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1 册 No. 0271 楞严经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四行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想尽文二。初明念寂恒明。

  笺云□是能修。三摩提□□修。

  想阴尽者。

  笺云。想者。取□义。过去已出想阴。想□秉想。怨想。中庸想。中庸。则怨亲平等也。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

  笺云。平常寻常也。梦是人之神游。想是明了意识。七入俱有自分想。此方俱是第六识。销灭者。已出想阴。

  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笺云。寤则明了意识。寐则梦中意识。言既出想阴。无取象。寤寐乃恒常是一。真觉凝明。虚通寂静。想阴尽后。悟理也。

  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后喻晴空皎静。

  笺云。晴空则晴明之空。无复粗重烟云等。法上。晴空。如出想阴无取象。悟其凝明一理。粗重。则无想阴重浊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次叙行存文三。初镜无尘迹。

  笺云。在行阴中。观其想阴。世间是所□。□地山河是所变。

  如镜鉴明。

  笺云。既无取象。但如镜鉴照分明。无有分别。

  来无所黏。

  笺云。来亦无所从。无生相。黏犹着也。

  过无踪迹。

  笺云。无灭相。谓觉生灭二相。俱不可得。

  虚受照应。

  次了行生基。

  笺云。虚是虚无。受则领受。照应。乃加行智。

  了罔陈习。

  笺云。谓在行阴中。以加行智。了无想阴之中。陈列其习气。

  唯一精真。

  笺云。唯是一精明真实。

  生灭根元。

  笺云。是行阴。

  从此披露。

  笺云。从此披露行阴。

  见诸十方。

  笺云。东西南北等。所依国土。

  十二类生。

  笺云。胎卵湿化等。能依有情。

  毕殚其类。

  笺云。毕备。殚尽也。言备尽其类。知其十二类生生灭因由。

  虽未通其咎命由绪。见同生基。

  笺云。咎。过咎也。命。则识阴之中。连持不断之功。言虽未通其识阴过咎连持之功。因由头绪。乃见此十二类生。同一行阴基此。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后指标迷字。

  笺云。野马。则原垄头阳?。非是隙尘。熠熠炽盛㒵。如火之熠熠炽盛。清简想浊扰动。是行阴。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笺云。此行阴为浮根四尘。或五根五尘。枢机窟穴。如狐之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后彰行尽文三。初澄澜目尽。

  笺云。是识阴。无行阴根元习来也。

  如波澜灭。

  笺云。是灭行阴。

  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笺云。是识阴。今出行阴。在识阴。如澄。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次显用彰超。

  笺云。为有造作迁流。则是众生之解。若出行阴。则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后结标生本。

  笺云。为行阴沉细。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佗中。诸善男子。

  次别释文十。初四二无因文三。初双标。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阴既出。无邪心取象。

  凝明正心。

  笺云。凝湛圆明真正之心。出想阴悟理。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笺云。方得精巧研寻。穷究十二类生之根本。此行阴。是十二类之根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清简想浊扰动元。是行阴迁流造作。此行阴。摄法极宽。五十三法。五十二法迁流。思之一法造作。

  于圆元中。

  笺云。于圆遍扰动之元中。

  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笺云。过去无因。未来无因。无因。乃是计自然外道论义。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次别释文二。初计本无因文四。初单标妄计。

  笺云。本。是过去想阴。已是无因。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次□□观穷。

  笺云。出□□阴生灭之机。已是全破。或生机即行阴。机者。动之微。如今见尽此行阴根元。故云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笺云。便计道。乘于眼根八百功德。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见八万劫。

  笺云。向一百上计一万。八百为八万劫。

  所有众生业流湾还。

  笺云。业者。招感为义。若造善业。流于人天二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

  死此生彼。

  笺云。此方死。又生彼方。

  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笺云。祇见众生轮回。在八万劫内。离却八万劫外。冥然又不见众生生死。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三界计心兴。

  笺云。计此八万劫内众生。是无因自然而有。为观之不及。便道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迳。

  笺云。正知是根本。遍知是后得。惑乱四智菩提种子。

  二者。是人见未无因。

  后未来迷实文四。初单标未计。

  笺云。计未来无因也。有本云末。末亦未也。

  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次徴述因形。

  笺云。是人。于十二类生。见其根元。计此十二根元。是行阴。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笺云。执道。人决定生人。更不鸟畜。鸟决定生鸟。更□为人。不知因中若造善业。生人天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为畜生类。外道不知。计为自然。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笺云。由所习故。因果分明。正是因缘。非自然也。

  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笺云。计人天身本竖。畜生身本横。不知一切众生。直想身则竖。若遍想身则横。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言白决定白。黑决定黑也。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笺云。今尽此人身。来生又生人身。亦尔。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三异计心兴。

  笺云。拨无因果。外道所执。皆是自然。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径。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后总结可了。且观成宿智。何得举眼穷微。乌鹄双仪。言穷不了。又六根功德。何位圆阶。此且异生。若为通会。非金文。不可引证。指论决。惑障犹存。冀在后贤。善依经理。

  笺云。且观成宿智。疏主疑云。言观八万劫事。此乃是宿住智通。何得举眼穷微。眼根秪得八百功德。然此外道。向行阴中。秪得世俗智通。妄生计度也。乌鹄双仪下。然前经中说。是不了义。此中何故。说是外道执为自然。与前别也。又疑云。六根功德。何位圆阶。言此是何位人。圆满阶降。便得如此功德。疏主又云。此文未能定言。若不是经。亦不可引来证此义。指论决惑障犹存。言若指论来证。论是菩萨造。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一障二愚未尽。惑障尚存。余习未尽。证亦不得。然此计。只计过去未来俱无因。皆是自然。何不计现在。为现在是行阴中兴起。向行阴中。计两头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

