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46 册 No. 0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No. 776-A 序说

  大宗地玄文本论。建立金刚五位。以众生无量劫来业果相续。非三僧祇修证之功。不能尽除。故立无超次第渐转位。以众生一念相应。即同诸佛。故立无余究竟总持位。以众生心含法界。普融无尽。故立周遍圆满广大位。以众生念念著有。违解脱门。故立一切诸法俱非位。以众生弃有着空。趣于断灭。故立一切诸法俱是位。上之五位。为佛法之总纲。摄尽一切破障法门。该括一切称性法门。纤毫无遗。若明此义。则谈宗谈教。说有说空。皆不相妨。何有分河饮水。互相是非之弊哉。奈何千余年来。无人提唱。遂使无上妙法。秘而不宣。诚不解其何故也。或以论中名义玄微。皆是法身大士行相。非凡位所知。师家艰于应对。故不以此论示人。然一切悉知。必至佛果。等觉以还。随分演说。不害其德望也。儒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会窃取此义。略加注释。所未知者。断不强解。庶几后学得一隙明。或有利根上智。顿入甚深法界。彻底通达。是所望也。其文义明显者。亦不诠释。阅者自能领会耳。

  光绪三十二年冬十月石埭杨文会仁山氏识(时年七十)

  No. 776-B 目录卷第一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金刚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卷第二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无尽无穷尽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卷第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第十二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第十四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第十六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七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第十八[(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第二十[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第二十二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第二十四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五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第二十六卷第四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二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高丽古藏作二十卷。与起信论序相符。宋元藏皆未收入。明藏作八卷。复并作四卷。今从之。

  此论穷微极妙。专接利根上智。兼为凡小权渐之机。作一乘胜因。伏愿见者闻者。熏习成种。久久纯熟。心光发宣。即能顿入金刚信位。圆修圆证。五位齐彰。与论主大愿。注者诚心。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辗转开导。无有既极。

  No. 776-C 略标大意第一分 归依德处八门。佛。法。僧。有情。无情。假有。空无。普融。第二分 归依德处十种因缘(已上序分已下正宗分)。第三分 金刚五位名相。根本五十一位梵名。第四分 说八转相。同时异时。同处异处。各种差别。第五分 五位各有三用。共十五种作用。第六分 金刚五位。根本五十一位。各各互具。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以上四分。为一论纲宗。第七分 内有六门。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五种无常虚假转法。共为第一建立名字不同门。第二所诠义理差别门。第三依位决定安立门。内有十种别建立位。第四依位法数具阙门。第五德患对量现宗门。第六随次别释广说门。第八分 地藏大龙王有功德过患二义。从七分来。第九分 功德过患二藏之中。各有十法。通为建立名字门。次说所诠义理门。内分治障对量差别门。安立金刚位地门。第十分 说三种重。广大数量。令修止观。断惑证真。○以上四分。说对治法门。属渐转位。第十一分 说十种变对法门。详示出世因果差别之相。第十二分 说三种数量倍。一法宝。二僧宝。三佛宝。第十三分 现示本体安立门。现示上末转相门。引经说次第十转。至不可思议无量品。第十四分 二门同前。数量倍增。百千万亿。乃至无穷尽故。○以上四分。属俱是位。第十五分 建立五种转相。说不可合一之法。一者上上一一转相门。二者本本一一转相门。三者俱行不离转相门。四者区区不杂转相门。五者圆满具足转相门。第十六分 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门。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门。第十七分 本转形相。上转形相。第十八分 说十二无穷。引经一千二百无穷尽品具足俱转。○以上四分。属俱非位。第十九分 七变修行。总有三种。一者功德七变。二者过患七变。三者等量七变。均有上转下转以为变相。第二十分 三种百变。过患。功德。等量。名义同前。增倍数转。第二十一分 三种千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第二十二分 三种亿变。名义同前。增倍数转。○以上四分。属总持位。第二十三分 五十一位。各具五十。成二千五百五十法门。位位具足性相本末四法。成立一万二百法。合总数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第二十四分 如前所说一切位中。各各摄差别转五十位。则成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法门。第二十五分 一者横转遍到俱行门。二者竖转无杂一路门。第二十六分 总别相摄。○以上四分。属圆满位。第二十七分 入道初门。全仗对治。与第七分后先相映。建立智理障果四法。以为断证公据。第二十八分 障轻理显。有无齐运。上转下转。至小无量。第二十九分 行藏海中。常无常德。渐渐增进。至中无量。第三十分 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以上四分。说信。住。行。向。进道阶差。第三十一分 十空无为。十有无为。依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二种转相。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第三十二分 空有互生。十空无为。一一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出生十空无为常法。第三十三分 一者空空转。十空各生十空。二者有有转。十有各生十有。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各生五十。第三十四分 通结体相用。归于无尽。○以上四分。说地上德用。自二十七分以来。凡八分。属渐转位。第三十五分 统前三十二法。无不自在。第三十六分 三十三法。没同果海。不可思议。不能穷了。○以上二分。因圆果满(已上正宗分已下流通分)。第三十七分 说十二喻。赞叹论之胜用。第三十八分 先说三喻。警醒愚迷。次说十偈。令离诽谤。后说一偈。丁宁诰诫。第三十九分 马鸣菩萨自说往因。并随佛发愿。及遵敕造论缘起。第四十分 普劝受持。

No. 776-D 大宗地玄文本论金刚五位图

  

  

  

  

  No. 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大宗地者。一切法门之总纲。如地发生万物。义理深微。故称玄文。千枝万叶从此分布。故名为本。论者决择。徴释。翼赞佛经也。又本论之外。应有释论以伸其义。惜未传来)。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顶礼一切无余明  非一非一诸则地
  不数不思无量一  并诸种种趣生类
  本无量数断命品  与等尘尘无有法
  兼不可说无所有  通俱非是等诸法

  论曰。就此二行偈中(天竺偈颂。八字成句。四句为一偈。贝叶梵文。横书三十二字作一行。译成汉文。五字七字不等。亦以四句为一行偈)。则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显示中中主者门。二者显示道路轨则门。三者显示离杂合一门。四者显示无边毛生门。五者显示种种离识门。六者显示假有无实门。七者显示无所有事门。八者显示具足无碍门。是名为八。

  (思议所及处。并所不及处。无非归依德处。则能归所归。融合为一。十界依正。悉入自心。所造之论。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欠无余。后生何幸。而能得此妙典耶)就显示中中主者门中。则有五种(佛宝)。云何为五。一者随顺随转应身主者。二者有无无碍变身主者。三者本体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绝满道主者。五者随应无碍自然主者。是名为五(以上开三身为五身。一是生身。二是变化身。此二是应身。三是法身。四是自受用身。五是他受用身。此二是报身○下文引经第一)。修集行因大陀罗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花轮宝光明天子则白佛言。世尊。第一导师有几数量可思议不可思议。惟愿世尊为我等众开示显说。我等大众。闻其名字。常诵常念。出无明藏。到涅槃城。于是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说其名字终不能尽。今当略言。为汝等众宣说其要。善男子。其觉者数广大圆满过于恒沙。略说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随体佛。二者变体佛。三者法体佛。四者莫测佛。五者应转佛。乃至广说故。如偈顶礼一切无余明故。以何义故一切导师皆名主者。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自在义。诸法王故(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二者顶上义。三界一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三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是名为三。

  如是已说显示中中主者门。次当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法宝)。就此门中。则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音脐言导无碍自在轨则。二者所依本地平等一种离诸虚妄轨则。三者生长庄严一一有力轨则。四者究竟圆满无余尽摄轨则。五者非名非相非体非用无造无作轨则。六者自然现前常住不变无所诠了究竟净满轨则。是名为六(第三分中所说五种本位。以此中一二两法。为第三周遍圆满广大位。以第三法。为第一无超次第渐转位。以第四法。为第二无余究竟总持位。以第五法。为第四一切诸法俱非位。以第六法。为第五一切诸法俱是位。此六彼五。开合应知○引经第二)。金刚三昧无碍解脱本智实性修多罗中作如是说。

  复次文殊师利。若我广说。总有十亿七万三千五十法门。行者履游道路则则。若我略说。总有六种行者履游则则。如是六则。通摄一切无量无边轨则藏海。云何为六。一者说则。二者等则。三者种则。四者上则。五者非则。六者常则。乃至广说故。如偈非一非一诸则地故。以何义故一切法藏皆名轨则。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金区义。时人易转。法门之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二者引导义。摄将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故。三者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坏失。如彼持故。是名为三。

  如是已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次当说显示离杂合一门(僧宝)。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结缚合一。一切无量无边无明烦恼之众类再生。虽无内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数量等成立契一义故(凡僧)。二者解脱合一。一切无量无边三乘诸圣人等。内有道理之合一义。外有同尘之合一义故(三乘圣僧)。三者具足俱非合一。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中间大圣众等。具足能契所契之二义故(一乘圣僧)。是名为三(引经第三)。文殊师利论义第一无极无尽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僧众之海虽无有量。而其本体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根无诤地。二者俱根无诤地。三者有根无诤地。乃至广说故。如偈不数不思无量一故。以何义故一切诸僧皆名合一。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积集义。集会无量无边一切散乱尘故(身合一)。二者一种义。安止无量无边一切波浪识故(心合一)。是名为二。

  如是已说显示离杂合一门。次当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有情)。就此门中。则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有类毛生无边门。二者空类毛生无边门。三者似类毛生无边门。是名为三。就初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如是四生。能摄一切无量有类根本名数。就中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光明中藏空类。二者闇色中藏空类。三者风云中藏空类。是名为三(中藏者。在内安住也)。如是三类。空故非空(身如虚空非顽冥空)。以隐故空(隐而不现。故名为空)。应审观察。空类眷属。其数众多。不出此量。就后门中。亦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幻化咒术相相无理似类。二者变药方禁相相无理似类(上之二类。虽有相相。而不合理。故名似类)。二者随本现前影像似类(本人妄想所现影像。虽现在前而非实有。亦名似类)。是名为三。如是三类。能摄一切无量无边种种似类根本名数(引经第四)。集类法门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识种类。广说有十。略说有三。云何为三。一者心识亲近在有众生。二者处所隐藏不见众生。三者识远似有动转众生。是名为三。乃至广说故。如偈并诸种种趣生类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皆名毛生。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动转不定义。随趣受生无有定法故。二者众多无数义。方角无有数量故。是名为二。今此门中。为欲现示圣如角鲜凡如毛多故。

  如是已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次当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无情)。就此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共业建立断命品。二者别业建立断命品。是名为二。就第一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风轮大地断命品。二者水轮大地断命品。三者金轮大地断命品。四者火轮大地断命品。是名为四。如是四轮。能摄一切无量无边共业建立断命品类根本名数。言别业建立断命品者。谓众生身非执受摄发毛等类(引经第五)。业行本因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言众生居住世间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总轮世间。二者别持世间。是名为二。此二世间。善能摄持无量无边一切居住依止世间。乃至广说故。如偈及无量数断命品故。以何义故一切离识皆名断命。所谓无有了别智品故。

  如是已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次当说现示假有无实门(假有)。就此门中。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闼婆城假有。三者如阳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响音假有。是名为五(引经第六)。大宝无尽莲华地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水中月等五种虚说譬喻。总摄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诠虚说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广说故。如偈与等尘尘无有法故。以何义故一切无量虚说譬喻皆名无有。所谓无有实自性故。名曰为无。无有其实非都无故。名曰为有。

  如是已说现示假有无实门。次当说现示无所有事门(空无)。就此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如石女儿无所有事。二者如兔马角无所有事。三者如龟䠓(七由切。同鳅。鱼名)毛无所有事。四者如罗汉染无所有事。是名为四(引经第七)。本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何等法名为无所有品者。石女儿等四种本说。我若广说。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如偈兼不可说无所有故。以何义故一切空法皆悉名为无所有事。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彼空法体性空空如此四本说故。二者此空若不诠彼则是空故(假此空法。以诠他法之空。若不诠彼。则此空本无)。是名为二。

