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6 册 No. 0513 仁王经合疏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陈隋 天台 智者大师 疏

  闽建州后学沙门 道霈 合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第二

  言观空者谓无相妙慧照无相之境内外并寂缘观俱空故言空观品也又凡夫不识外道妄取二乘耽滞今菩萨以般若正智观空非空超凡越圣故言观空也又凡夫著有二乘着空菩萨舍有而后观空也又观是能观空是所观能所俱空真佛知见故下文云见境见智非圣见也。

  此下六品名为正说大分为四前之三品明内护护国一品明外护散华品明报恩供养受持品明弘经相貌初文更二初略开二护次问答广释今初。

  尔时佛告大众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时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缘故即散百亿种色华变成百亿宝帐盖诸大众。

  文四一知请意二略正开三劝发三慧四欢喜供养今初尔时佛告大众者教所被机也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者生下外护经文与护国品为本也吾今先为下二正略开二护谓因果也护佛果因缘即生此品也护十地行因缘即生教化品十地行者谓护因也问王但请护国土因缘佛何故先为说护佛因果耶答人情粗浅妙理难知王虽粗情唯请一而佛粗妙俱施又若但为说护国国土安乐增长憍慢今佛说出世因果令其厌俗乐入真也又索少是弟子之礼赐多是为师之法又索少表不贪施多表不悭又索少施多表慈导之志(云云)谛听谛听下三劝发三慧谛听令生闻慧善思念之令生思慧如法修行令生修慧(云云)时波斯匿王下四欢喜供养王言善者信顺之辞也大事因缘为兹出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涅槃以佛性为大事维摩思益以不思议为大事华严以法界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为大事名字虽别其义一也故智论佛说般若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事又大品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为大事故起龙树释云能破众生诸大烦恼能与诸佛无上大法名为大事散华表行因成帐表得果盖众表慈悲度物荫育群生(云云)。

  第二问答广释文二先问次答今初。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因缘。

  先修敬二正发问问中有二一问护果二问护因。

  次答文大为三一明自利行(即此品答前问)二明利他行(教化品答二问)三明二护所依(二谛品)就答初问文二初正释观空二时众得益初文二初正释后总结释中二初标宗正释后问答重释初文二一正释二结行初又二一所化境二能化智今初。

  佛言菩萨化四生。

  天及地狱是化生鬼有胎化二生畜生则鸟及龙是四生人中亦四尔时人胎生毗舍佉子从三十二卵生大山小山比丘从鹤卵生庵罗波离淫女从湿生劫初人皆化生也(云云)。

  二明能化之智文三初约法二解释三结成今初。

  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众生我人常乐我净如知见寿者如菩萨如六度四摄一切行如二谛如。

  约五法一五阴二众生三佛果四菩萨五真妄五阴是所依众生是能依佛是果菩萨是因五阴众生是妄佛菩萨是真也今初五阴是有如是空若见色见如不免断常如则是断色则是常若观色灭方如此三藏见若体色即如此通见若如即色此别见若知一切法性真实空无生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此圆见今言不观色如等是圆见也众生我人如者五阴众共生名众生我者计内五阴为假名人也常乐我净如者前五阴众生是颠倒法非常乐我净今佛果得非颠倒法是常乐我净随尽烦恼有殊而性常无异其犹冰水故云如也知见寿者下明菩萨有三一位二人三行位者十信名知十解十行名见向至地名寿者虽有三别而一如也菩萨如者二明人如六度下三明行如问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与今何异答彼是真空此是妙有问真空妙有云何答动即寂真空也寂即动妙有也真空故非常妙有故非断真空不住生死妙有不住涅槃妙有故能起大悲真空故能生大慈问净名云一切皆如此云不观色如何耶答若偏观一切皆如还是断若不观如还是常净名云如令离常见此云不观令离断见二见既离中道自明矣(云云)二谛如者明真妄也世谛是妄出世是真也。

  二解释。

  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如虚空。

  文三一释二会通三举况今初一切法性是真有真实空是真空真空故不来真有故不去不去则无灭不来则无生无灭无生孰凡孰圣既无圣凡谁论观与不观也同真际下二会通真际还是真空法性还是妙有一色一香悉皆如是故云同等也如虚空者三举况空中岂有五阴众生菩萨诸佛世谛真谛生灭去来者乎恐昧者不解故举斯况(云云)。

  三结成。

  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

  无我是结阴入界众生等如无所有相是结佛菩萨及知见寿者等如也。

  第二结行。

  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蜜。

  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同此文也(云云)。

  二问答重释文二初明三般若教二明依教发观今初三般若即为三别初明实相般若又二先问后答今初。

  白佛言若诸法尔者菩萨护化众生为化众生耶。

  上云不观色如今问意者若云是为菩萨行化十地令诸法皆空者菩萨为化何等众生耶。

  二答文二一明真则无化二明俗则有化今初。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

  文四一境二观三徴四释今初五阴是地前菩萨境常乐我净是地上菩萨境(云云)不住色下二明观有人言不住色者遮住色不住非色遮住空不住非非色双遮住空住有又不住色遮住色阴不住非色遮住四阴不住非非色双遮住五阴又不住色遮住色法不住非色遮住心法不住非非色遮住非色非心法又不住色不住有不住非色不住空不住非非色不住空空故净名云空病亦空今解者具足应云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亦色亦非色不住非色非非色此中略第三句及四句非色两字也以色即空故不住色以空即色故不住非色以色空无二而二故不住亦色亦非色以色空二而无二故不住非色非非色次例四阴非非住上言不住今言非不住只以不住为住住无所住金刚亦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何以故者三徴意云何故言住又言不住也非色如下四释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色非非色如故不可定言住非色也。

