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0 册 No. 0603 法华经合论

  法华经合论目次卷第一序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卷第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卷第四五百弟子品第八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见宝塔品第十一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劝持品第十三卷第五安乐行品第十四涌出品第十五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卷第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不轻品第二十神力品第二十一嘱累品第二十二药王品第二十三卷第七妙音品第二十四普门品第二十五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严王品第二十七劝发品第二十八䟦

  法华经合论目次(终)

No. 603-A 镌法华合论序

  上溯天台下及蕅益施注于妙经者不为少各自披新猎异此立彼破始涉徒读之三四过而不通未见如石门圆明禅师合论能就自己所证向不说破处说之者会有印氏将梓以传余颔之曰足是为讲经者之点眼药便加国字训于其傍畀之然比年以抱痾故气懦不能参详互校于罪我者所不暇计敢告诸方幸下铅笔焉刻成岁在壬午重自京华归于东奥之春也。

  仙台龙宝比丘实养长与题于洛之智积轮下

  No. 603

  妙法莲华经合论卷第一

  经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论 宋宝觉圆明禅师 慧洪 造

  (附论) 宋丞相无尽居士 张商英 撰

  妙法莲华经

  论曰心法之微妙分别语言所不能形容然则终不可见之欤曰唯以方便设象以达其意使学者自求而得之为可见也此三世如来法施之式十方菩萨悟入之因夫众生难见者自心习见者莲华指其习见之象示其难见之妙故以经名妙法莲华其寂灭灵知之体广大光明之用随其所知之量寓于七卷之文二十八品之义应机而答称性而谈无详略无粗妙皆象也莲之方开已有子子中已有蔤三际同时也以之观自心则知古今圆于一念在华严经则曰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莲之子既已分布又会属焉以之观根境则知能所分而不断在般若经则曰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由是论之则古今圆于一念者三世之莲也能所分而不断者十方之莲也至于佛出广长舌相放无数光謦欬弹指声震三千大千手摩微尘菩萨之顶久已灭度多宝佛塔忽然现前三变净土各十方分身佛毕集微尘菩萨随佛语声从地涌出而云在处有说法华经宝塔皆现当见我与多宝及分身佛则非神变示现皆自心常分之象也是意也岂特见于此经华严入法界品毗目仙人执善财童子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童子手即自见其身还在本处善财自见其身到十佛刹微尘数佛所者十方不隔也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者三世不移也学者于此能见不传之妙则名报佛恩经如织经经常而纬变所言为经而已纬焉以成则经所不能言也。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论曰梁西域僧真谛曰依微细律阿难当升座结集法藏之时其身如佛具足相好大众仰瞻生三种疑疑从涅槃起更为众生说法疑他方佛来此说法疑阿难成佛为众说法为除此三疑故阿难称如是我闻一时于是三疑顿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说此经处也摩竭国王于其地作舍而城之名王舍城耆阇崛此言灵鹫山形如之其山在王舍城南。

  与大比丘(至)心得自在。

  论曰比丘此言净乞食言破烦恼言能持戒言能怖魔阿罗汉此言贼破言应供言不生皆以一名而含多义于此称比丘而曰大者以一切众中之奇英天人所宗敬能胜九十六种议论故诸漏则欲漏色漏无明漏由有漏故有烦恼夫能修无漏法证无漏智则其神无隙而烦恼不能入矣结使流则受扼缚盖见缠等皆烦恼也以其固结难尽故谓之结若无三漏之因则无三有之果三有三界之别名也声闻未逮菩萨利他之功逮得己利而已难尽者尽则心得解脱而自在矣无复烦恼则贼破逮得己利则应供尽诸有漏则不生也此特概叙万二千众之所证而其魁垒秀出者又名标而次于下文。

  其名曰阿若(至)与眷属俱。

  论曰阿若多此言解义其名也憍陈如此言火器其姓也世事火天因以为姓摩诃迦叶此言大龟其姓也其先有龟国之瑞而于诸迦叶中德腊俱高故以大别之优楼频螺此言木瓜林伽耶此言城那提此言河此三迦叶兄弟也而其所居之处曰林曰城曰河也舍利弗此言身子其母身仪美好故世犹以子名之大目犍连此言莱茯其姓也莱茯其先所嗜故摩诃迦旃延此言文饰其姓也阿㝹楼䭾此言无贫亦言如意劫宾那此言房宿父母祷此星而生因以为名憍梵波提此言牛相离婆多此言室星毕陵伽婆蹉此言余习有慢习者薄拘罗此言善容摩诃拘絺罗此言大膝难陀此言喜孙陀罗难陀此言艳喜富楼那此言满其父也弥多罗尼此言慈其母也从父母得名者也须菩提此言空生生时其家仓廪器皿皆空故阿难此言庆喜罗睺罗此言覆障能食月谓我法如月此儿世世能覆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舍也夫言有学则漏未尽而在学地者无学则是阿罗汉同在此位者以有潜行密用非众所知识者则又别叙之摩诃波阇波提此言大爱道尼此言女佛之从母而乳己者耶输陀罗此言华色如上所叙名氏译有讹略如阿若憍陈如具云阿若多憍陈那那之为言男也佛成道时最初悟解此姓多女故称男以别之又译曰已知亦解义之讹也如离婆多具云颉丽伐多又译假和合以其义较室星则大相辽智度论曰此比丘缘宿空亭见两鬼争尸悟身假合则室星之译可疑也如迦旃延具云摩诃迦多衍那此言大剪剃种男盖先世工刀籋因以为姓而曰文饰则为太略耳如舍利弗具云舍利弗怛啰亦云鹙子亦云珠皆以其母目媚好故方其娠于母母之辩慧已胜其舅拘絺罗拘絺罗曰此儿生必易我发愤为学无剪爪之暇者是也。

