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9 册 No. 0699 梵网经顺朱

No. 699-A 佛说梵网经顺朱叙

  德玉自丙申年。得戒于澄江和尚。后即参大随禅学。而律部不暇研实虚声焉尔也。及从双桂先师得法。南游抵华山律堂。见其威仪。攸摄心恧。面愧无已。欲依学以赎前咎。而又恨识浪漂流。二三友人牵制。至行脚事讫。还渝始拈先法戒二师香。以华严新创清规未整。虽草草露布。禅律并行。亦有虚无实。遂禁足于季。而关三载。日课华严万佛并楞伽梵网等经。惟梵网上卷求句读且难。况得义得味依法修行乎。蜀无律师律体律学。其来久矣。乃展三昧和尚直解。谛究之年余。少有进益。但其中文理浩瀚。引证攸长。肤学者实难趣入。非悟戒体广学多闻细心于经论律部者。亦不识三昧和尚之深心也。今此顺朱虽就正文。顺朱填墨亦从直解中截出。间或别出己意。亦不敢杜撰外三昧和尚法眼也。玉岂借斯以沽名哉。实欲雪心澡身以赎荒戒之咎。并令肤学者稍识戒体。三十心十地根本戒用。十重四十八轻。端倪戒师有据。戒用有体。戒学有本。以黾勉躬行。证悟自性本有金刚宝戒也。藁成。俾慈云仙上座抄录。

  旹
康熙二十年辛酉岁菊月念日也华岩德玉叙


  No. 699

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上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蜀渝华岩季而关 圣可德玉 顺朱

  慈云寺 价南慧仙 誊录

  菩萨心地品之上

  ○初释经题目

  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三义。何谓自觉。以凡夫背觉照合尘劳不能自觉。惟如来从凡夫发心持佛净戒。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悟自性真空。了惑业虚妄。故名自觉。何谓觉他。以二乘厌生死取涅槃不能觉他。惟如来证平等智得法性空。运无缘慈入魔佛界。广化众生离苦得乐。故名觉他。何谓觉满。以菩萨起大悲度众生觉行未圆。惟如来心色俱离根本智显。五住尽二死亡。三觉圆万德备。故名曰觉满。如来具足十号。今举一号则十号齐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能说法之主也。说者即所说之法义也。佛说者乃觉皇亲口所宣。非菩萨声闻之所能说故也。梵网者。世尊不离菩提树。而升四禅天。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梵网喻也。即喻以表法也。无量网孔喻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心无量佛教门无量菩萨差别阶级无量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摄多义。故从喻立题也。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众生之机。逗根而说。故曰契经。又经者线也径也涌泉也绳墨也。此皆随义立名。总不出贯摄常法四字。贯者贯串诸佛之旨趣。摄者摄持所化之机宜。常者古今不变。法者凡圣同轨。佛说梵网四字。乃所诠之义。经之一字乃能诠之文。能所合目为题。故名佛说梵网经。

  ○二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秦国之主。姓姚。名兴。乃后秦非符秦也。三藏者。即经藏律藏论藏。法师者。谓此师学通三藏。以一心常住不变之经。三业体净无为之律。核定是非邪正之论。以是自师。以是师人。就德彰名。故名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者。华言童寿。谓师童年而有耆德。故云童寿。什者谓善识此方文字知识。本龟兹国人。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译经论九十八部。梵网最第一。师位证贤圣者。南山感应传云。七佛已来译经之师也。奉诏者。奉秦王之诏命。而翻译此经也。译者易也。易梵国之语。为华夏之言。华梵并举。合目为题。故云鸠摩罗什奉 诏译。

  ○三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之上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西域好广。此方喜略。惟存菩萨。义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者。即三十心十地也。又指法而言。即众生本元心地。迷之者轮回六凡。悟之者直入四圣。诸佛证此。菩萨修此。众生迷此。如来愍念兴慈运悲。往来三界八千返。秪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有心地。惟欲众生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扣己而求。莫向别讨。故名心地。品者类也。众类相从之义。此经一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萨心地品正当第十。此一品之文分为上下二卷。上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阶级。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萨心地戒法轻重开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正解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尔时者。即无量天人菩萨集会之时也。释迦牟尼佛者。此标能化之主也。梵语释迦牟尼。义翻能仁寂默。以能仁表姓德。寂默显理致。又能仁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仁忍也。以闻善不即喜。闻恶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恶也。又于无生法忍可忍证。故云忍也。在第四禅地中者。标所住之处也。在者住也。第者次第。谓三界共九地。欲界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静地。无色界有四地。一空无边处地。二识无边处地。三无所有处地。四非非想处地。此当色界第四禅舍念清静地。九地之中乃摩醯首罗天王所住之处。亦名有顶天。又名色究竟天。法云地菩萨多寄住于此处说法。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云威灵。或云三目。此天为三界尊极之至。辅行记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显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最尊最贵。故在此大梵天王宫中之内庭而说也。与无量等者。此标听法之众也。无量大梵天王者。以一释迦应千百亿释迦。标千百亿世界。而千百亿世界中之梵王同时集会也。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者。言法会听众非是算数所能知之。皆是大根器众也。说莲华台藏世界者。指受法之处也。卢舍那佛所说者。明授法之人也。说法有宗。传法有本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言诸恶净尽众德悉满。此即圆满报身佛。下卷广明其义。心地法门品者。心地品解见上文。法者轨持之义。门者通达之义。谓依法修行。直至佛地。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有大陀罗尼门。不二法门。宗师云。入此门来莫存知解等是也。故曰法门。此一节乃初化佛说法。叙说心地法门品之由致也。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是时者。是释迦佛与众说毗卢佛所说心地法门品由致之时也。释迦解见上身放慧光。所照者。身即全身。放乃显露。慧者如如智慧。光者果德光明。此个全光非独诸佛有之。一切众生具有。皆因无明障慧而不证得。故世尊以大方便。垂示此光。无非发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俾其自己修持。自己悟证矣。所照者。承前起后言。全光所照之处也。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者。示全光所照处。情与无情尽被此全身慧光。一光所摄也。此饰乃二放光现瑞。叙发起之缘也。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其中一切等者。总举依正二报。即指天宫华藏之两间。凡光所照处。一切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莫不各各相视其光欢喜快乐也。类数无量。故名一切。众法相生。故名众生。此光昔无。于今忽有。各既睹光。咸护。饶益。故曰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宝光虽放。尘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光。故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证得。又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缘而放之。岂惟博地凡夫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无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所谓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此节乃三睹光生疑。叙明发问之端也。以上总叙人天不达佛光因缘之所以竟。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时也。众中等者。此举众明当机也。此菩萨是华严海会不可说不可说众中当机首领大菩萨也。佛放此光甚深难测。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晓了。唯此菩萨具大行华。智慧明妙。可通此光为众中作唱导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者。从自也。大广备之义。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义。一六度万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义谛。其中华乃行华。即福德庄严。光明乃智慧。即智慧庄严。三昧乃正定。即第一义谛庄严。此三广备。故名大庄严。此菩萨住是定中。即自是定而起。故云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也。以佛神力等者。谓此菩萨请问大法。必仗如来神力加被。方能发起智。问以佛神力故。始能放金刚坚贵白云净智如幻之色光也。光照一切世界者。显此光之迹周遍圆融而无障碍也。此一节乃四玄主集。问中有二。初起定放光光照。一切以摄众也。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是中者。是一切世界之中也。一切菩萨者。即一切世界中之大菩萨也。皆来集会者。因光明所照。不约而同共会此处也。与共同心者。因光悚动。同示一疑而问也。异口者。人各有身口随身异也。问此光光为何等相者。即问释迦如来全身所放之慧光也。此光即果中境界。前众生未发菩萨心。秪疑因缘。故曰何因何缘。此诸菩萨是因中人。只问果中之事。故曰光为何等相。何因何缘。即下释迦请问舍那云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等文之案。光为何等相。即下请问当成佛果为何等相之案。此一节乃二集众发问也。自首至此序分竟。下明正宗分。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是时者。即此人天大众诸菩萨请问之时也。释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会有根性之大众也。言还至者。谓此释迦与诸菩萨一切众生。元从华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复还归本体故。莲华台等者。即舍那本迹之处。莲华台藏世界。详在后文。亿有四亿。百亿。千百亿。百万亿。万万亿。此乃四亿中第三百万亿也。紫金刚光明表菩提智境。宫中表涅槃理境。谓理因智明。智繇理发。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圆融。法报无碍。报化圆融。迹本不二也。见卢舍那佛者。释迦旋归本界。觌面相睹。亲见本师法身智身境界。所谓今日始见娘生面也。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座以莲华者。莲之开敷表权实双彰也。赫赫者。光焰炽盛貌。光明者。智慧之照用相。此如来于因地中。以大智慧破惑证真。故感果中报德住此莲华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万亿者。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光明莲华。围绕舍那宫座。故云百万亿赫赫光明莲华之座。此明三身圆会之相。华严广明百万亿。此正宗分初明心地道有四。初化佛代请。亦有二。初摄生还本。叙摄用归体生佛无差之义也。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时释迦至释迦佛言叙请法之仪。则表三业䖍诚也。一时乃一念生敬之时。意业䖍诚也。礼佛足身业䖍诚也。释迦佛言口业䖍诚也。诸佛请法尚具此仪。余请法者可知也。此世界中者。即此娑婆世界之中也。地及虚空者。地即人间。虚空即天上。一切众生者。即释迦如来擎接人间天上一切世界中睹光生疑根熟之众生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者。因缘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返妄归真。欲修佛道。毕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耶。此是第一问。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缘之意。当成佛果为何等相者。意谓当成佛果之时。毕竟又是何等境界耶。此是第二问。即上华光主放光集众。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之意。此是略问。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佛性。本源品即大部六十一品之一品。在彼品中。广明成佛真因种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觉义。在众生分中名佛性。非众生分中名曰法性。今举在因。故名佛性。菩萨种子即因地心也。此第二正请决疑也。此化佛代问竟。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尔时者。即释迦请问之时也。即大欢喜者。谓此心地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正是佛之本怀。故大欢喜也。现虚空光体性者。光即本体性分中之智光。此光充遍十方而无来往。流通三世而不变迁。遐迩古今一切世界诸有色法应物而现。于其中间。觅一光相。如芥子许不可得。就如虚空一般。故曰虚空光体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本者根本。源者渊源。言此体性乃是诸佛菩萨成佛道之根本渊源。常而不改。住而不动。无作无为法身正定正受之三昧也。示诸大众者。即以此本源正定。示诸大众。令其悟入自己本有智慧光明。金刚宝戒一得永得。永无退失也。此舍那酬答也。答有三。初总答心地。二广答释名。三结答问义。初总答有四。初显示定相。二诫听思修。三自陈因行。四举自果相。此初示定相也。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是诸佛子者。佛为慈父。绍佛曰子。谛听等者。即闻思修三慧谛审也。听者领也。谓诸佛子大众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而发。故先诫听也。善思修行者。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此是舍那如来诏告现前大众。即总答中二诫听思修也。

  我已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我已百阿僧祗等者。我即舍那。已者业已经历之谓也。阿僧祗梵语。此云无数。劫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言我舍那业已经过百无数劫之时节。修行此三十心十地。用之以为因缘。从始发心初舍凡夫。于其中间。历此劫数之久。实非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虽然初舍凡夫。即成等正觉者。乃是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也。璎珞经谓。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祗劫。得成无上菩提。无有是处故。所以道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良有以也。此总答中三陈自因行也。乃答化佛一切众生何因何缘得成菩萨十地道之问。

  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

  号者名也。卢舍那解见上。即报身佛名也。住居也。莲华台藏世界海者。华严经云。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此世界乃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此世界中。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亲近微尘数佛之所严净。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华藏世界。正当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即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之处。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即法身佛名也。梵语卢舍那。华言种种光明遍照。遍一切遍照。二经名异体同。法即报。报即法也。法身毗卢遮那佛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即报身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也。海有包含深广映摄一切之义。即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之依报正报。无不从此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海具真如生灭二门。故云海也。此总答中四举自果相也。果相中有总明果相别明果相二义。此乃初总明果相也。问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为因。问何等缘。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法门为缘。问何等果。即成等正觉为果。问何等相。即号为卢舍那佛住莲华台藏世界海。依正二报为相也。此总答因果二问竟。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其台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莲华。华中有一莲台。台中有一佛。佛即舍那本迹之佛。乃正报中之报身佛也。台即舍那所居之华台。乃本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其台周遍等者。即本华台周匝有千叶围绕。而每一叶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显本迹依报。又现为迹佛依报之世界也。我化为千释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称。非凡外之我。此显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而现于迹依世界中之教主。此一一世界中佛皆舍那所化之身。故曰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下显迹依土又化为迹迹佛身依报之国土也。后就一叶等者。即千叶中拈取最后一叶而例言之。此一迹华又现为百亿之华。每一一华为一世界。故有百亿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须弥。故有百亿须弥山。梵语须弥。此云妙高。以众宝所成。出过诸山。故每一一须弥山有一一日月绕须弥卢。故有百亿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有百亿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阎浮提。故有百亿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此云胜金。以树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亿菩萨释迦者。此又显迹佛之身。而又显迹迹之佛身。即千释迦一一化现百亿释迦为当机。故云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等。此总结显如来婆心示现受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义。一一释迦皆示现八相成道。二始同时皆不离菩提树而升忉利。乃至梵天。皆说舍那所传心地法门。皆放身光。鼓动人天。故曰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也。其余九百等者。上拈千华中一华。示现千佛中一佛。示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又作云何。其一叶一佛既如是示现。则余九百九十九释迦之依正亦皆各各示现。乃至请问心地法门亦复如是。无二无别也。此二别明果相也。果相中有二。初从体起用。二摄用归体。此乃初从体起用也。上总示果相明依正体。此别明果相明依正用。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台等是从体起用。即即体之用。此明摄用归体。即即用之体。正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不二。故曰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此二摄用归体也。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此二广答释名)。

  尔时者。当尔发明本迹遍现摄用归体之时也。广答者。对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众不知是何心地。故标牒请词。下详答之也。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诸佛即千佛千百亿佛诸迹佛也。当知者。是本佛召告诸迹佛。应当知此十发趣中十心之名位也。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坚即坚实。信即信心。忍即安忍。三贤十圣等妙别。经分为六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此十住位中性即习种性。观即住观。慧即闻慧。坚即信坚。忍即信忍。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中者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趣向佛海。无能退转。故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也。何名十心。一舍心。舍即施舍。无所吝惜之义。二戒心。戒即戒律。灭恶生善之义。三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动之义。四进心。进即精进。趋向无退之义。五定心。定即禅定。不昏不散之义。六慧心。慧即智慧。照了无碍之义。七愿心。愿即愿乐。上求下化之义。八护心。护即护持。善能防堤之义。九喜心。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十顶心。顶即人顶。无过于上尊贵之义。

  ○此二释心地相中初明十住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从是句承前入坚句。起后坚法忍等者。法者知诸法空假。立诸法以化众生。即假法也。此十行位中性即性种性。观即行观。慧即思慧。坚即法坚。忍即法忍。以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也。何名十长养心。一慈心。爱念众生之义。二悲心。愍念众生之义。三喜心。庆他得乐之义。四舍心。周给无吝之义。五施心。普慧无惜之义。六好语心。所说皆善之义。七利益心。胜行化生之义。八同心。隐同摄化之义。九定心。印持无乱之义。十慧心。照彻无碍之义。此二明十行相也。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从是句结前入坚句。起后坚修忍等者。修增修也。此十金刚位中。性即道种性。观即向观。慧即修慧。坚即修坚。忍即修忍。二义合言。名坚修忍也。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也。前十住心由信满而入。此十向心由行满而入。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祗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何名十回向心。一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二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故。三回向心。回不住也。向不退也。于无上菩提不住不退故。四达心。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故。五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无生智故。六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进道无已故。七大乘心。以智乘行乘任载任用。广度众生入佛海故。八无相心。以般若波罗蜜照了。妄想解脱无二故。九慧心。慧即如如慧。以智慧观照。了无量法界入一切法。无集无受故。十不坏心。八魔不坏。入佛威神。出没自在故。于此十心圆满。二空理显。感诸佛加被。得摩顶三昧。证入虚空平等总持法门。即入十地也。此三明十回向也。此上三贤观行名相竟。下明十地相。

  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炎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

  从是一句结前。入坚圣等起后。谓前三贤修习圣行功德圆足。得入平等地总持法门。自此称圣。故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也。此十地位中。性即正觉性。观即地观。慧即无相慧。坚即德坚。忍即正忍。二义合言。故名坚圣忍也。此即证发心。谓证真如法故。何名十地。一体性平等地。谓此菩萨证入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实法门。摄受众生。其慧平等故。二体性善慧地。谓此菩萨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故。三体性光明地。谓此菩萨证发无边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诸佛法门。入神通光明故。四体性尔炎地。谓此菩萨以智慧?。烧烦恼薪。以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见佛体性故。五体性慧照地。谓此菩萨以十力智。照知善恶有无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转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故。六体性华光地。谓此菩萨以大智行之华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七体性满足地。谓此菩萨具足十八圣人智品。于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八体性佛吼地。谓此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乐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九体性华严地。谓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出入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十体性入佛界地。谓此菩萨以护一切种智。得入金刚三昧。具足十功德品。具足不可说法门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所及。惟佛佛无量身心口意可尽其源故。此四明十地相也。

  ○璎珞经云。以铜银金琉璃摩尼水晶之六轮。对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俱详直解。兹不烦引。此十圣地观行断证。初地断上品惑证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断中品惑证中品智。从八地至十地断下品惑证上品智。此即转前五识相应心品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相应心品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相应心品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四智圆明。三身圆现。所谓大圆无垢同时现。普照十方尘刹中。以上答释心地名相竟。向下结答以劝修也。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门品者。总举心地之轨则也。我先为菩萨者。此举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举因明果也。若非胜因不得胜果。若非胜果焉显胜因。此乃自指根源。以为众生修入榜样。此三结答问意也。意中有二。初举法陈因。二作劝修证。此初举法陈因也。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如是二字承上自己成佛根源在斯。而一切众生亦当如是。即今如我往昔行菩萨道。修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四十贤圣之行。为因地心。得今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法身智身满足之相好也。无为无相即显法身。大满常住即显报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显法身。法身等者。言证此无为无相当成法身之果。证此大满常住当成智身之果。证此十力十八不共行。当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百亿化身充满具足之果。故云法身智身满足也。此意中二作劝证修也。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相胜劣根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六智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尔时者。即舍那如来举因明果以劝修之时也。莲华台等及千百亿佛解见前。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之释迦佛展转化化无量无尽之智慧佛。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下卷文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者此也。此三华光请释也。请释有二。初总标报化。二别明当机。此总标报化也。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是座中有一菩萨者。是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名华光等者。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正显此心地戒法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谓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从座而立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世尊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意业之诚也。佛上略开四十法门名相。名相虽多。以义论之。则名相为略。故曰略开。其中一一义理必广。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请法之诚切也。妙极即妙觉果海。金刚即坚利之智。谓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而能坏诸物。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为一切贤圣修断方便观智根本。故云一切智门。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此请释中二别明当机也。此一节文总承前义而来。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问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趋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正谓涅槃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也。此四舍那酬释有四。初明十住义。二明十行义。三明十向义。四明十地义。十住中又有二。初总标牒问。二别解其义。此初总标牒问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舍心位

  舍者。即檀波罗蜜也别经名发心住。百千法门以檀为首者何。盖博地凡夫以执着我法不舍。故轮回诸趣。今欲趋佛道者。必以财舍法舍竭尽舍三舍为先。渐渐从外及内。以至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广摄众生。亦易从化而利他也。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标其能修行舍之人。一切舍者。标其所修当舍之法。何为当一切舍耶。国土城邑等者。言天子之国土宰官之城邑庶民之田宅。自天子至下庶民。咸有金银明珠男女。外而器界及自己。内而根身。皆有为诸物。一切悉所当舍者。若有人乞宝位官位城邑国土而生尊贵之心。乞安养田宅使用金银明珠而作护惜之念。乞奴婢男女己身而起情爱之想。悉无一毫舍心者。又岂能满檀波罗蜜。以庄严无上菩提哉。故所以修行此舍心位菩萨贵一切舍也。何为能一切舍耶。此位菩萨以空观假法。照破世间。有为皆悉无为。有相皆悉无相。有我有人。情之所知。目之所见。皆悉是假因假缘会合而成。主者以造作我人知见故耳。此位菩萨一一照破。故能一切舍也。至干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皆悉无为无相。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不生不灭。谁合谁散耶。故云无合无散也。既无生灭。合散亦无。受彼生灭合散者。故云无受者也。现在十二入之六根六尘。十八界之根尘识。五阴之色受想行识。皆悉是假。无为无相。一切诸法空无所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一切一合相也。既一切一合相。谁为我相。谁为我所相。而起我人知见。谁为虚妄假法合成主者。及一切诸法耶。至若十二因缘三科五蕴内一切法。若国邑男女外一切法。此菩萨皆悉一一照破。故能一切舍也。如是行舍内不见有我为能舍之人。外不见有物为所舍之法。中不见有受施者。以此三轮体空故。云不舍不受也。菩萨尔时下。谓菩萨修是舍。观正当三轮体空之时。名如假会幻化。观照现前故。而令舍心证入真空正受三昧得大利益也。十二因缘详三地假会。观详直解。不烦引此。初释舍心位也。

  ○第二戒心位

  戒即尸罗波罗蜜也。别经名治地住。谓此位菩萨常随空心。行诸法门。以严戒品。戒总有三聚十无尽戒。别则三千八万无量戒也。

  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若佛子者。标能行持大戒之人。戒者。标所当行持之法。非非戒等者。小乘人以有戒相可持。拘束于戒。自救不了。故名非戒。魔外分别有无。有即妄有。无即灭无。以虚妄断灭心行持恶戒。不惟无益。而反自损。故云非非戒也。此位菩萨行持大乘金刚宝戒。岂受此等样戒耶。故云无受者也。十善戒者。善净也。即小乘十种净戒。小乘人不达戒性本空。执守拘束。不能究竟明了也。无师说法欺盗者。即魔外等人我慢贡高。不秉受真正师承。而传戒法。或妄号法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而欺或偷听说戒。伪习律本。夜聚晓散而盗。乃至执无戒可持。而说淫怒痴皆为梵行。恶骂捶打无非佛事。并执有戒。而持牛狗等戒。不食烟火迥别于人。以为净戒。如此等辈俱是邪见。自迷迷人。师及弟子俱陷恶道。此位菩萨岂更集此等样非非戒也耶。故曰无集者也。慈良等者。此当位菩萨从信满入住以来。修习空观。素所秉性。慈愍而不杀。良善而不偷。净清而不淫。直言而不妄。正实明慧而不酤。正见广大而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谤三宝。舍施而不悭。喜乐而不嗔。素性所秉如此。非庸小所能及也。等者。是八种体性。而含十重大戒。正见摄三。故云等也。是十戒体性等者。言如是八种十戒本体性分。正是防微杜渐之根本。所以裁制禁止凡夫四荣外道四枯之八种颠倒也。凡夫四荣。乃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执有而生常见辈也。外道四枯。常计无常。乐计无乐。我计无我。净计无净。执无而生断见辈也。是十戒体性制止诸倒者。俾其一切性离耳。一切性离者。是使非非戒性十善性无师性欺性盗性邪见性离也。如是诸性既离。则此慈良清直等之十戒体性。一道光明。金刚宝戒。清净而无染污也。此二释戒心位也。

  ○第三忍心位

  忍即羼提波罗蜜也。别经名修行住。谓能修行忍力。长养众善根故。忍者。谓于逆顺诸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强力也。

  若佛子。忍有无相慧体性。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立住动止。我人缚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者。标其能行忍之人。忍者。标其所当忍之法也。有无相等者。无相慧即空慧。体即本体。性即性分也。言此位菩萨行持此个忍法之时。有此无相空慧体性。以观照一切忍也。云何为一切忍耶。一切空空忍者。一切空色界四禅依空而住。诸空乃超出形声之外。是修无相慧法者之所当忍者也。菩萨能于此空而又空。不见有空相可得。忍可忍证故。名曰一切空空忍也。一切处忍等者。一切处即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此四空处乃超出形声色相之外。是修无相慧法者之所难忍者也。菩萨能于此诸处忍可忍证。一切空尽。直证无生。是名无生行忍也。一切处得名如苦忍者。言一切空一切处。是人所难忍者。于此难忍能忍。与忍诸毒害苦恼者一样。是能耐怨。忍受可得。名如苦忍也。无量行一一名忍者。无量行即十信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诸戒行。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此菩萨以无相慧观照。于一一法中能忍可忍证故。得一一名忍也。无受等者。谓此位菩萨修无相慧。了达三轮体空。内不见有能受打之我相。外不见有打我之人相。中不见有刀杖所受所打之众生相。于此三轮之中。觅一毫嗔心相。如芥子许不可得。而无寿者相。如是四相如如。皆空无有。故云无受打刀杖嗔心皆如如也。无一一谛一相者。言此菩萨修无相慧观。照察世出世间俗谛真谛。悉皆无相。无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一相。故云无一一谛一相也。直解分别此上诸忍为六忍。引千臂经为证甚详。无无相者。言此菩萨修无相慧。行六忍空法。其实体性无相可得。并此无相亦无之也。故云无无相有无有相三句。谓此位菩萨修空观时。唯有此无有相。以空之也。修假观时。唯非此非心相。以假之也。修中观时。唯缘此无缘相。以中之也。又观空时无假无中而不空。观假时无空无中而不假。观中时无空无假而不中。三即一。一即三也。立住等者。立即站立。住即住坐。动即行动。止即卧止。四威仪也。我即我相。人即人相。缚即凡夫众生相。解即圣人寿者相。此菩萨修此三观。空慧体性现前时。四威仪相。四相相。一切法相。皆如诸忍。无无相一般。求其如忍相。亦不可得也。此三释忍心位也。

  ○第四进心位

  进即毗黎耶波罗蜜也。别经名生贵住。谓生在佛家。种性清净也。梵语毗黎耶。此云精进。谓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即于上三法勤䇿不懈。乃即智行无间之功力也。

