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4 法华经大窾

No. 614-A 法华大窾自叙

  予初习法华时。即知此经是如来自陈出世本怀。然不知妙法莲华命题之意。每于禅诵之暇。拈此四字时时提撕。终无所解。及寻诸疏解。皆以法喻为名。终不释然。后读佛华经。至华藏庄严世界品云。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有十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住在其中。又至如来出现品云。有大莲华。名如来出现处。跃然有省。乃知一切世界种。皆在自心莲华中住。一切如来。亦在自心莲华中住。所谓妙法莲华者。意在兹乎。于是将此二经置案头展转披阅。然佛华文广而义周。易寻头绪。故开卷时即有入处。法华文显而义幽。血脉难会。每一展卷。未尝不反覆沉思。胸中着一疑团也。涵泳日久。而后灼见二经一贯之旨。故以二经大义合解。命名大窾。庶读法华者。藉佛华而知法华之要。读佛华者。藉法华而知佛华之详。如是不独常转法华。即佛华亦常转矣。或曰。说法华时。三变秽邦令成净土。移置天人唯留圣众。是有净秽二相在也。又龙女于刹那顷。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亦有男女二相在也。说佛华时。即此娑婆便是华藏。不待变也。万法一如。更无二相。不待转也。二经旨趣迥别。何得始终一贯。答佛华所谈。纯被上机。故头头法法。直显法身圆满无碍之体。本来具足。不假修成。故不劳转变。法华所说。曲引权机入法界门。故有转变之说。然转与不转。变与不变。尽属化机。大事因缘。本无是事。切不得以情见作两橛会。要知妙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原非有定。不可以转不转作死语定之。经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若以思量分别心解之。不独一乘极唱入理深谈是死语。即拈华微笑瞬目扬眉等事尽成死语。安得名曰妙法乎。若以佛心解佛经。以法眼照诸法。不但转与不转变与不变是一贯。即拍门打地嬉笑怒骂等事无非一贯。故知一切在人不在法也。昔有三藏。问大珠禅师云。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即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者。亦是外道。藏曰。禅师适来说真如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的当。曰若了了见性人。如摩尼珠现色。说变易亦得。说不变易亦得。若不见性人。说变易便作变易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会。故知南宗实不可测。三藏作礼而去。会得此意。具得此眼。方解看经。切不得扭定死语自生荆棘。须要推究世尊出世。毕竟为着何等一件大事。此件大事。何故唤作妙法莲华。向四威仪中默默体会。忽然心华洞开。然后知古人所云。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者。便是此件大事。此件大事。即是妙法莲华。非他物也。尔时方信佛华法华原非二物。方信予言之有徴也。

  铁山通润撰

No. 614-B 莲华大窾叙

  妙法莲华有窾耶。有窾则不妙也。妙法莲华无窾耶。无窾则亦不妙也。故天人师亦称导师。导者何。导窾也。窾在导者。而不在妙法莲华也。大窾者。南方尊宿一雨所导也。不称导窾。称大窾者。明导无可导。窾在妙法莲华而不在导者也。导者见法妙。读者见导妙。因见法妙。也则妙读妙法莲华大窾者也。妙读者。余宗僧实法师湛修也。湛修军持。历落数十年。乃得于莲华须上建由旬宝幢。信手拈示皆中理。解则一雨师所导也。重刻大窾者。导导师所导也。雨在法窾中。修在雨窾中。后读者在修窾中。筋肢相属。可同窾而语也。乃知捉刀人真英雄也。不捉刀不可读大窾也。妙在读者而不在导者也。亦不在妙法莲华也。妙读者。视莲华如视白牛。视白牛如风之步。无全步。也则妙读妙法莲华大窾者也。闻有读莲华经三十年来世。口中常作莲华香者。又未知其所读何窾也。善乎李秃翁曰。妙法莲华经。品品皆说妙法莲华。至求其所谓妙法莲华者则渺不可得。呜乎此其所以谓妙法莲华也欤。呜乎此其所以谓妙法莲华大窾也欤。

  崇祯庚午莫春几望日
雾山懒禅刘谷贞题

No. 614-C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唐终南山沙门 道宣 述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统者。该摄也。言十方三世诸佛降生心事。尽在此经。该摄无遗也。昔如来乘六牙白象入母胎时。已有许多大惊小怪。及乎才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尔时降灵本致。已见其概。及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叹曰。善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又见得不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即一切众生。悉皆与我平等无二。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皆证此法。无奈小机不能担荷。以故四十年中含忍不发。俟其根熟志纯。心相体信。直至灵山会上。始将出世本怀。尽情吐露。言我出现世间。别无所事。不过欲令众生。个个知得自己脚跟下。皆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件大事在。我来为汝作个榜样。要汝等向自己脚跟下各自荐取去。不唯我与汝等作榜样。即三世十方诸佛出世。不过皆为汝等作榜样而已。无他事也。故曰。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丘慈)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首四句。明此经流传来历。大夏者。指中印土。西域有五印土。如来生于中印。故以中印为大夏。四方为四印土。印土之外。皆为别名。亦如此方。以中原为华夏。四方为蛮夷戎狄之意。蕴者。藏也。结者。固而不出也。言此经出中印土。已有千年。然国中宝惜。不肯妄传他国。故藏于中印千年。然后传于震旦。即此方也。震为东方日所出之处。故以东国为震旦国也。此经虽传震旦三百余年。然未经翻译。不得流通。故下复序翻译源流。言西晋者。司马氏所都在洛阳。永康。惠帝年号。长安者。古咸阳地。秦汉建都之处也。青门者。长安东门也。东方属青。故以东门为青门。炖煌。郡名。竺法护者。月氏国人。自本国至此国驻钖。炖煌时人尊之。不敢名。谓之炖煌菩萨。后入长安青门。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经有十卷。五胡乱华。元帝自西晋渡江建都建康。对西晋言。故曰东晋。隆安。安帝年号。后秦对前秦言。初符坚自称大秦王。晋败符坚。而符坚之将姚苌。自称后秦王。姚苌卒。子姚兴立。改年弘始。乃迎龟兹沙门鸠摩罗什于草堂寺。重译此经。名妙法莲华。龟兹。国名。鸠摩罗什。此翻童寿。童年而有耆德故。隋氏仁寿者。即隋高祖文皇帝也。仁寿。文帝年号。普曜寺沙门上行。请阇那崛多。及达摩笈多二师。于大兴善寺。重译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有八卷。阇那崛多此云志德。达摩笈多。此云法密也。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沓。犹叠也。谓三经重见而迭出也。此经因三译不同。而文旨详略。亦各有异。如如是性如是相等。二本皆有。晋本独无。如药草品。二本各多半品。秦本独无。如提婆达多品。二本皆有。秦本独无。如普门品偈。隋本独有。而二本皆无。故虽三经并传于世。而世之所宗奉尊尚者。独秦本为尤焉。问。若尔则秦理为得。二译为失。且二译之支品别偈。或多或少者何故。答。二本中虽有支品别偈。然各自有流派。由彼所见梵本。有详有略。故译人因之而有增减耳。然文虽有增减。其所说开佛知见一大事因缘。皆悉具足。如序历然。毫末不爽。正不必较其谁得谁失。故我所以不述也。以序历喻者。如历曰正月大。二月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月多一日。小月少一日。殊不知多者一月。少者亦一月也。或序历是指添品法华经序说。此序详明三译支品别偈来历。故曰序历。其言曰。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详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多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而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什又移嘱累在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窃见提婆达多。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关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等序主意。谓支品别偈来历。具在此序。故我不复述也。历历二字。古麻字也。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问云。上说如来降灵本致。不知为何事出现。故云。夫以释尊现相人中。示居灵鹫。岂无故哉。直为一切众生。醉生梦死。佛眼不开。自非大觉圣人。无由开广大之教化。令其成然?者豁然醒也。如来出现其在兹乎。然如来教化。广大平等无私。适当化之所及。必彼此皆有昔缘。令彼所化者易入。而能化者易导。若使往昔无大乘缘。骤而与之说大乘法。彼将执而不化。必称怨大唤疾走而去。岂能亲近佛乘哉。所以世尊。始从鹿苑。告厥成功。终至金河。重宣顾命。中间机分大小。教有浅深者。岂非教之所被。亦必乘时而设乎。所以如此者。由其根器狭劣。未足预乎法华高会。考其实而授之记。故以方便法门诱引之耳。然则四十年前。断断乎不可以大乘平等告之。必俟其出涯涘而后可以语大理也。金河即泥连河。水色如金。故曰金河。告成者。谓世尊初成道时。告厥成功也。顾命者。谓世尊将涅槃时。顾视诸弟子。命彼有疑请决也。问。若尔则四十年中。调根已熟。今在法华会上。纯是大根。何故复有退席之众。答。由是而知法华高会。无枝叶众。纯是真实。即有退席五千。亦是为人做榜样。䇿进增上慢人。非真有退席志也。由是而知五百弟子同日授记者。亦是显彼寻常内秘外现。非真声闻。也若是则得记者。与退席者。悉是一流。实无差别。是知法华会上。信乎可以说平等一乘法矣。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所以二字。承上生下之辞。言如来虽知根器已熟。然法不孤起。必有所因。所以放白毫光。照见东方万八千土。而又散华动地者。正欲警觉诸人。开发请之端。以为说经之张本。故弥勒腾疑。文殊领答也。既放光已。于时世尊。从三昧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谓出定扬德也。然如来出定扬德者。知彼大众根器已熟。故将佛慧畅明大略。实欲激发二乘。进修佛慧。非自赞以毁人也。故方便品中。发明出世因缘。鹙子得记。次复说朽宅一喻者。以四大弟子疑而不信故也。其中引三车一车之喻。以况三乘一乘之法。故经云。譬如长者有一大宅。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歘然火起。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恋着。无求出意。长者为设方便。我有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之。于是诸子争出火宅。然后长者。等赐大白牛车等。说此一喻。正为会中尚有不解以一乘道随宜说三者。欲其通达昔日说小。原为入大。若曰。书同文车同轨之意。言书虽不同而文同。车虽不同而轨同。故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也。譬喻既明。四大弟子。又得授记。而复说化城喻者。引昔日之因缘。证今日之授记有自也。经云。大通智胜佛。有十六沙弥。曾与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生。说法华经。尔时所化恒河沙等众生者。即汝等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如是。则知今日法华会上。得授记者。皆有昔日一线因缘在也。化城之喻。既明五百弟子皆得授记。故深领宿昔因缘。说系珠喻。以自责自喜故。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少。此喻正领十六沙弥说法华时。已将此珠系着衣里而我不知。今日世尊指示于我。令我得珠。乃知此珠。原是自己衣里本有之物。世尊不过作个示珠人耳。故曰。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自上放光扬德。朽宅化城。是叙世尊说法。开佛知见之意。系珠一喻。是叙弟子领悟之意。凿井一喻。正喻世尊说法多方。而此经典最为第一。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此喻正显求佛道者。必藉此经也。若未闻此经而求佛道。正知索水于高原之上。虽是用功。尚见干土时也。若得闻此经而思惟修习。决定自知成佛不远。正如索水而见湿土烂泥时也。此喻是如来为灭度后。令弟子作六种法师。受持此经。故极赞美之也。

  辞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藉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言此经虽文辞义理。摹写宛然。而譬喻铺陈。旨趣实远。自非如来弘慈旷济。拔滞溺于生死海中者。孰肯左提右挈。援其手而出之也。自非如来至极悲心。拯昏迷于火宅之内者。孰肯近牵远引。投其好而诱之哉。正见婆心太切。故有落草之谈。此结归非大圣无由开化也。遗尘犹言流风余韵也。绩功也。言六百年中。天竺群经。传于此土者。总有四千余轴。四千余轴之内。举天下唯受持此经者。是机教相投。也然而今日机教相投。大非容易。皆是释迦往昔。在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说法华经之流风余韵也。无论机教相投。受持不失者。是有宿因。即闻此经。而有一念竦然深敬者。亦是释迦在威音佛时。作常不轻菩萨。而以佛性遍记四众之余功也。不然。则一闻此经。即以杖木瓦石打掷之矣。安能令其深敬哉。此结归非昔缘无以导心也。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趋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言我即于经首。错錝其说而成此序。亦欲藉此微因。庶几现世六根清净。仰见慈尊。他生四德圆成。得趋乐土。然此经之妙。岂可以笔舌罄之哉。贻之后人。作敲门瓦子耳。言慈尊乐土者。是佛皆号慈尊。是佛土悉名乐土。不必专指慈氏为慈尊。西方为乐土也。四德者。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是也。玄猷。犹言妙道也。

