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60 圆觉经要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下

  △威德章显示不定行证体用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二字蹑前之语。故诸章初。皆云于是。即从座起者。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以己最胜之顶。礼佛最尊之足。右绕三匝随顺之义。一体三宝也。长跪者安危不易。叉手者。信解合体。心境交参。权实合也。

  二正词句三。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觉心焕发故曰光明。一念顿悟即是圆觉。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也。

  二请后二。初举喻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城喻圆觉。门喻行门。前说观行理趣分明。今复咨询。忽涉异分。故先立理。请更投机。

  二正请行法。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方便渐次。问所修之行总有几种。能修行人有几等。惟愿慈悲为说方便。

  三显益。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四。初指体标行二。初指体开解。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性德之体。真妄同依。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体量周含。诸佛同证。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以理融行。行无不周。体德遍具。无非圆觉。

  二标行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别当有三种。

  性德之行随根修入。根既多种。法亦无穷。病有千源药生多品。然核论性德。三谛天然。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妙一切法。至三即一。至一即三。处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天台谓之即空假中。此经则以静幻寂而为行相也。

  二正明行相三。初奢摩他三。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净圆觉心以为行本。依本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下标本皆同此矣。

  二释行二。初修观破障。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念境也。觉观也。若以三观对破三惑。此当空观。发一切智。则客尘烦恼体是见思。假破尘沙。中破无明。若准次章单修静行。故曰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既云究竟涅槃。合是三德秘藏。以证验修。必一观而三观。三惑一体。而破之也。

  二行成显德。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粗重长袪。十方诸如来心于中显现者。此明感应众生。圆明性体与佛无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能遍观十方佛中。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寂静是显相。止是释名。此既修止。三皆名观者。此宗必具理事定慧。皆无障碍故。约止而修观也。

  三摩钵提三。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三。

  初正示修发。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觉知根尘幻化不实。识与根尘各无自性。故名幻化。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及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变化等者。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根尘即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悲从定起。非其爱见。故轻安畅适也。

  二重明离相。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一切菩萨等。复牒所。彼观下正明离相。非同幻故者约智忘境。非同幻观等能照亦寂。谓非同幻境之观亦皆是幻。能所俱遣。药病两忘。故云幻相永灭矣。

  三总结举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土喻性德。苗喻观行。增进如土长苗。成熟收子之时。苗土一齐俱弃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今谓经喻生长。何以灭义消之耶。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亦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圆觉章云。三摩。正忆持也。

  三禅那三。初标。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二。

  初明不相碍。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禅观之初。觉明诸碍。身心能所毕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绝待。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音韵出外。无知觉明至永得超碍无碍境。如彼击钟其声锽然周遍法界。受用世界。了之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碍。正显双遮二边中道了义之妙观也。是以如器中锽。统摄万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随顺世界。了然无碍。唯佛极证本具之法。故云如器中锽等。

  二重明离相。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寂灭即中谛之体。菩萨住此。故曰轻安。妙觉随顺。此非息动之寂。生已而灭。正是双遮之体。禅那之妙观也。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正是中谛之本。直作中观释之。

  三总结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皆依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亦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佛及菩萨同证同修。随机随事往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然必皆依此三种事业。或具修三。或单或复。具如二十五轮之所明也。

  四较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偏小属权。圆乘称性。日月爝火。焉得与齐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标指。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二颂行相。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相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颂总结。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佛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辩音章。明不定相。上三法门约机偏好。次第渐修。一念圆修。或单或复前后更互。故曰不定行。虽然不定。解必依圆。分二。

  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三。初庆前所闻。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二问机修习。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前说三观。然虽行相分明。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前后。为次第。

  三申请问三。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叙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圆觉无修明所依本。依未觉者明诸轮意。轮者摧辗之义。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是以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者。故有悟净圆觉智德之行也。

  初三轮单修。初静行。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然由静心之力。觉身心空。瞥念尚无。烦恼何缚。故生死无据。涅槃究竟矣。

  二幻行。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虽变化种种作用。修合观心所照妙假。亦可以自慈力名为佛力。陀罗尼者。中道总持圆觉了义之异名耳。故前文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三寂行。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灭者绝待也。独者不假诸行。而绝对待。但与心相应。烦恼是无。便证实相也。今每观之中长科七段。每轮辨其先后。牒其观名。今恐文繁。各举一号。前初云静观。次云幻观。后云寂观。寂与静殊。前以具辨。文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中七轮幻观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寂观为首兼于静幻。初中后轮。共二十一观。依文分列于后。

