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9 册 No. 0597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二

  赤城沙门 有严 笺

  方便品

  前之二释至及别地前

  二乘密入地前显入能通方便有斯二类若法用者且语前三教各臻极未合早谈二乘地前有显密入实者也今言前二者通前举耳。

  三语

  三语出涅槃经云随他语者如把吒罗长者谓世尊言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人(云云)佛答云我实知幻知幻因知幻果报随自他语者如一切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智者说无我亦说无又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无常苦无我可断我亦说有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常我净无有是处我亦说无有是处(云云)随自意语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

  文相别故

  既不舍偏修圆又不即偏修圆如是乃是偏法自立故云也。

  二苏三教

  略不语华严者二苏别同。

  约味比决

  乳及二苏破修俱粗相即本妙若开权已破修俱妙。

  正本名即

  但以权名代方便名今体即者体外方便即体内权体外权法即体内方便也。

  不暇破其在方等前

  大集经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仁王经云如来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若然岂方等经在般若后。

  内照外变

  且引仁王以类其诸言内照者经云有无本自二照解见无二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言外变者经云世尊为诸大众现大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

  三三四一

  光宅云照三三为权谓三乘各有人教因三而在昔无果故三三俱权况复四一但立因一果一而不立理一。

  昔妙觉方常

  昔应作指。

  疏半满四宗

  菩提流支立半满二教谓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佛䭾三藏立四宗一因缘宗指毗昙二假名宗指成实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半满四宗玄文具有文理斥之。

  向以通辨

  指疏中云初二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解次二慧令化他后二慧是果之文。

  疏教智亦然

  随理转。

  八地

  通扶习。

  三假

  对尘起念即因成假前念后念次第相续即相续假待余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此正报耳况复依报有三。

  横竖间杂

  四教传传修入名竖受接发习不同名横。

  大经指法华为极

  彼经云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别成大果报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

  尚无前二

  一者三为方便二者三与一俱为方便。

  破亦准前徴人及处

  汝又言三一为二两非为不二二不二皆方便今应徴云为是何人若声闻人声闻何尝以二不二皆方便耶若菩萨人菩萨自处处得入何必并至今经耶若徴处者为在何处方等耶法华耶。

  身之四句

  一者身方便身真实二者方便真实皆方便三者更对两非四者方便真实为二非方便非真实为不二二不二皆方便。

  大师以三昧为枝条

  枝条者本他人缪立也故记主斥云鹿苑可尔二苏如何今云大师者恐脱两字应云大师为渐其以三味为枝条文义方显不然则大师自以三为枝条非谓矣。

  醍醐为归本

  他人摄法华枝末归华严根本故以法华为归本法轮义例中云近代判教多以华严为根本法轮法华为枝末法轮。

  根本两分

  夫称本者其根须一华严兼别本义不成也。

  摄归方一

  摄归法华纯一方本。

  法华不关华严

  难转计也他云法华亦可为本犹终不如华严以顿为本耳。

  三智照三谛境

  一切智照真谛境被闻真之机乃至一切种智照中谛境被闻中之机今经开权智谛机三一切俱妙。

  本行之源

  依次疏释亦尽美矣犹疑倒写今详一切智地是本行之源如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是也皆实不虚是化仪之宗寿量品云如来演说经典为度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云云)本迹化物之仪皆悉如是依次释毕义既尽理更加此释亦不害文。

  机遍法遍

  界如机圆权实法妙。

  理遍事遍

  本寂变造各具互具。

  横竖显密

  教横时竖诸益不同。

  方谓一人一行

  四一名方以人摄一切人乃至教摄一切教一一无非法界性海故曰非局。

  远教

  法华超八。

  开施出没

  若云一切法权三句俱权是名为出无三句之名为没余三句亦如是。

  盈缩行藏

  复疏出没。

  不违诸法乃至入诸法

  违受住入次第以对四句应说出其意。

  二名字

  趣举经中能诠之名。

  二心法

  趣举所诠。

  况初三总释皆冠十双

  且如圆事理一双以三冠者法用事理以相破释之能通事理以相修释之秘妙事理以相即释之乃至法用悉檀能通悉檀秘妙悉檀亦如是法用等三更冠八门是则门门皆法用能通秘妙。

  是我方便

  迹门文也本迹虽殊方便义一。

  不同光宅判句

  前经中欲说大法等五句光宅判云初后二句是法说中间三句是譬说欲说大法是略开三显一略开近显远演大法义是广开三显一广开近显远等。

  以教为因

  嘉祥释佛种从缘起谓以教为种他云一乘教菩提心如来藏下记中斥云教但是种缘。

  亦不同他三四等

  光宅三三四一之义。

  具如事理不二门

  凡二说一云用色心分事理色属事心属理如云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乃至云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色心不二即事理不二也此谈事理彼语色心既俱境妙故得用今事理之名替彼色心之称一云七科谛境俱是实理实理何在在于妄念故彼文云总在一念别分色心色心理也妄念事也与今文理实何在在心意识其义是同二说少异。

  死尸之譬

  涅槃经云如人乘舡入大海中其舡卒壤无所依倚若依死尸得到彼岸十双之权皆可尸喻。

  修性不二门

  逆为皆性成迷缚权也顺谓了性为行脱实也。

  借权例显

  二观之文璎珞经云一从假入空观名为二谛观二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观以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

  疏正观入住

  仁王经释入住义云入理般若名为住。

  具如染净不二门

  彼云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与今文立一切法差降起用是同虽引染净且用染义耳。

  自他俱有渐顿

  自小传入者渐创初习圆者顿此自行渐顿也化他例知。

  疏种种欲种种性相忆念

  下疏中释云顿渐二机乐欲不同世界也根性正为生善为人也忆想者内外凡修智慧第一义也修行着爱宜对治。

  体用

  体用开合通别三双如何一往体用约佛开合约教通别约益又渐通三教通者从衍门去也故得云前半在初今半在后等。

  论文合在阿含义中

  论云甚深有二一者证甚深二者阿含甚深证甚深有五如疏若阿含甚深者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者谓一切种智义故如经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门谓说阿含今记中以脱对缚乃是缚脱权实以其文是阿含甚深中义故云合在。

  论于阿含

  若小乘经翻名者梵语阿含此云法归长阿含经序云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若例小乘亦取大乘包括诸法故天亲以大为阿含也下疏文云阿含者此须开拓诸教记云开论一句如向诸教各有诸门。

  复立如来四种功德

  论云如来成就四种功德能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往成就如经如来成就种种方便谓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灭二者教化成就如经种种知见谓示现染净诸因三者功德毕竟成就如经种种念观谓说诸法因缘如法相应四者说成就如经种种言辞谓四无碍辩为何等众生能受为说记中云因果权实是往成就者盖兜率降下八相成道是果故也若渐顿权实是教化成就者示现染净是渐顿中所说法故也。

  教化通摄

  五道变化逆顺难思。

  通中通

  十双本通通复通四。

  通中别

  分对四二四故。

  百六十

  加根本。

  有此自他一重

  谓随自他一重也向已笺。

  自他犹通

  若直尔分十为自为他及自他相对犹名为通故于十中更立三义为四二四者则一向别。

  第三收一切教

  化他之法权收三教。

  今复通前前四亦云非今所用

  以秘妙为能开法用能通为所开若复开已无非秘妙前四者指前四时二种方便也疏中但语取机不得及于物非宜之言记主取意乃云四非所用收义备也有远取前文斥古中非今所用之言以消此中记文非矣。

  圆及所入

  前疏中云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入能通方便能入非所入今经开毕法用是圆能通是所入。

  前是教别而法有总别

  教别者四教也法总别者教教各有自他等法是总而自他中各具十双权实法别。

  今是教总而法别

  疏中有三总一通别总二通藏总三三教总此为教总也若法别者初通别照随情智二谛乃至第三三教照随情二谛等者此为法别也旧以被接为法别义纡。

  由他不定

  三教机。

  仍是别相自他

  含中之真为自二教之俗为他以通别合论别云别相。

  门户别故

  前文以三方便历五味尚为通总今以十双自行等三备收五味见门户又别。

  应更复释前诸方便并非今意

  应例前云自余或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非今意。

  多少广狭

  本门十妙俱多为广迹门十妙俱少为狭且如本因妙者本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修因也若十六王子覆讲已后所有诸因非本时因以本时因为多广以中间因为少狭乃至第十本利益妙者本时业生愿生神通生应生等眷属八番十番俱妙迹中数数唱生至今日寂场已来四教等益俱粗亦以本时八番十番利益为多广迹中五时八教诸番利益为少狭其余本果妙本寿命妙等八多少准说。

  后得智

  大般若经云当知出世般若及后所得无分别智能得能证世尊证得二义复有何异天王当知出世般若能如实见故名为证彼智通达故名为得。

  疏履历法缘

  所入妙定之法所被妙机之缘。

  废会开覆

  约教论废说法妙也约会论行行妙也正就约理论开境妙也权巧多端论覆位妙也。

  破三显一

  破三权情而显一智此用智妙。

  住三显一

  以异方便助显实相此用感应妙。

  住三用一

  示住于三而欲显一是弟子权门眷属妙也。

  住一用三

  既证中实愿说三乘用利益妙也。

  住一显一

  以实智化如一味雨此用乘妙。

  住非三非一显一

  是法不可示非三也诸法从缘起非一也此用神变妙。

  疏惊忤

  忤音悟逆也论中作窹谓佛入定无能惊窹。

  又以四悉释自在

  佛入三昧动不动异世界自在也从实智起为人自在也佛自在力能除恶故对治自在也佛不离定第一义自在也。

  论中初有眉间亦然

  俱舍修不净观有三位初习业位中观于眉间如针缝计渐渐烂坏都是白骨等已在前文笺释三位略备。

  若缘现量

  眼观耳听鼻嗅舌尝非是落谢五尘属于已往故今名现。

  并名在法身

  法身下脱一地字应云法身地。

  广分能所识不识

  前疏中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入能通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秘妙方便是所入非能入秘妙是识法用能通是不识。