  次四遍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圆满恒常扰动之中。是行动也。

  起计度者。

  笺云。起妄计卜度者。则五蕴假者。乃兴计度之人。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笺云。是人坠入四种。周遍计度。执为恒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

  次别释文四。初观心境。

  笺云。计心亦无因。境亦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笺云。便向此心境上修习兴计。能知二万劫。向心上计一万。境上计一万。

  十方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所有生灭。

  笺云。蕴起名生。蕴灭名死。

  咸皆循环。

  笺云。如蚁之循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便计为常住。此正是生灭。他为不生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

  次观四大。

  笺云。是人向四大相上。穷其根元。根元则行阴也。

  四性常住。

  笺云。计此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笺云。向一大上一万。四大计四万。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咸皆体恒。便计为不生灭。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

  三观八识。

  笺云。是含六识。

  末那执受。

  笺云。末那是第七。执受是第八。

  心意识中。

  笺云。是牒。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

  本元由处。

  笺云。计此行阴第八元由之处。为根本。

  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笺云。修习能知八万劫中。向八识上。一识计一万。八识成八万。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

  四计想心。

  笺云。出想阴。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笺云。想阴中生灭。如今已无。流则动。止则住。或运或转。此是想阴取象。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

  笺云。想阴取象。有生有灭。如今已无。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笺云。此是行阴。见此行阴沉细。他计道。不生不灭。不知此行。刹那生灭。念念不停。行人心粗。计为不生不灭。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后双结。

  笺云。执圆遍恒常。外道之人。作此论议。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三四一分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坚固凝明正心也。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则能观。彼幽清。则所观。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笺云。自是常。他是无常。或自则行阴。他则一切众生。四颠倒见。则四种不正见。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

  次别释文四。初计心凝遍寂。

  笺云。在行阴中。入定观此妙明之理。然此行阴微细。执为微妙凝明。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笺云。将此妙明。执为神我。我者。主宰之义。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

  笺云。从是则计此我性周遍。

  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笺云。彼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死。真个是无常。无常则断见。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次观劫坏及成。

  笺云。不观其心。向器世间上。观水灾至初禅。火灾至二禅。风灾至三禅。是劫坏处。名为无常。是断。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笺云。舍念清净地。此是四禅无想天。外道计为涅槃不死。盖三灾不到之处。计为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

  三计身易心恒。

  笺云。即行阴。精纯微细。微而复密。

  流转十方。性无移改。

  笺云。计此性虽流转十方。性无移改。则行阴常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笺云。此目四大身。依行阴生灭。他外道。执为无常。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笺云。则行阴也。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笺云。是四大身。从我行中流出。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四四存三尽。

  笺云。计行阴念念生灭。连环不断。计为常。科云三尽。是色受想。四存。是行。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笺云。色受想等。过去已是出了。计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后双结。

  笺云。一分常论。影取一分无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

  四四有边文三。初总标。

  笺云。即行阴分位之中。

  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笺云。四有边。影取四无边。坠亦坠也。有边即常见。无边即断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死。

  次别释文四。初计三处有无。

  笺云。□□行阴。生灭根元。

  流用不息。

  笺云。迁流动用不停。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笺云。计过去已出想阴等。未来未入识阴。将此为有边。是常见。有边则有边际。计过去未来是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笺云。见此行阴。念念相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微细难知。计为无返。无边则无边际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二计闻无闻异。

  笺云。则见八万劫内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笺云。八万劫外。又无闻见。执此无闻见处。名冥性谛。冥则冥然不知。无闻见处。名无边。有众生处。名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

  三计自无他有。

  笺云。计此神我之性周遍。神我则行阴。而知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笺云。则行阴之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笺云。言我未入行阴已前。不知彼众生之知性。与我性同。

  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笺云。言一切众生。不得此无边之心。但是有边。我今在行阴中。方得彼知性。与我性同。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

  四计一性双分。

  笺云。以能缘心。穷究行阴要空。

  以其所见。

  笺云。以能缘心。见行阴境界。

  心路筹度。

  笺云。则能缘心。向所缘境上。筹量卜度。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笺云。计行阴空。爱成一体。然后计一半属生。一半属灭。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后双结。

  笺云。外道。三乘教外。别别修行。有边影无边。则断常二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五四颠倒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知见中。行阴中也。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

  笺云。则四不正见。

  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笺云。此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世尊断之。此乃是矫诳作乱。第六识心。周遍计度。虚妄之论议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次别释文四。初总由都计文三。初总陈都计。

  笺云。变化元。则行阴。变则改变。生灭不同也。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笺云。行阴。连环不间。念念生起之处。计之为恒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笺云。见则能见。所见则行阴生处计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笺云。不见则能见。见处则行阴灭处计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笺云。见此行阴前念后念相续之处。计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灭。

  笺云。行阴生灭正相续中。前念生。不攘后念灭。中所离处。计此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笺云。此单计行阴。各各生时□有。各各者。盖前念后念不同。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笺云。亦单计互互灭处。计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次就总偏正。

  笺云。总牒于前皆是用心别别计度妄见也。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三惑前咨禀。

  笺云。有人来问。所宗何法。答言。我今亦生亦灭等。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笺云。于一日十二时。言语不定。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

  次计无文二。初计。

  笺云。则行阴也。

  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笺云。则念念灭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言有人来问。所宗何法。但言一切皆无。除无之余。更无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

  三计有文二。初计。

  笺云。亦行阴也。

  各各有处。因有得证。

  笺云。则行阴念念生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有人来问。皆言是。是亦有。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四双计有无文二。初计。

  笺云。有则是生。无则是灭。则总见行阴中。生灭二法。

  其境枝故。其心亦乱。

  笺云。行阴生灭。如树枝条。今向行阴上。便有生灭。此约全计。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后答。