  菩萨摩诃萨(至)八万人俱。

  论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无上正遍正觉陀罗尼此言总持于无上正遍正觉则曰皆不退转于总持乃至转不退轮则曰皆得夫所谓皆得不退转者如金出矿不复重矿如木成灰不复重木至于供养诸佛则曰植众德本植之为言壅培之谓也善入佛慧则曰以慈修身修之为言增益之谓也壅培增益则十地菩萨长养大慈大悲之法此诸佛称叹之辞也而无著菩萨论分为十种不退转义是大不然诸佛既称叹之矣则当示以智悲及六波罗蜜故曰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盖言大智则兼悲言彼岸则兼六波罗蜜金刚般若经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乃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悲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智也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施名檀度檀度通于六度天亲菩萨释曰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以是知菩萨欲以方便度诸众生越生死流到涅槃岸必先悲智欲具足万行庄严智地必先六波罗蜜故以十八大菩萨证成前义文殊师利智也观世音悲也以知见力震动魔宫故名得大势念念不与世间心合故名常精进虚空可殒我无疲厌故名不休息以此三位证成精进也见乏受用以资生施故名宝掌见病缘苦以无畏施故名药王见流转苦以法施故名勇施以此三位证成檀度也严净毗尼如月初现故名宝月随顺无欲修净戒度如月之光全是月体故名月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如月临照不择秽洁故名满月以此三位证成戒度也离沉掉故获变化定故名大力三摩地中光严住持故名无量力以此二位证成禅度也已尽世间心故名越三界善守护心城故名䟦陀婆罗䟦陀婆罗此言善守以此二位证成忍度也初登满觉犹名智相故名弥勒庄严智相令不住故故名宝积合是二法以济群生故名导师以此三位证成智度也然金刚般若经之叙六度必自檀度以及戒忍此独不然何也曰经示一佛乘欲凡夫实证故实证必藉精进之力所以六度之首弁以精进以致其意焉。

  尔时释提(至)二千天子俱。

  论曰华严经曰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成人及余众生诸所住处四天王天邻于日月者居须弥山之半腹出海四万二千由旬日月自其宫前绕旋以照四天之下自其上以至忉利天尚四万二千由旬盖帝释所居之处山之顶也其四隅八天共三十二而帝释主之经言释提桓因此言能作谓能作忉利天主故即华严经所谓帝释也名月普香宝光三天子者帝释之臣如世卿相等四天王者帝释之卫臣如世武将等自在大自在二天子者六欲之乐变化天及他化自在天也此叙欲界来众至于色界则瑜伽论曰有十八处谓梵众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此三由䎡中上品重修初净虑故经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者是此胜流娑婆此言堪忍梵此言离欲尸弃此言顶髻此叙色界初禅来众瑜伽论又曰小光无量光极净光此三由䎡中上品重修第二净虑故经言光明大梵等是此胜流此叙二禅来众特不叙兜率炎摩诸天何也曰智度论曰欲界四王及忉利天所依止地近佛故佛生时苦行时得道时转法轮时常来供佛余四天宫殿在虚空五欲之妙染着深故不来耳兜率虽利根自有补处说法故亦不来梵天虽远以离欲故爱法情深请佛转法轮故来以智度所论观此经知五欲之为害也甚矣诸天值佛出世且为之障而不闻法矧佛灭度之后六趣之异生乎。

  有八龙王(至)百千眷属俱。

  论曰八龙各因其所寓得名龙岂累于名哉或以德或以威或以海或以池难陀此言欢喜䟦难陀此言善欢喜二龙兄弟也以灵感故风雨时若人心喜悦因以为名娑伽罗此言咸海和修吉此言多头德叉迦此言现毒阿那婆达多此言无热恼第八地菩萨为之摩那斯此言慈心将雨则云阴七日候众生事办乃雨优钵罗此言黛色莲华如慈心欢喜则寓于德多头现毒则寓于威无热恼黛色莲华则寓于池娑伽罗则寓于海然龙无耳何能听法哉曰人其龙形则能之华严经曰文殊师利化入人间觉城东大塔庙处转说此经号普照法界修多罗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而来其所闻法已深厌龙趣发大菩提心得不退转言无量百千亿龙而来其所足矣必曰大塔庙处转说此经何也曰塔庙寂灭则说无所说诸龙无耳则闻无所闻故也。

  有四紧那罗(至)百千眷属俱。

  论曰有世间之乐有出世间之乐出世间之乐法乐也四紧那罗是也世间之乐四乾闼婆是也紧那罗此言人非人又名疑人以其人而角见者疑其为人也耶非人也耶天帝法乐之神倚声奏四谛之法故名法奏十二因缘之法故名妙法奏六波罗蜜之法故名持法乾闼婆此言寻香谓其以香为食乐者竿木等伎乐音者鼓节弦管美者艳姬妙舞美音者皓齿清唱旧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渐近自然四者俱以王称而执乐解艺则有男女之异鸠摩罗什曰紧那罗王天帝俗乐神宁有奏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而名俗哉什虽博闻然不能折之以理亦多误也。

  有四阿修罗(至)退坐一面。

  论曰阿修罗此言无酒常采华酝海以为酒鱼龙业力故味不能变于是大怒誓不复饮婆稚此名被缚为天帝以五物系其颈佉罗骞䭾此名广肩膊广又勇健便于涌海毗摩质多罗此言净心能波海出声帝释之姻家罗睺此言障持以手障日月者也十地经曰有五类一极弱者住人间山林西方山大深窟有非天之宫又译阿素洛此言非天也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之宫三又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之宫四又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之宫华鬘此言绮画以文其身五又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之宫凡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迦楼罗此言金翅鸟翅作金色张之直三百三十六万里观海之龙命将尽者以翅劈海取而食之以威胜等类詟诸龙故名大威德以身大于等类故名大身以所食龙足已之意故名大满颈有如意之珠故名如意韦提希此言思惟即阿阇世王母也阿阇世此言不生怨即摩竭国王以母名子故曰韦提希子。

  尔时世尊(至)身心不动。

  论曰经文起伏顿挫为两段而其辞互见但是一意何则既言说无量义以教菩萨则义以无量言之岂于众集之顷便曰说此经已乎又言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义无实相而曰有处乎兹可疑也华严论曰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槃七十九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以论较此经七十九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一刹那际则众集之顷尚为广长时分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则无量义处非多多无数之量也学者当深观之。