  二明俗则有化。

  世谛故三假故名见众生一切法性实故乃至诸佛三乘七贤八圣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法乃至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见一切法也。

  文四初明二缘故见有众生可化二结成上无众生义三明邪正二见俱是见四结成正见今初言世谛者谛有三种一色谛二心谛三空谛也三假者谓法假受假名假也此中三假非成实中所明以无三藏故也名见众生者以世谛及三假故有众生可化也一切法性实故者二结成上真谛无众生义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故云实也乃至诸佛下三明邪正二见俱是见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也七贤谓七方便也八圣谓四果四向也六十二见释者不同且依大论于五阴上皆作四句于色阴云过去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余妄语无常等三句亦然余阴亦如是成二十现在有边无边等历五阴上有二十死后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六十二见(云云)大王若以名名见下四结成正见若知诸法但有假名名之为见非同世人见一切法也(云云)。

  第二明观照般若文二先问后答今初。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云何照。

  问意云有法既非是大乘云何照此从上非非见一切法文而生此难也。

  后答文二先略后广今初。

  大王摩诃衍见非非法。

  答意云大乘见者见法非法以色等法空故也。

  二广答文二初正广释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初文二先明法空性空次历法明空今初。

  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法性空。

  法若非非法是名法空也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

  二历法明空文二先正明后释成空义今初。

  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缘空。

  约六门明空大论云五阴空是果报空十二入空是受用空十八界空是性别空以所病不同说斯三种为疑心数者说于五阴为疑色者说十二入为疑色心等者说十八界六大名遍到空阿含云六王诤大地云我能载水云能漂润火云能烧照风云能生动空云能容受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五虽大而识为主故云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也四谛是境空因缘是义空(云云)。

  二释成空义文二初就识阴次例四阴及诸法今初。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文四一标宗二类释三徴诘四释通今初以色法中有五义故空即生即住即灭者诸小乘师或云生前住次灭后或云生住同时皆不免难何者若云生前住次灭后则生时无住以生前故若无住者云何有生以先无住住于此生生不得住则无生也若住前无生则亦无住以无因故若生前有住则生住同时若生灭已方有住者住非生有此计异之过也若生住同时则因果一体生死同相此计一之失今云即生即住即灭者不同二说以诸法体念念迁流无有暂止亦是生时即住时灭时如疾炎过锋奔缘经刃不已则来无暂住时故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也即有即空者色性自空非色坏故空也刹那刹那下二类释明念念皆空同上五也刹那者极短时也何以故者三徴诘意云生灭相违云何言即生即住即灭等(云云)九十刹那下四释通以九十小刹那为一大念一念中一刹那复有九百生灭是故生时即有住灭也又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合有八万一千生灭以生灭摄刹那刹那摄一念如是心法不可得此明心空以四大分诸根诸根不可得以四微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粗微分四微四微不可得以极微分粗微粗微不可得推色至于极微穷心尽于生灭色尽心穷豁然无住无住之住不可名之强是为空即护三藏佛果也若见色色空见心心空无得无住此护通佛果也若见色心二法而一而异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函盖相称此护别佛果也若见色心二法本来空寂不动不住不生不灭此护圆佛果也(云云)。

  第二例释四阴及诸法。

  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谓类释四阴及诸法亦即生即灭即有即空也。

  第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文二先明观照次明得失初更二一照空二照有初则无相后是有相无相者非但无所照亦无能照照无所照也大品经中名为真实般若有相则接别凡圣无量教门大品经中名相似般若也照空文中更为二别。

  初明照相以般若智中无毫厘实法故照一切法空二明空之分齐今初。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乃至一切法空。

  不见缘者十二因缘空不见谛者四谛法空乃至一切法空者六大法等空也(云云)言不见者观诸法空故言不见非谓不照名为不见故经云非见及见名一切真实法也(云云)。

  二明空之分齐。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第一义空般若波罗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分齐有十二种大论有十八空论问云若少则应一空若多则应无量何乃十八龙树答云若略则事不周广则事繁难悟如服药少则病不差多则更增疾今说空亦如是少说则不能破邪见多说则近滋广此经随时治病不多不少唯十二也内空者谓内六入无神我外空者外六尘无我所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有为空者色心和合生阴界入等皆无所有无为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空也无始空者外道以冥初为始破此见故名无始空性空者诸法本无惑者计有乃至执言如来性等决定是有为破此见故言性空故经云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故乃至意亦如是又华严云观眼无生无自性识空寂灭无所有也第一义空者本空世谛世谛不有此亦是空般若波罗蜜空者大经云大空者是般若空大论云十方俱空名大空也因空者六度等空果空者菩提涅槃空空空者大论云以诸空破内外等法复以此空破诸空是名空空又以空破有有者云空若执空为是须以此空空破也。

  二照有。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文三初三假门明有如上说因集故有下二四谛门明有因集是生死因即集谛果集是生死果即苦谛十行即道谛从十信心乃至十地各有十种行门也佛果是涅槃即灭谛也乃至六道一切有者三约六道二十五有等明有(云云)。

  第二明得失文二初明邪观(是失也)二明正观(是得也)今初。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我人知见者斯人行世间不异于世间。

  若菩萨发心行学般若见有法有众生我人知见者世间凡夫无异也。

  二明正观二一明行二明位今初。

  于诸法而不动不到不灭无相无无相一切法亦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

  言不动者即色是空非析色也不到者大品云平等之法一切圣人所不能到须菩提白佛言乃可余圣不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到何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佛佛与平等无二故不到也不灭者空即是色也无相者色空空色皆无相也无无相者无相亦无也下例诸法(云云)。