  笺云。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不知此念灭后。念更向何处生起。是不得他心通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六十六有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则坚固凝明其正心。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是能观。彼幽清。是所观。

  于无穷流。生计度者。

  笺云。行阴迁流无尽。名无尽流。便向此上。生其计度也。

  是人坠入死后有想发心颠倒。

  笺云。是人坠入死后决定有此身。发心则安乐。向此取其安乐。此则俱是颠倒妄见。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次别释文三。初举色明相。

  笺云。或自坚固其身。执道。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俱是我。如我璎珞常随于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笺云。或见我圆满含融周遍国土。计云。我能有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如我妻子是我有之。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笺云。或计彼前缘只是色。随我往来。云色属我。如我奴㒒。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笺云。或复见我性。依着行阴之中。相续生了又灭。云我常在色中。色是我之室宅。

  皆计度言。死后有想。

  笺云。皆计度言。死后决定。有此身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想。

  次例三同上。

  笺云。如是循环来往。有十六想。一阴具四。四四十六。如受阴中云。受是我。我有受。受属我。我在受。其余想阴亦尔。

  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

  后双计真妄。

  笺云。执妄与真各别。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

  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笺云。两性并遗。各各不相涉。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笺云。五阴之中。计四阴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

  □□无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过去已出三阴。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想发心颠倒。

  笺云。便向此上。生其计度发心安乐。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次则释文三。初单明。

  笺云。见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已上灭。此之形质。更无所因依。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无取象。若有取象故。有所形系。此想文。合在受阴后。恐□也。

  知其受灭。无后连缀。

  笺云。已出受阴无领纳。故无连缀。

  阴性销散。

  笺云。言行阴如今次第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笺云。纵然有生灭之理。与草木何殊。如过去已无色受想三阴。此行阴俱无。与草木同。乃无领纳取象。何异草木无情。此向行阴□计也。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笺云。现前尚无此形质。死后何有。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笺云。因此穷勘校诘。死后决定无身。

  如是循环。有八无想。

  次覆结。

  笺云。循环则往来义。八无想者。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未来是有。未来又无想。过去是有。现在未来是无。色受二阴亦尔。皆计过去有现在未来无。一阴有二无。四阴成八无相。此单计无。

  从此惑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后别计。言涅槃则真。因果则妄。了心不见实相。则真妄都无。佛体犹无。业何言有。

  笺云。从此惑计涅槃等者。谓拨同断灭。堕恶趣空。疏言了心不见实相。此盖了心不见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故。拨同断灭。佛体犹无。业何言有。言此妄执。佛体尚拨同无。妄何所有。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

  八八俱非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行存中。是死已在行阴之中。

  兼受想灭。

  笺云。过去已是出想阴受阴。

  双计有无。

  笺云。计行阴现在是有。过去是无。色受想等。过去是有。或见是无。计现在行阴是有。受想等是无。

  自体相破。

  笺云。若言其有。有又破无。若言其无。无又破有。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笺云。死后俱非。有无双破。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次别释文三。初总明。

  笺云。此三阴者。过去在此三阴则是有。今已出彼三阴。现在与未来则无。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笺云。为今在行门中。观过去则无。故言观无。现在未来。念念生起。故言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决单计。

  笺云。则五阴十八界。

  八俱非想。

  笺云。色受想。过去有。现在无。行。过去是无。现在是有。过去既无。现在岂有。色受想。过去是有。现在是无。现在既无。过去岂有。一阴具二非。四阴乃成八俱非。此计与前别。前八无相。但计过去未来无。现在有。色受想。亦过去有现未无。此中一时俱非。

  随得一缘。

  笺云。但举一阴俱非。余亦尔。

  皆言死后有想无想。

  笺云。双计有无。双破则俱非。

  又计诸行。

  后别释。

  笺云。则单计行阴。前则都四阴。

  性迁讹故。

  笺云。迁改更讹。

  心发通悟。

  笺云。向此行阴中悟解。

  有无俱非。

  笺云。虽则单计行涂。亦有无俱非。如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是有。则有无双破。

  虚实失措。

  笺云。虚则无。实则有。如今俱非。故失其措致也。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双结文二。初结前虚计。

  笺云。皆言死后俱非。更无后身。

  后际昏瞢。

  笺云。后际后念也。又不能起智达理。昏暗瞢昧。

  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笺云。无菩提可为依止。或通。亦理。言于理际。无可依止。定执空非无是妙有。不知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显落邪宗。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九七断灭文三。初总标。

  笺云。言于此身死后后。去更无身。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笺云。计此七种断灭上。为涅槃。取其安乐。则拨无因果。堕恶趣空。

  或计身灭。

  次别释文二。初约次单明。

  笺云。计此五蕴身断灭后。不复更生。

  或欲尽灭。

  笺云。是欲界。更不向欲界受身。此下。欠或忧尽灭。是初禅。诸教说初禅离忧。

  或苦尽灭。

  笺云。是二禅。出二禅苦。

  或极乐灭。

  笺云。三禅。离苦纯乐。

  或极舍灭。

  笺云。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无苦乐二受。此下。欠无色灭。问经中唯说五。何以加其二。疏答。准理搜寻。理无乖错。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笺云。言此身灭后。不复更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后通收总数。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

  十五涅槃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此身后。更有身。

  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笺云。妄计五处。为安乐。涅槃寂灭之义。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次别释文二。初欲色单明。

  笺云。谓转舍此身后。又向欲界受生。依于欲界。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笺云。或以性明。或计神我。圆明取下义。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笺云。初禅无忧。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笺云。二禅无苦。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笺云。悦乐也。谓三禅纯乐。或极悦则无喜悦也。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笺云。谓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亡初禅苦二禅乐。