  疏由怀疑感

  由应作犹。

  以无佛智为门

  只有方便智入佛智耳或作第四句实门入权者则中道双照二谛也。

  先已入中

  在昔入者。

  及教智行理

  教门者若大品四十二字也智门者如今经其智慧门也行门者如释论明菩萨修三三昧缘实相理理门者如大品中无生之法无去无来。

  阿含言教为门

  天亲解智慧谓阿含教如前疏中阿含开八示现等。

  今得入故故若得门

  第二故字字合作入应云入若得门。

  恐未尽理

  实智岂无名称耶加勇猛者见自行权。

  逼增上慢

  经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若不信是法无有是处此是逼令发心。

  四意趣

  梁摄论明四意趣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众生意趣今文但阙用别义意趣之一耳。

  他佛替此

  古师以无量寿佛用合长者信解品记云岂令弥陀隐珍玩服乃使释迦着弊垢衣然当释迦无珍服可隐弥陀唯胜妙之形乃至云若论平等意趣彼此奚尝自矜人不见之化缘便乱。

  别时意趣释记声闻

  他人意云声闻受记且是权说故摄论释别时意趣云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之意亦尔以一金钱为千金钱因(已上正文)声闻虽记意趣终别。

  意乐意趣释本迹

  古以佛现尘点寿命者是为众生意乐故尔若佛寿命未必如此长远。

  至双结中权指因者

  疏云自行之权道前方便等也若以诸佛二智义兼因果岂可释迦二智一向从果也果因从克亦须兼因故至结中再指因者则使释迦二智前标释中亦兼因也。

  分文前却

  权智在先。

  本迹开合自他不同

  诸佛二智体同是合释迦二智功用有异是开诸佛先本是叹实释迦先权是叹迹诸佛先自行释迦先化他旧解如是本迹等三义非矣岂诸佛与释迦二智有异。

  互辨在无

  在应作有古人三意互云有无。

  各立事譬

  譬文或阙三藏有门譬云我人众生如龟毛兔角并不可得(云云)其余三门无譬但最后总云如城有四门会通不异通教有门中云一切假实从无明生无明如幻所生亦如幻空门中云如幻人与虚空共斗双亦门中云见一切法如镜中像见不可见双非门中云观双非二见如镜中柱最后亦云四门清凉池别教有门中云弊帛里黄金土模内像空门中云迦毗罗空双亦中云如水酒酪瓶不可说空及与不空双非无譬圆有门中云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空门中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双亦者如一尘中有大千经卷双非者观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文在第六从入空文中。

  本论略举渐中初后

  论云如牛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明大乘无上诸声闻等亦大乘无上也。

  仍阙云乳譬十二部

  疏中只举能譬不合所譬。

  玄文亦以乳对小

  引经云凡夫如乳菩萨亦尔以菩萨自证力弱故同凡夫全生如乳。

  预分两端

  深寂之法不可辄说而止之者一令当机者生欣慕故二令退席者不起谤法因缘故。

  以初文离二

  止而叹之是叹而兼止。

  境智行位自他

  境体在名字智行在五品十信登住已上所修境智自行若满必须化他今并拣之局取境等在果佛。

  凡圣始终逆顺

  六凡四圣始于名字终至等觉逆背顺向并名境界今并拣之唯取果佛所入境界。

  对果兼因

  成就等四皆在于果若不成就等言义兼圆教等觉已还又兼三教三乘皆名不成就故云及诸权故。

  法华之理本

  本迹二门能开之妙。

  诸教之端首

  四时三教从一乘出。

  释义之关键

  关户枢也键宫钥也谓要处也如释事理二造全指心性故云不解今文如何消偈。

  发心之机杖

  机可凭杖可䇿谓有依倚义也以实相无作如依境发菩提心。

  权谋之用体

  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

  迷悟之根源

  逆谓背性成迷顺谓了性为行。

  果德之理本

  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

  一化之周穷

  大通佛种中间成熟今日方脱事圆理圆能事毕矣。

  五时之终卒

  五十余年大事因缘佛意方足。

  以销诸异

  得此甚深境界该括十义以见二十八品及诸圆经亦未常不是谈实相处。

  五百所集

  三祇菩萨是五百罗汉婆沙论中之所说。

  自归佛道

  慈恩谓定性声闻今佛性已灭待自归佛道法华开会非会此人。

  亦乃菩萨空谈

  经中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亦应佛性永灭法华不会。

  疏略不牒章

  总标权实章云诸法实相及次牒权章乃云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光宅之意若准牒权更须牒实云所谓实相如是因等。

  疏故以体为名

  欲是缚着体是实理由得实理能赴众欲故没欲名体。

  约前八力释处非处

  善果报为处恶果报为非处乃至究竟涅槃为处变易生死为非处如来悉知诸法因缘果报见一切众生以业力定力根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知升沉受报有处非处之别。

  疏释论三十一明一一法

  言法者而未知是何等法也故检论以示之而文在第三十二卷中大品云欲知诸法如诸法法性诸法实际者当学般若论释云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各有相实相者各于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有过失等乃至云一切诸法皆归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复次一一法有九种(与今文同)论文结云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言有法者譬如地法坚重水法冷湿火法热照风法轻动心法解识解如是等法名为如是如经中说若知于无明因缘诸行常如本法法性者是为九法中得实际也(云云)论中只释有法一种耳其余有体至开通方便等八种法论并不释若详论中释经诸法既有无明因缘等言是指阴入等法因造作得。

  疏各有限碍

  根大等法各各不同各为限碍如十界中凡圣之相相相有异。

  疏各有开通方便

  如论各于相中求实不可得皆归实际名为开通如经本在末中末在本中皆悉究竟等。

  从师为名

  达磨郁多罗此翻法救又翻法尚师资同名。

  但引合文

  以佛自行权实为合用此化他故名离。

  因果善恶至依正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可作因说一切诸佛本来作因不可作果说具性恶法不可作善说具性善法不可作恶说具俗谛理不可作空说俗谛体融不可作有说圆佛果满不离二乘不可作大说二乘即佛偏法相常不可作小说六凡四圣上下互具不可作凡圣说从顿开渐渐无渐相收渐归顿顿无顿相二法体即不可作顿渐说约施论开佛意本妙约废论合非适今也今昔泯绝不可作开合说能观之心所观之法能所名别体本不二不可作心法说一念三千不分内外不可作依正说。

  谈法界者

  清凉法师华严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有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

  在迷在因

  九界之佛在因而迷。

  通悟通果

  等觉已还佛果在悟。

  论云成就不可说尽

  此文写误本论云无量种成就说不可尽如经云舍利弗唯佛与佛说法诸佛如来能知彼法究竟实相故(已上正文)以彼正之见今文语是倒。

  三相

  生异灭。

  又撮第四入第五中

  三乘之人指五阴等是苦集法为断苦集而修道品。

  复指苦集全是定慧

  苦集即中非二边乱是定分别苦集三智具足是慧。

  论又云复有依说

  论云复有依说法。

  常必具四

  法性色本具四德故不可败坏。

  四兵

  谓步马车象西域记云象则被以坚甲牙施利距一将安乘授以节度车则驾以驷马兵师居乘列卒周卫扶轮挟毂马兵散御逐北奔命步兵轻捍敢勇充选负大鏀执长戟持刀剑前锋行阵。

  疏无义饶益

  不思教旨故无义饶益不观苦空等故无法饶益不具足持戒故无梵行饶益。

  淫祀

  礼记云鬼不歆非类非祖宗而祭者曰淫。

  疏二佛合叹

  初叹诸佛权实次叹释迦权实故以权实为合前文不尔初叹次释后结故名为开。

  此别仍合

  指世雄句也对上为别以无叹等故。

  非指权法

  乃是指自行实因之外助道法为他耳。

  疏颂上行因

  颂释迦因果也颂因者前长行云无量无碍疏谓是道前方便颂果者长行云如来疏中谓是从真如中来成佛。

  大故知是实

  光宅经如是大果报经既云大知后四皆实。

  大妙相望

  即相破相修相即六句也玄文云若佛在大乘微妙经典此相即句也大品云色非深非妙此经云一切法寂无大无小此相破句也大阿罗汉灭止妙离此相修句也岂才云大便是实耶。

  疏佥疑

  佥音签咸也皆也尚书云佥曰垂哉。

  由前略开动其执故执动

  句绝。

  得益之者至须辨待时

  共有三十七字似误写在此以文势义殊无来处或恐记主草本点抹涂注改易写者不晓误着此中况得益待时等言次文自有。

  定心散心

  方便品第六十九云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应知一切法广略相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合不散须菩提言何等法不合不散佛言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识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种智不合不散有为性无为性不合不散何以故是诸法自性无云何有合有散若法自性无是为非法法与非法不合不散如是应知一切广略相须菩提言世尊是名菩萨略摄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是略摄般若中初发意菩萨应学乃至十地菩萨亦应学等是门利根菩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入是门是门无碍一心学者皆入是门懈怠少精进乱心者所不能入精进正念者能入(已上正文)今详经中若前云散心能入如上根利智不藉修定而为方便殃掘摩罗之类是也后云乱心不入即中下之机非禅不慧。

  三种发心

  般若经云有菩萨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又云有菩萨初发心即能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又云有菩萨初发心即能转法轮度众生今家或对三教三观等。

  中中上下

  中品之中以中为正上下为傍。

  处处有之

  法师品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又云若声闻人闻是经等安乐行品云贪着小乘嘱累品云声闻四众药王品云及声闻众等。

  论云退大且依一途

  退大两字写误应云论云决定此中五行记文只为他人依唯识三无二有之说谓定性声闻无佛性不作佛故烦此救释耳本论云决定人未与记记主谓今既通途被开岂不作佛但与退大者得记而有现未前后不同耳故知决定者未记且依一途。

  义当断伏

  或上伏无明中伏尘沙下伏见思若在般若密成别人则今经三根声闻在彼会时断通惑竟无明分三品上根伏三中伏二下伏一故即有异。

  至第十五犹受向名

  世第一后离同类因作等无间缘引若法忍初心入于见道观于欲界苦谛境有漏法者名苦法忍次起一刹那名苦法智乃至上界道类忍名第十五心此即初果向也次起一刹那心得道类智方名初果耳。

