闇十亦不应难灯破一室闇尽之时余九室闇不照亦尽又不可难余九室中无灯闇在一室灯照闇亦不除夜闇配无明十室喻众生灯况智慧故知无明唯一无二但以假身有多差别断与不断各有理趣。

  若一(至)无有差别。

  释曰五性殊何一难若一众生断烦恼时本觉佛性应名出离余不断者无明所覆应名被障若许尔者此二佛性天殊地隔何言佛性同一不分其体周遍生界平等一味一相无有差别。

  而无明藏(至)等无差别。

  释曰六思差理一答有二初决择未断无明众生佛性为染覆障已断无明众生佛性离染覆障出过在缠法界外故如是别者此但攀缘虑知之心依现凡情度量境界致见有殊非是自性远离二边第一义谛中实理心而有异故以真实心无差别故。

  是故(至)本觉亦如是。

  释曰后引证晦明虽异月轮无二覆离纵殊本觉唯一。

  一切(至)到无上道。

  释曰三徴释觉一生异有四一等有应齐难以诸众生本觉既一何故得有先后勤惰明昧等耶理应一时发修成故。

  本觉(至)如是差别。

  释曰二性障不同答因佛性之强劣由无明之厚薄致成有先后不同故根有利钝差别。

  若言(至)不成立故。

  释曰三二俱有过难若言佛性强劣别故则违本觉佛性功德无增减故若言无明厚薄别故则违无明唯佛一地顿断除故无明薄者因应尽故。

  如是(至)无关而已。

  释曰四一理无豫答佛性虽然本无强劣依无明薄说佛性强依无明厚说佛性劣亦依无明说诸众生有凡圣别故知无明一地断义亦成立故就至理中岂有强劣关涉而已。

  若如(至)非明分位。

  释曰四徴释明与无明有五一问答究竟始觉谓如有一依生灭门断恶修善从因至果极解脱道起究竟觉如是圣者为明无明答因断无明方圆极智属无明位非明分位。

  若尔(至)非明分位。

  释曰二问答清净本觉若以佛果究竟始觉属无明位非明位尔清净本觉不假修力德智圆具迥超四句孤越五边(一增益二损减三相违四愚痴五戏论)尚绝自然犹离清净如是本智为明无明答如斯本智依生灭门对染净本立清净本因对不觉立此觉故属无明域非明分位。

  若尔(至)非明分位。

  释曰三问答后重所入若以清净本觉亦属无明边域后重所入多一心体非百非而能非岂千是而可是名中实而不滞中实是义天而不着义天辩谈足断审虑手亡如是一心为明无明答如斯一心为生灭依属无明域非明分位。

  三自一心(至)非明分位。

  释曰四问答前重所入谓以前重所入三自一心摩诃衍法一心之名不在本法皆从能入以建其名三自之称影彰而说下各两句释此二名直论所入第一义谛玄玄又玄非心所。测远远又远非口所。宣如是胜义为明无明答如斯胜义由对能入三自一心生灭门说属无明域非明分位此论方隅举一影一复应问云如有一人依真如门先随顺修后得入证如是觉者为明无明如是觉者是明分位非无明域以真如门无断无缚由无所治无明黑品是故判属明分位摄又问体如离三假相满三实德说不可说念不可念离有离无唯寂唯静如是体如为明无明如是体如是明分位非无明域又问后重一法界心一一心体绝非绝是离中离边超言超言亡虑亡虑离离泯离遣遣无遣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是明分位非无明域又前重所入一体一心摩诃衍法本非自名从门建号胜中最胜奇内幽奇湛寂湛寂绝灭绝灭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是明分位非无明域以疏对论将真待俗如理思惟勿着边域(两重俗门并所入是无明域两重真门并所入是明分位)。

  不二(至)为明无明。

  释曰五问答不二大乘不二果海清净法界离根离教独胜独尊如是不二为明无明唯此一种有问无答意显不二离言果分非明分位非无明域不可说分斯良证也。

  已说(至)无觉门。

  释曰后无觉门有二初结指。

  何故(至)无所依本觉故。

  释曰后徴释此有二解一云如前论辨熏习之义于纲要中自有六意第三相待相成显空意本觉既空众生亦空众生既无本觉亦无从相待空说无觉门一云六意第二本无性空非有意法性本无名字非有众生是染染本性离无染可离故无众生本觉是德德本性现无德可现故无本觉名体非有立无觉门就真如门及真空义解无觉门已见上文。

  率此二门应广通达。

  释曰四指略知广如说有觉无觉例知有惑无惑诸如比类并可通达。

  如本(至)唯如来能知故。

  释曰后合属本论。

  已说(至)生解门。

  释曰四举缘广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于第一门(至)契合说。

  释曰后依门派义有二初轨则决定门又二初科分。

  又诸佛法(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法说一代时教不离因缘此就因缘复决前疑谓诸佛法全赖因缘以法尔故因即本觉内熏性种缘即师友权实别用权用所谓诸佛菩萨现杂类身或复诸佛现为菩萨诸菩萨等现诸佛身实用所谓佛现诸佛三贤十圣诸菩萨等各自位身或可诸佛一切菩萨所现种种同异类身总名权用因果圣贤能现之心大智悲愿总名实用因缘具足诸法成立。

  已说法说次说喻说。

  释曰次喻说有二初结指。

  如木中火性(至)烧喻。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明又二初牒属。

  所言(至)喻于对治。

  释曰后配合火如本觉性能断障烧喻对治始觉除惑。

  第一(至)无有量故。

  释曰后别辨有四一木喻阿梨罗多等此云龙古木法中无明具喻五事甚深等语配第一义枝末不觉配第三义迷惑二字配第三义过失二字配第四义无有量故配第五义或一切下通配后四。

  第二(至)本觉有无故。

  释曰二火喻喻七法七于文可见。

  第三(至)亦无方便故。

  释曰三人喻婆罗罗利多提者此云有巧方便那尸阿多罗者此云无巧方便有方便人善知五事故能得火无方便人非闲五事终不得火法中亦要有方便人具知五事即能证果一知出性觉染法木也二知善修行心慧钻也三知顿悟渐修时也四知所在身心处也五知信贤圣果次也有巧权者尽得冥心无方便人终难克果。

  第四(至)归一心故。

  释曰四烧喻法中三种喻况可见。

  已说(至)二者别说。

  释曰后合说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总说者(至)众生亦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总说门。

  言别说者(至)具足圆成门。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释意开门。

  缘阙(至)则无是处故。

  释曰后依门具释有三初缘阙单因门木虽有火久已伏藏不遇方便终难得火无明藏中久含佛性若不修行无以成佛修行轨范要凭师友训授为缘方自起行得证佛道。

  因阙(至)乐求涅槃故。

  释曰次因阙单缘门若于木中本无火性虽具方便终不得火若人心中本无佛性虽具修行终不成佛此意假说人无佛性由阙因故终不成佛正显此宗何有众生不具佛性但以障厚内熏力微且言因阙非实无尔故本论云虽有缘力而内净法未有熏力斯可证也既云未有非本无性。

  因缘(至)向涅槃道故。

  释曰后因缘具足门木有火性复遇钻缘故令火出烧木无余若有众生本觉内熏又逢师友示教外助修百行因成万德果三智周圆四德具足。

  已说(至)二者别说。

  释曰后散示生解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就总说中(至)外缘之力故。

  释曰后依门显义有二初总说门此中能缘即应化身属能熏用义当本觉不思议业现诸境界引摄根宜无有休息谓能与生作殊胜缘名为能缘用熏习者者即是人复云所缘是佛所化一切生界本论又云外缘之力乘文语便于此言之彼是能缘本觉用故此辨所缘众生界故论意欲显用熏习者能应化身恒与众生作外缘力。

  就别说中(至)平等缘故。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分门属本以有拣择解差别缘以无拣择解平等缘。

  所言(至)所缘之境。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二初有拣择缘有三初能缘所缘别有二初科分。

  能缘(至)得利益故。

  释曰后显示能为缘人始自发心终至如来能作此缘引摄根宜其所缘境即所化根谓邪定聚及不定聚或复通化正定聚故具能缘人有所缘境配文消释于意可知。

  自此已下(至)之差别。

  释曰次已熟未熟引有二初科分。

  谓有众生(至)久远得度故。

  释曰后显示。

  自此已下(至)增果缘。

  释曰后远近因果别有二初科分。

  增因缘者(至)受道缘故。

  释曰后显示远近二缘迟速有异俱增万行因故咸长万德果故。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后无拣择缘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说中(至)常不舍故。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二初总说门有三初慈愿熏发诸佛菩萨竖穷三际横该十方作境恒熏众生善根令增长故。

  以同体智(至)无有余故。

  释曰次实智利乐诸佛菩萨以同体智即是始觉照见自他本来无二平等利乐见闻根故即是实者取同体智以为实故应化上佛谓法报身自在无碍平等随顺时处宜事现八相身化诸生故。

  所谓(至)平等见佛。

  释曰后三昧观佛此说众生依三昧力平等见佛从根所观无别解故诸佛出世如角中毛角谓瓢角即生成皮此众生界内包多毛况诸佛身意谓如来于众生界累劫现身其数无量劫外凡夫不修三昧修不见佛故说发心已去菩萨以三昧力观佛法身平等无差同一真如见应化异唯在自根非法性身真我自性有差别故所以说言平等见佛。

  已说(至)已入正位。

  释曰后别说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云何(至)与用相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未入正位四十心位并诸二乘未得法空本后二智未证法空如实理故不名正位此明所化凡夫二乘三贤菩萨以意熏习及意识熏习唯依信力随分修行未获本智不与体相应未得后智不与用相应故问上说地前四十心位唯意识熏入地已去方说意熏何故此中信贤位人言意熏耶答有二解一云前据显相断人执说唯意识熏此据兼修伏法执说故通意熏一云前就地前能断之智正依当位所断惑说唯意识熏此就能断始觉之智不唯依浅粗意识熏实亦依深细意而熏故无相违。

  云何(至)灭无明故。

  释曰后已入正位十地菩萨内得本智与体相应外得后智与用相应依本熏力修行证如断无明故二论互显体用相资于义焕然在文妙耳。

  已说(至)尽不尽别门。

  释曰五尽不尽别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作业同故。

  释曰后正明有二初解义门三义解释尽不尽别初说妄染非合道理无始有终以诸净法由契道理有始无终次说真妄以极相违定不俱行染起净尽净起染尽形夺之法理必然故后说真妄无有胜劣拂尽真妄体相平等无有尽故。

