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87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No. 687



梵网经疏卷第二(头起佛坐菩提树尾尽不淫戒)

  濮阳沙门 知周 撰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至心心顶戴喜跃受持者。

  述曰此是大门三段分经第一微尘数舍那说心地戒品章如前叙讫从此文已下是第二一释迦说心地戒品章分三一说心地戒序(从此下至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是)二正说心地戒品(从佛告诸佛子至有十重木叉)三结劝流通(从语佛子是四十八轻戒至心顶载喜跃受持是)就初说心地戒序分二一结集经家序(从初至佛诵一切佛大乘戒是也)二释迦。

  佛自序(从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下至第一清净者是)。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者。

  述曰此是第一结集家序就中分二先叙戒名戒光(从初至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次叙时众戒听(从是时百万亿至听佛诵一切大戒是)。

  菩提树下成无上觉者。

  述曰言尔时者为化佛身也此从佛报身佛所受戒回时故云尔时此则报化不融差别教义释尔时也若尔时者法无三世时节诸佛一身无量身无量身一身于平等法界中为化众生现受戒时及结戒时故云尔时圆教义也释迦此翻能是姓牟尼此翻仁翻寂是名也故称能仁能寂菩提树者如西域记说摩诃陀国中有金刚座上有毕钵罗树后身菩萨坐此树下成道因名菩提树也(菩提树义大小同异如别章广叙云云)。

  成无上觉者。

  述曰无上觉者约生死分限分为二重佛断分段生死尽处三界住地尽处立一重无上觉义即如一切小乘三藏中说二无数劫六度行满一百劫中相好业满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成佛名一重成无上觉也此经非是如彼成无上觉何者乃是变易生死无明元品咸尽坐菩提树成无上觉即如一切大乘八藏中说出过五十一位住妙觉地穷源尽性妙智独存萧然与群有永分隔廓尔与大虚同体量周法界应满十方故云成无上觉(云云)。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

  述曰言初结者正觉道成体绝三世无初中后无结无不结为应应得度者于寂灭道场一时顿结戒无尽藏故云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菩萨木叉如前释说)。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者。

  述曰依儒宗释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云孝也如佛法大乘释孝者慈悲喜舍也故本业璎珞经下卷大众受学品云以慈悲喜舍化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名摄众生戒故以四等释孝字正与此文相当也又如大乘经明发菩萨心成菩萨体者更无过于四等法者父母有生养身命之恩师僧能长养法身慧命之恩三宝能冥愿覆护转迷成解转凡入圣建立菩萨种性莫大于此道是妙觉果道故云至道以上四位是菩萨尊重供养之境菩萨应一一以四等而奉事随顺故云孝顺父母等也(云云)孝名为戒者即是戒体也亦名制止即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也然别非体无以发相非相无以表种种相虽殊同乘平等无缘大悲大慈大喜大舍故云亦名制止(云云)。

  即口放无量光明者。

  述曰即戒光无量故云无量光明又是上舍那佛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之光即此光不可测量故云无量光明口者如涅槃经名为面门即是无上调御以光明觉觉悟众生合其机动然后说戒即从佛口而说故戒光理亦光从佛口而出又今如来从面门放光者表心地法门是诸佛菩萨之本原如说修行者速成佛果又如法花经云尔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今佛放光亦复如是助发一切菩萨心地法门令其奉行悟入速达本原故云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此是助开本原义(与别教义同也)复次依圆义释戒光者亦名有因缘光(文云有缘非无因故光是也)亦名无色光(文云非青黄赤白黑是也)亦名非色心光(文云非色非心是义也)亦名离二边光(文云非有非无是也)亦名能为因果光(文云非因果法是也)谨依今经即有六名不同只是一金刚宝戒光也如是无量光一光即无量光无量光与一光无二无差别自性清净金刚宝戒一也谨依经文戒光是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即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依天台师作六位释戒光者一自性清净光(文云一切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此并有可发之戒光烦恼覆而未发故)二释名字戒光亦名信相戒光(即是六道众生有大机动感贤圣或冥或显受大乘戒信心开发故文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故)三观行戒光(即如理观行如法修行信解深远得诸三昧陀罗尼如法花经随喜功德五十人如此经中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故)四相似戒光(即是十信菩萨证相似金刚戒光即能卷舒照用如法花云菩萨于净身悉见世所有此经云行菩萨道根本是)五分证戒光(即是十信十行菩萨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位位分证金刚戒光卷舒照用如花严广释从初住乃至等觉光照十方是)六究竟戒光(即是妙觉佛果穷原尽性金刚戒光因满照用无方自在名无边光觉悟一切今从佛口放光是结曰)故今经文云戒光从佛口出有六义六名如前佛自结云戒光是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据此而言作六位圆义释戒光者深为惬当然则凡圣虽殊自性清净戒光始终一也复次说云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戒本原自性清净者即是因性清净光发名字戒光因名字戒光发观行戒光由观行戒光发相似戒光以相似戒光开分真戒光以分真戒光发究竟戒光如是始终即无始终离二边故无始终而说始终凡圣迷悟故迷悟始终虽殊本原清净戒光一也(圆教释戒竟)。

  是时百万亿大众下至佛诵一切佛大戒者。

  述曰准经文中只略举四十许众总数合有百万亿大众也。

  十八梵天者。

  初禅有三天(一梵天二梵众天三大梵天也)二禅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天三光音天)三禅有三天(一光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四禅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爱天三广果天四色究竟天亦名大自在天此四天是凡夫人住又有五天是五那含人住处亦名五净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可见]天五少广天又有无想天是外道住处未皈依正法所以除之也)。

  六欲天者。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陀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也)。

  十六大国王者。

  (依仁王经受持品十六国王者一者憍萨罗国二舍卫国三摩竭提国四波罗奈国五迦夷罗卫国六鸠尸那国七鸠睒弥国八鸠留国九罽宾国十弥提国十一伽罗干国十二乾陀卫国十三沙陀国十四僧伽陀国十五健拏掘阇国十六波提国如是等国各有一国王故名十六大国王也)。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戒者。

  述曰此是结集家序大众至心听佛说戒竟。

  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诸佛法戒下至第一清净者。

  此是序中第二佛自序戒德就中分二序戒德劝学(从告诸菩萨言至应诵善学是)二序戒体劝受(从佛子谛听至第一清净者是也)就前分三初劝诵二明戒德三结劝学我今自诵诸佛法戒者明是十方三世诸佛法戒非我创结故云半月半月自诵今者乃是佛诵戒时即名我今也又是佛应机说法戒之时故云我今明佛是果极圆满之位犹自常诵大戒况十地以下而当不诵持者。

  故云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十发趣者即是华严经本业同名十住以诸菩萨从初发心于多劫中修行诸度住十信位名外凡夫以此菩萨信想心中行真如法此信想心即在真如理外故云外凡夫也从此得入初发心住得相似真如现前此相似心真如即能增进菩萨趣向一切智海无上佛果故名十发趣也十长养者花严本业名为十行此经据行能长养菩萨法身故云十长养十金刚者华严本业同名十回向此经以诸菩萨住回向位中一切功德普与一切众生共之心如金刚不可破坏又愿共一切众生念趣向无上菩提故名十金刚(十地如上释竟)。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者。

  述曰此是第二正明戒德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戒光从口出者(如前释竟)有缘非无因故光言佛放光为百万亿大众故曰有缘是佛从初发心以常诵此戒故还从口中故出戒光故云非无因故光也如大智度论说有一三藏比丘以多生说法口中常出诸香今佛口出戒光正由常诵法戒故成戒光也又释摄善戒戒中有般若波罗蜜能破无明黑闇发一切种智光故名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云云)光光非青黄赤白黑者此净妙戒光不同世间五方五色之光故云非青黄赤白黑净妙戒光不同质碍之色有限之心故云非色心此净妙戒光不可以有无二边而取故云非有非无此净妙戒光不同断见常见无因果法能为初发菩提心者作行本原乃至令入五十二位故云非无因果法故总结云诸佛之本原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叙戒德竟云云)。

  是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者。

  述曰此是第三结劝大众受学从师曰受奉行曰持背文曰诵心精专一无杂乱故云善学(云云)。

  佛子谛听下至第一清净者。

  述曰此是佛自叙中第二序戒体劝受此一章即结前生后含两义也以属序故名结前以此中清净戒体为下十重四十八戒相作本以相依体故又体能持相故即名生后谛听者审定无谬故云谛听百官者唐尧之时只置一百员官故宰相者宰由割也相者相国之化言居此位者观国之光利用宾王断割时启故云宰相比丘者此翻乞士破恶怖魔持戒也尼翻女也八部鬼神变化人者就变为人小乘律中成难不得戒今大乘一切八部变为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以发心受戒出过五住地戒二种生死故名第一清净也故本业经云其受戒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又复法师能于一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胜造八万四千宝塔况复二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界生死之苦一切菩萨凡圣戒尽用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六道众生尽受得戒但使解语得戒不失佛子三世中一切诸佛常作是说我今在此树下为十四亿人说住前信想菩萨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住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果(云云)。

  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者。

  述曰中不相领解不得戒有傍人传译令其更领解即得戒(广论得戒不得戒如下三种受戒中说也)。

  第一清净者。

  本业经云初入佛法海以信为本故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言此无尽藏戒体返本还原清净中胜若有受得位同大觉无能过者故云第一清净者故上经文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第二序戒体劝受竟)。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下至应当学敬心奉持者。

  述曰三段分释迦说心地戒为三章一说心地戒序以如前明讫此下第二正说心地戒品就分为二一说十重二说四十八轻说十重中分三初标十重次别释十重三结劝奉持如文可见今初标十重故云有十重波罗提木叉也。

  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非菩萨非佛种子者。

  述曰以受戒在心名为佛种子今言人虽受得戒体要戒名相种类过可称法奉持而乃不诵十重之名何能识知种类相分此由不诵名故不识相不识相故不能知持犯分齐不知持犯分齐故非佛种子非佛种子故即非菩萨故云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也。

  我亦如是诵者。

  述曰此引佛诵劝励一切普同诵也(云云)。

  已略说木叉相貌序者。

  准此亦可名结前生后相貌者即是上文说戒德戒体是名相貌也余皆可解。

  ▲不煞戒。

  佛告佛子若自煞教人杀下者。

  述曰此是第二别释十重十重即为十段如下次第文中具明之。

  不杀戒第一将释此戒略作五门一制不杀意二释不杀戒名三具缘成犯四论杀业得报轻重五劝断煞持戒。

  一制不煞戒意者详诸教文略举十意一由断众生命业重孤负自他更相怨害流转无际煞业怨心不堪入道故佛制不煞戒(一也)二由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菩萨种性故不令煞故瑜伽论云菩萨以大悲为体尚须为物舍身况更欲害彼命(二也)三背恩养故不应行煞此经下文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若煞而食者即煞我先身亦煞我父母故(三也)四胜缘不定故不应行煞如大智度论云或可蚁子在前成佛或诸众生在前成佛若害彼命便煞胜缘无相度故须制之(四也)五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不应行煞若行煞者即是损他法器妨他习修佛性种子故须断煞所以世尊作不轻菩萨身时普礼敬一切众生曰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五也)六违菩萨无畏施故不应行煞如涅槃经云鹰逐白鸽至舍利弗影中战悼不安至佛影中寂然安稳何以故佛告舍利弗曰以汝声闻人持不煞未满所以鸽犹战悼佛持不煞戒圆满所以鸽得安稳持宜制断(六也)七乖菩萨四摄行故不应行煞言四摄者同事爱语利益布施若行煞心如涅槃经及入楞伽经云一切众生见行煞者咸言此人是我等怨若怨心相向不可教化则无处行利益爱语同事布施布施则法也(七也)八减损诸善果报故不应行煞如大论云假使满阎浮提无价珍宝无有能贵直于身命者是故若夺彼命亦得夺宝之罪又涅槃云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以为喻勿煞勿行杖又如来得金刚不坏身得寿命长远者皆因持不煞戒咸得大果报也(八也)九为成菩萨恩报行故不应行煞谓一切菩萨得成行业入五十二位至佛果者只由初发心时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为接众生戒由有一切众生毁誉称讥苦乐利衰故成就菩萨安忍生死闻佛无量德意而有勇生死无数劫圣而不倦观一切法及众生同毕竟空无缘慈悲喜舍行无作四弘就四弘誓愿四等四摄大恩大誓愿无穷无尽能运载菩萨至成佛果以此义故一切众生是菩萨成就四弘誓愿四等四摄大恩养境界故须断煞也(九也)十法尔平等故不应行煞如维摩经云一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何以故佛知一切众生即异相不复更灭即菩提相以此义故何有一真如害一真如若萨行煞害心即是一真如煞一真如名为魔事非是佛事若菩萨心行平等如虚空观身无相观佛亦然观众生亦然与一切众生同一体性本原清净者即是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十方三世诸佛不可称量虚空法界平等平等名诸佛家既是家业清净法尔如是何处行煞自破家业欲令一切众生同住佛家故须制煞(十也制不煞意竟)。