  如是已说现示无所有事门。次当说现示具足无碍门(普融)。就此门中。则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应法。六者无为法。七者非有为非无为法。八者亦有为亦无为法。九者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识等诸心识本法故。言心念法者。与此相应一切数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种法等。言色子法者。可一所造种种色法言非契应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种种诸法。言无为法者。虚空等四种无为法。言非有为非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法。言亦有为亦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之法作业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后分。如是十法。今此门中。一有一无。一生一灭。一逆一顺。一品一类。不相舍离。是故说言现示具足无碍门焉(此门统摄一切诸法。为本论之纲要。故归依德处总汇于兹○引经第八)。最胜德王广大虚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方世界微尘之数。无量无边法门大海。一居一起。一住一止。终不分剖。亦不舍离。以此义故。建立称曰广大圆满虚空地地无尽无极法界大海门。乃至广说故。如偈通俱非是等诸法故。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次当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有十种大因缘  造作归依德处海
  所谓礼恩及加力  广大殊胜与无我
  决定大海并赞化  兼通现示自本身
  如是十种大因缘  圆满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圣亦非量  随分菩萨亦不能

  论曰。何因缘故归依德处。以有十种大因缘故而作归依。如偈以有十种大因缘。造作归依德处海故。云何名为十种因缘。一者礼敬尊重甚深因缘。能作礼敬归依德处。摧伏憍慢增长善根故。如偈礼故。二者忆念恩泽报推因缘。而能造作胜妙论教。开晓一切狂乱众生。一切德处皆悉欢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请加力成为因缘。若为造作大论法门。彼诸德处不以加力。不能分别法门海故。如偈及加力故。四者开布广散令了因缘。以妙言辞示聪明诠。现了彼诸修多罗中秘密微妙深远文义大海。为令广大故。如偈广大故。五者劝物令生殊胜因缘。造作论教开示文义。若不归依。彼诸众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殊胜故。六者修习忍辱无我因缘。发起欢喜。尊重归向广大心故。如偈与无我故。七者出生功德决定因缘。归依德处造作论教。若见若闻。若见见者。若闻闻者。若同国住。一切皆悉随时不移。出生增长无量无边一切功德善根之品。决定决定不谬违故。如偈决定故。八者大海无尽宝藏因缘。积集无量无边一切诸种种力。造作殊胜圆满大海如意宝轮金刚德藏。为欲救度无量无边贫穷苦恼众生类故。如偈大海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缘。具足者中虽无别归。而赞教化为利生故。如偈并赞化故。十者现示过去本身因缘。所归德处一切皆悉无非自身之摄持故。如偈兼通现示自本身故(菩萨融三世间以为自身。所谓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此六是智正觉世间。业报身。众生身。此二是有情世间。国土身。虚空身。此二是器世间)。是名十种大因缘相。如是广大殊胜因缘。何人所作。佛菩萨作。菩萨菩萨当不能作。况凡二乘。如偈如是十种大因缘。圆满大士乃能具。凡非境圣亦非量。随分菩萨亦不能故(此论从一信心。具余五十位。又位位中。具金刚五位。是名佛菩萨。亦名圆满大士。东土谈教义者。以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为圆顿极则。马鸣大士则言信位便该果海。实大法东来所未闻也。菩萨菩萨者。渐教三贤十圣。位位别修。不能一位摄一切位。故名随分菩萨。若一念与真际相应。则转偏成圆。转渐成顿矣。凡者六道众生也。二乘者声闻缘觉也。虽证圣道。祇名小果耳)

  (以上序分竟以下正宗分)。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唯此一乘。无二三。故称一种。究无坚固。不可破坏。喻如金刚。千竟圣所由。纵横无碍。名为道路)。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一种金刚地  总有五种位  谓渐次究竟
  及圆满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种位
  诸修多罗中  具足无余说

  论曰。一种金刚道路无碍本地地中总有几位。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种。如是五位。一切总则。一切根本。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种金刚地。总有五种位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无余究竟总持位。三者周遍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是名为五种根本位(第一第五两位。就生灭门说。第二第四两位。就真如门说。第三一位。真如生灭二门和合说)。如偈谓渐次究竟。及圆满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五位。自家宣说。龟则方说(上问下答)。如是五位。直是方说。非宣说量(自家宣说者。随意发挥。应机无定也。龟则方说者。佛佛道同。古今一致也)。如偈如是五种位。诸修多罗中。具足无余说故。

  位所依止本数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所依止本数  总有五十一  谓虚假光明
  四十种名字  不动真金刚  十种本名字
  及大极地故  是名所依数

  论曰。五种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十一种名字。如是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体性。一切所依(天为日月星辰所依。地为人物草木所依。父母为有情所从生。体性为形色之本元。举此数者皆为一切世法之所依。以喻五十一根本位为一切佛法之所依○别一解云。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为一切万物之天地。一切有情之父母。一切形色之体性。一切法门之所依也)。如偈所依止本数。总有五十一故(若非根本五十一位。则金刚五位无所依止。以论中所阐。重在金刚五位。故先列之。次列五十一位以为依止。犹如一经一纬。相织而成一幅杂华云锦也)。云何名为五十一数。所谓虚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种。真金刚中有十种数。此五十中。加大极自然陀罗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数(此分初列根本五十一位。以地前四十心。名为虚假光明。地上十心。名为真金刚。且依通途教义而言。自第七分至论终。则五十一种皆名真金刚位。方显此论之玄宗。盖一信心。即具五十一位。因果交彻。非若他宗判十信为内凡。住行向为三贤。地上为十圣。天地悬隔也。华严论疏。说初住成佛。摄四十二位。以十信为相似觉。未入分证位。此论则以信心统摄真金刚位。诚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也)。名字分中四十种数当何等相。所谓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爱乐心(十信)。一者必叉多(信心)。二者阿摩诃尸(念心)。三者谛度毗梨耶(精进心)。四者和罗只度(慧心)。五者奢摩陀提尸(定心)。六者摩诃阿毗䟦致多(不退心)。七者阿罗婆诃尼(回向心)。八者婆?多阿梨罗诃谛(护法心)。九者尸罗俱尸阿尸罗(戒心)。十者摩诃毗呵阿僧那(愿心)。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识知心(十解亦名十住)。一者留伽度(发心住)。二者留谛迦度(治地住)。三者留罗伽(修行住)。四者留摩诃(生贵住)。五者安婆娑(方便具足住)。六者毗䟦致(正心住)。七者阿毗䟦致(不退住)。八者必叉伽(童真住)。九者必阿罗(法王子住)。十者留山迦(灌顶住)。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修道心(十行)。一者度伽呵(欢喜行)。二者度安尔(饶益行)。三者度只罗(无瞋恨行)。四者度和差(无尽行)。五者度利他(离痴乱行)。六者度生婆谛(善现行)。七者度沙必(无著行)。八者度阿诃(尊重行)。九者度佛阿(善法行)。十者度叉一婆(真实行)。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不退心(十回向)。一者罗谛流沙(救护一切众生回向)。二者罗昙沙(不坏回向)。三者必自伽(等一切佛回向)。四者法必他(至一切处回向)。五者佛度陀(无边功德藏回向)。六者罗叉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者师罗文伽(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者婆诃谛(真如相回向)。九者婆罗提弗陀(无缚解脱回向)。十者达摩边伽(法界无量回向)。是名为十。如偈谓虚假光明。四十种名字故。云何为十真金刚心(十地)。一者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者须何伽一婆(道流离垢地)。三者须那迦(流照明地)。四者须陀洹(观明焰地)。五者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者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者阿罗汉(过三有行远地)。八者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者阿那诃诃(慧光妙善地)。十者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是名为十。如偈不动真金刚。十种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复加婆伽婆佛陀(妙觉者上无地)。应审观察。是名五十一种名字。如偈及大极地故。是名所依数故。

  如是五十一种心中。彼无超次第渐转位。安立属当。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如次无超转  一中具一切
  名为渐转位

  论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种别相位中回向趣入。如其次第无超过法。所以者何。此门位量法如是故。如偈五十一位中。如次无超转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渐渐转。谓具具转故。云何名为具具转相。谓一信心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乃至一大极地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故。若尔。一物耶。异物耶(上问下答)。实是异物。而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余位故。而一信中具一切位。同余余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义故。一信心中具诸余位。更须渐转(上问下答)。具一中具。而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须转。今此门中。五十一中。一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渐转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名为渐转位故(引经第九)。摩诃衍金刚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金刚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决定转。云何名为二决定转。一者遍度通达转。二者具具增长转。是名为二。言遍度通达转者。通遍经过五十一种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长转者。一一位中摄诸位故。乃至广说故。

  (别教一乘。迥异三乘。故名唯一行者。五十一位。位位圆具。次第渐转。无超过法。是圣教之纲宗也。华严经中纯谈此义。行布圆融。圆融行布即渐即顿。亦构亦实。若非此位。则一切佛法无可安立故居五位之首。此段文义。甚为精妙。悉心体究。自能通达。不烦委释。一切经中。凡说多劫修行位位圆证者。皆属此门)如是已说无超次第渐转门。次当说无余究竟总持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其先得入  摄一切一切
  名无余究竟

  (随入一位。即全彰性德。所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也)。

  论曰。有五十一别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楞严经。五阴尽时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岂非从干慧地彻于究竟乎。有人判干慧地亦在信位。即是以信趣入也)。或有行者以真金地而趣入(楞严经。观音圆通。判位应在初住。而佛果妙用。一时现前。岂非无余究竟乎。古德亦有判作初地者。是以真金地而趣入也)。或有行者以大极地而趣入(达摩一宗。以大极地而趣入。内分二类。一从久远劫来。涤除心垢。忽遇机缘触发。一超直入。一是大心凡夫。奋起根本无明。忽然迸裂。顶门眼开。彻透心源。后世浅学之士。慎勿妄贪高举。承虚掠影也)。如是等诸行者。随其先得入位之量。尽摄一切一切位地。究竟无余。亦无移转。亦无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说言总持门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入。摄一切一切。名无余究竟故(此义经中往往有之。后人不达。曲为解释。此论一出。方知奇特之法。超越常情。非通途教义所能该摄也○引经第十)。难入未曾有会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入楞伽经)。

  回向则信心  信心则佛地  佛地则十地
  究竟有何次

  (依真如门。说乱住位)。

  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无余究竟总持门。次当说周遍圆满广大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无前后一时  俱转俱行故
  名周遍圆满

  论曰。五十一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亦五十一别相位中。所有无量无边诸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是故说言圆满位焉。如偈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周遍圆满故(引经第十一)。法界法轮无尽中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闻世尊所说。即从坐起。合掌顶礼。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横转无向修道人者。如宜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开示如是大事。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一种无二一道一区大地行者。一切行道。无前无后。一时发起。一时同转。一时住持。一时证入。一时安立。是名横转无向道人。乃至广说故。

  (贤首清凉疏华严经。阐扬一时一处帝网无尽法门。正合此位)如是已说周遍圆满广大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非门。其相云何。偈曰。

  诸无量无边  一切种种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此俱非门。非因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无。非名非义。非事非理。非坏非常。非生非灭。一切一切分悉非故。如偈诸无量无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尔。以何义故建立位名(上问下答)。以其非义立为位故(般若波罗蜜如大火聚。烧尽一切世间悉无有余。而不损一草。又云。般若妙智。不与二十二根相应。皆此位义也。故菩萨行深般若时。证入空如来藏。四句离。百非遣。何有一法当情耶○引经第十二)。大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即是般若经)。无位位。第一位(禅宗说无位真人。正符此义)。乃至广说故。

  如是已说一切诸法俱非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是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种种法  无非金刚身  以一身义故
  名为俱是门

  论曰。无量无边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刚身。等无差别。唯依一身。是故说言俱是门焉。所以者何。今此门中。无一一法而非金刚真实身故。如偈一切种种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门故(引经第十三)。种金大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病道人。唯见积影。不见散身故(此位顺不空如来藏。金刚身者。法界体性也。三千性相。皆是法身所现影像。台家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盖有见于此也。入此位中。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故名无病道人。散身者。随业感果。苦乐万殊者也。既见实相。则触处全真。无染幻之形状矣)。

  ○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此分言种种差转相。故名宝轮。别王表果德。位山位有果也)。

  如是已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渐是尽满非  一时及前后  与俱并俱非
  一异时处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身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中。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遍圆满。俱非绝离。此五种位。一时转。前后转。俱有转。俱非转。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一处转。亦异处转。具足具足。自在自在。无所障碍故(差别转相。略说八种。若明此义。则知古今宏法大士。于五位法中。有单提一门者。如南岳青原以下五宗禅德。即是异时异处转也。有兼阐二门三门者。有具转五门者。如天台贤首清凉永明诸公。皆名一时一处转也○引经第十四)。大严尽地虚空法界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龙明。汝前所问云何名为金刚本身广大地地无障无碍恒沙功德品者。殊胜极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五种金刚道路足行地地。无尽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长所依止藏。乃至广说故。

