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7 册 No. 0662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

No. 662-A 刻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序

  释迦文佛。五十年间。转大法轮。其究竟极倡。无上宝录者。则莫过乎法华涅槃两经矣。盖以开权之说。诸经未明。显本之谈。两经独擅也。今家判此两经。同譬醍醐。良由兹焉。而其本迹显实。虽文义浩繁。究其要归。则不出吾人介尔之心焉。荆溪尊者曰。妙法秪是一心三德。又曰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则大经一部。居于方寸。旨哉言乎。诚义学者之最所当服膺也。又虽复安经同味。然涅槃经。扶律谈常。遍被末代。则今时学人所当急研讨也。然智者大师之弘经。但疏法华。而不及涅槃。虽固可惜。而章安尊者。依智者义意。作涅槃疏。则两疏并行。宛观双璧。荆溪尊者之作记。亦但释法华疏。而不及涅槃疏。岂非缺乎。虽有暹满二记。不满人意。议者众矣。且迨近世亡而弗传。是故古今学徒。患乎此疏。文古义幽。难解难晓。宋孤山圆师。以高世之才。师安之学。作三德指归二十卷。于是其难解难晓者。皆涣然冰释。粲然日明。大有益于物。则亦可谓备矣。况复题以三德者。欲俾学者。由记以通疏。由疏以会经。乃悟一心三德。其意甚好矣。第恨其为山外宗师。而间陈其所相承也。故其所示三德。亦似不臻乎圆极矣。四明曰。若不即三道而显三德者。乃教道所说也。富哉言乎。足以辨山外之异见。而彰圆顿之正宗。贤达为能信彻乎斯。然后读是书焉。则三德秘藏之旨。庶乎不差矣。是书不入明藏
本邦又未广行。学者憾之久矣。余曩曾请
轮王大王。借浓州长泷寺古藏宋板书数十部。是书其一也。喜而视之。阙第十五卷。虽恨其未完。合抱不以尺折废。盖与四方同志共焉。遂令二三子。旁加国语。付诸书林。重绣梨枣。近者雕刻既成。书林乞序于余。余深随喜其传永久。又愿他日藏完书者。乐补其阙。因操觚直书。以弁简端云。

  时
正德乙未春老苾刍光谦谨撰

No. 662-B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序

  涅槃疏者实
吾祖章安法师约 龙树宗旨用 智者法门依经辨理大明乎三德之妙义也既而 章安师没 荆溪师作笔削斯文再治再定抑又因旧章见新意如诸文之下或加私谓文句之题改之曰疏是也然后得尽善矣迩世空文仅存莫有传者钱唐沙门释智圆字无外其荆溪十世之法孙也痛微言之将坠慨后学之不闻于是乎撰记以申明之勒成二十卷号三德指归凡于文高旨远言约义微之处而皆离坚合异派深析重指而归之俾夫来者识经之所诠疏之立义尽在于生佛无差一心三德之理也无奔走于迷涂姑务于理观讲授矣惟怀道者知我志乎。

  时大宋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八月既望于钱唐西湖崇福寺讲堂首事笔削越六年癸丑九月二十六日于大慈山崇法寺方丈功毕序云。

  涅槃经疏三德指皈目次卷第一序释序品第一卷第二释序品之余卷第三释纯陀品第二释哀叹品第三卷第四释哀叹品之余卷第五释哀叹品之余释长寿品第四卷第六释长寿品之余释金刚身品第五释名字功德品第六卷第七释四相品第七释四依品第八卷第八释邪正品第九释四谛品第十释四倒品第十一释如来性品第十二卷第九释文字品第十三释鸟喻品第十四释月喻品第十五释菩萨品第十六释大众问品第十七卷第十释现病品第十八释圣行品第十九卷第十一释圣行品上之余释圣行品之中释圣行品之下卷第十二释梵行品第二十释梵行品之二卷第十三释梵行品之三释梵行品之四释婴儿行品第二十一卷第十四释德王品第二十二释德王品之二卷第十五逸失卷第十六释德王品之六释师子吼品第二十三释师子吼品之二卷第十七释师子吼品之三释师子吼品之四释师子吼品之五释师子吼品之六卷第十八释迦叶品第二十四释迦叶品之二卷第十九释迦叶品之三释迦叶品之四释憍陈如品第二十五卷第二十释陈如品之二释陈如品之末(以下释后分经)释遗教品第一释还源品第二释荼毗品第三释廓润品第四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目次(终)

  No. 662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一

  钱唐沙门释 智圆 述

  初疏文通题能所相对凡有二重初疏字是能解余为所解二经是能诠涅槃是所诠既揽所诠为经之别名故今亦揽所解为疏之别目以别简通即显此疏非解他经疏者疏也决也疏通经旨决择佛意也章安旧本则称文句义尚乎谦谓但能以科句节断经文而已荆溪治定改称为疏谓决通一经义意无壅斯亦荆溪善述章安之意也例如止观本称圆顿章安治定改号摩诃既有理存焉则改作无爽问智者解经释题既号玄义消文则曰文句章安师承有在岂是尚谦耶答只由智者尚谦故章安依之耳亦犹先儒解书或称传谓以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如尚书孔氏传是也或称注则尚于谦不敢传授己意但直注于文下耳如礼记郑氏注是也例如称疏及文句谦与不谦意也故荆溪撰止观科亦题文句岂非但以科句节文称文句耶问若尔玄义之名应非谦也答实然谓以五义释题妙契佛旨故称玄义故荆溪但改文句之题而玄义仍从旧贯故知章安之意一谦一不二义互显故妙乐记云所以释题不可率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由于此问自古诸师解经多题为疏岂皆不谦得不乖礼乎答谦与不谦皆出作者之意理或有归虽自誉亦无咎也如夫子云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颜回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谓道德均齐而自比于文王虞舜孰敢非者其或不类虽三尺童子亦能哂之亦如大师自称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真丹人师何劳及语此虽不谦谅无惭德故题为疏意类此矣或曰一家言教解题与释文各部者则名有玄义文句之异其合为一部者则总题曰疏如净名疏观经疏之例也今既以玄义各部应题文句安称疏耶答此皆旧章非今新意如其不尔且净名广疏旧以前六卷题曰玄疏后二十八卷题曰文疏洎荆溪修定而削其文字但云略疏第一等复与六卷玄义各行若乃固守文句之题不从新意者何异讲再治止观而弃摩诃之号反用圆顿之题乎又况章安自称为疏如玄义云疏缘起又云寄疏他舍其意在谦且题文句荆溪改之不遗先旨

  卷者卷舒为义第居也一始也此卷居始故云第一二撰治嘉号。

  先明撰人号即章安也次明治者号即荆溪也旧文云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灌顶集者即是章安推功归师谓此疏文虽是己述而皆鸠集大师所说法门耳故玄义云以大业十年十月十日庐于天台之南管窥智者义意辄为解释又下释长寿品初疏云精进菩萨亦不能知岂是凡夫闇心图度不能已已辄述所闻此皆谦己不才归美智者故旧文题下但言智者说也洎荆溪再治直显其功故削智者之号而云顶法师撰也礼以二名不偏讳故得称顶而不言灌也其名字之义德行之美制疏因由著述年代具如玄记及教相章疏缘起中。