No. 614-D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首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此经是如来原始要终。最尊最胜之极谈也。然谓之妙法莲华经者有故。昔世尊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便欲将自己证入处。拈出示人。于是不起树王。现法界身。遍坐一切道场。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以阐普遍圆融无碍大解脱法门。故初会菩提场中。放眉间光。加被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而说华藏庄严世界海。以显如来依报正报二种果法。至玄至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故大经云。尔时普贤菩萨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众生平等法性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所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微尘数普贤菩萨。亦皆入此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普贤一入如来藏身三昧。便显如来依正。重重无尽)。尔时普贤告诸大众。此华藏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言如来因中有大行大愿。故感如是大果报)。诸佛子。此华藏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其最上者名殊胜威王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住在其中(一经大旨。不出如来藏身华藏世界八字。如来藏身。即是如来正报。华藏世界。即是如来依报也。八十一卷大经中间。不过摸写如来藏身在华藏世界海。作种种佛事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大轮围山。住日珠光莲华之上。栴檀摩尼以为其身。威德宝王以为其峰。妙香摩尼以为其轮。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众妙庄严(自此以下。皆是写出华藏世界图样。言华藏世界之边岸。有大轮围山。四面包褁住日珠王莲华之上。即种种光明蕊香幢也)。此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切妙宝庄严其底妙香摩尼庄严其岸。毗卢遮那摩尼宝而为其网(此言轮围山内大地上复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小香水海。在大地之中也)。一一香水海。各有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一河皆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此言一小香水海。复有微尘数香水河。旋绕一海。如此众海皆然。故云各)。善男子。此诸香河两间之地。有何等世界住。我今当说。诸佛子。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此言每一小香水海。有一世界种。安住十不可说小香水海。有十不可说世界种。安住一世界种中。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在一世界种中安住)。诸佛子。此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总结也。如此世界。皆是毗卢如来往昔因中。行菩萨行时。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名一切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普照炽然宝光明。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胜光遍照佛号净眼离垢灯。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佛号师子光胜照。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佛号净光智胜幢。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至第十三重有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上文云。华藏世界。皆是毗卢遮那如来之所严净。此云即是毗卢遮那。可见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隐胜显劣所分之身也)。乃至最上第二十重。有世界名宝?。佛号福德相光明。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各各所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方面。各各趣入。各各庄严。各各分齐。各各行列。各各无差别。各各力加持。周匝旋绕。所谓十佛刹微尘数回转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江河形世界。旋流形世界。坛墠形世界。树林形世界。楼观形世界。尸罗幢形世界。普方形世界。胎藏形世界。佉勒迦形世界。众生形世界。佛相形世界。圆光形世界。云形世界。网形世界。门闼形世界。如是等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此诸世界。一一复有如上所说微尘数世界。而为眷属。如是所说。皆在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及围绕此海香水河中(此特举华藏世界。香水海中。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中之一世界种而言。自下而上。有二十重。总在最中央。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即此华中一世界种。佛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如此。已是极玄。又况此无边香水海。东南西北所围绕者。尚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一一世界种中。各各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故。又云此无边妙华香水海东。次有世界海。名离垢焰藏。此离垢焰藏南。复有香水海。名无尽光明轮等。每一世界种。从下至上。亦有二十重。如是重重无尽世界。总在莲华藏香水海中。如此世界。皆是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所知所见之世界也。所谓开佛知见者如此)。故知藏识清净。即名如来藏。世界种清净。即名莲华藏。如来名藏。世界亦名藏者。总是转藏识得名耳。是以佛知见不开。藏识不转。总有如来藏身华藏世界。却被一微尘覆蔽。不见其大。佛知见一开。藏识一转始知有此大身。有此大世界。且知此大身。本来周遍如此大世界也。故古德云。若端的一回汗出。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正此意也。然如来与诸大菩萨。七处九会。鼓扬此道。而舍利弗大目犍连等。诸大声闻。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宫殿。菩萨庄严师子座。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菩萨授记乃至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一切声闻诸大弟子皆悉不见。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中发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本不摄受诸众生故。本不劝他修习菩萨波罗蜜故。本在生死流中不劝众生求于最胜大智眼故。本不发一切菩萨诸大愿故。乃至本不得菩萨广大欢喜故。如来皆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诸大声闻。不能见。不能知。乃至不能思惟。不能分别。是故虽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诸大神变。(所谓双丸塞耳。片叶遮睛。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华藏法)由是观之世尊本意。要一切众生成正觉。开佛知见。出现于世。非为自己一人独作佛以自尊也。所以菩提树下。才成正觉。开佛知见。急忙便将佛知佛见。广示一切菩萨声闻。及诸大众。而诸菩萨目击道存。不言而喻。其奈声闻不知不见何。是谓觌面面过。于是世尊隐法界藏身。化为丈六。隐华藏世界。现居娑婆。脱珍着獘。设种种方便。亲近其子。令子得见。循循善诱。令其心相体信。根熟志纯。至法华会上。然后重番旧案。乃以实言告之。言我本意。原要汝等证如来藏身。原不要汝等证此变易身。原要汝等入如来华藏世界海。原不要汝等入一解脱门。原要汝等开佛知见。获大宝藏。不要汝等得涅槃一日之价以汝等原有如来宝藏分。原有如来藏身分。原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分。原与毗卢如来一般富贵。不曾欠少一丝毫。原先在华藏各各已成佛道。但汝自暴自弃。不把做一件大事。不放在怀里。东飘西荡。甘为下劣。枉受贫穷。故我今日不惜唇皮。一一为汝指出自家宝藏。与汝受用。更与汝等安名立号。汝等即是当来华藏界中某佛某佛也。此等华藏大世界。皆是汝等真实受用处。自今已后。切须记取。切须保任。切莫忘失。此便是如来以妙法莲华经授与人也。然虽授与。若不受持读诵。复恐遗忘。故教其发愿持经。作大法师。则法王大宝。永无遗失。此便是如来始终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本怀也。故出现品云。譬如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莲华。名如来出现。遍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摩醯首罗净居天等。见是华已。即决定知于此劫中。有尔所佛出兴于世。又云如来不以一事。不以一缘出现于世。为无量事无量缘。出现于世。此经云。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量事。无量缘。即一大事因缘也。一大事因缘。即妙法也。是知心华不开。如来不现。有法不妙。世界即成娑婆。必也心华一开。如来现而心法妙。世界总成华藏矣。所以大经名佛华。而此经名法华。佛华。法华。先后不同。其究也总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耳。问云。华严是最初之教。法华是末后之谈。二经各自有宗。何必勾牵合说。答云。经有明文。非臆说也。大经云。尔时世尊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果也)。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性也)。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体也)。身恒遍坐一切道场(报也)。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因也)。而恒示生诸佛国土(缘也)。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照法界。等无差别(相也)。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作也)。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力也)。遍十方界而无来往。智入诸相。了法空寂(本末)。此是释尊初成正觉。开佛知见时所得妙法也。如来四十年中。秘而不说者此也。直至法华会上。欲将此事向人吐露。故先放光现瑞。一众惊疑。不知所措。弥勒为众旁通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此是弥勒暗猜世尊。欲将菩提树下所得妙法。久默而不说者。向人吐露也。是弥勒又猜世尊。欲将此事转授与人也。及乎世尊出定之后。却将自己初坐道场。开佛知见时所证所得者。在大众前卖弄一上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偈中又云。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是世尊分明显说。初坐道场所说。究竟平等妙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但如来体相因缘果报等事。一一皆在后文发明。故但云如是体相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平等而已。言如是者。犹言如此也。意指如来如此遍华藏海之体相因缘果报也。下文又将四十年中所说诸法。复卖弄云。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一切声闻辟支佛亦不能知。唯有佛知。所以者何。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故我四十年来。实未曾说二乘法。皆是指示众生佛知佛见。欲令众生同证如来。如是体相因缘果报究竟平等妙法而已。汝自不知不解。错会佛心。取证小果。我今亦将此事为汝道破。故说方便一周。而身子悟。则曰。吾今乃知真是佛子。而如来即与授记。次说譬喻一周。而四大弟子悟。则曰。我等今日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而如来即与授记。又说因缘一周。而五百弟子。学无学人齐悟。故曰。我今乃知真是菩萨。而如来悉与授记。至法师品。总将如来在世及灭度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随喜此经。及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经者。皆得授记。如上完结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二句。然二乘虽得授记。若不行法师事。受持此经。毕竟不能绍法王位。故在法师品中。极赞法师持经功德。令彼心生好乐。发愿受持。然恐不知此卷大经。何等式样。云何受持。于是释迦牟尼却将初坐道场。开佛知见时。所得妙法。在大众前。觌面亲呈。令彼亲见一回。故待多宝现塔现身。而如来三变净土。云集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分身诸佛。各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释迦如来。与多宝佛在宝塔中坐师子座者。此是诸佛如来。各将自己遍华藏世界。如是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果报。一卷大经。满盘托出以示大众也。及谈大因。则曰。我于无量无数劫。为国王时即求此经。为常不轻时即持此经者。是说自己往昔因中。修菩萨行。严净华藏庄严世界海者。皆为此经也。及谈寿量。则曰。我成佛已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者。无非亦为此经也。由如来苦口劝持。又引自己作证。于是会中二万菩萨。及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并得记。诸大弟子乃至从地涌出六万恒河沙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者。一时皆悉发愿持经。至此则法王法师之位已定。诸佛出世本怀。已得了当。心生欢喜。在大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满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一时謦欬。俱供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令诸大众。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及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既见是已。皆大欢喜。至此完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句。于是如来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时诸菩萨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愿世尊。愿不有虑。尔时无量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由是而知诸佛出世。不过欲令一切众生尽知尽见。尽得受持读诵。如此遍华藏庄严世界海之大体。大相。大性。大作用。大因缘。大果报。究竟平等一卷大经而已。更无他事。然则虽会灵山。宛然华藏。虽说法华。实与大众重说一遍华严也。故知二经所说。始终不出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中事。所以大经名佛华。而此经名法华者。良有意也。

  序品第一

  颂云。

  一段光明在  扬眉即焕然  秪缘不自见
  所以受人怜  慈氏佯停马  文殊诈着鞭
  当人欲荐取  休离眼稍边

  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又序者。绪也。如茧得绪而尽一茧之丝。经得序而尽一经之旨。故此品虽为一经之发起。实括全经之始终。故直名序品。于中说无量义经。入无量义定。天雨四华。地摇六震。放一毫光。现十界相。于是弥勒腾疑。文殊领答。原始要终。则诸佛出世本怀。尽情吐露。无复余蕴矣。自余三周说法。曰方便。曰譬喻。曰因缘。乃至现宝塔。集分身。涌菩萨。说寿量。无非皆是发明光中所现之事而已。无他道也。品者类也。分义类以彰品名。冠全经而称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

  如是者。指法之辞。如是之法。我从佛闻。证法有所授。非自说也。一时下。出说法之时处。及听众也。梵语罗阅祇伽罗。此云王舍城。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无刑杀故。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罗。即王名也。以王名国。此王即斑足王之父。从久远劫。此王主千国。王巡山值牸师子。众人迸散。仍共王交。后月满来殿上生子。王知是己子。讹言我既无儿。此是天赐。养为太子。足上斑驳。时人号为斑足。后绍王位。极喜啖肉。常敕厨人。无令肉少。偶一时阙。乃取城西新死小儿为膳。王言太美。敕云。日当办此肉。厨人日捕一人为膳。举国愁恐。千小王兴兵废王。置耆阇山中。诸罗刹辅之为国王。因与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捕得九百九。唯少普明王。后时伺执得之。王大啼哭。自恨生来实语。而今乖信。斑足放之普明还国。作大施。立太子。仍来就死。形悦心安。斑足问之。答云。得闻圣法。因令说之。广赞慈心。毁呰杀害。仍说无常偈。斑足闻之。即证初地。千王各取一滴血。三条发。赛山神愿。斑足与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仍为大国。千小王各以国付子。更迭知大国事。故曰王舍。又云斑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于其地。故名王赦。而经家借名为屋舍字耳。耆阇崛山。此云灵鹫。峰如鹫形故。此山有五精舍一名天主穴。二名七叶穴。三名蛇神穴。四名少独力山。五曰耆阇崛也。大比丘众者。器量尊胜。超诸外道。为天主所敬。故曰大也。比丘者。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魔。天竺一名。含此四义。故存本称。言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三人已上乃名和合。阿罗汉者。亦含三义。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故名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已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德。堪为人天福田。故名应供。含此三义。亦存本称。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纪)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此叹德也。诸漏者。三漏也。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欲界诸爱名欲漏。上二界爱名有漏。三界无明名无明漏。烦恼者。见思二惑也。诸有结者。即欲结有结无明结也。以果言谓之漏。漏落生死故。以因言谓之结。结生相续故。今言断烦恼。尽漏结者。因亡果丧也。逮得己利者。自出三界。不愿度生。因乖万善也。心得自在者。耽寂灭乐。不求佛道。果缺圆常也。宗门所谓鹤立枯松。点水滴冻。百尺竿头坐的人也。

  其名曰阿若(惹)憍(骄)陈如。摩诃迦叶(涉)。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加旃延。阿㝹楼䭾。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列名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由此命族。阿若者。此翻最初解。阎浮得道。最在先故。佛昔于饥世。化为赤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工五人。先以斧斫其肉。佛时誓言。于当来世。先度此等。先愿与其无生。故名阿若。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拘邻如比丘第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先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亦名饮光。以身光映物故。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度后以金师。因塔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乞得金珠。倩彼严饰。金师欢喜。妆莹事毕。立誓为无姻夫妇。九十一劫。人间天上。身恒金色。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头陀行。大迦叶第一。

  ○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依林住故。那提此翻河。伽耶此翻城。三兄弟皆事火。毗婆尸佛时。共坚刹柱。缘是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有五百弟子。两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度之。所谓毒龙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此取粳粮。忉利取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还然。斧举不下。广出瑞应。虽睹众变。邪执未改。复云。瞿昙虽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语云。汝非罗汉。亦不得道。霍然开悟。师徒皆伏。二弟亦随归佛。成一千比丘。增一阿含云。优楼毗比丘。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比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最为第一。

  ○舍利弗。此翻身子。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经云。过去甥舅。俱为织师。知王宝藏。因穿土盗之。大获珍宝。宝监白王。王曰勿扬。彼盗寻来。伺而执之。甥复令舅。倒入。被执甥恐人识。即级舅头。王令以尸置四衢道。引取其亲。后因贾客群集猥闹。甥以薪覆之。王犹伺取。又因儿童舞戏。投火烧之。又复置酒与伺者饮。伺者大醉。复以酒瓶盛骨而去。王忧狡猾。出女诱之。严防水边。诫其女曰。来者执唤。彼浮先株于水。防者谓人。视之乃株。连日不备。因是得来通女。女执其衣。即授死人手而去。女大唤视之。乃死人手耳。因是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呜者执之。一日至煮饼炉下。饼师与饼而呜。王更令抱出。因酤醇酒醉乳母。抱儿而去。出过他国。他国贤其谋。欲以大臣女妻之不允。因字之为儿。聘本国王女许之。王疑其前盗。复以五百骑。鞍马衣服一种相似。往迎妇。时本国王知是前盗。叹其奸诈。以女归之。尔时甥者舍利弗是。尔时舅者调达是也。难陀䟦难陀二龙。护王舍城。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王及人民。岁设大会。置三高座。坐王太子论师。时身子年八岁。身到会所。问人三座。人具答之。即越众登论床。群儒皆耻。不肯论议。佥曰。胜此小儿。无足显誉。脱其不如。屈辱甚大。皆遣侍者。传语问之。答过问表。尽隳诸幢。无敢当者。及年十六。究尽阅浮典籍。无事不闲。十六大国。议论无双。五天竺国最为第一。后于路中。逢见马胜。威仪庠序。因问师法。答。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闻此偈。即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十五日得阿罗汉果。为罗云和尚。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无疑。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连。此翻莱茯根。又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往昔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裟。发愿求得神通。昔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跏趺坐。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不动。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道。难陀䟦难陀二龙。居须弥边海。佛常飞空上忉利天宫。二龙瞋恨。云何秃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忉利天。二龙吐黑云闇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目连云。我能降是龙。龙以身绕须弥七匝。尾挑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宫。是龙瞋盛。雨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华。轻软可爱。犹瞋不已。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钻啮(孽)其身。使受痛苦。其龙乃伏。目连摄巨细二身。示沙门像。将是二龙。来至佛所。增一阿含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第一。

  ○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饰。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他世。答云。今之日月为此世。为他世。若无他世。则无明日。又云。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世。答。如罪人被驻。宁得归否。又云。若生天上。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否。且天上一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汝身已化。宁得知之。又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世。答。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否。又云。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譬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得否。又云。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若无神去。应无他世。答。如火与铁合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人死失神则重。又云我见人临死。反转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否。又云。汝虽种种破我。我执甚久而不能舍。答。如人采稆。初见麻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缕。次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舍银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又云。非但我如是说。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为非。答。如两商人逢鬼。鬼为人形。语云。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便弃。至于前路。人牛皆饥。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草米。故草米可弃。人牛皆不为鬼啖。诸人妄说。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不弃故米草。今既得新。何不弃故。又云。我不能舍。劝我则瞋。答。汝如养猪人。路上逢粪。头擎将还。在路逢雨。汁下污头。傍人令弃。反瞋劝者。如是番番析破。外道便伏。增一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法。迦旃延第一。

  ○阿㝹楼䭾。此翻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供辟支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名无贫。贤愚经云。弗沙佛末法时饥馑。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否。答云。可耳。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而去。后更采稗。有兔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暗还家。委兔于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取脚更出。用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便见死尸。而彼所睹。纯是金宝。故号无贫。又云。昔为劫贼。入佛寺盗物。佛灯欲灭。那律以箭剔灯。见佛毛竖。即自念言。他尚舍物。我云何盗。便舍而去。以是因缘。得天眼洞视。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第一。斛饭王之次子也。

  ○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而生。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增一云。我佛法中。善占星宿日月者。劫宾那第一。又初出家时。欲向佛所。夜值天雨。寄宿陶师房。以草为座。又一比丘亦随后来寄宿。即推草与之。就地而坐。后比丘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云觅佛。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由彼与佛同房共宿。得见法身。故名房宿。此从得道处得名。

  ○憍梵钵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迹。昔五百世为牛王。牛常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尽。唼唼常嚼。故名牛呞。人但观形。不知有德。若轻笑罗汉。则得大罪。由避人罪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增一云。乐在天上。不乐在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假和合。释论云。空亭中宿。见二鬼争尸。令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免害。乃随实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食意拭口而去。因有烦恼。不测谁身。遂疑此身。从何所来。若是我身。眼见拔去。若是他身。随我行住。由此疑惑。逢人即问。汝见我身否。众僧云。此人易度遂语云。此身本是他人遗体。非己有也。于是得道。增一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翻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虽得道果。余习犹高。过恒河水对河神曰。咄小婢驻流。河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笑云。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第一。

  ○薄拘罗。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患头痛。尊者夙为贫人。因持一诃黎勒果施之。病愈。缘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聘后妻。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母憎恚。即促拘罗掷置?上。?虽焦热不能烧害。母后煮肉。拘那复索。母益瞋恚。寻置釜中亦不能煮。母后向河。拘罗随去。寻掷水中。大鱼吞之。遭捕入市。遇父买归。时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详。无至伤儿。父既见子。喜拘而出。长大出家。得罗汉果。年百六十岁。自乐寂静。常处闲居。不乐众中。乃至舍利塔亦乐闲静。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而说偈言。虽自炼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贝子从塔飞出着王足。闲静少欲。塔亦如是。增一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者。薄拘罗第一。

  ○摩诃俱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舅也。由来论常胜姊。姊孕论则不胜。知怀智人。寄辨尚尔。何况出家。乃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众笑之。累世难通。一生岂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家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学讫还家。问甥所在。人曰为佛弟子。即生大慢。我甥八岁。声震五天。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迳往佛所。索佛论义。世尊曰。汝意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乃省。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不知我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堕处。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出家。证阿罗汉。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者。拘絺罗第一。