  第二释不煞名者如大集经云初受胎时有三事一识(即众生业烦恼与识俱来入胎时总名为识也)二命(即息风连持名命也)二?(即父母脓血烂气与众生痴爱识命和合而住胎中故名燸也)又涅槃经云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煞生若有煞生即堕恶道色有三种过去现在则不可煞遮未来故名为煞生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煞我等诸佛亦随俗说说名为煞(即释戒名者曰)息依身转名曰众生断他转息令不相续出入息断名曰煞生菩萨四等拔苦与乐庆喜平等永断煞业名不煞生戒也即戒能治之行煞生所对之境能所合称名不煞生戒也问曰一切般若诸大乘经说诸众生即毕竟空准此亦无能煞之菩萨亦无所煞之众生今经何乃说十重四十八之别相岂不是与蛇画足者乎答曰大矣哉乃邪魔之群党也今当为此而分别之作三门空有简邪魔也一邪见生空有二二乘空有三大乘空有今经是大乘空有也一邪见空有者闻有作有解谓有无煞不可改变闻空豁尔如龟毛兔角此皆以无始无明薰习颠倒计度定执有空有二法所以闻毕竟空即谓永无一物闻说涅槃善有即谓兀突嚚此是空有二见邪心决彻名为空见外道有见外道也(外道有空义竟)二乘说空有者即猒三界六道八苦逼恼为有除灭分段烦恼及身为空所以入灭尽定中化火烧身永寂不出名为无相名为空也此不能出入生死性相空寂利安一切也(约二乘说空有见竟)三大乘空有者如本业经云因缘集故谓之有非曰有之有因缘散故谓之无非曰无是故无有无无般若解脱无二相一也此即是学大乘者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言有是因缘有言空是因缘空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大乘空有义竟)无上调御欲今学大乘者断生死杂染还本原清净故能于一自性清净道中毕竟空内若乃微尘深着则制之以罪名毫末乖真则防之以分齐乃是大悲摄诱之道撙节佛子之仪无名相中假名相而说也又若一切带染动情众生口为说空行在有中者如药师经断虽知明经不及中义不能分别晓了中事以自贡高恒常懵愦乃与世间众魔从□□□更作缚着不能行之着妇女恩爱之情口常说空行在有中不能发觉复不自知但当论说他人是非如此人辈皆当堕三恶道中爱慢见慢甚可怖畏慎之慎之善思念之忽堕恶道极难忍也(释不煞戒名竟)。

  三具缘成犯者言此煞戒七缘成犯一他身(简异自身故)二众生(简无情杭木故)三起众生想(简颠狂痴迷故落开通中也)四有煞心(简无煞故)五方便加空害(简不加刀仗方便故)六发三毒心(简无毒心故)七正断命(简命不断者故)一切大乘圣教说煞戒成犯不过此七缘收尽(以下七是别缘说又取经义说通缘三种)通缘有三种者一是受菩萨戒人若不受戒即无戒可犯二是住戒自性若风颠狂准诸圣教不由己力在开通无犯三无开缘如涅槃经说世尊作仙豫国王时煞邪见五百婆罗门佛自断云得住极爱一子地若别教欢喜地以上若圆教初发心住以上人方得一子地也又如华严经第五十六入法界品说无猒足国王专行煞害为善财说一如约解脱无碍法门入法界海准此皆是别教菩萨圆教初发心住以上位人见众生机乘而作也此三种缘中前二遍通一切后一缘要见机方行适能无犯又如瑜伽戒本云开其救护众生受无间苦令杂苦得乐故(云云)。

  第四论煞业得报轻重如大智度论十地论对法论等同说煞生得三种果一异熟果谓堕三恶道二等流果谓若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谓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又优婆塞戒经第四云因煞生故现在获得恶色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受其殃是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长饥短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此一恶人因缘力令外一切五谷果蓏皆悉减少此人殃流及一天下又智论云煞生有十罪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恶怖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随泥犁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又如四分律云昔有一比丘山中坐禅无记中推石杀一蚁子蚁子死已生野猪中其此野猪还来动石压杀比丘此即如一切经说是无记报以此思之深为明镜(论杀业报竟)。

  第五劝断杀持戒者如四分律云有二比丘夏竟参佛一达佛所一忍渴而死佛问达者汝伴何在答云为不饮虫水在路身亡某恐不得见佛遂犯饮虫水戒命存至此佛即出金色臂令看告云我金色身由持戒得汝不持戒见我何益其在路亡者先以至此闻法得果又如鹅珠比丘为护鹅命不惜自身性命又如释迦菩萨作鹿王时以身为桥济度群兽全彼自损作尸毗王时舍身代鸽以全鸽命作慈力王时舍身饲五饿虎作萨埵王子时自舍身命救饿虎儿作流水长者子时力运水救千头被枯涸鱼命又如月上女菩萨时世饥给见一女人新产饥急恐啖其子上女菩萨割自乳以救彼命等普愿诸善学者常当念念观佛行处成就具足摄众生戒到彼岸戒具菩萨行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以一心修诸功德常于其中调伏其心无令越逸退失五十二位清净正道者也(劝持戒竟明不杀戒前五门竟已下正释戒文也)。

  佛言佛子者。

  述曰此正释不杀戒文分三别一制断恶行即摄律仪戒(从初至不得故杀是)二制修善行即摄善法戒(从而菩萨至方便救护是)三违制结犯即波罗夷罪(从而自恣心至波罗夷罪是)若菩萨心心相续自行不杀生即摄律仪戒正不杀时自行四无量作一切善即摄善法戒教他一切不行杀种种方便赞叹随喜不杀生法化及一切众生即是摄众生戒如是三聚净戒元是菩萨初发心时一念清净心中一时受得今持戒时若能常观诸法空寂故则名具足波罗蜜戒(约观心释三聚戒竟)若能令三毒心四倒不浊一心清净则名不离浊戒(约此心净无杂释竟)若能安心于诸世间无杂无著度一切众生如度虚空为是名不着戒(约无著释竟)如上释者遍通一切戒戒皆如是(广如别章及智度论述此中略而不出也)。

  佛言佛子者感应相扣故云佛言法华经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我等今者真是佛子若通教论入真名佛子者即从八人地至七地菩萨位入真名佛子(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等七位此约通教释竟)若别教入真佛子者从初欢喜地至等觉地十一位名真佛子(约别教释竟)若圆教入真佛子者从初发心住终至等觉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四十一位名真佛子(约圆教释竟以上释真佛子义竟以下释相似佛子名字佛子)若通教干慧地名外凡夫亦名名字佛子亦名信相佛子性地内凡夫即名相似真如佛子(通竟)若别教十信名外凡夫即名名字佛子亦名信相佛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名内凡夫即名相似真如佛子(如上约四教义差别释佛子竟)若通望此经云一切变化人皆受得戒又本业经云六道众生皆得受戒即是一切具缚凡夫但有心信向戒者皆名佛子也问若然者何故此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准此经文初受戒者即位同诸佛真是佛子何要更待十信具足入三十贤方种佛子答依天台师释佛位真子此言佛位真子者遍通一切也今约别教释者若一切众生戒本源与诸佛菩萨本源同一自性清净者即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此据理性清净平等凡夫于此即可名为理性佛位真子(一也)若一切闻光明宝戒信受奉行即转名名字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亦名信相佛位真子(二也)历十千劫中持无尽戒藏满足十信十信位中皆同前名从此学八万四千诸度法门清净鲜白入初发心住乃至十回向满足三十位总名相似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三也)若入初欢喜地乃至等觉十位十位中名分分证清净平等佛位真子(四也)若入妙觉穷原尽性即名具足圆满佛位真子(五也约别教位释竟)若圆教释佛位真子者今依大般若经第三百七十无杂法品云色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与般若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乃至一切法亦如是说一理性佛位真子者即一切凡圣同一自性故说为理性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一也)若一切众生闻说一切法自性清净初发信向之心持即名为名字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二也)若能观一切法常寂灭相常清净相如法华云入五品弟子即位五十重随喜名心即观行心中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三也)过五十随喜位发得六根清净大千内外普于身心了了显现如法师品说此名相似平等佛位真子(四也)若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于中悉能上作一切佛身下化作一切身自行化他神通力用隐显自在一一皆能遍满十方随诸众生所宜而度脱之此是分分证清净平等佛位真子(五也)唯妙觉一位名究竟圆满佛位真子(融会圆教六位差别同一清净者也)若融会者既佛说般若清净与色清净无二差别者正与今经一切凡圣本源清净平等无二衍也今以迷悟深浅不同遂分六位差别如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如大品经云一切法即真如真如即一切法一切法与真如无二无别若依真如学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若依迷妄薄厚说有诸位差别故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出无不还证此法身故此云如如一切佛说一切法藏竟也(佛位真子义竟)。

  若自杀教人杀者。

  述曰制断恶中分二先举过(从若自杀至乃至有命者)次制断(不得故杀是)初中又三一明能杀位(从自杀至咒杀是)二所作杀(不得故教是)初中又三一明能杀位(从自杀至咒杀是)二所作杀事(从杀因至杀业是)三辨所杀生(乃至一切有命者是)初明能杀位有五种一自杀可知二教人杀有二一教他令自死二教他杀生若小乘教他不犯重罪今大乘戒至成佛不失隔生亦得重罪三方便赞叹杀者此亦有二一叹能杀之人有胜德二叹所用杀法有功能此二又各有二一望未杀叹德令杀二望已杀叹德令喜皆善巧言说叹美杀事劝人取死故云方便赞叹也四者见作随喜者亦二一见闻杀俱生喜故二见闻彼死亦皆生喜于三时中配上三位初约未杀教遣杀次约正杀赞有德后约已杀生随喜(云云)五乃至咒杀者为咒杀希故云乃至也。

  杀因缘法业者。

  述曰此是第二所作杀事略作三释一约一人明所作杀事即如一人动杀心为因运手举足持刀杖具度为缘造趣方便为法正断性命为业(约一人释竟)又就四位释之据自杀名因与未来作短命更相杀害为因故教他名缘他即是杀因教他是杀缘方便赞叹杀之力用名法见他杀已随喜他业名业(四位释竟)又众生深爱性命为生活因令断他性命名杀他因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名生活缘劫掠强夺名杀他缘如以方便法用乘治令死名杀法亦如古来酷吏法外拷掠令死皆名为杀法如屠儿魁脍猎师等以杀为家业故名杀业(泛释因缘法业竟)如十地论中摄为三离一谓内离三毒外离刀杖即是今经离杀因缘也二慈悲等为对治离即是今经离杀法也三尚不恼众生何况故杀为果行离是今经离杀业也。