  法师者梵行品云以知法故名大法师以知义故名大法师等约七善解之而皆在佛故法师之号通乎因果今疏主即因中法师也杨子法言曰师者人之模范也像法决疑经及观心论皆明三师谓律师法师禅师也明练持犯曰律师精通经论曰法师修心静虑曰禅师观心论疏明三师各有十过律师十者一但执外律不识内戒故被净名所诃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乳水八不依圣教传授误累后生九四众不沾真法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法师十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闻而无慧所说不应受二不融经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六但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八又多如乳水无道之教误累后生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十非但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禅师十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人间宝好出我等过二恃行凌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加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然晚生莫。不轨崇三师以为良导师既邪而无道弟子何能自正故经云三师破佛法也今疏主称法师者反上十过而成十德自正正他师范有在。

  撰者录也故法华云撰集解其义也。

  次治者号。

  天台者所居之山也十道志云天台山顶对三台星故以名焉文选孙绰天台山赋序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也又翻乏道如下经说此出家之通号也。

  湛然即荆溪名讳乃出家别号下经云定水湛然满涅槃即首楞严大定也则由内观涅槃行道而外立斯名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人尊其教因以荆溪为号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荆溪乃龙树之裔孙智者之五世孙左溪朗公之法子也二十余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粹神锋爽拔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大川也天宝初年(时年三十七)解缝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始居吴郡晋陵中诣五台后居天台皆敷行止观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徴并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去乂反)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摄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不食乳蜜不衣缯帛故神邕赞曰乳蜜不嗜缯帛弥克以唐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善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如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奉全身起塔祔于智者大师茔兆之西南隅焉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一家所传咸祖述之凡百余卷盛行于世故皇朝高僧传云详其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证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于少时间大作佛事然师有焉。

  再治者对章安初撰故曰再治治谓修治即于章安文句中辞有烦者则册削之义有阙者则添补之如下文中私谓私云等即是补也故治之一字义含删补以删以补皆修治故若尔荆溪何不题为删补疏及治定疏耶答既以再治二字居名讳之下故总题不安删补等语也例如何晏解论语既以集解二字居名讳之下故总题但云论语第一也若如杜征南解春秋既题为春秋经传集解故题下但书杜氏二字更无集撰之言今荆溪意例同何晏以文隔章安撰集之号故不可同杜预也其本文节段予尝撰科文十卷详之矣贵省纸墨不复编入此下但直尔消文。

  上代者代世也即指腾兰入汉已来高僧间出凡解诸经未事分节但直尔举唱消释文意而已至法瑶道凭等始分章段章者明也为分析科段使义理彰明说文云乐歌竟为一章故章字从音从十谓自一至十数之一终也。

  小山瑶者即吴兴武康小山寺法瑶法师也本河东人宋元嘉中过江吴兴沉演之请还小山焉着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

  关内凭者即北齐邺域宝山寺道凭法师也讲地论涅槃华严经四分律皆览卷便讲目无寻文章疏本无手不举笔。

  等者即等取光宅灵味等诸师也而云关内者郑玄注礼记云关境上门也月令章句云关在境所以察出御入盖秦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临晋关南有峣关武关故秦为关中禹贡雍州之域尚书曰黑水西河惟雍州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歧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河图曰秦地方千里故云关内也诸家章疏皆云分节始于弥天而今疏指瑶凭者恐各有所据或可弥天但分三分若如解释此经分为五门七段等始于瑶凭等诸师故后代依之以成轨则。

  盈缩者梁武二段为缩兴皇八门为盈中间四家望前为盈对后为缩故云非一。

  梁武者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始封于梁因为国号武者谥也谥法曰克定祸乱曰武尝因都下疾甚帝于内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后又设无遮大会上乃释御服披僧衣为大众开讲涅槃但分此经以为二分中谓日中食时纯陀献供之时也是则从序至现病品中俱是中前所说下去讫经悉是中后说也开善者即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法师也。

  光宅者即梁光宅寺法云法师也彼分陈如一品为流通分故云足流通。

  灵味寺名即宝亮法师也撰涅槃疏梁武御制序。

  问有缘起者彼师谓从纯陀品至长寿品迦叶设问前长行是迦叶问家缘起偈中三十四问即正问也答有余势者从偈后长行尽大众问品是如来正答现病已去皆是答家余势耳。

  河西者谓黄河之西即北凉道朗也。

  婆薮者具云婆薮盘豆此云天亲新云伐苏畔度唐言世亲佛灭后八百年生于天竺造涅槃论一卷分经为七分未治本云地人七分荆溪欲显地人撰疏分经节段承用天亲非出己解故此云婆薮直显所宗下出异解仍云地人明彼述作前后互显亦治者之新意也。

  兴皇寺名即梁慧朗法师。

  五门七分下文自显。

  虽兰下纵夺开遮。

  说文兰香草也尔雅菊治墙也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今言兰菊虽异各有馨香以喻诸师分节皆为引物悟理若各起诤三益尚无焉能契理若顺四悉各美有余。

  经即此经论谓释论虽云各美圣有开遮若准此经则遮取相而说加水乳中失真道味若依释论则开无著而说派深析重令物悟解故知经遮失理论开得理失理之说在论亦遮得理而宣在经亦开圣虽偏举意乃俱通故今引之结前诸家盈缩之说起后今师无著之谈故文即云今分为五也。

  牧女加水者菩萨品云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复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复加二分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复加二分诣市卖之古师释云牧女譬弘经者女性谄曲譬于经不能忘怀为法而多谄求利故以牧女譬之初加二分者一抄略此经二分为多分第二加二分者一除深妙语二安世言辞第三加二分者一抄前着后二抄后着前第四加二分者一前后着中二中着前后。

  派深析重者大论六十五云若不取相以无著心说有九种令他读持能正忆念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开出如开宝藏随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视不明指示好丑小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别谓世出世五者显现或时毁善以助不善贵令众得开解故六者说法说佛意趣七者解释如囊有宝系口人则不知应为解佛经囊释其道理八者析重令轻种种譬喻令易解故九者浅易如水难度派令易度般若水深能令浅易今文虽引八九二文意含前七是知论既开于为他解说故古今分判雅合其宜初列下五章虽异咸称涅槃众义虽殊同归佛性涅槃不出三德佛性岂离三因三德即证圣之名三因乃在凡之称凡圣理等因果何殊故知心地三千彼彼互遍三无差别有理存焉故须于此分章悬知大旨揽入自性方曰弘经三德三因即心三谛照之以三观检之以六即夫如是者随文释义何用不藏体言见心其则不远此经既尔众典皆然复以一化五时用统十方三世道齐在此复性无殊寄语后贤弥须用意有兹深旨故注云云。

  释名下文中次第释五章名初释众名中先述召请意次释其名。

  道不孤运等者是总标谓扶律谈常之道不孤然自运必待垂灭机熟之时拘尸坚林之处五十二众之伴三者参会斯教乃兴故五果无差之谈佛身常住之说阐提有性之义圆伊至极之旨此会已前诸经未示故云不孤运也。

  今涅槃时等者释上义也涅槃时到是待得其时而面门下至感动即待得其伴拘尸即待得其处。

  面门即口也。

  启照谓放光经云尔时如来于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随类发声者经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乃至若有所疑今悉可问。

  骇悟感动者经云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此即骇悟也经云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恼乃至身体战栗等此谓感动也。

  经明诸众皆云诣拘尸城至如来所故云会此拘尸缘牵下释召请名当机结缘二众是实行种熟缘牵故须召来发起影响二众是权行砧捶成器故须请至故云众有权实等也致至也。

  咸为显发等者实行机熟故来闻法证真即为自显发三德涅槃也权行辅佛故至对敡益物即为他显发三德涅槃也若权行者本居极果则一向为他若在真因不无自为损生增道即其事也然极果人谈己所证亦名自显为兴斯教令众悟道故须召请。