  ○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即其一也。

  ○孙陀罗难陀。此翻艳喜。是佛亲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特。与世殊异。若在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弥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国人号为智者。共身子议论结舌。乃生善心。欲于佛法中出家。见难陀形貌奇伟。叹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者乎。难陀即度出家。妇即孙陀罗。极端正。食息不相离。佛与阿难入城乞食。次至难陀门首而立。难陀迎礼世尊。时孙陀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与其出家。遂牵衣不令出。难陀曰。今可暂放。礼世尊已。我即却回。孙陀罗曰。共作要期。方随意去。以妆湿额而告之曰。此点未干。即宜却至。若迟违者。罚金钱五百。难陀曰。可尔。即至门首礼足。取如来钵。盛满美食。持至门首。世尊遂去。即与阿难。世尊现相。不令取钵。难陀持钵。默然随去。世尊至寺。难陀持钵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难陀汝食我残否。答云我食。佛即授与难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否。答云出家。即告阿难。汝与难陀剃除须发。答曰如世尊教。即觅剃头人。为其落发。难陀乃握拳语剃者。我不久当作转轮王。汝若剃我发者。当截汝腕。彼即大怖。褁收刀具。即欲辞出。阿难白佛。佛便自去问言。难陀汝出家否。答言出家。是时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顶上。净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为出家。暮即归舍。既至日晚。寻路而归。世尊于其行路。化作大坑。不能得去。愁苦通夜。诘朝。佛与五百比丘应请。难陀求住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房扫地。关南北开。扫此彼秽。复惧佛归。即逃走。于路值佛。隐身树下。佛令其树举枝高上。其身露现。佛见唤还。问云。何故欲去。答。昨与妇别。待还与食。忆妇食耳。佛将彼游天堂。次游地狱。然后歇下。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此翻满。弥多罗翻慈。西域称男为那。女为尼。此从父母两缘得名。内外经书靡不该练。增一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第一。欲还本国利生。佛言。彼国獘恶。汝云何化。答。我当修忍。人若毁。我当自幸不得拳殴。拳殴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时。自幸离五浊毒器。由彼忍满。故曰满慈也。

  ○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库藏皆空。占者曰。解空之相吉。故名空生。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善说空法。有所宣说。皆分别空。佛从忉利天下。率土辐辏。争前顶礼。尊者端坐石室。念诸法空。色非佛。乃至识非佛。眼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得见法身。故名空生。诸弟子中解空第一。

  ○阿难。此翻欢喜。又翻不染。中阿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发问先謦欬。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嘿。或行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年二十五。佛前求侍。佛言。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乃解。今佛未发言。阿难已解。阿难侍佛二十五年。所闻八千犍陀。皆诵不遗。不重问一句。佛灭度后。坐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者。阿难陀第一。

  ○罗睺罗。此翻覆障。昔塞鼠穴。由是因缘。故名覆障。昔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太子指腹妃。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太子出家后。耶输有娠。在胎六年。方得产生。诸释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声载道。耶输即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非为。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乃始释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云奉佛欢喜丸。罗云幼稚。竟持上佛。耶输由此息谤。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为金轮王。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作沙弥时喜妄语。凡国王大臣居士来欲见佛。俱答言不在。令无量人不得见佛。由妄语故。佛每诃责。佛出行还。使罗云洗足。佛以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后覆地。命令注水。罗云盆覆注水不得立。佛言。汝今妄语。犹如覆盆。于佛法水。亦不得立。今当实语。莫妄语也。诸弟子中。密行第一。众所知识者。言此等皆是大众首领。人人心知眼识者。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此叙有学众也。真穷惑尽无所事事者。名无学。即阿罗汉是也。研真断惑。而欲造于真穷惑尽者。名学无学也。摩诃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尼众主。即佛姨母也。耶输陀罗。此翻华色。亦翻名闻。罗云母也。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此叹菩萨德也。菩萨者梵语之半。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亦名大心众生。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证大果故。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皆于菩提不退转者。荷担如来大事因缘。决定自知成佛不谬。非若小乘自谓已得涅槃。不复道求也。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者。梵语陀罗尼。此翻总持。乐说辩才者。四无碍之二也。九地菩萨。断一障二愚。得四无碍解。一障者。利它不欲行障。二愚者。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二辩才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字中现一切名字故。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菩萨断此二愚。得法自在。非若小乘但得心自在也。转不退转法轮者。得是道以处己。运是道以利人。非若小乘不欣说法。自守幽闲也。供诸佛植众德者。一切如来皆悉供养。一切德本无不培植。不似小乘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也。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者。菩萨智德宏深。神通游戏。故诸佛咨嗟。不似小乘如来寻常斥之为焦芽败种也。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菩萨视三界为家。等四生为子。借度生以入佛慧。故曰善入。非若小乘观三界如牢狱。视四生如怨贼也。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者。通者推而行之之谓。达者深造自得之谓。大智者即法空智也。菩萨以般若观空。沤和利物。故能诞登道岸。不似小乘得人空智尚在中流也。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者。名者实之宾。菩萨实行既广。故名称亦普。不似小乘独善其身。而名只在一国之内也。能度无量众生者。愿力无穷。度生无尽。非若小乘逮得己利。成就众生。心不喜乐也。宗门谓之寒灰发?。枯木生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者也。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䟦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梵语文殊。此翻妙德。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想。亦不起非法想故曰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观世音者。思益云。众生见者必得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得大势者。思益云。我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不休息者。思益云。若恒河沙劫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于恒河沙等佛所。行诸梵行。修集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无有疲倦。故名不休息。宝掌者。普超经云。被上德铠。乃至成佛。无能沮坏。令释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慧心。为人宣讲。于珍宝心无所贪惜。故名宝掌。药王者。悲华云。愿贤劫一千诸佛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我作医王。然后得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大净药王。在后作佛。名楼至如来。宝月者。思益云。若诸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故名宝月。䟦陀婆罗此翻善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毕定得三摩提。弥勒此翻慈氏。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悲华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导师者。思益云。若菩萨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等。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此叙八部众也。如来说法。异类咸遵。故八部龙天不谋而至。不约而亲。譬如北辰不动。而众星皆拱也。先天人众。梵语释提桓因。此翻能主。抚育众善。能作天主故。此天居须弥之顶。总御四洲。明月天子者。月天子也。月者缺也。有亏缺故。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冷能照故。天以自在言。子以慈爱言。宝光天子者。日天子也。日者实也。常充实故。下面亦俱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故。普香天子者。星天子也。四大天王者。东方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谓护持国土。安益众生故。居黄金山。领二部鬼。一乾闼婆。此云寻香。即帝释乐神。二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谓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护东弗于逮。南方毗楼勒叉。此云增长。能令自他增长善根故。居琉璃山。领二部鬼。一鸠槃荼。此云可畏。二薜荔多。此云魔魅鬼。护南阎浮提。西方毗楼博叉。此云广目。居白银山。领二部鬼。一龙。二富单那。此云热病鬼。护西瞿耶尼。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以福德名闻四方故。居水精山。领二部众。一夜叉。此云犍疾鬼。飞空速疾故。二罗刹。此云可畏。护北郁单越。由各领二部。不令鬼神恼乱世间故。名护世四王也。明月天子等。是帝释内臣。如卿如相。四大天王。是帝释外臣。如将帅。自在者。即他化自在天。欲界顶天也。大自在者。即摩醯首罗。居色界于大千界顶最自在故。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雨滴故。娑婆。此云堪忍。以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亦是五趣杂居故。言梵者。此翻离欲。谓创离欲染得根本定故。尸弃者。此翻顶髻。谓顶有肉髻。如螺形故。亦名螺髻。亦名火顶。以火灾至此顶故。又名树提尸弃。彼国以火名树提故。光明大梵即光音天。以此天无寻伺。无言语。用光明为语言故。言等者。等取三禅四禅也。不叙无色者。以无形色故。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䟦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翻欢喜。䟦。翻善。兄弟常拥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百姓皆喜故。娑迦罗。此翻海。于大海中此最胜故。和修吉。此翻多头。德义迦。此翻多舌。以嗜语故。又云能害。谓瞋时嘘气。人畜皆死故。阿那婆达多。此翻无热。从池得名。阎浮诸龙。皆有三患。一热风热砂。烧着皮肉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其宝饰衣服。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王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之。怖惧生恼。此池无此三患。名无热恼。摩那斯。此云大身修罗。排海淹善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优钵。此翻青莲华。从池得名。以此池出此华故。龙王亦食百味。唯末后一口。变为虾蟆。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罗。此翻疑神。似人顶有一角。面极端正。见者生疑。畜生道摄。此天帝奏法乐神也。居七宝山。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佛说法时。诸天弦歌。般遮鼓瑟而颂法门。

  有四乾闼婆王。乐(岳)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寻香。以香为食故。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故。此天帝奏俗乐之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音者。鼓节弦歌也。美者。幢倒中胜品者。美音者。乐音中胜品者。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此云无酒。往四天下采华酿海。鱼龙业力变为咸水。瞋妒誓断。故名无酒。又名非天。多行谄媚。无天行故。今之修福。怀胜负谄媚心者。多生此类。故云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蹈海。把日擎云。天上求餐。海中酿酒是也。婆稚者。此云被缚。五恶物系颈不得脱故。又常为帝释所缚故。佉罗骞驮。此翻广肩。拥海水者。毗摩质多罗者。毗摩。此云丝。质多罗。此云种种。能以一丝幻作种种事故。又云净心。能波海水。使出声故。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叶殿。遂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喜见。帝释以般若力不能为害。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故。又云摄恼。以能将手隐摄日月。令天恼故。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乐观天女天园林故。常与帝释斗战。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诸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者。诸天入宫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得见。举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或作大声。世人咸言天兽吼。修罗所食。皆与天同。唯末后一口。变为青泥。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以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居四天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若对敌翻。此云大嗉。嗉吭也。以常着龙于嗉中故。大满者。以龙为食。常满意故。此鸟有神力。雄化为天子。雌化为天女。住处有宝宫。食亦有百味。而报须食龙故。如意者。项有此珠故。此迦楼罗。一日山东啖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岁。临终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嗷嘇之不得食即瞋。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反。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心冲。风轮亦七反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为王。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韦提希。此云思惟。瓶沙王之夫人。阿阇世。此云未生怨。王舍城之王也。大经云。以不生佛性。故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不生烦恼。即见佛性。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世。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退坐一面者。谓各退坐以面向佛也。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供养者。施其所好。恭敬者。尽其礼仪。尊重者。竭其诚悃。赞叹者。极其称美。四众竭诚尽敬。世尊无以相酬。欲将菩提场中。所得妙法。授与大众。然恐不能担荷。故先说无量义经以发其机。此无量二字。有二义。一无有限量。故曰无量。此属实相门。是平等法故。二法门多种。故曰无量。此属方便门。谓以无限量法。权开种种无量度生法门故。世尊虽四十余年。淘汰四众。然四众住在法界量里。守一解脱义。不能舍有量心。入无量义。故世尊先说此经以摇撼之。故经云。尔时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同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欲速成菩提。修行何等法门。佛言。有一法门。名无量义。菩萨欲学此法门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相寂灭。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乃至灭如是法。法相如是(性相寂灭。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四相皆如。便是下文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是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无量之量。是如来自心现量境界。所谓无心之心量也。所谓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也)。如是观察四相本末。悉遍知已。次复观察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菩提。(是观察众生。性欲不同。故以一法。开无量义。此无量义。即多多之谓。此便是随众生性欲。以一乘道。分别说三。其实元是一相一味之法。此便是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前段是观察实相门。此段是观察生灭门。即以无限量门。分别种种无量法门者。无非欲其离念。皈于实相也)大庄严云。世尊自从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若有闻者。咸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等。及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成菩提。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菩提(可见授记作佛。方是本怀)。善男子。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河溪渠。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果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虽是一。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来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烦恼。而初非中。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非一。而义各异。善男子。我起树王。为阿若多等五人。转四谛法轮。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为诸比丘。并众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如是说。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各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道得果亦异。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说无量义经。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生。能以一身。普应一切身。善男子。是则诸佛甚深不可思议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初中后说。皆是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所谓如来无二语也。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也。众生各随自己性欲。思量分别故。所解所入。各各有异。故曰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此经与法华互相发明。故引此一段。智者观此。则于法华思过半矣。无厌繁文)。教菩萨法者。反显非是教小乘法。佛所护念者。亦显不是小乘所护念。也譬如如意宝珠。是摩竭龙王之所护念。非虾䗫蚯蚓之所好乐。此经与法华同条共贯。故亦名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也。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梵语三昧。此翻正定。亦云等持。平等持心。趋一境故。既说无量义经。便入无量义定。可见世尊口到身到。说底就是行底。行底就是说底。故才说此经。直下又将此一卷无量义经。觌面呈出。如铜山铁壁。顿向诸人面前。要令大众向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荐取。且道那个是同参。达磨鲁祖。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世尊入定。天惊地震。故天雨四华。地摇六震也。曼陀罗。此云柔软。曼殊沙。此云适意。散四华者。翻破四大故。六震者。谓动起踊震吼击也。摇飏不安曰动。自下升高曰起。忽然腾举曰踊。隐隐有声。曰震。雄声抑扬曰吼。呯嗑发响曰击。震即是声。动即是形。声兼吼击。动兼起踊。地六震者。翻破根结故。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须菩提。岩中打坐。诸天雨华赞叹尊者。善说般若。世尊入无量义定。惊天动地。会中如许大众。总不知落处。却无一人领会世尊无量义经。亦无一人赞叹世尊善说无量义经。个个瞠着眼睛。一心观佛。不知观是何人。佛是何物。古德云。汝等诸人。在大海里坐。汲头浸却了。更展手问人乞水吃是也。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世尊。见大众眼钝头迷。事不获已。只得略展神通。放眉间光。诠注无量义经。无量义定。令大众向眉梢眼角边讨个分晓。所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也。然虽如是。若是皮下有血性的人。决不肯向人光影门头作活计。不见文喜禅师初往五台。求见文殊。却被文殊当面热瞒。后参仰山。得个入处。遂命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锅上。师以搅粥竹篦便打云。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说谒赞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故古德云。彩云端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问。佛在眉间放光。亦有说乎。曰。若论放光常例。则放眉光是为授记。若论其义。别自有说。眼耳鼻舌。各具一能。眉毛居上。故口问鼻云。饮食在我。言语在我。汝有何能。反居吾上。鼻曰。五岳之中。中岳居尊。是以居上。鼻又问眼。汝何在上。眼曰。吾同日月。寔有照鉴之功。是以居上。眼问眉曰。汝何功能。位居吾上。眉曰。我寔无功。惭居上位。倘吾在下。眼若在上。看你甚么面孔。故宝月上堂云。古者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且道在眉毛唤作甚么。良久曰。忧则共戚。乐则同欢。人皆知有用之为用。而不知无用之大用也。宗师家。将此例向上事。眉间放光殆亦是乎。问。何故放光遍照东方万八千界。答。若以理言。小乘虽曰不动。实在动中。虽脱见思。未离阴界。如来欲令超出阴界。证不动智。故以光明遍照东方也。古德云。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若以事言。震旦国中。多大乘法器。故佛光遍注。至汉明而像法始入。至梁武而达磨复来。显发此事。自后灯灯相续。焰焰无穷。普天匝地。皆此一光遍照之力也。若佛光不照。便与此土无缘。故震旦一国。佛法如是。其余东方万八千土。悉皆如是。故知放光实非小缘也。于此世界尽见彼土者。此彼二字。要看得分明。要知万八千土。皆是本地风光。从这里流出。故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尽大地无一人不在自己光明里是也。世尊入无量定。无量为一也。一光照万八千土。一为无量也。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横遍也。上极于天。下极于地。竖穷也。光中所现六趣众生者。六凡也。现在诸佛者。佛乘也。修行得道者。声闻乘辟支乘也。行菩萨道者。菩萨乘也。此四圣也。总之是十界图样。现在平等光中也。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是一串事。如人信得行布施是菩萨道。则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皆欢喜布施。毫无吝惜。则布施就是入道因缘。内有如是欢喜心。外必有如是欢喜相。又如人信得持戒是菩萨道。则持戒是入道因缘。故于一切色香味触心无所动。内有如是不动心。外有如是不动相。若心存忍辱。外有柔和谦谨相。心行精进。外有顾盻雄毅相。内有禅定功夫。外有湿灰槁木相。内行智慧。外有转辘辘活泼相。所谓有诸中形诸外也。然则生佛始终三乘修证等事。都不离如来一毛孔光明里。即三世诸佛无量劫来谭不尽者。亦不出此毛孔光中所现之事。然则如此光明。不离众生日用。惟众生日用。昧而不知。世尊与人作个图样。欲人按图索骏耳。故知如来放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虽然如是。恰似哑子作手势。却不如祖师亲口道出。昔古灵禅师行脚回。受业师遣令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乃拊背云。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又古德云。汝等诸人。各自有无价宝珠。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采领善恶音响。如是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说也说了。注也注了。却不劳别人在猜右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此弥勒腾疑请问也。初心识昧。未解咨求。菩萨慈悲腾疑启请。上文云以慈修身。通达大智。故须慈氏发问。文殊领答也。作念者。私自忖量也。神变者。指光明也。是如来神力所变现故。以何因缘而有此瑞者。正出疑情也。凡夫小乘。日日如此放光。只为无此疑情。放过一边。故不得大智。不得受用。所以弥勒起疑。却是教人起疑也。今佛下。作念求人咨决也。意谓佛不在定固当问佛。佛今在定当问何人。且此光明。非是情识可能卜度。又非言语可以形容。必是眼曾亲见。方知端的。若是思量卜度。言语形容。尽是鬼家活计。隔靴搔痒。决不能知。今此会中。不知谁是亲眼见过的人。覆自忖云。文殊师利为七佛师。已曾供养无量佛。必曾见此无量光。吾当问彼。必知下落。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也。尔时比丘下。四众生疑。所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尔时弥勒下。此正陈疑请决。所谓自己不了。殃及他人也。上言神变。此云神通者何也。妙用不测之谓变。触处无碍之谓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神则生佛均等。但众生日用不知。故不能穷。由不穷故。头头窒碍。不得变通故。在佛曰变曰通。而众生曰障曰碍耳。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文。先叙所见。后问其故。此叙放光雨华动地。大众欢喜也。悦可众心一句。极力描写一时境象。言华气香风。兼熏互拂。令人心悦神怡。即地界亦庄严清净。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此叙见光之横遍竖穷也。