  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天地青黄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起空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若四威仪等者。言若佛子行此毗黎耶波罗蜜时。于行住坐卧之际昼夜六时之间。无少间歇。惟降伏此心。于空观中。此行伏空也。复假此空观之理。融会一切法性。此即行伏假也。以此空观假观之理。双伏互融。直陟中道最高之顶。此即行伏中也。而见等者。精进菩萨行伏忍法时。心如明镜。照彻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如观掌中。见有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故名如有。见无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故名如无。何谓如有。天之三光。风云雷雨。地之山河。飞潜动植。咸有青黄赤白五色。一切入处。悉皆虚幻不实。诚然非有。故云如有也。何谓如无。乃至佛法僧三宝之智慧体性。一切贤圣诚信进修之道。虽然空。虽然无生。虽然无作。如是智性信进道三解脱。悉皆真实不虚。灼然非无。故云如无也。无慧等者。言此菩萨于四威仪一切时中。惟以此无生慧眼。观察起空。入一切世谛法中。咸皆浑化。融通世法。佛法总无差别。故云亦无二也。此时惟行。伏空心现前。相续相连。绵绵不已。通而无阻。达而无碍。分分精进。增长善根。毕竟本壮枝荣华果敷实也。此四释进心位也。

  ○第五定心位

  定即禅波罗蜜也。别经名具足方便住。谓即多习无量善根力故。

  若佛子。寂灭无相无相。无量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缚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不寂而灭。空空八倒无缘。假静慧观。一切假会。念念寂灭。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繇定灭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者。标能修行入定之人。寂灭者。标其所当定之法也。梵语禅那。此云寂灭。亦云静虑。亦云寂静。谓根境如如。不即不离。若镜现相。故云寂灭也。无相无相者。上无相是说能定之心无相。下无相是说所定之法亦无相也。上指人。下指境。亦可无量行无量心等者。言一行定则行行皆定。一心定则心心亦定。无量行无量心无有一行一心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到兹境界。有何凡解可舍。有何圣解可取哉。无有一凡一圣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其本体性分如是。法尔如然也。断断乎未有不相应此正定三昧者也。一切以定力故至。不寂而灭。作一句读。言此正定三昧如大冶红炉。一切我见人见作者见受者见起一切等缚。而生六十二见。种种性咸是障道因缘。散乱境风。鼓动心海。如是等法到来。如片雪点红炉。不假销镕而自化。故云不寂而灭也。空空八倒等者。上空空荣四倒。下空空枯四倒。以定力故荣倒枯倒。皆无缘而起也。假静慧观者。假静观而空荣。假慧观而空枯。以定力故。一切假会之法念念相应。与寂灭三昧同一体性。无二无别也。至于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果罪福种性咸入其中。不寂而灭。不镕而化。以斯之故。而生长一切行。向善法也。此释定心位也。

  ○第六慧心位

  慧即般若波罗蜜也。别经名正心住。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谓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无惑。能转物也。

  若佛子。空慧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与道通同。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是体性功用。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以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无生灭。慧光明?。为照乐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若佛子是能修慧之人。空慧是所当修之法也。非无缘等者。言此个真空妙慧。非是无缘而生。又非即缘而生。是即本有空慧。灵明知体。名之为心。不假方便故也。分别一切等者。此个知体。能分别一切诸法当体本空。假名主者。无实体性。咸与至道通同一味。无二无别。故云假名主者与道通同也。取果等者。取果谓取三贤十圣等妙佛。以之为果。行因谓行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以之为因。俾其入圣而增进修。舍凡而不退堕。灭一切罪。起一切福。缚法解法俱是体性功用。所谓从凡夫中来者用其识心。从圣性中来者用其智慧。识智元无二体。惟在用之有殊耳。一切见等者。言凡情圣解。罪福缚解一切见因何而有。盖由不知如来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四德。而起八倒见。因倒见而生种种烦想障。蔽慧性不得明了故也。此位菩萨能断除一切倒见烦恼者。盖以智慧为前茅为先导。续修习之。以不可说观慧为助。法法头头皆有二谛。细审细察。互观互融。俾入中道第一义谛之中。则其烦恼无明倒见障慧。悉皆照破无有实体而非相。无有动转而非来。无有合散而非缘。无有因果而非罪。无有荣枯而非八倒。无生无灭。纯一空慧智光灵明彻?。其所为慧照之用如日之处虚空。言此位菩萨举心动念。折旋俯仰。无所往而非智慧。能起种种方便。展转变化。运御神通。妙用无比。使诸有情离一切暗。总无他法。惟以平等智中本体性分设施。所作所为纯以空慧为用故也。此六释慧心位也。

  ○第七愿心位

  愿即愿波罗蜜也。别经名不退住。入于无生毕竟空界故。

  若佛子。愿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非阴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源。

  若佛子是能修愿波罗蜜之人。愿者是所修。愿波罗蜜之法也。愿者愿要。乃即发诸大愿。成佛利生也。愿大求即上求佛果。一切求即下化众生。以果者以上求成佛道。自利为果。行因者以下行化众生。利他为因。故字结上二求。以此之故也。愿心连等者。承上以果行因之愿心。来重言者。言常念念不忘。心心无间。相连相续。百劫修行。难行能行。难为能为。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如是百劫修行始能得见本佛灭无量罪也。求求等者。上求即上大求。下求即上一切。求至心即愿心连意。无生空一愿者。即百劫修行无生空法。而得成佛。度生一愿满足也。观观入定照者。上观即空观。下观即假观。定即禅定。照即慧照也。空观是禅定体。禅定是空观用。假观是慧照体。慧照是假观用。又禅定是空观体。空观是禅定用。慧照是假观体。假观是慧照用。互摄互入。一而二。二而一也。无量见缚皆以发上求下化之大愿求心故而始得解脱。无量妙行亦以是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无量恒沙称心功德亦以求心故而为根本也。此下劝其必行。如是求心非是空发愿乐之心。而不即行愿乐之行故。必初发求心而始觉。中间修道而渐次觉。行满愿满故而究竟觉。三觉果满。万德周圆。方得成佛果。称两足尊也。以中道第一义谛慧观照之。于其中间无五蕴而非阴。无根尘识而非界。非没非生。能见所见。一切皆非其分别解慧。俱是愿求本体性分。一切行向根本源头也。此释七愿心位也。

  ○第八护心位

  护即力波罗蜜也。别经名童真住。谓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

  若佛子。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以心慧连。慧连。入无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若佛子标能行力波罗蜜之人。护三宝是标所当护之法也。三宝即佛法僧。佛者觉照义。法者轨持义。僧者和合义。此三宝是佛子之所当护者。云何护三宝耶。护一切下至护根本。皆护三宝之义。一切行即贤圣所行。心地中所含六度万行功德。即圣贤所修功勋。所集福德。仁王经云。以护佛果护十地行。亦同此意。外道多种。凡不达心地道戒。向外驰求。俱名外道。八倒恶邪见等。是于三宝不惟无益。而反有损者。能护三宝之人。自使此辈恭敬供养。且不暇安有毁谤正法。娆害正信之理。凡有我缚见缚者。到此见相皈依。睹德人容而恶意销殒。我人诸见尽皆解脱也。行护者。惟用无生智理。照了通彻真俗二谛。了真谛不空。彻俗谛不有。不空则不断。不有则不常。二谛圆融。互摄无碍。惟此慧观之心显现于前。以护斯三宝正信根本。三宝根本既牢固。菩萨智慧华果何所愁而不荣实耶。护三宝义止此无相。下至亦尔。皆护行功德之义。无相即实相慧也。上护护此人。下护护此法也。空解脱。无作解脱。无相解脱。咸人所当护行功德法也。以心等者。言以此空心俾无相慧相续相连。无少间断。直入无生空道。无余涅槃理果。无生智道。无上菩提智果中理智互融。圆明发照。皆明光明光。巨细不遗。而无惑矣。护观等者。承上护心入道来。言此护心观理。从此而复起观照。观入于空。即遣真相。观入于假即遣俗相。真相俗相既空既假。则此空假分中空假分分。分同于幻化也。则此幻化所起。复从何灭。于此求起相。且不可得。求灭相又安可得哉。故曰如无如无也。此上即护行功德义。法体二句单结护法观也。言此上护解脱入道护。观入空假。既如无如无矣。此个法体向何处捉摸。集耶散耶皆不可得而护也。不可护中与么护耳。观法体既然。观法亦复如是。此八释护心位也。

  ○第九喜心位

  喜即方便波罗蜜也。别经名法王子住。谓从佛正教而生于解。当绍佛位故。

  若佛子。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见。云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若佛子者。言能行方便之人。见一切他人得乐。有此喜境。于己应常生喜悦。有此喜心也。常生者何。此菩萨从久远劫来。发菩提心。元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今见得乐之人。适其所愿。故常生喜心也。及一切物者。言此菩萨喜心广大。不唯见人乐而生喜心。凡见一切有情物类得乐。亦常生喜心也。此上三句标所当喜之法也。假空照寂等者。假照即正慧。空寂即正定。定慧真境。细满纤尘。大充法界。于有为无为无不含摄。宁有出入哉。故曰不入。灼然该遍。故曰不无。空理寂然。浑一大乐境界矣。合者配也侔也。此个境界得之者。如哑人吃蜜。说向人不得。不与万法为侣者此也。谁为合。谁当合。唯吾自偶谐耳。岂不大乐耶。故曰大乐无合也。有受等者。言有喜受之心。变化不留。有喜法之境。显见透彻。即此喜心喜境。纯一乐地也。云假者。谓受心法境。当体如如。无实体性。故云假也。法性句即云假义。言如是法性本来平等。以一慧观照之。观诸法之相云假。观诸法之性本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平等不二。既观诸法体性平等。而法身之理果尚未究竟。当心心发起大行而行之。始乃多闻一切诸佛妙行果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功德也。无相喜智二句承上言。谓此菩萨思行诸佛功德。本乎无相。契此无相之理。以为喜心。如空合空。不相妨碍。复以此喜智。起行长养。永承无失。心心相续。存乎念中。常静常乐。照契喜心。不一不二。缘一切已得法乐未得法乐之众生。令其同证无相喜中寂然大乐无合之道也。此释九喜心位也。

  ○第十顶心位

  顶即智波罗蜜也。别经名灌顶住。谓观空无相。得无生心法水灌顶故。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无我轮。见疑身一切瞋等。如顶观连。观连如顶。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胜上如顶。如人顶。非非身见。六十二见。五阴生灭。神我主人。动转屈伸。无受无行可捉缚者。是人尔时入内空值道。心心众生。不见缘。不见非缘。住顶三昧寂灭定。发行趣道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缘。不二法门。不受八难。幻化果毕竟不受。惟一众生去来坐立。修行灭罪。除十恶。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萨达观现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种性生。生入佛家。不离正信。上十天光品广说。

  是人即修行顶智之人也。最上智即是顶智。言无我轮五利五钝使等。非此上上大智。岂能灭之哉。无者空也。我者我见也。轮者轮回也。众生以不识我见本空。所以轮回诸趣。起我见边见身见见取戒取贪瞋痴慢疑等也。是人既以此上智灭尽我轮诸使。则当体全空。是一如顶。大空妙智慧观。相续相连。绵绵不止。照此观连空心亦复如顶。并十方十法界之中若因若果。皆悉如如一道。无二无别也。是故此智而为最上最胜顶智。高超物表。如顶之象焉。如人顶者。人身惟顶最尊。喻此菩萨顶心观智离身离意无根无尘高显而无上也。上明最上智。非非身见下至捉缚者。明灭无我轮等也。上非能遣观智也。下非所遣惑业也。言此顶智一明。粗细等惑无所不灭。非身见外道可捉可缚。亦非六十二种断常邪见可捉可缚。亦非五蕴妄身妄心和合因缘可捉可缚。亦非神我主谛动转屈伸种种计量种种幻相可捉可缚。其顶心智观灭除情见。如千年暗室一灯破尽。岂是此等诸见有受有行可捉可缚也耶。是人尔时等者。是人是当位之人。尔时者。乃入观之时也。言此当位菩萨入智观内。一切皆空。外山河内身心无所不空。惟道独存。以值道故远离诸妄。心心平等。广度有情。总不见有能缘之心及所缘之境。不但无能所缘之度生相。亦无非能所缘之理智相。故云不见缘不见非缘也。既心境双泯。智理全空。即得安住最胜顶心三昧寂灭之正定矣。发行等者。言二乘住定着定。不肯饶益有情。菩萨虽住是顶智定。而不贪着。能从智定中发起慈悲喜舍广大之心。修行妙行。趋向佛道。体性真实。犹如金刚。不为魔外所侵害。四相我人。断常诸见。荣枯八倒。生灭因缘。于此真实不二法门之中永无受行。灭尽无余。即八难幻化异熟业果亦毕竟不受其报。所谓因穷果丧故也。惟一众生等者。此众生即得顶智。大心众生初贤十住虽满。未入十行。犹近众生。但超一切众生之上。孤孤迥迥。已是独尊。故曰惟一众生也。又此菩萨十住智满。利生心切。垂慈接引。外示威仪。与诸众生无二无别。一般去来。一般坐卧动止。一般修行趣道。灭罪求福。除去十恶。生长十善。一般求入道中作端正人。得端正智。行端正行。但头头法法以身先之。作个榜样故也。此时菩萨顶智明妙。达观现前。虽现六道众生形仪。而实实确确决定不受六道众生果报。亦决定不复退佛种性中生。毕竟在佛种性中生。生入佛家。绍佛真子。直至佛界。不离此个端正实信也。上十天光品者。上即在此心地品之上。天光品是六十一品中之一品。广说者。言此犹略。彼品所说较兹更多也。此释十顶心位也。八难即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世智辨聪佛前佛后北俱卢洲无想天也。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

  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此二明十行义二。初标牒问辞。二正解其义。此初标牒问辞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慈心位

  慈即慈无量心也。别经名欢喜行。谓入法界不为邪动故也。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己。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如化。如如无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轮。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非实非善恶果。解空体性三昧。

  若佛子常行慈心等者。前十住位人。发心修行十度。为彼自利。则以檀为首。此则修行十行。接物利人。故常行慈心以慈当先。慈有三种。一有情缘慈。观一切众生。如一子故。二观法缘慈。观一切法。因缘生灭了无自性故。三无缘大慈。言无心攀缘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自然获益故。菩萨常修行此三慈心。以利济众生。令其离苦得乐。生长此乐因。已于无我根本智法中。乐求一念相应慧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上法字即意根所对法尘也。色等等字含声香味触四尘。此超略言耳。云何大法。即天地青黄赤白充遍法界。岂不教做大法。一尘既尔。六尘亦然。色五蕴既尔。诸五蕴亦然。咸以一念相应慧观。入此等大法之中。如火烧薪。而生相无明住相无明灭相无明当下水销瓦解矣。念念相应。如幻如化。无实体性。观如法如相应色等。咸皆无二。等无差别也。上即有情缘慈义。一切修行等者。所谓一切修行种种妙行。成就无上法轮者。无非教化荫被一切众生。生入佛家。长养正信。不由外道邪魔所教。自能离一切苦也。即法缘慈义。亦能使一切等者。言不但使能生正信不为魔苦所坏而已。亦复能使一切众生。自悟无上菩提觉心。证无余涅槃理境。得起空利物之慈三昧真实乐果也。即无缘大慈义。非实等者。言此慈乐果不是权小之实法小果。亦非人天善恶有漏因果。是何等果耶。此慈乐果者。乃是一念相应智解。如如无二。空理平等。正受体性三昧自乐乐人之慈乐果也。此初释慈心位也。

  ○第二悲心位

  悲即悲无量心也。别经名饶益行。谓常化众生使得法利故。

  若佛子。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种性行中生道智心。于六亲六怨。亲怨三品中与上乐智。上怨缘中九品得乐果。空现时。自身他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

  若佛子以悲者。以字有力。言悲心菩萨虽能拔苦。又非得大坚固力者不能。故云以悲也。空空等者。言此悲非众生情爱之悲。乃菩萨空空无相大悲任运往来。以大悲缘故。行菩萨道。示现自灭一切苦恼之相。而于一切众生无量苦恼缘中。生长无量方便智慧也。不杀生等者。即自灭一切苦义。生法我三缘合。方成杀业。缺一决定不成。持不杀戒者。但空一缘。而三缘俱空。但常行不杀灭苦。而不盗不淫亦如是灭苦也。而一切众等者。即苦中生智义。言此菩萨如是灭苦。前倡后袭。自感动一切众生。亦不杀不盗不淫。灭诸苦恼。而发菩提心。生一切智也。此上拔苦竟。于空见等者。言菩萨能于真空实相理中。照彻一切诸法。皆如实相。情与无情。无一法而不具兹真空实相。由迷而不悟。故于众生种子性分中。发生悲缘行道无量方便智心。于父母兄弟姊妹六亲六怨。若亲若怨。下怨缘三品之中与上三品乐智。上上品怨缘中与下下九品得乐果。城东老母虽誓不见佛。而无害佛之心。下怨缘也。见佛避入室中。四壁皆佛。以两手遮眼。十指皆佛。与上乐智也。调达推山压佛。上怨缘也。在地狱中如受三禅天乐。九品得乐果也。中品与乐。不言而可知。此上与乐竟。空现时等者。言此悲缘智道实相真空显现之时。自身离苦得乐。令他一切众生身俱亦离苦得乐。以平等一味慈乐果与之。而令人人起拔苦与乐大悲心智也。此释二悲心位也。

  ○第三喜心位

  喜即喜无量心也。别经名无违逆行。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故也。

  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着我所。出没三世因果无集。一切有入空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欢喜。入佛位中。复是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悦喜等者。悦是自己畅悦。喜是见人喜欢。无生心者无相心也。无相即是实相也。言当此喜时。种子性分本体相状皆如实相。空无所有。浑囵是一个大空道理。空而又空的喜心也。不着等者。言我且空。谁为我所而生执着。故曰不着我所也。菩萨此时或出或没。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中。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咸无有受。安有集者。识界色界欲界一切有入无所不空。三界众生以执着故。不得此个空观喜心。此菩萨以不着故。于一切处凡有所入。此空观行不假用心而自成就也。等喜等者。言空观既成。于冤于亲平等普度。广化一切众生。众生不解起行空观。而此菩萨示现起空。众生不解入道。而此菩萨示现入道。众生不解舍邪见恶知识。而此菩萨示现舍恶知识。众生不解求真善知识开示于我妙好正道。而此菩萨示现求善知识示我妙道者何。总欲使诸众生入生佛法之家。不生邪外之家。入生佛法之法中。不生权小之法中也。常起等者。言不特如斯而已。菩萨无量悲心有甚休歇之处。故心心念念常起自喜喜人欢心。入诸佛位之中。上合诸佛同一慈力。复还仍旧是和诸众生一样形仪。下合众生同一瞻仰。仍旧如同众生皈三宝而入正信。脱樊笼而舍邪见。违背六道诸苦而趣向四圣真乐也。以是之故。而菩萨心意满足故生欢喜也。此三释喜心位也。

  ○第四舍心位

  舍即舍无量行也。别经名无屈挠行。谓行大精进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之涅槃故。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幻如化。水流灯?。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常生等者。言此菩萨从无穷劫发心而行舍行以利人。故云常生舍心也。无造即无能造舍之人。无相即无所舍之法及受舍者。如是三轮体空法中。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既能舍所舍皆如虚空。则善恶之二因。有无之二见。罪福之二报。于此二法之中。以平等慧观一道照察之。亦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人相我相。我心我所心。而自他之众生相等。于其中间求其体性如针锋许不可得。亦究竟如虚空。空无所有也。如此生心。如此观照。方得名为大舍也。即我空义。及自身等者。至于自己。内财宝之身肉手足。外财宝之国城男女。以平等观照之。皆如幻如化。无实体性。内外之财不可得。如水流。如灯?。无实体性。自他之财亦不可得。故当一切舍也。即法空义。而无生心者。无生心即无造无相三轮体空之实相心也。常修其舍者。言此菩萨舍心广大。永远而无懈歇也。此释四舍心位也。

  ○第五施心位

  施即施摄法也。别经名无痴乱行。谓不为无明之所失乱故。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若佛子能以施等者。能以施心即能被之心教。被一切众生即所被之心机。身施即以身担荷执劳负役。乃至舍头目髓脑身肉手足。口施即口无雌黄。出言善熟。乃至欢喜赞叹。说诚实语。意施即心无嗔恨贪痴嫉妒。乃至常怀恭敬。现柔和相。财施即国城妻子珍宝田宅资生业等。法施即权实方便大小诸乘因缘譬喻。教化引导一切悭吝众生。令其达法达施。知内身五蕴外身四大七宝国城男女田宅等物。当体全空。咸如如相。无法可施。乃至无财物可念。无受施之人。无施财之我。三轮空相亦皆如如。亦内之六根。亦外之六尘。无因缘可生可合。无因缘可灭可散。无心行可行。无众生可化。无心可行名为达理。无生可化名为达施。既能达理。又能达施。何妨一切内施外施现在前行而决无留碍也。此释五施心位也。

  ○第六好语心位

  好语即爱语摄法也。别经名善现行。谓生生常于佛国土中生故。

  若佛子。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一切实语言。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若佛子入体性等者。爱语乃是极慈极悲。至亲至切。叮宁教诫。和顺语也。言此柔软好语非凡小情见偏执之语。乃即依从如来体性爱语三昧正定所生语也。如来有五语。一真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此文虽三。中该备五义。谛法语即真语。一切实语统不诳语。皆顺一语即如语不异语也。言此佛子既以第一义谛而生语言。凡发示言词无不真实。而必不欺不诳。皆顺一语。终不二语。人能恒修此五语为因。当感如来广长舌果也。调和等者。调和即上诸语为能调。一切众生心为所调。无瞋即意和。无诤即言和。众生多种。心口多别。此菩萨难调能调。皆使意言平和。而无瞋无诤也。一切法空等者。言此菩萨恒以第一义谛。照了诸法皆空。此个空智。充遍情与无情一切诸法。而不假诱进之。无缘大慈亦遍一切诸法。虽此空智无缘。而菩萨恒顺众生。调护保爱众生之心。无时暂憩。凡其所行。上合三世诸佛之心。同一慈力。亦下合一切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圣法等者。言此菩萨教导众生。别无他法。惟以圣谛第一义法语并五语。诫诲调摄一切众生。常行如心。俾无嗔诤。开发生起一切善根。永为菩提道种也。此六释好语心也。

  ○第七益心位

  益即利行摄也。别经名无著行行。谓于我我所一切皆空故。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若佛子利益等者。实智即自证本有如如智。体性即此智本体性分。智道即利生之权智也。言若佛子行此利行摄时。必依本有实智体性。方能广行智道之权智也。集一切等者。即广行智道义。明?法门即是种种智慧因缘譬喻无量方便法门。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此也。观行即空假中之三观行。七财即信戒闻舍慧惭愧之七财。如是一切智道皆广行而所当集者也。前人得利等者。言当现前行益之人。以得此一切智道利益故。始能和光同尘。示受众生一般四大五蕴身命。而入兹利益。正定三昧示现一切神通身轮。一切教诫口轮。一切记心意轮。饶益一切众生。使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增长。由此三轮神用故。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也。六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是也。一切所为等者。言凡是一切所施为一切所作用。咸使他人入此观行。七财法种中明?法门。空种中广行智道。道种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也。现形等者。言上现身口意。不知是何等身形。又于何处示现。谓即于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一一示现如是等形也。天道有五衰相现苦恼事。人间有生老病死苦恼事。修罗有嗔心诤斗苦恼事。地狱有寒酸楚痛苦恼事。鬼神有沉幽愁叹苦恼事。鸟兽有怀獝狘悲苦恼事。故云无量苦恼事。不以为患者。言此菩萨隐圣显凡。屈尊就卑。得得要如此。以好事与他人。令他得益得乐。以苦事自向己。不以为患。但专饶益他人。以为利益耳。此释七益心位也。

  ○第八同心位

  同即同事摄也。别经名难得行。谓成就难得善根故。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以道等者。以用也。道觉也。佛也。道性觉性佛性一也。此智有名无相。故可同入空无生法理中也。言菩萨善用此智。契同此理。理智圆融。具清净身也。以无我等者。无我智即是寂灭智。众生执认四大五蕴以为实我。轮回诸趣。此菩萨以寂灭智照。契此有生之躯。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无灭无生。生灭不二。即具圆满身也。空同等者。言道性空无生空无我空生空。则万派一源。千差一境矣。更有何法而不如哉。此世出世间诸法既如如相。则具千百亿化身也。常生等者。言四空既明。三身圆显。何妨生常同生。住常同住。灭常同灭耶。世法相续等者。言虽同世谛法中。生生相续。流浪轮转。无穷无尽。而此菩萨亦于其中。能现无穷无尽形状身体色相心行等业。入诸六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乃至在畜同畜。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一切事同者何也。为空同无生而理如。我同无物而法如也。理如则其身虽分。而未尝分。法如则其形虽散。而未尝散也。以何缘故。而能显如是神通。作大佛事耶。盖入同法三昧故。而能作是大佛事也。此释同心位也。

  ○第九定心位

  定即胜定行也。别经名善法行。谓乃说法授人成佛之轨则故。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证空。心心诤缘。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复从等者。言此佛子复从自己大寂定心中。自观本有妙慧。自证本有真空。心心相续。唯静是缘。于我所法。唯见空相。识界色界等者。识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禅天。此先从识界色界。而不言欲界者何。此位菩萨久修梵行。证法界身。从法界来。全体全界俱皆空相。故入识界四空色界四禅。而不动摇不转变也。逆顺等者。菩萨从三界外没。自非非想出。从非非想没。自无所有出。从无所有没。乃至自初禅出。为顺。此自三界外而入三界内也。从初禅没。自二禅出。二禅没。乃至非非想出。为逆。此自内而外也。以菩萨法身观。自上而下为顺。以欲界众生分段身观。自下而上亦顺也。此言菩萨心心静缘之益。出没自在。逆行顺行。天莫测也。以此之故。常心心入大寂定百八三昧中。在识界而不动摇。常心心入十禅支内。在色界而不转变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一念相应智慧。起见照彻欲界一切我人。若内根若外尘。众生识性无明种子。无不了了明明。皆无生合无灭。散无集。收无成。怀无起。止无造。作一切皆空。如幻如化而不可得。亦不动摇不转变也。十禅支即觉观喜乐定静舍念慧不苦不乐也。此释定心位也。

  ○第十慧心位

  慧即胜慧行也。别经名真实行。谓二谛非如亦非非相故。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眼王品。已说心百法明门。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见。能照观智。以观诸邪见结患等缚。而破其所惑也。此菩萨于诸魔外执。常执断六十二诸邪见十使八难诸结患。一一照破。如空华。如水月。无决定体性。何以故。以顺忍观慧照之。与虚空同体故也。既空同故。则五蕴空而非阴。根尘识空而非界。六根六尘空而非入。众生空而非众生。一我空而非一我。罪福空而非因果。过现未空而非三世。法法头头纯一法慧空性相续。而起阴光界光法慧性光一?通彻。阴明界明法慧性明朗见无疑。阴虚界虚法慧性虚而无能受所受也。其慧等者。言其慧观中种种巧妙方便。生长养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也。是心等者。心即长养心。入即证入。起即发起。空空即是所证人空法空二空真理。道即中道。言是长养心证入发起二空慧。见中道义中。惟发此无生心。任驾慈航。普运众生。咸登般若彼岸故也。上千海眼王品中已说此十心百法明门。一一广明其义。此释十慧心位也。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此本源佛告当机千释迦化佛。诫其当详审而听许详说金刚义也。汝先言者。乃牒问其词。金刚种子有十心者。许细分其义。有如是问。必有如是答也。别经名十回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心。度诸有情。回转十住十行善法。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此三明十向义二。初总标牒问。二别解其义。此总标牒问也。下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信心位