  是时天雨(至)一心观佛。

  论曰摩诃此言大曼陀罗此言适意曼殊沙此言柔软谓天华柔软适悦人之意耳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谓地动惊震使达法相之虚诳耳佛与大众俨然寂住而天地为之变动则知一切法即真故无情无情之异肇论曰玄道在乎妙悟妙悟以即真即真则物己同观物己同观则彼己莫二是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经将广明其意于此微见其端而已优婆塞此言近事男优婆夷此言近事女夜叉此言轻捷摩睺罗伽此言大蟒腹行之类也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下性种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经言小王转轮圣王等者不欲略诸小王耳。

  尔时佛放(至)起七宝塔。

  论曰以东方万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阿鼻此言无间上至阿迦尼吒天阿迦尼吒此言碍究竟无不周遍则此世界亦广大矣乃现于一毫相光之中乎六趣异生自其缘业之善恶至其受报之好丑比丘菩萨行道以至于作佛诸佛说法涅槃以至于起塔则此岁时亦长久矣乃见于一念之顷乎经之意明如日星而文字之师为之疏释方毛数名相瑕求义理杂然而兴云升烟聚雷驰电走使学者四方易位昏昕莫辨为可叹也眉间之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反爱其栏楯之巧甃砌之工又以夸于人是岂能止渴也哉华严论曰一刹那际三世互参乃至无量劫海依今而住不移时也一切圣贤知此而得道情想妄见三世者不知智为先导则能知之由是以观则十方器界皆颠倒所持三世根身皆情想所见所谓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者固自若也佛以方便光照一方便知十方悉亦如是如尝一脔知鼎味不必尽鼎而食也经但举东方则可以知余诸方此示器界也举器界则可以知根身欲学者互见而自明之耳旧疏曰西域以东为上经被佛性大乘根机不被余乘根性故如日之出先照高原佛故先度上根失经之旨甚矣。

  尔时弥勒(至)以偈问曰。

  论曰文殊师利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过去之佛也弥勒菩萨次补释迦牟尼佛未来之佛也文殊释迦弥勒会干耆阇崛山释迦之放光现瑞弥勒之请问决疑文殊之称性而说过去未来现在同时互参之象经如前文则是顿见净秽之土等观劫顷之时至于偈辞则加详焉然弥勒之深悲欲众生之猛省如汉范增之爱项羽增劝羽杀沛公因鸿门坐中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弥勒之偈叙所见闻掩抑重复千余言时时泄佛之密机如范增之数举玉玦也临文当自见之。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论曰弥勒言我于一毫光中所见之事盖有千亿今为偈句但其略说者如此如华严经曰善财童子见弥勒楼阁周回四壁一一步内一切众宝以为庄严一一宝中皆现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时或施头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髓乃至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国土王位随其所须尽皆施与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病疾者为其救疗入邪径者示其正道或为船师令渡大海或为马王救诸恶难或为大仙善说妙论或为轮王劝修十善或为医王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或亲近善方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乃至见弥勒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诸度一切色像善财于楼阁众宝庄严一一物中悉见如是及余无量不思议自在境界则眉间一毫光中现万八千土犹为随其所知之量示导之也其言如是众多今当略说者举玉玦之一者也。

  我见彼土(至)以求佛道。

  论曰前言见闻若斯及千亿事者叙其广也此言摄念山林亿千万岁者叙其久也意谓一毫之小不应容受如是众广之事一念之促不应经历如是长久之时其辞赡博而旨微见又如举玉玦者二也神仙传汉神爵元年东吴金华山世传多地行仙有木客薪于山中见两黄冠棋于松下木客隅坐而窥之黄冠棋自若也良久欠伸欲归俄失黄冠所在而棋残之局在地未收举手中斧视之柄已烂坏大惊疾驰出山而陵谷已改国邑非旧问路人今为何时有对者曰宋元嘉十三年也于是木客太息因隐于山中又西域记曰中印度有隐者能黄金瓦砾更求轻举之术久乃得之法用烈士抱剑立坛之侧屏息不语一夕则自诵秘咒然后仙去其后得一烈士倾意礼之将行法谓曰君能为我一夕不语乎对曰公见礼之厚死且不辞一夕不语岂难事哉于是使依法为之将旦烈士者绝叫火自空中而下隐士苍黄引入水避之让曰诫君勿语何妄叫呼耶对曰自受命后梦旧主人责以不语遂为所杀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追惟厚恩终以默然忽生一子其妻曰汝今不语即杀此儿举刃拟之因急止之不觉语发耳棋未终局木客坐易四朝夜未达旦烈士梦更两世觉梦虽殊不出一念以其所可信验其所难信譬如蜜味不见中边也。

  或见菩萨(至)为说何等。

  论曰偈辞之宏妙比类之富赡如开武库众宝纵横然至于其终则两偈之中叠称放光如曰佛放一光又曰放一净光何渠渠以光为言耶盖其欲学者寤之之切如举玉玦示之者三也而学者之终不寤如项羽之默然何则计着语言文字之深也楞严经曰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尔时文殊(至)天人师佛世尊。

  论曰华严经之佛号卢舍那此言光明遍照圆觉经之会号神通大光明藏夫言光明遍照则不可以处求言神通大光明藏则不可以时求无处无时则是刹那际诸佛三昧故此经兼言无处无时阿僧祗此言无数劫此言时分经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者思虑不及之地无时之时也日以照昼月以照夜灯以照幽光明遍照之地无处之处也然不直言如华严圆觉而必言无数时劫及日月灯者经唯以象达意故也非特此而已所言欲说大法而及雨者遍普之象螺者横亘十方之象鼓者竖穷三际之象盖吹螺必横击鼓必竖也佛号日月灯者十号具足佛自如实道来故名如来所作福德应受一切供养故名应供诸法不动不坏为正不为知一法二法为悉知一切法为遍故名正遍知福慧两足故名明行足如车两轮所往随意故名善逝知世间知世间尽知世间尽道故名世间解于种种师为上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三乘法教化众生故名天人师一切世间烦恼睡能自觉觉人故名佛住最上处故名世尊。

