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卍新续藏第 33 册 No. 0632 法华经指掌疏事义

  No. 632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事义

  △悬示

  勿轻闲然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注云。闲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见论语上。

  挂一漏十

  语见普陀新志。盖言其所取者少。而所遗者多也。

  杵臼绳箕共说象身之似

  涅槃经第三十二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唤众盲。各各问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释曰。彼经以王喻如来。臣喻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今经义可例思。

  鹄雪贝稻孰明色乳之真

  涅槃经第十四云。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也。答言犹稻米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鹄。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得常乐我净。今疏取之。以喻诸家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径庭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注云。径庭者。言相去之远也。见庄子逍遥游。

  缄口

  家语云。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见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天机不密。四时何行。地机不密。万物何生。人机不密。百事何成。注云。缄封也。

  柯柄有法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注云。柯斧柄也。则法也。言伐柯而有斧。则不过即此旧斧之柯。而得其新柯之法也。见豳风伐柯章。

  如亲恃怙

  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注云。怙者依也。恃者赖也。言无父无母者。何所依赖。见小雅蓼莪章。

  蚁步蠡量

  莲池大师云。蚁山风水。难易攸分。意以余门修行。如蚁子登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汉东方朔传云。以蠡测海。荀子云。言所见之浅也。字典云。蠡。怜题切。音黎。瓠瓢也。

  王道坦坦千古同规

  会玄记云。王者贯三才。主万物。无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广也。既平且广。千古之下。孰不同规。

  宅中宝藏

  涅槃经第二十七云。譬如贫人。家有宝藏。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方便令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

  尘里经卷

  华严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见第五十一卷。

  谁肯轻许连城

  赵有卞和之璧。秦昭王欲以十二连城贸之。赵遣相如送之。视秦王独有爱璧之心。而无割城之意。乃诈曰。璧有瑕。请示之。王授璧与相如。相如倚柱而立。怒发冲冠曰。臣闻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况大国乎。王若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王恐碎璧。使归赵。后贤诗曰。卞璧无瑕耀日辉。秦王虽爱不输机。可怜又入相如手。一阵清风满路归。见史记。并列国志。

  有水尽皆朝宗

  夏书禹贡篇云。江汉朝宗于海。注云。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朝宗。诸侯见天子之名也。江汉合流于荆。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壅塞横决之患。虽未至海。而其势已奔趋于海。犹诸侯之朝宗于王也。

  鱼子庵罗

  弥陀疏钞云。鱼鳞虫也。其子多而成者少。庵罗。果名也。梵语庵罗。此云难分别。其果似桃似奈。生熟难分。其花多而结实少。故经云。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得果少。

  六心堕落

  弥陀疏钞演义云。舍利弗发菩萨心。已证别教六住。因帝释化作婆罗门。从其乞眼。舍利弗与之。婆罗门弃地践踏。由是退失大心。尘点劫来。堕声闻位。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唐无著文喜禅师。诣五台。华严寺前暂憩。遇一老翁。牵牛而至。问曰。子欲何往。无著曰。欲入金刚窟。不得其门。翁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着即随行五十余步。至其家。命坐。问曰。近自何来。着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曰。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着曰。或三百。或五百。着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着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见清凉新志。

  玉振金声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注云。金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言奏乐者。于其未作。先击钟以宣其始。俟其既阕。后鸣磬以收其终也。见孟下万章篇。

  云龙风虎

  周易干挂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孔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体注云。凡声同。必此唱彼和而相应。气同。必此施彼受而相求。又云。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云腾。虎是威猛之兽。故虎啸则风生。

  子期云丧。伯牙绝弦

  列子汤问篇云。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美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知。后子期死。伯牙终身不鼓。何也。盖无知音者也。

  因材而笃

  中庸云。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注云。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雷同

  礼记曲礼云。毋剿说。毋雷同。注云。毋剿袭乎成说。毋附和乎人言。此恐随人是非。无定见也。

  梵音楚夏不同

  幼学云。楚有三。曰东楚。南楚。西楚。自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始名鄂渚。汉曰江夏。吴都此曰武昌。即今湖广省是也。夏者华夏也。又曰中州。中原。周自成王营洛。至平王东迁。始居于此。秦曰三川。汉曰洛阳。唐曰东都。宋曰西京。即今河南省是也。不同者。谓楚夏言音。轻重呼召不同。西域梵音类此。盖以中天类中夏。余四类三楚。故云尔也。

  此方圣教称经

  此方圣教。即孔子之教也。称经者。如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修多罗乃西域圣教。故亦译为经。见华严悬谈。

  甲顺乙违

  谓诸家判教。彼此不同。如甲之与乙。若从此则违彼。顺彼则违此也。

  惟七十五

  三藏法数云。小乘教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是也。俱舍颂曰。色法十一心法一。四十六种心所法。一十四种不相应。三种无为七十五。

  初地即为八

  楞伽经第四云。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注云。顿教不立阶级。故许互为。末言无所有何次者。谓一切俱遣。何论次第。

  净名默住

  维摩经云。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担麻弃金

  昔有二人。入山兴业。各担麻一担。偶于中路见无数布帛。一智者云。吾弃麻担布帛。一愚者云。吾担来路远。只是担麻。前行不远。又见白银。智者弃布帛担银。愚者依旧担麻。前行又见黄金。智者弃银担金。愚者依旧只是担麻。自负所见。不肯从人者。大率如是。见弥陀演义。

  华严食金刚喻

  华严经第五十二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自暴自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者。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者。见离娄篇。

  快见后身

  观佛三昧海经第六云。舍卫城中。须达长者家。有一老母。不欲见佛。佛在其前。以扇自障。佛令其扇如镜。无所障碍。四方上下。总皆是佛。以手覆面。十指皆化为佛。老母不信。佛令罗云度之。罗云化作转轮圣王。至长者家。宣扬妙法。老母闻已。心生欢喜。遂诣佛所。出家受具。获得果证。波斯匿王白佛言。此母宿有何罪。生卑贱处。复何福庆。今值世尊。佛言。过去有佛。名宝盖灯王。佛灭度后。像法之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有子。名曰快见。欲求出家。王即听许。山中有一比丘。受为弟子。谤师空无智慧。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黎。智慧辩才。愿生生为我知识。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堕无间狱。尔时和尚者。今我身是。阿阇黎者。今罗云是。快见比丘者。今老母是。

  △弘传序

  慈照之颂

  颂曰。南山大师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䭾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祥迈老人所加

  元道者山。云峰寺。如意野老祥迈者。太原人也。内穷三藏。外核九流。曾与道士丘处机等。辩论真伪。于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焚经。道经皆毁。由是佛日重辉。曾着辩伪录五卷。入藏流通。详见本录序。

