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8 册 No. 0332 楞伽经参订疏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唐译云。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此承前惑乱如幻意。以明非幻。不可以喻其妄也。古注云。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为执着诸法如幻相故。言诸法如幻。为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诸法如幻也。○按魏译可解。大意为以种种惑乱。作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为以种种差别异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此蹑上意为问。盖以幻相观察诸法。则不见种种异相。若以惑乱诸异观察。则不离颠倒见矣。然以幻相观者。亦未离过故。下文独难幻相见者)。

  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

  (魏译云。若执着诸法如幻相者。世尊不得言一切法。皆如幻相。若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如幻者。不得言一切法如幻。何以故。世尊。色有种种因相见故。世尊。无有异因色。有诸相可见如幻。是故世尊。不得说言执着诸法一切如幻。○若种下。牒前幻意。世尊下。辨色非幻。谓本质色。实有其体。不如幻者。所以下。徴明非幻之意。谓色有种种相。实在不灭。非幻因故。若无因之色。可说如幻。本质色性。岂说如幻。是故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者过矣。今文太简。取魏译参看详审。会意可解)。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佛告下。牒非所难。然不下。佛出正意。佛意谓如幻者非例幻相。但因诸法。速灭不实。故言如幻也)。

  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

  (非愚夫现。魏译作凡夫不见。○非愚夫现者。按魏译意。谓诸法刹那起灭。如电之速。智者能了。凡夫不见。言其不悟也。今文盖谓如电不实。非如愚夫妄计现体实故)。

  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唐译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着种种色相。○此合电光之喻也。如是二字。是法合语。与唐译亦复如是句同。谓一切性。虽刹那现。现即非现。由自心妄想分别自共相故。而有现也。若观察性即无性。则非现矣。故云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重颂可解)。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如世下。唐译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后相违。○集注云。大慧以如来前后说法性。说无生。说如幻。意谓幻与无生是无。诸法之性是有。故曰自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唐译云。佛言大慧。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大慧。非我前后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外道痴聚。欲令诸法之有。从无而生。非如世尊说一切法。从自妄想种种计着因缘生。故破彼邪计生因。故说无生。若执无生。犹未离妄)。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集注云。声者。法也。前说一切诸法之性者。为摄受生死。破外道空见断见故。又欲令诸弟子离此二见。以法性之说。摄受生死)。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作不正论。

  (魏译云。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为令一切愚痴凡夫毕竟能离自相同相故。以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令离执着因缘生法。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何以故。若不如是说者。愚痴凡夫执邪见心。欺诳自身及于他身。离如实见一切法故。○说如幻性者。为令愚夫离性相执故。愚夫堕于恶见希望。是故不知自心现量。今欲坏彼因所作生缘计着。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堕于恶见。堕恶见故计着自他诸法。乃以如实处亦作不正之论)。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超。魏译作入。唐译作了达。○此承明如实处义。谓如实处见一切法皆是性上无作功德。故超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观察二字。通上二句。谓能观察无生法性如幻等故。于诸性相。不生妄想)。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善观下。显名句形身之益也。谓诸菩萨。因名句形身。证得本觉。自觉觉他故。新说云。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唐译作文。○句有义身者。谓句中无义。尚属于名。如云径迹。此但是名。未得为句。在迹辨义。方显其句。如云象迹马迹人迹等。象迹。非人马等迹。人马迹。非象迹。决定究竟。自性无所移易。方得为句。故云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也。故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义意同此。形身者。形即文也。谓显示名句曰文身。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谓非字不能显名句故。故云为二所依也。而言身者。约名句文当体得名。名句形三。各有自体性故)。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魏译云。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此重显形身之相也。按魏译意。取声为实体。以名句文三。是假相故。瑜伽论云。此三离声无别体故。今云长短高下者。即声上音韵屈曲。联布合聚。为形身也)。

  又句身者。谓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迳迹。得句身名。

  (此引事重明句身之相也。迳迹是名。自性虽具。义意未彰。不为句身也。若云象迹马迹等。差别义显。得为句身。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作例云。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是名句身)。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唐译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集注云。谓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言。相所现处。色阴乃彰)。

