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3 册 No. 0625 法华经演义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若论此品之来源。总由世尊。上来因菩萨之受命弘经。乃即现乎十种神力。结于五种纲要。以为付嘱流通此经。以一手同时三摩无量菩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菩提之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所谓学于苦行。学于神力。若苦行则已如上所明。今欲发明神力。故有此妙音神力弘经一品之文也。言妙音者。约其所见之理。所修之行。所通之教。皆可名为妙音。所见之理者。以其能达诸法实相。则法法俱真。相相皆实。即其所有音声。了达全体。便是法界。故就其所见之理。名之为妙音也。所修之行者。由其过去因中。以十万种伎乐。八万四千宝钵。奉供云雷音王如来。故感今日流通此经。则多诸眷属。以为围绕。有诸道器。以为侍从。故就其所修之行。亦得名为妙音也。所通之教者。由其能以神通之力。在于此界他方。现十界身。弘此妙经。令一切众生闻其所说。各得解知如来知见长远寿命。故约其所通之教。又得名为妙音也。菩萨者。自既能依理起行。而通于教。亦令一切众生依理起行通教。则是自利利他。故称菩萨也。

  △品分文为六。初释迦光照。二妙音远来。三神力通经。四彼此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增道。初二。初放光。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

  放大人相肉髻光明者。由我如来因中。能承顺师长。故今果上。能感肉髻之中有大光明。此乃是大觉圣人之相。故言放大人相肉髻光明。今放此光者。欲彼菩萨。承顺我如来所有之命。而在在流通此经故也。及放眉间白毫相光者。前迹门欲发起此中道实相之经。故放此光。今欲彼菩萨。流通此中道实相之经。故又放此光也。

  △二正照二。初照国。二照身。初二。初总照诸土。

  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遍照东方者。东为群动之首。故举之而摄余九方。其遍照十方也。

  △二别照一国。

  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世界名净光庄严者。由彼世界之佛。惑无不破。而有断德。智无不显。而有智德。以此二德。而为庄严。故即名其世界。为净光庄严也。佛号净华宿王智者。以彼佛宿世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故至果时。能得一心三智。而自性照空。则一切俱空。照有则一切俱有。照中则一切俱中。而得大自在。得此之果。由能修因。当知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虽殊。同一妙智。故名净华宿王智也。

  △二照身三。初出名。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

  △二叹德。

  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言植众德本者。即是修慧也。以慧乃众德之本。万行之基故也。言供养诸佛者。即是修福也。所以植众德本。而无慧不修。故能成就甚深智慧。一心三智。照空一切空。照有一切有。照中一切中。故知甚深智慧。而释成植众德本也。次下得妙去。释成供养。乃至百千等。以其供养诸佛。无福不修。故能得于诸大三昧也。

  得妙幢相三昧。

  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是名正受。三昧言妙幢相者。幢即摧邪表正为义。则无邪不摧。无正不表。而言妙者。即邪而正。正不离邪。非离邪外而别有正。故言妙幢相三昧也。

  法华三昧。

  法华者。自能了达一切诸法。悉皆实相。法法皆真。相相皆实故也。

  净德三昧。

  净德者。无惑不破故言净。无智不显故言德。如是净之与德。皆由此三昧而得故也。

  宿王戏三昧。

  宿王戏者。宿王乃是月之别名。月则能亏能盈。菩萨能现胜身。以应大机。能现劣身。以应小机。如月能亏盈。若游戏者。故名宿王戏三昧也。

  无缘三昧。

  无缘者。能任运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如彼磁石任运吸铁。故以名也。

  智印三昧。

  智印者。自能得于一心三智。而以一切智印于空。以道种智印于有。以一切种智印于中。故名智印也。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解一切众生语言者。一切众生。所有殊方异语。皆能了知。故以名之。若有所说。即此一音。能令一切众生。随类各得其解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

  集一切功德者。能以自所证。而教于人名功。化功归己。有得于心名德。一切者。不出法身般若解脱。自能积集三德秘藏。故以为名也。

  清净三昧。

  清净者。能圆破三惑故也。

  神通游戏三昧。

  神通游戏者。自具大智慧大慈悲。而能任运与拔。神而明之。通而变之。如游戏者。故名此也。

  慧炬三昧。

  慧炬者。如世炬火。能破诸暗。具大智慧。能破无明昏暗。故以名也。

  庄严王三昧。

  庄严王者。自能具足定慧。以为庄严。而即定是慧。全慧是定。于定慧得大自在。故名庄严王也。

  净光明三昧。

  净光明者。能圆断三惑故言净。能圆显三智故言光。能圆证三德故言明也。

  净藏三昧。

  净藏者。藏以含藏为义。现前介尔一念心中。具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而悉能显现。故以名也。

  不共三昧。

  不共者。乃大乘圆顿者。不与二乘偏渐共也。

  日旋三昧。

  日旋者。自能旋假入空。而不住于空。旋空入假。而不住于假。旋空假入中。而不住于中。犹日轮之旋空。而不住于空。故名之也。

  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得如是等者。乃结上总收也。

  △三正照。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所以照其身者。欲其承顺佛命。而流通此中道实相妙经故也。

  △二妙音远来二。初明因由。二正发来。初四。初妙音请往。

  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欲礼拜释迦等者。以其往昔因中。曾为释迦之所化导教育故也。文殊则有大智慧。能发起此经。能于海中。宣说此经。能问初心流通此经方轨者。药王。乃是能然身臂。而以苦行流通此经者。勇施。乃是能说咒。以拥护弘通此经者。宿王华。乃是能问苦行流通此经者。上行意。乃释迦本中所化。能为涌出最上之首。而受命流布此经者。庄严王。乃是能转邪归正。而修行此经者。药上。乃同药王。以神通力。转庄严王之邪。得修此经者。故皆愿欲得见也。

  △二彼佛告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所以须为告诫者。若夫妙音位居等觉。自不生于下劣之想。其所随之众。或是新发意。生下劣之想者有之。故彼佛如此一番诏告诫来于妙音。使其所随之众。自不生此想也。然一切诸佛。所修所证。咸皆是同。而国土有净秽。佛身有优劣娑。盖皆随机不同故尔。若众生之机。是劣是小。则应以秽土劣身而逗之。若众生之机。是大是胜。则应以净土胜身而逗之。故知土无净秽。净秽由生。佛无优劣。优劣由机也。

  △三妙音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者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皆是如来之力者。谓如来能达一切诸法。当体空寂。悉皆实相。而不见有净秽优劣之分。则我今往诣彼国。亦当随学如来。亦不见有净秽优劣之分。而自不生下劣之想也。言如来神通游戏者。如来有慈悲。能与乐拔苦。神而明之。通而变之。如游戏一般。我今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则亦应如是。而又不生下劣之想也。言如来功德智慧庄严者。如来有大庄严。则不为一切诸障所恼。今我往诣彼国。亦当随学如来之法。不为诸障所恼。不生下劣之想更明矣。

  △四先现瑞相六。初化莲华。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二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三如来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四又审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令我得见者。前妙音请往。则言并见文殊师利。今文殊则言令我得见。盖二人皆同居等觉。然但相闻。而不相见。今欲共为修行此经。共为流通此经。欲共成化事之因缘。故妙音欲见文殊。文殊欲见妙音也。

  △五推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当为汝等而现其相。则功在多宝。而不在我释迦矣。盖由如来。前既放光远照。则已形召令来。今因文殊重问。故命多宝。还以声召也。

  △六告彼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已上叙因由竟。

  △二正发来四。初眷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言六种震动等者。妙音经历诸国。来于此土。无非欲为流通此经也。自能令一切众生。翻破六位无明。故六种震动表之。自能得成无上圆因。故雨华表之。或有大机。不待问当为其说。故百千天乐不鼓自鸣以表之。