  如本(至)无有断故。

  释曰后合本论前三义中正当初一。

  从上(至)三种大义。

  释曰后生灭三大义有二初结指此中正解立义分中自体相用故今论指分明显示生灭门中三种大义。

  本曰(至)用义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开列章门。

  今当(至)应审思择。

  释曰次指说令推。

  复次(至)体相二义。

  释曰后依次决择有二初广明三大又二初明体相复二初总标略指。

  自此(至)别释散说。

  释曰后别释散说有二初指陈。

  初说体大。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自体大义门又二初总标。

  云何(至)唯一真故。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五人平等门有三初解义门人有胜劣真无增减凡小因果虽外体大曾何有异故示五人立一平等真无增减义既如然无大小等理应亦尔猒凡小异舍因果别相有五差真唯一味。

  是故(至)有增减故。

  释曰次引教证如一金刚作五趣身形虽胜劣之差实无增减之异。

  如本(至)有增减故。

  释曰后合本论。

  云何(至)又真实故。

  释曰后诸时不转门有二初解义门真性不变觉体凝常三际不移四相不转寂又寂也真又真焉。

  如本(至)常恒故。

  释曰后合本论非前非后显三际不动非生非灭明四相不迁。

  已说(至)大义门。

  释曰后自相大义门有二初结指。

  圆满(至)无所少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圆满功德门有二初牒指有名无名功德具矣。

  何等(至)性义功德。

  释曰后剖具有二初有名数量功德有四一本论说六分三初总徴释。

  云何为六。

  释曰次别徴释有三初徴。

  一者(至)全遍性义。

  释曰次释一除根本无明之闇立本觉智慧之明二除无明迷乱法界性立本觉遍照法界藏三离妄想虚假解量立本觉真实识知四离虚伪业惑尘累妄识立本觉自性清净心义非得他力显自性故远离尘累释前清净契中实故解心义耳五离彼?幻四障立此二觉四德六离二生死热恼转易障碍立二本觉清凉不变自在如镜南北相具随违染净本觉随所熏染染现常虚如镜之南南取镜面任对何物随质现故清净本觉不随所熏染法现染如镜之北北取镜背违质不现外物影故。

  是名为六。

  释曰后结。

  如本(至)自在义故。

  释曰后合本论。

  广大(至)开四三故。

  释曰二二经开多有二初圆满经次文委示不烦豫出。

  复次(至)开十一故。

  释曰后清净经。

  如是三数别相云何。

  释曰三总徴三相。

  马鸣(至)总立为六。

  释曰四开会名意有二初会论意总问三数此答初数其意有三反显后二亦具三矣一显略具广总持说故二欲摄多别总持说故三名相繁多恐迷真故。

  言十七者(至)是名十七。

  释曰后开经名有二初徴释十七种。

  言二十五(至)如分明说。

  释曰后徴释二十五变德二者解脱道已去一切诸佛名为上流金刚心已还一切众生名为下流今此本觉恒周因果在佛不失转易变化之德在生不失转易变化之德不思议业缘熏习镜即斯德也不德八者中观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元康广解恐繁不引。

  已说(至)功德分。

  释曰后无名过量功德有二初结指。

  本觉(至)过于心行。

  释曰后剖释有四一总明过量有二初超言越心。

  以何(至)恒沙故。

  释曰后会数合本。

  如是(至)不离故。

  释曰二别明三义有三初不离问谓多别答唯一心虽一心法有二种用自不离彼即心不离德彼不离自即德不离心合斯二种为不离故。

  如是(至)不断故。

  释曰次不断性德妙有无时断故净体功德非他染故。

  如是(至)不异故。

  释曰后不异终异自者玉溪引论终字之下有一不字谓显净德不异体故性德全是一法界故不离异殊者盖亲疏别故。

  如是(至)不思议故。

  释曰三依人辨胜有二初非余境界明此性德菩萨小凡心不思故绝之又绝言不论故远之又远。

  三人(至)佛法故。

  释曰后唯佛境界显此性德唯佛轨故。

  如是(至)法身故。

  释曰四显德本圆指此性德从具缚地至大觉地一无少阙无始本有非缘立故如来藏者隐覆名藏在缠之称从具缚地立其名故如来法身依止名身出缠之称从大觉地立其名故。

  已说(至)解释门。

  释曰次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问者(至)云何相违。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略问门又二初解义门有二初释意徴起。

  所谓(至)故以为难。

  释曰后引文结难真如中说正举体如远离三假相圆满三实德唯是一心离差别相更无多德相大中说有名功德略云六种无名功德广有恒沙故上说体如离一切相此说觉体具一切德前后相违若为会通。

  如本(至)功德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后广答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于总(至)说相可见。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二初总又二初指二门。

  答曰(至)无相违过。

  释曰后明二相有二初真如总又二初明真遣妨虽实相大说具诸德但是生灭对染之德据真如门无染所治不立多德以为能治唯是一相平等性故。

  自此(至)无异异故。

  释曰后作缘决疑由真如门远离分别法法同同无有二故。

  自此(至)不同应知。

  释曰后生灭总有二初科指。

  初重(至)以疑异门焉。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略说分又二初徴问既说诸法平等一味独存真理更无二体复依何义建立多德即举真如门以难生灭门。

  自此(至)文相可见。

  释曰后答释有二初标门指相以生灭门对染立德异真如门无染治故。

  以依(至)即是总答。

  释曰后依文释义有二初牒本标指依目无明业即业相识谓转现分别事识生灭相者俗门总名示谓显示相翻立故以之一字贯于三处略伸此指广如当辨。

  谓真如门(至)即是大意。

  释曰后述义对答有二初真妄对显明大意以真如门无过恒沙染法所治不立恒沙净德能治是故真如无有二体此生灭门有过恒沙染法所治立过恒沙净德能治故说本觉具无边德。

  次当(至)当缘由故。

  释曰后本末相翻解缘由显示净法翻染而立染法无边略不过二一有名数以依业识三法是也谓一者无明二者业相三者诸识二无名数即生灭相三字是也一切染法不出此故论中以字流下三读谓以依以业以识也不流至于生灭相者盖彼乃是无名数量显异于此故不流彼因此二染以为缘由致令功德有尔数量。

  已说(至)二者是答。

  释曰后广说分有二初结指科分。

  此中(至)其所由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略问。

  自此(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标科指劝。

  以一切法(至)而非心故。

  释曰后依料释义有三初自宗正理谓翻染显净先明净法所依本体诸法唯心是正理故除一心外皆是邪道故智论云唯除诸法实相正理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而有(至)无明地故。

  释曰次非道邪行本末无明迷真执妄起心变境皆堕邪故。

  自此(至)对量差别。

  释曰后具举对量有二初标门。

  如上(至)建立显示。

  释曰后派义有二初真妄相翻又二初有名数量功德复二初蹑前徴起六相功德对何过立。

  所谓(至)光明义故。

  释曰后次第对立有六一对立第一德无明熏心发业等识隐实智明增迷乱闇明以等者对此不觉能知心性寂灭无起即立本觉慧明功德谓对愚立智对闇立明如是道理甚极分明下有四句准斯可见自下合本多不别科学者应知。

  自此(至)不见之相故。

  释曰二对立第二德有二初举染由起妄心唯见妄境即不能了真实境故故本论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相故。

  自此(至)法界义故故。

  释曰后成净本觉真心由离妄见通达诸法无不同故即立遍照法界义故。

  自此(至)非真识知故。

  释曰三对立第三德由无明熏令心有动起颠倒解无有了达对此即立心性寂静真实识知顺理德故于本论中举妄影真下皆准此。

  自此(至)无有自性故。

  释曰四对立第四德由诸妄法本来无体对此即立本觉自性清净心故。

  自此(至)非净故。

  释曰五对立第五德由诸妄法具此四过故于本觉对立四德二自在者谓人与法二真我故。

  自此(至)不自在故。

  释曰六对立第六德以诸妄法热恼衰变实不自在故立本觉清凉不变自在德故。

  自此(至)相义示现故。

  释曰后无名过量功德有二初对立过恒沙德以所治染数越恒沙故立净德数越恒沙。

  自此(至)如来之藏故。

  释曰后对立结圆满德若是一心许有动转则令本觉德不圆满由此性德虽无边量唯是一心终无二体故结缚位名如来藏于解脱位名为法身方表圆满德无少故。

  染净(至)作如是说。

  释曰后法喻教证有二初表实等喻有三初问答生起。

  尔时(至)可了真妄理。

  释曰次正引经文阿祇多遮那尸帝此云无边一从树谓无边果表实相依一皆齐等故立是名一即等也从犹依也。

  今此(至)自立法故。

  释曰后解释义理有二初总明相赖经显真妄相待立故。

  所言(至)如果中故。

  释曰后别显法喻有二初释表实。

  云何(至)是名十等。

  释曰后辨十等有二初喻难别解具徴释结如文可见。

  举喻(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法合易详有名无名真妄齐故。

  复次(至)应知等意。

  释曰后德闇等喻如涅槃经圣行品说功德天女随妹至处能作吉祥黑闇天女随姊至处能作灾祸二女相随恒作损益彼喻生死此喻真妄法尔真妄如同德闇相依均等不相离故。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四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五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用大有二初结指举劝。

  言本愿(至)相续义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六一本愿无尽门有二初解义门梵语僧那此云誓愿阿世耶者此云意乐初总指陈诸佛清净誓愿意乐广大无际由承大愿发起五海故判科名大愿无尽一兴十方微尘数慈悲心海二修十方微尘数圆满因海三摄十方微尘数众生根海四立十方微尘数广大愿海五成十方微尘数自在果海后出所以由称实知一切众生同一无异如己身故。

  如本(至)如己身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诸波罗蜜即配因海从尽欲下至于未来义当果海余文易见不繁具指。

  已说(至)不着门。

  释曰二离相不着门有二初结指。

  言离相(至)平等故。

  释曰后开示于解义中牒门总指出意别明又合本论中以释配本论义亦明显。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三能所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言能所(至)不假他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论义人法已下标释平等以一体下遣拂显性平等标三一人法平等二体用平等三智理平等谓法身下释三平等一法应化身即属其人二种净理名实实理二染净理名假假理即属其法人法一体无差别故二自性本身是体枝末应化是用体用一体无差别故三智理一体无差别故以一体下拂彼二一亦无无耳令绝迹故以此义下显性德故。