  一运舟兼齐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菩萨离尘修定。而运慧舟以化物兼之。先取至静。而为标首。以运慧舟。兼修静幻也。

  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湛海则波澜不动。澄空而水性清明。先以静慧为标。次后而修至寂。见思二惑止也。

  三摩醯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三观次第。如摩醯首罗三目应之。以静幻寂为标。故先静。次幻。后寂也。

  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三点是梵书伊字。意修静行。禅力所加。烦恼断尽。后起幻力度诸众生。含二利也。

  五品字双明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上单一口。以至静力先断烦恼。后起双明幻寂齐修。如下二口。建立世界。度诸众生。

  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白泽图中。山精头如鼓。生二面目。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独足如单禅。

  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静之树。结涅槃之妙果。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生无量。同得妙果。普皆饶益也。

  一先文后武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武王伐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以先变化。用功之后复入静观。故先幻后静。

  二成功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发心利生接物。即是成功契世。修寂灭行。名为退职。是以初幻。而后修寂灭也。

  三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起变化术法。后归本体空寂。故云解术。

  四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起幻术。如神龙布云雨。归本体。入静隐海故。

  五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起假幻。后归空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徒。后习真乘。自他皆成圣果。

  六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商那和修。即优波鞠多之师。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多乃慢心。后即入定归寂也。是以虽化众生。不生于化。其化大焉。

  七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大通如来。先以化用利物。后归宴默寂静。

  一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宝明是智慧。空海即大定。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

  二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圆觉体性犹如虚空。而起妙用。应化无穷。

  三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舜若多神。即虚空性。忽遇日光映之暂现。

  四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大迦叶。先证本体。次起神通。后入定故。

  五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多宝佛成道之后。于宝塔中发起法华。如静幻无碍故。

  六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法华会上。六万恒沙菩萨。从下方而现故。

  七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帝青之宝含融物像。对则随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

  后有一轮。如意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圆修妙观。造境即中。故云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夫以三轨三。一往而然也。实则一可以轨三也。三可以轨一也。离一无三也。离三无一也。三一俱忘奢摩他也。一三圆融三摩钵提也。遮照一心即禅那也。是则全心即境也。全境即心也。即心入无际之境即境入难思之心。心境双销。圆明一块。此乃如来开示了义之旨。圆修三种之楷模也。

  三总结劝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开示修习法式。梵行戒也。寂静定也。思性慧也。具戒定慧。心在一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内心寂静。外境俱捐。忏悔求哀。三七日中已彰恳祷。书二十五轮名。置道场中。礼拜䖍诚。精祈一行。若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据根验理必在于兹。无力等闲。轻于事相。胜劣难分。不能自决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叙意。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二颂修习。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如来者。长行不言。且据因行。今具举因果耳。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二。长行亦无。谓今明不定行证故。约渐顿明二十五种。若圆顿行证之人。并于此法不信顺者。则不可言无。不因此得成菩提。故曰唯除等。

  三颂结劝。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净业章。示我等四病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三。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广说诸轮绮互。于是觉性无差。不思议事者。如来因行也。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因行治染。体解是难。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慰矣。

  二合问。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因闻上章圆觉清净本无修习故。今请扣除染污者。须约修德故。性德本觉何染污之有也。

  三请答。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三三展䖍诚。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略示二。初举过正酬二。初从妄生妄。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无始妄想者。无中横计。妄执我人。故有众生可憎而有寿命可慈。当知真我本有。迷之谓无。妄我本无。执之谓有。由此故下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业。次二句由业招报。后二句反于三道堕于二乘。又始教中所说生灭四谛。初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为实我体。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生因感苦乐果。故名道。业成。即受生来死去流转。厌流转者息缘断惑。住涅槃者趣寂沉空。背性成迷。故有染污。是以迷闷不入也。

  二障觉成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正是前问云何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故此答云。非觉违拒。然本觉元如。迷情自隔故。非觉违不容入也。其能入者。离念即觉。亦非觉性挽之。何故。动念著有。息念沉空也。

  二重核妄本三。初徴牒。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超无明。为己主宰。

  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以皆称迷闷。由有根本无明以为主宰故。动是我动。息是我息。我人为主。动息俱迷。

  二转释。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出世而来。未逢明师指教开明。犹如生盲。动乖佛慧。身心皆是无明。如人爱命不自断也。

  三结过。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人若爱我。欢喜则顺。人若违我。烦恼则憎。以此计度滋养无明。从始至今无由休息。相续不断。将此求道毕竟不成。