  关中记

  汉都长安。东有函谷关。南有荛关。武关。西有散关。北萧关。居四关之中。故名关中。见正字通。记。志书也。

  僧祐律师

  师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建业。依定林寺法达法师祝法。年满受具。执操坚明。受业于法颖律师。精严毗尼。齐文宣王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试简五众。宣讲十诵。更伸受戒之法。年衰脚疾。敕乘舆入内宫。为六宫受戒。梁临川王。南平王等。并崇其戒范。天监十七年。示寂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撰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皆行于世。详见高僧传十一卷。

  操觚读传则鸿儒服膺至梵僧称赞

  佛祖通载云。道宣律师。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年十五岁。依日严頵公受业。二十岁。依弘福智首律师进具。复依首师学律。性好禅那。期修正定。頵师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听未闲。持犯焉识。后徙居终南纻麻兰苦。制行事钞。师筑戒坛成。俄有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惟师一人也。觚竹简也。陆士衡文赋曰。或操觚以率尔。今称善作文者。谓之染翰操觚。

  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云。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也。此盖圣人之谦辞耳。见论语上。

  蛮夷猾夏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形有服。注云。猾乱。夏。明而大也。曾氏曰。中国文明之地。故曰华夏。四时之夏。亦取此义。劫人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理也。服。服其罪也。见书经舜典。

  震乃东方之卦

  周易系辞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曰干。西北。二曰坎。正北。三曰艮。东北。四曰震。正东。五曰巽。东南。六曰离。正南。七曰坤。西南。八曰充。正西。

  载亦年也

  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盖载取物终更始之义。岁以星一岁而周。祀以祭一岁而遍。年以禾一岁而熟。四者名异而实同也。

  东方属青

  东方。其行木。其色青。其常仁。其味酸。其藏肝。四德曰元。于时为春。发窍于眼。又黄帝素问云。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眼。其味酸。其音角。

  邵平种瓜

  邵平。秦东陵侯也。秦灭。平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故世谓之东陵瓜。一云青门瓜。后贤咏诗曰。汉王提剑灭孤秦。亡国诸侯尽是臣。惟有东陵能守节。甘作青门种瓜人。见汉史。并故事书。

  禹贡雍州之域

  禹贡。夏书篇名。雍州。九州之一。书云。黑水西河惟雍州。注云。雍州之域。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谓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九州。谓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是也。

  五胡乱华

  前赵刘渊。都平阳。后赵石勒。都襄阳。前秦符坚。后秦姚苌。皆都。长安。前燕。慕容㒞。据邺。见鉴书。及东西晋。

  梓里

  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注云。梓桑二木名。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子孙守之。必应恭敬。见小雅小弁章。今称梓里者。意指大师生处。以是父母植桑梓之地也。

  度人不减掬多

  四祖优波掬多尊者。吒利国人也。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见传灯录。

  焦芽败种跛鳖瘸驴

  维摩经迦叶自责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释云。败种者。已坏之种。不能发生。二乘灰身泯智。不能发生大乘善根。亦复如是。楞严经云。何谓圣智三相。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释云。跛谓足不能行。即瘸义也。言二乘智慧。但行于空。不能空有双行。故以为喻。焦芽跛鳖。未见出载。或是讲演者配对之词。再俟参考。

  未可以言貌观也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云。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者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见论语下。

  扣关击节

  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见宝训音义。

  蛇足

  史记。陈轸见楚使昭阳曰。人有遗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请画地为蛇。先成者为饮。一人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为足。其一人夺酒而饮曰。蛇无足。今为足。非蛇也。

  ?腮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郡之西界。其山高五千仞(八尺)。而有三级。其水流注于下。赤色鲤鱼。每于春暄之际。会此山下。逆水而上。若有分者。登过龙门。自有天火。烧尾脱鳞。驱雷驾电。兴云致雨。得化为龙。若登不过者。自有红朱点额。不得再登。?腮于龙门之下。见会玄记。

  文轨

  中庸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张居正注云子思意谓。当今天下。虽非文武之时。然其法制典章。世世遵守。无敢有异同者。试以三事言之。如车。造非一人。而其辙迹之广狭无不一。如字。写非一人。而其点画形象无不一。如礼。行非一人。而其亲疏贵贱次序无不一也。而况生今之世。岂可得而违背哉。

  服膺不忘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注云。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拳拳奉持之貌。服犹着也。膺胸也。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见中庸。

  抱石沉渊之流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不受。自投稠水而死。又让瞀光。光亦不受。乃负石自沉于庐水。见庄子让王篇。

  怖头失性之人

  楞严经第四卷。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筏城。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状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释云。以为魑魅等。自怖无头也。是人心狂者。迷失本性也。

  古经书亦然

  自古经书。以轴为卷。笔谈云。印板书籍。唐初尚未有。盖为之自冯道始耳。

  魏周焚毁

  元魏世祖。初即位时。遵太祖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司徒崔浩。尤不信佛。旁访国事。每以为怀。言佛法虚诞。为俗费害。黄老仙道。可以存心。后因盖吾反于杏城。帝乃西伐。时浩从焉。至长安。从官入僧室。见有弓矢。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吾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下诏曰。自王公以下。有私养沙门者。诛灭一门。时恭宗为太子。每上表陈谏。帝皆不许。浩又重谮。帝信其言。复下诏曰。一切荡除。所有图像胡经。皆击碎焚毁。沙门无论少长。悉坑之。周高祖安忍嫌郄。信任谶纬。偏以为心。自古相传。黑者得也。谓有黑相当得天下。所以衣物旗帜。并变为黑。祖初重佛法。下礼沙门。有道士张宾。谲诈罔上。私达其党。以黑释为国忌。黄老为国祥。帝纳其言。信道轻佛。时有僧卫元嵩。与宾唇齿相扇。惑动帝情。后召德僧名儒高道。三番集议。是非更广。莫简帝心。乃经五载。至建德三年。敕僧人道士。并令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则经亦因之废毁。二事详见广弘明集。

  济济多士

  诗曰。王国克生。维周之贞。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注云。贞干也。济济多貌。言文王之国。能生众多之士。则足以为国之干。而文王亦赖以为安矣。见大雅文王篇。

  辩逊天女

  华严经第二十九云。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佛子。彼善口女。从口一声。出于如是无量音声。

  △卷一之上

  民鲜能久矣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注云。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见中庸。

  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

  礼记王制篇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方氏曰。寄。言能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谓能仿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辨其言语之异也。

  私淑

  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注云。私犹窃也。淑善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见离娄篇。

  读古

  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亡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乃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扁曰。以臣之事观之。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精解云。餔糟粕者。岂知酒味。读古人之遗书者。岂知道味哉。见庄子天道篇。

  佛现十种神变度之

  所谓毒龙不害。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方取粳米。忉利取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还然。斧举不下。详见瑞应经。及诸律受戒犍度中。

  止耆婆之车

  报恩经第六云。目连以弟子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否。诸天以着乐深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问曰。有弟子病。当云何治。耆婆曰。惟以断食为本。

  焚得胜之殿

  帝释与修罗战胜。因造得胜殿。庄严奇丽。目连往看。诸天婇女。皆隐避不出。目连念帝释着乐。不修道本。乃以神通焚烧其殿。仍为帝释说无常苦空等法。帝释欢喜。后殿俨然。无灰烟色。见法华文句。

