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0 册 No. 0604 法华经句解

No. 604-A 妙法莲华经句解

  钱塘霍山广照沙门 释 闻达

  夫读经者须善佛意得佛意已然后起修如明目人善知方诣不得意者徒自疲劳终不能知佛之境界如经所说智慧方便譬喻因缘三一圆融种种义趣当知悉是唯心所现只为昏迷生死无际豁然启悟业障本空要得无事一切放下是非俱遣垢净双忘忘心亦泯真觉圆明正恁么时虽不作意露迥迥底常自现前若寻故纸何日出头所以道诸法实相不可言宣唯有智者乃能知之论至于此直须向释迦老子未开口时便知落处分明荐取免被他瞒退身三步何妨踏着不劳弹指见本自心了办无始大事因缘诚不难也若夫原始要终提纲振纽具如序解及指掌图今释字义为彼初机如端伎艺先加弄引幸勿泥此宜自着鞭。

  时 宋景定辛酉 如来诞日序

  法华经句解目次卷第一自序弘传序解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卷第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卷第四五百弟子品第八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宝塔品第十一卷第五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劝持品第十三安乐行品第十四涌出品第十五卷第六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卷第七不轻品第二十神力品第二十一嘱累品第二十二药王品第二十三妙音品第十四卷第八普门品第二十五陀罗尼品第二十六本事品第二十七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要解目次(终)

  No. 604

  妙法莲华经句解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解

  钱塘广照沙门 释 闻达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妙法莲华经五字是本经题弘传序三字南山所立弘传者恢弘传授也序者盖述斯经弘传来由及采经中妙义开明大旨冠在经初发誓弘通传流浊出等与众生登无上觉之谓也妙法者所谓佛之知见本觉妙心也此之知见法界平等佛与众生本无二致故曰妙心本具如如意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复当知性虽平等迷悟有殊佛以悟故安住其中终日受用无非四德众生迷故背觉合尘长劫轮回无非八倒佛悯群迷出现于世种种方便调伏其心无非为令得佛智慧故经曰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由斯妙法唯心本具所以佛令开示悟入革凡成圣证妙法身故经曰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义如是岂不妙哉莲华者上根观之即是自性法华三昧更非他物中下之机则作引物譬喻本有觉心清净妙理也故经曰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复有三义一者为钝根故不堪受大权设三乘而为诱掖故经曰众生根钝云何可度我今得道当说三乘所以说小逗会权机正为大乘而作方便如为莲实而生莲华二者调停既久根器纯熟点昔方便悉是佛乘召佣作人即是亲子即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诸君当知此是我子譬如华开得见莲实三者为彼大机废前方便假名字说但说一乘无上道教即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十方佛土唯一佛乘譬如华落莲实独存上据迹门下本门中亦有三义经云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为本施迹也我实成佛已来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开迹显本也为众生故有灭不灭实不灭度废迹立本也具上诸义法喻双举故曰妙法莲华也妙玄云问莲华定是法华三昧之莲华定是华草之莲华答定是法莲华法莲华难解故华草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华之解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华草莲华喻难解之三昧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会三根约上根是法名约中下是譬名三根合论双标法喻所言经者训法训常妙莲华王佛知见道三世同遵始终不易故云常也轨则摄持化令成佛故云法也弘传者此有四意文中首明结集翻传次古佛传通三此方受持四今师弘赞词义甚明寻文可见所明诸意欲使学者恢弘义路传通心法承袭有宗无致虚托序者门首之墙如登堂奥必由墙序欲探经文须明序致。

  终南山释 道宣 述

  终南者山名也在京兆府长安城南其山自远而来势终于此京城之南秀气蟠结圣王所都祖师平昔居此山中释者具云释迦此翻能仁以能仁育化众生故即如来先祖之姓也出家之士以佛为师还随师姓即阿含经云四河入海无复本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宣者师之讳也从佛出家修行直道宣布法华利益众生故有是称也述者叙述来致欲人之开解也。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初句标经次句总判一经大意罄无不尽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降灵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所谓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佛之知见者即一佛乘平等大慧特欲简异三乘五乘诸知见也别而言之在心曰知在眼曰见又复须分自他受用于自分上则真实慧心洞然明白清净慧目照五蕴空于他分上则佛知众生法性平等佛见众生是所应度故经曰知诸众生心之所念又曰我以佛眼见诸众生是故方便以佛知见开示一切悉令悟入佛为说此出现于世故曰为一大事因缘唯此一实余二非真故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多宝叹言善哉善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此之一法是佛所证诸佛心中常所护念以慈悲故转示众生故曰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众生获闻于一佛乘生大勇猛名信法华由信力故心珠显耀名开法华于一切处皆遍示现名示法华了了得见决定无疑名悟法华见处深远与佛无殊名入法华步步不离实际理地名证法华又复应知知见二字语略义含具足应云见闻觉知则对六根义方整足何以知然准经明德具有六千眼见耳闻鼻舌身三通名为觉在意曰知经举初后心眼两根不言余四耳鼻舌身及论功德缺于四千显是文略问佛之知见岂同众生答心佛众生三本无异又况佛为凡开非为佛也故楞严云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流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是知六根清净等同于佛始得名为佛之知见良由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与佛无殊无始沉迷不知不觉长流生死无解脱期诸佛世尊道眼观见不忍沉沦从真起应出现世间故曰降灵种种方便言词譬喻演说诸法盖为众生迷惑障重佛性蒙蔽而为开之俾旁生界中龙女成佛地狱道中提婆受记邪见鬼业严王得度法师品内修罗八部皆与通记当得菩提人伦治生即是实相施戒禅诵弹指散华本是天业皆成佛道告声闻众及缘觉乘于佛所说当生大信决声闻法是诸经王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唯一实道无二无三菩萨开法疑网皆除分别品中微尘菩萨世尊悉记成等正觉开前九道即是佛乘法界平等无异无偏成一圆融清净妙体妙音观音证此三昧是则名为普现色身喻之以高广大辇众宝庄严示之以衣内明珠真如至宝矧乃未开之前诸乘隔别实为权隐譬如明珠隐王顶髻在王顶者极果所宗根器既纯开权显实一切皆当成得佛道如彼勇将有大功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既开之已广明诸佛所修行处无量无数三昧功德而示谕之既示之已勉令修进勿废寸阴欲令明悟既悟之已弥须涵养勿废前功进趣菩提入佛知见等与众生同成佛道故经曰诸佛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所以祖师述云统诸佛降灵之本致当知此法义趣圆融位位各摄一切诸位说有次第理无前后重重互现如帝珠网。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

  大夏指西域也如来灭后阿难尊者蕴积妙义结集成章流传彼土出过千载也。

  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法自西至故曰东传震旦亦云真丹梵音少异此云神洲以地胜故多产神灵东华之地方五千里乃大海中一水洲耳亦云赤县以在南故近于离明之盛西晋永康莲经传此迄于大唐余三百载或云自汉至晋三百余载者非以西晋之前法华未至亦犹四分译在姚秦祖文序云蕴结中天千有余载译传东夏将四百年但据此土有经已来尔许时也感通传云自晋至唐三百载余意亦同此。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惠帝都洛阳故云西晋长安即古咸阳青门都之东南门炖煌地名在陇西郡菩萨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云大道心成众生师姓竺名法护平居炖煌化行京邑人尊其德故号炖煌菩萨初翻梵本名正法华十卷成文。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丘慈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中原扰攘元帝东渡都于建业故云东晋后秦者姚氏僭号姓姚名苌简异前秦弘始者秦之年号晋为正统法师译经在秦故兼称之丘慈西域国名沙门此云勤息出家行道勤修众善息灭诸恶师姓鸠摩罗名什此云童寿天姿颖悟清才超绝童子之年有寿者智德盛彼方声飞此土前秦笃敬遣将吕光西使戎国举师以来后奉继兴于古长安逍遥园中译出此经七卷成文。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主姓杨氏国号大隋年称仁寿寺名大兴善天竺或云身毒贤豆印土等梵音少异此翻为月氏其地灵故多产圣贤如月之明清凉照世西域之境周九万里约东西南北中列为五土今标北者简异余四阇那具云阇那掘多此云至德笈多具云达磨笈多此云法藏南天竺人此二法师仁寿年间自彼西梵东达隋朝于兴善寺后译此经亦同罗什名妙法华八卷成文但于秦晋二本颇有添削罕闻持诵。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奉本。

  三度翻译文词旨趣互有不同时所尊尚皆传秦本欲披寻者经在藏中白在树三函。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晋译二十八品秦译二十八品隋译二十八品三译增减支分品目异文别偈其相极多非无流类序历具载故此不明。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梵音耆阇掘此云灵鹫鹫聚此山其性灵故名灵鹫山或云山形似鹫即佛世尊说法华处王舍城东北十五里许今云灵岳以山灵故降诞群灵才识俊敏拔萃超伦自非大圣孰能启之大圣者究竟果满大觉圣人谓如来也若表法者山即法身灵即般若鹫即解脱山有其灵灵生于鹫鹫依于山如性有智智生于行行显于性山不动摇性无迁改以山表性性即法身虽无动静不昧灵知以灵表智智即般若灵生于鹫智起于行以鹫表行行即解脱三德圆融不可思议方称妙观所以尔者欲于日用见境明心从闻入道不离名相而证法身一法既尔法法皆然则十界十如无边妙境于毫端上一时普现行之久久三昧精纯出乎自然匪由作意所以导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若不然者春禽昼啼秋蛩夜吟风气使然曾无意味先德明训谆谆若是得不思之。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适时之化被及众生宿植深者方能悟入若本无缘何由启导如迹门中大通佛时十六王子为四部众覆讲法华即经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如本门中威音佛时不轻菩萨为诸四众下大乘种即经云尔时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五百比丘等于阿耨菩提不退转者是妙玄云逢值有三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若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不亦尽方始受大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仙苑者昔有二仙居此园中一名阿罗罗迦摩罗得无所有定一名郁陀罗罗摩子得非想定如来初时曾师其法修习得已知非究竟乃往尼连河边修涅槃道不起于座得成正觉亦云鹿苑此园昔时群鹿竞处有二鹿主而统摄之一善一恶其一善者身七宝色尔时有王名梵摩达因游猎次欲射群鹿时善鹿主以情告王乞垂哀愍王感其言誓不食肉于是群鹿得全生命善鹿主者今如来是恶鹿主者今调达是广如智论亦云柰苑从树为名告成者从昔已来修慈忍行于最后身得成为佛既证道已即诣此园为众说法用报此恩或云仙苑应改云道树以佛成道在道树故今谓告厥成功虽在道树正论说法机悟有差须云仙苑则一句之中兼明两意若云道树则仙苑机差义不显也机分小大者提谓经云初在鹿苑说生灭法五拘邻等得阿罗汉八万诸天发大道心金河者如来示疾拘尸城西娑罗林间其地近于閰浮檀河阎浮檀即树名树上果熟堕在河中染沙成金顾命者如来欲灭顾示将来命诸弟子嘱以后事道殊半满者半谓小乘义未圆故满谓大乘义圆满故涅槃会上本说大乘须䟦陀罗乃证小果余诸闻者咸悟法身佛意虽融机缘自异特举仙苑及金河者标其始末义摄中间。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约教被机时机不等知见劣者所乘法异何足核穷高胜之会即经云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斯等劣机增上修行于小利中自以为足闻佛称叹如来智慧甚深难解自生退屈不觉抽身佛亦默然而不制止盖有五义一者若留在座小机昧劣力不自胜二者闻说妙法必生疑谤堕落生死三者俟其去已然后说之显佛知机四者寄言诃斥欲其自悔进趣佛乘五者亦欲余人知过必改免生上慢。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如来昔于威音佛所而作比丘凡见四众咸悉唱言我不轻汝汝当作佛时诸闻者不能信受反生轻谤以不信故久沉生死谤经业尽得生人中以宿曾闻大乘法故智胜佛来常随佛化虽复中间退大习小今蒙佛记当得菩提耶不轻品云尔时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五百比丘是化城品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我诸弟子其数五百皆当授记准知今蒙开发皆是昔时崇佛密化事迹显然如经中云诸弟子等内秘外现方便非一我若具说众必生疑益显大通佛世犹是近缘究其本也实自威王故下结云并智胜之遗尘俱威王之余绩。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入定放光雨华动地四众咸疑弥勒请决文殊引答是说法华发起众心益加勤请乃知现瑞起教来源。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佛知时至从三昧起叹扬诸佛甚深智慧欲畅本怀发明大事开显众生佛之知见复示三世道同慈悲一等所以出现无非为令得佛慧故大略如此。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朽宅遭焚诸子不觉父意怜愍巧设三车车实本无引令出宅既知出己等赐大车满境无安众生染着佛慈愍故巧说三乘乘实本无意存引出既证小己等以大化宅以车通机以乘接正行文教如车之轨所以接小为入大乘。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昔以大化佛意欲令一切众生咸登正觉众生根钝中间退堕佛知机故而于中道说有涅槃暂令止息既知息已引入佛慧譬如商主欲导众人同出险道至于宝所众等力倦思欲退还商主知机而于中路化作一城为之止息既得安隐复令前进化彰权设城喻涅槃引小入大不坠昔缘。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出家之士以法为亲师友之训理若圆珠贫无福慧如彼穷子求师指教如谒亲知训诲入耳如衣系珠中间迷故如醉不觉今蒙开示如睡忽醒方知昔日性珠常在或云理性二字应改云宿种理是本有那喻系珠今谓理虽性具非开不显开为显性性即是理理非事外事不越理由性起修全修即性当求深致勿事冰情故楞严云忽逢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不从外得。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心无法润如渴乏者学教明心譬如穿井留心佛境如凿高源心不易悟如井费工须多方便乃可得成。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结叹上引八段经文言义显了宛而成章譬喻敷陈惟极深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大哀一极皆佛异名如斯妙典若非大圣哀怜广行慈济一志不倦极尽悲心岂能拔滞溺者出生死流拯昏迷者复元明性然则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若准今经出世本怀拔二死苦与三德乐六道业惑未忘生死全在二乘唯出分段尚有变易况沉空寂未证圆常小菩萨者伏惑行因未能无过今悉与拔令证涅槃即经云佛见众生贫无福慧入于险道故说是经菩萨闻法疑网皆除其诸罗汉皆当作佛。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自昔已来汉唐之间余经虽众传授者稀唯此莲经尤多诵习良由教妙罄佛渊微复以时机缘种熟故。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