  不受轮回。

  笺云。计此五处所依。为不轮回。

  生灭性故。

  笺云。佛地观之。皆生灭之性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笺云。此皆迷有漏之天。作无为之见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

  笺云。为殊胜清净之所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后通收总数。

  笺云。将此五处。为究竟所依。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后结。意如前总搜群见。括蒂穷萌。觉路真标。应垂劝学。

  笺云。疏言总搜群见。结前生后。括蒂穷萌。该括始终妄见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

  后结劝文二。初结文二。初括前狂解。

  笺云。狂解。则狂乱见解。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

  笺云。用心交相互换。言被他魔力。将其魔心。换行人之心。

  故现斯悟。

  笺云。现此虚妄解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后妄证招沈。

  汝等必须将如来心。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后劝文二。初遐宣像末。总了真诠。

  笺云。前皆言将如来语。此中何故言如来心。谓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三乘十二分教。故云心。

  无令心魔。自起净㜸。

  后辨错归元成真演妙。

  笺云。为行阴。沉隐妄计。皆是妖㜸。

  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

  笺云。树分曰枝。路分曰岐。喻此妄执邪魔境界。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

  笺云。祈求也。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笺云。如此说。是作大觉王标□指的也。

  阿难。彼善男子。

  五识阴文二。初明十异迷源文三。初总标文三。初包前行尽文二。初标穷业性。

  笺云。是前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依其中之人。

  修三摩提。行阴尽者。

  笺云。过去已出行阴者。则五蕴假者。

  诸世间性。

  笺云。则行阴迁流造作。乃世间之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笺云。则十二类生。依此行阴生灭之机微。同其分位。

  发然隳裂。

  笺云。隳亦裂也。如衣之破裂。已出行阴。

  沉细纲纽。

  笺云。则行阴深沉微细。纲则网中大绳。细是持诸烦恼。此则总目行阴。折其烦恼。

  补特伽罗。

  笺云。唐言数取趣。则行阴数数取。数数受生也。

  酬业深脉。

  笺云。乃十二类生。酬因答果立脉。喻如人脉在则身存。脉亡则身灭。脉如行阴。

  感应悬绝。

  笺云。言行阴如今已绝。行阴。则能感应。十二类生。则所感应。

  于涅槃天。

  笺云。天。喻光洁自在。涅槃则理。

  将大明悟。

  笺云。明亦悟。是智。况行尽悟理。起始觉智。合本觉理。

  如候鸡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后喻睹真明。

  笺云。如候鸡鸣。比行人。既出行阴到识阴。若识体即真。识相即妄。东方众方之上。

  六根虚静。

  次叙识仍存文三。初彰明静。

  笺云。六根。虚通寂静。六根。皆八识所变。

  无复驰逸。

  笺云。无复驰流荡逸。正在识阴。

  内外湛明。

  笺云。内是识。外是器世等。

  入无所入。

  笺云。入是能入。无所入识也。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如今摄末归本。摄相归性。故入无所入也。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次显通真则了行为由。

  笺云。言行阴。为十二类生元由。

  观由执元。

  了生住寂。

  笺云。是行阴。疏言了生住寂。则了生行阴其寂。

  诸类不召。

  生种不集。

  笺云。更无十二类生元由可召。疏言生种不集。则无行阴十二类生之种性。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

  表相同体。

  笺云。则同归识体。

  精色不沈。

  心灵显静。

  笺云。则识阴无行阴。

  发现幽秘。

  见生元本显法身自相。

  笺云。则十二类生之元。是行□□归本藏是识阴。谓八识是如来藏性。法身自相。然此八识。白净无垢。或但了唯识性。即是法身。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后结标。

  笺云。前三科中。后结标识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

  后显销阴尽文三。初明尽相。

  笺云。若于行阴。出其行阴。同其识阴之体。

  销磨六门。合开成就。

  笺云。更无六根门□之所关闭也。眼被色尘关。耳被声尘关。如今既出识阴。得其互六根一时合开。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见闻通邻。

  笺云。见则眼。闻则耳。一特通近。

  互用清净。

  笺云。得其互用。则清净。若不互用。则浑浊。

  十方世界。

  笺云。是所依器世。

  及与身心。

  笺云。身能依。

  如净琉璃。

  笺云。□□体净。

  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笺云。内外明彻。是身。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次述超凡。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功能。今既出。则无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元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后彰□本。

  笺云。为出□后。却返观识阴。罔无也。象形也。迷本无形。达真似妄。推元本妄。故曰虚元。则虚妄之本元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笺云。现在识阴中。

  已灭生灭。

  笺云。已灭前行阴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笺云。未至唯识性。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后彰通互。

  笺云。隔绝六尘合开。六根不被六尘关门。得其互用。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

  笺云。十二类生通同觉照。

  觉知通㳷能入圆元。

  笺云。此觉知识。通同㳷灭。能入识体。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识。

  立真常因。

  笺云。立此识。为真常体之因依也。

  生胜解者。

  笺云。生其殊胜之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次显堕邪。因所因者。因则生死诸法。所因则识为生因。不了性本无生。不与生为生因。见生起自心源。遂起所因元执。

  笺云。外人问。此外道。因何作此计耶。答。见生起自心源。

  娑毗迦罗。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黄赤色仙。是数胜论主。

  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冥谛。则计从冥□谛。生觉性谛。觉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尘。五微尘生五大。五大生五知根。五知根生五作业根。后方生心平等根。神我处中。不烂不坏。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后结归邪径。且心源湛寂。是本归宁。不执常而本性元常。强立常因。因立常勿妄起。迷心再发。妄习还生。不了真诠。落斯邪径。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能非能执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虽悟识相。未悟识性。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览为自体。