  △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三传旨问讯二。初奉供。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直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奉上璎珞者。一者往昔曾为弟子。今日从远方来。则师资道仪。人事常法。皆所当然者也。二者表己所有因行。当克如来之果德也。

  △二正问三。初问能化佛。

  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

  △二问所化众。

  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

  文中无不孝之无字。直贯于下。不摄五情之不字。直彻于上。此盖略词。具足应云。无不孝父母否。无不敬沙门否。无邪见否。无不善心否。无不摄五情否。

  △三问多宝佛。

  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此上三问。皆传彼如来之旨而问也。

  △四愿见多宝三。初妙音愿见。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示我令见者。如大乐说。欲见彼佛。须集分身。然后开塔得见。今既塔户仍闭。不复再开。若非佛力转致。无由得见耳。

  △二释迦传语。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三多宝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能供养释迦者。妙音本是有福之者。今能供释迦。则其福愈深矣。及听法华者。妙音本是有慧之者。今能听法华。则其慧愈深矣。以其福慧皆深。故称一善哉以赞之。文殊乃是大智第一。而能宣说流通此经者。今并能见之。所以更能称一善哉以赞也。

  △三神力通经二。初审问神力。二审问三昧。初二。初华德发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菩萨名华德者。以此菩萨。能以万善之因。庄严果德。故而名也。是神力者。谓决非无因而有。今问世尊。毕竟宿何善根功德。其能如是也。

  △二如来答示三。初答初问。二答二问。三答神力。初二。初正答。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佛名云雷音王者。以彼佛现身如云。说法如雷。而以微妙之音。演说诸法。得大自在。故名云雷音王也。国名现一切世间者。一切世间。即三十种世间也。以由彼佛。能随类现形。一一教化示导。故以名其国也。劫名喜见者。既彼佛能教化一切世间。则一切众生。见之莫不欢悦。故劫名喜见也。以伎乐供养者。由其能达声即法界。则当起法界之行。故兴法界之供。而还以伎乐为供也。以钵供养者。由其能达色即法界。故还以钵而兴法界之供也。汝问有何善根。有是神力。以其兴法界供之善根。故有如是神力也。

  △二结会。

  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二答二问。

  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供养诸佛是修福。久植德本是修慧。汝问有何功德。有是神力。以其能修福慧功德。故有如是神力也。

  △三答神力三。初总明。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现种种身者。即是现十界身也。处处者。即是同居有余等土也。说是经典者。则知现身虽殊。所说唯是妙经。才显妙音神力流通。令闻者随其自分。即佛乘也。

  △二别示二。初明非生现生。二明非灭现灭。初二。初现六凡身。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梵王是色界主。帝释是欲界主。自在即他化自在。是欲界顶。大自在。即摩醯首罗。是色界顶。举其主天顶天。则摄余天也。轮王。即兼四种。小王即粟散也。诸有下。明现诸难身。八难之处。皆有出世圆顿之机。则亦现其身。为说是经。令得度脱也。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娈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谓如上种种现身者。皆由能得神力故也。言救护者。救即救拔。护即护持。救拔是大悲拔苦。护持是大慈与乐也。于神通智慧无所损减者。谓虽或现人身天身。乃至或现诸难王妃等身。然于菩萨神通智慧。曾不摇动。曾无损减。如世之明灯。取之无尽。照之无穷。而曾无损减也。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者。一往而言。谓一音演说。随类得解。各得所知者。克实而论。正谓此菩萨。种种现身。为诸众生。说此妙经。令一切众生。各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各得明了长远寿量。乃至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各得所知也。

  △二现四圣身。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

  此中非谓应以声闻得度。为说四谛之法。应以支佛得度。为说因缘之法。应以菩萨得度。为说六度之法。乃是应以三乘形得度者。即现三乘之形。为说妙法华经。令其所有三乘。悉皆会归于一佛乘。而得度也。应以佛形者。此须简别。则有三教果头之佛。有圆教分证之佛。与究竟之佛。今所现者。乃是三教之果头。圆教之分证。令得圆教妙觉究竟之佛也。

  △二明非灭现灭。

  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

  △三通收。

  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二审问三昧二。初菩萨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深种善根者。谓世尊上来为我发明。则我已知妙音菩萨。能以伎乐宝钵。奉供云雷音王佛。更能久植德本。供无量诸佛。而无慧不具。无福不修。则其往昔因中。可谓深种善根。深修功德。所以有如是神力明矣。然不知其今日。现住何等三昧。而能于此土他方。现十界身。说微妙法。应以何身得度。即见何身也。

  △二如来答。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谓汝问住何三昧。其所住者。非他三昧。即是现一切色身三昧。以其住此三昧。故能随类现形。度脱众生也。能得此之三昧者。由于了达法华。所诠诸法实相妙理故也。既诸法皆是实相。则法法皆真。相相皆实。随举一色。则一切色。一切色一色。随举一身。则一切身。一切身一身。能达此理。故得此三昧。即能一现一切现。一切现一现。所以应现三途身。即现三途身。应现八难身。即现八难身。应现六凡身。即现六凡身。应现四圣身。即现四圣身。乃至应生。则非生而现生。应灭则非灭而现灭。如是种种变现。而度众生。皆由住此三昧也。

  △四彼此得益二。初彼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菩萨皆得三昧者。妙音乃是深心久行。已得成就此之普现色身三昧。俱来之人。乃是初心始行之者。今闻释迦如来。发明妙音所得。亦能得妙音之所得也。

  △二此土得益。

  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及陀罗尼者。妙音得此三昧。亦得总持。故能即定而慧。即慧而定。住于三昧。随类说法。今此土无量菩萨。闻佛发明。亦即得其所得也。

  △五还归本国。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谓妙音来此土。唯有二意。一为供养释迦。及见多宝佛塔。今已供养释迦。已见多宝。理当还归也。前发来之时。所经诸国。地皆六震。雨宝莲华。天乐自鸣。今还本国。故亦复如是。二总欲流通此经而来。去亦总为流通此经而去。来时固能令众生。破六位无明。成于无上圆因。若遇大机。则无问而自说。乃以动地雨华作乐表之。今去时亦复如是。故还以动地等而表也。白佛等者。前发来之时。请白于佛。欲往娑婆。供养释迦多宝。并见文殊等。今既事已转还本国。故复白其佛也。

  △六闻品增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天子得无生法忍者。以其闻此品时。能达诸法实相。而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以此无生之理。忍可于心。故能得无生忍。此得于圆教。初住也。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者。以其闻此品时。能了达实相之理。而知法法皆真。相相俱实。实相之外。更无有相。法界之外。更无有法。故能得于法华三昧。即是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也。释妙音菩萨品竟。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若明此品之相生。由前如来。付嘱诸大菩萨。欲其随学如来之法。所谓当随学于苦行。如药王者。当随学于神力。如妙音者。更有所谓普门示现。亦当随学如观音者。故知妙音品后。即有此观世音普门一品之文也。观世音菩萨之五字是人。普门二字是法。人法兼举。故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人中。言观者。即是菩萨能观之观。世音即是菩萨所观之境。所以世间人。则于耳根。闻于音声。此菩萨则不以耳闻于音。乃以妙观。观乎一切世间所有之音声。故名观世音也。然此中所言观世音。与楞严所明不同。彼明因中所修自行。故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尽。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明最初修于耳根圆通。乃约因中所修自行。而得其名。此中则全其自行。而成化他。即是能观十界众生所有一切音声。而现种种形。说微妙法。令得脱于苦恼。故得其名。此乃全约化他。所以不同彼之自行也。然如何观于世间之音声。所谓世间一切众生。有处于七难而不能出离者。有住于三毒而不能解脱者。有怀于二求而不能满愿者。此等众生。若不称菩萨之名则已。若一称其名。则菩萨观其音声。令彼处于七难者。毕竟能得出离。在于三毒者。毕竟能得解脱。怀于二求者。毕竟能得满愿。所谓机应境观。无不冥合。故名观世音也。言菩萨者。由于能以妙观。观乎世音时。而能令无量众生。皆得解脱种种苦恼。则全其所有自行。而成于化他。故名菩萨也。次法中言普门者。普以周遍为义。门以出入立称。若其门不遍。不能广化一切。则所有之门。是偏而非圆。是局而非普。今此菩萨。依实相理。开普遍门。能圆观十法界。圆应九界众生。皆令开佛之知见。度脱一切之苦恼。所谓以三十二身。遍应群机。无刹不现。无生不度。则其所有之门。乃是周遍圆融。而不可思议者。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品题已竟。