  是名名句形身。

  (总结可知)。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以名句文身之相。勉诸当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集注云。如来假名句文身。方便说法。若凡愚犹着言说。不悟实义。如象溺深泥。何由而出离)。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谓未来世。有智者。以离一异等见。如来常所通义。问彼外道无智之人。彼以邪执覆心。不解正义。故疑非正。此世尊悬见未来。正道不行。邪法增炽之獘。故下文示以置答之教)。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

  (求那句。唐译作依所依。译语见前注)。

  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

  (尘句。唐译作地及微尘)。

  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

  (无记止论者。谓彼如上所问诸法相义。应以无记。止其论也。无记。犹言忘之也)。

  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

  (此出无记所以。谓无记岂实然耶。盖为外道痴人。闻慧不具。不能知佛正义。若以正义答之。彼必以邪执相訾。令堕恶道。佛慈怜之。故作无记方便。止其非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

  (彼计诸相为实。若以非相遣之。彼则惊怖其言。故说无记。令彼离此怖也)。

  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设此无记。非唯遮其诽谤。抑亦止其见论)。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魏唐二译。命即是身下。加身异命异一句。○命即是身者。涅槃三十九。迦叶梵志问佛云。身即是命。身异命异。谓人死时。此身既舍。后身未生。于其中间。岂可不名身异命异。佛答曰。有因缘故。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有因缘故。身异命异。智者不应一向而说身异命异。盖佛正意。谓以因缘合故。身即是命。因缘离故。身异命异。外道则别计生因。不藉缘起。世尊破意在此。然今此问。亦作无记止之)。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谓外道愚痴。别计生因。故作无记。非如来法中。有此无记)。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

  (谓佛法中人。离于根尘能所一切异见。则妄想不生。然有正问。随义即答。云何止彼之问)。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凡夫外道。若于根尘。摄受而不忘者。则不知自心现量。故应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为根未熟众生。于深法中。且止勿说。已熟者。云何止彼。四种论。引见后偈)。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魏译云。一切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此徴释不生所以。何故下。徴意。以自下。释成。说一下结。谓以自觉圣智。观察一切自共性相。不可得故。故说一切法不生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说一切法离持来去。

  (谓一切法。本性空寂。何有来去。徴意释结同前。下皆仿此)。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谓一切法。性相本无。云何有生。亦何有灭)。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谓一切相。从缘所起。倏灭如电。故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译云。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谓起即不起。生即无生。不坏本质。全体是常。故云一切法常。又性无常常者。谓无常性常。故云无常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四种论者。大论三十五云。一必定论。二分别论。三反问论。四置论。一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为第一。世间不可乐。涅槃安隐等。名为必定论。二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否。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佛或时怜悯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否。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是等名为分别论。三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否。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否。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是等名为反问论。四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是等默而置之。是为置论。已上并是论文。彼文犹广。今略取其要也。论言十四难为置论者。如今经前云。色等常无常等。佛作无记止论意同。其云必定。即今一向义。置即止义)。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僧佉句。唐译作数论与胜论。○辅行第十云。迦毗罗经十万偈。名僧佉论。梵语僧佉。译云数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毗舍。亦云毗世。译云胜异论。立六句义。以计极微。常住不灭。今偈第四句。应作第三。谓彼如是显示。一切悉无记。义始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此颂佛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趣。犹向也。差别通相者。下文有三种三结之别。名差别相。同证涅槃。名通相也。须陀洹者。涅槃三十六云。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又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顺流。二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古注云。大慧因上愚夫观惑乱法。起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为问)。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此叙所问之益也。谓若闻四果之相。乃能为诸众生。差别说法。令其随闻获证。得至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也。如众色摩尼者。喻能说之人。谓能随机演说。如摩尼珠。随色变现故。无尽身财等者。谓以功德法财。无尽之藏。摄养一切众生之慧命也。今文但叙利他。不言自利者。由前重重勉离二乘行相。大慧岂不闻命而知其非。故此但备随宜乐说。以被三根之化。是以所叙。独利他也。斯陀含。译云一往来。阿那含。译云不来。阿罗汉。译语见前)。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集注云。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趣。今答云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下者极七有生。