  信即信心回向也。别经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以前所修证十行神通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所度之生。度而无度故也。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若佛子标人。信者标法也。一切行即十住乃至妙觉诸万行。以信为首等者。信即正信。言此正信不特十金刚中为当先第一。自十信始。已克万行之先为第一。所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菩萨智慧花果皆从此正信中出。故云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也。不起至不受。正表其信之正处。邪岂能胜正哉。一切九十六种外道六十二邪见种种等心。诸见诸名。诸着诸有。诸造诸业。亦毕竟不受。如扬尘顺风焉耳矣。入空等者。以不起不受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空故始能证入。此空无为法中此空即真空。无为法即空理。入者证入真空无为空理。之中也。三相至一切法空正表正信空理。三相即生相住相灭相。无无者。因正信坚实得入空无为法中。则此三相亦空无有。无有亦无有。故云无无也。无生下极言无无之理。上无生。是言空尽世间情与无情一切法之空理无生。下无生。是言能入空无生空理之观智亦当无生。故云无生无生也。无住住无灭灭之正信观智亦复如是。一生住灭法既无无。则或百或千以及一切。何法不无无耶。无有一切法空者。言一切法空亦无有也。此竭尽无余之义。世谛等者。世谛即俗谛世间法也。第一义谛即真谛出世间法也。言俗谛真谛世出世间观智。到此亦竭尽无余矣。灭异空者。即灭欲界诸见及诸业之粗惑空也。色空者。即灭色界无生生无住住无灭灭之细惑空也。细心心空者。即灭识界无有一切法空。世谛智尽。真谛智尽。理障尽。智障尽之尘沙细惑空也。因此细惑。心心空之。心亦复空故。则此能信之心智。及所信之理境。不假销除而自寂灭。本体性分亦寂灭无有也。以无体性故。谁为能信。谁为所信。谁和谁合。以相依倚耶。然而三界中凡立主宰者。有我有人。有名有用。皆是三界中假我假人。假名假用也。于我中求得求集求相。了不可得。人中名中用中又有得集相可得欤。如此则方名为无体相之正信也。此释初信心位也。

  ○第二念心位

  念即念心回向也。别经名不坏回向。谓离众生相。是可坏。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也。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无常。光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同时同住。??一相。生灭一时。已变。未变。变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作念等者。念明记不忘也。言若当位佛子作念时。作何等念。谓作六种念耳。何为六念。一念佛。常觉即念佛也。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施。乃至略中四念。此但两头常施。即念施也。常念第一义谛中道空理。不见有凡法可缚。故无著。不见有圣解可解。故无解。既无著无解。则虽生而无生相。虽住而无住相。虽灭而无灭相。既无三相。谁当动到去来。既不动不到无去无来。而于诸业。受者汇合。融通而为一合相。回向证入法界空智理中也。慧慧相乘者。上慧即常念第一义谛破俗之真慧。下慧即起空证入法界之理慧。乘即轮乘之义。言此真慧理慧念念度生入法界。如轮乘之无止也。乘乘寂灭者。上乘即常念第一义谛度俗之真乘。下乘即起空度众生证入法界之理乘。寂灭即不动不到无去无来之义。言此真乘理乘本来空寂。无转而转。转而无转也。??无常者。?即慧?。??即慧慧也。无常无定处也。言此慧?慧?不入法界。不离法界。往返度生。无定居于一处也。光光无无者。光即智乘之智光。光光即智智也。无无破惑证真之义。言此智光智光照破三界众生粗细等惑。本空而无所离。照彻法界。空无所有。而无所入。离而不离。不离而离。入而不入。不入而入。故云光光无无也。生生不起者。言既光光无无。即乃生生而不生。起而不起。无动到去来。而转易空道回向入法界也。转即回。易即向。转生向无生。转凡向圣。转烦恼向菩提。如是转。如是易。故能变前转后等也。变前转后者。变即变易六识也。前即前五也。转即环转七识也。后即八识也。变前者。变易照了。前五识当体元空也。转后者。环转旋归。后八识本性清净也。变转化化者。既前五识当体本空。化为成所作智。则变易照了之六识亦与之俱化而为妙观察智也。既后八识本性清净。化为大圆镜智。则环转旋归之七识亦与之俱化而为平等性智也。故云变转化化也。化转转变者。言前后二智本不动摇。如空如镜。其所以能转能化此二识证入本智者。谁之力欤。皆七六能转能变之力也。七依八起。六从五生。生与俱生故同时。灭与俱灭故同住。??等者。??即转识成智之慧?。上?指前后。下?指变转。言四识既成四智也。五八慧?与六七慧?。了无二相。生与偕生而无生。灭与偕灭而无灭。咸同一时无生无灭也。已变等者。已变即过去。未变即未来。变变即现在。化者即证入之义。言既同时一证。则三世十方诸法无所不证。亦得一者。言过去未来现在善恶因果亦无所往。而不得一合相回向证入法界智中者。受亦如是者。前言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亦与此得一一般也。此释二念心位也。

  ○第三回向心位

  回向心即深心回向也。别经名等一切诸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故也。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而无受。故深深心解脱。

  若佛子深心等者。深心深非浅深之深。乃最深之深。故名深心也。第一义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理。于实法空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理智圆融。法界无碍。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有实谛。有即俗谛。实即真谛。然此真谛非离俗谛之外别有。乃即业道相续。无明老死十二因缘。于此生灭因缘。以空智照之。令契合本来不生不灭中道之理。名为实谛。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此也。假名诸法等者。言假立名言。号一切法。名我名人名为主者。故名为世谛也。菩萨于此二有谛。谛审谛照。深深证入大空法界空理之中。而不见有有。不见有实。无去无来而示去来。如幻如化而示幻化。无因果罪福而示受果。何以故。而本无所受故。以无受故。而此个深深心始得解脱也。又声闻观四谛法。证人空理。名浅解脱。缘觉观俗谛法。证法空理。名深解脱。菩萨以法界智。观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脱也。此释三深心位也。

  ○第四达心位

  达即达心回向也。别经名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之理。如佛不异故也。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达照者。达即通达。照即照彻。谓通达事理。照彻无碍故。忍顺等者。忍即忍可忍证。顺即随顺无违。谓忍证法界空理。随顺法界空性。忍顺了达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本体实性与法界空理空性。无二无别也。性性等者。言一实性既尔。一切性性实性皆然。与空性空理亦无二无别。无凡情可缚。无圣解可解也。无碍等者。言能忍顺性性无缚无解。即得四无碍智。云何无碍智。若于法上达照之时。忍顺观诸法相。四大本空。如幻如化了无实体。此法无碍智也。于法性理上达照时。忍顺观诸法性分。充遍十虚。本来真实不妄不虚。无性可得。此义无碍智也。于法句法性句上达照时。忍顺谛思诸法性理。远离文字。不堕名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此辞无碍智也。于法于理。于诸言辞。自既通了。复以此通了他人。教化众生。忍顺乐说。不生疲厌。此乐说无碍智也。三世等者。言四无碍既证。则过现未三世十法界善恶因果。其中众生利根钝根种种行业。皆悉如如。不迁不变。如法界理。不见有生。云何有合。不见有灭。云何有散。故云三世等不合不散也。无实等者。言既不合不散。则无实体。既无实体必无实用。既无实用必无名用。既无实用复无名用。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性分义理讵不空乎。还以此名空实空二空性理。照了通达真空实性。契会无疑。与法界空无二无别。如此方得名为照了通达一切法空者也。空空如如等者。空空即法界智。如如即法界理。言此空智空理中。求其空空之相不可得。求其如如之相亦不可得也。此释四达心位也。

  ○第五直心位

  直即直心回向也。别经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则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互入无碍功德无尽故也。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安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若佛子直者等者。乃即正直照了诸物。公而无私。直而不屈之义。谓证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观照。直照诸法自在体性。一切平等无委曲相。是为直者之直照也。取缘神我等者。取即贪取。缘即因缘。神我即六识分别之我。六识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七八二识。而依六根意识分别。前尘一一明白似乎无碍。故名神我也。因八藏识微细难测。七识依八而起夙染夙净。又依六识而生现染现净。以旧送新。以新送旧。互传互送相续无已。又名传送。又名相续。皆不可测故也。此言直照无他。直取二乘。攀缘六识。依前尘分别。昭昭灵灵。似神似通之我。一照照破。本无贪取因缘可生可灭。当体全空。证入无生理智中耳。无明神我空者。言前无明缘行以至苦恼。贯三世而为因缘。起生见灭见之神我。入此无生智中。诸有尽空。此空有也。空中空者。言空尽诸有之空。入此无生智中。空亦尽空。此空无也。空空理心等者。言此个空有之理心。并空无之理心。在有不滞有。有空而不坏有。在无不证无。无空而不坏无。何以故。盖此空空之理。即是菩提道性。金刚种子一切有无。讵能坏之耶。故云空空等。不坏道种子也。无漏等者。无漏即不坏义。言既不坏。即不为一切有无等之所渗漏。不漏于有即得空观。不漏于无即得假观。于空于假不即不离。故名曰无漏中道平等一观也。而以此理教化一切十方执有执无众生。离有离无。一齐回转。证入萨婆若空智平等慧海。直证斯空空直道。不被物转。能转物。不为人转。能转人也。何以故。菩萨皆以直性而行直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无所挂碍。犹如虚空。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云于空等而不受也。此释直心位也。

  ○第六不退心位

  不退即不退心回向也。别经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地起万行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云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云善根也。一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不退等者。言此位佛子修行不退心中道观智者有三。一不退入凡夫地。凡夫非白地凡夫。乃十信位大心凡夫。指修十住。空观牢固。故不退入于信位凡夫地也。二不起新长养诸见。言修行十行假观。守旧不迁。惟长养六度万行。岂更新长养诸凡夫外道邪见哉。故云不起诸见也。三亦不复起集因相似我人。言菩萨自一信二念。至本不退位修行中道观智。唯此一观力行进趋。心心不二。岂复更起集业因缘相似神我主人等见哉。故云亦不复起集因相似我人也。入三界等至退解脱。即不入凡夫地义。言此菩萨空观纯熟。入识界识界业空。入色界色界业空。入欲界欲界业空。以亦行此空观之故。而所以不于住中退入信位。初离凡夫之解脱道也。于第一等至不行退。即不起新见义。言此菩萨先修空观以遣有。次修假观以遣无。修空不即空。亦不离空。修假不即假。亦不离假。不无不有。不即不离。是名中道第一义观。盖三观互融一合行故也。故所以不长诸见。而不行退也。本际等至念退。即不起集因等之义。言此菩萨于三世尽三世本际。于十方尽十方本际。念念充遍。[淴-心+口]合中道智观。无二无别故。所以不起集因。而不念退也。空生观智如如者。空生观智即能行空观之本智。如如是所证入法界之观理。此不住退之益也。相续乘乘者。相续即中道合行念念相续。乘乘即行行相乘。此不行退之益也。心入不二者。言心心念念无欠无余。绵绵不断。流入不二法中。此不念退之益也。常空生心结前行空无间之义。一道结前中道一合之义。一净结前本际清净不二之义。其为不退心者三。盖以此也。一道一照者。言此菩萨之所以为不退者。唯以中道第一义观一智照了之。故得不退也。此释六不退心位也。

  ○第七大乘心位

  大乘即大乘心回向也。别经名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故也。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运用。不名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独大乘心等者。独者孤独无侣。大者大而无外。乘者运载转轮为义。拣非声闻辟支佛乘。亦非初舍凡夫大心菩萨住行位乘。乃是回向终心广度众生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故者。正释独大乘义。上解是能解。法界之广大智。下解是所解。法界之广大理。以智契理。二俱平等。了无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也。一切行心名一乘者。谓以此法界理智。而起一切行心。一切行即法界行。一切心即法界心。如此广大。方名一切行心为一乘也。乘一空智者。言此一乘所以运用解解一空之理智也。智乘者。空智理乘也。行乘者。即空法界行乘也。乘智心心者。言行乘之心与智乘之心。互行互用。方得名为大乘。以法界行而任载。以法界智而任用也。任载者何。以此行乘。任载一切凡夫。出恩爱河。超欲界色界无色界。永离分段生死苦故也。任载一切外道。出诸邪见等河。远离执缚。得解脱故也。任载二乘。出取缘神我分别知见等河。远离生死苦海。超变易故也。行者坐乘。言度生者。不居于此。不住于彼。不住于中。但嘿坐乘中不生懈倦之心而已。任用者何。任荷载用等法界智。以广化利益一切众生。直超入佛海故也。一切众生等者。言一切得度三界结缚生灭等河。众生未曾得此等法界空智。绍佛任用。以广利有情。不得名之为大乘。但名为行乘。仅能得度三河出苦海以自利。不能利他也。行不离智。智不离行。智行并行。始能广利。方得名为中道观智大乘也。此释七大乘心位也。

  ○第八无相心位

  无相心即无相回向也。别经名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也。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空故。名无相心。

  若佛子无相等者。言此位佛子无妄想及解脱之分别心也。妄想乃生死法。即有也。解脱乃涅槃法。即无也。照觉照也。言凡夫妄想本空。肯觉照之时。一念回观。如同本得。智慧即是妄想。妄想即是智慧。无二无别也。二乘解脱住着涅槃。惟专自利。若肯觉照发起利他之心。则智慧即是解脱道。解脱道即是智慧。咸亦无二无别也。一切结等者。言一切众生结使业系。过现未来因果。得非妄想法乎。如如不二中道一观谛理。得非解脱法乎。而菩萨常行于无生空慧。宁非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乎。自知等者。言此菩萨般若观行。如净圆妙镜。照彻三世十方。瞒他一点不得。自己晓了。现前当来决定成佛。知一切诸佛是我本源师。知一切三贤十圣皆是我同学伴侣。何以知然。我行此无生空。诸佛诸贤圣亦皆同行此无生空。以自利利他故而知也。无生空即般若空慧。般若空慧即无相心。故名无相心也。此释八无相心位也。

  ○第九慧心位

  慧即慧心回向也。别经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故。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若佛子如如等者。如如即法界理。慧即法界智。以理契智。以智契理。故名如如慧也。无量言极其多。法界非一。乃至无量。言此如如慧遍一切处故也。无集等者。言菩萨起智利生。入一切法界。示集因而无集。示受生灭而无受生。生生世世示现诸烦恼业。而不能系缚者。何以故。如如理智圆融周遍之故。而不能缚也。一切等者。言至于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住行向道。一切圣所观地地法。凡其所有一切等法亦如是。而不能缚也。一切佛等者。言不特贤圣法不能缚。即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开导一切众生。巧妙方便法。我皆集在我如如慧心之中。亦无妨碍也。外道等者。言岂但诸佛法无碍。即外道一切杂典戏论法。一切邪定盲炼功用。一切种种不实幻化法。若魔说。若佛说。我皆以无分别如如智慧。分别入二谛。非真非俗中道谛中。俾邪定正定魔说佛说。咸圆融浑化。为如如慧心也。非一等者。言灼然有邪有正。有魔有佛。故非一。至如如慧中邪正魔佛等见。亦不镕而化。故非二既一二俱非。则三科一切法咸非有。亦不镕而化。皆是慧心光明。逢一切昏有。而愈增慧?故。所以此慧光明本体照性照了。入一切诸法之时。一切诸法亦是智慧光明也。此释九慧心位也。

  ○第十不坏心位

  不坏即不坏心回向也。别经名等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故。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得顶三昧。证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如佛华经中广说。

  若佛子等者。言此位佛子得不坏心者。非只一法。其义有六。故而得不坏心也。一入圣地智者。谓住行向三十心名贤。地上菩萨名圣。菩萨到此十向满足。宜登初地入圣地智慧也。二近解脱位者。谓初地始离解脱分别障。三贤向满。近于初地。故名近解脱位也。三得道正门者。以初欢喜菩萨。得正修得门路。一超直入如来觉地。此向满菩萨。将入初地。故云得道正门也。四明菩提心者。梵语菩提华言觉。菩提觉心有五种。一十信菩萨名发菩提心。二三贤菩萨能降伏其心。名伏菩提心。三初地至七地菩萨。与般若慧相应。名明菩提心。四八九十地菩萨。真得无生法忍。远离三界。名为出到菩提心。五等妙菩萨坐于道场。成等正觉。名为证菩提心。此十向终心将登圣地。正当三位明菩提心也。五伏忍顺空者。忍有五忍。三贤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四五六地名顺忍。七八九地名无生忍。十地等妙名寂灭忍。此三贤向满。居伏忍顶。异相无明现行不起。能随顺无生空慧。故云伏忍顺空也。六八魔不坏者。八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共名五蕴魔。六烦恼魔。七死魔。八天魔。是为八魔也。言不坏者。由此菩萨得此六种大法故。所以魔不能坏也。众圣等者。言以是魔无能坏故。感众圣摩顶。安慰其心。诸佛劝发。增进其行。以众圣诸佛加被故。得入摩顶三昧。自解全身放光。光明照达十方佛刹。即能入佛威神。形仪如佛。于诸佛刹中。若出若没。或显或隐。自在无碍。以佛神力。一时震动大千世界。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行向菩萨中观智道之比。何以故。以得诸佛三昧加被力故。所以能光中见一切佛。能于无量佛国土中现。化无量身。广利有情。而为说法。当尔之时。即实得顶三昧。而能实证虚空平等欢喜地。得妙湛总持法门也。总谓总一切法。持乃持无量义也。圣行等者。言所以证此地者。一切如来圣行功德悉皆圆满具足。一切住行向诸心心行。到此悉空。且道因何而得圣行满。因何而得贤行空耶。以诸佛空空复空空之大空慧中道智观无相慧照力故。而得圣行满足。一切行相灭尽无余。而得心心行空也。得金刚等者。言以是行相障碍灭尽故。即得金刚不坏三昧。正受法门一时现前。能入十地。一切行门一时具足。一齐而行。方才证入虚空平等地也。如佛华经之中其说更广。此但略说焉耳。此释第十不坏心位也。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此能说报佛召告当机化佛宜详审谛听。汝先所问十地二义。我今一一次第为汝详答十地之义也。此四释十地又有三。一总标问辞。二别解文义。三结赞法门。此总标问辞也。下二别解其义有十。

  ○第一体性平等地

  华严疏云。十地菩萨断十种障。证十真如。体性实无差别。乃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所证如犹未圆满。令圆满故。地地建立。又初地中虽离分别我法二执。是以远离第六粗惑。犹有第七微细俱生我法二执。而未空尽第六分别二执。自初信发心时。修生空观。至七信位。已断分别我执。而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时。分别法执亦即断矣。第七俱生二执。自初地位。恒住双空观中。至七地后心方舍。能藏所藏。乃至八地初心即得无功用行。是则俱生我执现行永伏。即舍执藏。俱生法执间起。至等觉后心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刹那间。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始断尽而无余也。其云十地断十种障证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断一种异生性障。此障乃从凡夫分别我执现行所起故。名异生性障。并断二种愚执。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谓此三法能障初地。此地菩萨自从贤位初证理性。始获法味。证二空理。今二空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自他。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其所证真如名偏行真如。以能遍行染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慈悲等法。而化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地菩萨于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最胜。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子佛。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十号。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标人。菩提萨埵显德。入平等体性地总标显德位也。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言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之人也。入平等慧体性地者。入即证入。平等即法身理。慧乃空慧。言此菩萨断障证真故。即得证入如来平等法身空慧本体性分地中也。别经名欢喜地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故名欢喜也。真实法化者。真即不妄。实即不虚。法即理法。化即开化。言以不妄不虚真实平等之理。开化诱导众生也。一切行华光满足者。一切行即万行。华即因华。光即智光。言此菩萨万行因华智光果海。悉皆圆满具足也。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四天下。果即转轮王果。乘即象马宝乘。用即御用也。言此菩萨华光满足得转轮王果。又得七宝惠施。象马宝乘御用游历。一日一夜可周四天下也。在化无方者。任意惠施。常行周济。随方设化。无有定所也。理化神通者。言作善众生则顺理而化。俾其增修。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作恶众生。则用大威神力。去除骄慢。应折伏者而折伏之也。十力等者。十力详五地。十号详十地。十八不共详七地。净土有三。一常寂光土。法身佛所依理土也。二实报庄严土。即报身佛自受用土。又佗受用土。即向满菩萨所宜居处也。三变化土。应身佛所以利生随机应感方便土也。此地菩萨所住即他受用土。言此菩萨于如来十智力如来十号如来十八不共行法。一一法中无不通了。一齐而行。住如来实报庄严净土。以摄利众生也。无量等者。无量即四无量心也。大愿即十大愿也。辩才即四无碍智也。无畏即五无畏。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怖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一切论即四明五明一切诸论。一切行即十地等觉妙行。言此菩萨二空理明。于四无量心十大行愿四无碍辩才教化众生。离五怖畏。一切论法。一切行法。我一一皆得证入之也。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

  生出佛家者。不生凡夫外道权小之家。但佛降生同时一家中生也。又或继佛而生。绍法王位。形仪如佛。为佛真子。故云生出佛家也。坐佛性地者。谓此菩萨得证真如境界。其所坐止之处。与佛性地无二无别也。一切等者。言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漏善恶因果。到此永离。亦毕竟不复更受其报也。大乐欢喜者。既永离一切障碍。即得出世间心未曾有法故。所以大乐欢喜也。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者。身无碍也。从一劫入无量劫者。意无碍也。不可说法为可说法者。口无碍也。言此菩萨离障得通。神通轮记持轮说法轮。三轮无碍。有如此者也。反照等者。言此菩萨三轮无碍。或示回光反照之理。令一切众生悟法界性。见一切法也。得示逆行境界。令一切众生悟法界性。见一切法也。得示顺境界。令一切众生悟法界性。见一切法也。得无可无不可者。所谓道逆行顺行天莫测也。常入等者。言菩萨何所据而能如是耶。谓常入俗谛而不滞有。常入真谛而不沉空。既不滞有。又不沉空。入在何处。而入在二谛之处。第一义中道理智谛中耳。下六智即此常入之义。以一智知十等者。一惟以此一智。能知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先后次第。断障证真。一一事不错不谬。示导众生令其进修。而常心心中道无间无歇也。二惟以此一智。能知一切十方诸佛刹土净秽胜劣殊品。及诸佛教化众生所说法门。而常身心不迁不改也。三惟以此一智。能知十二因缘生灭因果身三口四意三十恶种子性分。而常住十种妙善戒法道中也。四惟以一切智能见彻。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原无有相。原无无相故也。五惟以此一智。能知出入觉观喜乐一心净舍念慧不苦不乐十禅支观行。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三十七品助道。而示现一切种种分段色身。六道之中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六惟以一切智。能知十方色无色界分分变易生灭。了起入受四禅四空一般色报。而心心空慧无著无缚往返无碍也。

  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滴毛头许事。

  光光照一切等者。光光即前六智光。照一切即前知地知品知缘见相知禅道知色色起智利生等一切也。以是之故。所以无生信忍无生空慧。不断不续。常常现在前行也。以是现前故。从一地法门二地法门。乃至佛界地法门。于其中间一切地地法门。俱皆一时而能尽行。不假余力也。略出等者。言此大概略出平等地。㱔少功德海藏行愿。譬如以一毛蘸取大海中水之一滴许事耳。

  ○第二体性善慧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法执。误犯三业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微细误犯愚。二者种种业趣愚。此之三法能障二地。断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萨今得增上尸罗波罗蜜多。性戒具足。远离误犯。愚障既断。故名离垢地。以所证真如名最胜真如。此真如性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殊胜故。菩萨位寄忉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尸罗波罗密最胜。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入平等善慧地者。谓善能修行清净明了法身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也。别经名离垢地。谓由净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也。清净明达等者。清净即体性离垢。明达即善慧照了。言其垢尽光现。明了通达一切善根故。何为一切善根耶。所谓慈悲喜舍慧五观。为一切众善功德之根本也。一切功德本。即六度万行功德。咸以此四无量心智慧观照。以为根本。故观照虽五。一慧总摄。今以慈观而为首者。慈能与乐故也。诸佛菩萨所得菩提。本欲与众生共乐。奈何众生现居苦中。必须离苦方得其乐。故以慈观而起悲观。先拔其苦。以诸众生离苦。菩萨本愿亦足。故次之以喜观。自庆庆人。虽云得喜。亦不住喜。故次之以舍观。舍一切贪着行。舍俱生我法。非慧无繇。故以慧观融通。咸遍法界。此五慧观所以为众德根本也。从观入大空等者。大空慧即甚深无相大空般若。方便即善巧方便。道智即菩提道智。言如是四无量心。乃是从此大空般若巧妙方便菩提道智之中所起。见诸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十二类众生。无非火宅中苦谛也。皆有识心者。言菩萨起悲拔苦。谛思此苦从何而有耶。观是三界一切众生。皆有妄想识心。以识未空。分别取舍。作诸恶业。堕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诸苦恼。姑就三恶道中。举畜生类受刀杖苦一法。以例地狱饿鬼一切苦恼逼迫生识。由是缘中生识。识心未空之故。而生苦谛也。三苦相者。言苦谛中有三种苦相。一行苦相。二苦苦相。三坏苦相也。一行苦者。四相迁流。无常不定。不得自在。为行苦相。二苦苦者。身为苦本。因身得刀杖苦。而意地生烦恼苦。苦上加苦。为苦苦相。三坏苦者。风刀解体。耳聋眼瞆。四肢不随。为坏苦相。是则名为三苦相也。如者只如也。承前起后之意。言既有三苦相。必有三苦觉。有三苦觉必有三苦缘。只如三苦觉与缘。又从何而有耶。一如身初觉等者。言只如身乍先起觉之时。从何起觉。盖从刀杖色阴缘及身色阴缘二缘中生起此觉。二缘互起。识念不停。故名为行苦缘也。二次意地觉等者。言意地觉能缘并身觉所缘。得刀杖斫打等法及身受打斫生疮肿等法之故。身觉苦意地觉亦苦。二觉而生二苦。故名觉苦苦缘也。重故苦苦者。迭解苦苦之义。言身觉刀杖而生痛苦。意地觉而生恼苦。苦上加苦。诚然不轻。故云重故苦苦也。三次受行觉等者。言受行苦缘心。觉苦苦缘心二缘心。缘向自身色阴。见得四大欲离于疮肿坏相中而生苦觉。故名为坏苦缘也。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者。一根觉生觉刀杖之心。二意地觉生觉根觉之心。三坏苦觉生觉行觉苦苦觉之二心。以是三觉次第而生三心。三心俱苦。故名苦苦苦也。