  笺云。览取也。言取此识。为自家本体。

  尽虚空界。

  笺云。所依虚空。

  十二类内。

  笺云。能依有情。

  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

  笺云。皆从我身之中。一类流出神我之性。则第八识也。

  生胜解者。

  笺云。然后于此上。生其胜解。则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我为能生。十二类生。是我身中流出。而彼不能生。

  摩醯首罗。

  后举同类。

  笺云。梵语莫醯湿伐罗。唐言大自在。此梵讹略。

  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言此天。执神我为性。周遍国土十二类生。从我身中流出。为其明伴道侣。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识也。

  成能事果。

  笺云。执此识。为能成业所证之果。

  遣远圆通。背涅槃城。

  笺云。遣远圆通之智。背诸佛如来涅槃之城。则理。

  生大慢天。

  笺云。则大自在天。此天人。高举为性。故云大慢。

  我遍圆种。

  笺云。言神我之性。周遍圆满。是此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三常非常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行阴之中。无归依。今到此识。便执此识阴。为所依之处。

  自疑身心从彼流出。

  笺云。自家疑此身心。从彼识阴中流出。

  十方虚空。咸其生起。

  笺云。所依虚空。总皆于此识阴之中生起。

  则于都起所宣流地。

  笺云。言识阴为内身外器都起之处。宣布流出之地。地则所依之地也。

  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笺云。真常则法身。言执此生灭之心。作不生灭之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笺云。世尊断云。在生灭之中。旱计此识。为常住之性。

  既惑不生。

  笺云。惑生灭。为不生灭之理。

  亦迷生灭。

  笺云。既也迷真。亦不识妄。

  安住沉迷。生胜解者。

  笺云。则识沉隐迷妄也。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为常。十方虚空。从我流出。则无常。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后结归邪径。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四知无知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知。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知遍圆故。

  笺云。言此所知之识性。周遍圆明。

  因知立解。

  笺云。因知是识。便立为能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笺云。为此行人。见情与非情。皆因第八识变。便作如是计。将有情为无情。无情为有情。此则才辨因果。有此计。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

  笺云。更无选择情与非情。计一知觉。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次显堕邪。

  婆吒霰尼。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遍觉外道。

  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执有情无情。俱有知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计圆遍知觉之心。

  成虚谬果。

  笺云。虚妄错谬。执有情为无情。

  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笺云。颠倒知解之种性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五生无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未了识体。但了识相也。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达识阴。

  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笺云。为在识阴。达识唯一。根虽殊而识不殊。故互用也。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

  笺云。计识阴圆遍。能化生一切法界。为一切法所依。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笺云。群尘。则四大前尘也。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次举堕邪。

  诸迦叶波。

  后举同类。

  笺云。是事火龙。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

  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或事水等。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

  后结归邪径。

  笺云。言妄生计着。崇重水大等事。

  迷心从物立妄求因。

  笺云。立此虚妄。为所求之本因。

  求妄冀果。

  笺云。求此虚妄。冀仗为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笺云。生颠倒变化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六归无归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

  次述于示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计其识体圆明。其中虚无。

  非灭群化。

  笺云。则非却此识。然识为群化所依也。

  以永灭依。

  笺云。将此识。为永依断灭。拨丧无余。则恶趣空也。

  为所归依。生胜解者。

  笺云。将此永灭。为所归依之处。

  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阴为所归。而着空。是无归。

  无想天中。

  后举同类。此天。五百劫在定。想心不行。此中影取空处二万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非想处八万劫。

  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舜若多是空神。无身则伏第六现行不起。如友覆火。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虚则识。无心则识空。

  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笺云。拨同断灭。成空亡之果。一向着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七贪非贪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常。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

  固身常住。

  笺云。坚固此危幻之身。以为常。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笺云。精纯圆常。则法身。将妄同真。欲其长生。入真常境。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次显堕邪。

  笺云。贪。谓起贪心。贪固□□以为坚固非贪。言此身不可贪也。

  诸阿斯陀。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无胜。

  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此外道。求长生久视之道。或闻诸佛有真身常身。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根根尘尘。廓周沙界。尽未来际。常受广大法乐。乃作此执。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后结归邪径。

  笺云。唯是趣向长时劳苦之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八真无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观命互通。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观此命元。是识阴。互通。则六门合开也。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笺云。为既到识阴若尽。此识则成智。今既欲尽。便生是念。却留此尘劳。恐其销尽无所依止。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笺云。于此际。化宝莲华。华中现宫殿等。

  广化七珍。多增宝媱。纵恣其心。生胜解者。

  笺云。宝媱。则妙宝庄严之美女。纵恣其心。行其染法。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次显堕邪。

  笺云。言此外道。执识阴是真。不知本是生灭之因。是非真。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吒枳迦罗。木见唐言。取类。或波旬异号。未敢详定。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

  后结归邪径。

  笺云。发邪见思想之因。

  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

  笺云。立其炽盛尘劳之果。则染之一法。

  生天魔种。

  笺云。同前想阴。天魔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述劣乘文二。初声闻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于命明中。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明则圆明识体。

  分别精粗。

  笺云。精则识体。粗则识相。

  疏决真伪。

  笺云。疏通决择。真是识体。伪乃识相。则八识上。变根身器世等。

  因果相酬。

  笺云。举一二类生。业果酬感之处则识。

  唯求感应。

  笺云。十二类。是能感应。识是所感应。

  背清净道。

  笺云。是诸佛如来佛果位中。三身四智。悉皆圆满清净之理。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曰道。

