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3 册 No. 0287 楞严经疏解蒙钞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蹑前离魔业行大文生起母科)。

  ([○@●]二他力离魔。此为障重者。助之以咒力也。文二)。

  ([?∴]一述意略明四)。

  ([○@卍]一总结前文)。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贪瞋邪见)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疏】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依因此戒。得有定慧。故知三昧。戒为先容。此之重禁。虽约身口。一一治心。既与定慧相应。色香味触。无非实相。岂有魔事。恼乱行者。

  (△[圆觉疏云]戒品虽多。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根。三摄众生。律仪戒者。谓十无尽。(菩萨十重)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杀盗淫妄)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钞云。虽十戒皆是业道。就障圣道。此四偏增。故出家戒。偏制之也。今欲修无漏观智。以戒定为前导。故疏重指出四戒。声闻戒中。余四篇六聚。皆为防护此四。故云枝叶不生)。

  (△[熏闻云]四弃如根本。十三僧残等如枝叶。前约破戒。坏其善根。喻如以刀断多罗木。今约持戒。灭其恶本。故云不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即僧残等业行之体。亦摄四弃前后方便。然贪嗔痴俱生之惑。非定心无以伏断。此中且就余篇俱者言之。盖止其粗相也。成论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应知三障。皆名为贼。持戒所捉。正在业报。兼于烦恼耳)。

  ([○@卍]二劝诵神咒)。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八字。此云大白伞盖)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疏】前虽广说持戒清净。皎如冰霜。既不造新。已离魔重。然有无始宿习。垢障尘沙。如影随形。与道为妨。于修行者。一切时障。或数病数恼。多淫多嗔。或遭邪师。或遇魔娆。诸难竞起。皆是无始不善宿因。邪思业种。熏识现行。常与正道以为怨敌。凡夫始学。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咒。能灭宿世恶习。令无娆恼。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说定慧。破烦恼障。复明戒学。但止罪业。今说神咒。能破宿殃。兼除报障。二障苟亡。不证何待([释要云]持戒但遮现业。苟有无始冤横宿殃。不能排遣。或于禅中发来。三种治魔。亦不得免。唯有建立道场。持咒礼佛。则他力可治)。

  (△[温陵云]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不教而能。不愿而为。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自已者。宿习之使也。德隆而福鄙。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数病数恼。绵然若有机缄而不能自释者。宿习之召也。兹非一生一劫之缘。乃无始来。念念受熏者。故非神力。莫能脱也。摩诃等。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

  (△[熏闻云]宿习。通论则说四重等一切惑业。别论。则正语淫习。下特指阿难登伽。恩爱习气。坛室中置火头金刚。对治贪欲也)。

  (△[融室云]世尊顶上化佛。不异法身。故曰无为心佛。心佛无相何顶可见)。

  ([○@卍]三指陈功效)。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位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疏】登伽宿有淫疾。今得离欲。是断业烦恼障。现为淫女。今得无学。是转报障。无心修行。遇此神咒。尚得圣果。况复志求无上觉道。决定修行。咒力加持。有何艰险而不至哉(按登伽宿世因缘。具小乘摩邓女诸经)。

  ([○@卍]四略示持方二)。

  ([?(○/○)]一示行仪)。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疏】持戒不完。五缘即阙。况为师范。展转授人。已戒不净。他戒安就。故须选择第一清净。真授戒者。故梵网经。千里内无授戒师。当于佛前。自誓受戒。先忏七逆。后求戒法。皆见好相。方知罪灭得戒。不尔不得。戒既成就。闲居静处。然香诵咒。数满百八。以表除灭百八烦恼。内戒外咒。俾魔不生。恐障坛场。故须先尔求现住佛。光照显加。心得勇猛。进道弥速。([标指]行人宿习未忘。虽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须入道场。选戒师。自为制勒。缘强境胜。则功用修行有力)。

  (△[吴兴云]今所持戒。应通大小。若出家者。除戒体本净。当须纤净。更禀菩萨律仪。弥增其善。若在家者。或先受近事戒。或但受菩萨戒。以下进修。有白衣故)道场次第。仪范周旋。如圭山圆觉修证仪说([证真云]凡入道场。当依天台止观二十五种方便。彼论即是修首楞严三昧行法[补遗云]止观持戒清净中。第四名忏净。初云。事理二犯。俱障止观。定慧不发。然约小乘。犯有轻重。轻者可忏。重不可忏。若犯重者。佛法死人。若依大乘。许其忏悔。如四种三昧中说)。

  ([?(○/○)]二明感应)。

  阿难。如是末法。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昼六时。夜六时)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疏】诵咒加持。发见佛愿。佛现身者。名为感应。若见余境。背于本习。事与愿违。即是魔境。非真感应。又见真应。心得开悟。烦恼微薄。智慧明净。若因见佛。愚钝宛然。烦恼却重。斯皆魔境。非真佛也([孤山云]佛本是无。心净故有。水清月现。感应自然。若见此相。当观空寂。是佛显然。是魔则灭)。

  (△[圆觉钞云]经言经三七日者。去其久近。无别所表。天台加功百日。便得旋陀罗尼。习法华礼忏道场。唯制三七。般舟复制百日。方等中极少七日。多则不遮。少不可减。诸教说道场之文。日数不同。法式亦异。岂可一一别有义耶)。

  ([?∴]二酬请广说二)。

  ([○@●]一具明坛法二)。

  (卍一请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疏】我居佛世。蒙佛亲示。现今开悟。已知修证。必至无学。末法学人。必加功行。建立道场。有何方法。令其轨则([海印云]入道修行。第一要身心平等。次要心境一如。以造业因境为助缘。故须问轨则也)。

  (卍二答释二)。

  ([○@卍]一示结坛方法二)。

  ([?(○/○)]一坛场基量)。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疏】雪山牛乳。纯是醍醐。所有茹退。最为香洁。但和一味旃檀。即可涂地。苟无此者。即取深土。别加众香。十味和合以涂场地。

  ○[通释表法]([温陵云]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无居设。如华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五位行相。即世谛以彰明。凡所设施。必有取像。则此坛场用度。无非表法也)。

  (△[私谓]环师依方山华严新论。广明表法。诸余解者。图说繁芿。今所以备举弗削者。良为末法学人。有欲建立道场。访求轨则。此文胪列。可以按藉而从事。其有能会华严法界。依经入观者。则坛场表法一色一香。无非因陀罗网法门也)。

  (△[止观第三]道场。即清净境界也。香涂。即无上尸罗也[无尽曰]中央正色之土。和以十香。结为坛场。外相香洁如此。况受戒之人乎。此佛之轨则也)。

  ○[雪山白牛]([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私谓]醍醐喻佛性。此云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明其食忍草。得佛性也)。

  (△[荆公云]水性劣火。结为高山。山。土也。土。信也。雪山广大。香草清水所生。譬大信心。大力白牛纯白无杂。虽有大力。随顺众生。譬大乘佛性。肥腻香草。譬妙善。清水。譬净智。粪譬遗余。旃檀除热脑风肿。臂能除苦恼净善。大乘佛性。依广大信心。以净智妙善。资养成就。其遗余尚非粗秽可和合除苦恼净善与众生。严成寂灭场地)。

  (△[合论云]粪遗余者。微细余习也。和合旃檀。将以清凉热恼余习。而荡除其欲粪也)。

  ○[穿土和香]([荆公云]平原譬起信者。平等广心。土有五色。以黄为正譬中道正信。但能以平等广心。起中道正信。依此诸土。发清净行。为入佛性方便。亦足严场地。细罗为粉。合土成泥。则以甚微细智。合中道正信也)。

  (△[合论云]其牛臭秽。不堪涂地。未有广大信根也。未起信根。则当发起之。平原。广大信心也此心立。则当集诸功德。以戒定慧五分法身之香熏成之)。

  (△[温陵云]原为平土。中。信也。泥地表真因。穿地皮。则未净也。五。数之中。黄。色之中。取中中净信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次取中中信心。若狂慧破戒。无闻比丘。自谓已得上人法。则臭秽不堪涂地者也)。

  (△[法数云]穿地五尺。透遍五阴浊蕴)。

  [十香]([私谓]此经十香法华药王菩萨所服有其四。旃檀薰陆沉水胶香也。兜楼婆亦药王所服此经以煎水浴炭。华严鬻香长者有其五。白檀治热熏陆治病香也。如沉檀等。生欢喜香也。牛头旃檀。灭烦恼香也。其增烦恼香如兰麝等。则道场不用也。所以必用诸香者。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天人费氏白宣律师。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付护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事也。今经先列诸香名者。清凉云。知世诸香。以表法香。谓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灭恶习故。差别行也。次言和合罗粉者。清凉云。亦知调合者。融通行也。以金刚杵碎之。实相般若波罗蜜调和。令纯杂无碍。悲智圆融成回向故。涂地者。即涂香也。以性净水和之。饰法身故为粉者。即末香也。以金刚智碎。令无实故。烧香者。调以智火。发挥万行。普周遍故。王介甫及洪觉范。并以十香譬十度。十波罗蜜法香。今重以华严第五回向。施香十度配之。上旃檀为三昧香。一铢[间]四十里。为施香。白胶能除身恶气。去疮?。为戒香熏陆能止痛。为忍香。青木能寤魇寐。为精进香。郁金除心气毒蛊鬼疰及臭为定香零陵能止精明目。为慧香。甘松能和合众香。除腹胀下气。为法香。鸡舌可入诸香。令人身香。为德香沉水能沉至水底。如沉檀等。称器界行施。生欢喜香为菩提香。是亦解脱香苏合杀鬼精物。除邪通神明。为清净白法妙香。亦是解脱知见香)。