  文为四。初我相二。初标显粗执二。初约法标。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所学习忽悟自心。我所证者。者之一字正指现行见思之我体也。

  二约喻显。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弦急缓慢。支体不调手足失度之状。安则忘身。针艾疼楚则认我也。譬修行者。无证则已。有证则着。故合云以是证取方现我体。所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是以下文云。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二结指细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心证是如来下。是所非但凡夫修时取证属我。乃至等觉后心。二转依号尚有我也。

  二人相。二初粗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学习既遣。证理犹存。故前者字正名人相。不复认我。岂作证心。若存了悟。同前非也。

  二细执。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圆悟是能。涅槃是所。殚尽也。既入地位。除尽证理之执。少存能尽之悟。故成人相。

  三众生相三。初标示。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觉前能悟。悟是所觉。悟既成所。觉亦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离前非。计所不及。谓免诸过。不觉此计。是众生相。

  二举喻。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借世人语。以为义势。显众生相。非我非彼者。以是众生故非我也。既云我是。复非彼也。非彼我故者。非彼人之我。

  三结指。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存有所了名众生相者。若不存有。所了即无者字也。

  四寿命相二。初正释。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觉前了见知觉未忘。且云清净。存能照觉。复若命根。者字正指能觉之见。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者。恐是凡圣所修业智。不自见此能觉微念。

  二显妄。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若心照见前诸妄想。称一切觉。此觉未忘皆名尘垢。以存能觉觉所觉故。不离尘垢者。只是染污之义。正显能觉是妄也。汤喻能觉。冰喻所觉。所觉既尽。能觉岂存。故云无别有冰知冰消者。若执有冰能知冰消。若执有冰。则同存我觉。我觉前我相。故云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二迷成法障三。初存我失道三。初标云。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前法未生圆解。终不能成圆教圣果。博地凡夫。故可知也。正法末世者。正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取证相。则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法。了达四病。虽则末世还同正法也。

  二徴释五。初久修如何不证徴。

  何以故。

  劫数既多。行又勤苦。以何义故不证圣果。

  二认我取证非真释。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从我生。故云一切。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护。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宁免破败。

  三取证如何妨道徴。

  何以故。

  外境犹可制御。藏识难以辨明。故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耗散。认贼为子。以此贫穷。纵使认我取证。何以便妨于道。

  四爱寂憎喧非解释。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起憎生死亦是我憎。今爱涅槃还是法爱。弃苦欣乐。憎爱虽殊元是本习。滞着修道。佛果岂圆。调伏心源即生死根。因由着处似涅槃相。此乃爱寂憎喧。名不解脱。

  五何知证法非脱徴。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法者寂灭法也。二乘之人所证界外别惑故。此徴云。若爱生死许是系缚。今悟涅槃寂灭之法。以何相知非解脱也。文二。

  初标我未尽。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赞喜谤嗔。验我如实。证必无我。以无我故即无嗔喜。如若非真我未尽也。

  二验境。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世界违顺粗重易明。唯就法门。最难觉察。但是所为。违嗔恨彼。顺济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执。潜伏藏识。种子现行。游戏诸根。因对外境验得内心。我执犹坚。潜藏相续。

  三总结。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二说病为法二。初有说法。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因闻嗔喜是我妄计。我空忘彼赞毁故。云无毁我者。然存我说法我犹未断。余之三相未尽亦然。文无人字。为顺句故。

  二说亦成病。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未尽四相。总名为病。以病为法。诚可怜愍。带病修行。反益诸病。

  三以凡滥圣二。初抑圣同己。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如来解行。离四句。绝百非。住相而修岂得成就。如执醍醐同毒矣。

  二增上慢。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未得于理。未证于智。谓得谓证增上慢人。若自知不证而言证者。则根本戒中成妄语罪。夫圣人用心。自他无二。见他胜进法教流行。念念欢喜必能随顺。验心如此。即证悟不虚矣。若自觉己衰他盛则嫉。己盛他衰则喜。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勿错认之谓得谓证。并由我爱。故成障觉。

  三诫劝三。初诫勿求悟。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此诫以心待悟也。凡言悟者。初无实法。心言路绝强名悟耳。若将心求悟则愈盛于迷。故诫云无令。又缘以心求悟遂于经论言句上解会。故云唯益多闻。殊不知解会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识妄想。故增长我见。

