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四

  吴兴沙门 仁岳 述

  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观音正说二昔佛所记初又四一值佛禀教证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娄吉低轮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又梵语阿缚卢枳帝滋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彼文)今观诸经标名或单云观世音或单云观自在唯大悲心陀罗尼经具云观世音自在而不知梵语有单有具为是译人去取不同未详厥旨。

  ▲注流通本经者本谓本门示可通指法华为本经。

  ▲教即世音以初禀教即是耳根所对之境故。

  ▲闻即耳根者此从能闻边说若约所闻有通有局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声尘之境。

  ▲思修皆能观之观者闻非无观以观行成时正在思修故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二初于下依教起修。

  ▲注旧约三慧次第销之义出沇疏且初闻慧者谓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观闻性返照离缘)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非唯亡境亦乃离闻)二思慧者谓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能觉心思慧为体又观此觉体性亦无)三修慧者谓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思尽唯修既无能觉亦无所觉)证真曰据疏此释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觉极圆等即是释思慧尽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闻慧次二句遣思慧后二句遣修慧谓前闻思二慧俱为所空修慧为能空今能所俱遣故云空所空灭孤山长水大节亦同但释义小异耳。

  ▲节文为四下须知根尘是所破之境理观是能破之观以三谛之理即三观之体故荆溪云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贼后二如兵虽计贼而发兵要贼除而兵息又此四节说有伦次遣必俱时若不然者非顿亡之智非无作之行注文已显无俟烦辞。

  △三生灭下因修获证。

  ▲注此非属应盖言其机者诸师皆作应解唯兴福云下合有二悲则谦居学地仰乃俯类凡夫又云仰谓敬法处师悲谓伤己拔彼此善经意也若属应者如何销释与之一字。

  ▲菩萨所证圆通之理下理谓三千三谛之性众生心佛一体无差迷之则事用确分悟之则真精洞彻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此之谓也。

  ▲感应常冥与拔常显者冥谓冥密显谓显露然感应必与拔与拔必感应冥则俱冥显则俱显盖左右言之耳准智者释法华普门品以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祐为冥益(即七难二求等)以后问答观睹色身得闻说法视听彰灼名显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也)约彼申此则三十二应是显益十四无畏是冥益四不思议兼通冥显云云。

  四世尊下由证成用为二一广谈应用二总结圆通初又三一三十二应二十四无畏三四不思议初又三一总标。

  ▲经闻熏闻修者熏谓熏习从喻为名修兼于思三慧备矣起信云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今亦如是观音因中初无净用由闻如幻金刚三昧而熏习故能成三十二应也。

  ▲入诸国土者若约四土论之应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萨但入同居应别圆菩萨则入方便实报感机居同居亦入分段寂光无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饭色喻意可解。

  △二世尊下别释分五一应三乘。

  △经胜解现圆资中云将登正觉坐道场也今谓胜解即正觉此通分极识如孤山所说而资中云将登者蹑上进修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

  ▲注臣家之镜下喻分真理能现佛身也王家之镜下喻究竟理现菩萨身也证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钞文)问经云现佛身者为劣答若在方便实报定是胜身若在同居或胜或劣云云。

  ▲鞠多等者梵云优波鞠多此翻近护佛灭度后百年出世得阿罗汉果付法藏传云鞠多于摩突罗国说法降魔已语魔王言我不得见如来色身汝首曾睹宜为我现魔曰仁者我现佛身勿为吾礼即入林中变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为比丘前后围绕若鹅王趋从林而出鞠多见已说偈赞叹不觉为礼魔言何故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灭度见此容仪欢喜内发是故礼耳魔复本形归还天上。

  ▲资加二位者五停心为资粮四善根为加行。

  ▲虽有菩萨等者今谓藏通菩萨虽约凡圣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现身说法必须有异若然则应取前诸菩萨文通收四教之机不亦可乎但随教相明胜解现圆于义无咎。

  △二若诸下应天道。

  ▲注四禅皆有王者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上地无此故不别。

  ▲出初禅之顶者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也。

  ▲经帝释者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言能作天主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

  ▲大自在天者智者云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天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又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旧以前自在天为第五大自在天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

  ▲注散脂者具云散脂修摩此翻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语。

  ▲虽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辞。

  ▲经四天王者金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南琉埵王名毗留勒叉此云增长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

  ▲国大子者谷响云亦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

  △三若诸下应人伦。

  ▲经人王者普门品谓之小王智者以轮王粟散等解之今亦应尔。

  ▲长者者净名疏云有长人之德也风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贤人着长者一篇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为长者。

  ▲居士者据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今经之意有似不然谷响引郑康成云居士者道艺处士此义同焉。

  ▲注三台者亦曰三阶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验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诸侯公卿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

  ▲州牧者牧养也谓养于民也尚书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净行者普门疏云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

  ▲六宫者谷响引郑康成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一百二人。

  ▲妻因夫荣者即夫尊于朝妻荣于室也。

  △四应八部。

  ▲经若有诸天普门疏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

  ▲诸龙者此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也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及大福人藏也肇师但出三种不出天龙药叉者此有三处海嵨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乾闼婆在须弥南金刚窟住矣什师云在宝山中住天欲作乐身有异相阿修罗有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已上皆普门疏)。

  △五若诸下应杂类。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类生配之则与孤山所解不同若观下文明神咒功能中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不生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有似不摄色无色界更侯讲者详而辨之。

  △三是名下结成。

  ▲注互有出没者此经有四天王并国太子及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门虽有人非人智者以为结八部之数)无长者等归女并迦楼罗及执金刚神是没也普门出没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师释普门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无畏分三一总标二引释为三一观声得脱。

  ▲经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资中云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也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之者也今谓沇释二句全失节释下句则是上句亦非注文显矣。

  ▲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犹云不转足之间耳。

  ▲罔识闻熏者谓无闻慧熏习之力也问若尔散心称名应无感应耶答今顺经文以观观者故须正取观慧为机因此䇿其怠者及遮其谤者故云罔识等也然有散心感应者亦由过去积善或是在至诚之所招致必非浅植轻念者能通圣应传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萨利物岂不如之是犹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为譬二远害随求为三一免七难。

  ▲注准天台下普门疏约观行释火难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乃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初禅已下无免火灾二修因恶业火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烧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三烦恼火若二乘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俱起乃至菩萨并为五住烦恼之所烧害。

