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0 册 No. 0364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四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 圆澄 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 黄 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 陶望龄 同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 傅新德 订正

  师子吼品第十九

  【注】由前志慕大乘应发菩提心然则发菩提心者当达其无所发心之发心是真发心也若有所愿而发心者是则邪愿是名邪求非发菩提心也若了其无发心之心则解无所行之行乃至如是而说如是而听皆名师子吼决定可信故也。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贾客入于宝洲其人所见皆是宝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有所乐说皆是法宝。

  【注】前文释提桓因等天在会散华赞叹文殊师利说法有信解者是人能破魔军及余怨敌而世尊述成当获功德具如上文所说此中诸天复赞持经行人能听是经随力乐说功德如是较彼信解似有优劣耳入于宝洲者入是实相大海所见所闻皆是实相法宝余乘不逮也。

  所乐说者皆示实际。

  【注】释成上句所谓法宝者即是实相恐人不解于此标明是下诸句皆会归实相义也。

  所乐说者于诸法中无所贪着不着彼我。

  【注】凡夫不闻此经不悟实相起彼我想故成贪着若悟实相于实相中本无彼我何贪着之有也。

  所乐说者皆是真实无有颠倒。

  【注】所说既称实相于实相中无虚何颠倒之有若执实相可说亦成颠倒。

  所乐说者过去际空未来际不可得现在际不起见。

  【注】释成不颠倒义也彼颠倒说者说有三世此依实相说三世性空故不成颠倒也。

  所乐说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脱。

  【注】依余乘说法有无惑乱不成信解依此实相顿教说法不信令信才信即得解脱也。

  所乐说者破增上慢无增上慢者自说所作已办。

  【注】小乘依阿含教修证有余涅槃得少为足不求大乘实相之道故曰增上慢此经具载实相有所说者无非破增上慢彼上慢者闻是实相之宗则知无得无证自言了办矣。

  所乐说者魔不得便所听法者超度魔事。

  【注】不了实相则彼我历然故成对敌悟实相已尚不见我何有害我者无害我故魔事斯远矣。

  所乐说者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得增长所乐说者已生诸烦恼令断未生诸烦恼令不生所乐说者未大庄严令大庄严已大庄严者令不退转所乐说者不断灭诸法而护佛法。

  【注】三乘人不尽实相之妙干善法成阻于烦恼成障于梵行成退于诸法说断灭若尽实相之妙则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于善不阻烦恼即是菩提故不是障纵横逆顺无非梵行不成退转说法不着法相不名断灭此上诸句赞其说法功胜下文赞其能说人胜也。

  世尊以是乐说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于师子王前自现其身何况闻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诸论议师不能堪忍无上师子之吼亦复如是。

  【注】一切外道诸议论师皆依有无等见而起妄想深违实相故于实相门中非所预也。

  尔时不退转天子谓释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师子吼师子吼者为何谓也答言若行者说法无所贪着是名师子吼若行者贪着所见而有所说是野干鸣不名师子吼起诸邪见故。

  【注】释提桓因闻文殊所说无发愿之愿无修行之行无闻之闻无说之说有能信解如是之法随力所说皆名师子吼而天子恐人不解故重为发明可谓慈悲之至也。

  天子汝当复说所以为师子吼者。

  【注】释提桓因自说已复请天子说会自他同归一致曾无异路使人毕信矣。

  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说法乃至如来尚不贪着何况余法是名师子吼。

  【注】金屑虽贵入眼成尘佛乃至尊于此实相门中都用不着所以道实际理地绝生佛之假名非强言也。

  又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

  【注】如说修行者即解即行本无前后如是而说决定不妄以不妄故所说无畏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

  【注】此上文三节初云佛不许着次云法断疑惑三云僧无和合无净以僧名和合又名净若有净则有垢若有和合则有散离如是而说皆成戏论惟不生不灭不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是则决定是名师子吼不证涅槃曰不生不灭生死曰不灭不出三界不断烦恼文略耳。

  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

  【注】上文依决定三宝功德真实名师子吼此中言凡有所说皆无畏决定无疑名师子吼前文憍尸迦赞能说是实相法者无所贪着以不着彼我此中天子言师子吼名一切法无我无众生证其说为是也四相缺其二文略耳。

  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

  【注】前文云决定说法未知说何法也决定说诸法空释其意矣亦是证前皆是实际之意。

  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

  【注】法本无说欲护正法故随宜而说若有若无一切二乘外道皆不能破。

  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

  【注】证前自言所作已办意也。

  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

  【注】证前生善断惑庄严梵行之意也清净故生善少欲故断惑依处则能庄严梵行无异议也。

  师子吼名行施唱导。

  【注】行施有二曰才曰法唱导者法施也。

  师子吼名不舍持戒。

  【注】若谓实相无犯是名偏执非决定说也若达实相亦不舍持戒不违中道是则决定。

  师子吼名等心冤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

  【注】本愿谓四弘誓愿等虽达实相无愿无作而亦不舍故也。

  师子吼名能除烦恼。

  【注】烦恼起于乱心惟禅定而能除故。

  师子吼名智慧善知所行。

  【注】以上六度皆决定称实相故总名师子吼也。

  说是师子吼法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注】惟此实相善破无明故世界为之震动以世界为无明所结故。

  百千妓乐不鼓自鸣。

  【注】妓乐不鼓自鸣者证成无功用行也以实相无功用故。

  其大光明普照天地。

  【注】以实相之理洞瞩诸疑无惑不破故曰大光明。

  百千诸天踊跃欢喜言我等闻不退转天子说师子吼法于阎浮提再见转法轮。

  【注】法轮惟佛能转其余皆不能也今闻天子所说与佛无异故言再见。

  时佛微笑诸佛尝法若微笑时若干千百种青黄赤白红紫等光从口中出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还绕身三匝从顶相入。

  【注】佛现微笑有三缘一者文殊所说帝释所赞天子所述皆契实相深惬佛意故笑二者诸天赞言见再转法轮秪知其一不识其二何也徒闻天子所说以谓再转法轮而不知实相之理尘说刹说山河大地时时炽然说无间歇何有再转不再转乎以其不知故佛现微笑三者不退转天子解达深法当与受记故现微笑思益梵天默知其故于偈赞中备问笑缘而世尊特彰受记之缘余不说者利根不待说也。

  于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赞曰度一切慧最胜尊悉知三世众生行智慧功德及解脱唯愿演说笑因缘。

  【注】如来究竟实相故言度一切慧位登妙觉故曰最胜以其穷尽实相故则能知众生心行也般若云如来了知众生一切诸心皆为非心何以故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能自解解他则知三德圆明无所不备尊胜大人有所示现必有其故所以梵天请问也。

  佛慧无量无障碍声闻缘觉所不及知众生心随应说愿最上尊说笑缘。

  【注】初二句释上度一切慧也三句释上知众生之意四句结成。

  佛光可乐净无秽普照天人蔽日月须弥铁围及众山愿无比尊说笑缘。

  【注】此偈释长行中微笑放光之意也。

  大圣寂然离瞋恨天人瞻仰无厌足一切皆蒙得快乐愿为分别说笑缘。

  【注】此偈梵天出过也以佛离瞋根一切众生皆相饶益不以我之相问烦扰而不为说也。

  通达诸法空无我水沫云露梦所见水中月影虚空相愿以妙音说笑缘。

  【注】诸法体空如水沫等何缘可说哉喜怒哀乐亦即空相有何说哉然如水中月虚空相不可见而见如来笑缘不可说而说故曰妙音。

  离分别想诸邪见了空无相及无作常乐禅定寂然法愿说放此净光缘。

  【注】离诸邪见而入三解脱门故常乐禅定而放此净光岂谓无缘邪所以问耳。

  不著文字言音声说不依法及众生彼各自谓为我说愿神通智说笑缘。

  【注】如来说法不著文字语言内不依法外不着众以神通力故而彼各谓自得闻法于佛何有耳。

  佛为医王灭众病那罗延力救世者趣舍光明究竟道天人供养说笑缘。

  【注】佛于方便智中善得第一故称医王文曰调御师善调众生身心病故以其善调故于救世者有大力用故如那罗延趣舍有二或趣无为而舍有为或趣有为而舍无为善得自在故曰究竟道。

  梵行牢强精进品第二十

  【注】余经皆有修证之功惟不尽实相故皆依有得有证有说有闻不名梵行牢强惟此顿教大乘一心绝待穷尽实相纯是无为故名梵行牢强也真心绝待曰梵行究竟坚固曰牢勇敌异论曰强入无功用行曰精进前文师子吼品所赞功德皆诸实际无成无坏此品有所立矣。