  佛于下释施先明佛意无偏次但不下显随机设化初文者圆融涅槃七方便人所不能证故云难得又圆证涅槃历四十一位方至妙觉今论极果复是难得三谛寂灭体含三千名之为藏出世之意本欲说此故无秘吝故法华云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但不下明随机设化。

  但不尽能受者谓利根菩萨即于华严已得入实故法华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也其有钝根小机如聋若哑不受大益故云不尽能受也所以游化鹿苑说小乘无我法以破邪我如以毒涂然后方等弹呵般若洮汰大机既熟乃于涅槃显示圆融真我如以水洗如来性品云譬如女人为其子故以苦味涂乳如来亦尔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服我今亦尔说如来藏是故比丘不应生怖如彼小儿闻母唤己渐还饮乳。

  前同末异等者释涂洗意鹿野说小是前同同彼机缘说小故也涅槃破小谈常是末异斯皆经历中间二味伺候机缘待涅槃时假纯陀等为发起之缘乃说常辨性以此圆法施彼偏乘咸令入实也。

  因纯陀下历示经文以明施义一明献供为施发起因献供故施常因请住故谈真由谈真故劝问由如来劝故迦叶乃问发三十四问故佛以一十六品随问而答此乃开演常宗遍施物机也。

  献供者即第二经初纯陀白佛唯愿哀受我等最后供养。

  施常等者即佛答也经云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乐无碍辨才我当施汝常命色力等。

  请住等者即哀叹品中请云唯愿久住不入涅槃等于是如来斥小乘之伪谈大乘之真如经云汝今不应取此虚伪之物及云汝等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虽服袈裟染衣心犹未染大乘净法等即斥伪也经云当令一切安住秘密藏中乃举伊字天目为喻等即谈真也劝问即指长寿品初先劝比丘问次劝大众问也劝词稠叠故曰殷勤由是迦叶菩萨仰承如来敦劝之旨乃说二十二行偈文作三十四问即云何得长寿等是也。

  随问施与者即佛随所问凡一十六品始长寿终大众问具答迦叶三十四问故云随问施与。

  悉断余疑故云使无遗滞举众受益故云充溢等也然秘下释行。

  渊深凝静也竖彻三谛故深体非三惑故静虽心具诸法三一互融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故称秘藏虽知本具若不修行无由证得如临川羡鱼要须结网方乃得之故云非行不到行谓五行也应知五行不出三观空即圣行假即梵行中即天行双照二善即婴儿行双照二恶即病行尘沙乃空边之恶无明乃假边之恶三一相即五行俱融名如来行斯之谓矣故须始从名字造修五行至于初住分证现前非行不到厥意弥显。

  令前者令众生修行前到于三德秘藏也。

  所以下正明如来善功发起五行法门。

  右胁等者即大众问品末云为欲调伏诸众生故现身有疾右胁而卧也。

  迦叶推请者即现病品初迦叶菩萨推佛自行化他证果之三悉无有病于三番中皆请说法故云推请也。

  加趺等者迦叶既已推请故如来即现无病之相也下经云即从卧起结加趺坐颜貌凞怡如融金聚等故云融怿怿悦也三谓圣梵婴儿也各说一品故曰说三一谓天行但于梵行之末指在华严故云指一菩萨下明依教修证五行属修十德乃证即德王品所明也。

  然涅下释义三德妙义类通诸法无所不摄故云浩然无尽浩然大水貌。

  欲举下正述文意虽涅槃摄义周广而的指其要莫越佛性。

  举一蔽诸者蔽富也仲尼云诗三百一言以敝诸曰思无邪是知风雅之文虽广旨在无邪涅槃之义乃多意惟佛性譬如海之深广指咸即摄深广譬涅槃义丰指咸譬佛性理要所以如来虽举三宝四谛等总一十八条劝问而师子吼但约佛性一法作六重问故云故专问等也。

  然佛下释用善恶之名不出十界通别分别其义可知体即空中故非善恶空中即假理具宛然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诸法不出十界用遍十界故曰无涯尔雅曰涘为崖郭璞注云谓水边。

  囊括者囊袋也字统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音托使风具也)。

  诗云于橐于囊括结也易曰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梗概粗略也谓今经明摄二界之用该十界之广此乃括结一经之囊得其略明二用也然此明用二品不同一则迦叶品摄恶谓摄善星也一则陈如品摄邪谓摄十外也然恶必对善邪必对正罗云陈如既已得道今会小归圆即摄声闻界善也佛记善星堕狱不救邪徒外道无非狱种今皆被会即摄地狱界恶也二界以例余八涅槃以例四时故云以略该广。

  用善下明迦叶品横该十界。

  二子者谓罗云善星俱是佛子。

  余皆等者谓己子善恶既皆被摄众生虽多岂离二种收摄趣实可以例知。

  又体下明陈如品竖该五时。

  邪正者然邪即同恶正即同善理体空中故非邪正空中即假故能双用始摄谓鹿苑谈小陈如等五人证果也。

  终收谓此经明常须䟦等十仙悟道也。

  初后下结例也中间谓方等般若皆悉摄邪摄正斯乃跨节而谈鹿苑已来虽施小化据佛本怀令归秘藏故于今会等悟圆常故知一代化仪悉是涅槃用也问何故会归不言法华耶答二经部味咸同但法华残机此经捃拾今从正意且置法华然此四章即是教行理三也教即常教行即常行义即常理禀教修行行成证理三义相生次第不乱众即禀教修行证理之人用即此三折摄之功谓圆常教行理三悉能遍摄邪正善恶也然后摄兹三五归我自心观心即假涅槃施也观心即空涅槃行也观心即中涅槃义也如此观者名涅槃众依观破惑名涅槃用三一相即六位甄分统收一经不离方寸。

  生起中先逆顺生起次结意归宗。

  由众有施等者顺生起也众乃所被之机施即能被之教教因机设故云由众有施禀教修行故云由施行立此即名字观行相似位也因相似行入初住等位证第一义故云由行见义初住内证三德妙义外能起教化他故云证义有用此乃顺生起五章也又准此生起即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意何者前三章即自行因也义则近在初住分证远在妙觉究竟即自行果也用即化他能也若无所化折摄被谁即化他所也亦可召众是化他所故知一经始终不出因果能所也即与妙玄五义止观十章旨趣咸同展转符契一家释义美在其中。

  亦是下明逆生起。

  用由于义等谓能折摄由证于义乃至施常住法由有机缘故云施由众集也。

  无始下结意归宗也涅槃妙理即心而具实无始终而众生本迷乃以机动感佛为始故有召请众也以证理起教为终故有折摄用也始终既立中间自成恶尽下广明用义以今释迦已证妙理说法利他正当用义所以广明也恶尽即阐提有性邪亡即十仙受道善穷即罗云获记正息即陈如解常恶尽邪亡故折休息善穷正息故摄休息鸟丧弓藏机尽应灭故云毕竟等即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也。

  通别中通则五章义趣该乎初后别则从强分文各受一名。

  言问缘者谓迦叶也因问而答故云因求而与。

  规矩者以规矩释行义也规圆矩方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别论下别以五行十德为规矩也可以规圆喻一心五行矩方喻次第五行十德亦尔。

  佛性非一者夫一必对二妙理虚融绝于待对故云非一即如经明太虚空不因小空而得名也。

  一尚无一岂有五名故曰云何有五而此经文立五名者盖随机异号令彼因教识理故云令解非五也五名即教非五即理又理即教故非一教即理故非五文字解脱斯之谓矣。

  首楞严者大论翻为健相即中道王三昧也。

  文中从权行说故云皆住等。

  私谓下私即阴私又玉篇云不公曰私盖荆溪再治时暗有补助既与疏主相去代远故非公灼对面咨决也下去凡云私者可以比知。

  增数众应云二十一或有本云有十者讹无上下大论云种种行类皆知名一切种智此即佛果三智也十界等观名为周照权实种异曰机三无差别曰理纤介谓微弱也周易系词云忧悔吝者存乎介韩康伯注云介纤介也故介字不应从草。

