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0659 涅槃经会疏

No. 659-A 新刻涅槃会疏序

  涅槃一经。实法王之顾命。慈父之遗嘱。为臣为子。理合循奉。其在上代也。讲宣甚盛。名匠继出。立为涅槃宗。河西光宅等各有制述。及唐之中叶其宗寖微。而诸师章疏亦追代湮没。殆靡有孑遗。独岿存于今者。我章安大师之疏而已。意其必深契佛意。为诸佛护念耶。抑复八障五难磨而不磷。精诚之所贯。魔外无能遏绝者欤。涅槃命脉赖系是一疏。不啻九鼎一丝之惧。苟为云仍者。宜应谒心致力爱重护持也。但恨从来经疏各行。艰于照对。明万历中有僧圆澄始分会。以便学者。其志则佳矣。然擅事笔削。搀以私语。泾渭混淆。疑误后进者不少。牧女添水。对面忤经。将恐其福不补其失焉。守笃纯公慨然有雪冤之志。遂取藏中单疏。直会入经文。不敢增损一字。使人披云雾而见天日。不亦快乎。因号为涅槃新会疏。公没后大心缁流戮力镌版弘通。顷者梓事告竣。乃赍一本谒余求序。余抚卷叹曰。呜呼此亦诸佛护念精诚不磨之使然耶。乃佛祖假手纯公其人而襄事者非耶。不然。其袪蔽反正。何如斯之速且着也。则纯公之真为忠臣孝子也。亦可以验矣。我岂得不毗赞称扬而乐预顺孙之列乎。遂序附之。

  天明六年龙次丙午八月
前天台座主准三后一品亲王公遵撰

  新刻夹科大涅槃经会疏凡例会刻之举。务在使学者省参考之劳直见经旨矣。钻摇既善。醍醐可获焉。向有圆澄会疏。专贵贯通。苟要适时。而错综添削。损伤实多。且由首列两祖之名讳。至令无识之徒。或有误认此为真不。复阅全疏者其害岂小小哉。余深痛之。欲改会者久矣。顷日复遭诸贤劝奖。于是乎敢从事于斯也。其式不敢以己意辄出入一字。庶乎以袪伪妄。归于真正矣。首题所标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者。乃余之所置也。南本正是所释。简非未治会疏。即随科分章。以疏会入经文也。凡原本经三十六卷。疏一十五卷。今之会疏亦三十六卷成。盖调卷虽互有盈缩。初以疏从经卷次。所以无增减也。而疏题表轴。不敢失其处矣。凡昂一字者经文。低一字者疏文也。而句之逗之。傍施教读。或闲圈发。以便幼学焉。凡所会经文。一依宋刻。但文字舛差章句错置等诸可疑者。仇对明本高丽本等。悉标格上。以充研详或今所会之经。其字与疏之所牒异。而有他本与疏牒同者。则纵复无异义。亦标出之。以使识古今之异同也。凡本邦流布疏本有其二版。一宽文中坊刻者。一则活字版也。其坊刻本虽稍有误脱。大体胜于宋明本矣。今依之为体格。而其误脱者。据宋明本。或比活版。参考补治。乃成一善本。且如第一卷。治者名之下剩一述字。宋明无之为正。乃依而删之。第三十六卷末。从经教讫疏尽四十三字。彼具而此阙。则据而补之等。其他涉于两可者。例标格上。以备考阅。凡经疏原本字体正俗相半。今多改从正。而如经中棱严傎倒淫欲等。则故仍存其字焉。凡疏之文。或前段文尾与行俱尽。无复余地。连接次章科首。乍见难别。今以﹂断之。令起尽宛然。凡疏分科于前。而后有牒科释者。又有直释者。远近脉络。卒难照应。今悉造科系系于句首。以俾不泣岐略。凡疏中有空科无经文者。又有两科节一文者。理必不应。虚张重施而有此者。盖当时既有异本。文之阙具不同。此亦得非后来写脱乎。如高丽本。句体颇婉。而又其字与疏所牒合者多矣。则章安所览之经。今时俨在。亦不可知焉。然其经本孤山既不得见。今捡多本。竟无合者。且准三德指归抄。属虚科两科而已。凡今之分章配科。大都准元刊科经。科经是峨眉正师与诸友所徴析。而武林度师重加仇订。可谓精审焉。但细科之于疏。有不可分会者。又或未详者。则亦不无疏也科也。交考裁度焉。疏原本第十五卷末从缯絷缠体。去有一纸半余文。乃是后分疏文。而宋明本所不载焉。此宜应会于后分经文。但其文残缺。不可复料理也。其全疏搜求有年。今尚未审存亡。如犊思乳焉。切望后贤竭心于此。全于如意珠也。第六卷四依品疏云轻[怡-台+藂]。捡于字书未获其字。今不敢私易。标异于格上。以待博瞻。然恐[火*藂]字之讹也。如经轻躁之字。亦作懆训燥。燥[火*藂]音义稍近。则或亦可训[火*藂]也。若尔岂本是轻[火*藂]。而误作[怡-台+藂]邪。孤山圆师治定疏科文凡十卷。关系经文。大有益于学者。若离于此。则指归抄亦未得为全书。故今镂梓共流通也。然圆澄有引指归抄。而分科乃取正师。又正师科经之际。无一语之及此。想斯科文早逸于彼地耳。本邦浓之长泷寺古藏幸传宋刻者一本。但疑误颇多。既无异本可以考。却质之疏略加隐括。若至于后分疏科者。疏既不全。亦随关于参订云尔。

  No. 659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一

  涅槃经疏卷第一

  顶法师 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序品第一(卷第一)

  三 藏 昙无谶 译梵

  沙门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

  序品

  上代直唱消文释意分节章段起小山瑶关内凭等因兹成则此经文句盈缩非一有二三四五七八梁武但制中前中后开善唯序正光宅足流通灵味问有缘起答有余势河西五门婆薮七分兴皇八门虽兰菊各美而经遮论开牧女添水遮也派深析重开也今分为五又为七一列章二示文处三释名四生起五通别六引证七异解初列章者一召请涅槃众二开演涅槃施三示现涅槃行四问答涅槃义五折摄涅槃用(云云)二示文处者初从如是讫流血洒地是请从纯陀讫大众问是施从现病讫德王是行从师子吼讫品是义从迦叶讫经是用三释名者道不孤运待时处伴今涅槃时到而面门启照随类发声骇悟感动会此拘尸缘牵曰召招致曰请众有权实实者可名权者宜请五十二众十方奔集咸为显发大般涅槃故名召请涅槃众也佛于无量阿僧祇劫修习难得大涅槃藏本无秘吝但不尽能受所以初用毒涂后以水洗前同末异伺机待时因纯陀献供施常色力因比丘请住斥伪谈真殷勤劝问迦叶承旨随问施与使无遗滞法雨充溢满拘尸城故名开演涅槃施也然秘藏渊嶷非行不到善巧方便示现令前所以右胁而卧默无所说示现病行迦叶推请乃跏趺融怿说三指一菩萨奉行五行十德是故名为示涅槃行然涅槃义浩然无尽欲举一蔽诸若指咸谈海故专问佛性联翩六重佛一一酬名涅槃义然佛性之体非善非恶善恶双用弥满无涯且囊括梗概以略该广用善则罗云被摄用恶则善星堪收二子既然余皆可例又体非邪正邪正双用用正则始摄陈如五人用邪则终收邪徒十外初后既尔中亦例然名涅槃用四生起者由众有施由施行立由行见义证义有用亦是用由于义义由于行行由于施施由众集逆顺相由故成次第无始而始故有召请不终而终故有大用恶尽邪亡善穷正息折摄既休毕竟寂灭入于涅槃五通别者初中后说莫不对众若无众者唐说授谁故通是众别说众集最在于初宜名召请通论一言一事皆施众生别对问缘因求而与其文既广其事亦明是故名为开演涅槃施通论训物莫非规矩悉通是行别论五行十德文多事显故名涅槃行也此经始终悉明佛性佛性则通无处不辨别以一番问答纯论佛性文多事显名涅槃义通论一部导利群萌如大地药草为众生用我法亦尔是故名通别论摄恶摄邪文多意显故别明用六引证者先引多文次引一处初多文者如声光普告令疾至佛所为最后问岂非召耶又师子吼云召请十方诸大菩萨集娑罗林大师子吼纯陀品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德王品云汝今欲尽大涅槃海值我多有能相惠施圣行品云菩萨应当于大涅槃专心修习五种之行又云修大涅槃得十功德师子吼中则以六句问于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如来具答佛性只是大涅槃义迦弃品云慈心游世间世间不出善恶邪正翻十仙之邪摄一子之恶即涅槃用次引一处文者师子吼云佛性者亦名首楞严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三昧亦名佛性然佛性非一云何有五以五名之令解非五召请之众悉是如来同行知识若从德本乃皆住楞严若从示现即五十二众故以首楞严名证召请众私谓五十二众者比丘等三众菩萨为一从二恒至千亿恒增数众有二十一同数众有八无数众一中间众有四六天为六梵众一修罗一魔天一大自在天一四方四合五十二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周照机理纤芥无差开常显性发掘觉藏以施时会若从佛智应名般若若从设教名涅槃施当知般若之名可以证涅槃施是名一行真正调直不可倾动复能碎散烦恼结惑若从修习名之为行若从譬喻喻于金刚当知金刚三昧可以证涅槃之行义者名之所以故涅槃名下有佛性所以佛性即是涅槃之义此义自在决定无畏若从能譬喻师子吼若从所譬即佛性义当知师子吼名可证涅槃之义体用相即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无非佛性即体而用游化世间摄恶摄邪皆归正义当知佛性之名可证涅槃之用今依经分章文善有据非徒穿凿七出异解者梁武中前中后约时分经若以平旦中后可然黄昏夜半复齐何文居士请僧经云凡说此历一周为是何年中前中后今随经分章则无此难开善为序正序即召请正即四章光宅足流通只是用章少分灵味取问有缘起答有余势既处处有问答应处处有余势若河西以初两卷为引接今昔有缘门此得实失权今言召请具包权实以第三卷至大众问为略广门此但约文言多少今为开演涅槃施则兼于广略以五行为涅槃行门十功德为菩萨功德门行与功德俱是因中今合为行章则不烦文以师子吼尽经为不可思议中道佛性门混和难解今分义用文则易明地师以第一卷为神通反示分此得权失实今言召请即无所偏彼以第二卷为种性破疑除执分第三卷至大众问为正法实义分今为一涅槃施则兼其二分彼以五行十功德为方便修成分彼以师子吼为不放逸入证分前之修成已是入证证又入证可非烦重今为义章彼以迦叶为慈悲住持分陈如为显相分持恶向善显邪还正合为用章兴皇初为引今昔有缘门此用朗意二破疑除执门此用地人意三略广门四行门五位门六行中道门皆用朗意方便用门邪正不二门与河西开合之殊名味不异。