  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今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才。说诸法门。

  一切有心众生者。此总举三界十二类之众生。所谓有心者皆当作佛是也。见是三苦等者。言此等众生皆由不能了达此苦。幻妄非实。见是三苦。乃起无量苦恼因缘。而反造诸恶业。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故我菩萨于是众生无量苦恼缘中。兴慈运悲。起同事摄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之中。而以十种巧妙无碍辩才。说诸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种种法门也。

  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斫石火。于身心念念生灭。身散坏。转变化。识入坏缘。缘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着。心心不舍。是为坏苦。三界一切苦谛。

  谓苦识等者。言云何知苦耶。谓令知苦识。知苦缘。知刀杖缘。知具苦识行。知身疮肿发坏。知此等苦。因苦缘苦花苦果之苦相。令但有心者知苦生厌。而发菩提心也。内外触中等者。内即根。外即尘。或具者。或因三缘而具。或不具者。单根不立。独境不生。云何具识。故云不具也。言内根身外尘境互触之中。或根境相触而具识。或根境不相触而不具识。其所以具识。毕竟从何而有。盖毕竟具内身苦本缘。外刀杖苦境尘缘。二种缘中而生此触识。触识即五识也。二缘中既生五识。则意识同时而起分别。前照后了。为造业主故。还是六识作之。还是六识受之耳。其所谓苦识者。就是此触识。名为苦识行。盖具二种缘而生识故也。心心缘色等者。心心即六识心。念念缘前刀杖身二。色阴相触。生疮肿苦境故。心触苦境。苦境触心。而生烦恼。正当受此烦恼毒痛之时。身得疮肿之苦。心生烦恼之苦。身苦心苦是为苦苦也。心缘识等者。以六识心。缘前触识。此五种触识。最初在五根觉。刀杖缘触身。心觉其苦。故名为苦觉也。心作心受者。言还是六识心贪取前尘。分别影事。造作业苦。心自领受。无相代谢也。触识觉触者。明前五识不造业。但此触识。仅能了境觉触也。未受等者。言此心未曾深受烦毒之时。只有随念。而无计度。但只为第六行苦一种引发之缘。是故触识亦名为行苦。而实非也。仅能觉触耳。逼迮生觉等者。言造业者为第六心。由前五识缘现前逆顺影子。一刹那间流入意地。逼迮生觉。心受烦毒。譬如石中之火。旋斫旋出。于身心中。迁流不停。念念生灭。故云逼迮生觉等也。已上叙明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坏等者。是命尽时。四大各离。转变化者。是聪明转变。化为聋聩。四肢不随。五根五尘五识一时将尽。惟此造业六识。念念入此疮肿臭烂缘中。缘集想。此身少而壮。壮而老。何等轻健。缘散想。到此时节。惟见此病死苦衰颓败坏散灭之相。不由他心地。下心心相续。生苦生恼。受念后有异熟因缘。贪缘纯熟。而染着饿鬼。嗔缘纯熟。而染着修罗。痴缘纯熟。而染着地狱。随所熟而染。心心念念顾惜不舍。是则名为坏苦也。如此三苦。为众苦之本。而三界众生未得解脱。故云三界一切苦谛。此说知苦法门也。

  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名为集谛。

  复观等者。言云何断集耶。言复观者。返推其因。此苦从何而有。谓依无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无明即不明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生起三细。不了前境。增长六粗。故曰无明。因有无明。遂集无量种种妄想攀缘之心。造作一切诸恶业缘招引苦果。相续相连。过去之因成现在果。现在之因招未来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是则名为集谛。言此无明集因。是一切有心者之所当断者。此说断集法门也。

  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

  正见等者。言云何修道耶。谓上既知苦。即是正见。断集即是解脱矣。何更别求正见解脱哉。具正见则苦空。具解脱则集空。苦空集空即是具足无上大空慧之智道也。能以此空慧。心心相续念念相连。不复更受三界苦果集因等报。即此是则名为增修智道也。以用也增修之意。道谛者。结束上文。乃道谛也。此说修道法门也。

  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

  尽有等者。言云何证灭耶。有字正应上皆有识心一切有心众生。二有字因果不忘为有。以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思等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一切诸苦。故名为有。而以正知正见修行圣道。不起贪嗔痴慢疑不起身边诸邪见。尽三界二十五有见思尘沙等惑。苦果苦因。唯以此清净大空慧。一一照了之。如扬尘顺风。体性妙智悉同。寂灭无余蕴矣。是则名为寂灭一谛也。此说证灭法门也。

  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

  慧品等者。二根字正应前一切善根。根字一切功德本。本字言此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舍无量功德品。一切皆依大空慧品。以为根本也。一切慧性等者。一切即四无量等。言慈悲喜舍一切慧性。亦皆依大空慧中起空。而入智观。现身六道。利益苦恼众生。说示四谛法门。使诸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是名初善根也。

  第二观舍。一切贪着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品具足。

  第二等者。言既解观苦断集修道证真。恐人贪着寂灭之乐不舍。故复劝观舍也。且道所舍者。是何物耶。此舍非舍。凡夫妄想贪爱执着恶行非舍。外道诸邪见非舍。二乘诸因缘乃舍。正知正见寂灭等观诸行。毋使贪着。令其一切平等空。即平等空亦舍。无缘可舍。舍亦复舍。而观世出世诸法空际之处。无相可得。无相可舍。故云一相也。我观一切等者。言所以我观一切地土。是我昔身所用旧骨肉。四大海水是我昔。身所用旧血脉。一切劫火。是我昔身所用旧暖气。一切风轮。是我昔身所用旧呼吸。我今既证入此离垢地。得证真如无相法身圆满具足。乃舍吾之故身。永断邪障。毕竟不复更受四大分段不净杂染故身。以不受故。是为舍品具足。此第二观舍善根也。

  第三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足。

  第三等者。谓此菩萨说法利生必随机宜。而与之乐。故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种种根性。如求人天乐者。则与三皈五戒十善。令其生人天中受胜妙乐。如求菩萨乘者。则与六度四摄。令其得证十地之乐。如求离十恶畏乐者。众生往昔以造不净三业。必堕三途怖畏之中。反此十恶。令修十善。得生人天。受十善乐也。得妙华三昧等者。言令此菩萨得圣人妙道万行因华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证十地果。故得妙华三昧之乐。乃至令得佛果无余涅槃究竟之乐。如是观者。是为慈品具足。离恶畏悲。具足五乐喜具足。此第三观慈善根也。

  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瞋入平等一谛智。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菩萨当尔之时。住是二地中慧品具足。故无痴相。舍品具足。故无贪相。慈悲喜具足。故无瞋相。以无贪瞋痴故。所以证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谛圣智。是以平等一谛理智而为一切万行根本。以是智行双运。而能游佛一切世界。承事诸佛。亦能现化无量法身。摄受无量众生也。此处所说文义。如大部中一切众生天华品中说一样。

  ○第三体性光明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暗钝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执一分暗钝所起。令闻思修。总持妙慧。不现在前。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欲贪愚。二者陀罗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断此愚障。方登三地。今此菩萨以闻持陀罗尼三慧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发光地。所证真如名胜流真如。谓此真如令所流教法。极为最胜。故菩萨位寄夜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最胜。其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诵。记别。直语偈。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着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是行相中道。我久已离故。无自体性。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光明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智慧光明。故云体性光明地。别经名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故名发光也。以三昧解了等者。三昧即甚深那伽大定。谓从此甚深大定。发起大智慧光。始能解会了知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方便化导法门也。十二法品等者。十二数也。法轨则也。品类也。名即名言名身也。味即义味文身也。句即章句句身也。言佛佛出世。必说此十二法门轨则品类。经律论三藏中。若事理。若因果。若权实。若显密。无一名言一义味一章句。无不备摄此十二部法门该括无遗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语秪夜。华言应颂。亦云重颂。以长行文义不尽。重说偈颂以被后机也。二曰诵。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理。下契众生机。只有长行而无偈颂者。弥陀心经等是也。三曰记别。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如来授记诸大菩萨声闻弟子来世作佛劫国庄严是也。四曰直语偈。梵语伽陀。华言讽诵亦名孤起。不应长行直说偈句。如金刚明空品等是也。五曰不请说。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无人发问。乃佛以他心智。观机应时。而自宣说。如佛顶经弥陀经等是也。六曰律戒。梵语尸陀罗。华言因缘。盖戒律多属因缘。有问有说。有持犯得失之事并制戒。缘起一切根本缘起善恶因缘果报等是也。七曰譬喻。即比况的意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解是也。八曰佛界。梵语阇罗伽。华言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本因地受生之事。及自说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太子。作金轮王等是也。九曰昔事。梵语伊章目多伽。华言本事。如来说诸菩萨弟子因地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如采果汲水。舍薪设食。布发掩泥。身为床座。然灯求偈。割肉舍身。乃至为金轮王舍头千颗等是也。十曰方正。梵语毗佛。略华言大方广。大即体大。方即相大。广即用大。谓诸如来所说大乘方等经典。其意犹如虚空。广博包含。无所不致是也。十一曰未曾有。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谓佛初生。手指天地。足迹莲华。光照十方。地摇六震。如是希有之事。见闻称奇。咸言希有也。十二曰谈说。梵语优婆提舍。华言论议。谓诸经中凡有问答辩论诸法义者。皆名论议。如法华经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利论说妙法者是也。已上十二部法门名相也。是法体等者。言是十二法门品体性本同。实无差异。因众生有一切心。故用一切法。因此之故。便有一切名一切义一切差别。是名味句中。故有如此差别说也。一切有等者。言所谓有差别者。无非发明一切众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识。一切生灭有为诸法分分受生之义。欲令众生知真本有识妄元无故也。何谓分分受生耶。初入识胎者。此初分受生也。即行缘识义。盖由过去烦恼障覆本性。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为无明。以无明故。妄作不善恶行。相续而行。故名为行。以无明与行二因缘。故行缘识也。无明与行是过去因。今文中十品皆现在因缘也。识初入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名曰凝滑。故名初入识胎也。四大增长色心者。此二分受生也。即识缘名色义。言识在胎。染父母精血。三缘和合。渐渐增长。而成身形。遂有名心色质。一七二七名胞。至五七日名为形位。生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增长色心也。名六住者。此三分受生也。即名色缘六入义。谓从名色已后至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至七七日名为具根形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乃妄心依止处。故名六住也。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者。此四分受生也。即六入缘触义。此即出胎后乃至三四岁时。六根对于六尘。起无知实觉。而未能分别知苦知乐。故此实觉名为触识也。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者。此五分受生也。即触缘受义。谓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六根。即能领受。如对苦境。即觉是苦。而有苦受。乐境。即觉是乐。而有乐受。不苦不乐境。即觉是不苦不乐。而有不苦不乐之受。故名三受也。上五支是现在果。连连觉着。受无穷者。此六分受生也。即受缘爱义。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连连起心。贪染欲境。虽云贪爱。而未广求。亦只名受。但连连觉心。染着其受。已无穷尽也。以欲我见戒取者。此七分受生也。即爱缘取义。谓从二十岁。由有诸欲。助发爱性。种种取舍。执我报人。深生贪取。由贪引取。而生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使烦恼。故名以欲我见戒取也。善恶有者。此八分受生也。即取缘有义。谓因六识驰求诸境。起造善恶。集三有之因。牵引阿赖耶。受当生三有之果。故名善恶有也。此爱取有三支是现在因。识初名生者。此九分受生也。即有缘生义。谓既有现在所造善恶业因。必受来世善恶业果。故使赖耶随善恶业。六道受生。此识最先投胎。故云识初名生也。识终名死者。此十分受生也。即生缘老死义。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蕴身相熟已还。坏一期命尽。此识最后而舍。故云识终名死也。而此生死二法虽曰来世之果。乃约现在而言。实该三世生灭去来分分受生之义。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者。此句总结上文。谓以无明与行是过去因。由过去因感现在果。今只所言现在因果。不言过去二因者何。以果该因。佛欲现前诸人识现前苦果苦因毋使再造有漏苦因。永灭当来苦果也。观是行相等者。谓观一切众生生灭行相之中。实无生灭去来种种行相。于迷悟中求之。实不可得。况我于久远劫来。受持十二法品。于此有为诸法分分受生之中。我实久离。久已证入中道理智之中。无生无灭。无去无来而无自体性也。

  入光明神通。总持辩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复现六道身。一音中说无量法品。而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国土不同。身心别化。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如法品解观法门千三昧品说。

  入光明等者。言此菩萨解了持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久离。是十品苦因缘行相果。故得证入是光明体性地中。得身通具足游戏神通三昧。得口通具足总持陀罗尼无碍辩才。得意通心心行。是空慧而更干十方佛刹之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增长记持轮。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增长神通轮咨受法言。增长说法轮。复于天道现天。人道现人。乃至畜生道现畜生身。以一言音中。说无量法品。而使六道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各心所喜之法。咸使得解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所谓圆音一演异类等解者此也。苦空无常无我。即身受心法四念处也。观受是苦者。言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众生观受是苦。而得寂灭真乐也。观身是空者。言内身外身皆揽父母精血。积聚四大。而成其身。从头至足。悉皆不净。众生颠倒。执之为净。故令众生观身是空。而证常住真空也。观心无常者。即六识心。谓此心性流动。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心。故令众生观心无常。而证常住真心也。观法无我者。谓一切善法恶法。众生颠倒。妄认诸法有我。故令众生观法无我。而证无生真我也。一谛之音者。谓苦空等四法。实从此一谛音中之所演出。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也。国土不同身心别化者。言此菩萨所入国土胜劣净秽种种不同。而菩萨能现身心。亦随胜劣净秽种种不同。分形摄化。别化者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乃同事摄也。是妙华光等者。谓是此妙华光明地中无边功德行愿海藏不可言说。此中但略开一毛头许。犹一毛蘸大海中一滴耳。若广说者。如大部中。如法品解观法门千三昧品二文中所说。

  ○第四体性尔?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微细烦恼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微细无明之惑现起。故名之也。又断二种愚执。一者等至爱愚。二者法爱愚断此愚障。方登?慧地。谓此菩萨初入证智。善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能起?慧智火。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之薪。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智火。最胜故。名?慧地。所证真如名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我执等所依取故。菩萨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最胜。其余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地中。尔真?俗。不断不常。即生即住即灭。一世一时一有。种异异现异故。因缘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恶。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为世谛。其智道观。无一无二。玄道定品。所谓说佛心行。初觉定因。信觉。思觉。静觉。上觉。念觉。慧觉。观觉。猗觉。乐觉。舍觉。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尔即也。?明也。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体性等者。言此地本体性分之中本具此双照平等慧理。照了一切诸法。对待故。名体性尔?地。别经名?慧地。谓慧明无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故名?慧也。尔真?俗等者。乃明双照之义。言即真明俗。其俗即真。明俗即真。其俗不俗。其俗即真。而真真相续。故真不断其俗。不俗而俗。俗皆?故俗不常。既真真不断俗俗不常。则尔真?生。尔真?住。尔真?灭。而皆即也。既生住灭。即则无边刹海同一世。十世古今同一时。真俗生灭同一有也。更何差别之有哉。种异等者。其所以有差别者。无他。因众生种子有能熏所熏之异。而有差别故也。既熏种有异。而菩萨利生不得不现异法。而有真谛俗谛之名。究竟因缘。生灭际中道二谛处。是何境界。如大火聚。烦恼入中愈增慧?。是一是二。是善是恶。是凡是圣。无一不是慧?。故佛境界凡境界。一一世出世法。咸皆名为世谛。而齐增慧?也。其智道等者。言此三昧智火薪逢增?。中道观慧一照无遗故。所以无一无二无善无恶无凡无佛也。玄道定品者。言既智道观中无一无二。云何又有定品种种差别耶。玄道即上智道。定品即七觉定品。此多三品。共十定品。言此十支定品。是智道中因异而现也。所谓说佛心行者。言此诸品道乃是佛心佛行。所谓说此异法者。对诸众生能熏所熏之异。而示现斯差别。十定法门究竟佛心佛行。定理中实无异也。初觉定因者。谓佛菩萨最初悟入觉道之时。觉悟自己。最初觉心原来本定。凡夫以迷故不定。我今既悟始觉有本。以为正因。故名初觉定因也。一信觉者。信最初觉心。原自本定。不从人得。一信永信。永无退转也。二思觉者。言虽所信本定。若不思修。终成虚信。故当思惟修习也。三静觉者。言虽善思修。若无静定之力。所持恐成乱思。故次之以静觉也。四上觉者。然以定力印持。于静觉中。若无精进之力。恐堕无记。故次之以上觉也。五念觉者。言既精勤不懈。更当念兹在兹而不忘失。故次之以念觉也。六慧觉者。然虽念心不妄。必加慧心照境。始得分明不惑。故次之以慧觉也。七观觉者。然虽慧照之境无惑属。粗必须更加微细观察。始能入理证真。故次之以观觉也。八猗觉者。由观入理。灭妄证真。方得身心轻安。故次之以猗觉也。九乐觉者。言既体相调和。意地畅适。必俾身心悦乐。故次之以乐觉也。十舍觉者。以是乐体不倒。悦心不乱。而得正见解脱。故次之以舍觉也。此十觉支合言则七觉。以念合思。以观合慧。以猗合静。此虽品品不同。皆智道观中十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证入定果故也。

  是人住定中。??见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爱顺。道法化生。名法乐忍。住忍。证忍。寂灭忍。故诸佛于入光光华三昧中。现无量佛。以手摩顶。一音说法。百千起发。而不出定。住定。味乐定。着定。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见佛莲华坐。说百法门。是人供养听法。一劫住定。时诸佛光中摩顶。发起定品。出相进相去向相。故不没不退不堕不住顶三昧。法上乐忍。永尽无余。

  自尔真至无二。乃明慧?双照之义也。自玄道至定果。乃明定因。觉品方便道有定因。自有心心入定之果也。自是人住至无余。乃正明定果也。是人住定等者。言是当位之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因定力故。定中发起智慧光?。??照彻十觉诸法行。一一皆空。若起念等者。言若从定中。才起一念之时。莫令此念别缘。亦只还以此定中乍起之念。仍旧定入生念之心。情念尽处。当究其尽之。所以如人常在家愁。甚么家中事不办者此也。定生等者。言既念从定起。还从定入。起念入念。咸是深定。岂不于深定而生爱乐顺适心耶。故能于深定道法中化生。名之为法乐忍也。住忍者。安住于忍而不动也。证忍者。深证此忍而不转也。寂灭忍者。寂灭于忍而不起也。故十方诸佛于此入智光慧光妙华三昧正定中。现示无量佛身。亲手摩顶。安慰其心。一音说法。启发其志。而此菩萨以甚深定力故。不动不转不起。而不出定。何以故。以菩萨住此定而不起。玩味好乐此定而不厌。持守此定而不移。贪爱此定而不舍故也。以此住定乃至贪定之故。浅者一劫。深者千劫中住定。于深定中。见佛在莲华上坐。为诸众生说心地道百法明门也。是人等者。是菩萨人于深定中。兴种种供养。听受妙法。故浅者一劫住定。深者亦千劫住定也。时诸佛等者。言以是菩萨深心广远劫久岁深。感动诸佛。复于智光三昧中。重为摩顶。二番加劝。俾出定品。现身益物也。出相等者。言此菩萨既受摩顶。得大自在故。现出定之相进诱之相。去向他方利生之相也。故不没等者。以发起故。能出而不沉没。能进而不退转。能去向而不坠堕。不仅如斯也。至于最尊最贵顶智三昧法上。乐忍亦无住著者。如是定爱及于法爱。二障俱离。故曰永尽无余也。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无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净。

  即入等者。以不住法乐之故。即入一切佛刹国土之中。现身利物。上事诸佛。下拔众苦。俱行觉道无量无边一切功德法品也。行行等者。行行即品品也。言品品功德。一一行门皆能启迪众生愚痴。开发人人智慧光明。俾入一切善权种种巧妙方便之中。展转流布。教化利益一切众生。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悟诸佛本体性分同一悲智。得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法门也。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门。渐渐深妙。空华观智。入体性中道。一切法门品满足。犹如金刚。上日月道品。已明斯义。

  是人等者。言是菩萨既生是地住是地中。已凡所设施度生法门。法法倍过于前。渐化渐行。愈是深妙。空?慧华。观谛智道。咸入此体性三昧中道理中。如是一切双照法门。忍定法门。百法门。四德法门。至此悉皆满足。犹如金刚贵重坚固无比也。上日月等者。上即此品之上。言上日月道品之中。已曾详明此地之义矣。

  ○第五体性慧照地

  此地断一种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厌生死苦。趣涅槃乐。依彼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纯作意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槃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断此愚障。方登难胜地。菩萨今修菩提分法。二智断通。真俗无碍。能合难合。无差别道。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难胜地。所证真如名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于生死及涅槃。其类平等无差别故。菩萨位寄化乐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最胜。其余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慧照体性地。法有十种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恶二业。别行处力品。善作恶作业智力品。一切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恶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于一切生烦恼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慧照体性地者。谓此菩萨因中修习甚深禅定广大智慧之力故。今果地中乃得证入诸谛相应之慧。圆照法界。故云慧照体性地。别经名难胜地。谓由前?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异同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故名难胜也。法有十种力生品等者。言此地菩萨证入时。便具此十种力生品。发起一切最上真实功德行。以一念相应慧。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也。何谓十种力生品耶。一知善恶等者。谓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众生作善业不得善果。反别行恶报处之故。知作恶业不得恶报。反别行善报处之故。何也。凡造塑佛像。刷印经典。建会斋僧。此修善也。或于其中。不真实建立三宝。假公济私。瞒因昧果。天堂未就。地狱先成。故此修善不得善报。反别行恶处报也。凡除恶人恶兽破坏外道和合乃至杀一阐提。此作恶也。于其中间。凡是实为恼害众生。乃是杀一救多。除害兴善。正是菩萨大悲所为故。此作恶不恶报。反别行善处报也。如是差别报行。一一为众生说。故云别行处力品也。二善作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众生善作业得福报。恶作业得祸报。种豆不生麻。正报因果决定不错。一一为众生说。故云业智力品也。三知一切等者。谓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欲所求所愿一切欲者。言欲供养三宝。欲恭敬天地君亲师友。欲念财色名食睡等。一切求者。谓求好师友。求名闻利养。求功名富贵。乃至求好子孙眷属等。一切愿者。谓愿生西方成佛度生。愿生天生人。乃至愿生地狱六道中。生生果如是。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等者。谓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六道众生本分性情分别知见。或利或钝。或智或愚。或巧或拙。一一不同。如是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等者。谓此一慧方便能善了知一切众生。或一生所种善根恶根。或多生所种善根恶根。或易受教化。或难受教化。一一差别不同。如是根界差别。一一为众生说。故云根力品也。六知邪定等者。谓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萨正定凡夫不定。一一通达。为众生说。故云定力品也。七一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贤圣大乘正道因果。由昔乘如是修行断障。因今方得乘如是慧照证真果也。所谓今得至此果处者。无他。盖由昔乘如是正因。修如是正道力故也。一一了达。为众生说。是名道力品也。八五眼等者。五眼即天眼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只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是也。言此五眼善能了知一切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生灭因缘差别等法。并见一切众生临命终时受报好丑随善受生随恶受生之处。一一示诸众生。故云天眼力品也。九知百劫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自己种种宿命百千万亿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乐寿夭富贵贫贱。并众生种种宿命。一一了知。为众生说。故云宿世力品也。十知于一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于一生二生中。乃至一切生中。灭尽烦恼。而得解脱。并一受生二受生。乃至一切受生。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而得解脱。如实为众生说。故云解脱力品也。是十力等者。如是十力品智。知自修行因果不错不谬。亦知一切众生所行所修因果。一一分别了知。不错不谬。

  而身心口别用。以净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妙乐国土。能转善作恶。转恶作善。色为非色。非色为色。以男为女。以女为男。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道。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是人尔时以大方便力。从一切众生。而见不可思议。下地所不能知觉举足下足事。

  而身心等者。言不但以一慧方便了知十力智知自他因果而已。而身而心而口更有无穷差别妙用不可测也。以身能现通。心能系念。口能说法。咸能别用不思议故。故云而身心口别用也。以净国等者。谓以是三轮妙用力故。能以寂光净土。示为五趣杂居。能以五趣杂居。示为极乐国土。如法华三变净土是。能转善作恶者。如无厌足王是。能转恶作善者。如广额屠儿是。色为非色非色为色者。如放光散华垂盖涌莲是。以男为女者。舍利弗被天女一指。转为女人相者是。以女为男者。龙女献珠刹那成佛者是。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道者。六道即凡。非六道即圣。如面然大士等是。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者下皆足一句。云非地水火风为地水火风。如十八神变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为水火。担负干草。入中不烧等是。是人尔时等者。言上种种自在神用是。菩萨尔时以一慧大方便智力用所作。任从一切众生见之。而皆使顿入不可思议境界也。不特众生见之。不可思议即下地诸菩萨等。皆不能知觉此地菩萨举足下足之事也。

  是人大明智。渐渐进。分分智。光光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

  是人等者。言此菩萨神用。下地不知者何。盖此菩萨大慧明智渐渐增进。倍倍过前。于一智分光明中。有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门。一齐现在前行。二智乃至十智分分智光智光。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门。亦一齐现在前行也。

  ○第六体性华光地

  此地断一种粗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现观察行流转愚。二者相多现行愚。此之三法能障六地断。此愚障方登现前地。今知一切法无有染净。住无相作意令真如圆满。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般若现前。故名现前地。所证真如名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体性无染净故。菩萨位寄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其余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一切众生。宿世苦乐受命一一知。命续百劫。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体性华光地者。谓此菩萨入此地中。大智行华一时开敷。光照一切故。故名华光地。别经名现前地。谓由前异同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故名现前地也。能于一切世界等者。谓此菩萨住是地中。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之中。运用十种神通光明智品。以教化示导一切众生。现种种殊胜变化不可思议境界也。何谓十种明智品耶。一以天眼明智等者。即天眼通也。言此菩萨得此通故。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细色。大分段身小分段身皆微尘成。人身天身乃至畜生大小分段身皆微尘成。各各一一众生身皆知是机。微尘细色成一形体。大色如是。大分小分色相一一了知。而不错故。二以天耳智等者。即天耳通也。谓得此通故。即能闻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或受逼恼而生苦音声。或受安逸而生乐音声。明知苦乐音声非苦乐音声。非非苦乐音声。乃至世出世一切法声亦非非声。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等者。即色身通也。谓得此通故。即能知一切依报六尘世界外色及正报六根身形内色。咸非是色。是名为色。非是男女形。是名男女形。而此菩萨于一念中。咸皆周遍十方国土三世劫量。若大若小。并国土中极微尘细众生身。于一念中一一身。咸遍知故。四以天他心智等者。即他心通也。谓得此通故。能知过现未三世一切众生心中所行并十方天人乃至畜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心心所念苦乐果善恶因等事。一一知故。五以天人智等者。即宿命通也。谓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之中一切众生从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宿生苦受乐受等命一一了知及其受命长短相续百劫等事。一一了知故。以示一切众生也。上五智知世谛缘起。无有染相。可得下五智知真谛解脱。亦无净相可得也。