  二明位。

  是即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即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亦名定亦名一切行如光赞般若波罗蜜中说。

  文二初明正观后示说处初文三一位二名三用今初也言一念者谓从第十回向以般若慧一念之中即有初地是时具足八万四千度也依贤劫经始从光耀度终至分布舍利度合有三百五十功德门一一各修六度即二千一百复将二千一百对十法谓四大六衰又对十善一一皆有二千一百即二万一千又将二万一千对四众生多贪多嗔多痴三毒等分各有二万一千合之即有八万四千也(云云)即载名下二就名明正观有本云即能运名摩诃衍载运义同也约体则是般若约用即是大乘即灭为金刚下三约用能灭烦恼如金刚破物谓第十地末后一念也能离散乱故名定此中一行具无量门也如光赞下二示说处也。

  第三赞文字般若文五一名多佛共说二举喻三格量四举况五明信解相今初。

  大王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

  论云一字曰字二字曰名二字不合不得为名若合说者始得为名四字等名句句下所诠名味。

  二举喻。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

  百亿须弥百亿日月铁围大海等是一大千界如河中沙一沙是一世界满中七宝以施众生及得四果也此中有财法二施意但文似隐也(云云)。

  三格量。

  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

  无漏之心起一念信胜前二施。

  四举况。

  何况解一句者。

  信但不谤解能利他则信浅解深此约钝根说若如法华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者此乃即信是解约利根说也。

  五明信解相。

  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萨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文三一明文空二明文义俱空三明人法俱空今初也句是有非句是无非非句是非有非无非有非前有句非无非前无句又句即文字也非句即文字之性离也非非句非前文字及性离之见也(云云)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二明文义俱空般若非句是义空句非般若是文空以即文非般若即般若非文离文无般若离般若无文文中无般若般若中无文如是互求不可得故即自空也又文及般若自他共离求不可得故空也般若亦非菩萨下三明人法俱空文中亦合明人空但文略故也自为二别一约因位辨法空二约果位辨法空初文三今初标也般若是法菩萨是人般若中求菩萨不可得即是法空何以故者二徴也十地下三释若约通教即三乘共行十地说始住终若约别教即菩萨十地明始住终也亦非萨婆若下第二约果辨法空梵云萨婆若此翻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佛果也佛果亦空故云亦非萨婆若也摩诃衍是乘能乘人既空所乘之法亦空也(云云)初明三般若教竟。

  第二依教发观文二初明邪观二正观今初。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倒想见法凡夫人也。

  见境者见实相般若也见智者见观照般若也见说见受见文字般若也如是执见是凡夫颠倒妄想非圣见也又见境谓见尘见智谓见识见说见受谓见人妄执宛然非圣见也。

  第二明正观文二初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二约无听说以辨空相初文二初明生死空后辨佛果空前更二初正明生死空后释空所由今初。

  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或色所起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或心所起业果名无色界藏空三界空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

  文二一明正使空二明习气空初文二一明分段生死后明变易生死初更三今初明果空也三界是器世间众生是假名世间果报是五阴世间谓三界依正也六识起下二明业空以六识取六尘起诸烦恼贪着五欲展转无量蕴集含藏名之为藏无自性故名之为空(云云)三界空下三明烦恼空三界之木一念痴心闇于前境名曰无明有此无明即生三界无明如地能生万物故名本也三地九生下二明变易生死空有人言三地者一见地从十回向至三地二修地从四地至七地三究竟地从八地至十地此别接通意也九生灭者前三地中各有始住终云九生灭也又变易生死三界中各有三种意生身三界名三地各有三种意生身生灭名九生灭也从初地至五地名三昧乐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已上名无作行意生身此通别教意生也余无明习者上明五住正使此第二明习气空也。

  二释空所由。

  金刚菩萨藏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有果空因空故空。

  由此菩萨得理尽三昧故一种生死烦恼业等皆空所言惑者谓迷妄之心造生死业不达心源名之为惑即是烦恼果者即正报果有生灭故得名空有果空者即三界依报空故又果空者谓变易生死空因空者谓三界业烦恼等空也理尽三昧者谓菩萨得此三昧达理尽源极无明本故名理尽三昧也(云云)。

  二明佛果空。

  萨婆若亦空灭果空或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文三今初明智断空萨婆若亦空者是智空灭果空者是断空或前已空者是正因佛性空佛性本自空非推之使空故言或前已空也佛得三无为下二明无为空智缘灭者观心佛正观心灭于烦恼名智缘灭非智缘灭者谓正因佛性性本自净无烦恼垢不劳观行而灭惑也虚空者无色现处是也萨婆若下三结果空也(云云)。

  第二约无听说以明空相。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文中法喻合可见听说如虚空者大品云听如幻人听说如幻人说故无听说净名云夫法说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法同法性者净名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以此例诸故皆如也。

  第二总结。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护般若波罗蜜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先结能护体也护般若下二结能护用(云云)。

  第二明时众得益。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文二先时次益法眼净者谓初地已上见中法非小乘中法眼也性地者谓三乘共行十地略九举一也信地者即四不坏信十信菩萨是也大空大行即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已上皆名大空大行也(云云)问佛说般若何故得益不同答法华经云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大小差别自殊如其种性各得生长今说般若亦复如是虽说一法得益自差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初三品明内护中今当第二释护十地行即是明利他答第二问也言教化品者菩萨以利物为德教诸众生离一切恶化诸众生修一切善又佛将此法教化众生得成菩萨故云教化品又以此法化诸国王令识般若故也(云云)。