  第二别释者召请章是经家所置旧呼为通序别序三世道同故言通序教门机别故言别序又今佛一期小大别圆悉安如是故言为通经经由藉悉皆有异故名为别又诸经初皆安如是同是劝信之辞于通序中或五或六由主处离合。

  如是。

  如是者所传之理我闻者能传之人一时者能传与所传会机会理之时佛者禀承之主住者所闻之地众者亲承之伴展转相证劝信非虚欲使将来顺而不惑又小大诸经初皆劝信信大信小大小应异若不异者则无小大共别圆殊如其有异如何分别今略说之若言能传所传二事相似为如能传所传无非曰是此信三藏意也若言解与真合为如身灰智寂为是此信通教意也若言称机为如事逆理顺为是此信别教意也若言魔界即佛界为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为是此信圆教意也如是既尔我闻等类之可解故龙树云其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若信初三是信方便诸权如是若信后一是信圆融一实如是此通别序诸师皆用世所常闻不俟多说具如法华疏中今此唯存约教一义他皆准彼今明通序五句亦可序于五章如是序请我闻序施一时序行住处序义同闻序用如是序涅槃众者夫不异曰如无非曰是若不得如是异则定异非则定非达斯意者异则不异非则不非始从列众蛣?已还诡类殊形果报纷杂幢摩梵世盖覆大千巨细相倾精粗映夺若以牛羊眼看则无非更互岂得如是得如是者知法身大士住首楞严种种示现悟异不异是故称如知非不非所以言是当知如是为召请众作序明矣我闻序涅槃施者我昔不闻而今得闻见八斛粳粮周遍大众闻二施果报等无差别新伊四德秘密佛性种种法味不闻而闻故知我闻序涅槃施一时序涅槃行者一时之行非次第行一时之证非前后证文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非次第行于一念中即能具足现五趣身即一时证当知一时序涅槃行住处序涅槃义者处是归身止息之所表佛性是宗极究竟之地驱邪引恶向彼拘尸非枯非荣中间寂灭若他若自到极而止当知住处序涅槃义同闻序涅槃用者山林河海之神牛羊蜂螫之类为同闻众即知等教三子并作三田善恶俱收邪正悉度故同闻众是序涅槃用以将五序别属当竟更说一序各序五章夫众不出八佛八佛与现佛不异名如无非佛者故名为是二施无差故言如同入秘藏故言是如来之行故言如一行遍摄故言是同一佛性故言如义体不二故言是邪恶不二故言如更无过者故言是当知如是通序五章我闻亦然昔闻四众非八佛今闻八佛即四众我昔闻初后优劣五果迁移我今闻二施无差等皆常乐我昔闻江河回曲不径到海今闻拘耶尼洲犹如直绳我昔闻肉眼尚不见空况能见性今闻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佛眼见性了了分明我昔闻善恶泾渭邪正异辙今闻低弥神龟同皆在水是为我闻通序五章一时者一时奉声光召请一时集娑罗林一时显如来密藏一时闻涅槃常施一时闻顶戴奉行一时安秘密藏中入涅槃义一时已闻常住二字启悟父母七世宗亲及诸众生怨亲善恶是为一时通序五章住处者声光召请同向佛住处也佛以佛所住处施与时众从佛住处起涅槃行见佛住处乃是见义以佛住处引摄邪恶是为住处通序五章同皆闻见常住声光为如非余方便之闻故是同闻最后问答常命色力安无碍辩同闻拘耶直绳之行同闻西海秘藏之义同闻邪恶有佛性用是为同闻众通序五章复次五序序于三点如是总序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乃称如是我闻序般若一时序解脱住处序法身同闻序三点不虚复次五序序四德者如是总序四德我闻序乐一时序净住处序常同闻序我(云云)例以五序序经要义皆悉准此不复广说余例思之。

  我闻。

  我闻者我我我无我无我我非我非无我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非不闻三种我闻是昔所闻方便之义非我非无我不闻非不闻圆论我闻者今经正意。

  一时。

  一时者一是数方世间义耳空为一者即二乘义真俗合一菩萨义也一一切一切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后一者今经正意一时。

  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夷罗䟦提河边娑罗双树间。

  佛者三身四义后义在今准前可知住处者具存应言拘尸那竭此无翻或翻为角城有三角华严云角城南者即其城也或云蓑草城或云茅城此城草覆因以名之或云仙人城昔仙人寿长崇其人以人名名于住处亦以名名国故言拘尸国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凡三十万共为群党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不暴乱即土人也故言生地阿夷罗䟦提此翻金沙在城南阔二十丈或言阔四十丈娑罗双树者此翻坚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叶丰郁华如车轮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兹八树通名一林以为坚固只此一城有种种见若见土石者人所住处世间之义若见是无常苦空兴废者二乘住处若见是发菩提心处是值先世佛处愿处修定等处者是菩萨住处若见是四德圆满究竟具足慈悯示人寄城表常力士表我金河表净树间表乐又一一事表四德者城不可坏表常丰有表乐傲敌表我无难表净力士无属表常心安表乐力壮表我色悦表净河者恒流表常金沙表净清凉表乐吉福表我树者下文云东双表常南双表乐西双表我北双表净又双茂表常阴凉表我华以表净果以表乐若能总别识四德者即诸佛住处若谓同闻是生死人凡夫所见谓是圣人二乘所见谓登地已去菩萨所见谓是九佛中之八佛即诸佛所见若得此意下去句句作此消之。

  就同闻众又二初众集次威仪。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

  初文者私谓准一家意须以五十二众以为同闻是故同闻冠五十二今比丘当初故云同闻同闻为五谓与叹类众数今文少众义合有之与者共也释论以七一释共谓一处一时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诸比丘与佛同此七一故言佛与若三藏明义丈六佛与诸比丘同是拘尸处同在涅槃时同律仪戒同禅定心同无漏见同涅槃道同有余脱七皆同佛是故言共若通教明义五同二别何者体法智慧即色见空非色灭空此见不同摩诃衍道不同隘路道不同也当知二别若别教明义尊特身佛时处等七前两比丘之所不见如为盲人设烛何益无目者乎戒心见道解脱于前两比丘如为聋人奏乐何益无耳者乎此佛不与前两比丘共此中比丘尚不与前佛共况比丘耶若圆明义佛之七一皆佛境界唯与圆菩萨共住首楞严示比丘像者共尚不与前三佛共况比丘耶今言共者皆是大权及开显竟故也大者叹德也释论云摩诃者翻大多胜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言大通四围陀三藏故言多胜九十五种故言胜此依三藏释也贤圣之所恭敬故言大通达析体法门故言多胜析法心慧两种解脱故言胜此依通教释也学无学人之所恭敬故言大通达大小法门故言多出过声闻辟支佛上故言胜此依别教释也七种方便之所恭敬故言大通达权实法门故言多于毕定众而作上首故言胜此依圆教释也大权开显如前比丘者气类也以三义故名为比丘不仰不下不方不维次第行乞清净活命故名乞士戒禁七支禅锁心猿怖无常狼伏烦恼脂是名破恶修此三法天魔烦毒虑其出境复恐度人是故愁怖此三藏义体达诸法非仰非下非方非维以资慧命知恶非恶亦无知者是名破恶不得怖喜无怖喜者是名怖魔此释通比丘义从浅至深历次第三谛求中道法喜是名乞食次第破五住是名破恶以烦恼怖故业怖业怖故阴怖阴怖故天魔怖是名怖魔此释别比丘义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名真乳糜以此自资安乐性中纯是佛法无恶可破名为破恶魔如佛如名为怖魔此释圆比丘义准诸经皆有众字四人已上和合名众释论有破戒哑羊有羞真实四僧后之二僧应百一羯磨前二不堪暖等是有羞四果是真实即三藏众干慧性地是有羞八人已上是真实即通教众三十心是有羞十地是真实此别教众十信是有羞四十一地是真实圆教众余二比丘教教有之恶无差别故不别说有羞真实复有四义一发起二影向三当机四结缘合而明之故言众(云云)八十亿百千者数也或但数人或数人法空或数法门或数实相(云云)。