  △品分文为二。初问答发明。二闻品得益。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问观音人。二问普门法。初二。初菩萨问。二如来答。初二。初经家叙起。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菩萨发问此有二意。一者观世音。能以妙观。观于一切音声。世间所有之机宜。则有冥机而当冥应者。有冥机而当显应者。如是种种不同。而是菩萨。皆能所应度。而度脱之。则重重无尽之者。故无尽意菩萨。为之发问也。二者观世音菩萨。能以普门示现。流通此妙法华经者。若在人间天上。若在刹土微尘。自能在在流通。永永无尽。故无尽意菩萨。为之发问也。

  △二菩萨正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二如来答三。初总答。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无量等者。谓汝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当知无别因缘。即是机应境观。两相冥合之因缘。而名为观世音也。初若有等。明其受苦成机。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总是九界之中。就一界而言。即有如许之众生也。此举其受苦之人极其多。言受诸苦恼者。三途则有三途之苦。人天则有人天之苦。三乘则有三乘之苦。总之见思无明。为一切众生苦恼之因。分段变易。为一切众生苦恼之果。此明其所受之苦。亦极其多也。次闻是下。明其能成机感。闻是观世音者。或从法师边闻。或从知识边闻。或从经卷中闻也。一心称名。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谓不二于二。不三于三。专一其心。名事一心。理一心者。能所泯绝之处。而又不妨能所宛然。即名理一心也。观世下。明其能应。即时者。称名不在前。能应不在后。即称即应。不前不后。故言即时也。观其音声者。观即能观。音声即所观也。皆得解脱者。虽受苦之人。与所受之苦极其多。而能皆得解脱也。所以能令皆得解脱者。由此菩萨。有大智慧力。有大神通力。既有大智慧。则能与一切众生之乐。既有大神通。则能拔一切众生之苦。故能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一切苦恼也。

  △二别答三。初明七难。二明三毒。三明二求。初二。初正明。二结叹。初七。初大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入火不能烧者。谓若能持名。自不入于大火。设使入大火中。而不为其所烧也。盖世间人入火。而为火所烧者。总由不能持名。故起诸分别贪爱。则为烦恼之火所烧。造诸不善之业。则为结业之火所烧。轮转生死。则为果报之火所烧。既为三障之火所烧。故亦为世间之火所烧也。今能持名。则自不起于贪爱。不造于恶业。不招于生死。则自不为烦恼。结业果报之火所烧。故亦不为世间之火所烧也。不但不为世间之火所烧。亦且能成于三德。以持名故。即能了达所有烦恼。当体全即般若。结业当体全即解脱。果报当体全即法身。由是等者。谓上来能不为三障之火所烧。且即三障全体三德。由观世音菩萨有大威德之力故。所以能得如是也。

  △二大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即得浅处者。虽不能即达于彼岸。而亦得浅处也。若论大水。则亦有烦恼结业果报之水。人天离于三途。二乘脱于三界。乃至菩萨登于圆教初住。皆得名为浅处也。

  △三黑风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一人称名诸人得脱者。此有二解。一者正显菩萨有大威神之力。故虽一人称名。而诸人皆得解脱于难。二者盖彼诸人。既同入于海。同为黑风所吹。同漂罗刹鬼国。则其忧戚相关。而其求脱之心。亦必是同。由其求脱之心同故。虽一人持名。而诸人皆得脱难也。以是因缘者。总指上之三难。皆能称名得脱之因缘。故名观世音也。

  △四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临当被害者。临于杀戮之害。及打掷之害也。

  △五恶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尚不能以恶眼视之。以其闻于称观世音名。则恶心转为慈心。而恶眼亦转为慈眼。故不能恶眼而视也。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检系其身者。检即封检。系即系缚。系缚者。未必封检。封检者。则必系缚。故言检系其身也。

  △七冤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三千大千者。正显多者尚能得脱。则少者可知也。言冤贼者。冤则必欲害命。贼则唯欲劫财。劫财者。未必害命。害命者。则必劫财。故言冤贼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如是者。巍巍广大之貌。谓其神力。横则遍于。十方。竖则彻于三土。若论所有七难。但在同居。而菩萨之神力。则不但彻同居。亦且彻于有余实报。遍十方而广大也。

  △二明三毒。夫三毒者。若自爱名欲。爱他名淫。自恨为恚。恨他为瞋。于自不了为愚。于他不了名痴。若单言之。则但名贪瞋痴。此之三种。皆名为毒。如世之毒药。必能害身丧命。今此三种。皆能害法身也。能失慧命焉。故名为毒。皆言多者。正显多尚能离。则少者自不待言也。文分二。初正明。二结叹。初三。初贪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多于淫欲者。盖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非淫不生。非淫不死。所以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本也。故知自当断除。若欲除之。必当以观音而为依凭。故当常念观世音菩萨。言常念者。约事而言。即不二于二。不三于三。专注一心。而无少间。名为常念。约理而言。即以我心为能念。以观音为所念。全我。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观音。全彼所念之观音。即我能念之心。此则能所泯合。又不妨我心为能念。观音为所念。而能所宛然。乃是常念也。便得离欲者。以由常念之机。而菩萨必为之应。以威神之力。如是。自能离于淫欲也。

  △二瞋恚。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言瞋恚者。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则知瞋。恚为万恶之根本。故当常念观世音。则能离于瞋。恚也。

  △三愚痴。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多愚痴者。非一无所知为愚痴。若执断常。发无因。果。诽谤大乘。皆所谓愚痴也。此之愚痴。果能常念。观音。亦得离也。所以若淫欲。若瞋恚。若愚痴。而能。念观音。即皆得离者。盖众生之心。只得一心。无有。二用。总由不能常念观音。故多于淫欲瞋恚愚痴。若能常念观音。则心常在于观音。又得观音威神。所被。故得离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大威神力者。如是二字。即指上能离三毒之威神。也。以其有大威德智慧。则能圆观一切。以其有大。神通誓愿。则能度脱一切也。多所饶益者。即是能令众生离于三毒也。常应心念者。以众生之心。念念无非三毒。不念于贪。即念于瞋。不念于瞋。即念于痴。若能常念观音。自不念于三毒也。

  △三明二。求三。初正明。二结叹三释疑。初二。初求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福德智慧之男者。若但有福德。而无智慧。则虽多。诸财宝。而不能名闻远达。若但有智慧。而无福德。则虽能名闻远达。而不能多诸财宝。今言福德智。慧。不唯多诸财宝。亦且名闻远达也。

  △二求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端正有相之女者。若但端正。而无有相。则但为人。之所爱宠。而无有禄敬。若但有相。而无端正。则虽。有禄敬。而不能为人之所爱宠。今言端正有相。不唯为人爱宠。而且更有禄敬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有如是力者。即是能满二求之力也。

  △三释疑。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者。谓现有求男女。而不得男女者若何。乃释云。未必志心礼拜。设有志心礼拜。不得男女。致其福德。无有虚弃也。

  △三劝持三。初直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是故者。即是能度七难。能离三毒。能满二求也。以其有如是之故。所以一切众生。应当持名也。

  △二格量三。初如来问。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之名。是举其名之多。尽形是持名之久。四事供养。是论其供之胜也。