  甚深(至)同同同相。

  释曰次引教证有四一徴同异相。

  佛言(至)非观伪法。

  释曰二释同异相异异异相答是无明无明具含惑业苦故由三多别言三异字同同同相答是明法明法含前三种平等由三平等言三同字真妄二法如牛两角相待假立非互消炼融归一体此但随根权宜施设如实真妄两法俱空空亦复绝此就上根了达同异二种本来一味不见对待虚伪法故。

  于此(至)应觉知耶。

  释曰三请问后句。

  尔时(至)广说故。

  释曰四对答空绝我诸经说异是无明同是明法为度愚夫权假而说今为文殊就真实说非观伪法同异归同(同谓一体)同同归空(体性亦拂)空空归绝(亦无空耳)。

  如本(至)一切处故。

  释曰后合本论以本配释逆次而具三种平等初三句是智第四句是理智理平等上四句是体次三句是用体用平等前七句是人后二句是法人法平等等字贯前三平等故。

  已说(至)现应门。

  释曰四无相现应门有二初结指。

  言无相(至)一切角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明法喻因法身性空故无像能现于众像犹兔角体虚故无角善生于诸角故肇公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根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岂有心于彼此而情系于动静者哉既无心于动静亦无像于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也。

  谓法身佛(至)无他身故。

  释曰次辨真应有二初真身无相法身如来一一非一寂寂非寂心言罔及灭断皆亡唯是自然作自然故准圣法记无下唯字阿谓自然真佛应佛法身智身如次配上二自然故下之徴释证上可知。

  而诸(至)无有关故。

  释曰后应根现相根见佛现生闻佛说但自心中获得益故唯影无本于今可了华严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法身体中无有关者以众生见见自心中随缘本觉不思议业相亦见自心性净本觉缘熏习镜身亦见自心自用大中应化佛身故于法身无关而已如见既尔于闻亦然。

  如本(至)说为用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差别门。

  释曰五随见粗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初门(至)分分转故。

  释曰后随门辨相有三初报应用差别有二初应身用相门又二初解义门凡小不了诸法唯心依妄事识见应化佛谓从外来执色大小不能通达身无分齐。

  如本(至)不能尽知故。

  释曰后合本论良以凡小不知自己转识心中法身现故谓有别佛从外来耳。

  次门(至)无分齐故。

  释曰后报身用相门有二初解义门从发心住至金刚心一切贤圣了达诸法唯心理故依彼业识发始觉智见报身佛作唯心解实知依正无有分齐。

  如本(至)不失故。

  释曰后合本论。

  自此(至)说为报故。

  释曰次报应相差别有二初具乐相名报无漏行熏即始觉熏不思议熏即本觉熏。

  所言(至)说为应故。

  释曰后非受乐名应。

  自此(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重明前所说有三初指徴。

  若三贤似(至)真如位故。

  释曰次解释有三初三贤分见有二初解义门三贤位人以信真故分见报身了知色相无有去来但自心现不离真如仍带分别不同地上。

  如本(至)法身位故。

  释曰后合本论。

  若得(至)之究竟故。

  释曰次十地转胜初地已去所见身土位位增强地地转胜至金刚心见究竟故。

  若佛(至)无二故。

  释曰后佛果离绝有二初解义门由佛果位业识无故始觉无依没同本觉能所见空是知诸佛真如平等法身平等既无彼此对待之殊何有色相互相见故境虑悉亡真智斯显遮伽梨娑那提衣此云玉光耀罗衣帝释服用庄严之衣键尸多陀摩宫此云安乐变转宫此衣及宫俱属理性但随义便巧立其名摄持众德覆护智身居处安常栖神寂静自性无二本智独存故。

  如本(至)迭相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迭犹递也互无见故。

  何故(至)随粗细故。

  释曰后问答因何应身依事识见复何报身依业识见欲显所依事识即粗业识即细依粗识觉唯见应身所见佛身随粗转故依细识觉则见报身所见佛身随细转故。

  已说(至)说相可见。

  释曰六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问者(至)发起此问。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问又二初解义门问法身真体绝离色像非心所测岂口能宣何故无相现应章说法身无相能现色相若许法身出多色相则不可言法身离像。

  如本(至)色相故。

  释曰后合本。

  论自此已下即决此疑。

  释曰此答有二初标。

  言法身(至)不二故。

  释曰后释有五一法身现色门法身为所依色相是能依真心色相法尔平等既无二体又唯一心无相现相复有何违。

  言显示(至)智身故。

  释曰二智身形相门智性如金色相如黄以金摄黄唯名金器以智摄色故名智身。

  言显示(至)法身故。

  释曰三法身形相门以色摄智将此翻前法合喻况如文可知此前三门各出意者第一法身即是体大色相用大用依体出故无二也第二智身即是相大色像用大以相收用色归智故第三法身诸法通名以色摄智举用收相智归色故不云色身言法身者名义该通摄一切故以此三门三大无碍无相现相有色离色复何相违。

  言广大(至)不相妨故。

  释曰四广大无际门明前所说法智二身所现色相谓诸世界菩萨报身无量庄严周遍五界具足五用无分无碍不乱不妨故。

  言不可(至)用义故。

  释曰五不可思议门指前业用深妙尊胜非是凡小所能知故以是真如自在用故。

  如是(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料拣余义有三初二门三大异。

  是故(至)不相舍离故。

  释曰次一经二义证先说真如门各别立故后说生灭门得并立故。

  余种种相(至)自当理明。

  释曰后余相指别明即指下文第论七末以何义故四门结中皆悉通名随顺法性为欲显示法性虚空乃至广大圆满无分际故。

  已说(至)破异门。

  释曰后门自入门破异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真如门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与本量等。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法说有二初解义门有四一入门遣执初略徴释后蹑徴释谓有众生执彼所入一法界心以是本故亦广亦大又计能入真妄二门以是末故亦狭亦小故以此论对治此执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意云既真如门亦是所入与其本法广大量等非是狭小云何妄执法广门狭问其真如门由是所入可与本等则破前执且生灭门既非所入云何亦说与本量等答非为生灭亦为所入方与本等良由所入是体能入是用体用相依不可定异故说生灭亦与本等云何妄执法广门狭若尔何故前论七异之中说生灭门与本别耶答前论为显能作本法一向纯净所作之门具通染净纯杂有殊言与本别非谓门法大小不同说与本别故今释论叙异执中真妄二门亦狭亦小双举二门齐生异执故对治中泛尔而言门亦所入与本量等以无言拣生灭一门非是所入不与本等或可以用合体与其本等故生灭门亦是所入又或生灭全入真如既真如门与法无异应知生灭与法不别故此二门皆属所入由是论指门亦所入与本量等或斯论意偏显真门是所入故学者应知。

  复次(至)差别相。

  释曰二显理绝相有为全真无差别故。

  复次(至)平等门故。

  释曰三等空契实五阴所空智见能空能所皆空入真门故。

  复次(至)真如门实故。

  释曰四以假归实生灭是假真如是实从假入实方究竟故此约生灭门中未得究竟觉从假入实归真如故若至究竟相尽成已无容更入真如门故已到一心更何修断前曾具指更不再陈。

  如本(至)终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从妄入真行相云何令推五阴色之与心举外六尘彰内六根毕竟无念又空六识为其行者通观蕴处界等终不可得空无所有能推智心了无形相十方谛求终不可得能所皆空自然入实故。

  以何(至)西方喻念。

  释曰次喻合有三初总徴问。

  为欲(至)破世间闇。

  释曰次别解释有二初喻觉欲显本觉出现智光破生死闇故以东方况于本觉如日发光破世闇故。

  无明(至)清净明故。

  释曰后喻念欲显无明出生染法隐净慧明故以西方况于无明如日没闇覆净明故。

  如本(至)不动故。

  释曰后合本论所迷东方喻于本觉所执西方喻于无明能迷之人以况众生由其迷故计东为西实非东方转为西耳盖因情迷谓东为西由其不觉执心作念实非觉心变为妄耳良以生迷谓心为念法合喻明于慈可见。

  自此(至)真如门故故。

  释曰后得益谓令众生了知真心无能所起即成修习真如随顺随顺因圆即成真如得入果满说念已离融归一心随顺既无得入何有。

  已说(至)正解门。

  释曰次对治邪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不入实智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显示(至)作根本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根本总相门有三初解义门恒沙邪道一切定执皆以我见为根本故人我见者执有主宰法我见者执法实故问五种人见于真计执云何说为人我见耶答古师二释一凡夫初学有人我者起此妄执名人我见二如来藏中而有二义一本觉佛性即当人义于上妄执故名人执二理实佛性当所观法今取初义说为人执。

  是故(至)为依而转故。

  释曰次引教证一切虚妄定执邪道皆以我见为依而转譬如一切林树草木皆以山岳为依而转。

  如本(至)法我见故。

  释曰后合本论邪谓邪道执谓定执。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二人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大要故。

  释曰次别开解对治人见正化二凡令除谬执生正解故准本趣中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被邪定龙树三文出没异者谓本趣中明造论意普使异生二乘菩萨除执着故由此彼文通为三聚八因中第二唯邪定者良以三聚散在八因各逐法门说其所被彼文正起对治邪执以为异生七执增盛且隐于余偏明此一故唯邪定此文而明邪不定者盖以谬执过失增故以正定聚极轻微故由此唯二如是三文各据一理互影偏彰俱无违故五种人见不广释者文相明故无大要故欲粗知者今应略辨初二于空遂生谬执佛说真空为除滞有而迷本意则谓豁然无物之空后三于有复起倒知佛说妙有为遣实有而迷本意则谓确实情有之有于人五种各具三文初执缘次执相对治一者已下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色为身故说法身寂寞如空便计法身全同虚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情有理无心离妄动真心周遍如斯性智岂同虚空二者已下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以不知下迷佛破有执诸法实故说诸法本空离相便计真如涅槃亦空云何已下正治妄执三者已下妄执性德全同色心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体具万德便计本觉有色心相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德本依真因染示现岂有色心自相差别四者已下妄执法性本有世染以不解下由迷佛说依真有染便计自体具有染法云何已下正治妄执净德本有妄染本无妄从法尔不与藏性而共相应若如来下反破可知五者已下妄执染净有始有终以不解下由迷佛说即是计执真先妄后众生有始涅槃有终还作众生云何已下正治妄执藏性离始则显生死无始藏性离终则显涅槃无终五种人执应如是知。