  品文二一发问二佛答今初。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一以何相众生可化。

  文有二意一揲前品中护十地行菩萨即能护人也次云何行可行等者正是问辞一问菩萨自利行法二问利他行三问所化众生之相(云云)又初问自利依何修行故以五忍答之次问利他依何位行故以十地行答之后问何相众生可化故以幻身见幻化众生而教化之又此经说通自他而就他说为正故文多利他行故译者亦以教化标目。

  二佛答文二初答前二问次答第三问前文三初正答二问次月光偈赞后如来述成初文更二一正答前问兼利他二正答后问兼自利前文更三初略答二广答后总结今初。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复为三初标数二列名三总结今初也准下结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今随问而答故但云是菩萨法耳二伏忍下列名也地前三贤未得无漏未能证但能伏不能断故为伏忍智也以有智故能伏烦恼初地二地三地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无生名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十十一二地得菩萨果名寂灭忍以初地得无漏信此别教意也七地得无生忍即别接通意也然此五忍诸经不同若依本业缨络云六性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亦名四十二贤圣(云云)名为诸佛下三总结也。

  第二广释五忍即为五别初伏忍中三贤不同即为三别先释十住。

  善男子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文五一明方便二明入位三显力用四释超过五成圣因今初言发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见道理但能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言恒沙者发心者多也如大经云如庵罗树华多果少如大鱼母胎子虽无量成就者少此言众生欲求宝渚至于中路咸悉退还也于三宝中下二明入位于三宝田中生此十心也善顺故信(不退名进不忘名念)决断名慧不动名定能舍名施防护名戒不失名护上求曰愿至菩提名回向是为菩萨下三明力用以十住菩萨作铜轮王王南西二方名少分化众生也已超过二乘下四释超过此圆教大乘十信则与二乘齐十住则断无明过二乘地也(云云)言一切善者十信名善故下经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言超过二乘即声闻缘觉一切善地即十信菩萨也一切诸佛下五成圣因十心是因诸佛菩萨是缘因缘和合故成圣胎也即以中道一心三观为种子断一品无明即能见佛性故成圣胎也。

  第二明十行。

  次第起干慧性种种行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有本云复次善男子今且依次第解也文四一明位二辨体三明化他四释离患今初明位即三忍中第二忍也前下伏忍即是闻慧今中伏忍即是思慧言干慧者无定水也故云是思慧耳经千字者非缨络中有六性亦名六慧言六性者即习种性种道种圣种等觉妙觉等也言六慧者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等也习已成性名种性有十心者总标其数也所谓四意止下二辨体文三今初明四念处意止者谓以智慧令心止住意即心王也身受心法者明所观之境也苦无常等明能观之体也观身不净能除净倒观受是苦能除乐倒观心无常能灭常倒观法无我能除我倒也三意止下二明三善根以慈故无瞋施故无贪慧故无痴也三意止下三明三世忍心缘过去无明及行名因忍现在五果及现在三因名因果忍未来两果名为果忍又于一切法皆有此三如种子但因如菰瓠亦因亦果能作果等是因结实成种是果种等但果非因此约一时三世论也是菩萨亦能下三明化他也已能过下四明离患文中先明离内患即我人知见等也及外道下次明离外患也。

  第三明十回向。

  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

  有本云复次善男子修行上伏忍进入平等道名为道种性地文有四今初标位也谓欲入初地能与圣道为因性故名道种性所谓观色下二出体文三初明五忍中初列五阴是所观法得戒下是能观智由观色阴便得戒忍以作无作戒皆色阴也准此经文作无作戒皆是色摄观识阴故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知见文类相似也观想阴得定忍以从倒想能入于定如无色界天由想故成观受阴得慧忍以依受故立四禅天由于禅故能发智慧观行阴得解脱忍以行无常故得解脱忍问何故色下而说识答四阴皆心为主由识分别于色由色故识方能行相生义便如此说(云云)观三界下二明三忍以观三界苦果空故得空忍观三界因空故得无愿忍以烦恼业为集谛故也观三界因果空故得无相忍证因果空成无相观也二谛虚实下三明二忍以观俗谛是有为法得无常忍观真谛是无为法故得无生忍无常忍即小乘藏教无生忍即大乘通教也出体竟是菩萨十坚心下三明摄化以道种性菩萨作金轮王化四天下也又十坚心者即结上五三二忍成十坚也生一切众生善根者四明胜用也伏忍三品竟(云云)。

  第二明信忍。

  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

  文四今初标名配位言信忍者以无漏信三宝等故名信言善达明中行者配位如下经说善觉初地菩萨证人法二空故名善觉也达即离达谓二地菩萨离破戒垢达真俗理故名离达明即明慧谓三地菩萨智慧光明照诸法故故名明慧五阴假人于中修行名中行者下经云道行人此道成人名行人断三界下二明离障以色烦恼粗故于此三地而断(云云)能化百佛下三明摄化三等差别配对三地可解问信有几种答略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十信是二久信三贤菩萨是三证信初二三地是也(云云)常以十五心下四明发行种子四摄者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四无量者慈悲喜舍四弘誓颐者璎络经云愿一切众生度苦断集证灭修道名四愿也乃至成佛从于初地用此十五心为根本(云云)。

  第三明顺忍。

  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

  文三今初标名位顺无生忍观而未正得故名顺忍见胜现法者即是位也见谓顺忍下品见理道品分明即第四炎地胜即中品第五难胜地难胜有二义一教化众生二不从烦恼于二事得胜名难胜地现法即第六现前地因缘观解现前故也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者二明除障前断色烦恼此断心烦恼又前断见惑此断思惑故言心也故现一身下三明摄化前信忍明化身故云现百身千身万身今顺忍明实身故云现一身于十方佛土化众生也问云何一身现于多土答不思议力神通变化令众见也。