  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

  此叙见六凡始终也。生死所趣者。心所趣向也。善恶业缘者。造业也。受报好丑者。受报也。

  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软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文殊师利。我住于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此叙诸佛始终也。圣中之主。故曰圣主。说法无畏。故称师子。理愈入而愈细。故曰微。词愈出而愈精。故曰妙。词义所宣。皆是一相一味。故曰第一。直声名声。声有宛曲名音。声清净者。以所说者。是清白梵行之法。故能说之声亦清净。如铿金戛玉也。柔软音者。柔和轻软。巽语之言也。以所说者。是柔软之法。故能说之音亦柔软也。盖以不净刚强苦切之言。教人天小乘。而以清净柔软之语。教菩萨故。且如来所出梵音。深远微妙。故令人听之欢喜踊跃。而竟忘其疲也。然诸圣主。在万八千世界中所说者。皆非偏小之法。悉是大乘平等正法。又恐深远微妙。不能领悟。复以种种因缘譬喻。委曲引导。务令佛法照明。若揭日月而悬诸万。令诸众生开通觉悟。究竟归于一切种智。故欣厌生死而求涅槃者。说四谛法。令彼尽苦而得乐。对植净福而求胜法者。说缘觉法。令彼断缘而得胜性。言胜法者。胜小乘故。对修万行而求佛慧者。说一乘清净道法。令彼由觉以入妙。文殊下。言我所见生佛。始终众多无尽。今略说其大概耳。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珍珠摩尼。砗磲码瑙。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叹。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盖。轩饰布施。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而被法服。

  此叙见三乘得道。行道之终始也。种种因缘而求佛道二句。是总叙。或有行施下。是别叙。先叙在家菩萨。以布施为入道因缘。金银等者。七宝也。奴婢者。使令之人。车乘者。出入之具。宝饰辇舆等者。言以众宝饰车乘之辇舆。而欢喜布施也。既施已。而复修菩萨回向法愿。舍宝乘而得佛乘。当为诸佛称叹。不愿乘金舆宝辇。徒为世人羡慕而已也。驷马宝车者。舍车而兼舍马也。诗云。良马四之。故曰驷马。栏楯华盖者。车之饰也。轩。高也。即轩轾之轩。言高广严饰也。此上皆外施也。又有舍身肉手足等而求佛道者。如割肉饲鹰。投身饲虎之类。又有舍头目身体。而求佛法者。如雪山童子求半偈而舍全身之类。此内施也。又见诸王诣佛问道闻法。而舍土出家者。如妙庄严之类是也。如上种种。有舍世宝而求法宝。舍世乘而求佛乘。舍幻身而求法身。舍乐土而求净土。此皆借布施为入道因缘者。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众。栴檀宝舍。众妙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种种微妙。欢喜无厌。求无上道。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此叙出家菩萨入道因缘也。独处闲静者。有避人间喧嚣。而好幽闲寂绝之地。假诵经为入道因缘者。昔欧阳文忠公。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都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在地也。勇猛精进者。直前无怯之谓勇。勇而愈锐之谓猛。一心不杂之谓精。精而不怠之谓进。古人单丁住山。看话头。起疑情。一心思惟。更无二念。所谓一条楖?任纵横。直入千峰万峰去者是也。此借精进为入道因缘。又见离欲下。在家而能离下界欲染。处空闲地修上界定。若四禅八定之类。得五神通者。天眼天耳它心宿命神境也。此借修九次第定为入道因缘者。又见菩萨下。安禅而以偈赞者。所谓嘿时说。说时嘿。以禅那资妙慧。以笔砚资真性。此借作偈赞佛为入道因缘者。智深志固者。世智莫能知。曰智深。外诱莫能入。曰志固。二六时中。唯以受持佛法为事。更无它事。能问者。能审问也。受持者。能笃行也。有疑必问。既问即行。得一句。行一句。所谓知行并进者也。此借受持为入道因缘者。定慧具足下。此明九地已上菩萨。死中发活。定慧双融。以四无碍解。说无量喻。为众讲说。然此菩萨。虽欣乐说法。非漫然无谓。盖末世邪师。如麻似粟类。皆赞淫怒痴。毁戒定慧。若非定慧双融。辩才具足。具正法眼。作师子吼。则如来正法。悉成魔语。故菩萨欣乐说法。决非自为。直欲化诸同类。捣空魔垒。坐致太平。不使邪魔有所惑乱。不得已而击法鼓。其真救世之心哉。此借说法为入道因缘者。寂然下。坐破蒲团。觑破铁壁。白醭流于嘴边。百鸟都无寻处。即使佛来赞叹。尚不加顾盻。何况天龙恭敬。而遂动其心乎。如达摩鲁祖懒瓒之类是也。此借禅定为入道因缘者。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而令入佛道者。如华严菩萨放光。令八难众生触此光者。顿超十地之类是也。此是菩萨借放光救苦。为入道因缘者。未尝睡眠等者。意识昏熟曰唾。五情暗冥曰眠。此则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讨个倒断。古德云。惺惺着莫受人谩是也。此借经行为入道因缘者。又见具戒等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幽涧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其素。戒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是也。如鹅珠草系之类。此借持戒为入道因缘者。住忍辱力者。恶骂捶打。乃至节节支解。悉能忍受。如常不轻羼提仙人之类。此借忍辱为入道因缘者。离诸戏笑下。佛不以七事笑。不以欲。不以嗔。不以痴。不以放逸。不以私敛。不以荣贵。不以富饶。唯授三乘人记别乃笑。世人有一颦一笑尚不浪施者。况乎佛子。固当远离。宋光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护。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自是安终身不言及世事。且闲谈世务。鬼神已扫其迹。况乎聚头喧喧。游谈无根谑浪笑傲者哉。痴眷有损故当离。智者有益故当近也。摄念山林者。疾雷不能惊。震风不能动。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之人也。此借摄念为入道因缘者。如慧持之类是也。饮食汤药。衣服卧具。乃至园林浴池者。此借四时供养为入道因缘者。说寂灭法种种教诏者。言教人不止一途也。如当不轻。以佛性遍记四众。德山临济。以棒喝而为佛事。乃至辊毬舞笏。吹布毛竖拂子之类。皆目击道存。不容有声。故云种种。此借单提向上为入道因缘者。观诸法性者。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性相无二。犹如虚空。此借观心为入道因缘者。心无所著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外不循缘。内不住定。心无所希。是名求无上道。此借妙慧为入道因缘者。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此颂佛灭度后。供舍利起塔庙也。各千幢幡者。塔之严饰也。珠交下。言幢幡外有幔。幔外复有铃鸣也。为供下。言本为供养舍利故。严饰塔庙。由塔庙严饰。故令国界亦自然殊特庄严妙好。国界之有塔庙庄严。喻如天树王之有华庄严也。天树王者。即帝释员生树也。梵语波利质多。树高一百由旬。枝叶覆五十由旬。香又闻五十由旬。诸天子。夏月于树下宴息。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妙。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我等见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此结光中所见以请决也。言佛放眉光。我及大众承此光明。见万八千界。种种殊妙。我等亦知此光。是诸佛神力。及智慧力之所自出。世所希有。故能放一净光照无量国。然我等昔未曾见。今得见此。宁不庆幸。但不知其所为因缘。咸生疑惑。仁者觐佛既久。为佛之子。必曾亲见。必知所为因缘故。愿仁者一决众疑。且四众欣然仰望。都觑着仁者及我二人。即我亦不知世尊放光之故。此时亦堕疑网。亦看着仁者。佛子此时必当裁答。以决众疑。及决我疑。令生欢喜。又自猜自疑。旁通一线云。不知如来欲以何法。饶益于人。今日演斯光明。或是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时。发明大事。所得妙法。迄今四十年中。秘而不说。曾未授人。今日放光。得非将菩提场中所得妙法。秘而不说者。今欲向人说乎。抑亦欲将曾未授人者。今欲授人。令俾受持而不失乎。不然何以光中示现万八千界。及见诸佛耶。故知今日放光。决非为小小因缘。然我自己猜度。理或如此。但我不曾亲见。犹有所疑。故四众龙神皆不瞻我而瞻仁者。惟愿仁者。为彼说破。毕竟为何等事而放此光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此文殊领答也。弥勒云。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却将世尊放光心事。尽情说了。今文殊复云。如我惟忖当说大法等。却又把光明注解一遍。所谓正按旁提。左敲右击。隔壁供状。雨大法雨者。四十年前。三草二木。随时灌溉。今者欲以平等一味法雨。充润一切。故下文云。其云所出。一味之雨。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是也。吹大法螺者。四十年前。以种种譬喻因缘。诱掖㢡劝。今者欲以一音普告大众。故下文云。我是如来应供等。以一音声。演唱斯义是也。击大法鼓者。四十年前。击方便鼓。䇿进着欲众生得二乘果。今欲击涂毒鼓。䇿进懈怠小乘。令至宝所。故下文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是也。演大法义者。四十年前。秘而不说。今欲向百万人天众前。满盘托出。故下文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是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援古以证今也。曾见此瑞者。言我不是猜度也。不是道听涂说。是我在过去佛边。曾亲眼见。放此光已。即说大法。故我忖量。今亦必然。四十年前所说。乘是三乘性有五性。人皆易信。若说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所难信。寻常但说唯佛一人。独得正觉。今日小乘罗汉皆当作佛。人所难信。寻常但说修行三阿僧祇劫。方始成佛。今日即心是佛。人所难信。今欲向人天众前。说此难信之法。欲令大众知得即心即佛。无二无三之旨。故现斯瑞耳。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引最初灯明。先说三乘。后说一乘之仪式也。日月灯。明别号也。以此佛光明。昼夜不断。如日如月如灯。故以日月灯明表其德。所谓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者是也。如来下。通号也。从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应供者。道成德备。应受供养故。正遍知者。一尘不立。万德皆备故。明行足者。福慧两严。知行并极故。善逝者。随流自在。处处称尊故。世间解者。三世间事。无不知故。无上士者。超万象而独先。轶群圣而突出故。调御丈夫者。制诸外道。降伏魔怨故。天人师者。模范人民。仪刑释梵故。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世尊者。圆收十号。出世独尊故。演说正法者。上言妙法。又言大法。此云正法。名虽不同。皆一法也。即一切法。故曰大。离一切相。故曰正。不即不离。是即非即。故曰妙。初善中善后善。此三善字。非善恶之善。是至善之善。指一乘也。虽三时说法不同。无非归于至善之地。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但其义既深远。语亦巧妙。人自不解耳。所以深远巧妙者。以无量义皆归一义。无量音皆是一音。纯一无杂故。由初中后。悉皆具足。本来无物。纯清绝点梵行之相。故梵行品云。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如是观察。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三世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变改。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如是观察。梵行不可得。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一切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谓修证不无。染污不得者。是名清白梵行。亦名一行三昧。故百丈云。从来是个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云岩云。但形文彩。即属染污是也。次又释云。所言初者。四谛法是。中者因缘法是。后者六度法是。此三乘法。皆是一期应机之语。其实欲令皆得菩提。成一切种智。此其所以初善中善后亦善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此言二万灯明。相继成佛。名姓同。乃至说法仪式皆同。所谓一灯灭。而一灯续。灯灯无尽故。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尝有南北。有时者气。彼非气者。未尝有昼夜。故生于齐者。心之所梦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齐。之梁。心无方也。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也。一光东照万八千界者。所谓心无方也。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日月灯。二万佛皆同一姓。相继成佛者。所谓心无时也。故曰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尘劫来事只在而今。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此举最后灯明说法。仪式亦同也。若以事言。灯明在家生八子。各有家业分管。父出家。而八子随出家者。父子同心。有是父。必有是子。所谓象王行。而象子随也。若以理言。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各领四天下者。灯明未发心时。八识所缠。四大所障。所谓一迷为心。决定惑为四大色身之内。迷则同迷时也。灯明出家。八子亦随出家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八识亦随发大乘意。所谓悟则同悟。啐啄同时之机也。八王子在家。皆名意者。八识皆名意故。如云眼意耳意等。眼识见色名有意。耳识聪利名善意。鼻识闻气名无量意。舌识善说法宝名宝意。身识觉触名增意。意识知法名除疑意。七识缘八如响随声名响意。第八含藏诸法名法意。若出家时。八子皆名大乘意者。成一圆融宝觉故。常修梵行者。妄识渐净故。皆为法师者。并转法轮故。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此明昔瑞皆同今日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此言腾疑亦。同今日也。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日月灯明放光之后。为妙光说法华经。以见今之必然也。若以事言。灯明因妙光而说法华。不为八子者。所谓路逢剑客方呈剑。故下文云。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若以理言。灯明是本觉体。妙光是根本智。若欲本觉成佛。必因始觉智起。不由情识故。教菩萨法者。以此经不入余乘之手。唯是过量人。方堪传受故。佛所护念者。小乘自谓无分。亦不护念故。六十小劫犹如食顷者。若以事言。菩萨精进。心无二念。如发愤时。忘餐废寝。故六十小劫。犹如食顷也。若以理言。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念若不动。时劫何有。唯其身心不动。故无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佛余涅槃。

