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No. 724-A 四分律比丘尼钞卷上(并序)

  终南山沙门释 道宣 述

  原夫别解脱戒始制鹿野之初毗尼法藏终被鹤林之后窑治七众藻镜四依慈风扇于五天德音播于三界繇是坦群类之夷途拯含灵之弱丧为四生之标帜作六趣之舟航者也时有爱道一人舍夷五百宿树芳因嘉声远着深明业果妙达苦空乃能厌恶生死诃毁家法凭仗尊亲请佛求度盖大圣玄鉴知有自行之功阙无弘传之利故逆止于内心恐将生于外结姨母情乐道门爱重福田之服自毁发容瞻恋祇桓之室殷勤三请佛遂许之正法理合千年度尼减其五百阿难忧泣请度出家佛令遵崇八敬虔奉三尊爱道闻持正法弗坠洎如来晦迹慧日潜晖女人戒德渐将讹替逢缘起障解境生迷遂有明暗异途升沉殊趣故知浮海弃囊巨壑终为难渡涉途毁足长路实不易行若非精玩护持戒品理难牢固余忝预道门早承师训自慨庸识闇短冥若夜游竭愚不已稍染毫藤每一事可观辄再详心首施身口之关钥识持犯之龟镜务存至简逐事省功恐大本难通劳而寡效故制之以限分遵之以积渐犹天地二化始合于自然齐鲁二变终臻于至道若文义俱辨复非钞者所明今辄研核诸篇撮其枢要立章三十勒成三卷今所撰者用四分为宗斯文不具更将诸部补阙易简为义兼以人语会通余之不尽文露可寻。

  篇目卷上之上劝学篇第一释聚篇第二结界篇第三集众篇第四足数篇第五受欲篇第六十戒篇第七学戒篇第八畜众篇第九卷上之下具戒篇第十六念篇第十一受衣篇第十二受钵篇第十三净施篇第十四说戒篇第十五卷中之上安居篇第十六受日篇第十七自恣篇第十八师徒篇第十九致敬篇第二十随戒篇第二十一卷中之下随戒篇之余(自第二篇)卷下之上匡众篇第二十二翻净篇第二十三受药篇第二十四讣请篇第二十五届寺篇第二十六忏悔篇第二十七卷下之下忏悔篇之余(自第三忏偷兰遮罪)送终篇第二十八二衣篇第二十九杂要篇第三十

  No. 724

  四分律比丘尼钞卷上之上

  终南山沙门释 道宣 述

  ○劝学篇第一

  此篇大门有三一顺益二违损三业报。

  第一顺益者涅槃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月灯三昧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顺佛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又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持法经云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涅槃大智度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地持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此律云持律之人得五种功德一戒品牢固二善胜诸怨三众中决断无畏四所有疑悔善能开解五善能持毗尼令正法久住十诵云佛法几时住世答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要佩戒印得入善众五百问事云若持戒者即见法身若护法者便为护佛如半月说戒即见我也。

  第二违损者大品经云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一切种智萨遮尼犍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梵网经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净戒故起心毁犯其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别涅槃经云乐好衣服纵逸嬉戏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不乐不净观毁谤毗尼互用三宝物等是名法灭尽相佛三昧经云犯四重禁虚受信施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此律云有五种疾灭正法一有比丘不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便即命终令法断绝四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语余善比丘舍置五共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又破戒之人有五过失一自害二为智者所诃三恶名流布四命终生悔五死堕恶道又上座不学戒亦不赞叹戒有余比丘乐学戒者不能以时劝赞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故不赞叹恐余人习效长夜受苦十诵云有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诃责五分律诸比丘不诵羯磨不得受具足戒善见云若不解律但解经论不得度沙弥作依止师。

  第三业报犯罪轻重者经云佛告目连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罗提提舍尼戒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逸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罗夷如大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总计僧尼于五篇七聚罪且篇别单一罪论之如人间日月岁数合有一千二百六十一亿五十千岁堕泥犁中圣教不许特须敬顺宜修方便检察身口勖志专崇高慕前圣不得自怠轻慢佛语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

  ○释聚篇第二

  此篇大门有七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上列七聚名下列五篇者除偷兰遮恶说便是五篇也)。

  第一波罗夷者十诵云谓堕不如意处婆论释云犹与魔斗以犯此戒便堕负处阿毗䟦律云夷者秦言劫功德也释云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也若犯此戒不复成比丘尼此但从行法非用为名又无余者此从众法绝分为名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

  第二名僧伽婆尸沙者婆论云僧伽者名僧婆尸沙者名残若犯此罪垢缠行者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名僧残母论云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

  第三偷兰遮者见论云偷兰名为大遮言障善道体是鄙秽此从不善以立名。

  第四波逸提者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名堕尼萨耆者出要律仪云尼萨耆者旧翻为舍堕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此云尽舍舍财舍罪舍心具此三舍故云尽舍。

  第五波罗提提舍尼者义翻云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其名明了论云翻为各对应说谓对人说所作罪也。

  第六突吉罗者见论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此律云式叉迦罗尼者翻为应当学见论云式叉者学迦罗尼应当作名为学应当作也义云西域语例故云学应当作若依此方应云应当学婆论问曰何故此篇独名应当学答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忏是难此戒难持罪轻而易犯当顺心学不结罪名故云应当学又西僧云翻为守戒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顺当守以立其名十诵云以天眼见犯戒比丘如驶雨下岂非精玩在心名为守戒也。

  第七恶说者初以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故突吉罗复加一恶说合有七也。

  问曰诸经律中或名尸罗或名戒或名毗尼或名律或名波罗提木叉或名解脱既有多种云何取别耶答曰若废名谈体体即是一总不出戒戒是防非止恶为义所以诸名并欲防非齐兼止恶故摄别归总莫过于戒故经云戒定慧也此据三学行法以立总也若废体谈名名则有别言毗尼者谓西梵正音此翻为灭然灭非毗尼谓能灭诸过故名灭此从功行以立其名言律者法也法有楷模能诠轻重疏染净故名为法就能诠之教以立其名此上二种并从能治行以立名也此下尸罗及与木叉皆从所诠之行以立其名言尸罗者智论云秦言性善谓体是善非恶无记亦名为戒戒有防非之功亦有善因之义此从善因以立名言波罗提木叉者此云处处解脱谓身口七支非一名为处处果名为解脱随分得脱即是果义此从果善以立名虽因果并论然防非中要生善义强故以戒摄别用为宗极由有戒故久助资成便招世间出世间多种乐果故名戒也若欲互摄随以何名皆有互摄之义如戒是防非止恶即是灭恶义戒有楷模能诠轻重即是法义法义既成便是性善性善既成便为因义因义招生即摄果义余名互起亦皆如此上明因果二名复有受随两义言受戒者谓创发要期纳法在心名之为受有悬防之能又名为戒二随戒者谓持心后起义顺于前名之为随随有防非之功亦名为戒随有两种一是精持不犯二犯已能悔若对精持不犯便具止作二持若对犯已能悔即辨止作二犯所言止持者如受戒已止不作恶即名为持持由止生故名止持言作持者谓动身口戒意离非顺本所受不犯前过号之为持持由作生故名作持言止犯者谓止不修善违本所受名之为犯犯由止成故名止犯此则止犯翻前作持也言作犯者谓动身口造作前非违本要期名之为犯犯由作成故名作犯翻前止持也故二持翻两犯二犯翻二持逆顺不相妨善恶体相违。

  ○结界篇第三

  此篇大门有三一定量二大界三戒场。

  第一定量者婆论云尼大界者唯得一拘卢舍(义准五里傥有难缘准四分律僧界一日往还义有百里中间延促任情所结)见论云戒场极小下至容二十一人便得减则不听(中间大小任情可知)。

  第二大界有六种一简缘二立相三唱形四集僧五辨欲六作法。

  第一简缘者问曰界中有河得合结否答常有桥船得问曰一标得作两相否答一肘已上作相者得。

  第二立相者若依此律界相不定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草?汪水粪聚钉杙空地等并得作相然空相一种结竟即须题记令后来尼识知界相行法者无疑见论云界形有五一方二圆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义云若先无相随前所列者立之亦得今时结者多是空地四方城邑随相唱之然须识过后便得唱结谓前学未达后学未明若唱方相须容舛错如从墙外唱云从东南角至西南角乃至一周讫寺南门外便成别众以唱界从墙基直过门限外便成界内傥寺中闭户作羯磨门限外有人不唤尽集岂非别众若从墙内唱复有破夏离衣之过以界随墙内起今既傍墙直唱门限内地便成界外寺中作法有人说欲至门限内须有所作又来入界岂非别众若破夏离衣者有人在界安居明相未出至限边未还之顷明相已出便是界外岂非破夏离衣既知不易不得笼通直唱傥有斯谬令他一生虚过。

  第三唱形者五分律云不唱方相结不成此律云使旧住人唱义云未唱之前亲自按行识知处所屏处暗诵勿令对众致有謇错先须从东南角为始故律云东方有山称山此亦何定随稳便而唱未要指东为式僧中差一人唱被差人起礼僧足已至僧中立唱云。

  大姊僧听。我旧住比丘尼。今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寺院大墙。东南角内角。傍墙西下。至南门东颊北土楞。从此屈曲。至南门西颊北土楞。从此傍墙西出。至西南角内角。从此傍墙北出。至西北角内角。从此傍墙东出。至东北角内角。从此傍墙南出。还至东南角内角。是为大界相。一周讫(三说亦有牒人者法亦应成也)。

  若有俗家侵入寺腹或墙堑尖斜或寺多门并须一一屈曲随地形唱若横墙隔碍者当须唱穿墙直过便得。

  第四集僧者若标相狭自然宽者应尽自然界六十三步集若标相宽自然狭者亦尽标内集一则深防二僧祇有文若标内外有僧界者两不相妨不须集僧若有作法界者但令寺尼莫出自然界余自然界通结亦得。

