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8 册 No. 0334 楞伽经心印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五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䟦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二示圣智照明诸地。分四。

  △初列三种意生身。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三种身。从初地至佛地。分别所证。三昧乐正受。为初地至七地。觉法自性性。为八地至十地。种类俱生无行作。则金刚地最后所证法身。如摩尼珠。随类对现也。此三种可配三观。三昧正受。奢摩他摄。觉法自性性。三摩钵提摄。种类。圣种类。一切佛自性影现。不可思议。即中道禅那摄也。觉自心现者。三观一时具足。此自性三德。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同权始。一位不知一位。然随地深浅。不妨各有亲证。所谓圆融不碍行布也。

  △二示七地以上身相。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自初地至四地。断见惑尽。自五地至七地。断思惑尽。大乘觉自心现。所断二惑。虽不同二乘见有实法。味着三昧。对治生死。然从识浪转变。觉自心现。悉无所有。自心寂静。瞥尔现前。所有三昧。皆从了因。所谓安住心海。无有受乐也。

  △三示八地身相。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第八地见法无我。觉自心现一切境界。悉如梦幻。即以自觉照了。身心转变。顺性起用。入如幻三昧。及无量三昧力通。现一切水月镜像身。如意自在。遍诸佛刹。深达法性。非有非无。不由造作。自然具足庄严也。

  △四示佛地无行作身相。并颂。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唐译云。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者。谓证一切如来所证自性法身。如摩尼珠。随五色现。如来自性法身。亦复如是。随众生心。对至即现。如来无有心念。此由百劫悲愿所成。亦自性法相。法尔如是。惟佛一人。方能圆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魏译云。我乘非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偈显如来自觉圣智。离诸乘相。非言说到。非一切谛。非一切解脱。亦非无所有境界。此正显示第一义。自证自知。大乘法门。入此法门。自然得三种身。庄严自在。不勤功用也。

  ○上二示圣智照明诸地竟。三示方便善内五行。分六。

  △初因大慧问。列五无间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坏众僧。出佛身血。此五无间业。定得无择地狱报。然佛亦有时云。亦有行五无间业。不得无择狱。故下发明也。

  △二示二根本断。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爱。十二缘爱支。以能润生。故曰更受生贪喜俱。有养育义。故曰如缘母立。无明支。以能发业。名之为父。贪爱母合无明父。即入六处聚落。成后有身。此二为生死因。故曰根本。断二根本。即名害父母也。

  △三示诸法究竟断。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罗汉断十正使。未断习气。谓如鼠毒发者。如鼠啮人。疮虽已愈。遇雷复发。喻罗汉断内色。未断外色。故遇缘摇动也。证自觉智。习气顿除。所有如鼠毒发一切诸法。皆悉永断。名害罗汉。

  △四示诸阴究竟断。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色受想行识。乃诸阴异相。五阴和合。积聚生死。所谓集也。若能断之。即名破僧。僧和合义也。

  △五示七种识断。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唐译云。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心。究竟断彼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八识有觉不觉二义。不觉外自共相皆自心现。则觉为七识我相。以八识见分妄觉。即七识我执。此谓七识身。唐谓八识。同此旨耳。若觉自心所现。即能以无作无相无愿。安住不觉寂静心海。所谓三解脱无漏恶想。断彼觉身也。合此五行。是为证于正真实法。故名无间等也。

  △六示外无间行。并颂。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对前五种无间。故云外无间也。余三等神力所化。为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如律中所犯。悉属权示。调达处地狱如三禅天乐。卒为世尊授记。未有一向作无间业不得无择报也。除觉自心现。谓除此人现生觉自心现。顿离根器一切能所妄想。则业性不在内外中间。如自心然。业性亦尔。不。则遇善知识教令除灭。即得解脱余趣。如阿阇世。即在佛前获无根信。破坏恶心。非谓更待余生也。以本生若舍。则因果难逃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魏译云。了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觉为佛性。然在众生迷中了境。则为妄觉。是所应断。亦可谓出佛身血也。罗汉诸使不现。而曰诸使为罗汉。省文耳。