  以天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若多若少。从一地乃至十地。灭灭皆尽。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摄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已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说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众生受命。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若求苦乐。若法非法。一切求。十愿百千大愿品具足。

  六以天解脱等者。即灭尽通也。此下众生字俱指贤圣。与上不同。谓此菩萨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贤圣众生解脱道随力随分断除一切烦恼愚障。若多分若少分。从一地少分断除次第。乃至十地多分断除究竟灭。灭皆尽无余。如是种种解脱。一一了知故。七以天定心智等者。即神境通也。谓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国土内贤圣众生心中。或心入正定不动不摇。如是而定。或于定中。思惟取证。供佛听法。如是不定。或于定中。示现行住坐卧。示行一切行事。如是而非定。或于不定中。一切事上。一切时间。随意而定。如是非不定及诸起定。随方说法。利益众生。所有摄受。种种三昧。乃至百八三昧。一切正受禅定。一一知故。入以天觉智者。即言音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切贤圣业。已断障证真。示现八相。蚤成佛道。及未成佛道者。并知六道人心心所念所行。十方佛心。中所念所说教化利生之法。一一知故。九以天念智者。即未来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贤圣众生受佛慧命。教化众生利益一切。如是慧命或近。则一劫住二劫住。或久则十劫住乃至百千万亿劫住世。一一知故。十以天愿智者。即无作通也。谓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切大心众生贤圣十地行愿。及三十心中。一一所修行门。一一所发大愿。若求苦。则示烧身臂指供养诸佛。如药王焚身不轻遭掷阿难愿云五浊恶世誓先入等是。求乐。则如韦提希愿生乐土法藏比丘誓愿众生咸生安养等是。求法。则示说三藏十二部经别传佛旨。求非法。则示四韦䭾外道邪论。并此方四书五经道德南华百家异学等。言大乘人正法学力之余。学以折伏阐提世智辩聪等。俱名非法。一切求总结上求下化无所不求。十愿即普贤十大行愿。十无尽藏句是百千大愿。即诸菩萨无边弘誓愿是。如是行愿品。此地菩萨一一圆满具足。一一而知故。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现无量身心口别用。说地功德。百千万劫。不可穷尽。而尔所释迦。略开神通明品。如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是人住地等者。言是菩萨住此华光地中。已于十种神通明智中。能示现无量神通身轮。无量记持心轮。无量说法口轮。分形别用。说是地种种功德行愿。百千万劫说之不可穷不可尽。而尔所释迦如来但大概开发此十神通明智耳。在大部内有观十二因缘品。如彼品说。无二无别。

  ○第七体性满足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细相现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细相现行愚。二者纯作意求无相愚。由有此之三法能障远行地。断此愚障。方登第七地。今远三界。近法王位。行过二乘。善修无相。到无相边。功用至极。望前过远。故名远行地。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所证真如名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能了种种教法。皆同真如而无相故。菩萨位寄初禅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最胜。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满足体性地。入是法中。十八圣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谓身无漏过。口无语罪。念无失念。离八法。一切法中舍。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复从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结习。毕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门。所求满故。进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众生事。以一心中。一时知故。念心足。是二谛相。六道众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至一切佛。无结无习故。解脱足。见一切众生。知他人自我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是人入六满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动。虚空化华故。能令众生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见过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众生心。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一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故。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满足体性地者。谓此菩萨因中广修方便度。故果感证。此如来一切智行悉皆圆满具足。故名满足。别经名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故名远行地也。入是法中等者。谓入体性法中。已得十八圣人智品。不与二乘权小所共。不惟权小所不共。即下地菩萨亦所不共也。何名十八圣人智品耶。一所谓身无漏过者。即身无失也。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以不杀不盗不淫而修其身。一切烦恼净尽无余。以是身业清净。得大神通。故云身无漏过也。二口无语罪者。即口无失也。谓此菩萨从无量劫来。常以如来五语。随诸众生。方便说法。令得道果。是以口业清净。故云口无语罪也。三念无失念者。即意无失也。谓此菩萨从无始来。常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自利利他。安禅制毒。乃得意根清净。故云念无失念也。四离八法者。即无异想心也。八法多种。有通教别教圆教等。八法总不出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言皆有异想。而此地永离不与下地共。故云离八法也。五一切法中舍者。即无不知舍心也。谓此菩萨从无始来。以大般若空慧。照察世出世间一切染净诸法。当体全空。了无贪念。故云一切法中舍也。六常在三昧者。即无不定心也。谓此菩萨从无始来。恒不离甚深大定。至于随机设化。隐显利生。亦不离此定。故云常在三昧也。是入地等者。言此菩萨具足是六品已。又复从是六智相续。出生六足智也。何名六足智耶。一三界结等者。即欲无减也。谓此菩萨久远劫来。常修空无作无愿三解脱。入三界同事。教化众生。令离诸有结使习气。发菩提心。悟无生忍。岂有菩萨更受三界结习之理哉。以毕竟不受故。而得正解脱满足。故云欲具足也。二一切功等者。即精进无减也。言此菩萨于一切贤圣利生功德一切贤圣利生法门。凡所精进乐求。无不充满具足。故云进心足也。三一切法等者。即念无减也。谓此菩萨恒念一切诸佛圣贤建立一切法事。念一切劫量长短大小延促等事。念一切众生因缘生灭拔苦与乐等事。以恒念故一。心中不劳亿度。一时而知。故云念心足也。四是二谛相等者。即智慧无减也。谓此菩萨能了达真俗二谛有无二相。是破除六道众生一切愚痴般若空法。以般若空。照真俗有无。无二故。故云智慧足也。五知十发趣等者。即解脱无减也。谓此菩萨能知十发趣。长养金刚。贤人十地。圣人等妙。诸佛出定扬德。起智利生示诸众生同事结习。而实无结无习故。故云解脱足也。六见一切等者。即解脱知见无减也。谓此菩萨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尽神境如意之六通故。所以彻见一切贤圣大道众生。并能了知一切他人自我所化弟子。咸得断除邪见。证无漏智。远离百八烦恼微细习气故也。自我则是而所以能了知他人身心中事者。何以六通智知他身耳。故云六通足也。是人等者。言是菩萨人入是六满足大明智慧中。已复更具足六种智用。何为六智耶。一便起智身等者。即身业随智慧行也。谓此菩萨便运起六足智。能以清净神通身业。现神变相。调伏众生种种心行。令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故名随一切众生心行也。二口辩说等者。即口业随智慧行也。谓此菩萨能以清净微妙口业。乐说辩才。说无量法门品。随顺开导一切众生心行。令发大心行菩萨行。故云随一切众生心行也。三常入三昧者。即意业随智慧行也。谓此菩萨能以清净莹明意业。常入正受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世界地摇六震。虚空之内天雨四华。以是威神力故。能使一切众生发增上胜进心。行诸佛行。故云能令众生心行也。四以大明等者。即过去无碍智也。谓此菩萨以大明智具足之故。能见过去。尽过去际。一切劫中。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亦是开导一切众生心。令入佛智道故。故云示一切众生心也。五以无著智等者。即现在无碍智也。谓此菩萨以无著智满足故。能见现在。尽现在际。十方一切国土中一切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化导一切众生。心心相续。行佛智道故。故云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也。六以神通等者。即未来无碍智也。谓此菩萨以神通道智满足故。能见未来。即未来际。一切劫中一切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能使一切贤圣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继佛智道故。故云从是佛受道听法故也。

  住是十八圣人中。心心三昧。观三界微尘等色。是我故身。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门品。我皆已入故。于一切佛国土中。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示入灭度。转化他方。过去来今。一切国土中。

  住是十八等者。谓此菩萨住是十八不共。圣人智品中常心心不离正受三昧。以三昧智观。观三界中微尘等细色。无针锋许不是我之故。身以三昧智观。复观三界内一切大小众生。无一不是我已往生生受生父母。而今得入是满足地中。已一切诸佛功德一切诸佛神用智光一切诸佛所行巧妙方便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大明空法门。至百千解脱法门。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自在法门。因入是地故。此等法门我皆已得一齐而入故也。于一切国等者。言既一切得入故能。于十方一切佛国土中。示现受生出家。苦行成道。作佛大转法轮广度众生。于此应缘。一朝事毕。乃复示现入于灭度。又转教化他方。亦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国土中一般种种示现不可思议事也。

  ○第八体性佛吼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无相作功用愚。二者于相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八地。断此愚障。方登不动地。谓此菩萨今入无功用道。得无分别智照。任运相续。报行纯熟。居无相观。不为诸法烦恼所动。便能永断。愚障既断。故名不动地。所证真如名不增不减真如。谓此真如住无相观。不随染净所增减故。菩萨位寄二禅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深。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吼体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门。常现在前。华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谓内空慧门。外空慧门。有为空慧门。无为空慧门。性空慧门。无始空慧门。第一义空慧门。空空慧门。空空复空慧门。空空复空空慧门。如是十空门。下地各所不知。虚空平等地。不可说不可说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别异。而入无量佛国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转法度与一切众生。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为大导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佛吼体性地者。谓此菩萨说法无畏。如大师吼。等无差别。故名佛吼地。别经名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故云不动地也。入法王位三昧等者。谓此菩萨证入无上自觉圣智法王大乐三昧。正受宝位。于诸法中。如法自在。若出若没。心常在定。故云入法王位三昧也。其智如佛等者。言其智慧方便无量摄法。广度有情。与佛无二无别。何以致然。盖由此菩萨得佛吼三昧之故。而致然也。十品大明等者。谓此菩萨因得佛吼三昧故。而十品大明空慧法门。无一欠缺。常现在前。以利众生。而行华智光法音倍胜过前。咸入深心三昧正受之中。所以能师子吼也。其空慧者。言云何为十品大明空慧常现在前耶。一谓内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般若智。照内自身心。四大非有。五蕴本空。如幻如梦。故得此内空慧门常现在前也。二外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外一切。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真如。无得无失。故得证此外空慧门常现在前也。三有为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一切世谛有为诸法。虚假不实。都无自性。故得证此有为空慧门常现在前也。四无为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一切真谛无为诸法。体性非空。如实相故。故得证此无为空慧门常现在前也。五性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有为无为。二性皆空。一切无碍。平等平等。故得证此性空慧门常现在前也。六无始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本无有根。无起无灭。故得证无始空慧门常现在前也。七第一义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真俗二谛。悉同真性。无相可得。不居二边。不存中道。故得证第一义空慧门常现在前也。八空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能空第一义空之空及所空之空。此二空理亦复不存。故得证空空慧门常现在前也。九空空复空慧门者。谓此菩萨常以智照空能空所之空。空亦复皆空。故得证空空复空慧门常现在前也。十空空复空空慧门者。谓此菩萨恒以智照空能所空。空之空既空。则空无所空。言此空无所空之空。空亦复空空故。得证空空复空空慧门常现在前也。如是等者。言如是十品空慧门。惟此八地所证。下地诸菩萨等皆各所不知也。虚空平等者。言下地各所不知者何。盖此菩萨得证虚空平等地理智中。不但十空而已。更有不可说不可说威神变通道理智慧。而下地诸菩萨犹不能知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不可说神通道智故。而能以一念相应智慧。知一切最胜法分分差别殊异。观机逗教。而入无量诸佛国土之中。承事诸佛。一一佛前。咨请秉受。听其法要。展转化度无令断绝。而乃传法度与一切贤圣大心众生。作大医王。而以法药惠施一切凡夫众生。疗去心病。为大法师。训诲众生。远离烦恼。为大导师。诱引众生。永超苦趣。破坏四魔。皈依三宝。法身具足。无欠无余。扬化分身。化化不绝。咸俾众生入佛界地也。

  是诸佛数。是诸九地十地数中。长养法身。百千陁罗尼门。百千三昧门。百千金刚门。百千神通门。百千解脱门。如是百千虚空平等门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时行。劫说非劫。非劫说劫。非道说道。道说非道。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非佛说佛。佛说非佛。而入出诸佛体性三昧中。反照顺照逆照前照后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照是智惟八地所证。下地所不及。不动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灭。

  是诸佛数等者。谓此地菩萨既在在示现度生已。即是诸佛之数了矣。即是诸九地十地上圣数中人。但只随方应化。滋养慧命。充足法身而已。其百千总持陁罗尼门。百千正定三昧门。百千不坏金刚门。百千变化神通门。百千方便解脱门。如是百千种种法门。于虚空平等门中。而得大自在。于一念中。于一时中。无少暂憩。皆能行故也。劫说非劫非劫说劫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言劫有长短大小。时分不同。诸天拂石劫。地狱芥城劫。人间辘轳劫。菩萨修行经三阿僧祇。断尽无明之时。方得成佛。是名为劫。如是等劫。本非实有。名为非劫。故云劫说非劫非劫说劫也。非道说道等者。言此菩萨能照了世间有为邪见非道等法。本空无体。直下悟见菩提道法。故名非道说道。又能照了出世间无为圣谛正道等法。虽曰正道。因邪立正。正亦同邪。邪正俱非。故云道说非道也。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者。圣人即是觉悟凡夫。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者。凡夫即是不觉悟圣人也。非佛说佛者。魔不异佛。佛说非佛者。佛亦是魔也。政所谓说是说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也。而入出等者。言此菩萨既堕佛数。横说竖说。逆行顺行。而能入定出定。于诸佛体性三昧正受之中。得大自在。具足十种慧照也。何谓为十。一反照者。谓反照自己。分段变易。四大五蕴。无一是实。无一非实。无一是虚。无一非虚。谁为利生。谁为利生者。二顺照者。谓随顺众生之性。易可化度。不生疲劳。慈悲摄受也。三逆照者。谓违逆众生之性。难调能调。善巧方便威神折伏也。四前照者。尽过去世。从凡夫发心。以至入此地而照也。五后照者。从此地以至成佛利生。尽未来世而照也。六因照者。照自他无始不觉之苦因。并始觉清净之乐因也。七果照者。照自他生死业系之苦果。并本觉究竟之乐果也。八空照者。谓空照照真。离一切相也。九有照者。有照照俗。即一切法也。十第一中道义谛照者。谓照真非真。照俗非俗。二边不住。中道不存。离即俱非。故云第一中道义谛照也。是智等者。言如是十种智照。惟是八地所证。下地菩萨各所不及也。何以故。谓此菩萨所证真如。不动不到。以离动到相故。不出不入。以离出入相故。不生不灭。以离生灭相故。于此智定。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故也。

  是地法门品。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今以略开地中百千分一毛头许事。罗汉品中已明。

  是地法门者。谓此菩萨所证一切法门。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之品。无有限量。非言说之所及者。今以略开地中功德百千万亿等分之中。如大海中一滴毛头许事而已。如大部内罗汉品中已明斯义。

  ○第九体性华严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不欲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执。一分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所起。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陁罗尼愚。二者辩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九地。断此愚障。方登善慧地。谓此菩萨今得十种无碍智用现前。于诸智中最为殊胜。由此智用无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转清净大法之轮。是以善用其慧。故名善慧地。所证真如名智自在真如。谓此真如智用自在。以四无碍智所依止故。菩萨寄位三禅天王。作中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导众生。于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最胜。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华严体性地。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无时。于十方三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乃至灭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一切色身。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自在乐。虚空同。无量大悲。光明相好庄严。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复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佛性入众生性。众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明?。无畏无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佛华严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证境界庄严。与佛等无差别。华即行华。严即佛果。即修万行因华。庄严佛果故。别经名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故名善慧地也。以佛威仪等者。以用也。谓此菩萨能用佛之威仪于动静间也。言有威可畏。降伏众魔。制诸外道。应折伏者而折伏之。有仪可观。开化人天。导引群品。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也。如来等者。如即本觉。来即始觉。本始不二。故名如来。又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无来无去。故名如来。三昧自在王。即百八三昧中三昧王。安立三昧。于诸三昧能自在安住故。谓此菩萨若动静若去来若坐卧。皆以佛威仪。入而静。则以三昧王自在安住诸三昧中。出而动。则以三昧王定随心出入自在无碍。或暂或久。无有定时也。于十方等者。言此菩萨得此自在王定。与佛无殊。任凭十方法界中。以法报化身。随心自在。于一切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之中。不资余力。一时示现。下生出家。降魔成道。转大法轮。乃至入于涅槃。一切佛事皆以一念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之前。现一切色身金相。皆具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其所示现。自在受用。大乐无比。广大同法界。究竟如虚空。无以异也。而此种种无量大悲。种种光明。种种相好。种种庄严示天同天而非天。示人同人而非人。示六道同六道而非六道。迥出一切法外。而不舍一切法。常行六道之中。现无量神通身轮无量辩才口轮无量智慧意轮。说无量善巧权实法门也。而能转魔界入佛界者。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界尽。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是也。佛界入魔界者。调达谓阿难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分是也。复能转一切见入佛见者。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佛见入一切见者。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也。佛性入众生性者。恒顺众生。随流得妙也。众生性入佛性者。转凡成圣。点铁成金也。总言此菩萨以佛威仪自在王定。显大神用。广作佛事有如此者。自于十方等至此。俱发明自在王义。其地光者。即华严地本有具足光明也。光光照者。即能鉴照之智光。并所鉴照之智光。光光相照也。慧慧照者。亦即能明照之空慧。并所明照之空慧。慧慧相照也。明?明?者。上明?即智光之明?。下明?乃空慧之明?也。言此智光明?与空慧明?。??相续。为无尽灯也。无畏者。即佛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尽苦道无所畏也。又十无畏备法数中。无量者即四无量心也。十力十八不共俱解见前。解脱即前地俱生我执现行永伏之解脱也。涅槃即无余涅槃也。言此地光明不特??无尽。而佛无畏乃至佛涅槃。咸皆无为一道清净也。经云智光照无量。方便无穷极。此之谓也。

  而以一切众生。作父母兄弟。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道果。又现一切国土身。为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

  而以一切等者。言此菩萨证此地光。得佛无畏。及佛涅槃悉清净已。而复兴慈。示卑劣行。以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孝顺之。作兄弟想而敬爱之。种种方便。为其说法。不生疲厌。尽一切劫之久。必使俱得佛道。证佛佛果而后已。又现尊胜行。于一切国土中。示一切身。为一切众生。令其相视若父若母。天魔外道。亦相视如父如母。俱作一子想而优爱之。亦令其得道得果而后已矣。

  住是地中。从生死际起。至金刚际。以一念心中。现如是事。而能转入无量众生界。如是无量。略说如海一滴。

  住是地中等者。言菩萨住是华严地中。从凡夫不觉初发心始觉生死轮际起。直至究竟觉金刚轮际止。于其中间。所修所行。所断所证。一切差别法门。以一念心中即能显现如是等事。而复能转入无量无边众生界中。令其解脱生死究竟道果也。如是无量佛法门究竟。说不能尽。此但略说如海一滴毛头许事耳。

  ○第十体性入佛界地

  此地菩萨断一种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执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云及所起事业不现在前。故名之也。并断二种愚执。一者现大神通愚。二者微细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地。断此愚障。方登法云地。菩萨法身圆满。性智清净。空有两忘。极证中道之理。便能断尽。愚障既断。故智慧云弥满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众生。故名法云地。所证真如名业自在真如。一切业惑悉得解脱。与真如理而相应。故菩萨寄位四禅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而化众生。于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胜。余诸波罗蜜一切功德。至此俱得圆满具足。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佛界体性地。其大慧空空复空。空复空。如虚空性。平等智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体性无为。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故名如来。应顺四谛二谛。尽生死轮际。法养法身无二。是名应供。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圣解脱智。知一切法有无。一切众生根故。是正遍知。明明修行。佛果时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时善善。来时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间中。教化众生。使众生解脱一切结缚。故名世间解脱。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仪如佛。大士行处。为世间解脱。调顺一切众生。名为丈夫。于天人中。教化一切众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师。妙本无二。佛性玄觉。常常大满。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名佛界地。

  若佛子三句标显名德位也。入佛界体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证一切理智行愿诸功德藏。即与十方诸佛所证境界。等无差别。故名入佛界地。别经名法云地。谓菩萨至此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故名法云地也。其大慧空空复空者。言此佛界即上空空复空空之大慧空也。此大慧空。至此极之又极。空亦复空。无空可空也。空复空如虚空性者。言此大慧空之空复空。不同顽虚空无所有断灭之空。乃如虚空性。圆融周遍。巨细不遗。无欠无剩之空性也。此即大圆镜智。理聚圆极。法身境界。平等智有如来性者。言此佛界元来平等本具兹智。故此平等智中。已具备有如来体性了也。此即平等性智智聚圆明报身境界。十功德品具足者。言菩萨证入此地。即得十功德号圆满具足也。此即成所作智功德聚圆成化身境界。言三身圆显。十号齐彰。方得名入佛境界也。云何十功德品耶。一空同一相者。言此大慧空中。虽有十号异名。其实本无形状。号号皆空。同一空相也。体性无为者。言既号号同空。本无异相。则此体性无起无止。无所作为也。神虚体一等者。言既法身体性。本自无为。而报化神机。虚灵周遍。三身一体。运用无分。不妨在在示现。法即法性。法性即法也。以如是之故。绵通三世而无向背。周遍十方而无来往。故名如来也。二应顺四谛等者。四谛即无作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二谛即真俗二谛也。尽生死即尽无始生死轮际。即究竟金刚轮际。法即上诸谛法也。言入此地菩萨应供。非同人天二乘应分段食供。此乃应广化众生。运用四谛法二谛法。从初自无始生死。终至金刚轮际。以如是法。随顺滋养法身。不一不异。利益人天之供。故名应供也。三遍覆等者。言此地菩萨能周遍普覆一切世界之中。一切世出世间等事尽能遍知者何。盖具此正智也。正智者何。圣解脱智也。即以正智。遍知一切法有有解脱。一切法无无亦解脱。并以正智。遍知一切凡圣众生钝利诸根法法皆空。无不解脱。故名正遍知也。四明明等者。明明即慧足。修行即福足也。言此菩萨自发大心来。明明修慧。修行植福。入此地已。始得佛果。福慧二严。一时充满具足故。是名明行足也。五善逝者。谓此菩萨善能往返三界。示现受生。出家修行。成道说法。化度众生。入于涅槃。此乃三世诸佛道法。佛佛道同古佛仪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时善善。缘毕而去。示入涅槃。去无所至。来时善。善应缘而来。示生成道。来无所从。去来吉祥。是名善善也。六是人行是等者。谓是地人能行是佛上上功德。以是现身。入世间中。广设教化。利益众生。俾诸众生。咸得解脱世间一切结使缠缚。令入佛道故。是名世间解脱也。七是人一切等者。谓是圣人能于一切法上。显法性理。入佛威神。现法性身。形仪如佛。是以大士所行之处。睹容意销。在在处处。咸得为世间解脱。无有过于上者。故名无上士也。八调顺等者。调有调理调和调顺三义。调理身不杀盗淫而体自清净。调和口无诤论常持五语。调顺意无贪瞋痴而生定慧等也。谓此菩萨能如是调顺一切法界众生之身口意。远离十恶。令得道果。故名为调御丈夫也。御如御马。亦顺性而调之之义。九于天人等者。谓此菩萨能于天上人间中。在在示现。教化导利一切众生。令其咨问听受佛法。言词深入心通获大利益故。是名天人师也。十妙本无二等者。妙即妙用。本即本体。言此菩萨佛性本体玄觉妙用。至此果证觉圆。于体于用。无一无二。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常常充满。无欠无余。乃名曰佛。为一切世出世间贤圣众生顶礼瞻拜故。尊重恭敬故。是乃名曰佛世尊也。上明十功德品。下正明入佛界地。一切世人等者。言此菩萨十功德具足充满。为一切世出世贤圣人等之所咨秉法。言听受于心。奉其教命。而为依止故。是名佛地也。是地中等者。言是佛地中境界匪下地境界。乃是一切地地圣人之所证入处诸佛境界。故名曰入佛界地也。

  尔时坐宝莲华上。一切与授记欢喜。法身手摩其头。

  尔时坐等者。尔时即入佛界际。当成果之时。言此菩萨当尔之时。既得究竟圆满。即当坐此宝莲华之上。证入妙觉果海也。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此法云地菩萨授记成佛。劫国庄严。得佛大乐自在欢喜等事。同以清净法身光明纲相光手而摩其头。劝转法轮也。此三结赞法门也。又有二。初本土主伴赞。二他方主伴赞。

  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

  同见同一见解。即同见真如法身实相理者。同学同一师学。即同学菩萨道。同授灌顶职者。言是时同见同学诸菩萨皆悉欢喜。异口同音称扬赞叹。其伴咸同无二无别也。此本土伴赞也。

  又有百千亿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萨。一时云集。请转不可说法轮。虚空藏化导法门。

  又有百千等者。言不特诸佛摩顶菩萨赞叹已也。更又有百千万亿佛刹之中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俱皆一时云集。请法云地菩萨转不可说不可说广大法轮。并及虚空藏无穷无尽。化导法门。令其永远流布此道。使天上人间化化不绝也。此他方主伴赞请转法轮也。

  是地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品。奇妙三明。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唯佛佛无量身口心意。可尽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说十无畏。与佛道同。

  是地有等者。言是地菩萨巧说诸法。为除如来余无及者故。所以有不可说奇妙广大法门品。奇妙三明智慧法门。奇妙三昧正定法门。奇妙总持陀罗尼法门。非下地菩萨及发心凡夫心识所能知之。唯佛与佛。无量神通身。无量辩才口。无量智慧意。可尽识其底蕴源头而知之也。此处所说。如大部内光音天品之中说十无畏法门。正与此入佛界地之道相同。了无差别也。此赞胜功德也。

  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上


卍新续藏第 39 册 No. 0699 梵网经顺朱

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下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蜀渝华岩季而关 圣可德玉 顺朱