  ○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以十五种作用。名为道路)。

  如是已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总有十五位  体五种位中
  各有三用故

  论曰。此金轮山王道路中。建立几位为道路量。广说虽无量。略说有十五种位。以如是位为道路分。如偈山王道路中。总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缘分明了知此道路中有十五种根本之位。谓彼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五种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种自在作用故。以此义故。成立十五差别名数。如偈体五种位中。各有三用故故(引经第十五)。方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一区王民行地地中。唯有十五种体分业数位。无所余位。乃至广说故(引经第十六)。然明神妙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二十五种差别位者。取王家转。非取作转故(金刚五位中。位位互具五种。则成二十五种差别位。以互具者。皆是本体五位。故名王家转。此分所说位位各有三用。乃造作转。与彼本位有别)。造作转摄十五种位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明了及远数  相续并三合  遍动遍不动
  字等兼广大  遍到不遍到  融立与俱离
  是名十五名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次第渐转体中。则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分明了达审地作用。不乱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名义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远行远修无数作用。经无量劫。过此诸位。修集功德。无穷尽故。如偈及远数故。三者无断无绝恒转作用。刹那刹那。中间中间。常恒不息。自然转故。如偈相续故。是名为三。就诸法等是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能诠能了一合作用。善巧言说。无碍觉慧。其数无量。一金刚故。二者所诠所证一合作用。甚深极义。胜妙玄理。唯是一区。唯是一身。无二歧故。三者随应有名一合作用。随其所应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为三。如偈并三合故。就无余究竟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周遍圆满动转作用。第一时中。依一位中通摄一切而究竟转故。如偈遍动故。二者周遍圆满不动作用。如是转者。所余一切无量位中。不移不转常决定故。如偈遍不动故。三者名句文字无别作用。随其先唱。与余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为三。就周遍圆满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无量无边广大作用。其法自体出现业相。尽极广大无分界故。如偈广大故。二者无碍通达遍到作用。一时建立一切位故。如偈遍到故。三者极极无数不遍作用。遍通经过。而唯有一边故。如偈不遍到故。是名为三。就俱非绝离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消融无所建立作用。一切诸法皆悉遣除。无所许故。如偈融故。二者建立诸法悉持作用。一切诸法。以俱非义是理成故。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绝作用。究竟绝道广建立故。如偈与俱离故。是名为三。是为十五种位名字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达。钝根众生决定难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应观察故(上来十五种作用。文辞巧妙。义理深玄。利根上士。智慧观察。即能通达。钝根众生。虽难明了。苟能深心体究。亦作将来胜因。幸勿自生退屈也)。如是诸位。亦一时出兴。亦异时出兴。亦俱时出兴。亦一处转。亦异处转。亦俱处转。亦不出兴。亦不移转。亦唯一种。亦是多种(出兴移转有十种不同。是故圣贤应世。于十五用。或具或阙。或隐或显。人莫能测也)。于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立造作。应审观察。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独一者。无对待也。摩诃。此云大。超出凡小权渐也)。

  如是已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诃山王中  总有千二百  七十五种位
  谓五十一种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渐转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论曰。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建立几位以为体分。广说虽无量。略说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种决定位故。如偈摩诃山王中。总有千二百。七十五种位故。以何因缘。山王体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现知。所谓常恒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遍圆满。俱非绝离。五种位。具足转故。亦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各开示渐转等五种别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五十一种根本位。各具渐转等五位。即成二百五十五位。又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具渐转等五位。便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如偈谓五十一种。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渐转等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如是千二百七十五种位。亦一一时转。亦异一时转。亦俱一时转。亦皆非转。亦一时一处转。亦一时异处转。亦异时异处转。亦皆非转(八种转相。与第四分有别。盖第四分专论五位。此分则论位位互具。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是故转相更变耳)。自在自然。无障无碍。是故说言无尽虚空大陀陀筏罗法界本藏。地地出生无穷无极广德大海法门藏焉(引经第十七)。大智庄严法界性身甚深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非比非喻。难得惟说。大海中藏。大海一体。本地地中三品德类。具足圆满无所阙失。云何为三。一者上品德类。其位名字。众多无数。与十方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华严经内。海云比丘受持普眼法门。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即此上品德类也)。二者中品德类。其位名字。与百百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龙树菩萨入龙宫所见上本华严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华严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皆中品德类所摄)。三者下品德类。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故(下本华严经。十万偈。四十八品。乃下品德类所摄)。是名为三。如是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心真如门。为万法之本。平等无二。故说为一。信。住。行。向。地。佛。有六位。以六个一字括之。心生灭门。显示差别相用。不可穷尽。以六个无量括之。若引世典表法。六一者干之六爻也。纯粹至精。称之为一。六无量者坤之六爻也。万物资生。故称无量)。乃至广说故

  (以上四分为佛法之总纲。第三分开演正宗。首举金刚五位。普摄经中差别门径次列根本五十一位以为依止。则无尽教海纲举目张矣。第四分总括前文。详示转相。第五分就五位中开出十五种作用。为无边妙用之根源。第六分明位位互具。为后文广大法数之张本。一部论义。揭示昭然。所谓大宗地者此也。以次三十分。层层两扬。皆从此中流出耳)。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一


卍新续藏第 46 册 No. 0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二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

  (法门深广。犹如大海。部即品类。藏即含容)。

  如是已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大海部藏中  总有十种法  谓五种非空
  及五种无常

  论曰。此大海部藏道路分中。建立几法为部藏量。所谓建立十种法体。以为大海部藏分故(引经第十八)。摩诃衍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俱俱海藏履道分中。唯有十法。无有余法。乃至广说故。如偈大海部藏中。总有十种法故。以何义故有十。应知五种非空。五种无常。各差别故。如偈谓五种非空。及五种无常故(五种功德皆名非空者。防世人着空也。五种过患皆名无常者。防世人执常也)。彼十种法。其名字相。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及有实  性火并今光  兼深里出兴
  地藏大龙王  如是五种名  非空不共称
  起持变坏品  与大力无名  如是五种名
  无常不共称  各有第一一  以请气力故
  立门实本摄  如法应观察

  论曰。云何名为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一者离碍非空决定住法(即空。如来藏。依此建立一切诸法俱非位)。二者有实非空决定住法(即不空如来藏。依此建立一切诸法俱是位)。三者性火非空决定住法(性具功能。触着即烧。依此建立无余究竟总持位)。四者今光非空决定住法(现前觉照。念劫圆融。依此建立周遍圆满广大位)。五者深里出兴决定住法(破障腾空。甘霖普润。依此建立无超次第渐转位)。是名为五。如偈离碍及有实。性火并今光。兼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故。如是五名。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非空不共称故。云何名为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一者动起无常虚假转法。二者止持无常虚假转法。三者易变无常虚假转法。四者散坏无常虚假转法。五者大力无常虚假转法。是名为五。如偈起持变坏品。与大力无明故。如是五名。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无常不共称故。深里大力。如是二法。气力立门。非取实体。应审观察(五种非空。分配五位。深里出兴。配属渐转。大力无明。为障道之本。非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莫能破之。故于十法后。特提此二。以为对治。二者均有气力。但虚假转法。不敌决定住法。故终为所破。而转染成净也)。如偈各有第一一。以请气力故。立门实本摄。如法应观察故。

  如是已说建立名字不同门。次当说所诠义理差别门。如是五种非空决定住法。各有几数。所谓各各有二种故。云何名为二种离碍。一者守身离碍。二者变转离碍。言守身离碍者。无障碍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离碍者。建立万有令自在故。是名为二(守身者。安住不动也。变转者。应机无滞也)。云何名为二种有实。一者守身有实。二者变转有实。言守身有实者。常平等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有实者。建立差别令安住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性火。一者守身性火。二者变转性火。言守身性火者。明德藏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性火者。尘累俱转随顺成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今光。一者守身今光。二者变转今光。言守身今光者。始炎炎身决定常恒不失坏故。言变转今光者。随顺流转无所碍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深里。一者守身深里。二者变转深里。言守身深里者。离绝中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深里者。诸无为中得自在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五种无常业用差别。各各如何。所谓如次出生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住持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变易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坏灭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覆障非德非患中身自在皆无余故。如是五法自体及品各各差别。应审观察。

  如是已说所诠义理差别门。次当说依位决定安立门。如前所说五十一种真金刚位。遍几处耶。偈曰。

  如是五十一  遍于五种处  大聪明行者
  能善决择知

  论曰。如前所说五十一位。遍离碍等五种处中。无所不至。无所不通。以此义故。大金刚位有五应知(从离碍等五种非空。建立金刚五位。配释如前)。如偈如是五十一。遍于五种处故。如是位地。利根能知。非钝者境。所以者何。极甚深故。极利了故。极秘密故(此三句通赞一部论义。非利根莫能知也)。如偈大聪明行者。能善决择知故。亦复处二故位亦二应知。是故具集有十而已(第三分在金刚道路说五位。此分在大海部藏说十位。即是处二位亦二也)。然今所说是变非身(今说十位。是对治门中之变。金刚五位。是龟则方说之身)。别建立位。总几数有。字身差别。其相云何。偈曰。

  别建立位数  总有十种焉  渐次及尽余
  不动与俱灭  一空一有位  智智断智地
  相值兼拨立  边边转一会  具足此十位
  门界量圆满

  论曰。别建立位总有十种(在对治门中有此十位。与根本五位各不相滥。故名别建立位)。云何为十。一者一向无超渐次位。二者遍究竟尽不尽位。三者一切中际不动位。四者双立诸法俱灭位。五者若一空当一有位。六者能断所断悉智位。七者熏力相对相值位。八者随除障处立位位。九者真妄得边有无位。十者诸法一种一会位。是名为十。如偈别建立位数。总有十种焉。渐次及尽余。不动与俱灭。一空一有位。智智断智地。相值兼拨立。边边转一会故。随有一别建立彼总。必当具足一切别位。方得建立大总位耶(问)。必当具别。总得成故(答)。如偈具足此十位。门界量圆满故。如是十种别相之位。遍于几处(上问下答)。遍五处故(金刚五位)。所谓转摄五种处中。各具五十一金刚位。经过诸位。亦有十种别相位故。大总相位。总有几数。遍几处耶。偈曰。

  总位有三种  谓上中下故  唯遍五种处
  非余位应知

  论曰。大性总地根本体位总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趣高上上转去位。二者自然安住中中位。三者向焉下下转去位。是名为三。如偈总位有三种。谓上中下故故。如是三总。随别有有。唯遍转五。非所余位。应审观察。如偈唯遍五种处。非余位应知故。

  如是已说依位决定安立门。次当说依位法数具阙门。如前所说十种本法。守转二种金刚位中为尽不尽。谓若守位中。唯具德五。无所余五。若转位中。十法具足。无所阙失。以此义故。总别二门有无亦了。

  (前文所诠义理差别门中。五种非空。各有守身转变二相。具德五者。即五种非空也。所余五者。即五种无常也。守位唯具德有之。转位德患俱有。故说具阙门)如是已说依位法数具阙门。次当说德患对量现宗门。其相云何。偈曰。

  起性止及今  变空坏并实  力龙如次对
  有似而取多

  论曰。治障照覆。对量形相。如其次第(五种无常。是障是覆。五种非空。能治能照)。动绝无常(以)。性火住法(治之)。止持无常(以)。今光住法(治之)。易变无常(以)。离碍住法(治之)。散坏无常(以)。有实住法(治之)。大力无常(以)。出兴龙王(治之)。以之为量。如偈起性止及今。变空坏并实。力龙如次对故。如是对量。一向转耶。俱量转耶(问)。俱量应知(答)。如偈有似而取多故。

  如是已说德患对量现宗门。次当说随次别释广说门。且离碍门。安布形相。现示云何。主伴治障。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身体中  有五十一位  五十一位中
  有三种总相  三种总相中  有十种别相
  初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具足十本数
  最初主后伴  次初主后伴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离碍中。有五十一种金刚位。就此位中。有三种根本总相位。就此总中。有十种分离别相位。如偈离碍身体中。有五十一位。五十一位中。有三种总相。三种总相中。有十种别相。故金刚诸位。一一位中。皆具本数。如偈初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具足十本数故。主伴各二。云何二主。一者主主。二者伴主。云何二伴。一者伴伴。二者主伴。言主主者。是离碍故。言伴主者。第二转故(有实)。言伴伴者。除五本法。余眷属故(五本法之眷属)。言主伴者。除其离碍。余四法故(有实。性火。今光。深里)。如偈最初主后伴。次初主后伴。如次应观察故。三种总相。金刚位中。云何安立。谓初信心以为其始。后[褝-(田/十)+(王*寸)]陀地([褝-(田/十)+(王*寸)]持遇切。应是佛陀地)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趣高上上转去位。后[褝-(田/十)+(王*寸)]陀地以为其始。第一信心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向焉下下转去位(下转门。别本罕见)。上下二门。位位各各离边中道决定安立。是故建立自然安住中中位。以此义故。十种别相。唯有上下。不有中焉。且依上门建立十位。形相云何。偈曰。