  觉藏即佛藏也藏义如前开演常教显发佛性喻以发掘。

  若从下正示以般若名证施章义良由内有智故外能设教经云欲知智在说故得以内智名证外教义五一行者即不次第五行五即一故故云五一下文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也非二乘之伪故真非外道之邪故正非菩萨次第纡曲故调直中道常住故不可以二边倾动总上是明行体。

  复能下明行有破惑之用如金刚能碎散一切也。

  若从结示引证意也义者下所以犹旨趣也。

  故涅槃等者涅槃是一经之名佛性是所诠之义既是名教所诠亦是行门所至故此义章属所前二属能。

  此义下明义即三德也。

  自在解脱决定般若无畏法身喻师子吼者兽王自在决定哮吼而无怖畏以喻三德。

  若从下结示引证意。

  体用下体用相即其犹波水先明即用而体诸法即十界依正之用乐性即自心三谛之体依正唯心即用而体故云悉有及无非等次云即体而用者虽常冥至极而称物施为摄九界之恶邪归佛界之正善当知下结示引证意文中存略例前应云若从体者即是佛性若从用者即名折摄。

  当知等者既体用相即故得以佛性名证用章也。

  有据者如向所引多文一文悉有五章之义此既依经非是空用胸臆穿凿也。

  言中后可然者后字恐误应云中前未治本云平旦日出荆溪但改日出为中前可然此乃疏主一往许梁武分中前文也即经首云于晨朝日初出时声光召众等齐至现病品食供以为中前分者斯则可然若以大众问去讫经为中后分者其义不?夫中前中后据日而分且如来说法至于半夜方乃入灭故中后分文收经不尽故责云黄昏等。

  居士下引经重责设以中后收于半夜若据彼经义亦通漫彼经第一云第一年二月十五日唱灭第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故知说此经历一周年也此亦大圣赴缘不同故与此经赊促有异今引彼文以破约时分经也此经既别对机缘是一周说者则中前中后全无所属故知分经只合约法不可约时。

  今随等者今随所说法义分为五章既不约时故无前难。

  用章少分者今师以迦叶陈如二品通为用章彼但以陈如一品为流通故云少分。

  既处下况。

  问答遍于一经故缘起余势分文甚为通漫河西文中皆先出彼义次明今破。

  初两卷者河西造疏释北本四十卷而寿命品涉两卷半今云两卷者即尽寿命品之二文也。

  今昔有缘者今即此会新入者昔即鹿苑已来禀权者五十二众即其人也。

  皆声光所召故云引接。

  此下今破也若谓引接有缘只得今师召实行意。

  具包权实者实行则召权行则请。

  第三卷者亦据北本也至大众问即尽第十卷凡四品半谓寿命品之三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大众问也。

  为略广门者迦叶设三十四问已前为略门广答三十四问去为广门。

  俱是因中者十德分果即是真因。

  不烦文者五行十德既俱因行今合为一则无烦重之失烦与繁同周易皆作烦字耳。

  混和难解者后三品中但师子吼正明佛性迦叶陈如二品乃是折摄之用彼既总为一门故云混和也地师者地论亦天亲所造此师既讲地论而撰此疏还宗天亲故前文云婆薮七分也。

  第一卷者彼论云从初如是至血流洒地名不思议神通反示分也。

  言反示者从凡入圣名顺隐圣示凡名反谓诸法身大士隐其神德示为鬼畜等形彼约五十二众悉名反示也故今破云得权失实。

  第二卷者论云纯陀哀叹二品名成就种性遣执分种性者即纯陀施食为常住五果之种性也发生名种不改为性施食为五果之种常住即施食之性故名种性也。

  破疑除执者即哀叹品施胜三修破昔教劣修之疑执也。

  第三卷者论云从三告已下讫大众问也言三告者长寿品初一劝比丘除疑二劝受寄三劝受益也正法实义即迦叶三十四问咸问真正之法而佛皆以显实了义为答也。

  今为下今以纯陀品施常住五果对此土杂众以哀叹品胜三修对此土声闻众以长寿去十四品随问而施对此土菩萨众故今施章兼彼二分也故亦成烦方便谓五行修成谓十德。

  不放逸者论云离诸放逸。

  前之下今破也但破其判师子吼文不当耳方便修成已是行义今为行章义相附近故无所破。

  迦叶等者论云慈光善巧住持分也今云慈悲住持者即迦叶品显佛慈悲方便持善星阐提之恶住佛性之善也。

  显相者即陈如品显十仙之邪相还佛性之正相也。

  持恶下疏主释彼二章义也持恶向善释住持义显邪还正释显相义揽斯二意不出涅槃大用摄恶摄邪故今但合为用章也然此七分比对本论唯一二五六辞有小异如向点示此乃地师承用随便改易耳兴皇八门中七门影傍河西唯第二门依地师耳经文节段比前可知。

  五位门者即河西功德门也以十德是入证位故故称位门。

  开合之殊者河西合三品同为中道佛性门今开迦叶为第七方便用门陈如为第八邪正不二门也。

  名味不异者味文也古经论云名句味新云名句文中道门则与朗名不异也虽开七八二门还是朗师中道门中经文耳即味不异也。

  第二下别释五段初召请众据义次第应先释题目次解本文今以四字别题玄义已委通名及序彼指法华玄疏故疏主于此不更别科释题也讲者厥或略消品目应云序者叙也叙述如来说教所起故言序也若约字义则与绪字义同尔雅云舒业顺序绪也绪则茧之绪也凡茧之抽丝先抽其绪绪尽方见其丝犹如正说之有序序终则见其正说也中间三章即正说文品者以品类为义义类同者聚为一段故称品也北本但题寿命品谢公修定开为序文应知此经三十六卷之首而皆直列品题如云大般涅槃经序品第一等其卷次则但小注题下以由下诸品目皆带经题故而诸经多尔唯大般若六百卷文皆于经首直记卷次故文内诸品但单题品号而无经题今世所行之本或云大般涅槃经卷第一序品第一者乃后人妄改盖不思文内诸品耳若然者应单云哀叹品第三也其如诸品俱连经题何此虽细事而人多迷故迩代传写藏经例皆擅易古本多存尚可为证滥源一决势不可复细事尚尔况大于是者乎悲夫。

  经家者即阿难是结集经家也。

  通别序者序义有三一以次序为义二以由籍为义三以序述为义初一即通序谓六事次第在经首也余二即别序今经列众顺召中请住等语皆述序也词既间散在由籍中故合三为二但云通别。

  三世下约两双示义初双以诸佛经首同有为通对根异说为别次双以五时经首同有为通发起事异为别。

  三世道同者释论明佛垂涅槃阿难问佛经首作何等语佛答云我三僧祇所集法藏初应作如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与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诸佛经初亦然故云三世道同也此经后分亦同此说。

