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0 册 No. 0602 法华经要解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一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七广显持功二。

  初略标科叙。

  前品分别闻说寿量功德。自此至法师不轻三品。广显闻持正宗功德。随功浅深有暂持圆持精持之序。次第广显自暂持始也。言随喜者。谓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但随其所闻喜为人说。随其所教喜须臾闻。亦获胜福。故为暂持功德。

  △二依文正释三。初暂持功德三。

  初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二释尊垂答三。初明随喜福四。

  初自闻喜说。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至)随力演说。

  △二展转闻教。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至)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法会初闻从师亲授。其福最胜。随喜转教则法师。渐远至第五十。言又甚远而福亦无量。如下所校。

  △三校最后福五。

  初标叙。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汝当善听。

  △二举财施。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至)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僧祇世界生类不穷。而能以宝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为六趣。胎卵湿化总为四生。而形想等类预焉。自胎卵至非无想。通该三界十种异生。

  △三举法施。

  是大施主(至)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以财施。复以法施令得圣果。则其福倍多。

  △四徴明。

  于汝意云何(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五正校。

  佛告弥勒(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财施外物道果小乘。故迥不可及。

  △四校最初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二明随喜报三。

  初专闻报。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及乘天宫。

  转身谓后身也。上妙车舆即人中胜报。及乘天宫即天中胜报。故偈云。后生天人中。

  △二分座报。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分座劝人则为法心广。故报又胜前。

  △三转教报三。

  一生处报。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共生一处。

  语人转教利倍广故报倍胜也。十地论说。得陀罗尼菩萨居五地。

  △二六根报。

  利根智慧百千万世(至)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喑言不成音。哑则塞矣。下垂上褰皆唇之恶相。唇疮曰胗。口戾曰呙。黧亦墨也。黎水之黑墨火之黑。匾㔸谓平薄。曲戾谓不端。窊即陷而曲也。一切者通言六根无恶。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至)人相具足。

  △三生善报。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由转教善生生不穷。

  △三以劣显胜。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如说修行。

  劝人往听即随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圆持之事。随喜之功既尔。圆持之功可知。

  △三以偈重宣三。初颂随喜福四。

  初颂自闻喜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二颂展转闻教。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三颂最后福四。

  初颂标叙。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二颂财施。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三颂法施。

  见彼衰老相(至)三明八解脱。

  △四颂正校。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四颂最初福。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二颂随喜报三。

  初颂转教报。

  若有劝一人(至)常从其口出。

  即六根善报也。多说口报者。以展转教诱由口业起。

  △二颂专闻报。

  若故诣僧坊(至)及乘天宫殿。

  故诣专于引听。

  △三颂分座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三颂以劣显胜。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一心修行福见次品。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二圆持功德二。

  初叙意分科。

  前品随喜暂持。在五种法师方得其一。未能一心听读如说修行。则功未圆也。虽获根智具足而未及六千之报。则德未圆也。此品行人五种功备。六千德圆堪为模范。故命品谓之法师。而为圆持功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德。名同义别。故加功德字别焉。

  △二依科释文二。

  初总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至)皆令清净。

  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复于中克定优劣。以眼见前傍而不及后。鼻息出入阙于中交。身合能觉离不知触。皆三分阙一。故唯八百功德。此乃权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已。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阙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二别释六。初眼根二。

  初标叙。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像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者此也。问。理则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佛界。如来见微尘国土。非独果体也。阿那律陀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内。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冥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严曰。逆彼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曰劫相倍。即不可狥于业流以不圆根。而疑经之说也。诚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喻。

  △二重宣四。

  初敕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二颂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三颂功。

  父母所生眼(至)一切皆悉见。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净肉眼有生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证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远。不知其几千万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之。则六根之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四结显。

  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二耳根四。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二叙功二。