  ▲他皆仿此者水难三种果报水至二禅余二同上彼罗刹难中以黑风为难由亦有三种果报风至三禅余二同上乃至七难皆有观行三义须者寻之。

  ▲经入诸鬼国即普门品罗刹难也。

  ▲则诸幽暗者谷响引乐记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二离三毒。

  ▲注二乘下即界外三毒之相。

  ▲菩萨下三句如次配贪瞋痴。

  △三满二求。

  ▲经立大圆镜空如来藏上句立智下句言理智一合无复分张。

  ▲注地狱指轻系欲天指地居。

  △三持名获福。

  ▲经百亿日月准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说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则小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亿日月大千界有万亿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则有万亿之所是也今大千云百亿者恐西天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

  ▲修法垂范者修法约自行除耳根外随于何根修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垂为摸范转化于他也。

  ▲注法华亦有此之校量彼疏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又别行疏云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实际正等是故无异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与观音无别及观今经方晓彼意者孤山意谓今经校量功德与法华是同但智者时此经未至不知观音耳根胜于余根故也尝试议之法华为流通本经故智者二疏约待绝二妙之义互显其文格偏等圆相待义也实际正等绝待义也况复本论以法性释等记可违之今经为对诸圣说圆通本根校量胜劣诚如孤山所解然则两经义趣不可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岂唯见智者未晓抑亦睹天亲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虚说若携李所释纯用别疏义销今经文此又与孤山敌体相反过犹不及二师有焉明识之士更请商略三是名下结成。

  三世尊下四不思议为二一总标二列释又二一显应化功名二成机感福乐初又二一功用。

  ▲经妙妙闻心心亦性也此性绝待犹老子曰玄之又玄故云妙妙。

  ▲首臂目数皆至八万四千者应表八万四千法门以破八万四千尘劳也。

  △二名闻。

  ▲经由我闻思者略于修也下文云由我修习又略闻思盖影互相显耳。

  ▲如声度垣者闻思如声六尘如垣度犹脱出也。

  △二成机感福乐又二一求福二得乐。

  ▲注有以慈悲等者长水疏也。

  二佛问下总结圆通。

  二世尊下昔佛所记。

  ▲经由我观听者约所听言之即世音也。

  ▲注悲华经彼云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家成佛号曰宝藏轮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瞬请佛及僧终竟三月奉诸供养太子愿言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佛道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众生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菩提时宝藏佛即为授记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乃至云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能及汝于后夜成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等二尔时下广现符瑞。

  ▲经金刚三昧此应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楞严之异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孤山别指初住以上能破坚惑盖约多分说之。

  ▲梵呗咏歌者谷响云具言呗匿或曰婆陟此翻赞叹乃是以梵天之音赞叹咏歌于三宝也。

  四于是下文殊简辨为三一如来告敕二文殊说偈三大众获益初又二一会通前说。

  ▲经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斯即会通诸圣于十八界及以七大修行所证圆通是同故无优劣亦可一往以理融事未论被机难易是则最初方便亦无优劣若约开权说之即法华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

  ▲前后差别者此据诸圣各各修证久近不同故云差别如诸菩萨于过去劫得圆通者久也诸声闻人于现世中得圆通者近也又于过现各有前后对文可见。

  ▲注小教者藏通也通教虽是大乘初门今就不得意者同前藏教所证偏真耳。

  ▲大教者别圆也法华玄义明四教各有四门藏通二教能通之门有八所通之理无二即偏真也别圆二教能通亦八所通唯一即中道也而此下真中是理俗谛是事以理无所存遍在于事故于事达理者唯观十八界等真中而已矣但法华以前真中未会别圆菩萨知中异真以真为权藏通三乘谓真同中以真为实今叙昔既毕还用法华之意开而示之故曰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斯乃真中二二理皆如来藏也前文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此诸声闻说圆通者其定性之明导欤。

  ▲全分无差者如荆溪明法华开权意云方便诸乘皆悉不知无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于一法少分起计并谓究竟今如来善巧方便种种调熟还示众生本有觉藏使大小咸知昔覆今显名之为开(彼文)是知少分开已无非会通一心三法若以圆位收之即内凡十信也故下文除干慧地从初信以上皆与如来法流水接乃至五十五位同名真菩提路前后符合妙旨昭然问此经开权为秪开声闻亦开菩萨耶答声闻证权理故须开之菩萨证实理不须开已纵有离俗显中因虽用权果必同实然其声闻或于方等般若密入中者亦不须开菩萨叙昔得小果者亦有开义又若据法华开显之后诸声闻人已无执真之见今以权引实所叙小果佛重开之其实开法不开人也。

  △二我今下敕令别简。

  ▲经谁当其根此问阿难等现在之众于诸圣所说谁人与汝根性相当二文殊说偈为三一申敬二正说分二一广前会通二显今别简初又二一略明真妄二会通修证初又二一真本圆妙。

  ▲注寂而常照者澄湛故寂圆融故照也。

  ▲照而常寂者经文上句即寂而照故曰澄圆下句即照而寂故曰圆澄更以妙字助显其义若约三谛言之圆即空也澄即假也觉性即中也节疏谓下句牒释上句亦犹将本觉明妙释性觉妙明义必不尔。

  △二无明下妄分迷悟又二一迷生诸法。

  ▲注妄生照用而形所相者照即能见相所即境界相。

  ▲节公为长者问孤山所释于义何短耶答以生所之义阙能生之妄故虽云由迷本明而起元明其如释经元明照字但言即上本明之性也况复元明已是于照更言照者理似烦重所以短之。

  ▲经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谓情与无情皆妄想所成如天亲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今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也。

  ▲知觉乃众生即识识也宗唯识者但谓此识不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唯谈八识生起诸法由是与法性宗义同水火若晓今家破四性已随宜而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注世界国土为异者亦可世界是总国土众生是别若尔则唯以国土为异不同第四卷中别无国土之名即以世界为异也。

  ▲有漏兼有情者以漏谓漏失属烦恼故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是也。

  △二沤灭下悟灭诸相。

  ▲注三有含情器者有因有果故婆沙以苦集二谛为三有体二归无下会通修证此是文殊广前佛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而为颂也人不见之但言文殊显性不推功于佛者失焉。

  ▲注私谓下两番解逆顺义并以背性为逆了性为顺此如荆溪修性不二门。

  二初心下显今别简为三一标简所以。

  ▲注日劫相倍如第四卷彼又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须知此中简辨即是酬前所许由佛世当机及灭后得益缘在文殊是故奉命代佛宣扬耳。