  △二菩萨答。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受持观音名。是举其名之少。一时是明其时之暂。但礼拜是明其供之劣也。言正等无异者。虽则持名有多有少。经时有久有暂。所供有胜有劣。而此二人之福。悉皆无量而平等无异也。所以无异者。盖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不过证此实相。观世音。亦是证此实相。以其所证同一实相。实相之中。本无多少久暂胜劣之可得。故此二人之福。正等无异。又无异者。由一多无碍。久暂不二故也。

  △三总结。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上问观音人已竟。

  △二问普门法二。初菩萨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谓观音之人。能住普门之法。而度脱一切众生。若度生时。则必意业以为鉴机。口业以为说法。身业以为现通也。故今还约三业。而问普门之法也。言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者。是问其身轮。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是问其口轮。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问其意轮也。

  △二如来答。又分为四。初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四总结。此中之文。若与前对论相反。宜知上之七难。并三毒二求。乃是显机而冥应。此中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乃是冥机而显应。则上下文互显耳。决无无机有应。决无无应有机。又上先总答。次别答。下先别答次总答。上劝持名。下劝兴供。文亦互明。详之可见。初别答。为二。初明圣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佛身得度者。以意业鉴机也。即现佛身者。以身业现通也。而为说法者。以口业说法也。又应以佛身。此答其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意业之问也。即现佛身。此答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身业之问也。而为说法。此答云何而为众生说法。口业之问也。佛身有三种。谓应以现胜身得度。即现胜身。应以劣身得度。即现劣身。应以劣胜合身得度。即现合身也。此说法者。不同楞严应以何法即说何法。此乃惟说妙法华经。咸令法界众生。会归一佛乘也。又此不言菩萨身者。有人云。合在佛身中明。当知三十二应。是所现之身。菩萨是能现之身。虽有三十二身之不同。而同是菩萨一身之所现。则身身皆是菩萨矣。故虽不现菩萨身。而其义实是具也。若例上之妙音所现。亦未尝无。今但略耳。自辟支佛下去亦然。一一皆具三答。而所说之法。皆是妙法也。

  △二明凡身四。初现诸天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身者。即散指大将也。自在天身者。即欲界魔王天也。为其说于妙法。令其了达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也。毗沙门。此云多闻。即北方天王也。

  △二现人类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现小王者。须兼轮王及以粟散。轮王则金轮为大。余三为小。粟散则正统为大。附庸为小。小者尚现。大则可知。故但现小王身。长者。有长人之德也。居士者。清心寡欲。以道自居也。宰官者。宰以主政为义。官以功能为义也。

  △三现八部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四现护法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者。以其手中常执金刚宝杵。故以为名。若论其因缘。昔过去一国王有二夫人。一夫人生千子。悉皆成佛。即始自毗婆尸。终至楼至佛也。一夫人生二子。一愿劝请千兄转法轮。一愿护持千兄之教法。今执金刚宝杵神。即第二夫人所生次子。愿护千兄之教法者是也。以其欲护佛法。故常执金刚杵。已上总是明观世音菩萨。能依实相理。开普遍门。三十二身。十九说法。以为别答竟。

  △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种种形者。即十法界形也。既言种种。则不止于三十二身也。游诸国土者。即十方国土。既言诸土。则不止于娑婆同居也。是则上虽言别。但文广而义实略。以止明三十二身。此土同居故也。又此虽言是总。但文略而义实广。此中又具上三答。以种种形。以之一字即意业鉴机也。答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言种种形。即身业现通。答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也。度脱众生。即口业说法。答云何为众生说也。

  △三劝供六。初如来正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二菩萨兴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因如来劝。故即解颈璎珞。以为供也。颈表实相。璎珞表行。价值百千。即是表八万四千波罗蜜也。盖菩萨依实相理。而起乎行。则全性起修。全理发行。称性施设。无所造作者。故即解璎珞。以表也。言受此法施者。若是璎珞乃是财施。何言法施。盖能了达实相。无非妙观。故财即法也。所谓于财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财亦等。如药王真法供养。故即财施。而是法施也。

  △三观音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言不肯受者。有二意。一者无尽意。有如来劝供之命。故兴于供。观世音。无如来劝受供之命。那可受之。故其不受也。按下文可见矣。二者彼所供之璎珞。全表因行。今观音亦在于因。同在修位。若因则是当克果。无有因还克因。修还克修者。故不肯受也。

  △四菩萨重请。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愍我等者。无尽意。与观世音。虽同是因位。然不无初心后心之别。则后心者。应愍于初心。故言愍我。等者。等于一切天人四众。是知菩萨奉供。不但为己。兼为人也。

  △五如来命受。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谓彼既愍众而供。则汝亦当愍众而受也。

  △六观音受供。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音因如来之劝受。故即受之。则上之不受可知也。分作二分者。表其所有之行。全依实相。则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全体不生不灭。实相之行。奉二佛者。表克不生不灭之果也。以释迦现在。唱欲灭度。故表不生。多宝灭度。塔中曾叹善哉。故表不灭也。又表因行自克于果。虽因佛命而受。故还奉之于二世尊也。

  △四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二偈颂。此颂非秦本所有。乃阇那笈多译也。后补入秦本。慈云大师。约义释之。科注所集。即其释也。今分为二。初菩萨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重问彼等者。谓上虽已问。而如来为之一一答示。然我等今欲更详其义。故还说偈。重问何因何缘故。三业如是。我今一句。乃总颂问也。佛子二句。以别颂问也。

  △二如来答二。初总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汝听等者。意谓汝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我今更当为汝说之。汝以谛实而听。观音行者。观世音具大慈悲智慧。能起不思议妙行。以其善应诸方所故也。诸方者。横则遍于十方。竖则彻乎三土。以其十方三土。无刹不现。故能寻声救苦。度脱众生也。言善应。以其了达诸法实相。法法皆真。相相皆实。则十方国土。全即惟心。一切众生。亦惟自性。乃惟心观音。现惟心之国土。自性观音。度自性之众生。称性施设。不假造作。故善应也。此乃明其妙行。弘誓下。乃明其誓愿。言弘誓深如海者。以其所发之誓。上则欲弘诸佛之道。下则欲化九界之生。所谓上穷下彻。故云如海也。历劫不思议者。谓其经历时分。而极其多。此不可思议。于不可思议劫中。奉侍多千亿佛。于多千亿佛之所。复能发广大清净之愿也。前言弘誓。此又云愿者。前是总誓。此是别愿也。以其有大智慧之行。故能圆观一切。以其有大清净之愿。能广度一切也。

  △二别答二。初颂答示。二颂劝持。初二。初颂观音人。二颂普门法。初二。初总颂。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为汝略说者。谓彼之因缘甚多无量。我亦不能一一为汝广明。但当为汝略而说也。言闻名等者。或有闻其名而受持者。或有见其身而礼拜供养者。或有常念恭敬而心不空过者。则其机已诚。必感于应。即二十五有之苦。或处七难。或遭三毒。或在二求。以闻名见身及心念者。感应相交。皆得除灭随愿也。

  △二别颂二。初颂七难并加余难。二颂三毒以及二求。初分十二。初正颂大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念彼观音力者。既我能念之心。即所念观音。全所念观音。即我能念之心。原无彼此。当知虽无能所。不妨能所宛然。而我心为能念。观音为所念。能念是感。所念是应。所以无彼此中。而分彼此也。初二句遭难。三一句持名。四一句蒙应。下去十一行。皆有三义。分文亦然。

  △二正颂大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加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加堕金刚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超颂冤贼难。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追颂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加颂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有人疑云。还着本人。似乎有亏菩萨大悲。然被害人既念观音。而得脱难。则知本人。若念观音。亦必得脱。又何亏于大悲乎。

  △九追颂恶鬼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加颂毒蛇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加颂雹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盖非时之雷雨。亦是其难。总由众生恶业所致。况能念观音。则业自转。而难自释。故应时得消散也。