  次前后围绕者威仪也。

  前后围绕。

  或以三业恭敬机动或以四门入空机动或以四门入假机动或以四门入中机动。

  从二月十五日下第二别序正是召请文为三初明能召次明所召三结召初又为三一声召二光召三动召声召有六一声时表法二声时临机三声之本末四声之横竖正声有感应六声中叹告初二月下声时表法者。

  二月十五日。

  二月是仲春之时仲中也即表中道十五日是月满之时满表圆常故以仲春满月之日表于中道圆明之法。

  次临涅槃时下声时临机。

  临涅槃时。

  道机时熟不待不过临赴之时下文云香山诸仙拘尸力士纯陀须䟦善根成熟故唱涅槃令其得入秘密之藏法华云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而度脱之即此义也。

  三以佛下声本末者。

  以佛神力出大音声。

  神力为本大声为末从本垂迹皆悉令悟非本非末又空慧为本种智为本实相为本(云云)。

  四其声下声之横竖。

  其声遍满乃至有顶。

  遍满是横有顶是竖他解有顶但是梵世即尼吒天无色无身不应闻声故非有顶有人引仁王云无色定力能变化作香华云等以供养佛何以不能变化作身此亦堪难今作三番横竖一横被六道竖彻三界二横被四生竖彻三乘三横被十界竖彻等觉故知不唯尼吒为有顶也若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又三有顶即无学是复有一顶即妙觉是两顶被召一顶被请此意既宽岂比梵世。

  五随其下声之感应。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随类则感不一普告则应无二以无二之声应不一之感盖不可思议。

  六今日下声之叹告又为二先叹后告叹令崇仰告令悲恋初叹又二初双叹两德次双结两德初先叹内德次叹外德初文者。

  今日如来应供正遍知。

  内德无量但叹三号者欲明三事初叹如来者同诸佛生其尊仰是为世父应供者是上福田能生善业是为世主正遍知者能破疑滞生其智解是为世师故下文云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所宗仰(云云)。

  次外德者。

  怜悯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

  外德无量但举四等者欲明本父君师本时誓愿皆具四等今当利益救苦与乐斯为要也怜是大慈愍是大悲覆护是大喜等视是大舍。

  次为作下结叹。

  为作归依为世间舍。

  为二初为作归依结三号次为世间舍结四等。

  次从大觉下告也。

  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告之言报初报令断疑次报令兴问大觉遍知能断前疑四等慈悲必听后问后问则教道演畅获涅槃施断疑则弃伪获真新伊方显大声普告为设教之序此义明矣前具叹三号今但报大觉大觉正是遍知明师即主即父故不烦文复次如来是初号大觉是后号叹初告后互举一边其意则遍若依前分别应节节明四义得意自显故不复云。

  次尔时下光召文为四一光时二所出处三光所照四光利益初文者。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

  夫昏明交际旭旦之时表智明生惑闇消灭涅槃力也为此缘宜故晨朝放。

  次明光处者。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明杂色青黄赤白颇梨码瑙。

  面门口也口非六色而六色在口表佛性非六法不离六法又青黄赤白是定色表随自意颇梨玛瑙是不定色随物而变表随他意又大涅槃海大身众生所居之处种种龟鱼种种珍宝其明杂色正应表此又济六道净六根故放六色。

  三光遍照此下明所照。

  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三千乃至十方即是横照若例声中应有竖照而不说者高广互现。

  四其中下光益他人至此判为新众既有其中之言何须云新又云三业等可知今文为二初蠲三障。

  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

  六趣众生是报障罪垢是业障烦恼障如文。

  次是诸下三业恋慕生善。

  是诸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恼同时举声悲号啼哭呜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椎胸大叫其中或有身体战栗涕泣哽咽。

  在文易见障除善生速得见佛指于光召序涅槃行意在此也。

  三尔时大地下地动召中。

  尔时大地诸山大海皆悉震动。

  有陆动水动水地相依是故俱动表无明爱见二互相依将翻有缘痴爱故动地以表之复言震者起涌动是其形震吼觉是其声广则六动十八动也(云云)然声光动等或前或后或复一时感见不同岂可定执。

  从时诸众生下次明所召文为二初总明所召谓时诸众生是也二时有下别明所召谓随类别出总召为四初抑苦二兴请三释请四释苦初文者。

  时诸众生共相谓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

  闻师父灭何得不苦苦没忧海自他无益故言裁抑。

  次当共下兴请。

  当共疾往诣拘尸城力士生处至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减一劫。

  若抑苦而住亦复无益故须兴请故言当往佛所一劫减劫者若请大劫则妨后佛只是请于小劫从人寿八万四千渐短至十岁是一小劫。

  三互相执手下是释请文为三初发起请次正释请三结请。

  互相执手。

  言执手者只是更互悲悼起发之端。

  次复作是言下正释请意。

  复作是言世间虚空众生福尽不善诸业增长出世。

  夫如来者乘如故来世则有佛如来若去世则无佛故言世间虚空欲请如来父也佛是应供供福不穷若无应供善业则竭故言众生福尽欲请应供主也遍知之智遮恶示善遍知若去无人示导故言不善增长欲请正遍知师也请意既尔宜急诣佛不可停留。

  三结请者速往。

  仁等今当速往速往如来不久必入涅槃。

  四复作是言下释苦。

  又作是言世间虚空世间虚空我等从今无有救护无所宗仰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设有疑惑当复问谁。

  夫慈悲覆世苦者拔之穷者乐之今慈悲双去俱婴贫苦双唱虚空无救无护无所宗仰此释无主苦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释无亲苦设有疑惑当复问谁释无师苦如是展转释成愁苦之意。

  次从时有无量去是别召请文为二初召此土次召他土此土为三先召阎浮众次召中间众三召上界众阎浮有三谓声闻菩萨杂众释论明菩萨行中道故居季孟间具足应如法华疏文有事有表(云云)他人先分二意一增数列二减数列于初分道俗众等今意如前初声闻又二一僧二尼僧又二初佛边众次外来众问佛边何用召答虽不召来骇令后问又从多故亦得言召佛边众为三一所召二奉召三顺召。

  时有无量诸大弟子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薄拘罗尊者优波难陀如是等诸大比丘。

  初云时有无量者上已定数言无量者上列端首此通徒属故言无量大弟子者如弟如子尊让两楹而目一事(云云)尊者者诸梵行人互相敬重称为尊者如阿含中诸比丘从今称长者为大德少者为长老美其德业故言长老(云云)迦旃延此翻扇绳薄拘罗此云善容优波难陀此翻大喜或云重喜其形端正父母字之为大喜在家为轮王舍身为魔王佛预知将来事现十八变化汝能出家当得如是父母听之得三明六通故字为重喜。

  次遇佛光者是奉召。

  遇佛光者。

  应言遇声光地动略举一兼二。

  三其身战掉去是顺召。

  其身战掉乃至大动不能自持心浊迷闷发声大叫生如是等种种苦恼。

  上文遇光蠲三障生三善今略障存善如文问罗汉忧悲都尽何顿至此答此是残习非正使也又示楷模令物攀慕又别惑未除非通惑也忧悲者是佛法界摄一切法下文有忧无忧悉是如来境界约四教分别不复委言。

  次尔时复有八十百千去召外来众为二所召奉召所召有四数类叹结初数可解。

  尔时复有八十百千。

  次比丘者类也释如前。

  诸比丘等。

  三皆阿罗汉去先叹自行德。

  皆阿罗汉心得自在所作已办离诸烦恼调伏诸根。

  罗汉是无学之位心自在是俱解脱人即叹不生德所作已办是叹无学智应供德离恼调根根亦是贼遗教云此五根贼此叹杀贼德。

  次如大龙王去叹化他德。

  如大龙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逮得己利如栴檀林栴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既云有大威德无容自威知是利物为他所仰夫象是陛中力大譬慧龙是水中力大譬定或只呼象为龙象如帝释婆罗宝象步虚而行瞬息之间忽超万里化其牙为三十二牙牙有七池池七莲华华七玉女女奉乐音适悦三十三天若取龙象为喻者弥顺化他栴檀譬以戒益物师子譬以慧益物能以二法匠成于他还为净众之所围绕。