  ○上三示方便善内五行竟。四示圆满佛觉。分四。

  △初示佛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三乘同一知觉之性。而不同知觉。以知觉差别。故所证亦差别耳。如来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如其性而知。无有别知。如其性而觉。则无不觉。无有别觉。则无妄觉。无不觉无妄觉。是谓真如自性。清净无翳也。觉有人。觉有法。此由不觉自性。而起妄觉。觉有自他。是为人相。觉有自性他性。是为法相。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人法二我。当下释然矣。二障。谓惑障智障。惑谓见思二惑。智谓所知。二惑空时。能空之智。与所空之理。毫厘未尽。此障未忘。至十一地。犹有二分极微细所知愚。如隔縠纹。唯佛能了。总之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一时顿了也。二种死。谓凡夫分段生死。三乘变易生死。变易。谓因移果易。离三界分段生死。犹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也。四住烦恼。感分段生死。无明烦恼。感变易生死。二死既离。则二烦恼断。四住。三界见惑为一住。谓一切见住地惑。即三界分别见惑。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着三界也。三界思惑。分为三住。谓欲爱住地惑。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着。色爱住地惑。即色界思惑。由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舍离。有爱住地惑。即无色界思惑。由不了此惑。住无色界禅定。不能舍离也。无明烦恼。指根本无明。谓迷如来藏。不觉发业。此烦恼。二乘不知。即大乘菩萨。断惑未尽。犹居实报。唯佛能了。然亦如其性而觉。无有别觉。则一时顿了。故曰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我说一乘也。乃知一乘。即知觉性。知觉之性无异。性之知觉不同。由此不同。故所证亦别。此二乘不觉自性。妄有所觉。是为别也。然妄觉元虚。真性常住。觉妄即真。知真妄灭。亦究竟无二耳。

  △二示如来字语身法四等。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此疑始本二觉。既有差殊。法报化身。岂无同异。故有此问也。不知由本有始。始如其本。法生报化。报化如法。一道平等。始终无二。华严论云。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证自觉圣智者。自然不疑古。不疑今。不疑人。不疑我。不疑因。不疑果。不疑根身。不疑器界。不疑有情。不疑无情。不疑一。不疑异。不疑现成。不疑作起。一切不疑。方始证知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以四等故如来于大众中唱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此如来权实互显之答。证自觉圣智者。自知自证。无可说示。权为指陈。故曰权。亦可即此冥会。故曰实。所谓权实互显也。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字等。字即名字。三世如来。皆名为佛也。字自性。谓佛字所显觉自性义。亦无差别也。语等。古注谓西域声有八转。一体。二业。三俱。四为。五从。六属。七于。八呼。如来于此八转。各具八德。一调和。二柔软。三谛了。四易解。五无错谬。六无雌小。七广大。八深远。故有八八六十四相。然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亦云。佛告寂慧菩萨。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六十四种殊妙之相。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狮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污染。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合此参观。极音声微妙殊特。故三世如来语等也。迦陵频伽。鸟名。声过众鸟。取以为喻。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如来法身有二种。一理法。谓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有不遍。生佛皆同也。二智法。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本觉清净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由智所现。故名智法。色身。即报身。亦有二种。一自受用身。亦名圆满报身。谓自己修因之所感。称性受用。种种法乐。自在无碍。身土不离。故亦名自受用土。亦名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历无数劫。修习无量善根所感。周遍法界。为自受用。诸大菩萨但可得闻。而不能见也。二他受用身。谓他机之所感见。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众。受大法乐。进修胜行。随宜而现。土亦如之。令他受用也。种种差别色身。即化身。亦有三种。一大化。谓千丈卢舍那。所被大乘菩萨。或现八万四千相好。或现微尘数相好。遍满虚空。二小化。谓丈六金身。三十二相。所被小乘人天等机。三随类化。谓如顶生转轮圣王。及释提天帝。善眼大象。鹦鹉猿鹿等。随类而入也。约此报化。皆色身摄。从智法所得。迷理法。即为妄觉。随妄觉因缘。而有三界十二类身。悟理法。则转妄觉为始觉。以始合本。成根本智。以根本无作智力。感发悲愿。一切报化。任运成就。此三世如来无二无别也。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择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为三十七品。此大乘三十七助菩提法。摄无量阿僧祗助菩提法。是了因。非作因。大般涅槃经云。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从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三世如来用此了因。成就第一义自觉圣趣。自度教他。等无差别。合此四等。故如来于大众中唱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秘密之旨。庶几藉是冥会耳。过此以往。无可说示。惟证相应。岂尽思度量之所能测欤。