  六十四番

  信行人散者以四悉檀说止昏者以四悉檀说观法行人昏散亦尔此成一十六番又信法回转一十六番共三十二番又以此法化导他人更三十二自他合论六十四。

  释惟忖中

  疏云今之与先已得入住今从十住改入十行示佛知见譬如系鼓知是诫兵也若先在十行今改十回向准此以知。

  至后方得无生

  三周时尚有在品信位者。

  第二中少

  二乘作佛始自今经菩萨领解梵文或有言少者菩萨少领解故。

  况通经论

  唯识本宗经论也与通不同今言通者或通取方等部意。

  亦未申难

  请则三番为通说则三周为别以通难别于事未允须知通说别说由根利钝故曰未申。

  三论师意

  三师各弘一论谓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罗什本传云什在本国时广求要义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论。

  一往斥之

  若四念处中真谛之常此亦乃无常耳。

  彼漫引之

  经云若不知常所有三归皆不成就等(云云)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业此乃闻真谛初业也若往昔曾发菩提心此乃以知中道之常为初业。

  大经净论之文

  经云如是众生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入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说四果皆得佛道或言不得乃至云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如是诸双皆云不解我意最后结云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文在迦叶品中疏释云佛赴缘异说众生不解致成诤论言涅槃者萨婆多据事明毕竟涅槃昙无德据理云不毕竟涅槃古来评云萨娑多短昙无德长皆失佛意河西云毕竟是断不毕竟是常佛岂是断常乃是非断非常能断能常断常不二也又或说有我等者数人明无我破外道之邪我昙无德明有假我破外道即离相续之假我又云真谛无我俗谛有我是皆不得佛意也又或说四果等者疏引大论问云声闻成佛不成佛答此事非论议者所知若皆得佛道即是一乘后明不得即是三乘也又十方佛等者萨婆多明无僧祇明有成实一世界则无多世界则有也。

  望今成过

  昔云不成今日云成。

  望后逗小

  玄文云若留逗后缘复属于施以权法不可以永废故如涅槃中追说扶律义。

  以大小教开与不开

  小教者中间取小及今世三时并未论开法华方开若留逗后缘仍属不开。

  徒援权典

  援者引也古师引唯识定性声闻无佛性用释今经非矣彼唯识虽亦天亲所造彼宗方等权经故云无耳。

  何位何时

  法华前时藏等偏位密入实者则知显不入者则不知矣。

  缘觉在小

  本问独觉今云缘觉或举同类或写笔误。

  向无佛处兴

  释迦谱云人寿增至七万岁时有七万亿辟支佛出现神通为世福田如是至八万岁时弥勒下生。

  或二十八

  婆沙应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数不出七故但云七又七处生故谓人及六天又修七道故断七使故言七使者一欲爱二恚三有爱四慢五无明六见七疑又总论生应云七人七天此十四也更加中有合二十八文在辅行第十记。

  后之三人

  有行无行上流。

  起欲界化

  十四变化如前笺。

  所化兼二

  元是退大及创禀小者。

  有时一法应无量缘

  如前笺引华严经中四谛有无量名者盖应缘差别不同之类。

  如喜根等

  有二比丘一名喜根一名胜意胜意持戒头陀喜根但说实相遂告弟子言淫欲痴相即是实相无所挂碍胜意不信身陷地狱受千岁苦后生人中七十四万岁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六万二千岁虽出家为道常舍于戒喜根菩萨今在东方作佛号曰光逾日月如来。

  更互主伴

  主伴有三义或以一佛为主分身佛为伴或以佛为主菩萨为伴或一菩萨自为主分身菩萨为伴释签云化主眷属并以一身无量身互为主伴同而不同一身多身一多自在而覆其分身之说但云主伴相关又云彼华严经加四菩萨说菩萨因果能加但是迹佛主伴故不假集佛但云十方互为主伴仍不云伴是分身但云眷属而已(已上正文)若菩萨自立主伴者如无量寿经云大势至菩萨行时无量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又华严经法慧菩萨说十住十方世界说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说十地亦尔既曰分身非主伴何谓。

  路现

  路应作露。

  必无以善而滥于恶

  纵如和须密多女以欲摄入所摄之人岂是下愚多欲等辈耶盖是圆机可以从欲入正位者也不然可以一执手得诣诸佛刹三昧。

  并越二途

  盖记主同时有弘教者而未除口腹之欲故此讥之以诫后昆不可以善滥恶以恶滥善。

  惑阿难时亦说中道

  如来涅槃时阿难在娑罗林外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恼诸魔自变为如来像或说诸法从因缘生或说不从因缘生或说从因缘生者皆是无常或说是常乃至闻思修或说不净观出入息四念处四善根三空门无学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经三十七道品等法。

  而释四句

  合云五句谓欲说大法等五也前光宅释云初后两句是法说表因果广略中间三句是譬说欲说大法是略开三显一略开近显远演大法义是广开三显一广开近显远。

  况释四一不及光宅

  今文果一专妙觉。

  以明入位初易后难

  涅槃疏引旧解云四恒从惑取解则难五恒从解取解则易六恒深细又难如仕至太尉则易乃至十六两为斤并古人语。

  五恒判在贤位乃至十地

  古人者未知记主指谁也若将今家别教为对四依者五恒判贤位则三十心为初依六恒十二分则在初地至五地为二依七恒十四分则在六七地为三依八恒十六分则在八九十地为四依若彼疏引冶城开善释云九恒皆初依位熙连至二恒是初心习种性三恒至五恒是中心性种性六恒至八恒是后心道种性乃至章安斥云何关佛法。

  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

  彼疏云今明熙连至三恒为初依一分八分为二依十二十四为三依十六为四依此章安正释依义。

  今判四依须约四教

  玄文云地前为初依初二三四五地为二依六七地为三依八九十地为四依又三藏四善根是初依初二果是二依三果是三依四果是四依通教准说圆五品十信是初依十住二依行向是三依十地等觉是四依。

  折小

  小即三藏或以圆折或三教折圆折者如舍利弗于林中宴坐净名居士诃云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疏云不趣佛慧但敛念入定身如槁木心若死灰而已若不思议定有体有用故能不起灭现十界威仪或以三教折者如经中目乾连为白衣居士说法净名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等(云云)疏云是用衍门三教别破目连三不当一者外如法相说内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说法不当道理二者外解根缘内善知见佛得无挂碍是用别破三者外慈念众生内念报佛恩是用圆破。

  弹偏

  以圆折三教之偏如经中弥勒为兜率天子说不退转行净名诃云世尊授仁者记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又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乃至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疏云方便菩提无人有教若执不舍障入一实故大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是故须舍也。

  叹大

  释签云如观众生品即叹大彼品云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譬如智者见水中月镜中像热时焰等乃至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疏云今通譬众生者即通圆二教意也。

  褒圆

  释签云称叹文殊及净名即褒圆彼文殊菩萨问疾品云文殊白佛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此褒净名也及文殊入净名室已净名言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褒文殊也。

  摄大乘如释签引

  彼云摄大乘第七释因果胜相中亦明欢喜等十地而已。

  以彼因果各有总别

  一者将智慧二字分对因果论云因中但有理体多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一切智一切种智二者智慧二字因果各论云若云修习智慧此则在因若云诸佛智慧此则在果今言各有总别者论云直语道慧一切智名总各加种者故名为别今文取四智俱果以斥古非。

  若开等四至别对四智

  一往以开等是竖若开等各具四智名横古人谓四智一体具足今须用横对竖以道慧对开道种慧对示一切智悟一切种智入。

  纵因果相对乃至开等

  二慧住前名因二智登住名果又若以在因道慧名总道种慧名别登住一切智名总一切种智名别者此则自是因果相对论四智耳非同开等盖今四智一向从果。

  疏不见开示之一时

  古人以四智之一时例开等之一时故疏斥云开示悟入似有浅深此应非例记亦云释四句今无前后不意却成高下不当今详疏中若云不见开示之一时却顺得古人四智对开等是同亦正是高下论位不当也今恐文误之字应当作不字若云不见开示不一时方斥得古人用横释竖缪。

  尽智

  我知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

  无生智

  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我修道不复更修。

  并判属通佛

  无生之名在通教故。

  疑通会别

  入第五记疑通三人会但二乘。

  即略中广

  四一为略十妙为中无量为广。

  行法

  三乘之行三教之法。

  用前分字解意

  即此疏中第十纸释出世意为两初总次分字。

  二障

  二障名义本出地持谓烦恼障所知障释签今家依大品大论开为三惑是故智障兼于事理障事智者是尘沙惑障理智者是无明惑。

  通别两惑同在一念念体即是

  标理或体同。

  是体非理是事非是

  元操公解云此是双出不即不离也是体非理者性德之体即是无明显惑不离性也是无明非性德故云非理乃惑即性也是事非是者通别之惑即是性德显性不离惑是性德非无明故云非是故知全用胜鬘经意今为引经符此二句彼云不染而染者是体非理也染而不染者是事非是也(已上彼义)今再消释同在一念者谓妄念之体也念体即是者谓妄念即真也真妄体同如水乳合即真妄同源缚脱无二此乃约即明是也是体非理是事非是者谓妄念之体体是惑累非实相理是生死事非涅槃是圆觉云永断无明大经称鹅王唼乳此乃约即明离也今私说与操公之义少殊详之。

  疏入理般若名为住

  彼经正释十住名义实相般若是所住境起信云若离于念是名得入。

  月爱喻

  前已笺竟在文。

  未必全尔

  彼记云若通途者智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如云般若翻为智慧如大论云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及修习智慧等此则俱在于因如云止观为因眼智为果如来智慧诸佛智慧此则俱在于果如云方便智慧此则俱在于权如云智慧甚深此则俱在于实若专开等应先约教也今疏中释之而不次者是对下经文教行人三。

  观本无障

  观是般若三智性融不比住前位家有障。

  亲疏互摄

  理一为亲余三为疏理非三不显三非理不立。

  以借论云

  论文四释一无上义二同义三不知义四为令证不退义前记中释云不退者即约位释既云开示悟入皆念不退也次明佛所证得为四智释故论云除一切智更无余事次同义者若无观心云何知同次不知义二乘不知今为令知知即是开即四门释广如前解。