  初总举。

  以是清净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二别明七。

  初杂类。

  象声马声(至)笑声语声。

  △二六对。

  男声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循道合理名法。无道无义名非法。

  △三八部。

  天声龙声(至)摩睺罗伽声。

  △四三灾。

  火声水声风声。

  △五三恶。

  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六二众。

  比丘声比丘尼声。

  △七四圣。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三结胜。

  以要言之(至)而不坏耳根。

  信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别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四重颂三。

  初颂德。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

  言父母所生。明人人本具不假他求。清净无秽。即众尘不隔无坏无杂者。

  △二叙功。

  以此常耳闻(至)悉皆得闻之。

  颂杂类六对至二众四圣七科也。听而不着为与响等。故能清净也。命命即共命。

  △三结胜。

  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三鼻根三。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二叙功三。

  初总举。

  以是清净鼻根(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清净言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

  △二别明三。初人闻香二。

  初妙。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须曼那此云善称意。薝卜此云黄花。小而香。波罗罗云薰华。多摩罗䟦云贤无垢香。多伽罗木香也。

  △二粗。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二天上香二。

  初外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即帝释员生树。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

  △二身香。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三四圣香。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知其所在。

  △三结胜。

  虽闻此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证万德法身之香欤。

  △三重颂四。

  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别明二。

  初人间香。

  须曼那阇提(至)闻香知其身。

  轮王七宝女宝居一。

  △二天上香。

  诸天若行坐(至)悉知其所在。

  △三广明三。

  初广人间香。

  诸山深险处(至)出处及所在。

  △二广天上香。

  天上诸华等(至)闻香悉能知。

  所观远达曰观。如所谓诸台楼观也。如是展转上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禅。光音二禅。遍净三禅。有顶即色界顶也。

  △三广四圣香。

  诸比丘众等(至)闻香悉能知。

  比丘兼声闻辟支也。在在方谓十方所在。

  △四结颂。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

  △四舌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别明二。

  初辨味。

  若好若丑(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好丑苦涩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苦涩美恶皆成法味。

  △二说法二。

  初能说。

  若以舌根(至)皆令欢喜快乐。

  △二感致四。

  初诸天。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悉来听。

  △二八部。

  及诸龙龙女(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三五众。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轮王生时。各有金银铜铁之轮。现于空中。自有七宝。曰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兵宝。又有千子端正勇健。

  △四四圣。

  又诸声闻辟支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三重颂二。

  初颂辨味。

  尔是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好丑苦涩皆为法味。

  △二颂说法二。

  初颂能说。

  以深净妙声(至)设诸上供养。

  △二颂感致。

  诸天龙夜叉(至)或时为现身。

  △五身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八百身功德。

  △二别明二。

  初莹净。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于是体中能如琉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二应现三。

  初生死报应。

  其身净故(至)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体无所不现。

  △二三界形色。

  及铁围山大铁园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三四圣体用。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虚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含吐十方循业发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虽然理则明矣。孰能证耶。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含容万有。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虚一尘巨海一沤。起灭无从了然不碍。此其证也。

  △三重颂三。

  初颂莹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二颂应现四。

  初颂总相。

  又如净明镜(至)余人所不见。

  常自莹然含吐十方。余人不见为非己智分。

  △二颂生死报应。

  三千世界中(至)皆于身中现。

  △三颂三界形色。

  诸天等宫殿(至)皆于身中现。

  △四颂四圣体用。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三颂结前。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无漏性身离于分段而常体不离分段。唯清净故能现一切。尝观毗卢十法界图。见其相而不明其义。诵法华身根功德。闻其义而不达其相。今以二法合明。则妙相深义触处昭然矣。

  △六意根四。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别明三。

  初深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句而达无量义。盖无量之义不出一句。

  △二圆说。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皆顺正法。

  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塞际。四月即一际也。证意实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三知机。

  三千大千世界(至)皆悉知之。

  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作即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别心也。

  △三结显。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四重颂三。

  初颂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上中下即三乘法。

  △二颂别明三。

  初颂深达。

  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

  △二颂圆说。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三颂知机。

  是世界内外(至)一切皆悉知。

  △三颂结显。

  十方无数佛(至)于众无所畏。

  颂净意运用冥契实相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结显根胜也。

  是人持此经(至)持法华经故。

  结显经胜也。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发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遍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二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三精持广利二。