  (○[十香辨名][旃檀]释氏会要。此翻与乐。即白檀也。竺法真云。出外国罗山。有白檀树。此经用以泥地。非法华海岸旃檀。六铢价直娑婆世界者也[沉水]异物志云。出日南。欲取。斫树着地。积久朽烂。其心至坚者。入水则沈[苏合]续汉书。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或曰。苏合国人采之。笮其汁为膏。以滓卖贾客[薰陆]南方草木状云。出大秦国。海边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涉流上。采取卖之[郁金]说文云。郁鬯。百草之华。远人所贡芳物。郁人筑而煮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胶]本草。商雒间多有。树如白杨。实大如鸟卵。即枫香脂[青木]南方记。出天笃国。南州异物志。是草根。状如甘草。出交州[甘松]出凉州诸山[零陵]南越志。一名燕草。又名薰草。出零陵山谷。叶如罗勒[鸡舌]异物志。出在薄洲。云是草萎。可含香口。即丁香也)。

  ○[方圆坛法]【疏】八角之坛。方圆应量。除地为之。仍无级数。即今墠也。(除。埽也。郑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国语曰。坛之所除地曰场。起土。即封土也)。

  (△[吴兴云]上言场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坛。必须起土。先除地为场。后别取黄土和香。于其场上。以泥涂起。令成坛相。此在室中。以安供具)坛虽八角。上下为十。以应圆数。以下文有。悬镜相对。上下交光。一一镜中。现十方佛。以表一身即十身。十身即一身。重重无尽。互相显现。互相容受。即表证藏心。不思议境界之相也。下文十方诸佛。一时俱现。镜光交处。是此相耳。

  (△[无尽云]丈六以表法身)。

  (△[中川云]除地为场封土为坛。理圆事方。表圆融行布不碍也。坛有八角。方圆丈六。表四果四向。由十六心见道也。此坛取数盖依阿阇梨法。大教王经云。四法十六法。八法并十二。阿阇梨事业彼等成就法。所谓表法者经云。信解心为线。称分量所作。以智慧絣量。住三业观想。十二时量作。四方与四隅。四门四楼阁。谓结坛有佛菩萨等法。及喝姹等法。各有时量之数。彼经云。阿阇梨者。一依其教。即前净戒僧为师者是)。

  ([?(○/○)]二供养法式二)。

  ([│/○]一列供具二)。

  ([?(▽/○)]一长时供具)。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苏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疏】诸佛菩萨。不食此食。为令福增示现而食。令修行者。福慧具足。速得圆满。如佛受纯陀最后供养。令其具足檀波罗蜜。此亦如是。故须供养。

  ○[通释表法]○[坛心莲华]([海印云]大概以莲华表因心。镜表智体。香表观行等[温陵云]坛心莲华。中道妙行也。莲华实同体。染净同源。因果同时。表妙行一致也。用金银铜木者。金银百炼不变。铜刚象义。木覆象仁。妙行云为。会于中道也)。

  (△[法数云]四华。喻四智开敷之华)。

  (△[私谓]璎珞十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今表金银铜三。而拣铁位。或可以喻登地也)。

  ○[华华钵水]([合论云]能容受法喜禅悦之味。故言钵。温陵云。钵为应器。表随量应物也[法数云]钵表圆收一器)。

  (△[孤山云]八月露水。得阴气之正[论云]水中随安所有华叶者。随其种性而圆发之[温陵云]水中华叶。即仁覆之行。随泽应物。阴利潜化之表也)。

  (△[融室云]坛心华中。钵盛露水。表十方华藏世界。诸香水海。建立无别。以此小坛。供养诸佛。如钵水映现。空性无边。表空如来藏也)。

  ○[安镜烧香]([温陵云]圆镜。大圆镜智也。各安四方围绕华钵。智行相依。随方妙应也。镜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摄。熏习融化也)。

  (△[海印云]十六器。表十六行。各各十六。妙行互具[论曰]以容受法喜禅悦之器。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之炉。故曰间华铺设等。入此道场。先明解脱知见。故曰纯烧[泥]水。无令见火[温陵云]返德藏用。伏减觉观。烧五分知见香。令烦恼不现行也)。

  ○[奉佛菩萨]([温陵云]取乳苏等。长时供具。表以禅悦法味。献二尊也。权教许开乳酪。实教遮禁。今复取享奉者。表融权实之法喜。随行施设。故各各围绕也[论曰]乳得酪。酪出生酥。言乳又言纯酥。自粗以至妙也)。

  ([?(▽/○)]二随时供物)。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苏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苏蜜于火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温陵云]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中)。

  (△[合论云]治宿习之要。无如精进。虽食虽睡。不忘集众功德香熟诸方便智。慈氏曰。当观法光明能治三种黑暗。又曰。睡当累足。作光明想。今煎火浴炭。然令猛炽者。观法光明。作光明想。道场精进之力也。功德香已集。方便智已熟。则法光明与光明想俱弃矣。故曰。烧令烟尽。此真知见也)。

  ○[通释表法]([荆公云]坛前南方。正等觉地。蜜五合。苏三合。参伍和合。别安小炉。则应粗而大。趣妙而小。兜楼婆赤香。合觉净善也。煎取香水。含觉净智也。沐浴其炭。则净治无烦恼烟。合觉慈力也。然令猛炽。则欲炽盛光明。投苏与蜜。烧令烟尽。则欲灭和合烦恼令尽。食时与物交。中夜与为辨。于此二时。皆飨正等觉。以合觉净善净智。无爱见慈力。炽然光明。灭和合行。令烦恼尽。此乃内所以享佛菩萨)。

  (△[温陵云]蜜成于华。表和融法味也。半为中数。五为成数。小火炉。方寸觉心也。以香沐炭。发觉之法也。药王然身。先服兜楼婆香。意能发焰。故取沐炭。然令猛炽。烧取烟尽者行法既成。当于觉心勇猛烹炼。使习气并铄。缘影俱亡。炽然如红炉点雪。然后为佛所享也)。

  (△[兜楼婆香]异物志云。出海边国。如都梁香。翻译云。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自茅香))。

  ([│/○]二陈像设)。

  令其四外。遍悬华幡。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报佛)释迦(现在佛)弥勒(未来佛)阿閦(东方佛)弥陀。(西方佛)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并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伽。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通释表法]([温陵云]四外悬幡。外行严饰也。室中四列。自性四依也)。

  (△[止观云]圆坛。即实相不动地也。缯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端。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

  (△[无尽云]华表七净华。因华以严果德。幡者。翻六根为六神通也)。

  ○[敷设形像]([应法师云]卢舍那或云卢祐那。亦言卢折那。皆译云照。谓遍照也。以报身净色。遍周法界故。又日月灯光。遍周一切处。亦名卢舍那。其义是也)。

  (△[海印云]卢舍那为法界主。余十方及菩萨为伴。表主伴重重也)。

  (△[温陵云]卢舍那等寂场真主。释迦弥勒。现在当来真主。阿閦居东。弥陀居西。智悲真主。诸大变化观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断障真主。帝释梵王。是此界主。最初请转法轮之首。余部皆有力外护。意取远诸魔事[论云]梵王不犯欲尘。乌摩化伏淫火。故道场安位。列于五佛二菩萨之次也)。

  (○[次明蓝地迦等])。

  (△[荆公云]陀罗尼集经。坛场法。有蓝毗迦。军荼利座。孔雀明王经。蓝毗迦。罗刹也。有大神力。具大光明。即蓝地迦也。或云。青面金刚。苏悉地经。有忿奴军荼利菩萨。从执金刚问法。又陀罗尼集经。有金刚军。荼利菩萨。今军荼利。当是此菩萨。一字佛顶轮王经。有毗俱胝菩萨又毗卢遮那神变经曰。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圆光色无比。今毗俱胝。当是此菩萨。频那夜迦。障碍神也。苏悉地经云。一切魔族。频那夜迦。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二使者名)。

  (△[吴兴云]西域当阳面东。所取左右。右尊而左?。如智论舍利弗目连。右面左面弟子。今时敷置或可从宜耳)。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涉入。

  【疏】悬幡列像。一一皆令影现镜中。欲使行人熟此境界。则于事事无碍法界之理。易得证耳。若时若处。一念之中。遍游十方。遍见诸佛。遍行佛事。遍得供养。一念既尔。尘尘皆然([荆公云]此八镜。佛智也。与彼八镜。互相摄入)。

  (△[温陵云]坛中之镜。混物而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镜。离物而无依。诸佛之智也。得乎离物无依住智。然后物我㸦照。心境双融。诸佛众生。身土相入。法法遍周。事事无碍矣)。

  (○[引证]贤首大师。尝为天后。以十圆镜。置八隅上下。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烛照之。则镜镜现像。互相涉入。及观之者。交罗齐现。以表刹海十界。普容无容之旨。宗镜曰。如一室中。悬百千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逾于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此则摄他为总。入他为别。一身既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供养之具。皆助随喜。悉同供养)。

  ([○@卍]二明诵咒仪轨二)。

  ([?(○/○)]一明修行三)。

  ([│/○]一[助修行])。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疏】三七日中。所行各异。初则礼佛围坛。诵咒行道。此中必行五悔。礼佛求哀。加被忏悔。离我慢障等。([手鉴云]五悔之法。依离垢慧所问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佛。二赞佛德。三礼佛。余即五悔。若依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然有二种。若犯遮罪。当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应须起行。此复二种。一事行。如方等经及礼佛等。二依理观。如普贤观。端坐念实相。名第一忏悔。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礼佛下。别明对治。礼佛。除我慢障。劝请。除谤法障。随喜。除嫉妒障。平等善根回向。破狭劣障。发愿。破邪倒罪。即导前四。令至所在。一愿至初住真因。二愿至妙觉极果。文殊问经云。昼夜六时。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至菩提)。