  信五事已经  至后后位故  一事究竟故
  一味中转故  治障一灭故  治障不俱故
  一智断智故  上下相照故  本无今有故
  治障自辨故  无别一转故  如次应观察

  论曰。依趣高上上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以五种非空住法。对治五种虚假转法。如其次第。无有超过。渐渐转故。建立一向无超渐次位。如偈信五事已经。至后后位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一究竟故。建立遍究竟尽不尽位。如偈一事究竟故故。以五事治五事。不增不减不大不小。一味平等中道实相故。建立一切中际不动位。如偈一味中转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障灭时。其智慧体则便灭故。建立双立诸法俱灭位。如偈治障一灭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起无障。障起无治。不能亲近。不能俱行。不能及达故。建立若一空当一有位。如偈治障不俱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胜气力变一切障为治眷属。亦以胜力断眷属故。建立能断所断悉智位。如偈以智断智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上位下位互相照达。随其所应断除障故。建立熏力相对相值位。如偈上下相照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所断障虚妄无本。安立位地亦无本故。建立随除障处立位位。如偈本无今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皆明净。障皆闇冥。彼治断事悉已成办。此障覆用悉已具足故。建立真妄得边有无位。如偈治障自辨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障二法无二无别。一味平等。一体一性一业一用故。建立诸法一种一会位。如偈无别一转故故(以上十位。皆是对治门中之差别行相。依法修习。过患消除。功德显现。是为入道之要门也)。如是诸位。如偈释说。专心观察。其理分明。本趣具现。如偈如次应观察故(如偈释说者。十门详示。释偈中之义也。专心观察等。令人随文见谛。解行双圆也)。是名为依离碍门。安立诸位总别现示上上差别(五门之中。专依离碍门。以般若真空为主中主也。上上转去。非般若不为功。故独举一门)。次依下门建立十门。形相云何。偈曰。

  如前说十义  随应当如如  坏得体归空
  渐次第转故

  论曰。依向焉下下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如前所说十种义中。随其所应。顺顺如如。坏其得体。归空本存故(此亦依离碍门。无智无得。即是归空本存也。金刚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偈如前说十义。随应当如如。坏得体归空故。如是诸位。为一时转。前后转耶(问)。以前后转。非一时故(答)。如偈渐次第转故故。于余诸法。如是如是。随随如如。说示造作。应审观察。其别转相。是本存故(归空本存)。是本主故(主中主)。皆悉各各如是二转。一时前后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建立转。前后定故。二者本性转。无前后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种种诸门。同名异物。住思应观。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

  (前分偈中有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之句。故此文来)。

  如是已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地藏龙王中  总有二种义  所谓德藏义
  并及患藏义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体中。则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功德本藏义。二者过患本藏义。言功德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非空根本藏故言过患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无常根本藏故。如偈地藏龙王中。总有二种义。所谓德藏义。并及患藏义故(前分说五种德藏。五种患藏。此分单提地藏大龙王。为德患二藏之根本。属渐转位。令知入道要门。方有下手之处。向下二分层层推广。皆演此法。始知为超次第渐转位。如大王路。人所共由也○此论初列金刚五位。以无超次第渐转位居首。后文详演五位行相。先说渐转位中对治法门。中间俱是俱非总持圆满四位。共有十六分。复以渐转位中次第证道之相终焉。学者可以知所从事矣。华严四十二位。行布分明。梵网四十心地。舍那自说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起信谛观。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无有超过之法。非菩萨行满。不能成佛。近世宗教二家。每斥三祇历位为劣。高谈一念顿超为胜。请洗心涤虑。观于此论)。具二藏义。地藏龙王居住何处。其里几量长短大小等诸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处唵婆尸尼  里五十一量  长一千由旬
  头有婆多提  则出四种水  尾有舍伽必
  则出四种风  色如玻璃珠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举事现理。开演本法大海故。此大龙王居于何处。谓居唵婆尸尼中故。如偈处唵婆尸尼故。出水入地去隔几量。谓从水底向地下入五十一由旬之量故。如偈里五十一量故。彼大龙王身长几量。一千由旬无增减故。如偈长一千由旬故。彼大龙王。于其头上有清白毫。名曰婆多提。从此毫端出四种水。云何为四。一者中空水。其出水尘。空以为内。有以为外。而出生故(离碍)。二者方等水。其出水尘。四角量等。无差违故(有实)。三者常热水。其出水尘。于一切处。于一切时。常恒暖故(性火)。四者耀明水。其出水尘。光明清白。常恒今故(今光)。是名为四。如偈头有婆多提。则出四种水故。亦彼龙王。于其尾末有一毛[叶-世+珏](吹岁切)。名曰舍伽必。从此毛末出四种风。云何为四。一者发尘风。此风起时。经多中间。发起无量无边尘故(动起)。二者持尘风。此风出时。止住诸尘令安住故(止持)。三者变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变诸金玉作砂石故(易变)。四者坏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坏灭金玉作无有故(散坏)。是名为四。如偈尾有舍伽必。则出四种风故。彼龙身色。譬如璃璃。无有定色。如偈色如玻璃珠故(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地藏大龙王者。喻众生心也。心之净分。即在缠。真如。能出四种功德水。为出世间法。心之染分。即大力无明。能出四种过患风。为世间法)。处唵婆尸尼者。喻本性王无住本处。里五十一量者。喻真金位定数量品。长一千由旬者。喻本性王具千种德。头有婆多提者。喻本性王于诸净品有作方便。则出四种水者。喻四非空。尾有舍伽必者。喻本性王于诸染品有作业用。则出四种风者。喻四无常。色如玻璃珠者。喻本性王染净不摄。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复次住处大海水底。相去中间。喻五十一种金刚位已具。出现至大海时。喻杂类趣。息海浪时。喻起善心时。常起浪时。喻恶心兴时。亦复住心应审观察(引经第十九)。本行上地一味平等妙法无边业用具足大海宝轮妙严王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生四道法(道品法)。不四道摄。离绝中心。生四轮法(轮回法)。不四轮摄。离绝中心。而立名字说大力无明者。随所生法建立名故。乃至广说故。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有十种功德。十种过患。以为道路)。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龙王道路中  总有二十法  谓二本藏中
  各有十法故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过患二种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法。谓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功德本藏十  常坏俱及非  自他俱并非
  无碍兼一全  过患本藏十  如一违无有
  对利融上下  如次应观察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圆满广大故  与本存等量

  论曰。就功德本藏之体中。则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功德。云何为十。一者本体自性决定常住。不生不灭。远离流转功德品。二者本体自性常恒移转。是生是灭。流转俱行功德品(第一门是不变义。第二门是随缘义。二门合观。即是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三者决定常住。常恒无常。一时俱转。无前后违功德品。四者出常无常二事不摄。自体本性离脱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种自自摄一切法无有所余。独一无二一种一行功德品。六者无体无性。从因缘起。亦有亦无。随应变转巧德品(以上四门。显示性德玄妙。非深入法海者不能领会)。七者无余究竟。俱转俱行。不相舍离功德品(总持位)。八者非自非他。绝离有名。住于非非。自性决定功德品(俱非位)。九者于一切法随应无碍。自体自性法尔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圆满位)。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尘一一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功德品(俱是位)。是名为十(上来十种功德。在对治门中开演。以渐转位统摄一切也)。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坏俱及非。自他俱并非。无碍兼一全故。

  就过患本藏之体中。亦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过患。云何为十。一者于一切法随顺如如。如作逆事过患品。二者造作诸法同一业用。一作逆事过患品。三者治道起时无有定体。违作逆事过患品。四者染净诸法皆无所有。无作逆事过患品。五者一切诸法皆总有有。有作逆事过患品。六者随治同量如如现前。对作逆事过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类增益。利作逆事过患品。八者由治道息发起自用。融作逆事过患品。九者待上转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过患品。十者以隐藏时方得起用。下作逆事过患品。是名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专心观察。其理攸明(过患专与功德作障碍。故名逆事。论中举十种名相。一曰如。二曰一。三曰违。四曰无。五曰有。六曰对。七曰利。八曰融。九曰上。十曰下。观此十逆。则知障碍法无所不至。非精修止观之力。岂能显发性具功德。而令过患转逆为顺。辅弼心王作无涯大用耶)。如偈过患本藏十。如一违无有。对利融上下。如次应观察故。

  如是二十法。与彼本方等无差别。是故有二十种本藏无相违过。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从本藏长建立故。何故处处皆存品字。如前所说二十种法。各各有百眷属类故。是故言品。例前应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圆满广大故。与本存等量故。

  如是已说建立名字门。次当说所诠义理门。且治及障。对量差别。当如何耶。偈曰。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一德治诸过
  诸过障一德  无有定次第  而数品类等
  无失对量过  如理应观察  如说本存法
  说品类亦尔

  论曰。如前所说二十种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无别对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诸过。诸过障一德。无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说。今此门中对量轨则混成杂乱(上问下答)。虽无别对量。而有总对量。是故无失。如偈而数品类等。无失对量过。如理应观察故。

  如本品尔。例前应了。如偈如说本存法。说品类亦尔故。

  如是已说治障对量差别门。次当说安立金刚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法门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有三门
  谓上中下门

  论曰。就此本法门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如上所说二十种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谓诸位中皆具二十。无有前后。一时转故。然则此中有三种门。云何为三。一者一向上转门。二者下向下转门。三者一向中转门。是名为三。如是三门。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转。不待初后际故。如说本法。品类亦尔。以此小门。广大回持。应广通达。如偈此本法门中。亦有金刚位。依位有三门。谓上中下门故。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广海大藏中  总有三种重  谓初中后重
  初重有二十  二亿十方界  量法门大海
  二十种本藏  各生一万量  各别百眷属
  各生一千故  是故数圆满  住心应观察
  中后重倍此  应广通达故

  论曰。就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之自家中。总有三重。能摄诸位。云何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后。建立转重。是名为三。就第一重中。则有二十二亿十方世界之量种种胜妙法门大海。此义云何。谓二十种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万法门大海。各各别别百眷属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门海故。以此义故。名字圆满。义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聪明观察其数量理。及所诠意。现了分明(对治法门。非止观不为功。故两分重言之)。如偈广海大藏中。总有三种重。谓初中后重。初重有二十二亿十方界量法门大海。二十种本藏。各生一万量。各别百眷属。各生一千故。是故数圆满。住心应观察故。次二种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应广通达。如偈中后重倍此。应广通达故故(自第七分说德患对治。至此治道功深。故说广大数量。以见重重法海无有穷尽也。○引经第二十)。大摩尼宝藏陀罗尼修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龙龙地地大无尽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门轨则品类。最初名为转大法轮。具足一海无极无尽引导光明现照地地。本业本用出生增长轨则大海法门。最后名为有性无性无我空理。大利益。广光明。亦离脱。亦合转。具足具足无边摩诃行种地本藏法雨腾门。出兴上味品类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乃至广说故(举最初法门最后法门。以该中间十方之量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者。但以十方世界之数为法门数量。非以微尘之数为法门数量也)

  (以上四分。说对治法。为入道之要门。学者既从前四分得其纲领。即须断惑证真。以免说食数宝之诮。故第七分说五种非空为能治。五种无常为所治。建立十种别相。令知对治之方。第八分专提地藏大龙王。为四德四患之本。盖大龙王藏于地内。名阿赖耶。克其本体。即如来藏。故为德患之本。大力无明。依此而起。出生四患。龙王本具四德之用。出地后。方能显发。此为圣凡之关键也。第九分畅演十德十患。令人修习止观。转凡成圣。第十分说无尽海藏。以开廓心镜。破初学狭隘之见耳○深观论义。此四分应属无超次第渐转位。盖对治门中所说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为金刚五位之本。而五法中。以深里一法出生四法。深里者。渐转。位也)。

  ○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尘尘道路中  如前所说量  亦有五十一
  决定金刚位  依此位立相  则有十种重
  以为道路量  二因一果等