  第五辨欲者问曰结界何为不得受欲答曰具三义故不得受欲一结界是众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故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三令知界畔护夏护衣宿食别众等过。

  第六作法者。

  上座问僧集和合否答曰僧集和合又问云未受具戒者出答云已出又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结大界羯磨(上来问答众中知解者为之)。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大姊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三戒场者别有五节一竖标二立图三择非四唱结五解界。

  第一竖标者若安戒场结者应竖三标第一重者戒场外一肘自然内畔安一标此是戒场相第二重标者戒场外次一肘自然外畔安一标此是大界内相第三重者大界外相周匝安标此是大界外相也若安石钉橛并得作相先唱内标为首然后第二第三次第结之其大界墙基无比寺连者不问宽狭并得作相若有寺墙相连或内安戒场者其二界墙基必须尺八已上方得为相故律云应留中间地恐两界涉也(义详极狭应留一肘计有尺八得标二相更阔弥善)。

  第二立图者上来达法者无疑犹恐新学之徒未能晓会故略以画图冀补规路按图行事庶免矛盾耳。

  

  今依此图便有三相若唱大界外相必须在外唱之周匝屈曲一如前说若在墙内唱者西南两面自然地边即与大界内相共合便不分彼此之异若无戒场者得从内唱大界内相东北二边有小墙者应傍小墙东南角外唱穿小墙西入还傍大界南墙内至西南角还傍大界内西墙直北穿小墙过然后屈曲唱之戒场外自然地东北两边即用小墙为自然空地西南两边即用一肘绳标外为自然地若大界内先无相者应竖标杙以绳连之当于戒场东南角离大界南墙尺八傍小墙基下钉一大杙直至西墙离西大墙内尺八地又钉一杙直北至小墙基下复钉一杙亦令远大墙一尺八寸仍以绳连此三标外为自然地其戒场相者东北两面即以小墙内畔为戒场相西南两边即用绳标久固不坏者人在自然地内不妨戒场内得成法事以识知界相故若破坏无者后客尼来不知界畔客可来去不定恐破僧法事若大界墙基阔二尺已上者唱此一肘自然地缩入大界墙内为稳审故以界是色法入实无妨计一肘自然地尺残有二寸便是界体足标两相上来所列聊寄一物作此界相未必如图至时称事任补兹处于戒场门亦应屈曲唱出恐文繁不述。

  第三择非者若结二界应先结戒场后结大界五分亦然若先结大界当舍已更前结戒场后结大界母论云外处不结大界直结小界者亦不得受具。

  第四唱结者若欲唱结各当界为之不得彼此遥作使自然界尼尽集戒场所令一旧住比丘尼起具修威仪立唱云(坐唱亦得)。

  大姊僧听。我旧住比丘尼。今为僧唱戒场。四方小界相。从东南角内标。傍绳西下。至西南角内标。从此傍绳北下。至西北角内标。从此傍小墙东下。至东北角内标。从此南下。还至东南角内标。此是戒场相。一周讫(三说)。

  上座问。僧集和合否。答云。已集和合。又问。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未受具戒者已出。又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曰。结戒场羯磨。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大姊忍。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次结大界者有三重一唱内相二唱外相三唱竟总结先唱内相云。

  大姊僧听。我旧住比丘尼。今为僧唱四方大界内相。从小墙东南角。穿小墙西出。傍大墙内。至西南角内角。从此傍大墙北下。穿小墙直过。至小墙西北角外角。从此傍小墙东下。至小墙东北角外角。从此傍小墙南下。还至小墙东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一周讫(三说)。

  次唱外相者应从寺院外墙东南角外角为始。

  大姊僧听。我旧住比丘尼。今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寺院外墙东南角外角。傍墙直至南门东颊外土楞。随屈曲西出。至门西颊外土楞。从此西下。至西南角外角。从此北下。至西北角外角。从此东下。至东北角外角。从此南下。还至东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三说)。

  第三唱已总结云此为外相彼为内相此是大界内外相各三周讫唱已应告僧云已唱大界内外相竟众僧应作羯磨唱尼然后复座。

  上座问僧集和合否。答云。僧集和合。又问。未受具戒者出。答云已出。又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结大界羯磨。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大姊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五解界者先解无戒场大界法。

  上座问。僧集和合否。答云僧集和合。又问未受具戒者出。答云已出。又问不来诸比丘尼说欲否。答云说欲讫。又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解大界羯磨(自下诸羯磨问缘皆须此四不繁重述准此可知出功德衣犍度文)。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今解界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尼。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说大姊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有戒场先解大界后解戒场上座问答随事别称不同受戒一答得作众多羯磨次解戒场者正解戒场时还须在戒场内不得在大界遥解律无解文今准难事解界但翻结为解理通文顺。

  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解戒场羯磨。

  大姊僧听。僧集此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今解戒场。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集此处解戒场。谁诸大姊忍。僧集此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集此处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律治故伽蓝不失净地若疑应舍已更结见论云依相结已后失界相界亦不失小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假令恶心解界亦不失。

  ○集众篇第四

  此篇大门有三一鸣稚二集僧三分齐。

  第一鸣稚者五分初打三通后因他请方有长打付法藏经云长打意存济苦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停又说二偈除五百亿劫生死之重罪降伏魔力冤除结尽无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既知如此维那将欲鸣稚先具威仪礼十方佛已至诚为物召集十方贤圣之意然后渐渐生槌令从微至着不得粗心大打惊动众心西传云时至应臂吒犍稚臂吒者此云打犍稚者此云所打之木或用檀桐木等彼无钟磬故多打木集人也五分布萨不时集妨行道佛言唱时至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螺使旧住沙弥净人不得多打应打三通在处多不得遍闻高处唱之犹不知集应更相语知集若无沙弥净人比丘亦得打(尼准同僧)十诵云居士请僧自于寺内鸣稚乃至白时至及送食女人亦自鸣稚此律若唱时到亦言沙弥白衣为之(今时诸寺僧尼立制不许沙弥白衣打钟此迷教甚矣)。

  第二集僧者此有二种第一若作法界摄僧尽须界内集除说欲不犯第二若自然界则有二节一可分别聚落谓城外村坊边夷城邑人民稀鲜可得分别随义立名也即准十诵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界相随聚落界是僧坊界下文齐行来处此内不得别众此应是可分别聚落也此律聚落界取其院相二不可分别聚落者谓中华之处人民繁多不可分别随义立名也即准僧祇若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者用五肘弓七弓种一树齐七树相去使异众相见不犯别众各得成就此应是不可分别聚落也义准相通计七树六间总有六十三步(兰若道行水界此之三种希故不论)。

  第三分齐者此总明僧有四种一四人僧者极少说戒舍堕者是二五人僧者谓极少边地受具自恣者是(若准僧祇舍堕亦入五人僧摄即类自恣亦然)三十人僧者谓极少中国受戒者是(准尼二众各十人也)四二十僧者谓极少忏僧残出罪者是(尼忏出罪僧尼各须二十同大僧也)义云前之四僧各据自行为言并须清净如已犯小罪不应羯磨故若据众法则有二种若为说戒忏罪必须清净以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若为受戒生善门者未必取体但使三根相净令前人起尊仰心便成受具故律云弟子虽知和尚犯重而不知向如是人边受戒不得亦开成受当知但取相净。

  ○足数篇第五

  此篇大门有二一择众二简相。

  第一择众者十诵云有十一人不足僧数谓睡眠比丘若闻白已睡者得成未白已前不足数乱语人愦闹人入定人哑人聋人具二人狂人乱心人病坏心人树上比丘等并不足数伽论云有三人不足数重病人边地人痴钝人等受戒自恣一切不成足数僧祇云有七人不足数谓和尚足十授戒不成若与欲人若隔障若半覆半露中间隔障若半覆半露伸手不相及露地不相及乃至行作羯磨坐则犯别住坐卧互乖亦尔义加醉尼亦不足数十诵白衣亦不足数婆论亦不足数(右件诸部及义加总有二十三人并不足僧数也)此律有二十八人不足数谓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及式叉沙弥沙弥尼十三难三举已摈应摈等此二十二人由非类故不足别住戒场上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此等五人虽是同类由与僧居相中是乖故不足数为羯磨人由为僧量故不足数和尚一人不足受戒羯磨为他所量故诃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等四人得应一切羯磨摩那埵本日治出罪等三人及十诵中行本日治竟行摩那埵竟合有五人不足前摩那埵等三种羯磨得应余法事用义云十三难等若未自言已前同僧法事并得成就若虽自言当作法时无人知者亦成僧事由相不违辨得前事故此律云不得以天眼观他净秽应以肉眼看也十诵云若犯重人贼诈作比丘本白衣时破戒人等若言过后羯磨不成若不言者一切法成乃至亦不听天眼看他持犯义云自言者要告前人云我犯淫盗等令前人了了知解方为自言若虽不自言然众并知是犯重十三难人等举国知闻众人共悉此等诸人不待自言亦不足数假令同界不唤无过若尔何故律云并要自言又不应以天眼观他净秽耶答律要自言者据不知者论今既知犯岂待自言又不许天眼观应以肉眼看我还以肉眼看不用天眼观何为得足数故婆论云犯重比丘众僧知犯不须自言及以现前直尔灭摈驱出义云若审知有此犯重人其人凶恶不可拣出秉法之人若在露地作法必令众僧肩膝相拄周匝而坐不得间隔好人单行而坐伸手之外便成别众若行此法宜可密为不得向说前人若知反成碍法若在堂内覆障处作法者虽好恶相参法成无过今时末法犯者极多恐法难辨故别标记。