  教为机兴机由教悟合教投机随闻起敬悉是大通佛世遗下之机尘威音王所化流之余力将非是耶谓实尔也。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圆顿上乘讵容轻议今于经首综织来由故曰辄于。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吾祖此愿正依药王普贤二品经文六根取境能生诸过今持妙典荡涤诸尘信仰慈尊参承嘉会生兜率也愿速圆成常乐我净四种实德上品超升生安养也悟真常故不变不迁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常德也得安乐故永离众苦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乐德也证真我故得大自在如风于空无有障碍我德也复本净故光明通达观诸世间如梦中事净德也趣乐土者入无生忍证常寂光常即法身光即般若寂即解脱随举一身皆具四德趣举一德皆具三身若以四德别对三身常即法身净不住相乐灭受想即般若智对报身也我约自在即是解脱对应身也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一四四三圆融自在无有恐怖寂灭为乐玄猷者玄远也猷法也是法深远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然虽如是不离日用介尔心中宛然具足一念圆明即远而近背此驰求失之千里有人云南山序文多谈迹义不说本门如前所引药王普贤不轻威王寿量等义迹耶本耶请自思之。

  弘赞莫穷。

  佛旨深微智渊如海已今当说而于此经最为第一弘通赞辅莫能穷尽。

  永贻诸后云尔。

  永长也贻赠也诸后即来学也以谓今述此序弘赞法华历尘点劫不可穷尽誓与群生同成正觉序中所云意若斯尔。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心法妙明因中具果莲华香洁蕊中有莲佛性在迷尘不能染莲华在水浊不能侵以华表因以莲表果烦恼心地有如来身卑湿淤泥有莲华种性由智显莲对日开因净果明华开莲现因圆果满华落莲成法性元真莲华本净文诠此义名曰妙经卷可卷舒第标篇次下文凡言妙法莲华及经卷第号例此说之更不重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尔时世主姓姚名苌建国关辅名曰大秦佛经律论名为三藏藏者藏也藏心性识及戒定慧佛之所修真常大义能通法性为世所师故曰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本丘慈人师性明敏童子之年有寿者智奉秦王诏译梵成华。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序者述也述此法华生起之意品即章也。

  如是我闻。

  阿难自谓如是妙经所说妙义我从佛闻。

  一时佛。

  始自发端终至说竟名曰一时佛翻觉者谓是觉了性相之者。

  住王舍城。

  如来住于摩竭提国频婆罗王所舍之城。

  耆阇崛山中。

  此云灵鹫鹫有灵性聚此山中。

  与大比丘众。

  比丘此云乞士乞食资体乞法济心。

  万二千人俱。

  俱同聚也。

  皆是阿罗汉。

  此云无生断见思惑出轮回苦不生三界。

  诸漏已尽。

  诸恶常流名为渗漏罗汉悉离名为已尽。

  无复烦恼。

  三毒已尽不复更生。

  逮得己利。

  离老病死得出三界仅能自利未得利他。

  尽诸有结。

  三有结业一时已尽。

  心得自在。

  不为三界生死所缚心游空寂名为自在。

  其名曰。

  上是叹德下显姓名。

  阿若憍陈如。

  此云解本际见法本性故。

  摩诃迦叶。

  此云大饮光姓也光吞众类令余人光不得现故名毕拨罗即树名也祷此树神得生子故。

  优楼频螺迦叶。

  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从住处为名。

  伽耶迦叶。

  伽耶此云江祈祷江神得此子故。

  那提迦叶。

  此云城祈祷城神得此子故。

  舍利弗。

  此云身子母好身仪是身之子。

  大目犍连。

  此云采菽即祖姓也名尼拘律陀此云白杨树祈祷树神因得子故。

  摩诃迦旃延。

  此云扇绳幼丧乃尊母为子故不复事人子缠于母如绳系扇。

  阿㝹楼䭾。

  或云阿那律此翻无贫因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

  劫宾那。

  此云房宿因祷房星得此子故。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宿曾为牛余习尚存食已转噍。

  离婆多。

  此云室宿祈祷室星得此子故。

  毕陵伽婆蹉。

  此云余习五百世来为婆罗门余习不除为人多傲。

  薄拘罗。

  此云善容形容美故。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盖从相貌以为名。

  难陀。

  此云忻乐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请问世尊佛答心解忻乐出家。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此云好爱即妻名难陀此云忻乐即佛亲弟欲心重故忻乐其妻。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此云满祷神得子满心愿故弥多罗此云慈尼字此云女指满所出是慈女子子母合称名满慈子。

  须菩提。

  此云空生初在母胎便知空寂又云善现尊者生时善相现故。

  阿难。

  此云庆喜尊者生时诸庆大集举国忻庆。

  罗睺罗。

  此云覆障佛之子也佛欲出家父王告言若得子已当从汝志为子所障不即出家。

  如是众所知识。

  知圆识妙名崇德重众人所善曰善知识。

  大阿罗汉等。

  万二千众举二十一余不提名故云等也。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此二千人亦比丘众但举其数不谈名德初二三果思惑未尽名为学人四果圣人见思永尽所作已办名为无学。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波阇波提此云爱道即佛姨母。

  与眷属六千人俱。

  六千尼众皆是眷属。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即罗睺罗母。

  六与眷属俱。

  眷属之称亦尼众也。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菩萨此云道心摩诃萨此云大众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正以简邪等谓平等佛与众生其性无二三菩提此云正觉正能觉了一切诸法不退转有三一位次不退减二功行不退怯三正念不退失。

  皆得陀罗尼。

  此云总持护善令生遮恶不起总摄持故。

  乐说辩才。

  才智辩捷乐说无穷。

  转不退转法轮。

  利根菩萨是能转之智人不退法轮是所转之妙法。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深心承顺名供养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广种善因名植德本。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以德重故常得诸佛称名叹德。

  以慈修身。

  慈能与乐以此修身。

  善入佛慧。

  佛之心者大慈悲是能修大慈则是善入佛之智慧。

  通达大智。

  于诸智中佛智最上达大智者即佛见知。

  到于彼岸。

  究竟至于菩提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名字称呼远闻诸国。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所证至深所化至众。

  其名曰。

  上是叹德下出其名。

  文殊师利菩萨。

  此云妙德思益经云虽说诸法而不取法相名为妙德。

  观世音菩萨。

  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是故能令十方世界苦恼众生闻其音声皆得解脱。

  得大势菩萨。

  亦名大势至无量寿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皆悉震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常精进菩萨。

  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或不受化而此菩萨亦无一念弃舍之心名常精进。

  不休息菩萨。

  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年经无量劫值无数佛修诸梵行然后受记名不休息上二菩萨于义似同各有主意常精进者为众生故若亲若疏终不弃舍不休息者为梵行故久习善因心不废弛。

  宝掌菩萨。

  普超经云常以实心通诸慧性为人讲宣于诸珍宝无所贪惜垂手为人故名宝掌。

  药王菩萨。

  悲华经云无始劫来作大医王救诸苦恼于贤劫中后当成佛名曰楼至。

  勇施菩萨。

  义约菩萨发勇猛心开大施门普利一切。

  宝月菩萨。

  义约菩萨怀于至宝饶益众生如月清凉能除热恼。

  月光菩萨。

  义约菩萨具大智慧如月光明清凉照世。

  满月菩萨。

  义约菩萨久修梵行垢尽慧明如净满月。

  大力菩萨。

  义约菩萨具诸功德有大力量能拔济他。

  无量力菩萨。

  义约菩萨深大慈悲力量无边不可称计。

  越三界菩萨。

  义约菩萨福德深厚有大智慧超越世间。

  䟦陀婆罗菩萨。

  此云善守思益经云善能守护一切众生若闻其名是人必定得三菩提。

  弥勒菩萨。

  此云慈氏思益经云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应时即获慈心三昧。

  宝积菩萨。

  义约菩萨历劫勤苦修诸三昧法宝充积西竺经文其数甚多传来此方十无一二是以释名多无所出。

  导师菩萨。

  思益经云于邪见者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名曰导师。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八万之众略举十八是故结云如是等俱。

  尔时释提桓因。

  此云天帝或云帝释即是华梵双标欲界第二忉利天王言忉利者此云三十三由须弥顶有其四峰每峰八天帝释居中总名三十三天。

  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

  眷属二万即忉利天诸天子也。

  复有名。

  此一名字通指下文诸天子也。

  月天子。

  月宫天子也。

  普香天子。

  或云即星宫天子北辰处中众星拱之。

  宝光天子。

  或云即日宫天子光明宝焰照临下士故云宝光光明经云日王赫焰放千光光明此三天子即帝释内臣如今宰辅也。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各领部属居于四方即帝释外臣如今制阃也。

  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即上三天子四天王眷属之众诸天子也。

  自在天子。

  欲界第五化乐天主也以己神力化现境界随心受用故云自在。

  大自在天子。

  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主也凡诸胜妙皆他所化现成爱用自不费力胜前第五化乐天宫故云大自在天。

  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即上化乐他化二处天主眷属之众诸天子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娑婆此云堪忍堪能忍爱一切苦恼不知出离世为迁流即过现未名三世也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名为界也三世十方堪忍之境属梵天王之所统御故云王也此标王位下文方始指出王名。

  尸弃大梵。

  梵语树提尸弃此翻为火大梵尊天修火光定出离欲境为梵天王即大千世界娑婆主也。

  光明大梵等。

  光明即二禅已上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等色界梵天是诸天王及以天众果报殊胜身有光明故曰光明大梵等及色界天顶摩醯首罗于梵天中得自在故亦名大自在。

  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即诸梵天王眷属之众诸天子也。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

  此云欢喜护摩竭国人闻其名皆悉欢喜。

  䟦难陀龙王。

  此云善与上难陀兄弟也。

  娑伽罗龙王。

  此云咸海龙居海中从处为名。

  和修吉龙王。

  此云多头于一身上示现多头表一法中出无量法。

  德叉迦龙王。

  此云现毒示现毒相以化于人。

  阿那婆达多龙王。

  此云无热雪山顶有无热恼池龙居其中。

  摩那斯龙王。

  此云大身以太善心现大神力护法利生。

  优钵罗龙王等。

  此云黛色莲华池也龙居池中以莲显德。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八大龙王所部之众。

  有四紧那罗王。

  此云歌神天帝歌乐用此神也。

  法紧那罗王。

  佛说法时诸天弦歌以赞于佛。

  妙法紧那罗王。

  作妙法乐以赞于佛。

  大法紧那罗王。

  赞咏大乘清净法也。

  持法紧那罗王。

  任持正法播于音乐。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种歌神所部之众。

  有四乾闼婆王。

  此云嗅香以香为食天帝作乐即用此神。

  乐乾闼婆王。

  乐者橦也宅江切倒伎也即缘竿倒掷之类。

  乐音乾闼婆王。

  即奏鼓乐者。

  美乾闼婆王。

  作橦倒伎最美观者。

  美音乾闼婆王。

  即奏音乐最美妙者。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种乐王所部之众。

  有四阿修罗王。

  此云无端正形貌丑恶故。

  婆稚阿修罗王。

  此云最胜能胜一切情欲境故。

  佉罗骞䭾阿修罗王。

  此云广肩脾以能荷法故。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此云净心帝释夫人舍脂父也。

  罗睺阿修罗王。

  此云障持其身长广手持日月障覆光明。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种修罗眷属众也。

  有四迦楼罗王。

  此云金翅鸟羽毛金色故。

  大威德迦楼罗王。

  威德最大胜诸同类。

  大身迦楼罗王。

  居四天下大树之上两翅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

  大满迦楼罗王。

  翅扇水开入海啖龙大满其意。

  如意迦楼罗王。

  此鸟颈上有如意珠。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金翅鸟眷属之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

  韦提希此云思惟阿阇世此云折指小指折故此折指王是思惟子子母合称。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与人王众诸眷属也。

  各礼佛足。

  以手接足礼拜于佛。

  退坐一面。

  礼已退身就一而坐。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僧尼士女周围旋绕或就经说因佛放光身子与众腾疑致请发起众也文殊弥勒助佛扬化如影随形如谷答响影响众也学无学人从佛闻法得道受记当机众也余虽预闻心未明了用为远因结缘众也。

  供养恭敬。

  奉供事养肃恭致敬义通三业及以六尘合掌顶礼翘勤跪足身供养也叙述功德发言赞叹口供养也念佛恩德无暂忘时心供养也六尘奉上事供养也一性契如理供养也理事圆妙实相供也。

  尊重赞叹。

  极诚崇奉尊也感德深尊重也谈其道德赞也嗟吁莫及叹也。

  为诸菩萨。

  所为众也。

  说大乘经。

  言出佛口名之为说经谈实相名之为大力能运载名之为乘。

  名无量义。

  于一法中出无量义经云二法三道四果也二法即渐顿也三道即三乘也四果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四位圣果。

  教菩萨法。

  以上诸法大乘之义教示菩萨。

  佛所护念。

  一切诸佛为能护念无量义经教菩萨法是所护念。

  佛说此经已。

  说无量义经已。

  结加趺坐。

  趺足背也先以右足压左足上次以左足压右足上名曰加趺。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三昧此云正定若但虚言而不履践无量义海诸三昧门岂能成就故佛入定为人作则。

  身心不动。

  身不动色定也心不动性定也。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

  雨去声从天下也曼陀罗此云适意亦名小白华。

  摩诃曼陀罗华。

  此云大适意亦名大白华。

  曼殊沙华。

  小赤华也。

  摩诃曼殊沙华。

  大赤华也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四十位也。

  而散佛上。

  散佛上者表于佛境修功德因。

  及诸大众。

  表供一切悉令成佛。

  普佛世界。

  普遍十方三世佛境。

  六种震动。

  地表心体善念动时六情诸根悉转为善。

  尔时会中。

  无量义会。

  比丘比丘尼。

  如上。

  优婆塞。

  此云清信男。

  优婆夷。

  此云清信女。

  天龙夜叉。

  诸天王等及天眷属诸龙王等及龙眷属夜叉此云勇健鬼。

  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并如上解。

  人。

  世间之人。

  非人。

  大仙修罗地狱饿鬼等。

  及诸小王。

  世间粟散诸小王也。

  转轮圣王。

  金银铜铁四轮王也。

  是诸大众。

  指上所列。

  得未曾有。

  雨华动地昔未曾见今得见之云未曾有。

  欢喜合掌。

  睹相欢喜合掌致敬。

  一心观佛。

  专注一心瞻仰于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佛眉中间有一白毫长一丈五尺色如珂雪宛转眉间外有八棱中空如筒放大光明从中而出两眉即表空有二边毫表中道。