  △三示佛觉自证。不可说示。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如来自成佛以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者。示人离言说所说。得第一义自觉圣趣也。前言四等。此言不说。是四等犹为称性之谈。非自证境界。到自证处。始知言说不可显示。故曰不说。缘自得。即指智法。本住。即理法。理法。有佛无佛。法性如然。智法。千佛万佛。同一智证。俱非言说妄想觉境界也。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无增无减。究竟境界。谓此根本智证。如其性然。不可增减。究竟圣乐所行之处。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能诠所诠。一切境界之相也。字二趣。谓能诠所诠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理法本住。同于法界。如金银等。虽在矿中。金性不易。如古城道。及种种乐。非由今作。故知本觉自性。圣凡同具。依不觉而成三界。依智法而圆三身。非有非无。如幻如?。唯证相应。三世如来。同此秘密。都无所说耳。

  ○四示佛觉境界远离二边。分四。

  △初示世间有无二计。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此有无二计。皆指正法堕外道见者。然侧重计无。谓依傍圣教。破坏正法。莫此为甚。展转发明。悬鉴后世。令修行者知所择法也。依有。谓因色心等法。目前现有。计诸法自性。作远离想。依无。谓因色心等法。无常变灭。计诸法非性。作寂静想。此皆不离离相也。

  △二出有无二计因相。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世间诸法。从因缘生。遂有离蕴别有舍妄求真之解。此由不知自心所现。妄见因缘。即是无因也。此计有者。因于圣言。妄计实法。终不如计无之害尤甚也。如来所言贪嗔痴无性者。以贪嗔痴心。但因不觉。初无一定之性。正示人当下瞥然。迷妄顿息。所为不取有无也。彼外道受贪嗔痴性。现在有中。然后妄想计着贪嗔痴性。原非有性。推其妄计以为非有性者。徒见性相寂静。遂附圣教。谓如来声闻缘觉不取有无。不知一切性相。本虽寂静。然受有之心。现在流转。此妄想计。非自觉智。自觉智者。觉所现境界。由迷自心。妄有所现。妄现非性。因迷而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心境内外。应时清净。楞严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从何立。此显秘密旨趣。三世如来。同一心要。千载悬示。乃今自负心宗。妄谈无碍。何不取此细味。生大惭惧也。