  如本(至)后际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三法见对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不须重释。

  释曰次别开解二乘异生有二法执一计生死二计涅槃皆为实有遂怖生死致取涅槃为治此执即说五蕴本性无生元是涅槃何起忻猒畏苦求乐。

  如本(至)涅槃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俱非绝离门。

  释曰如俱非绝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言显示(至)无所达故。

  释曰次别开解由除二执即证二空通达诸法言断心灭言断既断唯照唯寂心灭已灭唯虑唯止不见别法名无所达又照寂俱亡名为断断虑止咸绝名为灭灭又人法执除名为断断照除心绝名为照寂(照亦绝故)人法空泯名为灭灭虑空心息名为虑止(虑亦息故)照虑皆亡无所达故。

  如本(至)不入实智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生灭门中相待之法无相可说故知诸法一切皆非而有言说是佛方便假言引导本意令生离妄归真以念诸法令心生灭毕竟不能入实智故。

  已说(至)道相门。

  释曰后分别发趣道相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法身不现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说相可观。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观。

  言总标(至)趣入义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二初总标门又二初解义门复二初随相道诸佛所有愿海因海果海所化徒海菩萨随应称愿称因称果称徒随次修行不超不过皆趣入故通取此门发趣道相即解立义分中通达轨则门故。

  复次(至)如如行故。

  释曰后离相道一切诸佛随修遣修随相违相故于位地都无趣向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法中称如行故此依生灭说离相故又前段文明生灭门三世菩萨依佛次位趣向入故今此段文明真如门一切菩萨依佛绝相称如行故所以本论不显说者举生灭修彰真如故。

  如本(至)义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别释门有二初结指标观。

  就第一(至)证发心故。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三初三种发心分剖门有二初开门合本论。

  就初门中(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义有二初明信成就发心门有三初分门有二初总辨三门。

  第一(至)应观审观察。

  释曰后别指前一于信成就发心一门总标广说两重解释。

  就第一(至)是名为四。

  释曰次辨相有三初开问总标门次答释广说门二合分二初初重二门有二初开问又二初标意趣总问四者一问能修之人二问所修之行三问得成之信四问胜进之相。

  如本(至)堪能发心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别解二门又二初次第答释门有六一修行假者门准因缘分唯取上品十信众生以为所化此中通取三品十信为所化者因从正说此通兼正故。

  言自然(至)善根力故。

  释曰二本有熏习门。

  言显示(至)信心故。

  释曰三修行功德门。

  言信心(至)差别相故。

  释曰四言成时量门有三初牒门总指。

  即此门中(至)十五异说。

  释曰次引教别辨有四一指门徴起。

  一者(至)初发心住。

  释曰二正引经文分十五段一因缘无主经。

  二者(至)定金刚地。

  释曰二无量大乘经十爱乐心即十信心以信真理深忻幸故十信心者准璎珞云信想菩萨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三者(至)决定不退。

  释曰三慧明总持经。

  四者(至)无所阙失。

  释曰四法门名字经。

  五者(至)信品成就。

  释曰五清净三昧经难角地者即不定聚未如三贤得不退故具如前解。

  六者(至)六十劫量。

  释曰六金刚总持经。

  七者(至)平坦无草。

  释曰七智慧光明经父母天地地者十信善根与后贤圣为父为母作天作地下言地者即信位故。

  八者(至)具足圆满。

  释曰八实相本际经。

  九者(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圆满因海经。

  十者(至)唯三万劫。

  释曰十菩提因缘经。

  十一(至)其思极乐。

  释曰十一方便善巧经。

  十二(至)具足建立。

  释曰十二光明遍照经种子地者以十信心为后贤圣因种子故。

  十三(至)真实信心。

  释曰十三授记平等经信心性空十对遣拂言亡虑绝为真实信。

  十四(至)圆满信地。

  释曰十四如来藏识经以信为门收摄诸法无有一法而非十信乃至邪定不离信故。

  十五(至)信成就处。

  释曰十五菩萨璎珞经。

  是名十五异说契经。

  释曰三结数指说。

  如是(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问答说异如上诸经所说差别有极极近谓一刹那有极极远谓三僧祇或从性说长短俱非或从相说延促不定白以应根施设异故致使垂教有多端耳。

  今此(至)成就故故。

  释曰后依经合本。

  言显示(至)是名为三。

  释曰五发心因缘门有二初略释科分。

  言劝请(至)令发心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三初劝请因缘诸佛菩萨演教劝化十信行人令入发心不退位故。

  言救度(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次救度因缘十信行者见诸众生不集胜因长沦苦海欲垂救度悉使超升遂自发心置他乐处。

  言护法(至)能自发心故。

  释曰后护法因缘十信行人因见佛法欲破灭时不惜身命护令久住因此发心入不退故。

  言显示(至)是名为十。

  释曰六得益位胜门有二初解义门指信成就得解行者正明发心已去方具十名无退顺字名配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随义理说通指三贤总称解行十向亦具胜解行故已得预入圣胎位故初住入胎登地出胎中问住胎故。

  如本(至)因相应故。

  释曰后合本论拣邪名正对缘称因正因二字即是因熏相应二字即是缘熏缘顺于因故名相应。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举劣显胜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举劣(至)种子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举劣显劣门言举劣者以善既微薄惑又深厚故言显劣者虽值大乘不兴悲愿唯起凡小善种子故。

  言举胜(至)若退故。

  释曰后举胜显胜门有二初解义合本言举胜者谓善既深厚惑又微薄求学大乘胜妙法门言显胜者其人根性但未决定值顺则进遇逆便退故。

  若不(至)之种子故。

  释曰后随问还答心既不定何名胜人谓虽不定然望所求大菩提果得胜名故或望胜妙过凡小故。

  自此(至)之大意焉。

  释曰后总明余义有二初标门明本论中会十四经说信成就无定时故。

  所谓(至)亦有发心故。

  释曰后显相有三初信成时无定极远则历三祇极近则经一念中间不定随根异故本论唯说未经万劫遇缘发心影取更有过于万劫方发心故。

  自此(至)云何为四。

  释曰次发心因缘相有二初指徴四种。

  一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后解释四相有四一见佛因缘。

  二者(至)发其心故。

  释曰二供僧因缘。

  三者(至)令发心故。

  释曰三惭愧因缘或见或闻二乘法劣因斯求胜发大心故。

  四者(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随兼因缘学他发心欲思齐故末句通结不繁科指。

  自此(至)立不定称。

  释曰后解不定结前有三初述意徴起。

  所谓(至)东西转故。

  释曰次正辨行相值善师友顺缘向善遇恶师友逆缘造恶犹如轻毛随风转故。

  如本(至)二乘地故。

  释曰后属归本论。

  已说(至)二种门。

  释曰后后重二门有二初结指。

  言复次(至)总问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开问前重唯明信位行相若得成就决定发心后重复明信既成就要须发心发何等心。

  自此(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广答有四一标门总示。

  于此(至)皆通二故。

  释曰二科拣二利初直心缘真自他无二己益即他故通二利深心修善故唯自利悲心拔苦故唯利他次直心深心皆属自利念理起行唯自益故悲心利他拔苦与乐唯益他故后总显三心实通二利求益利他功归己故。

  皆悉(至)应审思择。

  释曰三指文劝思如言直心是标正念已下是释余二准知不繁具指。

  言正智(至)法故故。

  释曰四依文辨相有三初正智方便门直心是智即与地上根本正智作远因缘方便即是加行之义。

  言福德(至)行故故。

  释曰次福德具足门深心是愿即与后位万行功德而为依止住持因缘。

  言安乐(至)若故故。

  释曰后安乐成就门。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前后(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随门解义有二初前后相违难问门上文既说清净本觉离念离相证空证如一相一味名身名觉准此何不唯念真如下文复说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何须更假求学善行前后相违云何通会。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开通会释消难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宝王大摩尼宝故。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七一决断彼难门有三初譬喻善巧门有四一宝珠喻喻示一宝义有九门一宝即珠体二处在黄石三色唯深黄四形当正方五量满一丈六诸石皆具七住次三种八小大咸周九因宝石黄喻说文明法合可解。

  言性(至)体性明净故。

  释曰二性净喻。

  言垢(至)之垢故。

  释曰三垢染喻。

  言人(至)得净故。

  释曰四人众喻本论唯明贫穷懈怠不求宝人释论复云并及精进乐求宝人本释二论互影显故。

  已说(至)安立门。

  释曰次合说契当门有二初结指。

  宝喻(至)似彼石故。

  释曰后解释有四一合宝喻以前喻中九门配后法中九段义既齐均不繁且出。

  已说(至)离垢故。

  释曰二合净喻。

  已说(至)性德故。

  释曰三合染喻。

  已说(至)众生故。

  释曰四合人喻。

  已说(至)生解门。

  释曰后法说生解门有二初结指。

  于此(至)不须别释。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指劝除繁。

  如本(至)为对治故。

  释曰后属当本论。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二行者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法故故。

  释曰后解释由彼行人断恶修善获得理实照闇除疑故。

  已说(至)方便门。

  释曰三善巧方便门有四一结指。

  就此(至)有四种故。

  释曰二开属。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别释有四一修行根本门有二初分门。

  言般若(至)不住生死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释二门有二初般若无住门慧观诸法本来寂灭元是涅槃岂住生死。

  言大悲(至)不住涅槃故。

  释曰后大悲无住门悲观诸法业果不空哀摄群生不住涅槃。

  以随顺(至)不住道行。

  释曰次示缘结所以悲智双行不住生佛二界者由顺法性不住染净故及结悲智成不住道行故。

  修行(至)方便焉。

  释曰后纵夺结修行虽众功德诚多最胜最尊唯悲唯智不住道行为根本故。

  已说(至)不生门。

  释曰二恶业不生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令增长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为示行者无量恶业常生惭愧已作未作不令增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所以此位能止恶者盖顺法性离诸过故。