  第四明无生忍。

  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文三今初标名位谓以自他共无因求色心二法不可得于此得智名无生忍所谓远不动观慧者此配位也远即第七远行地能至有功用心后边故不动即第八不动地有相烦恼不能动故观慧即第九善慧地四无碍解化众生故亦能断三界心色等烦恼习者二明除障前各断二重今双断正习也故现不可说下三明摄化分齐(云云)。

  第五辨寂灭忍文四初标名位二辨除障三约谛辨异四摄化分齐今初。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

  文三一标名者前之四忍未尽法源今之一忍寂诸心色灭于想习名寂灭忍(云云)佛与菩萨下二明证用金刚是喻三昧是定有以烦恼如金刚以其坚靳不可即断非佛智力无能断者如经中龟甲羊角所能破者是此义也有以智慧如金刚能破烦恼不为彼损亦大经中言金刚宝瓶无嘶破声是其义也今佛与十地菩萨同用寂灭忍入金刚三昧也(云云)下忍中行下三配位下忍即法云上忍即佛也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又无碍道因位摄故名下忍解脱道果摄故名上忍又法云与佛同入金刚三昧前心名菩萨后心名佛无有中间故但上下前之四忍但是因位故有三品问诸经有等觉何故此中不立答若依余经即合有三品下品十地中品等觉上品妙觉今般若附通不同别教故但论法云即及佛地故大品云十地菩萨当知如佛如者未是义大经亦云十地菩萨见性未了此皆通教意也(云云)。

  第二辨除障。

  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

  文三初明所观之境同观真谛而明昧不同如大经云如十地菩萨闻见佛性诸佛如来眼见佛性又十地菩萨名有上士佛名无上士又菩萨如十四夜月佛如十五夜月等(云云)断三界心习者二正辨除障前无生忍中双断心色粗习今此忍中永断心法细习也无明尽相下三明二道差别之相无明尽相为金刚者此无碍道也言尽相者未尽之义如烟是火相而未是火金刚喻定是尽无明之相而无明未尽问若无明未尽应是烦恼何故前文佛与菩萨同入此定答无明之性即是于明如灯生时即同灭时只以一念无明心变为明微明即菩萨大明即佛也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此解脱道前金刚下定但尽色心粗细之相不得名一切智今佛地非但尽相亦尽无相故得名一切智可谓缘观双冥境智俱寂也。

  第三约谛辨异。

  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三贤多住世谛十地多住真谛真谛即无世谛即有超世谛故非有超真谛故非无非有非无即萨云若问萨婆若萨云若有何差别答有二说一云同二云异同者彼此无殊异者萨婆若是一切智萨云若一切种智今谓说五忍文寂灭忍中既唯分二品不应更有萨婆若萨云若之别复说即有密明等觉之义即于寂灭忍中有上中下下即十地中一切智上一切种智若依经超度二谛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者即依前释(云云)。

  第四明摄化分齐文二初略二广今初。

  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

  一切众生在于三界佛以大悲而济拔之法华云诸子游戏来入此宅长行即云长者惊入火宅净名云菩萨病者从大悲起皆此意也大悲是能化心众生是所化境萨婆若是能化体大悲有三一众生缘悲外道亦有二法缘悲二乘亦有三无缘悲唯佛独有。

  第二依宗广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大王我常说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

  文三初约正理三界者欲色无色等三也藏者能含六道四生也果者分段报果也报者苦乐等报也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乐忧喜舍五成十一根男女命三信进念定慧等五成十九根未知根欲知根知已根成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知已根不出变易三界诸佛三身亦不出三界者以法身即应化也大经云今我此身即是法身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华严云亦名释迦亦名舍那等既知三身即一身亦须知界外即界内也三界外无众生下二明听说说云界外有众生可化者此外道说非佛说也问界外实无众生耶答圣教不同有无异说此经则云界外无众生余经则有法华云余国作佛三百由旬外权置化城净名云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佛土有佛名香积若界外无人岂容三界内上方更有尔许佛土耶故知亦有问此经云无余经云有如何会通答此经云无无分段众生余经云有有变易众生故大论云声闻生界外白银世界无烦恼名只约无烦恼即云无众生而声闻无明未断岂实无耶此文正是通教意偏论界内烦恼众生也卫世师外道说有六谛大有经是其一谛彼经说云此三界外别有世界若言三界外别有众生同彼外道说也实理而论若言界外有众生即同外道若言无即同二乘诸佛菩萨见者即不有不无不有不无即非如非异非如非异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等事法华中佛方显了说也大王我常下第三引昔证今我昔常说断三界烦恼果报尽名为佛岂于三界外别有众生耶自性清净名萨云若性者即正因佛性一切众生佛及菩萨同共有此岂于三界外而更别有众生可化也。

  第三总结。

  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文二初总结五忍众生本业即烦恼诸佛菩萨未成道时亦有烦恼由烦恼故修诸功德智慧今得成佛佛本烦恼与今众生无异故名为本五忍中十四忍具足者二结广略略即五忍广即十四谓三贤是三十地及佛地成十四也上来答前问兼利他竟。