  (△[通释]一百八遍。长水云。每一时诵心咒一百八遍。吴兴云。是行道遍数。非诵咒数。以经文但言常行故。温陵云。百八乃咒之遍。若行道则谓之匝。今按经言恒于六时诵咒围坛。次云。至心行道者。明围坛也。一时常行一百八遍者。明六时诵咒之遍数也。长水言只诵心咒者。即诵唵字下九句。同准提九圣字之例)次则舍前所行。常发大愿。则运心广大。离狭劣障。([荆公云]二七发愿则曰发行。方以愿力持之。有愿无行。则愿不实)。

  (△[吴兴云]愿教如梵网经十大愿等。彼经云。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一。愿得好师二。同学善知识三。教我大乘经律四。十发趣五。十长[善]六。十金刚七。十地使我开解八。如法修行九。坚持佛[成]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是犯轻垢罪)后则一向持诵心咒。加持行门。防诸魔事。由斯三限助修之力。感应道交。显受佛应也([荆公云]十二时一向持咒。则纯依佛不思议力。十二时则倍初七中七。行道道场。以精进成就故。能感佛出现。交光摩顶。如第八住中。回光向佛。双镜光明。重重相入也)。

  (△[中川云]三七日礼佛称名。诵咒发愿。以明三业交勤。冥资密克。经云。身心语三种。此名为秘密。诸佛菩萨等。此名为集会。当知所用法。秘密数如是)。

  ([│/○]二入观)。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疏】魔障既离。复承显加。修三摩提。速得成就。故令身心明净。如琉璃也([吴兴云]此观行净。或六根净)。

  (△[中川云]交光则生佛智照。摩顶则感应显被。即于此中。修三摩地。身心明净。德合涅槃。奢摩他之体显矣)。

  ([│/○]三示不成)。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疏】戒根为本。入道先门。师与证人。一等清净。师若有阙。资无所承。道场不就。职由斯矣([吴兴云]方等陀罗尼云。行此法时。十人已还。天台依之。轻有明训。不可违也。世有修法华等行者。或多增人数。或长延日限。广邀士女。来会香华。至有烧身。臂指。先告四方。纵不苟财。亦成沽誉。内盲理观。外掇讥嫌。如此师徒。予见之矣。大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离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无有是处。彼诫但修苦行。实求涅槃。尚为不可。况沽誉乎。况苟财乎。真修行人。请思此语)。

  ([?(○/○)]二明得果)。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疏】须陀洹果。名通大小。小乘可知。今修大乘首楞严定。发菩萨愿。应以大乘位次论果。若璎珞本业经。初地名鸠摩罗伽。乃至四地名须陀洹。佛地名婆伽婆佛陀。将配此经。恐太高深。若约见真。得无生忍。名须陀洹。其为中当。即初入别圆地住位也。([孤山云]按位即同圆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别圆地住)此则正与观音修证义同。若配下位。恐非所宜。以此经中。云圣果故。利根修故。又以下经获无生忍。第三渐次。便已证得。此即无妨。必不可以未证位配。请细详之([融室云]所持佛顶神咒。是佛密因。所修禅定。是菩萨首楞严。应是十地菩萨。寄同小乘初果。璎珞四地。名须陀洹。是寄果也)。

  (△[无尽云]此为末世修学。专心利根人。说须陀果位。不应以诸大乘果位会融。思之)。

  (△[熏闻云]天台止观。示三种三昧。摄。一切行法。一曰常坐。如一行三昧。出文殊说。身开常坐。遮行住卧。二曰常行。如佛立三昧。出般舟。三昧。唯专行旋。此二皆九十日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如方等云。旋二百一匝。却坐思惟。法华云。若行若立。读诵此经。若坐。思惟此经。四曰随自意。如请观音。诸大乘经。非行非坐。实通行坐。此二不立期。今经所属。即半行半坐三昧也。此与止观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十日行法为异)。

  ([○@●]二正说神咒三)。

  ([?∴]一请问)。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为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唯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者。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旨。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疏】阿难虽得小乘初果。若圣大果。名假择灭。非真无为。故云未证。文殊密诵。以解淫难。故云未闻。

  ([?∴]二正说二)。

  (◎一现佛)。

  (◎二说咒辞)。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疏】将说神咒。现光化佛。化复作化。百河沙众。此即如来藏心。不思议妙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众将证此理。故示现以表也。下说神咒。是此密因。宣与大众。化他令益([海印云]三十二相。内髻第一。从此放光。表尊胜顶法。由中道妙智所发也。光中涌莲。表妙智胜因。莲中化佛。表因果一契。自佛顶之佛顶。放宝光之宝光。光中示现金刚神众。表从果体。复起妙用密中之密。非心识境界也。化佛说咒。正表无为心佛所说也[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云]我从处胎以来。随逐如来。如影随形。调和奉顺。不曾违阙。云何不感我之至心。便见孤弃。咄哉大苦。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掷弃)。

  (△[翻译云]跋阇罗波腻。梁云金刚。应法师云。跋阇罗。此云金刚。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正名。正法念云。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楼至当千筹。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应法师云。梵语散那。译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主者。夜叉主也。梵本都无迹义。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啰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十三)南无䟦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䟦阇啰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荼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毗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阇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喇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㘕(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岐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䟦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羯唎(八十二)萨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娑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萨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一百)摩诃叠多(一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䟦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䟦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劫腾罔迦(十)䟦阇啰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二)䟦阇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䟦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䟦阇啰俱摩唎(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䟦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蓝婆摩尼遮(二十八)䟦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䟦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百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鞞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菟那么么写(三十七。诵咒者至此句称弟子某。甲受持)乌?(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百四十一)虎?(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啰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㘑(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罂迦(百七十一)摩诃䟦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乌?(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菟那么么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啰阇婆夜(七十九)主啰䟦夜(八十)阿祇尼婆夜(百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坛荼婆夜(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荼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干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喃(八)揭婆诃唎喃(九)嚧地啰诃唎喃(十)忙娑诃唎喃(二百十一)谜陀诃唎喃(十二)摩阇诃唎喃(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喃(十五)毗多诃唎喃(十六)婆多诃唎喃(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喃(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䟦啰者迦讫唎担(二十四)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担(二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担(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唎担(三十四)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荼西讫唎担(三十七)毗陀耶阇瞋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担(四十)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百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婆唎迦讫唎担(四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他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讫唎担(五十)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担(五十五)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担(五十八)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阿啰汉讫唎担毗陀夜阇瞋陀夜弥(二百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担(六十三)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䟦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担(六十七)毗陀夜阇瞋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二百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瞋陀瞋陀(二百八十一)虎?(八十二)虎?(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䟦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弊泮(三百十一)摩诃波啰丁羊义耆唎弊泮(十二)䟦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荼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兔那么么写(三十二至此句依前称弟子名)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啰(四十一)䟦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三百五十一)闭[口*(隶-木+上)]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荼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祛革荼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三百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干度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钳(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三百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䟦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三百九十)䟦悉帝输蓝(三百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迦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䟦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荼(九十七)荼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娑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蜜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四百十一)摩诃䟦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隶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哆侄他(四百十九)唵(二十)阿那隶(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䟦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䟦阇啰谤尼泮(二十五)乌?都嚧瓮泮(二十六)娑婆诃(四百二十七)

  ○(上来神咒今依乾道绍兴海眼诸古本勘对考正次列长水本)。

  ○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乃至跢侄他(四百十九)唵(四百二十)阿那隶(四百二十一)毗舍提(四百二十二)鞞啰䟦阇啰陀唎(四百二十三)槃陀槃陀你(四百二十四)䟦阇啰谤尼泮(四百二十五)虎?都嚧瓮泮(四百二十六)莎婆诃(四百二十七)。

  【疏】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皈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诸难。至四百十九云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然此即是秘密首楞严也。自古不翻。略有五意。一是诸佛密语。秘密之地。惟佛与佛。自相解了。非是余圣所能通达。二是总持门。一一字句。含多义故。如婆伽婆。具六义故。三或是鬼神王名。呼之敕以守护修行人故。四是诸佛密印。如王印信无往不通。幽显遵奉。佛佛相传。不得移易故。五不思议力所加持故。但密诵即能灭大过。速登圣位。如王放洪恩。大辟咸赦。有功超升。此亦如是。是故自来不令解释。其本或有异同。皆是前后三藏。中边语异。翻译小差。但依一本诵持。无得拣择([法华文句云]或说咒者。是鬼神王名。部落敬王。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或云。密默遮恶。恶自休息。譬如贱人。奔逃彼国。讹为王子。妻以公主。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其人语主。若当瞋时。应说偈云。说是偈时。默然瞋歇。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识者。或云。是诸佛密语。如先陀婆。一名四实。盐器水马。王索先陀婆。群下莫晓。如是智臣。乃能善解。咒亦如是。祗有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

  (△[涅槃疏云]古来咒文不翻。而有五义。一三宝名者。请观音云。南无佛陀达摩僧伽。但三宝名。种种不同。所以摩竭大鱼。闻三宝名。即便合口。二四谛名者。贤愚经中。闻四谛名。鹦鹉生天。二空境名者。真境无名。无所不名。闻此空名。即便悟道。成圣断惑。四胜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请观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五鬼神者。一善神王名。二恶神王名(略举如毗舍遮揭啰呵鸠系荼揭啰帝等皆是))。