  第二简相者夫论众法但取外净不论内染但令相顺心违便成法事故律云见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得成如法准此取相不论心非若欲秉法问和待答人坐竟然后为之为济被治许立得成若乞受戒忏悔等坐乞弥善虽无正文义准应得唯有二人立秉得成一威仪师为僧所使不得辄坐二半月说戒众大难闻开立说戒自余一切并须坐秉也如律云为众大开作转轮高座说戒未必立说得成旧开立说戒者良恐不成若依此说但开威仪师一人得立秉法余者不成五分云病人背羯磨佛言犯别众(今时僧尼不闲戒律徒众既大多有后生威仪不正背羯磨师非也)。

  ○受欲篇第六

  此篇大门有二一欲缘二说法。

  第一欲缘者义云若有犯戒非法缘等以事非故不合与欲故律云若为佛法僧塔看病病人等是正缘开也今时尼众轻慢说戒不敬羯磨闻道众集作法则生怠惰心受戏论造作非法则身轻奋勇致令说欲者多众集者少又无病称病不欲言欲不净言净令他传妄对众而说随僧多少一一尼边皆获三提所传之人知而妄告亦得三罪问无病既不合说欲得成法事否答成前人自有妄语之罪。

  第二说法者此律正说欲文不牒其事今时著者乃是古人所加不安无失。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此自说法一说便得)。

  次明转欲兼他法谓受他欲已自有缘事不得往者须转与他佛云开之问得几度转答依母论得七反转。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受某甲比丘尼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问欲与清净同异云何答欲应羯磨清净应说戒若说戒之时二俱须牒此律若重病人不能广说者听若言我说欲若言与我说欲若言为我说欲若现身相等并成欲(反上不成)问余说可解若为现相答五分云病人不能口说听现身相与清净欲若举手举指摇头乃至举眼得名清净 对众法。

  大姊僧听。某甲比丘尼。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若受他欲已不得住者对僧说云。

  大姊僧听。我某甲比丘尼。彼某甲比丘尼。我受彼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若自有缘说付僧者。

  大姊僧听。我某甲比丘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问对僧说欲音声闹乱一时总说者得成以否答若有难逼定应得成除此良恐非法不成故五分僧祇令至僧中称名字说若不如是一一不成问欲人多坐人少得成法否答此律不了余部恐不成故僧祇云与欲人若多作布萨得越毗尼罪五分云听多人集持欲人来少问睡眠忘误不说者得成否答此律受欲人若睡眠入定忘误不说皆成若故不说法成得罪问与欲已前事讫不来犯别众否答不犯以我情和至僧不关欲缘事也。

  ○十戒篇第七

  此篇大门有十一释名二出家三受戒四受衣五说净六舍堕七说戒八安居九受日十自恣。

  第一释名者耶舍传云沙弥者注云劳之小者以修道劳也又翻为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万物也又创入佛法俗情犹存故须息恶行慈也。

  第二出家者僧祇云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途苦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五百问事云父母王法不听盗度犯重见论云求度不得欲烧寺者听不白父母得度出家此律不白父母私度巧师儿出家佛言自今已去若度出家者应作单白和僧使知为成问答无过失立出家者眼见耳不闻处作形同单白和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作形同单白羯磨。

  大姊僧听。是某甲从比丘尼某甲。求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从比丘尼某甲剃发。白如是(若不和白房房语知亦得)。

  次请和尚云。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姊。为和尚。愿大姊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姊故。得剃发出家。慈愍故(三说)。

  次请阿阇梨云。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姊。为阿阇梨。愿大姊为我作阿阇梨。我依大姊故。得剃发出家。慈愍故(三说)。

  二师并答言好。

  婆论云若先请和尚受十戒时和尚不现前亦得十戒若闻知死受戒不得若不闻死受戒得成阇梨应同清净士度人经云于落发处香汤洒地周围七尺内四角悬幡安一小座拟出家者坐复施二胜座拟二师坐欲出家者着本俗服拜辞父母尊亲讫口说偈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说偈已脱去俗服也)见论云应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度人经云仍着出家衣止得着泥洹僧及僧祇支未得着安陀会入道场时应来至和尚前长跪和尚应生儿想不得生恶贱心弟子于师应生父想和尚为种种说法诫其心已来向阇梨前坐善见云以香水灌顶赞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敬礼十方佛竟说偈云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然后阇梨为剃发)度人经云为剃发时傍人为诵出家呗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与剃发时当顶留三五周罗发来至和尚前长跪和尚问言今为汝除去顶发许否答云好然后和尚为着袈裟当正着袈裟时善见论说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度人经云礼佛讫行道三匝诵自庆偈云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又礼大众及二师己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贺出家离俗竟心怀欢喜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悦其道意应中前剃发最好母论云发剃着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等。

  第三受戒者先集僧已受戒人着见处离闻已作法同单白令僧知其得法问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作法同单白羯磨。

  大姊僧听。是某甲。从比丘尼某甲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从比丘尼某甲出家。白如是。

  五分十诵先受五戒然后受十戒(傥不受五戒直受十戒亦得众僧得小罪也)善见云当令礼僧足往阿阇梨所礼已长跪合掌教云汝当随我语授汝三归答云尔义云文中不言在僧前受计理别处为受应得然欲生行者善心当对僧受最好亦须问其遮难以有难者不得受戒问难之缘大同下具戒中说。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既受戒已应为说戒相。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淫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着华鬘香油涂身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歌舞倡伎故往观听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高广大床上坐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尽形寿不捉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尼戒能持否(答能)。

  告云。

  是沙弥尼十戒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既知戒相已应为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傍若无边广于虚空又为说六念等法大同僧尼由制通沙弥尼至第三念时云。

  我今年若干岁。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受得沙弥尼十戒。

  此律当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应以出家年为次第二俱须知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阇梨。

  第四受衣钵者由随道要务并加持故法衣被身以遮外也应器资食以充内也内外不持皆结其犯僧祇五众衣钵恒常随身违者出界结罪婆论云沙弥尼受十戒已应具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二当安陀会(财体色法同下篇说)手执上衣随对一大尼式叉沙弥尼前皆得说云。

  大姊一心念。我沙弥尼某甲。此缦郁多罗僧应量作。今受持(三说下衣准说)。

  大姊一心念。我沙弥尼某甲。此缦郁多罗僧。先受持今舍(一说下衣准说)受钵云。

  大姊一心念。我沙弥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器。今受持(三说舍文反前可解)。

  第五说净者若得长衣钵药并同下尼法唯改罪名为别并号吉罗。

  第六明舍堕通界内外得以无别众过若犯五篇同名吉罗初篇四重应当灭?自下四篇忏净依本。

  第七说戒者通别有二通如尼说别则不同沙弥尼等半月亦合别集一处说戒为末世行希故略而不述若具说者反成蚩弄徒盈卷轴傥有不群冀详钞也爱道尼经云应为沙弥尼等说五德十数名福田为良为美依之得福尽可成佛云何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委弃身命导崇道故四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尔时世尊为说偈言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此偈出福田经)僧祇十数云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食故(为破自饿外道)二者名色(为破自然外道)三者痛痒想(为破执梵天为因外道)四者四谛(为破无因果外道)五者五阴(为破神我外道)六者六入(为破识外道)七者七觉意(为破不修外道)八者八正道(为破邪因外道)九者九众生居(为破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十者十一切入(为破色空外道) 式叉尼对首说戒大姊一心念。十方众僧说戒日。式叉摩那某甲清净(三准沙弥尼说说)。

  第八安居者十诵制五众安居受日此律游行戒中三众并结有罪(坐夏法则如下文说)。

  第九受日者准尼七日法说不尔直白当众大尼式叉尼沙弥等出界亦得。

  第十自恣者通行尼自恣已五德尼唤式叉尼沙弥尼来入僧中五德尼对前受自恣。

  大姊一心念。今众僧自恣日。我式叉摩那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大姊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沙弥尼准说可知)。

  若别自恣则不须此对首自恣云。

  大姊一心念。今是众僧自恣日。我式叉摩那尼某甲清净(三说)。

  沙弥尼类说可知不清净者发露忏已自恣母论云沙弥等常逐二师读诵经一切僧中所有作者皆不得违婆论云沙弥尼等不为三宝利益缘掘地者犯罪此律大尼戒后结突吉罗五分云若罚沙弥尼先语其师师亦不应作非法助沙弥尼若治罚应作种种苦使扫地除粪摙石治阶道等若不为和尚阿阇梨及余人作使应语如法供给和尚众僧作使次第应作不应遮不与僧中利养此是施主物应与此律次第与房舍卧具若不爱护不应与若利养随次与自余法用具如五部律三千威仪说但不得说罪体轻重师僧指事教持不犯师僧不教并结有罪不取师语亦结有犯。

  ○学戒篇第八

  此篇大门有五一翻名二乞戒三秉法四六法五行法。

  第一翻名者式叉义翻为学摩那为法故名为学法尼也。

  第二乞戒者此律云听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当如是与沙弥尼应诣僧中具修威仪作如是乞云。

  大姊僧听。我沙弥尼某甲。今从众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愿僧与我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慈愍故(三说)。

  第三秉法者沙弥尼应离闻着见处已尼众中当作羯磨和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受二岁学戒羯磨。

  大姊僧听。彼沙弥尼某甲。今从众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沙弥尼某甲。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姊僧听。彼沙弥尼某甲。今从众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僧今与沙弥尼某甲。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与沙弥尼某甲。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三说)。

  僧已忍。与沙弥尼某甲。二岁学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四六法者此律云次当唤来入众为说六法名字某甲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六法不得犯。