  四如是无量功德下结也。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既言无量知结自他佛真子者迹为小乘真子本是大乘真子以大乘真子结上自他功德(云云)。

  次奉召中三初光次声后动初光召二初各于晨朝去是奉光召。

  各于晨朝日初出时离常住处方用杨枝遇佛光明。

  朝是明初用杨枝者即表行初可表机动显胜行初遇佛光明。

  次更相谓言下顺光召。

  更相谓言仁等宜速澡漱清净作是言已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涕泣盈目生大苦恼。

  望前亦无蠲三障之文而有三业善文更相谓言是口业善举身毛竖是身业善生大苦恼是意业善波罗奢是树名叶青华有三色日未照则黑日照则赤赤脉皆现日没则黄表未奉召三善不生如黑奉召悲哀如赤无佛如黄(云云)。

  为欲利益去简顺召之意。

  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利益众生简非自行成就大乘简非小道第一空行简非浅近此与佛之真子文会。

  次从显发如来去是奉声召。

  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

  亦二初大声普告令最后问今奉此召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开常问极最后教兴次为不断绝下顺声召若顺佛声教则不断说法。

  三为诸众生去奉地动召。

  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亦二初上山海震动翻邪见性今奉此召次调伏因缘疾至佛所即顺动召能召所召玄相领悟智能知智此之谓矣(云云)。

  二列尼众为两初列众次发迹列众为二谓所奉顺所召有四名数位叹等。

  尔时复有拘陀罗女善贤比丘尼优波难陀比丘尼海意比丘尼。

  列中列上首三人拘陀罗未见翻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称别论者在俗为女受五戒等者为姨出家者为尼但律中亦呼阿姨阿姊以法为亲作此称之。

  与六十亿比丘尼等。

  一切亦是大阿罗汉。

  位可知。

  诸漏已尽心得自在所作已办离诸烦恼调伏诸根犹如大龙有大威德成就空慧。

  叹中先叹自行如上次如大龙去叹化他德亦如上。

  次亦于晨朝时去是奉顺三召如上说。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次比丘尼众中去发迹为二初明迹本次释成初比丘尼迹也次皆是菩萨本也先指通位故云皆是等次位阶下别指高位菩萨语通未知高下所以更释本高迹广。

  比丘尼众中复有诸比丘尼皆是菩萨人中之龙。

  初云人中龙者只于世人中如龙此不多奇乃是贤圣人中之龙。

  位阶十地安住不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而常修习四无量心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次位阶十地者释其本高现受女身者明其迹广迹何故广四无量心故本何故高得自在定故尚能作佛何以不能为九界像(云云)他分此文为两双初本迹一双后因果一双因果难见(云云)。

  次列菩萨众亦为二(云云)所召六谓数类位名叹结初一恒河沙者数也。

  尔时复有一恒河沙。

  诸经多以恒河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于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大圣同乡故多用之此乃四悉檀意。

  次菩萨摩诃萨者类也。

  菩萨摩诃萨。

  此翻道心大道心释论解菩萨十义一尽教化一切众生二尽供养一切诸佛三尽净一切佛土四尽持一切佛法五尽令一切佛种不断六尽分别一切佛土七尽知一切佛弟子众八尽分别一切众生心九尽知断一切众生烦恼十尽知一切众生根如是十门为首复有无量阿僧祇门是故名为菩萨大品佛自明摩诃萨义亦有十门一当于无量生死中大庄严二当舍一切所有三当等心于一切众生四当以三乘度脱一切五当度一切度一切已忘其度功六当解一切诸法不生法相七纯以萨婆若心行于六度八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九当了达诸法一相十当了无量相是十门为首名摩诃萨龙树释此十义一大庄严者不计日月岁数百千万亿劫于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二舍一切所有者一切贵贱若内若外无所遗惜三一切众生等心者憎爱厚薄怨亲悉均四三乘度脱者随其堪忍皆使同到涅槃五忘其功者不生彼我亦不见能度所度六知不生者一切法皆不生七行六度者以清净无杂心行六度回向萨婆若八了达一切法者世间所作之事皆悉了达九一相门者谓毕竟空也涅槃相离忆想分别十无量门者一二三四诸增数法门此十门为首复有无量法门是名摩诃萨义此中应明四种菩萨如别记文中多叹圆菩萨德。

  三人中之龙去明位。

  人中之龙位阶十地安住不动方便现身。

  人中龙者出方便位位阶十地者住真实位安住不动者本际常寂方便现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

  四其名曰下列名。

  其名曰海德菩萨无尽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一恒河众但列二人海德者如大集中海慧菩萨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议从此立名名为海德(云云)无尽意者大集中此菩萨自说其名举八十种法门明无尽意(云云)。

  五其心皆悉下叹德文为三先单叹上求次约四弘兼下化三结上求下化。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解大乘爱乐大乘守护大乘。

  初文敬重者此约理论如下文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大品云佛初成道观谁可敬无过般若我当敬重即其义也安住者此约证论下文云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悉皆安住秘密藏中即其义也深解者此约智论下文云能生菩萨深广智慧如函大盖大井深绠长即其义也爱乐者约事行论如下文云雪山八字不以为难日割三两未曾称苦即其义也守护者此约教论如下文中仙预行诛觉德破阵即其义也诸菩萨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举五义以示其相。

  次从善能随顺去叹下化德初总叹四弘次别叹。

  善能随顺一切世间。

  菩萨已阶十地安住不动不证涅槃宁入生死忆本誓愿随顺世间以大悲随顺起两弘誓以大慈随顺起两弘誓即总叹意也。

  次作是誓言去别叹。

  作是誓言诸未度者当令得度已于过去无数劫中修持净戒善持所行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

  未度者度别叹初誓已于过去持戒戒是罪垢对治以对治故垢缚得脱故言解未解者别叹第二誓绍三宝种者是法门无量别叹第三誓若言刻檀铸宝书修多罗剃头染衣此但事中相从三宝不绝若发菩提心名佛宝体解大道名法宝事理和融名僧宝此即理性三宝不绝小般若云经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云若知常住当知此家即为有佛以此而推三宝不绝即是无量法门于未来世去是无上佛道誓愿成别叹第四誓三以大庄严去是总结四弘。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

  亦是双结上求下化故言大庄严若作别结第四誓者未来作佛相好严身十力无畏以庄严心名大庄严大品多用六度三十七品以为庄严小般若中以无庄严而为庄严下文以六度福德十地智慧为二庄严。

  六成就下结又二先总次别。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初总结上求下化福德智慧次等观众生如视一子下即是别结下化四弘也。

  次亦于晨朝去是奉光召。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遇佛光明。

  次举身毛竖去是顺光召。

  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存身意略口善及三障等。

  显发去奉顺声召。

  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

  为诸众生去奉顺地动召。

  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住一面。

  释如上(云云)。

  三二恒河沙下列杂众为三初二十一众增数次八众同数三一众无数初二恒河文为三(云云)初所召中亦有数类名叹结。

  初二恒数也。

  尔时复有二恒河沙。

  非世所知故以恒量之。

  优婆塞下次类也。

  诸优婆塞受持五戒威仪具足。

  舍利弗毗昙云离欲男女正法华云清信士女大哀经云勋士勋女或云善宿男女虽有多种通名在家二众若别说者形虽在俗元未婚娶常随如来为二众者此是离欲二众若曾婚娶今持五戒永断俗法则于佛法有功名曰勋士若俗法不亏而持五戒复加八斋名善宿男女复次直三归者名无分优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满分经言具足即是满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无分兼畏生死苦志求涅槃是少分若为众生是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摄一切专为佛道是满分威仪具足者有威仪恒与礼俱恒与戒俱恒与无常俱恒与慈悲俱恒与实相俱恒在首楞严定能种种示现遍十界像举足下足皆具佛法淫舍酒肆无非正道住佛威仪乃名具足当知五戒与威仪有本有迹能于本不动普现众迹是名具足戒威仪问优婆塞义若此声闻菩萨佛复云何答义理必然未见名教或者不信今试言之四善根是无分声闻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多分无学是满分又此四分若于大乘俱是无分若断尘沙是少分若断无明一两品是多分若尽无明是满分故法华云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多分声闻若干慧性地是无分菩萨若八人至六地断惑与罹汉齐是少分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又三十心是无分初地二地是少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十地是满分又十信是无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多分十地是满分又通教十地别三十心是无分别十地圆十住是少分圆十行十回向是多分圆十地是满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无见用即无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觉是满分佛以是义故一一法门皆有权实本迹即此义也问蛣?蝮虿义复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一恶法亦应如是未见名教置而不论且就权者言之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蝮虿初地初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分如来所作是满分是故得有权实之众实召权请故称召请。