  乃至一切有命者。

  述曰此是第三辨所杀生言之有命者简无命者故。

  不得故杀者。

  述曰此是第二制断杀生故杀者简无错误故既云一切则遍该凡圣界内外等一切有命者故杀皆同犯重罪。

  而菩萨应起悲心下者。

  述曰此制修善行为二先起慈悲心次制作救护心言是菩萨者遍通一切有心受得戒人也常住有二一相续常住二凝然常住若菩萨行慈悲时时时而行有间有断怨亲高下而能调伏断已还续此名相续常住行慈悲也即是四十心菩萨位若菩萨行慈悲时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方治凝然常住者是名凝然常住慈悲如此行义从欢喜地至妙觉地如是释者别教释常住慈悲(别教释常住竟)若圆教者如涅槃经云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今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又如楞伽经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则大悲大智双照双用用故大悲照故大智大智故用而常寂大悲故寂而常用故不失于照功用而常寂故万物自虚融万物自虚融故世间离生灭不失于照功故智不得有无智不得有无故二边永息世间离生灭故妙体虚寂湛然妙体虚寂湛然故与法界而同其量二边永息故将法性而同一体所以一切凡圣同源清净以无明爱取故有六道诱引诸子故说三乘世异若能如是学如是行者即名为常住夫常住者亦不是相续常凝然常一一皆以法界法性自在无碍常住不变纵千变万化亦自在常住故本业经释义品云佛有二种法身一法性身二应化法身者是也即于圆教始终平等作六种常住一理性常住如处胎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观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者是也(其一)二名学常住如说一切凡圣同一法性大根性人闻即喜悦故涅槃经云虽有烦恼如无烦恼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此是名字常住(其二)三观行常住若菩萨观心法性空无所有一切法同毕竟空如法华经中五十重随喜人是此人于念念心中双破八倒如梵网经上卷云是戒能遮八倒此是观行常住(其三)四相似常住若菩萨照用融译内外明彻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六根互用清净洞达故经云以清净常体一切身中观即圆教十信人此是相似常住(其四)五分证常住若菩萨过十信以后入初发心位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方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是菩萨得佛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功德如初发心住功德品说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四十一位名分证常住(其五)六究竟常住若入妙觉一位穷源尽性常乐我净此名究竟常住(其六誓愿慈悲乃至一切法门于圆教中一一皆六位释之也)。

  孝顺心者。

  述曰菩萨应行四摄摄化诱引故云孝顺心(菩萨以布施摄贫穷以爱语摄粗犷以利行摄无义以同事摄难调伏摄受名孝顺心也)。

  方便救护者。

  述曰方是法也便是宜也拔苦与乐名为救护菩萨随众生所宜方法拔苦与乐故云方便救护又以方法已在苦者救令得脱未入苦者护令不入又苦者救拔乐者护念(种种解释救护今并略而不出得意为好)。

  而自恣心者。

  述曰此是第三违制结犯加涅槃经云慈能与乐治贪悲能拔苦治瞋喜能度彼治痴舍行平等分毒而是菩萨绝无四等之心唯奋三毒之志烦恼猛盛故曰恣心方便加害称快意杀生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者。

  述曰结示罪名如前释也(释不杀戒竟广如引述)。

  ▲不偷盗戒第二将释此戒五门分别一制不盗意二释不盗戒名三具缘成犯四论盗业得报轻重五劝断盗持戒。

  一制意不盗者略出十种一障入圣道故制由盗业损他益己恼他深重业道弥漫不堪入道(一也)二盗能坏内外禁法故制百千亿劫国王立法同制入死罪诸佛同制入夷罪故(二也)三盗是生恼深故制由财是众生深长贪着故三毒滋蔓若盗损他物本主见闻觉知则烦恼无歇(三也)四损财及命故制由身命是正报财是依报依正相资得存生命而乃非理盗财即是侵他人命故大智论第十三说偈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夺取则为劫夺贼(四也)五失所化故制如有行盗即自为贼一切众生不喜见闻觉知何有受其化者(五也)六坏他信心故制行盗人未信者不信已信者皆坏(六也)七污辱佛法故制如凡人行盗犹尚举世憎恶况佛子行盗污辱佛法实深(七也)八违正行故制佛子只合慈悲饶益一切众生若动盗心则违正行故(八也)九失六度故制由檀度摄于六若佛子不能行檀乃反行盗者则六度俱失(九也)十乖四摄故制谓诸佛子合行四摄摄引众生而反行盗四摄顿乖故(十也制不盗戒意竟)。

  二释不偷盗戒名者避主私取名偷非理损财名盗顺法奉行名不偷盗调伏三业名戒能所合称名不偷盗戒也(通释戒名竟别释有四名)一名劫取谓强力欺夺二名吓取谓以事恐怖得他财物三名偷取谓避主私窃四名不与取即物主本心不与被他方便而取故名不与取此中以四句定之一与取非盗二与取是盗(如对面错数剩与彼以盗心知而默受者是)三不与取是盗四不与取非盗如始终无盗心作亲友想暂用想损物主愧作陪他上好物价想等并皆无犯所以次不杀后制不盗者以生命为正报财物为依报前既防护正报故次防护依报所以不杀生戒后即次制不盗戒(释不盗戒名竟)。

  三具缘成犯者通缘如前别缘有七一非己物(简己物故)二明有主(简无主故)三有主报(简无心迷误不成重罪故)四有盗心(简无盗心故)五兴盗方便(简慈悲救护故)六兴三毒心(简无毒不恼故)七称本盗心或离本处(如盗他地侵取他界名称本盗心故)如上七缘或具七方犯夷或不具亦犯夷如人先借他衣物只拟暂时着用两主物忌经历多时所借衣物人后见衣物一一知是他物忽作念云己将来如许时何须更还遂因即藏匿名盗此只有六义成盗阙无兴方便一缘余或具阙属事类作(阙即轻垢具即是夷不同小乘七聚释也)。

  四论盗业得报轻重者十地论及对法有三种果一异熟果谓堕三恶道中受剧苦等二等流果谓人中乏少财物及共财不得自在三增上果谓于外苗稼遭霜雹等又优婆塞戒经第四卷云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名饥渴苦恼受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宝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又大论第十三云如佛说不与取有十罪一物主常嗔二常被人疑三非时行不寿量四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破诸善相六连得于官七财物没入八种贫穷业因九死入地狱十若生人中勤苦求财五家所共王贼水火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损者亦尔(盗报业轻重竟)。

  五劝断盗持戒略举十种行一菩萨持律仪戒时乃至梦中于诸草叶尚无一念不与而取之心况其事乎二菩萨持摄善法戒时于身命财念念施与一切众生何况行盗三菩萨持摄众生戒时种种方便摄取众生只行饶益何有损恼四行少欲行时见他一切财宝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无一念希望之心五行知足行时身虽贫乏心恒知足虽卧地上犹为安乐六行无贪行时纵有百千无尽藏财宝只与一切众生共之而不一念独自生贪作已有想七行顿舍行时若身命财头目骨体一时顿舍与一切众生自他共成波罗蜜行乃至成佛身亦如是行无休无息八行欢喜行时菩萨若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欢喜无尽胜生天乐九行慈悲行时若见一切受苦众生即能深重慈悲恕心隐恻如己身苦贯彻心腑流泪救护离苦方止十行殊胜行时愿诸众生一一皆证无上菩提一切种智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令一人住二乘果也故法华经云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有心佛子详而行之五门已竟次释戒文也)。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者。

  述曰戒文分三一制断恶(从初至不得故盗是)二制修善(从而菩萨至生福生乐是)三违制结犯(从而反更盗下是也)初中又二先举过后正制(不得故盗是也)初又分三一能盗人二盗方法(盗因缘法业咒盛是也)三所盗物(从乃至鬼神至一针一草是也)初自盗杀人盗方便盗此是能盗人又方便通自盗教他赞叹随喜此之四位一一皆以盗之方法故云方便盗此戒无赞叹随喜是存略也准前戒文具有赞喜耳亦可以方便两字含赞喜二事二即应云方便赞叹盗方便随喜盗也或因市易错数回换种种方便损他润己皆名方便盗赞喜亦如是。

  盗因缘法业咒盗者。

  述曰此第二盗方法作四义释之一自发盗心为因运动身口为缘趣向方便为法得财称心为业约人身也(约一人释竟)又自盗为因教他为缘方便为法称本盗心为业(约自他释竟)又他人用功为得财之因枉损其功故名盗因又如佣力虚张功力枉取多直此望损彼财主皆名盗因二他人应得财处破令不得此则盗他得财之义故曰盗缘三受伎术得直方数不与其直名为盗法又他秘要方法得价示人无价者不尔若佛子倚势傍闇盗看他方法不与其直亦名盗法四侵损他资生产业名为盗业(泛约诸境释竟)又自身作贼名盗因二助贼为伴名盗缘三巧设方便多端名盗法四家传贼业名盗(此亦自他兼释竟)咒盗者有人善心中或怀盗心方便咒愿他人他人因其咒愿故与物乃称咒愿者盗心即名咒盗(此约善心咒盗竟)又怀恶心更相嫌恨怀损他心故对天神地祇南斗北辰诸魔鬼神所作诸咒誓彼人以名咒盗盗心咒物令物属己又闻诸胡国中有人咒力使得鬼神侵盗他物亦名咒盗(约恶咒盗释竟)前戒咒杀在因缘之上此盗戒咒盗在因缘之下文虽上下义例相似此咒盗亦有因缘法业例如前释。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者。

  述曰此制断恶中三段中第三所盗物盗物中分二先物主次物体物主者遍通三界六道及三乘圣人何以菩萨遍一切凡圣普同受得所对防盗亦遍一切故戒本云乃至者超越之词也鬼神者是隐显自在名此含三宝三乘圣人并隐显自在名为神圣故皆是物主故云有主也劫贼物者即行劫之贼物故。

  一针一草者。

  述曰此物体但是有主物一针一草尚犯夷罪何况更多此大乘顺理故制不同小乘随国土盗至死处满五名夷也。

  不得故盗者。

  述曰此制断恶中分二先举过一章如前竟此之一句是正制断恶故云不得故盗。

  而菩萨应生佛性下至生福生乐者。

  述曰此第二制修善即是对治恶故制修善行应生四心即以生字上下贯通云应生佛性心生孝顺心生慈生悲心初二缘上位后二缘下位若上应奉事若下应供给只合上下各随所宜而安乐之何容盗损又佛性有二义一凝然常佛性即如佛性论名理佛性者是也如法性论名真实理心是也此经及涅槃经同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是也二随缘佛性即如佛性论名行佛性者是如法界性论名虑知心者是此经云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者是即分此文为二先自行次化他而菩萨与一切凡圣同有二种佛性应自生佛性孝顺慈悲心种种方便教他赞叹随喜而令一切众生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故云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又福乐者巧设方便如母养子如医疗病拔苦与乐引进资助令成佛果适名究竟福乐也。

  而反更盗至夷罪者。

  述曰此是第三结示罪名也人之一字遍通一切主者而菩萨违前断恶制故破摄律仪戒又违修善制故破摄善法戒摄善法戒破故应施众生生乐福乐而不施与不施与故即破摄众生戒摄众生戒破故由破善法律仪此则三聚顿破违反之甚故云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释不盗戒竟)。

  ▲不故淫戒第三文前五门一制不淫戒意二释淫戒名三具缘成犯四论淫业得报轻重五劝断淫持戒。

  一制不淫意者略作十意一业道重故若是邪行十恶业故负此重?何堪入圣法道果(一也)二缠缚深故谓生地狱中爱欲为枷锁大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制为大罪也(二也)三生死本故由贪染淫荡流转生死轮回欲海漂溺爱河(三也)四坏功德故僧祇律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毗尼小乘尚尔况于大乘菩萨地持论云菩萨怖生死过于声闻百千万倍(四也)五坏世间故正法念经云世间界得苦皆由于女妇非少年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坏世间令善悉灭尽天中大系缚莫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也(五也)六乱静心故谓欲火烧心令失禅失念欲海波浪破定水故(六也)七入魔网故谓䑛刀刃之蜜贪毒华之色损害众生是魔事业经云此五欲者是众魔境界(七也)失神通故如仙人见女生染失通坠落又如独角仙人胜腾空岩岫后于淫女生染仙人被淫女骑颈将至人间故(八也)九障涅槃故律中淫欲为初戒比丘犯此令其一世不得涅槃故(九也)十障菩提故经云此五欲者是障道法能障生死只在欲界流浪不得生上二界况无上道如是等无过不造故须制(制不淫竟次释名)。