  初略叙标举。

  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道果。所谓广利也。盖前之持经具五种功虽圆而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有人法之缘影存焉。必靳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遍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㳷然于正遍正等之域。然后为精广。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终于此品。

  △二依文正释五。

  初牒前持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谤毁之罪。如喻品末与法师品说。闻持之礼如法师功德品说。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得大势。即大势至也。

  △二精持远因六。

  初所师之佛。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国名大成。

  绵历往古事千亿佛。无相无我精持广利。非具法力大势难胜其任。故告得大势菩萨也。威音王者。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诸法王说法无畏也。故不轻既得其道。即能于众说法心无所畏。劫名离衰。谓世道交兴。国名大成。言正化无缺。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是而趣证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皆同一号。

  亦如初后灯明二万皆同一号。为道同故。所叙多佛。明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二发迹之时。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至)名常不轻。

  △三释名彰行四。

  初平等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至)当得作佛。

  此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也。四众容行不等。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以谓皆行菩萨道皆当作佛。盖众生佛性本自圆成。世间业行皆顺正法。凡能观一切行皆菩萨道。知一切人皆当作佛。夫何轻慢之有。

  △二无相行。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持无相经行无相行也。

  △三无我行。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至)汝等皆当作佛。

  历年骂詈不生瞋恚。是真无我也。众生痴迷不能自信。故以记为妄授。菩萨大悲不舍救度。故避走之际犹切示之。

  △四双约名行。

  以其常作是语故(至)号之为常不轻。

  △四闻持。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始则不专读诵而终能闻持多偈。增亿万寿广为人说者。由其无相无我缘影俱亡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虽灭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然于空中闻者。示使忘能所绝影像。然后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万亿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绝故。即得六根清净功德也。前举六根功德。方明所证之法。今举不轻。乃示能证之人。

  △五利导。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三菩提。

  四众见闻信伏随从。所谓妙行遍彰亿众自化也。大神通力即具闻益寿是也。乐说辨力即亿岁广说是也。大善寂力即六根清净真常功德是也。

  △六积德。

  命终之后(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引威音王日月灯云自在。意明不轻积德致道。宣布法华源流之远也。要使说是经则如威音王得大无畏。明是道则如日月灯相继无穷。布是利则如云自在润覆无极。凡精持广利期造乎此。

  △三显示今缘二。

  初不轻。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精持成己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得大势彼特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广利成人之德。虽历恶缘其利不失。

  △二众会。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不退转者是。

  此文漏阙句义不分。合依正法华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正法华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

  △四结显劝持。

  得大势当知(至)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结显广利劝令精持也。

  △五以偈重宣三。

  初颂精持远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至)疾成佛道。

  将导者。后曰将前曰导。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后导达群生。使趋于道也。计著于法。谓拘墟束教迷佛性义也。其罪毕己等者。谓慢众毕是罪已。复遇不轻临终闻经而教化成就也。不轻命终值无数佛。即日月灯云自在等。

  △二颂显示今缘。

  彼时不轻(至)听法者是。

  △三颂结显劝持。

  我于前世(至)如是经典。

  结显广利也。令住涅槃。谓令得真常道果也。

  亿亿万劫(至)疾成佛道。

  劝令精持也。以亿劫乃闻亿劫乃说。故当生难值想而深信精持。以成就佛道也。显妙劝持文终于此。

  △三流通分二。

  初叙义分科。

  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此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盖药王妙音观音妙严化迹。皆现实相行境以契前智境。而终于普贤常行。故名常然大用。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二依科别释八。初发起流通二。

  初叙义。

  正宗既终。意将传付利泽万世。是以菩萨伸请。如来即现神力嘉赞经德。以发起群心使广流布。故名如来神力品。而为发起流通也。

  △二释文四。

  初菩萨伸请。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至)而供养之。

  即涌出品佛所化众。于前显迹劝持。于此伸请流通也。广说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二神力嘉赞二。初神力显胜六。