  (极七有生。瑜伽论云。极七返。谓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于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盖下下机。极于七生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须陀洹中者。或三五生。而得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其上机者。即此一生而得涅槃。名现灭须陀洹)。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断结广狭利钝。详如瑜珈论说。古注云。三种皆有下中上。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诸结。通有九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是三下。明其结惑广狭差别。上上。即九品中上上。以上上升进。得第四果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谓俱下。先标二种身见。如缘下。次引例明。俱生者。谓无始种习。俱灭俱生故。妄想者。现行分别故)。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计着生。

  (上文直引二性以例。今譬如下。重以所例。明其依生之相。例妄想身见。依俱生身见而生也)。

  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

  (唐译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计着。○谓彼二种身见。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句中。阙一非字。唐译兼显亦有亦无。合今义。明非四句耳。然此身见。是无实妄想相。凡夫痴故。以妄想心。计着种种妄想身见相也)。

  如热时?。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此举喻显身见虚妄。是须下。结妄想身见)。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摄受无性者。谓摄受空寂之性也。此明须陀洹人。修得人无我故。摄受空性。乃断无始一切见惑。无知谓见惑。即知解故。上释妄想身见竟。下释俱生身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想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今文见自他身下。应加一受字。谓观察自他身。受等四阴也。色生下。谓色阴依于造所造而得生故。造所造者。谓四大能造所造。能造。即色香味触。名四微。所造。即地水火风。名四大。凡一切色质。由能所八法所成故。展转相因相者。上相字。以平声呼之。言自他之身。由能造所造。展转相因成故。色不集者。谓能所造色。刹那不住。以不住故。不集也。新说云。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集注云。有者。色阴也。无者。四阴也。言观此五阴无体。身见则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身见断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

  (此约能断边。显疑相也。然疑自性。曾未之显。故今略引释之。百法论注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是为疑之自性。今文于须陀洹所见所断处。显疑不生耳)。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余处者。谓诸天魔梵婆罗门等是也。彼等自谓得道。各有所授。行者或于彼处。起大师想。亦复不知何者为净为不净。是名疑相。今须陀洹。善见正法。于彼等处。不起师想。能知净不净故。疑结则断)。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集注云。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故)。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谓诸凡夫。欲取未来受生乐处。故习戒善。是名戒取结惑之相)。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谓声闻人。虽不取有漏戒善。而其无漏戒支。善自受持。除无漏戒外。皆不取也)。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

  (贪痴。魏唐二译作贪瞋痴。○因断三结。故三毒不生)。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集注云。谓存能断之心。则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问贪相众多。须陀洹断者。为是何等)。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种种方便。谓造身口恶业之方便也。如梵网经说。淫杀盗等。各有因。缘。法。业。前方便。后方便等。如云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是也。今谓须陀洹得三昧乐。故世间爱欲之贪。不复生矣。然其趋寂之贪。诚未之断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顿照者。谓二果之利智也。能断下地思惑。秪一往来。得涅槃乐。故云顿照也。色相妄想生相者。色相。是自共相。妄想。是思惑。以智照明自共生相不实故。见相不生也。善见禅趣相者。谓其善解四禅离生喜乐等次第行相故。顿来下。谓其秪此往来。断下界思。尽苦边际。得涅槃故)。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集注云。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患。起空无漏智。断诸结使。未来妄想生相不生。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新说云。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化化。唐译作佛变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大慧以三种阿罗汉问佛。佛答是得寂实行罗汉。非余二种权示现者。余者下。谓彼二种。乘本愿力。内秘大行。外现小乘。于声闻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此是实行。彼是权施。故非余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此承权现者。以明内秘外现之义也。于妄下。明内秘义。妄想处者。谓四果诸禅三昧解脱等处也。以小乘所修所证。未离妄想故。果。涅槃也。禅。所修定境也。禅者。魏译作能思惟。入禅。作所思惟。盖谓能修之人。所修之定也。权现罗汉。以此小果小行。自悉远离。则内心不住小乘。而自秘也。复于此处。说果说禅化他。回小而向于大。是为权现者方便本愿。故云于妄想处种种说法也。示现下。明外现义。谓内怀大志。外现小乘。虽得自心现量。而未云超也。得果相者。现小乘之迹也。此说名为权现得果之义)。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禅无量者。即四禅四无量心也。无色界可知。以彼四禅四无色界。未离自心现量。故勉行者。当超而离也。集注云。即遣前得自心现量果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灭受想定。是色无色诸定之顶。虽极证此定。亦未能超有顶心量。故云此定超者不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此颂四禅四无色灭受想也。此诸心量。以实相观之。悉不可得。故无有也)。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此颂四果所证。由心惑乱。妄见涅槃。真谛理中。一无所有)。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及字。唐译作所。知字。作惑。○断知者。谓知苦断集也。集注云。初四句。明所修行法。次四句。明能证之人。今四句。能所合明。皆是妄想心量。若觉此妄想心量不实。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标。下释。盖观察为真。计着为妄。下先释观察)。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觉。魏唐二译作智。○集注云。若觉性自性相。本来空寂。于一切法。选而择之。未有一法为真实者。离一异等四句。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