  论曰。就此门中有几数位。五十一种真金刚位。具足圆满无阙失故。如偈尘尘道路中。如前所说量。亦有五十一。决定金刚位故。就此位中。则有十种变对法门。能摄门量。云何为十。一者二因一果门。二者一因一果门。三者少因多果门。四者因果一味门。五者无因无果门。六者自然安住门。七者因果门。八者果因门。九者言说门。十者言人门。是名为十。如是十门以为门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则有十种重。以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

  (自七分至十分。皆说对治法门。障空理显。因果全彰。故此分中说十种因果差别之相。虽末后二门。一名言说。一名言人。亦从前文因果而来也)彼第一门形相如何。偈曰。

  以信心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位初
  至于定心位  则取如来地  亦如其次第
  不退心为初  率同品自类  取余位第二
  至于愿心位  亦取如来地  修行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三  至于正心位
  亦取如来地  不退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四  至灌顶住位  亦取如来地
  离痴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五
  至于无著行  亦取如来地  尊重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六  至于真实行
  亦取如来地  随顺观众生  回向以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四位  各数量契当
  余有如来地  以同地为伴  庄严一觉海
  各因及果称  配释广观察  其理当分明

  (此偈四十二句。最难分配。以下文长行观之。方能明了)。

  (前五句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即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名为率自类也。信心与发心住合修。念心与欢喜行合修。精进心与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合修。慧心与逆流欢喜地合修。即是取所余位初也。定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定心位。则取如来地也)。

  (二亦如其次第。不退心为初六句。不退心与治地住合修。回向心与饶益行合修。护法心与不坏回向合修。戒心与道流离垢地。合修。即是率同品自类。取余位第二也。愿心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愿心位。亦取如来地也)。

  (三修行位为初五句。修行住与无瞋恨行合修。生贵住与等一切佛回向合修。方便具足住与流照明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三也。正心住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正心位。亦取如来地也)。

  (四不退位为初五句。不退住与无尽行合修。童真住与至一切处回向合修。法王子住与观明焰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四也。灌顶地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灌顶住位。亦取如来地也)。

  (五离痴行为初五句。离痴乱行与无边功德藏回向合修。善现行与度障难胜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五也。无著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无著行。亦取如来地也)。

  (六尊重行为初五句。尊重行与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合修。善法行与薄流现前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余位第六也。真实行与大极地合修。即是至于真实行。亦取如来地也)。

  (七随顺观众生回向以为初五句。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与过三有远行地合修。真如相回向与变化生不动地合修。无缚解脱回向与慧光妙善地合修。法界无量回向与明行足法云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类。取所余四位。各数量契当也)。

  (以上七段。二位合修。以四十四位。配成二十二位。前六段末皆取如来地。配成六位。共成二十八位。余有如来地。无他位可配。即以同地为伴。所谓圆融法界。自为主伴。以无量庄严。庄严一觉海如是二十九位。成就二因一果门。至于各因及果称。须观下文长行五位名义。则二十四位名义。可以类推。故偈云。配释广观察。其理当分明。若位位次第配五十位。则成二千五百五十位。因果名称。各各不同。思之可见)。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皆为同量。以二种因感得一果。广三宝海无穷尽故。此义云何。所谓信心及发心地之二种因。同一行相不相舍离。俱行合转住一所作。起无量具生无边德。具足庄严一大觉海。能生长因。名为最上第一出生增长决定真实本藏原母。远离系缚。庄严无胜地种子海会。所庄严果。名为具足真金刚。圆满大慈悲。法身虚空等无差别。最初地地无上极海。一尽大觉无二山王。次念心地欢喜行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安乐常明。决定增长。无苦无妄。自然照达一切法性。无所障碍种子海会。果名为常乐总明大虚空界。甚深恒了无二山王。次精进心地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发起殊胜大悲光水。远离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达种子海会。果名为慈悲光明常恒达慧无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欢喜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大真金刚日月光明。自性离苦除断闇品种子海会。果名为极极重地无上一体。自然穷了无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极地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决定安寂。远离散乱。照曜无穷水水火火种子海会。果名为寂圆满地。明圆满地。具足德藏无二山王。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为三。一者兴化。二者说法。三者胜进。言兴化者。出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发心信地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为三。就变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后后诸位例前应知。如偈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取所余位初。至于定心位。则取如来地故。

  (长行五段因果名称。即偈中初五句之演义也。以此类推。则二十四位可以意会。能生长因。通名种子海会。所庄严果通名无二山王。可知此法。从初信位即证佛果。不待初住也。所说如是诸佛。即此信等所成之佛。唯三大事渐增数量。下文一。十。百。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以表胜进之阶差耳○他经言地前菩萨。一行中修一行。谓以当位行为本。兼修余一行。即是此文二因一果之义。初地至七地。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可与此论参观)如是已说二因一果门。次当说一因一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各不待他力  独住自家中
  感得一果故  因及果名字  如其次第加
  种子大觉故  配释应了知  次第同前说
  增减不同耳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庄严觉道。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种位。各不待他力。独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称。于本名字。加种子大觉之称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种子大觉故。配释应了知故。次第转相与前所说。等无差别。唯增数量减敬量别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说。增减不同耳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身中。亦有此三事。应广通达。

  如是已说一因一果门。次当说少因多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感五十果位
  名少因多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唯一种因感五十果。无碍自在无所阙失。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中。有此三事。应广通达。

  如是已说少因多果门。次当说因果一味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果海
  五百果海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因海
  如是平等故  名因果一味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无有增减。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五十一位。各各有五百果海。则成二万五千五百果海。一一果海。各各有五百因海。则成一百二十七亿五万因海。即是一为无量之义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千故。变化身相。亦复如是。

  如是已说因果一味门。次当说无因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法  非因亦非果  生千因果法
  名无因无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无因无果故(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尽人而知也。忽说无果之因。出生千因。无因之果出生千果。则出人意外矣。因从无果生。果从无因生。故名无因无果。岂通途教义所能摄哉)。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万故。

  如是已说无因无果门。次当说自然安住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经无量劫转
  不出自家故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位位皆各经无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转。无其分际。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经无量劫转。不出自家故故(判教虽有顿渐。莫不舍劣而趣胜。今此文中。五十一位。皆经多劫而无分际。不但果位无尽。即因位亦无尽矣。又云不出自家者。一一白白。不杂不乱。故名自然安住门也)。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亿故。

  如是已说自然安住门。次当说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生五十一位  生五十一位  所生无尽故
  名为因果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能生能生无有穷尽。所生所生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无尽故。名为因果门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十亿故。

  如是已说因果门。次当说果因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义例前了  无别意趣耳  唯有数量增
  住心应观察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无尽无尽因果大海法门。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唯有数量增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百亿故。

  如是已说果因门。次当说言说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海  皆悉起言说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说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切三宝。皆悉各各宣说无尽僧海。无尽法海。无尽觉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海。皆悉起言说。无有穷尽故。名为言说门故(僧海。因也。法海。修因证果之路也。觉海。所得之果也。宣说因果之法。名为言说门)。如是诸三宝。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千亿故。

  如是已说言说门。次当说言人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说  如说量作人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人门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诸三宝说。如所说量造作行者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说。如说量作人。无有穷尽故。名为言人门故(以言说门觉悟有情。令得道果。辗转相传。无有穷尽)。如是诸人成道已讫。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万亿故(引经第二十一)。大明总持具足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譬喻十方无际无本无始无终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种殊胜。转转增长。倍倍具足。圆满广大法门海会。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二


卍新续藏第 46 册 No. 0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三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第十二

  如是已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不思议海中  则有三种法  谓三重倍故
  配释应了知

  论曰。就不可思议本大山王体性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法宝数量倍。二者僧宝数量倍。三者佛宝数量倍。是名为三。增几数量作倍义耶。谓增益亿亿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三宝海故。如其次第。依道路十增一种倍。应审观察(前分广说因果。位位有佛出兴。此分说三宝数量倍。依道路十。增一种倍。前分之末说万亿。此分说亿亿。即是十倍也)。如偈不思议海中。则有三种法。谓三重倍故。配释应了知故。末末三倍。依本家说(五十一位为本。增益数量为末。三倍者即前之三种法。倍而又倍。故称末末也)。应广通达(引经第二十二)。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俱尘无上不可思议根本性海分中。具足圆满亿亿大方三德大海。以大方分建立大方。乃至广说故。

  ○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

  如是已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微尘道路中  有十方界量  五十一本位
  名与前说等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十方界量  障治三宝海  如一余亦尔
  配此应了知

  论曰。就俱俱微尘道路中。则有一十方世界之数量五十一根本位。其名字量与前说等无有差别。如偈微尘道路中。有十方界量。五十一本位。名与前说等故。就一五十一种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数量。烦恼大海。对治大海。僧宝大海。法宝大海。佛宝大海。具足转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十方界量。障治三宝海故。如说一五十一种位。余一切位亦复如是。如偈如一余亦尔。配此应了知故。如是已说现示本体安立门。次当说现示上末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今此道路佛  出兴小无量  法及化大海
  第二转觉者  出兴中无量  法及化大海
  第三转觉者  出兴大无量  法及化大海
  后后诸转中  如次第无超  渐渐增数量

  论曰。依一本信出兴觉者。总有一十方世界之数量。其中一佛成道已讫。则便出兴小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心大海。如偈今此道路佛。出兴小无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佛身出兴化身。总有小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其中一佛出兴已讫。则便出兴中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二转觉者。出兴中无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化身出兴化身。总有中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其中一佛出兴已讫。则便出兴大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三转觉者。出兴大无量。法及化大海故。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后诸转中。如次无超。渐渐增数。如偈后后诸转中。如次第无超。渐渐增数量故。举此一隅。应广通达(三重无量。皆说信地大海。是则举一信位。例五十一位也。第一信位。即能出兴无量化佛。故名金刚信心。俱是门中。亦依次第无超渐渐增进。虽云渐转。而信位无有穷尽。与一切位皆无穷尽也○引经第二十三)。本品足地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大地微尘譬喻大海履行无住法门。第一转中。小无量大方微尘之数品。第二转中。中无量品。第三转中。大无量品。第四转中。无边无量品。第五转中。无数无量品。第六转中。无量无量品。第七转中。不可计量无量品。第八转中。具足无量品。第九转中。不可说无量品。第十转中。不可思议无量品。乃至广说故。

  ○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第十四

  如是已说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虚空微尘中  则有十方量  十方尘空量
  五十一本位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如前说量  障治三宝海

  论曰。就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分中。则有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五十一种根本位。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虚空之尘量。五十一种根本位。如偈虚空微尘中。则有十方量。十方尘空量。五十一本位故。就一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虚空之尘量。烦恼大海。对治大海。僧宝大海。法宝大海。佛宝大海。具足转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如前说量。障治三宝海故。如是已说现示本体安立门。次当说现示上末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觉者  前数倍十重  兴化宣说法
  大总明能了  后后诸转中  如次第无超
  渐渐增数量  转胜广大转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依一本信出兴觉者。其中一佛譬喻譬喻之数量增益十重。出兴变化宣说信地(既云依一本信。又云宣说信地。可知以初位例后位。与前分同意也)。后后转中。渐渐增数百千万亿。乃至无量无穷尽故。如偈此本王觉者。前数倍十重。兴化宣说法。大聪明能了。后后诸转中。如次第无超。渐渐增数量。转胜广大转故(引经第二十四)。地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可一总持大周遍王之自体转相。无量无边譬喻量说。转化时中。渐增数量。满玄数量。乃至广说故

  (以上四分。应属一切诸法俱是位。十一分中说十种因果法门。参差错落。千变万化。非通途教义所能该摄。十二分说三宝增益数量。十三分说烦恼对治大海。三宝大海。十四分即就障治三宝转增数量。皆属有门。且四分命名。一则曰尘尘数量。二三均云俱俱微尘。四则曰虚空微尘。夫微尘为有形之原始。极而至于触目皆是。无非微尘所成。故此四分。判属俱是位也)。

  ○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

  (各住自位名为独地。不相淆混。故称非乱。一定一定者。上一本一有定位也)。

  如是已说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次当说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非乱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一一位各各
  有本存一故  一百二数成  位依立转相
  则有五种重  谓上一本一  俱转及不杂
  圆满具足位

  论曰。就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种真金刚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有本存一。以此义故。一百二数成立而已(位位有上一本一。故成一百二数)。如偈非乱道路中。亦有金刚位。一一位各各。有本存一故。一百二数成故。依如是位。建立转相。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上上一一转相门。二者本本一一转相门。三者俱行不离转相门。四者区区不杂转相门。五者圆满具足转相门。是名为五。如偈依位立转相。则有五种重。谓上一本一。俱转及不杂。圆满具足位故。