  摄调达而归正法

  五分律第二十五云。尔时调达。自立五法。将五百新学比丘。和合布萨。时舍利弗。目犍连。往诣彼众。调达便言。善来。可就此坐。汝等先是沙门瞿昙第一弟子。今复为吾作第一弟子。不亦善乎。舍利目连。默然不答。调达谓受其语。即效佛常法。告言。汝为众说法。吾背小痛。当自消息。便四揲僧伽黎右胁而卧。不系念故。须臾眠熟。转左胁卧。鼾声骇人。时目犍连现种种神变。舍利弗说种种妙法。五百比丘。见闻是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取释种以藏梵天

  波斯匿王太子。名流离。因戏坐佛座。被毁结怨。后欲兴师往伐释种。目连白佛言。流离往伐释种。我欲移其四部令掷他方。佛言。汝有智德。终不能安。目连意终不已。遂取知识四五千人。尽着钵中。举置梵天。军兵去后。目连白佛。承佛神力。救得四五千人。佛言。汝往看之。目连下钵。人皆已死。详见圆觉疏钞。

  见佛负堕

  如来纪略云。侵爪梵志竖义。与佛约云。我义若堕。当自斩首。佛言。汝以何为宗。曰一切不受。佛问曰。受是见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忽省。乃叹曰。我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是义一切不知。惟佛菩萨。知我义堕。我当斩首谢佛。回至佛所。白言。世尊。我义两处负堕。今斩首谢佛。佛言。我法之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投佛出家。证罗汉果。

  不看婆罗门六日

  佛言。罗云过去世时。曾作国王。时有仙人。来语王言。王法治贼。当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仙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用王水及杨枝。王言。我以水及杨枝。施及一切。何罪之有。仙言。王虽如此。我心疑悔。终不除也。王言。若必欲尔。少停。待我入还。王入宫中。六日不出。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因自思惟。王正以此治我。王过六日出。辞谢仙人曰。我便相忘。莫见咎也。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苦。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详见大智度论十七卷。

  若干

  礼记曲礼曰。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注云。若如也。未定之辞。数始于一而成于十。干字从一从十。故言若干。谓或如一。或如十。凡数之未定者。皆可言之。

  阿难代陈三请

  尔时世尊。在尼拘律园。摩诃波阇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人。俱诣佛所。头面礼足。白言。世尊。愿听女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佛言。且止。瞿昙弥。莫作是语。未欲令女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佛还舍卫国。摩诃波阇波提等。自共剃发。披袈裟。往祇桓门外立。步涉脚破。涕泣流泪。阿难见已。问知其故。即往白佛。善哉世尊。愿听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戒。佛告阿难。且止。莫欲令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戒。何以故。若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戒。则令佛法不久。阿难白佛。若使女人出家受戒。乃至能得阿罗汉果否。佛言能得。若能得果。愿佛听许。佛告阿难。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详见四分律藏第四十八卷。

  位不退等

  台宗云。惑有三种。谓见思。尘沙。无明。若破见思。证空寂理。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故。若断尘沙。能行化道。名行不退。永不失菩萨之行故。若破无明。亲证法性。名念不退。永不失中道正念故。

  庭列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注云。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见论语上。

  弥陀色变发起

  大弥陀经云。世尊一日。容颜异常。阿难问言。我从侍佛。未曾获睹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念未来诸佛。故致然耶。释曰。此世尊色变。阿难请问事也。由此如来赞问为说。是为一经发起。

  楞严堕淫发起

  楞严经云。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释曰。此阿难误堕淫室事也。由此如来。顶光化佛说咒。文殊将咒往护。阿难归来。哀求妙定。如来为之次第开示。故为发起也。

  愤愤悱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见论语上。

  万派朝宗

  如前有水尽皆朝宗中引。

  群星拱北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注云。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见论语上。

  簧鼓之仪

  诗小雅鹿鸣篇云。我有嘉宾。鼓琴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注云。簧者。笙中之簧也。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女娲氏作。簧。即笙中金鍱也。盖笙竽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鍱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鼓簧也。今弥勒示同不知。鼓动文殊以启说法之端。有类乎此。

  困心横虑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注云。恒常也。犹言大率也。横不顺也。作奋起也。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不能谨其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心横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也。见孟下告子篇。

  杜视听于嘉会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乃至富楼那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相好。乃至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清凉序云。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盖上德即是上首。杜塞也。在眼曰视。在耳曰听。嘉会即指逝林。言如来于逝多林中。入师子颦申三昧。显现菩萨不可思议境界。声闻在座。如盲如聋。故云杜视听也。

  善友入海即求此也

  报恩经云。过去世时。有一国王。名摩诃罗阇。有二子。长名善友。次名恶友。善友太子。父母爱念。一日出游。见众苦恼。白父给济。未久之间。库藏中物。三分用二。善友不忍倾竭父母库藏。遂入大海。乞得龙王左耳中如意摩尼宝珠。随意雨宝。及诸一切所须之物。给济众生。无所乏少。此约义略引。详如彼经。

  观妻妾如画瓶

  出曜经云。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有知识道人往来其家。其妇白道人言。我夫性多淫欲。恐不自济。道人曰。汝夫若近汝时。便告之曰。须陀洹法。理应尔耶。后果如言告之。其夫甚怀惭愧。自此永息欲事。妇问何故永息欲事。其夫遂彩画好瓶。内盛粪秽。牢盖其口。令妇抱此。如我无异。妇依其语。抱瓶不离。其夫将瓶打破曰。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有三十六物。垢秽不净。有何可贪耶。

  曾子启衾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注云。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见论语上。

  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云。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见论语下。

  比干剖腹

  比干。纣叔父也。纣得苏氏女。名妲姬。甚宠爱之。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形。相逐其间。作长夜宫。一百一十日为一昼。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台。七年乃成。虐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谏。不从。遂剖心而死。见宝训笔说。

  率土之境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注云。溥与普同。遍也。率循也。濵涯也。言普天之下。莫非王之土也。率土之濵而居者。莫非王之臣也。详见小雅北山章。

  视天下如敝屣

  孟子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注云。屣草履也。敝破坏也。甚言其视天下轻也。见孟下尽心篇。

  忘身及亲

  孔子答樊迟辨惑问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云。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见论语下。

  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见孟下尽心篇。

  饭糗茹草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注云。饭食也。糗干糒也。茹亦食也。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也。见孟下尽心篇。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比兴不同

  诗经体注云。比者喻也。单说此物不易晓。故取彼一。件物。对此一件物以比之。使人即彼而识此也。兴者起也。欲有所咏。先言他物以起其词也。

  瓶泻不遗

  禅林宝训云。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如一器水传于一器。始堪克绍洪规。

  惺惺寂寂

  永嘉集云。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释云。智周鉴而常静。用繁兴以恒如。是曰惺惺寂寂。若无记寂寂。则堕昏住。故非也。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是曰寂寂惺惺。若乱想惺惺。则堕缘虑。故非也。