  尔时佛告思益梵天汝见是不退转天子不唯然已见梵天此不退转天子从今已后过三百二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须弥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注】前文佛现微笑梵天请说笑缘此中正答其所请也真际不动故言须弥照了实相故言灯王此天子由闻文殊无发心之发心顿破无明妙契真际故佛号如此。

  世界名妙华劫名梵叹。

  【注】盖由不退转天子即俗谛而赞实相故感世界名妙华也表即俗即真故曰妙华华者因也由赞实相启人净信离戏论故劫名梵叹也。

  其佛国土以阎浮檀金琉璃为地。

  【注】阎浮檀云上色金金乃坚刚为义琉璃明彻为义盖由不退转天子深达实相以坚固明彻用酬不退之德也。

  纯以菩萨为僧。

  【注】实相法中不容声闻比丘故。

  无诸魔冤。

  【注】内明实相则外绝待缘待缘既绝何魔过之有。

  所须之物应念即至佛寿无量不可计岁于是思益梵天谓不退转天子言如来今已授仁者记天子言梵天如与如法性授记与我授记亦复如是。

  【注】前网明授记者依根本智而得授记也此中天子授记者依方便智而得授记也方便虽假亦即真智故曰如与如法性授记法性即空义故。

  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记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记者当知一切菩萨授记亦复如是。

  【注】如如法性若火之热水之湿必不在记而使之然水火不在记而热而湿则菩萨成佛亦不在记也不在记而记之者意在益物不害记也。

  思益言若如来不与汝记汝于过去诸佛所则为空住梵行天子言若无所住是住梵行。

  【注】所言授记者酬因答果之谓也思益问过者修行梵行若不获记成佛则因果无可凭信矣天子意云若因果有住是名有为不能得记以因果无住是住梵行所以得记故言授记同于法性也。

  思益言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住者不住我不住众生不住寿命不住人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注】梵天云何无住而住梵行答中文分三节初则外不住三界次则内不住四相三则中不住法非法是谓无所住而住也。

  又问梵行有何义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义又问住不二道为住何所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诸法所以者何众贤圣无所住不取于法能度众流。

  【注】若无住是梵行者未审梵行以何义而天子意曰梵行以无住为义无住若有义耶住不二故为义譬如钟铃锣鼓一时俱作若以分别心听则有住着不成圆闻以心无住故八音交作历历了然以不二于闻也。

  又问云何为修道答言不堕有不堕无亦不分别是有是无习如是者名为修道又问以何法修道答言不以见闻觉知法不以得不以证于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修道。

  【注】受无所受记而受记者由住无住之梵行也梵行以无住为义者应无有修而世人例云修道而不知以何修道也梵行以无住为义修道以无修为修何也若有所修则有所不修所谓有无相争是为心病堕有无者语其已成之业也不分别有无者语其将萌之念也初言其能行之行次语其所依之法不应依见闻觉知而行盖指无法可依也法既无依而岂得云得云证何也以一切法无相无相故无示了此无得无证无相无示是名修道。

  又问何谓菩萨牢强精进答言若菩萨于诸法不见一相不见异相是名菩萨牢强精进大庄严也。

  【注】内不住能修之心是不见一外不着所行之法是不见异内外既离中当绝待故无敌对无毁坏无懈怠般若照惑无惑不破是无敌对义故曰强法身无相无有败坏故曰牢解脱无行无所不行是名精进以此三法圆修故曰大庄严。

  于诸法不坏法性故。

  【注】不见异也。

  于诸法无著无断无增无减不见垢不见净出过法性是名菩萨第一牢强精进所谓身无所起心无所起。

  【注】释成第一牢强精进之意身不起行住坐卧之见心不起见闻知觉之想故曰第一。

  于是世尊赞不退转天子言善哉善哉赞已语思益梵天言如天子所说身无所起心无所起是为第一牢强精进。

  【注】世尊印天子之言为是者使后人必可信也古人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是知古人语不虚发文现于此。

  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强精进持戒头陀于诸师长供养恭敬在空闲处专精行道读诵多闻愍念众生给其所须一切难行苦行殷勤精进而过去诸佛不见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进相故。

  【注】持戒至恭敬乃修戒也空闲行道乃修定也读诵多闻乃修慧也给其所须乃修施也难行苦行乃修忍也殷勤精进乃修进也如是六度该说一切能成就出世功德故曰一切牢强精进然世尊于诸佛前修是六度依于有为身心有起故不得受记不能契此无为实相身心本来无起故不及此下文释成不反之意也。

  梵天我后得如天子所说牢强精进故燃灯佛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萨疾欲授记应当修习如是牢强精进谓于诸法不起精进相。

  【注】若起心修行六度则不能一念具足不能一念具足则有次第有次第故有涉分别涉分别故则堕有为戏论故不得授记若不起心则于六度一念具足以不起故尚不见一云何有六以不见一是名第一牢强精进世尊引自为证者使万代之下知宗趣有所归凭耳。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进佛言三世等空精进是名不起相精进。

  【注】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前后际断中亦无名故曰三世等空。

  世尊云何为三世等空精进佛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

  【注】此中直示其三世空相下文释成三世所以空也。

  若法灭不复更起若未至即无生相若无住即住实相又实相亦无有生若法无生则无去来今若无去来今者则从本已来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进能令菩萨疾得授记。

  【注】华严偈曰一念普观无量劫非去非来亦非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与此意同如合符节如欲起心契同又觉白云万里。

  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达一切法无所舍是名檀波罗蜜。

  【注】前授记品中网明云舍一切烦恼名为檀波罗蜜世尊云能舍诸相名檀波罗蜜此中云了法无所舍名檀波罗蜜何以前后似相违戾耶前对三乘事度菩萨斥彼为非权依一心建立此依一乘实宗故曰舍无舍相若在有所舍则有所不舍安得名为第一牢强精进乎。

  了达一切法无漏是名尸罗波罗蜜。

  【注】二乘虽持作止持犯之戒常为有无相倾故罗汉亦名破戒大乘了达一心无有漏落是名大乘无漏净戒也。

  了达一切法无伤是名羼提波罗蜜。

  【注】所言无伤者于一切法无一切心远离取舍平等自在也。

  了达一切法无所起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注】所谓牢强精进也。

  了达一切法平等是名禅波罗蜜。

  【注】了平等故则心不起心不起则散乱斯断是名禅定也。

  了达一切法无分别是名般若波罗蜜。

  【注】若依文字诠表似有先后若了心契旨实只一念何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无可舍无可舍故于有无二边不生得失无得失故无漏得失既泯取舍亦忘故无伤无取无舍在心不起心不起则了法平等了法平等故无分别是知六度体惟一念耳。