  演说正法(至)梵行之相。

  论曰修多罗有不坏假名说实相义者初中后善三法是也然此三句必相连以达其辞以初善为假立以中善为实义以后善亦为假立故金刚般若经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无著菩萨释曰如露形神所持之杵两头阔其中狭故阔者虚狭者实故所言般若波罗蜜者假名也即非般若波罗蜜者实相也是名般若波罗蜜者亦假名也瑜伽论曰一初善谓听闻时生欢喜故二中善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法性离垢故修行究竟得果离垢故所言离垢者假立之名是染污故旧疏曰声闻法名初善辟支佛法名中善大乘法名后善误矣。

  为求声闻(至)一切种智。

  论曰此叙日月灯明佛昔出现于世时亦未欲便示一佛乘故对机方便为说三乘我今得道寻念前古法施之式亦当遵奉而为开演也长者之念其子焄蒿凄怆若或见之幸其来归望见大喜使人急呼使者牵之其子举身自扑称怨大叫我不相犯何为见捉常不轻菩萨见人则故往礼拜赞叹曰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而屡遭以瓦石杖棒打掷赶趁曰我不用汝虚妄受记夫长者之心爱其子常不轻菩萨之爱其众可谓至矣不可以有加矣而所以致其自扑称怨与夫赶趁打掷者诱化之方告报之语大径廷耳以是知三乘说法者三世如来不刊之式也。

  次复有佛(至)初中后善。

  论曰初佛自眉间放光而照东方者以根身六情皆动眉独静故器界十方皆静东独动故光发于静中以及动处则知根身器界虽分能所而无情无情之异也于此叙根身故以佛言之佛号日月灯明而又重言之曰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何也曰欲示根身既具则必连三世至于详悉则言二万佛皆同一字又同一姓姓颇罗堕颇罗堕此言利根解若经曰一方千佛则十方万佛此经示光明遍照十方故言万佛初佛后佛是以二万非特名同也而又字同非特字同也而又姓同姓同者其宗同也字同者其义同也名同者其实同也三者同则十号具足说法以初中后善不得不同也然佛于器界则但示东方之光而已至于根身则遍示一切处之明以是知经之意使学者互见本一光明非二法故于器界举东方则十方自具举所缘亦自具故于根身则详分三世而伴倡名字皆非苟然也。

  其最后佛(至)植诸善本。

  论曰前文既叙日月灯明佛名同字同姓同者三世之佛也而特言其最后佛有八王子则前之二佛无容有不同者矣经言八王子各领四天下者何也曰本识执识分别事识及眼耳鼻舌身之五识为八种皆依地水火风四大躯命而住八王子者八识也四天下者四大也圆觉经曰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心本识最先所依止处也执识唯自内缘而不外执介于八六之间故身即八识相分也于此叙众生依处故经言佛未出家时也既已成佛号日月灯明则其光明照十方界矣然亦必以身土为依圆觉经又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净土即身土也所谓身土者即转八识四大之相而为之非别有也故经言闻其父王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问曰八王之子名何以分之曰本识微而难见二乘凡夫以为无瑜伽论以八种义证其有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了性相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相六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以是义知有本识八王子一名有意是也缘本识有执识以执着为体与四惑相应性有覆无记至阿罗汉位乃灭与涉玄途则顺理生善二名善意是也此则第八本识第七执识也至于六识五识则维摩经曰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不灭起信论曰若有所见则有不见之相若无所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以是知所见色与盲等者眼识体相如此故三名无量意首楞严经曰金刚王宝觉者空法也以不动为义风体不动以缘故动如其本动则宁有止时以是知曰所嗅香与风等者鼻识体相如此故四名宝意也智度论曰二乘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在禅定于世间出世间无所分别智慧增长以是知所食味不分别者舌识体相如此故五名增意也华严经曰应以智证明白自心夫自心既明则疑情尽矣以是知受诸触如智证者触识体相如此故六名除疑意也智度论曰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以是知所闻声与响等者耳识体相如此故七名响意也起信论曰凡所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分别而无相以是知本自不然今则不灭者分别事识体相如此故八名法意也又问曰然则皆以意称何也曰意者末那染污执识之别名内缘本识外染六识而五识起时必与之俱故总谓之意古释曰如一幻士化而为七智者见之知其化也而愚人谓真有七则过矣。

  是时日月(至)所为因缘。

  论曰经以光明隐显互见以示十方三世无不遍周以动静更用相参以示根身器界无不融摄于一念之顷见广大之境界于五蕴之躯证清净之身土古佛样式昭然在前而二十亿之众亦欲知光之所自也谛观耆阇崛山今日一会如印印泥弗差毫发如晋陶侃少尝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犹痛既老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方侃梦时即是自抑之日中间年岁亦与此时一同元无先后以验文殊师利所叙日月灯明佛说无量义时不异世尊耆阇崛山之会也然岂特放光现瑞之同出定说法亦同也岂特出定说法之同入灭授记亦同也经之文势具全但辞略耳。

  时有菩萨(至)无余涅槃。

  论曰此段经放光入定说法授记至入涅槃虽辞略而莫不同独于毫相之光所现境界菩萨行道经历长久之意本具故经特曰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说法谓如食顷盖欲足前义耳华严论曰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虚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一毫相中尽见广大之境者纤尘不舒含十方而无碍也一食之顷已经六十小劫者十方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也瑜伽论曰或增减为一劫谓饥馑疫病刀兵或有二十劫为一劫谓梵众天或有四十劫为一劫谓梵辅天或有六十劫为一劫谓大梵天或有八十劫为一劫谓火灾少光天乃至不可数为一阿僧祗大劫虽分大小延促皆不出一刹那也经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则与今佛已出定说法同言中夜入无余涅槃则与今佛将入涅槃同言次当作佛号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则与今佛授诸弟子记莂同也多陀阿伽度此言如来阿罗诃此言应供三藐三佛陀此言正遍觉十号之二也或全举十或略举三以此段文意同而辞略故十号亦略也。