  (△[中川云]准尊那菩萨轨。如诵云。唵引。左?。祖?。尊祢。若作息灾法。则云莎呵。作增益法。则云冒沙吒。作勾召法。则云纥理。作发遣法。则云吽。密部持诵。本唯一咒。随事施用。即有不同)。

  ([○@●]二叙咒功能二)。

  ([○@│]一明诸佛受持三)。

  ([○@(?∴)]一持者成德三)。

  ([○@卍]一成佛降魔说法相)。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疏】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名白。遍覆一切法。故曰盖。从此流演秘密神咒。故云咒心。又是一切咒中之总要故。无有一佛。不因此咒而成正觉。制诸魔外。应诸国土。转大法轮也[资中]从如来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咒心。

  ([标指]此心咒。是如来藏性法身之体。亦谓般若圆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皆从咒心而出)。

  (△[吴兴云]咒心者。即前文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所说心咒也。亦是秘要藏中精要之心。故名咒心。智者说心有三种。一虑知心。二草木心。三积聚精要心。今秘密藏。是精聚心。咒心。即精要。心[私谓]远公阿毗昙释曰。呵毗昙心者。三藏之要领。管综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焉。亦咒心之旨也)。

  (○[显密圆通云]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者。一切诸佛。皆从陀罗尼所生。楼阁经云。真言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所出。又真言亦名三藏。谓真言中。每一一字。皆含戒定慧三。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不出三学。既真言名三藏。即知真言总含万行。其余是支流行门也)。

  (△[通释]此咒心为诸佛母。是出生如来之真种子。故佛必因之以得菩提。言成正觉。是成道相。即该兜率降神入胎出家等相也。具大威神。是断邪惑之金刚王宝剑。故佛必执之以制魔外。脱离生死。是出火宅之大白牛。故佛必乘之以应尘国。起信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法华以诸法空为坐。诸佛以咒心为所生之法。故外坐莲华。应物也。包罗万亿。是法财具足之真实藏。故佛必含之以转法轮。含者。具法义。微尘现大者。咒心具十界百法故)。

  ([○@卍]二授记㧞苦事师相)。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十方如来。依于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䏊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消散。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疏】授记则与乐。除难则拔苦。承事供养。为法王子。即绍继法王。令佛种不断也([标指]此咒心显深般若。能证菩提。能度一切苦厄。能㸦为主伴)。

  (△[通释]咒心总持一切善恶诸法。故佛必持之以受记记人。未成正果者。自凡入圣。初入分果。未成正觉故。为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是离怖畏之尊胜幢。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济?。随顺觉性。是从心满愿之如意珠。故佛必随之以遍供恒沙圣贤)。

  (○[引证][别行钞云]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盲聋喑哑。六佛前佛后(新译法前法后)七世智辨聪。八长寿天。此八名难者。以不堪受教。难入佛法中故。教中说有四轮。能摧八难。第一愿生中国轮。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国。若得生已。即便摧地狱等五难也。第四种诸善根轮。能摧生盲生聋等。诸根不具难)。

  (△[涅槃云]八苦。八五阴盛苦。谓五阴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即盛大之义。前四生老病死诸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经云。何名为五阴盛苦。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名为五阴盛苦。此则八苦。前七为别。后一为总)。

  (△[灌顶经云]大横有九。小横无数。一横病。二横有口舌。三横遭县官。四身无福戒。横为鬼神之所得便。五横为劫贼剥脱。六横为水火漂焚。七横为杂类禽兽所啖。八横为冤仇符书餍祷。邪神先亡牵引。九有病不治。听信妖师。杀种种畜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鬼神。请乞福祚。信邪倒见。死入地狱。是名九横)。

  ([○@卍]三摄亲示灭付法相)。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疏】四饭诸子。及余眷属。皆得出家。证小闻大。不惊不怖。由摄受力。成佛示灭。付嘱未来。无非咒功矣([智论云]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入二乘故。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通释]咒心是成佛亲因。诸佛行化。则能摄受。普入如来藏。故咒心是菩提涅槃。诸佛诵习。则能证入。始终示现。不离此故。咒心是无尽大明灯。诸佛流传。则能付嘱当来。心灯相续故)。

  ([○@(?∴)]二指示功能)。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三不持过失)。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私谓]净名中。佛告阿难。我若广说三佛陀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此与今经。说神咒秘密功能。恒沙不尽之义同也)。

  ([○@│]二劝众生受持三)。

  ([○@(?∴)]一总劝受持)。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毡。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二别明功力二)。

  ([○@卍]一标)。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标指]世间凡夫。信奉此咒。必能背尘合觉。渐明出世间智。三乘妙心。顿获清净)。

  ([○@卍]二释十一)。

  ([?(○/○)]一能除诸难)。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诅咒。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蛊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毗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疏】诸恶毒鬼。世间难事。不能侵凌。令得正受者。以威被神灵。慈心摄护。令其获益。故领深恩。常加守护([定林云]正受。亦名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谓之正受。异于无明所缘境故。圆觉云。三昧正受)。

  (△[熏闻云]应法师云。厌鬼名。眠内不祥。伏合人心曰厌。蛊谓蛊行毒也。正法华经有蛊狐。旧维摩经有妖蛊。梵网有生金银毒)。

  ([?(○/○)]二能生诸智)。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疏】散心持诵。尚能拥护。况决定心。求菩提者。既以菩萨精心。冥熏神识。速得开发。自然记忆河沙劫事。无不了知。阴。冥也。又速。召也。冥然感召。令开发也([定林云]金刚藏王。慈恩翻首楞严为金刚藏。此诸菩萨。证此定故。因以为名)。

  (△[补遗云]以金刚藏王。得如来藏心。去惑纯精。阴密神速。发彼持咒之人神识也)。

  (△[海印云]咒乃金刚心也)。

  (△[华严阿僧祇品云]百二十大数。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由]他[翻译云]落叉。或洛沙。此云十万。对此方为亿。俱胝。或俱致。此云百亿。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对此方为兆。或阿庾多。此云万亿。对此方为京。那由他为孩也[直解云]今文以八万四千[那]他。为如是等恒河。今以如是多恒河中所有沙。一沙一金刚。其多多良不可思议也)。

  ([?(○/○)]三不堕恶处)。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此云辛奇臭饿。迦吒即竭吒)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诸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疏】第一劫者。发心修行之初时也。洎乎菩萨。最后身时。故名后身。于其中间。不落杂类。或生人中。亦非贫贱。以持尊胜法故。身尊胜也。

  ([?(○/○)]四诸功德聚)。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疏】虽不作福。受持力故。佛与之福。既与同生。仍禀教行。则何福而不集乎(经首喻惑业苦三。连持不断。亦云如恶叉聚)。

  (△[华严阿僧祇品]百二十大数。阿僧祇。当一百三。不可说不可说。当一百十九。大论云。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天人中能知笇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五众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其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疏】菩萨行门。随行而具。今不行而备。盖神咒之力。具足万行。斯言不诬。

  ([?(○/○)]六轻重罪灭)。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未受时者未受咒时也)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五逆。出俱舍。四弃八弃。出四诵律。详本经第八)。

  ([?(○/○)]七宿业销除)。

  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疏】生死既多。积业何算。未经忏悔。积至于今。皆为见道之重障。不思议力。如汤之炽。虚妄业雪。向则消殒。

  ([?(○/○)]八所求随顺)。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罗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疏】命终尚能随愿往生。诸佛净土。况世间所求。而不获耶。

  ([?(○/○)]九安其家国)。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支提。云可供养处。又翻灵庙。熏闻云。有舍利曰塔。无曰支提。阿含有四支提。谓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灭。脱阇。资中云。梵语翻幢。月公云。阇训都字。脱阇。即城台高显处也)。

  ([?(○/○)]十年丰障消)。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疏】圣法在处。常无恶梦。况余灾横。

  ([?(○/○)]十一恶星不入)。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疏】八大恶星。谓金木水火。土罗计彗。虽有善宿。变即为灾([熏闻云]九执跃。除日月。取计都为八。孔雀经云。日月及荧惑。辰岁并太白。镇及罗喉彗。此皆名执跃)。

  (△[无尽云]诸恶。非凶恶之恶。乃成恶之恶也。天象各禀四大五行留碍而不圆通。非若佛具慈悲。有违其性。则灾应之。以类相感。如不仁则木伐之。不礼则火伐之。不义则金伐之也)。

  (△[私谓]天官书。凡诸星宿。皆以五星为主。五星多伤逆违错。如荧惑法使行无常。以舍命国。为饥为兵。彗孛搀枪。所指各有灾变。皆恶星也。而各依五行本精为主。则所谓大恶星也。或言二十八宿。天之恒星。不应目为恶星。今以昴宿推之。昴为先首。常行虚空。历四天下。常作善事。北方昴宿之占。七宿黄。则兵大起。一星亡。为兵丧。大而数。尽动。胡兵大起。则亦未可定为吉曜也。准大集经。佛言。过去天仙。分布安置。诸宿跃辰。摄护国土。养育众生。于四方中。各有所主。故知遵奉佛敕。保持人土。盖列宿本愿如是。众生业种深厚。感召乖错。恶煞劫运。相梃而起。列宿虽恒作好事。无如之何。佛令诵持心咒。除减灾祲。不但弘护众生。亦符顺列宿之本愿也。经言二十八宿。统于十二宫辰。十二宫神。即十二大菩萨。慈悲教化。现为龙为马等身。则诸灾变恶星。殆亦逆行示现教化众生。用以惊怖其昏梦。而忏袚其业苦也。然则古之君相。彗孛见象。不事禳祷。而用修德消弭者。其亦冥符佛法者与)。