  而带地前

  地前以空假为方便得入初地若始终教道则地地皆用二观为方便。

  而判八恒后四恒是

  五恒在三贤六七八在初地已上此出古师义耳。

  初祇为开

  初祇在外凡二祗在暖三祇在顶百劫在下忍。

  下二准知

  下文以三世合为一科释迦章自为一科。

  光宅指昔不明

  光宅云妙者一乘因果也待昔三乘因果各有三粗且菩萨修六度是因体狭未出三界是因位下只伏四住是因用短乃至果三(云云)玄文破云指何为昔若指三藏义等可然若指法华已前皆称为昔此不应尔文中广以方等般若菩萨大乘斥其通漫有二十四难。

  菩萨大乘

  彼经三乘各三者非一佛所化人也乃各一佛国所化人耳菩萨大乘者经中指慧造如来境界彼经云若我成佛与生死别不处愦闹五浊鼎沸使我国土清净无瑕乃至男女各别无贪欲心等。

  菩萨支佛

  西北去此二十四恒沙有佛名无动彼国清净无淫怒痴上下恭顺贵修清虚彼土众生尽修一行普求出家学无上正真修平等觉等。

  菩萨声闻

  西北去此四十八恒沙有佛名法观彼国清净一切众生具四空定神足变化具足六度空无相愿所度众生不可数。

  支佛大乘

  西北去此四十四恒沙佛佛名如意缘觉菩萨由昔发愿得相好光明等。

  支佛支佛

  下去皆指西北方各有佛(云云)支佛缘觉者解空无有空志趣不退转行过神通表。

  支佛声闻

  支佛声闻乘功德不可尽执意不分散。

  声闻大乘

  声闻菩萨乘功勋不可议光明所照不复兴名相。

  声闻支佛

  念念无余想唯修无上道舍本际暗冥现佛光明慧。

  声闻声闻

  众德自璎珞演说无比教开化一切人皆同至其味。

  亦寄三乘别菩萨位

  前第三卷已笺。

  二别二含

  若三世章中教一行一皆是各说若人一理一只以教行之文兼含而谈或恐含只是合谓二是合。

  皆为能说所被者谁

  此斥古人但知十身之应而迷十身之机今引经述之华严经明第八地入无功用能现十身三十八云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等又云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等(云云)经中既云知生心乐则随生起应亦可云应以国土身得度者即现国土身而为说法举要言之具十身之机感十身之应穷未来际欣赴不差方名感应无功用耳惑者只谓能说失经旨甚矣有人消此谓互为主伴此说又非。

  众生刹性

  唯一三千是生刹性依报为刹性正报为生性此不分而分则生刹异分而不分则生刹同若华严经中刹身者乃国土身即正之依耳当知三千理性为刹为生不可改易故云性矣言若得此意者盖今经中三千妙性即是华严依正妙生刹性今明出浊彼明现身此应等也今经言为令众生彼经云现众生身此机等也互明之意事同理同在此而已或有释云他人但知事理无碍而不知众生全性起修若知理具是同彼则明矣若知无碍相摄此则明矣此说彼此道理稍通而生刹之性似昧。

  诸释甚广

  俱舍论以二十八十增减为中大二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铢衣三年下拂畟石四十里八十里一百二十里尽为小中大劫。

  极微微金水

  俱舍疏释云七极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言金尘者有二解一云尘向金上住一云尘逶金过乃至水尘各有二解与金尘同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兔毛尘亦二解一云兔毛上住一云如兔毛端乃至牛羊毛亦各二解与兔毛同乃至七麦为一指节疏云取横并指也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疏解云一肘当一尺八寸一弓当七尺二寸一俱卢舍计二里一逾善计一十六里俱卢舍或云阿练若此翻为村逾善那或云由旬或云由延并梵语奢切。

  恒刹那量

  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恒刹那量。

  腊缚此六十

  六十恒刹那为一腊缚。

  此三十须臾

  三十腊缚为一须臾。

  疏顽嚚

  传云心不测德义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三世五阴各计四句

  大论六十八云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计过去世也又计色常等四句余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计现在也又计色有边等四句余四阴亦然此计未来也三世六十并有无二共六十二见辅行第三文释甚委今略出之色如去四句者谓色如去色不如去色亦如去亦不如去色非如去非不如去乃至识如去不如去双亦双非准说又现在色常色无常双亦双非四句准说又未来色有边色无边双亦双非四句亦准说。

  本劫本见

  阿含佛告善念梵志(云云)有六十二见本劫本见有一十八末劫末见有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见二十劫成败二见四十劫成败三见八十劫成败四以捷疾智说一一皆云神及世间常第二四句者一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二计由戏笑三计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说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方有边四方无边四捷疾智说第四四句者一我不见善恶有报无报二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三我不知不见何者善何者恶四愚痴闇钝随他问答根本二句者一者定意知众生未来无因缘而有二者以捷疾智说次末劫末见四十四句者初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二生无色有想三生有色无色有想四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等(云云)委示向数具如辅行第九末文须者往检。

  一一我所各各有三

  此婆娑中出六十五见即于五阴各计四阴以为我所谓色是我受是僮仆璎珞窟宅并想行识亦然我及我所各十三句五阴合六十五句故一一阴初一是我余四是我所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所乃至识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故云五阴互论等。

  殃掘

  增一说殃掘次第杀一千人取指为鬘遥见佛来乃云我之指鬘犹尚未足我闻师言害母生天便捉母头以手拔剑欲害于母佛放光照之乃放母逐佛向佛说偈住住大沙门今当税一指如是总有三十九偈佛以二百六十七偈答之住住殃掘摩汝当住净戒于是得法眼净。

  对一一门说其所以

  双非则有无俱遣门既融通宜利根障轻者入双亦则有无从容门既两存宜利根障重者入空门三假浮虚有门念念生灭准说可见。

  四教三品

  下品戒急报得人身中品戒急得欲界天身上品戒急加修禅定得色无色天身如是三品并以闻三藏为小乘闻通别为中乘闻圆为上乘闻教既然闻五时显密例说亦应可见。

  两医

  待至寿量品中引经笺释。

  依正二报莫不皆从三假而成

  约心论三假略如前第二卷中已笺若约色与依者成论云先世行业托父母胎得有此身即因成假从于受胎迄于皓首即相续假以身待不身即相待假此约色也如四微成柱即因成假相续不断即相续假又此柱待不柱及长短大小不同即相待假。

  名通两处

  名通于受法二假也命等既是所计之法所计法上有假名此之假名辅行中谓是相续假以由诸法相续名方立故又如五寸之物待一尺为短待三寸为长。

  初禅劫命等

  初禅为火灾所坏初禅三天唯梵众天寿二十中劫故劫与此天命等若梵辅天寿四十中劫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不论等。

  劫短命长

  二禅三禅同水风所坏共一坏劫故云短也二禅三天次第寿二四八大劫三禅三天亦次第寿十六大劫三十二大劫六十四大劫故云二禅已上劫短命长。

  人已上生

  俱舍云坏劫之初地狱众生但死无复受生又云若众生有定业必应于地狱受报有未尽业引此众生于余界地狱受报畜生鬼神劫坏亦应作如是说住大海畜生先坏若人行畜生后坏若人上生者论疏云有如此时于人道中随有一人自然无师法尔所得修入初定此人从定初出说如此言善人从离生善乐最美妙等余人闻言各修此定如此等人舍命皆生梵处乃至四洲皆如此说又于梵处随有众生法尔修得第二定出定告众等亦同前说准例可知随修第三禅定则次第上生三禅天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具爱味禅若三灾起时禅定自发。

  五道寿别

  俱舍云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乃至云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旁生极一中鬼月日五百等若鬼之长者以人间一月为一日凡寿五百岁。

  上慢亦然

  斥实得者以起上慢。

  有计变易在界内者

  唯识宗中云罗汉发心已后边际定力令分段身延至变易不复改报成无上果下第七记中云此多属通义以通菩萨过二乘地惑润生身或不经生而成正觉乃至云诸论皆云舍分段身而入变易天亲论主意未必然但恐释论义不正耳(已上正文)古人见论中有不复改报之言便谓变易土是分段身因斥之。

  密而斥之

  但斥为上慢而不彰灼谈于界外更有生死是知佛旨密在斥中。

  边际定力

  边际定前第一卷已笺。

  诸阿罗汉隐显不同

  准释迦谱云十六阿罗汉在四洲天上住寿护法乃至人寿减至十岁时刀兵起诸圣人悉皆暂隐至人寿一百岁时圣人总出如前化导还复兴显又诸罗汉至释迦末法尽时多皆入灭亦有罗汉待弥勒出方入灭者如迦叶持衣之类是也此并隐显之义具如南山灵感传说。

  博地之言

  古人谓变粗身为细质指大地凡夫之身非矣。

  余国之义

  亦古人谓有余土只在同居。

  非兹不了

  古人谓变粗身为细质又计有余只在同居非兹法华与释论谓有余在界外则使古人变粗及有余之说是不可了。

  而生五道

  净名经云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却入生死

  净名经云以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

  非涅槃一百之文

  大论云譬如欲过一百二百三百四百由旬旷野险道此举喻也险道即世间四百即欲界三百即色界二百即无色界一百即二乘人止观释云二乘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萨从空出假非涅槃为一百入三界为三百。

  值佛罗汉尚疑是魔

  身子初闻略说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便起疑谓之魔说故后领解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须作白字书之

  疏中九字不合作小字笺注故云须作白字书之若注者则文华生非白矣今儒流念书不念注谓念白。

  律仪有三至不杂

  二百五十戒名律仪不缺即四夷不破即僧残不穿即波逸提不杂即吉罗。

  各有其意具如释签

  大经不缺与论不缺名同意别论取缺坏不任故对根本经取微有缺损故对不杂此释签文也若南山律主取不破对四波罗夷。

  即六戒

  缺破穿杂定道。

  尚名为漏

  四果得无漏定及无漏道故名定共道共有处定共判在内凡得定位中。

  尚无暖法

  前记中云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顶热为真极据前文说则五千起去者似有暖法也今此中云小中小者但是有漏四禅四禅更小据此一说又似无暖法前疏中云方便之方便今疏云小中之小而记中两说不同一云执暖顶一云执四禅义难会同今作二意消通一者五千人中有得暖顶四禅之异故两说也二者或误执四禅谓暖顶。