  佛灭度后(至)佛所护念。

  论曰经称八王子而皆以意为名者象八种识俱为末那所污染虽随父出家以象转而为智未见所以转依之意将发此意先称日月灯明佛已入无余涅槃以起后文所言智者有四种一曰大圆镜智二曰平等性智三曰妙观察智四曰成所作智经言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者转污染意识为平等性智也此意在诸识位得污染名今已成智则没污染名成平等光故称妙光经言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乃至最后成佛名曰然灯者转本识为大圆镜智也此智在诸识位得执持名入第七地方称异熟至于佛地乃为智故言最后成佛名曰然灯也经言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乃至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者转第六分别事识为妙观察智则文殊师利也又言求名菩萨汝身是也者转五识为成所作智也问曰转依之旨可得闻乎曰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俱为意识因其功用之精粗遂分污染分别之异今转分别为妙观察转污染为平等性则合而为一矣故文殊师利自言我前身为妙光也五识即本识相分相分盖三苦所成之趣也六根皆有功德而全半不齐身具八百功德故经言八百弟子然触之一法味着深故号曰求名唯其味着深故便细滑喜软美故言贪着利养又触以合方知性钝无记故言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也然亦必至果位方转与本识同故经言弥勒为求名菩萨后身弥勒最后成佛故也八王子及求名菩萨必言供养百千万亿诸佛者自凡夫以至成佛必依善知识为劝发之友以是知善知识者是成佛最大因缘故譬如乳中有酪酪非自然而成须酵以作而发之。

  尔时文殊(至)内现真金像。

  论曰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者经意佛道之妙有不假修证而成者如首楞严经曰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是也译者润色不工乃曰自然成佛道佛道非自然而成自然而成者魔外所计耳夫不假功力修证而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意难以语人也语人则必惊疑不信佛知其如此故于圆觉经更三菩萨之问乃尽其辞初告文殊师利则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次告普眼则曰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后告弥勒则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初则显言有无明可断次则遮无无明而曰本来成佛至于其卒乃曰皆证也皆证之旨如此其难知幸而知之文字之师反罪译者而易之曰证知众生具有圆觉甚矣三乘学者之难寤也昧一切众生皆证之旨而自然及译者得之而讲师又更易之以循其私不可以不辨也。

  世尊在大众(至)是事何因缘。

  论曰经称二十亿菩萨而偈言四部众经称欲知此光所为因缘而偈言各各自相问经称如今所见是诸佛土而偈言众生业趣诸佛净土种种庄严种种修证者欲详略互见耳偈叙六波罗蜜故言精进持净戒行施忍辱等深入诸禅定知法寂灭相然亦先言精进经欲学者精进每于要会必致其意焉晋僧昙翼以持律称住江宁长沙寺修精进行欲求佛舍利置宝瓶于斋几日夕拜之忽光夜出瓶中五色一室如昼翼加精进更求瑞像日夕向十方拜之曰像满虚空愿早感应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光发城北白马寺寺僧见像不能举翼后至曰像为我至即举之泠然而起有旁行字曰某年月阿育王造翼寿八十而化于像前魏僧道进者尝诣昙摩忏受菩萨戒忏曰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既诣忏忏忽怒进默念曰此夙障也加精进三年梦中见释迦像为授戒同夕十余僧皆梦如进所见又诣忏忏大惊曰善哉已获戒矣昙翼道进之明验精进之力也。

  天人所奉尊(至)今则我身是。

  论曰问八识何以能转而为四智乎曰以无性故能转也如其有性则是凝然不可更易之物圣应自圣凡应自凡从古至今无一人发菩提心者一切众生流转三界无有止息者不知无性之妙故楞伽经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又问何以能知污染意识转为平等性智乎曰经旨深妙微见其端曰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而八王子皆师事之污染意识者住持三世之法起信论曰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故此意识具如是堪能于转依时但是转其名耳以其能持经而光无憎爱故知其为平等性智也又问五识何以能知是求名菩萨为触识乎曰身者见闻觉知所依止处而经言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爱着深故无厌惑妙丽故多游眼耳鼻舌皆利而明了唯触一法钝故经言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也又问何以能知妙观察智为文殊师利乎曰分别事识与意识皆因中转亦但转其名盖分别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耳文殊师利亦号妙德思益经曰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

  我见灯明佛(至)令尽无有余。

  无尽居士论曰释迦文佛既成道已释梵诸天请转法轮佛观诸众生根器狭劣得少为足默而不说则违我度人之本愿说而不信则重彼谤法之罪报随宜方便演说三乘有余涅槃非真灭度四十余年教化纯熟乃于耆阇崛山集阿罗汉有学无学菩萨摩诃萨天龙圣众放眉间中道白毫相光照见东方万八千世界说妙法莲华经者诸法之相从本以来常自寂灭不可以言宣者也妙者至妙而难思者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犹如优昙钵华时一现尔优昙钵华瑞莲华也此华难有如佛难值所谓妙法莲华经者非如诸经莲华或取其开敷出水或取其因果同时也眉间相光中道之光也表佛出现照东方者东者日之始且物之始生以表此会始说佛乘也万八千世界者一十八界历劫修行至此而佛光始现故以东方表之也比丘万二千人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大菩萨八万人或二万或二千或六千或八万者以表二乘十二因缘六通八解脱也不标上首者所谓我此会中纯是真实无复枝叶犹日月灯明二万佛同一字一姓也佛光所照靡不周遍惟得道者见之六趣众生现于光中而不自知也此经会三乘归一乘弥勒后佛也文殊佛之师也故以二人为起疑问答之主舍利弗受记以开其始普贤劝发以成其终文殊宣说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时放光现瑞与今无异斯则前佛后佛无异法也佛为众生之父八王子闻父出家随修梵行则八意识转而为清白梵行矣满六十小劫不起此座则满足六波罗蜜不离当处此经谓之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旋者旋转互摄而归一也方便者得意忘言不滞于名相算数之迹也得此二陀罗尼则法华三昧照然现前矣。