  此言灯明说经已后即唱灭。唱灭已后即授记。授记已后即入灭也。先唱灭者。警懈怠也。次授记者。交付家业。法有所归也。次入灭者。家业既付而告终也。问。灯明授记德藏。而不授于内绍王子何也。答。若以事言。尧授舜。舜授禹。唯有德者居之。内绍王子。虽植德本。未及德藏。故禅位德藏。示天下之至公也。尊法王位也。若以理言。内绍王子。尚不肯居正位。况受禅乎。问。日月灯明。既因妙光而说法华。何故不授记妙光。答。日月灯明相继成佛。因妙光也。日月灯明说法华经。亦因妙光也。若妙光受禅。即堕始终。光不名妙。既堕始终。必不能续灯明。而成始成终。灯明亦不因妙光说法华经矣。故能续灯明而成始成终者。必因非始非终之妙光乎。此灯明所以说法华。亦必因无断续之妙光也。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此明妙光续灯明之光。而为过去然灯师也。过去诸佛。若无妙光。不得成佛故。一切众生皆证灯明之体。不以妙光为师故。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也。问。八王子不以父为师。而以妙光为师何也。若以事言。古人易子而教。故罗云以舍利为师。尊师位也。若以理言。八王子以灯明为父。其本体也。以妙光为师。其本智也。行人虽初得本。其力未充。必假本智。四十二番煆炼之功。尘消垢尽。然后进而至乎妙。转八识而成智者。妙光之力欤。语云。父以生之。日月灯明有焉。师以成之。妙光有焉。故知妙光。非因非果。而能因能果。华严谓之普光明智。楞伽谓之自觉圣智。释迦一光东照。示此妙光也。说无量经。说法华经。说此妙光也。日月灯明相继成佛。传此妙光也。是妙光者。是行人所当克意者。忽得泛作文字语言会也。故灯明一灯。分作两灯。一灯授与德藏为法王。一灯授与妙光为法师。妙光将此一灯。转授过去然灯。然灯又授现在释迦。释迦又转授与未来弥勒。三世诸佛。皆藉日月灯明为灯王。妙光为灯师。至今灯灯不断。皆灯王灯师之力也。此法王法师二位。是如来道统之传。诸佛出世本怀。正在乎此。于此剖明。则下文迎刃而解矣。言法王者。道无不成。德无不备。功无不圆。行无不满。位无不极者称法王。法师者。学法王之道。修法王之德。行法王之行。转法王之经。遵法王之戒。入法王之定。得法王之慧。如是经无量劫。功圆行满。然后绍法王之位者称法师。故法师之位。是入法王位之基址也。曰。若是则应先授声闻法师位。次授法王位。方是次第。何故直以法王位授之也。曰。先授法王位。正欲其行法师事也。未有绍法王位。不由法师而入者。故下文。授舍利弗记云。汝于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百千万亿诸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此法师位也)。当得作佛。号曰华光(法王位也)。授迦叶记云。汝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道法(是法师位)。于最后身当得作佛(是法王位)。是知法王之位。必由法师而入也。故下文五百罗汉。及八千比丘。发愿于异国持经者。是初发愿。行法师事也。问。君师二位世法也。佛法平等。安用之耶。答。若出世法中无王。则佛法无主。天龙八部。无所归投。若出世法无师。则如来道统。断而不续。故权衡道法者名法王。流通道法者称法师也。正如夫子。有德无位称圣师。尧舜禹汤文武。德位俱隆者。称圣王也。问。宗门只教人直下担当。自心作佛便了。更有何佛可成。何生可度。乃欲经无量劫行法师事。然然绍法王之位乎。故思大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云门要将如来一棒打死喂狗子吃。无著笊篱打文殊。黄檗欲斫罗汉胫。德山临济。佛祖俱不礼。丹霞不喜闻佛。城东老母。不喜见佛。若是则祖位超于佛位远矣。何不绍祖位而绍佛位耶。答云。莫错过祖师意。不知祖师所言。直下担当四字。正是将成佛度生。一件大事因缘。一肩担在自己身上了也。正如伊尹周公。以天下为己任一般。由彼根器大。信根深。无明轻。烦恼薄。故一闻大法。直下承当。便能兴慈运悲。入廛垂手。接物利生。行法师事。不论时劫。信步行去。至于功成行满。方入妙觉。所谓水到渠成。若谓祖师。悟了便休。更无所事。何异小乘。是谤祖师矣。不观会中。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药王药上。诸大菩萨。劫劫生生。行菩萨道。尚未休息。祖师安得闭门束手。而曰不求佛。不度生乎。然云门黄檗。诸大祖师。作如是语。直是要人向自己脚跟下做工夫。莫靠别人。故作此峻厉之语。激发后人。此万不得已老婆心也。岂遂谓佛不足成乎。意谓佛为三界导师。尚不许亲近。又况亲近无明烦恼诸杂毒乎。古德所谓不向密密处亲近。名真亲近是也。所以下文亦云。一切不亲近。是名初亲近处耳。今人器量自不及祖师万分之一。抑且未曾闯入祖师门户。勉强教人担当。不知只担得一堆无明骨董烦恼墼子。何曾梦见祖师。亦敢大言曰。无生可度。无佛可成耶。昔皓月供奉问长沙云。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沙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果上涅槃。沙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沙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名善知识。沙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详味长沙数语。是镇心丸。可治千古颠狂之疾。故在方便品中。见如来出世之心。譬喻品。见如来方便之巧。药草品。见如来法雨之等。化城品。见如来教化之久。宝塔品。见如来化身之多。提婆品。见如来求法之切。常不轻品。见如来持经之固。寿量品。见如来本迹之远。涌出品。见如来度生之广。此等皆是如来从法师位中。入法王位之榜样。故向人吐露。亹亹不休耳。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此明妙光为未来弥勒师也。博而不精。故曰求名。不得其门。故不通利。一暴十寒。故多所忘失。虽不通经。亦修杂善。故曰种诸善根。弥勒下。点破言。昔日之妙光。即今日之文殊。昔日之求名。即今日之弥勒。当时同在一会。汝岂不知。而反来问我乎。弥勒云。文殊当知。文殊云。弥勒当知。此二老互相推重也。问。八王子师妙光。求名亦师妙光。然而成佛迟速。若霄壤悬殊者何也。其用心不同也。八子初随出家。便发大乘意。得即心即佛之旨。不向外驰。却从自己脚跟下。着力精进故速。求名菩萨。却在语言文字上作活计。心常懈怠。故旋读旋忘。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者故迟。首楞严云。若得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信哉。行人当以此为鉴。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结文殊领答也。言我所以必知说法华经者。由我今日见此光明。与昔时所见无异。昔日之光说。法华经。今日之瑞。当知亦尔。以古证今。故知必当说妙法也。问。如来放光。弥勒发问。文殊领答。毕竟何似。答。如来放光。如伏羲画卦象。弥勒发问。如文王作彖辞。文殊领答。如夫子作彖传。总是与混沌画眉。虚空安柄。若是先天太极图。还须请问自己主人公。三位圣人犹隔江在。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此颂见最初灯明。说法度生。令得种智也。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

  此颂见最后灯明。出家说经入定雨华动地。同今日也。

  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此颂见最后灯明。放光现瑞。同今日也。示一切下。见光中现六凡始终同也。斯由佛光照。应上见字。最亲切有味。言今日能见佛土。及见天人者。不由于他。皆由自己一点妙光照映。所以能见。即此光明。便是成佛根本。故在佛身。名为佛光耳。此点破八部供佛亦由此光也。又见下。见如来成道同也。自然成佛道者。但发此光。自然成佛。不假修治也。佛光中。见金色身端严微妙。恰如净琉璃中。现真金像也。世尊下。见如来说法亦同也。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者。如来说法。万八千土。无数听众。悉来集会。各各因此光明。故得各各相见。眼眼相觑。此点破声闻。见色闻声。亦由此光也。古人道。你也见。我也见。为甚么不会。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此颂比丘菩萨行道。始终亦同也。斯由佛光照。是点破菩萨行六度。亦由此光也。古德云。譬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诸人耕种。无有一人不承此恩力者。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此颂。大众腾疑亦同也。各各自相问者。言各人自己忖量。自言自语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此颂放光之后。说法华经。以见今之必然也。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必是妙光堪闻妙法。故学人欲闻妙法。须得自己妙光开发。然后出言吐语。尽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始光?照天照地。以世间眼。赞妙光者。非眼不能见色。非妙光不能奉持正法眼藏。由我所说法。唯汝妙光。方能证知。故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汝也。问。何故世尊。先赞妙光。令妙光欢喜。然后为彼说法华经。答。此佛事人情。一齐拈出。焉有人不生欢喜。而能领荷大事者乎。故虽有妙光。若不令彼大喜遍身。亦不能荷担大法。必令大喜遍身。然后堪任此大事耳。故释迦末后。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与汝也。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忽忧怖。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复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此颂唱灭授记入灭也。先颂唱灭。既令妙光欢喜。复令大众欢喜。法藏有归。心事已毕。遂告众云。如来出世本意。欲令大众悟实相义。今诸法实相。为汝等说竟。汝等又皆欢喜领荷。出世本怀。今已了结。我于中夜。当入灭矣。复戒勉云。我虽说破。不过为汝等作个指路头人。汝等虽欢喜领荷。还须努力。精进修持。无得放逸。且诸佛难遇。如盲龟值木。若佛在世尚有所依。若佛入灭无可依者。汝等当生难遭之想。当信如来诚谛之语。勿生懈怠。世尊下。颂授记也。诸子者。灯明八子也。圣子闻唱灭而怀忧。法王见怀忧而安慰。亦是佛事人情。佛此下。颂入灭也。如薪尽火灭者。言薪尽故见火灭。其实火传不知其尽。倍复加精进者。受佛嘱而加功也。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后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此颂妙光为过去然灯佛师也。相继成佛者。然灯续明。光光不尽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此颂妙光。为未来弥勒师也。多游族姓家者。世缘不断。向外驰求也。弃舍所习诵者。道念轻微。世情浓厚也。废忘不通利者。心不专一。道不深求也。得见无数佛者。言八王子。志念坚固。得则诸佛。求名行诸善业。亦见诸佛。虽修福修慧不同。同归见佛。既见佛已。必欲供养诸佛。随顺行道。方得福慧两严。功圆行满。成报身佛也。懈怠昔汝是。昔言灯明灭后。倍加精进者。即八王子是也。灭后而懈怠者。即汝便是也。无论弥勒与八王子。同在一会而授记。若此悬远。即释迦在然灯时。亲得授记。而弥勒在释迦会中授记。又若此悬远。盖释迦常行精进。弥勒常自懈怠。故行人当以八王子释迦为法。勿效弥勒也。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前六句。颂所见以明必说法华也。本光二字。要看得重。是众生本来有此光明。故今日定说此经也。故知弥勒腾疑。慈灯也。文殊领答。智灯也。德藏授记。照世灯也。八王子相继成佛。无尽灯也。本灯元是日月灯明。故曰本光瑞如此。今相如本瑞者。正谓今佛之光。与古佛之光无异也。今佛下。明放光是方便。助发二字。不但将释迦世尊。放光心事。尽情说出。却将一切诸佛。历代祖师心事都说尽也。释迦不出世时。无论凡圣。但属有情。一一脚跟下。各有一尊灯明古佛。昼夜放光。无有休歇。谓之本光本瑞。若地狱道中无此本光。洋铜灌口。热火沸心。刀山上行。剑树上走。忍痛者谁。饿鬼道中。若无本光。针咽?口。叫呼求食者谁。畜生道中。若无本光。披毛带角。飞跃蹄嗥者谁。修罗道中。若无本光。三头六臂。嗔斗者谁。天道中。若无本光。受欲乐修禅定者谁。诸佛无此本光。成正觉度众生者谁。菩萨若无本光。修六度者谁。声闻若无本光。受寂灭乐。作神变者谁。缘觉无此本光。求胜法者谁。天人中无此本光。闻呼即应。见物便知。扬眉瞬目。折旋俯仰者谁。故知此光。本来具有。物物上彰。法法上现。把针时。针锋上显。举笔时。笔尖上露。看经时。经上现。搬柴运水时。柴水上现。虽然无处不现。无不承此恩力。埋在五阴坑中。抛在无事甲里。不生疑心。不知推究。有广大威神而不能用。故穿衣吃饭。直作穿衣吃饭会。茶话时。便作茶话会。所以头头显露。处处蹉过。故劳世尊放此光明。作个图样。欲人向自己脚跟下识取一点。本有古佛光明。正如一点火星。埋左灰里。不能发?。今日世尊担柴把草。助令生光发焰。故曰助发。不但放光是助发。说经授记。无非助发。不但释迦是助发。即历代祖师无非助发。昔德山侍立龙潭次。潭曰。更深夜静。何不下山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灯度与师。师拟接。潭复吹灭。山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从今已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龙潭度纸灯与德山。当时吹灭。且道悟个甚么。不但历代祖师是助发。即虾䗫蚯蚓。墙壁瓦砾。无非助汝发机。故知香严悟处不在竹边。灵云悟处不在华上。俱胝悟处不在指头。侍者悟处不在布毛也。今相如本瑞者。言如者。正谓今日释迦光。与古佛光。相去不远也。僧问盐官。如何是本身卢舍那佛。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僧将净瓶至。师云。却安旧处着。僧送还旧处。复来诘问。师曰。古佛过去久矣。便是此义。诸人下。是方便品之张本。言诸求三乘人。心有疑悔而不自安者。待佛从三昧起。一齐为汝刬却。与汝安心也。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首

  No. 614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方便品第二

  颂云。

  何事收光后  雄谈八部前  欲将如意宝
  换过止啼钱  一众生疑网  其谁脱瘴烟
  虚空忽落地  处处露青天

  上品放光。是无言之方便。此品借言说以发明无言之方便。是以方便解方便。故直曰方便。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不可以识心推度矣。既不可以言语形容。不可以识心推度。随其意而安名立号。曲解之曰。佛乘佛知见。非方便而何。故对未开佛知见。未入一佛乘者言。是一佛乘者真实也。非方便也。若对一亦不立。佛之一字亦不喜闻者。言是一佛乘者方便也。非真实也。是知昔日分一为三。固是方便。今日会三为一。是以方便去方便。亦方便也。所谓以楔出楔。以言遣言也。信乎一佛乘。佛知见亦方便也。故知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不可以限量心执之。若执今日一佛乘为实。是何异乎执昔日之三乘也。如是则不独一品名方便。即全经二十八品皆方便也。不独此经为方便。四十九年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皆方便也。又不独一切修多罗是方便。即放光动地。雨华香云。无非方便。皆是筌谛。昔唐宣宗问弘辨禅师云。何等名为方便。对曰。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斯亦是方便之谭。乃至祖师忘功罢业。亦不出方便之迹。所以云。声前荐得。分明鹞过新罗。句外承当。已是不快漆桶。待汝开口动舌。堪作甚么。故下文云。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为汝二字。即是不获已。而随他意语也。长沙示众云。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事不获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何处得有山河国土来。然则何者是真实义。待案山子点头。即向汝道。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下总叹实智权智。楞伽所谓宗通说通也。昔范增爱项羽。增劝项羽杀沛公。因鸿门设宴。座中数举所佩玉玦。以示羽者三。项羽默然不应。世尊知二乘人。守一解脱义。故先说无量义经以撼之。此以口示玦也。又知彼住灭尽定。世尊次以无量义定以示之。此以身示玦也。又知彼居五阴界。世尊放白毫光以警之。此以心示玦也。奈二乘之不应何。古德云。尽大地是个大解脱门。把手牵伊不肯入奈何。故世尊忍俊不禁。从三昧出。托诸佛以卖弄自己神通。故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然何以知其甚深无量也。寻常称汝是智慧第一的人。就汝眼力所见。如来身有丈六长。于中有眼耳鼻舌。有手足肩顶。有臂腨颡额。有脾胁胸腹。有股胯颧颊。有齿牙龂腭。有百骸肢节。有三十二相。有八十种好。有无数毛孔。如上所说。一一皆能作无量无边佛事。姑置无论。然我今日。略放眉间一毫孔中光明。遍照东方万八千土。彻上彻下。无畔无岸。汝等思量测度。尚不能知下落。又岂知无数毛孔中。一一皆有如此光明。遍照法界。作大佛事。又岂知丈六身中。眼耳手足。肢节骨肉等。一一皆有无量光明。作大佛事。又岂知我有无量无边遍法界如来藏身。一一身各有无量相。一一相各有无量好。一一好各有无量色。乃至眼耳鼻舌手足肩顶等。悉皆无量。悉皆充满百亿莲华藏世界海。于一念中同时作无量无边佛事。汝又乌能知之哉。且我丈六身中。于一毛孔所放光明。既不能知。必不知诸佛最甚深之慧海。无涯量之智空矣。譬如涔蹄之水。芥孔之空。尚不能知。又乌能知甚深之大海。无量之虚空也。故善财入普贤一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际。犹不能知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庄严。乃至刹海成。刹海坏。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乃至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亦复不知众生界所有边际。所谓诸佛智慧。甚深甚深。无量无量如此。如上所说。是如来自证自悟自受用境界。汝等不知固尔。即诸佛成道已后。四十年中。开智慧门。或对人天根者。说十善法。或对声闻根者。说四谛法。或对辟支根者。说十二因缘法。汝等已熟闻熟习。现今各各有证声闻果者。有证辟支果者。汝等亦自谓解如来法。得如来道。入如来智慧门。然而实未曾解如来法。得如来道。入如来智慧门也。由汝等止宿草庵。犹处门外。是故即如来智慧门。一切声闻辟支佛亦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此徴释诸佛实智甚深无量之所以。言我之智慧所以甚深无量。汝等不知者。岂徒然哉。由我往昔因中。劫劫生生。未尝离佛。以佛为师。常随佛学。且所事之师。又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曾历事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若事其师而不学。犹勿师也。学其道而不行。犹勿学也。于是师一佛。学尽一佛道法。行尽一佛道法。事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学尽百千万亿无数诸佛道法。行尽百千万亿无数诸佛道法。由我如是勤学。如是笃行。愈学愈勇猛。愈行愈精进。从无量劫。无有一毫疲懈心生。故勇猛精进之名。普遍微尘刹海。故能成就诸佛所证。甚深无量未曾有法。所谓根深果茂。名实相当也。岂似汝等于佛法中。心生疲懈。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乎。岂似汝等坐无为而不动。醉寂灭而不醒乎。庄生云。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者。则风斯在下矣。有味哉。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此释诸佛权智难解难入之所以。言我之智慧门所以难解难入者何。亦由我因中。学尽诸佛菩提道。学尽诸佛度生道。行尽诸佛菩提道。行尽诸佛度生道。故我将往昔三大阿僧祇劫所学所行底。自证自悟底。随众生之所宜。就其门户而启迪之。彼且为婴儿。即婴儿法道之。令其欢喜。彼且为丈夫。即以丈夫法进之。令生欢喜。然彼实不解我所说意趣也。此何以故。以我成佛已来。证平等法。见诸众生在三界内。为妄想丝之所缠缚。头头羁绁。处处耽着。故我随其根性。投其所好。或说种种因缘以脱其粘。成说种种譬喻以解其缚。或广开无量无数方便法门。以引导众生。无非皆是为人抽钉拔楔而已。实无一法与人也。今汝等随语生解。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守一法而沾沾自喜。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妹妹而私自悦。都是系驴橛上觅骅琉。又岂能知我所说哉。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此双徴如来用权实二智之所以。言世尊既尽学佛道。尽行佛道。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如来本意。原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求佛道。不为独善其身。何不即以所得于诸佛者而直授之。反隐其无量甚深佛慧。而以佛海一滴。顺众生而说者。有何所以。无乃吝而不施乎。不亦忘其本愿乎。不亦有所拣择乎。故自释云。如来虽尽学尽行诸佛道法。不直授与人。而又随机说法者有故。如来于小不失。于大不遗。皆能随顺其实。无有拣择。以如来具足知见方便二种波罗蜜故。故其机可以授佛知见者。即以佛知见授之。其机不堪授佛知见者。即以法之宜乎彼者而诱之。若有实无权则沉埋中下。若用权废实则枉屈大根。由彼权实并行。故能曲成大小而不遗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上言知见波罗蜜。然不知佛所知所见者是何等法。而一切声闻辟支所不能知不能见。覆自释云。如来所知者广大。所见者深远。决非汝等浅知劣见所能穷究。盖如来于法性海中。随举一华。或拈一草。或謦欬弹指。或放光动地。无非实相不可思议故。如来所得四无量心。四无碍解。十力四无所畏。禅定门。解脱门。三昧门。一一深入。无有边际。此便是三阿僧祇劫。亲近诸佛。于诸佛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所谓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是也。然则不知一法。是名佛知。不见一法。是名佛见。纤毫未尽。即堕众生知见矣。故古德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太虚生闪电。佛知佛见如此。岂汝等浅知小见所能分别者哉。故慧朗禅师初见马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小乘不度生故不知。