  (神宝记云疏以五忍与六种性合释及所断惑相文义交加颇不易明应先出异相而后得以会之所以异相者据常所释别教初地证道同圆已破无明即能分身百界作佛而此经所出十地乃分为四谓前三后一以对十地则前二犹是信顺二忍后三始破无明若然则与初地证道同圆分果垂迹其异一也又所断惑信顺二忍止断三界色心粗重烦恼此与常途有异二也于此须知教证二途约证道论固当如向同圆是也今取教道为义不妨十地殊品故所破惑义有进否是应义立无生忍位分上中下如今文是也以其根有利钝利者于初三品即破无明其次中三始破又其次者后三方破既许初破不妨证与圆同其次未断犹居信顺亦影略互显尔至于后三断位方定犹下根受接其位定故是也而所破惑虽分色心粗细之异于其利者即是无明钝即见思复何固必况复悉檀被物初无定法说有殊途毋以名相为惑有志学者所宜尽心如其不然置之可也)。

  (○此经附通故大师以通别圆三教释五忍但于常途不同处大师亦不会通读者不胜艰涩今记主会释之文义周足可谓有益于学者故并录于此)。

  第二答后问兼自利文二先问后答今初。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

  标前问是故更重申十地是菩萨本业菩萨于生死菩提无染名本业清净以净法教化众生不同凡夫二乘杂烦恼法化众生也问杂烦恼化众生有何失答自既有缚岂能化他凡夫则师既堕弟亦随堕二乘则谤佛败法于诸众生而起怨心岂成利益耶。

  二答文先略后广今初。

  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文三初明净业所依谓从欢喜乃至法云问何故但说十地答地前三贤贤而非圣不名本业清净妙觉一地妙果已圆故于因中举十地答自所行下简二行一自行处即十地境二佛行处谓妙觉地境前十地但行自所行处后金刚心通行二处故下文云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又缨络云佛子菩萨尔时住大寂门乃至过十地外与佛同坐也一切知见故者三释成清净以佛五眼方能见一切法以佛三智方能知一切法也。

  第二广答文三初标次释后结今初。

  本业者。

  可解。

  二释(十地为十)今初善觉地。

  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

  文五今初明土宽狭言住百佛国者国土有三一说法土百亿日月化小乘二神通土亿亿日月化中乘三智慧土无量世界化菩萨今言百佛国土者说法土也作阎浮提四天王者二配位于四王中作南方增长天王以阎浮提胜于余方有佛出此处故又次第作四天王依十地经初地菩萨作阎浮铁轮王不言四天王缨络云修行一劫二劫三劫十信善者有三品上品善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铜轮王十行银轮王十向金轮王初地已上琉璃轮王十地经初地作铁轮王此别教意也缨络及此经十善作铁轮王圆教意也修百法门者三显法门也即自利行于十善中一一更明十善故言百法门二谛平等心者四释地中别行也即俗即真故言平等化一切众生者五释地中通行也地地皆用化生为行已下九地文句类此可解。

  二释离达地。

  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也地经云二地作金光王缨络与此经同千法门者于前十善中一一各行百善也(云云)。

  三释发光地。

  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焰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忉利天王缨络同此。

  四释炎慧地。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炎摩天王缨络同此作兜率天王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

  五释难胜地。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二谛者真俗也四谛者苦集灭道也八谛者有作四无作四也又苦空无常无我及常乐我净为八也地经作兜率天王缨络同此作化乐天王。

  六释现前地。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化乐天王缨络同此作他化天王。

  七释远行地。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他化天王缨络经云梵王常以二智化众生也。

  八释等观地。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梵天王王一千界缨络云梵师子缨络光光天王双照真俗不相违名为方便智于入观中能发神通名神通智。

  九释善慧地。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地经作梵王王二千界缨络经作净天王。

  十释法云地。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净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原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

  地经作大自在天王王三千界缨络作大净居天王大自在大净居大净天皆同也学行已满名理尽三昧唯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般涅槃菩萨亦得名同佛行处无明是三界之本此惑已尽即三界原尽也。

  第三结。

  是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无量众生。

  文二先结菩萨业若十方下二结如来业又是答释妙觉地也正答二问竟。

  第二月光偈赞文三一时众供养二月光赞佛三大众得益今初。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

  文二初财供养合掌下次法供养(云云)。

  二月光正赞二一明赞处。

  今于佛前以偈叹曰。

  偈者竭也摄义竭尽故名为偈四句为偈句有三四五七等差别若梵天以三十二字为首卢偈即以八字为句也(云云)。

  二正发言赞五十九行大分为三初六行总颂上义二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三八行总结颂五忍初又三前三行叹别相三宝次两行叹五忍后一行叹一体三宝今初。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辨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

  文三佛法僧差别也众生及器二世间俱尊名世尊引导匠成名导师导师不同有世间导师出世导师出世中有拙度巧度次第度一心度等金刚体叹法身也心行下两句二叹法宝净名云心静已度诸禅定此中云寂灭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中云心行寂灭转法轮一句包之义理不失又初句叹佛身业次句叹心业次句叹口业又佛五事具足一世尊威德具足二导师智慧具足三金刚体法身具足四心行寂灭解脱具足五转法轮化他具足(云云)捷疾应机名辩八音者梵摩喻经云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调和声四柔软声五不误声六不女声七尊重声八深远声洪者大也时众下三叹僧宝文中总前大众天无出家法今言出家者约心说也三乘共行十地故云成比丘众菩萨行也又人身出家成比丘众天心出家行菩萨行也。

  二别叹五忍。

  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惟佛一人能尽源。

  三贤十圣是因位名忍中行佛居果地穷原尽理名能尽源又十四皆云正士者即四十一地也十地为十住行向及等觉名为四成十四大士圆教十四圣人皆以一心三观谛了诸法名忍中行毗卢遮那众行休息名能尽源(云云)。

  三叹一体三宝。

  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佛是佛宝众是僧宝法是法宝包含如海蕴积如藏故无量功德摄在其中也。