  序品终。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至)所不能知。

  论曰佛以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以妙方便示白毫之相光入无量义处三昧便诸学者自求而得之谓之智慧门然此为一佛乘境界三乘种性其能入之哉维摩诘闻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号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彼佛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二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等昔所未见舍利弗曰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能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室无所妨碍此舍利弗伫思其间自成妨碍非毗耶离室之罪也善财童子至弥勒楼阁之前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及不思议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得诸菩萨自在力故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见种种境界此善财于弹指顷自觉成就非弥勒阁之功也由是论之则诸佛智慧之门所以难解难入固非声闻辟支佛所能知也。

  所以者何(至)令离诸着。

  论曰佛以一切众生觉性无性故不能自知无性名曰无明若知无性无明即灭慧身成就虽曰不由他悟然亦必藉善知识为缘故佛将说法首言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虽有禅定观照则是亲近方便虽有六度万行则是长养成就皆所以随顺之非修证也故又曰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初于鹿野苑为小根者说小乘明心境俱有次为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后乃为上根说无相大乘办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如人劈木先用细楔后用粗楔故又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

  所以者何(至)佛悉成就。

  论曰经言所以者何叠前段经意之辞也经意有三种所谓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者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是也所谓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者即放毫相之光现凡圣之土是也所谓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者即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也一切未曾有法以是三种所以成就岂特三种虽无量无边皆悉成就故曰舍利弗取要言之取要者概举之辞也。

  止舍利弗(至)本末究竟等。

  论曰佛知时至当说而曰止不须复说者语枉意直激之以奋发之辞不奋不发则不能以深观诸法实相也诸法实相而曰如是相者生而无生之相也生而无生则无以名之但曰如是而已然相言如是可也又申之曰其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皆名如是何也曰此九种义起必同时于一刹那无有先后所以结其辞曰本末究竟等等之为言齐也楞伽经曰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当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以其偈观九义若合符契一切法不生则如是性如是体也我说刹那义则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也问曰三义同一刹那有据乎曰瑜伽论曰唯有因法有诸行皆刹那住尚无况用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之用力也夫一刹那生起之相用与作便具则三义同一刹那明矣当生即有灭则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也唯其当生而灭则本末等之谓也不为愚者说则第一希有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其下文之偈曰世雄不可量言世雄者正以三乘之众及天人等皆雌伏故也隋僧智顗以九义为十如唐僧窥基又以为五句盖不足怪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信力坚固者。

  论曰经前文言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九种义一寂灭耳故偈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意义粲然无可疑者而旧疏辄曰相如水火之相异故易知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体则以主质为义如十法界阴入俱用色心为体力则以堪任为义心亦具有如来十方作则以运为建立为义若离心者更无所作因则以招果为因缘则以缘由助业果则以克获为果报则以酬因为报相以为本报以为末悉入缘生缘生故空则空等也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设假等也又相即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报亦然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则中等也经示诸法之相如是皆本末等者以法当生即有灭如前段所论详矣文字之师乃撰造其辞入空假中三观之中譬如夷狄入华夏假华夏之语以遮夷狄之形自以为至矣而华人闻其謦咳则掩口而笑也。

  诸佛弟子众(至)十方佛亦然。

  论曰声闻辟支佛多于稻麻竹苇矣而又满十方刹者广也亿无量劫者久也尽其思虑以度佛智终莫能得非特然也诸新发意及不退菩萨多于恒河沙矣而又满十方刹者广也恒河沙劫者久也尽其思虑以度佛智亦莫能得是何也曰佛之智境出于形数之表盖思虑所及皆形数也思于文从囟从心说文曰造形上极思之又思之乃至于无思如囟上达土气然也所以童子之谣筮瓦之卜其神验如影赴形者出于无思无理故也华严论曰如来第三会于须弥山顶说十住者以明入理契智非生灭心所得至故如此山在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所及明八万四千尘劳山在烦恼大海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海枯竭尘劳山成一切智山烦恼海成一切性海若起心思虑有所攀缘则无明山愈高烦恼海愈深不可至其智顶也。

  舍利弗当知(至)引之令得出。

  论曰金刚般若经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自是而言则信力之生非一朝一夕盖久积净业旷劫修持所致也舍利弗始从外道沙然学学成而去道逢頞䫌比丘爱其威仪问曰汝师为谁耶頞䫌曰诸法从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舍利弗一闻而悟曰世尊有大智慧我亦当师事之唐僧元晓自东海来欲传习华严大教夜宿冢间渴甚引手掬于坐旁得水甘凉明日见之髑髅也欲呕而悟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髑髅不二经言三界唯心世尊岂欺我哉舍利弗闻偈而信元晓遇缘而信则经诫令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是为剩语也。

  尔时大众中(至)是义所趣。

  论曰经言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者如黄金黑金名同而精粗则异佛所证者自性清净涅槃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黄金也声闻则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涅槃而言所现则非自性清净涅槃黑金也世有以黑金为黄金非生盲则失心者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而已而舍利弗便以为一切解脱是黄金黑金之说也。

  尔时舍利弗(至)则生大欢喜。

  论曰佛闻舍利弗勤请之语初止之曰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次请而止之曰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此会百千万亿之众但言天人阿修罗闻必惊疑何也曰天人根利受法情深殊胜之境微妙之音乃其见闻之习不复生疑阿修罗根钝得预法会被佛威神之力由昔熏蒸之善然方瞋故不暇生疑今天人阿修罗皆惊疑则事之殊异非其所闻之习也信敬如天人如阿修罗众则惊疑矣不信敬如增上慢者则必坠恶道以此故佛未欲遽说也。

  尔时世尊(至)愿乐欲闻。

  论曰耆阇崛山预法会者无虑百千万众推之人情莫不钦奉慈严欣闻明诲不信是五千人自甘删去经必有意耶曰涅槃经曰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之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之者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无念是大涅槃经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自结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推涅槃经之意以知此经之旨龙女献珠之顷忽然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者无心欲闻闻之皆死者也而是五千人自甘删去者不横死一阐提者也至于授舍利弗大弟子五百阿罗汉学无学人成佛之记者即是涅槃经曰闻是经已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如闻鼓声而久乃死者也然佛为世间大悲慈父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岂于五千人独不怜愍之乎华严经曰金翅鸟王以龙为食先观大海诸龙命将尽者即以两翅襞海取而食之彼五千人者又如命未尽之龙而佛则如金翅鸟王其不取之固其所以也。