  初现舌放光。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至)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者。现辨说之神力也。放无量光遍照十方者。现智照之神力也。将赞经德先现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动诸天通达佛土。终乃结云。若以如是神力。于亿万劫说此经德。犹不能尽者。极显斯经胜妙也。如来神力乃法界体中无作妙用。华严云。幻师之幻法能现种种事。修罗变作身齐等须弥山。龙王瞬息雨悦泽遍天下。彼具贪嗔痴神力尚如是。何况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则舌至梵世光遍十方。特法界慧中一微用耳。旧住菩萨即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禅天。

  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至)然后还摄舌相。

  此释迦分身诸佛亦以同道助发。

  △二现声震动。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至)地皆六种震动。

  于数寸之舌现至梵世。一会之顷现百千岁。又一謦欬弹指而其声能遍十方震大地。皆显神力胜妙也。

  △三假彼通力。

  其中众生天龙夜叉(至)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十方异界众生碍心。而能见此娑婆佛事。乃因佛神力假彼通力。盖显胜妙也。

  △四诸天归依。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至)皆共遥散娑婆世界。

  此皆神力或使。

  △五合异达碍。

  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至)如一佛土。

  此又神力变现。

  △六结显经德。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至)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上行即涌出众首也。舌相之广身光之远。一謦欬一弹指。而能动六震感诸天。以至合异达碍。则神力可谓至大。而不能说尽经德者。如来一切深妙功德尽萃此经。不可胜穷故也。

  △二嘉赞秘妙。

  以要言之(至)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有之法即道场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称性示现者。秘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之不可传者。皆于此经尽之。所以功莫尽说也。

  △三正发流通。

  是故汝等(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当知是处已下。明诸佛修证。始终不离此法。故所在之处皆应钦奉。

  △四以偈重宣三。

  初颂神力显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至)地皆六种动。

  颂现舌放光现声震动。

  以佛灭度后(至)不可得边际。

  颂结显经德。

  △二颂嘉赞秘妙。

  能持是经者(至)教化诸菩萨。

  成佛之道。分身之理。教化之法。皆不离此。

  △三颂正发流通。

  能持是经者(至)亦令得欢喜。

  道得其传称佛心故。

  诸佛坐道场(至)一切无障碍。

  能持是经。则一切彻了左右逢原。复何障碍。

  于如来灭后(至)毕竟住一乘。

  上皆赞发流通之德也。下结劝。

  是故有智者(至)决定无有疑。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二付授流通二。

  初标叙。

  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欲使传续妙法利达无穷。故曰嘱累而为付授流通也。然法会未终遽说嘱累者。此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前之开佛知见明一大事。立体之法既备。故说嘱累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已。后之以行成德者。唯体前法推而行之。更无别法。既无别法则于此嘱累宜矣。华严有三十九品。敷列修进至等觉位终。如来出现品才三十七。遂即嘱累流通。而后说普贤常行及善财南游二品。亦以前法既备。后唯蹑前以成行德。更无别法故也。又前彰智境。所以简情显解。后示行境。欲其解终趋行故于此辨焉。所谓行境者。无复简显无复情解。唯全体运用之而已。观曰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后行。又须忘绝前解然后能入行境。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则后之行境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亦非嘱累所能相授矣。学者当进乎此。阇那笈多后翻此经。移嘱累置卷末。失华严之旨矣。

  △二释文六。

  初世尊嘱累。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再三摩顶示谆勤也。首楞严等诸秘密教谓之佛顶。表无上法。诸佛授记付嘱皆摩其顶。表授无上法也。无量菩萨。即从地涌出者。

  △二示流通行。

  所以者何(至)示教利喜。

  所以令其广宣此法者。使学如来三行与诸众生施大法利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济。二无悭吝行竭内外财。三无所畏行不惮烦难。如是乃能与诸众生三种智慧。佛智离二乘见。如来智离菩萨见。自然智离诸证取。不由他悟。通唯一乘实智也。但随德用异称耳。信如来智慧。谓能信种智趣向一乘者。当为说是经。令得佛慧而不滞二乘也。余深妙法指权渐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三结劝成行。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乃所谓将此深心奉尘刹也。