  若依世禅

  修六行观有得无漏如诸罗汉多退者是。

  不假对念辨别

  念欲是同只但以性欲二法对辨。

  欲名虽不从过亦可以现望当

  现当既其名欲过欲其名亦通故云过欲成现性现性生未欲等。

  仍从现说

  若三世各说根性欲三则使欲念皆成现在谓过去现在欲乃至未来现在欲。

  疏七方便传传为善恶

  记云通途善恶如随自意者彼止观云夫善恶无定如诸蔽为恶事度为善人天报尽还墯三途已复是恶二乘出苦名之为善但能自度非善人相当知生死涅槃俱复是恶六度菩萨此乃称善虽能兼济如毒器贮食食则杀人已复是恶乃至别教为善犹带方便不能称理名邪见人。

  疏九部经

  修多罗此云法本伽陀此云不重颂本事即弟子事本生即佛事未曾有说希奇事因缘者欲明戒法必因犯过譬喻者假近喻远祇夜此云重颂优波提舍此云论议此并九部也十二部者加方广受记及无问自说即名大乘。

  有值佛缘觉

  如大迦叶本是缘觉因值佛堕声闻。

  而不肯信

  犹谓声闻永不作佛。

  故得相入

  禀通真者昔闻中理此真入中因中道理在真不灭此中入真。

  谓天鬼畜

  修罗多类如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从胎生人趣所摄若执持世界力洞无畏与梵释争权此因化生天趣所摄有生大海心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因湿生畜生趣摄。

  疏若为与佛相遇

  若为者如何也。

  羯剌蓝

  此云杂秽状似凝酥剌力八切。

  頞部昙

  此云疱状如疮疱。

  闭尸

  此云疑结如熟血。

  羯男

  此云坚厚谓渐坚硬。

  钵罗奢

  此云形位四支差别。

  疏邪戾

  邪应作斜戾曲也说文犬入户则身曲今疏云斜戾者谓跛伛之类。

  对高礼下

  对佛塔之高礼师塔之下。

  死者冥冥

  无量寿经冥冥独逝谁访是非。

  即着之观

  如奉一香一花以三观导之普遍法界大作佛事悉趣佛果故梁肃云语毫善则重玄之门可窥。

  疏殆不摄

  殆音待。

  殆几

  几音祈文云人生几亡。

  尚不摄六地

  若依古人以住名地应云尚不摄七地以童真是八住故。

  理数减灭

  理数者自然之义也汉书云理数斯然。

  关中

  秦地也以地而名生肇融慧。

  善不受报

  以关中多谈诸法体空不受人天果报。

  若未开顷

  顿应作显。

  疏为山始篑

  篑求位切论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注云篑者土笼也。

  合抱初毫

  老子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具列四句

  经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复有佛性俱有者俱有性德阐提无修善而善根人有也阐提有修恶而善根人无也俱无者俱无不退性以未入似位故也。

  兴皇三解至余二不要

  虽余二不要亦欲知之今具节出诸师所解疏云阐提人有有于邪恶境界性善根人有有万善了因亦名缘因二人俱有并有正性或众生性俱无者无果果性河西云阐提人有有恶五阴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阴性俱有者俱有无记五阴性俱无者俱无妙绝涅槃果性此与旧解语异意同兴星作三种释之一就诸义二就理内外三单就理内就诸义者理非善恶而有善恶二用善根人有有善用也阐提人有有恶用也俱有者各有一边俱无者各无一边次理内外者佛性本非得无得约缘故有得无得理外阐提是有得理内是无得善根人有无得之性阐提人有有得之性俱有俱无如上说次单约理内者阐提即是善星善根人即是罗云此是逆顺二化阐提人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顺化善法之性俱有俱无如上说(已上并古人义也兴皇三解记主不取者即理内外并单约理二解也故云不要所取者彼云就诸义今文中云约理语与彼不同耳)章安自释云今明欲依此文作四句者阐提人有但有于没善根人有但有于出二人俱有俱在恒河二人俱无俱不到岸又约三谛者阐提人有者世谛恶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谛果报之身俱无者俱无中道因果在迦叶品疏释在十七卷中。

  七种众生

  经中云如恒河中有七种众生或为洗浴或为采华则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则没第二人者出已复没乃至第七人者以根利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得到彼岸(云云)至下第七记当更引注使法喻整足。

  赤珠

  佛地论言赤珠者或珠体赤因名焉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虚盈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或竹中或蛇脑中。

  琉璃

  梵云吠琉璃此翻青色宝。

  颇梨

  此翻水玉又水精。

  车渠

  贝之类尚书大传云大贝如大车之渠渠谓车之辋今从其状类车之轮辋渠也。

  码瑙

  其色如马之瑙因以为名作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缚丝按智论宝有三种谓随人天菩萨也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能辟毒鬼闇饥渴寒热等苦耳天宝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共语轻而不重如论王论珠等皆可语之菩萨兼人天事能令一切众生知生死因缘如大明镜等。

  疏失意罪

  律中呼为不应吉谓不应作之事也若作之得吉罪报毕果上多招不意。

  不净钱

  以心不净故名不净钱不净有八谓贮积盐谷系养禽兽等以此贩卖得利造像如佛制云持戒比丘不得礼拜若作饮食咽咽墯罪若作房舍入入墯罪若作衣服着着墯罪等。

  不得杂乳胶

  乳者本精血不净物如律制无病比丘不应食美食谓乳酪鱼肉也五百问云不病索好食犯重若世尊受难陀乳者此乃七圣共化一悭婆门之一缘耳出乳光经抑又西土牛乳与此土者香臭天隔如彼土牛粪可涂地熏钵。

  疹疾

  上之忍切皮上隆起谓之瘾疹之疾。

  麦?

  古猛切大麦也应云?麦。

  露盘

  乘露之盘汉武帝作之如前笺以汉都长安故云长安人呼也长安今之壅州水兴军。

  贤愚经铃声比丘

  波斯匿王至祇桓寺闻呗声美好遂见一比丘形容黑陋矬小王问何故形声不相当比丘答言我过去世见人起塔嫌塔高广故矬陋后见塔成已遂舍舍铃悬塔供养由是声美。

  小因大果

  亦如一华供养得不退转不例者亦彼是实因今是开粗。

  境粗心妙

  如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俱粗

  如开聚砂画佛尽成佛道之类。

  智论中论准理义

  此文说者或异有人云两论虽异只是谈道理义趣破二执显二空耳有人云智论者通经论也多谈无生之理如云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此名准理中论者宗经论也多谈中道之义如云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名准义有人云古人执黎耶生法止观中有准理破有准义破盖由地摄两即所计不出自他性计今家取中智二论以四句道理实义破之近更有人检中智二论说之言准理者大论七十四云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此智论文也又龙树造中论释摩诃衍经正意以不生等八而开论端谓诸法不自生等此中论文也中论申毕竟空智论明一心三智此皆名准理言准义者四句观法广破众惑右四家消释彼彼兰菊今更皎镜消之智论中论莫不皆以实相般若而为所诠所诠者实理也此之实理本自二空非推捡后空此名准理也然理虽本空众生妄计谓自谓他故大圣方便令顺性推捡以显二空此名准义也义者只是谈实理之所以耳。

  本自二空至即是修得

  性德修德止观不思议境之大略也性虽本空以众生在妄于妄起执故须顺性而论推检故辅行指性德云前虽结成性德境竟若不推捡何殊鸟空经云譬如琴瑟虽有妙音若无妙指必不能发大师云实心注实境荆溪云由修照性此并约修观者言若佛世利根亦即闻即修。

  尚须更约续待推检

  今疏记中所示二空即因成假也故但云续待耳若因成假者取根尘和合当观一念为从心自生心为对根生心为根尘合生心为离根尘生心(云云)相续假者但约内根前因成假四句推破虽不得心而今现见念念生灭相续不断为当前念灭后念生前念不灭后念生亦灭亦不灭后念生非灭非不灭后念生(云云)相待假竖约灭无之无前相续假推若不入犹计有心待于无心今检此心为待无生心生为待有生心生为待亦有生亦无生心生为待非有生非无生心生(云云)广如破法遍中。

  今文何故不立斯观

  斯观者谓续假也以利根人但于因成假上而了性德本自二空则己非谓不修观也如前记云此中闻法似是信行非不兼法此一席中应无六十四番。

  不云空与不空

  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乐等遂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

  及行理故

  谓行藏与理藏也如下疏中云一切法趣檀是趣不过是约行明如来藏一切法趣阴界入是趣不过是约理明如来藏。

  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

  慈恩法师疏问云为佛说法称我闻为不说法称我闻答有二解一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所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名我闻故无性菩萨云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教体彼自难言若尔云何佛菩萨能说彼增上力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能于梦中得咒论等故佛亦言始从成道夜终至涅槃夜于其中间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如母啮指子生唤解二亲光等言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本愿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闻(已上正文)经中以教一而为佛种而慈恩引龙军与亲光释我闻者谓是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若然是不须待佛说法而自有所闻也故前文尝破云若其全不许见经初尽合改闻问龙军云众生识亲光云如来识二识更有凭平抑又如来复有何识答众生识者者佛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若如来识者佛地亦云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是知二识感应相成故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是也然则如来诸识已尽今言识者乃智之别名只是如来心中妙观察智耳。

