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5 册 No. 0300 楞严经纂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十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黏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盖谓虽未能通其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已能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马。阳?浮埃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云熠熠。无复粗影。故云清扰。虽无粗流逸相。既行阴未尽。则于根尘尚有微细流逸。故名行阴为根尘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恒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因无想覆。方得研穷行阴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行元也。由见生元披露。故发观观之。以于圆元中妄生邪计。故坠入二无因论。此总标所计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全破者。由无想阴所覆。故得行阴披露也。乘于下。谓由定中发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善恶业缘。唯识变造。是人八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见。生灭根元。不达业理。谬执自然。遂谓人竟生人。乃至黑竟为黑。从八万劫无复改移。纵八万劫满。人还生人。乌还是黑。云何而有见菩提成菩提之事耶。故计一切物象。皆本于无因也。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牒结二无因也。肇师云。外道末伽黎。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正同斯计。当知诸见不出四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即断见。下四遍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常。乃至死后俱非。即后三句。余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所计四种。遍一切法。生灭相续。而不失坏。故名遍常。结名圆常。圆即遍也。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于胜定中。以心境二法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二万劫中众生。循环不灭。故计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人定中。以四大性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不失。故计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能依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此人观中。以八识之性为所穷处。故能知八万劫中众生。循环不失。遂计为常。此认识神。而妄计为常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此即生灭中计不生灭也。由此下。总结前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行者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国土非一。行人既遍观十方。故见未坏者计之为常。见已坏者计为无常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故。计为无常。而心不坏灭。计为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此就四阴以计常无常也。盖幻阴一体。迁流一相。因其见今妄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能遍知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现为我知。故我得无边性。由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也。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穷行阴。而心见筹度。故计一阴为半生半灭。根身器界一切皆然。此则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四。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用心别见。即异见也。答中略举六义。以所见而为所得。即以所见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言境枝者。枝如树枝。差互不一。由心亦生亦灭。故见境亦有亦无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计死后有相。或自下。谓由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此即色是我也。又谓我体圆遍色为我有。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色属我。即离色是我也。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于色作此四计。受想行阴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现故。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此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谓烦恼菩提不相陵灭。皆后有故。言五阴者。从通结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阴。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非。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有相也。受想灭。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色等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亦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若将行阴例前为无。现且念念迁流不断。此又非无。行既非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如是循环等。谓将四阴循历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今言有无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也。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此又约生灭流变以计俱非也。现见诸行迁变。生中无灭故非无。灭中无生故非有。由是通悟。一切皆非有非无。故云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者。谓诸法既非有无。岂可定其虚实。故云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际下。释死后俱非之义。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无不无。现在尚尔。岂况死后不觉不知而可道耶。故计死后俱非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言转依者。谓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现涅槃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歧。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吾徒宜勉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然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内湛明。以无枢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云内内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兆。犹沈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云将大明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不作业故不召。以见能变十方依正识体。故云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发现矣。此识阴之相也。然经中内内湛明之说。解自长水至于环师。皆以内内为止观深入之效。故云深之又深。因吴兴集解。谓内内或作内外。然亦未敢妄改圣经。厥后不知何人妄改。故遵经语及义海正之。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识阴以超命浊也。群召同中。即十二类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则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由于定中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能令己六知根㳷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能入圆元也。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若于所归圆元识阴。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览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天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首罗天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遍圆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由计妄识为不生灭。能生身心及一切法。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问。常说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何异此文邪执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体不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离水故。执情不了。乃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于定中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便于圆化之中。妄计一切皆能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识性之中。计皆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也。由执断空故。以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圆常。精圆。皆识元也。以精圆长不倾逝。遂欲固保其身与之并存。且身本无常。实不可贪。而妄贪坚久。自不知其非。名贪非贪执。阿斯陀。此云无此。即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然终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故云趋长劳果。不应延而延。故云妄延。劳应作牢。声之误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十二类生之命元。彼我互通。识阴若尽。众生命尽。我命亦尽。谁证真常。谁为所化。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也。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其邪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即识阴也。盖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别决择。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定性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尔。精应者。即决择粗业。惟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于识。故云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而已。此则圆觉㳷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尔。以所觉止于圆融觉明。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化圆种也。上陈五十魔境。皆是识情错解邪悟。未得正见者。拟心动念。皆堕其中。虽证缘觉辟支。犹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所以觉皇苦口垂慈。剿心辨析。欲人之不迷不失也。然则如之何而可得也。当于五十位类。审谛观察觉已。心念不堕其中斯得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故于未足中生满足证。所爱先习。即无始习气也。以所爱先习各有所偏。故休息归宁之地不一。是以前八依之。终堕恶道。后二依之。不成增进。最宜深防也。前防心魔。此防见魔。助道之要尽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先圣乘此心开得道。后学固宜勉究也。识尽。则消磨六门。故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入金刚慧。发圆明心。即心开事也。直超信等。入如来海。归无所得。即得道事也。妙庄严海者。统众德。合异流。不严而严。无证而证之果海也。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路。则趋此而已。然此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者。即前云返流全一欲爱干枯干有其慧也。此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者。即前云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也。此云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者。即前云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也。但前明依位渐修。此显一超直入。顿渐为异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之慧也。觉明。谓妙觉圆明也。盖先佛世尊。由觉明分析止观微细魔事。故靡不委悉。行人识之。则心垢洗除。诸魔殄灭。直至菩提无乏少也。若诸下。为愚钝无知者。敕劝持咒以祛魔魅也。汝当下。诫令钦奉最后垂范。褫。犹丧也。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至)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此问五阴之本。及顿渐因界也。然如来将明五阴妄想。先示本无诸妄。故云精真妙明等。盖生死妄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既无所留。全因妄发。乃至虚空亦因妄起。斯元下。牒明从真起妄之相。令识虚妄。谓妙明精真本无诸相。由迷妄故生诸世间。则世间相毕竟虚妄。故喻迷头认影。由是则五阴相中五妄为本。从可知矣。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耶。是故下。结指五阴本因既同是妄。则五阴亦非实矣。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想为虚妄影像。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出。故曰体因父母想生。阴心乘想爱冥求。故曰心于想中传命。酢梅等说。以验体因妄结。故与妄理相应。若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由因受生者。谓因想故受。生也。能动色体。即形受酸涩也。汝今下。正示受相。谓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此若非汝。指化理不住等。云何体迁。诘其甲长发生等。如必下。若谓体迁实是汝者。何不觉此相代之相。以不觉故。行阴生灭。名为幽隐。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精湛不摇。识体也。见闻觉知。识用也。非真常而执常。故牒云名恒常者。若实精真不容妄习。今能藏昔。宛不遗失。即妄习也。则湛虽不摇。而念念受熏。其容妄多矣。以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故譬急流之水。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串。常习也。几。微也。盖言见闻觉知之中。念念熏习微细之相。即是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似无曰罔。似有曰象。其体精微。故名罔象虚无颠倒精想也。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至)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初二句。结前。汝今下。明界相。五受阴。亦曰五取蕴。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无有界。由妄相因也。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成色边际。乃至灭不自灭。因生有灭。成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者。上湛即生灭。下湛即不生灭。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阿梨耶识。故归识边际也。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真譬劫波巾体。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也。生因识有者。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者。如解从后解也。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真有识乃至有色。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现也。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者。谓了阴无体。五阴并亡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谓理虽顿悟。事假渐除。如巾虽无异。结须渐除也。若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非正修真三摩地也。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也。上明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终于此。下乃流通分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校量显胜。流通是法也。盖以法示人。能消剧报。变苦为乐。如此其胜者。使人因之明心见性。脱粘复湛解六亡一。破阴褫魔。不历僧祇获宝王果故也。彼既如是。则此消剧报。犹浅近言耳。诚将与彼同证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至)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上劝流通。此劝诵持及依教修行也。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皆在会听众也。圣仙童子。即天仙类。大力鬼神。诸护法者。随所证量。皆得法喜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十