  △三斥计无。能坏正法。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再申计无者。自附正法。谓如来亦说贪嗔痴性为不可得。使无智众生。疑谤正法。以明其为坏也。岂知贪嗔痴内外不可得者。以贪嗔痴本无自性。因迷妄现。故曰无身。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是为无取。非如来声闻缘觉同彼坏说也。如来明见自性。妄想不生。既无能缚之心。亦无所缚之境。能所俱捐。方名解脱。若有所缚之境。必有能缚之心。所谓缚因。缚因未断。妄计为无。说名坏者。即此计无有相也。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唐译云。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人见。即有见。宁取者。谓其蔽止于人天。不若计空之荡灭因果。诬罔正法。流毒无穷也。堕自共相希望者。谓一切色心诸法。所有自相共相妄想境界。现堕其中。起乐欲想。不离缚因。所谓不达心量。徒见外法无常。阴界变灭。以为空无所有。而不知其莽荡招殃也。离文字相妄想者。原夫觉自心现量。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离文字相。盖自其直达心源也。彼不知自心现量。借口远离文字。徒背圣训。恣意荒唐。此乃破坏心器。随顺妄想。适以自坏坏他。灭佛种族耳。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离有无二边。觉自心量。平等寂灭。不取境界。乃真如本有。圣贤所行。非灭无所有耳。此上二偈。言平等心远离有无境界也。下一偈。无种而生。谓计有。已生还灭。谓计无。此因缘有无。同于外道。谓非如来教法也。此下三偈。言因缘集生。谓依法性。则无佛。无生。无外道。无人我。因缘集起。始有差别。法华所谓无上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也。苟有集因。而复言无。则堕外道邪见。此由不知流注生因。妄计有无。若知心本无生。因迷似有。悟本无生。则亦无灭。本来空寂。性相一如。不取生性。有无皆戏论耳。

  ○上四示自觉一乘。照明诸地。善断诸漏。圆满佛身。不堕有无竟。五示宗说二通。以善语义识智之用。拣别愚外。扶进自他。正法解脱。分三。初示宗说二通。远离妄想计着。分二。

  △初示宗说二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自性诣极为宗。圆融不二为通。随机显示。不滞权教。所谓说通也。菩萨得此。自成成他。不堕魔外觉想境界。此为当学也。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缘自得胜进相者。自。自性。自得其性。最尊最上。即所证根本智也。缘此根本智。远离言说妄想。究竟无漏觉地。所谓佛性为因。涅槃为果也。此自觉宗通。圣乐所行。智慧明达。降伏一切。一切不能降伏也。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九部。一修多罗。翻契经。二祗夜。翻应颂。三伽陀。翻偈。四伊帝目多。翻本事。五阇多伽。翻本生。六阿浮达磨。翻未曾有。七优陀那。翻自说。八毗佛略。翻方广。九和伽罗。翻授记。不言十二部者。谓大乘诸经。直说大法。不假因缘。唯谈圆理。绝诸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故无三部。然亦具有三部也。此九部经。皆方便随机。显示所入。不离自性。真俗圆融。度脱诸见。非有实法。故曰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第一偈。言正法宗说。皆缘自性自觉。所有言教。惟达此旨。当善分别。莫随觉想也。二三偈。谓愚夫妄想。非真实性。不可解脱。唯观生灭。增长二见。颠倒所成耳。四五偈。谓此自觉真谛。唯一无二。但于自觉体上。无增罪垢。即为涅槃。然世间垢妄。一切色心诸法。犹如梦幻。虽有贪嗔等毒。亦当处无人。现在诸阴。皆从爱生。总不可得。若能知此。则直下顿离。见本实性耳。

  ○二示穷妄想生相。以显第一义。分四。

  △初因大慧问。示妄想生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着我我所生。

  此穷妄想生相。将以发明第一义不生妄想也。大慧问不实妄想相从何而生。世尊云。因种种义。不实妄想生。种种。谓一切色心等法。及圣凡一切真妄名相。此诸法相。无有自性。离有无。离四句。依此而生妄想。故云不实妄想。此但言不实妄想依此生起。下乃言妄想不实之故。以答何法不实。何法中不实也。能摄所摄。即妄想体性。谓此妄想。由不知种种义皆自心现。堕有无见。增长外道习气。熏发心王心所一切妄想。起能所计着也。原世尊所答。只指不知自心现量。为妄想根由。若所依种种义。虽现起种种不实能所有无诸见。然此种种义。悉无自性。本自离见离相。当下即为第一义。故知同此种种义。一为种种义。妄想依起。一为第一义。妄想不生。此下文之所难明也。总之觉自心现。即妄想不生。不觉自心现。则妄想依起。非以种种义离性离见。而为妄想有无差别。不可不细察耳。心。谓八识心王。数。谓五十一心所。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八识各具也。