  若菩萨如是了达则于诸法无增无减无正无邪。

  【注】下文释成。

  是菩萨虽布施不求果报。

  【注】内不见能施所施故不灭外不见得果得报故不增。

  虽持戒无所贪着。

  【注】若有毁犯之邪有持戒之正则成贪着若了法法平等本无邪正故虽持戒而无贪着矣。

  虽忍辱知内外空。

  【注】内空则不见能忍之心外空则不见所忍之境。

  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

  【注】二乘禅定依止空心故为所拣。

  虽行智慧无所取相。

  【注】慧有明鉴之能若取明鉴之能则非第一慧矣。

  梵天菩萨成就如是法忍虽示现一切所行而无所染污。

  【注】结上起下之意前则明其得体此下明其得用。

  是人得世间平等相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所倾动出过一切世间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戚不动不逸无二心离诸缘得无二法为堕二见法众生起大悲心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强精进。

  【注】皆由心不起故一念具足六波罗蜜由具足六波罗蜜故不为八风所转不为八风所转则称誉不自高讥毁不自下利不为动乐不为逸誉不足喜苦不足戚以其内无二心外离诸缘内外既如则法法平等虽证平等而复不舍众生起大悲心是之谓虽解心无所起而亦无所不起也。

  所谓得无我空法忍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为之受身。

  【注】既云心不起故名为牢强精进何以复起大悲释云为得无我空法忍故证无我故靡所不我靡所不我众生堕二见即如我堕二见故运同体之悲为其受身思所以拔之也故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此之谓也。

  说是牢强精进相时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佛为授记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各于异土得成佛道皆同一号号坚精进。

  【注】成佛异土而号复同者所谓事有千差而理无二致事有千差故彼诸菩萨各依因地发行而证故曰异土理无二致故随彼所证均是无生故曰号同也。

  海喻品第二十一

  【注】八千菩萨因闻牢强精进法门同时证得无生法忍证法忍已犹如海内众流无所不受降车轴雨不为损益故迦叶取喻如海如来与之述成可谓打鼓弄瑟琶相逢两会家也。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龙若欲雨时雨于大海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萨心佛言迦叶如汝所说诸大龙王所以不雨阎浮提者非有吝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龙所雨澍如车轴若其雨者是阎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枣叶是故大龙不雨大雨于阎浮提如是迦叶此诸菩萨所以不雨法雨于余众生者亦无吝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诸菩萨但于甚深智慧无量大海菩萨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议无上法雨。

  【注】此诸菩萨指不退转天子及思益梵天等无量大海菩萨指八千菩萨等雨于大海者喻与大乘人说大乘不思议法也不雨阎浮者喻此不思议大乘之法不与二乘说也非为有吝以彼不堪承受故不与说权而诱之也抑而进之也盖为二乘人著于有为有得有证若闻无修无证无得无失本来巨富则慌怖逃逝不复即认家业矣。

  迦叶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车轴不增不减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若于一劫若复百劫若听若说其心湛然不增不减。

  【注】前文不雨法雨于余众生以不退转天子等喻如龙王此中堪受大雨以不退转天子等喻如大海喻如龙王即能说法者喻如大海即能听法者故云若说以彼菩萨听即无听之听说亦无说之说其心湛然不增不减文中先喻能说后喻能受则先说后受结文若听若说则听先说后似相颠倒盖文意互具也。

  迦叶又如大海百川众流入其中者同一咸味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闻种种法种种议论者皆能信解为一空味。

  【注】了诸差别智同是一味真心无有余物以真心自相绝待故。

  迦叶又如大海澄净无垢浊水流入即皆清洁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净诸结恨尘劳之垢。

  【注】以根本智本无尘劳结使设有尘劳入根本智自然断惑犹如大海本是凝净无有浊流设有浊水流入则自然清洁也。

  迦叶又如大海甚深无底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能思惟无量法故名为甚深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测故名为无底。

  【注】大智渊深故曰甚深大行颇测故曰无底。

  迦叶又如大海集无量水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集无量法无量智慧。

  【注】以真实智慧会通一切差别法门故曰无量法以法无量故智慧亦曰无量无量者广大之谓也非多多之无量乃无量之无量譬如海体是一通会百川一亦不守而百川备集。

  是故说诸菩萨心如大海迦叶又如大海积聚种种无量珍宝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种种行道出生无量法宝之聚迦叶又如大海有三种宝一者少价二者有价三者无价此诸菩萨所可说法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根之利钝令得解脱有以小乘而得解脱有以中乘而得解脱有以大乘而得解脱。

  【注】所言入种种法门集诸法宝具有五乘世出世相拣惟是三乘譬如宝虽无量惟无价为贵乘虽无量惟大乘是实彼二乘虽则是权逗机是宜亦得名宝合文可知。

  迦叶又如大海渐渐转深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向萨婆若渐渐转深。

  【注】依大乘无量法门渐次熏炼转展胜进至妙觉位故云转深。

  迦叶又如大海不宿死尸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不宿声闻辟支佛心亦不宿悭贪毁戒瞋恚懈怠乱念愚痴之心亦不宿我人众生之见。

  【注】菩萨依大乘圆修妙道不依小乘生灭偏学常习六度梵行不着悭贪愚痴等心度无量想故亦不宿我人等见若云我修大乘乃至六度梵行则着我人众生见也。

  迦叶又如劫尽烧时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后大海乃当消尽正法灭时亦复如是诸行小道正法先尽然后菩萨大海之心正法乃灭。

  【注】劫尽海枯世间有为之相宜其然矣菩萨正法心灭此恐不然如其果灭则成断见岂称大乘圆常之道也此有三意一者世间正法灭时多恶众生善根鲜少无有可化之机菩萨别化余方故谓之灭非断灭也譬如医师探候病人少有一分可救不即别去知彼病人必不能救住之无益乃往他方非谓医师弃此他去病人自弃之也二者譬如世典人行仁义则法住不行仁义则法灭然则何代无君子何代无小人如此则何时法住何时法灭所以法灭者在人不在法也此上二喻是事相三者如心如二乘破有见辟支体法空事度破尘沙六地灭意根八地灭藏识金刚道空异热至妙觉地一切圆灭故曰小道正法先灭然后菩萨正法心灭妙觉前位同名小道未证圆极故据事则灭在乎人法未常灭也据理则灭在无明性未尝灭也。

  迦叶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汝谓菩萨失正法耶勿造斯观。

  【注】因上云菩萨正法心灭恐起断见故世尊徴起喻明勿作是见也。

  迦叶如彼大海有金刚珠名集诸宝乃至七日出时火至梵世而此珠不烧不失转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宝珠在此世界世界烧者无有是处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正法灭时七邪法出尔乃至于他方世界何等为七一者外道论二者恶知识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恼乱五者入邪见棘林六者不修福德七者无有得道此七恶出时是诸菩萨知诸众生不可得度尔乃至于他方佛国不离见佛闻法教化众生增长善根。

  【注】此中喻明菩萨虽灭不入断灭机尽应忘往化余国菩萨本不忍去奈何恶法出世不顺化缘如医师不忍舍去奈何病人无可救理故去之也如此七种恶佛世岂无何得劫尽乃去盖由佛在世亦因恶法故说度缘止法得行若无恶法纵有正法欲将何用所以云菩萨通达非道行于佛道若逢劫末世界不成安立菩萨欲住何为即如医师因彼病人显其妙用若无病人纵有[虎-儿+(口/田)]扁之能欲将何用是知良医必藉沉疴若病人天年必尽彼医师不去即痴也此依众同分世界作如是喻若依分别别业则善人常依正法恶人时见劫尽故曰世间见烧尽我净土不毁此之谓也。

  迦叶又如大海为无量众生之所依止此诸菩萨亦复如是众生依止得三种乐人乐天乐涅槃之乐。

  【注】三种乐通世出世间人天乃世间之乐涅槃乃出世间之乐。

  迦叶又如大海咸不可饮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诸魔外道不能吞灭于是大迦叶白佛言世尊大海虽深尚可测量此诸菩萨不可测也佛告迦叶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犹可知数此诸菩萨功德无量不可数也。