  空生晏坐帝释散花

  弥陀演义云。空生晏坐石室中。帝释于空中散花供养。空生曰。散花者谁。曰天帝释也。曰何所为也。曰以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我本无说。帝释曰。我亦无闻。无说无闻。乃真说真闻也。

  地狱蒙光顿超十地之阶

  华严经第四十八卷。佛告宝手菩萨言。佛子。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名光明普照王。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众生种种业行。种种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发声。广为说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果。

  草系鹅珠

  昔有比丘。被贼劫夺。贼恐控告聚落。其中一人。知比丘护生。遂以生草系之。比丘恐伤草命。故不敢动。后有国王畋猎。见而问之。比丘具告所以。王为比丘解草而去。见大庄严论第三卷。

  昔有乞食比丘。到珠师舍。正逢彼匠为王穿珠。见比丘来。欢喜持钵。入家取食。有鹅吞珠。比丘见之。恐伤鹅命。因此不言。珠师见其珠少。疑比丘盗。遂拷打之。触处血流。鹅来啮血。其人恚怒。以杖击鹅而死。比丘见已。遂以实对。其人剖鹅得珠。惭愧谢罪。见大庄严论第十一卷。

  仰弥高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注云。喟叹声。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见论语上。

  宽猛相济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丸)苻(蒲)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紏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见左传。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注云。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见论语下。

  是父是子

  海云禅师。年十八岁。太师国王。领兵取岚城。四众逃散。师侍中观如故。时有清乐元帅史公。义州元帅李公。见师气宇非常。问曰。尔何人也。师曰。沙门。史曰。食肉否。师曰。何肉。史曰。人肉。师曰。人非兽也。虎豹尚不相食。而况人乎。史曰。兵刃之下。尔亦能不伤乎。师曰。必仗其外护者。公喜甚。李曰。尔既为僧。禅耶教耶。师曰。禅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李曰。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二俱不住。二帅见师。无所畏惧。应对不凡。即与往见中观。闻中观教诲谆谆。喜而赞曰。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详见佛祖通载第三十二卷。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篇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憨山大师注云。至人神人圣人。只是一个圣人。不必作三样看。又云。庄子立言本意。谓古今世人。但认一个血肉之躯。为我所累。故汲汲求功求名。苦了一生。曾无一息之逍遥快活。惟圣人忘我忘功忘名。超脱生死而游大道之乡。故得广大逍遥自在。快乐无穷。

  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不焉。注云。易子而教者。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也。见孟子离娄篇。

  若合符节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注云。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信也。见孟下离娄篇。

  以斯道觉斯民

  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见孟下万章篇。

  波罗奢伽华

  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则赤色。日没之时则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见名义集。

  父作子述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注云。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见中庸。

  △卷一之下

  申申夭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注云。燕居。闲暇无事之时。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见论语上。

  急先务也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注云。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仁者固无不爱。然常急于亲贤。见孟下尽心篇。

  声名洋溢

  中庸云。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画地自限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注云。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见论语上。

  予欲无言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云。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见论语下。

  罔象得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旋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黄帝曰。异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见庄子天地篇。

  予盾

  予枪也。盾护身牌也。昔人以二物双卖。各叹其胜。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入于不入。即无其辞。以况自语相违也。见永嘉集。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从乞手足耳鼻。乃至衣服饮食。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详见维摩诘经卷中。

  犹豫

  犹豫二兽名。性多疑。闻人声辄登木。久之无人乃下须臾复登。凡人临事迟疑不决者。借此为喻。见字典。

  不屑之教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注云。多术言非一端。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见孟下告子篇。

  亏一篑而未为完山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注云。篑土笼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见论语上。

  及九仞而莫称全井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同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注云。八尺曰仞。言凿井虽深。然未及泉而止。犹为自弃其井也。见孟下尽心篇。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如前若合符节中引。注云。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也。见孟下离娄篇。

  继周百世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见论语上。

  巽与法语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莫如之何也已矣。注云。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悦。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见论语上。

  顽石点头

  竺道生至长安。见法显所译泥洹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曰。阿阐提人。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此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皆当成佛。众谓邪说背经。依律当摈。生对众誓曰。若我所说契佛心者。愿舍报日。踞师子座。于是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后闻重译涅槃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尉喜不胜。

  纶音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注云纶绶也。綍引棺大索也。出礼记缁衣篇。

  黄流不注瓦缶

  诗云。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礼禄攸降(呼攻反)。注云。瑟缜密貌。玉瓒。圭瓒也。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而朱其中也。黄流。郁鬯也。酿秬黍为酒。筑郁金煮而和之。使芬芳条鬯。以瓒酌而裸之也。攸所。降下也。言瑟然之玉瓒。则必有黄流在其中。岂弟之君子。则必有福禄下其躬。明宝器不荐于亵味。而黄流不注于瓦缶。则知盛德必享于禄寿。而福泽不降于淫人矣。见大雅文王篇。

  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见论语下。

  传国之玺

  蔡邕断独。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古者尊卑共之。秦始皇得蓝田之玉。命其相李斯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自此专名王之印也。汉高祖入咸阳。得秦玺。世世相授。号曰传国玺。见幼学须知。

  可㜶宝镜

  弥陀演义云。王度。将宝镜悬树。树即为雷所击。大蛇死于树下。复以镜照一女子。女子即乞藏镜。愿得一醉而死。醉后乃一死狐。

  节棁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注云。藏文仲。鲁大夫。居藏也。蔡大龟也。节。柱头斗栱也。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也。盖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棁也。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謟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见论语上。

  举一隅可以三隅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而知三也。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见论语上。

  仲尼浮海之叹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注云。桴筏也。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见论语上。

  宪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注云。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见中庸。

  同如匏瓜

  夫子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注云。匏瓠也。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人则不如是。见论语下。

  欲度阿蓝迦蓝郁头蓝弗不得

  四分律第三十二卷。尔时世尊。受梵王请已。复作是念。我今当先与谁说法。即念阿蓝迦蓝。垢薄利根。聪明有智。我今宁可先与说法。念已。复更智生。今阿蓝迦蓝。死已七日。复念郁头蓝弗。郁头蓝弗。昨日命终。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闻。若其闻者。速得解脱。

  △卷二之上

  记莂

  大藏音义云。记莂者。谓授与将来成佛之记。劫国庄严名号之别也。

  无何有之乡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篇。

  率由旧章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注云。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见孟下离娄篇。

  不宝金玉而宝善人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政于寡君。使寡君无亡先王之业。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说也。何宝焉。见楚语及古文。

  干蛊

  易云。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注云。干如木之干。枝叶之所附而立者也。蛊者。前人已坏之绪。故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干之。则肴治而振起矣。见周易蛊卦。

  王老师儿孙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云。师行脚时。到南泉。一日临斋。捧钵向南泉位坐。南泉来见。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师云。威音那畔。泉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师下去。