  △四时众禀命。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愿不有虑。

  佛三嘱以示勤。众三反以示敬。

  △五遣化留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令分身各还者。示法得其传化身遂隐。留宝塔如故者。以后说未周。尚须圆证。

  △六众得法喜。

  说是语时(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一喜遣化达隐显之道。二喜留塔得复闻之法。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三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三苦行流通二。

  初标叙。

  药王昔为喜见菩萨。精苦为法烧身然臂。其于释迦法中受持是经。一切天人无如之者。今示其本因。使人跂慕共尊此道。故名药王本事。而为苦行流通。即宿王请问难行苦行是也。窃观此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前之智境所以遣情显解。后之行境欲其解终趍行。如药王之烧身。妙音之随应。观音之普门。妙严之转邪。普贤之劝发。皆示实相行境。使人忘情绝解随行悟入。故说是药王品时。八万菩萨得解一切语言。则以苦行成圆通之德也。说妙音品时。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则以妙行成实相之德也。说普门品时。八万之众发无等等心。则以圆行成最上之德也。及说陀罗尼品。则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说庄严王品。则八万四千人得法眼净。此又以神力正力助成德行。乃至说劝发品时。沙数菩萨得旋陀罗尼。尘数菩萨具普贤道。则以常行成不德之德也。夫能底此则法华妙行至矣尽矣。故终会焉。然始于苦行终于常行者。将欲以行成德非精心苦志无以深造。故必精苦而后造妙。造妙而后能圆。能圆而后真契普贤常行。亦教之序也。

  △二释文十二。

  初宿王发问。

  尔时宿王华菩萨(至)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此品因宿王华发起者。为明宿世弘经自在之因。

  △二佛示往因三。

  初所师之佛。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至)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

  智慧真光幽明并烛不为物累。故号日月净明德。眷属法侣三乘体具。

  佛寿四万二千劫(至)以为供养。

  女有五障及四趣皆难报。树去台一箭道。言其荫广也。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至)说法华经。

  药王尊经自此始。

  △二因经得道。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精进一心满万二千岁。而后得现一切色身者。一切色身不离根尘中现。所言满万二千岁。即依根尘十二处圆融互照。至于功行满足之时也。圆融互照得其实相。则知根根尘尘一切色法咸一实相所现。由是以一实相融一切根尘。于一根尘现一切色法。交彻融摄重重无尽。是名满万二千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即深证实相行境也。华严多举过量劫数直明。以无限智悲修如是行。曾无限量之心。此经过量之数。凡皆如之。

  △三苦行遵奉三。

  初神力供养。

  得此三昧己心大欢喜(至)以供养佛。

  此三昧香非人间比。所以六铢价直娑婆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言少分耳。

  △二然身供养。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至)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神力所化不过外财。财不及法。故复然身作法供养。薰陆乳香也。兜楼婆草香。毕力迦丁香。胶香松香也。即服诸香。又饮华油满千二百岁。表以妙德妙行净治根尘也。香油外涂。表内外俱净也。宝衣缠身灌诸香油。以神力然身光明遍照等。表被忍辱衣资妙行力。以智慧火烁灭幻缘。显发真光照明法界。此皆显示法力行境。所以诸佛赞言。是真精进真法供养也。彼华香缯幡之胜特外物耳。国城妻子之重特爱缘耳。非法供养故皆不及。夫为法不顾其身。非特佛氏也。至人得道皆能外形骸忘死生。或丧之若遗土。或喜之如决疣。若杨雄不羡久生。孔圣甘于夕死。凡以达本知当恃有不亡者存。而蕲脱乎尘垢患累故也。而大圣又能固之以悲愿济之以神力。故烧身然臂曾无忧吝。世俗或骇其所为在。至人观之。与遗土决疣一而已。亦以妙觉圆照离于身见得蕴空故。乃能如是。若识见未亡诸蕴违碍。不达法行空慕其迹。是徒增业苦为妄作之凶矣。十住断结经云。过去有女名提谓。孤寡多难。或告之曰。今身之厄由前世之罪。欲灭前罪莫若舍身。有道人辨才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何于苦恼欲求善报。故律制烧身然指悉皆得罪。而大乘或听许者。以大乘之人法行备故。非妄作故。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以后其身乃尽。