  △二难妄想一生一不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着。妄想生。摄所摄计着。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着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非计着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此牒世尊答词。而独出外种种义。及有无见相。皆当下性离。见相不可得。而世尊乃谓妄想依起。第一义。根量宗因譬喻。亦当下性离。见相不可得。而世尊乃谓妄想不生。同一离性离相离见。一谓种种义有无妄计。一谓第一义妄想不生。将无世尊亦堕邪论。谓一计有生。一计无生也。不知外道所计。与圣教所说。虽一切性相。悉不可得。诸见顿离。然由觉自心量。一切俱息。与不觉自心量。而以为一切不可得者。毫厘千里也。今天下所言心宗者。谓一切不可得。自在无碍。皆不出妄想心量。随觉想流转。犹嚣嚣自命。以为发明自心。一切性离。世谛第一义谛。无二无别。不知现取有性。而后言无。与不取有性。平等寂灭。此为觉自心与不觉自心。真伪之别。学者不可不谛观也。

  △三示觉自心量。妄想不生。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着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着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非妄想一生一不生。谓有无妄想不生。此直指觉自心现量者。一切有无妄想不生也。今现在有中。而谓一切性离。一切不可得者。此妄想计。觉自心现量。都无此想。所谓不取有性。平等寂灭也。愚夫于种种相。事业现前。计以为有。与计为无。皆妄想流转。不觉自心现量。动念息念。皆归迷闷。故曰欲得远离我所诸过。须觉自妄想心量。觉一切妄想。悉由心现。所现不实。自心想离。即得转彼不觉身心。随自觉智。照明诸地。到如来地。一切五法自性。皆为戏论也。妄想。依种种不实义计着。第一义。由知如实自性。自体解脱。妄想不生。此为决定也。

  △四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着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此言一切世间。从因缘生。不知缘生。妄计有无四句耳。然此世间直下实无四句可得。皆由愚夫妄想。不达此理。若能如是谛观。始知一切无我。自性不生。悉从缘起。缘起亦无。作与所作。俱无实性。当下顿离也。事不自生事。事。即果事。谓果必待因。因成于果。无自生性也。总之初心不觉。不能自主。误随因缘。似有生灭。愚夫不知。妄计有无。觉即顿离。本无实性尔。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上言世间缘生。缘生无性。此乃出觉自心量者。但能离攀缘所缘。直下无心。便合心量。谓此心自性。本无能缘所缘。究竟圆妙。若于心外。稍有取着。便堕妄想。非本现量也。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上言自性心量。一切性离。当体妙净。此言五蕴施设。若人若法。乃至相与无相。生与无生。我与无我。能修所修。悉皆平等。无有实性。以显唯有心量自性。此外别无也。世谛施设。谓人相。诸阴施设。谓法相。四种平等。谓相。因。我。修。相。即五阴之相。五阴无实。则相与无相平等。相必有因。因。即四谛中集谛。谓五蕴生因也。果相既虚。则生与无生平等。因果相生。具有我义。因果不生。则我与无我平等。了我非我。是之谓修。了无所了。则修与无修平等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此言世俗心量。由习气所转。妄生分别。似有外境。觉此。则反为自性心量也。外现非有。谓非别有。由心妄见。根身器界。所现唯心也。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唐译云。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诸见。谓人法二我见。想所想。谓能想所想。离此则得本自心。而非新得。故曰无得。心量现前。不取有性。则生因俱断。故曰无生也。有无二法。四句所生。四句既离。即当下解脱。如如空际。涅槃法界。皆指心量真净圆满。乃至种种意生。体用俱妙。总言自性诣极也。