  ○四无碍解者。谓法无碍智(一法演无量法)。义无碍智(一义演无量义)。辞无碍智(一音演无量音)。乐说无碍智(称机说法)小乘不欣说法。故不知。

  ○十力者。是处非处智力(知可度不可度)。三世业报智力(谓知有障无障)。根胜劣智力(知信等根有软中上)。种种界智力(谓三乘五性等界即性也)。种种解智力(或贪财利好名闻等亦名欲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众生种种所行若出离行若不出离行各能至果)。禅定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如有漏无漏等)。宿住念智力(知前际名姓苦乐等)。天眼智力(谓死此生彼堕善恶趣大小好丑等)。断诸习智力(即漏尽智)。小乘不求佛道。不学十力。故不知。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有人难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诸比丘从他方来。何须问言安乐住否。佛于此难安隐无畏。答云我是一切智人。但是摄受未来随顺世间师弟人情故)。二漏尽无畏(难云若佛自言漏已尽者。何以爱语罗云诃骂调达。佛于此难安隐无怯。乃自唱云我实漏尽。但谓随根而调伏故)。三说障道无畏(难云若佛说欲能障道者。何故预流一来尚有妻子之爱。佛于此难心无怯弱。答言我说欲能障道。但障不还罗汉非初二果)。四说苦尽无畏(难云若佛说诸圣道能尽苦者。何故罗汉受疮溃蛇螫之苦。佛于此难安隐无畏。答云我说圣道实能尽苦边际。但说未来非现在故。初是离所知。次是离烦恼。三是出离障。四是出离之道)。小乘不尽障。有怯弱。故不知。