  (此四句离下。唐译作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者。谓一切法。离此四句。则一切法。当体真如。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此勉菩萨。观一切法。离四句过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谓妄下。唐译云。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着。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此释邪智妄计。以明建立之不实也。坚湿暖动。是地水火风之性也。凡计不实大种为实为常者。皆邪智耳。宗因喻者。天竺凡建立法义。悉由宗因喻。为之衡准。若于三支无过则正。有过则邪。详如因明论说)。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是名下。总结二觉也。若菩萨下。显二觉之功也。此二觉中。真者。选而从之。妄者。抑而远之。一取一舍。通名成就。究竟下。显初地之相也。无所有觉。天台四教仪。登初地中。即名无功用位。今无所有。即无功用也。集注云。若菩萨摩诃萨。融通真妄。成就此二觉之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无所有觉。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即得初地。入大乘光明。照烛百佛刹土。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从前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如来自觉地。上上增胜。具足种种神通自在。三昧正受。皆由成就二觉相故。究竟显其功德若是也。十无尽句者。华严十地品经云。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此十句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一众生界无尽。二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界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云何下。唐译云。云何了知。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集注云真谛常寂。故四大不生。观察四大不生已。则知名相分齐。是自心现分齐。以外性无性故。善观四大造色之性。本无所有。离四句。则无不净。无不净。则我我所离。了知自相分段法。住如实相处。成自相无生也)。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

  (津润是能造。内外水界是所造。言妄想生者。由自心现故。内外者。内谓身中。外谓器界。下仿此)。

  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

  (堪能。唐译作炎盛。若以堪能对上津润。译炎盛者为是。宗镜第六十九云。堪能妄想者。即计火大。堪能成熟万物之性故)。

  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断截色。唐译作色分段。○断截。分段义。楞严第四经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轮。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火腾水降。交妄立坚。故有金轮。金轮即地大。皆由妄明而成。彼此同义。但彼详此略耳)。

  色及虚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色。色阴也。虚空。受等四阴也。俱者。谓五阴集聚也。由五阴集。色身始生。故云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造色。指色身故。外道于此五阴。计立二十五谛。盖邪谛也。详如华严钞说。上通约内外。此单言内身。以明众生生起之由耳)。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集注云。言识者。即上五阴中妄识也。由迷真心。而成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识之迹境也。妄识乐着种种迹境界故。作业受生。于余趣中。相续不断)。

  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魏译云。大慧。四大有因。谓色香味触。大慧。四大无因。○此承上文内外大等。以明真俗之义也。地等四大。外器界也。造色等。内根身也。有四大缘者。约能造四微。色香味触。为四大之生缘。即俗谛义也。非彼四大缘者。明真谛之义也。谓四大种。性相本空。能所不实。故非彼缘)。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

  (此徴释上文真俗二义也。谓真谛寂然。离能所因缘相故。故其长短大小形相。及和合方便。悉皆无性无性。则大种不生矣。大慧下。明俗谛义也。谓诸形相。由能所八法和合方便而生。非真谛之无。是世俗之有。故非无形)。

  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魏译云。是故大慧。外道虚妄分别四大及四尘。非我法中。如此分别。○此结明上文四大造色。是外道妄想。非如来所说。我者。世尊自称)。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