  一不得淫欲法若式叉摩那行淫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与染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二不得偷盗乃至草叶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若教人斫若埋坏色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三不得故断人命乃至蚁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与人教死赞死若非药堕胎厌祷咒术自作教人作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断畜生不能变化命者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四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实非己有自称言我得上人法得禅解脱得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言天来龙来鬼来供养我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于众中故作妄语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五不得非时食若式叉摩那非时食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六不得饮酒若式叉摩那饮酒缺戒应更与戒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第五行法者式叉摩那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前四重是二学法谓染心男子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此是六法体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具学若于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犯根本灭摈犯余行但名缺行于教不制直令改悔若满二年已犯学法者更与二年此律式叉摩那一切大尼戒法应学除自手取食无沙弥尼者不犯得授食与他僧祇云式叉尼应学十八法一在大尼下沙弥上坐二式叉尼不净食大尼净大尼不净食式叉尼亦不净三大尼得与式叉尼二宿式叉尼得与沙弥尼二宿四式叉尼得与大尼授食除火净五生种取金银自从沙弥尼受食五大尼不得为说七聚罪名六得语云不淫杀妄语如是等忆持七式叉尼布萨日八至自恣日入僧中长跪合掌云。

  阿阇梨耶僧我某甲清净僧忆持。

  三说已而去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谓后四波罗夷犯者更从始学第十三十七僧残已下若犯一一作吉罗悔余如彼说(此十七僧残等作六句通十二为十八句)。

  问受法为对面遥授耶答诸部不同今依四分令此沙弥尼入众从僧三乞已应往离闻处着见处已比丘尼为羯磨授准此四分遥者得若依十诵入众对面为授乃诸部不同弗可互用当部自行不得舍此就彼问学戒不满二年得戒否答不得何意得知如持六法垂满二年随缺一戒更与二年故知不得又僧祇云若尼受学不满与受具得提学戒要满二岁十诵云六法者练心地试看大戒受缘二年者练身也试知有胎无胎故临受对众问云二岁学六法否五分等羯磨文中皆言二岁学戒满义云今时多有无识之人公然许他不满便与授具若不满得戒何故僧祇十五律等皆结师罪又五分等皆羯磨文中言满今时师众俱知不满辄违圣教妄言道满便事不应法法岂得成若勒年满定知得戒若凡情妄授傥不得戒岂非误他一生虚过罪资累劫既非难逼有何忽迫强违圣意抑令早受或有妄引文解言不受十戒尚自得成准此不满二岁何容不许今解不同彼是开通律有诚文此是制法圣教便禁开制不同何得相准六法是制不得不行十戒开法逆顺无违斯则开制矛盾升沈有隔非直妄判之过偏显无知亦乃冒授之失殃及自他耳此律云不知得戒相造非法与学制法若已曾嫁者年十岁已上与二岁学不须十八也问何意小年曾嫁便与六法耶答婆论云年十二者得受具戒为夫家所使经忍众苦加厌本事意志成就僧祇亦然义云式叉尼不得与大尼为伴以戒未满故自不得与沙弥为伴以非同类故若一大尼兼一式叉尼若二式叉尼兼一沙弥尼得共为伴余人不合沙弥尼杂戒文云不得共优婆夷相看形体大笑又不得僻处裸形自弄身体亦不得照镜摩面画眉受经时当与长老尼共行去座六尺长跪问义时当识句逗师若诃责即自悔过不得覆藏不得自理不得恶眼视师等。

  ○畜众篇第九

  此篇大门有二一畜意二制乞。

  第一畜意者此律云尼十二岁欲度人受具足戒者应白二羯磨请僧听许已然后得度否者犯提若受他依止式叉尼等犯吉罗若和尚尼无德僧止其度人舍畜众羯磨若得羯磨已一年中得一大尼一六法尼一沙弥尼一依止人更不得多隔一年已更欲度者还如前法与衣食及法更不须重与羯磨。

  第二制乞者其度沙弥尼式叉尼大尼戒并须乞以年年度弟子犯罪故舍畜众法等乞比丘尼度尼应具修威仪礼僧足长跪合掌乞云。

  大姊僧听。我比丘尼某甲。今求众僧乞度人受具足戒。愿僧听我度人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

  僧作法时。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与畜众羯磨。

  大姊僧听。此比丘尼某甲。今从众僧。乞授人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比丘尼某甲。今从众僧。乞授人具足戒。僧今与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谁诸大姊忍。僧与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受依止阿阇黎等准理亦合乞畜众羯磨并同前说)。

  四分律比丘尼钞卷上之上

  四分律比丘尼钞卷上之下

  ○具戒篇第十

  此篇大门有五一由藉二本法三至僧四戒相五退舍。

  第一由藉者义云若欲受具先受十戒六法然后受具故律云若不受十戒得戒而众僧得罪故十诵云若未度出家便与受大戒得戒不佛答言得戒而众僧得罪(未度者谓未受十戒)婆论云所以佛制受十戒者为染习佛法故六法制意如别。

  第二本法者此有十种一请师二戒缘三安置四白差五出问六白唤七乞戒八白和九问难十正受。

  第一请师者若欲受具三师七证要请方得故佛阿毗昙中二阿阇梨并有请文七证义况先明请和尚法所以须请者以和尚得戒根本若无此人阙于教授进道莫由理必须请见论云以不请故多造非法师诃责之反云谁请大德为我和尚佛因制之若不请不得与受此律请师不云僧屏计此三师得戒根本预前三两月请何伤大理今时多在众中请者此依十诵僧祇也当具威仪至和尚前长跪住阿阇梨教云所以须请者此师是发戒根本若不请者无由得戒汝当段重心请计此请文出自汝口由汝不解故我教汝当一心承我教答言尔。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阿姨。为和尚。愿阿姨为我作和尚。我依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

  僧祇云次第众中三请已和尚应语言发汝喜心此律答云可尔或云教授汝或云汝莫放逸答云顶戴持(次请二阇黎律无正文佛毗昙中文不顺巧今义出之)若欲请者至戒师前和尚教云羯磨阿阇梨者是受戒正缘若无此人秉法则大地尘沙法无由得生故须起殷重心于戒师所如是种种教化已然后请云。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阿姨。为羯磨阿阇梨。愿阿姨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

  次请威仪师阿阇梨云由此威仪师为汝引导今至僧中发汝具戒缘起并由此师故须起段重意请。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阿姨。为威仪阿阇梨。愿阿姨为我。作威仪阿阇梨。我依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

  问何故律中唤和尚等为阿姨答佛在世时大爱道尼是佛姨母诸尼因是得戒遂学佛语皆唤阿姨尼阿摩等善见云尼女也摩者母也义准重尼故称之然阿非梵语汉地所称女通大小母者耆年如世人唤其阿母义亦相类僧祇云和尚尼欲授人具戒应先求比丘尼不得临时选众若不可者当求半许若过半许而作法(不犯重者秉法自余可可足数而已)义云若和尚犯重羯磨师知不成受戒以所牒非比丘尼用十师互相知亦不成受了了知非则不应羯磨下至知有四人清净者得成僧用故伽论云边地五人持律者授(当知中国理则妄言)若十人处五人受戒得比丘得可诃罪受戒人不知和尚是贼住依彼出家受具足得戒否答得戒僧犯吉罗(既云不知者开知者应不得)此律大僧和尚十夏尼和尚十二夏(此据极小者必须限定)大僧和尚开九夏而得小罪(尼和诸十一夏准此应开)二种阇梨大僧五夏已上尼六夏已上方得成授余师随夏大小并得五百问事云比丘五腊不满度弟子知非而度犯提弟子不知是非得戒(尼不满六腊义亦应开)问绪方僧尼情识闇钝不间戒律贪求徒弟白读羯磨为人受戒得成已否答不成反结无知不学之罪故此律遣上座诵羯磨或报云诵或云先诵后忘遂稽留受戒事故须要诵方得五分诸比丘不诵羯磨不得受具戒义云末法时讹多有斯谬故引文证愿依时诵。

  第二发戒缘者义云所发之戒乃有无量随境总论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依正两报有无二谛灭理涅槃佛说圣教文字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六尘万境法界等缘不可具陈何以故由不受故则于一一众生莫问凡圣起尘沙等恶今翻为善则成尘沙等戒故善生经云众生无边戒亦无边婆论云于非众生上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水际空界已来若伤如微尘并得其罪由受戒故成善且如坏一草叶始从萌芽一一华叶得尔罪今翻尔罪得若干戒故善生经云大地无量戒亦无量乃至虚空有盗损之义故善生经虚空无边戒亦无边婆论云新受戒人与佛齐功以此推之出家之士真是善法功德之聚位尊人天良由于此不论持者假令毁戒亦得无边戒利何以知之故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能大利益人天道俗犹如牛黄麝香等佛即说偈云薝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是故行者受戒毁禁尚得功德况当清净于法奉持则难思议汝当缘念如上诸境知所缘境已次为广开心怀令彼受者增益道志应语云族姓女谛听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发中下心得中下戒假令道成四果是戒犹是中下何名上品若言为正向泥洹故为趣三解脱门故为成三聚戒故为令法久住故为救众生诸苦恼故为求佛道度众生故如是如是真佛弟子得佛净戒必须知者于受戒前一一提授使心心相续了法明净方得为受。

  第三安置者此律云当安欲受戒人置眼见耳不闻处立若安见闻俱离处及界外者不名受戒故五分云以起过听安戒场外眼见处。

  第四单白者此应差威仪师屏问遮难此律由界外脱衣看故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佛言不得露形看当差人屏问遮难伽论云受具戒时不问遮道法得戒僧得吉罗此律云戒师当问众中谁为某甲作教授师答云某甲能戒师问僧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差教授师单白羯磨作此答止得作一法若答云受大戒羯磨者后不须和僧纵更受亦不须和以一答通多人故。