  △二颂三毒以及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被困厄。即被三毒二求之所困厄。然三毒以有者为苦。二求以无者为苦。有无虽殊。其困厄一也。能救三毒二求之苦耳。已上颂答观音人竟。

  △二颂普门法二。初总颂。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二别颂三。初颂答身业。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言种种等者。总指九界。以为恶趣。唯佛界为善也。地狱一句。别举三途也。以渐令灭者。令人天灭于三途。令二乘灭于三界。令菩萨灭于三空。如是渐灭。竟竟令入三德秘藏也。

  △二颂答意业。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能显理故言真。又能破惑故言清净。显理而理无不显。破惑而惑无不破。故言广大智慧。此自行也。若化他之时。而欲运大悲以拔苦。亦不离此观。故言悲。欲运大慈而与乐。亦不离此观。故言慈也。如是则九界众生。念念时时处处。愿其垂应而瞻仰之。故言常愿常瞻仰也。无垢二句颂智慧。盖上言观。此言智。观无所观。智为观耳。所以云智慧观。以今对上。则知五观皆智慧也。

  △三结答与拔。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明其悲之拔苦。慈之与乐。法法互相交参者也。天之欲雨。必先震雷布云。菩萨现身说法。欲拔众生苦。欲与众生乐。亦须布云震雷。而身为现通。澍甘露雨。而口为说法也。

  △二颂劝持。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妙音者。有人指前品妙音菩萨为妙音。此甚非也。以由观世音菩萨。以妙观观乎世音之时。能法法皆真。相相皆实。所有音声全体实相。故言妙音观世音也。又妙音所观境。观世音能观智。若境若智。同是菩萨一念心体。故境为妙音。智为观世音也。梵音者。了达所观之境。全体空寂。乃离欲而清净也。海潮音者。一观其音。即为现身说法。如海之音。不失时候也。观世音净圣者。以其本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已得究竟之者。今乃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示有一分生相无明。而实已能尽者。故云净圣也。

  △二闻品得益。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初持地赞叹。次大众得益。初中观音品自在之业。是举其观音之人。普门示现神通之力。是举其普门之法也。次佛说下。正明得益可知也。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一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既已一番付嘱流通。令诸菩萨随学如来之法。为之在在流布此妙法华经。所谓随学于苦行。当随学于神力。当随学于普门。如彼药王妙音观音者。然当来恶世之中。多诸烦恼障碍。若不假陀罗尼以为外护。则何由在在无碍而为流通也。故观音品后。有此陀罗尼品。乃是外护流通之文也。言陀罗尼者。乃是梵语。此云总持。以其总一切善。持一切义故也。又云遮持。所谓遮一切恶。持一切善。人天则遮三途之恶。持戒善之善。二乘则遮三界之恶。持谛缘之善。菩萨则遮三空之恶。持六度之善。若就今经而言。则九界三乘。七种方便之恶无不遮。诸佛所证。诸法实相。长远寿量之善。无不持也。然陀罗尼。或有用之以为治病。或有用之以为灭罪。或有用之以为护法。今则既非治病。亦非灭罪。正用之以为护法也。所以能护法者。良由诸佛证于诸法实相长远寿量之体。今从不思议体。而起不思议用。故能护持佛法。而消诸障碍。使得在在流通不绝也。

  △品分文为三。初格量功德。二诵咒护持。三闻品获益。初二。初菩萨发问。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二如来答示三。初如来问。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于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宁为多不。

  △二菩萨答。

  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二诵咒护持三。初菩萨。二天王。三罗刹。若菩萨天王。护持佛法。诸经皆有。罗刹本是食人之鬼。恼乱人者。今有护持心者。乃是妙经之力。故转其恶心。而为善心。转其恼乱。而为弘护。故今经中。亦为之发愿弘护也。初为二。初药王。二勇施。初分四。初请说。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言陀罗尼咒者。咒即华言。非梵语也。咒为咒愿。承咒之力。咒愿何等。即得如愿。故云咒愿。如世螟蛉。随得一虫咒谓类我类我。即成其子也。又如军中密令。违者不赦。又诸佛密语。即五种不翻之一也。

  △二正说。

  即说咒曰。

  安尔。曼尔。摩祢。摩摩祢。旨?。遮黎第。赊咩。赊履多玮。膻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玮娑履。柔履。娑履。叉裔。阿叉裔。阿耆腻。膻帝。赊履。陀罗尼。阿卢伽婆娑簸蔗毗叉腻。祢毗剃。阿便哆逻祢履剃。阿亶哆波?输地。欧究?。牟究?。阿罗?。波罗?。首迦差。阿三磨三履。佛陀毗吉利?帝。达磨波利差帝。僧伽涅瞿沙祢。婆舍婆舍输地。曼哆逻。曼哆啰叉夜多。邮楼哆。邮楼哆憍舍略。恶叉逻。恶叉冶多冶。阿婆卢。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句)

  △三结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言若有侵毁法师。则为侵毁诸佛者。此陀罗尼咒。即是诸佛所说。则全咒是佛矣。今以此咒而护法师。则又全人即咒矣。故侵毁此咒所护之法师。则为侵毁此六十二亿之诸佛也。若侵毁一佛。罪尚无边。况侵毁如许诸佛。其罪甚重。而不可言矣。

  △四赞述。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一善哉。赞其能以咒而护法师。一善哉。赞其能结叹所说之咒。若侵法师。则为侵佛。使一切不敢侵毁法师也。言于诸众生多饶益者。若法师得此护持。而能在在流布此妙经。则使一切众生闻之。而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知如来所证长远寿命。故说此咒。而护法师。能令众生得丰饶利益也。

  △二勇施三。初请说。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槃茶。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二正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摩诃痤?。郁枳。目枳。阿?。阿罗婆第。涅?第。涅?多婆第。伊致柅。韦致柅。旨致柅。涅?墀柅。涅?墀婆底(十三句)

  △三结赞。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言亦皆随喜者。谓此咒是诸佛所说。若此咒拥护法师。则能说之诸佛。亦皆随喜耳。

  △二天王二。初多闻。二持国。初三。初请说。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二正说。

  即说咒曰。

  阿梨。那梨。㝹那梨。阿那卢。那履。拘那履(六句)

  △三结赞。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二持国三。初请说。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咒。拥护持法华经者。

  △二正说。

  即说咒曰。

  阿伽祢。伽祢。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耆。常求利。浮楼莎柅。頞底(九句)

  △三结赞。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三罗刹五。初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皋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三正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楼醯。楼醯。楼醯。楼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菟醯(十九句)

  △四发誓。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䭾。若乌摩勒伽。若阿䟦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复莫恼。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若夜叉等。举其能恼乱之鬼也。言如杀父母罪者。世间父母。祗生色身。如有杀父母者。其罪乃重。若一切众生。设有恼乱于法师者。其罪又不但如杀生身父母罪而已。今言如者。乃举其世间极重者。为例耳。

  △五赞述。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伎乐。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酥摩那华油灯。檐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钵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皋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一善哉。是赞其能说咒。以护法师。一善哉。赞其不但以咒为护。更能发愿为护也。汝等应当拥护者。重加劝勉。乃因其能护。更䇿进之也。

  △三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闻品获益。如文可见。释陀罗尼品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若推此品之来源。总由前来。已得陀罗尼。以为外护。则便可随学如来之法。而为之在在流通矣。既可随学如来之法在在流通。则应如妙音之神力。以普现色身三昧。随类弘经。乃至于王后宫。现为王妃之身。而说是经。令邪见众生转归正见。方显在在流通之验。故有此妙庄严王本事品也。王名妙庄严者。以其因中。亦曾闻此妙法华经。而为修习。则能以如来庄严。而为庄严。则因中可名为妙庄严矣。若论果上。能成娑罗树王佛。乃即就其因行。预彰果德。亦可名妙庄严。庄严无他。唯以定慧。全定即慧。全慧即定。定慧之名虽殊。而其体是一。故名妙庄严也。本事如疏(云云)。