  其名曰下三列名。

  其名曰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善德优婆塞等而为上首。

  但列二人无垢称王者或是维摩罗诘弹斥八千诃诘五百即其人也善德者或是父舍设施会者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

  深乐观察下四叹德先叹后结叹有上求下化从十三对治去是叹上求。

  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众生非众生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乐观察如是等法对治之门亦欲乐闻无上大乘如所闻已能为他说善持净戒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善能摄取无上智慧爱乐大乘守护大乘。

  旧云以苦为药治于乐病常无常等亦复如是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经意旧又云此诸对治是六行观引下文云无常者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无我者声闻缘觉我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谓大涅槃不净者有为诸法净者佛菩萨所有正法而复料简此六行观前来未说至第二卷方乃说之于鸟喻中始明双游不应以此叹优婆塞德此是经家取后大意向前而叹兴皇并云诸比丘初来之时悉未是罗汉经家将后悟无学向前叹之比丘不然俗众岂尔当知佛同行人久达斯观所以叹耳又料简一者药病相主可是对治六行双游岂是对治解云药病相主病去药存是偏对治六行双游互为药病病去药亡是圆对治若尔者佛同行人久通六观叹则不疑余实行者复云何耶权引于实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禀前教者以无常药对治常病常病虽去复执无常闻常住药破无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修以胜破劣即此义也二者元不禀前教以大涅槃次第而修先修无常治常次修常治无常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是为大涅槃海渐渐转深是则备有两种对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后教说耶三者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具足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圆修六观双治常无常更互药病病去药亡病治俱舍所以称此为对治门若论一行一切行如圣行明若论双游如鸟喻说诸优婆塞具此德行前二犹浅后一则深文云深乐观察诸对治门即叹第三意也五十二众根性不同不出三种权者同实引向涅槃得入涅槃尚无一种况复三耶则是真对治门义亦是显发如来方便密教意文中正叹权引于实若无实行权何所引若无权者实无所轨既叹于权亦傍叹实云何判在前后教耶若历句分别应言味俗为苦沈真为乐沈真为苦分别为乐常我净等亦复如是又沈空为苦大涅槃为乐沈空为乐大涅槃为苦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复如是问恒与常何异答不从因缘为常始终不异为恒此等皆是二边之病互为药病名之为门通入中道非药非病亡边亡中乐闻者即前敬重大乘意也如海纳流如空容色能为他说者知智在说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齐此是以理为大乘意也渴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足余渴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摄取者即上深解爱乐如上约事守护如上约教。

  善能随顺即叹下化。

  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

  总别叹四弘誓愿具如上说。

  以大庄严者结叹文也如上说。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心常深味清净戒行。

  悉能下五结如文。

  悉能成就如是功德于诸众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次亦于晨朝下奉光召。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

  但明奉召之时即是见闻觉三召。

  为欲阇毗是顺声召。

  为欲阇毗如来身故人人各取香木万束栴檀沉水牛头栴檀天木香等是一一木文理及附皆有七宝微妙光明譬如种种杂彩画饰以佛力故有是妙色青黄赤白为诸众生之所乐见诸木皆以种种香涂郁金沉水及胶香等散以诸华而为庄严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诸香木上悬五色幡柔耎微妙犹如天衣憍奢耶衣刍摩缯彩是诸香木载以宝车是诸宝车出种种光青黄赤白辕?皆以七宝厕填是一一车驾以驷马是一一马骏疾如风一一车前建立五十七宝妙幢真金罗网弥覆其上一一宝车复有五十微妙宝盖一一车上垂诸华鬘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其华纯以真金为叶金刚为台是华台中多有黑蜂游集其中欢娱受乐又出妙音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是音声中复说菩萨本所行道复有种种歌舞伎乐筝笛箜篌箫瑟鼓吹是乐音中复出是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一一车前有优婆塞擎四宝案是诸案上有种种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郁金诸香及余熏香微妙第一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六种味一苦二酢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复有三德一者轻耎二者净洁三者如法作如是等种种庄严至力士生处娑罗双树间复以金砂遍布其地以迦陵伽衣钦婆罗衣及缯彩衣而覆砂上周匝遍满十二由旬为佛及僧敷置七宝师子之座其座高大如须弥山是诸座上皆有宝帐垂诸璎珞诸娑罗树悉悬种种微妙幡盖种种好香用以涂树种种名华以散树间。

  何者上文显发密教此云阇毗如何融会上出家众直言显发此在家众因事表理藉财通法阇毗此言烧然办香木者因然以显不然寄灭以明不灭显非灭非不灭办供献食因食以明不食显非食非不食则方便得开密教获显是奉声召香木有种种庄严者因灭明不灭非不灭有种种妙法食有三德六味宝盖宝座悉皆严好此表慈悲弘济理中亦具种种法门。

  从诸优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顺动召。

  诸优婆塞各作是念一切众生若有所乏饮食衣服头目肢体随其所须皆悉给与作是施时离欲瞋恚秽浊毒心无余思愿求世福乐唯志无上清净菩提。

  上云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此中明檀摄众生令其调伏意同也。

  从是优婆塞等皆已安住去是顺光召。

  是优婆塞等皆已安住菩萨之道复作是念如来今者受我食已当入涅槃作是念已身毛皆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涕泣盈目生大苦恼。

  应蠲三障今但生三业之善并如文。

  次从各各赍持去是献供亦成顺召之文。

  各各赍持供养之具载以宝车香木幢幡宝盖饮食疾至佛所稽首佛足以其所持供养之具供养如来绕百千匝举声号泣哀动天地椎胸大叫泪下如雨复相谓言苦哉仁者世间虚空世间虚空便自举身投如来前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世尊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皆不许诸优婆塞不果所愿心怀悲恼默然而住犹如慈父唯有一子卒病命终殡送还归极大忧恼诸优婆塞悲泣懊恼亦复如是以诸供具安置一处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次三恒河众文为三(云云)所召为四谓数类名叹初三恒是数。

  尔时复有三恒河沙。

  次优婆夷下是类如上释。

  诸优婆夷受持五戒威仪具足。

  三寿德下列三人名。

  其名曰寿德优婆夷德鬘优婆夷毗舍佉优婆夷等八万四千而为上首。

  以寿为德即常等也有人言德鬘是胜鬘胜鬘是王夫人类不应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

  从悉能堪忍去是叹德叹文为两一略叹上求下化二广叹上求下化。

  悉能堪忍护持正法为度无量百千众生故现女身。

  初堪忍护持即略叹上求护者护正法之教如上守护大乘持者持于正法事理如上敬重大乘乃至爱乐大乘为度百千者弘誓缘由现为女身者弘誓所作故指此为略叹之文。

  次从呵责家法去广叹上求下化还是广于护持之意于广叹中三先上求次下化三双结上求下化初上求文为二初论事观次结成功德事观为二初标事境次出五门。

  诃责家法。

  初呵责家法者即观境也若只以箕帚妇礼为家法者太局若三界轮回为家法者大奢今以五阴为家法果报卷局笼槛系闭凡愚之所保养贤圣之所鄙弃故言呵责。

  自观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寮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瞋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雷光暴水幻?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鸱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次自观己身下初是苦观四大相害诸虫复唼四大互残身为苦薮是身臭秽者是不净观即五种不净也贪欲狱缚者薄皮覆之谓之为净缠着无已故名狱缚死狗者究竟不净九孔常流者自相不净如城去是空观泥木土石假缘虚立三毒恶鬼立住其中外诳内谄是故名空是身不坚者是无我观是身无常者是无常观粗细两观如文。

  次从宁以牛迹去结其功德结其事观合为七一举譬结事观观知此身过患弥广。

  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能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丸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犹葶苈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睡。

  次举三三昧结其事观道理深微。

  以是因缘诸优婆夷以空无相无愿之法常修其心。

  因缘者事观即是内外推求捡不可得故空空无阴相亦无空相以无相故所以无作释论云二乘缘真观三三昧菩萨缘实相观三三昧(云云)。

  三举大乘结其事观与修多罗合。

  深乐咨受大乘经典。

  四举能说结其上求不失下化。

  闻已亦能为他演说。

  事观即是教他之法。

  五护持下举护持结其事观即是理观不动本地。

  护持本愿。

  六毁呰下举其呵毁之事迹也即菩萨之本结其事观是愿力所为。

  毁訾女身甚可患厌性不坚牢。

  七结其事观即是正观能坏生死。

  心常修习如是正观破坏生死无际轮转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深乐大乘守护大乘虽现女身实是菩萨。

  在文可见(云云)此意咸是优婆塞章对治之门男性刚直但论对治女性爱染故备五门五门因缘缘于实相即事而理是妙对治于菩萨章中是深乐大乘守护大乘与上同也虽现女身实是菩萨是上安住大乘。

  次从善能随顺去叹下化德如上释(云云)。

  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

  三以大庄严去双结上求下化也。

  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坚持禁戒皆悉成就如是功德于诸众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释如上(云云)。