  慈云寺 价南慧仙 誊录

  菩萨心地品之下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尔时者。是说十地已竟时也。卢舍那者。即能说之报佛。华言净满。净者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以诸患净尽故。即法身也。满者三觉果满。万行因圆。以福慧具足故。即报身也。二义合言。故曰净满。又云种种光明遍照。光明即报身义。遍照即法身义。又法身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遍一切亦遍照之义。故知法即报。报即法。法报不分。理智冥一。二义合言可无疑也。为此大众者。即华藏聚会。凡圣交参之大众也。略开者。显此心地法门。甚深广大无尽义也。百千恒河等者。举喻显法。正明略开之义。言前所说三十心十地。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但大略言之耳。譬如一毛头许之微。些些子也。此二明心地戒三。初结显法门。二付授劝转。三授已转化。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是过去等。引果人同证同说。以劝信也。三世等者。引因人同修同学。以劝受也。言上所说心地。虽如毛头许之微。其功德极大。三世诸佛所证证此。所说说此。三世菩萨所修修此。所学学此也。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我已等者。上句举因明果。下句举果明因也。言既三世诸佛菩萨。所证所说所修所学。而不异不虚者。乃即我今已百劫。所修所学所证所说。岂复虚乎。可见证果本非他因。惟在此心地耳。此上三段。结显法门也。

  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汝诸佛子者。是舍那慈尊。告勉千佛。转法化生也。转我等者。言转我所说。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如是因深。号吾为卢舍那。如是果极之道。我今授汝。汝当转说。与一切痴迷众生。令其开悟心地。豁通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之道也。

  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时莲华下举依报也。赫赫天光下举正报也。舍那放光。显能告之胜。光告等者。显所告之胜也。持我等者。正明所告之词。师子座者。师子乃兽中王。哮吼一声百兽脑裂。表法王坐此座无所怖畏。天魔外道见闻丧胆故也。卢舍那佛放光光等者。言光是佛放。告是光告也。谓不但正报身善能说法。即依报莲华光明。亦能说法。告千华上佛也。持我心地等者。谓卢舍那既告千佛。又欲千佛转相授受故。千佛持我心地法门。而去复转相授受千百亿释迦佛。千百亿释迦佛。付授劝转。而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是卢舍那佛光告千佛。转告千百亿佛。叮咛分嘱。若转说是心地法门时。不可倒说逆说。当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第而说也。汝等亦当次第领受守持阅读背诵。专一其心。精进力行。感化众生。上行下效也。此付授劝转也。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

  尔时者。即舍那劝授转化时也。千华等者。舍那付授已毕。其时当机千佛千百亿佛领旨各各辞旋本迹世界。说法利生应缘去也。举身等者。表显心地戒光出生无量无边智慧之佛。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皆从心地戒光中流出。此光非可心思言议也。光光等者。上光即千佛光。下光即千百亿佛光。光光无量不可思议故。所化之佛亦无量不可思议也。一时等者。言千佛亿佛无量佛。俱同一时。以微妙因华。从心地中信手拈出。青表十住。黄表十行。赤表十向。白表十地。还以供养心地所现舍那果佛。得法谢法。知恩报恩也。受持等者。此结束三十心十地之文。以起后意。故云受持心地法门品竟。此三受已转化二。初受已谢师。二各旋本界。此受已谢师也。

  各各从此莲华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各各等者。言千佛亿佛无量佛。各各从此舍那本佛依报庄严莲华藏世界而隐。初隐为没。终隐为之没已。入体性等者。正明所隐迹处。言有没处必有入处。谓没已时。即入本体法性虚空华光三昧正定之中也。还本源世界者。千佛亿佛。皆各从本土放光示众。皆各接生疑之众。俱往本师舍师佛所听心地戒法。令受戒竟故。又各还应迹所依本源世界。见所隐所显不离当处。故云还本源世界也。阎浮提者。即娑婆世界中南赡部洲也。菩提华言觉道。亦名道树。谓凡佛出世皆依此树。成无上道故也。此二各旋本界二。初入定归本。二出定说法。此入定归本也。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

  从体等者。言既从三昧入。必从三昧出。有隐有显也。初显名出。显毕乃名出已也。二出定说法二。初明横说法。二明竖说法。此明横说法又有二。初出定相示。二正说法门。此初出定相示也。

  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方坐等者。方正也。金刚利而坚。千光明而广。王乃尊贵之意。言佛既于菩提树下出定已。当坐何等样座而次第说法耶。当坐金刚最坚最利千光最明最广王者最尊最贵之座而说法也。华严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华藏世界品。如来依正法门。即此及妙光堂者。堂即普光明殿也。华严二会普光殿。文殊菩萨说十信法门。即此下文十住处所说。以总在人间为一住处也。说十世界法门海者。即华藏庄严十世界海也。法门即十信法门也。海言百河千江无所不容。百宝千珍无所不出。百千法门无一不从信源功德海中流出。言十信法门海充遍法界。与十华藏庄严世界海等也。复从座起等者。此第二处说十住也。帝释宫。即忉利天王所住之内庭也。梵语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居须弥顶。由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主三十三天。帝释二字华梵合言也。世尊次于此宫说十住者。为令已入十信菩萨。得入十住法门也。至?天中等者。此第三处。说十行也。?天即?摩天。华言时分。此天依空而住。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故。由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得生其中。世尊次于此处说十行者。为令已入十住菩萨。得入十行之法门也。至第四天等者。此第四处说十回向也。四天即兜率陀天。华言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于此说十回向者。为令已入十行菩萨。得入十回向之法门也。至化乐天等者。此第五处说十禅定也。化乐者。自化五欲而娱乐也。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次于此处说十禅定者。为令已入十回向菩萨。得入十禅定之法门也。至他化自在等者。此第六处说十地也。他化天有二种。一者正修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假此所成自然受乐。二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乐。即魔王天。此二天王皆依空居也。世尊次于此处说十地者。为令已入十禅菩萨。得入十地之法门也。复至一禅者。此第七处说十金刚也。初禅天即离生喜乐地。此天已离下界欲恶。忻上妙定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金刚者。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二禅者。此第八处说十忍也。二禅即定生喜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之喜。摄心在定。淡然宁静。而生胜定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忍者。为令彼已得真无生忍菩萨。修行十忍法门。得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三禅者。此第九处说十愿法门也。三禅即离喜妙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二禅喜踊之动。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故。世尊次于此天说十愿者。为令彼已证九地菩萨。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故也。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复至四禅等者。此第十处。总说梵网舍那所说心地法门品也。前九是渐说次第说。此一是顿说。说大乘心地故。略去六十。只说三十心十地耳。四禅即舍念清净地。此天舍二禅喜念。三禅乐念。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禅。空明寂静万象皆现故。世尊次于此处顿说心地者。为令彼圆证十地菩萨。入妙觉果海也。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其余等者。谓千释迦所说既如是。其余千百亿释迦佛亦如是出定。如是妙光堂说法。复起乃至首罗宫中。十处说法。如是渐说顿说。咸与千释迦同。无二无别也。此说如贤劫品说一样。此上二正说法门也。明横说法竟。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释迦千百亿释迦。皆于十方世界。说心地法门品。此下明一释迦于一世界中。说心地法门品也。尔时者。从莲华世界东方而来时也。尔时从彼来入兜率天宫中。先在此天伏魔。以说魔王受化经已。次观下界众生。有业覆障难解脱者。有根纯熟易解脱者。即从此天隐胜现劣。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净梵王家。为太子也。如来降神。先现五瑞。次显八相。谓从兜率天降皇宫者。一相也。母名摩耶梵语。此云大幻。以大幻术而幻出诸佛故。以凡十方诸佛示生。皆为其母也。父字白净。梵语郁头檀。世尊欲生之时。观净梵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五百世菩萨母。应当往彼托胎。所谓示入胎住胎者。二相三相也。吾名悉达梵语。此云顿吉。以太子生时。宝藏悉空。空而复满。故名顿吉。于时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胁出。立莲华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第一。此示出胎者。四相也。七岁出家者。太子具大智慧。观生老病死苦。厌世五欲。弃金轮王宝位。如弃涕唾。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许。故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普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礼足白言。菩萨无量劫来所修行满。今正成熟。即于午夜逾城出家。苦行林中者。此五相也。所言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者。此是世尊功行满足。道成德备。以显然灯佛授记不虚。示睹明星成道降魔者。此六相也。此以下二明竖说法二。初天上说道。二人间说戒。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于寂灭等者。寂灭以理言。即清净寂灭理。以事言即真阿练若修行处。言佛于此清净阿练若中。坐大道场。转大法轮故也。坐金刚等者。即叙前于菩提树下出定。坐金刚华光王座。及妙光堂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于其中间。一一次第所说。共有十也。华严七处九会。此经十处十会。所说二经大同小异。所谓示现成道转大法轮者。七相也。无八相者。未涅槃故也。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时者即此梵天中。说心地戒体法门时也。言佛观彼网罗幢因为喻。为说无量世界众生心行依正差别。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差别殊异亦无量各各不同。诸佛教法。门庭施设。亦复如是。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吾今等者。佛言吾来此娑婆世界。坐大宝座。说是心地法门。利度众生。已非一次。已有八千返之多也。乃至等者。谓此处说法至首罗宫。共有十处。为是中者。为是十处天人贤圣一切众生之中也。略开等者。言以上俱是略说心地法门。不甚广多也。竟者结束前文之意。此以上初天上说道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复从天等者。言前从地升天。次第说十法门戒体以利天。此则从天降下。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用以利人也。既从天宫降此菩提树下。为何等人说戒用耶。乃是为此阎浮大地之上。一切有心众生说也。凡夫即不知戒者。痴是无明覆心。暗是智眼不明。言说我本师戒者。正谓此等心眼蒙蔽故。特与破暗除痴耳。又说何法破除。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中。最初发心时。心中常所诵一戒。智慧光明坚利金刚具足众善宝戒。此宝戒者。即是破暗之明灯。即是除痴之慧剑。即是一切诸佛根本流源。即是一切菩萨根本流源。即是上同三世诸佛。下同三世众生佛性种子也。故所以说一切痴暗众生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本不欠少也。一切意等者。思量曰意。即第七末那识。分别曰识。即前六转识。所缘曰色。即五根六尘。集起曰心。即第八阿赖耶识。此识在众生名佛性。在非众生名法性。此言众生佛性本来具足。盖由意识色心不了。而致然也。今以是本师佛力故。咸使是情与无情。有心众生。咸入佛性本源宝戒之中也。常当常等者。言此宝戒。凡是有情而根钝者。皆当发此入戒正因。凡是有心而根利者。皆当发此入戒正因。是情是心者。既皆可入戒。自当当常有如是诵戒正因。既当当有诵戒修行正因。必当当有证入常住法身之正果也。如是者承前起后也。波罗提木叉梵语。此云保解脱。谓持此戒者。保护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也。言如是十解脱戒。出于世出世间之中者。乃是三世诸佛修行成佛正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本有性戒。应当顶礼佩戴领受持守。刻刻体认而不当忘也。吾今等者。言吾今当为此现前四众八部之大众。重重开演。从一戒而开十戒。十戒而开四十八戒。乃至三千八万无穷无尽一切戒品。无不摄归于十波罗提木叉一戒中也。是一切等者。言达戒体必达戒相。既了戒相无忘戒体。故复的指出道。是一切众生心戒。本源自性清净戒体。本不从人得者也。此二人间说戒二。初凡圣本源。二总结戒相。初凡圣本源三。初差别说戒。二颂前起后。三正结戒品。此初差别说戒也。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持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我今等者。总颂上下开说心地戒法。结前起后。赞劝受行之大略也。我是佛自谓。非同凡夫外道二乘人我神我假我之我。即乃无我之我。八自在我也。今者当说时也。卢舍那即正报身佛也。方坐正方安坐也。莲华台即佛依报国土也。台在其中。周匝周围交匝也。千华上者。言此大华台外周匝有千叶。每一叶复有一莲华也。上者每千华中也。复现等者。言每叶华中。复现千释迦。坐于其上也。一华等者。言一叶华上。有百亿个国土也。一国等者。言一国土之中。即有一释迦佛。从天降下。国国皆然。各各示坐菩提树下。咸同一时示成佛果。证无上道。坐金刚华座。说金刚宝戒也。如是等者。言各示现非无本也。如是千百亿释迦。以千释迦为本身。千释迦以卢舍那为本身。前乃从体起用。此乃摄用归体也。上段总颂大部前九品。千百亿释迦五句颂此上卷。自尔时释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动人天生疑。玄主集众请问光相。释迦接众至舍那所。一释迦如此接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亦如此接。故云各接也。微尘众。即生疑之众。俱来者。谓能接之佛。及所接之生。俱来华藏。听我舍那常所诵一戒诸佛光明金刚宝戒也。甘露者。赞此戒有如是德也。言生疑众生生死热恼。一闻此戒当下消灭。如甘露之润枯焦。死可复苏也。门即开者。言此个甘露戒德法门。因此听众。而即大开张展转演唱也。是时千等四句。颂上千释迦佛。与千百亿释迦佛。领众至舍那所听受戒竟。复还各归本世界菩提场。上升天宫十住处说法竟。又从天宫降下人间。为此地人说我本师初常所诵戒。至自性清净一段文。是时即授受心地戒法。与千百亿释迦时也。还至等者。谓既得戒已。复还本土寂灭道场中。说戒利生也。各坐等者。谓一释迦坐菩提树下。转大法轮。其余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下。亦各转大法轮也。诵我本师戒者。表此戒法。佛佛授受有本有据。非妄流传也。上颂前文。下颂后文。十重四十八者。出戒相也。戒如明日月等者。言戒之功德。得之者如日月照临空行无碍。又如璎珞珠贵重庄严上首也。微尘等者。应上各接微尘众言。千百亿佛所接微尘菩萨众。因得戒益。而成无上菩提觉道。可谓功不浪施也。是卢舍等者承上言。谓此戒法由我本师自诵。我亦随诵。非自不诵教人诵也。汝新学等者。此劝自授受人也。言微尘菩萨既得戒而成佛。汝等新学菩萨。应当一心受持是戒已。更当转相授诸众生。广利有情也。谛听等者。此诫听也。言当谛审于耳。听领于心。我此诵戒。非同外道邪见二乘执偏不圆之戒。乃诵诸佛所授大乘实相正戒也。佛法等者。谓佛所说法藏有三。此三藏中之戒藏也。波罗等者。谓此保解脱戒。能闻思修。毕竟有大饶益大众。不可只徒耳闻。或闻不入心。或不审实深信。多闻不修行。与不闻等也。汝是当等者。言汝等能如是奉持。现前当来。决定成佛。我久远劫来能深信力行此戒。是已成佛了也。得已成佛者何。由我常作如是审实深信力行而得心地戒品。方能圆满具足也。已成者尚常作如是信。况未成佛乎。一切有等者。此劝受也。谓一切有心之人。非同木石。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摄入佛性戒中。岂小因小果哉。众生受等者。言心外无佛。心地外无佛地。众生既受诸佛心地戒法。岂不即入诸佛位耶。位同等者。言位既同于大觉已。仅能为佛家真佛子。必经三祗果满。万行功圆。方能继佛示生。证无上菩提也。大众等者。大众即现前禀受佛戒之四众八部。圣凡清净大众。皆身生恭敬。心竭至诚。口无议论。咸皆专一而听我诵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我也。此二颂前起后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尔时者。即从天上复下人间。示现成道说戒时。释迦牟尼佛。即娑婆教主之佛号也。初坐菩提树下。始坐道场之处。成无上觉。即正遍知觉。超诸等觉妙觉之上。无有过者也。初结等者。此示转法轮之急务也。佛之本怀。原为众生拔苦。令其离苦得乐。是故世尊思惟。毕竟以何法令众生离苦得乐耶。故最初先演波罗提木叉。保护众生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众生离苦。佛愿亦足矣。故先结如是大乘戒。普度有情。非小乘声闻戒仅自利不能利他比也。孝顺等者。孝孝敬也。顺承顺也。父母生身父母也。师即得戒和尚。法身父母也。僧即同学三宝。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也。言俱皆如父母一般。孝敬而莫慢。承顺而莫违也。故所以孝顺。此波罗提木叉至道之法。孝即名为戒也。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岂不孝而得名为戒耶。亦名制止者。亦是佛顺众生根机大小。而裁制禁止也。岂可受戒者。不承顺父母师僧三宝。而得制止戒耶。故云亦名制止也。佛即等者。此表心地戒法之瑞应也。此经六处放光。一释迦身放慧光。二玄主身放金刚白云色光。三舍那身放虚空光。四舍那付授放光。五佛佛放光。光光化佛。六口放无量光明。说诸菩萨心地戒品。正明佛佛亲口宣传。毕竟要依心地戒光。为修行之胜因。然后得证心地戒光之胜果也。是时百万亿大众者。总标戒光所摄人天凡圣有缘众也。诸菩萨者。内凡外凡地上诸菩萨也。十八梵天。即色界。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天也。六欲天子者。即欲界中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之六天也。十六大国王者。西域大国。共有十六。既大国主秉受戒法。其余国王。听受戒法亦可知矣。合掌至心二句。以明听受者之䖍恭意。合掌即身业䖍诚。至心即意业䖍诚。口嘿不言即口业䖍诚。以是三业䖍诚。于此大乘心地戒光。一闻便省。豁然通达。

  ○此三正结戒品二。初标叙结受。二说戒相貌。初标叙结受二。初经家叙说。二佛自叙说。此初经家叙说也。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菩萨至十地诸菩萨亦诵一段。乃以己励人也。谓我是已成佛。尚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戒法。况汝等初发心菩萨者乎。黑月三十日。白月望十五日。对三宝前诵戒者。言于此十重四十八轻中自知自拣。看清净不清净。如人自照镜。好丑生忻戚。诵戒亦如是。此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立诵诸佛所传心地戒法。万古弘规。谁敢违者。既已成一切诸佛尚诵。况降兹者耶。故汝等初发大心圆戒十信菩萨。并入理证真十住菩萨。十行十向十地诸菩萨。亦当如诸佛一般。半月半月诵也。是故戒等者。言因是诸佛自诵。新旧诸菩萨亦诵之故。所以心地戒光。咸从佛口中流出也。既光从口出。即是有缘。既有是缘必有其因。非是无因。故出斯光也。斯光非属青黄赤白黑之色尘法。非属四大幻色身法。非属五蕴集因心法。非属外道有无断常法。非属二乘因果修证法也。既非如是等法。此戒光是何法耶。乃是诸佛元所证无上菩提无余涅槃之本源法。行菩萨道者之根本法也。且不独佛菩萨为然。亦是诸现前大众新发心诸佛子之根本法也。是故大众等者。言戒光既是根本。所以大众诸佛子。于此心地戒。应当领受持守。应当阅读讽诵。应当善为学习之也。诸佛子谛听者。劝审实而听闻也。若受佛戒等者。概举能受戒人众也。谓若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众。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能通达法师语言者。不得拣择。谓形虽有异。而性本无殊。一一尽当得与授菩萨心地戒法而去。皆名第一清净者。言此等人。未授戒时。皆染污而不清净。既得戒后。则纯清净而无染污。一念回光。如同本得。故曰皆名第一清净者也。此二佛自叙说也。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告等者。承上既受佛戒为成佛因。言当诵佛戒。为成佛果也。告即召告能受之人也。有十重等者。明所受之法也。若受二句。明违法之人。非菩萨二句。定违法之过。谓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本业。是成佛真谛。今既不诵。是弃本业而无真种。本种尚不得。云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乎。故云非菩萨非佛种子也。我亦如是诵者。举果人以劝因人诵也。一切菩萨等者。举因人以劝诵也。谓我乃果中人。尚如是诵。况因人乎。且而三世一切菩萨。已学诵。当学诵。今学诵。是已成熟菩萨。尚亦如是学诵。况汝新学菩萨。而不学诵者乎。我已略说等者。言声闻戒有限量。菩萨戒无限量。今于无限量中。聊举一二。故云略说。言相貌者。谓戒体本无相貌。不妨有戒可持得持戒相貌。毁戒得毁戒相貌。所谓心持印咒顾盼雄毅者此也。应当学等者。谓三世成熟菩萨尚学。尔等新菩萨宜急急修持应当学尊重此戒。铭刻于心而勿忘。承奉持守而勿失也。此二说戒相貌二。初总说戒相。二别说戒相。此初总说戒相也。下别说戒相二。初说重戒相十。二说轻戒相四十八。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佛言佛子者。呼其人而告之也。言为佛子受持佛戒。当依戒修。不可轻违佛制故也。以下仿此。

  若自杀是身杀。教人方便赞叹是口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是意杀。杀因是过去无始习气不忘集业为因。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是也。杀缘现在怨家聚会为缘。因缘会遇时是也。杀法亦是现在刀杖网弋断彼命根为法。果报还自受是也。杀业由三种和合。而成未来杀业之果也。乃至等者。言情与无情。蠕动蜎飞昆虫草木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无故而加伤损。况大生命耶。如国王宰官。杀一救多。兴善除恶。此大慈悲。故有开遮。但不得故意私心成杀也。能如是行持。方得名为摄律仪戒。无恶不止者。是菩萨等者。言是受戒菩萨。当起常常安住而不忘失之心。常常安住慈爱悲悯如保赤子之心。常常安住孝敬恒顺如父如母之心。如是方便。如是救护一切众生。方得名为摄善法戒。无善不修者。如是拔苦与乐。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而反恣心等者。谓若见众生苦。不行救拔。反恣纵其心。快逞其意。以杀害众生者。岂成持戒菩萨耶。是不持守。而犯戒者也。是菩萨等者。言是犯杀菩萨。自取其罪。当得波罗夷罪也。梵语波罗夷。此云极恶。又云弃罪。当堕三恶道故。凡持是戒者。第一所当慎也。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意同前。身自盗。口教人方便。意咒。过去往因。现在缘会方法。未来业果。诸盗乃至庙堂中供器。鬼神物。咸是有主施舍之物。并劫贼所得之物。但凡一切财物。俱不得不与而取。毋论贵贱大小。一针。一草亦不得借故不与而取。无盗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是菩萨当生孝顺心。观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应生慈悲心。观一切众生如子如女。常常助勷一切众生。生长福田。身受其福。生长乐具。心得安乐。无善不修故也。如是助福助乐。令一切人离苦得乐。方得名为无生不度者。而菩萨等者。言若见穷苦。不行拯救。反更盗人财物。岂持戒菩萨人耶。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可不慎欤。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身行淫。口说教人淫语。乃至一切女人亦不得故起一念淫意。并过去淫因。现在淫缘。淫法集积。未来淫业之果。作诸缠缚。无解脱期。乃至畜生女。不择禽兽。诸天鬼神女。不知正邪。及非道行淫。不分昼夜时节。男女二根。大小长幼。俱名非道。一一不得犯。无淫不断故也。而菩萨应生孝顺。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之心。如是救护济度一切众生。教其令断爱欲根本。清净无染解脱之法与人。是菩萨本业。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拔苦与乐。方得名为无生不度者。而菩萨若不如是教益。反更起一切众生。不择异类贵贱母女姊妹六亲。及非道行淫。无一点慈悲清净之心者。岂持戒菩萨人耶。故结罪同前。当堕亦同前也。可不慎欤。

  ○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己不真实语言。教人方便。因缘法业。乃至自非圣人。而言我是圣人。非实得上人法。而言我得上人法。欺诳愚夫。希求名闻利养。如是身妄作。心妄想。口妄说。三业不实。一切妄语。若轻若重。咸是持戒菩萨所当断者。无妄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应当常生如来五语。如是正语。亦令一切众生常生正语。不为凡小邪语所诱。常生正见。不为外道邪见所惑。如是自己真实。乃能取信于人。令人真实。方得名为无善不修者。如是自真实令人真实。方得名无生不度者。而反等者。而菩萨若自不正语正见。反更起一切众生不正之言。偏邪之见。造种种妄业。自欺欺人者。其罪不小。故结罪同前。应堕亦同前也。除急难解网。释苦方便不犯。余宜慎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等者。酤酿酒以卖之也。自酤酒。教人酤酒。因过去起贪利心而为酤因。得米麦而为酤缘。得曲蘖酝酿而为酤法。三事和合而为酤业。醉人之恶果也。一切酒等者。言不但如上不可造。乃至甘蔗。葡萄。杨梅。枣子等。俱不可造也。盖酒之为害不小矣。四分律云。酒有三十六失。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坠车堕马。投河赴火。败国亡家。无所不至。儒言酒有三德七恶。禹恶旨酒。唯酒无量。不及乱。故云是酒乃起罪因缘。言无酒不断故也。而持菩萨戒人。应当生教化众生之心。开发各各本有智慧。令其了达一切愚痴之根。不使饮兹狂乱毒药。令人得智。无善不修可也。如是除痴与慧。宁非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乎。而反等者。言于此方便不能行。反更生一切众生愚痴颠倒之心。令其酤饮。陷人于极苦地。是岂持戒菩萨人所用心乎。故结罪当堕。俱同前也。

  ○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说者。谓谤出自口也。出家即出家二众。在家即在家二众。俱是发大乘心。受大乘戒者。故云菩萨也。比丘比丘尼者。别开出家二众。乃是从声闻十戒二百五十戒中渐入大乘者。非顿受类。故别开也。如是四众。俱乃住持三宝。弘通法人。同为佛子。不得自扬家丑。说彼罪过。亦不得教他人说彼罪过。及过去罪过因。现在罪过缘与法。三合未来成说罪过业之果也。以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若闻外道恶人颠倒邪见之辈。及二乘恶人自利小见之辈。不达大乘逆顺境界。而说诸佛大乘法中非法非律者。菩萨闻得。应常生慈愍心。教化是外道二乘恶人辈。反邪归正。舍小就大。令生大乘善信。无善不修可也。如是教益。宁非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乎。如或不能。尚缺慈悲。岂有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耶。若自说。及使人说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等者。言菩萨若自赞自己之长。而毁他人之短。亦教人赞我有德。而毁他人无德。及过去无始习气不除。互毁为因。现前忌嫉生毁为缘。巧毁取信于人为法。三事和合成毁他业也。如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倘见他人有过。应代替一切众生。受加毁辱。以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无善不修可也。言恶事自向己。是不应自赞。好事与他人。是不应毁他也。以如是心行。饶益他人。方名为无生不度者。若自扬己有德。隐覆他人好事。而反令他人受毁辱者。此岂菩萨人用心乎。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八悭惜加毁戒