  第一转相形相如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一各摄五十  一时一处转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上一一门。所谓五十一种位。一一位位。各摄五十。一时处转。若尔。合集应作一体。各别一转。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种位。一各摄五十。一时一处转。然不可合一故。

  如是已说上上一一转相门。次当说本本一一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一  一各摄五十  一时一处转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本一一门。所谓五十一种本一。一种本一。各摄五十。一时处转。若尔。合集应作一体。各别一转。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本一。一各摄五十。一时一处转。然不可合一故。

  如是已说本本一一转相门。次当说俱行不离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本一及上一  互各摄诸位  俱转不舍离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俱行转门。所谓本一五十一法。一一各各摄上一五十一法。上一五十一法。亦能摄彼本。俱行俱转。不相离故。然各别别一时处转。不可合一。如偈本一及上一。互各摄诸位。俱转不舍离。然不可合一故。

  如是已说俱行不离转相门。次当说区区不杂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一切位  一一皆各各  安住自家中
  不摄他法故

  论曰。云何名为区不杂门。所谓所有一切种种本上诸位。一一各各唯安住自家中。亦不移转。亦不出入。亦不摄他。亦不定常。常恒具足。遍广大故。如偈本上一切位。一一皆各各。安住自家中。不摄他法故故。

  (以上四门。皆说各住自位。不可合一之法)如是已说区区不杂转相门。次当说具足圆满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说四门  一切时处等  无碍自在转
  名具足圆满

  论曰。云何名为具足转门。所谓如前所说四门。一时转。一处转。异时转。异处转。一转离转。总转别转。无碍自在故。如偈前所说四门。一切时处等。无碍自在转。名具足圆满故。

  (上文既言不可合一。此言具足圆满。仍不杂乱也○引经第二十五)摩诃衍大陀罗尼金刚神咒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一一(各住自位)。一切一切(位位各摄五十位)。离杂有无。一称一量。法藏门海中。总有二法。云何为二。一者是总。二者是别。言别者。四种俱轮地故。言总者。四种俱轮自在转故。乃至广说故。

  ○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第十六

  (独地者自性门也。独天者本本门也)。

  如是已说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山王体中  则有二种门  谓自性本本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此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体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门。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门。是名为二。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如偈此山王体中。则有二种门。谓自性本本。如次应观察故。

  自性位地形相如何。偈曰。

  彼本一法中  不待他自然  有五十一位
  是名自性位  如是五十一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法门  周遍广大转

  论曰。云何名为自性位地。所谓如前所说五十一种本一法中。一一各各不待他力。自然自性有五十一真金刚位。是故说言自性位地(不待他力。自然各有五十一位。即是自性本具。为此分独地法门)。如偈彼本一法中。不待他自然有五十一位。是名自性位故。如是各各五十一位。一一各各有五百法门之大海。亦周遍转。亦广大转。如偈如是五十一。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法门。周遍广大转故。于此位中。亦如前说五种大门。具足具足。圆满圆满。应审思择。

  如是已说本一自性位地门。次当说本一之本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法  亦各有本法  名空空空一
  此中亦有位

  论曰。本一所依空空空一中。亦有诸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十万法门。具足圆满无阙失转(空空空一。为本一所依。即是独天法门。前门各有五百法门。称之为地。此门各有十万法门。故称为天)。于此位中。亦有前说五种大门。具足具足。圆满圆满。应审思择(引经第二十六)。品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禅定摩诃衍体中。则有三大门。云何为三。一者上地安立广大海会门。二者宗本有有有一门。三者根本空空空一门。如是三门。皆有诸位。具足圆满。同转异转等。乃至广说故(上地者位位超胜也。宗本者本一自性也。根本者本一之本也)。

  ○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七

  (从独地独天法门所得之果。名为独一无二山王)。

  如是已说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在道路中  总有千重转  谓本上一中
  各各五百故

  论曰。就此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分中。总有千重差别转相。所谓本上中。各各五百故。如偈自在道路中。总有千重转。谓本上一中。各各五百故故。本转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向本一下转  一空一有转  乃至第五百
  余位亦如是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依本一门。向下下转。有一金刚。空一金刚。如其次第。一一现前。渐渐转入。乃至第五百。如是亦复余诸位中。渐渐转入。乃至第五百。无有穷尽。无有边际。无有始终。具足具足。圆满广大。常恒转故。如偈向本一下转。一空一有转乃至第五百。余位亦如是故。上转形相例此应知(一空一有向下下转至五百重。向上上转至五百重。则成千重转相○引经第二十七)。因明性应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二一天。父子法藏(本一自性。子也。本一之本。父也)。上上转去。有其始终。无有穷尽。下下转入。有其始终。无有穷尽。有始终者。从信等位起。至五百量故。无穷尽者。法藏之海。极广大故。乃至广说故。

  ○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第十八

  如是已说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无穷尽  建立如是名  所余一切位
  亦如是应知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本本无穷。上上无穷。本上无穷。上本无穷。一一无穷。多多无穷。同同无穷。异异无穷。等等无穷。别别无穷。有穷无穷。无穷无穷。周遍广大。具足圆满故。如偈本上无穷尽建立如是名。所余一切位。亦如是应知故(引经第二十八)。摩诃衍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禅定摩诃衍海中。一千二百无穷尽品。具足俱转。乃至广说故(说十二无穷。引经一千二百无穷尽品。以为四分归宿。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亦此义也。所云有穷无穷者。如东坡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苟知此义。则无一法而有穷尽矣)

  (以上四分。核其文义。应属。一切诸法俱非位。或疑俱非位无可演说。何故四分之中重重阐扬五十一位。极而至于各各五百各各十万法门。与俱非义云何得通。答曰。第六分云。五位之中各具五位。位位各有根本五十一位。则知俱非位中具余五位。位位亦有五十一位。依此义判。于理无违。且以独地独天命名。中间屡说不可合一之语。既云本一白性。复云本一之本。玄而又玄。故知属于俱非位也)。

  ○[(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

  ([(王/王)*((日*日)/屾)]丙英切。?方膺切。[(王/王)*((日*日)/屾)]等七字。梵语未翻)。

  如是已说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王/王)*((日*日)/屾)]?道路中  七变对修行  以为道路量
  无有余行相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王/王)*((日*日)/屾)]?道路中。唯以七变对为其界量。无余相故。如偈[(王/王)*((日*日)/屾)]?道路中。七变对修行。以为道路量。无有余行相故。云何名为七变修行。形相如何。偈曰。

  七变有三种  功德过患等  五十一位中
  上下七变转  增长功德品  及诸烦恼海

  论曰。七变修行总有几数。有三种故。云何为三。一者功德七变。二者过患七变。三者等量七变。是名为三。如偈七变有三种。功德过患等故。言变相者。五十一种金刚位中。向上上转。向下下转。具足七变。增长功德。增长过患。广大转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上下七变转。增长功德品。及诸烦恼海故。

  且过患七变。形相如何耶。偈曰。

  最第一变中  上各增百数  下各增千数
  各障一二德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障几净法。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百数烦恼品类。障一净法。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千数烦恼品类。障二净法。如偈最第一变中。上各增百数。下各增千数。各障一二德故。后六变中功德过患。如其次第增倍数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

  如是已说现示过患七变门。次当说现示功德七变门。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变中  上各增一亿  下各增二亿
  渐渐次第转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不坏患数量  为功德变作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一亿数功德品类渐渐而转。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二亿数功德品类渐渐转故。如偈最第一变中。上各增一亿。下各增二亿。渐渐次第转故。后六变中。如其次第。增倍数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如是功德烦恼品类。为断不断(上问下答)。唯变作转。不动坏故。如偈不坏患数量。为功德变作故。

  如是已说现示功德七变门。次当说现示等量七变门。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变中  各上增一千  各下增二万
  等数量渐转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无断障差别  唯对量建立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一千如次第转。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二万如次第转。如偈最第一变中。各上增一千。各下增二万故。其数量品。有增减不(上问下答)。唯平等量。非差别量。如偈等数量渐转故。后六变中。如其次第。增倍数转。谓一倍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如是七变。亦无照相。亦无覆相。唯平等量。分分建立。如偈无断障差别。唯对量建立故。此中次第功德七变以为其终。应审观察(引经第二十九)。甚深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明达里藏中。唯有三变。以七为量。不增不减。譬如七步蛇。七叶树。法尔道理。初唯染品。中染净俱。后唯净品。乃至广说故(三种变相。由染品转成净品。七变之后。照相覆相俱无。泯同法性矣)。

  ○[(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第二十

  如是已说[(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体中  有三种百变  名次第如前
  等无有差别

  论曰。就此本王体中。则有三种百变修行。名及次第如前所说。如偈此本王体中。有三种百变。名次第如前。等无有差别故。如是三变形相如何。偈曰。

  如是三变中  初各如次第  十千百亿数
  后九十九变  如次增倍数  渐渐次第转

  论曰。就过患百变门中。上及并下第一变中。增十亿数次第渐转。就功德百变门中。上及并下第一变中。增千亿数次第渐转。就等量百变门中。上并及下第一变中。增百亿数次第渐转。如偈如是三变中。初各如次第。十千百亿数故。后九十九变中。皆悉各各如其次第增倍数转。如偈后九十九变。如次增倍数。渐渐次第转故(引经第三十)。大海山王地地品类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来藏体中。有三流转品。以百数为量。无超次第渐渐转去。如是三中。初功德少。其过患多。中数量等。后唯功德。乃至广说故(经中称为流转品。顺流而趋萨婆若海故)。

  ○[珏/覞]尸梵语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

  (覆甘火切。覆等四字。梵语未翻)。

  如是已说[(王/王)*((日*日)/屾)]?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有三种千变  名如前说量
  各初变如次  增百千万亿  各后一切变
  如次倍数转  住心应观察

  论曰。就[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分中。则有三种千变修行。其名次第同前所说。如偈本王道路中。有三种千变。名如前说量故。如是三种第一变中。如其次第增百亿千亿万亿数。上下一量渐渐转故。如偈各初变如次。增百千万亿故。各后诸变。如其次第增倍数转。应审思择。如偈各后一切变。如次倍数转。住心应观察故(引经第三十一)。则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来藏佛上下门中。有三种修行数。以十为量。如是三品。以多亿转。出生增长广大周遍法门海藏。乃至广说故。

  ○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第二十二

  如是已说[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其。分相云何。偈曰。

  摩诃天王中  有三种亿变  名次第如前
  各初变如次  一二三十方  世界数量转
  所余一切变  如次倍数转

  论曰。就摩诃主天王体中。则有三种亿变修行。名字次第同前所说。如偈摩诃天王中。有三种亿变。名次第如前故。如是三种第一变中。如其次第增一十方二十方三十方数转。如偈各初变如次。一二三十方世界数量转故。余一切变。如其次第倍数转故。如偈所余一切变。如次倍数转故(引经第三十二)。总字法转大轮修多罗中作如说是。佛陀摩诃本藏王(即原主天王)地地中。则有三行。云何为三。一者下亿转行。二者中亿转行。三者上亿转行。初行出生一大方界量下眷属海。中行出生二大方界量等俱转海。后行出生三大方界量上眷属海。乃至广说故

  (上来四分。以意揆之。应属无余究竟总持位。盖此四分中。唯以变对为修行。即是总持法门也。偈云无有余行相。即是无余究竟也。但论文变相。甚难领会。准楞伽经中。有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之语。乃真如内熏之力。能令无明妄心变成智慧德相。始从七变以至百变千变亿变。极而至于妙觉果海。皆从熏变而成也。更有灌顶部内即身成佛之义。亦此位摄)。

  ○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

  如是已说摩诃[珏/覞]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功德道路中  有二千五百  五十法门海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具五十位故
  亦一一位中  有性相本末  一万二百数
  修多罗中说  总一万二千  七百五十数
  取彼总本数  如法应观察  以如是数量
  为道路分界

  论曰。就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分中。总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门大海。甚深甚深。广大广大。如偈功德道路中。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门海故。以何义故。数如是成。应可了知。所谓五十一种位中。一一各各具五十故。此义云何。所谓五十信心。五十念心。乃至五十如来地各差别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具五十位故故。亦一一位位。各各具足性相本末之四法故。一万二百数成立而已。如是四事云何差别。谓如其次第。不可思议说故(性)。明了现觉说故(相)。能生长因说故(本)。所生长果说故(末)。如偈亦一一位中。有性相本末。一万二百数故(无量法门。不出性相本末四事。故以四事为方说也)。若尔。此方说文云何通耶(引经第三十三)。谓金刚等地一行三昧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杂无乱一一同同非恶非患吉祥地地轨则门中。总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彼修多罗中如是说者。总别总故(二千五百五十法门为总。一万二百法门为别。总与别合而计之。共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如偈修多罗中说。总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数。取彼总本数。如法应观察故。今此道路以之为量。有别法门(道路无量。法门亦无量)。唯以此数为其极量。无别法门(以此数量总括一切。无欠无余)。如偈以如是数量。为道路分界故。