  任重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见论语上。

  紫标黄榜

  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王。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挂一紫标。如此十余间。武帝见之。计钱三亿余万。萧综作钱愚论讥之。见梁史。并故事书。

  铜陵金谷

  汉文帝椒房之亲。邓通。有相者相曰。当饿死。帝曰。能富通者朕。遂赐通蜀道铜山。铸钱布满天下。其后遭事。逃避人家。终饿而死。见纲鉴。并西汉书。金谷者。石崇之园名也。石崇晋时人。尝与王恺斗富。恺以珊瑚高二尺许者示崇。崇以铁如意击碎。遂取高三四尺者六七株以与之。见晋史。并故事书。

  返魂香

  汉延和元年。西胡月氏国。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色如桑椹。至始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大半。帝取香焚之。其死未经三日者皆活。香气三月不灭。香出聚窟洲。人鸟山。其树如枫。香闻数里。名返魂树。详见拾遗传。

  涂毒鼓

  广志云。鸩鸟者。大如鹞子。颈长八寸。毛紫绿色。遍身是毒。以蛇蝮为食。雄名晖。雌名阴。毛羽沥酒。沾唇即死。用犀牛角解之。昔王莽酒酖平王是也。腾空日月失色。落地草木皆枯。人见之眼瞎生疮。值影者气绝身亡。用血涂于鼓上。闻其声者必死。须返魂香方可解除。故天童云。十分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涂毒鼓。

  无恙

  战国䇿云。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也。民亦无恙也。王亦无恙也。注云。恙忧也。又噬虫。能食人心。古者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故相问劳曰。无恙乎。今俗问人之病为贵恙。非也。

  老厌龙钟

  字典云。龙钟竹名。产罗浮山。丹铅录云。龙钟似竹。摇曳不自持也。人老如之。故以为喻。善导大师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既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注云。小则吮痈䑛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见论语下。

  先难后获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云。获得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此仁者之心也。见论语上。

  不必胶柱

  或曰。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调琴。有诸。曰有之。曰圣君少而庸君多。如独守仲尼之道是也。曰圣人之法。未尝不关盛衰焉。见杨子法言先知篇。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见论语下。

  乞余不足又顾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其妻归。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直解云。孟子见当时求富贵者之可耻。乃托齐人以形状之。详见孟子下离娄篇。

  放利而行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注云。放依也。多怨者。谓多取怨也。见论语上。

  人异禽兽几希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注云。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正也。见孟下。离娄篇。

  距杨墨放淫辞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乃至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注云。闲。卫也。放。驱而远之也。作。起也。见孟上滕文公篇。

  涵淹卵育

  韩文公驱鳄鱼文云。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注云。涵淹潜伏也。卵育生息也。

  △卷二之下

  整心虑趣菩提

  裴休丞相圆觉序云。呜呼。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玄装西征

  名义集云。玄装。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州陈仲弓之后。周游西域一十七秋。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京。敕弘福寺翻译经论七百余部。

  善财南询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所有方便。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行。乃至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辞退南行。向胜乐国。如是展转。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参礼五十三员真善知识。最后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详见华严经六十二至八十卷。

  魏康僧会

  憨四大师云。初僧会至长千。吴主孙权。命求舍利。期以七日。不应。展三七日。中夜犹不应。会稽首哀请曰。佛以慈悲为心。苟不应。则使此方众生。断灭佛种矣。于是痛举佛号三称。遍身毛孔。血汗迸洒。即听瓶中铿然有声。光烛天地。启之。则舍利宛在瓶中矣。见梦游集第二十五卷。

  亡羊之失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故。及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见列子说符篇。

  青囊见于愚妇

  华陀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也。其人妙手。世之罕有。曹操梦中。被梨树神剑砍之。后头痛不止。召华陀治。以麻肺汤破脑之言。操疑其奸。拏下狱中。狱卒待陀甚善。陀感其恩。乃告曰。我今死于非命。有青囊书未传于世。深感汝恩。无可以报。我修一书。汝遣人送于我家。取此书来。付与汝以继吾。神效也。狱卒曰。我若得此书。弃了此役。医治天下。以全先生之德也。陀即修书付狱卒曰。吾临来时。将书与妻藏之矣。狱卒辞陀至其家。问陀妻取之。狱卒回家。令妻藏之。旬日之后。操病越加沉重。华陀死于狱中。狱卒却役回家。问妇要书。妇曰。吾已烧矣。夫问其故。妻曰。纵然学得。与华陀一般。只落得死于狱中。吾故毁之。因此青囊书不传于世。见三国志。

  请益则起更端则起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注云。请益者。再问未尽之蕴。起。所以致敬也。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吕氏曰。问更端。则起而对者。因事有所变。而起敬也。二事见礼记曲礼篇。

  楞伽被呵

  经云。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注云。修行得此者。谓通教利根。观空不空。知一心中。本具此三相也。能舍跛驴智慧者。谓超通教二乘所有空慧也。二乘体空智慧。但行于空。不能双行空有。故名为跛。见楞伽义疏卷一之中。

  净名受斥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等。如是种种呵斥。详如维摩经中下二卷。

  异姓螟蛉

  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注云。螟蛉。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孔中。七日化为其子。故今人养异姓之子以为己子者。谓之螟蛉义子。见小雅小宛篇。

  法慧说十住

  华严经第十六卷。法慧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乃至第十灌顶住。

  金刚藏说十地

  华严经第三十四卷。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乃至第十法云地。

  九族之亲

  幼学云。九族。谓高。曾。祖。考。兄弟。子。孙。曾。玄。注云。父曰考。父之父曰祖。祖之父曰曾祖。祖之祖曰高祖。子之子曰孙。孙之子曰曾孙。孙之孙曰玄孙。一说外祖父。外祖母。妻父。妻母。姑子。姊妹子。女子。并己身。同族。

  习矣不察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注云。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见尽心篇。

  积弊不能顿除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注云。凡久废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坏也。积聚弊病。不可顿为革除。顿除反增弊也。见禅林宝训。

  循循善诱

  论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注云。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至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卷第三

  打鼓弄琵琶

  忠国师颂曰。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烹茶。云散天边月。春来树上花。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见华严纶贯。

  河伯井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见庄子秋水篇。

  心悦诚服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注云。赡足也。言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生母乳母之不同

  世教有八母。一妾生之子。谓父正室。曰嫡母。二父妾有子者。曰庶母。三庶子失母。父命他妾之无子者慈之。曰慈母。四自小乳哺。曰乳母。五抱养同宗。及三岁以下遗弃之子。曰养母。六父亡。母适他家。曰嫁母。七母亡。父再娶之。曰继母。八母有玷隙。被父离弃。曰出母。详见文公家礼。

  父不得而子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也。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注云咸丘蒙。孟子弟子也。语古语也。见孟下万章篇。