  第二别颂十四忍文五初九行颂伏忍二十行颂信忍三八行颂顺忍四十行颂无生忍五八行颂寂灭忍初文二前两行颂伏忍方便(即十信也)后七行颂伏忍功德(即三贤也)初文二先明离过次明摄位今初。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古人云十信菩萨由发大心求出三界虽未能出已能远离恶道等苦故言长别今则不然若别教十信是外凡未能暂离岂能长别若圆教十信断三界惑至十住初即断界外无明等惑以其但断三界四住与罗汉齐长别苦海与二乘人同生方便有余土若罗汉支佛于彼土遇余佛为说法华经即成菩萨进断无明若十信菩萨纵未闻法华亦能渐次自断无明岂以不生恶道便是长别苦海问此十信与别教中何位相似答夺而论之别教地前次第修证十住修从假入空观十行修从空入假观十回向修中道正观圆教十信即能圆修三观不可论同与而言之即别教十回向齐问与前二教何位齐答夺而论之藏通二教巧拙虽异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未识中道圆教十信具修三观与前二教不可格量与而为论圆教十信藏通佛与二乘俱断见思即与藏通等佛地齐也所言大心者谓誓愿大度生大说法大慈悲喜舍大也区分各别名界三苦八苦八万四千名苦回转不息如轮沉浮出没如海(云云)。

  二明摄位。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修行十善必具三心中下二心为粟散王小王众多犹如粟散上品心行十善为铁轮王王阎浮提其铁轮宝广一俱卢舍(云云)若缨络上品铁轮中品粟散下品人王(云云)。

  第二颂伏忍上中下功德文二初两行别叹三品为三轮王次五行总叹三品今初。

  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十住菩萨习种性人作铜轮王王二天下其铜轮宝广二俱卢舍十行菩萨性种性人作银轮王王三天下其银轮宝广三俱卢舍十回向菩萨道种性人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其金轮宝广四俱卢舍七宝者女宝珠宝轮宝主兵宝主藏臣宝象宝马宝等也。

  二总叹三品文二初列三十心次正叹功德今初。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

  与十圣作胎故名圣胎三十人总标数十住下别列经作信字有人云信即十信止则十住坚则十行此恐与经文义理相违有人云信即十住止则十行坚则十回向此得义违文今谓住信相似传写者谬应作住字读之。

  二正叹功德。

  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

  文四初叹伏忍能生诸佛以伏忍为入道之初门菩提之关键谁人出不由户故三世诸佛由此而生一切菩萨下二叹伏忍能生菩萨大海有本所谓众流众流之本必有涓滴菩萨之行本乎伏忍伏忍成立由于信心若能发信心入圆十住即断无明无明盘礴非一心三观所不能断能断之智从十信生故佛叹云信心难也若得信心下三明功能若得圆信心必不退转即得入于初地之道此中经文包含两教若约别教即从十信渐进不退登于欢喜若是圆教十信心菩萨即不退转便登初住圆教初住即别教初地故华严及下经文亦以十住为十地也必不退者圆教十信必不退堕凡夫二乘及于三界问本业缨络说十住中第六住正观现前值佛菩萨善知识所护则出七住常不退转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如佛初会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恶因缘退落凡夫不善恶中作大邪见今此经中不言退者何耶答人心如面各各不同大圣随机故亦差别有说十行菩萨性种性人犹退堕地狱又初阿僧祇劫犹退堕者即入回向人亦有退堕缨络第一说十住第七名住不退七住已前即有退义约教而断初阿僧祇退者三藏意十行退者通意十回向退者别意十信退者圆意今云信心不退进入初住之地即圆义也教化众生下四明利他上句明化他之行教化众生令常觉悟必不退转下句结叹初心也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般若云能生一念净信于无量佛而种善根法华云于无量劫行五波罗蜜不如闻佛寿命生信等皆斯义也颂伏忍竟。

  第二颂信忍功德文二先颂三品后结叹初文三一四行颂初地下忍次两行颂二地中忍后两行颂三地上忍今初。

  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文二初一行半叹作王功能俗如幻有真如幻无心虽非实不无于幻于幻宛然故云双照真俗空故故云平等始登一乘下二两行半明入地功德以一心三智住于谛理名住能生诸德名地地即别教初欢喜地住即圆教初欢喜住也于一心中即修三观万德万行并在其中华首经云一切功德并在初发心中即其义也于第一义而不动者别教则十回向菩萨修中道正观未证故有动至初地证得则无动圆教则十信修一心三观犹有动初住证得方无动也。

  二颂信忍中品。

  离达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

  离达者离破戒垢通达三观别教二地圆教二住开士者开空法道也大士正士开士等并一义也忉利明王位现形明化无缘等明智世谛无法可缘真谛无法可相无缘无相即是中道第一义谛无无者一无无缘一无无相此二俱无云何有生故云无生既真无生何得有照云何无二照照无所照不二故也。

  三颂信忍上品。

  明慧空照?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

  别则三地达人法二空得忍成就名空照圆则三住即空即假即中名空照也应形下明化也忍心下明智三谛即一谛三心即一心故云无二即有即空故云出有入无即空即有故云变化生也。

  第二总结信忍。

  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

  能灭三界色烦恼即色是空还观三界身口色即空是色法性第一无遗照无非中道也有本作唯照非经意也。

  第三颂顺忍文二前六行正颂后两行总结初文三初两行颂下品次两行颂中品后两行颂上品今初。

  ?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

  ?慧妙光等者即别教四地菩萨得精进波罗蜜成就圆教即四住菩萨于三观精进缘寂即实智照空有即权智也。

  次颂中品。

  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

  别教五地菩萨入深禅定得于胜慧圆教五住菩萨也空空谛观无二即动是寂变化六道即寂是动也。

  三颂上品。

  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

  别教六地菩萨得般若圆满故云法现等圆教六住中无二无照等即寂也智光普照即动也。

  第二总结。

  焰胜法现无相定能洒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即前四地胜即五地法现即六地此三菩萨得中道观不起有无二相以正观水洗无明垢也空慧等者即色心俱空也还观等者即色心俱假也。