  二释名不故淫戒名者染情逸荡耽着专固故谓之淫佛知其过立制遮防故名为戒戒为能防淫是所防能所合称故名不故淫戒也又名不净行非法境污净戒品故名不净行圣法防护故名为戒故名不净行戒又名非梵行戒淫欲非理故名为非谨护清净故名梵行戒又梵者净也禁防身口意业清净绝淫染行故名梵行(已上三节皆约能所合立名戒能所释戒名也思之可见可见)问准优婆塞五戒经自妻不犯邪淫侵他外境方犯邪淫今时此经不简邪及正一切总断则有不夫妻月受菩萨大戒受已则犯淫欲此是得戒又是犯戒以不答如优婆塞戒经许自妻不犯邪淫者此是引摄一类任时有余人乘教义也今此至极大乘经说一切诸乘同一大乘所以乃至非道行淫尚制重罪何有诈自妻子之义所以涅槃经说菩萨若闻若见女人生心动念而犯淫欲污辱梵行谨按本业经与此同云但有心向戒解法师语者皆名第一清净者则一切总得戒而有夫妻同受戒已同犯淫者准一切大乘经非道行淫尚犯何况男女夫妻根门相触种生死业而得不犯夷罪故本业经云有犯名菩萨无犯名畜生(释曰有戒可犯远有出离之期故名菩萨不受戒者无有出期故解呵云无戒犯名畜生是也)故一切爱欲皆非梵行所以大乘顿断问如文殊宝藏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又如维摩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脱亦不得不脱今有人引此为证而行淫者是人犯淫戒以不答大哉善哉今当为子各依本经分别解释如宝藏经云文殊师利说一切法同真际等法性所以说三毒无自性故自性离故寂灭故即同法性法性平等故彼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元不约迷悟染净而说也今经约制戒约迷悟染净说为三聚净戒而傍论法性平等者即今经云一切众生佛及菩萨戒自性清净同一本原若防三毒制迷染即摄律仪若行四平等治三种毒无所毁犯即摄善法戒若自于淫境无有迷染教化一切不犯迷染即摄众生戒(今反问痴染自缠人曰)汝言淫戒若自于淫境欲即是道又言不障道者汝正出此言时是迷心悟心染心净心此诸心中是何心中语(忽言我能悟法人诘者也)应语曰汝若悟者五十二位何位人也(忽痴狂说是入五十二位人者也)应问五十二位名义即引此经语云只遣五十一位人(今经合等妙二位为一位)同学同证本原清净绝无开行淫文者何耶(今为痴染人约位释者)依本业经云若佛子于十千劫中行信进念定慧回向心不退心护法心持戒心愿心方始十信满足即开百法明门入于十位自此以前名理外凡夫若值善友则进若遇恶人退无恶不作十恶五逆谤法阐提外道二乘议曰由此而言何须为畅烦恼不自量度上则虚诳贤圣三宝下则网冒一切众生中则自累身心长劫受苦故本业经云若犯十重堕大地狱中一日一夜八万四千回生死迷染破戒深可悲哉深可悲哉此十信十住二十位人同名习佛种性者本原清净戒是也而迷染行淫即是无始无明种性四魔徒党之眷属也诈称佛子何义是乎十信位人诸经同说或一劫二劫乃至十千劫经尔许多时念念心中常修行信心进心念心定心专心乃至回不护戒愿心如是一心中有十心有百心即为百法之明门又百心中一心中有十即为千法明门如是千心中各十即为万法明门展转倍增成无量阿僧祇明胜法门十重信倍方始满足发相似真如定慧方入初发心位乃至第六正心位中犹是退位若具足诸波罗蜜得入第七不退位以去方永不退故本业经曰如我初会有八万人退不入第七不退位即舍利弗法财王净目天子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种中入外道作大邪见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略出十信十住习种性人持戒破戒退不退位竟如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戒始圆满于一一法门同一切种智也(释不淫戒名竟次释具缘也)。

  三具缘成犯论犯六缘一有情类(对无情容不成夷罪)二起彼想(以无心想不犯重故)三有淫心(以虽有彼此心)四发三毒心(若无三毒心容犯轻罪也)五起方便(若不起方便则无犯重事)六心境相称(如非道行淫则不是大小便道及口但是有情身分即是)有人云此戒七缘成犯云第二是正境谓男二女三道等是(难曰)若然者今经云及非道行淫此义安在故不用七缘六缘即义足但阙二缘即是轻垢罪但诸缘具戒心境相称戒快畅淫心大乘多经结重不同小乘入如毛头结重此今大乘戒本依理制故一切顿断故若本业经以后开出一切五乘诸戒五篇七聚随乐欲情种种轻重差别之相如来于涅槃经中一一随顺随转理门开示一切小乘教义即菩萨圣行于此门中依小乘律相释今经义者即二一善识三聚二具足波罗蜜义者然后始终无过本末相称也若不能识得开合废立广略方便者则慎勿以一例诸以凡测圣但可守文而以息诤归真者(具阙缘和会竟)。

  四论淫业得报轻重者分二先明作业轻重次明得报轻重初明淫业轻重者五门分别一约心论业二约境三心境合辨四论淫秽损坏深重五劝防种类一约心论业者有四种一增上品贪心猛盛于一切三宝师僧父母前无惭无愧不差不耻行淫者是二中品贪心则有少惭愧不对三宝师僧父母前行淫者是三下品贪心有惭愧于贤圣羞耻见于师长能避年三长月月六斋日余时行淫者是三品贪心轻重者上品最重中品其次下品最轻嗔心三品痴心三品三毒等分三品一一准例贪心三品其义可解(云云约心作业论轻重竟)。

  二约境淫者一切有情六道差别就人道中六亲差别(六亲者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女孙男女玄孙男女是六亲也)又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又学三乘入位贤圣等如诸律有犯罗汉尼等况下位人耶(论轻重者)此等诸境中谓六亲出家五众入位三乘贤圣等犯者并重余并轻(约淫境竟)。

  三心境合辨者还以前四毒心中对所述境论之若以上三品四毒心犯诸境结业最重中下品毒心犯中下品境还结业中下可知(合辨竟或交络心境烦而不出可解云)。

  四论淫秽损坏深重何者略出四节如大智论说有一淫女停在天神庙中伺求其男子不称淫心欲火炽盛流溢于外遂烧却天神庙(一也)二昔有五通仙人神力故飞入王宫乃受国王宫人彩女众共摩触欲染心生遂失神通步皈山泽若行淫者能坏世间一切咒术方药合练不成又能坏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禅定解脱一切善根(二也)三恶事彰露因行贼法多人生谤语不信受(三○)四以行淫故坏他信心触事多难恶名流布损坏之甚无过淫欲(四也淫损坏竟也)。

  五劝防淫种类者若佛子未登初地已上要须远境修行身戒心慧若佛子或男或女行医药时与彼男女相摩触时染欲心生论媒嫁事或便漏失或一男一女无第三人独自行住坐卧二皆是犯淫波罗夷之前方便也所以诸律一一结罪法华经第五卷安乐行品云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又涅槃经第三十一师子吼品云何名净戒具足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共嘲调言语戏笑又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又然见男子随逐女人时或见女人随逐男子时便生贪着又见男女相随然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以下出具足戒相)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是名菩萨净戒具足(劝防护淫种类竟以上五门明淫业轻重竟)。

  二明淫业得报轻重者依十地论对法论亦有三种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一异熟果者随三恶趣中受剧苦等二等流果者谓于人中受二妻相竞及妇不贞良三增上果者谓多诸尘坌又依优婆塞戒经第四云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一切众生见皆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变慕寿命短促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恶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不得自在又大菩萨藏第十云舍利子我说一切习近欲时无有少恶而不造者彼若报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为害重者无有过于女色诸欲又云若众生味着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着利刀之刃即是味着大热铁丸即是味着坐热铁床即是味着热铁机橙又云当知妇人减圣慧眼乃至广说(今略不出)又正法念经云如死蛾投火不见烧害苦欲乐亦如是痴人不觉知如是女欲网系缚甚大坚牢能令诸众生轮回于有狱身缚尚可解心缚不可脱心既为欲缚常受诸苦恼乃至尽妇女眼尚不欲观破欲坚明慧是故得解脱(淫业轻重竟)。

  五劝断欲持戒者淫欲既是生死根栽佛作两种治之一对治治之二法性治之对治治者如禅秘要经又如治禅病经同云若行者入禅定时恶欲觉起贪淫盛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颈体当疾治之治治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根布散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似芭蕉叶八万户虫围绕周匝四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头有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毗罗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各吐犹如败脓入九十虫口中从十二虫六六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罪故四百四脉从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诸肠至生藏下熟脏上肺腧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婉绻相着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堪至阴藏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有一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毗兰多鸟㭰诸虫口中生筋色虫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累环似瞿师罗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根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八十万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清白是诸虫尿女精黄赤是诸虫脓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万户虫地水火风动作如此告舍利弗若有四众着惭愧衣服惭愧药欲求解脱度世苦者当学此法如饮甘露学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诸虫张口竖耳嗔目吐脓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数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观之复以手反之用覆头上令此诸虫众不净物先滴两眼耳鼻及口无处不至见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视之如见癞人那利疮虫(翻那利为毒恶疮)如地狱箭半多罗鬼神状如阿鼻地狱猛火炽热应当谛观自身他身如是欲界一切众生身分不净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众生身根根本种子悉不清净不可具说但当数息一心观之若服此药是大丈夫天人之师调御人主免欲淤泥不为驶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淫泆不祥幻伪妖鬼之所娆害当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洁如优婆罗人中香象龙王力士摩醯首罗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汝好受持为四众说慎勿忘失又引大论说五种不净一生处不净(胎中十月生藏下熟藏上小便道中生也)二种子不净(以父母精血成己身种子是也)三自相不净(九孔常流尿尿洟是也)四自性不净(从头至足三十六物不净充满是)五究竟不净观已次观白骨观白骨已即得断除三种恶欲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触欲(劝修行曰)若有奉行此不净观白骨观者当知是人恶欲染心由此停息是则名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若能修行进趣与定相应是则名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又若久修习则能调伏微细染欲是则为前眷属余清净戒(观对治淫欲竟)二法性治淫欲者如文殊宝藏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无夫法性平等染净之义体同善恶理融取舍二途齐致所以有说无说空净湛然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若菩萨摩诃萨如法华经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实相即法性异名也)又如维摩经观身实相观观佛亦然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是观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尘劳寂灭相本来无不动所以贪欲即是菩提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者义如是也今依天台智者作六义释之一理即(言染平等故三毒理即道)二名字即(谓大根性人宜闻说之染净平等三毒即是道名字)三观行即(言菩萨入十信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是也)六究竟即(即妙觉极果是)作此六重释三毒即道者即带戒解染净迷悟凡圣不同也此乃无差别之差别即无差别也(略出法性治淫欲竟)如上对治治淫欲即是诸一切小乘为正道令于大乘为助道又如大品经广乘品说不净观即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是历五停心观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无所畏一一皆即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若菩萨能如是了知助道即空以不可得故者即无差别助道异于正道也但为无上调御调伏淫怒痴故说助道如泻药说正道如补药耳若三毒以调善入本源清净戒者戒也(结成三聚例上可解劝断淫戒竟也)。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者。

  述曰戒文分三一举过制断即持律仪戒(从初至及非道行淫是也)二修善救度即摄善法摄众生二戒(从初菩萨下至净法与人是)三违制结犯(从而反更起至夷罪是也)初中分二先举过总制(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是)二广示淫相(从淫因至及非道行淫是)初中自淫教人淫者即是举过文无赞叹随喜者存略也。