  佛意不受父礼

  佛始成道。度迦叶兄弟三人。有千比丘。游摩竭国。度萍沙王。将还本国。先遣优陀夷。告真净王。却后七日。当来入化。时王闻之。喜踊无量。即敕严驾。平治道路。洒扫烧香。以待如来。如来心念。今者父王。必当来迎。不可使尊重屈体。当现神足升虚而行。与人头齐。欲使王手接足而已。所以尔者。佛虽德尊。不欲使父母屈体故也。

  欲罢不能

  论语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注云。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

  稽首归命

  周礼。春官大祝。辩九拜之仪。一稽首。头至地也。二顿首。头叩地也。三空首。头至于手。所谓拜手也。四振动。战栗变动之拜也。五吉拜。先拜而后稽颡。六凶拜。先稽颡而后拜。七奇拜。谓一拜也。八褒(报)拜。再拜是也。九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抬也。弥陀疏钞云。归命。如波罗密例。倒语法也。归有二义。一者归投义。言世人至重者身命。举身命而归依。诚敬之至。无二心也。二者归元义。举身命而归依。总摄六根。还归一心也。

  蔽芾甘棠

  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注云。蔽芾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翦。翦其校叶也。伐。伐其条?也。伯。方伯也。茇。草舍也。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见国风召南甘棠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注云。诚谓真实无妄。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

  言近指远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注云。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为言近而指远也。见尽心篇。

  如来以神力合为一钵

  经云。如来尔时。将欲受彼商人之食。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皆悉持钵。我今当以何器而受斯食。作是念已。时四天王。持七宝钵。奉上如来。如来不受。时毗沙门天王。告余天王曰。昔有青身天王。将四石钵来与我等。复有一天来白我言。慎勿用此钵。宜应供养而作塔想。何以故。未来有佛。名释迦牟尼。当以此钵。奉上彼佛。欲施石钵。今正是时。时四天王持彼石钵。盛满天华。来诣佛所。白言世尊。惟愿如来。受我此钵。受商人食。尔时世尊。作是念佛。四大天王。以净信心而施我钵。然我不合受持四钵。若惟受一。余必嫌恨。我今总受四钵。受已次第相重。以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际分明。如来尔时。忆念过去。而说偈言。我昔以华盛满钵。奉施无量诸如来。是故今者四天王。施我坚牢清净钵。详见大庄严经第十卷。

  活泼泼的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注云。诗大雅旱麓篇。鸢鸱类。戾至也。察着也。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的。读者其致思焉。见中庸。

  言有宗事有君

  憨山大师。庄子逍遥游注云。庄子自云言有宗。事有君。即此便是立言之宗本也。但内篇无此语。或出外篇。惜未见耳。俟考。

  权拈黄叶

  华严经第二十卷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生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如来以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

  诲人不倦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云。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见论语上。

  △卷第四

  持地菩萨平地待佛

  楞严经第五卷云。持地菩萨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毗舍浮佛。现在世时。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着欲失通

  大智度论十九卷云。郁头蓝弗。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日日飞入王宫中食。其王夫人。依其国法。接足而礼。触足欲发失通。求车还山。更修五通。一心专志。后得定如初。生非想天。

  无足轩轾

  诗小雅六月章云。我车既安。如轾如轩。注云。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轾。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后汉马援传曰。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轩轻也。轾重也。此言为人无所轻重也。

  化行俗美

  诗云。肃肃免罝。椓之丁丁(音争)。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注云。罝罟也。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罝免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若此。故诗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而文王德化之盛。因可见矣。见国风周南。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注云。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见论语上。

  斥鷃笑大鹏

  庄子逍遥游云。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旋风)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斥泽小鸟)笑之曰。且彼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普贤长男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偈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造次颠沛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云。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见论语上。

  时雨之化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注云。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殖。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见孟下尽心篇。

  踧踖与与

  论语上乡党篇云。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注云。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舜犬吠尧

  张商英护法论云。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舜犬之谓也。舜家有犬。尧过其门而吠之。是犬也。非谓舜之善。而尧之不善也。以其所常见者舜。而未常见者尧也。见护法论。

  道听途说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注云。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见论语下。

  皆为筌蹄

  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沧桑之变

  麻姑谓方平曰。自接代以来。见东海三变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清浅。平曰。东海复扬尘耳。见类书篡要。

  九五之尊

  易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云。刚建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见周易乾卦。

  匹夫而为百世师

  潮洲韩文公庙碑记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仁民爱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注云。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见孟下尽心篇。

  凡有血气咸知尊亲

  如第一卷下。声名洋溢中引。

  足恭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云。足过也。左丘明。古之闻人也。谢氏曰。此之可耻。有甚于穿窬也。左丘明耻之。其所养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耻之。盖窃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学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见论语上。

  以忠自恕

  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注云。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言既能尽己之心。又能推己及人。则去道不远矣。施诸二句。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凡事如此。久之。不几进于道乎。

  心驰魏阙

  周礼。天官大宰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注云。象魏。阙也。韵会云。为二台于门外。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县法。谓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状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观之。因为之观。两观双植。中不为门。又宫门。寝门。冢门。皆可名阙。

  稂莠贻害嘉禾

  诗云。不稂(音郎)不莠(音酉)。去其螟螣(音特)。及其蟊(音谋)贼。无害我田稚。注云。稂。童梁。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皆害苗之虫也。稚幼禾也。言其苗既盛矣。又必去此四虫。然后可以无害田中之禾矣。见小雅大田章。

  △卷第五

  苞苴肮脏摇尾乞怜

  英邵武谓晦堂曰。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节义。往往苞苴肮脏。摇尾乞怜。注云。苞苴裹也。肮脏体盘旋貌。此言末法比丘。不修道。不养德。且又不能守节存义。往往包裹奇物。奉献权贵。以求托嘱。如犬见人。摇尾以媚之。求人怜愍而已。见宝训笔说。

  近之则不孙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注云。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也。见论语下。

  吹毛求疵

  幼学云。小过必察。如吹毛求疵。注云。汉武帝议摧抑。诸候王奏其过恶。吹毛求疵。

  切磋琢磨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注云。诗卫风淇澳之篇。切以刀锯。琢以锥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炉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有滑泽也。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见大学。

  起予辅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云。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见论语上。

  孟子教齐宣王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如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释曰。惛与昏同。辅志。谓辅导其志。见孟子上梁惠篇。

  认沤弃海

  楞严第二卷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释曰。彼经喻遗真认妄。而又以妄为真。今疏略借其文。以喻执权违实。非取彼义也。

  取雹为珠

  鸯崛经偈云。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己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消融。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释曰。彼经首六句。喻凡夫执有为真。不久二句。喻二乘见有为空。后二句。喻二乘不求佛果。今亦不取彼义。但以取雹为珠。喻二乘执权为实耳。

  干城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注云。赳赳武貌。干盾也。干城。皆所以捍外而卫内者。见国风周南篇。又左传云。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