  释闻中破

  释我闻中破云尽合改闻。

  境中具兼修性性种

  阴入三道体即三德以为性种今此文中且指正因为性种耳。

  正行为了

  发菩提心止调道品以为正道对治助开乃名助道也以正助判缘了也向文亦云须修万行正助合行同此。

  教行正助

  教者前六章依教开解后四章依教立行。

  故知修性俱有自佗

  销文或异霅上法师引辅行云理性本无性过约修门说须明离计若妙乐中修性俱有自佗先推性中无明为佗等者只是止观中约心推检耳以此起心对于智行顺修之相所有惑业逆修之事皆名为佗此师意谓立本无性顺性推检本无自佗逆顺二修于修推检亦无自佗文在发轸钞中更有人云修性俱有自佗者如云一念三千非自佗等岂非性中自佗若执四句是名相着更须四句破于相着此名修中自佗盖以二空分修性也传闻更有法师云十乘之中初乘是性发心已去九乘为修初乘是性既推自佗九乘属修推检亦尔此以十乘分修性然三人之说虽各有义味而未委示两佗之由今试陈之言无明为佗者以法性本有无明后起先真而后妄如先主而后客故以无明为他性中破者若谓法性生法此计自也若谓无明生法此计他也共无因义亦可了故云先推法性为自等推而不成更于九乘加修万行言推行他者以九乘之行全性而起先本觉而后始觉如先水而后波故云方推行他行中破者若因境起行此计自也不因境起行此计他也共及无因准义亦破作此说者岂唯俱有修性义明而两他义亦明矣。

  共推一自

  法性本有。

  四法

  生佛各有相及位。

  别对者至正因种

  色是了因者色性即智性故此中六法对三因与辅行稍异彼十一云正因不即不离于色了因不即不离于识缘因不即不离受想行及神我当知六法只是三因(已上正文)色是正因者苦道即法身故以彼校此或传误或是趣对。

  修六性六

  性六合为正因修六合为缘了。

  彼对大经三德四德各有其意

  止观第二引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法身皆常乐我净二德亦然若依一种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识想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行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辅行第十一卷末又释云。

  理合文别

  上文科云总明人一理一以三世文旨合在其中但为文相只云人一理一乃文别也与长行同。

  乃以开权为第一

  瑶师开昔四三合对譬中第二等赐而却以第一五浊譬第二不得说一乘太颠倒也。

  仍先分为四

  今家见火譬他分为二一者宅中众灾二者佛起一乘念今家寝大施小譬他分为二三者众生不受四者说三乘乐。

  合叹法希有时不述其意

  下疏中云叹法一章非六譬舍而不取。

  疏于诸菩萨前

  前应作中。

  加光宅一句

  别譬中第四只是今家一大车譬光宅离为二谓更添一免难也则成十九句准下疏云若大机先动后障除如方便品若先障除后机动如譬喻品机动障除互现耳光宅未晓此意记中斥云光宅直将大机以对免难所以破之经文前后不同非谓障除有前后也。

  第五离为五六

  今家下文细开中云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二行明大机动为后索车譬作本而光宅将此二行离为五六云五我见佛子等一行明大机动为下见子免难譬本六咸以恭敬心一行明三乘索车为下诸子索车譬本因成不当。

  不云欢喜譬本

  只是免难譬本耳若欢喜譬本非矣。

  去除不远

  今此譬本去下疑网皆除不远。

  阙此有无

  长行有敦信无叹法颂中有叹法无敦信。

  仍有四也至合在第二

  下疏中云从长者见大火从四面起是第二别譬也更为四别初长者见火二舍几用车三等赐大车四无虚妄就初见火又四其意但三一能见人二明所见三惊怖四广前所见则但成三意耳至下文虽广明见火只合在今第二所见中。

  疏于四人信解乖离

  乖张也下记云离破光宅乖斥余师。

  失于圆宗

  岂圆佛成须淹三七。

  纵奢促不同

  地论谓二七及今经三七小化之首。

  如论云一者报佛菩提

  法华论云一者应佛菩提如经出释氏宫于道场得菩提等二者报佛菩提十地行满得菩提证如经我成佛来无量无边劫等三者法佛菩提如来藏性不变等如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云云)今记中一字应作二字。

  伽耶既非(句绝)即法佛说

  伽耶既非是法佛彼长寿报身岂独是法佛乎谬谓今经是法佛说。

  经行具如律文

  十诵云若经行时应当直行不迟不疾又四分云经行有五益一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销食五得定又三千威仪经云经行有五处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辅行云为解睡故佛开经行当避有虫地慈恩云西域地湿垒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

  无明为根

  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

  无漏实相俱得为林

  无漏为林者以闻教信心为根外凡为质内凡为华见谛等为果实相为林者名字发解为根五品为质十信为华初住为分果。

  唯无香味二识

  此俱舍文意也彼偈云色界系十四除香味二识疏释云色界中除此二者是段食类故离欲段食于彼受生故无此尘鼻舌二识因不得生盖以无生缘故也。

  余悉见行

  十八界中但除香味与鼻舌耳。

  处亦应然

  瑞应经云佛初成道见弊衣欲取浣之天帝知佛意即取四方之石置于边白佛言可以浣衣。

  大乘二门各有拟宜无机息化

  下疏文云劝门是令众善奉行诫门令诸恶莫作且劝门而有三者一从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譬上念用大乘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二从复更思惟明子不受譬上无机云何而可度三从或当堕落为火所烧即是放舍譬下无机息化我宁不说法等若诫门有三及信解中三并如疏。

  前文已约四句对根

  今卢违记再引前文一根利障重此土华严初闻大乘者是二根利障轻三根钝障轻并他方净土闻大乘者是四根钝障重此土身子除浊方闻大乘者是若小乘四句者根利遮轻身子是也根利遮重殃掘是也根钝遮轻槃特是也根钝遮重小中不得度者是也若教教作四门分别者根利遮轻闻双非门入根利遮重闻双亦门入根钝遮轻闻空门入根钝遮重闻有门入皆可解。

  六四二万

  此乃贤劫中前佛出世之岁数也检律文校之此文或设律云人寿八万岁时毗婆尸佛出现七万岁时式弃佛出六万岁时毗舍浮佛出四万岁时俱留孙佛出三万岁时俱那含牟尼佛出二万岁时迦叶佛出又五浊经中岁数亦同今文云二者恐写误应作三。

  望下梵天

  化城品中梵天说诫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譬喻品

  大九无譬

  十二部经若大小互论大亦九部谓无譬喻及四缘并论议三。

  应有成小者

  应有譬喻乃成小部。

  密遣之日尚无佣作之心

  经中即之与密所对不同华严即遣傍人鹿苑密遣二人若作常途密字销文况鹿苑已有佣作之心不得云无也当知今云密遣即是华严之即遣故前疏云密遣二人追捉将还当知遣即是即遣。

  纯用一音

  古来比地禅师纯用一音判教故妙玄斥云若纯用一音判教只有实智不见权智若但大乘者何故云若但赞佛乘等亦应纯是长者更无垢衣。

  二十二番

  文虽在下今欲知之谓五佛长行偈颂各五譬喻中开譬合譬各有长行偈颂是四又信解中开合亦各有长行偈颂是四药草中四亦如是共二十二番。

  疏身捍刀箭

  捍音汗以手护捍又卫也。

  不善佗宗

  世人自弘本宗乃指天台为佗宗谓天台抑华严经盖不善也。

  余义不成

  若谓抑华严者斯义不成。

  十义同异

  一始见今见二开合不开合三竖广横略四本一迹多五加说不加说六变土不变土七多处不多处乃至第十利根先熟钝根后熟。

  三譬

  为莲故华等三。

  进寄

  进取本中最初成道。

  今从世尊下领

  领字误应云标从所以者何下方是领。

  疏笼樊

  樊音矾谓藩篱也诗云营营青蝇止于樊。

  足之蹈之

  蹈者以足按地喜而舞也子夏毛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六即之喜

  得法喜在何位。

  如释方便品

  先简法用能通后简三教九十番权实。

  佛印迦叶

  前序中命共座佛云我得智慧迦叶亦尔。

  闻舅论义

  拘絺罗立宗云一切法不忍佛云汝见是忍不前文已笺。

  疏桷其事相

  桷音角此桷乃屋椽耳应作榷谓商榷也亦通作较。

  事八十神

  第六记大经云十二日十二大天王大星北斗马天行道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风天水天乃至四天王天造书天婆数天。

  有次有超

  前疏中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欢喜。

  疏知三聚名佛

  人或云是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又有谓是未入正定聚入正定聚邪定聚此两三聚皆非也而未知地持经中自有说释彼文云义饶益聚非义饶益聚非非义饶益聚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是名为佛经中自法云此三聚是善不善及无记。

  方等般若具如玄文

  皆以鹿苑为所待粗方等般若为能待妙彼引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此即明满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是待鹿苑为第一般若为第二。

  十事名华严十事名转法轮

  五十九云一者具足四无所畏二者出生四辩随顺音声三者善能开阐四真谛相四者随顺诸佛无碍解脱乃至第十随所说法皆能生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等。

  示疾及愈

  净名疏云四教三观断三土众生痴爱实疾灭则净名权疾亦灭若同居土因果疾则为说四教令修三观若有余土众生因果疾则为说别圆令修假中若果报土有因果疾则为说圆教令修中观。

  准此释前

  如法说周中为四众请者亦是行菩萨行。

  疏四番皆约譬

  授记譬者经云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等。

  准大经喻

  大经有八喻谓顺逆现非先后偏及先后广释在二十九。

  开譬不同

  前疏云法说中既略广开三显一譬说中亦应略广许三赐一因缘中亦应引三入一初从今我亦如是下两行为下总譬作本从我以佛眼观见下有四十一行半为下别譬作本又总颂中有六意得为总譬六义作本(云云)广颂上六义中分文为四(云云)大概如此细派更开(云云)又一时大开为三譬今我亦如是两行合而不离为下总譬作本二我以佛眼观见下离而不合为下别譬作本三不虚譬不离不合为不虚譬作本乃至云故作三节开章。

  疏邻闾最近

  闾里门也周礼五家为此五比为闾闾侣也是二十五家相邻比为侣也。

  若譬略合广

  如喻中见大火从四面起合中广以八苦合之又如适子所愿喻中有心各勇锐乃至争出火宅是略喻三乘也合中乃广以三乘各开勇锐出宅此等并是譬略合广之类。

  若譬广合略

  如喻中诫门劝门各有拟宜无机息化至合中只合诫门三义而劝门三义略而不合又如论中七宝大车及具度白牛傧从等合中只云皆是一相一种乃至净妙之乐此并譬广合略之类。

  悠言

  悠悠之言调无有归也悠字若准周易应作游系辞云诬善之人其辞游谓无诣也。

  左貂右蝉

  貂音凋鼠名也其鼠大如犬出东北夷地其皮暖汉书云侍中以金蝉貂为冠金取其坚蝉取其洁貂取其温。

  盐梅

  尚书殷高宗聘傅说也说命云若作和羹用汝为盐梅。

  阿衡

  阿倚也衡平也谓伊尹也尚书云实惟阿衡左右商王注云谓伊尹为汤所依倚取平也。

  坐计帷幄

  惟幄者张也汉书高祖曰镇国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坐筹帷幄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武库