  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者。

  述曰总制也若故淫者非梵行所以云不得简异睡梦名曰故淫(云云)。

  淫因缘法业者。

  述曰此第二广示淫相作四门释之如一人内心起染名淫因或对可淫境绮言艳语或遣人送物为信及艳语等名淫缘广说帐幕支度座卧行淫方便等名淫法男女和合名淫业(约一男释竟也)若起恶觉欲心名因即以钗珰环钏脂粉朱黛绫罗锦绮华冠宝䠨种种严身之具名淫缘又如绮艳言调或手摩触他身名淫法与他男子和合名淫业(约一女人释竟)又因者自作淫事名因助他淫事名缘媒媾男女名法故令他常行淫欲名业(约自他释竟)又欲界一切众生常怀欲心名因男为女走贪着追求女为男子婴缠房室更相觇侯名淫缘广起他园林华果唯令百千万代子孙于中受五欲乐故名淫法遂令百千万代男女欲海转深爱河无际故名淫业又有炫卖女色之家以为淫业(释因缘法业竟)。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者。

  述曰此等诸女名为淫境乃至者超越人道至畜生道故云乃至畜生唯此淫戒云母女姊妹六亲故应通云一切三界六道身分一切可行之处通为犯境也(云云)非道者有人云以小便道为淫正道若大便道及口为非道行淫今不如彼以一切男女淫欲炽盛大便道及口俱是一切律中制为正道境此则是正可行淫之道除此三处于一切男女身分之上而淫者故云非道行淫也(云云)。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下至净法与人者。

  述曰此第二制修善有人云于上位母姊应生孝顺心于下位一切众生应生慈心此释与别教俗谛义相应未称菩萨自他同体义也何者若菩萨应以无缘无念慈悲心喜舍自不行淫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者即是教他行不淫赞叹随喜行不淫者种种方便为一切众生赞叹不淫欲法故云净法与人(云云)。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于中有四一不作前益己乖正行二况更起恶以恶加人三况淫炽盛不择禽兽四况无惭愧甚加于母女如是行淫总只由无慈悲心故云是菩萨波罗夷罪(云云)(释不淫戒竟也)。

  菩萨戒疏卷第二


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87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梵网经疏卷第四

  濮阳沙门 智周 撰

  ○轻垢罪(头从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尾尽佛华光王品中广说也)。

  将释此经文前八门分别一制意二释名三数类四以轻带重五以一含多六遮性七粗细八会通。

  一制意者六义一为令世间于佛弟子无讥嫌故二光显佛子出世道故三微细情尘悉断尽故四调伏三业灭三毒故五远护十重前方便故六长养菩萨三聚净戒故此六义戒戒通有务使毫微杂染一念不生清净真心湛如空月故名无犯(制意竟也)。

  二释名者言轻垢罪者简异十重名轻污辱戒名垢罪者摧也即有二义一由犯戒故善神不护现令菩萨身心衰耗二负破戒业堕不如意处更令佛子身心摧折故名罪也(约戒释竟)又体非是重名轻点污净行名垢(约行释竟)菩萨善戒经地持论轻戒总名突吉罗瑜伽论四分律等翻名恶作恶说身犯名恶作口犯名恶说善生经中名失意罪(释曰)谓忘念所作乖于本志故名失意(释名竟)。

  三数类者通论此篇与诸教类开合略出十例一若依瑜伽论有四十四种轻戒二若依地持善戒少有增减大同瑜伽三依菩萨内戒经四十二种轻戒四依善生经别有二十八种轻垢戒五依方等经除二十四种戒外别有二十五轻戒六依此经大数四十八轻戒其中含摄即近向百条七三千威仪经即三千条八依毗婆论□□□□及付法藏经说八万毗尼又此经自指广梵网本八万威仪品当明九如梁摄论引毗奈耶瞿沙经说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十如大智论说菩萨戒略有八万广有尘沙等戒如是等一切三藏八藏更有种种差别数类总而为言皆是此轻垢等类也(类数竟)。

  四以轻带重此四十八中几唯是轻几兼于重今详四十八中六戒兼重余戒唯轻其六重一国使杀生戒于中为使故不应为而为轻垢故入此篇以杀生故兼带重罪二放火焚烧戒中以焚烧故不应为而为轻垢入此篇随火所损众生命兼带重罪三倚官乞求戒中不应恃官势故轻垢入此篇强逼取他物入盗重摄四为主失仪戒中为主失仪入此篇损三宝物入重摄五违禁行非戒中以诈现亲附等入此篇自谤三宝故入重摄又行杀盗故重以三长月六斋日犯故入此篇六畜作非法戒中轻秤小斗等入此篇取人财物等是重摄(以轻带重义竟)。

  五以一含多亦以少含多者四十八轻中几唯一戒几具多戒略有十戒各具多戒一于贩卖中有三戒一卖奴婢二卖良人三卖棺材板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免杀二亡日说法以救亡苦三于轻求中亦有二戒一乖受戒仪式戒二法师倚恃不为答问戒四于恶伎损生戒中有六戒一卖男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三占相解梦四咒术工巧五调鹰方法六和合毒药五于违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谤三宝二为媒三斋日杀生四斋日偷盗六于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轻秤小斗三因官势取物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七于观听作恶戒中有五一不得看斗二不得听乐等声三不得博戏四不得卜五不得贼使八于故入难处戒中有三戒一头陀二布萨三坐夏各令如法不入难处等九于应讲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化他建立塔寺处二教灾厄之时讲说大乘十于受戒乖仪戒中有二戒一受戒乖仪二不敬礼俗(结曰)上来且十条内约文散说即三十五种又前门六戒内各有可含重戒亦各具二戒也自余三十二戒各唯一种以此开张为论则有七十九戒(以少含多竟)。

  第六遮性不同者于四十八戒中几是遮几是性至文点出(云云遮性义竟)。

  第七粗细差别者于四十八戒中几防身口几防意业又几是粗防恶业几细防惑障亦至文点出(粗细竟)。

  第八会通者如上七门及一切时圣教中广略多少节级调伏断除五住地惑名为三聚净戒者此盖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了达一切众生深心所行能知一切法之所归趣将护摄化一切众生应病与药令得复行一切戒品差别之相皆是随宜方便而演说之若得众生五浊鄣消五住惑尽则与如来同皈本源同一佛性同住光明金刚宝戒同坐华台放戒光明普照一切如卢舍那佛无二无别故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我昔可愿今者以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是其义也(云云会通竟)。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者。

  述曰此是一释迦说戒中分二一十重已如前竟二四十八轻今当说此文为三一结前生后二正显戒相三结劝修学今初已说十重竟是结前四十八轻今当说是生后(结前生后义竟)。

  就第二正显戒相中四十八戒或分五段即如文有三十二九各指大经本品故或复各依本条例则四十八章此二分文任便取舍今依五段为宜以文中五节法劝故初三段各十戒出一结劝章后二段各九戒出一结劝章仍于此戒名数上各加初中后之三字其名曰初十中十后十二九者初九后九无中故(分五段竟)。

  ▲初十不得轻慢师长戒第一文前七门一制意二次第三释名四具缘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初制意者菩萨唯应谦卑敬让一切众生况于师长辄有轻慢违行之甚故须制也(制意竟)。

  二次第者善学佛子既物得戒宜须广修诸行修行方轨要须师授佛子若怀轻慢师长教授无由若教授无由行业无凭而立故次十重先制不得轻慢师长戒也(次第义竟)。

  三释名者于师及长心轻身慢憍痴自居应以供给供养而不行之立制防此故名不得轻慢师长戒(释名竟)。

  四具缘者有四一是师是长是德人二知是师等三故起轻慢心四身不敬养即犯(具缘竟)。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并有小罪以于一切含灵皆须敬故阙第三缘得中罪以于师长身心不敬故阙后缘得上罪以于师长起轻慢心故(阙缘竟)。

  六轻重有四种一约境有三品一于二师二于长友三于同类于此三境犯上中下罪可知二约心亦三品若以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若无嫌恨等心但由憍慢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忘念是下品三约对以三心对前三境如此绮互轻重可知四约事亦三品一不能卖身等二不如法敬养等三不迎送礼等上中下三品可知(轻重竟)。

  第七通塞者若夜黑暗烟云尘雾中不相识二若睡眠时他觉想三若重病四若病新差无力五若在座说法六若正听法护说者心皆无违犯如瑜伽戒本(通竟)若此经中一切不开(通塞竟)。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者。

  述曰此正释不轻慢师长戒文分三别一先应受菩萨戒(从初至诸佛欢喜是)二标起长师令如法供养(从既得戒已至而供养之是也)又可前是佛子应受戒此是佛子应随行(结曰)应受戒而不受应行供给而不行即是二戒同制也三违制结犯(从若不尔者至犯轻垢罪是也)就初文二一明应先受戒(从初至应先受菩萨戒是)二明受戒利益(从一切鬼神至诸佛欢喜是也)初明应先受戒略举三位一国王是粟散王及诸封王位国帝不得执权衡者是如此国帝子帝孙封国王等二轮王即金银铜铁等(各有数宝感应如前说竟)三百宦通一切文武官等此三贵位于其众生皆能损益若不受戒幽灵不护凭何威肃统领一切群生故云应先受菩萨戒也。

  一切鬼神救护王身至诸佛欢喜者。

  述曰此第二明受戒利益以受戒人上顺佛意故诸佛欢喜下惬群灵故得一切鬼神救护令其身心无诸灾厄职位长存。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下至而供给之者。

  述曰此第二标起师长令如法供养文分二别初标应供养师长(从而菩萨下至而供给之是)初标起师长中分三一生重心二见尊人三设敬仪初孝顺心者报恩敬养为孝奉行尊命名顺故(云云)恭敬心者谨摄三业名恭迎承礼拜名敬也(生重心竟)。

  见上座和上至同行者。

  述曰此第二见尊人略举六种上座者但是一切众集处为上首者是也二和尚者古师翻为力生道力由此人生故唐玄奘三藏义净三藏同称梵音邬波陀耶此翻亲教师以此人亲教弟子故有三种一十戒二具戒三菩萨戒和上谨捡详诸经菩萨戒师有二种一冥师即诸佛菩萨是二显师即人师传法相宛者是以此经云二师应问七遮故以人师传本释尊为和上即还以传法人师芤和上亦得故(云云)阿阇梨此梵短声也翻为正行以此人纠弟子之行故涅槃经第八云阿阇梨者谓于世间有圣行者也唐二个如上三藏师长声呼曰阿遮梨耶翻轨范师以为弟子作法则故六种不同一十戒二羯磨三威仪师四受业五依止六授菩萨戒(云云)四大同学者是同学大乘先受菩萨戒者五同见者同学大乘正因缘法中生正见者是(如云不妄语戒中释正见义竟)六同行者如三世菩萨法友心同行者是也又见亦名解行亦进亦是或同师或不同师但取同见或解同进修大乘行乘者俱堪尊重又释亦通小乘解行人亦堪尊重以究竟无别小乘一切同入大乘故故法华经四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也。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下至而供给之者。

  述云此第三设敬仪中违失明非也以生憍慢心故翻前恭敬心也以生痴心故翻前孝顺心也又于师不孝于长不敬又不敬曰憍自大曰慢长憍慢故名痴也此是违行之竟也不起承迎礼拜者是违行之相也。

  一一不如法。

  有二一于前六位一一人所各不如法供养等二于一切所须物中一一各不如法等又通论有五种供养一身业承迎礼拜是二口业称扬谦谢是三意业尊重孝敬心是四事物即七宝百物是五法供养即受持读诵如法修行是今文无口业及法供养若通准上下文并皆具五种供养若实贫穷无财供者终无开许空不供养可以令自卖身通在家出家位卖国城约王位所统曰国所据曰城卖男女者是本誓愿之男女故卖时无失所也又是菩萨重愿愿行至深故破生死恩爱于恩爱处舍而不着故卖男女成就行愿也(上二位约在家菩萨勇决持无著戒故卖国城男女)。