  所谓见苦断集。

  笺云。若是世□果。集是世间之因。乃见苦之果。断集之因也。

  证灭修道。

  笺云。灭理。是出世间果。道智。是出世间因。举出世间果。令攸出世间因而趣入。

  居灭已休。

  笺云。居其生空涅槃。以为休止之处。

  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更不前进趣向无上菩提。

  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次显归定性。

  笺云。定性者。则不回心入大。

  诸无闻僧。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明不闻大乘教者。

  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增上慢。则法华会上。五千退坐者。向德上起慢。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精纯。是生空智。

  成趣寂果。

  笺云。趣向生空涅槃为果。是所证之处。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笺云。

  其生空理。谓一向着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缘觉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诸行具足。曰圆。体业俱亡。曰融也。

  清净觉明。

  笺云。则生空理。

  发研深妙。

  笺云。则加行生空智。

  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则生空涅槃。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

  次显归定性。

  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诸缘则部行。独伦则麟角喻。

  是名第十圆觉㳷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觉照。㳷灭其心。是生空智。

  成湛明果。

  笺云。证生空理。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笺云。为此独觉不欣化于众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

  后结劝文三。初遍明结劝文二。初结文三。初标前立计。

  笺云。出前四阴。则识阴中。既未出此识。如人行至中途。若出此识。便成佛去。如今正在此中生其妄计。是中途成其狂乱也。

  因依迷惑。

  笺云。因。亲依止也。言亲近依止此迷妄之惑。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

  笺云。如声闻二乘。只到生空涅槃。为满足也。

  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笺云。位。则六十二异计之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

  次彰迷息停功。

  笺云。如声闻二乘。趣生空理。此皆是所爱先习也。

  而自休息。

  笺云。将此为休止停息之处。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

  笺云。便将此生空涅槃。为所归宁之地。只到三百由旬名为化城。未到宝所。直至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佛。常受广大法乐。此方为所归宁地。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后显妄招沉滞。

  笺云。若是外道等。大妄语成。受此所感。恶业之报终。后乃沉地狱。

  声闻缘觉不成精进。

  笺云。若是声闻等。自是满足。不成精进无上菩提。不入地狱也。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㜸。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后劝。

  笺云。绥安也。汝等存注其心。无令他行人见此等魔。保安哀救。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次总叙超伦文三。初引过佛同乘。

  笺云。外人问。法门为是令佛作如是说。为三世佛。作如是说。经答。如是法门。指五十种魔事。先过去世。有多少恒沙劫。劫中有多少微尘如来。此如来。何得成无上道。乘此心开。得无上道。已上。亦结答阿难从摩登伽处归。请世尊。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至最初方便。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次显现依超证。

  笺云。言六根各得互换作用。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笺云。金刚是喻。此喻慧如金刚手中之杵。

  圆明积心。

  笺云。圆满凝明精微之心。是理。

  于中发化。

  笺云。即体之智。发起变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

  笺云。此是地前四十四心菩萨。

  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笺云。是十地初欢喜至法云。此十地菩萨。地地皆是此金刚干慧。

  等觉圆明。

  笺云。十地后等觉位。理智齐等。故曰等觉。一念一刹那中。假立故。圆满融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笺云。是妙觉位。微妙庄校严净。居法性土。如海之广大。包含性功德故。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笺云。无所得而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佗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扸。微细魔事。

  后明依行必证文三。初引过明同。

  笺云。佛又恐将为已证。乃云。此是过去先佛世尊。真觉凝明之。智。分明剖扸。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以劝除邪惑。

  笺云。前言汝犹未识。如今已出五阴。超五浊。乃言汝能谙会辨识。此之境界。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

  笺云。阴魔心魔也。内心攻起。天魔附着。

  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笺云。褫魄者。言褫落其魂魄也。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后明直进菩提。

  笺云。不迷。则不被魔乱。不闷。则心不妄计。或迷而不悟。闷则不入。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

  后结持真句文三。初悬标末品。

  笺云。则愚痴暗钝。

  未识禅那。

  笺云。禅那妙定。

  不知说法。

  笺云。言无智慧或不知魔。说谓是佛说。

  乐修三昧。

  笺云。爱乐修习三昧正受也。定之异名。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笺云。嘱阿难。专注一心。劝诸众生。持鸟瑟尼沙咒。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

  次劝诵写除魔。

  笺云。禅堂则坐禅之堂。

  一切诸魔。

  笺云。则欲界顶上诸魔王。

  所不能动。

  笺云。真言力故。不能恼诸行人。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凌。不日消殒。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后来钦流教。

  笺云。范犹法也。世尊四十五年后。说此经了。即说涅槃。是最后垂法。或此五十重魔事。在后说之。故曰最后。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后重疏五想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五。初闻持妙旨。

  笺云。重疏五想。为阿难。见佛说五阴皆有妄想。色坚固。受虚明。想融通。行幽隐。识罔象。此五。皆有妄想。所以便疑云。如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因何亦有妄想。由此佛所以重与疏。通此五想。经中有三问。一问色为妄想。我当时未闻佛说。二问。五阴为顿除。为渐除。三问。五阴至何为界分。示诲。教诲也。如前文云。此是□□先佛世尊等。又云魔境现前。□□□识。又云。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也。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次牒举前文。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三未奉微宣。

  笺云。一问色为妄想。我等寻常。未见佛微妙子细开通指示。问意。只如受想行识。四阴心所法。从是妄想。只如色阴。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是无情。何故亦言妄想。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四述界边顿渐。

  笺云。意问。为第一阴既无。余五一时销尽。为复次第□尽至第五。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笺云。界具四义。因义。性义。流类义。种族义。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

  五请哀来现。

  笺云。然阿难。便请开示宣发。

  为此大众。清明心目。

  笺云。心则真心也谓理。目则智也。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笺云。指此教。为后世照道入理之眼目。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后广释前疑文二。初释想名文二。初总陈元相文三。初总明真妄文三。初明真离垢。