  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东方为动之主万八千者表十八界。

  靡不周遍。

  其光大盛无不遍满。

  下至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地狱众生常受众苦无有间断。

  上至阿迦尼吒天。

  此云色究竟下至地狱上至色顶中间所有无不遍照。

  于此世界。

  上诸世界。

  尽见彼土。

  欲色之境。

  六趣众生。

  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约业分六各自趣向。

  又见彼土。

  万八千土。

  现在诸佛。

  现在说法诸佛世尊。

  及闻诸佛。

  耳听曰闻。

  所说经法。

  佛为能说法是所说。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

  他方世界出家僧尼。

  优婆塞优婆夷。

  他方世界在家士女。

  诸修行得道者。

  修摄其心行于圣行得入道者。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

  大乘众也。

  种种因缘。

  因即善心缘即善境心境非一故曰种种。

  种种信解。

  于诸法上起信解心。

  种种相貌。

  法门无量相貌不同。

  行菩萨道。

  六度万行是菩萨道践履名行。

  复见诸佛。

  他方诸佛。

  般涅槃者。

  此云寂灭机薪既尽应火云亡名为寂灭。

  复见诸佛。

  亦他方佛。

  般涅槃后。

  灭度之后。

  以佛舍利。

  此云骨身。

  起七宝塔。

  梵语塔婆此云高显处七种珍宝为佛起塔。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

  因光见土所以作念。

  今者世尊。

  释迦如来。

  现神变相。

  化现神通变净土相。

  以何因缘。

  何因何缘。

  而有此瑞。

  有此所现奇瑞之相。

  今佛世尊。

  谓释迦佛。

  入于三昧。

  说经之后入于正定。

  是不可思议。

  是之瑞相不可心思及以口议。

  现希有事。

  现希奇事非世所有。

  当以问谁。

  心自思择当问何人。

  谁能答者。

  又复思求能答之者。

  复作此念。

  又复念言。

  是文殊师利。

  众中上首大菩萨也。

  法王之子。

  佛名法王菩萨师佛名法王子。

  已曾亲近供养。

  菩萨久已亲炙近傍身心恭敬供养奉事。

  过去无量诸佛。

  所亲近境。

  必应见此希有之相。

  事佛既多必然曾见此奇瑞相。

  我今当问。

  我今当问能知此者。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

  是诸人等亦同作念。

  是佛光明。

  佛所放光。

  神通之相。

  神力通变发用之相。

  今当问谁。

  思欲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弥勒菩萨位居等觉所见瑞相心犹疑暗欲求开决。

  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即四众也。

  及诸天龙鬼神等。

  八部众也。

  众会之心。

  即如上说今当问谁。

  而问文殊师利言。

  为己及众问文殊也。

  以何因缘。

  问佛现瑞为何因缘。

  而有此瑞。

  谓放光明。

  神通之相。

  指上所现。

  放大光明。

  指上白毫。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

  所照境也。

  悉见彼佛。

  见彼诸佛。

  国界庄严。

  依报严饰。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

  前已具述自他疑念今复以偈重宣前意。

  以偈问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

  颂以何因缘。

  眉间白毫。

  颂前白毫。

  大光普照。

  颂照万八千普遍世果。

  雨曼陀罗。

  颂雨二白华。

  曼殊沙华。

  颂雨二赤华。

  旃檀香风。

  前无此有。

  悦可众心。

  所现之相悦怿称可大众之心。

  以是因缘。

  指上所现心境之相。

  地皆严净。

  由神变故庄严清净。

  而此世界。

  此娑婆界。

  六种震动。

  所谓一动二遍动三等遍动只动一处名之为动动四天下名为遍动动大千界名为等遍动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觉每一字中各具三义。

  时四部众。

  指上四众。

  咸皆欢喜。

  睹瑞心喜。

  身意快然。

  身中如前畅快喜悦。

  得未曾有。

  如此之事昔所未有。

  眉间光明。

  中道毫光。

  照于东方。

  光本普遍先照东方。

  万八千土。

  所照之境。

  皆如金色。

  如来毫光所照如是。

  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

  独举上下中间普遍。

  六道众生。

  如上。

  生死所趣。

  死此趣彼。

  善恶业缘。

  众生所作善恶因缘。

  受报好丑。

  随业受报好妙丑恶。

  于此悉见。

  于毫光中皆悉得见。

  又睹诸佛。

  又复睹见万八千土其中诸佛。

  圣主师子。

  如来世尊众圣中主譬如师子百兽中主。

  演说经典。

  流演解说经文典法。

  微妙第一。

  义理第一微妙深远。

  其声清净。

  所说法音清洁白净。

  出柔软音。

  音出慈悲柔和善软。

  教诸菩萨。

  一一诸佛所教之众。

  无数亿万。

  数目众多不可称计。

  梵音深妙。

  梵净也意深语妙。

  令人乐闻。

  使人愿闻。

  各于世界。

  万八千土。

  讲说正法。

  讲明解脱正真之法。

  种种因缘。

  无数方便成佛因缘。

  以无量喻。

  引无数事以为譬喻。

  照明佛法。

  以智明法如光照物。

  开悟众生。

  开发悟明一切众类。

  若人遭苦。

  遇世苦厄。

  厌老病死。

  厌弃四相周而复始。

  为说涅槃。

  为说出世寂灭之乐。

  尽诸苦际。

  四果圣人出离三界名尽苦际。

  若人有福。

  有诸福量。

  曾供养佛。

  宿曾修供于佛有缘。

  志求胜法。

  立志欲求殊胜之法。

  为说缘觉。

  与此等说十二缘法令观世缘觉了法性。

  若有佛子。

  菩萨习大名为佛子。

  修种种行。

  发心修习六度万行。

  求无上慧。

  求于无上佛之智慧。

  为说净道。

  为是等说清净佛道。

  文殊师利。

  所对告人。

  我住于此。

  住此娑婆。

  见闻若斯。

  眼见佛境耳闻佛音其相如此。

  及千亿事。

  及诸事相。

  如是众多。

  指所见闻其相甚多。

  今当略说。

  今难具陈当简略说。

  我见彼土。

  我眼见彼诸佛净土。

  恒沙菩萨。

  如恒河沙众多菩萨。

  种种因缘。

  种种众善心因境缘。

  而求佛道。

  修习佛因求成佛道。

  或有行施。

  或行舍施。

  金银珊瑚。

  海中有宝秀气结成其色红润如树之形名曰珊瑚。

  真珠摩尼。

  蚌螺之类采于月华结成真珠摩尼此云能圣即如意珠。

  砗磲码瑙。

  海中大贝如车之渠即大海螺石中秀气其色红润如马之脑。

  金刚诸珍。

  坚利金刚及诸珍宝。

  奴婢车乘。

  给使婢仆运载车乘。

  宝饰辇舆。

  牵挽曰辇肩荷曰舆以宝严饰。

  欢喜布施。

  以欢喜心布散施与。

  回向佛道。

  回所修福趣向佛道。

  愿得是乘。

  愿欲得是大宝真乘。

  三界第一。

  于三界中为最第一。

  诸佛所叹。

  常为诸佛所赞叹者。

  或有菩萨。

  能行施者。

  驷马宝车。

  四马牵车以宝为饰。

  栏楯华盖。

  横者曰栏竖者曰楯即车栏也宝车顶上华饰之盖。

  轩饰布施。

  即今轩车此等行施。

  复见菩萨。

  复见施者。

  身肉手足。

  己财为施。

  及妻子施。

  内财为施。

  求无上道。

  为求佛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

  前舍手足今施头目。

  欣乐施与。

  欣喜愿乐施与众生。

  求佛智慧。

  所以施者为求佛慧。

  文殊师利。

  对告文殊。

  我见诸王。

  见彼世界诸人王等。

  往诣佛所。

  各往诣彼诸佛之所。

  问无上道。

  请问诸佛无上道教。

  便舍乐土。

  舍五欲乐受用之土。

  宫殿臣妾。

  宫殿是所依臣妾是所爱。

  剃除须发。

  须发至爱亦复剃除。

  而被法服。

  出家禀具披三法衣。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

  出家为僧。

  独处闲静。

  独自闲居空静之处。

  乐诵经典。

  心乐读诵大乘经典。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

  果敢名勇力行名猛精而不杂进而不退。

  入于深山。

  远离嚣尘深居山谷。

  思惟佛道。

  正念思惟佛所行处观照禅也。

  又见离欲。

  又见有人厌离五欲。

  常处空闲。

  常居空静安闲之处。

  深修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寂灭深入定门住于禅寂体真禅也。

  得五神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以神境除却漏尽名五神通。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安住禅定端心合掌。

  以千万偈。

  千万大数也偈此云颂也。

  赞诸法王。

  既云禅寂又赞法王非禅不智非说不了安禅赞法默而说也赞法安禅说而默也。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