  △二正辨是非分二一简诸圣非二辨观音是初又四一简六尘。

  ▲经色想结成尘等简优波尼沙陀所悟色尘也讲者当取前说对销此文乃至诸圣圆通各有名相避烦不销。

  ▲但伊名句味者谷响云伊惟也皆语辞耳字或作依者误也。

  ▲注名诠自性至为二所依出唯识论。

  ▲古人以文为味者据慈恩意不许此义故百法疏云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问陈那下孤山疏在说圆通前广有料简已如前记今略注此贵易见耳彼又云前白佛则陈那居先意明声为教体欲扶成于观音也此简辨则陈那居次意显法相不乱贬同非于诸圣也此亦深旨岂得不知经香味触尘皆合中知离则不觉简意大同凭尘必有所谓迦叶修灭尽定时必依法尘为所缘境既有能所斯属作意故非圆通。

  △二见性下简五根。

  ▲经四维者孤山云维即是方如云八方八维也且如来前明六根功德云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请观佛语秪约四方以涉三世不言四隔岂可文殊特违佛语须知译者取其通义以变其文也。

  ▲亏一半者以不足为半非以中分为半。

  ▲支离匪涉入者支分也涉入亦交义谓鼻息分离不能同时交相出入故。

  ▲湛了终无见者沇疏云若湛了时意不可见彼以湛了为不杂乱与今注异义似不然。

  △三识见下简六识。

  ▲经结本称非相此于三和中责其本因元无自相故。

  ▲注则为非住谓非是妙定之所住也。

  ▲经说法弄音文说文云弄玩也下句既云名句非无漏是则两句义含四法盖影略互举耳。

  ▲开悟先成者资中云说法悟道先须修定然后发慧故知说法为先成者也孤山云此约自说悟道古人翻作听法以解先成误矣。

  ▲注识在其中者以波离持戒从身识悟道故。

  ▲经神通本宿因六神通中漏尽通是意识内证前五通是意识外用斯由目连宿因成熟从三迦叶边闻法而发且非初心入道轨则是故简之。

  ▲念缘非离物者谷响云小乘修通天眼则缘障外色修之天耳则缘障外声修之余通皆然今谓身如意通中转变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亦是念缘非离物相。

  ▲注作意者谓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无记化化通也。

  △四若以下简七大。

  ▲经如如非觉观谓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觉观所能契会观识非常住者初心以识为境则念念流动入道良难故。

  ▲注古谓者悫疏也彼长吁下又云进[篷-夆+束]逢迍私衔悒怅。

  二我今下辨观音是为二一辨根缘。

  ▲注教体应具等备如说题。

  △二良哉下示人法分二一叹能说人。

  ▲经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上句自行得脱不为三惑所缚也下句利他起用施十四无畏也。

  ▲梵音海潮音者夫观音之名音属所观本在于境及在于机菩萨既以此为名故就其名假喻而叹云梵音等也此叹菩萨之德非叹音声纂要释海潮音为警告雄音者谬矣。

  △二我今下示所说法分二一明闻性二明行相初又二一闻性圆通。

  ▲经静居者居坐也如礼记燕居闲居。

  ▲然心念纷无绪说文云绪丝端也言心念纷乱如丝之无端。

  ▲注用有时方下明常真实来意也孤山长水皆以三真实文分为三科今所不取须知下文说常秪是成今圆通义耳。

  △二音声下闻性常住。

  △经觉观出思惟证真云觉观即寻伺二法是发语加行觉粗观细也思惟即妄想念虑与觉观体别谓觉观是语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如经云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二今此下明行相为四一斥迷文有八句初二句欲令众生从闻起行故先言此土声论宣明次四句正斥迷妄后二句结妄显真即蹑上文斥阿难意结而显之。

  三阿难下警悟。

  △注金刚空也者能摧万有故。

  ▲佛母中也者能生种智故。

  △三闻非下示修四一根下显证为三一正明断证。

  ▲经闻复翳根除者复其本闻也分破无明故名为除。

  △尘销觉圆净者销义同前觉圆净即分真智也。

  △净极光通达谓真智究竟也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既离见即是光明遍照之义。

  △二如世下重喻缚脱又二一喻。

  ▲经要以一机抽机谓机关虽转动如人无主无宰故智论云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若观上文云幻作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术使其木人故见诸根机动之相。

  ▲注一机即耳根者如于木人抽断耳根转动之机则诸根动作一时俱息。

  △二六根下合。

  ▲经休复者谷响云休善也善复其性也。

  △三尘垢下结成圆极。

  △三大众下总劝修证为二一劝当机。

  ▲经旋汝倒闻机沇疏云机者根性也今谓亦应帖前抽机之喻故此云耳。

  △二此是下示同范初二句总示十方现在诸佛如前观音说圆通后佛与十方微尘如来交光相罗者是也。

  ▲次过去下别示三世修证之人可见。

  △三诚如下诘酬又二一据佛意总结前说。

  ▲注苟他土下如维摩结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即鼻根利也又佛告阿难或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衣服卧具而作佛事即身根利也有以饮食而作佛事即舌根利也有以相好而作佛事即眼根利也乃至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即意根利也斯由诸佛转物为己于法自在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入律行用为佛事。

  △二顶礼下愿群机皆入此门。

  三于是下大众获益。

  ▲注几乎俦昧几乎声近也左传太史克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捣杌杜氏注谓鲧也梼杌顽凶无俦匹之貌今言阿难至此若未有所证则近于梼杌之蒙昧也。

  ▲住第十地者涅槃云第四依人名阿罗汉断诸烦恼住第十地取果之比辈也春秋音义作必利反。

  二阿难下明助行为三一经家总叙二大悲下阿难述请又二一述已发心。

  ▲注度人为先即众生无边誓愿度。

  ▲应世为本者璎珞云具足十号名世中尊故知十号皆从应世而立也。

  △二世尊下为他请法。

  ▲经邪师说法者如梁肃止观统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至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穿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耳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今阿难请意谓当尔之时恐诸众生为彼所惑云何令其摄心入定等。

  三尔时下如来宣示为三一受请二阿难下奉教三佛告下正说分二一为离魔业教持净戒二为除宿习令诵神咒初又二一通举三学。

  ▲注毗奈耶此云律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律者诠也诠量轻重犯不犯等风俗通曰皋陶谟虞造律律训诠训法尚书大传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