  佛告舍利弗(至)时一现耳。

  论曰十方三世微尘数佛以无碍辩才于此经不能增一字以无量三昧于此经不能增一毫盖辩才无所施其巧三昧无所施其力巧力绝矣而名如是妙法者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也譬如射者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于箭锋相直则非巧力所能及也维摩诘闻三十二菩萨谈不二法门竟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曰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而文殊师利叹以为是真入不二法门龙胜菩萨闻迦那提婆来过将及门遣侍者以满钵水置座前提婆既见以针投之于是龙胜欣然付以祖位夫文殊师利之叹维摩诘迦那提婆之契龙胜菩萨箭锋相直也岂有法可传或优昙钵此言瑞应三千岁乃华华必金轮王应世佛以况第一希有之法故经言诸佛如来时乃说之也。

  舍利弗汝等(至)乃能知之。

  论曰佛意若曰我种种譬喻而说者但能说诸法耳至于适今所示如是妙法者则无有譬喻言辞可形容之也华严经曰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喻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譬如太末虫处处能集唯不能集于火聚之上众生意识处处能缘唯不能缘般若何以故般若如大火聚触则为所烧故故经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耳。

  所以者何(至)诸佛法亦如是。

  论曰声闻辟支佛之望登地菩萨其远如天渊况以凡失众生而望佛地乎而经乃言众生开佛知见兹为难信也然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以得之也虽不从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为开示而使之悟入也如世良医之治目病者目以翳故无所见哀求目明良医笑曰我能去翳耳翳除则明自现非有明持以相与也明如可与还应是翳以是观之则佛于佛之知见一大事因缘但曰开示使之悟入者法如是故然此非佛自智故言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言十方则自具三世故下文又叙三世。

  舍利弗过去(至)何况有三。

  论曰文起前义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言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者必说三乘法也所以说三乘法者引令趣一佛乘故因一佛乘以得一切种智则一佛乘者因也一切种智者果也故三世闻法之众皆言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三世之凡圣顿渐之权实与夫一佛乘之因果既已详具之矣乃明告以所以谓之一佛乘者欲示佛之知见令一切众生悟入之耳夫佛之知见不存三世情见凡圣权实之号故终则不言皆为一佛乘便言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一佛乘一切种智同时言得则因果一念也楞伽经曰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今说是佛说以此而观虽一佛乘亦为剩法也。

  舍利弗诸佛(至)分别说三。

  论曰鸠摩罗什曰梵本多岁数名多由泓多由泓者大劫也如贤劫比大劫中有小劫名诸过恶总名劫浊也善良既尽纯恶种类名众生浊也诸贪瞋痴等烦恼增长为增上缘重者能障道入恶趣名烦恼浊也于烦恼中起邪见谤无因果罪福涅槃名见浊也大劫初时人寿无量自后渐短乃至一百二十岁及以下者名命浊也佛意若曰我于是时知一佛乘之法微妙不可以骤语之故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非真实也。

  舍利弗若(至)唯一佛乘。

  论曰此一佛乘如来知见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若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之知见则不能知也盖二乘所见狭小故经言自谓已得究竟涅槃不复志求佛乘此则谓之增上慢人又言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而不信此法是二者皆过矣佛所以诫学者毋于二乘寻求但于佛乘生信故丁宁之曰除佛灭后现前无佛则但受持读诵此经而已受持读诵滋茂封殖譬也若遇有佛出世则以所尝滋茂封殖者求决了之便当即获本悟也故经言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圆觉经曰众生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故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非觉入故犹言非入觉故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则经言于教化菩萨事不闻不知者类也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者则经言实得阿罗汉而不信此法者类也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至)优波提舍经。

  论曰修多罗此言法本亦言契经摩诃衍及四阿含二百五十戒直说者是也伽陀此言不重颂一切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等偈不重颂者是也祗夜此言重颂义与伽陀同但重颂不重颂为异耳优波提舍此言论议谓答诸问者并广说诸义者是也并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为九部然本十二部而次第则一修多罗二祗夜三记莂四讽诵即伽陀也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有即未曾有也十二优波提舍。

  钝根乐小法(至)皆成佛无疑。

  论曰如三乘知见则佛道之成必历三大阿僧祗劫尽行种种苦行始从凡夫而入信位自十信以入十住自十住以入十行自十行以登十回向然未及十地犹是地前假名菩萨其去等觉妙觉之位尚辽邈而此经乃言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则知一佛乘知见决非地位修行所能受摄佛初以非其时故未说今其时矣则敢明告之也迦陵仙禽方出壳时鸣声超越已胜群鸟坚好之树初出土时高特敷茂已胜众木华严经曰譬如王子生于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

  十方佛土中(至)如是人难度。

  论曰以诸欲因缘乃至如是人难度重叙众生浊命浊见浊烦恼浊劫浊也然是五浊实本一念以迷妄故境界则形经叙劫浊于先以示器界偈叙众生浊于先以示根身根身之增长如唯识论曰第八识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也于母胎中一念系之方父母爱染之极自识揽其流液如磁石吸铁一刹那而住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在胎则五位具一七日名杂秽状如薄酪二七日名疱犹如豌豆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名凝结形如就了之血四七日名凝厚渐成坚硬内风所吹生诸根相一身四肢生差别故于此三十五日尽其五根皆足是谓五位具也于六七日则发毛爪齿七七日则诸根皆具以五根圆满次生识然未具空明缘也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如此至于以有为常见以无为断见因此二见于色中计我谓色即我离色非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内五阴以前四种见计为二十二十之数加三世计为六十并根本二见成六十二入邪见稠林又如此。

  是故舍利弗(至)令入于佛道。

  论曰如前所示众生浊命浊者即是苦见浊烦恼浊劫浊者即是苦集说诸尽苦道即是灭道示之以涅槃即是灭然此特以假名字引导众生令入佛道而已故言是亦非真灭真灭者当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言寂灭性者经有微旨大乘论曰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言无耶曰凡夫妄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犹如灯焰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涅槃经曰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夫自灯一法而观则但自灯明法本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明若有作不应容暗暗若有取不应容明岂特灯体相如此法法皆然故首楞严经曰谛观法法何状。