  智慧深远志操坚固。

  能问诸佛。

  智慧坚深善问诸佛。

  闻悉受持。

  随闻强记能尽受持。

  又见佛子。

  佛子菩萨互换称耳。

  定慧具足。

  定以摄散慧以破昏定慧等持名为具足。

  以无量喻。

  用无数事以为譬喻。

  为众讲法。

  以所得法为人讲明。

  欣乐说法。

  所得深法乐说无厌。

  化诸菩萨。

  诱化一切诸菩萨众。

  破魔兵众。

  背违正法引误一切名曰魔兵以正法眼烁去群邪名破魔也。

  而击法鼓。

  四大交击于中发声演大法义名击法鼓。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

  寂默宴坐。

  天龙恭敬。

  诸天龙王皆来敬奉。

  不以为喜。

  大龙来敬顺情境也菩萨住空初不为喜即舍禅也。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

  安处林下放清净光。

  济地狱苦。

  以大悲心济拔狱苦即悲禅也。

  令入佛道。

  转苦道身入于佛道略困曰睡熟睡曰眠佛子精进未尝如是。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

  行道林中如经之直。

  勤求佛道。

  以不懈怠求入佛道。

  又见具戒。

  具足受持清净大戒。

  威仪无缺。

  戒禁身口名曰威仪志诚谨洁无所缺犯。

  净如宝珠。

  持戒清洁如净宝珠。

  以求佛道。

  以持戒功求于佛道。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

  住忍力中能耐耻辱。

  增上慢人。

  增上修行轻慢人者。

  恶骂捶打。

  口出恶言手行捶打。

  皆悉能忍。

  恶人恼己悉能忍之。

  以求佛道。

  以忍辱力求于佛道。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

  戏笑心散离则寂静。

  及痴眷属。

  拨无因果名痴眷属。

  亲近智者。

  亲附近傍有智慧者。

  一心除乱。

  昏乱障道一心除之。

  摄念山林。

  修摄正念住于山林。

  亿千万岁。

  言其久也。

  以求佛道。

  以离痴乱智慧之行求成佛道。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

  杂食曰肴美食曰膳饮如诸浆食即米面。

  百种汤药。

  百乃总名非定一百汤如术参药即圆散。

  施佛及僧。

  供佛施僧。

  名衣上服。

  有名之衣上色之服。

  价直千万。

  价直贵也。

  或无价衣。

  或至贵衣世间无价。

  施佛及僧。

  所供境也。

  千万亿种。

  通下诸物。

  旃檀宝舍。

  旃檀香木宝庄严舍。

  众妙卧具。

  众多妙好朱卧之具。

  施佛及僧。

  施与佛僧。

  清净园林。

  园以游观林以荫覆。

  华果茂盛。

  园林所有。

  流泉浴池。

  泉可饮用池可澡浴。

  施佛及僧。

  所施境也。

  如是等施。

  总该如上种种之物。

  种种微妙。

  一一之物精微美妙。

  欢喜无厌。

  勇施则欢无厌则久。

  求无上道。

  喜舍无厌为求至道。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

  寂灭之法本不可说以慈悲故方便说之。

  种种教诏。

  说种种法教训诏告。

  无数众生。

  所化之众。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

  以智观察诸法体性。

  无有二相。

  元无异相一等空寂。

  犹如虚空。

  法性本寂如太虚空。

  又见佛子心无所著。

  心于诸缘无所染着。

  以此妙慧。

  无著净心名为妙慧。

  求无上道。

  以妙慧求无上之道。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

  彼诸土中佛灭之后。

  供养舍利。

  此云骨身戒定内熏砧杵不碎一心敬仰如佛现在。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

  中有舍利名之为塔但供影像名之为庙。

  无数恒沙。

  言其多也。

  严饰国界。

  建造塔舍庄严国土。

  宝塔高妙。

  宝为佛塔高耸胜妙。

  五千由旬。

  此云驿程约四十里宝塔表身高五千者表五分法。

  纵广正等。

  竖纵横广数正相等。

  二千由旬。

  此宝塔基方八万里。

  一一塔庙。

  于诸一一无数塔庙。

  各千幢幡。

  各悬一千宝幢宝幡。

  珠交露幔。

  以珠交罗作露塔幔。

  宝铃和鸣。

  风动宝铃其音和雅。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

  八部众也。

  香华伎乐。

  伎艺音乐。

  常以供养。

  无时不然。

  文殊师利。

  告文殊言。

  诸佛子等。

  能供人也。

  为供舍利。

  为舍利故。

  严饰塔庙。

  庄严处所。

  国界自然。

  国妙境界出乎自然。

  殊特妙好。

  殊大也特独也美妙善好。

  如天树王。

  帝释天园有大树王枝叶遍覆五十由旬。

  其华开敷。

  塔庙严国如树华开。

  佛放一光。

  佛指释迦光即白毫。

  我及众会。

  我即弥勒众即大会。

  见此国界。

  万八千土。

  种种殊妙。

  依正妙好。

  诸佛神力。

  彼土诸佛神通之力。

  智慧希有。

  智慧深远世间罕有。

  放一净光。

  一白毫光。

  照无量国。

  遍照东方无数国土。

  我等见此。

  指上所见。

  得未曾有。

  自佛成道未曾有此。

  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劝请文殊与众决疑。

  四众忻仰。

  僧尼士女忻然仰慕。

  瞻仁及我。

  望君与我为之决通。

  世尊何故。

  佛以何缘。

  放斯光明。

  问放光因。

  佛子时答。

  劝请文殊应时即答。

  决疑令喜。

  为众决疑令生欢喜。

  何所饶益。

  有何所以饶润利益。

  演斯光明。

  流演此光。

  佛坐道场。

  佛在摩竭坐于道场。

  所得妙法。

  心所证得微妙之法。

  为欲说此。

  是欲说此无上妙法。

  为当授记。

  是欲为众授菩提记心疑不决故此双问。

  示诸佛土。

  光中示现诸佛国土。

  众宝严净。

  是众宝土庄严清净。

  及见诸佛。

  及于光中见彼诸佛。

  此非小缘。

  现此瑞相非小因缘。

  文殊当知。

  惟愿文殊当知此意。

  四众龙神。

  僧尼士女龙天八部。

  瞻察仁者。

  瞻仰观察仁者文殊。

  为说何等。

  上问二事是说那件。

  尔时文殊师利。

  当弥勒问求决之时。

  语弥勒菩萨摩诃萨。

  语即告也。

  及诸大士。

  在会之众。

  善男子等。

  称美大众为慈善男。

  如我惟忖。

  如我文殊思惟忖度。

  今佛世尊。

  今释迦尊。

  欲说大法。

  正欲说大。

  雨大法雨。

  下大法雨润大众生。

  吹大法螺。

  改大法令号召众生。

  击大法鼓。

  震大法雷肃大法众。

  演大法义。

  演昔未说大乘法义。

  诸善男子。

  告诸会众。

  我于过去诸佛。

  言于往世诸佛之所。

  曾见此瑞。

  曾见诸佛现此瑞相。

  放斯光已。

  放白光已。

  即说大法。

  诸大乘法。

  是故当知。

  以是之故当知今意。

  今佛现光。

  今释迦佛现大光明。

  亦复如是。

  与昔是同。

  欲令众生。

  佛意欲令诸众生等。

  咸得闻知。

  咸皆得闻如实知解。

  一切世间。

  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名三世间。

  难信之法。

  世所难信圆顿法门。

  故现斯瑞。

  为说妙经先现瑞相。

  诸善男子。

  指现在众。

  如过去无量无边。

  举往世时。

  不可思议。

  时节长远心思口议不可得及。

  阿僧祇劫。

  此云无数时。

  尔时有佛。

  谓往劫时有佛出世。

  号日月灯明。

  日表慧光洞明法界月表定性游毕竟空灯表戒智照了诸缘三学备修三身圆证三德圆具三智圆明。

  如来。

  一切诸佛皆有通别二种之号日月灯明即别号也如来乃至世尊此十种名诸佛皆同名通号也般若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即不生不灭法身如来也法华经云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此即五分修成有生无灭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即有生有灭应身如来也。

  应供。

  如来世尊体具万德应受人天恭敬供养。

  正遍知。

  亦云等正觉佛正觉性与众生等世出世法正能觉了无不遍知号正遍知。

  明行足。

  明白梵行皆悉具足。

  善逝。

  善能也逝往也善从迷乡往于智地。

  世间解。

  善解世间诸众生意。

  无上士。

  诸菩萨等无明未尽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来极证名无上士。

  调御丈夫。

  调停制御人天象马慈悲方便名大丈夫。

  天人师。

  若天若人咸蒙开发为世师范。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世出世法悉能觉了。

  世尊。

  具上十号为诸世间之所尊敬。

  演说正法。

  演说正真无上之法。

  初善中善后善。

  从初发心修行于道名为初善自尔之后中间起行名为中善后际究竟成无上道名为后善。

  其义深远。

  所说法义从初至终深固幽远。

  其语巧妙。

  语言善巧所说微妙令人乐闻。

  纯一无杂。

  一乘纯净无二无三。

  具足清白。

  备具满足清洁白净。

  梵行之相。

  约相起修名事梵行照体空寂名理梵行。

  为求声闻者。

  与厌苦果求声闻者。

  说应四谛法。

  佛所说法与苦集灭道四谛相应。

  度生老病死。

  修上四谛度出生死。

  究竟涅槃。

  究尽脱离三界苦果入无余乐。

  为求辟支佛者。

  辟支佛此云缘觉观十二缘得入道故亦云独觉出无佛世不因师匠观物变易独能觉了。

  说应十二因缘法。

  佛所说法与十二缘一一相应言十二者一无明二行业三情识四名色五六入六相触七领受八爱乐九取着十有业十一招生十二老死展转相生谓之因互相由藉谓之缘。

  为诸菩萨。

  大根众生。

  说应六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生死如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梵行度于生死烦恼大海到于菩提涅槃彼岸如所说者机教相应。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令此大根菩萨行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成一切种智。

  言智有三一切智空智也道种智假智也一切种智空假不二中智也圆证曰成。

  次复有佛。

  初佛之后复有佛出。

  亦名日月灯明。

  名同初佛。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亦同初佛。

  如是二万佛。

  次第出世总二万佛。

  皆同一字。

  字即名也。

  号日月灯明。

  二万诸佛同一名字。

  又同一姓。

  姓亦同也。

  姓颇罗堕。

  此云利根思惟胜故。

  弥勒当知。

  文殊告言慈氏当知。

  初佛后佛。

  最初一佛直至末后二万尊佛。

  皆同一字。

  名也。

  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

  如前已解。

  所可说法。

  所有可曾容易而说不可思议寂灭之法。

  初中后善。

  如前已解。

  其最后佛。

  二万最末。

  未出家时。

  初在俗时。

  有八王子。

  王有八子。

  一名有意。

  有大道意。

  二名善意。

  善大道意。

  三名无量意。

  有大智慧解无量意。

  四名宝意。

  善解宝性具真实道。

  五名增意。

  增修上行有大道意。

  六名除疑意。

  智慧增胜除疑惑意。

  七名响意。

  解法性空如谷答响。

  八名法意。

  于甚深法善解其意。

  是八王子。

  上之八子。

  威德自在。

  威神德用得大自在。

  各领四天下。

  各自领职王四天下。

  是诸王子。

  八人王子。

  闻父出家。

  闻父轮王弃国出家。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前已解。

  悉舍王位。

  八子悉弃人王之位。

  亦随出家。

  亦随父王出家行道。

  发大乘意。

  勇发大乘菩提道意。

  常修梵行。

  常时修习清白梵行。

  皆为法师。

  八子皆为大乘法师。

  已于千万佛所。

  先已承事千万亿佛。

  植诸善本。

  种植善根。

  是时日月灯明佛。

  最后如来。

  说大乘经。

  所说之法。

  名无量义。

  从所诠义以立其名。

  教菩萨法。

  教导大根菩萨之法。

  佛所护念。

  是大乘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说是经已。

  说无量义大乘经已。

  即于大众中。

  于大法会众人之中。

  结加趺坐。

  以足相结加趺而坐。

  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依经入定。

  身心不动。

  身静心定。

  是时天雨。

  入是定时诸天雨华。

  曼陀罗华。

  小白华。

  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华。

  曼殊沙华。

  小赤华。

  摩诃曼殊沙华。

  大赤华。

  而散佛上。

  散日月灯顶门之上。

  及诸大众。

  及诸在会闻法大众。

  普佛世界。

  普遍十方佛之境界。

  六种震动。

  如前已解。

  尔时会中。

  无量义会。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如是等义并如前解。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无也)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并如前解。

  弥勒当知。

  文殊告言慈氏当知。

  尔时会中。

  日月灯佛无量义会。

  有二十亿菩萨。

  十万为亿。

  乐欲听法。

  愿乐欲听所未闻法。

  是诸菩萨。

  二十亿众。

  见此光明。

  见灯明佛白毫相光。

  普照佛土。

  普照东方万八千土。

  得未曾有。

  得见未有。

  欲知此光。

  欲得知此白毫光明。

  所为因缘。

  光明远照有何所为因由缘事。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

  妙光即是文殊前身。

  有八百弟子。

  皆师妙光。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

  入于无量义处定已从座而起。

  因妙光菩萨。

  法不孤起起必因人。

  说大乘经。

  所说之法。

  名妙法莲华。

  如前。

  教菩萨法。

  教授菩萨。

  佛所护念。

  诸佛之所爱护敬念。

  六十小劫。

  器界一增减名为一小劫。

  不起于座。

  于如许时不起此座。

  时会听者。

  听法之者。

  亦坐一处。

  不离法席。

  六十小劫。

  听众时分亦同如来。

  身心不动。

  内外安然。

  听佛所说。

  历耳谛听佛说法音。

  谓如食顷。

  专心为法不觉时长六十小劫如一饭顷。

  是时众中。

  时会听众。

  无有一人。

  更无一人。

  若身若心。

  身心一如。

  而生懈倦。

  而未尝生懈倦之心。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

  说法华已。

  即于梵魔。

  诸梵天王及于魔王。

  沙门。

  此云勤息。

  婆罗门。

  此云净行。

  及天人。

  诸天及人。

  阿修罗众中。

  会众之中。

  而宣此言。

  如下。

  如来于今日中夜。

  如来之道尚于中正至于入灭亦当中夜。

  当入无余涅槃。

  此云寂灭三惑已尽尚有色身名为有余机尽应亡名入无余。

  时有菩萨。

  当佛灭时。

  名曰德藏。

  具足功德如世宝藏。

  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

  付授悬记。

  告诸比丘。

  时诸会众。

  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

  如今弥勒继释迦尊。

  号曰净身。

  清净妙身。

  多陀阿伽度。

  此云如来。

  阿罗诃。

  此云应供。

  三藐三佛陀。

  此云正遍知本具十号文略举三。

  佛授记已。

  佛授德藏净身记已。

  便于中夜。

  日中降生夜中入灭日阳夜阴诸佛皆尔。

  入无余涅槃。

  入于寂灭。

  佛灭度后。

  入寂之后。

  妙光菩萨。

  月灯弟子。

  持妙法莲华经。

  持此法藏。

  满八十小劫。

  经历许时。

  为人演说。

  与人讲说。

  日月灯明佛八子。

  佛未出家有子八人。

  皆师妙光。

  从妙光学。

  妙光教化。

  教训化导。

  令其坚固。

  令八王子坚持固守。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前。

  是诸王子。

  王之八子。

  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

  供养承事无量佛已后方证真。

  皆成佛道。

  本修佛因故皆成佛。

  其最后成佛者。

  法意王子最后成佛。

  名曰然灯。

  因名法意果号然灯法王破有如灯续明。

  八百弟子。

  妙光所化八百徒众。

  中有一人。

  众中一人。

  号曰求名。

  未忘世相欲求名称。

  贪着利养。

  贪着是心利养是物。

  虽复读诵众经。

  虽贪利养亦复诵经。

  而不通利。

  为着世缘心非纯一故不通利。

  多所忘失。

  不精之过。

  故号求名。

  名由斯得。

  是人亦以。

  此人亦因。

  种诸善根因缘故。

  读诵众经修诸福业种善为根以是善因成胜缘故。

  得值无量。

  获遇无数。

  百千万亿诸佛。

  由昔善缘遇众多佛。

  供养恭敬。

  奉事谨畏。

  尊重赞叹。

  推尊崇重褒赞称叹。

  弥勒当知。

  告弥勒言汝当知之。

  尔时妙光菩萨。

  时月灯所妙光菩萨。

  岂异人乎。

  即非他人。

  我身是也。

  文殊自谓是我前身。

  求名菩萨。

  亦非他人。

  汝身是也。

  即汝身是。

  今见此瑞。

  今日见此奇瑞之相。

  与本无异。

  与本月灯瑞相无异。

  是故惟忖。

  是故我今思惟忖度。

  今日如来。

  今则释迦。

  当说大乘经。

  诸佛既尔今佛亦然。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上十二字即莲经广题。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