  (前令菩萨。当善四大造色。今造色既明。复当善于五阴自相。盖前明共相。此明自相。是故如来。无问自说也)。

  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

  (云何下。徴标语。谓五下。列五数。大慧下。正释义。四大。是器界。造色。是根身。有依正性相坚湿暖动之不同。故云各各异相。此释色阴也。非无色有四数者。谓受想行识。是无色。既是无色。岂有四数。故遣云非也。四阴非色。则如虚空。离诸数矣。故云过数相也。既离于数。而又妄想言一虚空。虚空云何言一言多。一多皆妄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所说。非圣贤也。

  (此明阴无自性。愚夫妄计诸数也。谓阴本无体。数相徒施。有无一异四句皆离。愚夫妄说。圣贤何有)。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唐译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此明圣贤所见。异于愚夫也。谓圣者见彼诸阴色像。如幻如影。如梦所现。离异不异。假施设故。然知阴相本空。一何所异。假名现前。何谓不异。异不异相。俱不可得。故云离异不异也。圣智下。谓趣圣智者。亦同凡夫现见五阴。但迷悟有异。如前文云惑乱法。诸圣亦现。而非颠倒。与今义同)。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此结阴相虚妄。勉令除灭。当证其真也。灭已下。谓诸阴既灭。则说真心寂静。令断一切世间诸外道见也)。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此显寂静之功。极于果德也。力。谓十力。明。谓三明。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

  (新说云。上明觉智。以显生德优劣。此明涅槃。辨其显德邪正。是谓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德也)。

  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唐译云。复次大慧。涅槃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槃。种种相性无性涅槃。觉自相性无性涅槃。断诸阴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义。非我所说。○此四涅槃。第一谓诸法自性非性为涅槃。第二谓诸法自相之性非性为涅槃。一约性显二约相显。此二了所观诸法性相非性处。为涅槃也。第三复了能观之觉。亦非有性。名为涅槃。但文中语倒。不甚明显。应以觉字。置非性二字之上。则明矣。第四观诸阴自共相流注断处。名涅槃者。此与二乘见处相似。然是外道。非二乘也。以邪正异故。新说乃以第四。为二乘涅槃非今文意。何者。经文明言外道有四种涅槃。何谓二乘。则邪正不分矣。集注引楞严五现涅槃证者。其意颇近。但所引未切。何者。楞严五现者以欲界及四禅五处安隐胜净依处。名五现涅槃。彼文不及诸阴自共相故。若取楞严第八外道约五阴起颠倒论者。是今经意。彼文云。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今经相续流注。即彼迁流之义也。彼文又云。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今经云断。即彼俱非之义也。以此观之。今四种。皆是外道涅槃。不必约二乘解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此显如来正说涅槃之相也。谓转八识妄想。成无漏寂灭。名大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魏译云。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说八种识耶。佛告大慧。我说八种识。大慧言。若世尊说八种识者。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七识转灭。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此蹑上文妄想识灭之意为问也。按下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魏唐二译同此。则知今文离意识非七识者。谓离第六意识。则无余转识也。若据彼因彼缘之语。则又似第七识依彼缘彼之义。似是实非也。何者。按魏译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者。盖余识依第六念观而有故也。此约意识粗显边说。意识于余识中。行相最胜。余识所无。念观。即意识行相耳。是知今文彼因彼缘。即意识行相因缘。以意识因缘灭故。余转不生。言粗相灭也。如水大流已尽。余波不生矣。或以第七识解者。则违后偈。及魏唐译义。明经者幸校焉)。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

  (此承上文以明心意识。相因生相也。谓第六意识。由计着境界分段而生。此为意识自体。义含前五识。皆以随根了境故习气长养。藏识意俱者。习气。第六识能熏种子也。由其能熏藏识。而藏识为其所熏。故云习气长养藏识。意与之俱。意俱之意。即第七识也。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故云长养藏识意俱也。我我所思惟因缘生者。明第七生因也。谓第七识。随缘执我。贪瞋戒慢四惑相随。恒审思惟内我因缘。始得生故。不坏下。明第八识生因也。谓此藏识。恒与杂染。互为因缘。恒取自相分境。为境界故。作意受想思。恒共相应。故云计着心聚生。以藏识常住。故云不坏身相也。须知文中三生句。各显心意识之生相耳。展转相因者。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是为展转因缘。相生不断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海喻藏识。浪喻转识也。自心现境界风吹者。谓外之器界。内之根身。唯识所现。故云自心现境界也。而言风吹者。谓自心之境如风。反击藏海。转识波浪。因之而生。亦因之而灭。以法合喻。故云亦如是。是故下。结问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识。此灭我涅槃。