  △二阿难下别明四重为四一淫戒乃至四妄戒初又三一标戒德孤山云大乘则杀戒居初慈心为本故小乘则淫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扶小律以淫为初若尔何故杀居第二答小乘四重唯制杀人犯者既稀故居盗后今制杀畜须居盗先问小乘若定以淫戒居初者五戒何故不然答四重制僧五戒制俗故不同也大论云淫欲难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是以戒律中淫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故。

  △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

  ▲经上品魔王等沇疏云功德深者为上品浅者为中下魔不断欲而修定作福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今谓经文但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何须别以邪定漏福解之应知秪约比丘等修正定者借使得入观行位中若不断淫正翻为邪即同魔业下杀戒文云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其意亦尔但随定力三品分之暂得生天天报若终还堕地狱如第八卷云受魔福尽堕无间狱是也。

  ▲注且落魔鬼等道此对下文通说。

  △二我灭下斥灭后。

  ▲经落爱见坑者爱义可知见者如为众生说行淫欲非障道法或复销说淫欲是道等。

  △二汝教下劝持分三一正劝。

  ▲经先断心淫长水云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今谓先断心淫乃防萌杜渐之意非谓赴心便同初篇一例结罪如大经云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天台菩萨戒疏指此为污定共戒又云称叹摩触等皆是淫戒方便悉犯轻垢当知大经云菩萨持遮制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者盖慎小过如护夷愆璇师之说人多惑此。

  △二是故下示损又二一喻二汝以下法。

  △三必使下显益。

  ▲经断性亦无者作犯既息止持亦亡。

  △三如我下结邪正。

  ▲注此翻恶者或言杀者肇师云断人善根故名杀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恶二阿难下杀戒为三一标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经鬼师所类切将也二我灭下斥灭后又二一总斥二阿难下委示又二一指开。

  ▲经食五净内孤山云诸律并明鱼肉为食唯楞伽涅槃及以今经悉唱断肉何邪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对藏通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收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故云清净比丘又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独制声闻殷勤告示若不了四教宗旨云何销会一期开制之文云云。

  ▲注各开正罪及前后方便谷响云于见闻疑中各说三相且见中三者谓见牵畜去时乃至见彼持刀临杀时名前方便见正杀时即根本正罪见杀已欢喜名后方便不见此三名为净肉闻三亦尔疑中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惟疑为己杀名根本正罪疑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疑名为净肉。

  ▲经地多蒸湿者谷响引汉书张骞传曰身毒国(邓展云毒音笃李奇曰一名天笃则浮屠胡是也颜师古曰即敬佛道者)在大夏东南(大夏国名)可数千里其俗土著(有城郭常居不随畜牧移从也着音直略反)与大夏同而卑滋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西域记所说略同而皆言暑湿。

  △二奈何下诃后犯。

  △二汝教下劝持为三一正劝二是故下示损又二一喻二清净下法。

  ▲经不蹋生草者草本无情外计云有佛遮其谤故制坏生。

  ▲清净戒者尚兢持之况有情之类乎。

  △三若诸下显益。

  ▲经不服东方丝绵绢帛资中云西国指此方为东彼尚不许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况有家蚕律中若有犯者斩剉涂埵终不衣也。

  ▲酬还宿债不游三界者长水云经语倒也。

  ▲百谷者珙钞引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合为百谷。

  △三如我下结邪正。

  三阿难下盗戒为三一标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诫现前二我灭下斥灭后又二一总斥。

  ▲经潜匿奸欺者偷贼之心也。

  ▲称善知识者诈伪之名也若据各自谓已得业佛时为婆罗门博通典藉教五百童子因王设会请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众食已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出梵志闻食香美便兴嫉妒曰此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饵馔之供告诸童子童子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佛告舍利弗尔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童子今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即弥勒菩萨是以是因缘我与卿等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成道尔时残缘故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又中本起经明舍卫国随兰郡有婆罗门名阿耆达多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养时婆罗门为天魔所惑耽荒五欲退入后宫其邦既饥人不好道佛与比丘各且分卫三日空还时有马师减麦饭佛及比丘等云云。

  △二汝教下令断现业。

  △二是故下示损。

  ▲经漏卮者谷响引颜师古注汉书曰卮饮酒圆器也。

  △三若诸下显益。

  ▲经施饿众生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诸鬼神一分自食。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者上有人等二句是舍心下身肉等二句是舍身文之间错也亦虽略足以蔽诸而偏损。

  ▲称善知识者将非如来悬鉴末世其徒寔繁耶持此经者当以自有。

  二我教下委示又二一明正行。

  ▲经不自熟食梵网经自手作食犯轻垢罪律文犯堕。

  △二云何下责非法。

  ▲经裨贩者纂要云裨附也谓附佛法以自活命劫非出家具戒等沇疏引涅槃邪正品云我灭度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像及阿罗汉等形以此有漏之身称是无漏乃至说言无四婆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堕四忏悔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无偷兰遮亦无五逆等罪及一阐提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诸并是魔说云云。

  二我灭下劝持为二一正劝又二一劝酬宿债。

  ▲经烧一指节荆溪释法华药王本事品中云有人问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过大制令烧故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诫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大小俱倾。

  ▲注兴起行经彼云佛昔于比分二一诫犯二劝持初又二一明圣不自言二斥言必是妄初又二一正明。

  ▲经终不言等应以终不二字贯下四句。

  ▲轻言未学谓终不容易说示于他。

  △二唯除下简示。

  ▲注南岳之言铁轮等谷响云南岳临终谓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铜轮领徒太早损己利他今但铁轮耳璎珞以六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水精地摩尼等南岳六根清净即圆十信位也智者临灭谓智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益他但居五品。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罽宾国王之子宋文帝时来于建康临终作梵语说偈付弟子阿沙罗寄归西土文帝令译乃言于阇婆林邑证得须斯两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

  ▲真观钱唐天竺寺僧当堕文帝时及死反屈三指表证三果各如本传此之四师皆阴有遗付也。

  △二云何下斥言必是妄。

  △二汝教下劝持为三一正劝二是故下示损。

  ▲经噬脐者译人取左传文润之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隥邓祁候曰吾甥也(祁谥也姊妹之子曰甥)止而享之骓甥养请杀楚子(皆邓甥仕于舅氏也)邓候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若啮腹脐喻不可及)。