  已说(至)增长门。

  释曰三善根增长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略行五行一供养二礼拜三赞叹四随喜五劝请若取前门又具忏悔上至说十下至说二其数增减者随时广略尔受敬二字应作四句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敬而非爱如仆于主等亦爱亦敬如行人等非爱非敬如怨家等淳厚二字亦为四句淳而非厚暂时倾䖍厚而非淳虽久不精亦淳亦厚仰重尽终非淳非厚少时无奉由发爱敬意又启淳厚心感三宝护持致十善不退。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已说(至)平等门。

  释曰四誓愿平等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涅槃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相此示行者发起愿海修习因海摄取根海成就果海故。

  以随顺(至)总结其缘。

  释曰后结缘。

  自此(至)寂灭故故。

  释曰四显胜谓以少文通结前四顺性广大能令行者意乐圆满故成胜相前文所指余种种相至结总持决择分中理当自明即是此也总少持多名结总持。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四发心功德门有三初总结指。

  此文(至)安乐故。

  释曰次别徴释此明初住起广大心相似观智见法身故愿力自在由愿力故缘物兴悲由悲心故出现八相随时处等令根益故。

  如本(至)涅槃故。

  释曰后合本论明说初住能示八相余住行向理极成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上下显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拣异(至)相应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拣异地上门初住菩萨不名法身前业未离徴垢犹俱故异地上。

  言拣异(至)自在力故故。

  释曰后拣异具缚门初住菩萨无业果缚以大愿力自在受生非同已前仍有业系苦相身故初住菩萨既拣上下余住行向义必然矣。

  已说(至)云何为五。

  释曰六通经决疑门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应如是观。

  释曰次引经明义有五一文殊经有二初引经问地前地上此五十心何退何定答唯十圣位金刚智地性无转变已入真证为不退分前四十心颇梨珠地色随物现未得证智总名退分。

  今此(至)退分故。

  释曰后辨义。

  二者(至)节退相焉。

  释曰二大悲经有二初引经明举四处名为退分各彼中间名不退分意显初信乍求出离欲免沉沦拟进却回故名退分二心已去定当不退又于初住始入贤位后于初地创入圣阶拟进却返故名退分二住地去定当不退后金刚心将成大果难进趣故名为退分既登果道定不退故。

  今此(至)无边际故。

  释曰后辨义。

  三者(至)无退失理。

  释曰三证得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金刚位故。

  释曰后辨义。

  四者(至)自然住心。

  释曰四五明经有二初引经。

  今此(至)无阙事故。

  释曰后辨义十住位中果德已满有二义解一云终教初住成佛如梵行品初发心时即得菩提二云圆教亦说初住即得成佛如晋经云以是发心即是佛故清凉判云前则终教见性齐故后则圆教约法圆融故知十住果德已满顺论取前亦不退故。

  五者(至)名为退分。

  释曰五璎珞经有二初引经此说十住前六退分入第七住方获不退。

  今此(至)勇猛心故。

  释曰后辨义。

  今此(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此决疑有二初指劝观。

  如本(至)勇猛故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七赞叹功德门有二初结指。

  此门(至)发心功德。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显行相又二初总徴释下即二乘初住菩萨于二乘地不怖堕故上即佛果初住菩萨于佛果地不怖求故。

  如本(至)不怯弱故。

  释曰后合本论。

  以信知(至)之因缘故。

  释曰后结因缘。

  从上(至)决择分已焉。

  释曰后总结。

  自此(至)不须重释。

  释曰后总指不解余义门谓有其余解行发心及证发心并大段中问答决疑因论生论四门义相以文显故不须重释或为显示举初影后欲使准知复增后学思惟力故所以不释今遵释旨以判本文略示大纲无繁曲说次解行发心门即有二门初总标叹胜门后别示胜相门言初门者前位信满入发心住今从第二住心已去历位修至十向满心总属解行比前发心转殊胜故如本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已说初门后说第二门此有二门初显示时胜门后显示行胜门言初门者从初住心入劫修行至回向终初劫将满邻初地故胜未入劫修行时故如本以是菩萨从初正信以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言后门者先总后别于彼总别皆具解行言深解现前及以知法性等即先明解言所修离相及随顺修行等即后明行如本于真如净法中乃至般若波罗蜜故。

  已说解行发心门后说证得发心门即有三门初显发心体门次明示心相门后成满功德门第一门中复有三门初标释地依门次明示行体门后显说胜用门言初门者即明十地唯以正智证真如故如本证发心者乃至所谓真如故言第二门者根本正智所证真如由依动转生灭之识詺所证如说为境果或此转识三细一数举彼中转摄初后故但由本智依彼三细生灭妄识故说所证以为境界实论本智正证真如能所两亡何有境界唯有理智一相平等法身体故如本以依转识乃至名为法身故言第三门者此有四门一摄法上首门一随根延促门三实行不殊门四应根殊行门言初门者谓此圣者能于一念普至十方无穷刹中供佛请法利生依义故如本是菩萨于一念顷乃至不依文字故第二门者又能示现不次历地少时成佛化软根故复能示现多无数劫当得成佛导懈慢故随根能示无边胜用离言念故如本或示超地乃至不可思议故第三门者入地圣者实具四等因等行等证等时等故如本而实菩萨乃至皆经三阿僧祗劫故第四门者又能示现随处随根随欲随性行差别故如本但随众生乃至亦有差别故。

  已说显发心体门次说明示心相门又此圣者发三种心一者根本智无分别心二者后得智有方便心三者所依细业识心此第三心本后所依亦有转现举细影耳实非此心是圣所发为是二智所依微细生灭之染不能同佛一向纯净故合所依为发心相如本又是菩萨乃至微细起灭故。

  已说明示心相门后说成满功德门总明菩萨因位穷时现报利益功德成满异佛位故果位彰时后报利益寄色究竟处即于彼身示成菩提受佛位故别明菩萨起究竟觉契合本觉一念相应顿断无明成就种智自然而有应化大用周遍十方利群品故如本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乃至利益众生故。

  已说三种发心分剖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有二门初兴疑致问门后以理正答门初门者谓有空处皆有世界有世界处皆有众生有众生处皆有心行如是境界分齐难知若无无明则无心想云何能知名为种智如本问曰虚空无边故乃至名一切种知故后门者谓由内尽妄想心故能外广知一切境界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既证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离于妄念故尽妄念方始能知众生具妄见境有限妄不称性故不能了佛无妄见无所不见契一心源为法实性既诸妄法并在本觉佛心之上是能依相以体照相有何不知是故如来以同体智起胜方便开示法义摄化众生名为种智如本答曰一切境界乃至一切种智故。

  已说问答决疑门后说因论生论问答门(正难种智微业用故名因论生论门焉)此有二门初发起难问门后决择通答门初门者谓如前说佛有自然难思议业现应化身遍十方界利乐众生众生见身乃至闻法无不获益何故众生皆多不见如本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乃至多不能见故后门者谓佛法身遍众生心本无作意现不现时但依根有厌求感缘即现非佛法身自有出没生心如镜镜若有垢则不现像心若有垢即不现佛如本答曰诸佛如来乃至法身不现故。

  已说(至)是名为七。

  释曰四修行信心分有二初结指分门。

  能治(至)具相云何。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七一能治所治门有三初牒徴。

  本曰(至)信心分。

  释曰次唱本上句所治所化之境下句能治能化之教。

  论曰(至)之教法故。

  释曰后作释有三初能所对明于所化境谓能对治懈怠及不信故。

  所化(至)正定聚故。

  释曰次所化分齐。

  言契当者(至)通利益故。

  释曰后辨二契当为化邪定未信之人说信心分令起信故为化不定已信之人说修行分令起行故或后信修通利邪定不定聚故信而能修修具信故。

  已说(至)分剖门。

  释曰二信心品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如实行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直问(至)信心故。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问信心。

  言直门(至)修行故。

  释曰次问修行。

  就第三门(至)广答门。

  释曰后答信心有二初分门。

  言总答门(至)有四种故。

  释曰后释相有三初总答。

  言总问门(至)为四故。

  释曰次总问。

  就第三门(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分门。

  言信本(至)法故故。

  释曰后辨相有四一信本达彼诸法会归一实以信真如为根本故所信之境法界无穷能信之心功德称性。

  言信佛(至)智故故。

  释曰二信佛欣求净德发起善根一念信心终成佛道。

  言信法(至)波罗蜜故故。

  释曰三信法希求妙法信重大乘出生三世诸佛获得一切种智。

  言信僧(至)如实行故故。

  释曰四信僧欲阶圣位信敬众僧当得菩提绍隆佛种。

  已说(至)善巧门。

  释曰三修行善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无量三昧。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至)此信故。

  释曰后广示有五一答前所问门以前问云云何修行故此答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

  言通达(至)为五故。

  释曰二总问所说门。

  言略答(至)止观门故。

  释曰三略答门数门有二初述义合本。

  何故(至)法如是故。

  释曰后徴释次第称根说行从易至难自浅至深法应尔故华严大疏相应大论九门决择恐繁不引。

  次就(至)应审思择。

  释曰四略问广答门有二初合门劝思。

  第一(至)谓开问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五一施门有二初略问又二初牒指。

  后后诸门应如是知。

  释曰后例余。

  就广(至)教法施。

  释曰后广答有二初科分。

  言财物施(至)所愿惜故。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财物施有二初解义门又二初明无吝随时随处内财外财若有求者毕无吝故。

  何等(至)是名为二。

  释曰后显物类有二初总指二相。

  就内物中(至)内财物。

  释曰后别明二相有二初内财施心识无形云何行施谓示显密巧方便故令彼智慧得增长故。

  就外物中(至)外财物。

  释曰后外财施妻子奴仆爱无毕守衣严宫舍殒不随身幸遇求者于何不惠舍妻奴等问答损益相应大论广显示故。

  如本(至)欢喜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随应施。

  释曰次随应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与无畏故。

  释曰后解释五根已坏有苦与救五根将失有难与拔遇病施安逢愚教智凡有来求随应施彼。

  已说(至)教法施。

  释曰后教法施有二初结指。

  云何(至)菩提故故。

  释曰后解释一切求法普为除疑增智修因出苦入乐如贪名利且失慈悲常行二利必证三身。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二戒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建立(至)邪见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四一戒相标宗门远离二字贯下三处谓贪嗔邪见故成十戒嫉欺诈謟相从说故。

  言成就(至)寂静故。

  释曰二戒品胜处门别劝出家寂处居故。

  言具足(至)禁戒故。

  释曰三戒行不轻门以佛禁戒乃名师母训匠轨范生功德故小罪生怖者如戒经云勿轻小罪以谓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故劝深防师母戒故。