  ○上初示宗说二通。远离妄想计着竟。二示语义识智。以显宗通之用。分五。初示语义。分五。

  △初因大慧问。先示语相。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

  语。即如来所说三乘一乘之言教也。义。即第一义圣乐行处也。第一义圣乐行处。言说所入。入第一义圣乐行处。即能远离一切言说妄想觉境界。因语入义。所谓照了。而非依语生义。反堕觉想也。先别语义二种体相。然后谓以语入义。如灯照色。非灯即色。此宗通者显示宗趣。借言说入。不可依言说计着妄想异相耳。妄想习气。和合咽喉七事。成语体相。此依世间而言。若圣言教。则第一义妙心。善为显示。故下有语不异义。因语辨义。以语入义。所谓了义教也。夫妄想习气。与第一义妙心。体一名异。总由迷觉所转。故知宗通显示。言说所入。非妄想境界也。

  △二示义相。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此示义体相。而不言何者为义。但云离一切妄想言说。是名为义。盖欲人于离言说妄想处。得所自觉也。缘此自觉。始能于独一静处。顿了闻思修慧。回向涅槃。所谓转习气身。全为自觉境界。以自觉妙慧。照明诸地。上上增进。不由于他也。此于义相。以见如来第一义妙心。善为显示。而能令人因语辨义。以语入义。所谓语不异义。下文乃申言之。

  △三示以语入义。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唐译云。因言语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此正申明宗通显示所入。所有章句。皆为了义。故善语义菩萨。观语知义。为非异非不异也。异则不因语辨义。而必以语入义。到自证处。离言所得。乃知一切言教。照了心源。离一切言说妄想境界。众生习气所覆。不能因语知归。反缘言说。随有无计。非圣教过也。

  △四别依语取义。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着。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唐译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谓愚夫不能因语入义。于诸法自体不生灭等第一义中。无所照了。反依言说。计着所说觉想境界。堕于有无。是异于诸法自体第一如义。而起建立。所有妄计。如依于幻。起诸分别也。故知一切诸法。皆第一义。圣凡同现。迷觉攸分。觉自心现者。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亲得法体。始信日用无别。如彼天人。同一食器。随福凉厚。所见各异耳。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此言外道依言说妄想。建立有无。此邪法因见。固当堕矣。然二乘谓阴中无我。虽不如即阴是我之妄想。而不知无我亦非第一义也。凡外不分迷觉。滥妄为真。二乘对治邪执。弃真同妄。此皆不达本具之性。不离妄想而见真实。若必离妄。何异滥妄。故曰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谓二乘无我。不为真实也。故知一切真实之法。本无自性。所有净秽。皆由见生。但除不实之见。则真实现前。所谓第一义如实本际。默契相应。无有取舍。此自通境界。非无所有。而非言说妄想之所能诠。末偈所为微示欤。

  ○上初示语义竟。二辨识智。分三。

  △初示三种智相。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着。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一切众生不得缘自觉了。皆由不达智识二相。以为是智。而实是识。成增上慢。如来所为反覆显示也。三种智中。世间智。指外道。亦言智者。以外道自谓智者也。二乘达诸阴无我。犹执阴法。而不知皆自心现。所谓随自共相希望也。诸佛菩萨觉自心现。达一切法。悉无所有。离有无生灭。自性如如。所以如来地人法双忘。缘自得生。不与外道二乘有无自共希望较胜也。

  △二示识智差别。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不觉自心现。妄见一切法生。妄见一切法灭。觉自心现。所现唯心。无有生灭。此智与识所由分别也。依此生灭。计有无相。与有无因。为识。故能超此。即为智也。长养。生义。于一切法而作生因。为识。于一切法而作了因。为智。如来所有三十七助菩提法。及六波罗蜜。一切无量波罗蜜。皆为了因。而非生因也。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生灭。即迷真缘集。谓诸凡外迷自真性。所起一切生灭缘因也。自共相。即滞真缘集。谓二乘滞于法执。不达真性。所起一切自共相厌离缘因也。不生灭。即自真缘集。谓始教菩萨见自真性。不离真际。所起一切不生灭菩提法因也。知此三种。方名为智。能知三种。知非三种。所谓一切智智清净也。无碍。即华严四无碍义。谓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无碍真诠。稍有矜重。即堕识心。三事。谓根尘识也。了知根尘皆内识变似。无有根尘可得。一切分别。即无分别智。所谓随顺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相。即一切色心等相。觉自心现。无有诸相可得。谓不得相。此皆自觉圣智境界。如水中月。非有非无。非出非入。不可显示。唯证相应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魏译云。无相及胜境。是慧所住处)。