  大姊僧听。彼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第五出众问难者所以须问耶恐其睹众生怖有无差互言辞舛错答容不实屏处怖微令得审定然此十三难不问不得戒若有而不问亦不成受故律文自制后不问不得戒又问难之体必须分析文句令识相轻重不得直问言汝不犯边罪否不知边罪意是何罪等自非明律灼然何能达此若不委问恐是十三难沙弥尼式叉尼是白衣时曾受八戒随破一重皆不发戒自非恳恻重忏得证何得辄授既有斯谬委具问之今正出众问难威仪师当起礼僧足已至行者所坐语受者汝坐令大敷坐具为舒张已在伸手内若依五分云应安慰云汝莫怖畏须臾持汝着高胜处应取衣钵种种诱训执五条已语云此是安陀会指身所著此是郁多罗僧执大衣已此是僧伽梨汝身著者僧祇支汝所披者此是覆肩衣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此衣名今故示汝并执钵已语云此是钵多罗此衣钵是汝有否答云是威仪师为幞衣钵已语言善女人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随问答我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当言实所以如此者由无始已来多有妄语欺诳凡圣致使沉溺生死今欲舍虚妄证真实故令汝实答我今问遮难答若不实徒自费功浪受无益一汝不犯边罪否应语云计汝应不识何谓边罪以曾受戒行淫盗五钱杀人自称得圣犯此罪者必不得戒或曾受五戒八戒十戒犯四重已或受大戒犯八重已还俗讫今重来者名边罪人等或白衣沙弥尼时造重业并十三难摄汝不犯此否答言不二汝不白衣时污他净戒比丘否答言不三汝不白衣时及沙弥时盗听他说戒羯磨众僧法事否答言不四汝不破内外道否谓曾作外道来求受戒还作外道今复重来否答言不五汝不是黄门否答言不(女黄门者谓石女是)六汝不杀父否答言不七汝不杀母否答言不八汝不杀阿罗汉否答言不九汝不破僧否答言不十汝不恶心出佛身血不答言不十一汝非非人否答言不(非人谓天女阿修罗女诸鬼等变为女形为人而来受戒否)十二汝非畜生否答言不(谓诸龙能变化者厌此恶趣而变形来受戒否)十三汝非身挟男女二形否答言不问已应语言女妹汝已道无今更问汝诸遮妨义而遮事非一文中略问十六自余受法广明皆言不应不论得否今以义准有得不得若不自称字不称和尚尼字年岁不满衣钵不具等定不得戒自外可知汝字何等答言某甲和尚尼字谁答言某甲年岁满否答言满衣钵具否答言具汝父母听夫主听否答言听汝非负债否答言不汝非婢否答言不汝是女人否答言是女人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消颠狂二形二道小大常漏大小便涕唾常流汝有如是诸病否答言无伽论云聋人不闻羯磨不得戒闻者得何以故由无遮难故又当语言如我今问汝事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众僧中亦如是答更莫改变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整着履揲坐具安臂上幞衣置手中已语言我僧中为汝通信若大众许可我当举手招汝汝可即来答言尔若依五分教着衣时密如法观看无病不如是种种方便看之若不相识人不应云雾暗中受五百问事云要须灯烛照之。

  第六单白唤入众者彼教授师还摄威仪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伸手及处立当作白云。

  大姊僧听。彼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白已勿出僧中于堂门限内立待举手唤言某甲来彼来已至僧中时常为捉衣钵教正衣服四面礼僧竟。

  第七正乞戒威仪师教至羯磨师前两膝着地合掌衣钵付戒师已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戒师语言此之戒法非人不得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彼天主常作念言何时得受具戒由报障故不得受戒汝今生人道中无诸遮难当发增上善心乞戒须臾之间便入三乘圣人僧宝之位难可校量但乞戒由汝自心发言不从他出既是胜妙之法若不晓其方轨则阶渐无由可证故佛教我为汝引导汝当一一逐我言教。

  大姊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愍故(三说)。

  威仪师教已依本坐。

  第八戒师单白和僧问难者戒师当白云。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第九正明对众问难者应取其衣钵一一提示言此安陀会郁多罗僧伽梨衣及钵此衣钵若借来者不得戒实是汝物否答言是应语言善女人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当随实答所以言真实者故僧祇云汝若不实答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今问十三难还同上威仪师所问而众僧恐屏处有滥故对众一一问汝汝还一一依威仪师所问一一答我答云尔(已下正问遮难一同前威仪师说)。

  第十正受戒者若答无遮难堪为正受将欲受戒先勖心怀令生上品意戒师语言善女人汝遮难并无众僧同共随喜当与汝戒但戒善广大亘周法界当起上品心得上品戒何等上品故前缘起云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净戒令正法久住此是上品智度论云下持戒生人中持戒生六欲天上持戒生色无色天又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道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当广开汝怀所以尔者尘沙戒法注汝身中不以报得狭小而得受也当作虚空器量之身遍周法界一切凡圣依正两报无问自他等境皆发尘沙等戒汝当愿纳此法又此戒法若是有色者入汝身时如天崩地陷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起惊悚之意勿得懈慢今为汝作羯磨发此尘沙戒善所以法界善戒而得用羯磨发者汝不闻外道仙人用咒术之力尚能移山镇海回天转日岂况如来六道之师所说圣教法中之上而无此力今白三羯磨世尊口出我传佛教发汝戒体汝须知之正作法前白云众僧慈悲布施某甲戒作此语已应四向顾望勿令入睡眠乱语非法别众等坐若有即须唤令正坐向羯磨师一心听说十诵云证他受戒各各入定乱语戏笑不知羯磨成否佛言不成若作羯磨者应分别之是第一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莫余觉余思惟应起敬重忆念违者吉罗又文殊问经云四众于何时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佛告文殊于六时中不得作声一礼佛时二听法时三众和合时四乞食时五正食时六大小便时如是诫已然后白云。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五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授某甲具足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白已问僧成就否乃至三番亦一一问之此僧祇文准此僧中知法者答云成就次作羯磨云。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五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和尚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与某甲。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如是三说)僧已忍。与某甲受具足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羯磨已即须量影记其时节拟后辨其大小)。

  此律云若有八难余缘天阴暗等当二三人一时作羯磨然不得加四以同别众故无难者不得授。

  第三至僧受者此律作本法已即日应往僧中求受大戒违者犯罪就中略有十问答。

  一问僧至尼寺受戒成否答若依萨婆多师资传说此不如法不成受戒如端正女人此是难故犹不许请僧来至尼寺受戒此既非难何容得开。

  二问寄尼寺外俗家结界成受戒否答律亦无文然容可通仍非法得小罪无妨戒成。

  三问本法尼名作何等答律名比丘尼也。

  四问尼在僧寺得作本法否答如明了论云僧界内为尼立界作法理得无过。

  五问留发白衣与受具足得戒否答有得不得问云何有得答得者谓志求出家厌世俗情王难不听落发出家具此意者得戒不疑故婆论问云不除发得戒否答得但非威仪又伽论问云若白衣为和尚与白衣受具足戒得戒否答得戒僧犯吉罗又十诵波离问云若男子作女威仪女相女形制已如男子法受戒得戒否佛言得戒众僧得罪女人作男子威仪得戒亦然五百问事云坛上师僧或着俗服或犯禁戒若受戒人知是非法不得不知者得若弟子着俗服当时不知者得(若据此文如不知亦得戒也)问云何不得戒答数见边方尼妄行戒律见有诚文无问善恶遂即雷同总与授戒触事无知专习非法纺绩机织俗务是常长眉高髻绮染恒式师有贪利门徒之心弟子有偷形避役之意所以僧不拣弟子好恶得利便授弟子不择师行是非苟求资荫永惟斯理俗礼尚自不成况出世清虚何容得就(若据所论定不得戒)故此律宗要出家相具应剃发着袈裟与出家人同若着俗服外道服众庄严具裸形等并不名出家受具足戒若受戒人不自称名不称和尚名说乞而不乞若眠醉狂瞋恚无心受戒或心不当境或境不当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并名非法不名受戒前后无违方名辨事今两述宗取舍任从然诸经律并令落发同僧出家异俗辄依论开良恐非然又论非宗要宜就律仪。

  六问有人尼中作本法竟将三两尼送受戒人往僧寺得否答依此律不得故律云比丘尼僧应将受戒者至大僧中既言是僧云何许别又受戒已由劝言二部僧具足满僧祇亦云尼受大戒合二十众又五分彼和尚阇梨须集十尼僧往比丘僧中乞戒故知僧尼各须十人。

  七问尼僧至僧寺受戒须结界否答此之羯磨二众所秉非界无以摄人非界无以羯磨各集本部重结稳审又如尼忏僧残二众各须结界亦有诸师不立者良恐误也若欲作法尼僧尽集自然界内令本法尼在自然界外正结作时不得对僧作法须离闻处遥见无妨故律下文不应对尼作羯磨。

  八问尼至僧寺若为安置答应在二部僧中长铺两席使中间空容二三尺许令伸手相及本法尼多者总在离闻着见处一一唤来入众乞戒受得戒已在尼下行坐。

  九问若为请师答比丘尼僧令阇梨将引受者入礼僧已教在戒师前长跪请师言。

  大德忆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

  十问若为乞戒答威仪师教云。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救济我。慈愍故(三说)。

  威仪师复本坐已大僧阇梨然后作法问遮难已又问汝学戒清净否答学戒清净更问余尼等知此人学戒清净否尼和尚答云学戒清净然后僧作羯磨(正作法时出在僧钞非关尼事)。

  第四戒相者若据理论当随师具学何独此八但为初受未知轻重遇缘便犯因制八根本若毁不任僧用余篇枝条忏便复净族姓女听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学说八波罗夷法比丘尼犯一一波罗夷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一女人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尼犯不净行行淫欲法乃至共畜生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尔时世尊为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还活比丘尼亦复如是犯波罗夷已还不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