  七宝者。

  有二种一金轮藏臣等宝七宝者一金轮宝玉女马象珠玉兵臣主藏臣宝等(以[巳]七宝十回向菩萨作世间金轮王王四天下先咸得后皆能舍成无著戒也)又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五赤珠六车渠七玛瑙(此七宝十信十住十行已示粟散王等为成菩萨行愿舍而不着成无著戒也)。

  百物者。

  通一切所有或随法师所须而供给之或卖易供给务令尽力无所悭惜一切供给自成菩萨行愿。

  若不尔者。

  述曰此是第三违制结犯言若不尽力供养法师便成悭惜财宝自非于物无染无著清净愿戒无由得成然违本愿心故唯结轻垢实悭相应即波罗夷轻则结薄重即增深轻重成?随心可解(轻慢师长不供结戒竟)。

  ▲不得饮酒戒第二文前七门一制意二次第三释名四具缘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

  初制意者酒是惛狂之本损害之□一切过患由酒而生故大智论云饮酒三十六失能造四逆唯除破僧为患之甚特应制断(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制外不供给今戒制内无惛乱故次第明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饮是能防酒是所防能所俱故制名不饮酒戒(释名竟)。

  四具缘者有四缘成犯一是酒二起酒想三无重病(文殊问经云一切药不能治医师言唯酒能治故开通也)四酒一渧咽便犯(以小乘诸律不通想疑错等缘此义故有酒想故今文云若佛子故饮酒明知有酒想方犯)。

  五阙缘者如上四缘一一阙者或皆开通无犯纵犯亦轻(阙缘竟)。

  六轻重者有三一约境二约心三合辨一约境者即酒醇醴醨薄(境竟)二约心者即饮人少时多时长时又一一时中少分多分全分又一一分中自饮教他赞叹随喜一一心念随心轻重结业不同(约心竟)三合辨如前心境相对四句说之一长时饮酒心对染一切酒境(此业最重)二少时心对少境(此业最轻)三半长半少时心对半好半恶境(此业处中)四非长少时心对非酒境(此与无记恒心心相应亦可名持戒无犯也)余自饮教他等四位作句可以义准(轻重竟)。

  七通塞者如文殊问经同上引者是也又为救他生命难及自身命难为存生命成菩萨行又如末利夫人经为救彼无间业人故与同饮欢致息重业此皆开通理亦无犯亦是菩萨以众生病是故我病众生病愈我病即愈有心佛子一一隐心能于病行无染无著或方可行之矣(通塞竟)。

  若佛子故饭酒而生酒过失无量善者。

  述曰此不饮酒文分三一举酒过(文云故饮酒下至无量是也)。

  二出犯相(文云若自身手下至众生饮酒是也)三违制结犯(文云若故自饮下是)今初举犯过者而此经本传来既久有本云故饭酒而生酒过失无量又有本云加一善字云失无量善(学者应知)今依失无量善本释之言故饮酒者简痴犯无故也。

  失无量善者。

  以过多多故一切善失也。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下至及一切众生饮酒者。

  述曰此第二出犯相分二先出过酒器相次出饮酒相今初言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者此举轻以明重举浅以况深过器是轻是浅犹五百世无手若自饮教他饮定当多劫堕况梨也。

  何况自饮下至众生饮酒者。

  述曰此第二正犯相正是以轻况重文无赞叹随喜理有略无(酒过之相如前酤酒戒说)。

  若故自饮下至轻垢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受得戒若教他饮酒皆发惛狂塞他明达之慧由此尤故酒制也(不饮酒戒竟)。

  ▲不得食肉戒第三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凡为菩萨者只合舍自身肉济一切命何容断大慈种作众生怨食他血肉非理至甚故须制也(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离惛乱之饮今离损命之食故次生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佛子是能食之人血肉是所食之味立制防此故名不得食肉戒(释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肉(以非肉无犯故)二是他肉以食自肉无正犯故三起肉想(以错误无犯故)四入口成犯(具缘竟)。

  五阙缘者如上缘中阙一一缘或轻无犯可解(阙缘竟)。

  六轻重者分三一约境二约心三合辨初约境者有四一如一切胎衣是无命肉二自死鸟兽残肉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小乘教中为净肉也)四见闻觉知处分杀等肉论犯四种并同论业如次能轻后重(境竟)二约心者就恶心中分三少时多时长时食肉心等就一一事中少分多分全分食肉一一分中各有自食教他赞喜等食肉心如是等心造业轻重思之可解(约心竟)三心境合辨者轻重四句类前说之得罪轻重可解(合辨竟)。

  七通塞者约别教三贤位人以不见机一向皆塞初地以上见机而作或以食肉因缘令诸众生发菩萨意成菩萨心断恶生善破惑见理故应为之(通塞行竟)。

  云若佛子食肉下者。

  述曰此不得食肉戒文分三一举不食肉意(文云从佛子下至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也)二明食肉得无量罪(文云即章一勺是)三违制结犯(文云若故食者犯轻垢是)今初为二先举不食肉意(从初至而舍去是)二制断(文云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就前先标起不得食肉如文一切肉不得食也次释不得食肉意文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故谨按入楞伽经断肉品中有十义故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文广不出)此断大慈悲种子是一意众生舍去又是一意又一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见食肉人悉皆怖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又诸经说食肉人口四边连头常有血肉光或时令众生得见所以怖走(楞伽悲华大云一切智光仙人经涅槃经等广说断肉善学佛子于心行之于事无令漏失)。

  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者。

  述曰此第二制断食肉也。

  食肉得无量罪者。

  述曰此第二论食肉罪报如论经中同说食肉之人一者短命二多病乃至贫穷诸衰以自庄严故(云云)。

  若故食者犯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法犯也。

  ▲不得食五辛戒第四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凡诸佛子理应香洁其身奉事一切贤圣何有食啖五辛臭气?㶿薰坌贤圣善神舍离恶鬼侯授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制有命之身分此戒制无命之五辛故其次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能食佛子为能防五辛色类为所防立制遮断故名不食五辛戒也又恶习嗜欲为能防荤辛种类为所防能所双制故名不食五辛戒也(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五辛二起彼想三无开缘(若重病救命见机度生等开)四入口便犯(具竟)。

  五阙缘者如上四缘一一阙者戒轻无犯可解(阙竟)。

  六轻重者约境有生熟气有泼盛心有忻厌耽舍轻重三时三分四位类前可知(轻重竟)。

  七通塞者若自重病更无药治见机救生利益安乐理应并通非此等缘一切皆塞(通塞竟)。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下者。

  述曰此正是不食五辛戒文分三一标不得食五辛(文从初至兴渠是)二正唱制断(从是五种至不得食是也)三违制结犯(从若故食下至犯罪是也)今初标不食中先标五辛次列五数今初不食五辛者总标也大蒜茖䓗慈䓗兰䓗兴渠者列数也此中五辛与五辛经及诸处色数有别诸处以薤薢䓗䔉兴渠为五今经革䓗者相承是山䓗也诸山人言臭于人间䓗也慈䓗者胡䓗是也兰䓗者人家园中种者是兴渠者有说芸薹是有说阿魏药树是又说海南山中自有兴渠臭秽难近大蒜人所常食可知(云云)。

  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者。

  述曰此第二正唱制断也。

  若故食下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也(不食五辛戒竟)。

  ▲不得不教悔罪戒第五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若佛子见一切犯戒之人应方便晓喻教令忏悔复本清净即是自利利他正法久住而乃舍四等心弃本誓愿不教一切犯者忏悔而同住同利此则令法门尘垢同法义亏自行不成清浊同事三聚正因不立摄生之义令乖非菩行故须圣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则自清己身今戒不与杂秽恶行者同事故次制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一切犯戒名有罪而菩萨不教悔过名无慈自他俱非清浊同事戒防此失故云不教悔罪戒又若佛子不以慈悲教授一切名不教忏悔乃令一切犯戒之者现种恶因当受恶果立制防此故云不教悔过戒(名竟)。

  四具缘有五一是犯戒众生二知彼有罪三无别开缘四无慈悲故覆藏彼罪五共同法利便犯(具竟)。

  五阙缘者随阙如上一一缘或轻无犯(阙竟)。

  六轻重者犯五八戒者不教悔过教义名轻犯十戒具戒七逆等不教悔者长劫受苦弥成菩萨无慈悲甚故重又若以理论诸法平等戒随情别菩萨违理不教一切悔过如今戒结一一同犯轻垢也(轻重竟)。

  七通塞者自无五德十德他不信顺理通无犯若实有德轻心慢心不教悔过此则无慈故塞(通塞竟)。

  若佛子一切众生犯八戒下者。

  述曰此不教悔过戒文分三一标起一切犯戒应教忏悔(从初至应教忏悔是)二出不教忏悔共同法利(从而菩萨至一众住说戒是)三违制结犯(从而不举至犯罪是)今初先列一切犯罪相(从初至一切犯戒罪是)次应教忏悔(文如章门)今初八戒五戒十戒此三种戒若小乘中通道俗受此已上十戒即十善戒故若以十戒为沙弥戒者即唯道非俗即是今经十重通六道一切受得毁禁者沙弥十戒中煞盗淫犯者禁为毁比丘四重尼八重此经十重犯者并名毁禁(云云)又犯一切制戒不同轻重皆名毁禁七逆者如后戒说之八难者古师云是三涂八难(解曰)此八难是生死人受报之处非是举罪忏悔之因故不用今准地持论中说菩萨戒有八重法与今经十重大同而菩萨犯八重者生八难处即以八重八难之因令菩萨举处忏悔因中说果故名八难也(云云)。

  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者述曰此次明应教忏悔(云云)。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住说戒者。

  述曰此第二明菩萨作而不作不教忏悔不应作而作同住同僧同利同说戒是(云云)问曰如受五戒八戒人此是俗人何处得与菩萨同住同利说戒耶答此有两解一但受五八戒人不乐听闻菩萨戒即如来问不与菩萨同住说戒若是有情心信向大乘难受五八戒而欲听闻菩萨大戒佛亦开许故上文云但有心向戒解法师语皆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又本业经云菩萨法师先为其人读诵解说令心开意解然后为受故但受五戒八戒人亦得与菩萨同住说戒也(云云)。

  布萨者。

  此翻长养净法佛令弟子半月半月修捡自身心有犯戒亦惭愧忏悔长养成就清净行业故名布萨(云云)。

  而不举其罪下至犯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法犯(不教悔过戒义竟)。

  ▲不得不供给请法戒第六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如涅槃大品经同说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是故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所以法在人尊有法人重故便舍憍慢除倨傲百里千里迎来送去六时请法乃至为法灭身而菩萨反纵憍慢生患恼心倨傲于人轻侮于法失法利甚故须制也(意竟)。

  二释合后名者悭蔽自缠名不供给轻人慢法故不行请大圣哀愍制戒防之故名不供给不请法戒亦名不尊人戒法不孤运弘之在人人不自成要资法立心怀我慢自大贡高故名不敬法鄙吝所须故名不重人财法路塞良为悭慢戒防此失故名不敬法重人戒(名竟)。

  三次第者前戒于犯者不教悔过今戒于有德者轻人慢法故相次生也(次第竟)。

  四具缘有四一实是大乘见行人二无别开缘三起悭慢心四不供养请法便犯(具竟)。

  五阙缘者若是小乘不同见不同行人即阙第一缘余缘阙者可解(阙竟)。

  六轻重者约人有三一解行过已堪为轨范而不敬请应重二解行同己人不敬请少轻三解行劣已无犯(人竟)约法者若实解大乘常住经律人不敬请则重若大小乘各半解半未解人不敬请稍轻若唯解行小不解大乘者无犯(法竟)。

  七通塞者若菩萨慧眼法眼开发知时非时善识人达法理通无犯未至此位一切皆塞故华严十方补处菩萨亦皆请法也(通塞竟)。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下者。