  二劝令加行。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但当之言。与上无令相应。得未得者决彻大法。断未断者直截知见。贪嗔等对境忘情也。如此操履岂可便认为道。如来说云渐次成就。求善知识者。商人航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

  三约失重示。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反显不生憎爱。即是如来大圆觉海故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略示。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二颂广释。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法喻各有三义。一了心性空众惑不入。如防外敌。二见恒沙德万行圆增。如养人众。三道无不通。如开门引摄。

  四颂劝诫。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刹是世界。如入中国率土属中。蕃境亦尔。若到悟境则法法属悟。迷境亦尔。痴则长无偈有。慢则长有偈无。文影略也。法爱者爱涅槃也。我身憎爱之本。所依既空能依何有。悟刹我身。皆长无偈有故也。

  △普觉章。示作等四病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二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贤圣隐伏。正法将沉。欲令广益当来。是故悬兴此问。又由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今问求何人。余文皆显。令彼等明所为也。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善。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正答二。初长行五。初答求人二。初教择师。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心者简余乘也。知识者善能知真识妄。如病识药。欲修行者当求解正知见人。深解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性相如如住于实际。是名真善知识。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及二乘滞寂。虽现尘劳心清净者染而无染也。示诸过者以同事摄。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即得成就正等菩提。

  二劝成事。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不惜身命者。如雪山舍身。世尊尚然竭力精进。何况为法。四威仪中现清净梵行。乃至种种过患亦无憍慢。夫菩萨应现。权机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若复有师开示深义。解破疑情。于我有益。可以尽心奉之。抟财等者。前举身命之难。此况身外之易。抟者食也。财谓钱帛。译者略也。应云段食。不起恶念由前无慢故也。所以憍慢者。起恶念。随生障。覆自心。法何得入。心华等者。觉心既明。慧光开发。触向无染。故曰心华。称体无边。照十方刹。

  二答依法三。初标法离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标以妙法。释依圆觉。圆觉是所依法故。此圆觉离于四病。方可依也。除病之义。下自有答法病无。要唯此四。随有其一。不堪为教授师也。盖出医王慈悲深至。不令杂毒而混醍醐故也。

  二释四病相二。初徴。

  云何四病。

  指圆觉体性非造作。如造作者可以契之。若了觉性本圆。不用兴心求益。不兴益处即合觉心。合觉心时即无诸妄。无诸妄已所用相应。但得妄尽即除诸病。积土聚沙皆成佛道。

  二释四。初作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初句标名。若复下辨相。言者意言也。彼圆觉下指体以破。后句结明。下三节同。

  二任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意云。生死是空。何更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欣。无起灭念。又谓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故纵身心。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惊怀。勿沾斯病。

  三止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止息世缘。厌喧求静者。不能以性夺修。并属偏邪。若行或得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非止合故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四灭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是以。作则三学六度名种种行。任则生死涅槃本来空寂而无起灭。止则息念亡怀。灭则断惑归正。岂为是病。才执此念欲求圆觉。故皆为病。作如是言欲求圆觉二句。正是病之体也。

  三结示正邪。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劝赞流通之说。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为病论。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故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病除法在。即正观也。何四病之有哉。

  三答修行。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夫善知识度人。作种种方便。师徒心契。法义方传。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智憍慢便生。若复远离应断嗔恨。初心修行须求依止。身心平等。彼我一如。妙圆觉行由所进矣。

  四答除病二。初指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故知诸病秪由憎爱。见自见他。故不能久侍师宗。但自生嗔。憎爱随有。须断种子。则诸病自除。

  二示除法。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怨亲平等。故心无二。心无二故即除增爱。自他依正真妄诸法。若圆观者。一切平等。则诸法上憎爱皆尽亦复如是。

  五答发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弥勒佛言。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者。尽于虚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四生九类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入无余涅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不颠倒心也。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诸佛因地皆发此心。依此愿修。方成正觉。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缺颂除病文。初颂求师。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二颂依法。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三颂修行。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如佛出世。长无偈有。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乃追颂求师中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之文。今于事师起行中颂者。经意互显故。

  四颂发心。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圆觉章。显示方轨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

  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二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虽问灭后。亦兼佛世。故下答云。若佛现在当正思惟。安居者安置净居。即道场中加行也。以何为首者。问观首之方便也。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二。初安居期限二。初指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灭后兼正像。性谓种性即了因也。伽蓝翻众园。法会处也。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修学法事。随其闲暇分中。则便思察三观。故云随分思察。