  (初句云我不者。谓我不取也。涅槃二字。通第二句。性之一字。即长行性自性非性涅槃。所作。即因缘和合之义。相者。和合所生之相。即长行种种相性非性涅槃。前二句偈意。世尊谓我不取性相二种涅槃。影显后二涅槃。皆不取也。后二句。颂长行妄想识灭。为如来正涅槃义)。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彼。指第六意识也。意趣。即意识行相。等。指余转识。谓由彼意识因缘故。始成八种识体。心。指第八识谓与转识为因者。是第八识也。以第八识。为七转识所依故。须知其因。存展转义。来者无观今偈。便作第七依彼缘彼义解。当准长行为是)。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大流。唐译作瀑流。○水喻藏识。即长行海喻。大流。喻第六识。波浪。喻余转识。此明七转识中。第六意识。行相粗动。胜余识故。意识若不行。余转识皆灭。故喻大流尽。则余波不生也。然其海水不动。以喻藏识常住故)。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性自性行。不复妄想。

  (通相。魏唐二译作差别相。○此文来意。由前妄想识灭名涅槃处发起。盖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别。故今分别。令诸菩萨善自灭之。言通相者。以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类此。谓诸外道。所计不同。而能计者。亦唯妄想之所趋逐。故云通趣。以离妄想故。善见外道通趣也。缘起种种相。是缘起自性。属所。妄想自性行。是遍计自性。属能。行者。念念计度之谓。即前经所云行显现者是也。此文例置。读者善以意会可解)。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此总列。下别释)。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觉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言说约能。所说事约所。言说由事显。故云依彼而生也。所说事约世出世论。上通佛果。下及异类。种种事业。种种心行。非凡小思议可了。故云圣智所知)。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即彼所说事而称相者。谓事有种种。相亦种种。然彼诸相。虚妄不实。众生无知。计着坚湿等。一切性相。如渴鹿之想阳焰。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自性。指固执之性也。谓封执不移。坚持己见。此法如是。决定不异。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自种为因。他助为缘。分别于有。则因缘相生。分别于无。则自然相生。因缘自然。各有其因。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此总摄外道诸见。不出四句。邪解所执。皆名恶见)。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成。魏译作建立。唐译作理。○谓于我我所法中。建立自他。如云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以此计度。成决定论。名成妄想。依理分别。故唐译名理)。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不生。对上生者而言。生计是有。不生计是无。谓无因。能生一切法。如云无极而太极者是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唐译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金与线。○言彼俱者。即彼此系属之义。金者。钩锁属。缕者。线属。谓无始妄想。如金与缕系属不断故)。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缚。名缚。不缚名解。谓妄想缠绵。难出离故。名缚不缚妄想。如士夫者。喻也。如宰官以人罪。而系之以杻械枷锁方便。名缚。又以校勘审鞠而出之。名解。解亦妄想。此以喻释名也。然而外道凡夫。若解若缚。皆名为缚。未离烦恼故。二乘声闻解脱世网。乃名为解。解非真解。亦名妄想。故法华云。但尽生灭。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于此下。承前十二妄想。以明愚夫计着之过也。计着缘起等者。谓依缘起自性而生计着。则有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下。举喻明能所妄想非实。幻。幻术也。种种。所幻之相也。谓如幻术自性。幻出种种之身。诸凡夫人。妄见种种异幻。然其不知幻无自性。种种非真也。幻者。喻缘起性。妄见种种异者。喻妄想性)。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显幻与种种。非异不异。以明能所妄想非实也。谓幻所现法。虽有种种。总一幻自性耳。能所妄想亦尔。故云如幻。然以妄故。异不异皆非也)。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结前能所二性。以勉行者莫着此二。起诸有无一异等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新说云。言愚夫妄心。为生死境界所缚。妄想智随境界转也。觉。谓妄觉也)。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重颂离妄想到自觉圣处之义也。又对前妄智。显今真智耳。集注云。无所有最胜处。无自他相。故平等。真性圆明。故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此重颂二性。以明无而妄有也。妄想有。缘起无者。缘起是一故无。妄见种种故有。又妄想或摄受。如依藤计蛇。缘起非妄想。如藤非蛇相。故云妄想有缘起无。此举缘起破妄想也)。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集注云。谓种种缘生支分。虽有所生。然皆如幻。故支分不成。彼缘生之相虽种种。总属妄想。故彼相不成。此举妄想破缘起也)。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明二性之过也。彼相。指上文二相也。谓彼二相。从心缚生。凡愚无知。于缘起中。生种种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谓妄想无实。全是缘起。缘起本无。妄见种种于缘起法中)。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自此至偈末。重颂与孤起间出。殊非重说偈意。然因长行文略。语义不备。偈中互补而发明之。亦不违重颂之意也。世谛第一义者。世谛。即世间法也。谓谛审是苦是集。是生灭因果等法。然而世相非真。阴心非假。非是非非。是非是是。无然非然。无是非是。寂然平等。则世谛即名第一义矣。第三无因生者。承上句而言。谓世谛第一义是二。无因遂为第三。此三皆属法数。故应断之。盖不断其法。但断其情。凡情既断。圣境斯现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此重颂一幻种种身喻。以小乘观法。类彼幻事也。一者。指行者观想。种种现者。指观想所见青黄等色现也。然于观处无种种。由想相故。如是现耳。集注云。此一喻。破妄想遍计性也。如二乘人。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现种种相。黄赤白等。亦复如是。而如实体性。初无彼种种之相。其所现者。是妄想耳。故曰妄想性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集注云。此一喻。破因缘依他起性也。如目有种种翳。以妄想分别故。见有青黄赤白等色显现。然翳本无色。亦无非色。缘起如之。以计着故。故曰不觉)。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此中有二喻。发明圆成实性。谓妄想如垢秽云翳。圆成实如真金虚空。然此喻。于圆成实中。又当分会其义可也。盖虚空喻圆。真金喻成实耳。集注云。此一喻。以断彼妄想虚伪。及缘起过患。则圆成之性。如真金离垢秽。如虚空无云翳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集注云。谓妄想与缘起之性。本自无有。若于非有计有。非无计无。是为建立诽谤。悉由妄想。自坏如实之见)。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此承上偈。委辨妄想缘起二必无性也。妄想下。谓妄想无性中。而有缘起性者。则无能生有矣。若无性能生有性。则有性从无性生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者。承上无性生义。谓缘起依妄想生。始得缘起相也。缘起之相。妄想之名。常相随转。而生诸想。果能究竟其实。则缘起妄想。二不成就。二既不成。则度诸想矣)。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彼无有差别。