  (○[释文]由旬。正言逾缮那。此无正翻。是轮王巡守一停之舍。数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诸经论中。多用小数)。

  ([○@(?∴)]三结示益相二)。

  ([○@卍]一除烦恼)。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疏】世有修行心切。而多障恼。盖宿业耳。凡作世善。尚多违缘。况出世心。求成觉道。激动而发。其可敌乎。非不思议秘密之功。莫能遣也([智论云]菩萨得陀罗尼力。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卍]二获心通)。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诸修行者。(下具修行四缘)依我坛法。(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三)于此咒心。不生疑悔。(四)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疏】心通。通达位也。如前一百日内。有利根者。获须陀洹。即是生身获忍也。胜缘若具。依法而行。不得忍者。佛成虚妄。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三护持六)。

  ([?(○/○)]一金刚众)。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疏】执金刚神。由护法故。亦护人也([标指]执金刚杵。指山山崩。指海海竭。表当人观照般若断除疑惑障。觉心不昧也)。

  ([?(○/○)]二天王众)。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大天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翻译集云]诸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音万有。出则释天先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金刚。用生善而成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皈投。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卫)。

  ([?(○/○)]三八部众)。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荼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将帅首领)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四人天众)。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逐年巡察世间善恶者为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五灵祇众)。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标指]天神地祇。尽三界内。悉皆发愿。此三界唯心也[私谓]上来所举神鬼精祇。已尽欲色三界矣。此无色界天则超色界也。言风神王。则舜若多神。举空界也)。

  (△[海印云]华严列海众四十。同生一。异生三十九。皆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现。各得如来一种三昧。以为法界所统故。今此咒心。乃法界心印。凡所在处。诸神守护。正如大将兵符。符到令行。自然守护)。

  ([?(○/○)]六藏王众二)。

  ([│/○]一述化意)。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疏】以悲增故。不取涅槃。护法故。常随持咒。

  ([│/○]二叙护持)。

  世尊。如是修行。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疏】欲界第六。名大自在。即魔所居处。常恼修行。不令成就。若善心乐修。即不在制限。余者皆制。此大神咒。本是修三昧者。最上胜缘。故持此咒。能却诸恶。能集众善。愚藂罔知斯旨。见持咒者。往往兴谤。谓非修行。未有一佛。不由此咒而得成道。度众生矣。如上所说。请细览之。以革斯弊。

  (△[孤山云]以上群灵。皆获本妙心。住首楞严。能建大义。示现菩萨诸天等。护持行人。而言以宝杵碎首者。大圣训物。欲令得度。或用摄受。或行折伏。若涅槃杀一阐提。法华破诸恼乱。仙豫之诛净行。满足之僇众生。皆由住无缘慈。得一了地。乃能如是耳[谷响曰]涅槃云。杀一蚁子得罪。杀一阐提无罪。法华罗刹女拥护诵持法华经者。于佛前说偈曰。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海印云]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地上菩萨。皆以金刚智心断惑。以根本无明。最极微细坚固。非金刚心不能破故。此咒乃金刚心中流出。直断根本无明。故变烦恼而为护法。即有八万四千金刚王。常随守护。言宝杵碎首者。显心咒力。破坚固无明也)。

  (按偈文。俱知南知字。有本作胝。揭或作羯。蓝或作㘕。荼或作茶。又阿刍毗耶毗字。乾道本作鞞。失帝南帝字。有本作底。毗多崩萨萨字。绍兴本作娑。末陀鞞达嚧制钳钳字。乾道本作剑。乃至跢侄他。乾道本。作跢多他。皆是梵音楚夏。准长水云。但依一本诵持耳)。

  (鸠槃荼古本荼亦作茶。荼茶二字。同除加切。翻译云。鸠槃荼。亦云盘查。亦云俱槃茶。即此鬼名。应是茶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长水科大文第四示地位阶差。尽第八卷中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大文第四示地位阶差下。分二大。科。一叙迷真起妄为立位因。即明众生世界颠倒。类生差别等文。二明反妄归真辨地位相。即三渐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等文。次下即结经文。古人判此。为第二正说分竟)。

  (○【疏】示地位阶差者。既解通行备。内德毕充。复假密言。外助道力。内外相济。岂徒然哉。必序阶位耳。然位有因果。惑有粗细。智有明昧。断有浅深。证有分满。用有优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堕增上慢。以我教中。随进德修业。胜劣不同。故历五十七位。渐入渐深。不同外道天魔。都无位次。若不预辨。涉进乖源。既昧断证。错认少得。便以为足。如第四禅寡闻比丘。妄认生谤。堕阿鼻狱。事非轻小。故须明示。免招大过。文二)。

  ([?∴]一阿难请问二)。

  (卍一述益)。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疏】正熏修者。由持清禁。复假密言。内魔不兴。外魔不起。以此修禅。更无邪僻。其益大矣。

  (卍二正请)。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一问)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二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三问)云何名为等觉菩萨。(四问)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旨。瞪瞢瞻仰。

  【疏】涅槃。最极果也。即位所至处。干慧。最初因也。即位发基处。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即信解行地。名为修行。([融室云]修三摩提。信则为入。住则安住。修至十行。方得修行之名。何渐次者。四十四心。皆名渐次)。

  (△[孤山云]四十四心。谓住行向。加行十地也。佛答有五十四心者。于初住中。横开十信。合之祇是初住。今干慧。是合余经十信。立其总名也[吴兴曰]璇师为正。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问入地之正行。次云。诣何方所。名入地中。方是十地。所指十住横开十信。是义不然[海印云]华严以信为行本。三贤已前。总明信位。更不别开。故通有四十二位。此经备开十信。由初信至四加行。为四十四心。并干慧十地。成五十五位)初地见道。乃至等觉。名为证入。即分证果也([融室云]诣何方所。即见道位。至初地得见道故)。

  (△[温陵云]信解行位。复进十地名入地中。是为初证。至十一地。名为等觉。犹是分证。及到涅槃。名为妙觉。乃极证也)阿难虽知诸地之名。而未能辨名下之义。故此问也([吴兴云]既受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宅。须知堂室浅深。涅槃如所到之境。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

  (△[合论云]干慧。如江出岷山。其流滥觞。入地如江到楚国。万派并流。涅槃如已至大海。具百川味)。

  ([?∴]二如来广说二)。

  (卍一赞请许宣)。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疏】刳。犹空也。空其身心诸杂念虑。谛受法义也([桐洲云]因中望果。名为悬示。指五十五位。为正修行路)。

  (卍二正为分别二)。

  ([○@●]一迷真起妄为立位之本。从此去尽卷末十二种类【疏】然地位之兴。本因迷悟。妄迷真起。本性即虚。故有断分。断即成悟。悟有浅深。故成阶降。阶降既分。名位斯别。若不迷真。焉有斯位。故须叙也。文三)。

  ([○@(?∴)]一总显迷悟二)。

  ([○@卍]一显一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疏】一真之体。湛寂圆明。非真非妄。名相都绝。生界斯泯。既世界众生不立。佛及出世谁名。以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斯则一真法界。本无地位也([海印云]因问修证渐次。先立一真法界。为生死涅槃之本。生死界宽。总之不出一十二类。涅槃道远。要之不过五十五程。迷一真而为六想。则二种颠倒相因。悟六相而归一直。则二种转依是号)。

  ([○@卍]二叙二相)。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疏】真体常住。本非生灭。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而有于念。念即生相也。生即有灭。念念迁流。展转渐粗。以至业果。流转三界。故名为妄。若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渐断粗惑。以至细惑。无明永尽。悟极之处。即名为真。菩提涅槃。于斯立矣[资中]二转依号者。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由初迷真念动。以至流转)名为不觉。翻此不觉。了本无生。即名为觉。此菩提之号。由不觉立也。由迷有生。生必有灭。翻此生灭。显不生灭。即涅槃之号。对生灭立也。生灭既灭。更无所依。故名转依。以真如为迷悟依。转此迷依。以为悟依。故名转依。自智境界。转所依藏为涅槃。菩提涅槃。初非一异。但转迷名无上菩提。转有名大涅槃。从有故迷。以觉故空。有性自空。非有灭空。故生死涅槃。无相远也。(以上并资中文)故知菩提涅槃。因迷故有。如人因睡。即有觉名。此亦如是。非本一真元。有二果之异。通约诸位。有六种转依。如余处说([兴福云]转依有六。一损力益能转。二通达转。三修习转。四果圆满转。五下劣转。六广大转[补遗云]以四教判之。六在圆顿。今取广大转依而言)。

  (△[温陵云]生灭真妄。生死涅槃。皆所谓诸名相也)。

  (○[引证][唯识论]四修习位颂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二转依。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已能舍彼二取随眠。二粗重障。便能证得广大转依。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二转依果。即是第五究竟行相)。

  (○[宗镜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亦不名众生。秪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本性。随迷悟之缘。成圣凡之事。如金随工匠。缘成时。转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即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时。悟成如来藏。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故曰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若知今日。即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于法性。遍应众缘。名之为净。此即十玄门中。唯心回转善成门也。若逆转则成涅槃。顺转则名生死。以生死涅槃。皆不出如来藏心也)。