No. 300-E 后序

  原夫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以舍利弗大智。犹尽思不能测。注释若为尽之。而何用纂为。曰。古德不云乎。才有信入。皆可为人。从是长水温陵诸家。虽皆当世英才。智超群品。而不无粗妙相形。显晦异趣。其间集众美而会大成。岂云小补。此纂注之所由作也。第诸家所注。各擅一长。使于注不能洞烛群言。则纠缠而鲜要。于己不能深会佛意。亦纷还而无宗。犹夫未纂也。幻师于楞严。则积功二十余年。易藁凡四五度。其照彻诸家同异。如指诸掌。故自甲午结夏径山清凉。演说至五十五位。恍然信入。又作五十五颂。注以颂显。颂以注证。而楞严之义彰彰矣。纂注委悉。已见经前引中。而颂文仍缀卷末。以便披阅。观者按图而索之。庶乎不得于注犹得于颂。而幻师为人之心。诚深且切也。或有谓予曰。近世讲席。方赘疣诸解。而此辄劳劳纂辑而复颂之。能逃添足之诮乎。予曰。此为佛语玄微。忌在说破。欲学者自求而得之斯可耳。既已形之言矣。与注释何异哉。且言说仅济一时。而复非人不继。即令代不乏人。而传久失真。必须得文可证。故知注不迷人。人迷于注。脱肯自求而得。岂于注释有妨。而防彼执注为经者。至舍注而取言。亦一义也。闻者意解。遂并识之。