  述曰此不供给请法戒文分三一明制戒缘(从初至千里来者是)二正明制戒(从即起至灭身请法是)三违制结犯(若不尔者是)今初见大乘法师者此总标大乘异小乘学人也。

  大乘同见同行者。

  以大乘学人见行不同以不同故今文别简出取同见行者来入僧房舍宅城邑即应供请也。

  百里千里来者。

  明为弘宣大法故远来传授也。

  即起迎来送去下至灭身请法者。

  述曰此第二正制戒日食三两金请法重人故举宝物中重者金是故云日以三两金供养又以传法师替补佛处说佛教诫故消此供养如谤佛经中说谤佛罪轻谤法师罪重若供养法师则为供养佛等法华经法师品说若人一劫谤佛其罪尚轻若人须臾骂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由此言之以凡夫法师佛处处大乘中说敬法重人如未曾有经诸天脱天衣上服为座请野干和上说法涅槃经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许舍身命供养罗刹大品经萨埵波仑菩萨行打骨髓为求般若如是等说菩萨敬法重人不惜身命故此经文为法灭身请法是也。

  日日三时供养请法师三时说法三时礼拜者。

  述曰为菩萨者自未证真法身未立居地前位理合有疑即闻见胜便请亦何限时节或三或六若入初地已上一一念中问十方佛及大菩萨一切法义此三时者制住四十心位人未能于念念中问法请益且制今日夜各三时即日朝中晡即初夜中后故云三时以住居凡位制令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也。

  若不尔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不敬法重人戒亦名不供给戒竟)。

  ▲不得懈怠不听法戒第七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凡诸佛子应持经律诣讲法处听受咨问以自资神益智成法身慧命而乃懈怠懒惰应往不往应闻不闻长己无智减损慧命故劳圣制(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令请大法今戒令听大法故次来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有讲法处成立法身心怀懈怠不往听受圣防此失制戒御之故云懈怠不听法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新学二有讲法处三无别开缘四不往听受便犯(具竟)。

  五阙缘者类前可知(阙竟)。

  六轻重者约人有三一大小俱讲二讲大不讲小讲小不讲大前二重后或无犯若受威仪戒如来制后亦有犯故(轻重竟)。

  七通塞者若自知法身慧命既成立则通余并塞(通塞竟)。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下者。

  述曰此懈怠不听法戒文分三一举戒缘(从初至有讲法处是)二正制(从是新学菩萨至听受是)三违制结犯(若不至下是也)今初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者述曰讲法两学总通一切佛法毗尼者此翻为灭能灭五住烦恼(即大乘中说灭能灭一切烦恼义也)若以小乘有漏木叉能灭身口七支恶名为灭者(此约威义戒释也)若定共戒道共戒能灭九十八使者(此小乘无漏戒也)经律者通一切大乘经律也若菩萨晓了己身有佛性戒故如涅槃经住实智用权智者则不与一切小乘而相违背虽听学小乘而知是佛权智摄诱一类终归大乘而学佛方便即不犯次后背大听小戒若不得此意即犯背大向小戒也。

  是新学下至听受者。

  述曰此第二对缘正制也。

  若不至彼下。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懈怠不听法戒竟)。

  ▲不得背大向小戒第八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为菩萨者住十信之位十住之位名习种性人唯舍邪法皈正法背小乘入大乘今乃舍正皈邪弃大习小本原种性遂被尘蒙佛子之行顿成乖僻违行之甚故劳圣制也大般若经戒品云若菩萨设殑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由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意竟)。

  二次第者所戒令离懈怠制使勤学今戒制不许学习二乘外典故次来也(次第竟也)。

  三释名者不了己身有佛性故背大不别权实教义故向小能所合目故名不得背大向小戒又不善习应常住种性故背大不别邪正是非故习外立制防此故名不得背正向邪戒亦名不得背大习邪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大乘法二起彼此想三心背言非四舍大受小便犯背大向小向外亦尔(具竟)。

  五阙缘者例上释之(阙竟)。

  六轻重者约境者大乘有随转理大乘如十二部中四阿含经中说三无数劫修道百劫修相好三十四心入相成佛等是名随转大乘以此经中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二常住大乘即事严此经一切般若方等经法华涅槃等是名常住大乘以此等经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当成佛背此等经名心背大乘常住经律也故重约心者凡夫痴暗心性不定或泛尔迷或信心随缘则转疑犹豫不决故转以心退转故背大向小向邪如是转迷疑生背则轻转信生背则重种种广说(轻重竟)。

  七通塞者若圣种性未成法身未立一切皆塞反上则通(通塞竟)。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者。

  述曰此背大向小戒文分三一背大(从初至言非佛说是)二向小向邪(从而受持至邪见轻律是)三结犯(如文)今初心背大乘常住经律如前释讫。

  言非佛说。

  恶习熏心故言非佛说此据初习二乘邪见人未见邪见恶见可以结轻若成邪恶见即是谤法如上结重。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邪见经律者。

  述曰此是第二向小向邪也二乘者即声闻缘觉乘法唯说无常苦空无我不说常住佛性故言外道者如西国九十五种外道此国数种外道等法皆不得习学恐成恶见邪见故恶见邪见与诸恶杂染同趣故名恶见执着断常名邪见故言外道法律是恶见邪见经律也又学杀牛杀羊祠天愿得生天等法故名邪见经受行鸡狗等戒名邪见律又学断常二见拨无因果等法名邪见经律又行服气服水等法名邪见律故名邪见经律也。

  犯轻垢罪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背大向小戒竟)。

  ▲不得不看病戒第九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凡称菩萨以慈悲喜舍为体拔苦与乐为用何有见病不救乖体失用圣防此失故须制也又诸疾病人爱惜性命恐死堕落佛子慈忍供给可须说法安慰爱养令差即是施与长命色力安无碍辩顿违此行故须制也又不受长者请经云佛自看病比丘洗浣说法告诸比丘汝等舍父母兄弟唯有师僧同学何不相看种种呵已现金色身皆从看病因缘故来何况凡下(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为背胜上法故制今戒为舍悲愍故制又前戒于法违背故制今戒终生不济故制(次第竟)。

  三释名者病苦邻死舍而不看能所合利故名不得不看病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病苦二起彼想三自无病四起嫌舍去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并类上思之)。

  若佛子一切疾病人下者。

  述曰此不看病戒文分二一举缘(从初至皆养令差也)二举违行结犯(从而菩萨下乃至轻垢罪是)今初一切疾病人供养如佛无异者述曰举上比下故云如佛无异言使菩萨心行平等于八福田无二无别故云病人如佛无异(此令以理观小心看病也)。

  八福田第一者。

  述曰八福田者有人云一旷路造美井二水路造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养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会(未审出何圣教)又有人云三宝为三四父母五师僧六贫穷七病人八畜生(亦未见圣教文)又贤愚经施五人得福无量一知法人二远行来人三远去人四饥饿人五病人加以三宝亦名八种福田今依本经戒中自有八种福田三宝为三四父母五师僧六弟子七诸根不具八百种苦以此义故从初举佛子平等心看病人与佛无异者是也又不受长者请经云佛自看病洗浣病者及洗衣物晒褁讫集诸比丘种种呵责说法已告诸比丘佛法僧宝无可须待一切病人有所须待要人看待然可得差故看病福田于八之中最为第一。

  而菩萨下者。

  述曰此第二举行以制若佛子于一切病者先有嗔恨心今应舍嗔恨心而行救济若怀嗔恨心不救济者失慈悲之行成怨结之业故犯即轻垢罪是也(不看病戒竟也)。

  ▲不得畜诸煞具戒第十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唯应广积财法利乐众生而反畜杀具深乖慈忍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防自身不能济病今戒防非法煞具唯行慈济故次来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煞具损害畜长嗔怒违慈既深立制防此故名不畜煞具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煞具二有彼想三无开缘四故畜成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准上说之)。

  七通塞如涅槃经第三金刚身品云于末法中初护正法令与优婆塞等执持刀杖而相随逐口常宣说方等大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知是人不名破戒名护法师此通也又一切人施者口应报云出家人法所不应畜檀越回易如法布施其福甚多或未回易间暂时隐处安置亦应无犯余一切皆塞(过塞竟)。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者。

  述曰此不畜煞生具戒文分二初戒缘(从初至一切不得畜是)二举违行结犯(从而菩萨下至犯罪是)今初为二先举一切煞具(从初至杀生之器是)二制断(如文一切不得畜是)。

  而菩萨下者。

  述曰此第二举违行结犯菩萨断怨行乃至煞父母尚不如报况故畜刀杖者结犯(不畜煞具戒竟)。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者。

  述曰结前十戒劝学奉持也。

  下六品中当广开者。

  述曰此是以今本之略指大本之广故云下六品中广开也(结前竟也)。

  ▲不得故作国贼戒第十一文前七门(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和诸违诤令息相害而反作国贼令兴师相煞者为害滋甚故劳圣制又别意有六一招彼此讥嫌故二两发怒害故三两成乖诤故四兴师相伐故五非四等行故六业道深重故为此伤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制畜煞具今戒遮为军使故次第也(次第竟也)。

  三释名者为国传语名国贼两军相合或名相煞立制防此故名不住国贼戒亦名不作两国通使戒释云鲸敌胜负名两国传彼此语名通使戒互觇盈虚兴师相伐制戒防此故名不作两国通使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二国二军二有恶心为利养三传彼此语四彼此知闻便犯若令两国相煞传者有煞心一一人死即犯煞戒夷罪又犯两国通使轻垢罪(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准上说之)。

  七通塞者若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神通力用立之以等力降伏使和安者来往并通余皆塞也(通塞竟)。

  若佛子为利养。

  述曰此不作两国通使戒文分三一戒缘(从初至无量众生是)二正制戒(从而菩萨至故作国贼是)三违制结犯(若故作下是也)今初为利养者望得赏赐故又望爵禄故恶心者或自有恶心或为亲识国家作报怨心是恶心故云通国使命命兴兴师师者众也帅也谓帅众人煞无量众。

  而菩萨不得入军往来者。

  述曰此第二正制尚不得往来况故作国贼也。

  若故作者。

  述曰此违制结犯(故作国贼戒竟)。

  ▲不得作贩卖戒第十二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唯应舍身命财舍而不着财法二施周给一切不可内怀贫利外行贩卖或因此行枉押埋没煞盗之业潜兴自行既亏招他讥谤杂染之甚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止为国贼故制今戒遮贩卖良人六畜等物况于诸色埋没故制故次第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炫诱规利故名贩卖立制防此故名不贩卖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是犯境有四(一良人二奴婢三六畜四盛死之具)二随起彼想三正卖四事成即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准上)。

  七通塞者若小乘诸部经律为三宝建立修持听畜良人奴婢六畜等使用若别人不许唯以出家五众为三宝事直买直卖无心贩易理通余并塞盛死具者诸佛教中唯有水火林三葬终无许用盛死人具何况卖贩行非法耶(通塞竟也)。

  曰若佛子故贩卖下者。

  述曰此不贩卖戒文分三一举犯缘(从初至盛死之具是)二正制(从尚不至教人作是也)三违制结犯(从若故下是也)。

  六畜者。

  述曰俗书周礼云牛羊犬马豕鸡为六此随世言六理实无六畜通一切畜生皆不得贩若贩卖者即是十六恶律仪摄故(不贩卖戒竟也)。

  ▲不得无根谤毁戒第十三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有四一为护十重中说谤毁他等三重戒故二为令不恼诸好人故三为护佛法无丑恶过失故实恶尚不许说何况虚起谤耶四为离招重业累故(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于下利不贪故制今戒于上人无谤故制(次第竟也)。

  三释名者非见闻疑等恶事名曰无根枉恶熏心而语名谤立制防此故曰不得无根谤毁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境实好人二知无恶事三起恶心四发言谤毁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同上)。

  七通塞若痴狂心乱又初地以上见机而逆化之可通余并塞(通塞竟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者。

  述曰此不得无根谤毁戒文分三一举过(从初至十重是)二举胜立制(从父母兄弟下至慈悲心是)三违制犯结(从反而至垢罪是)今初以恶心者明用三毒七毒或怨嫌心或诤名利眷属胜他等种种恶心皆是起谤之因故(云云)。