  △三若诸下显益。

  △三如我下结邪正。

  起第七卷

  二为除宿习令诵神咒为二一结前生后二立坛诵咒初又二一结前二生后初又二一律仪既净。

  ▲经一切枝叶者四叶如根本十三僧残等如枝叶前约破戒坏其善根则喻云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今约持戒灭其恶本故喻云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

  ▲三口四者即僧残等业行之体也亦摄四弃前后方便然贪瞋痴俱生之惑非定慧无以伏断此中且就与余篇俱者言之盖止其粗相也成论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应知三障皆名为贼持戒所投正在业兼于烦恼耳。

  ▲注或举总数者总虽云四别在后三。

  △二阿难下魔事不生。

  ▲经心尚不缘下长水云既与定慧相应色香味触无非实相今谓不尔请看上文何必探取定慧说之。

  △二若有下生后又二一劝诵神咒。

  ▲经宿习者通论则该四重等一切惑业以无始来熏习成种故别论则正语淫习以欲界凡夫最难防慎故何以明之如下文特指阿难与摩登伽恩爱习气又坛室中令置乌刍瑟摩之像由此圣者宿多贪欲因观暖触而得圆通故又前阿难遭淫所摄佛敕文殊将咒往护而不用余咒者得无别意乎。

  ▲佛顶下咒名如第八卷解。

  △二且汝下显除宿习。

  ▲经历劫因缘者摩邓女经云阿难昔五百世曾与此女而为夫妇彼小乘经盖言其近耳。

  ▲我一宣扬者文殊所将是佛敕故。

  二若有下立坛诵咒分二一略明二广说初又二一方便二正修初又二一持戒。

  ▲经要当选择戒清净者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或知不应如是人边受亦知虽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则不成受反上成也南山云余之九师律无正文准可知也若梵网所说须于先持菩萨戒法师前受若千里内无能授者得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二戒成下诵咒。

  ▲注百八烦恼节疏云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并十俱生及十缠成一百八也。

  △二然后下正修为二一行仪二感应。

  ▲经我自现身下证真云凡入道场若不依天台止观但恐邪正难明彼论即是修首楞严三昧行法学此教者切宜览之。

  二阿难下广说分二一建道场二说神咒初又三一致请二佛告下正说为三一立坛场。

  ▲经苏合等珙钞引续汉书云苏合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亦云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采之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一物也精异记云宋时有贤士死满棺实以苏合香贼发其冢经年林中香气不辍。

  ▲薰陆者南方草物状曰出大秦国海边有树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沙上夷人采以贷之南州异物志同唯云状如排胶。

  ▲郁金者郁金草也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和鬯酒说文曰郁金百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

  ▲零陵者南越志云零陵香土人谓为燕草芸香说文曰芸草似苜蓿淮南说芸可以死而复生。

  ▲鸡舌者五马州出鸡舌香南州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曰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也。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者纂要云一角二尺二八十六为一丈六也今谓若尔则径有五尺三寸许耳准下文坛中所设供具并诸食器各各十六是则坛量太窄当取径有丈六正得其宜如方等行法亦令作坛纵广一丈六尺至若十人围坛诵咒方堪行道此不难见何以误谈。

  ▲注除地者除扫也郑注礼记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

  ▲场地者国语云坛之所除地曰场起土即封土也郑玄云封者起土界也。

  二坛心下陈供具分二一坛场中间二坛室四面初又二初一期所奉。

  ▲经八月露水谷响云得阴气之正也。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者长水云坛虽八角上下为十以应圆数以下文有悬镜相对上下交光等今观下文秪云又取八镜覆悬虚空还成十六之数若取覆悬及八方用表上下于义不便。

  △二每以下二时致享。

  ▲经兜楼婆香旧云白茅香也。

  ▲注字或作响谷响引祭义云响者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注云中心向之祭乃见飨。

  △二令其下坛室四面又二一设像。

  ▲经蓝地迦者纂要云青面力士也。

  ▲军荼利等未见所翻。

  ▲频那夜迦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也。

  ▲注东向者如第一卷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是也。

  ▲右尊左卑者如智论以身子为佛右面弟子目连为佛左面弟子。

  △二又取下悬镜。

  ▲经使其形影重重相涉盖表如来藏理事交彻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三于下示诵仪分二一七别行二百日端坐初又三一正修。

  ▲注十大愿等梵网云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一)愿得好师(二)同学善知识(三)教我大乘经律(四)十发趣(五)十长养(六)十金刚(七)十地使我开解(八)如法修行(九)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又云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等云云。

  △二至下显益又二一见佛修定二能令下因定获益。

  △三阿难下斥失。

  ▲注行此法时十人已还天台依之经有明制不可逾也世有修法华等行者或多增人数或长延日限广邀士女来会香华止存诳俗之心宁为感圣之道至有烧身臂指先告四方纵不苟财亦成沽誉内盲理观外掇讥嫌如此师徒予见之矣大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离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无有是处彼诫但修苦行实求涅槃者尚为不可况沽誉乎况苟财乎真修行人请思此语。

  △二从下百日端坐又二一正修此与止观所说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七日行法为异故下私注中判属半行半坐三昧应知正修首楞严定亦如普观云端坐念实相妙胜定经云但能直心坐禅即是第一忏悔也问前科经文从持戒诵咒以来俱名助行今端坐修定岂非正行耶答前乃分其大纲不可责其细目况今略示坐仪日限更不委明定相圆师亦科为助行义合如之。

  △二有下获益。

  三汝问下总结。

  ▲注然所诵咒等予尝有此经礼诵仪一卷以备早暮熏奉之或须者行之。

  二阿难下说神咒为三一述请二宣说三护持初又二一阿难正请二于时下大众伫闻。

  △二尔时下宣说分三一现化佛。

  ▲经肉髻者应法师引无上依经云顶骨涌起自然成髻也。

  ▲畏爱兼抱者谷响云畏金刚擎山持杵爱如来坐华放光由兹二事兼并怀抱。

  ▲注王索先陀婆出涅槃经菩萨品。

  ▲五不翻下谷响云一秘密故不翻即陀罗尼是也二多含故不翻谓薄伽梵是也三此方无故不翻如剡浮树是也四顺古故不翻谓阿耨菩提等实可翻之但摩腾以来存梵故后皆仿之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薄故存梵也此之五义乃玄奘述之出唐续高僧传。