  万历岁在乙未仲春望日来吴沙门释如奇书于径山喝石山房

No. 300-F 首楞严经颂

  颂海众云集求示深奥为楞严发起一章

  诸来清众集祇林 钦想慈严布法云 敷座宴安示深奥
  递相欣庆未曾闻

  颂匿王请佛阿难行乞误堕淫室为发起教缘一章

  匿王延佛入宫闱 斋毕无言竟尔归 知彼术加难解脱
  故光说咒破重围

  不遑僧次独归迟 钦仰无遮行等慈 乞食淫坊遭幻术
  加持咒力实难思

  未全道力枉多闻 得息淫机仗密音 提奖归来同见佛
  惭惶悲泣恨何深

  颂请示最初方便一章

  创问菩提本起因 瞿昙诘处意何亲 可怜不识衣中宝
  流浪穷途作乞人

  颂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至七处徴心一章

  廓然清净本无方 真照无私体自光 滞有着空情未瞥
  何能得见法中王

  颂不知真际请示奢摩他路一章

  不知真际溺多闻 淫术交加恶见萦 请示奢摩他路法
  欲知真际息迷情

  颂指所迷众示二种根本一章

  凡夫逐妄枉沉沦 迷性修行非正因 指示菩提生死本
  令人识妄自知真

  颂举拳诘心复认能推一章

  举拳验见诘其心 复认能推是本真 一昧奢摩他路矣
  无边生死自相亲

  颂破能推之心一章

  动属前尘静法尘 一离二境即无情 能推觉观从兹灭
  修证无生孰与行

  颂不知寂常心性请示妙心道眼一章

  二障相缠昧寂常 性天慧日两无光 法幢大建高挥抹
  心眼清明万法忘

  当机犹伫佛慈音 故问陈如悟道因 若识主空元不动
  寂常真性在当人

  屈指飞光意甚殷 那堪认物逐前尘 若知见性元无动
  身境消亡契本真

  颂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观河之见一章

  罔知觉性无生灭 即以观河见指迷 悟得本来无变异
  不劳动步证菩提

  颂若此见闻必不生灭认妄为真一章

  见闻知觉本非真 遗失圆明认影尘 弃海认沤情已妄
  执沤为海转迷津

  颂承佛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等一章

  承佛圆音悟性真 其如所获但缘尘 能知指客咸无实
  心法双亡见本人

  颂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八还辩见一章

  明暗诸缘悉有还 圆明见性自无迁 因迷本净无还者
  常被漂沦深可怜

  颂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章

  万形虽异性无殊 周遍河沙体湛如 蓦忽相逢无孔鼻
  即知自足不求余

  颂若此见性必我非余缩夹绝一章

  迷却真心逐外尘 方圆大小横交陈 一能转物全空体
  应用无方妙入神

  颂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乃至无是非是一章

  见性未圆能所立 内心外境岂融通 是非物我情忘也
  一觉圆融万法同

  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破妄见显真见一章

  真见犹然绝照功 能缘之见合消融 妄真俱尽离还遣
  水色山光触处逢

  颂因迷见见非见许示奢摩他观照一章

  妄见虚无容可识 真离见相罔知归 只因庆喜增迷闷
  许示三摩观照微

  颂觉所觉眚觉非眚中示奢摩他观照释见见非见疑一章

  寂而常照万缘空 照觉无私混寂中 所觉既空真照寂
  从前迷闷自销融

  颂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前后诸章

  和合因缘及自然 空华犹是翳于先 执除缘谢心明露
  翳去华亡空体圆

  颂汝犹未明等会通藏性至说偈赞佛一章

  浮尘幻相本来真 不觉俄兴万象陈 人法两亡无滞碍
  山河全露法王身

  颂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问一章

  万法由来绝异同 拟思量际昧真宗 认明遥落无明里
  立所深沉有漏中 背觉合尘诸相碍 灭尘合觉众缘通
  满慈迷却圆融理 翻累瞿昙话更重

  颂示妄无因一章

  未明诸妄本无因 曲引狂人认影真 狂歇推因无可得
  即知诸妄亦无因

  颂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一章

  分别忽忘狂性歇 因缘从此永无生 觉心本净周沙界
  何藉劬劳修证成

  颂赐屋求门请示本发心路及摄伏攀缘法门一章

  悟心广大绝边涯 漂泊之人已得家 若示其门深入奥