  前说后颂故曰重宣。

  而说偈言。

  偈字如前。

  我念过去世。

  文殊思念已往佛世。

  无量无数劫。

  经尔许时。

  有佛人中尊。

  有佛出世为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彼佛名号。

  世尊演说法。

  成佛之后演说诸法。

  度无量众生。

  无量众生蒙佛化度。

  无数亿菩萨。

  大乘之众。

  念入佛智慧。

  令诸菩萨入于佛慧。

  佛未出家时。

  佛昔在家为轮王时。

  所生八王子。

  即有意等。

  见大圣出家。

  见父出家成大圣人。

  亦随修梵行。

  子亦随父修诸净行。

  时佛说大乘。

  时月灯说。

  经名无量义。

  无量义经。

  于诸大众中。

  于大会中。

  而为广分别。

  为诸会众广分别说。

  佛说此经已。

  无量义已。

  即于法座上。

  于无量义法座之上。

  加趺坐三昧。

  结加趺坐入无量定。

  名无量义处。

  三昧之名。

  天雨曼陀华。

  即前四华。

  天鼓自然鸣。

  天鼓空中自然而鸣。

  诸天龙鬼神。

  八部之众。

  供养人中尊。

  即月灯佛。

  一切诸佛土。

  月灯入定时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如今释迦地摇六动。

  佛放眉间光。

  放白毫光。

  现诸希有事。

  见诸未有种种异事。

  此光照东方。

  首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表十八界。

  示一切众生。

  示六道众。

  生死业报处。

  死此生彼善恶报处。

  有见诸佛土。

  或有得见诸佛净土。

  以众宝庄严。

  百宝严饰。

  琉璃颇梨色。

  琉璃出波罗奈国其色莹净颇梨此方有之其色不定佛光照土色如诸宝。

  斯由佛光照。

  所见诸相因佛光照。

  又见诸天人。

  诸天世人。

  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

  即八部众。

  各供养其佛。

  各各供养其土之佛。

  又见诸如来。

  光所现土诸佛如来。

  自然成佛道。

  佛道清净本非造作契理悟真即登正觉曰自然成。

  身色如金山。

  身色胜妙如紫金山。

  端严甚微妙。

  端正严饰精微妙好。

  如净琉璃中。

  琉璃色净内外莹彻。

  内现真金像。

  身如金像性如琉璃色身微妙现于性中。

  世尊在大众。

  他土诸佛在于众中。

  敷演深法义。

  敷扬演说深法妙义。

  一一诸佛土。

  万八千土。

  声闻众无数。

  诸土各有无数声闻。

  因佛光所照。

  由月灯佛光明所照。

  悉见彼大众。

  尽见他土彼诸大众。

  或有诸比丘。

  二乘众也。

  在于山林中。

  闲居静处。

  精进持净戒。

  精持不犯戒体清净。

  犹如护明珠。

  如龙护珠。

  又见诸菩萨。

  大乘之众。

  行施忍辱等。

  修六度也。

  其数如恒沙。

  菩萨之数如恒河沙。

  斯由佛光照。

  因月灯光照见诸相。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

  菩萨妙定其数非一故云诸也摄心住寂名为入也。

  身心寂不动。

  内外寂然身心不动。

  以求无上道。

  入于深定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

  了知诸法寂灭相理。

  各于其国土。

  各于本国。

  说法求佛道。

  诸国菩萨各于其土说法求道。

  尔时四部众。

  光现土时在会四众。

  见日月灯佛。

  时四众见。

  现大神通力。

  所现之相皆佛神力。

  其心皆欢喜。

  其四众心皆悉欢喜。

  各各自相问。

  互相请问。

  是事何因缘。

  现土之事是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天人所奉月灯世尊。

  适从三昧起。

  适然月灯从定而起。

  赞妙光菩萨。

  灯明入定放白毫光妙光菩萨教诸弟子故佛出定赞叹妙光。

  汝为世间眼。

  汝是世间人天眼目。

  一切所归信。

  一切人天归依信奉。

  能奉持法藏。

  善能奉持如来法藏。

  如我所说法。

  如我所说一切诸法。

  唯汝能证知。

  独汝能证知解义味。

  世尊既赞叹。

  灯明世尊赞妙光已。

  令妙光欢喜。

  赞妙光者欲令心喜。

  说是法华经。

  定起乃说。

  满六十小劫。

  经尔许时。

  不起于此座。

  不起于此法华座席。

  所说上妙法。

  所说最上胜妙之法。

  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能信故受能解故持。

  佛说是法华。

  灯明佛说是法华经。

  令众欢喜已。

  令大众闻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法华毕日。

  告于天人众。

  天人四众。

  诸法实相义。

  诸法之中实相妙义。

  已为汝等说。

  已为汝等如实演说。

  我今于中夜。

  灯明欲于中宵夜分。

  当入于涅槃。

  化毕当入寂灭涅槃。

  汝一心精进。

  嘱累妙光精专进行。

  当离于放逸。

  应当远离懈怠放逸。

  诸佛甚难值。

  说佛难值令生敬谨。

  亿劫时一遇。

  亿劫之中时或一遇。

  世尊诸子等。

  灯明八子及诸众等。

  闻佛入涅槃。

  闻灯明佛欲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各各心怀忧悲苦恼。

  佛灭一何速。

  佛入灭度一何疾哉。

  圣主法之王。

  圣主世尊诸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佛悯众忧安悉慰喻。

  我若灭度时。

  我若缘尽示寂之时。

  汝等勿忧怖。

  汝等勿得心怀忧怖。

  是德藏菩萨。

  补处菩萨。

  于无漏实相。

  于无漏法实相解脱。

  心已得通达。

  其心已得通畅了达。

  其次当作佛。

  德藏菩萨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佛为授记名净身佛。

  亦度无量众。

  亦如灯明度生无量。

  佛此夜灭度。

  授记传法即入涅槃。

  如薪尽火灭。

  机薪既尽应火亦亡。

  分布诸舍利。

  火化之后舍利分布。

  而起无量塔。

  梵语塔婆此云高显处言众建塔供佛舍利。

  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众。

  其数如恒沙。

  言其多也。

  倍复加精进。

  见佛入灭己事未办倍复更加精勤修进。

  以求无上道。

  所以进行为求佛道。

  是妙光法师。

  灯明如来付法弟子。

  奉持佛法藏。

  持灯明佛法宝之藏。

  八十小劫中。

  佛灭度后正像法中。

  广宣法华经。

  广大宣演妙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灯明八子。

  妙光所开化。

  开诱化导。

  坚固无上道。

  小乘教相是生灭法圆顿大乘名无上道不生不灭名坚固法。

  当见无数佛。

  当于来世见无量佛。

  供养诸佛已。

  供养承事无数佛已。

  随顺行大道。

  随顺诸佛行无上道。

  相继得成佛。

  次第相继得成佛道。

  转次而授记。

  展转依次授补处记。

  最后天中天。

  其最后佛于人天中极为尊胜名天中天。

  号曰然灯佛。

  应身佛号。

  诸仙之导师。

  诸天仙中化导之师。

  度脱无量众。

  化度众多令悉解脱。

  是妙光法师。

  是传法师。

  时有一弟子。

  彼时妙光一人弟子。

  心常怀懈怠。

  其心常怀懈慢怠惰。

  贪著于名利。

  贪心取著名称财利。

  求名利无厌。

  贪求求心无有厌足。

  多游族姓家。

  为名利故多去游历大族贵姓豪富之家。

  弃舍所习诵。

  心中多事学业荒疏。

  废忘不通利。

  废弃忘失不能通利。

  以是因缘故。

  因贪名利废业之缘。

  号之为求名。

  名不虚得从习而生。

  亦行众善业。

  虽则贪求亦能修行众多善业。

  得见无数佛。

  以修善故得见诸佛。

  供养于诸佛。

  因值多佛修法供养。

  随顺行大道。

  随须诸佛行大乘道。

  具六波罗蜜。

  具足修习六度之行。

  今见释师子。

  今于贤劫见释迦尊。

  其后当作佛。

  其求名者于释迦尊末法之后次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此云慈氏。

  广度诸众生。

  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度人无量。

  其数无有量。

  不可称数。

  彼佛灭度后。

  彼灯明佛入灭之后。

  懈怠者汝是。

  彼时求名即今弥勒。

  妙光法师者。

  灯明佛时妙光师者。

  今则我身是。

  彼时妙光即我文殊。

  我见灯明佛。

  我昔见彼灯明如来。

  本光瑞如此。

  本时光明瑞相如此。

  以是知今佛。

  以是昔缘验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是欲演说妙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今佛瑞相如本灯明。

  是诸佛方便。

  现瑞乃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今释迦佛放大光明。

  助发实相义。

  扶助开发实相义门。

  诸人今当知。

  在会诸人今当得知。

  合掌一心待。

  合十指掌一心伫待。

  佛当雨法雨。

  释迦当澍大法之雨。

  充足求道者。

  众生念法如渴思饮如来法施如雨普沾百谷草木充足无遗。

  诸求三乘人。

  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若有疑惑掉悔之者。

  佛当为除断。

  释迦当与拔断疑根[列/刀]除见网。

  令尽无有余。

  三惑究尽令无有余。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佛成道已四十余年为机未堪秘此此经不务速说最后灵山时说之是佛方便。

  尔时世尊。

  文殊说偈答弥勒时。

  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无量义三昧正受安稳详审起于妙定。

  告舍利弗。

  诸弟子中身子智慧最为第一所以告之。

  诸佛智慧。

  所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佛之智也常住实相平等大慧佛之慧也。

  甚深无量。

  诸佛所证彻法源底余无知者故曰甚深。

  其智慧门。

  上叹实智无有边量此说慧门非智莫入。

  难解难入。

  深故不易解妙故不易入。

  一切声闻。

  小乘之人闻佛音声悟明四谛故曰声闻。

  辟支佛。

  此云缘觉观十二缘觉真谛故亦名独觉匪因师授独能觉故。

  所不能知。

  二乘小智见解浅劣佛所证妙非彼能知。

  所以者何。

  徴问所以何缘不知。

  佛曾亲近。

  缘佛曾经亲炙附近。

  百千万亿。

  十万日亿。

  无数诸佛。

  久劫之中所亲近者。

  尽行诸佛。

  诸佛行处尽皆行之。

  无量道法。

  无数佛道修行之法。

  勇猛精进。

  敢为曰勇竭智曰猛心一名精趣果曰进。

  名称普闻。

  令名美称普遍熏闻。

  成就甚深。

  造作名成圆备曰就成就处妙故曰甚深。

  未曾有法。

  六道三乘未有之法。

  随宜所说。

  佛虽方便随其所宜演说诸法。

  意趣难解。

  意思旨趣唯佛究尽余难晓解。

  舍利弗。

  呼名而告。

  吾从成佛以来。

  我自寂场证果已来。

  种种因缘。

  为钝根者说过现未种种善恶因心缘种。

  种种譬喻。

  为中根者引种种物譬类比喻。

  广演言教。

  广阔演说言说教诲。

  无数方便。

  无数巧妙方法利便。

  引导众生。

  诱引化导。

  令离诸着。

  众生顽迷事事贪着佛与方便令其远离。

  所以者何。

  徴起前意何缘能是。

  如来方便。

  大觉如来慈悲演说法譬因缘是方便义。

  知见波罗蜜。

  达法源底名佛之知了法本空名佛之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

  皆已具足。

  解行皆已具备满足。

  舍利弗如来知见。

  正知正见。

  广大深远。

  遍了诸法名之曰广出诸圣表名之曰大穷实际地名之曰深无人能到名之曰远。

  无量无碍。

  非算所知故无数量性本空寂故无挂碍。

  力无所畏。

  佛之十力四无所畏。

  禅定解脱三昧。

  禅定是因解脱是果三昧梵语此云云定。

  深入无际。

  如上尽行诸佛行处戒定慧力一一正入无有边际。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上。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

  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六度万行以种种智广分别说。

  巧说诸法。

  所说机名巧法义非一名诸。

  言词柔软。

  所出言句柔和细软。

  悦可众心。

  悦乐称可众人之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

  取撮要妙为汝言之。

  无量无边未曾有法。

  如上诸法。

  佛悉成就。

  谓佛尽证。

  止舍利弗。

  法既深妙人难信解只宜止之。

  不须复说。

  不必更说。

  所以者何。

  何因缘故止不须说。

  佛所成就。

  由佛世尊所成就者。

  第一希有。

  唯佛独证故云第一昔所未闻故云希有。

  难解之法。

  理深法妙所以难晓。

  唯佛与佛。

  唯独诸佛与释迦尊。

  乃能究尽。

  穷究尽底。

  诸法实相。

  微妙深法因妄有相了法性空名为实相。

  所谓诸法。

  十如是者一经之要为显实相令得开解。

  如是相。

  相谓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无生无灭真如实相即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妄即无明有生有灭虚幻之相即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等如来明见无有错缪如理真实名如是相因佛说故众生得闻即经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

  如是性。

  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时因缘种种差别如竹木中有于火性若非遇缘无由得发必须钻截火相方生为善而发则名智光成就善事为恶而发则名毒火成就妄缘性本空寂随缘转变即楞严云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如是体。

  体有三义圣凡平等名理为体五分修成名无漏体五阴幻躯名有漏体。

  如是力。

  指业体上所有功力十界依正业力所成。

  如是作。

  作是运造各随其力进善得福为恶招殃。

  如是因。

  因上因由正指心地一切善恶唯心所现譬诸草木因地所生。

  如是缘。

  缘即时事本非善恶其必由心相貌方显如燥就火势则蔓莚如冰见日冻则消融。

  如是果。

  行始为因行终为果善恶悉是揽因成果。

  如是报。

  业果既成随业受报悟成四圣迷号六凡。

  如是本末究竟等。

  迷悟两途从本至末因果不二究竟平等。

  尔时世尊。

  说是法时。

  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为未了者重括前义以偈说之。

  世雄不可量。

  大雄猛世尊智慧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人天二道。

  一切众生类。

  遍该九道。

  无能知佛者。

  六道三乘莫知佛意。

  佛力无所畏。

  十力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不可思议微妙解脱百千万亿诸大三昧。

  及佛诸余法。

  言佛余法指权三乘。

  无能测量者。

  唯除世尊余无能测。

  本从无数佛。

  由佛本来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具足修行诸佛道法。

  甚深微妙法。

  即上力无畏等佛所行处无上甚深微妙之法。

  难见难可了。

  理体义趣二俱深妙非眼所见非心能了。

  于无量亿劫。

  曾于无数亿千时分。

  行此诸道已。

  具行如上诸圣道已。

  道场得成果。

  修道之处名曰道场得最正觉名曰成果。

  我已悉知见。

  佛已于法尽知尽见。

  如是大果报。

  无上正觉名为大果圆满报身名为大报。

  种种性相义。

  即指十如性相之义。

  我及十方佛。

  唯佛与佛。

  乃能知是事。

  言是事者即微妙法。

  是法不可示。

  如是妙法本非言说不可以语开示于人。

  言词相寂灭。

  出言相表体性寂灭。

  诸余众生类。

  六道三乘众生等类。

  无有能得解。

  非其智力之所能了。

  除诸菩萨众。

  唯除信力大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法门深妙非信不入除力坚实牢固之者。

  诸佛弟子众。

  诸佛会中三乘弟子。

  曾供养诸佛。

  缘觉之人兼修福分曾供诸佛。

  一切漏已尽。

  三界漏业已得悉尽。

  住是最后身。

  于最后身得成缘觉。

  如是诸人等。

  于如是等缘觉之人。

  其力所不堪。

  力虽超生不堪闻妙。

  假使满世间。

  假使满于十方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如身子智慧第一。

  尽思共度量。

  竭其神思忖度筹量。

  不能测佛智。

  莫能测知佛之智慧。

  正使满十方。

  满十方界。

  皆如舍利弗。

  皆如身子有大智慧。

  及余诸弟子。

  及余诸人大弟子等。

  亦满十方刹。

  亦满十方无数刹土。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前但引智如诸弟子亦不能测。

  辟支佛利智。

  缘觉独觉其智稍利过于声闻。

  无漏最后身。

  已无诸漏最后觉身。

  亦满十方界。

  亦如声闻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状其多也。

  斯等共一心。

  是等支佛同一心念。

  于亿无量劫。

  于是许时。

  欲思佛实智。

  欲思如来真实智慧。

  莫能知少分。

  欲知小分亦不能得。

  新发意菩萨。

  新发道意诸菩萨等。

  供养无数佛。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

  了达诸义趣。

  解了通达诸法义趣。

  又能善说法。

  又复善能为他说法。

  如稻麻竹苇。

  举此四物以况数多。

  充满十方刹。

  初心菩萨满十方界。

  一心以妙智。

  皆共一心以胜妙智。

  于恒河沙劫。

  经劫之多如恒河沙。

  咸皆共思量。

  是诸人等皆共忖度。

  不能知佛智。

  不能了知佛之智慧。

  不退诸菩萨。

  前约初心此不退位诸菩萨等。

  其数如恒沙。

  不退深位如恒沙多。

  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登位不退慧力虽深不能知佛。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法性清净离诸漏染不可心思及以口议。