  ▲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咒词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华严中[歹*(〦/(ㄙ*ㄙ))]字是也以作此方万字音翻之而字体犹是梵书故三音字俱翻经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是也此之四例赞宁述之出皇朝高僧传。

  △二说神咒。

  △三阿难下显功能分二一约果人以显验二约因人以劝持初又二一广说。

  ▲注私谓此说下夫咒是密语岂下凡所知若据前引天台所明则长水之说固难信用盖璇师见有咒本后人擅注其语故兹判释又云下尝更议之纵若从唵字去方是正咒亦须诵前归命等文必也后之咒辞咒前所为耳亦不可但持数句而已又若令每一时全诵一百八遍借使利舌圣力加之亦不能于一时之中诵满其数况其钝者乎又世有诵者改转音字谓之梵念十有九异孰为真言诘其所由或曰传之于梵僧或云习之于译人者且梵僧之音奢切何验译人之学疏宁奚凭岂可极量诵而有乖云峰翻而未当且翻梵为华如翻锦绮背面虽异文彩无殊若此方文字绝无梵音者则注而及之如萨跢鞞弊是也例知余字之音不可率尔擅改但依现本至心受持用破疑情以彰灵感也。

  ▲注灌顶经大横有九彼经第十二云一者横病二者横有口舌三者横遭悬官四者身羸无福又持戒不完横为鬼神之所得便五者横为劫贼之所剥脱六者横为水火焚漂七者横为杂类禽兽所啖八者横为怨仇符书厌祷邪神牵引未得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牵引亦名横死九者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汤药不顺针灸失度不值良医为病所困于是灭亡又信世间妖孽之师为作恐动寒热言语妄发祸所犯者多心不自正不能自定卜问觅祸杀䐗狗牛羊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鬼神请乞福祚欲望长生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死入地狱展转其中无解脱时是名九横涅槃亦说有九横死者彼经纯约夭寿者言之具如第二十四卷。

  ▲经摄受亲因如佛敕文殊将咒往护阿难亲因也。

  ▲注即前文云下此以心咒释咒心沇疏大同彼云从如来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咒心又云或是十方如来心印法门故曰咒心。

  ▲亦是秘密藏中下此取咒中精要释咒心故智者说心有三种一虑知心二草木心三积聚精要心今秘密藏是积聚之义咒心即精要心也。

  ▲蜾蠃之咒螟蛉者尔雅云蜾蠃蒲卢(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螟蛉桑虫(俗谓之柔蟃亦曰女戎)杨子曰螟蠕之了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

  ▲有云下节疏所解此用藏法师心经疏义若据初心得益多分可然至论圆法所生必无互阙义未尽理故曰下往如之。

  △二若我下结示。

  二汝等下约因人以劝持分二一略劝二广示初又二一劝受持二阿难下令书写二阿难下广示为三一总标二若我下别示分二一救护世间得大无畏二成就众生出世间智初为六一免毒害。

  ▲经厌蛊者应法师云厌鬼名也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说文云蛊腹中虫谓虫行毒也声类作戈者反谓虫物害人也正法华经有蛊狐旧维摩经有妖蛊应师并同声类音之今但音古。

  ▲碜心者碜或作墋通俗文云沙土入食中也。

  △二毗那下获灵祐。

  ▲经那由他者此当万亿俱胝者此当千万见应师音义。

  ▲金刚藏王者慈恩翻首楞严为金刚藏然则此诸菩萨证此定故以是为名。

  △三从下远恶趣。

  ▲经富单那一云息饿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饿。

  ▲鸠槃荼等如第六卷。

  ▲经如恶义聚者谷响云喻与诸佛无分散也。

  △四是故下灭罪障。

  ▲经五辛如下文。

  ▲经五逆者珙钞引俱舍颂曰约处唯除北约人除扇?(敕皆反)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虚诳一杀生加行无间一劫熟随罪增苦增八比丘分二以为所破僧云云。

  △五复次下满愿随求。

  △六阿难下销灾厄。

  ▲注支提翻灵庙或名可供养处又云有舍利曰塔无舍利曰支提如阿含中有四支徴(知荷切)谓佛生处得道转法入灭也。

  ▲脱阇幢也者此乃梵语翻为幢也阇应作视遮切有作都音引尔雅云阇谓之台而言脱者积土脱落也今所不取。

  ▲经五谷者周官曰以五谷养其病郑注云麻黍稷麦豆也。

  ▲八大恶星者纂要云九执曜除日月取计都为八也孔雀经云日月及荧惑辰岁并太白镇及罗睺彗此皆名执曜此与长水注同。

  ▲由旬者正言逾缮那此云合应计合尔许度量也或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然彼由旬数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诸经论中多用小数耳。

  △二是故下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三汝及下结劝。

  ▲经诸修行下具四缘故方获其益谓依我坛场(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三)于此咒心不生疑悔(四)噫持此咒者当自惟念于是四缘为全为缺苟初缘未具第三罔知而持戒不疑能无自励每读至此伤病盈怀虽口诵之惟勤且心通而弗逮焉知来者不如经乎勉之勉之。

  三说是下护持分六一金刚众二梵释众三鬼众四天众五杂众。

  ▲经无色界天同时稽首中阴经亦云无色界天礼拜世尊华严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仁王云无色界天雨诸香华阿含中说舍利弗入灭时无色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故知无色非无色也昔入偏计岂唯暗大亦昧小宗而涅槃云非二乘所知者非全不知盖言未了细色之相故。

  △六尔时下菩萨众。

  ▲经除彼发心乐修禅者谓诸小鬼神心既悛恶可近善人。

  ▲注若涅槃杀一阐提等谷响引彼经云杀一蚁子得罪杀一阐提无罪法华中罗刹女说偈云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涅槃明如来往世为王名曰仙豫因五百婆罗门不信大乘王尽杀之由谤法故堕地狱中既而乃起三念知是地狱知由谤法知因王杀改心自责即舍地狱生露鼓王佛刹得一劫之寿旧译华严明善财至满幢城满足王所见无量众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缚或断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双目或斩身首或投沸灰或㲲缠身以油灌而焚之善财问曰云何修道答言我成就菩萨幻化三昧十恶众生不可教化我为调伏化作苦治令舍恶具善得乐发心具一切智知知我于蚁子不生害心何况人耶唐译名无厌足王云云。