  圆常佛智粲心华

  颂初审因地发心答无余涅槃本发心路问一章

  修行之要贵因真 心地真时道易亲 以湛旋流得元觉
  涅槃证入亦非新

  颂次审烦恼根本答摄伏攀缘入佛知见问一章

  烦恼之元在六情 脱黏复湛眼清明 欲成无上遍知觉
  超越三祇不涉程

  颂请示结解之元及六解一亡等一章

  缚脱元来无二门 粘兮交结解兮分 六根解脱真犹泯
  莫自循声迷本闻

  颂请示圆通本根一章

  本根未达问何殷 异路交陈念岂纯 若昧此方真教体
  安知迟速不同伦

  颂敕诸圣各陈圆通一章

  敕令诸圣各陈因 七大诸缘混入神 究竟归元无二致
  须知方便不同津

  颂敕选圆通本根一章

  诸圣圆通已杂陈 敕令大智选当根 不知此土何方便
  堪教众生息苦轮

  颂奉敕拣选圆通本根一章

  觉海圆澄性本然 瞥生一念起诸缘 依根复湛空沤灭
  真照灵明洞大千

  归元妙性本无殊 方便之门煞有余 欲使初心容易入
  须依闻性莫凭虚

  诸圣圆通固所珍 此方教体在音闻 能旋倒妄闻闻性
  证入三摩岂滞文

  颂请示摄心远魔四种清净明诲一章

  入定先须摄四心 免教魔事得相侵 惑亡业谢根尘净
  顿入无生觉海深

  颂示持咒消习一章

  现业易违凭自力 宿殃难脱藉神功 修行方便无他术
  尽在瞿昙显密中

  总颂三渐次及五十七位一章

  妙性圆明绝悟迷 本无烦恼与菩提 三重渐次梅休渴
  五位阶梯叶止啼 有作固宜为妄缚 无修安得是真离
  梦中行尽江南路 觉后方知步不移

  别颂违现业得无生法忍一章

  返流全一想心空 一念圆明与佛同 以故如来密圆妙
  明然显现净心中

  如来慧月性天明 行者禅河定水清 无去无来光映现
  常相涉入了无情

  别颂获无生忍成干慧地一章

  欲爱干枯慧性明 十方国土皎然清 根尘脱落无生获
  觉路从兹渐次行

  别颂五位并等觉一章

  五位修行功渐深 法流水接始圆因 从兹顺逆相交也
  妙觉菩提已极邻

  则颂得初干慧穷尽妙觉成无上道一章

  自获无生发圣位 迥超极造未圆明 因兹证得初干慧
  无上菩提始极成

  发心毕竟二无殊 镜体无殊光有殊 五十五番磨莹后
  须知镜体本如如

  颂单复十二皆以金刚止观证入一章

  如是重重单复陈 本何心行以趋登 始从干慧终圆妙
  皆用金刚止观升

  颂无生法忍即金刚止观意

  始获无生因地心 金刚观察即真因 寂而常照诸缘息
  止观圆明本一真

  颂请示经名一章

  见道修行证果圆 绮筵未散乐频諠 文殊为广流通意
  启请经名万古传

  颂精研七趣戒备失错一章

  妙觉圆明绝圣凡 只因迷妄起天仙 梦中历历形诸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颂详辨魔境深防邪误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章

  法筵将罢众无询 揽几回容复倚凭 真止观中微细事
  自非详辨若为凭

  止观之中境 异陈预须辨识在于心 临时了了无迷惑
  真照圆明空五阴

  识阴尽时根互用 从兹顿入觉圆明 一超直至如来地
  圆满菩提何所成

  颂校量显胜赞法流通一章

  七宝盈空供佛陀 示人一念福何多 能令证性超尘累
  财施无常法不磨

No. 300-G 五阴辨魔说

  夫圆明心体。凝然湛寂。犹若太空。廓尔清明。方之圆镜。良由俄焉晦昧。动念瞥兴。空华竞发。痕垢争生。五阴妄想以翳圆明。五重魔境而攻法性。于是然智灯以祛昏惑。仗慧剑而斩魔军。虽离念精明。尚为色阴。所覆。如明目者。见为幽暗所扃。十种境。或善或恶。定中现起。不取着。是魔是佛。一扫齐平。色阴尽时。见佛心体。如明镜里。洞见面形。体虽具。犹为受蔽。而未能运用。如寐者。为鬼所魇。而不能动身。悲等十心。于焉竞起。不作圣解。魔境消沉。故受阴尽。得意生身。随心自在。鸟出笼。于十方界。任意纵横。六十圣位之因虽具。扰动粗浮之想尚萦。十种爱心。想中横起。天魔鬼魔。大奋威神。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主人。是以想阴尽。魔不得便。照诸境。如镜鉴明。粗想既息。清扰始形。故行阴生。如静水波澜微起。犹阳焰野马奔腾。四邪见行中云踊。十外道定里风生。行阴尽时。沉细纲纽隳裂。鸡后鸣际。性天精色不昏。慧照朗然。心魔殄灭。生灭行尽。幽秘相生。于是认识神而妄起异计。着诸见而横发迷情。或居魔道。或滞小乘。所爱先习寝息。见魔于是销镕。由是得识阴尽诸根互用。从干慧超至后心。五阴既尽。五想不生。想既不生。诸魔自灭。如是则昏动俱息。心体圆明。魔?齐降。法城永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