  亦于晨朝者奉召也。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

  各相谓言去是顺召。

  各相谓言今日宜应至双树间。

  宜应者宜顺召。

  二献供。

  诸优婆夷所设供具倍胜于前持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优婆夷不果所愿心怀惆怅却住一面。

  敬仪(云云)。

  次四恒河众为二(云云)所召有数类叹名初四恒数也。

  尔时复有四恒河沙。

  次毗舍离城等类也。

  毗舍离城诸离车等男女大小妻子眷属及阎浮提诸王眷属。

  毗舍离翻为好道肇师翻广严什师翻广博皆是国巷华整从此为名离车亦梨昌亦弥离楚夏不同此云边地主或云传集国政观师云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言传集国政罢政则出外为边地主(云云)诸王眷属者是诸离车皆更互为王即有皇枝外戚等还属王类。

  三为求法下叹德为二初叹后结叹为二初为求法故一句明上求。

  为求法故。

  次三双是下化一戒施。

  善修戒行威仪具足摧伏异学坏正法者常相谓言我等当以金银仓库为令甘露无尽正法深奥之藏久住于世愿令我等常得修学。

  二约折摄。

  若有诽谤佛正法者当断其舌复作是愿若有出家毁禁戒者我当罢令还俗䇿使有能深乐护持正法我当敬重如事父母若有众僧能修正法我当随喜令得势力。

  三听说。

  常欲乐闻大乘经典闻已亦能为人广说。

  如文文似下化而兼上求。

  次从皆悉成就去结如文。

  皆悉成就如是功德。

  列名如文。

  其名曰净无垢藏离车子净不放逸离车子恒水无垢净德离车子。

  二如是等各相谓言去是顺召。

  如是等各相谓言仁等今可速往佛所。

  若无奉召何得有顺举顺知有奉顺召但明顺动召余可知。

  次献供。

  所办供养种种具足一一离车各严八万四千大象八万四千驷马宝车八万四千明月宝珠天木栴檀沉水薪束种种各有八万四千一一象前有宝幢幡盖其盖小者周匝纵广满一由旬幡最短者长三十二由旬宝幢下者高百由旬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离车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于虚空中默然而住。

  敬仪如文七多罗树者正性刚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树也或云只是随宜耳。

  次五恒大臣长者文为二所召顺召所召有数类叹名数类如文。

  尔时复有五恒河沙。

  大臣长者。

  叹中有上求下化如文。

  敬重大乘。

  若有异学谤正法者是诸人等力能摧伏犹如雹雨摧折草木。

  列名(云云)。

  其名曰日光长者护世长者如是之等而为上首。

  从所设供具去是顺召。

  所设供具五倍于前俱共持往诣双树间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设诸供具唯愿哀悯受我等供如来默然而不受之诸长者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于虚空中默然而住。

  设具中因食开常是顺声召诣双树间是顺动召心怀愁恼是顺光召(云云)。

  次列舍离既言六倍胜前应是六恒但王数可数但除阿阇一人余者不须恒量故数不言耳文为三所召奉召顺召初所召中有类有名。

  尔时复有毗舍离王及其夫人后宫眷属阎浮提内所有诸王除阿阇世并及城邑聚落人民。

  类中简阇王者此王在后。

  其名曰月无垢王等。

  列名如文。

  严四兵去即是顺召。

  各严四兵欲往佛所是一一王各有一百八十万亿人民眷属是诸车兵驾以象马象有六牙马疾如风庄严供具六倍于前诸宝盖中有极小者周匝纵广满八由旬幡极短者十六由旬宝幢下者三十六由旬。

  是诸王等是叹德。

  是诸王等安住正法恶贱邪法敬重大乘深乐大乘怜悯众生等如一子所持饮食香气流布满四由旬。

  具有上求下化叹德而不次第者显其无定。

  次亦于晨朝是奉召。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

  三持甘膳等是顺召。

  持是种种上妙甘膳诣双树间至如来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悯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亦不许可是诸王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次七恒夫人众上列当世夫人此列寡嫔淑等文为二所召顺召所召有数类名叹也。

  尔时复有七恒河沙。

  诸王夫人唯除阿阇世王夫人为度众生现受女身常观身行以空无相无愿之法熏修其心。

  类中简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迹为女仪悉是权类。

  其名曰三界妙夫人爱德天人如是等诸王夫人列。

  名如文。

  悉皆安住叹德也。

  皆悉安住于正法中修行禁戒威仪具足怜悯众生等如一子。

  上求下化悉如文。

  各相谓言者顺召如文。

  各相谓言今宜速往诣世尊所诸王天人所设供养七倍于前香华宝幢缯彩幡盖上妙饮食宝盖小者周匝纵广十六由旬幡最短者三十六由旬宝幢下者六十八由旬饮食香气周遍流布满八由旬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知来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悯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时诸夫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自拔头发椎胸大哭犹如慈母新丧爱子却在一面默然而住。

  次八恒天女众文为三(云云)所召有数类名叹初如文。

  尔时复有八恒河沙。

  次天女类也。

  诸天女等。

  此中多是三光已上四埵已下天女之类。

  三列名如文。

  其名曰广目天女而为上首。

  四作如是言下叹德文为三先叹报得天眼所见次是诸下叹上求三善能下叹下化初如文。

  作如是言汝等诸姊谛观谛观是诸人众所设种种上妙供具欲供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亦当如是严设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受已当入涅槃诸姊诸佛如来出世甚难最后供养亦复倍难若佛涅槃世间虚空。

  是诸天女爱乐大乘欲闻大乘闻已亦能为人广说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守护大乘若有异学憎嫉大乘势能摧灭如雹摧草护持戒行威仪具足。

  次叹上求中欲闻大乘是深解大乘威仪具足是安住大乘余如文。

  三善能随顺下是下化释如前。

  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脱未脱者于未来世当转法轮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修学大乘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慈众生如视一子。

  亦于晨朝者是奉召。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

  各取天木香者是顺召如文(云云)。

  各取种种天木香等倍于人间所有香木其木香气能灭人中种种臭秽白车白盖驾四白马一一车上皆张白帐其帐四边悬诸金铃种种香华宝幢幡盖上妙甘膳种种伎乐敷师子座其座四足纯绀琉璃于其座后各各皆有七宝倚床一一座前复有金几复以七宝而为灯树种种宝珠以为灯明微妙天华遍布其地是诸天女设是供已心怀哀感涕泪交流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亦为不断种种说法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天女等不果所愿心怀忧恼却住一面默然而坐。

  次九恒龙众亦为三(云云)所召有数类名。

  尔时复有九恒河沙。

  诸龙王等住于四方。

  其名曰和修吉龙王难陀龙王婆难陀龙王而为上首。

  奉召如文。

  是诸龙王亦于晨朝日初出时。

  设诸供具下是顺召如文。

  设诸供具倍于人天持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是诸龙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次十恒鬼神王众文为二所召有数类名。

  尔时复有十恒河沙等。

  诸鬼神王。

  毗沙门王而为上首。

  此应是同名后列者是正四王。

  仁等速诣是顺召。

  各相谓言仁等今者可速诣佛所设供具倍于诸龙持往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是诸鬼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供具如文。

  次二十恒鸟王增数至千亿恒沙鬼神至白湿王但略列数语类出名而已。

  尔时复有二十恒河沙金翅鸟王降怨鸟王而为上首。

  复有三十恒河沙乾闼婆王那罗达王而为上首。

  复有四十恒河沙紧那罗王善见王而为上首。

  复有五十恒河沙摩睺罗伽王大善见王而为上首。

  复有六十恒河沙阿修罗王睒婆利王而为上首。

  复有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无垢河水王䟦提达多王等而为上首。

  复有八十恒河沙等罗刹王可畏王而为上首舍离恶心更不食人于怨憎中生慈悲心其形丑陋以佛神力皆悉端正。

  复有九十恒河沙树林神王乐香王而为上首。

  复有千恒河沙持咒王大幻持咒王而为上首。

  复有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善见王而为上首。

  复有百亿恒河沙天诸淫女天蓝婆女郁婆尸女帝路沾女毗舍佉女而为上首。

  复有千亿恒河沙地诸鬼王白湿王而为上首。

  其中或有叹德皆可解是为增数前二十一众竟从复有十万亿恒河沙天子风神雨神是三众同数。

  复有十万亿恒河沙等诸天子及诸天王四天王等。

  复有十万亿恒河沙等四方风神吹诸树上时非时华散双树间。

  复有十万亿恒河沙主云雨神皆作是念如来涅槃焚身之时我当注雨令火时灭众中热闷为作清凉。

  复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恒沙仙人凡五众同数。

  复有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罗睺象王金色象王甘味象王绀眼象王欲香象王等而为上首敬重大乘爱乐大乘知佛不久当般涅槃各各拔取无量无边诸妙莲华来至佛所头面礼佛却住一面。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师子兽王师子吼王而为上首施与一切众生无畏持诸华果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诸飞鸟王凫雁鸳鸯孔雀诸鸟乾闼婆鸟迦兰陀鸟鸜鹆鹦鹉俱翅罗鸟婆嘻伽鸟迦陵频伽鸟耆婆耆婆鸟如是等诸鸟持诸华果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往至佛所出妙香乳其乳流满拘尸那城所有沟坑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成是事已却住一面。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四天下中诸神仙人忍辱仙等而为上首持诸华香及诸甘果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三匝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时诸仙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同数文竟。