  教门机别者如此经对扶律谈常之机法华对开权显实之机故使会初发起事别。

  一期谓五时也即竖约化仪小等谓四教也即横约化法是则华严兼别乃至此经重施此等诸经悉安如是即通义也。

  由籍者因由假籍也大圣说教必须由籍是以现瑞表发生物善心以此为由故得说教如今经声光召众法华雨华动地净名合盖现土光明四佛出现此皆施设教门对机各别故使由籍经经不同。

  主处离合者主谓化主即佛也处谓住处如拘尸王舍等合主处则但五离主处则成六今疏且从合释者以五章对义便故。

  所传之理者阿难指如是之法是我亲闻故指所闻名所传也问所闻是教何云理耶答依理说教教本诠理以理印教方晓偏圆故指所诠为所传也。

  能传传所传者谓阿难是能传之人传于所传之法也。

  会合也谓今重施之教下合根缘故曰会机上合佛性故曰会理机理会合一义在兹。

  禀承者所禀所承即释迦化主也。

  所闻之地者应云能闻所闻之地所必对能故今存略主伴嘉会必有其地即娑罗林也。

  亲闻之伴者谓非我独闻盖有其侣即与大比丘也展转相证等者谓如来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所说诚谛必可信从故初安如是如是之法若传从他闻多致伪谬今既亲闻是则可信群情承受无所致疑故次云我闻又举四众感教得道之时助成如是可信故云一时又举大觉世尊所言诚谛于彼拘尸说兹妙法禀承既胜群情所伏故云佛住拘尸等又指声闻菩萨四众天龙与我同闻岂谬传也。

  欲使等者谓此五义正为奖成佛云世后见闻之徒息疑增信也。

  小大诸经者小唯三藏大收三教后无小大共别圆殊者则以通教独受大名是大乘初门故。

  如其下徴起也文中四教如是约义不同藏约教理通约二种涅槃别约自他圆约性遍藏云二事相似者阿难所传如佛说无异也言当于理故曰无非。

  解与真合者解即能观智真即所观理如理而解理解冥合此以有余涅槃为如义也。

  身灰下即以无余涅槃为是也十行出假遍用四教名为称机此以化他释如也事逆则三观次第理顺即证道同圆此约自行释是也。

  若言下圆教如是唯就理释但前三教魔佛有异故非如色香乖道故非是今明万境差别一理同归法身遍通魔佛何异心性该摄色香不非圆顿融通故云如是又复应知色香则六尘之少分中道即佛性之异名况色通内外外即佛土内即阴质若了色香中道即知无情有性三千一念深可思量有性成佛怡然理顺。

  类之可解者谓我闻乃至同闻皆可类例如是作四教释也至下随文别释中具约四教释我闻等而[门@封]释如是者由此文已委故此乃前后互见以省笔墨制述之巧也。

  故龙下引释论证成劝信义也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如是者善信之词其信者言是事如是等。

  若信下总结权实俱以信入也此经既重施四教故知五义劝信权实也然与前之四味其义永异前则权实不融今则皆知常住若望法华有异有同重施则异会实乃同。

  具如等者法华疏各约四义广释谓因缘约教本迹观心也指在彼文故此存略然一家解义若释法华已前诸经则但有三释以未显本故阙本迹或借体用一往明之若释今经则四科义足在显本后故为捃拾故。

  今明下五章既与序义相符足显一家分节妙契佛旨。

  不异等者约理示义不异则魔佛一如无非则色香皆是。

  若不下举迷显悟无名字等解故云不得如是执迹迷本故定异着事忘理故定非。

  达斯意者者五即解生见理唯一故云达意。

  从列下正举召众明如是义。

  蛣?者尔雅云?螂也崔豹古今注云能以土苞粪转而成丸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也下经云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蛣?蝮虿及十六种行恶者一切来集蛣?是畜趣极微者故今举之。

  已还者至于龙鬼魔梵乃至菩萨凡五十二众也。

  诡异也诸趣差别若正若依纷乱藂杂。

  幢摩下经列上界众云幢最卑者至自在天又云幡极短者悬于梵宫故云摩梵世也。

  覆大千者经又云宝盖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养之具来诣佛所。

  巨细约正报精粗约依报细如蛣?蚊蚋巨如无边身菩萨等。

  相倾者谓巨倾于细也如无边身来时诸天举身毛竖自见其身无有光明等此细为巨倾也诸众办供优劣有异递为精粗精者夺粗故云映夺故下经云倍胜于前等。

  若以下举迷见异牛羊不识方隅喻迷徒不达本迹故向云若不得如是等也所以但见诸众差舛乖互而已岂知迹异本同一理无二故云岂得如是也。

  得如是者下显悟见同也谓悟理之人知五十二众皆是分真大士随机利见其迹虽异其本元同其事似非其理元是故知如是义合众章问若谓五十二众皆是法身大士者则得权失实设有实行如是义乖两意相违若为通释答且约权明权必引实理即大士亦住楞严迹异本同涣然冰释三无差别凡圣一如故未发心名为菩萨向云本迹约体用。

  我昔不闻者阿难自谓昔于四味不闻二施无差新伊秘密等也。

  见八斛等者见献供是闻法之由以见释闻也大众问品云尔时纯陀所持粳粮成熟之食摩伽陀国满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会。

  二施等者纯陀品云佛语纯陀云施食有二果报等无差别何等为二一者受已得三菩提二者受已入于涅槃我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佛意以华严初成舍那之身佛光灌顶名为受食故与今经受已入大涅槃其报无差若约小初受牧女乳为受食者则与今差别于是纯陀即以小初对今大后致于差别之难也(云云)。

  新伊等即哀叹中佛举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以喻三德圆融俱常乐我净名秘密藏故云秘藏佛性也。

  种种法味者即长寿品中因迦叶发三十四问佛以一十四品一一答释故云种种法味也此皆阿难昔所不闻之法而今得闻故知我闻义当序施序行中别教次第修五行前后证十德此名异时非一时也序义中归身等者此合化主及住处为一也身即佛身也佛性是所证之理如地即以能证之智为身理穷则智息得处即身归。

  驱邪等者即驱诸外道离六大城皆向拘尸也。

  非枯等者八树中间以表中理。

  若他者则结上驱邪引恶若自者结上中间寂灭秘藏同归故云到极而止即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也故知住处序所证理。

  序用中螫者舒亦呼各知列三反说文云虫行毒也三子等者迦叶品初迦叶难佛何不先为善星说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何名有大慈悲故佛举三子三田等以答迦叶经云譬如父母三子一者信顺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二者不敬无信利根智慧三者俱无父母若欲教告应先教谁迦叶答佛应先教第一者其次第二乃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为慈念故次复教之其三子者初喻菩萨中喻声闻后喻一阐提次举三田喻云如三种田一渠流便易无沙卤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卤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举三器三病三马三人等譬喻意同初今文意者以鬼畜恶趣喻第三子阐提据因鬼畜据果由阐提故受鬼畜身今列在同闻故知等教并作乃与摄恶摄邪之用义例相符。

  属当者音烛。

  夫众下初明如是具五初序众也。

  言八佛者六即佛为六过去为七他方为八五十二众不出此八前四是实行故召来后四是权行故请至是知天人鬼畜众中俱有此八也问何故不取未来佛耶答未来佛即前五即人也问过去及他方已是究竟即应但六佛答实尔今取现在众中增道损生从等觉位新入妙觉为究竟即别指此会已前成佛者为过去他方也现佛即释迦主伴理同自他性等故云不异凡圣虽殊六皆是佛故云无非。

  二施下序施如来下序行同一下序义皆可见邪恶下序用邪恶即佛性故云不二超出偏理故曰无过次我闻序五章中五文之初皆云我昔者并指鹿苑为昔此会为今但约大小相对耳如般若为第二法轮及法华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今复转无上最大法轮等亦可通指已前四味为昔。