  直使六根六尘一切洞彻。故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三后身供养四。

  初生处。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忽然化生。

  三昧功成不为身累。生死去来犹如夜旦。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至)为求无上慧。

  叙前缘也。

  说是偈已(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先供佛已谓然身之后也。于然身之后得陀罗尼及闻万亿偈。乃依法性身而得。依法性土而闻也。由依性土而闻故。有八百万亿等偈。盖亦称性而说也。初闻经之后得现身三昧者。由证得法身故。应物现形无非妙体也。然身之后得语言总持者。由离诸相见故。圆通众音无非真说也。体无非妙则森罗万象皆一切色身。说无非真则雀噪鸦鸣皆语言三昧。非深证行境超情离见者。何以与此。甄迦罗等即俱舍论六十大数中。第十六十八二十之数。

  △二再觐。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叙往昔然身之缘也。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师资道合知其将化。故发此问。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三乘菩提法。别指大乘菩萨弟子言法众。三千宝界言化境。宝树给侍言所御。来以舍利起塔者。戒定余勋欲沾无际故也。若干者。不定之数。意任其缘力耳。

  △三供涅槃。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现灭不灭圣意所知。而悲感恋慕者。示与众生同一悲仰耳。须弥四海剡部居南。言海此岸。即南岸出美栴檀。积之为?以奉阇维。示诚敬也。佛说火化之法。在己则显三昧之力播熏练之功。故化火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则掩臭腐之秽免蝼蚁之食。使其魄不滞其神清升。而此方以卧淤脓于荒郊。埋腐骸于朽坏为是。且以火化为不忍。方其穴地负土全体而坑之。为可忍耶。二皆出于不得已耳。达者观之。一等归尽则卧淤埋腐。不若火化之愈矣自道观之。沈之可也露之可也。衣薪而弃诸沟中。衮文而纳诸石掷无不可者。奚足为焚瘗之竞。

  △四供舍利。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一切色身三昧。

  昔之然身为离相见。今复然臂为除法执。故令小乘离诸见执发正道心。根境圆融故。皆得住现身三昧也。昔之求佛满万二千岁。今之然臂复七倍其久者。言益以无限智悲行菩萨大行。如其智悲有限。何足以化无数无量之人。

  尔时诸菩萨(至)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爱见未忘故哀其不足。此初心菩萨而已。

  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臂之于手为辟。能役众指而我无所役。则两臂表我执法执根本也。我执能生烦恼续诸生死。法执能生所知碍正知见。舍一存一则为二乘。故舍两臂必当得佛。还复如故者。若果得佛即无所舍矣。此非浅薄所能。故称淳厚。

  当尔之时(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感非常之瑞。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上皆叙往因。

  △三结指今缘。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此结答若干难行苦行之问。

  △四劝睎法行。

  宿王华若有发心(至)而供养者。

  手足之指譬微细执着。能障菩提故。欲得菩提者。虽未能顿舍。且欲微而损之。亦胜有为之福。故曰能然一指胜诸供养。夫圣人言行动必有法。非徒教末代然手足以求福也。苟不明此。残形焚秽竟何益耶。故药王将欲然身。且以法行净治根尘。使功行满足。然后以神通力化火自焚。其光能照河沙佛界。后人欲晞其迹。如斯可矣。

  △五广令尊奉。

  若复有人(至)其福最多。

  七宝供养其福有限。一偈超悟非限量福。

  △六广显胜德十。

  初深大。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至)最为深大。

  川流江河已异于沟港。而海为深大。如来所说已异于小乘。而此为第一。

  △二最上。

  又如土山黑山(至)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环须弥之外有土山黑山。而坚大不及铁围。大海之内有十宝山。而贵高不及须弥。土山黑山譬人乘天乘之经。铁山宝山譬二乘菩萨乘之经。须弥则譬一乘之经。故曰最上。