  一枕黄梁

  吕翁经。邯郸道上。邸店中。有少年卢生。自叹贫困言讫思睡。主人炊黄梁。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荣遇如意。生枕之。梦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余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翁在傍。主人煮黄梁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见异闻集。

  目击道存

  仲尼见温伯雪子而不言。子路曰。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而不言。何也。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见庄子田方子篇。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注云。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见孟下离娄篇。

  方刚之年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见论语下。

  云兴瓶泻

  华严经云。尔时普慧菩萨。知众已集。问普贤菩萨言。佛子。愿为演说。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依。何等为奇特想。乃至何故如来应正等觉示般涅槃。善哉佛子。如是等义。愿为演说。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等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有十种奇特想。乃至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详见彼经第五十三。至五十九卷。言云兴瓶泻者。谓二菩萨。问者如云兴长空。答者如倒瓶泻水。故古德赞云。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也。

  彭殇既别

  庄子齐物篇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憨山大师注云。若以有形而观有形。则大小寿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观有形。则秋毫虽小。而体合太虚。而泰山有形。只太虚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泰山为小也。殇子虽夭。而与无始同原。而彭祖乃无始中一物耳。故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也。彭祖姓篯名[竺-二+鉴]。颛顼之玄孙也。寿八百岁。丧四十九妻。亡五十四子。殇。未成人丧也。礼丧服传云。年十六至十九死。为长殇。十二至十五死。为中殇。八岁至十一岁死。为下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生未三月。则不为殇。今疏以有形为难。故云既别。

  达磨答武帝语

  初祖达磨大师。见梁武帝。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详见五灯会元。及指月录等。

  △卷第六

  善见药

  华严经第五十二卷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

  甘露浆

  诸经音义云。甘露。神灵之精。其凝如脂。其美如饴。鲜洁润泽。服之长生不老。

  饶舌

  丰干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名医莫差。干以净水噀之。须臾袪殄。因大加敬。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寺。曰。彼有贤达否。曰。见则不识。识则不见。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之。丘(胤)至任。即到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僧曰。有。曰在何处。寒山拾得。复是何人。僧曰丰干旧院。今阒无人。惟有虎豹哮吼耳。寒山拾得。现在僧厨执役。(胤)入干房。惟虎迹纵横。又问在此有何行业。僧曰。惟事舂谷供僧粥食。因再三嗟叹。乃入厨。见二人即拜。二人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遂携手出寺。更不复入。见佛祖统纪。及神僧传第六卷。

  博施济众圣人犹病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注云。博广也。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圣以地言。则造其极之名也。乎者。疑而未定之辞。病。心有所不足也。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则虽尧舜之圣。其心犹有所不足于此也。见论语上。

  秀支替戾冈

  石勒欲拒刘曜。僚佐皆谏。勒以访澄。澄曰。塔上风铃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刘曜也。其后果获刘曜。详见高僧传。

  齐师犯我疆

  按世传。孔子弟子。公冶长。能通鸟语。一日有雀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䭾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长如其言。往山中。果得一羊。食之有余。亡羊氏迹之。得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系之狱。孔子为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未几长在狱舍。雀又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伐我疆。沂水上。泽水傍。当亟御之勿彷徨。长语狱吏。白之鲁君。鲁君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反。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因释长而厚赐之。欲爵为大夫。长辞而不受。见张居正直解。

  布在方䇿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注云。方版也。䇿简也。息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见中庸。

  三登九上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泉州安南曾氏子。十七落发。久历禅会。在洞山作饭头。往返九上。投子处指示。来去三登。后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问答。发明大事。后有僧问径山杲。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为甚么向鳌山成道。山曰。屋里贩扬州。详见本录。

  鬻香长者

  华严经第六十七卷云。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和一切香法。又善了知天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灭烦恼香。乃至我惟知此调和香法。若诸菩萨。远离一切诸恶习气。不染世欲。其心平等。无著无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说其功德。

  诸斋日议事

  四天王经云。诸天斋日。伺人善恶。四天神王。各理一方。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王臣。乃至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使者复下。二十九。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日月星宿诸天等。佥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众生。施行吉凶。若于斯日。有归三宝。持斋守戒。乃至孝顺父母等者。即启帝释。诸天俱喜。敕增寿算。善神营护。乃至无愿不护。若不尔者。诸天不悦。善神不护。乃至风雨违时。诸所欲求。悉不遂意。

  视以观由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注云。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焉何也。瘦匿也。重言以深明之。见论语上。

  城东老母不喜见佛

  城东老母。即须达长者家老女人也。不喜见佛。如前快见后身中引。

  考诸三世而不谬

  中庸云。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徴诸蔗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注云。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本诸身。有其德也。徴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三王。夏商周也。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今疏言世者。略变其文耳。

  啐啄同时

  正脉音义云。诸修行人。以自慧为亲因。以如来威力为助缘。因缘凑合。如鸡抱卵。日时既至。将欲出时。小鸡往外啐。大鸡往里啄。一时用力。无少异也。

  成己成物

  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注云。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

  普眼法门尽大海而不书一偈

  华严经第六十二卷。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大海为其境界。所谓思惟大海广大无量。渐次深广。不可思议。复作是念。世间之中。颇有广博无量。甚深殊特。过此海不。作是念时。此海之下。有大莲华。忽然出现。无量妙宝以为庄严。天龙八部。恭敬顶礼。华莲之上。有一如来。结跏趺坐。手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我从如来闻此法门。受持读诵。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法门。一品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

  手中之叶

  长阿含经云。问曰。佛若一切说者。有经云。佛坐一树下。捉一枝叶。问弟子曰。此枝叶多。树上叶多。答曰。树上叶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手中叶。又见报恩经第六卷。

  六尺之孤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见论语上。

  亲见灵山一会

  天台智者大师。于大贤山。诵法华经。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后于光州大苏山。觐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于是晨昏苦到。如教研心。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入定(灵山一会。即定中所见也)。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思。思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初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辨。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详见大师别传。

  供养求慧二句

  流行本云。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小圣不及大凡

  妙明子曰。以圣智言之。则大凡不及小圣。以根性言之。则小圣不及大凡。见折疑论。圣生篇。

  免蝼蚁之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之食。在下为蝼蚁之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见庄子列御寇篇。

  石椁

  昔者夫子居于宋。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摩也死。反不如速朽之为愈也。出古文檀弓有子之言。似夫子章。

  画鹄不成反类于乌

  马援戒子云。龙伯高敦厚周慎。杜季良豪侠好义。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画鹄不成。尚类于鹜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见弥陀演义。今疏改鹜为乌者。取义稍异耳。

  念佛功劣犹堕疑城

  弥陀疏钞引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己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于莲花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得闻法。演义云。彼国边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以无真实信心故也。

  下品下生经久乃开

  弥陀疏钞云。但上上品一生花中。即时花开。即时见佛。其余则花开渐晚。见佛渐迟。演义云。但上上品下。是明上品殊胜之义。华开渐晚二句。上品中生。经宿华开。即得见佛。上品下生。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乃至下品上生。经七日华开见佛。下品中生。经于六劫。花开见佛。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华开见佛。