  四众者在家出家各二也此四众中复各有四谓结缘当机发起影响也结缘众理即佛也当机众名字观行相似即佛也发起影响众分证究竟及过去他方佛也故云八佛即四众也。

  序施中云初后优劣者初谓小初受牧女乳是杂食身故劣后谓大后受纯陀供是常住身故胜此如纯陀执小初难佛也。

  迁移者小初施食但感无常五果故曰迁移。

  今闻下即佛答纯陀文也佛据华严为初对今涅槃为后大机所见初后并常故无差别。

  序行中云江河回曲喻偏小行。

  如直绳者即金沙大河直入于海喻圆顿行也此并圣行品文。

  序义中云尚不见空者昔教次第之说肉眼见粗色天眼见细色慧眼见空法眼见假佛眼见中应云肉眼尚不见细色今云空者且约三谛次第浅深便耳尚不见真空之浅况能见中道之深。

  肉眼名佛眼者位在名字观行二位约即义说故了了分明若约六义分真犹未了了。

  序用中云泾渭者二水名在长安泾水浊如善星之恶渭水清如罗云之善。

  辙车迹也十仙之邪陈如之正如二车异辙而行。

  坻弥等者即迦叶品佛说恒河中七种众生喻也一者常没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者处深二者暂出还没谓身重处浅因光故还没三者出已则住谓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四者出已遍观四方所谓错鱼为求食故遍观四方五者遍观已行谓错鱼遥见余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六者行已住者是鱼既得可食即便停住七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佛以第一譬阐提乃至第七喻三乘及佛七人不同而佛性是一如七类同在河水是则善恶邪正更无异辙坻弥者三苍音低下音迷谓大身鱼也。

  神龟者能知吉凶故谓之神白虎通云此天地之间寿考之物故问之也龟之为言久也。

  一时文中初二一时是序众次二一时序施顶戴奉行序行也安秘密藏序义也闻常住等序用也其文各引本章经文可见住处中皆以拘尸表佛性理。

  声光等者以佛道声智慧光召请圆机向楞严中道住处也。

  佛以下说证示他故云施与。

  从佛下依理起行也分破无明见第一义名见佛住处也以理摄法邪恶不遗方显大用此皆约所表释能表拘尸五义可了同闻中序五章义皆以同闻为句初。

  云闻见等者闻声见光俱表常住常住不变即如义非余等者三教四味悉名为余咸是方便余即未了之义方便乃曲巧之名既非方便故是真实。

  同闻下序施也问答即纯陀迦叶等问佛答也。

  西海者下经云譬如金沙大河直入西海以海喻佛性也。

  邪恶等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故外道邪人阐提极恶悉有佛性由具性故有成佛用。

  复次下对此经要义。

  三点者哀叹品佛举新伊三点以喻法身般若解脱三一互融也而此三法不为空假迁变故常不为二边逼迫故乐自在遍摄故我性无惑染故净各具此四故名为德故光明玄义云法身般若解脱故言三常乐我净故言德斯乃正说之枢要今教之司南故更以五义属配三四显斯劝信序正非虚。

  不纵等者西国新伊犹此方草书下字一点在上二点居下中有细画相连大点表即一而三细画表即三而一故不同点水之纵走火之横并即纵义别即横义今以如是总序者对偏小纵横三德不如不是也。

  我闻下智慧由闻教而生故对般若又德王品明不闻闻闻即般若故以对之。

  一时下三惑一时而断二死一时而破即是解脱非次第异时断破也。

  住处下法身是所证之理即智断之住处也今文三德皆据修得义说也。

  不虚者三点妙教真实无过同闻证信意在于此。

  总序四德者若依别义则法身具常我二德般若唯净解脱但乐则不如不是今圆融三法一一皆常乐我净故名如是。

  序乐者闻教悟理寂灭为乐又下经云多闻分别乐故以闻序乐也一即中道无二边之染故以一时序净也住不迁移故序常德彼我共闻自在禀益故以同闻序我德也。

  例以下结例指广。

  余例思之者今试思一条以示来学且五行十德亦此经之要也若欲序者应知如是总序五行以五行即一故如无次第之非故是我闻序圣行谓我闻律藏而修戒圣行我闻经藏而修定圣行我闻论藏而修慧圣行也一时序梵行谓慈悲喜舍不择冤亲一时等救住处序天行谓天然之理是智住处依理起行故名天行同闻序病儿两行谓五十二众善恶俱收同鬼畜众闻即序病行同人天众闻即序婴儿行五行既尔十德可知况光宅解云五十但是开合耳其不生生等四句及五佛性三因等皆是要义例三点义明同指掌故不更论。

  二随文别释中经五序中疏阙释如是者前科已约四教解释故此不明。

  释我闻中初列四句以对四教也。

  我我者上一我字即指外道凡夫妄执之我通为四教所观今明为藏教境也下一我字即观智推寻依萨婆多我但有名依昙无德说有假我犊子明我在第五藏是等虽殊悉破外人计神我性说假名我也故下一我字属观慧也然此四句释我净名光明疏悉有此文而讲者释义不同有云上我是所执下我是能执或云上我未分真假下我是凡夫妄我若尔但有于境未有观慧观慧未有即是六凡岂得以初句为藏耶今释或当择善从之。

  我无我者通体妄执之我其性本空故云我无我也无我即观慧也别人于初住位破妄执我入真无我十行破真无我出假名我文从略示但云无我我耳又据教意以出假化他为正故圆人达妄执之我即空故非我即空而假性具宛然故非无我空假自然心性不动中道心性双非二边阿难四解领兹四教闻闻者有以能闻所闻释兹二字今谓不尔所闻是教已在初序今云我闻是能闻义达此能闻四解不同故成四教是知上闻是凡夫根境识三和合能闻下闻即藏教观慧谓耳托众缘和合虚假有闻不同凡夫执为定实也通别二句准我可知。

  圆句不闻不闻者有人释云上不训非而贯下句谓非闻非不闻也若例释我四句此解稍嘉谓根缘即空故非闻而理具闻性故非不闻真俗不定中义明矣问疏主何不云非闻非不闻耶答此闻四句出下经文经中既云不闻不闻何必改作解义适时训非无咎儒书云不以文害意经曰依义不依语斯之谓矣又如光明疏以闻不闻对通而净名疏对别故知释义未必一途。

  三种下今经虽施四教咸皆会圆故判昔味之三俱是方便下去例然。

  释一时中数方等方法也一是世间数法也此是通为三观所观境也。

  二乘义者下经明因缘境下智观故得声闻果即藏义中智观故得缘觉果即通义或可云两教二乘然依经为正。

  真俗合一者十行位中即空而假体既相即故是合义通人扶习非合一义此句既独在别教验前二乘分对义善谓藏教三乘悉名声闻通教三乘悉名缘觉(云云)下之四句显三一融通即圆教也一即是空一切即假初句即空而假故云一一切次句即假而空故云一切一第三明中道双非第四明中道双照释住处中梵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论云觉世间出世间常无常等朗然大悟故名为佛。

  三身四义者藏阿难是我我用闻闻亲承丈六佛持㭊空法通阿难是我无我用闻不闻亲承丈六尊特合身佛持即空法别阿难是无我我用不闻闻亲承尊特身佛持次第法圆阿难是非我非无我用不闻不闻亲承法身佛持不次第法藏通同见应身别见报身圆见法身故云三身四义也。

  后义在今者下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时部开会三身并常问若尔三身俱能说法耶答或说不说宗计不同一龙军无性宗三身俱不说法谓智理凝然无言说故但以佛慈悲愿力为能感之人令三乘五性有情于自识上有文义相(去声)生就缘名为说法又云有情识上自变起佛身实非本有佛身既是变起说法亦从心生故云若言如来说法即为谤佛二护法亲光宗三身皆说法问法身既是无为理如何说法答说法是生解义今但约生解边亦名说法又根本智证法身时悟解得尘沙法门即法身为自受用身说法报身中自受用身说法者谓根本智令后得智生解时即自受用身说法也二宗既执其犹水火若不得今家圆意理实难通故荆溪于妙乐记第十和会云故存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若但从理非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说即说说即无说情通妙契取舍咸失。