  (集注云。既度诸妄想。成清净智。了知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但有其名。而无所实。复于自觉圣境界中。了知尔焰智障。与彼妄想缘起。悉空无相。无有差别。故下文以五法等为真实也。缘起有六者。即前缘因中。六种因是)。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宗镜云。迷如理以成名相。妄想即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今言修行者。虽能分别五法三性之真妄。未能空其智体。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众相。是缘起蔓生之相。彼名。是妄想建立之名。缘起与妄想。名相互融。然皆起于妄想。而诸妄想。复从缘生。故前文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即此意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觉慧。乃本觉之慧也。以本觉之慧。善观缘起妄想。二性皆无。二性既无。则圆实之性成矣。然虽已成。不作成想。故遣云成已无有性。成且不立。云何复有妄想之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以妄想中。建立缘起妄想二性也。妄想不除。则于缘起中。见种种现。然非真现。由妄想见。若诸妄想清净。即为圣境界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集注云。妄想如画。种种色像。虽有分别。而无实体。众生计着缘起。而生妄想。亦复如是)。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新说云。此明佛法。知生死缘起法。从自妄想心中生。若计生死有无诸法。异于妄想。从微尘冥谛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魏译云。妄想说妄想。因见和合生。○以能想说所想。皆因知见和合而生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离二妄想者。承上能所二想也。离二想已。则为圆成实性。盖能所二想。即缘起遍计二性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此大慧问意。由前十二妄想章中。有离妄想。到自觉圣义。未蒙委释。故今重请开示自觉圣义。自觉圣义是理。一乘是教。盖能所兼请也。若自下。大慧自述重请之益。言不由于他通达佛法者。所谓佛法者。即自觉也。因善自觉。即通佛法。离觉无佛。离心无法。故云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次佛告下。魏译云。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离阿含名字法诸论师所说分别法相。在寂静处。独坐思惟自内智慧。观察诸法。不随他教。离种种见虚妄之相。当勤修行。入如来地。上上证智。大慧。是名自身内证圣智修行之相。○前大慧所问自觉。自觉无他。即妄想无性。是故诸佛以自所知。传授妄想无性菩萨。令其缘自觉了。非外寻也。然而前圣所知。亦唯自觉耳。若诸菩萨欲知自觉。当设方便。方便者何谓远离阓闹。独处静室。依自心观察。离诸妄想。了一分妄情。证一分自觉。上上升进。直入如来之地。自觉圣智。圆满究竟。是为菩萨善知自觉圣智之相。此先答自觉相也)。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上文自觉明矣次说一乘。自觉。谓本觉也。一乘觉者。谓一乘中。分断分证。以至究竟。谓始觉也。盖一乘道中。觉彼能摄所摄妄想实际。则始本不二。能所皆空。是以不生妄想。原始要终。不离一乘。故云一乘道觉。此次答一乘相也)。