  晋书杜预字云凯文学纵横离如武库。

  无点

  点应作玷论语曰白圭之玷犹可磨。

  具佛威仪

  不动法性而得诸威仪故十力四无所畏等名佛威仪由观心而得。

  三教十法展转释出

  今依广四教略出三藏十法一知无明因缘生法破无因缘生一切二真正发心知一切生死苦觉悟心生愿断无明正求涅槃三止观进行能发无漏定慧四破法遍用生灭无常破身边二见单四复四六十二见皆知从无明因缘生悉能遍破五善知通塞知无量诸见皆有道灭故名为通悉有苦集故名为塞六善修道品以三十七调适开三解脱门七对治助开五停心观发诸禅定八知次位七贤七圣之位心不叨滥九安忍能忍八风内外三障四魔心不退转十离顺道法爱四善根人发得善有漏五阴若不生爱则不顺墯进入初果等通别十乘准知。

  无法有法准说可见

  十八空中最后之二空也第十七有法空者因缘和合生故云有以因缘二法无故名有法空第十八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不可得故名无法有法空。

  一宅一门其门尚多

  小乘真谛之宅开一但空之门其门多者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之类。

  广略多少

  法界次第云经论明空开合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为十四空或十一空或七乃至三二一空或以广故开十八空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无量空。

  田不可狭

  大乘首楞严定与实慧同体故云田不可狭。

  入宅门路不可一故

  首楞严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四观同观

  车门大乘也宅门小乘也如五阴一法四教用观浅深不同小乘观之即宅门也大乘观之即车门也。

  散官

  散上声呼有文散官武散官今但取有官而无禄不执事位外之冗员亦谓之散。

  何不总八

  火宅正喻同居只可言第六耳若云六七八识则可兼界外于道理犹通若单语第八是弃火宅。

  不二之门有八千

  经中但有三十二门耳今云八千者或恐指结益文云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若然则误五作八或恐却指问疾品八千菩萨同文殊入毗耶城或问疾未得益有八千天子发菩提心是同。

  若大车门非宅门者

  非字恐误合作是字文中以相待难于绝待谓若大车门即是宅门者况二乘禀小元从小教宅门中出何故从父又索大车当知门异。

  定果

  修禅等流。

  若约诸宗无色等

  毗婆阇娑提说无色有色具如释签。

  明差无差

  纯陀心疑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无有差别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本有今无(如是四句)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无差别者如诸牛乳同一器中但一白色三乘虽异同一佛性有差别者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以是义故大涅槃中说四种性而有差别。

  得即无得

  经中说四无碍已乃云声闻缘觉不知众生悉有佛性故无四无碍迦叶白佛若声闻缘觉无四无碍者云何佛说舍利弗智慧第一摩诃俱絺罗四无碍第一佛言譬如恒河有无量水及于四河虽云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迦叶复言如佛先说菩萨知见得四无碍者菩萨知见则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世尊是诸菩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所得则非菩萨名为凡夫佛又答言菩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若有所得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善男子菩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迦叶又白佛言如来曾为纯陀说偈本无今有(如是四句)是义云何佛言本者我昔本有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以无般若故现在具有诸烦恼结。

  有不定有

  善男子若见修善者名见天人见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是经而说是偈本有今无(四句)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得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故我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等人亦有佛性。

  破定性明无性

  经云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有酪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佛言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乃至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如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四句)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若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

  记并在于昔

  指金刚前心也。

  故在金刚前(句绝)后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疏云据金刚已后常住佛果非三世摄故言无有是处。

  地论师云常法体用等

  疏云地人云常法非是始得本来体用具足但为妄惑所覆后时方显若尔先隐后亦应显已还没既显已不隐亦应隐而不显。

  章安五解一约三谛

  涅槃经疏云只约一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一谛即三谛故言本有三谛即一谛故言今无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展转不得相离乃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非差非无差是则遣迦叶之难豁无遗余。

  次约常无常

  疏云亦是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纯陀之疑云消冰治。

  三约三智

  疏云智悟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今无三一非三一名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此则何难何疑不除。

  四约四悉

  疏云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对治合此有无一切亦有亦无即为人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今此一悉即具四悉乃遣难释疑荆溪云若二人疑难皆遣皆释是则物机咸融悉会。

  五约四门

  本有即有句有门今无即无句无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亦有亦无句亦有亦无门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非有非无句非有非无门一四相即乃遣难释疑矣。

  十智俱舍中六门解释

  检俱舍论疏凡有三十本科解释今记主删取要义以示梗概六亦但五耳然此五门与彼生起前后稍别。

  一有漏无漏

  颂云十智总有二有漏无漏别有漏称世俗无漏名法类世俗遍为境法智及类智如次欲上界苦等谛为境疏释云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苦集灭道他心尽无生是十智有有漏无漏若有漏称世俗智多缘俗境无漏名法类者缘法智类智也世俗遍为境者谓世俗智遍缘一切有为无为之法为所缘境后三句明法类智法智缘欲界苦等四谛类智缘色无色界四谛等法。

  二展转相摄

  疏云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彼注云摄他心智并法智名一少分若法智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彼又注云苦等四智尽及无生并他心智摄此七少分若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又注云四谓法类尽无生若道智摄一全五少分注云五谓法类尽无生他心也若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小分注云谓四谛智及法类二智。

  三与三三昧相应

  俱舍本科名十智行相今此名三昧者寄行相中名三三昧耳彼云若法智类智行相具十六谓苦等十六行也乃至云修道等八行相与无愿解脱相应修无我行与空解脱相应若修灭下四行与无作解脱相应。

  四与根相应

  颂云无学初刹那修九或修十钝利根别故释云无学初刹那者断有顶第九解脱道也此无学位未来修习智慧或九或十钝根但九除无生智利根具修十智也。

  五缘境多少

  颂曰诸智互相缘法类道各九苦集智各二四皆十灭非释云法类道九者法智能缘九智除类智也类智缘九智又除法智道智缘九智除世俗智苦集各二者一一能缘二智为境谓世俗智及有漏他心智也四皆十灭非者谓世俗他心尽无生智此四皆十智以为境灭智不缘十为境故言灭非而灭智唯缘择灭境故(云云)然此注释五门之义但欲知之使心自明了耳若讲授时逐门以此而说释之恐难为晚学者领悟也。

  始末俱修

  四善根始阿罗汉末。

  贪寻增上者

  增上谓多贪多散也寻即寻伺乃觉观多散人也贪增上者观骨锁寻伺增上者修数息。

  谓通治四贪

  一显色贪谓贪青黄赤白色二形色贪谓贪长短方圆三妙触贪身分柔软细滑四供奉贪谓贪析旋府仰若对治者有别治通治别治者显色贪令作青瘀想治之形色贪令作烂坏想治之妙触贪令作虫蛀唼食想治之供奉贪令作死尸朽木想治之今文引俱舍通治之法单修骨想四贪皆灭。

  广至海复略

  初发观时观于额上有一点破处似针缝许渐渐烂坏彻至于骨渐渐又坏半头至一头肩膊乃至一身皆是白骨次观同房同院一村一县一州一国乃至以海为量皆是骨也作此观者是从略至广也如是更从海至国乃至一身已来名初习业位。

  从足至头半

  次观一身从足渐有肉生至半头已来名为已熟修位也。

  系心在眉间

  次从半头渐渐肉生还至眉间初起观处名超作意位也。

  如以一睫毛

  俱舍云如以睫毛乃至行苦睫智者如眼精缘极生厌怖彼注云缘是行苦疏释云故诸愚夫于无间狱生厌怖心不如众圣于有顶蕴而生厌怖以有顶是行苦故。

  八苦

  此中八苦文出大经今更引之使此文易解彼云一生苦有五一初出记云受胎二至终三增长四出胎五种类谓贵贱男女端丑等类老有二一念念老二终身老又二种一增长老二灭增老病有二种一身病二心病身病有五一因水二因风三因热四杂病五客病客病又四一非分强作二忘误墯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二心病又四一踊跃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又身心病凡有三种一业报二不得远离恶对三时节代谢今记云死苦者盖写误也死若有二一命尽自有三种一命尽非福尽二福尽非命尽三福命俱尽二外缘亦有三种一非分自害二横为他死三俱死五爱别离苦有二一人中五阴二天中五阴六怨憎会苦有三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七求不得苦有二一希望处求不得二多役功求不得八五盛阴苦有七一生乃至第七求不得迦叶白佛言如佛说五盛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佛昔告摩诃男若色苦者一切众生不应求色若有求者则不名苦佛告曰有三种苦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法华经下云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等而疏文中谓是五盛阴苦。

  虽求(句绝)不得不苦

  如求色得乐乐谢苦生。

  如前

  指前七苦之甚者曰盛或有人作虽求不得消文非矣。

  自相共相

  修四念处观有三种一自相别观二共相别观三总相观俱舍中各有标释今文但标自相与共相耳至次文还具释三种观。

  自相别修

  四法主对各别谓身是色相领纳是受相等若对治者身作不净相乃至法作无我相。

  一切有为皆无常相

  此下是释共相观也如观自身无常余有为悉是无常相故曰皆。

  一切有漏皆是苦相

  观自身是苦余有漏皆苦。

  及一切法空相

  观自身是空与余法皆空。

  除此三外自余一切法

  除无常苦空之外即观身无我与余法皆无我也共相者谓与余法共观故。

  一一各有三缘谓自他俱

  一观自身不净乃至观自身无我二观他身不净乃至观他身无我三能自他兼观故名为俱也以每一观有三故成十二观。

  从粗至细

  身最粗次三迭论粗细法念最细以通有为无为法故。

  或总二三四

  此释总相观也以由行者初修别相次修共相观既通利而能二二三三四四总而观之二二总者或身受总或身心总等三三总者或身受心总或身心法总四四总者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等如常所说。