  ▲一子地者慈念众生犹如一子故涅槃明四等成就住二地慈悲喜住一子地舍住空平等地云云。

  三阿难下示楞严地位分四一述请。

  ▲经未到涅槃者谓究竟涅槃即妙觉所证也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此问入地之正行也准下三种渐次初则除其助因所谓五辛未为正行至于第二刳其正性所谓淫心由是之故修三摩提能得第三违其现业乃至获无生忍所以第二渐次名为真修即修行之目也应知涅槃如所到之境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三法若具则首楞严教能事方毕美矣哉阿难请意也如此。

  △二尔时下赞许。

  △三阿难下受教。

  ▲经刳心者谷响引庄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注刳犹去也此取郭象意注之彼云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释文刳口吴口侯二反去起吕反。

  四佛言下正说为三一略明二广示三释疑初又二一理绝名相二因妄下事分真妄。

  ▲经二转依号沇疏云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名为不觉翻此不觉了本无生名之为觉即菩提之号因不觉立也由迷有生生即有灭翻此生灭显不生灭即涅槃之号对生灭立也生灭既灭更无所依故名转依以真如为迷悟依转此迷依以为悟依故名转依云云节疏先依法相释即今注文也后约起信释即引沇疏也然转依名义正出相宗故集解之略采其说。

  ▲注六种转依此约位辨悫疏有之。

  二阿难下广示分二一约迷真起二颠倒成十二类生二约断妄修三渐次入五十七位初又二一总示倒因二别明倒相初又二一标列。

  ▲注今世界颠倒盖指正报者问此与众生颠倒云何辨异答众生乃合前业果总明其相世界即于众生中别明其类以世界是迁流分段差别义故若知总别不昧下文。

  △二阿难下牒示。

  ▲经本此无住等如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二别明倒相分二一众生颠倒二世界颠倒初又二一迷真有相。

  ▲注除真如外至皆属于权出法华疏记。

  ▲有身故生等即四念处境四摄五阴无法不收皆言非者谓身受心法悉是非相也何则由非真求复既是逆修乃能成于九界五阴斯皆虚妄之相故云非也问何故以生为身以住为受答如云卵生等既是色质岂非身耶苦受等领纳现境对三相论之即是住相又约四念处次第配之义当于受故此释也。

  △二展转下熏业资生。

  ▲经相灭相生相字平声证真作去呼者非。

  ▲注斯即前文业果相续者然此正明众生颠倒已是前文众生相续今指业果同其众生耳。

  ▲淫欲故相生杀盗故相灭者亦可云异见成憎故相灭同想成爱故相生。

  二阿难下世界颠倒分二一立世界二三世下辨类生为三一总标注古师用此如第三记。

  △二是故下正辨分三一因。

  ▲注此就声尘当体为因者以动之一字不对余尘说故若更就当体分之则动为其因声如其果从因声有色下皆以余尘为因递相为果也。

  ▲以显六乱之相者不同十二因缘次第之义故当知展转相因虽有十二而但云六乱者正显相根尘各从其类两两相望杂乱而起。

  △二乘此下果。

  ▲注动念为初此指下文动颠倒也。

  ▲情爱后起即欲颠倒也异爱不同即趣假二类。

  ▲未显经意者未如瑜伽显示四生次第之意卵唯想生至化以离应如第四卷解。

  ▲细寻下文义则不然者若云四生为总八类为别此应可尔而于胎卵二生分为八类此必不然且如有想是神鬼灵类何故从卵生开出耶有色是休咎精明何须于胎生开出耶余之六类皆无定义。

  ▲四生颂者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云云。

  三阿难下类分十二一动类。

  ▲经八万四千者孤山云将非八万四千烦恼尘劳为其种乎然此类生以因感果微细行相唯圣尽明止在总知唯妄所为未可委究历事义趣不能已已且依古释(彼文多引沇节二疏)。

  ▲羯逻蓝余经或名歌罗逻此云凝滑或云杂秽状如凝酥。

  ▲注入胎位准俱舍论胎中分位有五如第四卷注。

  △二欲类。

  ▲经遏蒱昙此云疱状若疮疱。

  △三趣类。

  ▲经蔽尸即第三位问何故动类唯指初位欲类但言第二趣类止云蔽尸从假类去皆谓羯南耶答若有初位必具后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后经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无前位然而蔽尸须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一往之意如前可会又假类而下虽皆云羯南其中非无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钵罗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于诸类中阙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类等俱云羯南也。

  ▲注翻覆者飞伏之貌此约形说谓飞动而伏走也沇疏云违心背信翻覆任精遂感此类飞走不定。

  ▲蠛蠓者上莫结切下莫孔切郭注尔雅云小虫似蚋喜乱飞庄子谓之醯鸡。

  ▲昆虫者郑注祭统云温生寒死之虫也。

  △四假类。

  ▲注蛴螬虫谷响引尔雅云蟦(扶云切)蛴螬注曰在粪土中列子云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根本也叶散也言乌足为蛴螬之本其本末散化而为胡蝶也)。

  ▲天地委蜕者列子云了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气自委结而蝉蜕耳若是汝有则男女多少亦当由汝也)又庄子云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郭象曰行谓任自然而运动物化谓蜕然无所系也请观上文岂非以形化取譬于蜕耶下文纯想则飞谓轻举之相若飞腾之貌何须有翼方曰飞耶。

  ▲理合在兹者若云化相不同化生更指何类为无而忽有之化乎况四生次第与诸经不殊不应局说小虫顿乖大义。

  △五障类。

  ▲经和合著成着陟虑切明也。

  ▲注爝火者沇师意谓萤火之类耳据庄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释文曰爝音爝然火也一云摧火谓小火也字林云爝炬火也斯等皆与萤火不同。

  ▲蚌珠者后汉书云珠蚌中阴精也。

  △六惑类。

  ▲经无色羯南问既云无色何谓羯南答应取一分细色通名其类不可责同坚硬之状当知此亦化生之类而节公判为胎生开出者其可得乎。

  ▲空散销沉者证真云通取四空也。

  △七影类。

  △经罔象犹云仿像盖不真之貌也若庄子云水有罔象释文曰水神名。

  △八痴类。

  ▲注华表生精黄头化石谷响云晋张华字茂先时燕昭王墓有妖狐谓华表曰我闻张司空多学欲往干之以为如何对曰张司空博物君子也非但损子亦祸于吾狐不听刺投华华与论天下人物多为其所折谓华曰天欲雨请辞去华固留之谓左右曰我闻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华表然而照之化为狐狸而去梵云劫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因以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于频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命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石裂矣。