  第四颂无生忍文三前五行颂七地下忍次三行颂八地中忍后两行颂九地上忍初文二初释行相二断惑分齐今初。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远达无生大品云七地深入无生深入远达义相似也不同六地证有间断至法之源故云深入深入即远行地邻近第八地故复云远行远行地即远达也常万亿等者明化用略举大数故云万亿未度下明损生未度报身者分段身是也尽此一身即入变易故智论云七地菩萨未舍肉身又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后一生也双观二谛故云等观又色心二法无差别相故云等观别教七地犹有功用进入八地无功用心中道法流至萨婆若海此别接通意也始入无缘金刚忍则不受三界分段身此乃预说八地已上功德以其必能致此胜神不久的得故先说也亦犹教声闻人先叹当果矣中道第一义谛对真俗即是第三一中一切中故云无二照从初地至七地各有下中上三品三七即二十一生生之中皆观诸法空寂以此为行也。

  二明断惑分齐。

  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六地菩萨断现行此断习气如十地经云此远行地不名有烦恼者一切烦恼不行故贪求如来智者未满足故不名有烦恼此经亦尔爱佛智者习未断故故名顺道定谛谓审实以前六地但断烦恼未断无明习气今第七地烦恼粗重早已断尽故能谛了未断无明习也爱谓痴爱由痴爱故受生死身故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今七地中永已断故。

  第二颂无生中品忍。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反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即八地菩萨也此句标名举位变生法身者七地分段报身已舍变彼分段得变易法身故云变生证法性理以成此身故云法身入百恒土下明胜用道前为过去道中为现在道后为未来返照者照过去七地已前事乐虚者缘现在事无尽源者照未来事七地虽得无二之照以其初证不明寂然今至八地心更淳熟故常寂然也。

  三颂无生上品忍。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即九地善慧菩萨也常在无为等者即动寂齐行也。

  第五颂寂灭忍文二前五行颂下品后一行颂上品今初。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等慧灌顶三品士除前余习无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言灌顶者在十二法师之上故名顶华严二十七云譬如轮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于顶上即名灌顶大王菩萨亦如是受佛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是菩萨顶名灌顶法王是名菩萨入智慧职地即法云地菩萨也为第四禅天王有本云五禅王者即取欲界及四禅也始入金刚等者以此定破无明一切皆了也从初欢喜终竟法云有三十生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是其现受之身于前二十九生已过故云永已度也下忍观者结因分齐一转妙觉者结果分齐虽即未得转心即得也等即等观八地菩萨慧即慧光九地菩萨灌顶即十地菩萨此三品大士共除余习无明之缘无明习相是旧烦恼名之为故即四住客尘是新烦恼也二谛即真俗理穷即中道得此三观谛现行习气皆尽也。

  二颂妙觉地(即寂灭上忍也)。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第一义谛常安稳穷源尽性妙智存。

  得一切种智圆满尽无明之相故云圆智无相得此无相方为三界之主法华亦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喻云是时宅主在门外立等也十地菩萨受第三十生未名为尽今妙觉菩萨不受此生故名尽也前三十生未尽不名大觉佛地生尽故名大觉得涅槃名大寂无余无为四魔不能破坏如金刚藏前三十生并有因尽果生今大果圆满更不复生故云报尽尽未来际拔众生苦故悲无穷极也第一义谛即涅槃故常安稳即常乐我净穷无明之原尽烦恼之性不同外道断见声闻证空虽无得无成而妙智常照上来颂五忍竟长行偈颂互明五忍而十地妙觉出没不同是乃大圣随机转文显义者也。

  第三八行总结叹五忍文三一叹净土果次叹法身果后叹利益果今初。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

  将明其胜先且举劣三贤即地前三十心十圣即十地菩萨此四十心同生华藏果报之土非藏通教中果报若藏教唯是凡圣同居若论通教唯生有余化城之土今言果报即是别圆教人得无障碍生无障碍土问此中三贤十圣为是别教为是圆教答正是圆教问圆教即合生常寂光何故生华藏答华藏之中别圆共生以是因非果不得生于寂光之土故华藏土中有别教十地圆教四十心共生也妙觉极果毗卢遮那唯独一人生于寂光净土问前三二中亦有净土何故寂光独名净土答凡圣同居圣少凡多是秽非净方便有余但除见思未断无明偏真之净非是真净华藏世界带别方便未为纯净寂光无此故受净土之名也一切众生暂住报者有云众生虽即无始而有终暂时受报佛无始终故居净土今谓佛登妙觉应在寂光为化众生暂时应现寿命长短而受果报故云也。

  二叹法身果。

  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

  净土即是依报今明法身即是正报上句正叹下句顶礼一体三宝。

  三叹化他界(即前标中利益果是也)。

  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生受妙报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文中初一行举喻叹即是形益次一行法说叹佛口业是声益外道全无义二乘偏等菩萨未圆唯佛有文义也心智即观寂灭即缘观缘寂名无缘照又外色无可缘内心无可照次一行明大众供养次一行明地动次一行结叹佛在人为人尊在天为天尊又大经云人王即天王也十四王即三贤十圣等也广说恐时众受难故略叹也又佛德无量不可叹尽故略叹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