  笺云。此已上是真如之理。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笺云。真中无妄。如澄湛水。更无五阴等。法尘业垢。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次因想生空。

  笺云。此空。是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变起此一重。昏钝顽空。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后究妄从真。

  笺云。言此之虚妄根元。本来是真。既也如是。因何有妄。以发生。因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色受想等虚妄。如澄湛水。因风鼓动。便成波起。水体无波。如真体无妄。便有所依器世间等。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次喻消双执文三。初立妄喻。

  笺云。头喻真镜中。喻妄迷失本头。认影为头。如一切众生。失本真性。认妄为真。

  妄元无因。

  次述妄计文四。初述妄立因缘。

  笺云。言虚妄之法。无有因依。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笺云。向虚妄相想□□□□□□□则内道二乘之人所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次述迷立目。

  笺云。迷因缘之性执为自然。此则外道。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三举空由幻。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四双责二途。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后责妄说。

  笺云。言汝若知妄所起。我便许汝说为因缘。若妄元不成。何况不知因缘。却执妄为自然。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后显阴同因。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后别释五名文五。初坚固文三。初述形因三想。

  笺云。则释五名。则重疏五想也。为他前来疑道。只如受想行识四阴。是心所法。且从是妄想。此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何故亦说是妄想。于是世尊。向此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想。中有□□□□□身上取想。言此身是色法。则不能来想中传命。谓初七羯逻蓝。向母身中受胎。则第八识托胎时也。命。是八识上。连持不断之功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

  次引双喻通伦。

  笺云。指第二经破五阴中想阴文。云如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此口与足。皆是色法。因何受此想心。而生酸涩等。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

  笺云。言汝体。若必言不是虚妄想相。通同伦流。便反显云。汝体正是。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笺云。曾知是虚妄伦流。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后结成初目。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

  次虚明文二。初形随酸涩。

  笺云。佛为能说。临高想心。是所说。

  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既能领纳酸涩。是受。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笺云。由因领纳酸涩。能令色身。口酸足涩。或即此所说。是指前文。蹑下妄想也。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后结受虚名。

  笺云。顺则益。违则损。此是身家所缘境。受此违顺二境。二现驱使驰流。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三融通文二。初形随想运。

  笺云。由心使身。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笺云。言若身不是念之伦流。何因随其妄念所使。

  种种取象。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则想心。寐为诸梦。

  笺云。种种不一也。心念前境。身形前取。曾知是念之伦流。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后结号融通。

  笺云。融则万象含心。通则旁随众境。

  化理不住。

  四幽隐文三。初述行阴冥迁。

  笺云。谓变化。生灭无而忽有之道。理则行阴。念念生灭。改变不停住也。

  运运密移。

  笺云。运运则动。密移为行阴。隐密迁移。念念不停。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笺云。相代。则想之代谢。念念生灭。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次纵陈双诘。

  笺云。言此行阴。若非汝妄。心生灭。云何有气销容皱等事。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笺云。若言此行阴是真。何故发生爪长。不觉迁流。□觉则真。今又不觉。曾知是妄。

  则汝诸行。念念不亭。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后结想幽名。

  笺云。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又汝精明。

  五罔象文五。初标责受文三。初纵立体常。

  笺云。是牒彼识阴为五八二识。现量对境。不分能所。故曰精明。

  湛不摇处。

  笺云。则第八识生灭微细。看之不见。似不摇动。

  名恒常者。

  笺云。八识惟恒无审。者牒辞□。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次举识分剂。

  笺云。见。是眼识。闻。是耳与鼻识。觉是身识。知。是舌与意识。谓此现量识。是八识亲变相分。是举第八分剂。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后显不容妄习。

  笺云。若实个是真。不合有□气□法习惯习也。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物。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三引事含熏文二初责含遥习。

  笺云。覆再也。为前纳得种子。落在八识之中。再遇境时。种子乃生起现行。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后指识宜熏。

  笺云。为此第八识。虽是现量。而非能熏。但为所熏。念念受前七识。所熏种子。落在其中。不可以筹量算数。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

  三比水潜流文三。初举识非真。

  如流急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次比流潜急。

  笺云。非无生灭。生灭难见。

  若非想元。宁受想习。

  后指习非真。

  笺云。若此八识。不是妄想根元。不合受一切习气。如今既受习气。曾知是妄。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四指穷真妄谢文二。初举互用全真。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后显迷销尽。

  笺云。经□问此之识阴几时得□。答□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尽。言若非汝六根门显。不被六尘关闭。是汝六根。无时销灭。须得六根互用。到佛果位。方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转时。转名不转体。

  故汝现前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元。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后结。精想名罔象虚元。罔无也。迷本无形。违真似有。推源本妄。故曰虚元。颠倒则初起相缘。微细乃明业转。精则一真冥合。想乃忽慕圆明。生死槃根。此为[漯-ㄠ]枑。

  笺云。颠倒则初起相缘者。则初起性明相时。微细则业转。二识不言现。现是八识体。精则一真冥合。则第八中一分净分。则第九识故冥合。想乃忽慕圆明。则忽□□□□□性明。明圆明之体。是初有想。起此想□生死根本。最微细。已上。结答五阴皆有妄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后通边际文二。初述五阴边际文二初牒五同因。

  笺云。言此五阴。皆有领纳之义。故云受阴。五妄想成。第一质碍妄想。乃至第五罔象妄想。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后遐分十际文五。初色空二妄。

  笺云。五阴。皆有因界。浅则是因。深则是界。此标贯下。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笺云。为此色是实色。空是顽空。此色质碍。与空虚处相反。故色以空为边际。或云。因果。因是受想行识。果是色。果深因浅也。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次触离不言通意。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若有触着。则有领纳。若有离触。则无领纳。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三记忘。忘亦识昏同为妄摄。