  △品分文为四。初出其因由。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以彼佛宿昔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而得自在。故至果时。能证一心微妙三智。则能现身如云。说法如雷。圆音等解。悉得自在。即就其所修所证。能现能说。名之为云雷音宿王华智也。国名光明者。由彼佛自既能以三智圆照。又能令一切众生。亦以三智圆照。而使无明昏喑。悉能破除。故名其国。为光明也。劫名喜见者。以其能令一切众生。三智圆照。三惑圆破。则一切众生。莫不欢悦之者。故其劫名喜见也。

  △二正明本事四。初出名。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妙庄严者。义如题释。夫人名净德者。夫者扶也。谓能扶助宣化国正也。然彼虽现为女身。而实能破无明。证三德。不为五障所染。即染而净。故名净德也。二子一名净藏者。以其能破无明。生一切无上功德法财。故名净藏也。二名净眼者。以其能破无明。即父母所生肉眼。具有五眼力用。故名净眼也。是知夫人及二子。总就其能破无明。故皆名净。别就其能证三德。能生法财。能具五眼之用。故别名德名藏名眼也。然三人之三德法财五眼无不具足。但各举其一。以彰德名也。

  △二叹德二。初叹其修菩萨道。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

  初明其二严。以其有大神力。故福德智慧。无不修耳。二檀波罗下。明其六度。言方便波罗蜜者。非十度中之方便。上般若是实智。今方便是权智。权实二智。总一般若度也。二慈悲下。明其四无量可见。乃至下明其道品。言明了通达者。于此助道品中。一一了知。无有疑滞。名为明了。一一廓彻。无有障碍。名为通达也。

  △二叹其得诸三昧。

  又得菩萨净三昧。

  菩萨净者。此得三昧。即能三惑圆破。亦能令人三惑圆破。是则自行化他。皆能破惑。故名菩萨净也。

  日星宿三昧。

  日星宿者。日能照昼。星能照夜。得此三昧。自能具证权实二智。若以实智照理。则如日之照昼。若以权智鉴机。则如星宿之照夜。如是冥理鉴机。无不当者。皆由此三昧。故以名之也。

  净光三昧。

  净光者。以能破一切惑。能显一切智。故名净光也。

  净色三昧。

  净色者。能破无明。了达色即法界。而能普现色身。遍应十法界机。故名净色也。

  净照明三昧。

  净照明者。自能破无明。而显中道妙智。以此妙智。圆照一切。圆观一切。无不明了。故名净照明也。

  长庄严三昧。

  长庄严者。能以定慧庄严。而为庄严。全定即慧。全慧即定。长在定慧。无有昏散。故名长庄严也。

  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悉亦通达。

  大威德者。所有三惑。无不圆除。所有三德。无不圆证。故名大威德。所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妙理。无不圆显。故名大威德藏也。

  △三行化十。初彼佛说经。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欲引导等者。以其往昔因中。亦曾得闻修习此妙法莲华经。但为世间五欲所转。故堕于邪见。彼佛欲令其转邪归正。故言欲引导也。

  △二请母往听。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雷云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三母令劝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四子怨生邪。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

  △五母令变现。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心必净者。向着婆罗门法。心已不清净矣。今若现于神变。令彼得见时。自然生于希有之心。便可转邪归正。心得清净也。

  △六子即现通。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言种种神变者。即虚空行住坐等也。如是种种总不出十八变也。所以能如此现者。盖虚空及地水火风。性本周遍。是故楞严均称为大。由众生种种贪爱分别。故成隔碍。而不融通。今净藏净眼。已能破于无明。了知空是性空。地是性地。乃至风是性风。于五大之中。自能神而明之。通而变之。皆得自在。无有隔碍。所以虚空中。行住坐卧。及身上出水等也。

  △七父生信解三。初合掌向子。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

  得未曾有者。向着婆罗门法。彼婆罗门。纵有神变。不过一种二种。不能有此十八种变。今乃见此十八种不思议神变。故云得未曾有也。

  △二子答父问。

  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

  是我等师者。乃答父汝等师为是谁之问。则师乃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我是弟子。乃答谁之弟子之问。则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之弟子也。

  △三父欲俱往。

  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八子请出家二。初从母请求。二母听出家。初二。初直请。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言我等为父已作佛事者。谓我等所以现生王家者。唯欲为父作佛事而已。今父已信解。而得转邪归正。则已为父作佛事矣。佛事既作。更无他事。故愿见许我等出家也。

  △二说偈。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如优昙钵华。值佛复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

  如优昙华等者。优昙华止明三千年一现。但为轮王应瑞。若佛出世。尚经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所以值佛。复难于优昙华也。脱诸难亦难者。诸难即是八难。八难之中。有于佛前佛后。今得值佛。则诸难已脱。然不随佛学。虽脱犹未脱也。是故愿听许我等出家。以随佛学也。

  △二母听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九愿时往听。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上母已听二子出家。今二子愿父母。亦同时往诣云雷音佛所。而亲近也。言善哉父母者。父向深着婆罗门法。今一见神变。即能转邪归正。亦欲见我等师。可谓善哉之父也。母能令我等现通化父。更听我等出家修道。可谓善哉之母也。初言所以者何佛难得值者是明愿父母时诣佛所之意。次又言所以者何等。是重明求出家之意。亦是释明母听出家之意也。

  △十化功成就。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言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者。以其能圆见一切诸法。悉皆实相。全体法界。故随举一法。无非法界。随举一相。无非实相。是则法法皆真。相相皆实。而于诸法。悉能了达。无有障碍故也。净藏菩萨。通达离诸恶趣三昧者。此言恶趣。非局于三恶趣。即别教未登地前。皆名恶趣。故天台云。别教未登地已还。皆名邪见人也。而净藏菩萨。能了达偏邪皆中正。即历别恶趣。而是圆融善道故也。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而一切诸佛。所有三德秘藏。自能积集成就。故名诸佛集三昧。今净德夫人。得此三昧。故能知诸佛秘密之藏。秘密之藏无他。即三德秘藏是也。惟佛能证故云秘。众生本具故言密。具含三千故言藏也。言善化其父者。若直劝其往诣佛所。听受法华。则父王未必心生信解。而听其语。今先现神变令生信解。则不待言劝。而欲见汝等师。故云善化也。好乐佛法者。亦欲见二子之师。即好乐佛法之念也。

  △四受化六。初见佛修供。二彼佛授记。三出家修道。四称赞二子。五彼佛述叹。六赞佛立愿。初五。初往诣作礼。

  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二佛为说法。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三正申供养。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以散佛上。

  以璎珞散佛上者。表所有因行。当克果德。解颈等者。表因行从实相。发为百界千如之妙观也。

  △四预彰表报。

  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加趺坐。放大光明。

  于虚空中等者。表因行从第一义空。而成就常乐我净之四德也。台中有大宝床者。表四德总一不思议微妙大涅槃也。此皆表彼王。当来所证涅槃之体。敷百千万天衣。乃表从体起用也。衣有遮覆之义。表无缘慈悲。遍覆法界众生也。其上有佛趺坐放光者。表其当得佛果。坐道场时。而照明一切众生也。

  △五作念希有。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谓佛身希有者。此念天衣座上。放光之化佛也。若下文赞佛。方是赞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言第一微妙之色者。非三乘九界一切众生之所及。故言第一。相相无边。殊特尊胜。故微妙也。

  △二彼佛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言助佛道法者。助即助护。亦即助宣也。佛号娑罗树王者。梵语娑罗。此云坚固。以其成佛之时。能以无缘大慈。遍覆法界众生。犹坚固树王之覆荫一切。故佛号为娑罗树王。以其成佛之时。三智圆证。三谛圆显。谛智全彰。纤毫毕具。故其国名大光也。以其所证妙理。广大高远。横穷法界。竖彻渊源。故劫名大高王也。