  ○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第二十四

  如是已说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以下本地品藏中起。至二十五分一者横转遍到止。共三百二十九字。明藏阙。今从丽藏增补完全)。

  本地品藏中  有六亿三万  七千五百数
  广大法门海  前说诸位中  一一皆各各
  摄别五十位  法门如是广  性相本末四
  例此广通达

  (六亿。丽藏误作一亿。今改正。下同)。

  论曰。就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中。总有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数广大法门海。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如偈本地品藏中。有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数。广大法门海故。以何义故。数如是成。如前所说一切位中。一一各各摄差别转五十位故。法门之海如是广大。如偈前说诸位中。一一皆各各。摄别五十位。法门如是广故(前文总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各各摄别五十位。则成六亿三万七千五百法门)。性相本末四种事中。以例配当。更复增数。转胜广大。应审思择。如偈性相本末四。例此广通达故。

  ○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五

  如是已说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地道路中  则有二种门  谓横转竖转
  以之为门量

  论曰。就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分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横转遍到俱行门。二者竖转无杂一路门。是名为二。如是二门以为门量。如偈本地道路中。则有二种门。谓横转竖转。以之为门量故。

  且横转门形相如何。偈曰。

  四种事位中  有总及别中  各增十重转
  无前后一时  其法门数量  例前应了知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性相本末四种事中。各各有总别之位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增十重数。无前无后一时俱转。则是横转遍到俱行门形相故(一乘教中圆融法)。如偈四种事位中。有总及别中。各增十重转。无前后一时故。此中数量。亦复转胜。超过前量。配例应了。如偈其法门数量。例前应了知故。

  如是已说横转遍到俱行门。次当说竖转无杂一路门。其相云何。偈曰。

  前说诸位中  如次不超过  各增十重转
  一明究竟故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总别位中。如其次第无有超过。一一各各增十重转。一事明了。一事究竟。亦无杂乱。亦无合集。一向明转竖转无杂一路门形相故(一乘教中行布法)。如偈前说诸位中。如次不超过。各增十重转。一明究竟故故(引经第三十四)。大金刚宝王法界印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宝王道品者。以二事转。云何为二。一者一区转。二者具面转。言一区者。道虽广多。先一道量永究竟故(竖转门)。言具面者。所有诸道一时行故(横转门)。乃至广说故。

  ○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第二十六

  如是已说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总别无尽故  建立本法体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本法体中。以总摄别。以别摄总。以总摄总。以别摄别。能摄所摄无有穷尽。法门大海甚深广大。义理诠趣周遍圆满究竟自在故。如偈总别无尽故。建立本法体故(引经第三十五)。摩诃衍地藏无上极说不可思议心地品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宝山海中。同类无尽。别类无尽。具足圆满。无有穷尽。无有始终。无有边际。无有分界。亦广大相。亦小狭相。乃至广说故(此分摄前总别诸法。无有穷尽也)

  (以上四分。与华严经义相同。即是周遍圆满广大位。文义甚显。不烦诠释)。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三


卍新续藏第 46 册 No. 0776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四

  马鸣菩萨 造

  陈 真谛三藏 译

  清 杨文会 略注

  ○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

  (此就生灭门中杂染分说。重言地地者。表杂染无尽也。一系缚。一切系缚。即是同品同类。统名不吉祥道路。因位修行。莫不由此而求出离)。

  (○或疑二十四分既名离恶品藏。二十五分既名非患道路何故此分复名不吉祥道路耶。答曰。自第七分以。来。详示五位行相。而未明次第渐转之功。故从此分以下说修证阶差。以收前文对治之效耳)。

  如是已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系缚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立转相
  则有四种法  谓能所障果  如是四种法
  皆悉有为量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依此诸位。建立转相。有四种法。云何为四。一者能证智法。二者所证理法。三者障碍事法。四者证得果法。是名为四。如是四法。皆有为量。应审思择。如偈系缚道路中。亦有金刚位。依位立转相。则有四种法。谓能所障果。如是四种法。皆悉有为量。如法应观察故(此从凡位入信位之初。说对治法门。有断有证。与第七分名异义同。皆是渐转门中最初方便也)。如是四法各有几数。其转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各有二种法  谓本始体相  生灭及增减
  转相唯上上

  (发始因地。唯有上转。而无下转横转)。

  论曰。四种法中。各有二种。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为二。云何二理。一者体有实理。二者相有实理。是名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灭本灭障。是名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长功德果。二者损减过患果。是名为二。如偈各有二种法。谓本始体相。生灭及增减故。修行转相唯上上故。如偈转相唯上上故。障治证果。对量差别。形相如何。偈曰。

  本生体增对  始灭相减对  从多亦通了
  如法应观察

  论曰。本古性德智。断除本生本生障。证得体有实理。成就增长功德果。如偈本生体增对故。始今起德智。断除本灭本灭障。证得相有实理。成就损减过患果。如偈始灭相减对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种真金位中皆悉具足。应审思择(系缚地中。具有五十一金刚位。所谓染无自性。全体即真也。故四种法中。以智理二法。断除生灭二障。证得二果。本古性德者。性净本觉也。本生障者。生相无明也。体有实理者。不从修得也。增长功德果者。称性功德。修而后显也。始起德智者。始觉修德也。本灭障者。灭相。无明也。相有实理者。万行庄严也。损减过患果者。烦恼渐薄。历位修证也。生住异灭四相。以住相摄入生相。以异相摄入灭相。本生本生者。生生不已也。本灭本灭者。灭灭无穷也。皆言本者。莫不依真而起也。生相极细。灭相极粗。皆是染法。故名系缚地也。就系缚地。智。理。事。果。皆名有为。以从修证而得果也。至三十一分出离系缚地。则十空十有皆名无为矣)。唯一向转。俱种转耶(上问下答)。俱种转故。如偈从多亦通了。如法应观察故。生灭二障。业用差别。形相如何。偈曰。

  本主生灭时  胜生胜灭故

  论曰。功德善根出兴对治。转胜出兴。转胜对灭。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灭时。胜生胜灭故故(本古性德智。称之为本主。本主原无生灭从对治法上言其生灭。生善灭恶。皆能胜他。对障碍法而作逆事。是不屈挠行也○引经第三十六)。大金刚山宝海会众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汝前所问云何名为诸法无常一道一种第一转门者。以四无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为四。一者智无常。二者理无常。三者无常无常。四者上果无常。是名为四。文殊师利。言智无常者。断烦恼故。言理无常者。智所证故。言无常无常者。被断除故。言果无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广说故(在无常法中第一转门。法法皆名无常。言无常无常者。即前文障碍事法也)。

  ○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

  (系缚地中。本王自在。故有为无为二法齐转。所谓染净同源。缚脱无二也。?。子为切。考字典。?字䌥字之?。缝衣相着为䌥。可以意会)。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品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然本王中  有为无为法  具足圆满转
  此中具上下

  论曰。就自然本王摩诃?品分中。则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有为转。二者无为转。是名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为无为法。具足圆满转故。亦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上转。二者下转。是名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此是第二转门。应是住位。故有为无为并行。上转下转齐运)。有为无为各有几数。上下转相当如何耶。偈曰。

  无为唯有一  有为有二种  如次实本始
  上下无为主  出生二有为  转胜广大转

  论曰。无为有一。有为有二。一谓有实故。二谓本始故。如偈无为唯有一。有为有二种。如次实本始故(依真际说。唯一实理。故言无为唯有一。依世俗说。权分本始。故言有为有二种)。如是三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亦上亦下增长功德。转相云何。谓上时中。一一位位无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长一万本始清妙觉慧。其下时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亿本始清妙觉慧。具足圆满出生增长。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无量。如说本存。眷属亦尔。如偈上下无为主。出生二有为。转胜广大转故。如其次第增数应知(引经第三十七)。品地经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世间藏地本王海中。无常功德众多无数。常住功德其数微少。是故说言世间藏地。乃至广说故(世间藏地。是杂染门。本王海中。是清净门。杂染未尽。净业未纯。故功德多属无常。而常住功德甚微少也)。

  ○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品大决择分。次当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中无量故  数变皆悉通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渐渐转行。无为法主生二有为。若上若下。增中无量数。至中无量变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中无量故。数变皆悉通。如法应观察故(引经第三十八)。部宗花品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数无量。行藏海中。有二无常功德品类。其数无量。亦升亦?(胡雅切)。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此是第三转门。应是行位。行藏海中。与前世间藏地本王海中。大不相同。所以常德与无常德。皆是无量。升进之功。思之可见)。

  ○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

  如是已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无尽海海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大无量故  数及变例前  应广通达焉

  论曰。就无尽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无为法主出生增长二有为法。增大无量数。至大无量变故。如偈无尽海海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大无量故。数及变例前。应广通达焉故(引经第三十九)。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云何为三。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乃至广说故(此是第四转门。应是回向位。回向妙果。名为行常山王。常与无常并及转变。皆大无量。已称法界性矣)。

  ○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

  如是已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次当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解脱道路中  有二十无为  谓十空十有
  如是诸无为  五十一位中  皆悉具足有
  依法位立转  有二重重超

  论曰。就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分中。则有二十无为常法。所谓十空十有无为各差别故(此是第五转门。位在地上。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名为离系缚地。故十空十有皆是无为。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此论中所说五十一位具足二十无为差别而转也)。云何名为十空无为。一者广大虚空自然常住离造作空无为。二者大虚空影空无为。三者虚空影影空无为。四者破影无所有空无为。五者空空俱非空无为。六者离言绝说空无为。七者绝离未毕空无为。八者绝离心解空无为。九者绝离穷穷空无为。十者无障无碍大空大空空无为。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有无为。一者一切言说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二者一切心识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三者一切大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四者一切俱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五者一切有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六者一切性火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七者一切今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八者一切有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九者一切无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十者广大圆满自性本有一切种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是名为十。如偈解脱道路中。有二十无为。谓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种无为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具足圆满无阙失转。如偈如是诸无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转相。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是名为二。如偈依法位立转。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该摄无障碍门形相如何。偈曰。

  二十法一一  各摄后二十  五十一种位
  一一皆各各  摄五十一位  亦此相违摄
  以此因缘故  建立重重名

  论曰。云何名为重重门相。谓该摄故。云何该摄。谓二十种无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摄后诸位各二十种无为法故。如说信心。余位亦尔。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摄后二十故。五十一种位。各摄五十一。亦无障碍。如偈五十一种位。一一皆各各。摄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摄一切位。一一位位摄一切法。亦无障碍。如偈亦此相违摄故。以如是二种该摄门故。立重重名。如偈以因此缘故。建立重重名故。

  如是已说重重该摄无障碍门。次当说次第乱转超过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一经五十  渐渐增法数
  周遍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以信为初。经五十位。以发心住而为其初。经五十位。乃至以最极地而为其初。经五十位。若第一转。增四十一百数法位转。若第二转。增八十二百数法位转。乃至最后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随一经五十。渐渐增法数。周遍广大转故(引经第四十)。蕴高山王品类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破地地门中。有寂静宝。其数众多。空寂静宝。其数众多。若有行者入此门中。通达诸法无为大道。无所障碍。无所疑畏。其心自在决定常住大安乐。渐渐增长常功德海。乃至广说故(世人但知空寂静宝。而不知有寂静宝。有若喧动。则违于空。空有相违。即是凡夫外道之法。若知二门皆寂。则真常性德无杂无障矣)。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二

  如是已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根本山王中  空有互相生  诸位相生故
  转胜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十空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无为常法(空生有。有生空。故名空有互相生)。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门。圆满广大转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诸位相生故。转胜广大转故(引经第四十一)。摩诃衍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解脱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数众多。如是空有。唯是常灭(真常寂灭)。非无常量。唯是功德。非过患品(菩萨尽地。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是故说言解脱藏海。乃至广说故。

  ○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前所说量中  增空空有有
  位位转胜生

  论曰。就解脱山王大道路分中。则有三转。云何为三。一者空空转。十空无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转。十有无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空生空。有生有。位生位。皆自相生也。前分空有互生。此分空有自生故不同耳)。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说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转胜生故。余种种门。转转增数。应广通达。