  △九伪类。

  ▲经水母者谷响云俗谓之虾蛇是也切韵曰蛇水母也一名蟦形如羊胃元无目以虾为目。

  △十性类。

  ▲注以声附卵孤山引显识论云雌孔雀闻雄者鸣于是有身彼谓之声生也又庄子云虫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注曰虫以鸣声相应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十一罔类。

  ▲注蒸尝者祭名也尔雅云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约)秋祭曰尝(尝新谷也)冬祭曰蒸(进品物也)。

  △十二杀类。

  ▲经土鸟者见尔雅注说文云枭不孝鸟也毛诗草木疏云流离鸟也自关而西谓鸟为流离其子适大还食其母。

  ▲破镜者述异记云獍之为兽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故曰枭獍然则破镜是兽明矣故孤山指译人误云鸟耳旧疏皆作鸟字释之或曰凡鸟兽眼睛破者皆名破镜未详所据。

  ▲注貙者敕俱切尔雅云貙獌(音万)似狸注曰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为貙豻(音岸)。

  三是名下结示。

  ▲注幽显可验者幽如鬼神精灵等显如鱼鸟龟蛇等。

  ▲下文广谈七趣者此中生数虽多起相则略若以七趣一斯观此十二类生犹阙地狱修罗二趣然余五趣亦未委明大概但言迷真起妄故有类生破妄显真故有诸位迷悟相翻意在于悟从悟说位用酬前文阿难之请也。

  起第八卷

  三约断妄修三渐次入五十七位分三一明渐次二示地位三显经名初又二一结前生后二列名释相初又二一结前颠倒。

  ▲注一则现起名事造谓十二颠倒交互而起正如捏目乱华发生也。

  ▲余则冥伏名理具者以无始熏习颠倒性成此如种子冥伏在地也故唯识宗说第八识集诸种子起诸现行即其义焉然此冥伏合是妄具而云理具者以妄本无体下释之此兼种义且约真妄相即作如是释其实真心本具性恶不由熏成方是一家理具之义。

  △二汝今下生后渐次。

  二云何下列名释相又二一列名。

  ▲经除其助因除即断也五辛是淫恚助发之因故先断之。

  ▲刳其正性者刳犹去也淫杀等心是众生正业之性故常去之如圆觉云卵胎湿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此义同焉违其现业者由前渐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现前惑业也应知第三更无他法是故于此别名增进。

  ▲注事渐理圆者断辛持戒从粗至细破惑入位自浅由深事虽有渐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无非圆行今此第二正名修行者以持声闻菩萨戒律是无漏之学不同断辛但除荤食故标真修简前修习也。

  △二云何下释相分三一除其助因乃至三违其现业初又三一标二阿难下释为二一通明四食二别断五辛初又二一示名体。

  ▲经是故佛说下证真云佛初出家于外道边六年苦行日食麻麦知其非道遂即舍之于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外道闻之生谤佛成道后为除自饿外道无益苦行乃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位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知佛反问之食有几种外不能答因说四食云云。

  ▲注段谓形段者古翻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于是后译皆言段食也。

  ▲相应触及相应思者皆心所遍行中法也沇疏云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触亦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

  △二阿难下明损益。

  △二是诸下别断五辛为二一正断。

  ▲注应法师下彼又云兴渠出乌茶娑他那国彼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为芸薹者非又云此是树汁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孤山云当知此五辛而复荤是以制之故请观音云五辛能荤悉不得啖若辛而不荤则非所制如姜芥之属。

  △二如是下显过又二一说法昭嫌二是食下修禅致毁。

  △三阿难下结。

  二云何下刳其正性分三一标二阿难下释为二一持戒律二成功用初又二一约性遮正防身口二依小大具执身心初又二一劝持。

  ▲注律中五果者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荜苃桑椹梨柰等)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果(如香菜苏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防坏生者坏音怪毁也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坏生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净人解者以火触之此名火净律中更有爪净揉净等今且言火耳沇疏云以细况粗生果尚须净食何况食肉伤慈之甚。

  △二阿难下诫犯于四重中略诫前二又于二中偏诫淫欲是知刳性之意斯为本欤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智论云世间无不爱乐五欲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救济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今经最后垂范而序中起教以此为别缘至今修行以此为偏诫愿诸有学勿轻圣言。

  △二先持下依小大具执身心。

  ▲经先持声闻下沇疏云如十轮经学行次第若不先学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云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后行菩萨清净律仪即梵网所制也亦应如地持及璎珞所说三聚戒相谓摄律仪戒(十波罗蜜)摄善法戒(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或(慈悲喜舍)具在菩萨戒疏。

  ▲注尼复加四谓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云云。

  ▲众法绝分者四人已上凡作羯磨不任僧用故四分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

  △二禁戒下成功用为二一破业累。

  ▲注不淫等以相生相杀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无相负累及不还宿债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属果并前淫杀不行即无三种相续。

  △二是下发神通。

  ▲经得大神通游十方界者别而言之此属身根即如意通也若总说者六根清净皆名神通故智者指法华并普贤观及菩萨处胎经皆以六根而为六通然则他心宿命漏尽同是意根净也。

  △三是则下结。

  三云何下违其现业分三一标二释为三一因戒成违二由违入证三从证立位初又二一因前刳性孤山云三渐次位有超有次前是超入故净六根此是次入故但伏惑今谓不尔既名为渐那忽有超应知此中蹑前六根净人粗垢已落而细惑未除故曰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二因不下成今违业。

  △二十方下由违入证又二一显证相。

  ▲经琉璃譬国土明月喻真性获大安隐即涅槃也大经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

  ▲皆现其中者谓极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二是人下示忍名。

  ▲经无生法忍者谓忍可印持决定无缪即能证智也无生法从所断惑得名若约所证亦名寂灭忍故荆溪云惑灭故名无生证理故名寂灭又净名疏云通证无生忍秪是寂灭忍在因让果说为无生。

  △三从是下从证立位。

  △三是则下结。

  ▲注岂不以违其现业等夫现业之体既属无明非中道正观无以违也圆人所修尚无先空次假之理何有断辛而不持戒岂有持戒而不修中当知三种渐次说有先后若得意者同时而修也故第一渐次即云修菩提者菩提名觉非中观而何又下文总结诸位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此明之孤山云事渐理圆犹是一往耳此下干慧地等亦是顺经次第以第二渐次始入干慧乃至十信第三渐次方入初住乃至行向等。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