  悭者吝也。惜者爱也。加毁谓无故以罪加人。而损恼有情也。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等者。谓自悭自惜。不惠济人也。教人悭。使他人吝惜。以遮己也。悭因以无始来常怀悭心为因。悭缘以遮护法财为缘。悭法以巧设不舍为法。悭业以三事和合作意成当来饿鬼业报之果。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无论亲疏贵贱。来乞求者。随前人意下所须衣食法等。一切悉当给与之。而勿吝惜。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断恶修善。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以自私自利之恶心故。厌人??乞求之瞋心故。不但不多施。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而一毫不与。又或有求法者。而吝法不与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如是之心。已失菩萨慈悲道。已堕悭吝罪。而何况更加骂詈耻辱他人者乎。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瞋等者。自瞋是自己瞋恨于人。教人瞋是教他人瞋彼。以雪己恨。瞋因是过去含恨习气为因。瞋缘是现前与所瞋之人为缘。瞋法是心起计较令彼受辱为法。瞋业是三事和合成当来三涂业报苦果。以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应当生起一切众生心地中平等善根。根钝者俾无诤论。根利者俾得无诤三昧。如是之事。又常令生起慈悲之心。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常令生起孝顺之心。等视男女。如我父母。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断恶修善。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如或不能。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之中。并于非众生之中。以恶口骂辱。而口业不善。复加以手打及以刀杖。而身业不善。意犹不息。而意业不善。以是三业齐犯罪。无容逭也。或所瞋前人来求忏悔而以善言忏谢下气解瞋。若乃扬眉怒目。犹瞋而不解者。是岂行持菩萨戒行人耶。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十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等者。自谤三宝。是自家见解不端正。见人谤即随谤而妄议非毁也。教人谤。谓使人讪谤欲同党也。谤因是过去习气怀谤为因。谤缘是凑合非语为缘。谤法是巧词伪谤惑愚为法。谤业是三事和合而成三恶道谤业之苦果。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见邪见外道。及以兴讪三宝恶人。才闻一言半句谤佛音声。入其耳中。就如三百矛枪。刺入我心中一样。其痛有难于忍者。闻谤痛心。无善不修。教生信心。无生不度可也。况自口自出谤言乎。佛为天人师。开我迷云。应生信敬心。而不生信敬心。佛为大慈父。拔我离苦。应生孝顺心。而不生孝顺心。如此已非佛子。而反更助恶人并邪见之人。以谤三宝。以滋快议。如其叛逆。即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者。岂是菩萨持波罗提木叉者耶。是菩萨乃犯波罗夷罪。当堕三恶道者也。可不慎欤。

  ○总结十重文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善学诸仁者。是佛赞美善持戒诸菩萨。为慈爱一切众生之仁者也。是菩萨等者。言如是菩萨。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十清净戒品。应当勤学修持。于其中间。不得一一犯如微尘许。以微尘许尚不许犯。何况具足犯十戒乎。此乃决言其不可犯也。若有犯等者。言设若是有犯者。即现世今生不能得发大向上志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不唯不得发大心。而若是国王犯。失国王位。转轮王犯。失转轮王位。比丘犯失比丘位。比丘尼犯失比丘尼位。既今世出世间福慧之位已失。则三贤位十金刚位十圣位亦皆失也。一切因位既失。而佛性常住妙觉果海位。讵可得乎。亦一切皆失也。堕三等者。言一切因果位既失。当堕何处耶。谓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极苦处也。二劫三劫者。示极苦处时分长远也。不闻父母三宝名字者。示极苦处障重业深也。既苦时如是远。苦报如是重故。以是当知。不应一一犯此戒如微尘许可也。汝等一切等者。言汝等一切诸菩萨。或未学而今方学。或即此日正当修学。或久已修学者。于是十戒。应当如所受学。敬心奉持。乃至终身不可忘失也。八万等者。谓此处略说。大部中八万威仪品中。已广明此义。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佛告诸菩萨等者。此吾佛世尊。召告现前在会。三贤十圣四众八部等受戒诸菩萨言也。已说句结前十重已说竟也。四十句起后四十八轻戒今当说也。

  ○第一不敬师友戒

  师有开导之恩。友有切磋之德。所当敬重。倘居憍慢。一生福种慧芽不得滋长。故戒之也。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欲受等者。国王乃各邦之仁君。转轮王有四。金银铜铁四轮王也。乃即统摄四三二一天下主也。百官文武大臣也。如是圣君贤臣。欲受王位官位之时。应当先受菩萨戒。以慈悲利济。孝顺为怀。君圣臣贤。自感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以绵国祚。以永爵荣。不但鬼神如此。即感十方诸佛欢喜护念。国界安宁。人民快乐也。既蒙师友开导切磋。而得戒已。应当知恩报恩。尊重戒师如父母。生孝顺心而不敢违。尊重善友如兄长。生恭敬心。而不敢慢也。见上座等者。即当孝顺恭敬之意。上座即尊长有道有德之美称。和尚梵语。此云力生。因师力而生法身慧命。即戒师也。阿阇黎梵语。此言轨范。即羯磨教授三师七证师也。大德谓以上诸师。无德人决不能为。俱是福慧二备。而有大德者。见之皆当生孝顺如父母之心也。同学同一师学者。同见同一师训而得戒理者。同行同一清白梵行者。谓上诸友俱是三宝法器。见之皆当生恭敬如兄长之心也。如是师友。毋论远来近来。当起身承迎。至心顶礼。拜跪问讯。如法供养。方得名为念戒持戒人也。而菩萨等者。言是菩萨倘或是见师友。不唯不敬。而反生高倨自尊之憍心。生藐视前人之慢心。生见贤圣不亲候之痴心。生厌恶师友严训之瞋心。以生如是心已。便不起承迎礼拜问讯。身口意三业不善。乃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一皆不次第如法供养也。夫供奉师友之法。应卖自身之内财。国城男女七宝百物之外财。营办所须以供给之。讵可不如是供养。而反生憍慢等心。不起承迎供养者乎。菩萨若不如是者。是菩萨必犯轻垢罪。此罪比前十重减一等。非轻细之谓也。

  ○第二饮酒戒

  律云饮酒之人。堕烧煮地狱。五五百世。初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中。二五百世在沸屎。三五百世在曲蛆。四五百世在蝇蚋。五五百世在痴热无知地狱中。业报如此。故戒之也。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等者。律中开有重患。医师言瘥以酒引药权用不犯。无故而饮。或借病饮。是为故饮。而酒过失无量者。乃明决不得饮也。以酒迷心乱性。无量过失。从酒而生。是以决不得饮也。若自身手等者。言不但不得自饮生过而已。且自身手过酒杯壶器。与人饮酒者。亦招感五百世无手足之报在。何况无故而自饮酒也耶。自饮既不得。教一切人饮亦不得。既一切人不得。及一切众生饮酒亦不得也。既教人饮尚不得。何况自饮酒。一切米麦所作。及杨梅枣子葡萄所作酒俱不得。此乃反覆丁宁言。断断乎决不可故饮教人饮也。若不遵此戒。故自饮教人饮。自误误人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者。昔佛在世时。年逢饥馑。草菜不生。佛神力故。以五指端化五净肉。一时权现以活人。实非血肉。岂有持戒菩萨而故食众生肉乎。是故一切众生身肉不得食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言凡有血气者必有知。有知即佛性种子。凡有知者必同体。若食同体肉。是断大慈悲。故云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也。一切等者。言食肉人众生见而生怖。不远离不止也。如鸥去海翁机。鸽摇罗汉影是也。以是之故。一切受戒菩萨。切切不得食一切众生身肉。形异体同。其佛性种子。亦无差别也。食肉得无量罪者。如楞严经云。有无量因缘故不应食肉。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众生闻香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惊吠故。乃至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是故不应食众生肉。若故食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五辛即五荤。非五腥。乃一大蒜。一名葫。即葫葱是。二茖葱即薤菜是。三慈葱即葱是。四兰葱即小蒜是。五兴渠即蒠蒺。此方无此种。所言不得食者。以此五辛熟食发淫。生餐增恚。更有五不应食。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是五辛一切食中。若有一毫相杂于其间。即不得食。若故食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见一切众生兼在家受戒。言八戒即优婆塞八戒。五戒即八戒中前五戒。十戒有二。一沙弥十净戒。二菩萨十重戒。毁即破毁。禁即止灭。谓如来所立止恶灭罪正戒。尽情犯而破坏之也。七逆即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恶心出佛身血。弑阿罗汉是也。卖佛形像。菩萨形像。及经律。即是出佛身血。弑比丘僧即是弑阿罗汉。八难即净名疏言。界外八难也。有余中三十心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即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智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辨聪。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此界外八难。持大乘戒。有犯当教忏悔。不教者亦犯垢罪。若见此一切犯戒之人。应当生慈悲心。教其忏除前愆。悔后莫作可也。而菩萨不教忏悔。宁不自犯。得不教悔罪耶。况又同住一处。同僧饮食利养。而又共同布萨。同一清净海众住坐。一同诵说大戒。而不举拣彼僧罪过。而不教诫令其忏悔过犯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言大乘法师。非是小乘独善。乃是具大信解通达佛理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之法师也。大乘同学是同一师学大乘戒律者。同见同一见解明了心地戒者。同行同行菩萨心地清净戒行者。言若见如是师友来入僧坊舍宅城邑等处。无论远近。若百里千里来者。而为主菩萨应起至敬之心。来必迎。去必送。至诚礼拜如法供养。应当日日三时不令乏少。用何供养。每日所食。可用三两金以作百味饮食供养。敷好床座卧具供养。衣服医药四事供事法师。凡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而勿吝惜也。常请等者。言如是供养。岂是求人天小果福报而已耶。正为求般若大法。以清净口业。请法师日日三时演说妙法。俾慧命不绝故也。以清净身业。日日三时礼拜。以清净意业。不生一念瞋恚忧患烦恼之心。不特三业䖍诚而已。实为大法之人。焚身断臂。亦所不惜。而请求说法。不生疲厌心也。若不如是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等者。承前不但师来我所。应当供养请法而已。即凡有说法之处。应当至彼听受也。一切处有等者。讲法讲演大乘毗尼经律灭恶生善之大法。毗尼梵语。此云调伏。谓调三业。伏六根。除恶增善也。经诠性相理。律止性业遮业。故云毗尼经律也。大宅舍中者。是佛在世时。常受国王大臣请。在家中安居说法。是为大宅舍中讲法处也。是新学菩萨见有如是讲法之处。应自手持经律卷本。直到讲演法师之所。至心谛听。领受教法。如有未解。咨询请问。而决疑焉。若山林等者。以远况近。不但居家如此。设或在山间林下幽隐僧地孤野房中。一切有师说法之处。悉皆到彼。听受其教也。童子南询。百城遍历。洞山九上。投子三登。咸可为法。讵可惮劳而不往听耶。若不至彼听受者。是始则慢法懈怠。终则无恶不造人也。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心等者。背即违背不相向也。大乘常住经律。即大满常住金刚宝戒心地无相法品经律。言根气狭劣者。畏其难行。心便乖违。反背大法。而不趋向。是背大也。而反趋向受持二乘声闻权小之法。外道偏邪诸恶邪见禁戒邪见有相经律者。是向小也。大乘当向不向而反背。小乘当背不背而反向者。是菩萨所以犯轻垢罪也。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谓上自父母师长。下自子女徒众。中至兄弟六亲。外至冤家。一切凡有疾病者。常当恭敬供养。如佛一样。无以异也。如岩老躬处疠坊宽公舆归病者。咸可为法。盖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也。八福田者。一诸佛。二圣人。三父。四母。五和尚。六阿阇黎。七众僧。八病人。此八中惟病为患。有能救苦因。自得受乐果。故看病福田为第一也。若是上而父母师长。中而众僧。下而弟子有病。或诸根残废不具足。种种四百四病诸苦恼患。当毋论上中下。一味以平等心。悉皆以四事如法供养。令病痊愈。皆如佛一般。无以异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或以父母师长。平时督训。心生厌嫌。起瞋恨心。舍去而不顾者。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之中。如是一切病患。至疏不相识之人。亦应尽心而为救济。况父母师长至亲而不看者乎。若见病人不作方便救济而舍去者。是菩萨犯轻垢罪也。

  ○第十畜杀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为佛弟子者。应当畜截魔斩爱之智慧刀。勇猛杖。大势弓。精进箭。忍辱鉾。定力斧。及张大法罗网。以罗三界众生。出爱欲河。如是具者可也。又德山护生棒。石巩救死弓。正当畜也。而不应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凶杀之具。至于恶罗网杀生之器。非佛子所宜有者。一切皆不得畜也。而菩萨人乃至杀父母之仇。应皆报复。尚不得加报。况杀一切众生而得加报者乎。杀具尚不得畜。不使有一念杀机萌动于心。况身行之者乎。若故畜此不祥杀具者。是菩萨犯轻垢罪也。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十戒者。总结前十戒也。应当二句总劝修学。此戒应当顶戴敬心奉行持守。勿忘勿失也。

  ○第十一国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为佛子当作佛使命传佛心印。如邓隐峰飞锡解斗。陈尊者掷鞋解围。能为众生除烦恼贼。息刀兵苦可也。若苟求名闻利养。图功受赏。恶心筹谋。成一家。败一家。而为国使命通约战期等。断不可也。军阵等者。言万二千人为军。师旅成列为阵。合战会兵。兴举师众。彼此相伐。伤杀无量众生。如是等恶。岂菩萨人之所为乎。而新菩萨尚不得入军营之中往来。岂容作国使乎。决言凶地凶器。尚不可近。况故作国贼。以害众生乎。若故作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二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故若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贩等者。以贱为贵曰贩。出物得财曰卖。良人乃好人家之子女也。六畜即牛马猪羊鸡犬也。棺材板木乃盛死之具也。如贩卖者。是不仁也。于慈悲心。大有乖损。所以不得卖也。尚不应等者。言自己一人作。尚且不可。何况教多人作此不仁之事耶。若故自作。并教人作如是事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三谤毁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返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恶心者明谤虽从口。乃意地使之。即忌心贪心瞋心。故名恶心也。无事谤者。无疵事而谤他也。温良人善柔人大乘三七法师六和僧侣及受大乘戒之圣主贤臣。咸于三宝有大利益。应当供养恭敬可也。而反无事作是谤言。说犯七逆十重。且夫师僧国王有父母义。良人善人有兄弟义。贵人有六亲义。于其中应生孝顺之心慈悲之心赞叹激扬。成彼名德。令其一一如意。而反更加逆情害意。坏彼名德。堕不如意处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等者。恶心者言或忌瞋或逞情。皆是不仁念头。放大猛火。烧山林旷野。多伤虫类。所以四月至九月。大而鸟兽卵孳。细而昆虫转化。一夏一秋之间。若乃放火。其伤损物命。宁有穷耶。犹不特此。或若延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并僧房田木鬼神官物。凡一切有主物。其损更多。失德更大。毋论物命有损无损。皆不得故烧也。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自佛弟子是三宝内众。外道恶人是心游外道之邪见人。以邪故名恶人也。六亲即父母兄弟子女也。一切善知识。即相知相识中有大乘根性好善友也。如是若内若外一切亲友。应当一一开导。令其受持大乘经律。训教信解。通达义理。使发无上菩提之心。并十住十行十回向心。于三贤心中。一一令其解入。先后次第。观想法用。信满入住。住满入行。行满入向。一一观行等。如是教诫。方名正教利己利人也。而为菩萨若以恶心嫉妒轻视人而不教。或以瞋心怀恨教未从而弃舍。或横教二乘声闻经律一切外道邪见论等。所谓良材曲使。美器恶用。遗误学人。断佛慧命。如是僻教实非菩萨用心。故结过犯轻垢罪。横僻也。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等者。言好心者谓先以大乘清净法。行自利利他为心。先学大乘菩萨戒制度范围身心之法。广博开通心地法品。解了一一义味。方可规模后学。自利而后利他也。见后等者。言我既为先学。见后新学大乘法律菩萨。有远从百里千里而来。求此大乘经律。此实好心。当如法次第开导。为伊先说一切苦行法。云何苦行。或烧身烧臂烧指。供养诸佛。如喜见菩萨燃身。药王菩萨燃臂。世尊燃灯。咸可为证。若不如是烧身臂指供养诸佛者。即为著相凡夫。身相未空。岂成出家菩萨。故云非出家菩萨也。乃至等者。言不但烧身等供养诸佛而应为之。乃至见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此身肉手足而供养之。不拣诸相。然后一一次第。为说大乘正法甚深理趣。使彼心开而无所拘。意解而无所缚。如是为说。是名正说。是名好心次第而说。而菩萨等者。言若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求无所得。便生当答不答之心。设或答时亦不次第为说。当正说而反倒说。于大乘经律文字义理。前无所起。后无所归。上违诸佛意是谤佛。中背经律旨是谤法。下乖来者求是谤僧。如是谤三宝说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言自为者何。拣非为众。非为求护法。是乃为求好饮食钱财利养好名誉。以安乐自已故也。亲近等者。言因斯之故。相亲爱相近邻。而朝夕依依。于彼国王王子大臣百官之家。以为亲厚。恃彼豪贵之力。做作体态。仗势贪图。乞索不得则行打拍。打拍不得则乃牵挽横逼。强取人之钱财。不由人愿。乃至一切贪求。名为不善。是恶法求。名为不良。是贪多求。若自未得。又教他人求。如是等求。令人生怨生恨。都无慈愍之心。无孝顺之心者也。故结过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等者。应学应当习学般若也。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十二部经是。二观照般若。持菩萨戒是。三实相般若。解佛性之性是也。言佛子必当先学十二部经而起解慧。有解慧而不修行。恐成狂慧。应当诵戒以固定慧基本。必须日日六时无少懈怠。诵持大乘菩萨心地戒品。依法修行菩萨实行。既有戒行。若不明其指归。不能究竟佛果。故当解其义味道理。通彻佛性之性之底蕴。自明不惑。方可明人为人师范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于十二部经意一句一偈不晓。菩萨心地戒律因缘不通。反诈言能解了者。宁非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也耶。可谓大胆犯重无耻之人也。于佛性之性。一一义理。毫无解会。教行理果一切法不知。而乃妄为人作师承。传授戒法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者。言见持戒者或与己异。为人称美。心生嫉忌障碍等恶心也。见持戒比丘者。非名字沙门。乃有德行贤圣僧宝。手捉起信香炉。行菩萨真实之行。非贤圣僧而何。而为菩萨人。应成人之美。共勷法化可也。岂得兴斗构引。唆哄两头。于中取乐取利。以坏自己心术耶。欺谤等者。言此比丘本是贤圣。而起无根之谤以欺之。反说无恶不造。令彼不安。如是谤欺贤人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当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慈等者。言修菩萨万行。以慈为根本。有慈者自行仁爱。有仁爱者于一切将死苦恼众生。定行救护。此即菩萨行慈本业也。既行斯业。更当作观坚其放生念头。作何等念耶。念一切男子即是我父。一切女人即是我母。何以知然。以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而知之也。若乃扩而推之。即六道众生皆是我之父母。若今而杀其身。而食其肉者。岂非杀我多劫多生父母乎。亦即是杀我多劫多生之故身。何也。一切地水是我多生血肉。一切火风是我多生本体暖气。如是父母之至亲。己身之至爱。彼此咸同。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庸可不急急常行此放生业乎。生生等者。言不但一生两生行放生业。应当常生生世世受生而来。恒行是放生业。若见世人杀伤大小畜生之时。当善巧方便委曲婉转。以救护之。使其离苦得安隐乐。如此止救一命之苦。不能广遍救护。常应广设教化讲说菩萨戒经。救度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安隐乐也。若父母等者。言或父母兄弟气绝魂消。于世无与死亡之日。果为孝子贤弟。应当恭请大乘法师讲演菩萨戒经律。以此福利。资荐亡者。俾其得见十方诸佛。罪灭福生。生人天上。脱三涂苦。如是救护。是名菩萨报诸佛恩。若不尔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如是十戒是结前。应当学是劝修敬心。奉持是教。以恭敬心奉重持守。而勿忘勿失也。以上十重二十轻戒。乃出家菩萨全遮。在家菩萨有开有遮。凡为师者当深研之。下二十八轻亦复如是。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作报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者标名。次第十戒十戒而召告之也。不得二句正欲菩萨心空境寂。人我双忘。不得怀不仁心以瞋打报仇也。若杀等者。言若父母兄弟六亲至亲骨肉不得加报。若国王之至尊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言君臣父子之仇不共戴天。是理皆报复。而佛教尚不许加报。况其余耶。佛何故不许。盖杀生报生。使诸众生生生世世互杀不已。菩萨人观一切男女。是我父母。而杀之者即杀我父母。若如此岂顺孝道之理哉。尚不得等者。言修道人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所起打拍身业。骂辱口业。嗔怒意业。此三业中。惟口是祸门。生过极多。况身犯杀父母七逆不孝之罪耶。更重可知矣。而出家等者。言出家菩萨正当冤亲平等人我两忘。何得怀报。乃似俗类之人我见乎。若是出家菩萨以无慈心。而为自己报仇。乃至为父母兄弟六亲作报仇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初等者。言此佛子自初发心出家离俗之时。于第一义谛无我法中义味理趣。未曾解了。而自恃聪明有智。不知此世智辩聪为障正知正见者。或恃其名位高贵。或恃身当耆年。或恃其家大姓高门学识大解资产大富饶财七宝。如是所有皆俗所尚。俱非修行人之所重。而初出家佛子恃此憍慢故。而不虚心咨问。领受先学法师所说经律。所谓饮了毒药。真药现前。而不能下此也。其法师者。或小姓而非大家。年少而非耆宿。卑而不高。贫而不富。贱而不贵。诸根不具而无相好。是法师虽对世一一不如。于出世品位。其实有德。又其学通一切经律。咸悉解了。堪为人师。而新学菩萨故不得观此法师种姓卑劣生憍慢心。而究竟不来咨问领受法师所演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等者。言佛灭度者。拣非佛在世。以佛为师。今乃佛灭度后。即以戒法为师。以戒师为佛也。欲以好心等者。言佛既不在现前无师。欲以好心秉受菩萨大戒。只得于佛菩萨形像之前。而自立誓愿。即十种大愿并四弘誓愿。复立十三誓。即下不发愿戒中之誓愿也。既发愿已。更当于佛前七日忏悔灭除罪障。既灭罪已。得见好相。即便自知已得戒矣。设若一七日中不得好相之时。应当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之久。而必要得好相。既得好相已。便得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方得戒也。若不得好相之时。纵然于佛菩萨形像前受戒。必不得戒。徒有受名。而无实得。一生虚妄。体仍白衣也。若佛灭后。现前有先受戒菩萨法师。当即于是师前。秉受戒法之时。不须要见好相。所以者何。以是说者受者二俱现前。则非遥受代受及像前受故也。是法师原从过去七佛。师师相授。而来有源有本故。不须要见好相。是戒师即是过去诸佛住世一般。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也。以求戒弟子于本说戒前。生至重心。观戒师如佛故。所以即便得戒也。若千里等者。言若千里之内无能授戒法师。欲好心求受戒法。可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一得好相已。可以得戒而无过。若千里内有能授戒法师。不从法师而从形像。不唯不得戒。而且自招憍慢僻说僻受罪也。若法师等者。言若法师内自恃倚能解经律秉受大乘学戒。外又恃倚所交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好之友。而见新学菩萨远来请问经义律义时。乃以所交自恃倚者。而生轻心藐视。恶心嫉妒。慢心忽略。如不一一好好答他来问者。是法师得憍慢僻说之过。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清净佛宝可归。有清净经律大乘法宝可崇。有清净正见正性正法身僧宝可依。应当精勤好学修习如是等宝。而反不能学习。而舍弃如是佛宝经宝律宝大乘法宝正见宝正性宝正法身宝之七宝。背觉合尘。不学正知正见。反学邪知邪见。不学大乘法。反学小乘法。不学经藏律藏论藏。反学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如此等辈所谓舍却甜挑果。沿山摘酸梨。诚可愍也。是断等者。言是等二乘焦芽外道败种。皆是自迷之人。断佛种性障蔽正道之因缘。岂成大乘正性种子真行菩萨正道者耶。若不习学佛。乃至不学正法身。而故作如是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佛灭度后指末世而言也。为说法主。即主张法道者。为僧房主。即住持丛林者。为教化主。即方便教化导利众生者。为坐禅主。即通彻禅理能分别了知正定邪定者。行来主。即善知远近宾客迎送之事者。言佛灭度之后。既为如是众中之主。应当生起仁慈爱众之心。善语调和俾无斗诤。未诤者令不起。已诤者令息灭也。更当善为护守三宝财物。不使交互漏失侵损常住也。莫无度用者。言佛物佛用。法物法用。僧物僧用。莫如自己所有任意滥用。如能善和善守。是真佛子。其或不能。而反乱众斗诤。不调和恣心。用三宝物。不守护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应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需。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先在僧坊中住者。自然是主。宜主尽主道也。若或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住处。或入居士宅舍住处。或入城邑住处。或入国王舍宅之中。乃至结夏坐禅安居之处。及大众中。如是住处。凡先住僧。当尽主道。异于寻常。见来则迎。见去则送。汤饮饭食如法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凡诸所用事事。给与不得吝惜也。设若无物不能供养。行菩萨行者。应当卖自己之身及卖男女等身。而为供养。不特卖身而已。应当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需。悉以与之。况身外物而不供给。生吝惜心耶。若有等者。言主人无物。卖身割肉。尚忍为而供养之。岂有檀越请斋。而不次第差客僧受请欤。是故若有来请众僧者。客僧有利养分。而先住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赴请。若独受斋主请。而不差客僧受请者。则先住僧坊主人。自得无量罪过也。畜生等者。言下不合人情。与畜生无异。中无六和。故非沙门。上乖佛心。则非释迦种姓。故独受者。犯轻垢罪也。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凡一切檀越请僧斋。不得私受别请。令此利养只入己身不与人共。而此利养咸属十方僧。一切有分。若先住僧。私受别请。不与客僧共。即如取十方僧物入己私用一样。其罪乌容逭耶。八福田者。一诸佛果人。二圣人因人。三和尚。四阇黎。五众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已上自诸佛至父母七者。名为敬田。病人一种名为悲田。此八者总皆植福修慧之良田也。言此八福田中物。乃十方僧物。公用获福。私用得罪。私受别请。自己用故。所以犯轻垢罪也。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剃发染衣出家菩萨。有受六重二十八轻戒之在家菩萨。并及一切好行惠施之檀那。或有祈祷。或愿生天生人生西方来。三宝福田中请僧求愿之时。应入僧坊中。问知事人曰。我某甲。今欲请僧几名。祈祷求愿。而知事人应当报言。汝欲请僧。合遵次第请仪。以其凡圣难辨不可择故。所以次第者。即得十方贤圣僧也。若乃世人以分别心。要请五百罗汉菩萨僧。如是拣名别请。不如随于众僧次第差请中所请一凡夫僧之功德也。所以者何。以有住相心故。若是别请僧者。且是外道之法。我佛法中无拣择心。以不著相故。而且七佛以来无别请之法。盖别请求法者。即是不顺孝道。谓上违七佛教诫道。中乖菩萨平等心。下失众生利益德。所以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若佛子不以好心行菩萨道。而以恶心故。为求财利奉养自己。作诸邪命自活之事。一贩卖男女色。离他骨肉。玷人门风。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比丘食法。净人授受。岂听自作生活失仪表耶。或发心行菩萨行。以力供养人。庶几可也。三占相男女。断祸福。判穷通。四解梦吉凶。解人梦兆。以定吉凶。是男是女妄定男女六甲之故。五咒术工巧。驱遣鬼神。种种幻术精工匠作。巧手书画。六调鹰方法。善调鹰犬。能使取物。七和合百种毒药。毒药有百千种。兹略出二三。蛇毒害人。亦害蛇故。生金银毒。言和合毒药。乃使铜铁生金银故。蛊毒诸虫和合成蛊。而为蛊毒毒人。及生灵故。以上七种违而故作者。都无一念视人如子如女之慈愍心。无一念视人如父如母之孝顺心也。若违而故作之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等者。言不以好心行菩萨道。而以恶心之故。自身谤三宝。身业不净。诈现亲附。意业不净。口便说空。行在有中。口业不净。如是三业不净。全是恶心通达。致意男女。交处会合。淫声美色作诸凡夫缚着等事。全不解脱真口谤意谤身谤三宝人也。于六斋等者。言以此之故。所以不敬好时也。月六斋日。年三长斋月。此乃好时善日善月。尽好作福修善。胜于余时月。六斋日者。每月初八二十三。乃是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之日。十四二十九。如月小二十八。乃是天王太子。十五之与三十。乃天王自身也。年三长斋月者。每年正五九。此三月名三善月。是帝释天巡狩之月。此天殿中有大宝镜。从年正月则照南赡部洲。二月则照西牛贺洲。三月则照北具卢洲。四月则照东胜神洲。五月复照南赡部洲。如是三番照察人间善恶。凡人举心动念。自然于镜中显现分明。是故于此日月。宜当劝人斋戒放生。作诸福德。而反于此时。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所以犯轻垢罪也。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如是十戒总结前文。应当学以劝其修敬心奉持。令时时恭敬遵奉持守而毋失也。大部中有制戒品。更是广明此义。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佛灭度后者。言佛在世时。无此等事。佛灭度后。于此恶世之中。有此等事耳。若见不达自心邪见外道。常毁三宝一切恶人。并抄劫盗贼等。卖佛形容菩萨形容。佛如父菩萨如母形容。而坏佛宝。并卖经律。而坏法宝。及卖比丘比丘尼。而坏僧宝。不特三宝而已。亦卖发心菩萨道俗四众有道之人。或卖与官人之家。以为下使。或卖与一切人。以作奴婢。而此菩萨若见有如是苦难事已。应生拔苦与乐之慈悲心。设种种权巧方便。急急救护。处处向诸檀越。教化取彼财物。而赎佛菩萨形像。如法供养。救护佛宝。赎诸经律。如法流通。救护法宝。及赎比丘比丘尼。令离苦难安隐修道。而护僧宝。如是救护。方名佛子。若见是事。不行救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佛子当以慈为根本。不得畜藏刀杖弓箭伤害生命之恶器。不得贩贱卖贵使用轻秤小斗明瞒暗骗恼害众生。不得因依官威挟持势力强求贪取他人财物。不得复假宦威以行恶害系缚其人。不得损害众生已成功业。不得畜养猫狸捕鼠恶畜并养猪谋利养狗拿物。此皆恩中之仇。养生害生。失慈悲念。非佛子所当为也。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等者。言初发心菩萨于心念观照。未得纯熟。恐逐境生情。而起恶心故也。以此之故。放意观一切男女戏舞等斗。观一切两军相战兵丁将帅抄劫窃盗等斗。以上乃佛子者之所不应观者。更不得放意听吹螺贝杖鼓觱角君臣民庶物之五弦琴。帝舜所作二十五弦之瑟。蒙恬所作十三弦之筝。七孔之竹笛。并师延所作二十四弦之箜篌。如是乐器歌唱叫喊一切妓乐音声。以上乃佛子之所不应闻者。更不得樗蒲赌博。围棋共奕。波罗塞戏而下象棋。弹棋而作妆奁戏。六博而打双陆。拍鞠而蹴圆毬。掷石入窝。投壶抛箭。牵道走马。八道卖械。行城乃西域剧戏。爪镜药指而光现。蓍草卜断休咎。杨枝即报灾祥。钵盂照水定是非。髑髅咒之说祸福。以上作卜筮等。乃佛子之所不应为者。不得为盗贼之所差使命令。乃至毕命必不可为。如上一一不得作非佛子所应为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护持等者。言大乘菩萨防护坚持。禁约五根。戒止意地。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白日夜晚。二六时内。常常熟读味义。背讽诵持。是菩萨戒本。犹如金刚。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伊。如此坚固念头。又如昔有商人持囊渡海。罗刹从乞浮囊。其人不与。乞一钱乃至一丝亦不与。何以故。命在浮囊故。以喻持戒人欲渡生死苦海。设遇爱欲罗刹假求一愿。终不从之。何以故。命在戒故。是故护戒若此也。又如昔有比丘被贼所抄。以草系此比丘。比丘持戒不伤生草。忽遇王过。始得释脱。小乘持戒尚且如此。况大乘菩萨乎。是故常生大乘善信之人。念念自信。念念自知。决定信知。我是未成佛。现前当来决定成佛。诸佛已得三身圆。万德足。五住尽。二死亡。是已成之佛也。发菩提心者。即是此决定信知。而发此心也。以此菩提心坚固之故。而自念兹在兹。永无忘失。决无舍离去志。安有退堕二乘之理哉。设若有起一念小乘外道等心者。即非佛子。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佛子发愿不难。惟恐不恒。所以常应发愿。以是一切众生烦恼报障无有穷尽故。菩萨发一切愿亦无尽也。一常愿孝顺父母。二常愿孝顺师僧。师即三师。僧即七证。亦应如同父母一般孝顺也。三常愿得好师指点。得好同学辅资。四愿得好善知识。常常开导我。通晓大乘经律。五愿入十住。得修空观。六愿入十行。得修假观。七愿入十回向。得圆中道观。八愿得入十圣地位。一切圆修。早入佛界。九愿使我一一开解。如法修行。而速证佛果。十愿坚固持守诸佛戒法。设遇恶缘。宁舍身命。至于死地。念念不敢去此坚持佛戒之心也。若菩萨不发如是等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若佛子。发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鉾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斫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成佛。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发等者。此承上言既发是十种大愿已。复能坚守持佛禁戒。念念不舍。更当作后如是等十三种愿言也。云何作愿耶。一作是誓愿言以坚之曰。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至不净行。此一种坚誓。不作非梵行也。二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宁以热铁至恭敬礼拜。其中一衣服。二饮。食三床座。四医药。五房屋田园。六恭敬礼拜。此六种坚誓不虚受供养也。八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宁以百千至贪着好触。一目。二耳。三鼻。四舌。五身。此五种坚誓不染污六根也。以上十二种自利。下一种利他。十三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愿一切众生成佛者。言非独自为一己清净解脱而已。本为普度有情。咸得清净解脱。悉皆成佛故也。如是立誓发愿。是名菩萨。若不发此四科十三种誓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钖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若诵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结夏安居。一一如法。若头陀时。莫入难处。若国难恶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常当如是也。二时即春秋二时。头陀此云抖擞。言抖擞客尘烦恼。求无上道也。冬夏等者。言冬时隆寒。夏时酷暑。正宜习定坐禅。结冬休夏。安养居处。以精勤佛道也。常用等者。言杨枝至菩萨形像。此十八物是佛子之所常用者。不特冬夏安居常用。即春秋二时而菩萨行头陀。远游他方时。往来百里千里之遥。此等物亦常随其身。以备用也。头陀者至二翼一段。正明二时头陀常用之事。从正二句是明春时。八月二句是明秋时。是春秋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备用随身。就如鸟之二翼一般。一任高飞远举。自无防碍也。若布萨等者。布萨此云作法办事。亦云相向说罪。对佛像前。悔其过故。言新学菩萨智劣识强。应当黑白半月半月布萨。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倘诵时必定要恭洁己身心。于诸佛菩萨形容像貌前诵戒也。一人至袈裟等者。此明诵戒之仪。必要依此法也。结夏二句乃珍重之意。言二时头陀尚乃如此。至于结冬休夏安居之事。一一更是要如法也。若头陀等者。重明二时头陀。不得冒难游行之意。言何等为难而莫入耶。若国难至毒蛇等诸难。一切难处。咸不得入也。不特无事游行不得入。若头陀行持佛法仗道而往。乃至结冬休夏亦不宜近。是诸难处更是不得入也。若佛子不听佛戒。而故入者。犯轻垢罪。一切。一是普及之言。切是尽际之语。以国难至毒蛇等难。分为八难。恐不足以尽之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如等者。言如法者谓依佛训而坐也。谓先戒应当坐前。后戒理宜坐后。不同在俗老少生年。但依先后受戒次第而坐也。比丘至奴婢。叙明受戒各有类萃群分。皆字即各各义。言比丘类有次第。比丘尼类亦有次第。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类。亦各各咸皆当有先后受戒次第而坐也。莫如至之法等者。明乖尊卑次序之义。正所当戒者。言莫如此等。外道无智痴人无老少。无前后。坐无次第。就如兵奴法一般也。我佛法等者。言我佛正法中。必定是先戒腊老者先坐。后戒腊少者后坐。有老少。有前后。坐有次第。一一如法也。而菩萨若不一一次第如法坐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大水焚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至皆应立之。此劝修福也。言常当教导开化一切。有灵众生。使其建树起院。广治山林园圃田地。造立佛塔。聚十方僧。结制参禅。设戒定处。施智慧所。一切广行智道之处。咸当立之。如是真实修福。不昧因果。以满自他檀波罗蜜故。而菩萨应为至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此修慧也。言菩萨当为一切众生讲演宣说大乘经律。不特此也。若人疾病时。或国家大难。贼盗之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死亡之日。及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之日。亦当讲演敷宣此大乘经律。或一切修斋设会求福利者。游行来往。治生产业。大火所焚。大水所漂。黑风吹起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应看读背诵讲解敷说此大乘经律。乃至一切恶业因果报应。三恶八难七遮。手杻足械。项戴枷锁。五处系缚。多淫恚痴。多疾病。一一难皆当讲演此大乘经律。如是真实修慧。利益无边。以满自他般若波罗蜜故。而新学菩萨若不如是修福修慧二种庄严者。犯轻垢罪。此八难与顶位八难。即净名疏言。界内八难也。三恶道。北洲。根不具。佛前。佛后。世智辩聪。无想天是。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说。