  △三照明。

  又如众星之中(至)最为照明。

  诸经设法为破昏冥。然微茫渐显如星之照。此经顿悟阴翳俱尽。圆融廓彻如月之明。

  △四除暗。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暗(至)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光出时不与冥合。人得正智诸闇自除。

  △五最尊。

  又如诸小王中(至)于诸经中最为其尊。

  前言最上明部分。此言最尊明威德。

  △六统摄。

  又如帝释(至)诸经中王。

  三乘之教随机称尊不能相摄。此经会三归一为诸经之正统。

  △七作怙。

  又如大梵天王(至)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大梵即娑婆界主。父言为之依怙。

  △八乘胜。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至)亦为第一。

  四果未离凡位而支佛为第一。以根利故。众生未离凡夫而因经为第一。以乘胜故。

  △九增进。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至)最为第一。

  前于凡夫推第一。此于三乘推第一。后于佛位推第一。乃增进显胜也。

  △十圆显。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总而举之。以圆显胜德也。然显经胜德只此可尽。而必引诸义者。明妙法随机在处皆胜故也。

  △七广显胜功三。

  初总标。

  宿王华此经能救(至)充满其愿。

  △二喻明。

  如清凉池(至)如炬除暗。

  灯能发明未能除暗。

  △三合显。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众生众苦病痛缚着。皆因迷妄。能开佛知见则一切皆离。

  △八广显胜益五。

  初书持益。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至)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二供养益。

  若书是经卷(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薝卜已下皆华名。以此熏作香油。

  △三闻品益。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为正因故功德无边。女人能持可尽障漏。

  △四勤修益。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至)诸垢所恼。

  大集经云。佛灭后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岁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第四福德坚固。第五斗诤坚固。即后五百岁也。斗诤坚固则善根难得。故虽女人可致胜福。此就劣显胜意兼男也。贪瞋痴为根本烦恼。憍嫉等垢为随烦恼。既生安养。所依者净业。所会者善人。故无垢恼也。

  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至)千佛共说不能令尽。

  心法俱寂而能照用。名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心寂根净故能见多佛。华严十地菩萨功圆智满心境交彻。能见多百佛至多百千亿那由他佛。其意同此。非有为福故不能焚漂。称实相德故说不能尽。

  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

  赞其所得法忍妙力也。诸魔贼即五阴烦恼等。生死军即无明六识等。贼言侵害。军言攻击。余怨即随情对境之惑业。以得是忍故皆悉摧灭。

  善男子百千诸佛(至)无有与汝等者。

  上皆诸佛遥赞之言。

  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结勤修益也。

  △五随喜益。

  若有人闻(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一称经名则莲华出口。一能随喜则法香在身。善种不亡功成自着。如上者指随喜品。

  △九结显流布。

  是故宿王华(至)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真知见力却痴爱病。是为良药也。痴爱病除则生死缘断顿证真常。何复老死。如般若智照能空五蕴度苦厄无老死。是也。

  △十令敬持人。

  宿王华汝若见有(至)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散华作念等。令生心如佛想也。取草者。佛成道时取吉祥草为座。

  △十一闻品成行。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持(至)语言陀罗尼。

  喜见闻经即得现身三昧。及然身之后即得语言总持。为证得法身离诸相见。而洞契妙圆故也。及其然臂则声闻得住现身三昧。今说本事则菩萨得解语言总持者。盖由悟其然身然臂之事。亦能离诸见执洞契妙圆。此所谓以苦行成圆通之德也。然皆得三昧又得总持者。现身三昧随类分形。语言总持随类说法。二者盖常相需而皆由妙法所证。故说妙音品时。诸菩萨众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十二多宝结赞。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非宿曾成就闻持自在之德。不能发起是利。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六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