  ○解脱者。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解脱门。皆悉成就。小乘唯得三解脱。故不知。

  ○三昧者。普光三昧。方网三昧。海印三昧。知过去庄严藏三昧。智光明藏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众生差别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此等为首。有无量百千三昧。皆悉成就。小乘耽寂定故不知也。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上言方便波罗蜜。不知是何等方便。覆自释云。佛知佛见。离心缘相。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离言说相。非齿牙纸墨所能诠显。故一落思惟。一堕言诠。无非皆是方便接人。譬诸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至行旅。然则如来用善巧易入之方便。柔和巽顺之语言。与诸众生巧说一切修多罗。无非曲垂诱迪。适可众心。令生欢喜得亲近我。令入佛道。然而皆非实法也。以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故。如是则如来信无一法与人。奈何汝等执一解脱义而株守哉。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结上以生下文也。若欲尽言如来所证。即使经无量劫。言之不尽。岂知四无量等云云而已。故普贤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若撮其要而言。则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一语。可以尽蔽。如思无邪。蔽三百篇之大义也。已上总是申明诸佛智慧四句。下文广明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之一字。是如来满口要说。复含糊不说。正是竦动身子处。犹俗语云罢。不消说起。又自解欲说不说之所以。言我所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所解之法。今日对汝等讲说。何异对三家村里担柴汉子。说中书堂里事。总不知下落。须是对自己家里人说家里事。才领会得。所谓唯圣知圣也。故唯佛与佛。志同道合。彼所得者我亦得。我所证者彼亦证。心心相照。眼眼相对。故能究诸法实相。而又能究尽诸法实相也。实相者何。所谓如是相(相谓色相)。如是性(性谓佛性)。如是体(体谓法身)。如是力(力谓愿力)。如是作(作谓作用)。如是因(因谓自修)。如是缘(缘谓助发)。如是果(克获曰果)。如是报(答果曰报)。如是本末(本谓始生末谓入灭)究竟等(等谓平等)。由此十种。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本无二相。佛与众生究竟平等。本无高下。故起信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得此法身。方名开佛知见。故如来于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果也)。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性也)。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于诸国土。平等随入(体也)。身恒遍坐一切道场(报也)。三世所行众佛大海(因也)。而恒示生诸佛国土(缘也)。无边色相。光明圆满。遍照法界。等无差别(相也)。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作也)。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力也)。遍十方界而无来往(本末也。此即华严经中十身相作也)。便是一个样子。汝等不然。法身无相。而汝等报三十二相以为实。而不知无相之如来遍华藏界也。故大经云。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是也。如来无性。汝等妄执如来实有自性。以为唯佛一人有如来性。能成正觉。余皆不能。而不知无性之佛性。充满虚空也。大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所谓无性。无性之性即佛性也。如来无体。而汝等妄执丈六身以为体。而不知如来之体遍一切处也。大经云。菩萨摩诃萨。应于无量处见如来身。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如来身。应遍一切处见如来身。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法一切事一切国土一切身一切众生。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所谓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今汝等但知如来降魔推外以为力。而不知如来愿力之周沙界也。大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是也。汝等但知如来现前度众生作佛事以为作。而不知如来不思议业用。尘尘刹刹度众生办佛事也。大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是也。汝等但知如来六年苦行以为因。而不知过去无量劫中。承事供养华藏世界无数诸佛。修菩萨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之大因也。汝等但知王舍城灵鹫山等处。说法利生。为众生作增上缘。而不知胜音世界庄严劫中。大通智胜时。威音王时。为太子。为沙弥。为比丘。已与无量无数众生作增上缘也。汝等但知菩提树下成正觉以为果。而不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菩提树下皆成正觉也。汝等但知如来报土在娑婆。而不知报土在华藏界也。汝等但知如来入胎。住胎出胎。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以为本末。而不知如来寿量无尽。未尝生。未尝灭也。不独此也。而复于诸佛边生下劣想云。如来三十二相。我无有也。如来之性。我不具也。如来之体。我不迨也。如来愿力。我不及也。如来作用。我不能也。如来求佛之因。非吾事也。如来度生之缘。非我要也。如来之果。非敢望也。如来之报。非敢慕也。如来始终本末之事。不敢冀其万一也。殊不知自己原与如来究竟平等也。不独此也。而复于众生边生自足想。以己出三界。越四生。为得净相。而观三界众生是不净相。自己为得圣性。而观众生是异生性。自以为得不思议变易身。而观众生是业果身。自以为得五力。而观众生是业力。自以为得神用。而观众生是业用。自以为得清净因。而观众生是业因。自以为得清净缘。而观众生是染缘。自以为得清净果清净报。而观众生是业果是业报。自以为始终是个出三界人。而观众生是火宅种子。殊不知自己原与众生究竟平等也。由于如来边生下劣想故。不肯上求佛道。由于众生边生自足想故。不喜下度众生。法本平等。汝自歧之。法本无相。汝自碍之。法本无着。汝自执之。如是妙法。唯佛能知。唯佛能见。而汝终不得而知。终不得而见也。此言佛慧甚深。二乘不知不见者盖如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初四句颂。人天二乘不知佛也。舍王位。摈欲乐。绝二死。灭五住。为三界师。作四生父。故称世雄。岂特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而已哉。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然虽如是。无有一人能知佛者。佛如虚空。本无形量。本不可以色见声求故。佛力下。言此等非但不知佛。抑且不知法。以此法非思量分别可测故。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见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次言唯佛知。唯菩萨知。且我因中。清净无量诸佛时。自洒扫应对。折旋俯仰。以至六度万行。无不习学。无不行持。然此甚深微妙之法。尚不能见。不能了。至于经无量劫功成行满。坐于菩提树下。成最正觉。然后见此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故知如是性相果报。究竟平等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余无一人能知此者。何以故。是法本来寂灭。不可以形貌指示。不可以言辞谭论。要须自证自悟。始得相应。今现前四众。都向语言色相中求。情枝意根上觅。故无一人能得解者。唯有过量大人。一闻此法。直下承当。如将一百二十斤担子。一肩担荷。向前直往。牢笼不住。呼唤不回。譬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如此等人唤作信力坚固大心菩萨。昔五台智通禅师。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云。我大悟也。明日众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出来。师出。宗曰。汝见个甚么道理。便道大悟。师曰。师姑原是女人做。明州大梅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后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入。未有日在。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矣。此等即信力坚固。千唤不回之样子也。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总明小乘不能担荷大法也。一切漏尽者。是寒灰枯木人也。力量浅薄。不堪重任。须是枯木糁花。寒灰发?始得。昔有一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此言性识聪敏的人。未曾开口。便将心意识领会。故亦不能担荷大法。如香严智闲禅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山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茫然。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师遂将平昔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精神。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止焉。后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乃沐浴焚香。遥礼沩山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曰。一击妄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故知此事正要死尽偷心。不在性识聪敏也。满世间者一佛刹也。满十方者十方刹也。言十方刹者。又多于一佛刹也。尽思度量不能知者。四住虽除。无明未破故。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辟支根器。利于声闻。其数复多于声闻。一心思量亦不能知者。以辟支虽断界内无明。未尽界外无明故。初地已上菩萨名新发意。其根胜于辟支。其数又多于辟支。其智又胜于辟支。其时又过于亿劫。虽以妙智思量亦不能知者。分别虽空。俱生未尽故。八地已上菩萨名不退。其数又过于新发意。一心思求亦不能知者。虽空藏识。异熟未空故。乃至等觉菩萨虽见佛性。如隔罗縠见月相似。以有一分生相无明。一障二愚。犹未尽故。等觉尚尔。何况其他。所以云。离心意识参。绝圣凡路学。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明唯佛能知也。毫无渗泄。故曰无漏。绝无意言。名不思议。二乘莫能穷其底。故曰甚深。等觉莫能见其兆。故曰微妙。如是胜法。我及诸佛。尽知尽得。其余一切皆不能知也。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先劝信。世尊下。点破向后所说者是实。告诸下。点破四十年前所说者是权。要令二乘舍权就实故。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义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四众腾疑也。漏尽者。无学众也。发心者。有学众也。各作是念者。各自生疑也。意谓世尊寻常只是诱掖奖劝。曾不毁人誉己。今日何故出定之后赞己毁人。自言我所得法。及所说法。难解难知。一切二乘。皆不能及。且世尊昔日鹿野苑中。曾于众中赞三乘法。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便得无量安稳快乐。我等当时。一闻赞叹。依之而行。遂出生死。亲证涅槃。是则佛所得所说者。我等亦能解能知矣。今日复言难解难知。却不知又是何等义趣。岂更有奇特之事。胜于我等所证之涅槃者耶。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此鹙子呈疑请决也。古语云。宴安酖毒。不可怀也。二乘一向卧涅槃床以为足。以高枕无忧矣。殊不知尚有微细流注。生灭业识。迁流不注。未可贴席稳卧也。由二乘入寻常自以为出三界。作了事汉。坐守胜妙境界。不生一念进趣之心。故世尊与他说无量义经也不动。入无量义定也不动。至于放白毫光。眉目稍动。及至世尊出定之后。卖弄自己神通一上。却将三言两语。变作百千万亿个疑团。散在各人怀里。然后大家疑情齐动。只此一点疑情。却是开佛知见之种子也。所以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舍利弗寻常疑着此事。一闻此语。身毛皆竖。及闻法说。便一担承当去。所以先得授记。四大弟子。见同列得记。方始生疑。故再闻喻说。次得授记。至于会中退席之众。唯不疑故不信也。故知此事疑得极。信得极。疑得浅。信得浅。故曰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唯是信力坚固者。却能从疑团打出也。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初二句颂世尊自赞。如来不出世。万古如长夜。凡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故曰慧日。圣中之圣。故曰大圣。久乃说是法。反显四十年前未曾说也。自说下四句。牒前十力无所畏等。道场下二句。牒前道场得成果等。我意下二句。牒前假使满世间等。无问下四句。正指如来自赞等语。无漏下四句。叙无学生疑。其求下八句。叙有学生疑。中间相视二字。描写怀疑之状如画。于诸下四句。叙当机自疑。言我在声闻众中。智慧首出。即今亦堕疑网。况其他乎。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此正出疑根也。为是之为字。当作平声读。意谓佛说一解脱。我等皆得。今所称赞究竟平等法。不知何者为是。今所称赞具足行诸道。又不知何者为是。所以卒堕疑网而不能出也。佛口下。自陈情辞。诸天下。代众请说。具足道者。时指法华也。如古德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是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重言止者。固却之以勇其疑也。言我今才动口。汝等常随我者。尚且各各怀却满肚疑情。若我再说。一切天人。不但生疑。且生惊恐矣。此以法大机小。实难担荷却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再陈请辞也。言此会中有大机可以担荷。不必虑也。曾见诸佛者。是福德大。诸根猛利者。是根器大。智慧明了者。是智慧大。此等闻法。决生敬信。必不惊疑。以敬则不惊。信则不疑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再止之者。彼愈急而愈缓之也。彼等久堕解脱深坑。今我说法。直欲援而出之。复恐闻而不信。反生谤法之?。是坑堑中重添坑堑矣。此以执着坚固却之。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稳。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法。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此三陈请辞也。如我等比。受化已久。决无上慢。必能敬信。决不生疑。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决不堕坑。惟垂分别说者。意谓向上一路。虽不可思。不可说。不妨曲为今时。向第二门头。分别言说处。略通一线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如来许说也。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者。言此法如铜山铁壁。钻研不得。咬嚼不得。无着力处。无下口处。我今为汝无分别处。强作分别。无言说处。强作言说。何以故。以非三非一。绝言说故。无分别故。非有量故。是平等故。若分三分一。堕言说故。是分别故。是有量故。不平等故。然则如来不唯昔日说三乘是言说分别。即今日说一乘。亦是言说分别。所以始也无问而自说。既而三止而不说。卒之三请而许说。此是婆心太切处。若是祖师禅。别有生涯。昔药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众久思示诲。请和尚为众说法。山令打钟。众方集。山升座良久。便归方丈。主随后问。和尚适来许为众说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五千退席也。由此辈罪根深重。我慢偏多。寻常唯在语言上做工夫。鬼窟里作活计。摘叶寻枝。莫穷其本。今闻妙法难思。方木不入圆窍。所以退席。世尊逆知其意。亦任其自去而不制止。故预会者。纯是真实。无枝叶也。虽然黄面瞿昙。未免压良为贱。灵山会上。人天百万。菩萨声闻。不知其数。个个摘叶寻枝。阿漉漉地。幸有此辈。才闻许说。撩起便行。却与灵山一会。大众面上。添光生彩。虽则如是。犹较衲僧百步。岂不闻资福云。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回去。脚跟下好与三十棒。何况过江来。又大随禅师。在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操履不群。沩深器之。一日问曰。阇梨在老僧此间。不曾问一转语。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沩叹曰。子真得其髓。又南泉为众僧行饭次。马祖问桶里是甚么。师云。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话。祖便休。具此眼目。始解看经。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劝信也。四众始不生疑。故以放光发其疑。复以叹德发其疑。此疑不可无。既疑之后。将说大法。此疑不可有。故以优昙难值坚其信。此如来所以因时而说法也。时之名义大矣哉。仲尼云。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故曰时然后言。时之一字。诸圣所宗。故世尊说法。亦必因时。若会中有糟糠枝叶之众。而与之言。是失言也。不时也。若会中有闻而敬信。闻而欢喜赞叹者。而不与之言。是失人也。不时也。若四众一向置在无事甲里。初未曾疑着此事。骤而与之言者。是失言也。不时也。若一闻此事。即便惊疑。不肯放舍。决欲究明此事。如渴思甘露。蜂念好蜜者。而不与之言。是失人也。不时也。今会中既无枝叶之众。时之可说。一也。又有敬信之人。时之可说。二也。四十年前。总无人疑着此事。今会中一众皆疑。时之可说。三也。且世尊寻常。一言一笑。一动一静。皆不妄发。必有其时。况此大事因缘。究竟平等。难解难信之法。有不因时而说者乎。然而时之难遇也。四十年前未曾有人疑着此事。今始有生疑者。四十年前。欲与之言。而无可言之机。故隐忍而不发。今有可言之机矣。既有可言之机。又有欲说之事。如矢在弦。不得不发。故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言如是妙法者。正指如是相。如是性。乃至本末究竟平等法也。四十年中。未曾显说。今日方始道破。正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梵语优昙钵罗。此云灵瑞。唯佛与轮王将出世时。方现瑞相。亦如此方黄河清而圣人生之意也。言其时之难遇如此。岂可忽哉。故又戒之曰。我四十年前秘而不说。待到此时才对人说。汝等当信佛之所说。决非孟浪轻发也。正恐大众。当作容易。看作等闲。故谆谆戒勉。此正老婆心。竭力为人处也。若是德山临济。却无许多廉纤。棒头喝下当处分身。如来禅。祖师禅。正好着眼。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此下申明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亦不能知也。故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言我昔日。见汝等恋着生死。无求出意。故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说三界内是生死苦。说三界外是涅槃乐。是以方便诱汝。莫恋着三界生死。如将蜜瓠换苦葫芦。非谓三界真如牢狱。非谓众生真如冤家。亦非谓实有涅槃可证也。而汝等恋此涅槃。不肯度生。却向齑瓮淹杀。此我之意趣难解如此。我因见汝等恋着涅槃。不求佛慧。故于方等会中。抑扬褒贬。谓五逆之人。尘劳之侣。皆可发心。皆可作佛。彼二乘者。若焦芽败种。永不发菩提心。永无成佛之事。此亦以方便激汝。欲令汝等舍涅槃而进趋佛道也。非谓汝等真不可发菩提心。真不可成佛果也。而汝等坐守涅槃。甘为下劣。自绝于如来宝藏之分。于菩萨法游戏神通。亦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此我之意趣难解又如此。我又见汝等不欣说法。不肯度生。故我于般若会中。令汝等为诸菩萨说法教化。领知众物。是以宝藏授汝。而汝等又无希取一餐之意。此我之意趣难解又如此。然汝等病根在甚么处。在不解随宜所说。随语生解故也。岂知诸佛所说种种法门。本无意路。不落思惟。不过信手拈来。随方解缚。作止啼黄叶耳。本不可以识心思量测度。汝等乃以思惟心测度如来。殊不知终涉思惟。千里万里。所以终不解如来所说故。即如来所说者。亦唯诸佛方能究竟。汝等亦不能知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复徴云。二乘皆不知唯诸佛能知者何故。以诸佛同心同愿。同证此一大事因缘。同为此一大事因缘出世故。所谓一大事因缘者。即佛知见也。佛知见者。即是诸佛如来道场成果时。所知所见。性相体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平等。一相一味之法。是诸佛成道。藉此为因。诸佛度生。藉此为缘者。诸佛既藉此法为因为缘。是如来出世一件莫大之事。诸佛既证此法。而欲人人共证此法。故如来不为二乘说法。亦不为小小因缘出世。唯为说大乘究竟平等法。亦唯为此一种大事因缘出世也。故出现品云。如来出现。以无量事。无量缘。而得出现。无量事。无量缘。即一大事因缘也。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者。此句却将出世本怀。尽情吐露。言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染污。佛知佛见。不得开发。不得清净如来出世。不过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而已。下文所云。长者宝藏。衣里宝珠。大白牛车。即是物也。宝藏要自己开。故曰欲令众生开。开者。以手推排之谓。衣珠要自己知。故曰欲令众生悟。悟者。久忘勿记之谓。白牛车要自己坐。故曰欲令众生入。入者。和身已到之谓。然则如来不过指示众生宝藏。指示众生衣珠。指示众生大白牛车而已。故曰欲示众生。示者。指点分明之谓也。是则开悟入三字皆属众生。示之一字单属佛也。若约此经大旨。则开示悟入四字。括尽一经之始终。以开示二字属佛。悟入二字属人。此经自方便品以至法师品。皆明开悟二字。开者。所谓开方便门也。如说方便一品。固方便也。而身子悟。故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譬喻一品。亦方便也。而四大弟子悟。故曰我等今日真是声闻。真阿罗汉。因缘一品。亦方便也。而五百弟子学无学人皆悟。故曰我今乃知真是菩萨等。此是开三周方便门。而令四众皆悟也。自宝塔品已下。明示入二字。示者所谓示真实相也。如过去多宝。现塔现身。释迦变土。十方分身。云集一处。乃至现舌相。放毫光。皆是直将佛知佛见示人。至于菩萨发愿持经。如世尊敕。当具奉行者。皆是入佛知见之人也。此是如来示真实相而使人入也。其余药王等六品。皆是为持经人作个入佛知见之榜样而已。故先悟得当人有此一卷大经。而后受持保任。流通不断。然后能入。故华严以信解行证。为一经之要。此经以开示悟入。为一经之宗也。昔洪州法达禅师。问六祖法华经义。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岂知宗趣。祖曰。汝念一遍。我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即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尽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当信。佛知见者。即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妙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耳。汝但劳劳执念为功课者。何异[牦-未+牛]牛爱尾也。此段可作一经疏解。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且诸佛度生法门。广博无量。不独以语言文字。是故菩萨法。即举足按指。扬眉瞬目。謦欬弹指无非与人说菩萨法。无非发明此一大事。无非以此事指示人。无非要人悟此事而已。然则如来不但以口舌为众生说菩萨法。却又通身遍身为众生说菩萨法。故知如来未尝说一乘法。亦未尝说三乘法。始终唯以一乘法示人。而使人悟入也。至乎祖师门下。摇铃振钖。辊毬无笏。驴鸣犬吠。吹布毛。举拂子。行棒行喝。现瞋现喜。亦无非为此一事。是一也。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日月得之而明。鬼神得之而灵。所谓通于一而万事毕也。古德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是也。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下广引十方三世诸佛。以证言此法。不独如来一身在娑婆世界中。作如是说。即我分身散影于十方世界中者。亦作如是说也。又不独我分身诸佛作如是说。即三世诸佛亦同如是说也。然则一卷大经。穷三世。遍十方。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尘尘说。刹刹说。人人说。物物说。时时说。念念说。未曾间断。人自不识。故开口动舌处。便作语言会。扬眉瞬目处。又作道理会。乃至日明云暗。风动尘起。鸢飞鱼跃。鸡鸣犬吠。华药栏。柏树子。一切处。又作境物会。辜负如来说法。不得如来一切种智耳。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由三世十方诸佛同如是说。故我亦做效诸佛之仪式。亦作如是说也。问。十方三世诸佛既以此事为实。世尊何不四十年前。就将此法直示与人。何故秘而不说。而说种种方便。因缘譬喻。答。随机故。由诸众生。根性不同。乐欲各异故。其根性有好大乘者。有好小乘者。有好人天乘者。有好货者。好色者。好名闻者。好音声者。好滋味者。好夸张者。好俭啬者。好斗者。好勇者。好乘肥衣轻者。好憺怕寂嘿者。好奇者。好伎者。好高洁者。好狷介者。乃至种种好乐不同。我悉知之。故就其性之偏僻爱着处。开种种门。说种种法。因其明处而启导之。渐渐令彼皆入佛乘。得一切智。若导百川而归之海也。若镕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也。何以故。十方三世无二法故。古德云。撞着道伴交有过。一生参学事毕。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问。如来必欲从无三处说三。十方诸佛亦于无三处说三者何故。答。随时故。由如来生此浊恶时世。不得不顺其机故也。言劫浊者。劫者。时也。世衰道丧。天下纷扰。如鱼鸟不宁。百姓求竭。而求上古无为清净之世不可得矣。此之谓劫浊。冰炭交心。贪瞋互出。空华翳眼。狙诈横生。举天下求一不识不知守纯抱扑者不可得矣。此之谓烦恼浊。不奔命于名世。即匿心于货财。不淹没乎色声。则羁縻乎情识。求其果腹而嬉。击壤而歌者不可得矣。此之谓众生浊。淳风雕削。道德浇漓。情窦日开。浑沌日死。各私一伎。各守一能。逐好投工。争奇斗艳。而求一人开佛知见者不可得矣。此之谓见浊。嗜欲愈深。天机愈浅。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而求达自然之慧命者不可得矣。此之谓命浊。如来出世。正值斯时。以佛眼观。实可怜愍。况复浑身破碎。满面尘埃。在己躬者。拔一毛而不为。在他人者。纵贪婪而无厌。斯实三途基本。众恶根柢。至蠢至愚。难调难伏。若不随其性欲。施设治方。而直授以一乘。则不加杖木亦已幸矣。恶能使之必信哉。故诸佛曲垂方便。将一方而分三。巧设阶梯。设化城而诱进。故内德论云。夫一水无以和羹。一木无以构室。一衣不称众体。一药不疗殊疾。一彩无以为文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何得怪顿渐之各异。令法门而专一。如是则方便之门。岂得已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

  此以危言激之。以坚其信也。大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云。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信之一字。诸圣入道之门也。故未说之前。先以三止发其疑。既说之后。又以危言激其信。由是而知。发其疑。正欲坚其信。循循善诱。于此可见一斑云。故云若我弟子。自谓得小乘道果以为了当。无所事事。从不曾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又不曾闻如来但教化菩萨事。还当不得佛弟子。当不得阿罗汉。不得预弟子数中。又有一等。认定所得小果。就是如来最后身。所证涅槃。就是如来究竟涅槃。更无佛果可得。涅槃可证。纵闻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不复志求。我自有这个在。决不回心。斯等不但不得佛果。亦未得阿罗汉果。不得名阿罗汉。谓之增上慢人。言增上慢者。决定毗尼经云。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断贪欲。我断贪瞋。我断愚痴。名增上慢。贪欲法异。瞋恚法异。愚痴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谓有所得。谓有所证。谓有所解。名增上慢。见诸法空。见于无相。见于无愿。见于无生。见无所作。名增上慢。见法无常。见有诸法。名增上慢。是名声闻乘增上慢。由此一激。遂有下文许多弟子。担当授记作佛。所以下。复徴问云。此辈不信佛乘。不得佛果宜矣。今现证阿罗汉。而不许名阿罗汉。谓之增上慢人者何。故复自释云。岂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而不肯信教菩萨法。决无此理。由此曹不肯信教菩萨法。故不名罗汉。谓之增上慢人亦宜。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时。容有阿罗汉不信有佛乘者。所谓无佛处称尊者是也。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又以软言劝之。以发其信也。又徴问云。现前虽无佛。而辟支亦是佛弟子。不信有佛乘者何。故复释云。是一佛乘。即佛现在说。时人犹不信。尚有闻风而退席者。况佛灭度不闻佛说。而欲要其必信哉。若佛灭度后。纵不亲闻佛说。但肯将此经受持读诵解义者。亦为希有。此时纵不能直下担当。一信永信。然藉此受持读诵。熏习不忘之力。以为远因。若遇他时。佛出于世。于彼佛边。一闻此法。机教相投。千了百当。决得一切种智。由此一劝。遂有下文六种法师。流通此法。故知现前肯信此经者。现生立地可得成佛。若现前不信此经。不肯担当。而肯受持读诵解义。作六种法师者。至当来世。亦得菩提。此皆如来诚谛之语。汝当深信。莫更生疑。所谓诚谛语者。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八字而已。故六祖云。汝等诸人。自心是佛。莫更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显少也)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舍利弗善听。