  二一切不得作盗下至草叶若比丘尼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若教人取若自断若教人断若自斫若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尼犯波罗夷已如是终不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行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

  三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与人教死叹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人胎厌祷咒诅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譬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尼亦如是犯波罗夷已不复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

  四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尼非真实非己有自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还合比丘尼亦如是犯波罗夷已不可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

  五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心与染心男子身相触从腋已下膝已上若捉若摩若牵若推若逆摩若顺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能)。

  六不得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共期身相近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七不得覆藏他重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若不自举不向僧说若不语众多人后于异时此比丘尼若罢道灭?若遮不共事若入外道后便作是说我先知有如是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八不得随顺被举比丘语乃至守园人及沙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毗尼如佛所制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而随顺是比丘诸比丘谏是比丘尼言妹知否今僧举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所制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汝莫随顺是比丘诸比丘谏是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当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由随顺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答能)。

  次当为说四依法防外道故说此四应语云族姓女谛听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戒成比丘尼法。

  一依粪扫衣比丘尼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汝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截衣等得受。

  二依乞食比丘尼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汝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若得长利若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三树下坐比丘尼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汝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四依腐烂药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汝是中尽形寿能持否(答能)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汝已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二部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生作福治塔供养佛法僧和尚阿阇梨若一切如法教授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梨(受戒已若还寺者令受戒尼在前而去)义云先教诵六念受持衣钵坐具等若作式叉尼时说净长衣钵者应更请施主总持说净若犯长财并舍作突吉罗忏然后说净又二时中请和尚教诫说法具如下章说。

  第五遇缘退舍者此律云若不乐净行者开听舍戒去若欲留五戒者应言我作优婆夷若欲留十戒者应言我作沙弥尼若欲全舍者应言我作在家白衣愿大姊忆知我是白衣(一说成)婆论云若无出家人可对舍随对一白衣外道等前但使情相领解一舍便成不须至三增一阿含经云开比丘七反舍戒过者非法诸解并许出家受具然尼开舍戒还家无文得许重来出家受戒为女人志弱不堪弘道初尚不许何容辄开后度今时尼众不学问者多昏于志趣妄行禅法道言信施难消遂被恶人化令舍戒大僧容可再归尼论一舍不还无辜自坠失于大利故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实由不解致流昏俗也永言此事深可痛心。

  ○六念篇第十一

  第一念知日月大小法者若是白月应云今朝白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大故不须云小若是黑月便通大小黑月大者应云今朝黑月大一日乃至十五日黑月小者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此谓识去布萨日远近又防俗问故解云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数等。

  第二念知食处法者全不受请者应云我今不受请自食己食或云食僧常食不受请或云乞食不受请若受请无供养者应云我今自食无请处或云我今食僧常食无请处或云乞食无请处若受请不背者应云今有请处念当自往若受请有背缘者应云今有某缘得背请(缘者谓迦提月施衣等缘)若受多请者应对人舍云今日有多请处自受一请余者施与大姊在某处(随对五众出家人边舍背得)若无人对依十诵依亲里住尼心念舍云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五正食回施比丘尼某甲檀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三说)。

  第三念知夏大小法者若初受戒者应云我于某年岁次在某日月在一尺木若干影时受具足戒我今无夏后若有夏随夏多少称之(西国受戒竟以木影拟后辨大小也)。

  第四念知衣钵法者若衣钵具受者应云我五衣钵具足受持(不具者随多少称之)若长衣钵药等求说者应云念当说净犯长者应云今有长财念当说净。

  第五念知别众食法者若有别众者云今有某缘得别众食或病迦提月等若无缘者应云念不别众食。

  第六念知病之有无法者若有病念当疗治无者应云随众行道。

  ○受衣篇第十二

  此篇大门一十有七一制听二功能三释名四财如五体如六色如七量如八条数九堤数十重数十一作法十二受法十三舍法十四得失十五补浣十六敬护十七坐具。

  第一制听者所以名制者谓五衣六物佛制令畜违便得罪所以言听者谓一切长衣及百一供身具等随报开听违顺无过。

  第二功能者婆论云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此衣名为异外道故智论云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制着三衣不同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贪故重着也分别功德论云为三时故制有三衣冬则着重夏则着轻春则着中亦障诸虫故此律寒故制着三衣又为三世如来并着如是衣义云为调三毒因缘故制三衣华严经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也大悲经云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是沙门被袈裟者于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槃无有遗余悲华经云如来于宝藏佛所发愿成佛时我袈裟有五功德一者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见等四众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阵持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若我袈裟无此五力则欺十方佛僧祇云僧尼有戒德俗人索破袈裟段欲禳灾者得与小者伽论僧尼等破坏三衣钵犯自性偷兰遮但是衣钵不问受持不受皆不得坏灭亦不应破灭补衣卖之杂用皆犯前罪。

  第三释衣名者此律云听刀割坏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作安陀会衬身着郁多罗僧僧伽梨入众时著然此衣名诸部并无正翻今以义推略知指归慧上经云五条者名中着衣七条者名上着衣大衣者名众集衣义云大衣者名杂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立名入王宫聚落衣七条者名中价衣从用为名入众衣五条者下着衣从用为名道行作务衣。

  第四财如者谓非四邪及自手兴生出举贩博得财并不如法受亦不成故律云不以邪命激发得现相得犯舍堕衣等并不得作三衣。

  第五体如者义云要须厚重者得若细薄生疏露体乃至绫罗绵绣文绮衣等并不成受僧祇云一切生疏毛发树皮草衣等不成受五百问云生绢不作三衣若不现身者得。

  第六色如者此律云上色染衣不得畜当坏作袈裟色(袈裟色者此云不正色也)十诵云一切青黄赤白黑五种纯大色衣不得着除其纳衣婆论云五大色衣不成作三衣又紫草柰皮地黄红绯染色黄栌木等皆不如法色若五大色衣三点净得作余衣着谓绀黑青得早木兰一切得受纯青浅青碧等点净得作衣里用若赤白黄不纯大色者亦得若不如法色染讫更以如法色覆成受持文殊问经云色衣不太赤不太黄不太黑不太白清净如法色三法服及与余衣皆如是色义云作净法者用前绀黑青于四角头随意作一点僧祇云极大如四指极小如豌豆见论如麻子大僧祇云不得并作或一三五七九等不得如华形作若浣亵泥污即名净若新僧伽梨趣一角头作乃至一切衣新时亦尔若众多破段衣一处合补者一处作净青者谓铜青黑者谓杂泥等染木兰者谓果汁等义云蜀地有木兰树皮其色赤黑然复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关东并州亦有木兰树子堪为数珠兼得为染其色稍黑京内诸山亦有求之者希。

  第七量如者此律云五条长四肘广二肘大衣七条各长五肘广三肘若极小者长四肘广二肘半并名如法若过此分齐亦得受持以可截故若过量外者应说净否者犯舍义云说时应在受持后以法衣外为长故。

  第八条数者此律大衣从九条乃至十九条等若过是数亦应畜七条五条名自楷定婆论云僧伽梨三品九条十一十三是下品十五十七十九是中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名上品。

  第九堤数者此律不了今依婆论云大衣下者两长一短上者四长一短并名如法若互增减者成受持着用得小罪。

  第十重数者此律云大衣新者两重余二衣一重故者随意多少作。

  第十一作法者此律云大衣七条要须割截五条得褶叶作五分云若染缦衣作条又缝叶着衣或褶作衣叶或半向上半向下作叶一切突吉罗阿难奉教作衣左条左靡右条右靡中条叶两向靡若得衣不足乃至一长一短作犹少者听帖叶作乃至不足听作缦安多会僧祗云作叶极广四指极狭如?麦不得横叶相当缝衣后时宣脱应作马齿缝衣上下破应安缘要须却刺十诵云佛教比丘施䩙纽前去缘四指施䩙后去缘八指施纽应作是法又却刺者是佛所许如法畜用直缝者不得是世人衣为异俗故又为防外道故此律但云缝僧伽梨不论却刺用十诵者好三千威仪云三衣令帖四角此律应安䩙纽肩上帖障垢腻处。

  第十二受法者此律但云三衣应受持而无受文今依十诵明其受法大衣者随其条数多少称之今且受十五条文余者准说可知。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十五条衣受。三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受七条。

  人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受五条。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受缦条衣文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缦僧伽梨受持(三说余二衣可知)。

  此律五条开屈叶者应云屈叶衣持若帖叶作者应云帖叶衣持帖时开一边刺一边令似割截衣若两边俱刺者但同缦衣法。

  受僧祇支文。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厥修罗衣持(三说)。

  僧祇支者长四磔手广二磔手半互减互过者提覆肩衣义准亦然义云僧祇支者此云上狭下广衣云厥修罗者此西国方言不同故翻译有二设互牒二文于理无乖或量己身大小作之受时但云僧祇支应量作合受持(此亦应成)尼本为露胸膊行为世人讥慢故佛制畜祇支覆肩二衣。

  受覆肩衣文。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是覆肩衣如法作。今受持(三说)。

  第十三舍衣法者本律无文今依僧祇舍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五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余二类牒可知)。

  若一时受舍越毗尼。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如法作。先受持今舍(一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如法作。先受持今舍。

  又依五分云。

  我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若干条。今舍(一说)。

  下二衣类说可解僧祇云若至他家忘不持三衣去到彼忆已应遥舍之舍竟应权借俗人衣被作净安钩纽受义云知比丘有僧尼长衣借受弥善欲还应舍到本处已更受旧衣不犯舍堕十诵云借衣离宿但忏提罪不复须舍。