  言守护(至)过罪故故。

  释曰四不令诽谤门防护嫌疑如重禁故。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忍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显示(至)不坏报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有二初略忍伏我门。

  言显示(至)法故故。

  释曰后广忍无我门论解八法勒成四对如次即是利乐衰苦毁嫌称誉义势仿同相合辨故此八种法行相异者财荣润己损耗侵?故名利衰遇过而谈遇德而叹故名毁誉依实德赞依实过论名为称嫌逼迫侵形心神适悦名为苦乐如是八法亦名八风四顺四逆亦名八贼四耎四强行者持心不令动故。

  已说(至)精进门。

  释曰四进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通示(至)怯弱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通显。

  就别(至)精进门。

  释曰后别释有二初分门。

  言无障(至)速离众苦故。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无障门如能精进为出离因若复懈怠是沉沦本。

  言有障(至)增长故故。

  释曰后有障门多劫余业今生现前为恶纵心修行作障诸魔外道恶鬼凶神事务牵缠病苦侵逼其心勇进起行对治礼忏殷勤请随谛敬回向大觉增长善根故。

  已说(至)是名为四。

  释曰五止观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后依门示相有四一标释止轮门此中止息缘变之识遮护散乱之思唯住一味真如静性不令其心出缘余境标陀云主阿罗云伴以定为主以慧为伴令缘真故谓加行慧为伴根本定为主预修加行随顺根本故或于止定同时有慧但定增胜慧为伴耳奢摩他者此云止也。

  言总标(至)观义故故。

  释曰二标释观轮门此中通达亲疏因缘之门善知自共生灭之相以观为主以定为伴令缘事故前后俱时准前可释毗跤舍那此云观也。

  言略释(至)双现前故故。

  释曰三略释随顺门定慧互藉止观相应息虑冥真双现前故。

  就广释(至)是名为四。

  释曰四广释止轮门有二初分门。

  就第一(至)大因缘。

  释曰后释相有四一止轮因缘门又四一总显缘数。

  言住处(至)难成就故。

  释曰二别释缘相有十五门一静处意绝攀缘处离愦闹是非既息止观必成。

  言独一(至)互动烦故。

  释曰二独一初习未久要近明师经炼既成故容独一。

  言所居(至)有觉轮故。

  释曰三方善有觉轮者觉是寻伺亦即恶慧轮具摧伏损坏定心故云觉轮亦可东方西方有觉有惑能摧散乱名为轮故谓东方日出表本觉明西方日没况无明闇观真治妄不亦然乎向东背西良有表也。

  言衣服(至)不能入故。

  释曰四衣服修道出家须被坏色观心入定要用法衣应是彼虫怖三色故。

  言饮食(至)无有定故。

  释曰五饮食干练伽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罗者此云散离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无合集当用散离有仙性故者如昌[廿/补]苟?久服长生薯蓣萝卜多餐白发以兹所食虽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损益故受用时节自至日中已前不定俱许用故若过中食以非时故不得定故。

  言结界(至)不能入故。

  释曰六结界此中有三述相徴起正陈咒句显示功业俱卢舍者此云净秽中间谓如竖布五百弓量又云一牛吼量谓二里半。

  言舍宅(至)皆悉开闭。

  释曰七造舍结齐茅舍尚索合仪屏息禅房要须如法。

  言言语(至)心识出故。

  释曰八不语声能乱定语最牵心随处随时唯寂唯默。

  言坐像(至)是名为五。

  释曰九造坐言坐像者即禅床也以世掎机撼摇纵性故若坐禅床安详敛心故。

  言坐其(至)是名为十。

  释曰十坐中两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坐多诸戏论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诸功德是成佛仪[(同-(一/口)+巳)*或](音其)[出*(同-(一/口)+巳)](音戏)意因曲斜之义。

  言出入(至)不出入故。

  释曰十一时节辰容就粥午许结齐除此二时不出入故。

  言知识(至)以为友故。

  释曰十二知友痴禅毁作盖守屋愚正定观心要亲道友。

  言印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十三印知像前持咒乃现字轮观察其形便知邪正。

  言植善(至)是名为二。

  释曰十四植树松木节操欲令行者坚贞石榴辟邪悉使恶魔远离。

  言字轮(至)当付此轮。

  释曰十五字轮以此字轮服于冒臆由是因果大恩师故亦为贤圣大恩海故[囗@(王/珏)](音冰)。

  如是(至)如是而已。

  释曰三纵夺显意。

  如本(至)静处故。

  释曰四合归本论。

  已说(至)云何为七。

  释曰二修行止轮门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观察故。

  释曰后依门释相存心门中端坐正意唯向真空寂静理中令心住故不着身门身本不有色相元无既悟自性即空不着气息等故不着心门了知虑心性无有故见等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相亦除遣故自此已下别出身心空无所以盖以诸法本来无相本非生灭何有身心实不空耶勿谓心空还纵空心外缘空境以心及境不可得故第四门中以第三门仍有总空身心无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门亦除遣故以至无遣是此门故第五门中恐有驰散动乱之心即当摄束令住一性第六门中显尽法界一切诸法唯是一心俱无外境然此一心亦无自相不可得故第七门中指前所说如是定心于时于处不离不舍故。

  已说(至)得益门。

  释曰三止轮得益门有二初结指。

  谓若(至)不退故。

  释曰后解释准因缘分明止观门被凡小根修定慧行良有益也谓今修止所获之利而有四种一者得入理定二者深伏烦恼三者增长信心四者速成不退。

  已说(至)不入意。

  释曰四拣入不入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言入(至)入趣意焉。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得入意趣。

  言不入意(至)不入意焉。

  释曰后不入意趣有二初解义门。

  如本(至)所不能入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体大(至)三昧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体大无边门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体一相无二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真如三昧行犹相也相犹体也。

  言眷属(至)三昧故。

  释曰后眷属无尽门真如三昧以为根本而能出生无边三昧作眷属故。

  已说(至)对治门。

  释曰四魔事对治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五。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总科。

  言众生(至)阙四事故。

  释曰后别示有二初略示总持门有五一众生胜劣门有三初总指具阙。

  云何(至)终无离障。

  释曰次别明具阙。

  今此文中(至)无善根力故。

  释曰后取阙合本。

  已说(至)假人门。

  释曰二障碍假人门有二初结指。

  作障(至)是名为四。

  释曰后解释有三初所治人有四一纵夺收束。

  所言(至)故名邪道。

  释曰通辨主属有二初列数类后明障乱二文合也。

  魔及外道(至)且略不释。

  释曰三决择四类有二初不释二因由。

  鬼及神事(至)纲要略说。

  释曰后略明二行相有二初总提纲领。

  言十鬼者(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别辨名义有二初鬼有五一显名字。

  如是(至)是名为用。

  释曰二释十用。

  如是(至)如第一称。

  释曰三辨三因四明总障五会用名此三合也。

  十五神者(至)是名十五。

  释曰后神有三初显名字。

  此十五神(至)作应时境。

  释曰次明别用。

  如是(至)恼乱行者。

  释曰后辨通障。

  魔事及外道(至)应如是知。

  释曰四科拣差别诸魔令作恶外道令舍善鬼能障身神能障心名随所能差别如是。

  如是(至)俱非对治。

  释曰次能治法有三初徴列。

  言随顺(至)随转对治。

  释曰次别示有四一随转对治了其过患皆本觉德作此对治咸从如化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见有增微德分大水亦如前说有名数量无名数量二功德故。

  言相逆(至)相违对治。

  释曰二逆违对治汝现谓正我判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灭。

  言俱行(至)对冶相。

  释曰三俱行对治前则慈心观德次以智心观失今则慈智均平故令逆顺一味德障俱治两边不滞。

  言俱非(至)对治相。

  释曰四俱非对治竟住繁兴心绝思虑欲为障乱其可得乎。

  如是(至)略去而已。

  释曰后指略。

  如本(至)所惑乱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二者是别。

  释曰三所作业用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总相(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依门辨相有二初释总。

  今当(至)男女故。

  释曰后明别有二初异类鬼神多现四恶趣形令怖畏故魔多现作端正天形乱行者心外道多现男女人形退其志故。

  言等相者(至)乱行者心故。

  释曰后同相男修现男女修现女在家出家亦现同相欲令行者见其同类生乐着时乱其心故。

  已说(至)行法门。

  释曰四对治行法门五因治得益门二合有二初结指。

  谓有(至)心摄法界。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别释对治有二初当念唯心是上大科对治行法门也。

  无量(至)中中离相。

  释曰后境界即灭是上大科因治之力得益门也。

  一切(至)伏谬执故。

  释曰次总须对论风风永止境寂离相波波尽住心澄无得由此摧邪及伏执故。

  如本(至)修不为恼故。

  释曰后以不通证。

  已说(至)说相应观。

  释曰后广示散剖门有二初结指科分。

  就第一门(至)是名为三。

  释曰后依门解释有八一现相门有三初明所治有二初所现三像。

  若外道人(至)神力故。

  释曰后能成六门有二初列释六门。

  言造像者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造三像有二初总徴。

  且作(至)当如何耶。

  释曰后别释有三初造天人像有六一造像门有二初明九处咒有三初总徴。

  谓头面(至)成立此处。

  释曰次通指。

  谓若(至)更转明利。

  释曰后别示有九一造眼有三初标所为次明咒辞后显功业三文合也造耳等八皆有三文下不重释准斯例判。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二造耳。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三造鼻。

  若为(至)更转明利。

  释曰四造舌。

  若为(至)方作面像。

  释曰五造身。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六造手。

  若为(至)指圆爪具。

  释曰七造足。

  若为(至)好女相好。

  释曰八造头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乱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灵亦如经律异相中说南天竺国有一?师北天竺国有一木师木师造女?师描身互谓是实事可类也。

  若种种根(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辨心轮咒有承前标兼述行相并显咒句及明功业如文可见。

  已说(至)祷祀门。

  释曰二祷祀门有二初结指。

  为成(至)为门之要。

  释曰后解释有四合也。

  已说(至)神咒门。

  释曰三神咒门有二初结指。

  以前(至)更须神咒。

  释曰后辨释有二初承前徴。

  所谓(至)立神咒门。

  释曰后须咒答有三初显二事。

  若为(至)周遍庄严。

  释曰次明二相明二初庄严亦有徴为明咒显功。

  若为(至)自在往来。

  释曰后往来亦具三也。

  今以此事为门之要。

  释曰后结此要。

  已说(至)立诵经门。

  释曰四诵经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阿呼门。

  释曰五阿呼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立劝请门。

  释曰六劝请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次造菩萨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诵经门。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明六通别。