  阎浮提中一切蜂王者是无数众一。

  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妙音蜂王而为上首持种种华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一匝却住一面。

  第二列中间众阎浮提是一边无量世界是一边其中间又为二一结前列后二悲近召远。

  尔时阎浮提中比丘比丘尼一切皆集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

  结前者结前三十四众简出二众者有事有显事者迦叶入灭定定所持故不来阿难为魔所罥故不来有所显者迦叶为显不舍细戒故迦叶最长子方持佛法佛若临灭应赦细戒告阿难言我灭度后诸微细戒善持者善不能者舍迦叶后问何等是微细戒阿难言不知即呵阿难云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舍不可舍又为外道所讥师所制戒灭后皆舍复不可舍迦叶若来宁得执正此事。

  阿难为显最后佛称叹付嘱显神咒力阿难若来则不顾问亦不称叹亦复不使文殊持咒解罥二众不来其意显此问佛令舍细戒迦叶不许师弟相拒何也答不然佛为利根随有利益迦叶为钝根还令如故故非违拒。

  次列后为三初人天次山神三河海神初文者。

  复有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世界中间。

  即是诸四天上下之人天也经言中间中间何所不收文虽不云三天下及百亿四天下义推应有何者他方远国尚复能来东弗西瞿何缘不至十方尚来百亿四天何意不来若推中间之言众最应多唯可意知不可文载(云云)。

  次及诸山神下。

  及阎浮提所有诸山须弥山王而为上首其山庄严丛林蓊蔚枝叶茂盛荫蔽日光种种妙华周遍严饰龙泉流水清净香洁诸天龙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神仙咒术作倡妓乐如是等众弥满其中是诸山神亦来诣佛稽首佛足却往一面。

  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尔树神示半身不作树形山神不必为山形也直是神道附山而已先列众山次谈其相后明诣佛。

  海河神亦尔如文。

  复有阿僧祇恒河沙等四大海神及诸河神有大威德具大神足所设供养倍胜于前诸神身光伎乐灯明悉蔽日月令不复现以占婆华散熙连河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熙连者相传云只䟦提是熙连今言不尔䟦提大熙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䟦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涅槃为散华所及熙连未见翻。

  次其林变白下是悲近召远已集者悲未集者召又为二先悲近次召远初悲近者凡现三相。

  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其林变白犹如白鹤。

  娑罗如前释此林荣茂忽然变白犹如白鹄林中有鹄当林变时与鹄无别此有所表荣若定荣不应忽变枯若定枯不应如鹄枯既如鹄则枯非枯荣既忽变则荣非荣非枯非荣中间涅槃者表不生不灭而现生灭双林一变随类各解上达其本下悲其迹中根在悲达之间现病品云下愚凡见言必涅槃唯诸菩萨文殊师利等能知如来常住不变即此义也。

  次虚空堂阁绮饰分明者。

  于虚空中自然而有七宝堂阁雕文刻镂绮饰分明周匝栏楯众宝杂厕。

  表佛身相天上天下最为第一今身缘已谢无上智慧不复居御下士所悲又堂本地架而今处空则空中有堂而雕文刻镂绮饰分明不动不堕妙丽庄严表空中藏具足无减中士所尚又华堂严整光悦利益是其有也高处虚空无人受用是其无也若有无事讫当收此空有归非空有此上士所达下悲上达中士悲达季孟之间。

  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

  堂下多有流泉浴池上妙莲华弥满其中犹如北方郁单越国亦如忉利欢喜之园尔时娑罗树林中间种种庄严甚可爱乐亦复如是是诸天人阿修罗等咸睹如来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愁忧不乐。

  表佛身口赴下流出无量言教犹如浴池浴池有二一能涤垢秽二除热闷表于佛教能令客尘外尽无明内除有妙莲华者表遵佛教即是修因因逾世果故引两处为喻化缘将讫如堂高举言教流润如清泉在池论其本体非去非留语其利益故言去留文云咸睹如来涅槃之相者一往是下士所见若具足论应有上达下悲具如前说此之三相前后虽异而意同前前以大声劝问问则秘密教显如今堂下清泉流出利益多人前面门放光五色遍照除三障生三善令立行升进如今高堂迥出去下陵空绮饰分明种种庄挍前动地动水表于翻倒见性今变林况鹄使不滞枯荣归中会极物之难悟再更抵掌悲近召远相虽复异而意同前但再令开晓。

  从四天王下即是召远若从前开文即是第三召上界众凡有五章初欲界天先明四王。

  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

  即是类也。

  各相谓言者是奉召。

  各相谓言汝等观察诸天世人及阿修罗大设供养欲于最后供养如来我等亦当如是供养若我最后得供养者檀波罗蜜则为成就满足不难。

  良由闻见声光即以天眼观他献供。

  而自营办来至佛所即顺召也。

  尔时四天王所设供养倍胜于前持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迦枳楼伽华摩诃迦枳楼伽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散多尼迦华摩诃散多尼迦华爱乐华大爱乐华普贤华大普贤华时华大时华香城华大香城华欢喜华大欢喜华发欲华大发欲华香醉华大香醉华普香华大普香华天金叶华龙华波利质多树华拘毗罗树华复持种种上妙甘膳来至佛所稽首佛足是诸天人所有光明能覆日月令不复现以是供具欲供养佛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天不果所愿愁忧苦恼却住一面。

  释天但有所召顺召(云云)。

  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设诸供具亦倍胜前及所持华亦复如是香气微妙甚可爱乐持得胜堂并诸小堂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深乐爱护大乘唯愿如来哀受我食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持诸释天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乃至第六天所设供养展转胜前宝幢幡盖宝盖小者覆四天下幡最短者周围四海幢最下者至自在天微风吹幡出妙音声持上甘膳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是诸天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乃至第六天其间三天略不出之。

  上至有顶其余梵众一切来集尔时大梵天王及余梵众放身光明遍四天下欲界人天日月光明悉不复现持诸宝幢缯彩幡盖幡极短者悬于梵宫至娑罗树间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梵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上至有顶此应是色顶加列梵天如文料简三顶(云云)前论佛力应彻三种顶此中论供具只明色顶(云云)。

  次列修罗王。

  尔时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与无量阿修罗大眷属俱身诸光明胜于梵天持诸宝幢缯彩幡盖其盖小者覆千世界上妙甘膳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阿修罗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舍脂父正报劣天依报相亚言光胜者此是大菩萨光故可言胜。

  次魔众魔名杀者波旬名为恶中之恶住六天顶为欲界主文为三一类数。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与其眷属诸天采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

  二开恩赦下。

  开地狱门施清净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无所能为唯当专念如来应供正遍知建立最后随喜供养当令汝等长夜获安时魔波旬于地狱中悉除刀剑无量苦毒炽然?火注雨灭之以佛神力复发是心令诸眷属皆舍刀剑弓弩铠仗矛槊长钩金椎钺斧斗轮罥索。

  三办供上献。

  所持供养倍胜一切人天所设其盖小者覆中千界。

  上献为两一奉咒二奉供。

  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我等今者爱乐大乘守护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供养故为怖畏故为诳他故为财利故为随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伪我等尔时当为是人除灭怖畏说如是咒。

  他枳 咤咤罗侘枳 庐呵? 摩诃卢呵? 阿罗 遮罗 多罗 ?呵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怖畏者说法者不断正法者为伏外道故护己身故护正法故护大乘故说如是咒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无恶象怖若至旷野空泽险处不生怖畏亦无水火师子虎狼盗贼王难世尊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悉能除灭如是等怖世尊持是咒者我当护之如龟藏六世尊我等今者不以谕谄说如是事持是咒者我当至诚益其势力。

  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

  尔时佛告魔波旬言我不受汝饮食供养我已受汝所说神咒为欲安乐一切众生四部众故佛说是已默然不受如是三请皆亦不受时魔波旬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佛受咒不受供问魔既弊恶宁得好咒答此咒是先佛之法偶尔得之譬如有人在国遇宝还奉国王他解咒是鬼神名闻名不得为害如盗者伺财财主知名觉唤其名盗则不行次云咒是鬼神王名若唤主名主劝其党亦不为害三云咒如霹雳鬼神畏威不敢为害四云咒是密语如军中号相应即放不应则治鬼神亦尔顺咒则护不顺头破五云咒是佛敕无敢违者有人弹云咒是明咒大明咒无等等咒若是鬼名等亦云何令人得悟道果今解不尔若一向解不能契道应作法门解之诸烦恼是鬼名无明是鬼王善能破恶犹如霹雳即事而真是为密语第一义谛为佛所敕依此法门必能得道又是通别四悉檀意前四别后一通此解无妨。