  ([○@(?∴)]二劝识妄因)。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诸如来大涅槃者。当先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疏】上明三种相续。今明二种颠倒。以众生颠倒。即摄业果故。(长水以业果在众生中。孤山以业果在世界中。以十二类即业故。温陵云。三种二种。以开合言之。下云熏以成业。即摄业果矣)如前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乃至歇即菩提。不因人得。故云。颠倒不生。即真三昧([温陵云]能识倒因。乃能断治。倒妄不生。则复正性。故曰。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真际云]前明世界相续。唯在依报。谓四大因起等。由前答满慈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此明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以答阿难。修三摩地所入地位故。何则。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相也)。

  (△[吴兴云]恐未然也。三世四方。显是依报故)。

  (△[长水科]三别辨颠倒二。一总释倒因。二别明倒义。一众生颠倒二。今改科云)。

  ([○@(?∴)]三别辨颠倒二)。

  ([○@卍]一众生颠倒二)。

  ([?(○/○)]一总叙倒因)。

  ([?(○/○)]二别明倒义。今初)。

  (△[通释]经文标云。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而中有建立世界。及诸众生之文。故长水别辨颠倒科。初标总叙倒因。迷本圆明下。乃别明众生颠倒。后人遂欲倒换经文。易置徴语。云栖云。众生世界元不相离。众生必依世界而居。世界复因众生而起。世界如大地。众生如草木。言众生。不妨先说世界。喻如言草木。不妨先说大地也。下文世界颠倒中。指变化众生。结云十二种类。两文参合。其义甚明。今按云栖此解。最为名通。今依北峰印。师科。初标众生颠倒。而以总叙别明。分为子科。经文次第。前后分晓。亦仍不失长水科节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宗镜]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众生颠倒。答。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随于染净缘。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随缘。不守目性。只为众生。不自知无性之性故。但随染缘成凡。随净缘成圣。([温陵云]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圆明。言不守自性也)如虚谷响。任缘所发。又如太虚忽云。明镜忽尘。求一念最初起处。了不可得故号无始无明。古释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因托性明。变影而起。托影而生。从虚执有。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业相也([补遗云]真如不变名性。随缘名心。由性者。不变也。明心者。随缘也。由有性中圆明随缘之故。众生妄生照觉。因以妄见发其性也。性中加妄。遂有见生。故曰性妄见生。特安圆字。即显随缘之性。出生妄明也[雪浪云]性明圆故圆包真妄。如云性明之体。包六妄故。所以能真能。妄也)。

  【疏】如来藏心。本性真明。周遍法界。故云性圆明故。([孤山云]谓由真心。本具诸法。如明镜中。圆具像性)由此真明。从性发动。遂成所相。所既妄立。生于妄能。即妄见也。能所二相。俱不离真。故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由妄明心。变动真性。故曰因明发性。由发性故。遂起分别。故曰性妄见生)元是一真。本来无相。忽然妄动。二相俄生。从无相真。成有相妄。故云成究竟有。此异相也。([海印云]前云因明立所。所字。通含虚空生界等相。今云发性。言性而不言相。单约众生正报。显此众生世界。由无明熏变而起。故曰因性发性。性妄见生。发性即业识妄见即见分。究竟有即相分。此则根身器界。瞥然俱现。生死轮回。因之以立也)。

  此有所有。(牒上成究竟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宗镜古释]此有所有。非因所因。转相也。业相为能有。转相为所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曰有所有相。即此转相。能行现行。因前而立。因后而生。展转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现相。能引六尘境界。现相是能住。六尘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疏】同相也。此上异相为能有。生今同相为所有。(今经异相。即起信业相。同相。即转相)异相本非有因而得。生起而为同相之因。斯即前文。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下文亦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异既生同。同为能住。异为所住。故云住所住相。此住所住。元既无因。复何根本。斯则二相毕竟无住。故云了无根本([吴兴云]非因者。如云。既称为妄。如何有因。所因者。如云。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海印云]此有者无明。所有者世界众生。能住者众生。所住者世界)。

  (△[二楞云]此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众生世界。本无有因。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为彼所住之处。如空中华。如睡时梦。诘之无根。觅之无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古释]本此无住以立世界者。现相从妄所立。本无所依。依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即是无明。无明无因。故无住。此之三相。俱是无始一念妄心。总号无明【疏】无同异相也。依前同异以为根本。而得生起无同异也。以前二相。正是无明。梨耶识体。虽分同异。一念转成微细生灭。全是无明。从此变起山河大地。根身种子。([桐洲云]谓阿赖耶不守自性。成诸万法。半成根身。半成器界。故云建立)故起信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以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维摩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即无明。无因故云无住。

  (○[引证][维摩经云]文殊师利问。善不善孰为本。曰身为本。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欲贪孰为本。曰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孰为本。曰颠倒想为本。颠倒想孰为本。曰无住为本。无住孰为本。曰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法本。故能立一切法也。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

  ([?(○/○)]二别明倒义二)。

  ([│/○]一因迷有想)。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古释]初是业相。即是妄觉之心。体即虚妄。此妄初起。更无因始。名非有所依【疏】重指业相也。昧圆明真实。成能所虚妄。能所妄动。本无因依。妄想发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无体也([温陵云]迷真起妄。众相竞生。故名众生。此明起妄之本。下明竞生之相)。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宗镜断句)真真如性。

  [古释]将欲复真。欲真已非。(齐此断句。真真如性。义属下文。长水已下。皆连作一句读)释转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妄觉执此为真。即初念名动。动必有静。静复似真。形动立静。非真不动。故曰欲真已非【疏】重指转相也。由前动故。觉动希静。嫌妄欲真。希欲既生。转增迷闷。不复元静。但得影真。是虚妄心所变起故。故云。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古释]真真如性。本不因动而立于静。故云。非真求复。宛成非相。从此现相。变起一切境界。故非相现相。非生现生。非住现住。非心现心。非法现法。释次第者。初从明暗二相相形。而生于色。即是结暗成色。形显色也。因色。即有根尘留碍。名之为住。因有根尘。即有能分别识。名之为心。览此尘像。为识境界。名之为法。此等展转相因而有。反显真如。相无明暗。无相形。故非相。无起灭。故非生。无留碍。故非住。无缘虑。故非心。离尘像。故非法【疏】重指现相也。已成虚妄。故云非真。而求于复。便现虚相。此即所变真影。转成世间诸相也。其相体虚。故云非相。非犹妄也。此即总举。非生下。别列无而忽有。故生。有而暂住。故住。缘虑相续。故心。染净差别。故法。体元不实。故皆言非。于中非心。即是六粗中前二粗也([吴兴云]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如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云非真求复等)。

  (△[云栖云]凡所有相不过生住异灭。身受心法。举生住。该异灭也。举心法。该身受也)。

  (○[宝藏论云]一切众生。失本失求竛竮辛苦。修习累劫。而不悟真。是以将本求末。末妄非真。将末求本。本虚非实。夫本者即不合求。何以故。本即不求本也。譬如金不求金也。末即不合修。何以故。妄不求妄也。譬如泥团不可成金)。

  ○[宗镜又解]或前标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后三相合释。都言三相虚妄。体即无明。更无所因。故云非有所因。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执影为实。故云将欲复真。影既不实。故云欲真已非。宛成非相下。对妄说真。以立名号。故知建立地位。从此而有。若不因妄说真。亦无地位名字可说。(按此文前标三相。后取合释。古人说经。不局一义。长水或可一科。亦复如是)。

  ([│/○]二随业受生)。

  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疏】此后四粗也。由前心起分别。展转渐粗。执取计名。造诸业行。故云熏以成业。憎爱二业。各同界趣。([海印云]一念生相无明。不觉展转发生。积久而愈有力。由此生力发生。六粗相显。此即六粗中智相续也。熏以成业。即执取计名字。同业相感。则起业系苦也)业感为因。报应为果。遂有相生相灭之报。淫欲为因。故相生。杀盗为因。故相灭。此即众生业果二相续也([吴兴云]生住心法。于诸有中。展转发生。即业果相续也。生即是果。力即是业。熏即动业之感)。

  (○[引证][清凉云]经云。诸业种种相。三与心同生不离者。心为起业之方便故。业共心生。生已不离。此言业行常依心王也。言此业思。与等起意识共生者。正同俱舍。缘等起也。与所起业。同刹那故。随其善恶生已。即熏成名言等种要由业熏心。方成种故。业果不离心。得果不离种也。又云。引业唯善恶者。俱舍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释云。引业。谓总报业。但由一业。唯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应众同分。分分差别。以业果别故)。

  (△别辨颠倒科下。长水分三。一众生。二世界。三类生差别。以类生一科。当前业果相续故。北峰分为二科。以业果相续。即摄众生世界中故。今依北峰。合三为二。于世界颠倒中。分迷真两立。相涉类生二科。顺经文乘此轮转已下。即承上是故世界一段。文非孤起故。今于长水科下。参用北峰新科。以科别义同。非改作故)。

  ([○@卍]二世界颠倒二)。

  ([?(○/○)]一明世界因起)。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牒上此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牒上非因所因。住所住相)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疏】迷毕竟无。成究竟有。有故立界。隔别不同。故云分段。([孤山云]有东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为界[温陵云]有所有。故有分段。有分段。故有方位。界为方位。故因此界立也)非因而因。无住而住。因能生果。果住于因。因果相生。迁流不断。世由此成。(然其所有。本无其因。故非因所因。此唯妄住。故云无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则有过现未来。迁流不住。三世成矣[温陵云]无所因。则无所住。无所住。则常迁流。世为迁流。故因此世成也)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转十二。变化有情。亦十二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因果和合。亦成十二[雪浪云]三世四方。互成十二。众生依此造业。故变化众生。亦成十二。此因果相感也)。