  此颂出退席众十种心病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一也。恃我生憍。不能谦下。二也。自甘下劣。不信深法。三也。但恃己长。不知其短。四也。梵行不完。漏卮非器。五也。藏瑕匿玷。矫饰形仪。六也。智量狭小。不堪大任。七也。喜咽糟糠。不欣精凿。八也。内无福德。难受大法。九也。摘叶寻枝。不穷根本。十也。由此等众。只解鬼窟里作活计。不肯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故不愿闻而去。今会中既无此辈。皆是真实究佛法者。此我正当说法之时。汝等亦当摄心而听。故勉之曰。舍利弗善听也。言善听者。勿以昔日所闻缠绕其心。应当句句消归自己。勿得更以聪明识见。作文字语言会也。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此颂如来随宜说法也。诸佛所得法三句。总颂如来证平等法。而开无量法门为众生说也。所得法者。即前文未曾有法。难解之法。甚深微妙法。道场所得法。不可思议法。究竟法。正法妙法。此等名虽不同。总是如来自证自悟法也。谓如来证此平等无限量法。即以无量种种方便。而为众生说无量种种法门也。众生下。正显众生乐欲不同。故说法亦不同也。念者思虑也。种种者。多多之谓。所行道者。或十善。四谛。十二缘。六度。乃至货利名闻等。若干者。不定之数。欣乐名欲。习种名性。欲性所作名业。佛悉知是已者。谓佛得十力故。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所行道。以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所习欲性。信等五根。有软中上。以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深心所念。谓三乘五性等。以天眼业报智力。知众生所造善恶等业。感爱不爱等果。唯佛知此。故能以方便力。随病投药。令俾服之。皆生欢喜。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之教。伽陀者。此云重颂。或为钝根说。或为未听者说。本事者。谓无量劫中所行事也。本生者。谓无量劫中受生事也。此为迷宿世者说。为大根者说未曾有法。即本来无物究竟平等法也。为劣根者说因缘。为中根者说譬喻。为事理俱明者说祇夜。即孤起颂也。为事理俱不明者说优波提舍。此云议论经。又为一种钝根人天。不乐大乘。唯欣小法。耽因着果。不肯放舍。于生死河头出头没。虽遇诸佛。不行胜法。未超八苦。难免五衰。不得已而三转四谛法轮。令俾脱生死苦。证涅槃乐。然此亦是一时权巧。非决定说。非真实法。其实潜施密诱。令入佛之智慧。但不曾分明说出。汝等当来。皆得成佛耳。然我所以不说者由汝等根器未纯。说时未至故。今汝等根器既纯。我之说时亦至。固宜撤去籓篱。直授大乘平等空法也。汝等应知往昔所说此九部法。皆是随他意语非是本怀。无非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是以今日说法华经。意有在也。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明对大机说大法也。言佛子者。能绍如来家业故。言心净者。不以万法为侣。诸尘作对。非若贪着五欲。若痴蝇粘唾。而不肯放舍者。言柔软者。谓调顺柔和。易受化度。非若刚强粗犷。若狂象而难调伏者。利根者。摇鞭即去。非若乐着小法。若蹇驴驽马。䇿之而不肯前进者。无量佛所行深妙道者。闻声即赴。非若遇佛而不求胜法。当面蹉过者。如斯根器。方是大根。堪称佛子。堪受大法。不独为彼说大乘法。亦复为彼授如来记。何以故。以深心故。念佛故。持戒故。深心者。乐修一切善法故。念佛者。志求无上菩提故。持戒者。具足清白梵行故。如此等机。一闻授记。大喜遍身。一肩担荷。由彼发心既深。念佛又切。戒根又净。佛知其心。又知其行。是故为彼说大乘也。然此大乘是平等法。无论钝根利根。心秽心净。但得一句染神。皆得作佛。正如伽陀妙药。但得沾唇。疾无不疗。毋得以一毫思虑存乎胸中而不肯服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下广明所以必说大乘者。有五义。一。十方谛求无有余乘故。言诸佛国土。际天蟠地。唯有一法。更无二物。但诸佛以方便力。强立种种假名。不知种种假名。都是引导众生。令入佛慧。是故必说一乘。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二。佛佛道同故。言诸佛出世本怀。唯此一事。更无二事。我宁敢违诸佛之仪式。而以非真之法向人说乎。故终不用小乘之法度生。必说一乘。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三。自住一乘故。谓诸佛。浑身住在大乘平等法中。当以自己所证。度诸众生。方称平等。若自证大法。而以小法化人。即是吝惜。即堕悭贪。便不平不等。无论以小法化多人为堕悭贪。即以小法化一人亦堕落悭贪法中矣。此事岂可为哉。是故必说一乘。悭者与小之谓。贪者护大之谓。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四。信心归佛故。若人不慕余乘。唯希大法。信心归佛。信得如来。不以人不见而热谩。不以我不知而妄语。又信得未尝吝法而不与人。未尝嫉人而不与法。何以故。以如来五住究尽。在在称尊。故能有扣即应。毫无畏怯。宁独不为我说乎。由我不信佛乘。正恐说而无益。故不为我说耳。如是自咎。倍加深信。尔时即现相好庄严之身。亦如今日。放白毫光。普照世界。为说实相法印。是故必说一乘。言印者谓一乘实相。若朝廷印玺。然以此一印。印一切法故。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五。如来本愿故。言我从无量劫来。立大誓愿。若我成佛时。度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知我无异。今欲满本愿。是故必说一乘。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此明如来开权也。问。若尔何故又说二说三。答。机不同故。若以此法对大智人说。则欢喜领荷。若以此法对小根无智人说。则法不设根。谓之错乱颠倒。不唯不信。反生迷惑。我知此等众生。未种善根。坚着五欲。皆由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复生瞋等种种烦恼。由烦恼迷心。耽着五欲。造种种业。由惑业故。坠堕三涂。受种种报。此即众生浊也。由转轮故。有广大威神而不能用。向父母胎中。受此眇小形躯。世世生生。贪爱相滋。惑业增长。福德日消。于火宅中。常为大火之所烧煮。不能自出。即命浊也。即有发心。欲出火宅。不遇明师。反修邪道。依止断常。复生六十二见。此见浊也。由着诸见报身。为我坚爱不舍。恃我生憍。贡高矜诩。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不知皆是虚妄浮心。并非真实。此即烦恼浊也。心言不直。毁害潜生。于千万劫不闻佛法。如是之人卒难得度。此即劫浊也。由彼堕于五浊世中。缠绵不断。故我权开种种方便。为说三十七品尽苦之道。而复示以涅槃之乐。诱令出苦。然我虽说涅槃之乐。是遣生死之苦耳。非实如来空事境界自性涅槃也。以如来自性涅槃。从本已来。本自寂灭。不复更灭。故佛子若肯信此涅槃。一肩担荷。力行此道。当来世中必得作佛。更不待三生六十劫也。我虽设种种法门。开示众生。皆是方便。据实而论。三世诸佛。唯说一乘。无二法故。今此大众。更莫存留一念疑情。固当虚心领受。以诸佛异口同音。唯说一乘。无二乘故。仰山作沙弥时。念经声高。乳源和尚咄云。这沙弥念经恰似哭。曰。慧寂只甚么。和尚却如何。师乃顾视。仰曰。若甚么与哭何异。师乃休。所谓唯一无二乘也。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佛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码瑙。玫(梅)瑰(规)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眉)并余材。砖(专)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雕刻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偷)妒(十)赤白铜。白镴(拏)及铅(元)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空)篌(侯)。琵琶铙铜钹(钵)。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明过去诸佛。亦以方便说法。唯一无二也。更以下。言不但说三乘法。是方便。是助发。又不但以放光为方便。为助发。更有多种奇异方便助发也。如起塔庙。造佛像。或供一华。或举一手。或合掌或低头。无非助显众生日用一件大事。悉与如来放光。等无差别。所谓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及妙用。运水并搬柴。正此义也。由众生视此为寻常。世尊赞之为奇异。要人知此一段奇异事。正在寻常日用中。故于放光处助发。又于日用处助显也。若有下。先明修六度万行者。皆已成佛道。已成二字。是言自己具有佛性为因。其六度万行皆缘也。正如木中之火。矿中之金。是因其钻之销之者是缘也。诸佛下。次明修十善四谛十二缘者。皆成佛道。诸佛下。三明供舍利。起七宝塔。造栴檀庙。乃至积土为庙。聚沙为塔。皆成佛道者。虽精粗不同。等妙刹故。世尊与众行次。以手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刹。帝释将一茎草插于地上云。建梵刹已竟。便是这个道理。若人下。四明造佛像者。皆成佛道。彩画下。五明画佛像者。皆成佛道。若人下。六明敬心供养佛像者。皆成佛道。有以香华幢盖敬心供养者。有以众妙声音敬心供养者。有以欢喜歌呗颂佛德者。七明散心供养画像者。有以散心合掌低头作供养者。有以散心一称南无佛作供养者。此等微因。皆成佛道。虽敬散不同。等妙心故。所谓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者。灯明之力欤。抑妙光之力欤。谓之奇异。不亦宜乎。昔调达临终称南无。未及佛字。已堕地狱。佛记其地狱出。当作辟支佛。字曰南无。又外国事天神者。以金为像头。贼来取之。称南无佛。便得像金头。明日众聚。天像失头。众云。我虽造像。无天来着。若天著者。云何失头。天即降一人云。贼来取头时。称南无佛。诸天惊动。故得我便。是故失头。众人云。天不如佛耶。既不如佛。何不尊事。贼称南无佛。尚得天头。况贤者称南无佛。不得无上菩提乎。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明未来诸佛。亦以方便说法。唯一无二。故一触耳根。无不成佛。诸佛本誓下。言诸佛本愿。故说一乘。诸佛两足下。为发起大根故说一乘。言两足者。福足慧足也。知法常无性者。知者觉也。法者即众生心也。常者真常不变也。无性者无自性他性也。若此法不常。即成断灭。何有五性。若性定有五。则声闻缘觉。及诸众生。决定不得作佛。由知此法常而无性。故随熏习而各自成性。所谓不变随缘。随不变也。故涅槃云。无性之性。即是佛性。唯此佛性。虽是众生具有。必以大乘法。久远熏习。方能发起。此世尊所以必说一乘也。故六祖云。汝等佛性。譬如种子。我今说法。犹如时雨。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是法下。开权也。言此法是无位真人。本无位次。然四圣六凡。诸法位中。皆是此法所住之位。故知头头法法。无非皆是平等一寂灭相。然必待坐道场。开佛慧时。方知此法。成等正觉。知此法已。以方便力。开种种门。说种种法。故知说大说小。无非一法。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此明现在诸佛。亦先证寂灭法。后以方便说三乘。其实皆为一乘也。知众生所行者。即种种所行道也。深心之所念者。即众生心所念也。过去所习业者。即先世善恶业也。欲性精进等者。即若干诸欲性也。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此释迦自谓亦是先说三乘实为一乘也。众苦不逼之谓安。乱想不生之谓隐。铺文演义之谓宣。放光入定之谓示。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穷贫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身著于五欲。如[牦-未+牛]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明开权之所以。无福曰贫。无慧曰穷。生死险道。即三恶道也。相续苦不断者苦果也。五欲者苦因也。言我所以说三乘者有故。由我初成道时。开佛知见。即以佛眼洞观十方。见六道众生。不修佛慧。转轮生死。无有间断。推其所因。皆由身着五欲。譬如[牦-未+牛]牛自爱其尾。而卒为人害也。众生既以贪爱自蔽。耽着五欲。秪见其乐。不见其苦。如盲瞑然。既眷恋于受胎微形。复匍匐于生死险道。遂将自己一尊巍巍堂堂。大势力佛。弃之弗顾。又不肯求断苦之方。甘心就死。即有灵知发露。欲出三界。然而不遇明师。不闻正法。入邪见网。更修邪戒邪定。为出世因。求出三界。止如掘地觅天。索冰于火。恶可得哉。如来愍此颠倒众生。所以兴起大悲。悉令拔济也。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此下追叙三七思惟也。是世尊四十年来心事。复将尽情吐露一番。以见说三说一。悉依古佛法式。非自撰也。言我见此受苦众生而兴拔济。犹有许多难处。故我初坐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观树经行者。欲以菩提大树。荫覆清凉一切众生也。然而必三思者。熟思细审而后行也。我所下。叙初七思惟。言我所得智慧。甚深无量。是未曾有。是最殊胜。复观众生。信等五根。浅薄陋劣既为五欲所缠。又为无明所翳。我法如此。其机如此。众生云何而得度脱。由我在三昧中兴此一念说法度生之心。梵释诸天。一时齐赴。请转法轮。所以龙兴云起。虎啸风生也。我即下。二七思惟也。我若即转最上法轮。众生正没大苦海中。则法不称机。机不达法。不但不能令彼生信。抑且反令生谤。破坏正法。彼若谤法。必堕三途。是说法无益于生。而反有害于生。故我宁不说法。速入涅槃之为愈也。寻念下。三七思惟也。过去诸佛。证道果时。即开种种方便法门。化度众生。今我说法。亦当以过去诸佛而为仪式也。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此叙诸佛慰喻也。言我三七思惟。欲行方便。契合佛心。故诸佛现身。安慰晓喻。且称赞云释迦既得如来平等道法。而为世出世间第一导师。尚不肯自专自用。能随诸佛所行方便。不亦善哉。即我等诸佛。悉得最妙第一平等之法。亦为众生根性不同。好乐各别。亦向无分别中分别说三。何以故。由彼智慧狭劣。但乐贫所乐法。不信自己是佛。不肯承当。故是如来以方便力说三乘道。而为中途小歇场地。其实但为教菩萨法。非实化以小乘道也。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此明如来昔日说三。是仿效古佛仪式也。一闻慰喻而称南无佛者。归敬之辞也。既归敬已。复作念云。我今既出五浊世中。如佛所说开方便门。我今决定随顺如来。依而行之。作念已毕。即趣鹿野苑中。三转四谛法轮。然我所证一乘道法。本来寂灭。不容有声。安有所谓法僧差别之名。由我权设方便。巧合机宜。故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时。于是寂灭之法。始得变通运转。便有转法轮之名。即以所证之法为涅槃。复以能证之人为罗汉。又以能转法轮者为佛。于是将此一味之法。裂而为三。名曰别相三宝。复赞之曰。此涅槃法。是我从久远劫中。赞扬开示者。汝等若得此法。生死永尽。不受后有。有此利益。故我于四十年中。常作如是说也。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如来自陈今日说一乘。亦是仿效古佛仪式也。言我又见大根器人。不乐小法。信力坚固。志求无上菩提。以恭敬心。来至我所。此等佛子。于过去劫。曾闻诸佛。说方便法。根器调熟。回心慕大。我即作念。如来实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非为二乘小小因缘也。欲说佛慧。正当其时。岂得不说。所谓若人信归佛。为说实相印也。由我具足方便知见二波罗蜜。故我曲大小而不遗也。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此下结上文说大说小之意。言汝应知我此时。正当演说佛慧。尚有一等不肯回心钝根罗汉。守一隅而不反。闻大法而惊疑。住涅槃而不舍。踞法我而生憍。如此等人。于甚深法不能生信。乃有拂衣而去者。今有舍故习慕大乘。以恭敬心。来至我所。求殊胜法。岂易得哉。故我喜其不生畏怯。自肯承当。是菩萨器。我即为彼舍去枝岐。直下指出长安大道。是故菩萨一闻是法。即生敬信。疑网皆除。若罗汉亦闻是法而生敬信。亦得授记。如是。则我对小说三。对大说一。源源本本。悉依古佛恒规。非自创也。故我今日。说无分别法者。亦是仿古佛之仪式耳。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诸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长行以危言激其信。颂中又以四难坚其信。先言佛出世难。如下文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又云。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又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是也。正使下。次言说法者难。四十年来。能为下劣取相凡夫。忍于斯事。未曾吐露。直至根熟志纯。心相体信。然后方说。岂不是难。无量下。三言闻法者难。具威音之余绩。带智胜之遗尘者。尚不能贬起眉毛。承当此事。岂不是难。能听下。四言听法者难。不但一闻顿悟者难。即历耳根而不生诽谤。不起怨嫉者亦难。如不轻高唱。瓦石乱加。灵山会上尚有退席。岂不是难。故知巴歌和众。雪曲应稀也。且无论佛出世难。说法难。闻法而悟入者难值。如优昙钵华。即听而不生诽谤怨嫉者。是优昙出现。岂易易哉。无论闻法而悟入者。过于优昙。即闻法而不起怨嫉而生欢喜。不生诽谤而兴赞叹者。此人希有。过于优昙。则为供养诸佛功德。等无有异。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从此经流出。故四难如此利益如此。汝等今日既闻此法。岂有不生难遭之想。而复疑生惑者耶。故勉之曰。汝等无有疑也。且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决不赚误后人。故我今日于人天中。出大音声。普告大众云。三世诸佛。出现于世。唯以一乘平等道法。教化菩萨。无有余乘。汝等当深信而无疑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成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下付嘱流通也。秘要者。拟心即差。岂不是秘。开口便是。岂不是要。正如轮王髻珠。国之利器。不肯轻易授人。何以故。以恶世中人。耽着诸欲。唯求人天因果。不求佛道。故秘而不说也。昔初祖达磨。初见梁王。王即问云。朕印经造像。有何功德。答。实无功德。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谛。答曰。廓然无圣。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契。遂人少林。面壁九年。此便是一个样子。故勉之曰。如此妙法。三世诸佛。尚不肯轻泄。汝等亦当保持覆护。勿妄宣传。当来下。正明非器莫传。言恶人者。不但造五逆十恶者名恶人。但是闻此经而不信。反生毁谤者。此人即与造五逆十恶者无异。此等断佛种性。堕无间狱。故遇斯等人。断不可说。有惭下。又明遇人即授。惭者。言我巍巍堂堂大丈夫相。如何甘为下劣之事。愧者。见人授记作佛时。即自念云。彼既丈夫。我胡不尔。有惭愧者。即是寻常。自咎自责。如舍利弗者是也。无法相曰清。无非法相曰净。既有惭愧。又不著相。而志求佛道。不乐余乘。如此等人。心专志一。的是大乘法器。方堪授受。汝当为彼广赞此经。令生欢喜。舍利下。总结诸佛所得道法。不过证此一法而已。更无奇特。故曰诸佛法如是。所谓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也。不但诸佛所证是一。即诸佛度生。亦不过将此一法。左支右吾。随人解缚而已。更无实法与人。临济所谓佛法无多子是也。此等法门。其未学者固不知此。今我既为汝等满盘托出。无复余蕴。汝等已知诸佛。为世间导师。不过将此一法。随人授与。更无别事。亦无奇特。汝等更莫生疑。当生大喜。直下承当。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故六祖云。自心作佛。更莫狐疑。李都尉云。学道须是铁汉。把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