  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一乘觉者。不与诸乘所共。一乘能兼诸乘。诸乘不摄一乘。以故二乘外道等。不能得也。夫道不远人。而人自远。苟能志在一乘。孰不了证。此世尊策进二乘及诸外道天等。故作此言。以显一乘之殊胜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二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不自般涅槃法故者。谓如来以一乘道。普度有情。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于一乘中。无自入涅槃法故。以二乘独取涅槃。不度众生。是故世尊。于声闻缘觉中。不说一乘也)。

  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

  (以二乘人。厌有着空。慕三怖一。如来则以寂静方便。调伏令熟。然后引归宝所。今以寂静得解脱者。是如来方便。非己智力。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前文以彼所修。明不说意。今复以彼所障。明不说意也。业习不断者。谓诸声闻。但断正使。缘觉虽侵习气。犹为三昧所醉。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此显浅证之过。以明说三之由也。谓彼二乘。虽得人无我。不觉法无我。未离变易死。由是权说三乘。不谈一义也。分段死。魏唐二译作变易死。盖二乘人。但觉人无我。唯离分段死。今云不离分段死者。译场之讹也)。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烦恼言起者。起即动义。又生灭义。属见思二惑。令心生灭流动。故云起也。彼一下。谓彼声闻断见思烦恼习气已。乃得三昧乐住。已发非性偏真界中无漏觉智。得是觉已。复能上上升进。入彼一乘无漏觉道。满足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七品助道之具。当得如来不思议法身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此重颂一乘诸乘之义也。长行云唯除如来。余非究竟。今偈复言。即此佛乘。若有心转。亦非究竟。盖遣三一之迹耳。若彼三一之心忘。能所之乘息。无乘可建。无待可忘。非对三而言一者。是真一乘。乘谓所乘法。乘者。谓能乘人)。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此重颂说三之由也。初二句可知。解脱三种者。谓空。无相。无愿也。法无我句。应摄人空。烦恼智慧。言二障也。等之一字。该五法八识三自性耳。末句承上三句。谓证得解脱。则诸相自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浮木。喻声闻之愚也。波浪。喻诸识也。相风。喻诸法相也。相是法。风是喻。谓愚法声闻。所知未断。识浪未平。法相之风漂荡。虽烦恼灭。余习之愚未断。此显界内烦恼虽断。界外无明犹未伏。故古注云。声闻断四住烦恼。故言起烦恼灭也。未断无明。故言余习烦恼愚)。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此颂三昧乐住之过也。谓二乘人。安住三昧偏真无漏界中。故无进趣究竟之志。然亦不还有界。耽此三昧之身。如冰夹鱼。乃至百千劫。犹不觉知乐小之过。此世尊极言滞寂之愚。以警其进趣大乘也)。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此颂觉彼着已。复入上上无漏。得佛法身之义也。酒。喻偏真三昧。昏醉人。喻二乘耽三昧乐而不觉者。觉彼所醉。故云酒消。回心向大。进得法身)。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