  (△[中川云]类生。略有七义。一名者。俱舍。陈云众生。唐言有情。即类生也。二义者。显宗云。言类生者。是众生义。三情者。谓众生依情立名。不依趣。论云。趣虽有情。而非遍故。此唯情遍。独立生名。四合者。谓众生由业由缘合生。论云。业缘合起。故说为生。亦无有缘。而得生起。五业者。谓有唯业生。论云。彼业力强。不待缘故。六缘者。谓从缘生立名。论云有缘卵等。从卵标名。名卵生等。七果者。谓依现果立名。婆沙云。若受欲界果者。名欲界有情等)。

  (○[引证][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当受八亿五十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栽。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故)。

  ([?(○/○)]二明颠倒相生二)。

  ([│/○]初成十二因)。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疏】内由动相。外感风轮。故有声现。因空生摇。坚明立碍。故有色立。金风相摩。则有火光。火则有气。气则香也。宝明生润。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暖。故成触也。触分涩滑。与舌相对。则有味生。五境合意。则名为法。此六尘境。与内根妄想。和合杂乱。由此造作一切诸业。故成业性。业必有报。十二品类。因此区分。故成轮转。是故下。结成旋复。旋复。亦轮转也。声香味触。略举十二之四也([资中云]十二区分。文含二意或六尘各有三世四方。自成十二。或根尘各六。共成十二[吴兴云]资中第二解为当。且因动有声者。偈云。音声性动静。此就声尘当体为因。从声至味。展转想因。皆以余尘为因。递相为果。以显六乱之相。不同十二因缘。次第之相故。展转相因。虽有十二。而但云六乱者。正显根尘各从其类。两两相望。杂乱而起。是故。声香味触略举四尘穷十二变。结归根境。孤山言文无六根。而自因动已下。有十二者。是谁之误与)。

  (△[海印云]妄身住于妄身之中。无明内熏。忆识诵习。习气猛发。鼓动心海。曰因动有声。动即不觉心动。声乃妄想风耳。因此动念。随其本习。容现尘习。曰因声有色。因此妄境。返熏自心。曰因色有香。因此缘气。返触其心。曰因香有触。心境相触。绵着其味。曰因触有味。因此味着。成五根落卸之尘。曰因味知法。以此杂乱根尘。熏成业性。一念妄勤。为十二类生区分旋复之因。所谓熏以成业。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作受也)。

  (△[空印云]随动一根一境。则六根六境。相因而起。如唯识言。五俱意识。同时起故。谓之六乱妄想。为十二类生起业之本。故曰十二区分。由此轮转也。穷十二变者。如以六乱妄想。熏成卵生一业为一变。乃至熏成非无想业为十二一旋复)。

  (○[私谓]经文六乱妄想。正牒上因动有声等六义而言。良以六尘境风。鼓动心海。六种根识。炽然交作。言不顿彰。故次第相因。意必同时。即刹那俱现。此六乱妄想。随举一根。则具六根。随举一尘。则具六尘。又加之以三世四方。四毒七支等。根根尘尘。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则为八万四千飞沈等乱想。由是轮回颠倒。和合而成十二类生。充塞世界。是则十二类生。八万四千乱想之变相也。八万四千乱想。六乱妄想之变相也。十二类生为业果。六乱妄想为业性。故曰。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由此观之经文明言六乱妄想。未尝云十二妄想也。所云十二区分者。十二类分之区分。非言妄想之区分也。妄想之数。始于六乱妄想。极至于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数。不可说。不应于此中。别开十二妄想。此是六根之六。此是六尘之六。克定分齐头数。以配合十二类生也。有情世界。自胎卵四生。以穷极十二类。轮回颠倒生死如烟。自佛眼观之。不出声色香触味法。六乱妄想迁流变化。一周旋复而已。故曰。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所云一旋复者。六乱妄想之一旋复也。亦八万四千乱想之一旋复也。所云十二区分者。十二类生之总相。犹言五阴区宇也。所云穷十二变者。即所谓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也所云声香味触。即趣举六乱妄想之四也。自古师以根尘各六。贴释十二区分。于经文或有未安。而环师指十有二支。释十二变。义益见矣。敢妄议之如此)。

  (○[释文]因触有昧。温陵云。原本作因触和味)。

  ([│/○]二感十二果三)。

  ([?(▽/○)]一总标列)。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宗镜]一念才起。生死如烟。驾六阴六入之舟航。结十二种类之窟宅。如从一妄念中。结成十二类。根尘相对。发识造业。因色有情。见时生相。于此情想二法。各生四相。从情上生。一有色。二无色。三非有色。四非无色。从想上生。一有想。二无想。三非有想。四非无想。胎因情有。卵为想生。情想合为湿生。情想离为化现。情上无色。则是空散消沉。想上无想。则为土木株杌。此二虽属无情。然皆从识变。若一念不生。则诸类皆绝【疏】情想相因。形待不息。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生遂现。故动念为初。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欲有胎生。异爱不同。次分湿化。想心纷扰。取舍多端。后成诸类有色无色等。下自委辨。([圆觉钞云]何以卵劣在初。化胜居后。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即瑜伽说。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谓无明是卵。即本识三细中。初最业相。能所未分。混沌是卵。(药师经破无明[(壳-一)/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爱水润之。受生为湿。化生从无忽有。故此次也)。

  ([?(▽/○)]二别指释十二)。

  (▽一动类)。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起惑)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造业)如是故有(苦报)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疏】世界初兴。元由虚妄。虚妄故动。([温陵云]想唯卵生。虚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海印云]推妄想初动。因动有声。约习气熏变之始。卵生居首。曰虚妄轮回。乃初起一念生灭心也)动即是风。风即气也。故云和合气成。迷圆常理。成虚妄想。([温陵云]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沈。名飞沉乱想)想气和合。成于卵生。故动念为初。卵生居首。羯逻蓝者。入胎初位。准俱舍论。胎中分位有五。入胎初位。胎卵未分。皆同此也。(以上资中文)因兹种类。八万四千。世间施设。且举此数。理则无量。鱼鸟龟蛇。即飞沈类也([法数云]若想念掉举。报为鱼鸟。若情念沉重。报为龟蛇)。

  (△[融室云]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轮回始此。曰虚妄轮回。不觉心动。即颠倒想。贪嗔等分烦恼。各有一万二千。今此乱想。各具四惑故)。

  (○[引证][净名云]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三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

  (○[华严随好品云]彼诸众生。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教乘解云。华严内外烦恼。共有一千。此约见惑十使论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则有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依三毒等分计之。四心各具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清凉随好疏云。古有二释。二皆有理。九地疏更有他释。如贤劫经等。非经本意。今按清凉二释。钞云。前似喻于烦恼故。后似约业故。清凉已后。诸家配释。广引四大五衰等。有其多文。今但取根本烦恼。见惑十使。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为十二类生。尘劳颠倒之正因耳)。

  (▽二欲类)。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资中]杂染即爱。爱名为欲。欲故生润。乃名为滋。

  ([温陵云]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染交。名和合滋成[融室云]爱欲属水。故和合则滋成横竖乱想)横竖者。人行正道。竖首而行。(人仙竖)违正因邪。故生横类。(龙畜横[温陵云]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虚妄杂染等。有情皆具。随偏重感类耳)遏蒲昙。即第二位。胎卵已分也([定林云]胎因情有。故言杂染。言欲。言湿。卵以想成。但言虚妄。言动。言气而已)。

  (▽三趣类)。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疏】由执着故。一心趣境。([融室云]有执着心。故有所趣之境也[温陵云]湿以合感。执着即合也。合由爱滞。湿能染香闻香趣附名趣颠倒)湿暖之处。与想相应。即便受生。故云暖成(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资中]翻覆乱想者。因即违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类生。飞走不定。如蠛蠓昆虫之类。(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感蠢蠕翻覆之类)蔽尸。云软肉。以其初受湿生。形尚柔软。既不入胎。故无前位(此云凝结。受胎三七日。湿生初相也[二楞云]翻覆者。了无正定。寻香逐暖。都如耎肉。故受斯报)。

  (▽四假类)。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疏】变易不常。假新换故。触境之处。与想相应。即便受生。([温陵云]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新故乱想者。因即不循仁义。厌故取新。但狥己情。爱彼忘此。假托不实。变异受身。(资中文)。

  (△[真际云]妄心浮伪。易夺不常。舍彼取此。故成其触。触谓敌对。即根境和合也)又化生初质。风触即坚。既无本形。因触而立。此取转受异身。名之为化。故云转蜕也。([吴兴云]转蜕飞行。是化生取譬之像。列子天地委蛇。下文纯想则飞。皆取譬也。转蜕。譬故形之易蜕。飞行。喻新质之轻举。和合触成者。虽则变化。必假根境相触为因。或阴阳之气。触于故身。能变新质)。

  (△[法数云]化生。无而忽有也。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亦化生也。如蚕蜕为蛾。虫化为蝶。凡不同形而相禅者皆是)羯南。云硬肉。即第四位。(健男。或健南。胎四七日。虽有身意。缺眼四根故)。

  (△[熏闻云]问。何故动类唯指初位。欲赖但言第二。趣类止云蔽尸。假类去皆云羯南。答若有初位。必具后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后。经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无前位。然而蔽尸须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二往之意可会。又假类而下。虽皆云羯南。其中非无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钵罗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于诸位中。具阙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类等。并云羯南也)。