  【注】迦叶述成菩萨智慧深广不可测量大海不足喻也如来复喻世界微尘尚可知数而菩萨功德不可得知所谓有大智故然后有大德然大海微尘宁可知乎以其不可知者尚可知而菩萨智慧功德终不可知盖谓实相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非惟二乘不测如来亦不自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说偈言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

  【注】此颂菩萨器宇洪大堪受大法求而无厌也。

  又如大海纳众流一切悉归无损益此诸菩萨亦如是听受深法无增减。

  【注】此上二颂即长行中受车轴雨之意长行惟一偈中开二初颂受法无满次颂展释受法无满之意菩萨虽则受法无满足之时其实受无受想于受于无受无有增减以其不同二乘有得心故庄子云禹之时大潦七年而海不为溢汤之时大旱九年而海不为涸此中受车轴雨而不增不减与彼意同但不言其所以不增不减秪言受无满时似文缺耳。

  又如大海不受浊浊水流入悉清净此诸菩萨亦如是不受一切烦恼垢。

  【注】即长行第三文也。

  又如大海无涯底此诸菩萨亦如是功德智慧无有量一切众生不能测。

  【注】长行谓声闻辟支不能测此中众生不能测文互具也。

  又如大海无别异百川流入皆一味此诸菩萨亦如是所听受法同一相。

  【注】即长行第二文前后不相次也。

  又如大海所以成非但为一众生故此诸菩萨亦如是普为一切发道心。

  【注】世间之相皆众生同分妄想所感故曰非为一众生也。

  如海宝名集诸宝因是宝故有众宝菩萨宝聚亦如是从菩萨宝出三宝。

  【注】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众生能觉世间故三宝从是流出。

  如大海出三种宝而此大海无分别菩萨说法亦如是三乘度人无彼此。

  【注】前云三宝即少价有价无价三宝长行详偈略也。

  又如大海渐渐深此诸菩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修功德回向甚深萨婆若。

  【注】此颂菩萨利人之行也。

  又如大海不宿尸此诸菩萨亦如是发清净心菩提愿不宿声闻烦恼心。

  【注】此颂菩萨纯修大乘不念小道也。

  如大海有坚牢宝其宝名曰集诸宝劫烧尽时终不烧转至他方诸佛国正法灭时亦如是坚精进者能持法知诸众生不可度转至他方诸佛国三千世界欲坏时火劫将起烧天地百川众流在前涸尔乃水王于后竭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尽时在前灭菩萨勇猛不惜身护持正法后乃灭。

  【注】百川众流至海为极故曰水王偈有二种一曰孤起二曰重颂颂长行中意故曰重颂此中之偈即重颂也或文详偈略或文略偈详此中文具一十二喻偈惟十一即文详偈略之谓也又先后不次当前后合看自明也。

  若佛在世灭度后是心中法宝不灭深心清净住是法以此善法修行道。

  【注】上来以大海喻菩萨此即以菩萨结自心盖谓佛及菩萨皆自心之别号若不会归自心则一向推与贤圣我无分也故一切众生甘心绝分自生退屈所以绝分则难舍下劣之心会归则堪趣至真之道意在兹矣。

  百千众生依止海海成非为一众生菩萨发心亦如是为度一切众生故。

  【注】此偈前喻中以具何以复说宁非重叠乎前文以菩萨道心喻如大海此偈由前文会归自心以深修行善法当普会众生而发其心矣前文一味在喻此中一味在法故非重叠也。

  十方世界诸大海犹尚可得测其量是诸菩萨所行道声闻缘觉不能测。

  【注】前喻以一大海喻菩萨智慧功德不可测量此中以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大海尚有可测而菩萨行道不有测量益显其胜也。

  迦叶当知诸菩萨勇猛精进回向心愿欲作佛度众生尚无与等何况胜。

  【注】如来后告迦叶菩萨所以胜者以其有大勇猛精进善敌魔军直取佛乘不谋小道普度众生不求自安所以一切二乘尚无与并岂有胜出者哉此下一一消归自心。

  是得宝聚如大海是可供养良福田是为最上大医王能疗一切众生病。

  【注】众生病有二曰身曰心世医但能治身不能冶心菩萨善解方便身心通治故曰最上医王也。

  是世皈依作救护洲渚灯明究竟道。

  【注】众生漂泊有海菩萨现作洲渚使无险怖使无险怖为护者使有停住为救者使众生必至彼岸不致沉迷故曰究竟道。

  能与世间无明眼得眼则能服甘露。

  【注】众生为无明所蔽喻之生盲故曰无明眼菩萨与说大法使法眼清明能服甘露以大法喻甘露故。

  是为世间诸法王是为帝释决断智。

  【注】世间一切诸法皆依实相为主菩萨了悟实相善说法要一切无比故曰法王昔时帝释自知命尽当堕猪类求诸外道救护皆不能得转添疑惑有一智臣劝皈三宝于是帝释一闻发心皈依即舍猪报倍添寿命佛为说法得证无生。

  是为梵王行四禅是为能转梵法轮是为大智导世师示诸邪经正真道是为勇猛能破魔是为清净除恼秽是修白法如满月光明高显犹如日智慧超出如须弥犹如密云雨甘露是无所畏如师子是心调柔如象王是则譬如金刚山一切外道不能坏是则清净犹如水是有威猛如大火是则如风无障碍是则如地无能动是拔憍慢我根等是如药树无分别是持净戒如莲华是于世法无所染是如优昙钵罗华千万亿劫时一出是为知报佛之恩是为不断诸佛种是为精进行大悲是用慈喜而超出是能舍离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宝财是行布施为最胜是持净戒无等侣是忍辱健无俦匹是勤精进无厌倦是行禅定具神通能至无量诸佛土常见诸佛听受法如其所闻为人说是知众生所行道随其性欲根利钝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灯得济处是能善知一切法皆从和合因缘生是能决了因缘相离于我见乐平等是能正观于诸法为从何来至何所善知诸法无去来常住法性而不动是见有为法皆空增益大悲济众生。

  【注】以上诸句义皆以是心中法宝不灭而来若知自心法宝自然具足如上如是功德逐句消归了然可解故不烦注也正观清净则知无有来去而常不动所以不动者由一切法皆是空相以知空故悯彼众生着颠倒故发大悲此中三节者所谓结前显后之意也下文释成众生着颠倒之意也。

  众生妄想起众生为欲度故修行道。

  【注】菩萨达本知原何道可修但欲度脱众生示现修道用垂良范非谓自己修如是行也。

  凡夫分别我我所行于种种诸邪径。

  【注】释成众生妄想着倒起诸众苦皆由分别则行诸邪径若离妄想则分别斯无分别斯无则众苦何有。

  是能晓了法实相为断诸见讲说法。

  【注】此所以为断众生倒见故为说法也。

  无常为常不净净无我为我苦为乐凡夫颠倒贪着故生死前际不可知是能知此从颠倒无我无人无众生我当如是修正道无常乐我及不净。

  【注】所以为众生讲法者由众生于四念处计成四倒也四倒者心是无常计为常身是不净计为净法是无我计有我受是苦计为乐因此颠倒故于生死前际后际不可知菩萨与说正法令知颠倒修证常乐我净四涅槃德也。

  迦叶当知此菩萨我所称赞诸功德于其所行不可尽犹如大地举一尘若发菩提心不退三千大千供养具若复有供过于是悉应供养如是人若人发心愿作佛是则恭敬供养我于去来今十方佛亦皆恭敬供养已。