  唯法念总

  若二二三三及四四中身受心观仍名为别法念最细所摄既多偏得总名。

  具如玄文分别四句

  境总观别等四。

  疏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果是常

  经云有婆罗门名阇提首那谓世尊言汝说涅槃是常法耶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从子生果相续不断(云云)若说修无常想获得涅槃因是无常果云何常佛问婆罗门言汝性常耶答言我性是常是性能作一切内外法之因耶所谓从性生大从大生慢从慢生十六法谓地水火风五知根眼耳鼻舌触等(云云)是大等法常无常耶婆罗门言我法性常大等诸法悉是无常佛言婆罗门如汝法中因常果无常然我法中因虽无常果是常者有何等过。

  经以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和吒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䟦陀罗彼十仙谈因果今说教理故曰亦可借用。

  非初刹那

  识初对境名未分别。

  体是异熟

  或异趣熟或异类熟。

  疏思大拟宜

  下记云前诸起浊救火拟宜等文皆探取大通后文准此中意三周皆尔。

  方便品(句绝)初以法身

  初字在下句也经云我所得智慧已下经文是息化意。

  各二各四

  劝诫四悉也不语藏通者用大拟故。

  离二为四

  离知见二为苦等四四教俱尔故曰遍。

  名略义玄

  知摄三智见摄五眼。

  一一遍摄故名为横

  四无畏对四谛四谛摄一切法。

  十力依理

  力者是佛所得实智之用。

  十处名谛

  皆实不虚。

  今皆约用

  十力据内名体无畏对他名用。

  尚不自知上中下性

  上菩萨中二乘下人天总七方便人也下疏中云三草二木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归佛慧。

  观不净等能所俱忘

  大品云欲以一切种修四念处者念处是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念处是处不过(云云)止观云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则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双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双照空假则一切非空非假。

  法通二种

  前疏云若云智慧力此五分出若云见谛此真理出。

  要令同出

  要平声谓招要也古诗云并坐相招要。

  第六心退

  为法才王子在第六住退也文在本业璎珞经闻婆沙中断通惑者有俱断有次第断若次第断者不退俱断者退故云恐是俱断藏师云是权人退权不须言矣。

  疏云思慧方便

  方便之言不见对位准下文疏中合内有智性中记云今依前文闻慧为一思修为一若尔则思慧亦合在暖顶。

  部别不同

  成论之外皆名异部成论明十六心是初果异部明十六心是修道。

  四教贤圣驰走不同

  以类求之则通教中适愿勇锐干慧地为闻思也推排竟共等性地修慧也八人见地驰走也乃至已办地出宅也别教中适愿十住闻慧也勇锐出假十行思慧也推排无明十向修慧也登地驰走也断十二品尽出宅也圆教中适愿五品闻慧也十信中断通惑尽思慧也断尘沙伏无明推排修慧也十住名见道十行名斯陀含十向名阿那含十地名无学出宅也然三慧对位有横有竖若分别功德品中疏云前三品是闻慧兼行六度思慧正行六度修慧此乃五品横发三慧耳。

  欲令成互

  喻木喻法文虽互出必先障除后机动也如华严障未除机动或机动后障除等者此乃成互彼经障除机动名虽同今义异于此。

  佛因佛果皆是方便

  六度等佛之因也力无畏佛之果也而般若经中皆悉融通已是真实若谓是方便大乘融通又是方便耶若是真实菩萨那索。

  六罗汉

  有二种也若俱舍中罗汉有六谓退分思分护分安住分堪达法不动法似非今意今言六者是取五俱轮加佛一人为六耳。

  进退有妨

  退同罗汉是故合索进是权佛佛岂索车。

  破第九者已如前破

  只是十中第一引四句明三藏菩萨自有障未除机动等义。

  疏若大若小

  下释大小者谓寿命长短也或寿二万如迦叶或八万如弥勒或报应以为大小。

  博附藏通

  博应作薄。

  墯在一句

  障未除机未发。

  纵被斥时

  菩萨品中三藏实行者彼斥。

  初离不索

  离应作虽。

  列诸教上

  以根本四句铺列四教之上仍于一一句上各开四句仍四四句各摄归本则遍见四教有索不索。

  故当教论发还对当教除不除

  如疏第二四句若在通教障除机动初果也未除机动干性地也亦除亦未除二三果也非除别惑非不除通惑四果也藏别二教机障相对例此可解。

  离合初后

  藏佛与菩萨因同则合此初也若佛本是圆垂为藏耳则离此后也。

  谁是谁非

  正本名马羊今本名羊鹿若以下文释鹿云鹿不依人故喻缘觉不假闻教若据此释什公是也。

  果尚须索

  若用二智为车体则佛同二乘尚须索车。

  过准前说

  因乘无体能所不分。

  谬引昔大

  大应作文。

  过失云云

  若引福慧车则无体运义不成况引昔文而证福慧反令今经则全成小教。

  运动如前

  方便是具度且非运义。

  疏有为无为

  辅行云有为者谓与无漏智慧相应无为者谓烦恼都尽。

  以法类道

  道字恐是通字耳以法智类智缘他无漏无所不知故曰通今试陈漏无漏相何者若他心智缘他无漏即以法智类智知之其相如何如他断欲界系烦恼尽证无漏者即我以法智知之如他断色界无色界系烦恼尽证无漏者即我以类智知之此名他心智通无漏也若世俗他心智缘他有漏者即世间有漏智也有漏智者或四韦陀智分地息诤等智他世俗智以我他心世俗智知此名为他心智通有漏也若通因果者如记主示之也或有不须作通字消文执作道字者谓是道谛智者下六智中自有道智请详之。

  若果地佗心智至因人佗心智

  若他无学人他心世俗智即我以无学他心世俗智知此名果地他心智也若他学人他心世俗智我以学人他心世俗智知此名因地他心智也。

  自余六智

  苦集灭道法类。

  消似难见

  经中先标等心次标等车及至解释却先广等车次释广等车后广等心复释广等心而疏乃云两章两广两释故曰似难。

  色心逆顺至福慧

  一蕴色四蕴心十恶逆善禅顺三界依阴入正谛缘度行真俗之理内外凡因四圣等果自行实化他权依教开解以行破惑两二乘小三菩萨大般若之慧五度之福一一之法皆具界如指此等赐然色等九双既是六道与三乘亦任意解释。

  多少广狭

  法界次第中谓一语二语略语广语男女等语彼文广略恐只是今文多少耳若广狭者或是约土如楞严中或一洲中三百两百国土或一洲中三两国土之类其中殊方之音随其所应。

  一字说一切字

  如四十二字字字相摄。

  一语说一切语

  如百句解脱开为万句之类。

  七觉并以无缘而为所依

  无缘谓法性也意谓观法性时若心浮动者以除觉除其粗浮以舍觉舍于观智以定心入禅若心沉昏以精进喜择扶䇿照了若念觉一法通缘两处谓定慧也今皆顺性故云无缘。

  疏净名云皆吾侍也

  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疏云三土有爱见众生即魔外净名转用即为佛事利益众生即是侍义也若同居土有波旬眷属及属爱众生是右面侍九十六种及属见众生是左面侍净名现种种身于爱不舍或作魔王调其眷属以为佛事于见不动或作外道回邪入正调其眷属以为佛事此即用爱见众生为侍也若有余土见爱者禅定是爱性智慧是见性净名应生同其爱见调伏教化使为佛事即是侍者也别圆菩萨未断无明即是无为爱见犹是魔外皆调伏之以为侍也。

  一句即是

  或斥谬用十二部经观心一句谓顿观。

  大检

  谓大旨也杨子云蠢迪检押注云检押犹法度也。

  一切法趣文相开合

  大品一切法趣之言大论两释之经云云何菩萨为世间趣故发菩提心菩萨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种智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种智次文又云为众生故说一切法趣空无相愿是趣不过何以故是空无相愿中趣不趣不可得初文中以能趣为假具历色心乃至种智故知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为空非趣非不趣为中次文以能从所为空是趣不过为假趣不趣不可得为中(云云)又止观弃五盖中具释。

  并阙可知

  记中教主化机二义并阙疏中二义互阙记中似不释互义据此只合云并阙非等互阙可知互义者富而非子是圆佛对偏机是子而贫是圆机对偏应圆机偏应远取化意应说之。

  下释子等例之

  分破无明故曰分等下文云无缘尚度况有缘耶以例于分况岂非是子。

  况而拔济之意

  应云而况。

  五分法身具如俱舍

  论释甚广欲略知者谓道共戒灭尽定无生慧有余解脱无余解脱智眼名知见谓自知是初果乃至四果也是则戒等并在于果方名法身若入无余则五分灭灰身故则戒定有余解脱灭灭智故则慧及知见灭。

  有为缘集

  净名疏云即是界内染净国土迷真滞有而起结业禀分段生死皆其类也若约教者藏通生灭无生之类也记云缘集者诸缘积集也。

  无为缘集

  疏云即是界外有余果报及开中下寂光此三土众生迷中道佛性滞无为缘集起诸结业受变易土生死皆此类也若约教者即是别圆无量无作之类也。

  自体缘集

  疏云无为与自体如何答名别体同二乘迷自体起无为着故受无为名菩萨亦迷自体起无为集而菩萨观破无为但无为但无为未尽此惑附体别受自体名也又云二乘著于无为菩萨不着唯观自体及以法界故得别名名为法界从所障说故云自体法界缘集。

  初后二智

  初者我生已尽后者不受后有二者所作已办三者梵行已立今记中四智前后也若析玄中谓四智从四谛得彼云我生已尽若不受后有集梵行已立道所作已办灭更用今记四智对谛者自有所以。

  外凡亦但闻慧为一思修为一

  前记中云贤合为四见修为二贤四者四念法同故为一暖顶同退故为一忍不出观故为一世第一无上故为一若准此义亦应更云内凡思修不念即是略耳。

  从一色心

  从地狱生鬼乃至从人生天。

  次第之初

  三观初空断通惑故。

  仍可名通

  前三教俱可名通。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