  水牯牛过窗棂

  五祖演禅师示众曰。譬如水牯牛过牕棂。头角四蹄俱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见指月录第二十八卷。

  拔一毛而利天下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注云。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取为我者。仅足于为我而已。不及为人也。见孟下尽心篇。

  △卷第七

  摸象之议说乳之似

  如前悬示事义中引。

  用之不竭取之无尽

  苏子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见古文赤壁赋。今疏变文用之。

  运斤尽垩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斫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杂篇。

  目无全牛任其游刃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无不中音。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又曰。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见庄子养生主。

  诸天同一器食粗妙各异

  起世因本经第七卷云。天子天女。初生之时。以自业所熏习故。生三种念。一者自知从某处死。二者自知今此处生。三者知生此处是何业故。是何福报。所谓以身口意。修善行故。得来生此。作是念已。即便思食。念欲食时。即于其前。有众宝器。自然盛满天须陀味。种种异色。诸天子中有胜业者。其须陀食。色最白净。果报中者。色则稍赤。福德下者。色则稍黑。既入口已即自消融。如酥掷火。无复形影。若其渴时。即于其前。有天宝器。盛满天酒。福上中下。见白赤黑。入口消融。如前无异。

  钧天

  史秦穆公。梦至帝所。观钧天广乐。帝赐以䇿。秦遂大昌。淮南子曰。九天中央。曰钧天。

  具体而微

  公孙丑曰。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注云。一体。犹一肢也。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见孟上公孙丑篇。

  指南

  越裳氏来贡。归忘其路。周公作指南车。刻木为人。举手指南。令其望南而走。则知归路。今时罗经。是其遗制也。见列国传。

  刻舟

  幼学云。刻舟求剑。固而不通。注云。列子云。楚人行舟。剑堕于水。遽刻舟求之曰。吾剑从此堕也。

  罗刹向日不见

  论云。有人。见异事皆审问之。后时旷野中行。逢罗刹执捉。其人见捉必死。然见罗刹胸白背黑。怪问所由。罗刹答曰。我一生来。不喜见日。所以常背日行。故前白后黑。其人解意。急掣其手。遂向日走。罗刹向日不见其人得脱。因说偈言。勤学第一道。勤问第一方。路逢罗刹难。背阴向太阳。

  鲁肆大眚圣人善庄公之补过

  鲁庄公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注云。肆放。眚过也。放纵大过。犹今赦书。大罪悉皆原免也。春秋特书。赦大眚于文姜薨葬之间。善庄公之能补过也。见春秋左传注平测义第六卷。

  唐禁笞背君子美太宗之存仁

  唐太宗读明堂针炎书云。人五脏之系。全附于背。诏自今毋得笞囚背。释云。君子指为史者言之。言史纪唐禁笞背之事者。盖为史之君子。赞美太宗存仁之意也。

  捷如影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洁矩之道也。注云。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见大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见孟下离娄篇。

  尽坤道备女德

  周易坤卦彖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注云。此以地道明坤之义。而首言元也。至极也。比大义差缓。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顺承天施地之道也。

  礼记昏义篇云。女有四德。一妇德贞顺也。二妇言。辞令也。三妇容。婉娩也。四妇功。丝麻也。

  王通邵雍

  王通。隋时龙门人。诣阙。献太平十三䇿。上不能用。遂教授于河汾之间。累徴不起。杨素劝之仕。通曰。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通也受赐多矣。卒。谥文中子。邵雍。宋时河南人。为学坚苦刻励。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枕者数年。程颢尝与谈论。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卒。谥康节。二人详出纲鉴。

  三台辅相

  朱子小学集注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天文志云。三台六星。两两而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在人为三公位。正字通云。三台星名。又台鼎三公之称。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也。又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又辅弼疑丞。谓之四辅。比我而相之。谓之辅。拂我而相之。谓之弼。疑拟其前。丞承其后。又四辅星名。四星佐北极。

  推步盈虚

  遗教补注云。推步。即俯察地理。盈虚。即仰观天文。又推步盈虚者。即推算步量。天地之盈满虚缺也。

  邦君之妻

  论语云。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华严一偈能空诸狱

  纂灵记云。京兆王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授经已。谓曰。能诵此偈。得排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惟持一四句偈。如上诵已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后三日方苏。忆持此偈。说与道俗。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偈也。今经后二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狱心造。了心造佛。地狱自空耳。

  香饭一钵能饱众海

  维摩经云。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香饭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等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食此食者。身安快乐。

  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云。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见论语上。

  冢宰受命

  书云。百官总己。以听冢宰。注云。冢长也。礼有冢子。冢妇之名。周人亦谓之冢宰。古者王宅忧。祠祭则冢宰摄而告庙。百官总己之职。以听冢宰。则摄而临群臣也。见商书伊训篇。

  图白泽

  弥陀疏钞云。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

  无亲往他国

  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国名波罗柰。时有弗卢醯大孝婆罗门。为国王师。常教五百弟子。时婆罗门有一奴。名迦罗呵。闻说法音。尽能持忆。共诸童子。少有嫌恨。便往他国。诈言我是弗卢醯婆罗门子。国师大喜。因告之曰。我有一女。今以妻汝。答言从教。其人常瞋饮食。其妇念言。脱有波罗柰国来者。从彼受教。大婆罗门具闻此事。便往他国。其人知已。即往拜曰。我来此国。言是大家之子。望主勿泄此事。主言。汝实我子。即时同主归家。告言我亲来。为办饮食。其妇密问婆罗门。我夫饮食。常不可意。愿尊指教。答曰。我临去时。教汝一偈。其人为主求伴。时妇请偈。乃教之言。无亲往他国。欺诳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瞋。妇念此偈。其人常作软语。永不生瞋。

  埙篪叠奏

  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知。注云。伯仲兄弟也。俱为王臣。则有兄弟之义矣。乐器土曰埙。大如鹅子。锐上平底。似秤锤。六孔。竹曰篪。长尺四寸。围三寸。七孔。一孔七出径三分。凡八孔。横吹之。如贯。如绳之贯物。言相连属也。谅诚也。伯氏吹埙。而仲氏吹篪。言其心相亲爱。而声相应和也。见小雅何人章。

  王索仙陀婆

  涅槃经第十卷云。善男子。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盐。二器。三水。四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

  入耳出口

  沙弥威仪云。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增注云。会者领悟也。未会称会。是自欺不实。入耳出口。无契悟机。是欺他人。古人云。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肢。形乎动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耳口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事义(终)

  弟子众等。发心共刻。以此功德。合集回向。

  上报四恩利九有  三生眷属尽超脱
  远离依他及偏计  顿断二障出二死
  开权显实证真常  庄严西方法性土
  即佛即心非他悟  心佛众生无别路
  生即无生生四土  见犹离见见三身
  普愿见闻共随喜  情于无情同证悟

  (净业弟子)宝德谨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