  【注】前来所赞如是功德实非他人分上皆是自己本有家财但恐不能发心满身荷担致使深宫嫡子甘作门外乞人诚能反惺直下本是现成岂由庸作所得所以能发觉心则世界供养皆堪消受如来恐人不解发心在自己推在他人向外虚事恭敬故重以偈释云若欲作佛者勿向外求当恭敬自己恐人不信复引十方诸佛为证莫不皆由恭敬自己而得是知一发觉心须当护念自心是名恭敬是名供养故法华经药王然身供佛而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是真精进是真供养盖由然无明身即供养自己法身也。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注】八千菩萨因闻梵行牢强精进得证无生法忍已其功德不可思议喻如大海不可测量也连举一十二喻用况菩萨大根大行惟具大根大行者堪持大法流通是道使佛种不断故此品名建立法品意在流通也。

  尔时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法王子当请如来护念斯经于后末世五百岁时令广流布文殊师利言于意云何佛于是经有说有示可护念耶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当知一切法无说无示无有护念是法终不可灭不可护念若欲护此法者为欲护念虚空。

  【注】诸大乘经皆于流通分中必曰佛所护念阿弥陀经引六方诸佛为证出广长舌所护念经云何此中文殊答无护念岂如来一代时教自相反耶然由诸经所说护念皆不出无护念之护念恐人不解著于名字文殊于顿教之中直彰一真法界扫拂名字妙达自心故前四圣谛品中佛告梵天真圣谛者无有虚妄虚妄者所谓着我着众生着人着寿命着养育著有着无著生着灭着生死着涅槃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苦是虚妄我断集是虚妄我证灭是虚妄我修道是虚妄所以者何是人遗失佛所护念是故说为虚妄何等是佛所护念谓不忆念一切诸法是名佛所护念前着我着人等是常见次云我断集等是断见着此二见佛不护念不忆一切则断常齐遣故佛所护念明白显著无复疑也此中文殊质梵天之辞而告者又觉亲切直如宝剑一挥疑根断尽也。

  梵天菩萨若欲有所受法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过一切言语是名菩萨乐无诤讼。

  【注】如来大法为三乘不了文字性空多起诤论故凡说经之后必说神咒拥护持经文殊云若有所受即非法言者斥彼不达文字性空者也若达文字性空则说是无说听是无听无说无听则出过诸论何诤论之有。

  梵天若有菩萨于此众中作是念今说是法当知是人即非听法所以者何不听法者乃为听法。

  【注】前文超过言论者释如来无所说也此中不听为听者释如来无所示也无说无示则知法如虚空何护念之有所谓不护念而真成护念者护自心也于此发明成其意耳。

  梵天言何故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文殊师利言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若于内六入不漏色声香味触法中乃为听法。

  【注】众生为无明所覆内依根身外着缘尘中执识心于是轮回三有往来六道如来为破是故宣扬奥旨故曰法轮令诸众生内舍根身外离缘尘内外既虚识将安寄识无所寄是名菩提能如是解者则知佛无可说我无可听无可听者字字消归自己也无可说者法法在于利人也故六祖曰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是也。

  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优婆塞闻文殊师利所说皆得无生法忍得是忍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师利如仁者所说不听法者乃为听法。

  【注】此所说法必有能证之人若无能证之人取信良难故三万二千天子等是能证之人一证之后答难无穷用显此经不思议之宗成此乐说之辩也。

  尔时思益梵天问得忍诸菩萨言汝等岂不听是经耶诸菩萨言如我等听以不听为听。

  【注】未获悟心秪云天子比丘等一得忍后即名菩萨可谓不历僧祇护法身者也然云不听为听岂不因听此经得解不听之听邪若因听而悟无听此亦听邪那云不听得非诈乎非为诈也然悟自心者悟佛无所说也因听无所说故则于吾无所听悟无听者入于法性故曰不听是听也。

  又问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为知。

  【注】若云无听为听应无有知既无有知云何知是法耶答中以不知为知者出过一切言论故曰不知自性了然故为知也知自性故。

  又问汝等得何等故名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为得忍。

  【注】无听则外无所得无知则内无所证无得无证而云得忍复何谓耶得忍者得是万法性空惟性空故得无所得无得为得也。

  思益言云何随是法行答言以不随行故随行。

  【注】无得无证名为得忍亦应行无所行行无所行云何随是无所行而行耶若有所随则不名随无所行而行也惟无所行常随实相而行也。

  又问汝等于此法中明了通达耶答言一切诸法皆明了通达无彼我故。

  【注】此法者自心也以无听无知无得得于法忍可谓通达矣梵天恐其堕随一之执故特问过答中以为不但于此一法一切诸法皆明了通达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有彼此故若但通此一法不了诸法平等有无相倾成敌两立是非并立不名得忍直了自心不得一法亦不得一切法是名通达也。

  尔时会中有一天子名曰净相谓思益梵天言若有但闻此经佛不与授记者我当授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者何此经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

  【注】天子名净相者外无所听之法内无能证之心中无所得之忍真心绝朕一道虚玄故名净相古人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谓净相者离妄缘也离妄缘故名如如佛惟如如佛自性本然故佛不与记我即与者即自心自许之谓也故曰惟人自肯乃方亲又释云不破因果者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必然之理故云不破楞严经云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言其因果不相应也此经以无听无受无说无示无知无得一往离于生灭以此为因趣果必然故云不破因果。

  能坏魔怨离诸憎爱。

  【注】爱能招魔憎能致怨此经憎爱双遣魔怨斯破矣。

  能令众生心得清净能令信者皆得欢喜除诸瞋恨。

  【注】由无听无知故心得清净由无得为得故除瞋恨也。

  斯经一切善人之所修行。

  【注】一切善人即菩萨也拣彼二乘以二乘于此经不生信向故。

  斯经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斯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共守护。

  【注】诸经皆举八部此经何以特举天人阿修罗而不举余众谓何为也天人根利机堪受法阿修罗瞋重极难发心显此真法等有所以难易并举耳。

  斯经决定至不退转故。

  【注】一切万法至心为极既至自心何退转之有此经所指指自心故。

  斯经不诳至道场故斯经真实能令众生得诸佛法。

  【注】正直舍方便故言真实但说无上道故言得诸佛法不同三乘法也。

  斯经能转法轮。

  【注】若了自心所谓一切诸佛菩提皆从自心之所流出也。

  斯经能除疑悔。

  【注】未达法惟心故妄生疑悔了一切法原是自心则疑悔斯除矣。

  斯经能开圣道。

  【注】所谓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外无佛佛即自心如是开示故曰能开。

  斯经求解脱者所应善听。

  【注】诸经虽诠解脱而权实并谭此经直指自心不由方便故须善听。

  斯经欲得陀罗尼者所应善持。

  【注】此经以绝待一心为宗若悟此心则一切差别无不痛解故应善持。

  斯经求福之人所应善说。

  【注】欲求福者行二种施曰财曰法二施之中法施为上故法华经云譬如六百万亿阿僧祇世界所有六道众生悉皆施与娱乐之具年满八十复与说法令得须陀洹斯陀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是第五十人转展随喜此经一四句偈其福百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彼云随喜自无智分福尚如是何况力能持经不获胜福者哉。

  斯经乐法之人所应善念。

  【注】夫乐法者若乐三乘之法不了自心徒有乐法之名不得其实此经纯载一心若能悟旨则法法皆心摘虚存实故应善念。

  斯经能与快乐至于涅槃。

  【注】涅槃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盖诸经所载方便导引是名生灭非为快乐此经惟指寂灭自性不同生灭故曰能与快乐也。

  斯经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断斯经应受供养人能随其义。

  【注】此中二句译文讹拙应云斯经人有所得天魔外道所不能断能随其义应受人之供养不知熟是侯诸达者初句有缺意此经真实坚固人有所得则天魔不能断其善根外道不能破其义论以外道不能破其义论故能随其义天魔不能断其善根则应受人之供养也盖知其义真实矣。