  此分智慧。智。约觉了自心。不循分别识心摄受。指根本智也。慧。约差别。得一切处。无差别智。入普贤法行。任运庄严也。缚境界。谓为一切生灭诸法所缚。觉此缚境之心。本自圆净。但由妄想。悉不可得。亦根本智摄。觉则能了。了无所了。至无相处。转转增胜。亦差别摄。无相。谓八地境界。胜。即如来地也。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此即心意意识。而得如来清净智。非二乘所及也。心意意识。当体全空。但能离诸分别。得无分别法体。即能入寂灭忍。至如来清净智地。以如来清净智。悉从无分别法生。无分别法。即善胜义也。此善胜无分别法。即思惟分别之体。迷故依体起妄。觉故体合想停。本住现前。心行顿尽。是为无分别最胜义谛也。五忍。伏。信。顺。无生。寂灭。自三贤以至佛地。浅深所证。寂灭忍。为第十法云。等觉。及妙觉佛地。诸惑断尽。共此忍摄也。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三种。即长行知生灭等之三种也。此三种之能知。即如来真实清净智体。因妄思惟。起诸摄受。即摄受诸法耳。与摄受不相应。即属二乘。若达法性无所有。则摄受顿离。便同圣智。故知二乘但于无所有。妄生计着。遂成心量。超此即当下清净。非更别有如来智也。

  ○三示外道转变不离识妄。分二。

  △初出外道转变名相。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外道九种转变。因四大蕴身。及一切世间有为诸法。目前现见因果。生灭。成败。苦乐。种种变迁。实有如是。着为定论也。不知自心所现。如金作器。金无器性。器非金外。非一非异。非有非无。迷故宛然。觉故如幻。识论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如来示此。虽出外道妄计所由。亦为天下后世一切众生及修行者。捐除目前戏论之障。以达自心所现。实无自性也。形即蕴身。身有六道流转。相有妍媸不定。形相有因。因具果成。老少之见屡迁。苦乐之性顿易。所生之缘分明。缘生之法了别。能所既具。生事俨然。此九种转变。外道依之。成有无因见也。再举形事。括尽九种。以金器为喻。离金言器。与即器言金。非即非离。即即即离。同於戏论。悉由妄想。此亦识摄也。

  △二示转变无性。皆由识妄。并颂。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再举一切法。如乳酪酒果等现见转变。以见外道依此。而起转变妄想。然实一切法无转变性也。乳无酪性。果无酒性。因缘变易。若有若无。皆自心现。而无自性。如见梦幻一切色相。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凡愚不知。以为自修习生。妄见实法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乾闼婆城。

  见四大诸根。有形处时转变之相。及中阴身渐次生长。皆妄想。非明智也。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非有非无。非一非异。诸佛如来。决不于缘起有无。稍生分别。如彼妄计也。现生谓前阴。后生谓后阴。舍现生。未至后生。中有身现。谓中阴也。