  甚深微妙法。

  法性甚深微密玄妙。

  我今已具得。

  佛今已皆具足证得。

  唯我知是相。

  唯佛能知如是法相。

  十方佛亦然。

  十方果佛亦复如然。

  舍利弗当知。

  告舍利弗汝当知之。

  诸佛语无异。

  诸佛语同今生信也。

  于佛所说法。

  于佛所说大同之法。

  当生大信力。

  当生广大深信之力。

  世尊法久后。

  世尊说法过四十年故云久后。

  要当说真实。

  四十年前说方便教久后机熟要当说真。

  告诸声闻众。

  在会声闻。

  及求缘觉乘。

  在会支佛。

  我令脱苦缚。

  佛昔教化令得脱离生死苦缚。

  逮得涅槃者。

  逮及得证寂灭乐者。

  佛以方便力。

  如来随机用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开示方便声闻缘觉及以菩萨三乘之教。

  众生处处着。

  众生在迷无境不着。

  引之令得出。

  佛方便引令得出离。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并如经初。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

  因佛称叹法深难解故兴疑念。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

  殷实勤重。

  称叹方便。

  妙乘引接是佛方便。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

  佛于道场所证得法。

  甚深难解。

  法义深故浅机难解。

  有所言说。

  佛已有说。

  意趣难知。

  意思义趣难可得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智力所不能及。

  佛说一解脱义。

  佛说一种小乘解脱寂灭之义。

  我等亦得此法。

  得此真空解脱之法。

  到于涅槃。

  证寂灭乐。

  而今不知。

  而今所叹我不能知。

  是义所趣。

  是大乘义之所趣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

  知诸四众心中疑惑。

  自亦未了。

  自于此法亦未明了。

  而白佛言。

  白释迦佛。

  世尊何因何缘。

  以何因由有何缘故。

  殷勤称叹。

  殷勤其心称扬赞叹。

  诸佛第一方便。

  常途方便接引三乘诸佛第一甚深方便不知何法。

  甚深微妙。

  深奥之甚微密胜妙。

  难解之法。

  三乘不知故曰难解。

  我自昔来。

  我从昔日鹿苑已来。

  未曾从佛。

  未曾得从。

  闻如是说。

  闻佛如是称叹之法。

  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众皆不晓咸有疑心。

  惟愿世尊。

  思愿如来。

  敷演斯事。

  敷布演说所疑此事。

  世尊何故。

  何因缘故。

  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慧日大圣尊。

  佛之智慧如日普照大觉圣主万德世尊。

  久乃说是法。

  成道久后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佛自说得如是第一难解之法。

  力无畏三昧。

  十力四无所畏诸正定聚。

  禅定解脱等。

  禅那寂定诸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是法微妙不可思议。

  道场所得法。

  于道场中所得之法。

  无能发问者。

  无有人能发问之者。

  我意难可测。

  佛意微妙难可测度。

  亦无能问者。

  非独难测亦无能问。

  无问而自说。

  无人请问佛自宣说。

  称叹所行道。

  叹己所行无上之道。

  智慧甚微妙。

  其智甚是微密奇妙。

  诸佛之所得。

  如是深智诸佛所得。

  无漏诸罗汉。

  无漏圣道诸四果人。

  及求涅槃者。

  即前发于声闻缘觉二种之心求寂灭者。

  今皆堕疑网。

  已证小果及求证者今皆堕于疑惑之网。

  佛何故说是。

  世尊何故而说是言。

  其求缘觉者。

  其有求证缘觉之者。

  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众。

  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八部之众。

  相视怀犹豫。

  众各相视犹豫不决。

  瞻仰两足尊。

  瞻视攀仰福慧具足万德世尊。

  是事为云何。

  此事是如何。

  愿佛为解说。

  愿佛慈悲与众解说。

  于诸声闻众。

  于声闻乘弟子众中。

  佛说我第一。

  佛常说我智慧第一。

  我今自于智。

  我于佛智今自不晓。

  疑惑不能了。

  心怀疑惑不能决了。

  为是究竟法。

  为复是说果上所证究竟大法。

  为是所行道。

  为复是说因地所行清净之道。

  佛口所生子。

  从佛口闻四谛之法得入圣道名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合十指掌瞻仰于佛以俟开发。

  愿出微妙音。

  愿佛出于微妙法音。

  时为如实说。

  一时与众称实而说。

  诸天龙神等。

  八部之众。

  其数如恒沙。

  言其多也。

  求佛诸菩萨。

  求成佛道诸多菩萨。

  大数有八万。

  大约之数有八万众。

  又诸万亿国。

  世间诸国。

  转轮圣王至。

  诸转轮王咸至佛所。

  合掌以敬心。

  合掌瞻侍以表敬心。

  欲闻具足道。

  愿业欲闻具足妙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

  当舍利弗说是偈时。

  止止不须复说。

  重言止止不须说得。

  若说是事。

  言是事者即上妙法上但云止下显止意。

  一切世间。

  三世间也。

  诸天及人。

  三界诸天及以世人。

  皆当惊疑。

  世间浅识乍闻深法皆当惊恐生疑惑心。

  舍利弗重白佛言。

  先已蒙止今重白言。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

  求佛为说。

  所以者何。

  所以请说其意云何。

  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

  阿僧祇此云无数。

  曾见诸佛。

  已曾得见众多诸佛。

  诸根猛利。

  六根清净勇猛聪利。

  智慧明了。

  聪明了达。

  闻佛所说。

  闻佛世尊所说深妙。

  则能敬信。

  佛恐惊疑所以不说今说慧明心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法王无上尊。

  佛王三界为大法王于世间中为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惟愿说之愿勿有虑。

  是会无量众。

  今此会中无数大众。

  有能敬信者。

  有能敬法。

  佛复止舍利弗。

  身子再请佛复止之。

  若说是事。

  若还演说是妙法事。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

  天修惊疑说之无益。

  增上慢比丘。

  增上修行下视一切谓他不及起傲慢心。

  将坠于大坑。

  将使傲慢无知之人坠于生死大我慢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

  再止之也。

  我法妙难思。

  所以不说为难思故。

  诸增上慢者。

  诸增上行傲慢之人。

  闻必不敬信。

  此等若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

  佛已重止身子又复至于再三。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

  重言愿说诚之切也。

  今此会中。

  今此灵山大会之中。

  如我等比。

  似己之众。

  百千万亿。

  众数如是。

  世世已曾。

  从昔世世已曾见佛。

  从佛受化。

  从佛世尊闻法受化。

  如此人等。

  如上诸人。

  必能敬信。

  久从佛化必能信法。

  长夜安稳。

  无明黑暗名为长夜若能敬信必出生死名为安稳。

  多所饶益。

  多有所得饶润利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

  福慧两足无上慈尊。

  愿说第一法。

  愿说第一微妙之法。

  我为佛长子。

  我是世尊得法长子。

  惟垂分别说。

  惟愿垂慈分别而说。

  是会无量众。

  是法会中无数大众。

  能敬信此法。

  言此众人能敬信法。

  佛已曾世世。

  佛于过去世世已曾。

  教化如是等。

  教训化道如是等众。

  皆一心合掌。

  众皆一心恭敬合掌。

  欲听受佛语。

  意欲听闻信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千二百人大阿罗汉。

  及余求佛者。

  如序中列诸弟子等。

  愿为此众故。

  愿为此等诸大众故。

  惟垂分别说。

  思垂大慈分别演说。

  是等闻此法。

  是等大众得闻妙法。

  则生大欢喜。

  则能敬信生大喜悦。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

  言舍利弗已伸三请。

  岂得不说。

  请既勤重何得不说。

  汝今谛听。

  将欲为说先戒摄耳至心谛听。

  善思念之。

  善自思惟而敬念之。

  吾当为汝。

  许为众等。

  分别解说。

  如下文中法说譬说及因缘说。

  说此语时。

  吾佛世尊作是说时。

  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

  出家在家总五千人。

  即从座起。

  从法会起。

  礼佛而退。

  作礼世尊合掌而退。

  所以者何。

  佛欲说法而众退席其意何。

  此辈罪根深重。

  此等五千无明妄念能生诸过名为罪根业深障重。

  及增上慢。

  增上修行轻懈怠者。

  未得谓得。

  未有所得自谓有得。

  未证谓证。

  未有所证自谓已证。

  有如此失。

  有此过失。

  是以不住。

  所以退席不住法筵。

  世尊默然。

  佛但缄默。

  而不制止。

  而不制约止遏令住。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

  上慢既去佛告身子我今现前此诸大众。

  无复枝叶。

  上慢人去如去枝叶。

  纯有贞实。

  纯有树身贞固坚实。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

  即五千众。

  退亦佳矣。

  昔止不说为上慢故今得退去甚为佳矣。

  汝今善听。

  汝今善自摄心谛听。

  当为汝说。

  许为众说。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

  唯然者应诺之词。

  愿乐欲闻。

  心愿爱乐欲得听闻。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如是当说微妙之法。

  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妙法难思须得其时机与缘熟方乃敢说。

  如优昙钵华。

  此云瑞应华。

  时一现耳。

  譬瑞应华待时方现。

  舍利弗汝等当信。

  汝等当起大信心。

  佛之所说。

  信佛世尊所说妙法。

  言不虚妄。

  佛言真实无有虚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

  随诸众生之所宜乐而为说法。

  意趣难解。

  意思义趣深妙难解。

  所以者何。

  云何难解。

  我以无数方便。

  佛以种种方便智慧。

  种种因缘。

  及以种种心因境缘。

  譬喻言词。

  引物譬类比喻而说。

  演说诸法。

  流演讲说一切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

  法性空寂离诸名相非心所思非口分别。

  之所能解。

  思议莫及。

  唯有诸佛。

  唯佛与佛。

  乃能知之。

  乃能得知。

  所以者何。

  有何所以如此难解。

  诸佛世尊。

  三世诸佛世间之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独以开示悟入众生本有佛之知见出离生死一件大事正因善缘之故。

  出现于世。

  示现神变出于世间。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乃问起答见下文。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知即佛心见即佛眼未闻法前心常蒙蔽欲为敷演令得心开。

  使得清净故。

  使除秽染复本清净。

  出现于世。

  为是故现。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上云开者譬如启关今云示者如以室中所有之物而点示之。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所以开示实知实见欲令省悟知心是佛。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前虽省悟具佛见知今欲证入得佛智慧。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四句者结示上文开示悟入名一大事因缘。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此明佛出本意但为教诸菩萨令入佛道。

  诸有所作。

  始从成佛来至法华凡有施为作诸方便。

  常为一事。

  常常只是为一大事。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所谓一事即斯是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

  虽说三乘其实为一。

  为众生说法。

  为众生说令得一乘。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唯一佛乘无有其余若大小二乘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非独今佛说一乘法一切十方诸佛亦尔。

  舍利弗过去诸佛。

  已往之佛。

  以无量无数方便。

  谓诸度门善巧方便。

  种种因缘。

  善恶报应一切因缘。

  譬喻言词。

  譬类比喻语言词句。

  而为众生。

  为众生故。

  演说诸法。

  诸方便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虽说诸法为入一乘。

  是诸众生。

  闻法之众。

  从诸佛闻法。

  从诸佛所获闻妙法。

  究竟皆得。

  初虽说三毕竟皆令得一乘道。

  一切种智。

  言智有三一切即空智二乘人所证也种即道种智方便菩萨所证也一切种者双收空假即是中道佛之智也。

  舍利弗未来诸佛。

  于未来时。

  当出于世。

  当出世者。

  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示一切佛心法俱同。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示令众生所证皆等。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

  前明过未此说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土中。

  诸佛世尊。

  现在说法住世慈尊。

  多所饶益。

  多所方便饶润利益。

  安乐众生。

  安稳快乐一切众生。

  是诸佛。

  是十方佛。

  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引现在佛所为同也。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示诸众生得益同也。

  舍利弗是诸佛。

  是三世佛。

  但教化菩萨。

  但为菩萨无有余乘。

  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

  欲以二字即佛心也知见二字即佛慧也。

  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示悟入者佛权智也会此理者众生即佛。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

  会同三世。

  知诸众生。

  佛智所知。

  有种种欲。

  众生心中种种情欲。

  深心所著。

  于诸尘境极生爱乐。

  随其本性。

  随诸迷者根本习性。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方便力。

  一切方便智慧之力。

  而为说法。

  与之演说。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如此种种无数方便皆为众生令得一乘。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

  十方一切诸佛土中。

  尚无二乘。

  尚无大小两乘。

  何况有三。

  何况更有声闻缘觉及以菩萨三乘之教。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如以土尘投于清水汩然昏乱名之为浊以虚妄念惑本净心翻成叆昧名为浊恶。

  所谓劫浊。

  时世恶也。

  烦恼浊。

  心常愁恼不能清也。

  众生浊。

  众念生起常昏乱也。

  见浊。

  心眼所见不离尘缘。

  命浊。

  一期报命常在浊中。

  如是舍利弗。

  如是二字指上五浊。

  劫浊乱时。

  末劫浊世昏乱之时。

  众生垢重。

  世间众生障垢深重。

  悭贪嫉妒。

  吝财曰悭过取曰贪害贤曰嫉害色曰妒。

  成就诸不善根故。

  无明所覆作诸恶业名不善根。

  诸佛以方便力。

  众生迷故佛兴方便。

  于一佛乘。

  于一实道无上佛乘。

  分别说三。

  善巧分别作三乘说。

  舍利弗若我弟子。

  若我释迦座下弟子。

  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

  若二乘人自谓我是声闻及缘觉者。

  不闻不知。

  耳不能闻心不能知。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

  不知如来但为菩萨执有三乘。

  此非佛弟子。

  非是菩萨。

  非阿罗汉。

  但是小乘罗汉非大乘阿罗汉。

  非辟支佛。

  但是小缘觉非大缘觉也。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

  小乘二众。

  自谓已得阿罗汉。

  如入第四禅无闻见比丘本是凡夫妄言证圣自谓已得阿罗汉果。

  是最后身。

  是出三界最末后身。

  究竟涅槃。

  于有漏天计无漏果。

  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小利中自以为足不求大利成三菩提。

  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但以勤故增上修行得小欢喜无深闻见其实未得一切圣果未得谓得名上慢人。