  斯经能令利根者忻悦斯经能令智慧者欢喜。

  【注】利根拣于二乘智慧拣于外道外道于此经不信故曰外道聪明无智慧二乘于此经不了故曰二乘精进不道心非彼不信不了力所不逮信所不及也故知此经惟利根智慧者忻悦耳。

  斯经能与人慧离诸见故斯经能与人智破愚痴故。

  【注】慧有果断之能故离诸见智有凿彻之德故破愚痴。

  斯经文辞次第善说。

  【注】说法不根自心则茫然不知分齐若依心建立则文辞次第可称善说以此经为心地法故也。

  斯经究竟善随义说。

  【注】前文能随其义者自利之功此中善随义说利他之德也。

  斯经多所利益说第一义。

  【注】释所以随义之意也所言随义而说者随第一义而说也第一义者前文所谓诸法正性乃至真圣谛等然此第一义法犹如虚空无所不?逃之不能索之不可纵经尘劫一无可逃亦无可索毕竟不出毕竟不得不出则常住虚空不得则常具虚空常住常具故言多所利益也。

  斯经爱乐法人之所贪惜斯经有智之人所不能离。

  【注】无智则耽着无明不生爱乐能爱乐者是谓有智有智故贪惜不舍无智反此可知。

  斯经施者之大藏。

  【注】法施为大故曰大藏。

  斯经热恼之凉池。

  【注】一切毁犯以热恼为性逼迫为业以戒为救若闻此经则持自性之戒一切毁犯热恼之业顿获解脱如入清凉之池而顿除热恼故也。

  斯经能令慈者心等。

  【注】由闻此经得入忍度也慈能与乐既欲与人之乐必不以瞋心相向也然三乘中以爱见自持亲疏相别不成无缘之大慈不名忍辱入此心空之门则冤亲平等等与其乐也。

  斯经能令懈怠者精进。

  【注】三乘人以有得心起精进想故精进懈怠二者成敌不名精进斯经以无行为行无得为得故即彼懈怠本是精进别无精进为精进也。

  斯经能令妄念者得定。

  【注】三乘经中摄伏妄念乃得禅定此经定乱皆心即定即乱即妄即真无别有定可定也。

  斯经能与愚者慧明。

  【注】若舍愚求慧是则取舍是名戏论即愚即慧无别有慧同是一心诠指似有前后圆会秪是一念当妙求其旨不在循文矣。

  梵天斯经一切诸佛之所贵重。

  【注】此结赞经之功德如是实非常人之事乃诸佛贵重耳夫佛者觉也能觉自心始解护念故曰知有者始解奉重即此意也。

  净相天子说是法时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说。

  【注】世界震动者表破无明也如来印可者由前天子云但闻此经佛不授记而我即受与菩提之记故佛可其说。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于过去诸佛所闻是经耶佛言是天子已于六十四亿佛所得闻是经过四万二千劫当得作佛号宝庄严国名多宝于其中间有诸佛出皆得供养亦闻是经。

  【注】梵天意曰若曰闻经即得授记者此天子于过去曾闻是经不若闻是经几时得授记耶而如来知其意而告曰是天子曾闻是经即与记也闻经获记似有可信何以历六十四亿佛闻乎未审诸佛道同耶异耶若异者彼六十四亿佛那得同名此经若同者则一闻一切闻何必遍闻诸佛耶非谓道有同异亦非佛有前后盖其所说皆象也六十即六根四亿即四大若能洞彻六根四大全体无生即契实相是名闻经若能闻此实相真经即能顿超四十二位故曰四万二千当得作佛依实相智宝庄严梵行佛号宝庄严前文以无行为行者是也一切法宝皆从实智之所流出故国名多宝非惟六根四大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悉契实相故曰于中诸佛皆得供养闻经所言供养者前云谁能供养佛答曰能通达无生际者所言闻经者前云谁能听法答曰不漏六尘者予以是而知此中一往皆表法也不尔则何名顿教哉。

  梵天是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在此会中得法忍者皆当得生多宝国土。

  【注】因同果同德同位同理之必然矣。

  尔时净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贪菩提不乐菩提不念不分别菩提云何如来见授记耶佛告天子如以草木茎节枝叶投于火中而语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语而不然者无有是处天子菩萨亦如是虽不喜乐贪着菩提当知是人已为一切诸佛所记所以者何若菩萨不喜不乐不贪不着不得菩提则于诸佛必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前文净相天子云若人但闻是经佛不授记我与受菩提记何以佛受天子之记而天子云我不贪菩提我不求菩提云何如来见受记耶自与人受记而复拒人之受记何其相反若此耶盖菩提者非是贪爱相若起贪爱而求菩提终不得菩提矣天子恐人不晓此意特意问明而世尊发明不贪不求自然得记者无说无示无行无闻能觉此者是名菩提天子但闻此经我即与记者记其不听为听不知为知之记也。

  尔时会中有五百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愿菩提不喜不乐菩提不贪着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别菩提作是语已以佛神力即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受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前文思益梵天谓文殊师利当请如来护念斯经而文殊师利发明无护念之意而三万二千天子及五百比丘等得无生忍证法无谬净相天子发明云不求不愿菩萨而五百菩萨证成其事也所言佛神力而见上方八万四千佛者佛者觉也上方者实际也八万四千佛者即八万四千尘劳也由自觉之力了悟实际证彼八万四千尘劳皆同一实际了尘劳一实际者皆由无求无愿也惟无求无愿故尚不见佛事何尘劳之有哉。

  尔时五百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来所说甚善快哉所谓菩萨不求不愿不贪不喜不得菩提而诸佛受记世尊我等今见上方八万四千诸佛皆与我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此品所以谓建立法品观其意则为无建立之建立也法席将终复立此品之名以此中所载以无说为说无听为听无行为行无得为得无发心为发心无证果为证果无护念为护念乃至不求不着不愿不贪是此经特畅与诸经迥异是谓难信之法梵天如是问文殊如是答净相以是而证成如来以是而许可五百菩萨以是而得记是皆建立之义也。

  如来神咒品第二十三

  【注】如来说教必以行解双运显密齐修语显则通收信解行证语密则总摄坐卧行持是知二者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缺一不可矣盖由心识内扰非显宗开示曷能治惑魔冤外侵非密教默祐难以助修故凡说经之后必以神咒护持者使无障碍疾证菩提也其如船得顺风入海何难鸠附鹏翼登天可至故神咒也者据事则三密严身论理即言思道断所以咒之为文口之咒也以长出为咒吾谓未开口以前咒之义矣复谓之真言古曰作么作么皆以无言之言谓真言也前文以言遣言立此无言之教故说显而不若无言显无言为便故说密是二者皆相须也吾复以谓咒者业成就也凡圣贤证果德业成就发言成令一切不违譬如宰官华押信手书出岂有义理位当然耳若常人效而书之非惟不能取信于人亦乃负罪于己所书岂异而人实异也所言成就邪正皆有故天人修罗以及八部皆能说咒然所说之端各有其用或护坛场或护国土或治病患或伏魔冤如是种种皆依本经而取意焉此经神咒乃如来自说非余可比实无上不思议心咒也故心咒一宣则天龙毕集德位成就之谓也曷尝容思议于其间哉盖真言者非问答之可及非文义之可求出自妙心不期然而然求其所以然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矣。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护念是经于当来世后五百岁广宣流布此阎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庄严善男子善女人咸得闻之说魔事种种起而能不随魔事魔及魔民不得其便以受持是经故终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前文思益梵天劝文殊师利请佛护念斯经而文殊以谓无说无示欲何护念欲护念者即护虚空也何以此中文殊复请佛护念斯经一席之中前后相反如是耶盖前文谈理此中扶事谈理则一尘不立故无说无示无护念无得记直显真心也扶事即万法齐归故有修有得有发心有证道建立教门也故或废或立各有其缘苟非大菩萨其他熟能预焉。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汝今善听欲令此经久住故当为汝说召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鸠槃茶等咒术若法师诵持此咒则能致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常随护之是法师若行道路若失道时若在聚落若在空闲若在僧坊若在宴室若经行处若在众会是诸神等常当随侍卫护益其乐说辩才又复为作坚固忆念慧力因缘无有冤贼得其便者使是法师行住坐卧一心安详文殊师利何等为咒术章句。