  笺云。想以取象。为行相。若有记忆。则有取象。既无记忆。是忘。则是想之边际。外人问。记也且从念。念缘持。是妄。只如忘是无心。合与真体相冥。因何亦妄。答妄亦识昏。同为忘摄。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四灭生。生可见灭有二。一永。二相。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笺云。为行□迁□流为行相。既若有生则有行。若灭则无行。所□是行边际。外人问此相灭与永灭。为同为异。答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五湛入合湛。上即六识。合乃八元。上妄可知。下通真妄。此言生灭集起边论。故立阴名。显彰迷习。

  笺云。上湛入。则第六不与五同缘。合湛。则归第八识染分上来。即若有第六。便与五同缘。是识阴。今归八体上来。是识之边际。已上结答如是五重。诣何为界。疏言上即六识。是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唯目安山。合乃八元者。为第八是前识根元。上妄可知者。第六念念生灭可知。下通真妄者。第八识染分则带相。若净分是智品。外人问。识通于真妄。此湛入。是真是妄。答。此言生灭集起边论。集则积集。起则生起。第八无始时。积集生起。一切漏无漏种子在中生起故。云集起边论。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后示除彰劝文二。初除文三。初□灭二门。

  笺云。五阴根元。则八识。

  生因识有。

  笺云。为最初受生。托母胎中。为羯逻蓝。秽触不净而受胎。

  灭从色除。

  笺云。若灭无时。先从五根色。皆归种也。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次双通顿渐。

  笺云。若是悟理。但悟一阴。其余四阴。一时并除。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笺云。此答第二问。须次第出其色阴。乃至识阴方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后责迷再请。

  笺云。指第五经。结解同体疑。云。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乃至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亦是此义。责之。汝何再问。□上是结答。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后劝文三。初彰自了心开。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

  后叙流通教意。

  笺云。令识五阴虚妄。

  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笺云。深厌自生。则生灭法不出此五阴。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

  四运教弥。兴文四。初明供佛福广文三。初廓明珠珍施。

  笺云。第四运教弥兴流通。然教无兴运法□□流。是故世尊。广说校量传持□果。经云。阿难□后有人。遍满十方。乃至得福多?阿难。以少类多答言。虚空无尽。乃至有何边际。又云。若复有人。身具四事。乃至靡不经历。比量前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乃至譬喻所不能及。虚空。所依太虚空也。七宝。金银琉璃等。持。赍持也。供以四事饮食衣服等。又向佛边侍养。心无虚度。度犹过也。

  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次审福缘多。

  笺云。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之因缘。审其得福多少。

  阿获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后答少感轮王况无边际。

  笺云。施佛七钱。则七枚金钱。舍身。则舍此一报身。后得转轮王。出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七宝随身。千子围绕。四洲一化。此以少类多答。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次□积罪□深文三。初告言真实。

  笺云。世尊。将欲举一人造十恶四重。然后传经功能。又变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恐他不信。旦先誓言向他。语无虚妄。佛皆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

  次引犯二根?。

  笺云。四重。则小乘四分戒。淫杀盗妄语。

  十波罗夷。

  笺云。此云堕。言若犯此罪。当来堕不如意处。又云弃。言弃向二部清净僧外。则菩萨戒经。一若自杀。教人杀等。二若自盗。教人盗等。三若自邪淫。教人邪淫等。四若自妄语。教人妄语等。五若自酤酒。教人酤酒。六若自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比丘比丘尼过。若教人说过。七若自赞毁他。教人赞毁他。八若自悭。教人悭九若自嗔。教人嗔。十若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瞬息则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后明受苦迅速。

  笺云。瞬息。则瞬视喘息间。阿鼻唐言无间。言苦苦相连。无有间歇。靡不经历者。言地狱无不经过遍历也。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三显流功文六。初叹一念流功。

  笺云。一念即少念。少念即无念。无念是无分别智。与理相应。将此法门。是此首楞严经也。于末法中。正是今时。开示未学。传持此教。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次欢顿融长苦。

  笺云。是前来所造。四重十波罗夷罪。应念。即应前之一念心。一念。即是无分别智。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三难□因成果。

  笺云。变苦成乐。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

  四叹福倍无穷。

  笺云。前之施人。则前来虚空无尽。佛土充满之人。百倍莫止百倍又过。千倍莫止千倍。千万亿倍。十万为亿。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笺云。乃至算师弟子。将以筹算。又以譬喻。其人功德。俱不□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明。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五叹持□难思。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六叹依修克证。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

  四法□将散文十。初标内众。

  优波塞。

  次列居家。

  笺云。唐言近事男。三归五戒。持得一分半分。堪亲近比丘僧。学佛事。

  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亦可亲近比丘尼。学佛事。此二。是在家众。

  一切世间。

  三总绾通居。

  笺云。一切总包□象□□迁流□间百。一切众生堕在其间。

  天人阿修罗。

  □□□□□□□□天者。光□义。自在义。人者。多思觉义。五常为人。修罗如前释。

  及诸他方菩萨。

  五列他方大士。

  笺云。及兼并义。诸者。不一义。他方卜方也。梵语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

  二乘。

  六标此界二乘。

  笺云。声闻缘觉。

  圣仙。

  七显神仙。

  圣。正也。仙迁也。言迁在山中。

  童子。

  八彰童子。

  笺云。童真之子。不犯欲尘。

  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九陈神鬼。

  笺云。则发大乘之心。人之魂魄所归。曰鬼。阴阳不测。曰神。有大力故。曰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十结俱辞。

  笺云。佛说此经已。乃至作礼而去已□是□□□□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