  次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大千界十地菩萨迹现其中若法华中列世界主梵王者此意如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罗若言尸弃大梵等者更举二禅等收三四禅梵王耳又云若言为世界主者其实只领小千而已经家美之故言世界主私谓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文为二一与同类是所召。

  尔时大自在天王与其眷属无量无边及诸天众。

  二献供是顺召如文。

  所设供具悉覆梵释护世四天王人天八部及非人等所有供具梵释所设犹如聚墨在珂贝边悉不复现宝盖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养之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无数匝白佛言世尊我等所奉微末供具犹如蚊蚋供养于我亦如有人以一掬水投于大海然一小灯助百千日春夏之月众华茂盛有持一华益于众华以亭历子益须弥山岂当有益大海日明众华须弥世尊我今所奉微末供具亦复如是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香华伎乐幡盖供养如来尚不足言何以故如来为诸众生常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中受诸苦恼是故世尊齐见哀悯受我等供。

  次尔时东方下召他土众或云声光不至彼彼佛自遣令至此土若依前文光遍照此三千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岂非光召又彼佛遣文三召意足香饭奉佛此光召也往彼礼敬此动召也请决所疑声召意也文为二初明一方次例三方东方为三双初彼佛说此佛此众见彼众次此间大众以不思议不见而见见彼无边身无边身以不思议不来而来三复以彼供奉此佛此佛不受彼佛之供如此三相还是经初三种之瑞彼佛说此此众见彼即是声瑞此众见彼彼众来此即动地瑞彼供献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双中初彼佛说此佛文为四一明远近。

  尔时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微尘等世界彼有佛土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二彼佛说此。

  尔时彼佛即告第一大弟子言善男子汝今宜往西方娑婆世界彼土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不久当般涅槃善男子汝可持此世界香饭其饭香美食之安隐可以奉献彼佛世尊世尊食已入般涅槃善男子并可礼敬请决所疑。

  三发来。

  尔时无边身菩萨摩诃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与无量阿僧祇大菩萨众俱从彼国发来至此娑婆世界。

  四现瑞如文。

  应时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

  次此众见彼众亦为四一惊怖。

  于是众中梵释四王魔王波旬摩醯首罗如是大众见是地动举身毛竖喉舌枯燥惊怖战栗各欲四散自见其身无复光明所有威德悉灭无余。

  二安慰。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从座起告诸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勿惧汝等勿惧何以故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微尘等世界有一世界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供正遍知十号具足彼有菩萨名无边身与无量菩萨欲来至此供养如来以彼菩萨威德力故令汝身光悉不复现是故汝等应生欢喜勿怀恐怖。

  三见彼众。

  尔时大众悉皆遥见彼佛大众如明镜中自观己身时文殊师利复告大众汝今所见彼佛大众如见此佛以佛神力复当如是得见九方无量诸佛。

  四唱苦哉。

  尔时大众各相谓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大众见佛应生欢喜何以唱苦闻彼佛说此佛应当入于涅槃还是前声瑞觉地动战栗还是前地动瑞见如镜之光还是前光瑞闻见是已彼佛为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问此众皆是佛同行人何因惊怖答今论实者意不在权又十地位有上下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佛力所作借神力昆虫能知不借神力则不能知此无边身承佛神力而现此瑞首罗惊怖复何所疑。

  次第二双初从大众见无边身一一毛孔明此菩萨示不思议不见而见。

  是时大众一切悉见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是菩萨身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七万八千城邑纵广正等如毗舍离城墙壁诸堑七宝杂厕多罗宝树七重行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阎浮檀金以为却敌一一却敌各有种种七宝林树华果茂盛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其声和雅犹如天乐城中人民闻是音声即时得受上妙快乐是诸堑中妙水盈满清净香洁如真琉璃是诸水中有七宝船诸人乘之游戏澡浴共相娱乐快乐无极复有无量杂色莲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其华纵广犹如车轮其堑岸上多有园林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复有诸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其华纵广亦如车轮香气芬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凫雁鸳鸯游戏其中其园各有众宝宫宅一一宫宅纵广正等满四由旬所有墙壁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金窗牖周匝栏楯玫瑰为地金沙布上是宫宅中多有七宝流泉浴池一一池边各有十八黄金梯陛阎浮檀金为芭蕉树如忉利天欢喜之园是一一城各有八万四千人王一一诸王各有无量夫人采女共相娱乐欢喜受乐其余人民亦复如是各于住处共相娱乐是中众生不闻余名纯闻无上大乘之声是诸华中一一各有师子之座其座四足皆绀琉璃柔耎素衣以布座上其衣微妙出过三界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或有众生书持读诵如说修行如是流布大乘经典尔时无边身菩萨安止如是无量众生放自身已令舍世乐皆作是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明一毛道即是见小容七万八千城庄严巨丽即是见大然其身量同等虚空空非大小安可说尽而复不妨从彼而来巨细相容毛孔不阔城亦不小复闻欢娱受乐之声复闻唱言苦哉之声复闻纯说大乘之声即是非苦非乐不相障碍菩萨所以现此事者表于今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议。

  次从尔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是彼菩萨以不可思议不来而来。

  尔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周匝围绕示现如是神通力已持是种种无量供具及以上妙香美饮食若有得闻是食香气烦恼诸垢皆悉消灭以是菩萨神通力故一切大众悉皆得见如是变化无边身菩萨身大无边量同虚空唯除诸佛余无能见是菩萨身其量边际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设供养倍胜于前来至佛所。

  次第三双中初供佛。

  稽首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悯受我等供养。

  次不受如文。

  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亦不受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却住一面。

  次例余三方。

  南西北方诸佛世界亦有无量无边身菩萨所持供养倍胜于前来至佛所乃至却住一面皆亦如是。

  悉如文问身既无边此土他土俱在毛端那忽从彼以来于此是即彼边而来此边此间大众见从彼来即是此边见于彼边旧云少分无边故有来去此不应尔既言量同虚空虚空岂有少分多分既言少分则不同空今明菩萨不思议色即边无边无边即边非边非无边边即无边量同虚空无边即边自彼之此此见彼来虽边无边非边非无边而能边无边故称不可思议若有定者非不思议例如丈六梵不见顶非见非不见能见能不见譬如带镜身边身在镜里里而非里非里而里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影现水顽碍之色尚复难思况不思议宁以情取。

  从娑罗双树去大段第三结召请中二初结众集次结瑞相瑞本集众众既已集瑞亦随竟故须两结初结众集又为三先明其处不可思议次明其人不可思议三重明其处不可思议初文者。

  尔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纵广三十二由旬大众充满间无空缺尔时四方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坐之处或如锥头针锋微尘。

  三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众长幡大盖人无妨碍供具无伤又针锋微尘容无边身已不可思议况受四方十方微尘无边身菩萨复有几许眷属供具人无障碍具无损伤此是处不思议次人为三初从十方如微下结他方众集在针锋及阎浮者结此土众集在双树。

  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众亦悉来集。

  此是人不可思议。

  二简应集不集不应集而集。

  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阿阇世王及其眷属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蛣?蝮虿及十六种行恶业者一切来集。

  应集即迦叶等二众不应集毒虫恶人恶鬼等三众此明集不集俱不可思议。

  三明众集利益。

  陀那婆神阿修罗等悉舍恶念皆生慈心如父如母如姊如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慈心相向亦复如是除一阐提。

  谓集不集众等起慈心集不集处等皆严净陀那婆神者是集众三千大千众生是不集众又简除慈不慈不慈者一阐提是不生慈心慈不慈者皆不思议。

  三从尔时三千世界以佛力故下重明处。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耎无有丘墟土沙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时大众悉见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如于明镜自观己身见诸佛土亦复如是。

  三千是众集处十方世界是不集处等皆严净如极乐土故言十方亦复如是以众集故致此利益不集处不集众不发心尚不思议况复如来示生示灭宁可思议此是结众集竟。

  次从如来面门下结瑞相竟。

  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复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

  从前至此总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然者声光及风皆从口出若收光入口风声例然收声则息教疑者问谁此表师去收光明则息照三障闇于道三业善不生此表主去收风则息神变颠倒无由得转此表亲去。

  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其苦哉何其苦哉如何世尊一旦舍离四无量心不受人天所奉供养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无上法船于斯沉没。

  大众见一解三见收声入口知必失师是故呜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养此哭失田悲无法食见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圣慧日光从今永灭三障谁除三善谁发见收风入口知必失亲是故哭言法船沉没谁破无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三种之哭哭主亲师。

  呜呼痛哉世间大苦举手椎胸悲号啼哭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诸毛孔流血洒地。

  呜呼是意恸号哭是口哀战动是身苦三业悲恋乃至于此。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涅槃经疏卷第一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