  二正说四。初要制三期。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胜利。道场克志加功以期圣果。则三期皆是自行。为简利他故名他事。定三期者。过则情生疲厌。少则功行未圆。故以量克三期。亦无别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义。一约障尽难易配。长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安置净期。身心洁白事理称可内外清净。对病设药斯之谓欤。

  二道场修法。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号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佛若在世。无劳设像。佛去世时。设立形像托以存想如佛在日。须达相非相。是心是佛。方得名为正忆持念。庄严供具悬幡与华。三七等者。三期摄念。夙障损除善根增长。住于正念修摄其心。对佛陈词求哀忏悔。

  初教令依文二。初标意。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遇善境界者感应也。即与信相应。名善境界。身心调畅。轻利安和。神清气爽。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念修摄其心。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必定毗尼经云。持声闻戒破菩萨戒。持菩萨戒破声闻戒。故不假徒众。

  二作法律制安居二。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谓比丘尼。尼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亲近三宝而承事故。踞菩萨乘简羊鹿车。修寂灭行简四谛行。同入实相简事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是会众之处故。圆觉则万德之所依。以八识海澄清流注体遍十方。故名大圆镜智。身心安居者。身即五识。依色根得名。心所缘故。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今六无分别。前五不妄缘。即二识永寂。故名安居。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者。此以惑八大相应。而起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亦如。如性皆同故平等矣。

  三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七日。随往无碍。

  道场三期已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权设方便。随往无碍。

  四诫勿妄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三期所修不出三观。彼所闻者。前明内发寂静轻安大悲。

  初三观方便二。初列示二。初观至静二。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奢摩他至静。超动静二相。圆觉显现。亦复如是。列于静也。先静即是体是定。次觉即是慧是用。初观成不见自身之相。名一身。以身静故当体是觉。名一身觉。世界亦然。今知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大圆镜。随机应现。亦复然也。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由静心力。觉身心空。生灭无据。涅槃究竟矣。

  二三摩忆持二。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忆想有二意。一乞垂加被。二欲效修行。三摩钵提从忆想入。发四弘誓自熏成种故。以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观如幻尚不可着。况外境界。有何取向哉。

  三禅那数息二。初正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修禅那者。从数息门入。心中下功用也。此有二意。一者先用数息观门。对治诸觉。直至妙观。然修有六。一数。二息。三止。四观。五还。六静。次第随便。了知生住异灭等相。经无异字。顺文句也。义必合有。何也。十信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故。云动念具息心无初相。言初相者即无念。无念者了知生住异灭乃至皆无自性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正当双遮之妙观也。

  二诫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灭幻者遮假。岂不遮空。既双遮入中。一即具三。弥为可信矣。

  三总结。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结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观。论虽具释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期。方便有二。应以上文摄念之前礼忏为远方便。以今三观初首为近方便。

  二利钝修习二。初利根遍修。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来本所示现度生劝物修习。今三观既备。则万行已圆。故就此人本觉离念。名佛出世。

  二钝根随学。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根钝障重故。加忏悔发愿而随学之。若夙世无有善根。惟愿诸佛加被我等。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六。初颂三期。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二颂修法。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此下缺颂遇夏安期。

  三颂诫妄。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四颂方便。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五颂遍修。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六颂随学。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大科法义也周。欲使广益他方远沾末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

  贤善首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二。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近庆道场远该一部。

  二正请。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者。若人于此经教。供养书写。受持读诵。解说思修。如是分布流传此教。似问至何方所。考后答文。意在奉持。

  三三展䖍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如来垂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所问略提其二。

  二受旨。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总叹。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有四义。前三约人叹谓诸佛说如来守护菩萨归依。而约法叹经之眼目者。以穷推迷本。照彻觉源。理贯群经。义无不尽。于此若解。诸教焕然。若不了之焉知正道。十二部经者。长行。重颂。并受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名。广如大论三十七。

  二别答五。初答名字奉持。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是经五名。唯教行理。第二约教。第三显行。余皆名理。前二如上总题并文殊章已释。秘密中道三昧统摄万行。故名为王。决定境界唯佛极证。如来藏自性本具诸法。故云差别。无差之差也。佛敕斯旨。汝当奉持。

  二答至于何地。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显示如来境界者。盖进道最初。要信自心即佛惟佛即心旷大劫来本来成就更不再成。前辈达士。皆于一念未萌一音未吐已前。两肩荷负。直前一往。故云能尽宣说。若菩萨众生。修行渐次。必须正信。决定了悟。至于佛地。是以。心非妙悟而莫圆。妙悟非情尽而不了。情非决定而莫忘。决定非正信而不立。故前后互显。总答圆觉了义。