  (△[定林云]变易轮回。与变易生死为类。而此非真。故名为假。相待轮回。则假物者也。故名为伪。湿以合感。故为执着。湿待外暖。化身触而已)。

  (▽五。障类)。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资中]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名为留碍。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成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下至爵火蚌蛛。皆是此类([无尽云]三光五行。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涅槃云。八十一神。皆因留碍想元。成其精耀。蚌蛛爝火。鲵目虾须。磷鬼犀角之类。又其乱想之微者也)。

  (△[补遗云]世间或依报留碍。或义理不通。暗于知见。心依明着。积习受想。乃受精明。上自九曜。下至萤蚌。仍能休着。及于他人)【疏】留碍为缘。障隔不通。苟逢明着。爱此受生。名色相羯南([温陵云]由迷滞故。成留碍轮回。障失融湛。妄合明着。粘湛发光。以成精耀。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

  (△[冥枢云]世界二相。互执不舍。曰留碍。以障蔽其明。结成妄明。和合则成于精耀。其想凝结。故有色相。有色者。有形碍明显之色也)。

  (○[释文]熏闻云。着陟虑反。明也。介甫疏云。明觉。无住相。而精耀。有丽。故名留碍障着。应训着为直略反。今未敢从)。

  (▽六惑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资中]销散为缘。惑暗颠倒。([温陵云]厌有着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由迷惑不了。厌坏色相。思无边空。色尽心亡。厌空绝想。乃至有顶。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厌有归无。则成晦昧空。故和合暗成。名阴隐乱想。此有想无色。而不无业体。故亦称羯南[吴兴云]既云无色。又谓之羯南。应取一分细色。通名其类。不可责成坚硬之状。有定果色故。虽无业相。不妨业系所生也)。

  (△[无尽云]无明暗质。相尽质消。流转茫茫。无本可据。此阴隐乱想也)。

  (△[定林云]空散销沈。有想无色。觉迷为因。故惑颠倒)。

  (△[补遗云]长水指今无色。不同无色界天。今言外道者。邪心得生。非久还堕。所以神咒功能指为恶处也。真际云。空散销沈。通指四空。今谓亦可别对四空。指文分配。又吴兴以舜若多。销今无色者。亦可兼指空神也)。

  (△[温陵云]又有惑业昏重。形色消磨。体同空昧。色附幽隐。亦空散销沈类也。即主空神鬼。旋风魃鬼之类)。

  (△[私谓]此经十二类生。与金刚般若。四生九道。条然不同。彼经取法界普度。其相则细。此经明世界轮回。其相则粗。言动类。则鱼鸟龟蛇而已。言欲类。则人畜龙仙而已。极而之于土枭破镜。其类弥下。则其相弥粗。而古师以无色界外道。释无色羯南者。此不然也。此之言无色者。以其结业销散。滞想幽阴。劣于有色羯南故。非若无色界。厌离色笼。修四空定。而谓之无色也。经言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寿命则至八万四千劫。身量则能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礼拜世。尊。而目为无色羯南。其可乎。如节师以空散销沉。通指四空。又如月师。依金刚论。以论文依。止境界。配障惑等八类。则第十二附块抱果之伦。亦是非想非非想天摄乎。岳师曰。将恐欲界。亦存斯类。如舜若多神。岂在四空。环师曰。即主空神鬼。旋风魃鬼之类。即下经所开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者是也。外书亦有之。穆王南征。一军皆化为猿鹤沙虫。非空散销沈乎。千宝记零陵太守之女。饮书佐盥水有娠。儿能行。直上书佐掖。推之。化为水。非空散乎。依岳环二师之义。而姑舍古释可也)。

  (▽七影类)。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疏】虚妄影像。似有如无。信忆则灵。绝信则否([冥枢云]世界二法相涉。体无实形。名罔象虚无。如影而已[补遗云]操心不实。故曰罔象。影附于人。曰影颠倒)。

  [资中]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温陵云]虚妄失真。邪着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冥枢云]暗想忆成。故名潜结。但由想成。故名有想羯南)论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存形立影。终身奉事。志慕灵通。精灵响附。因果相酬。故生其类([定林云]鬼神精灵。无实状也。故名罔象。但有想念。故名为忆。有想羯南者。有想羯南。有羯南也。然但是想)。

  (○[释文]罔象。犹云彷像。不正之貌。庄子。水有罔象。国语。木石之怪曰罔象)。

  (▽八痴类)。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疏】堕在世间。愚痴为本。既非觉了。顽钝相成[资中]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乃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化物成身。用无识为真修。将顽愚为至道。乃至如华表成精。黄头化石。土木精怪之类是也。([谷响云]梵云劫毗罗。此翻黄头。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于频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有不逮者。书偈问石。石上书偈答问。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石裂矣。千年华表。见张华博物志)此等并心祈报质。非毕竟无情。报尽入轮。如无想天堕。([定林云]土木金石。有色无想。空顽为因。故痴颠倒。无想羯南者。无想羯南有羯南也。但无想耳)。

  (△[云栖云]枯槁乱想。但是妄想暂遏不行。如草枯根在。未尝无也。精神之为木石。以顽定力。化成顽物。顽定力消。依旧流转)。

  (▽九伪类)。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疏】因依假待。处伪不真。托秽成身。藉物为导。([温陵云]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着浮伪。彼此异质。缘染相合。故曰因依[融室云]迷失己灵。认它为己。故云伪颠倒[补遗云]相待。犹言相假。凡染。皆以己假它之谓)[资中]因即和合巧伪。改故作新。或假托因缘。递倚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如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以虾为目。(水母。倍谓之虾蛇。一名蟦。形如羊胃。无目。以虾为目)有情身内。八万户虫。并是此类。揽物成体。假食于他。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定林云]非有色成色羯南者。水母等有色羯南。然以虾为目。待彼色相。非有色也)。

  (▽十性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疏】互相引调。诱以成性。咒诅更加。召以为类。虽从声感。假自性质([补遗云]言性者。禀自然之质。今相引假他。而成性分。非颠倒而何[温陵云]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咒咀。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吴兴云]咒咀亦呼召耳。由物类相感。若厌祷而生也)[资中]有一类生。因声呼召。引发性成。如虾蟆等。以声附卵。然后长养。非声则坏([法数云]虾蟆得声。然后生长。孔雀闻雄鸣。即有娠生?。此等物类。皆若厌祷而生)论因。或是乐为淫声。习以生着。([疏云]因即或由好着声境。或是违誓。厌祷求生。心口为殃。报招其咎耳)从自性类。不假他成。名非无色相。藉声诞质。故曰无色([补遗云]言非无色者。必先假自质也。言无色者。假声而生也)。

  (△[定林云]相引轮回。非此有性。彼亦能引。故名为性。非无色无色羯南者。咒咀厌生。无色羯南。然亦能变现。非无色也)。

  (▽十一罔类)。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相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疏】交合虚罔。诬罔相成。取异为同。回他作己。元非想相。后假想成。即蒲卢等。是此类也([融室云]二物共迷其性。名曰合妄。负他有情之物。以成己子。诬罔于他。成罔颠倒。罔他则取异为同。回他作己。故曰异成回互乱想。不想己子。是非有想。负他为子。故曰成想[冥枢云]以世与界。二妄相因。无因成因。故名罔倒)[资中]诬罔取他。纳为己有。名罔颠倒。蒲卢。蜾蠃也。取青䖝为子。非己所生。(郭璞云。俗谓之蠮螉。取彼桑虫以为己子。法言曰。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推因。或是背亲向义。弃本从他。谬继别宗。妄袭余族。因果之应。感此类生([吴兴云]以异质故。非有相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定林云]合妄轮回。令彼类我。以妄化妄。故名为罔。非有想有想羯南者。知蒲卢等本自异类。非如卵胎。想中传命。非有想也。其卒相成。非无想也)。

  (▽十二杀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资中]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冤无有爱。故云无想。(长水疏同)亦可。枭镜有情。非无想也。附块抱树而生其子。乃无想也【疏】冤对相仇。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冤之杀害。岂不怪哉。初生托质。互有想爱。故云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云无想。土枭破镜。附块抱果。子子孙孙相成相袭。业使之然。非自然耳。

  △[资中疏]问。既是怨对无感生缘。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爱。答。如畜猪羊。贪杀故养。岂非怨中亦有爱乎。长水答云。托质由乎爱养。杀害由乎先业。爱想无常。由业所起。始虽起爱。后变成憎。故遭其食。

  (△[熏闻云]史孝武记。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曰。枭鸟名。食母。破镜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祀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述异记云。獍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

  (△[桐洲云]从上一一标云。由因。世界者。牒前说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故)。

  ([?(▽/○)]三结名类)。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吴兴云]金刚般若。四生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类现文。唯无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种。悉是欲界之相耳。应知下文。广谈七趣。秪由此中说相未周。前后相承。方见经旨)。

  (△[补遗云]十二类生。先言世界虚妄等。以众生业性多着境界感生。成于颠倒。如初感外虚妄动。则受飞沈动类等也。上文众生颠倒。其文颇略。受生之相皆由外感。故详列十二类生。别明世界颠倒。变化众生之相。以成其文)。

  (有色相羯南。一本作有有色羯南)。

  (有想相羯南。一作有有想羯南。非非有色相成色羯南。一作非有色想有色羯南)。

  (非无色相。一作非无色想)。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一作非有想有想羯南)。

  (非无想相无想羯南。一作非无想无想羯南)。

  (已上一作。皆温陵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七(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