  二释住处中经云佛在拘尸者暹记云久居曰住暂游曰在如佛于灵山八年说法华故言佛住王舍城今则佛于双林始从晨朝讫于中夜而说此经故云佛在。

  崇其人者崇敬也。

  名名者上平声下去声。

  暴乱论语云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曰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乱者谓臣杀君子弑父也故论语云乱邦不居今明力士虽无君主而以礼法自持不为上恶。

  竖固者称树德也。

  五丈据姬周尺也。

  连理者外国杂传曰连理者枝柯相连也交让者博物志云安都县有树两株并生为一树明年枯者更荣荣者更枯号曰交让之木连理交让并此方所有故举为比类。

  其叶等者西域记云其树形类檞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又此方巴陵显安寺曾有此树案荆南记云晋永康元年僧房床下忽生一树随代随生如是非一树生愈疾咸共异之置而不剪旬日之间植柯极栋遂移房避之自尔已后树长便迟但极晚秀夏中方有华叶秋落与众木不殊多历年稔人莫识也后外国僧见攀而流涕曰此娑罗树也佛处其下涅槃吾思本事所以泣耳而华开细白不足观采元嘉十一年忽生一华形色如芙蓉此亦一方之奇迹也。

  兴废者释成上义也谓若见土石树木兴必有废是迁谢法故无常迁谢逼迫故苦终归磨灭故空仁王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也此藏通所见故云二乘住处问何不云无我耶答无我是破能观今树林是所观耳。

  次明菩萨即别教也。

  等处者略举禅定等取戒慧也法华云观此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次约圆机所见也。

  慈愍示人者本住四德以慈愍故示迹茅城欲众生因事悟理。

  茅城下初共表四德茅城坚牢故表佛性不动之常力士勇猛故表佛性自在之我外计吉河入洗灭罪故表佛性离染之净树间阴凉除热乏苦故表佛性澄静之乐茅城或作寄城者应以寄字贯下三事谓寄力士表我等。

  次各表四德。

  不坏则常在丰有故无贫苦轻傲邻敌即自在义无冤贼之难即清净义无所臣属则不被迁黜故常不畏他故心安安故乐也金沙不为泥水所污故表净。

  吉福者浴者灭罪生福故号吉河生灭自在即我义也。

  东方表常者应一一皆表常无常等但是文略又且从胜但云常等东主发生故常南主成长故乐西金决断故我北水洗除故净又两双长荣茂故常阴凉自在故我华鲜洁故净果充饥故乐然须晓了城等有常等义以表佛性四德无宜着事消文翻忘正理表对徒设诚负宗师。

  若能等者若知依正无非佛心具足四德佛心三谛名为住处佛心既尔我心亦然若迷自心徒观他境若识自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今文虽约佛果而示意在行人自识住处也故止观义例明三种观心谓托事附法约行也一家明观不出此三如止观观十境界心性常一即约行也妙玄摄四谛五行法相之文入心成观名附法观也法华疏王舍耆山名从事立揽事成理名附事观也今文以城树等表对四德正当附事观心也然观心释义起自山家妙得自心深符佛旨故法华衣座室三诫此经东方表常等言华严耘除爱草净名法喜为妻如是等文遍乎一代又何但佛经儒书亦尔如礼记孔子对鲁哀公云儒有忠信为甲胄(兜䥐也)礼义为干橹(小盾大盾也)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处其自立有如此者又荀卿子云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夫水似德其流下也卑下倨揖必循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似道其赴万仞之谷不惧似勇至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绰约微达似察发源必东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以善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知儒以五常为治国立身之要造次颠沛不可暂忘故历事常念也而况大雄垂教意在达本识心故一家所明宗承有地他人不受归过谁欤。

  同闻二初例前略示。

  九佛等者并释迦为九释迦是化主余八是听众。

  二就同下分经广释也。

  比丘当初者又同闻属通序以五十一众俱是别序故且以比丘为同闻耳。

  与佛同者以三藏佛果断惑与罗汉齐故七事皆同所以小乘名五比丘及佛为六罗汉也此则佛与比丘皆是阿难所指也。

  律仪戒即五篇七聚也涅槃道即三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也有余脱谓结惑虽除苦依身在名有余解脱也。

  次通教中以通对藏而名同别也。

  摩诃衍此云大乘包含曰大运载名乘三人共修即空三十七道也隘路者譬如隘路不容二人并行此斥藏教三乘异学也。

  次别教七义永异两教。

  尊特身者即登地菩萨所见故即他受用身也。

  时处等七者文误应云时处之二。

  前两(至)者乎者别人但见是发菩提心等处真俗合一之时而前两教二乘永绝其分且约世间时处是可见法故以盲人譬之烛如别教无目喻无法眼之机故虽现大事于小无益。

  戒等者谓梵网戒九种大禅定心次第见历别道次第解脱。

  于前下以此五不可以眼见故故约聋斥之乐如别教聋喻小机对小谈大终成无益即华严座席如聋若哑之流也。

  尚下举胜况劣也二教果头但除正习初地比丘已破无明故不与共。

  次圆中佛之七一者谓三观融即时四德唯心处事理不二戒首楞严定心圆不次第见无作道品不思议解脱也。

  示比丘像者即应以比丘身得度者而现比丘身也。

  不与前三佛共者若约别教证道同圆即七一皆共今约始终教道也。

  皆是大权者本住楞严迹为前三教比丘也此约权人结示。

  及开显竟者设有实行已经此会开权咸显佛性故经家结集安序之时七义皆圆此约实行结示。

  翻大多胜者梵语多含故摩诃一名含此三义。

  天王下约教别释初藏教义犹是论文但有小异下三即疏主准论义推也所言小异者论云数至五千故名多今云通四围陀等即外解围陀内通三藏也彼约人数为多今以遍解为多约人则数局一经约解则义通诸教论云九十六今云九十五然九十六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余皆邪耳故论二十五又云九十六中实者是佛论解大品正明通义故三藏佛道亦斥为邪故言胜九十六道今文约教正明藏义故言胜九十五也。

  四围陀者一赞颂二祭祀三歌咏四禳灾一围陀有三十二万偈合一百二十八万偈一千七百卷即外道典籍也。

  贤圣等者谓三藏七贤七圣恭敬体法比丘也。

  通达㭊体者内修体法外达㭊法胜兼劣也。

  学无学者前两教佛亦属无学也。

  大小者小即藏教大即通别出过两教二乘也。

  七种方便者人天及两教二乘为四并三教菩萨为七此七皆为圆教作方便故通名方便。

  权实法门者前三为权圆教为实见佛性人名毕定众。

  大权下例前结示也应例前云今言大者皆是大权及开显竟也。

  比丘下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也。

  不仰等者论第四云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问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下口食耶答言不乃至问四维口食耶答言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云何下口食答曰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殖树等不净活命者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电电霹雳不净活命是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小术不正如是等不净活命者名四维口食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言不维者四方曰方四隅曰维维即不正义谓小术求利也。