  三答得何功德二。初举教摄机。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渐修者。教既是顿。乃解圆而行渐也。如二十五轮最后圆修即顿。余皆属渐。不让小流者。如百川会海咸失本名。喻教之独圆不兼偏小蚊虻故。海不让水积小成大也。

  二较量显胜三。初举施宝闻名。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世珍盈满。皆是有漏之资。妙法无穷。必证菩提之果。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约证小较宣说。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圆觉法门。究竟了义。小大权实。此较天殊。偈有四句。二句文句义句。若约文句。则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即一切法本来空寂是为半偈。显空不空方为全偈。

  三明闻信宿因。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上但闻名。今信不惑。能信一切法即大圆觉。岂小缘哉。若非无量劫深种善根。闻此教法。永不退转。直至菩提。

  四答护持经人。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文请问。云何护持经人流布等。今答。护持末世修行人者。使其舍恶以从善。忘善以合道。舍邪以归正。忘正以会心。未越念而三有空。不勤尘而魔界尽。复归本际。洞彻根源。方便之权无不了义。至于善恶邪正会归一体。观根设教普利群机。信手拈来无非妙用。随众生愿。报佛祖恩。手眼通身。一机不露。炽然作用。一物不为。撤手去来。了无拘束。是谓护持流布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之本旨也。重颂此义。而宣偈曰。

  是经诸佛说  如来守护持  十二部眼目
  名为大方广  圆觉陀罗尼  显如来境界
  归依增进者  必至于佛地  如百川海纳
  饮者皆充满  假使积七宝  满大千布施
  不如闻此经  若化河沙众  皆得阿罗汉
  不如闻半偈  汝等末世众  护持尽宣说
  一圆一切圆  一觉一切觉

  五答大神禀命三。初金刚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火首者头有火?故。尼蓝婆未祥。金刚者执持杵故。露肩神。初发心时常起大愿。常为力士护修行人。其家者在家众也。凡发道心。若有障难乃至多种灾病。今由神护一切皆除。财宝丰足。备道资缘常不乏少。不乏少故进趣妙门不退屈矣。

  二天王众。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者即指初禅王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总指三界。须弥山王名帝释。护国天王等别显四王。所以标三种。由梵与释诸佛转法轮时皆为主。护世持国使灾害不生。故总列外而更明。

  三鬼王众等。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吉槃茶者亦云鸠槃茶。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眷属十万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多。不属天人。住居鬼趣不退屈者。

  五总结。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结会。既云八部。验上同闻。不独菩萨。又天龙等必内证法性外现此形。亦是戒缓乘急。皆大欢喜信受者。结闻有三义奉行。一清净。不染世出世法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令末世等一切众生皆悉得闻因行之中。无不成佛。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下(终)

No. 260-B 刻圆觉经要解后序

  古德云。所起之因既的所期之果必亲。所操之志惟真则其所诣之地不期。寔而寔矣。昔世尊。谛观三界诸微尘刹众生。无一刹那而不受生。无一刹那而不变灭。浩浩乎不可以数计也。而况妄情起灭刹那不住生死之理。由是如来哀悯末世。于大寂定中。随十二大士问答之本怀。为转法轮。故立题名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夫圆非色像不可得而见。有见非圆。觉非境缘不可得而及。可及非觉。圆乎不可见而见之。觉乎不可及而及矣。其不可见之圆廓尔无像。不可及之觉洞然绝踪。无像之圆。体之莫非神悟。罔及之觉。混之必欲心开。然谓虽妄之谓圆。圆之所诣之谓觉。谓妄者何。以迷自心故。见闻觉知皆妄也。谓真者何。以悟自心故。明暗色空皆真也。真无定体。悟之即圆。妄绝正形。迷之则着。全波即水。了之妄外无真。全水即波。毕竟真中绝妄。是以。群波共水。众器同金。理体元齐。事相非一。似与本来具足少林直指之道觌体相反。不然尔徒见其言下。知归机芥领止之易。而不知其销镕金矿之难。历于夙昔之因。以致今生之易。苟不知难而欲知易。犹认矿为金。无以异也。当知。妄依真而起妄。真由妄而显真。真非妄而真不自居。妄非真而妄无所倚。妄因不立。真理何存。则如来所说圆觉者即非圆觉是名圆觉。是以。圆不立而圆存。觉无形而觉遍。故云大圆满觉。

  寂正述

  刻圆觉经要解后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