  所以者何。

  何以见得未曾证入。

  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

  若有实证无缘不信。

  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若实有证自当信法证而不信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

  唯除如来灭度之后。

  现前无佛。

  现前无佛住世之时。

  所以者何。

  何故除此。

  佛灭度后。

  世无明师。

  如是等经。

  如是大乘诸经典等。

  受持读诵解义者。

  言正信人。

  是人难得。

  如是之人世所难得。

  若遇余佛。

  若得逢遇余佛出世。

  于此法中。

  于此大乘微妙法中。

  便得决了。

  大乘深义遇佛方决。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

  心无异念名之为一。

  受持佛语。

  因信故受因受故持。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

  佛语真实决无虚妄。

  无有余乘。

  无二无三。

  唯一佛乘。

  唯只有佛一乘实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

  怀抱增上侮慢之心。

  优婆塞我慢。

  恃己凌他。

  优婆夷不信。

  如前四众无正信心。

  如是四众等。

  僧尼士女及八部等。

  其数有五千。

  总如许人。

  不自见其过。

  不能自知上慢之失。

  于戒有缺漏。

  持守小精缺失渗漏。

  护惜其瑕疵。

  玉病曰瑕人病曰疵污本受体名曰瑕疵。

  是小智已出。

  乐着小法名为小智幸已出去。

  众中之糟糠。

  解在皮肤无正体用如酒之糟如米之糠。

  佛威德故去。

  佛威德胜畏难故去。

  斯人鲜福德。

  斯等五千福缘德行皆悉鲜少。

  不堪受是法。

  力不堪任受是大法。

  此众无枝叶。

  今此大众见思枝叶皆已雕丧。

  唯有诸贞实。

  独有贞坚恪实根?。

  舍利弗善听。

  告舍利弗汝善听受。

  诸佛所得法。

  诸佛世尊道场所得。

  无量方便力。

  方便善巧权智之力。

  而为众生说。

  为利根者如实而说。

  众生心所念。

  而诸众生心中所念。

  种种所行道。

  即方便教五乘之道。

  若干诸欲性。

  若干之数诸乐欲性。

  先世善恶业。

  过去所作善恶之业。

  佛悉知是已。

  佛悉知彼诸根器已。

  以诸缘譬喻。

  以诸因缘及以譬喻。

  言词方便力。

  语言方便智慧之力。

  令一切欢喜。

  令一切众皆得欢悦。

  或说修多罗。

  此云契经诸佛所说契理合机。

  伽陀及本事。

  伽陀或云偈他此翻孤起谓无长行直说偈也本事者说本宿世所行之事。

  本生未曾有。

  本生者说本宿世所生之身未曾有者即说希有未闻之法。

  亦说于因缘。

  善恶等因及善恶缘。

  譬喻并祇夜。

  譬喻者引譬喻说祇夜者即是重颂括前长行而作偈说。

  优波提舍经。

  此云论议通前九部名方便法。

  钝根乐小法。

  钝劣根器乐着小法。

  贪著于生死。

  贪心爱着生死境上有为之法。

  于诸无量佛。

  于诸佛所。

  不行深妙道。

  不能受行深妙之道。

  众苦所恼乱。

  常为生老病死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恼乱其心。

  为是说涅槃。

  与此厌苦求小之机说于有余及以无余二种涅槃。

  我设是方便。

  佛施如是方便之教。

  令得入佛慧。

  令得渐渐入佛智慧。

  未曾说汝等。

  但未曾说汝等声闻。

  当得成佛道。

  亦复当得成就佛道。

  所以未曾说。

  所以从昔未曾说者。

  说时未至故。

  为机钝劣时节未至。

  今正是其时。

  今此正是当说之时。

  决定说大乘。

  昔方便教有开有废非决定说今说妙乘名为决定。

  我此九部法。

  我昔所说九部方法。

  随顺众生说。

  皆是随机顺情而说。

  入大乘为本。

  入于大乘一实境界方是根本。

  以故说是经。

  以是之故说此妙乘。

  有佛子心净。

  若有佛子心地清净。

  柔软亦利根。

  调柔和软又复利根即大机也。

  无量诸佛所。

  于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修大乘行。

  为此诸佛子。

  为此大机诸佛子等。

  说是大乘经。

  说是大乘圆妙之法。

  我记如是人。

  我即授记如是等机。

  来世成佛道。

  于当来世成就佛道。

  以深心念佛。

  二乘之机但乐小果其心浅近大乘菩萨直欲究竟成就佛果其心远大名曰深心以此之心缘想于佛名之为念。

  修持净戒故。

  三学之中以戒为首戒净定明得入佛慧。

  此等闻得佛。

  此等大机闻得成佛。

  大喜充遍身。

  心大欢喜充满其身。

  佛知彼心行。

  佛知彼机所有心行。

  故为说大乘。

  故为斯等说最上乘。

  声闻若菩萨。

  一切声闻若或菩萨。

  闻我所说法。

  闻佛所说微妙之法。

  乃至于一偈。

  下至闻得一四句偈。

  皆成佛无疑。

  皆得成佛决定无疑。

  十方佛土中。

  十方世界佛国土中。

  唯有一乘法。

  唯有一乘圆妙之法。

  无二亦无三。

  即无大小二乘亦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除佛方便说。

  除佛慈悲方便说三。

  但以假名字。

  若二若三悉是假名。

  引导于众生。

  以方便力引导众生。

  说佛智慧故。

  所以说小引入佛慧。

  诸佛出于世。

  诸佛世尊出现于世。

  唯此一事实。

  唯此妙乘是圆实法。

  余二则非真。

  余之二乘三乘但是方便而非真实。

  终不以小乘。

  初虽说二终但用大。

  济度于众生。

  拯济救度于诸众生。

  佛自住大乘。

  佛自住于究竟大乘。

  如其所得法。

  如佛所证道场得法。

  定慧力庄严。

  禅定智慧十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以此自证度他众生。

  自证无上道。

  佛自证得无上之道。

  大乘平等法。

  生佛不二平等之法。

  若以小乘化。

  若佛证大以小化他。

  乃至于一人。

  下至以小化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佛若隐大为之说小则堕贪心悭吝于法。

  此事为不可。

  此之一事为不可也。

  若人信归佛。

  若人信心归依于佛。

  如来不欺诳。

  如来诚实决无欺诳。

  亦无贪嫉意。

  亦无贪[怡-台+婪]嫉妒之意。

  断诸法中恶。

  断诸法中所有恶业。

  故佛于十方。

  故佛世尊于十方界。

  而独无所畏。

  惑业未尽不能无怖佛惑究尽独无畏惧。

  我以相严身。

  我以相好庄严之身。

  光明照世间。

  智慧光明普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无量大众之所敬尊。

  为说实相印。

  为是众生说于实相正法之印。

  舍利弗当知。

  汝舍利弗当知我意。

  我本立誓愿。

  我于本因立大誓愿。

  欲令一切众。

  欲令一切诸众生等。

  如我等无异。

  如佛世尊等无有异。

  如我昔所愿。

  如我昔时所发誓愿。

  今者已满足。

  今已满愿得成佛道。

  化一切众生。

  化诱一切在迷众生。

  皆令入佛道。

  皆令入于佛之正道。

  若我遇众生。

  我若逢遇一切众生。

  尽教以佛道。

  尽以佛道而教化之。

  无智者错乱。

  无大智者心错倒乱。

  迷惑不受教。

  迷昧疑惑不能受教。

  我知此众生。

  我知此等迷惑众生。

  未曾修善本。

  未曾修学大乘善本。

  坚著于五欲。

  坚心取着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

  痴爱故生恼。

  愚痴爱恋故生烦恼。

  以诸欲因缘。

  以贪诸欲恶因缘故。

  坠堕三恶道。

  趺坠陷堕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

  轮回六趣中。

  业果相酬如轮之转趣入三善三恶六道之中。

  备受诸苦毒。

  备具受纳诸苦毒报。

  受胎之微形。

  受胞胎生微末之形。

  世世常增长。

  世世积业增长苦报。

  薄德少福人。

  德微福鲜下劣之人。

  众苦所逼迫。

  常为诸苦之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入于邪见生死稠林。

  若有若无等。

  若有即执有者若无即执空者等诸邪见。

  依止此诸见。

  依附止住此有无等诸不正见。

  具足六十二。

  诸外道等及以凡夫于五阴境起四种见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离色是我色阴既尔余之四阴受想行识亦各四句总成二十若约三世过现未来各二十句共成六十兼于根本断常二见总六十二。

  深着虚妄法。

  深重爱着世间妄见虚伪之法。

  坚受不可舍。

  坚心取着不肯弃舍。

  我慢自矜高。

  生大我慢矜夸高傲自重轻他。

  谄曲心不实。

  谄妄邪曲心不直实。

  于千万亿劫。

  经尔许时。

  不闻佛名字。

  不闻诸佛万德名字。

  亦不闻正法。

  亦复不闻如来正法。

  如是人难度。

  如是之人以无缘故难可度脱。

  是故舍利弗。

  以是之故。

  我为设方便。

  我为施设三乘方便。

  说诸尽苦道。

  说诸法门尽苦之道。

  示之以涅槃。

  示以涅槃寂灭之法。

  我虽说涅槃。

  我虽为说寂灭之法。

  是亦非真灭。

  是乃方便非是究竟寂灭之法。

  诸法从本来。

  一切诸法从本以来。

  常自寂灭相。

  法性清净本自寂灭名为实相。

  佛子行道已。

  佛子行此佛之道已。

  来世得作佛。

  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我有度生方便之力。

  开示三乘法。

  开通列示三乘之法。

  一切诸世尊。

  一切世间诸佛世尊。

  皆说一乘道。

  佛佛皆说一乘之道。

  今此诸大众。

  今此会中现前大众。

  皆应除疑惑。

  皆应深信于圆顿教勿生疑虑以自迷惑。

  诸佛语无异。

  十方诸佛同一圆乘无有异语。

  唯一无二乘。

  唯有一乘更无二法。

  过去无数劫。

  已往之世无数劫中。

  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

  是等诸佛。

  其数不可量。

  其数甚多不可量度。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

  种种因缘及以譬喻。

  无数方便力。

  以无数种善巧方便。

  演说诸法相。

  世出世间一切法相。

  是诸世尊等。

  亿万无量佛。

  皆说一乘法。

  皆说一乘实相之道。

  化无量众生。

  化度无量有缘众生。

  令入于佛道。

  令入一乘无上佛道。

  又诸大圣主。

  又复诸大圣明法主。

  知一切世间。

  佛智察知世间之中。

  天人群生类。

  诸天世人及诸世间众生之类。

  深心之所欲。

  深着妄心之所乐欲。

  更以异方便。

  三乘权道名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以权助实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若有一切众生之类。

  值诸过去佛。

  或曾值遇过去诸佛。

  若闻法布施。

  若或闻法及以布施。

  或持戒忍辱。

  或能持戒及以忍辱。

  精进禅智等。

  精进不懈禅定智慧等即六度万行。

  种种修福慧。

  种种修习福慧二严。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是等诸人于过去世修梵行者皆已成佛。

  诸佛灭度后。

  前据佛世此明灭后。

  若人善软心。

  若复有人善和细软。

  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皆已成佛知无异乘。

  诸佛灭度已。

  于佛灭后。

  供养舍利者。

  恭敬供养佛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起造万亿种种之塔奉安舍利。

  金银及颇梨。

  即水晶也。

  砗磲与玛瑙。

  如前。

  玫瑰琉璃珠。

  玫瑰石奇美者名玫圆净者名瑰琉璃如前珠即真珠。

  清净广严饰。

  以诸清净种种好物而为严饰。

  庄校于诸塔。

  庄严铰链于诸宝塔。

  或有起石庙。

  或复有人以石起庙。

  旃檀及沉水。

  或栴檀木及沉水香。

  木榓并余材。

  木樒即香木长安有之可以造像及余诸材植也。

  砖瓦泥土等。

  以是等物起造殿塔。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于空旷野积土成庙如土击之类。

  乃至童子戏。

  以至孩儿童子戏笑之间。

  聚沙为佛塔。

  虽云嬉戏聚沙为塔亦是善因。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举过去行诸善因已成就者劝令生信。

  若人为佛故。

  若复有人为佛之故。

  建立诸形像。

  前说造塔及以殿宇此下明造佛菩萨像。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石或木刻凿雕镌成诸佛像及余圣像。

  或以七宝成。

  或以宝物若铸若装及雕琢成。

  鍮鉐赤白铜。

  鍮鉐似金。

  白镴及铅锡。

  铅软锡坚其色带青。

  铁木及与泥。

  铁铸木雕及以泥塑。

  或以胶漆布。

  胶漆布即三物。

  严饰作佛像。

  用严圣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如是过去造像之人皆已成佛示得果也。

  彩?作佛像。

  彩色绘?。

  百福庄严相。

  作佛世尊百种福德庄严之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若自造像若使人造。

  乃至童子戏。

  下至儿童作戏。

  若草木及笔。

  若用草木及以笔墨。

  或以指爪甲。

  或但用指爪甲。

  而?作佛像。

  已上多种作佛形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渐渐积聚无边功德。

  具足大悲心。

  具足成就大慈悲心。

  皆已成佛道。

  昔如是者皆已果证。

  但化诸菩萨。

  言过去佛无别异乘但有一乘教菩萨法。

  度脱无量众。

  救度解脱无量众生。

  若人于塔庙。

  有舍利者名之为塔奉貌像处名之为庙。

  宝像及?像。

  众宝以成或彩?像。

  以华香幡盖。

  华表善因香表善德幡表善身盖表善果。

  敬心而供养。

  以恭敬心而修供养。

  若使人作乐。

  若或使人作众音乐。

  击鼓吹角贝。

  以桴击鼓或吹长角及以贝螺。

  箫笛琴箜篌。

  编竹为箫刳竹为笛舜琴五弦周琴七弦箜篌亦竹为之汉之乐也。

  琵琶铙铜钹。

  琵琶以木为之而有三弦铙与铜钹如世所有。

  如是众妙音。

  如是等乐众妙音声。

  尽持以供养。

  尽世所有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或因见佛生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永言曰歌呗即梵音赞德曰颂。