  ○上二辨识智竟。三别依语取义。成深密执。分五。

  △初大慧请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译云。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于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法。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着)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此领缘言说义计着。欲世尊发明得言说所入第一义圣乐行处。以趋究竟。不堕岐路也。缘言说义。所执深密。觉想不断。故云相续。二乘一乘。共有此障。所谓法执。如因圣教所云五蕴无我。二乘缘此入无我观。证人无我。以为实有五蕴之法。实有所证无我之法。此障至七地未入八地。尚不能免。若法无我微细所知。则佛地始尽也。所知。即所证之空理。能证之空智。稍存所了。则于第一义圣乐行处。尚未圆满。此盖穷相续细相之尽。然菩萨若能善解方便。亦不堕言说妄想觉境界。而得解脱总持觉慧。以此觉慧。游行一切佛刹。神通变化。卒能乘十无尽愿。如日月摩尼四大十方圆照。无住无著。历一切地。离诸相见。达如幻之法。究竟如来身土。然后随众生机。而为引导。如己所解。顿除有无生灭。超一切言说妄想相续也。故知外道二乘。皆由不善方便。执于言说妄想。不能发明解脱觉慧。此智与识之所由分。迷与觉之须拨转。大慧请意。关棙固自微耳。十无尽句。华严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此十句有尽。则我愿有尽。以此十句无尽。故我愿无尽也。一众生界无尽。二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如日月摩尼四大者。日月空行无依。摩尼随方色现。无有自性。地水火风。周遍法界。无有妨碍也。

  △二出十一种相续深密。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相。即二乘所执五蕴法相。及十地法无我智相。皆相也。缘。即因缘。亦二乘所执。及缘自觉了。稍有所依。皆法缘也。性。犹法也。性非性。生不生。灭不灭。乘非乘。为无为。皆世间出世对待所执。地地自相者。地地俱无实法。华严一地即具诸地。又诸地各入一地。如帝网珠。互相摄入。无有自性。若有所证之地相。便有能证之自相。所谓自妄想也。有无品。即前依有。及受贪嗔痴性。而后言无。皆依圣言。成增上慢。破坏佛法。同于外道者也。三乘一乘。亦圣教所说。不知方便。因言取义。执为实法。悉相续摄也。

  △三示相续深密自坏坏他。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着。

  承上广推。更有余无量种深密执着。自缠缠他。此皆依言取义。妄生异相。以为秘密。自坏坏法。为众生障。深可怜愍。如来所为太息也。

  △四示诸法寂静。远离相续及不相续。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又为计不相续者发也。得自觉第一义。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相续与不相续。悉成戏论。所以然者。为觉外一切法。无有自性。由自心现。如幻如梦。悉无所有。如实观察。觉自心量。有无俱泯。纯一寂静。无相续相。故亦无不相续相也。若有缚有脱。皆堕不如实觉知。非一切法自相真如。一切法自相真如。有无有。无有主者。此为自觉第一义。内外相应也。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废。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愚夫有三种相续。二乘依此相续。证不相续。成不相续见。故如来特诏之曰。相读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也。贪嗔痴。即相续之因。此因从无明不觉。是生见相。人法宛然。烦恼依起。由是爱及来生。与贪喜俱。以此相续。遂成五趣。二乘虽断相续之因。而不知无明不觉。悉同梦幻。误为有可断相。所谓法执也。三和合缘方便计着识生者。三和合。谓根尘识。此识虽该八识。然于此取义。则唯七我执识。以此识。二乘唯断人执外我。此外我断。无摄受者。则三界生因自断。以无明未断。见分内我犹存。内我即法我。由有法我。故于生因断时。作不相续想。非真解脱。若七我内外俱断。见大乘三解脱门。则一切相续不生。二乘作不相续相。犹是因说取义。此之相续。更为深密。至证解脱。方能永断也。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无愿尤二我真药。故入此门。则一切法寂静耳。

  △五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偈意谓但入真实第一义。则相续自断。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也。愚夫现在相续缚中不善观察。依说取义。妄生异相。欲求解脱。反自缠缚。皆由不得第一义自觉也。

  上三别依语取义。成深密执竟。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心印卷五

  音释

  杀

  (式至切)。

  啮

  (鱼列切)。

  縠

  (胡谷切)。

  涩

  (色入切不滑也)。

  嚣

  (叶骄切自得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