  无事谤他者。

  述曰即是元无见闻疑三根等事故云无事恶狂重心而语故曰谤他此两句是总余良人至贵人等七种父母兄弟六亲是别若广说者即应以上一句历一十七种人一一皆言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言犯十重此句亦总(文不次义如是)七逆如下释十重六亲孝顺慈悲等并如上释章门云举胜立制者以父母兄弟境上孝心易成故又对余境亦同父母故。

  而反更加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不无根谤戒竟)。

  ▲不放火损烧戒第十四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护煞盗罪恶心放火连炎蔓莚损害深广怨嫌极深大圣哀愍故立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不令损恼人故制今戒不令损依报故制故次第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放火起炎名曰损烧立制防此故名不放火损烧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山等境二起彼想三以恶心四放火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说之)。

  若佛子以恶心故者。

  述曰此不放火损烧戒文分三一举过(从初至九月放火是)二举损正制(从若烧他人至不得故烧是也)三违制结犯(从若故下是也)今初云以恶心者简非慈心救物也放大火者简非小缘错误也烧山林旷野者此明所损弥广也四月乃至九月放火此是约时明损生恼害尤多以从四月乃至九月方寸之地有多生今故举制也。

  若烧他人家屋宅者。

  述曰此第二举损立制以烧山野元是无主火随风势烧他人家屋宅城邑乃至一切有主物故云不得故烧此正立制若有主无主山野并不得烧。

  若故烧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不放火损烧戒竟也)。

  ▲不得邪僻教他戒第十五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唯应以大乘教化一切众生令速成佛乃以恶心嗔心教他二乘外道邪僻之法(外道名邪二乘名僻)流转生死不达其本源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遮其外损今戒护其内益故次来也(次第)。

  三释名者外道法邪二乘法僻佛子以此施他有损自他立制防御故名不邪僻教化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所对人二以恶心三教二乘外道法四前人领受即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

  若佛子自佛弟子者。

  述曰此不邪僻教化戒文分二一应教化以大乘之法(从初至次第法用是)二教化邪僻之法结犯(从而菩萨至结罪是)今初及外道初入佛法佛子应以慈心教以大法。

  教解义理者。

  述曰法界法性名大乘理佛种佛性是大乘义(并如上广释也)使发菩提心以解义理故伤轮转发大誓愿断恶修善名菩萨心发十心者有本云发十发趣心俱得长养心即十长养金刚心即十金刚(并如上释)一一解其次第法用如是三十心位一一位皆有体用自行化他赞喜等次第法用(并如上释)。

  而菩萨下者。

  述曰此第二教以邪僻结犯亦名教以二乘外道法故结犯恶心瞋心二乘外道邪见论等(并如上释)言横教者以二乘外道法不正入佛法之义教授他人故名横教也(不邪僻教化戒竟)。

  ▲不得惜法规利戒第十六文前(同上)。

  初制意惜法有四一畏他胜己故倒说二规他利故倒说三或求他五欲色境故倒说四罔冒他故倒说此等皆是初心菩萨尘垢故劳圣制又制此戒为护前悭法重戒又为摄护新学佛子令入大乘正法故又为令说者听者俱成大乘种性传灯不颠倒故(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应教而不教不应教而教故制今戒为惜法规利不应时而说故制(次第竟)。

  三释名者吝护正法名为惜法内规利养名规利戒防此失故名不得惜法规利戒(名竟)。

  四具缘有六一有来求法二实自解法三无开缘四规他利五倒说法言六前人闻知即犯(见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

  若佛子应好心者。

  述曰此不得惜法规利戒文分三一先制自学(从初至解义味是)二制教他学(从见后新学至开意解是也)三违制结犯(从而菩萨下是)今初应好心简不是求利杂染等心也先学至义味是自学成立也。

  见后新学下至心开意解者。

  述曰此第二制教他学有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有事有理两种如法如烧身臂指等行此难行能行难作能作此事如法为说也理如法为说者即是教诸新学菩萨观身观一切众生一切贤圣一切法亦如也众生圣贤亦如夫如者不一不异平等无二如是心心寂灭念念真如住正法故亦不分别自身他身自事他事自行他行远离恐怖身心豁然与真应名理如法为说戒净名曰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即标事理两种如法为说竟。

  为说一切苦行下者。

  述曰此是释事理两行为二先释事行次出理行今初苦行烧身臂指供养凡圣者以菩萨心住平等清净法界观心佛众生一如无二如以真如心而行行苦行舍身臂指所以虎狼狮子饿鬼畜生而无差别平等施与而供养之(事如法竟)。

  云若有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者。

  述曰此第二释理如法应教新学菩萨展转为一切众生说次第道平等道名正法使心意解也故华严经曰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差别无差别一一次第道诸戒平等是无差别差别平等道中迷悟深浅是佛依二谛为众生说于佛真如清净常一也。

  而菩萨为利养故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言为利者情有规求应答以大乘事理苦行如次前说故云应答乃以小乘杂碎事行非平等理行而说者故云不应答也。

  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

  述曰先简非次显是初简非者有人云以小乘戒定慧门不以先戒次定后慧为倒说经律文字(弹曰)此是声闻二乘法今经若教他二乘经律犯轻垢罪(一非)又师云为人说法前后一者中着前后令乖义理谤三宝说是佛所说则为谤佛言法如是则为谤法复云僧同此说则是谤僧(议曰)此解有通有塞塞者不简说大小二乘教又不简大小二乘谤三宝心口是何心口故是塞通者一往通望名教作义示有通(简非详识竟也)。

  次显是者略作三义释之一约教位释不谤三宝二约修行释不谤三宝三结会不谤三宝初约教位不谤三宝者如涅槃经云若人八恒河沙诸佛所发菩萨心然后始能不谤三宝正法又涅槃第三十七迦叶菩萨品云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引说言八圣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八圣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人亦名谤佛法僧是故我于戒经中说有二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二者难信不解故善男子若人有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善男子不信之人颠恚心故(贪痴慢等例准瞋心)说言无有佛法僧实信者无慧瞋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说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无智慧故是人能谤佛法僧宝(已上涅槃经文不添入语除注)议曰经言心口异想异说者以是凡夫心想见倒以自覆蔽故名异想由想颠倒熏动口业故名异说是故名为心口异想异说能谤三宝也正约信者十信十住第六正信住以前遇恶因缘退者无恶不作能说异法能谤三宝遇善知识进入第七不退住常以般若圆明自照故说法化人不谤三宝乃至妙觉三十六位人说法教化一一皆能称法界法性不谤三宝(广如仁王本业二经明之约教位释竟)。

  二约行者十信位人还以信进念定慧回不护戒愿等十心为进修之行若佛子信三宝性相常住无变生死轮转犹如循环如是生死异动不动异自行教化此别教菩萨修行信心也若观生死即而生信心了了分明通达生死空寂即是无二无别如是自行此信教他赞喜等此是圆学菩萨修行信心也进念定慧等九法修行一一皆有别圆二种行唯以义可论结会谤不谤义也(约修行不谤三宝竟)三结会者涅槃云有信无慧能谤三宝有慧无信能谤三宝者此等经自释云有慧无信增长邪见以瞋恚心故谤佛法僧有信无慧颠倒解义令闻法者谤佛法僧故云心口异想异说皆谤三宝(此多约别教别相信慧不融故云谤三宝是也)若菩萨如华严十无尽藏品说信一切法性相常住不生不灭同真际等法性若菩萨住是信者所有慧身不从他悟信慧圆融一体一相能以自行化人者真名不谤三宝(结会不谤三宝竟不惜法规利戒竟)。

  ▲不得依势乞求戒第十七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谦下无碍利生益物而反倚恃乞索打拍横取钱物违慈之甚故须圣制又别意有三一护前盗戒故二乖自慈济故三倚势恐他失所化故(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他来求法倒说成谤故制今戒非分倚势恶求多求故制故次明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假托官力名倚势恶取无厌名乞求立制防此故名不得倚势乞求戒(名竟)。

  四具缘有六一为自名利二故近官等三倚威势四逼恼他人五恶乞他物六人入手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说)。

  若佛子自为饮食者。

  述曰此不得倚势乞求戒文分四一自行恶求(从初至多求是)二教他恶求(文如章是)三无慈孝心(文无慈孝心是)四违制结犯文(不倚势乞求戒竟)。

  ▲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第十八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内成己德外益他人而乃内实无知外欺一切诈为知解故劳圣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倚势强乞故制今戒诈言知解故制相次来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隐无知解诈言知解为人师范自诳诳他立制防御故名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名竟)。

  四具缘有四一随不习学二性非愚痴三隐迷诈解四与人授戒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准上)。

  七通塞者若痴狂心乱立性闇钝勤学未成又如法为说千里内更无人为戒师救彼死畏病苦应告他云某甲随力随分而说受者通也余并塞(通塞竟)。

  若佛子学诵戒法者。

  述曰此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戒文分三一制学知解(从初至佛性之性是)二实无知解(从而菩萨至解一切法不知是)三违制结犯(从而为他人作师下是)今初制学知解戒法者谓一法即是光明金刚宝戒是名戒法若三法即三聚净戒是名戒法若二法即戒体戒相(体者从师顿受得是相者十重八万略则四十八是)如是准本业经三聚净戒摄受一切佛法故须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义者十重八万所诠之义理者凡圣本源清净之理学习知解如此义理名为佛性之性义也)。

  而菩萨者。

  述曰此第二实无知解文分三一实自无知解(从而菩萨至戒律因缘是)二欺诳自他(从诈言至他人是也)三结自无知解(从一一不解至不知是)。

  而为他人作师者。

  述曰此违制结犯去圣时远人多嬉犯自他俱堕如何出离也(不知解作师授戒戒竟)。

  ▲不得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戒第十九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见人少善便称赞也何乃内怀恶心两舌欺谤积亹由此无恶不造大圣哀愍故须制也(意竟)。

  二次第者前戒自无知解故制今戒谤他贤人故制故次来也(次第竟)。

  三释名者两舌来往故名斗遘两头矫设端绪故名谤欺贤人立制防御故名不得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戒亦名不得两舌戒亦名不得离间戒(名竟)。

  四具缘有五一内有恶心二见他恶行三谤以恶言四矫传彼此五彼此作恶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

  若佛子以恶心故者。

  述曰此不得两舌戒文分三一叙制戒缘(从初至菩萨行是)二制戒意(从而斗遘至不造是)三违制结犯(从若故作下是)今初以恶心故者种种嫉妒心欺陵心憍慢胜负心朋党爱见心不省己过心常讼彼短心如是缠缚相应心皆是恶故。

  见持戒至行菩萨行。

  此是贤人以恶心者见生欺谤故名制戒缘也。

  而阙遘至不造者。

  述曰此第二制戒意佛意不许行两舌令彼此造恶故。

  若故下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不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戒竟)。

  ▲不得不救众生苦戒第二十文前(同上)。

  初制意者菩萨初发心时救度一切众生而乃见他杀害无救度心违慈行甚故制也(意竟)。

  次第者前戒见贤欺谤故制今戒见生不救陷他受苦名生苦难能所合目故名不救众生苦戒([名]竟)四具缘有四一内无慈济二见人杀生三舍而不救四命断及不讲戒便犯(具竟)。

  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准上)。

  若佛子以慈心故者。

  述曰此不得不救众生苦戒文分三一制应作(从初至生生受生是)二应救应讲(从若见世人至生人天上是)三违制结犯(若不下是)今初应作者菩萨以无缘慈悲观三界六道舍身受身同禀四大若杀彼者即是我身本体以其一性一相一体一用一行一位一因一果平等平等无异身我本体者□□□□相续行杀生业故。

  若见世人者。

  述曰此第二应救应讲或先救次讲或先讲次救随便宜行要以慈心救令于怨亲平等平等所以父母亡日今为讲戒同一切众生与第一乐故云解其苦难得见诸佛也。

  若不尔下者。

  述曰此第三违制结犯(不救众生苦戒竟)。

  如是十戒下至广明者。

  述曰此是结略指也(二十经垢戒竟)。

  梵网经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