  次第行乞者依律次第许至七家乃止。

  戒禁下约三学明破恶义即戒破身口恶定破散意恶慧破烦恼恶身三口四故曰七支禅定如锁散心如猿故普贤观云心如猿猴也。

  怖无常等者此明慧也此即三藏菩萨不断惑故言伏耳今指三乘通名比丘故得引用大论云此菩萨虽有上妙五欲不生贪着以有无常等观故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王欲罚之语言若得无脂羊当赦汝罪大臣有智系一羊养以水草日日三时以狼怖之羊虽得养肥而无脂菩萨亦尔见无常空狼令结使脂消而功德身肥此以无常观慧破恶也故论云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也烦毒者苦也魔好生死彼求出离违其好故所以烦毒论云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体达下明通义然下三教直就观慧以明三义所以然者戒定事境与藏无殊但内解不同境随解转故有四教之别世有学大者篾小事相一何谬哉。

  非仰等者通人体达所离四邪能离乞食俱如幻化依正皆空对境观察名为乞食观慧不息名为活命故云以资慧命也。

  知恶等者所破惑空名恶非恶能观智空名无知者不得怖喜者在家令魔喜出家令魔怖故道俗是能怖喜人。

  无怖喜者者谓魔是所怖喜人也若存能所犹在魔境今了俱空真怖魔也。

  历次第等者别人初即知中道为显中故十住证真十行证俗十向修中初地方显求中道法喜之食故名乞食。

  五住者合三界见为一开三界思为三即四住无明是第五住尘沙障事置而不论十住破见思行向破尘沙登地破无明故云次第。

  以烦下约破四魔以明怖义惑能润业惑破业倾故云以烦恼怖故业怖也业能招果业谢果亡故云业怖故阴怖也因灭果亡不生三界故云阴怖故天魔怖也此亦为成次第义故相由而说圆义可知。

  准诸下例明众义。

  和合名众者柔忍故和义让故合故论第四云僧伽秦言众多比丘和合是名僧伽也释论下正引论文也论云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真实僧云何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名无羞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名哑羊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名真实僧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今文移其次第者欲指有羞真实为后二便故羯磨此云业如俗之四民各有其业僧以说戒等事为业故。

  百一者此乃总标非定如数故四分律明羯磨则百八十四法若依十诵则定有百一故彼律云波离问佛羯磨有几佛言百一又问几白几羯磨答单白二十四白二四十七白四三十故成百一也。

  燸等下三教俱以内凡为有羞通云干慧相带而来正取性地。

  教教有之者应展转相望明之乃至别教贤圣不达止作法界还名破戒仁王云唯佛一人具净戒余皆污戒不能断决圆法还名哑羊故下经云如是诤论是佛境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既云佛境界故亦非偏教菩萨所知也圆教即以失意起著者为二僧。

  发起等者如诸比丘哀泣请住发起谈常之教也。

  影响者此土他方法身大士内秘大行外现小乘利生益物辅弼法身如影随形如响答声也。

  当机者谓闻法得益如诸比丘闻说三点舍小入大等是也。

  四结缘者谓过现缘浅虽闻不解但作未来悟道由渐此但约藏通二僧得作此说别教真实证道同圆非所议也。

  合而明之者前以四人为众今兹四意复是众义也。

  注云云者一往从胜而谈且约后之二僧明四众也二往而说破戒哑羊俱得论四如六群比丘本六方佛而为初犯发起毗尼发起既然影响可例又如下经逸多长者造逆出家值佛悟道即当机也结缘可知又此四众岂唯比丘五十二众众众皆有请权召实思之易见。

  数中或但人者但数人为数世间义也。

  数人法空者数人为数则十六知见空数法为数则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空此藏通也。

  或数法门者谓出假化物四教四门门门四悉被乎十界此数法门为数即别义。

  或数实相者如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等又空假中三一互融成九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尚无一岂有九三此数实相为数即圆义也皆言或者不定之辞显数法是一而所解不同此则数是因缘生法而观有即空即假即中异耳。

  威仪中慈恩法华疏云周旋曰围坐遍曰绕今家释义乃云行仪曰绕但古来罥绕行绕字皆从糸故致释义不同今表机动行绕义强。

  威仪者左传云有威而可畏有仪而可则。

  或以下次第对人天及四教可解。

  满表圆常者即妙觉究竟圆常也等觉已降分常而已变易未尽仍是无常仁王明十四忍忍因也即合三十心为三开十地为十并等觉成十四此如十四日月妙觉即十五日月又一期化他圆满亦如满月故十五日自他俱表。

  临机者说文云临尊适卑也应尊机卑临义明矣。

  不待不过者待则机生未熟过则机熟不化今显机熟即化故云不待不过水清月现岂有前后问若尔何故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待机熟耶答机缘宜尔佛实不待。

  神力为本者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理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斯则法身遍应名曰神力。

  令悟等者对事明理还属于事以待对故今于事迹悟了本理所以双非悟约分真亦通三即。

  空慧为本者义兼两教下之二句分对别圆。

  感应中以无二等者即净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

  叹令崇仰等即叙意也。

  允同等者允信也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三世诸佛皆从道中来故释迦允同令物尊仰也。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故以敬仰释成父义如来生我法身如世间父传体相续故云是为世父也田以能生为义应供生我善业使我解脱生死如世君主能生我官禄使我出离贫贱故云是为世主也正遍知破我结惑生我般若如世师傅发我童蒙生我世智故云是为世师也总而言之只是令入三德秘藏耳父生法身君令解脱师发般若虽寄事显义实三一互融。

  无宗仰者无师也。

  云云者由此世尊叹三号而告灭具主亲师义故下哀叹中大众作丧主亲师譬以请佛住文义符合其若此也故注云云。

  向三是自己之号故属内四等是化他之行故属外也。

  本父君师等者谓此会机缘皆是本时结缘为作君父师中间调熟今日度脱皆由此三也此经在法华之后故得明久远义下迦叶问云何得长寿即问法华久远之寿也佛赞迦叶我初成正觉河沙菩萨来问是义与汝无异者亦指久远初成也故今经望法华迹门则一同二异一今知远本异二今施权教异而显实一义是同若望本门二同一异。

  四等者亦名四无量无量从境四等从心前境非一故为无量在境虽多我心常一故名为等。

  今当等者今用四等填本誓故誓即二愿拔苦二愿与乐也四等之心不出拔与悲以拔苦慈能与乐喜则庆他得乐舍则离其爱憎后之二心成前拔与耳。

  结三号者谓父作子归依君作臣归依师作资归依也。

  结四等者如来四心为众生所依如世舍宅智能断疑慈故许问。

  前疑者即哀叹品中因大众请住然后如来酬答也。

  经云复次比丘若有疑惑今皆当问若空不空乃至云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此皆涅槃已前之疑故曰前疑。

  必听后问者听平声许也后问即长寿品中迦叶三十四问也。

  教道下演广也畅通也因迦叶问乃以一十四品具答广演通畅其义此乃随问而施也。

  弃伪获真等者即哀叹劝断疑文后佛即劝离昔小乘之伪修大乘之真故经云汝今遇此佛法宝城不应取此虚伪之物然后为说三德秘藏举新伊天目为喻令彼悟解即是获真设教即施章也断疑兴问既与施章义合则知声召为施章序也。

  次光召则序于行章动召则序于义章用章只是前三功用故无属对。

  大觉是正遍知者觉知义一故。

  即主即父者智解既发必生善业必显法身以三德体同故。

  大觉是后号者即佛陀翻觉也此经下文释十号为十一句与本业璎珞经稍同故彼经云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中尊大论第三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号今依经为正故云大觉是后号也叹中则叹初三号告中乃告最后号初必兼后后必兼前故云其意则遍。

  节节明四义者节节即声召六段文也且约叹告明四教者如前君父师三允同诸佛能生善业生其智解等皆可论四教义谓佛有权实业分界内外智约空假中然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得意旨岂假累书。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