  【注】所谓召请天龙夜叉之咒术者以如来心咒密宣则八部毕集惟命是从东吴主问大臣瞰泽曰三教孰为尊泽曰佛教为尊主曰何为佛教为尊泽曰儒道二教奉天而行不敢违天佛教天命奉行不敢违佛臣以是而知佛教为尊也观泽之言与此中如来说咒召诸天龙而下文诸天神等各各说偈护经如合符节矣旧谓咒者诸佛菩萨及诸鬼神名字呼名即至此恐不尽然耳何也咒云不可解若皆名字则胡云不可解乎应是秘密心印非他能解耳。

  郁头隶 头头隶 摩隶 遮隶 麑隶 梯隶 缇隶弥隶睺楼 睺楼睺楼堙婆隶 韦多隶 麹丘隶 阿那祢 伽帝 摩醯履摩那徙摩祢 婆睺干地萨波楼帝罗婆波 伽帝 辛头隶 南无佛䭾遮梨帝隶 南无达磨涅伽陀祢 南无僧伽和醯陀毗波扇陀祢 萨婆波祢麑帝隶弥浮提底萨遮涅提舍 梵岚摩波舍 多兮利师鞞波舍多 阿哆罗提诧提萨婆浮多伽娑呵(呼奈切)南无佛䭾悉缠斗曼哆逻

  文殊师利是为咒术章句。

  【注】惜乎文殊不问世尊此是章句如何是咒术管教如来目瞪口开信知四十九年不谭一字。

  若菩萨摩诃萨欲行此经者当诵持是咒术章句应一心行不调戏不散乱举动进止悉令净洁不畜余食。

  【注】余食者杂学也持咒者为治二障故不调戏等治烦恼障故不畜余食治所知障故所以于此二障钝根惟一利根具二以杂学入心意不能定专持神咒诸散自除二障圆泯一心清净是谓入道之妙门破障之勇敌也。

  少欲知足独处远离不乐愦闹身心远离。

  【注】上句独处远离者拣外境也下句身心远离者拣内识也古云绝凡圣路学离心意识参是此义也。

  常乐慈悲以法喜乐安住实语不欺诳人贵于坐禅乐欲说法行于正念常离邪念常乐头陀细行之法于得不得无有忧喜趣向涅槃畏厌生死等心憎爱离别异相不吝身命及一切物无有贪惜威仪成就常乐持戒忍辱调柔恶言能忍颜色和悦无恶姿容先意问讯除去憍慢同止欢乐。

  【注】前自应一心行至身心远离劝依真谛修出尘之上行也自常乐慈悲至同止欢乐劝依俗谛集无边妙利也依真为洁己之要节即俗为利他之妙门是二者皆不可偏废也。

  文殊师利此法师住如是法诵是咒术即于现世得十种力何等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择法故。

  【注】念力者如世尊证宿命通能记旷劫来事也慧力者获得法眼洞了一切差别法门也。

  得行力随经意故。

  【注】随所闻而修得相应力故谓之行力。

  得坚固力行生死故。

  【注】信解坚固随流得妙悲智双运六道常栖。

  得惭愧力护彼我故得多闻力具足慧故得陀罗尼力一切闻能持故得乐说辩力诸佛护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无生忍力速得具足萨婆若故。

  【注】前文云若佛不加威神力者则一切众生不能见佛亦不能问此中十种功德皆因持咒获得是此谓如来威神加被也显教则名言如来加被密宗但云持咒获得如是功德真言者皆自心之别号若能了悟自心则河沙功德无尽法门何所不该而云十种盖亦是如来之权数耳。

  文殊师利若法师能住是行诵持咒术现世得是十力。

  【注】此结显顿宗迥与渐乘不同三祇修证直下一念现前若肯自信元同本有。

  佛说是咒术力时四天王惊怖毛竖与无量鬼神眷属围绕前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须陀洹道顺佛教者我等各当率诸亲属营从人民卫护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护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经读诵解说我等四天王常往卫护是人所在之处若城邑聚落若空闲静处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属常当随侍供给令心安隐无有厌倦亦使一切无能娆者。

  【注】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果预圣道流故经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以六尘不入则六根绝偶六根绝偶则六识湛然根尘圆泯乃名护经经者即是自心魔者即是外尘内心若护则外尘绝娆故四天王先叙我得须陀洹道能顺佛教者率诸亲属护念持经而云我得圣果是知护心之象也以未得圣道则六尘多漏魔得其便苟悟自心魔尘不能入则外境何状心王若正则心数皆护故曰率诸亲属也城邑等动处也空闲等静处也在家即涉俗者也出家即出尘者也凡肯护心不论动静涉欲出尘皆不所妨也。

  世尊又是经所在之处面五十里若天天子若龙龙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鸠槃茶鸠槃茶子等不能得便尔时毗留勒迦护世天王即说偈言我所有眷属亲戚及人民皆当共卫护供养是法师。

  尔时毗留婆叉天王即说偈言我是法王子从法而化生求菩提佛子我皆当供给。

  【注】天王自称法王子者以其得证初果顺佛教者也然须陀洹有二种若顺真谛修证偏空是小乘须陀洹若依俗谛修证妙有是大乘须陀洹今天王应是大乘初果故名法王子天子证果即俗明真妙有之象也。

  尔时犍陀罗吒天王即说偈言若有诸法师能持如是经我常当卫护周遍于十方。

  【注】如是经者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故曰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如是而已古人云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空界常转如是经典百千万卷何止一卷两卷。

  尔时毗赊婆那天王即说偈言是人发道心所应受供养一切诸众生无能办之者。

  【注】上云持如是经此中云发道心二者言异意同也以众生无能办供者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众生所办供养不过世间四事行人持经是法供养供养诸佛故众生不预也法华云是真精进是真供养乃至国城妻子有所不及也。

  尔时毗舍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宝持七宝盖奉上如来即说偈言世尊我今当受持如是经亦为他人说我有如是心。

  【注】如是心者自持经而亦为他说之心也前来天王说偈之意但曰护他不曰自持其善未广此天子自持经而亦为人说利己利他善莫可加故世尊受记作佛广其意也。

  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从初所发意至诚求佛道世尊无见顶今奉此妙盖愿我得如是无见之顶相。

  【注】不特现前持经与人说法并我过去从初发心所有功德至诚回向愿求佛道不向余乘也所谓佛道者即无见顶相也如来顶上髻相自不能见离自见故肉髻所覆他所不见离他见故自他不及之地是佛道之归趣也佛道之归归于自心以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不见心故离自他见取喻佛顶也。

  我以爱敬心瞻仰于世尊愿成清净眼得见弥勒佛。

  【注】上以盖献佛而愿成佛道此以爱敬瞻仰因缘愿得净眼见弥勒佛也净眼者即法眼清净也。

  度智慧世尊即时以偈答汝于此命终即生兜率天从兜率下生得见弥勒佛。

  【注】既生彼天何不即见而下生乃见何也有二义故一者彼天有内外院故内院如宫城皇诸眷属所居外院如乡邑皇百姓所居若生外院不能面佛也如百姓不能见皇耳二者弥勒在天上秪名大士未坐道场不名佛故。

  二万岁供养尔乃行出家既得出家已净修于梵行贤劫中诸佛一切悉得见亦皆供养之于彼修梵行过六十亿劫汝当得成佛号名为宝盖国土甚严净唯有菩萨僧为讲说妙法寿命尽一劫若灭度已后正法住半劫利益诸众生。