  乃至一小音。

  下至最低一小音声。

  皆已成佛道。

  举古劝今。

  若人散乱心。

  若复有人散乱心中。

  乃至以一华。

  举少况多。

  供养于?像。

  所?佛像。

  渐见无数佛。

  以是缘故渐渐得见无数诸佛。

  或有人礼拜。

  以头至地名之为拜。

  或复但合掌。

  两掌相合以表敬仪。

  乃至举一手。

  下至略尔举手加额。

  或复小低头。

  或复小小低头致敬。

  以此供养像。

  以此礼仪供养佛像。

  渐见无量佛。

  以此善缘渐见诸佛。

  自成无上道。

  积功累德自行成也。

  广度无数众。

  广博度脱无数众生。

  入无余涅槃。

  此是利他令得究竟无上涅槃。

  如薪尽火灭。

  众生如薪草圣应如炉火机薪既尽应火云亡。

  若人散乱心。

  若复有人以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入于塔庙或复殿内。

  一称南无佛。

  发一念心称归敬佛。

  皆已成佛道。

  云何一念便得成佛若不发心终不证悟千里之行始于初步万德功勋始于一念举过去世所习微因皆已成佛验非虚唱。

  于诸过去佛。

  于过去世无数诸佛。

  在世或灭后。

  或佛在世或灭度后。

  若有闻是法。

  若有闻是一乘妙法。

  皆已成佛道。

  此举闻法得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

  往佛既尔未来亦然。

  其数无有量。

  佛之名数无有限量。

  是诸如来等。

  是等未来诸世尊等。

  亦方便说法。

  亦以方便演说诸法。

  一切诸如来。

  未来一切诸佛如来。

  以无量方便。

  一切教法皆佛方便。

  度脱诸众生。

  度脱一切未来众生。

  入佛无漏智。

  入于佛乘无漏智慧。

  若有闻法者。

  若有闻佛所说妙法。

  无一不成佛。

  无有一人不得成佛。

  诸佛本誓愿。

  众生闻法皆不退转得成佛者由佛愿力。

  我所行佛道。

  我之所行入佛之道。

  普欲令众生。

  普欲令彼法界众生。

  亦同得此道。

  亦同得此无上佛道。

  未来世诸佛。

  未来之世所有诸佛。

  虽说百千亿。

  虽则演说百千亿种。

  无数诸法门。

  无数方便诸法度门。

  其实为一乘。

  称实而言皆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福慧俱足。

  知法常无性。

  诸佛了知一切诸法常住不迁由来空寂本无自性。

  佛种从缘起。

  佛性种子五分功德从缘而起成就报身。

  是故说一乘。

  以是之故说一佛乘。

  是法住法位。

  是一切法本性空寂如如不动名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世间妄相生灭法也常住实相不生灭也了法无生相即无相如水中月虚而可见无心鉴像照而常空。

  于道场知已。

  佛于道场证知此已。

  导师方便说。

  为世导师因众生故假以言词方便而说。

  天人所供养。

  一切天人之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前明往佛自行化他此说现在亦复如是。

  其数如恒沙。

  佛数之多如彼河沙。

  出现于世间。

  诸佛慈悲出现于世。

  安稳众生故。

  为欲安稳诸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亦如往佛说诸实相寂灭之法。

  知第一寂灭。

  佛知诸法清净第一常自寂灭。

  以方便力故。

  法本无言以方便故为诸众生种种解说。

  虽示种种道。

  虽则开示种种道门。

  其实为佛乘。

  据其实意皆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知诸众生种种心行。

  深心之所念。

  于何法中深生爱念。

  过去所习业。

  于过去世所习何业。

  欲性精进力。

  种种乐欲种种习性于何法中而能精进有于何等清净道力。

  及诸根利钝。

  根器不同有上中下利为上根钝即中下。

  以种种因缘。

  如本生本事无数种因缘。

  譬喻亦言词。

  引物比喻言词演说。

  随应方便说。

  随其所当方便为说。

  今我亦如是。

  诸佛既然今我亦尔。

  安稳众生故。

  为令众生得安乐故。

  以种种法门。

  以种种法为入道门。

  宣示于佛道。

  宣通示教于佛之道。

  我以智慧力。

  我以佛智方便之力。

  知众生性欲。

  知诸众生种种根性种种欲乐。

  方便说诸法。

  说于三乘方便之法。

  皆令得欢喜。

  随根说法故皆欢喜。

  舍利弗当知。

  汝舍利弗当知此意。

  我以佛眼观。

  我以佛证圆通之眼观彼法界。

  见六道众生。

  鉴见六道在迷众生。

  贫穷无福慧。

  乏少曰贫窘极曰穷悭故不施所以无福愚故不学所以无慧。

  入生死险道。

  生死可畏名险恶道。

  相续苦不断。

  由过去业感现在身于现身中不知出要起惑造业招未来苦递相接续无间断时。

  深著于五欲。

  于五欲境深生爱着。

  如?牛爱尾。

  ?牛之性酷爱其尾。

  以贪爱自蔽。

  以贪爱故自蔽妙明。

  盲瞑无所见。

  无目曰盲黑暗曰暝于一切法无有所见。

  不求大势佛。

  为无见故不能进求大势力佛。

  及与断苦法。

  及与断苦寂灭之法。

  深入诸邪见。

  深入生死邪见稠林。

  以苦欲舍苦。

  妄习苦业欲舍苦报。

  为是众生故。

  为此邪见诸众生故。

  而起大慈心。

  而佛起于大悲悯心。

  我始坐道场。

  我于摩竭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观菩提树往昔因缘亦于树下寂静经行。

  于三七日中。

  既成道已摄静三七。

  思惟如是事。

  思量忖度如是化事。

  我所得智慧。

  佛所证得无上智慧。

  微妙最第一。

  微密圆妙最为第一。

  众生诸根钝。

  而诸众生根性昏钝。

  着乐痴所盲。

  以着世乐为痴所蔽。

  如斯之等类。

  如此等众一类众生。

  云何而可度。

  云何说法而可度脱。

  尔时诸梵王。

  佛作尔思时诸色界诸梵天王。

  及诸天帝释。

  佛一化境有三千界百亿须弥一一须弥各一帝释故云诸也。

  护世四天王。

  守护世界四天门王。

  及大自在天。

  欲界第六天于欲界中名为自在色顶摩醯于色界中名大自在。

  并余诸天众。

  并余在会诸天仙众。

  眷属百千万。

  一一诸天各与眷属百千万众。

  恭敬合掌礼。

  一心恭敬合掌顶礼。

  请我转法轮。

  请佛为众转大法轮。

  我即自思惟。

  我即于座自心思惟。

  若但赞佛乘。

  若独赞叹一佛乘道。

  众生没在苦。

  而诸众生没于苦海。

  不能信是法。

  终不能得信是妙法。

  破法不信故。

  破毁正教不能信故。

  坠于三恶道。

  因破法故必堕恶道非为无益而又害之。

  我宁不说法。

  我则宁可不如莫说。

  疾入于涅槃。

  疾速入于寂灭涅槃。

  寻念过去佛。

  寻复思念过去诸佛。

  所行方便力。

  所行化事方便之力。

  我今所得道。

  我于今世所得之道。

  亦应说三乘。

  亦当如彼方便说三。

  作是思惟时。

  佛正作此思量之时。

  十方佛皆现。

  十方诸佛皆现在前。

  梵音慰喻我。

  以梵音声安慰于我。

  善哉释迦文。

  善哉善哉释迦文佛。

  第一之导师。

  善思方便导利众生于导师中最为第一。

  得是无上法。

  得是无上正真之法。

  随诸一切佛。

  又能随顺一切诸佛。

  而用方便力。

  而用三乘方便之力。

  我等亦皆得。

  我等诸佛亦皆证得。

  最妙第一法。

  最上微妙第一之法。

  为诸众生类。

  为诸一切众生之类。

  分别说三乘。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少智乐小法。

  有少智慧乐着小法。

  不自信作佛。

  不能自信当得作佛。

  是故以方便。

  以是之故用诸方便。

  分别说诸果。

  广分别说声闻缘觉及菩萨乘所证之果。

  虽复说三乘。

  虽复分别说于三乘。

  但为教菩萨。

  究其本意但是为教菩萨之机令成佛道。

  舍利弗当知。

  汝舍利弗当知尔时。

  我闻圣师子。

  佛闻诸佛圣主师子。

  深净微妙音。

  深远清净微妙之音。

  称南无诸佛。

  口称归敬十方诸佛。

  复作如是念。

  又复作意如是念言。

  我出浊恶世。

  佛出末劫浊恶世时。

  如诸佛所说。

  如过现佛所说仪式。

  我亦随顺行。

  我亦随顺诸佛所行。

  思惟是事已。

  思惟三乘方便事已。

  即趣波罗柰。

  即从摩竭至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诸法性空寂灭之相。

  不可以言宣。

  可以理会不可言说。

  以方便力故。

  但以如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为五拘邻假名字说。

  是名转法轮。

  是名鹿苑初转法轮。

  便有涅槃音。

  便有方便涅槃之音。

  及以阿罗汉。

  五比丘等皆证四果。

  法僧差别名。

  四谛名法罗汉名僧。

  从久远劫来。

  佛从因地久远时来。

  赞示涅槃法。

  赞叹开示寂灭之法。

  生死苦永尽。

  远离生死诸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佛从久劫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汝舍利弗当知佛意。

  我见佛子等。

  我见现前诸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立志愿求佛之道者。

  无量千万亿。

  无量大众。

  咸以恭敬心。

  一时咸以恭敬之心。

  皆来至佛所。

  皆悉来至佛所住处。

  曾从诸佛闻。

  已曾从于诸佛所闻。

  方便所说法。

  方便善巧所说之法。

  我即作是念。

  佛观时至即作念言。

  如来所以出。

  如来所以出现于世。

  为说佛慧故。

  本为演说佛之智慧。

  今正是其时。

  于今正是说佛慧时。

  舍利弗当知。

  汝当知我说大之意。

  钝根小智人。

  下等钝根小智见人。

  著相憍慢者。

  贪着世相自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不能信是大乘之法所以不说。

  今我喜无畏。

  今我喜无此之忧畏。

  于诸菩萨中。

  于诸菩萨大众之中。

  正直舍方便。

  昔为小机未免迂曲作方便说今既纯熟舍前方便正直而说。

  但说无上道。

  但说一乘无上道教。

  菩萨闻是法。

  若菩萨根闻如是法。

  疑网皆已除。

  疑惑不决如在网中今闻妙教裂诸见网。

  千二百罗汉。

  即佛初化五拘邻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师徒总有千二百人五百弟子及以上首诸无学者。

  悉亦当作佛。

  罗汉闻大即偏而圆悉亦当得作究竟佛。

  如三世诸佛。

  如彼十方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所说化法方便仪式。

  我今亦如是。

  我今所得无上之道亦当如是。

  说无分别法。

  三乘之道名分别说唯说一乘即无分别。

  诸佛兴出世。

  十方诸佛兴慈出世。

  悬远值遇难。

  悬隔长远值遇是难。

  正使出于世。

  正使诸佛出现于世。

  说是法复难。

  说一乘法亦复是难。

  无量无数劫。

  经无数时。

  闻是法亦难。

  得闻是法亦不容易。

  能听是法者。

  能于法会听受此法。

  斯人亦复难。

  此等之人亦不易得。

  譬如优昙华。

  般泥洹经翻为瑞应此华生时佛即出世以譬如来难可得见。

  一切皆爱乐。

  一切众生皆悉爱乐。

  天人所希有。

  天上人间之所罕有。

  时时乃一出。

  非有道时优昙不现机兴时至方乃得闻。

  闻法欢喜赞。

  若闻是法欢喜赞叹。

  乃至发一言。

  乃至略尔发一言音。

  则为已供养。

  则为已能修法供养。

  一切三世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是人甚希有。

  是信法人甚为罕有。

  过于优昙华。

  过于昙华难可得见。

  汝等勿有疑。

  汝等于法勿得有疑。

  我为诸法王。

  我为世尊诸法之王。

  普告诸大众。

  普告在会一切大众。

  但以一乘道。

  但以一乘无上之道。

  教化诸菩萨。

  教训化导于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初说三乘终归一实。

  汝等舍利弗。

  汝等会众及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小乘声闻权教菩萨。

  当知是妙法。

  当知如是上妙之法。

  诸佛之秘要。

  是诸世尊秘密要妙。

  以五浊恶出。

  为五浊世末劫之时。

  但乐着诸欲。

  但是爱乐贪着五欲。

  如是等众生。

  如是浊恶着欲众生。

  终不求佛道。

  终不肯求无上佛道。

  当来世恶人。

  当未来世浊恶之人。

  闻佛说一乘。

  闻佛演说一佛乘道。

  迷惑不信受。

  心中迷惑不能信受。

  破法堕恶道。

  毁破正法堕于恶道。

  有惭愧清净。

  有惭有愧发清净心。

  志求佛道者。

  并志求于佛之道者。

  当为如是等。

  当为如是正信人等。

  广赞一乘道。

  广赞一乘无上佛道。

  舍利弗当知。

  汝舍利弗须当知之。

  诸佛法如是。

  诸佛之法其义如是。

  以万亿方便。

  以千万亿无数方便。

  随宜而说法。

  随其所宜而为说法。

  其不习学者。

  其有愚痴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则不能得晓了此义。

  汝等既已知。

  汝等大众既已得知。

  诸佛世之师。

  一切诸佛世间之师。

  随宜方便事。

  随顺机宜说法之事。

  无复诸疑惑。

  无复同彼有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闻法信解心大喜悦。

  自知当作佛。

  自知未来必当作佛。

  妙法莲华经句解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