  又诸大圣主(至)其实为一乘。

  论曰春在万物大如山川细如毫忽繁如草木妙如葩叶纤秾横斜深浅背向虽不一而其明秀艳丽之色随物具足无有间限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妙见于日用亦复如是欲令众生自证此妙则必于因缘时节之中故佛于世间出世间之法名标件数使之成就六波罗蜜者出世间之法也如是诸法举必全真无非佛者故经每言皆已成佛今偈自若有众生类至皆已成佛道叙六波罗蜜也又自诸佛灭度已至皆已成佛道叙塔庙也然聚沙之戏不如旷野积土旷野积土不如石香木殖石香木殖不如宝饰万亿虽粗妙不等而成佛等也又自若人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叙佛像也然戏?易于彩?彩?易于塑像塑像易于铸像铸像易于雕像而以爪甲之戏至于雕锼宝饰增积其功亦成佛道虽真戏不等而成佛则等也又自若人于塔庙至皆已成佛道叙声音也然一称南无轻于一举手一举手轻于小低头小低头轻于合掌合掌轻于礼拜散华一华微于一音一音微于歌呗歌呗微于众妙音众妙音微于众妙供虽勤怠不等而成佛则等也又自于诸过去佛至其实为一乘结其辞以三世诸佛莫不皆以是异方便助发之然法无生灭则生与灭等证知三世同时也。

  诸佛两足尊(至)天人所供养。

  论曰般若灯论曰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空寂本来寂静无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然则何以知其然乎曰以缘起无性故知之夫尘为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此一佛乘知见也成佛以是为种故经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于一切法不生异见何以故任万用之自然故其体本真无转变相故起信论曰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是故不能随顺世间种种知故经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也然世之相既称种种则非以本自性而从缘起乎。

  现在十方佛(至)而起大悲心。

  论曰众生以爱着故往来六趣而欲又助发其性如火方炽而沃之以油也然颠倒贪恋至失躯命而不自知故经言如?半爱尾?牛南夷之牛也长鬣而尾佳每自爱之见人则以身自蔽遂为所杀佛所嗟惜贪欲成性有欲断者先须精进大势佛者精进力也故经言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者谓不能以精进断灭贪爱也智度论曰贪欲盖非内非外亦非两间何以故若内法有不应待外出若外法有于我亦何患若两中间有两中间则无处亦不从先世来何以故以一切法无来故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非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无所从生无所从灭若贪欲若先生若后有若一时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名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以是观之则贪欲本无生也知欲盖无生则根自断。

  我始坐道场(至)法僧差别名。

  论曰华严论曰说经时分前后不同如力士经曰佛成道一七日方说法大品经曰佛初成道即诣鹿野苑说法矣而不言时四分律及萨婆多论曰六七日方说法与起经及出曜经曰七七日方说法五分律曰八七日方说法智度论曰五七日方说法十二游行经曰一年不说法而唐僧法藏决定断佛二七日说华严经然此经乃曰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尚忧钝根不信谤法入恶趣欲般涅槃因念过去诸佛曾说三乘然后随宜而说也如依此经则诸经为不可信如信诸经则此经为不可依矣而可乎曰十定品曰如来于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总无时也言刹那际者犹是寄言耳以无时即一切时出现一切时说法一切时涅槃为寂用无碍随众生心所现故则下文曰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祗劫以无时可量故言无量此为佛说法时也以此为定不逐世情远思为无量之想经首言众方集便说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已夫众集之顷已说无量之义则以无时是说法时明矣。

  从久远劫来(至)自知当作佛。

  论曰经言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三复之为之流涕疏此经者能听是经者也而反不信如经言使诸众生悟佛知见其辞意皎如日星辄曲说曰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以无价宝珠系之衣里寻彼不觉后悟方知佛以无漏智所示以如实语所演曰使诸众生悟佛知见而文字之师臆断苟认曰悟者不知义特标声闻辟支佛为不知真实处如人失心以白为黑也又经言聚沙为佛塔乃至皆已成佛道则疏之曰谓发菩提心者行菩萨行者所作善根能证菩提非诸凡夫及决定性声闻未发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乃至举手低头等其义皆同佛方示诲时但言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而疏者则枝辞蔓说更易之审如疏者之论则何不明告曰诸发菩提心聚沙为佛塔乃至小低头皆已成佛道乎。

  无尽居士论曰佛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安详而起者佛曾亲近百千万亿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今涅槃时至末后垂范而我弟子等谁堪于某劫某世界成某佛正法像法各住若干劫于三昧中悉知悉见如是性相如是体力如是因缘如是果报如是本末出定安详随宜宣示故舍利弗承文殊说言先佛现瑞之因与诸大众渴仰敬信三请世尊惟愿说之然犹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作礼而退此五千人犹存五蕴闻佛智慧微妙甚深难信难解望涯而返佛愍此故为信心者方便演说导归一乘尔四谛也十二因缘也六波罗蜜也是皆方便以为开示悟入之门苟知吾说之为方便则塔庙形像幡华音乐种种供养至于低头合掌一称佛号无不成佛如是悟如是入则佛之知见出现于世矣。

  妙法莲华经合论卷第一

  音释

  詟

  (慑同)。

  蔤

  (音密)。

  分

  (去声)。

  扼

  (音厄)。

  相

  (去声)。

  覆

  (去声)。

  籋

  (镊同)。

  娠

  (音申)。

  弁

  (皮变切)。

  䎡

  (而兖切)。

  肵

  (音欣)。

  省

  (星上声)。

  数

  (入声)。

  玦

  (古穴切)。

  焄

  (音熏)。

  径廷

  (下来定切)。

  侃

  (空旱切)。

  便

  (平声)。

  綮

  (音启)。

  楔

  (音屑)。

  囟

  (音忽)。

  頞䫌

  (恶葛切匹米切)。

  疱

  (蒲貌切)。

  豌

  (于丸切)。

  间

  (去声)。