  第十四得失者五分云诸比丘不舍先受持衣更受余衣者成受先三衣说净者亦成由不舍故但犯小罪此律若失想烧想贼夺想水漂想则失受持得者还须更受以忘失故无舍罪若道逢难缘不得会衣者不失受持婆论云三衣不受持有坏威仪缺衣二罪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法又舍此衣更受余衣前衣即须说净否者过十日犯长婆论云若三衣破不问孔大小但使缘不断不失受持尼祇支覆肩衣义准此说。

  第十五补浣者十诵云以小段物补衣若却刺者不须说净点净若直缝者段段须说否者段段得二罪谓不说净不点净也见论云若衣欲破未穿坏者或一条二条应先以物补后割却故者不失受三衣背处欲破当转着两边先相连着后以刀破开然后却刺缘不失受持袈裟若大减却若小物裨亦不失受若浣增色亦不失受此律三衣坏随孔大小方圆补治(下二衣亦同)。

  第十六敬护者十诵云护三衣如自皮钵如己眼着大衣者不得摙木石土草扫地敷具等又不得脚蹑敷坐卧上及衬身着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吉罗遗教三昧经云比丘行时僧伽梨袈裟衣钵钖杖等当与身俱不得去身六尺五百问事云不能着大衣入聚落但持着肩上行无犯僧祇云敬三衣如塔若入聚落必须带纽行若无纽者用针缀无针者下至手捉若无纽随入家家得越心悔有而不着亦越毗尼披时当通肩披齐两角左手捉时不得手中出角头如羊耳律中至佛前上座所并令偏袒经中通肩披衣五百世中入铁甲地狱五分云得四褺大衣枕之中阿含经多处有文开枕大衣卧七条中三千威仪经云不着泥洹僧不得着僧祇支如是重重乃至最上着僧伽梨故知三衣得上下重着也五分云若出村为草木钩衣破裂尘入叶中听为护衣故聚落外反着衣下数坏听倒着衣上下安钩纽及带雨时不应倒着此律尼不着祇支入白衣舍提(覆肩应同)毗尼母及此律袈裟不得帘床及脚蹑三千威仪经云三衣在下地身不得高床处坐决正二部毗尼论云若着大衣入村不得礼拜师僧上座等五百问事云无中衣时得着大衣上讲礼拜小衣不近身净洁无七条者五条亦得着入众食及礼拜不着三衣食犯罪十诵亦然。

  第十七坐具法此律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广长更增各半磔手五分云佛一磔手长二尺义云四分坐具总长五尺广四尺僧祇云互减过皆提五分云须帖四角不帖则已此律若减量作若叠作两重并得婆论云今用敷卧具上见论云令受持不合说净不出受文今义出之。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 舍文。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尼师坛。本受持。今舍(一说)。

  十诵不应受单尼师坛得提离宿犯吉伽论云不须舍堕亦不须离宿母论云护尼师坛如护身贤愚经云舍利弗以尼师坛着左肩上入众降邪道鼻柰耶经云亦着肩上入众坐禅义云今时多安左臂上随方所宜想亦无过。

  ○受钵篇第十三

  此篇大门有七一制意二体如三色如四量如五受舍六失法七护法。

  第一制意者僧祇云钵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宜十诵云钵是恒沙诸佛标志不得恶用中含经云钵名应器婆论云见一肆上好钵圆正可爱律师云佛初出世众僧无钵佛敕帝释令天工匠作十万钵在世间肆上钵者天钵非是人造。

  第二体如者此律大意有二一谓泥二谓铁五分云用白铜钵及外道木钵等此是外道法若畜得偷兰遮十诵云石亦不得作钵义云今时僧尼亦有畜瓷钵义判同石又畜夹纻钵揩瓦油钵并是非法毁破无罪。

  第三色如者此律云应熏色僧祇熏作孔雀咽色鸽色者如法。

  第四量如者此律大钵受三斗小者斗半中器可知母论云若不满斗半及过三斗者不成受持义云此之升斗诸方用各不定未可准定将古类今上钵受一斗下者五升中者可知然佛初出世人形姝大所食亦多故限五升以为楷定今经像季人形渐小若定行斯良恐非用故五分云随方国土虽是我语不为清净者不行无过虽非我语于余方清净者不得不行又钵名应器须应其身大小准食之故下律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已不得见有此判遂畜小小之者若不满四升已上定不得受僧钵不满五升已上定不成持数见尼等受持四升已下故别标记。

  第五受舍此律无文依十诵受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器。今受持(三说) 舍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器。先受持今舍(一说)。

  第六失法者五百问事云若一日都不用钵食犯堕病重者开若出界经宿不失受持见论云若先受持钵穿如粟米即失受持若以铁屑塞已更须受之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其主虽言但受持亦不成受若过日亦不犯长若买他钵度价竟钵主熏已报比丘尼知不往取过日犯舍若余人知熏竟傅向比丘尼说闻语不往取过日无犯此律钵盂孔罅食入中但洗余食不出无犯(准此虽破不漏犹成受持)问但畜一钵不加受法过日犯舍否答不犯由是制畜事同三衣但犯不受小罪若有二钵一须受持一须说净不尔犯舍堕。

  第七护法此律所行之处衣钵俱行如飞鸟羽翮随身母论云至乞食时各自作钵络或钵自持之僧祇云不得用灰土洗令色脱当取树叶汁洗三千威仪云洗钵当用澡豆皂荚二种为净僧祇云不得临危处洗钵先洗师钵后洗己钵不得持己钵中残水泻师钵中乃至浣染衣亦尔勿以师衣共己衣渍之母论云不应钵内洗手敬之如目五分云护钵如眼睛洗钵听去地一尺瓦钵离地五六寸许宜好处安置僧祇云恶心破钵偷兰遮五百问事云不得覆壁上应巾裹悬璧上。

  ○净施篇第十四

  此篇大门有五一施主二请法三说净四存亡五失法。

  第一施主者有二一展转二真实真实希故不论今且明展转法于中简别对施有五一衣二药三钵四宝五谷米前三施主依僧祇善见于五众中随得一人作展转施主后二并以俗人为净主涅槃经云虽听受畜钱宝等物要须净施笃信檀越婆论云先求一知法白衣为净主五分云有四种人不为展转净施主一不赞叹人二不与人好名称三应净施五众四不得与白衣婆论云应相前人持戒多闻有德而作施主后得物时于一比丘尼边称施主名说净僧祇十诵五分等并不得对施主而说亦不应令前人知直别处对一人说。

  第二请法者应具修威仪至一五众大德名闻者前陈本净意然后请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今请大姊。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大姊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三说)。

  请下三众不须云大德大姊等直语言。

  我今请式叉摩那等。为展转净施主。幸愿作之(一说便得此文义立若依五分等似不请亦得成)。

  次钱宝施主者婆论云先求一知法白衣语言解知若不解教令知解至白衣所语云比丘尼法不得畜钱宝粟等今以檀越为净施主后得钱宝尽施檀越前人报云好。

  第三说净者见论云所说之物众多散落者并束相著然后说之此律应至比丘尼前手捉衣云。

  大姊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姊。为展转净故(彼受请者语云)。

  长老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彼受者当语云)。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甲(谓提施主名也)。

  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己物。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药钵说净准此可知然尼得长钵当日须净不同长衣开畜十日)。

  婆论云钱宝谷米等并同长衣十日说净此律云当持至优婆夷若守园人所告云。

  此是我物所不应。汝当知之。即名说净。

  五分云心念说净直云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文不明了今义准出之有难独住尼具修威仪手捉衣云。

  我比丘尼某甲。此是长衣。净施与某甲(于五众中随意与之从彼取用得至十日后如前说)。我比丘尼某甲。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后如前说)。

  我比丘尼某甲。此是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第四存亡者僧祗云施主齐三由旬内知某存亡五分云施主知在道以否婆论云施主若至异国更求净施主(此律无文随意两用)。

  第五失法者婆论云若死更求施主除钱宝谷米等自外一切长财尽五众边作净义准钱宝等俗人净主存亡同前此律若忘不说净或贼夺失想等难多日不犯长若失五日后时忆得更经五日说净亦得若得衣十日至第十日冥忘不说后时忆得即须当日说净不尔犯舍堕十诵云忘后五日得所忘衣更得十日说净婆论云若说净财宝及以衣财若人贷之后时宝还宝钱还钱乃至衣财相当还者不须说净不相当者更须说之(以本性同贪心少故也)若补衣物不满尺六狭八寸者亦犯长故婆论云若先不应量衣此衣尽舍作突吉罗忏母论云恶比丘尼不说净者入手即犯不须至十日婆论云若得新靴应令白衣着行五七步即是净五分得新履令净人着行七步。

  ○说戒篇第十五

  此篇大门有六一时节二缘集三仪式四差使五客旧六略说。

  第一时节者有五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二食后僧祇云食前亦得布萨而不得晨起布萨得罪以后来比丘尼不闻故伽论云何布萨谓舍诸恶不善法证得白法究竟梵行又半月自观犯与不犯清净身口名布萨也三若昼若夜亦得说戒四增减五非时下二希故不述。