  ○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说诸转  无有穷尽故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空生自空。无有穷尽。空生异空。无有穷尽。空生诸有。无有穷尽。有亦如是。无有穷尽。位亦如是。无有穷尽。重重无穷。乱转无穷。无其边际。无其始终。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广大转行。则是解脱海海山王无碍自在体相用故(空有二门。统摄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重重乱转二门。统摄次第非次第一切诸位。以无边际无始终。总括体相用三大。至于究竟圆极果海。无余蕴矣)。如偈前所说诸转。无有穷尽故故。

  ○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

  如是已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  以此因缘故
  建立海王名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海王藏中。无有别法。唯有自在故。有几自在。谓百种故。云何为百。一者时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转时中不转。亦不转时中转。亦远时转。亦近时转。乃至无量故。二者处自在。一异等处转。乃至无量故。三者物自在。为同异等用。乃至无量故。四者周遍自在。无所不通等。乃至无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极重极微等。乃至无量故。六者有无自在。亦现亦隐等。乃至无量故。七者寂动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无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议等事。乃至无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无量故。十者无碍自在。以逆顺事等。乃至无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无尽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无量故。如前所说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圆满。无阙失转。以此义故。立海王名。应审思择(自第三分至此。已说三十二法。今说百种自在。以显无量法门莫不自在也。第九不自在自在。即一切世间极恶趣中。无非自在。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如处三禅天乐。是真能证此道者矣)。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缘故。建立海王名故(引经第四十二)。觉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第一广分大海门中。若广说有一十方世界之尘量自在。若略说有一百自在。乃至广说故。

  ○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

  如是已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阿说本王中  有十方尘量  十方空尘量
  三十三法海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阿说海中。具足圆满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世界之尘数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虚空之尘数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说本王中。有十方尘量。十方空尘量。三十三法海故(引经第四十三)。本王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我以三达智。通达一切法。无所障碍。无所阙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能穷了。谓空尘本王性德圆满自在自在无尽藏海。乃至广说故(上文三十三法。统摄无量法门。不可穷尽。如来以无量智。照无量法。智无量。法亦无量。若能穷了。即是有量。故说此分。为三十四法之终。犹周易之终于未济也)

  (或问自二十七分以来。文中无信住行向地之名。何故以五位释之。答曰。二十七分在系缚地。有第一转门之语。智理事果皆属有为。非信位而何。二十八分系缚地中本王出现。有为无为二法齐转。无常众多。常住微少。非住位而何。二十九分常无常德。皆无量数。且有行萨海中之语。非行位而何。三十分内常与无常并转变法皆大无量。以回向三处称法界性。非回向而何三十一分出离系缚清白解脱。十空十有皆是无为常法。非地上而何。以次四分尽三十四。皆是地上菩萨行相。至三十五分及三十六分。明因圆果满无法可说。祇引经中性德圆满自在自在之语结之。贤首所谓因位可说果位不可说者此也。自二十七以下八分。详示无超次第渐转位。末后二分融归果海。如是。则三十四法无欠无余矣)

  (已上正宗分竟已下流通分)。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虽在极远处  以光明势力
  能破远方闇(一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世界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能破远众生  心相不觉闇
  令得觉知明  随分伏其染(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转胜近其处  光明渐渐了  能破闇更增(二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国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令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转转近其处  光明耀更增(三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城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更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更转近其处
  光明重重增  暖气温其身(四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家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心惑护身
  转转增长故(法合)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则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能塞寒气
  能成熟资具  不入毒虫等  破闇常明了
  随请人普施  焚烧秽粪等(五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得此玄文论
  此人即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禁烦恼军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众  破无明品类
  般若慧现前  贫穷佛法财  来乞求众生
  随顺普施与  烧灭烦恼粪(法合)  比如有妙华
  [绢/立]水深池中  名曰青莲华  有人刹那中
  见此莲华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终日无晦浊(六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此论  文义之大海
  而目见此论  其眼根清净  见三世诸佛
  有作方便目(法合)  比如有天鼓  悬圆生树顶
  名曰妙声觉  无量天女子  闻此鼓音已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无塞隔之事(七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文义  而耳闻此论  其耳根清净
  闻诸佛梵响  有作方便耳(法合)  比如有妙药
  生雪山之顶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药
  着其舌之原  身香极芬芬  不承用饮食
  其命极长远  亦飞腾虚空(八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此论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决择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经读诵  虽不知义理  而获得一切
  诸修多罗海  经读诵功德(法合)  比如有菩萨
  名曰不思议  大力解脱者  此菩萨大士
  神通自在故  于一切所作  皆无所障碍
  随应悉现前(九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诸众生  观达其义理  觉悟文下诠
  通达一切法  皆无所障碍  一一觉分明(法合)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乐  有人须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兴七宝藏  令得大安乐(十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论  勒受持读诵  有人须小具
  专心供此人  即得无穷尽  福德智慧宝
  无所疑畏心(法合)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满布
  有人持此香  游行于远方  其经过处处
  七七日中间  有香气不尽(十一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担此论部
  游行于远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诸众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诸众生
  亦得大利益(法合)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宝
  随此珠住处  无量眷属玉  遍周匝围绕(十二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随其住止处
  有十方世界  尘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尘数眷属神  守护此论珠
  若灭正法时  作微尘散坏  所有诸神王
  发大声哭涕  随尘所住处  往诣常守护
  受持此论者  如是数量神  若生若死后
  常不离守护(法合)  功德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以上五十一行偈。有十二喻。赞叹论之德用○[绢/立]尺良切)。

  ○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宝轮上  此山具七宝
  更无有穷尽  贫穷求宝类  无量无边数
  有珠能禁宝  名曰顶玻璃  若人有此珠
  则能取七宝  远离贫穷苦  获得大安乐
  若人无此珠  不能宝禁故  终日不能得
  问所以者何  若无珠人诣  唯见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种种杂毒虫  终不见珍宝
  以见毒类故  其心极疑怖  狂乱而驰走
  乃至于死灭  珍宝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终不能见得  众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坚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宝  出生死苦轮  善根微薄人
  得见甚深论  无实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轮无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庄严具
  无有欢乐事  痴人亦如是  虽得甚深论
  其愚破极故  不觉出世宝  无有学习心
  譬如居井龙  从流水至海  大迷大乱故
  谤海而命终  痴人亦如是  自所习坚执
  定一不移转  闻未曾有法  大迷大乱故
  诽谤其广大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以上十五偈。说三种喻。诃斥愚迷)。

  若有众生类  见闻斯论教  不信心诽谤
  此人则诽谤  三世一切佛  三世诸法藏
  三世诸僧海  此人所得罪  无量无量数
  不能知边际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一时悉出现  宣说如是量  法门之大海
  专教化此人  经过无量劫  终不能教化
  问所以者何  唯宣说此法  无余别道故
  如是众生类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以大神通力  向未来远劫  观察其限界
  无觉道之期  问所以者何  不学三十四
  大金刚轨则  到大涅槃岸  无有是处故
  是故诸行者  以勤修方便  应观其法海
  不能达其原  妄生诽谤心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以上十偈说诽谤得罪)。

  决定不应作  决定不应作  罪业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末后一偈。丁宁诰诫)。

  ○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

  如是已说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次当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我于往昔无量劫  随世尊修菩萨行
  一时世尊王家奴  国名金水其王名
  宝金轮藏此大王  有三十亿奴婢类
  有六十亿大白马  金银等宝亦无尽
  有最下奴名常信  于中大王告常信
  汝受此六十亿马  不离守护令无伤
  尔时彼奴受诸马  常恒不离无伤护
  如是六十亿白马  经一日食百两金
  时常信作如是念  我身唯一马众多
  难哉难哉无伤畜  此诸马恶驰难禁
  今何方便能护持  常信作是念已讫
  则便依师学术方  术力变作万白马
  六十亿白马中中  [(〦/日)*(山/大)][(〦/日)*(山/大)][打-丁+咒][打-丁+咒]立化马
  发大声作如是唱  马皆马悉作礼拜
  尔时有中中化马  皆悉先前作礼拜
  余诸马皆随礼拜  作如是事已讫后
  化马责小咎皆杀  诸马更皆伏从化
  常信所愿悉成就  都无所忧怪之心
  常信更复作是念  此诸马皆后我化
  除其为资具黄金  造作善业易秽报
  告诸马作如是唱  谛听谛听诸畜生
  我身并及汝等身  于过去世心负悔
  具作一切恶业障  亦奴亦马生此处
  恒一切时不自在  病苦所逼饥寒乱
  一时不得其安乐  若此生中不作善
  后世亦受如是报  去去无有出离期
  如宜汝等诸畜生  除自资具供德处
  须臾饥渴感长乐  我人有思心欲修
  无其闲闲空过时  况汝等畜生之身
  形秽心浊修何时  如宜从我化无逆
  其国中有殊胜鸟  名曰雅音声觉悟
  此鸟声不可思议  人闻其音大悲慨
  尔时彼六十亿马  闻常信所语已讫
  一时发大声悲哭  至十日量无休息
  如是诸马其声响  与雅音声觉悟鸟
  平等平等无差别  尔时常信马皆喜
  百两金分为二分  一分以为生长具
  一分以为福田分  福田分五十两金
  造作一金刚佛像  总有六十亿佛像
  最上第一大白马  名曰长严杂色见
  常信及诸马皆死  第二生中皆悉人
  同一眷属不相离  出家学道勤修行
  彼六十亿出家人  皆名马鸣无别名
  从过去立名字故  过去常信今释迦
  彼时六十亿白马  今时六十亿马鸣
  最第一马杂色见  今时中我身而已
  第三生中亦人身  随世尊行菩萨行
  第四生中亦得人  随世尊习忍辱行
  转转经过五百生  次生中瞋因缘故
  得重蛇身受大苦  次生中受大鱼身
  次生中亦得蛇身  以蛇身诣世尊所
  投体忏悔发惭愧  以偈表意发大心
  次生中得人同分  随世尊发愿系属
  则世尊作如是愿  我若成觉道圆满
  宣说百亿修多罗  普利益广略众生
  我则作如是誓愿  造作一百释明论
  分利益广略众生  如次后后经多生
  世尊满足行因海  安住法界山王位
  我亦渐渐修因行  证入第八不动地
  我则往诣世尊所  稽首顶礼立一面
  尔时世尊告我言  我念往昔无量劫
  汝我同住一处中  发愿作系属因缘
  如宜汝造作论教  我灭度后兴正法
  我则更顶礼和南  向世尊作如是白
  我今不知作论法  雅闇都无所觉达
  唯愿世尊为迷子  开晓造作论教法
  尔时世尊告我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  我当为汝分别说
  善男子诸佛法藏  无量无边不说劫
  无穷尽亦无分界  如是无量法藏海
  若广说论若略说  皆通该摄无余持
  是名造作论教法  我亦重疑更作请
  法门海无量无边  我今未满福智海
  居学位中未究竟  皆摄无余持何得
  尔时世尊告我言  法门大海虽无量
  有摄无量宗本法  若具摄此宗本法
  是名说摄诸法藏  我亦更作如是白
  云何名为宗本法  其数几有可知不
  尔时世尊告我言  所言宗本法体者
  谓三十四法大海  若有论者具此法
  名言圆满大海论  若有论者不具者
  名言一分小智论  以如是大要因缘
  我今依三十四法  该摄安立无余说
  因缘品类虽无量  而总言略说如是

  (释迦因地为王家奴。菩萨道中行权方便。不择贵贱也。化作万马。教化群马造福脱苦。度生妙用。无分人畜也。第一大马名杂色见者即论主马鸣是。后以瞋因。受蛇身鱼身。一念忏悔。得生人中。随佛发愿。乃造论之缘起也。百部论中。此为宗本。三十四法。该摄无余。学者其可不尽心乎○[(〦/日)*(山/大)]职雉切。[打-丁+咒]职救切)。

  ○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如是已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次当说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愿此圆满大海论  遍不思议尘刹中
  出生无量般若日  消除无边无明闇
  转作三宝之大海  无非法雨功德藏
  非请感周遍相应  非劝䇿自然成就

  (论主大愿。毕现于兹)

  (仁山氏略注既成。叹曰。佛法之妙。有如是耶。夫佛法何以妙。心法之妙也。心法何以妙。自性本具也。自性虽具。非修莫显。经中每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佛神力者修德也。法如是者性德也。诸佛正遍知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修因契果。皆佛加持之力也。此论为佛法宗本。穷彻极奥。故称玄文。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欲知玄妙法门。请观此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