  【注】弥勒佛出世时人寿八万岁故二万岁在家修行供养后乃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无明家今二万岁后出家者出世俗家也净修梵行供养诸佛者出三界家也受记作佛者出无明家也佛号宝盖者出生法宝覆育众生故也以天子持盖献佛故酬因答果始终不差矣持是实相之经离诸戏论垢浊故国土严净直绍大乘不谋小道故惟菩萨僧而无二乘也。

  尔时释提桓因与无数百千诸天围绕白佛言世尊我今亦当卫护能持如是之经诸法师等供养供给是经所在之处若读诵解说我为听受法故往诣其所又当增益法师气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尔时释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盖七宝庄严奉上如来即说偈言我常现了知世尊之所行亦当如是行求佛一切智。

  【注】如是行者行无所行也行无所行是佛之行了知求佛智者当行其无所行也。

  世尊于前世无佛不施与我当随此行亦舍诸所有。

  【注】此释如是行者舍诸所有外极财宝内尽身命乃至有为无为世出世法一切舍却是谓无所行之施故曰无物不施。

  我今法王前受持如是经当数为人说以报如来恩。

  【注】华严偈曰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盖为如来出世传法度人是其本怀故自能持经亦复与说劝人令持是则报恩其余非所预也。

  若爱念是经是即与我同我当供养之为得菩提故。

  【注】他人持经于我何有而起供养守护耶盖为持经之人当得菩提是一切众生之救护故以一切菩提皆从此实相心流出故能持此心必得菩提故。

  世尊声闻人不能守护法于后恐怖世我当护是经。

  【注】声闻不能护者怖苦心切取证心重不能随逐生死护持是经也菩萨视生死如园苑于后堪能耳。

  世尊安慰我又断诸天疑我今当久如得佛如世尊佛通达智慧即时与授记汝后当作佛如我今无异过后千万劫又复过百劫尔乃得成佛号曰为智王。

  【注】佛常说法令人速出生死而天子不厌生死常处末世护经是诸天所疑故请为决我今如是护经久如成佛耶即与受记者是安慰天子亦是断诸天之疑亦是破二乘迷定之执也前善宝天子依俗谛向道故献七宝盖此中从真入俗故曰真珠盖而严以七宝真不碍俗迥超三乘为智中王故佛号智王也。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舍禅定乐往诣法师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说是法者所以者何从如是等经出帝释梵王诸豪尊等世尊我当供养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应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供养。

  【注】前云持经为得菩提此云持经出生尊贵是知世出世法莫不皆从此心之所流出也。

  尔时妙梵天子即说偈言比丘比丘尼诸清信士女其能受此经是世供养处乃至有一人能行是经者我要当为人演说如是经敷众妙华座高至于梵天于此座上坐演说如是经。

  【注】凡世间所供养处有受行是经我当敷座劝请说法令慧命不断也。

  若于恶世中所从闻此经应发希有心踊跃称善哉。

  【注】此经有佛世时尚多疑谤况后恶世得闻者乎。

  若无量世界大火悉充满要当从中过往听如是经。

  【注】既发希有之心当生难闻之想则刀兵在前虎狼在后大火满中略无畏忌直往听经昔者汾阳沼公出世慈明圆法华举[征-止+艮]耶觉大愚宽等六人结友因直五戈间阻假装兵五混伙队中草宿露行乃往参即俱获法利流芳千古为后学之良鉴也。

  能开佛道经若欲得闻者积宝如须弥应尽供是人。

  【注】此拣胜也欲得闻经未及历坐预听应受供养如是其能闻能持能行能说功德转胜又可知也此三天子前二依真俗二谛之间护念持经惟真与俗皆方便建立故有受记作佛等后一是依中道第一义谛闻经护念故不闻受记作佛等事也以第一义中无成佛无不成佛无受记无不受记故曰妙梵。

  嘱累品第二十四

  【注】嘱曰嘱付又曰嘱托累曰累烦佛念末世无闻众生故以此无上大法嘱托烦累诸大菩萨诸大弟子于未来世不拒生死不厌轮回弘宣是经使得发心不断慧命若有受持读诵必以神力护持使得成就远离魔障也。

  尔时世尊现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军众来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与眷属今于佛前立此誓愿是经所流布处若说法者及听法者并彼国土不起魔事亦当拥护是经。

  【注】梵语魔罗此云障碍以恶心障碍佛法故如来于嘱累之首先现神力令魔降伏立愿护经其余不足为碍也然魔有多种要而言之不出五种曰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欲魔睡魔等欲魔睡魔等皆五阴烦恼所收属于内心鬼魔境魔等是天魔所收属于外境据事则魔及魔军见佛神力发心护法应是天魔据理则魔及魔军应是五阴如来者自心也神力者妙用也心展妙用则五阴烦恼皆是菩提故曰心邪则种种法邪心正则种种法正此经直显自心不同余经滞事是知即是自心也。

  尔时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师利言如来今护念是经利益诸法师故是经在阎浮提随其岁数佛法不灭。

  【注】金色光者真智光也照此世界者即此秽土以成法性土也告文殊师利者惟此根本行人能证此法性光土也显此身土即秽而净无别有净无别有净故不必厌此忻彼留身此土护念持经此所以成其嘱累之意也。

  尔时会中众生以一切华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愿使是经久住阎浮提广宣流布。

  【注】华表因行香表信心末香即微细信心也以无行为行则广收一切诸行故言一切华以无信心为信心妙尽一切信心故言一切香以此真实信心及称彼无相梵行堪趣佛果故言而散佛上以因趣果之象也。

  于是佛告阿难汝受持是经不阿难言唯然受持阿难我今以是经嘱累于汝受持读诵为人广说。

  【注】如来于菩萨中告文殊师利者方等会中以文殊为长男堪绍家业故李长者以文殊配艮艮为足有导引之能故嘱末世护经提携后学故也于声闻中嘱累阿难者以阿难为总持弟子结集法藏使其流通故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经读诵解说得几所功德佛告阿难随是经所有文字章句之数尽寿以一切乐具供养尔所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养是经恭敬尊重赞叹其福为胜。

  【注】常经所叙持经功德出过河沙七宝尘刹二乘乃至供养诸佛皆可数知岂此不及余经耶不尔何以功德优劣如此哉盖此所有文字章句皆即如相如无有尽福德亦无有尽较彼河沙七宝万分不足为喻盖此经顿教不立数量但随文字而已。

  是人现世得十德之藏何等为十见佛藏得天眼故听法藏得天耳故见僧藏得不退转菩萨僧故。

  【注】僧名和合了一切法本性元无和合故得不退转若不达法性执有和合是则凡夫非菩萨见也。

  无尽财藏得宝手故。

  【注】宝手者菩萨登初地已百万阿僧祇香华楼阁幢幡宝盖乃至金银七宝诸供养具皆从掌出故乃至地地增长故曰宝手。

  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属藏得不可坏眷属故。

  【注】世间眷属有会有别出世眷属常相聚会净名云一切尘劳皆吾眷属也。

  所未闻法藏得陀罗尼故忆念藏得乐说辨故无所畏藏破坏一切外道论故福德藏利益众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佛说是经时七十二那由他众生得无生法忍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数众生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摄一切法亦名庄严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问又名文殊师利论议当奉持之。

  【注】此中连举四名前二属法后二属人法中二者初则收无量为一真空之道也次则彰一为无量妙有之道也是二者皆吾一心本具不可偏废故兼举为名也人中二者初则依方便智立其名次则依根本智立其名是二者始终相成递互为缘缺一不可故兼举也。

  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萨长老摩诃迦叶慧命阿难及诸天众一切世人受持佛语皆大欢喜。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