  如是九戒结前。应当学劝修敬心奉持。珍重谨守而勿失也。末句言大部内有梵坛品。后当详说也。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佛言。佛子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与一切人授戒之时。不得生拣择人之心。但一切国王王子至一切鬼神。无有受不得戒者。不可拣择。咸当与授戒也。应教身所至俗服有异者。言既与戒当作何形仪。当教身着坏色袈裟像。个道人与道相应故。皆使染五色相杂之色。不特袈裟使染坏色。即一切禅衣禅裙卧具。凡身所衣。皆可坏色。若一切国土中人所著衣服。自是用俗五色。各染一色者多。我比丘佛子等。皆当与他不同。俗有俗服。僧有僧衣。咸应与其有异也。若欲至不得戒。言上虽不拣。而不拣中亦有所当拣者。云何当拣耶。受戒时应问言。汝等现世今生不曾作七逆等罪耶。若答云无。则不拣也。若答云有。法师不得与七逆人授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若具此七逆。即不得戒。是所当拣。除此之外。余一切人。尽得受戒。故不得拣也。出家人等者。言既为佛子。迥出世法之外。不宜向国王向父母行世间礼拜之事也。非见国王父母而生憍也。不敬六亲。不相频频往来也。不敬鬼神。不行謟渎之事也。非向六亲鬼神而生慢也。言为佛子当超然物表。不为世俗之礼所拘忌也。但解法师语者。但解广该一切。但能通晓法师语言。凭他百里之近千里之遥。来兹乞求戒法者。而菩萨法师应当与授。若以恶心嫉妒瞋心恨悔。而不即与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等者。言菩萨欲教导开化一切人。起信心之时。菩萨与他人。作如是教诫。与人为开导法师者。见欲要受戒人。法师应教受戒人。先请和尚阿阇黎二师。二师应问受戒者言。汝有七遮罪否。若受戒人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此以上明与人授戒。不得自专。必同二师授也。若有犯等者。言既受戒已。设有犯戒。又当云何。不可为利作师。不明轻重忏悔之仪。或滥同七遮。舍弃而不教。皆不可也。设若有犯十重。教忏悔时。对佛菩萨形像前。日六时夜六时。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发至诚心。苦苦恳祷。礼拜三世千佛。求得好相。若一七日见。或二三乃至七七日一年。毕竟要见好相。好相者。或行忏处。或坐禅处。或睡梦中。即或感动佛亲摩顶。或见光华种种奇相。以此证知。便得知自己罪花凋卸。业障消除。还复戒体。若无如是好相之时。徒勤恳祷。心不专一。无所感动。忏亦无益也。是人现身亦不得复戒。而仅能得增长将来受戒利益耳。此明犯十重忏法也。若犯四十八等者。言四十八轻设或有犯。只对十师头首人前。恳祷求哀。忏悔其罪过。即便灭除。此明犯四十八轻忏悔法也。不同七遮者。言此犯重犯轻俱可忏悔。不同七遮之不通忏悔也。而教诫师于是一一忏悔法中。应当一一好好思惟解了。明白谛当。方可与人作师也。若不解等者。言若或与人为师。只图利养故。而不解了大乘经律。以轻作重。以重作轻。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等相。亦复不解中道第一义谛实相之理。不解初贤十住中习种性。中贤十行中长养性。上贤十回向中性种性。圣位十地中不可坏性。等觉中道种性。妙觉中正觉性。不解如是六性。于其三贤十圣二觉中间多少观行。如十住中。空观多假观少。十行中假观多空观少。十回向中中道观多空假观少。十地位中自初地至六地前。无相观少有相观多。五地已后七地已前。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自八地后并等觉纯无相观。妙觉则一切智观。故云多少观行也。出入即出定入定。十禅支解见前。即四禅中所修观法。言出入此十种观法十禅定支之中。如是一切观行法门。一一不通不晓不得此等法中意味。讵可为人师法哉。而菩萨等者。言不解如是等法之菩萨。苟且与人为师者何。为利养故。名闻故。而生恶求多求之心。师既唱之。徒乃和之。师及弟子俱以贪利之故。而俱诈现。不解言解。不通晓经律言通晓经律。为衣食供养故。自瞒瞒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供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诫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能解法者。不得以贪利而滥说也。渴而与饮。则水之味甘。暗而思明。则灯之用大。是以未受大戒人及外道恶人前。皆不得说此千佛大戒。不特于此。即邪见人更是不得为说也。除国王者。谓如来曾以佛法僧付嘱国王宰臣掌护。俾令久住世间。灭恶生善。使王道佛道并隆。凡所行佛事。不宜隐讳。故除国王也。余一切外道邪见人前不得为说者何。谓是一切人乃恶人之辈不受诸佛大乘戒法。有眼如盲。有耳如聋。就如畜生一般。无有智慧。不通人理。应堕三涂。生生世世不闻三宝名字。又如木石一般。不识不生不灭之心金刚不坏之体故。所以名为外道。邪见人辈与木头石块。无以异也。如龙听法而悟道。蟒闻忏以生天。生公说法。顽石为之点头。可以人而不如畜与石乎。而菩萨若于是诸恶人前说此七佛千佛大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等者。言佛子最初发心出家。能舍偏邪诸见。来受诸佛正大光明宝戒之时。其心本正。理合受人天供养。及其日久岁深。懈于持守。便生慢心。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而毁犯诸佛大戒者。岂可仍前得受一切国王王子大臣居士长者檀越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种种供养耶。亦不得等者。言不特不宜受供养已也。而亦不得践国王土。在此地上行。无他着足处。不得饮国王水一滴也难消也。五千等者。言五根本戒若精而不犯。则五千善神为之护祐。若懈而有毁。则五千恶鬼为之降祅。故常遮其前。转福成祸也。鬼言大贼至脚迹等者。言神恶之之极。即踪迹亦有所不容。况其形耶。一切世人至不欲见等者。言人恶之之极。即其形相且不欲眼见。况与共行止耶。故所以犯戒之人神人咸恶。恶其非人。人道难容。应堕三涂。与畜生一般。木头一般。无以别也。若故舍正信。而毁破正戒。无惭愧心。受人供养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佛子恒当专一其心。将此大乘经律。受而持。持而读。读而诵。如法流通此甚深妙法也。云何流通耶。流通有二。一应舍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一一书写此大乘经律。以流通之也。二应舍财宝。变易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当书写受持。以流通之也。云何供养耶。当恒以金银珊瑚砗磲琥珀玫瑰琉璃七宝。无价最贵香华一切杂宝。问错庄严。为箱为囊。盛贮经律卷本。以供养之也。如是流通供养。是真佛子。若不如法流通供养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等者。言佛子常起大悲拔苦心时。倘入一切城邑宅舍之处。见诸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各各具有佛性戒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以不持戒故。而轮回诸趣。今既觉知前非。舍恶从善。尽应受持三皈五戒十戒。禁止将来。永不再起如是恶业也。若见牛等者。言不但人所当教。即牛马猪羊等之畜生。亦当心中作念。口中发言。汝虽是畜生。咸具佛性戒体。当发无上菩提觉心。毋使再迷故也。而菩萨等者。言不止近人六畜如此教化。即远而山林川野一切之处。凡见一切众生。咸使发无上菩提觉心。毋使再迷故也。是菩萨见一切众生。若不教化使发心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等者。言佛子恒行菩萨行。教化一切众生。起此大悲拔苦心时。或入一切好施檀越行舍贵人之家。于一切广众四众人中。不得立地自轻为白衣人说法。当云何说。当在白衣众前。高设法座。尊重法师。法师理宜升座如法而说。法师比丘切不得立地自卑为四众白衣等说法。使彼生慢也。若果欲为众说法之时。为法师者理宜高座上坐。听法者当陈设香华如法供养。三业虔诚。法师乃可应机而说也。四众听者。各分其类。次第下坐。如孝顺父母一样。敬师而不慢。顺师而不违也。又如事火婆罗门一般。精勤而不怠。恭谨而不忽也。如是说者听者。人己两利。功不唐捐。若其说人不如法为说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等者。言僧俗佛子乍皈三宝。皆咸以正信实心受佛大戒者。悉佛界内之人。非局外人也。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理宜护助。令其入道修行。倘自恃位高尊贵。生我慢心。破坏断灭佛法戒律。明彰作用。制限法度。制我四部弟子。使三宝不得兴隆。不许出家行道而断僧宝。亦复不听造立佛菩萨形而断佛宝。不听修建佛塔印写经律而断法宝。而更立官属统辖。裁制四众。安排簿籍。记载僧名。俾一一不得自在也。菩萨比丘理应高座。而反立地。白衣理应立地。而反使高座。如是颠倒广行非法不如意事。就如兵之事帅奴之事主一般。制我四部弟子有不忍见闻者。而菩萨比丘。理当受国王太子百官一切檀那供养。是正理也。而反为俗家官家走使。如是非法。如是非律。岂理也哉。若国王百官既好心入此法门受佛大戒者。切莫作如是等破灭三宝罪过。而招未来无尽恶果也。若违而故作破法因缘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等者。言佛子最初发心出家。心未有不正念。未有不端。是何等好心及其法久生弊。渐相染习。故亦转成为名。为利人也。既贪名利好心即无。乃于国王百官之前而说佛戒。仗彼威力。压己同行。横与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及菩萨戒弟子在家二众。作诸系累缠缚不解脱等事。如狱囚法不得离苦。如兵奴法不得自便。又如狮子身中之虫。自食狮子之肉。非余外虫能食狮子肉也。狮子兽中王。何虫敢近以食狮子肉者。还是狮子自己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非余外虫而食之也如是等者。正说破法。以明狮子喻义。言如是佛子自己破灭佛法。岂是三宝之外。外道天魔。能破兹佛法。还是佛法中人。自破佛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一般耳。若受佛等者。言受佛戒人。当保护佛戒靠之。犹如一子祖宗血脉相关。是极要紧事。讵可失耶。失则无靠也。护戒又如父母一样。若毁若破。即是不孝。其罪可胜言也。而菩萨一闻外道恶人说一恶言谤佛戒之音声。即如三百鉾刺心。其痛难忍一般。千刀万杖。打拍其身。其痛难受一样。无以异也。宁可承当自入地狱中受百劫千劫长远极苦。不愿闻谤佛音声之苦。何况自己破灭佛法。及教人破灭佛法因缘也耶。此更是不孝顺道无孝顺之心者也。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九戒结前。应当学劝修。敬心奉持劝敬慎奉行持守而勿失也。以上释四十八轻文竟。下总结戒相。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结告其人。是四十八句总举其法。以劝受持也。过去数句引同行以劝诵也。谓四十八轻戒。非我独劝汝等新学诵持。乃是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则汝等现在诸菩萨今诵也。以上正宗分文竟。即人间说戒中二。总结戒相也。下明流通分三。初流通本戒。二总结本品。三总赞流通。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诸佛子。听等者。言诸佛子汝等听我所说。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法者。实乃三世诸佛相传而诵。过去诸佛已诵。未来诸佛当诵。现在诸佛今诵。是故我今亦随诸佛。亦如是诵也。则汝等一切大众岂可不如是诵耶。若国王王子之仁君。文武百官之良臣。比丘比丘尼之清净众。信男信女之净信人。凡受持此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法者。悉应受领于心。持守毋失。朝朝习读。日日讽诵。解义转说。或书或写此佛性常住戒卷。俾其广演流通。令过现未三世一切众生展转化化。不令断绝者何。盖欲使一切众生得见千佛佛佛授手。决定不堕三恶八难之处。决定恒于人道天道中生。灭罪获福。得大饶益。自利利他也。我今等者。言我释迦今在此菩提树下。示现成道。转大法轮。此乃聊且略为开阐过去七佛所传妙善戒法。汝等大众应当专一斯心习学此波罗提木叉保解脱戒。以是劝汝。欢喜奉行。勿自怠耳。此但略说。如大部内无相天王品劝学中。方乃一一广明此义也。三千学士即在会诸菩萨。总该天龙八部道俗而言。时坐中听者。闻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悉皆心心顶戴其言。喜跃受持善护勿失也。此初流通本戒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尔时者。即上嘱付大众听受心地戒法之时也。言释迦娑婆教主化身如来。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藏戒法品。如是行布圆融一一事理已说究竟。而千百亿释迦化佛。亦悉如娑婆教主所说不异也。然而咸从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至此菩提树下及诸住处。所说法品。而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之大众。如是大众各各受持读诵。各各解了传说其中义味。亦如娑婆大众受持解说不异也。不特此也。即千百亿世界中佛。乃至微尘世界中佛。此之一切诸佛所说三十心藏。十地藏。十重四十八轻戒藏。贤圣所行无量行藏。无量愿藏。百劫修行因藏。成等正觉果藏。一切众生本觉佛性之常住藏。如上八种俱言藏者。言此八藏广博包含。圆融遍摄。如是一切诸佛所说。此心地等无量一切法藏究竟。而百千亿世界之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一一奉行。亦如此界众生。等无有异也。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说法度生。大略如此。若广开心地一一相相之义。则又在大部之中。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详其所说。一一心地相及无量行愿相无不备足矣。此二总结本品也。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诸佛子
  智者善思量

  明人等者。此乃赞奖持戒利益之义。言明人即超越凡夫之类。乃有忍力慧力二种强力之德。能护戒体者。所以能持如是法也。此人当来决定成佛。且未成佛道间。先已安然自获五种殊胜利益。何名五利。一者谓有忍慧持戒人。即感十方诸佛愍念加护。使其进道无魔。得绍佛种故。二者有忍慧持戒人。临命终时得正知见。心生欢喜。远离恶境故。三者有忍慧持戒人。生生世世同行同住。恒为菩萨益友。远离恶党故。四者有忍慧持戒人。无量功德品聚。一切戒度悉能成就。无一法不充足故。五者有忍慧持戒人。从今向后。自性戒体。福慧圆满。称两足尊故。前四因。后一果。此五种利。是持戒诸佛子有忍慧强力智者。应当善为思惟筹量体会而修行之也。

  计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计我等者。言计我之外道。著相之凡夫。如是等人不能信是无持而持。无受而受。清净戒法。不特凡外不能。即耽空灭寿守寂取证诸声闻二乘人。亦非是下菩提种处。所谓焦芽败种。不善思量。故皆无分。设或欲要长养菩提根苗。而使智光慧明照察世间者。应当于此心地戒中。静观静察诸法之中。真而无妄。实相戒体之理。此个实相戒体不属缘生。亦不属缘灭。不同凡夫生灭。不属于常。亦不属于断。不同外道断常。类殊难合而不一。同体难分而不异。迎之莫知所从。而本不来。追之莫知所至。而本不去。不同二乘修证等法也。如是实相戒体一心之中。应当起种种巧妙慧方便。勤修种种万行福庄严。如是福慧二严非凡外二乘所能作。乃是发大乘心。受大乘戒。诸菩萨之所应作也。更应当次第如法修学。研穷断惑。有法可学。不生分别之想心。研穷惑尽。无法可学。亦不生分别之想心。既不分有。亦不别无。是则名为中道第一义谛之道。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如此则一切凡外小乘戏论恶法。入兹一道摩诃衍大治之中。不镕而化。咸皆灭尽无余。诸佛智慧神通三昧萨婆若妙果。咸从此一道摩诃衍大法之中。豁然显现无少欠缺也。此心地戒法能善思量。其即灭罪生善。得大利益。有如此者。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是故等者。言既灭恶生善。有如是益。所以诸佛子等宜当发大心。奋勇猛力。于诸佛清净戒法。善为保护持守。犹如明珠一般。贵重莫令损污。方是真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也。过去等者。言此大戒经。乃过去诸菩萨已证果者。已于是中学。而未来诸菩萨未证果者。当于是中学。此现在诸菩萨者。今于是中学。此实是三世诸佛之所行处。本师舍那圣主之所称扬赞叹也。我已等者。言我亦随顺诸佛所说。称扬心地戒中广大福无量聚广大德无量聚也。应当回向布施三世一切众生。令向一切法界如如妙智。更愿凡闻如是大乘妙善戒者。咸得疾速证真。早成佛道。圆满果海也。此三总赞流通也。

  三十七轻中八难

  若国难等者。言若邦国中有此八难。恶王不信三宝。是一。土地高下迁变不常。是二。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恶兽难。是三。水有漂没之难。是四。火有焚烧之难。是五。风有鼓击之难。是六。劫贼有谋财夺命之难。是七。道路毒蛇恶虫难。是八。一切难等者。言上八难此但略言耳。若广则多。一切难处。悉不可入也。

  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