  △三出家修道。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者。能以如来定慧而为庄严。名之为功。还令一切众生。亦以如来定慧而为庄严。化功归己。名之为德。既有庄严功德者。则无惑不破。而一净一切净。一切净一净。故言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也。

  △四称赞二子。

  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初赞其能以神变。转我现在邪心。次赞其能为知识。发我宿世善根。此善知识。乃教授善知识也。

  △五彼佛述叹。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此一如是。乃述其能赞二子神变转邪。一如是。乃述其能赞二子是善知识也。次大王汝见下。述其所未知。以彼但知其二子今日能为知识。而未知二子早已能修福慧。能愍念邪见。令得正见也。已曾供养诸佛。是明其已修于福。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是明其已修于慧。愍念邪见众生。是明其已能愍三乘五教七种方便一切邪见众生。转归一乘究竟圆实之正见也。

  △六赞佛立愿。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言不复自随心行者。谓一向已来。随自心行。贪着世间五欲。自今已后。不复贪着世间五欲之境。故言不复自随心行也。不生邪见者。谓一向已来。起诸邪见。分别断常等相。今则不复执断常等。故言不生邪见也。不唯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亦不生憍慢等诸恶之心也。以上第二明本事竟。

  △三结会古今。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光照庄严相菩萨是者。即是妙音菩萨。非别有此菩萨名也。以妙音相貌。第一端正庄严之者。前释迦如来。光照其身。而从东来。故言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此乃先前之前。彼品云。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正显此耳。次是药王下。别叹二子也。

  △四闻品得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远尘离垢者。非止远离见思分别贪爱之尘垢。乃至远离无明昏暗之尘垢也。言法眼净者。名虽在小乘三藏。今是圆教初住。分破无明。而得法眼净也。盖借藏以明圆耳。释妙庄严王本事品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若论此之一品相生次第。总由如来。说此一部妙法华经。在迹门。则如来之知见。诸法之实相。出世之本怀。大事之因缘。在本门。则长远之寿命。久已之证得。诸佛之智慧。三世之益物。如是之谈。非有大智者。不能了知。非有大行者。不能修习。是故始于文殊为发起。终以普贤为劝发也。所谓以智而成其始。以慧而成其终。而一经之能事可毕。故有此普贤劝发之一品也。言普贤者。行弥法界为普。位临极圣曰贤。行弥法界者。以能从法界之理。起法界之行。断法界之惑。证法界之德。就其所从所起所断所证。无一而非法界。故云行弥法界为普也。位临极圣曰贤者。以能分分显理。而显已将穷。分分进行。而进已将极。分分断惑。而断已将圆。分分证德。而证已将满。就其理将穷。行将极。断将圆。证将满。故云位临极圣曰贤也。菩萨者。自既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断法界惑。证法界德。是自利。复能令一切众生。亦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断法界惑。证法界德。是利他。既能自利。复能利地。故称菩萨。言劝发者。有二义。一者劝即劝请。发即发明。劝请如来。重为发明妙法华经。如文云。唯愿世尊。当为说之。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经。而世尊为其说于四法是也。此即劝请发明之劝发也。二者劝谓劝导。发谓䇿发。劝导众生。深加䇿发。而修行此经。如文中明。我当攘其外难。教之内法。请以咒护。乃至未来于胜因近果。皆是劝导众生。深加䇿发。而修此经。此即劝导䇿进之劝发也。总之普贤等四字是人。劝发二字是法。人法兼举。成一品题。故云普贤菩萨劝发品也。

  △品分文为四。初经家叙仪。二普贤劝发。三如来述赞。四众会得益。初二。初与众俱来。二到已申敬。初二。初与菩萨。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言神力威德名闻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此之天心慧性。本来凡圣一如。生佛平等者。由众生为无明昏暗所蔽。故不能显发。不得自在。今普贤菩萨。能依法界之体。而起法界之行。自能成法界之用。故神而明之。通而变之。而得大神通力。然此神通。乃全体而起。称性施设。不假造作。不劳移易。法尔任运当体无为之者。故言自在也。既得于自在大神通力。则自然惑无不破而有威。理无不证而有德。内既有威德。外则有名闻也。所经诸国普皆震动等者。盖普贤之从东而来。为欲流通此经。则自能令一切众生。破于无明。故以动地表之。成于真因。故以雨华表之。其有大机。则不待问。而为之演说。故以作乐表之也。前妙音之东来。亦是为欲流通此经。既其流通此经是同。则其所有之利益亦同。故表显亦复是同也。

  △二与八部。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各现威德神通之力者。此之八部。既同随普贤。则各能修普贤之行。必能同得普贤之德。故亦能各现自在威德神通之力也。

  △二到已申敬。

  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二普贤劝发二。初劝请发明。二劝导策发。初二。初菩萨劝发。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佛名宝威德上王者。以彼佛具足出世所有一切功德法财。而无惑不破。无德不证。超乎三乘五教七种方便九界众生之上。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名宝威德上王也。遥闻说法华经者。此则心闻洞十方也。盖众生所有耳根。所有音声。元遍法界。但由无明之所固蔽。所有耳根。成于隔碍。于近则闻。远则不闻。所有音声。亦成障塞。于此则遍。彼则不遍。今普贤菩萨。则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能成法界之用。则所有耳根。自能遍闻法界。若夫如来。则已居究竟。智满断圆。则所有之音声。而不待言。自能遍充法界。故如来虽于此说经。而菩萨于彼国中。自能遥闻所说也。言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者。既上言遥闻说法华经。则如来本迹二门。既已说竟。而普贤亦一一已听闻之矣。今又言唯愿说之者。盖前之所说。若权若实。若本若迹。若教若行。或人或理。乃是依总而出于别。今欲如来揽别而成于总。使末世众生易为受持修习。故更劝请如来重为发明前来所说。故下之四法。乃是揽一部之别。成于四法之总。而此四法全收一部也。云何能得是法华经者。谓不知如何。而能依经生解。由解起行。从行而得入证。故言云何能得是经也。

  △二如来答示三。初标举。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

  成就四法当得是经者。谓汝问云何能得是经者。我今语汝。欲得是经。别无他法。若能成就四法。则便能得是经。盖四法若成。则全经已在。便可依之。而生解起行入证矣。故能成四法。必得是经也。

  △二释成。

  一者为诸佛护念。

  为诸佛护念者。以其所明诸法实相之理境。长远寿量之证得。四十年前。曾未所说。乃十方世界。三世诸佛之所护持爱念者。既为诸佛护念。则其所诠之理。乃微妙不可思议。而理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后。成就初之一法。而为诸佛护念。则全人即理矣。故能得是经也。

  二者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者。此经所明。如来知见。诸佛智慧。乃是万德之基。众善之本。既为众德之本。则今经所明之行。乃不可思议。而行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后。成就此第二法。而植众德本。则全人即行矣。故能得是经也。

  三者入正定聚。

  入正定聚者。此经所明之定聚。乃大乘实相之定。而非外道之邪定。亦非凡夫之不定。故能入此之正定。而人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后。成就此第三法。而入正定聚。则全经即人矣。故能得是经也。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发救众生心者。此经唯明一大事因缘。欲令一切众生。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而教是一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后。成就此第四法。而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则全人即教矣。故能得是经也。

  △三结劝。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此四法总括全经。若能成就。则教行人理。无不皆圆。权实本迹。无不皆妙。故能必得是经也。

  △二劝导䇿发二。初别明。二总劝。初四。初攘外难。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言后五百岁等者。是发誓立愿。守护弘通此经之人。令得安隐。次言若魔等。是出其能恼乱魔鬼。初是能恼之魔。言若为魔所著者。乃是修行之人。而为魔所著也。由其修行之时。一念着欲。魔得其便。即为所著。既著于魔。亦欲恼乱于流通人也。若夜叉等。是能恼之鬼也。