  第二缘集者五分云布萨不时集妨行道佛令作时节使知事维那晨起白僧。

  大姊僧听。今白月某日。黑月某日。众僧和合。在某时某处说戒。白僧令知(一说便得今时僧尼轻此戒法多在夜暗说戒致令后生威仪不善也)。

  第三仪式者今此一门此律不足兼取诸部补阙此律云若至说戒日上座应敕诸尼沙弥尼等使扫洒佛塔僧院高下处令泥治平正辨诸名华五三槃名香阳一二铜盂今时多用食器钵等盛汤此非生善之义冬月无华可得者诸缯彩华亦得说戒当遍布其席及门限外亦铺其席拟脱靴履若鸣钟集僧不简沙弥尼等并来入堂受筹以此律戒序开沙弥尼得听若依余部不得者多十诵云行筹者为檀越问僧不知头数佛今行筹不知沙弥数亦令行筹若人施布萨物沙弥亦得取分虽不往布萨羯磨处由受筹故亦得分此律为受供行筹则通沙弥也(尼下二众准此)筹极短并五指极长一肘极粗不过小指细不减箸初入堂时先偏袒右肩脱去靴履合掌作礼若恐人闹不及一一作礼但俯身侧入依次坐近数见僧尼及至俗家斋上僧尼在床上礼佛寻讨一切经律及问西国诸德并无此礼直是怠惰安身不存敬意反招自累何成觅福如臣拜君岂得居床人王尚自不许法王宁容辄开故三千威仪经云比丘不得座上作礼初入堂时说偈云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大众和合无违诤尔乃可得同布萨说此偈已各依次坐年少尼起行香汤净水众大时令三五尼助行行时各须偏袒右肩脱去靴履具修威仪维那先取香汤洗手浴筹至打静处维那自浴亦得今时多使上座自浴筹此非敬仪当浴筹时僧各说偈云罗汉圣僧集凡夫众和合香汤浴净筹布萨度众生说此偈已令年少尼行香汤净水先行净水兼行净巾拭手令干正承水时复说偈云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行香汤时复说偈云香水熏沐澡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界融承香汤水时不得漱口吐地数见故别标记维那浴筹已右手执槌至打静处立徐缓打一下已安手放槌勿令作声然后唱云。

  大姊僧听。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说)。

  大姊僧听。外有清净大沙门入(三说)。

  大姊僧听。众中小者。已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布萨。我比丘尼某甲。为僧行筹。作布萨事。僧当一心念作布萨。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式叉沙弥尼等不须唱出待听说序已唱出也)。

  说竟维那来至上座前长跪授筹与上座即雁行长跪合掌一切僧亦随上座仪式正取筹时当说偈云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我今欢喜顶戴受一切众生亦如是欲还筹时复说偈云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已即付与他还复本座如是展转至大尼讫维那来至打静处立收筹者付上座数维那自数亦得数已打静唱云。

  大姊僧听。次行式叉摩那尼。沙弥尼筹。

  三说已往式叉尼等所行讫收取付与上座数竟维那总取还至打静处立唱云。

  大姊僧听。此一住处。一说戒。比丘尼若干人。式叉摩那若干人。沙弥尼若干人。都合若干人。各清净出家。和合说戒。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一说)。

  众僧一时合掌说偈云。

  清净如满月清净得布萨身口业清净尔乃应布萨(此出僧祇)。

  彼维那举筹已至上座前礼三拜已白上座云。

  众僧和合。请大姊。为众诵律。

  若上座自说者语云此戒法正当某甲说某甲自诵维那依上座已即须唱之若辞不堪者告云此说戒任当某甲但为自身老弱言辞浊恶恐延时恼僧更为请众中能诵者说维那更礼一拜已当起至第二上座前还依前问无异(上来问答可宜大语令众闻知不得窃声相生不善也)若第二上座不堪者直请能诵不劳展转至下故僧祇云若上座若次座应诵不能者差能诵者说若差得者打静唱云。

  大姊僧听。僧差律师某甲。为僧诵戒。梵音某甲。律师升高座(一说)。

  僧既差已律师应起具修威仪至僧中大铺坐具四向礼拜僧已长跪白云。

  我比丘尼某甲。稽首和南。敬白众僧。僧差诵律。恐有错误。愿同诵者。弘垂指授。

  白已更设一拜然后升座香水余残维那左右洒之应留中间空处拟人来往香华亦尔令旋旋散散华时各说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为帐。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此出华严经)。

  说已维那打静令小者供养好声者梵呗作梵时应诵稽首礼诸佛两行偈至行香说偈时僧一时合掌说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此出华严)。

  供养虽竟维那仍须立住彼戒师诵至未受具者出则戒师应且住诵令式叉尼沙弥尼出式叉尼等应具修威仪来至僧前礼三拜已长跪住取上座教敕上座当告诸式叉摩那沙弥尼等汝等年未充行未满不堪进入羯磨僧数同听说戒待至年充行满受具戒竟然后得预说戒汝等各还本处静念唱诵不得散乱然后方便更设一拜依次而出若式叉尼等别说戒堂则不须此戒师唱不来者说欲维那答云说欲已若无欲人者应答云此处无说欲人(若欲差教授尼使者戒师且待僧差使然后和问如上)。

  第四差使者见论云初为女人钝根故尽听尼僧往僧寺受教后为人讥嫌故僧往尼寺教诫尼僧当于说戒日僧集时索欲问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差求教授人羯磨。

  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尼人。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今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尼人。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尼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已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律羯磨差一人已自外口差二人为伴往僧中四分十诵云尼若嘱时应嘱主人僧无病有智慧明戒律者大僧于布萨日应预差一人拟受尼嘱人房前设一独坐床尼若来时应佛殿前立余僧见者示尼嘱授人处此尼至房前比丘应诣床坐已将一比丘为伴使尼礼三拜已曲身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某寺尼众和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尼人(三说)。

  比丘受尼嘱已语云今夜说戒时为咨请众僧未知有否然尼众等为欲别请为依僧次请随尼所答为请又告明日早来问其可否使尼答云尔更设一拜便归僧祇云尼入僧寺当在门屋下先白比丘比丘当量仪得所若尼贤善自入无事着衣服具者听入反此不听尼明日来时如前仪式告云昨夜僧集之时具传所请无有教诫尼人又无善说法者虽然上座有敕语诸尼众当勤精进如法行道谨慎莫放逸使尼合掌云顶戴持便礼已而退至本寺时即须鸣钟集僧不来者说欲尼皆来集堂内依次立住所差尼人至上座头立打静说白云。

  大姊僧听。僧差我比丘尼某甲。往比丘僧中。请教授尼人。而僧无教授已人。亦无善说法者。虽然上座有敕。语诸尼众。当勤精进。如法行道。谨慎莫放逸。

  诸尼众等一时合掌云顶戴持出五分十诵僧祇今时多行此略法由广法难故不出也此律若比丘僧尽病应遣信行礼拜问讯若别众众不满亦遣使问讯若尼僧病众不满亦礼拜问讯义云若僧尼各五人以上僧中二十夏者得行此广略二法僧若不足但应礼拜问讯便罢次说戒师问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维那答云。说戒羯磨(今时多有答云布萨说戒者此答不通羯磨良恐非法也)。

  戒师待维那坐已然后作白以未坐时便有坐立不同岂非别众等过若说戒竟维那鸣钟三下使外人知说戒竟时梵师诵律序下偈作呗云。

  神仙五通人。造设于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已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

  伽论云不得作半呗作半呗者吉罗(若不解前呗作处世界呗亦得不劳更作如来梵也)戒师下座已至僧中礼谢云小比丘尼某甲。稽首和南。敬谢众僧僧差诵律。三业不勤。多有舛错。愿众慈悲。布施欢喜。

  说已众僧即应各说自庆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安隐快。大众和合寂灭快。众生离苦解脱快。

  俱舍论说偈云。

  诸佛出现乐。说正法亦乐。大众和合乐。聚集出家乐。

  然后唱三归礼散(亦有诸大德说戒竟上座为布萨咒愿任情所宜然无正文)。

  第五客旧者问界外客尼欲得闻戒得入以否答此律客旧中开听若客尼入时至说戒处不得先到余房恐破他说戒未诵序唱是中清净否来客尼随次入作礼已依行坐听诵戒师若见客来即须止诵不止者客尼诃停待客尼坐已依次为诵若已说序竟乃至说戒已当入僧中四向礼僧已长跪住一人告清净云。

  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并清净(一说)。

  告已随次坐戒师依说若不清净者一一别告云。

  大姊僧听。比丘尼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戒。未得忏悔。后当如法忏。

  说已依前住文续次为说若客尼来多及等者纵说戒讫皆令主人从头更诵不诵者如法治律云等多更为说问说戒至半不说欲得起出否答有缘要须说欲得去若众中无能诵得戒者至布萨日依前仪式直差一人说法诵经诸教诫等便散母论云若钝根无知不得就余寺说者下至说一偈云。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和南圣众。

  如是作已方得散去不合不说若于说戒座上忆得罪者即须心念发露云。

  我比丘尼某甲。犯某罪。待说戒竟。当如法忏。

  作如是已便得听戒若犯有疑者应念云。

  我比丘尼某甲于某事上疑。待说戒后。当决了忏。

  若于未说戒忆得罪者应说忏已方得闻戒法。

  第六略说者此律若有八难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难等或大众集床座少多病天雨斗诤说戒夜久如是等缘皆听略说戒师当量难缘远近观时早晚难若远则为说三篇已余者略却若近及病寒热等缘当为说序已余者便略云何略耶说戒序已问清净竟应言。

  诸大姊。是八波罗夷法。僧常闻。乃至诸大姊。是七灭诤法。僧常闻。

  已下必须广说若难卒至即说序已云余者僧常闻若序不得说者应云某日布萨说戒时众僧各正身口意。谨慎莫放逸(说已便散)若众主善能御众者每至盛夏盛冬恐僧老弱患寒热者当为略说平旦僧集时维那白说戒日天时盛热大寒恐僧疲弊大众宜可早集当为略说勿假托因缘自生厌怠若作如是秉众亦名善御大众心无忧悔五分欲作羯磨僧不可和当于说戒前作以说戒是正制僧不敢散。

  次明别人法者若随所住处二人已上至说戒日还扫洒处所具布萨调度一如前式待客尼来若四人以上即须广说二三人以下各相向说云。

  大姊一心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比丘尼某甲清净(三说)。

  若对二尼应云二姊一心念余语同前若一人者应云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比丘尼某甲清净(三说)。

  四分律比丘尼钞卷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