  别相(至)云何。

  释曰后决二别相有二初造像门又二初问答徴起。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后广明行相有二初造根有九一造头具为咒业余八准此。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二造面。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三造眼。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四造耳。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五造鼻。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六造舌。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七造身。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八造手。

  若为(至)具足成立。

  释曰九造足此明外道为乱行者别用神咒造菩萨像。

  造作(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

  已说(至)等故。

  释曰后诵经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形相门。

  释曰后造如来像有二初结指。

  就此(至)所余五门。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略显通别。

  造像(至)名别而已。

  释曰后广明别相有二初根心合辨。

  所加句(至)叉婆尼。

  释曰后咒句别明有二初造根加句二文合也。

  付心(至)无所不了。

  释曰后造心别咒三文合也。

  已说所治次说能治。

  释曰次显能治有二初结指。

  若清妙(至)难可了知故。

  释曰后剖释有二初别治三像有三初对治天人像有二初邪正杂乱问二文合也。

  解释(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六门除遣答有二初总开六门。

  言咒知(至)以之为别。

  释曰后别示六相有六一根坏不坏门有二初咒知真伪。

  诵咒(至)诵内咒故。

  释曰后开示咒句有二初徴释二意。

  诵外咒时(至)以之为。

  别释曰后决择二相有二初外咒。

  言内咒者(至)皆无所有。

  释曰后内咒有二初徴释释中亦具所为咒业。

  所余(至)略去不释。

  释曰后略余。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二圆珠有无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三光入不入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别。

  释曰四发结不结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五双背无著门亦二合也若实若虚皆是自己妄心分量显现境界行者尔时不取真伪皆非实故以之为治。

  已说(至)以之为治。

  释曰六俱取不着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无著门。

  释曰次对治菩萨像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诵咒门(至)略而不说。

  释曰后依科辨相有二初了知邪正门有三初徴起次咒心后略余三文合也。

  已说(至)无执着故。

  释曰后观察无著门二文合也。

  已说(至)名如前说。

  释曰后对治如来像有二初结生徴指亦具二门即前了知邪正门及观察无著门。

  言神咒门(至)应审思惟。

  释曰后辨咒劝思。

  谓有(至)诵何等咒。

  释曰后通治诸障有三初诵何咒。

  谓有神咒是通非别。

  释曰次指通咒。

  所谓(至)不能恼乱故。

  释曰后引经示有三初问答赞胜次具陈咒句后别叹功能三文合也。

  如本(至)具足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乱识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如是(至)行者信故。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二初三人异说论言多说不遮少分有互说故各说自得贵乱行者生信乐故。

  所说(至)相续作一焉。

  释曰后三法别明有三初陀罗尼门有二初辨行相有二初天像邪咒三文合也天像行者两身光明合为一光故名相续。

  尔时(至)终不为恼。

  释曰后行人正咒三文合也。

  如本若说陀罗尼故。

  释曰后合本论。

  已说(至)修行因门。

  释曰次修行因门有二初结指。

  修行(至)智慧故。

  释曰后开示有三初纵夺显说次徴释邪利后属当本论三文合也。

  已说(至)果满德门。

  释曰后果满德门有二初结指。

  圆满(至)是真涅槃故。

  释曰后开示亦三合也。

  已说(至)或人门。

  释曰三或人门有二初结指。

  如是(至)云何。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徴。

  所谓(至)未来之事故。

  释曰后释有二初令达过未二文合也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过去未来二世境界极远能知八万劫事极近善达经一生事惑乱行人令彼自信得过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获圣智也。

  言现达智(至)智故。

  释曰后令达现在二文合也如对多人说彼心中所思善恶吉凶之事记别不差而其行者不知邪入谓是正智岂非惑也。

  已说(至)缚缠门。

  释曰四缚缠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名利之事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认为内德纵辨恃才不了外魔驰名染利为彼缠缚不得解脱。

  已说(至)生乱门。

  释曰五生乱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牵缠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善根徴劣魔变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

  已说(至)非真门。

  释曰六非真门有二初结指。

  谓外道人(至)变异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外邪使人得相似定始自一日乃至七日适悦身心令无馁渴或饮食失则或面色更移若起着心皆堕邪道。

  已说(至)离邪门。

  释曰七难邪门有二初结指。

  言劝请(至)业障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策心修智离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

  已说(至)令了门。

  释曰八令了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外道见故。

  释曰后辨释二文合也真如三昧十方诸佛证穷我见禅那一切外道尊奉观心见性宜修一行之禅舍妄冥真勿味世间之定。

  已说(至)功德门。

  释曰五赞叹三昧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之所惊动。

  释曰后辨相有三初唱本。

  论曰(至)是散说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总标门(至)利益故。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总标。

  散说门中(至)别说门。

  释曰后散说有二初科分。

  言总问门(至)为十故。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总问。

  就别说门(至)而所成就。

  释曰后别说有三初德由真成。

  云何(至)之所惊动故。

  释曰次徴起别释。

  如其(至)应审思择。

  释曰后指次劝修。

  已说(至)益损门。

  释曰六两轮具阙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菩提之道。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六。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就第一门(至)六何为四。

  释曰后开解有六一阙观止失门有二初标举徴起。

  一者(至)观俱转。

  释曰后示相结劝梵语释健诃尸此云气盛瓦炉如世窑室人入昏迷无观修止心定沉没阿那毗提此云风病中风之人必不勇健阙观修止心懈怠故婆多诃弥尸此云无根人天然无根不味于境无观修止安希集善第四失中如坏根人值难坏根于欲何利阙观修止心无悲故。

  已说(至)是名为三。

  释曰二修行观轮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就初(至)行苦。

  释曰后依门剖释有三初苦相观有三初总开二苦。

  言坏苦(至)坏苦而已。

  释曰后别显二相有二初坏苦有三初所观破坏此一坏苦有二义解一云五有为中贪嗔痴等是不清净信进惭等是善清净或净破染或染破净所观善恶互坏名苦非乐受坏方名坏苦此解本论于世间中偏取有为染净相形释坏苦义二云世间有二一具足世间即生灭门摄觉不觉义收有为无为故前十异名世间门虽包九法然此偏取四种无为及四觉故亦可本觉圆满功德由是名为具足世间二妄想世间即五有为正解本论有为之法此二世间互相破坏行者观之故为坏苦。

  若修(至)须臾变坏故。

  释曰次能观成益后属当本论二文合也一自作一指生灭门所人一心也甚深之法唯从能作立其名故观成契本一自作一耳。

  言行苦(至)以是故苦故。

  释曰后行苦二文合也行者应观心行迁变微细生灭极生猒怖俱舍颂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极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猒怖。

  已说(至)云何为三。

  释曰次无常观有二初结指标徴。

  一者(至)忽尔而起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观过现未如梦电云暂有还无才生即灭。

  已说(至)无一可乐故。

  释曰后不净观二文合也从头至足无一可观行厕漏囊?瓶虫舍举身不净遍体无馨秽恶交流于何可乐。

  已说(至)是名为二。

  释曰三缘生立愿门有二初结指分门。

  言缘(至)甚为可愍故。

  释曰后依科释相有二初缘生思惟门又二初解义门后合本论二文合也之者至也谓环巡三界轮转四生乍死乍生时来时往故曰又之。

  言建立(至)第一义乐故。

  释曰后誓愿遍布门亦二合也。

  已说(至)不离门。

  释曰四两轮不离门有三初总结指。

  所谓(至)圆满果故。

  释曰次别解释有三初述要由布愿云须霔行雨华严经云如龙布密云必当霔大雨菩萨发大愿决定修诸行。

  若为(至)令无偏故。

  释曰次徴释。

  具两轮相(至)分明显示。

  释曰后引证有三初徴指启请。

  尔时(至)无上大觉地。

  释曰次雄尊为演此有数段不欲繁唱但用科消足知义相以颂喻中初譬喻字及无有字贯下四用又颂合中初之三句通合阙一第四一句贯下四用后有七句顺返释成。

  今此经文为明何义。

  释曰后龙树重明有三初徴。

  谓为(至)俱转故。

  释曰次释有五一动寂无碍境有动寂心分止观于寂境中止观俱行于动境中止观双运故寂中有动乃动中有寂故清凉云定慧虽多不出二种一事二理制之一处无事不辨事定门也(遗教经意)能观心性契理不动理定门也(涅槃经意)明达法相事观也善了无生理观也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或单明理定二观亦尔或敌体理事止观相对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起信论止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为止而观因缘生灭为观或以理观对于事定如下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或俱通二如下文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是也或二俱泯非定非散或即观之定但名为定如观心性名止定是也或即定之观但名为观如以无分别智观名般若是也若说双运谓即寂之照是也所以局见之者随瞩一文互相非拨偏修之者随入一门皆有克证然非圆畅今当事观对于理定此是菩萨微妙行门触目对境常所行用希心玄趣幸愿留神故斯具引宜遵妙劝此中所明观多就动就有就事止多就寂就无就理详之可见。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二有空齐照。

  复次(至)俱转故。

  释曰三事理双明。

  复次(至)无有观故。

  释曰四相待无性。

  复次(至)无差别故。

  释曰五互即亡差即体而用自智即用而体自寂法界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

  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释曰后劝前之三义心境历然自浅之深从易至难后之二义摄境从心相待二空互融一体诱[禾*夜]行人有次第故。

  如本(至)不可得故。

  释曰后合本论即当前引清凉迹指或以事观对于理定如文可见。

  已说(至)所治门。

  释曰五两轮所治门有二初结指。

  若有(至)怯弱之见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止轮所治由止达空能治凡夫著有由止见性能治二乘乐空。

  若有(至)不修善根故。

  释曰后观轮所治由观化物能治二乘舍悲由观修善能治凡夫无进。

  已说(至)俱转门。

  释曰六两轮俱转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至)善提之道故。

  释曰后辨相二轮之内若随阙一不证菩提为大过故故涅槃云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是知遍是遍慧是愚是狂若阙一门无明邪见此二双运成两足尊。