  △二教内法三。初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六牙白象王者。象有运载之力。表普贤所修法界之行。能运载众生进趣果海。白为众色之本。以所有法界之行。全由妙智为导。故以白表之。六牙表法界之行。不出六度也。总而言之。普贤菩萨。能于六度法门。莫不以一心三智。圆观圆照。运入其中。而成法界不思议行。自能任运流入妙觉果海。荷负一切众生。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乘六牙白象王。以为表显也。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前但读诵而已。此则能依经修习。而为思惟也。甚大欢喜精进者。今又见菩萨之身。故甚大欢喜。已倍复精进也。即得三昧及陀罗尼者。三昧是定。陀罗尼是慧。此乃即定而慧。即慧而定。定慧之名虽殊。而其体是一。故即得三昧之时。亦得陀罗尼也。旋陀罗尼。是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是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是旋空假入中也。此三陀罗尼。若在别教。则先空次假后中。历别不融。今是圆融不思议。一心中得。故旋空之时。则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乃至旋中之时。则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故云得三昧等也。

  △三三七精进二。初现身说法。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言三七日者。乃是克期取证。谓克定三七日中。期于取证。故言三七日也。若于三七日中。果能依解起行。而得由行入证。则得所期。若不能入证。是谓失所期也。

  △二说咒为护三。初请说。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二正说。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鸠舍隶。檀陀修陀?。修陀?。修陀罗婆底。佛陀波膻祢。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萨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阿隋僧伽兜略阿罗帝波罗帝。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萨婆萨埵楼䭾憍舍略阿㝹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句)

  △三结叹。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三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言正忆念者。若偏于空。偏于假。偏于中。则所忆念者。不得名正。今以实相为念。一念之中。即空即假即中。无复有偏。故名正忆念也。如说修行者。如经所说。而生于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乃名如说修行也。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者。以其能正忆念。如说修行。则自能成于胜因。胜因若成。则当克如来之位。故为诸佛手摩其头也。

  △四示近果二。初示书写功报。二示持诵功报。初又二。初正示书写。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

  △二转况持诵。

  何况受持诵读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二示持诵功报。

  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千佛授手者。由此经乃诸佛出世之本怀。一大事之因缘。故佛佛所同说。佛佛所授手之者。所以若能受持。则为千彿之所授手。既为千佛授手。则自能离五怖畏。不生恶趣。而生善道也。兜率者梵语也。此云知足。以五欲境知厌足故。然弥勒以居此天者。盖凡是如来出世。必示八相成道。而最初一相。乃是从兜率。而降王宫。今弥勒补释迦之处。当来成佛之时。亦必重垂八相。故居此天。于此天中教化一切。而菩萨下生时。则同时下生。或为菩萨之影响。或为菩萨之发起。或为菩萨之当机。故预居此天。教化一切也。弥勒有三十二相者。以其位居等觉。去佛不远。故亦有三十二相。但不无明昧优劣之分耳。已上别示竟。

  △二总劝二。初正为结劝。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二立愿护经。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三如来赞述三。初总赞述。二别赞述。三通结成。初二。初赞。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

  一善哉。乃是赞其能劝请发明如来重说此经。次善哉。是赞其能劝导䇿进令众生进修此经也。

  △二述。

  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令众生多所安乐利益者。劝请如来重说妙法。使揽别成总。令众生易为修习受持。又劝导众生。深加䇿进修行此经。皆所谓令多众生安乐利益也。言深大慈悲者。以其能竖则与拔十方世界众生之苦乐。故言深慈悲。横则能与拔十方世界众生之苦乐。故言大慈悲也。我当以神通等者。上普贤但言守护受持此经之人。人既即持法。全法即人故也。今佛言守护持普贤名者。名为人持。全人即名故也。

  △二别赞述四。初述教内法。二述示胜因。三述示近果。四述攘外难。初又三。初述立读诵。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

  见牟尼佛者。上云而自现身。供养守护。乃是菩萨。现因人之身。今言见释迦佛。是见于果人之身。则不但见汝因人身而已也。盖经是所说。释迦是能说。故能受持所说之经。则见释迦能说之佛也。

  △二述坐思惟。

  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

  上言忘失句偈者。我当教之。今言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则不但为汝菩萨之所教而已。上言得见我身。甚大欢喜。今言供养释迦。则见果人而欢喜。不但见汝因人欢喜而已也。上言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今言佛赞善哉。则是能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故佛赞善哉。则不但得于因人之定慧而已矣。

  △三述三七精进。

  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上言我当乘六牙白象。与菩萨而自围绕。上又言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今则言为释迦手摩其头也。以能受持此经。修习此经。则不久当入灌顶之位。故为如来手摩其头也。上乃请以咒护。今则能为释迦以衣覆也。以能受持修习此经。则能得于如来大寂灭忍。故为如来衣所覆也。

  △二述示胜因。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上言于诸佛所。深种善根。故今述云。是人不复贪着世乐。乃至云有福德力。盖既能深种善根。则自不贪世乐。而有福德之力。既不贪世乐。则能深种善根也。上言为诸佛手摩其头。故今述云。是人不为三毒诸慢所恼。盖不为三毒诸慢所恼。故为诸佛手摩其头。为佛手摩其头。故不为三毒诸慢所恼也。上言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故今述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提菩。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此中当诣道场等。皆应约圆佛说。上言若但书写。当生忉利。若受持者。当生兜率。今则言受持读诵。不久皆得八相作佛。故云若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等也。破诸魔众。即是降魔。既降魔已。即成佛道。故云得三菩提。既得菩提。必当说法。以己所证。转入他人之心。故云转法轮。既转法轮。必能䇿进众生。破于无明。故云击法鼓。既破无明。自能改小归大。改偏归圆。故云吹法螺。既改偏小。归于圆顿。则能润泽法身。滋长慧命。故云雨法雨也。当坐天人等。正如今佛。普向八万人天。说法华经也。所以当诣道场已来。皆应就圆佛释也。

  △四述攘外难二。初明受持等及转轻毁之报。二明赞叹等及转轻笑之报。若明其受持读诵赞叹之报。则能令人。慕其所有之福。而为欣乐。受持流通此经。若明其轻毁轻笑之报。则自能怖其所获之罪。而不为轻毁轻笑。即此所有外难。无不攘矣。初又二。初明受持福报。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着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现世得福报者。上言生于忉利兜率。乃是现世所得之报。故今言亦以现世。得其福报。即是于现世之中。能破无明。超登十地。乃其受持读诵是经故也。

  △二明轻毁罪报。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

  言轻毁等者。若修持此经。自能开佛之知见。其不能生如是信。故毁受持者为狂。而言汝狂人耳等也。当世世无眼者。若受持是经。则能开佛知见。为九界众生。而作眼目。其轻毁受持之人。故世世无眼也。

  △二明赞叹等及转轻笑之报三。初明赞叹福报。

  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

  △二明出过罪报。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

  若实若不实者。非谓持经者之过恶。实与不实也。持经者。本无过恶。其人虚诬驾捏。以有此事。故若实。在彼虽为虚捏。有智者听之。不信其说。故若不实。人虽不信。其捏虚者。不无罪报。故曰现世(云云)。得白癞者。能受持是经之人。则以如来庄严。而为庄严。今出其过者。自当得白癞之病。为庄严也。

  △三明轻笑罪报。

  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三通结成。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四众会得益二。初结闻一品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即旋假入空。旋空入假。旋空假入中。圆融三谛之总持也。其总持有百万亿。乃至亿万亿之多也。

  △二结闻全经益。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皆大欢喜者。闻迹门。而佛之知见自开。诸法实相自明。又闻本门。而长远寿量可得。三世利生可施。故欢喜也。受持佛语者。若迹本两门之正说。应受持而为修证。又迹本两门之流通。应受持而为演宣。作礼而去者。既得欢喜。又得受持。还应感佛恩。而作礼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