  已说(至)不退门。

  释曰七劝劣向胜门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住正定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七。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言显示(至)众生故。

  释曰后决择有七一假人门十信已得信进念慧四心下品不胜进人。

  言归依(至)初学是法故。

  释曰二学法门十信下品初学诸佛地前地上大乘法故。

  言厌恶(至)为欲退故。

  释曰三退信门有三初总解释十信下品虽闻深法由根下劣怖而欲退。

  云何(至)发退意耳。

  释曰次别辨明一者怖处谓世界粗恶人情险诐违逆境多出离心少二者怖缘依正既乱圣贤不临纵遇出兴虑难从化。

  如本(至)意欲退者故。

  释曰后合本。

  论言如来(至)因缘故。

  释曰四殊胜门有三初总解释次别辨明后合本论三文合也。

  言承力(至)净土故。

  释曰五妙处门。

  言得善(至)恶道故。

  释曰六不退门。

  言引经(至)住正定故故。

  释曰七证说门。

  已说(至)利益分。

  释曰五劝修利益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应勤修学。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是名为八。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

  言举前(至)我已总说故。

  释曰后开示有八二总结门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者此有二解一准因缘分八因第一总相二字谓以总字唯属前重八种所入摩诃衍法相之一字即余二十四种门法故此总字但结初重八种摩诃衍以其根本摄枝末故二准立义分龙树解总字此一总言于两处中是总体故所谓望止及下临故上目前重下即后重各取所入是总体故此中八种摩诃衍法具收前后两重本法前后两重俱名八故又此两重能作之体俱名为本两重八门俱名为末以本摄末故无所遗宜记此语后亦用故。

  言举益(至)无上之道故。

  释曰二令修门欲成行因以严佛果当于此论受持其文思惟其义修行其行圆证其觉十法行中略陈三故。

  言显(至)所授记故。

  释曰三功德门上蒙诸佛授记下感菩萨护持本论略无释论影出。

  言此类(至)不可为喻故。

  释曰四示胜门。

  言举(至)不可思量。

  释曰五赞扬门有三初总相解。

  若假使(至)能称叹之。

  释曰次别义释有二初举胜况劣胜谓诸佛劣属凡少本论举诸佛莫赞释论添菩萨难宣意显因果迭称岂说功德少分。

  一日(至)不可说故。

  释曰后以少况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议即言说疑剩二议合加中故应云不可思中不可思故于意既足在句亦文耳。

  如本(至)无有边际故。

  释曰后合本论。

  言举(至)受大苦恼故。

  释曰六令怖门有三初明谤过如般若经广说诽谤大乘经罪遍历十方大地狱中受大苦故。

  是故(至)劝请行者。

  释曰次牒结劝。

  自此(至)三宝之种故。

  释曰后重示失。

  言殊胜(至)具因海故。

  释曰七离谤门有三初圣贤因海横竖时处因果圣贤皆以摩诃衍法而为根本果具因海因圆果满故。

  如是(至)本觉佛故。

  释曰次诽谤罪深伐一如来伐一菩萨罪尚难陈况伐一切诸佛菩萨罪何可量况更断绝自本觉佛据障深厚隐覆说故。

  如本(至)得成净信故。

  释曰后合归本论三世菩萨悉皆依此摩诃衍法成就净信如是胜法何得谤耶。

  是故(至)应审思择。

  释曰八劝人门。

  已说(至)遍布门。

  释曰后结前回向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普利一切众生界。

  释曰后开解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指劝。

  诸佛(至)此义云何。

  释曰后分析裁门有三初总结门有二初摄前所说门有二初通解总徴于上论中立义所说三十三释今此一句通括摄故末句总徴。

  言诸佛(至)其德胜故。

  释曰后牒文别释有三初二字明不二分二初牒本释论举诸佛意彰不二良由不二离根离教难思难议故此以人显法以劣显胜举诸佛犹劣彰不二独胜论置形言意在于此。

  大本(至)劣故。

  释曰次引经证圆圆海者有三义解一云两重八种所入之法第一义谛圆满因海当上圆字此不二法无德不具既深复广名为圆海与八所入为所依故从法得称圆之圆海名圆圆海云云诸佛证果已圆满故当上圆字不二圆海法尔成就彼诸佛故从人得称名圆圆海一云圆离门法根教别相圆与门法根教为依果海自体立圆圆名斯则圆之又圆其犹玄之又玄此圆圆海成就诸佛独尊胜故然彼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果海诸佛劣故虽是果佛仍属因分若对果海还成劣故。

  若尔(至)是故无过。

  释曰后会违妨若说诸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尔何故华严说舍那佛摄三世间而为身心以三世间无法不摄彼佛岂不摄圆圆海若许佛摄宁不成就答舍那虽摄三种世间然是因分摄为身心彼三世间如四法界十玄六相俱属因分故庐遮那摄三世间以彼同是因分法故然非诸佛能摄果分以彼佛劣不能摄胜圆圆海故美哉龙树善决前疑举摄不摄答之妙矣。

  言甚深(至)应审思择。

  释曰次二字辨所入两重能入已得名深两重所入胜如能入故名甚深上立义分解轨则门通举诸佛三世菩萨无不乘此三十二种甚深安车入佛地故彼中能入名甚深者盖从所入名甚深故。

  言广大义(至)名字焉。

  释曰后三字解能入能为自法作名义者有二义解一两重能入真俗各自与所入法作广大义即与所入作名义故门中广大非是法中大乘二字之大义故一云两重能入真俗自体从能依义立广大名斯则自门自体能依广大二种名义还与所依自门自性作名义故。

  已说(至)字相门。

  释曰后能说自相门有二初结指。

  言我今(至)此焉欤。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牒本释此中总字持种种说指立义分者下总字即与此同意以一字目彼两重所入总体以本摄末两重能入不出本外故一总言通持多说能说自相正曰总字总言含摄无所遗矣又以带言显离言故。

  何故(至)如意论故。

  释曰后伸问答显大乘论何义不具似如意珠随意皆雨。

  已说(至)令广门。

  释曰次令广门有二初结指。

  言回此(至)应如是观。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明行相此有牒释彼列问答如文可见但以本论如法性言分为三处如谓真如法谓一心性谓本觉出常情故。

  如是(至)亦如是故。

  释曰后辨利益所举三喻次配三法如地平等如海广大如空明了或复三喻通显三法以小成大展狭为广等无差故。

  已说(至)普利门。

  释曰后普利门有二初结指。

  言普利(至)众生界故。

  释曰后解释以前平等广大明了圆满功德施众生界成正觉故。

  欢喜(至)众海中。

  释曰四示劝流通有四一述圣劝生又四一显位劝根十地初一名欢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又历大位复经大劫修于大行求证大果名为大士自言至心诱劝佛子令大众海发敬信故。

  我已超(至)始入无。

  释曰二彰自入地菩萨自言今我现身已出十信毛头凡夫又出三贤不退凡夫三角即当三贤位人能与惑风角其力故或得不退如麟角故经过加行能生见道七觉华位修四善根出三贤位入十圣地初无数劫已经历满第二僧祇才始入无谓绝二相具证二空名始入无亦可此中回文不尽应以无字置二字下就此方言始入第二无数劫就西言始入第二阿僧祇。

  如宜(至)人我之名。

  释曰三捧文涤障论主正劝内外佛子宜用左右手捧展本释文如临明镜即睹形容窥自七识之面见带六欲之尘内观法执之秽形外视人我之垢体宜将法水洗涤尘劳令用教风吹竭欲海。

  汝等(至)具出生。

  释曰四克果满德汝等佛子依劝遵行三身菩提如伊三点四德涅槃如池四口圆现具出不亦宜乎。

  我从(至)具足说。

  释曰二赞论含经有三初睹广在略龙树大士上从天界下入龙宫所窥圣教总一百亿其于了义尽向本论立义分收。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次捧诵功奇若有男女自手捧执此本论卷如自捧执百亿本经或复自口诵斯本论立义分文如自口诵百亿本经所得功德诸佛圣贤出尘数舌经恒沙劫说不可尽。

  何况(至)之所诠。

  释曰后思修德胜若但手捧或复口诵所得功德尚说不尽何况观察思惟深义所获功德不思议中不思议故。

  有善男子(至)不能尽。

  释曰三起谤?深有四一谤罪难宣。

  是人(至)不能救。

  释曰二诸佛莫救。

  是故(至)应修行。

  释曰三洪慈再劝。

  实不可生(至)大乘教。

  释曰四大悲重止。

  当愿此劝(至)不说刹。

  释曰四冀劝周布上句穷时下句周处显悲愿之广大遍劫刹之弥纶然夫大士挺生垂良规而激劝群灵禀命究奥义以遵依盖仁君弘外护之心致坠典有中兴之力复承
睿览尤尚斯文斫详三谛之幽宗洞彻两重之妙旨博学迥齐于龙树深源独测于马鸣
御解弥高愚徒有赖法悟宿殖善本今遇明时疏宝?之玄微诚惭懵昧仰
玉宸之印决幸庆流通敬仗胜缘冀延景祚普摄四生四众咸归一体一心差别泯绝于因门平等冥同于果海颂曰。

  果海三谛义  随分总指陈  回德治群灵
  速成常乐果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五(终)

  秏

  呼到切减也败也。

  ?

  力齐切欺?。

  ?

  如昭切不静又猥也扰也。

  闹

  同上。

  糯

  奴过切俗糯字。

  糯

  乃唤切[委*占]也又乃卧秫名。

  糯

  同上俗。

  粘

  女廉切与黏同。

  菖

  尺良切菖蒲也。

  薯

  音署薯蓣药。

  蓣

  音预薯蓣。

  撼

  胡感切摇也。

  掎

  居绮切牵一脚说文云偏引也。

  □

  骨许容切齐也亦作㐫骨。

  描

  因孝斯。

  喂

  奴罪切饥也鱼败曰喂。

  馁

  同上。

  炉

  可之捡。

  窑

  余招切烧瓦灶也。

  䀹

  子叶切目旁毛也。

  睫

  同上。

  睛

  子盈切目珠子又七并切。

  厕

  测吏切圊溷也杂也次也侧也。

  敌

  大的切对也。

  [禾*夜]

  半益切持臂又[禾*夜]庭也正门之旁小门也。

  诐

  彼寄切倭谄也辨论也慧也。

  懵

  牟乳切心乱心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